大学特征

2024-10-27

大学特征(精选12篇)

大学特征 篇1

身处同一求职环境的大学毕业生们, 通常会呈现出理性或非理性的求职行为特征。不同的求职行为特征背后反映的是不一样的认知。通常我们可以从改变大学生的认知出发, 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方法提前有效改变大学生的求职行为:对积极 (理性) 的求职认知, 通过强化起到示范作用;对消极 (非理性) 的认知, 可以通过弱化或正确引导, 形成积极 (理性) 的求职行为。因此, 及时研究和把握大学生的求职行为特征, 对提升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水平、促进大学生的和谐就业, 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势

(一) 大学生就业岗位相对减少[1]

近期受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 我国宏观经济不容乐观。一些中小企业纷纷倒闭, 一些大公司也不得不通过裁员来缓解压力, 还有些企业采取了降薪措施, 特别是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建筑业、汽车制造业、旅游业、金融服务业和房地产业等行业就业岗位不多。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科研所的数据显示, “十一五“期间, 我国每年都出现200万富余劳动力, 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差距。预计未来几年内, 我国在劳动力总量上仍会出现供大于求、劳动力大量闲置现象[2]。根据权威预测, 中国未来3-5年, 每年城镇需安排2200-2300万人就业, 即使经济保持7%-8%的增长率, 也仍会出现每年上千万的工作缺口[3]。

据统计, 2011年毕业生总数为660万, 加上历届没有找到工作的150万, 2011年求职人数创历史新高;而今后几年的大学毕业生每年保持在700万左右, 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依然严峻[4]。

(二) 大学生求职指导持续缺乏

罗兆祥在“基于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全程化就业指导研究”一文中指出, 目前我国高校长期存在下列问题:重视就业率、轻视就业质量, 重视对毕业班的就业指导、忽视对在校生的全程化指导, 就业指导体制不够完善, 等等[5]。

由于管理体制改革的滞后, 我国高校就业指导部门重毕业生就业市场与事务服务、轻职业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的状况持续存在。为了完成就业率考核指标, 往往注重用人单位的宣讲或者毕业生的管理, 而忽视了对大学生进行全程的职业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目前就业指导的内容主要是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收集需求信息等表层工作, 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技能的培养不够, 并且不愿意设置足够的专职岗位和培养专门的教师队伍, 工作的开展如蜻蜓点水, 往往与实际需要脱节, 且缺少应有的连续性和力度。与发达国家的高校相比, 目前我国高校从事就业 (职业) 指导的专职人员少得可怜, 即便达到教育部规定的500个毕业生配1个专职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要求, 高校也要应对众多的用人单位和所有在校生, 事务性工作压力已经很大, 难以进行系统、专业化的就业指导。

目前,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而许多大学生及其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认为上了大学就一定要找一份非常体面的工作, 而这体面的工作就是在大城市环境舒适的办公室里, 甚至还有少数人认为大学是包分配工作的。认识上的巨大误区导致许多大学生有一定的优越感, 自认为毕业后一定可以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学习上缺乏足够的动力, 从而使不少大学毕业生从过去的“精英”迅速滑落为“蚁族”, 在就业市场上举步维艰[6]。同时, 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还很不完善, 大学生在求职中遇到问题时, 无法及时得到帮助和指导, 使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许多错误的行为, 如盲目投递简历、忽略细节礼仪、过度包装、求职意向不明等行为长期普遍存在, 降低了大学生的求职成功率, 形成了一部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三) 大学生职业能力不足

1999年高校推行扩招政策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 而受同期教育投入的增长速度和质量水平的制约, 加上扩招后总体生源质量的下降, 近年来许多大学生毕业生的竞争力已经无法适应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要[7]。从大学的实际情况来看, 现在大学生的学习努力程度已经大不如以前, 大学生的挂科比例也有明显上升的趋势, 许多企业对新招大学生就业后的表现也颇为不满。大学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不足是产生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大学生求职行为特征调查

(一) 大学生求职行为的界定

大学生的求职行为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行为[8], 是个体为实现就业目标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这种活动受个人变量和情境变量的影响, 是个体有目的并受主观意愿驱使的行为模式[9], 有效的求职行为可以避免求职的盲目性, 缩短求职期, 增加成功就业的可能性[10]。目前国外学者已对于求职行为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广泛研究[11]。其中认可度比较高的是Kanfer等提出的观点, Kanfer等 (2001) 认为求职行为作为一种目标指向行为, 可以在“频率-强度, 内容-性质, 短期-长期”三个维度上进行测量[12]。为了便于测量研究, 在参照Kanfer等人观点的基础上, 根据就业指导的工作经验对大学生的求职行为进行细分, 划分为四个类别:求职准备行为、心态调整行为、网络利用行为和求职花费行为。

(二) 研究方法

1. 调查问卷。

为了便于测量, 问卷设计为封闭式问卷, 除了必要的个人信息之外, 题目全部采用客观题, 主要采用“A.非常多;B.比较多;C.一般;D.不太多;E.很少”的形式, 实行5点计分法。全卷共29道题目, 分为四个维度测量大学生的求职行为, 每个维度最多8道题目, 其中心态调整行为分为依赖心态和主动心态两个小维度。

2. 问卷施测。

在某本科大学选取了四个不同类别的专业, 每个专业又选取了不同年级的共计400名学生进行施测, 发放问卷400份, 收回问卷385份, 回收率96.3%;其中有效问卷376份, 有效率97.7%。

3. 数据处理。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v20软件进行处理。

三、调查结果与讨论

(一) 性别比较

男女生在求职依赖行为、求职主动心态、求职花费行为三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男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且在所有维度中, 男生的得分均高于女生。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 可能是由于男生被社会赋予了更多的家庭责任感, 因此求职意识更强, 求职实际行为更多。

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 下同。求职求职求职网络求职

(二) 生源准地备比行为较依赖心态主动心态利用行为花费行为

求职准上备海行学为生和1外地学生在求职依赖心态、网络利用行为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且在所有的维度中, 外地生源学生的得分均高于上海生源学生。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外地生源学生在上海缺乏足够的就业支持, 他们的求职意识更强, 更多的依赖网络求职。

(三) 年级比较

不用年级学生在求职依赖心态、网络利用行为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高年级学生得分高于低年级学生, 这说明大学生随着年级的增加, 求职意识逐渐增强, 求职行为逐渐成熟。

(四) 专业比较

不同专项目业学生在求性职别依赖心态M、求职S花D费行为t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进男一生步比较59发.18现文科4.6学30生与其他专业

求职准备行为1.419

学生存在显著差异, 这女可生能和各58专.51业的就4.4业16途径不同有密

切关系。男生26.401.834

(五) 家庭经济状况比较

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学生在求职依赖心态、求职花费行为两求个职维主动度心上态存在显著差异, 这说明家庭经济2状.170况可能对大学生的求职行为产生了实际影响。

(六网) 络相利关用行分为析1.001

所有维度中, 多个维女度生之间4存1.在16较高2正.38相8关。这一方面说明了调查问卷的内部男信生度较高14, .18另一方5.0面07说明了大学生的求职行为有较高的一致女生性。13.214.374

四、结论与建议

(一) 调查结论

1. 大学生求职行为随着年级增加逐渐成熟, 但仍需要加强引导。

调查数据显示, 大学生的求职行为随着年级的提高, 有逐渐成熟的趋势, 特别是对求职信息的积极关注方面。但同时, 数据也显示出, 不同年级学生在求职准备、求职花费等重要行为上, 没有显著差异。因此仍需要对大学生加强就业引导, 培养其求职能力, 提高求职成功率。

2. 大学生的求职行为在实际行动上有所欠缺, 过分依赖网络。

数据显示,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 所作的准备工作和求职心态尚好, 但缺乏足够的实际行动, 同时对网络产生了较高的依赖程度, 而网络本身并不是获取就业信息、开展求职行动的唯一途径, 对网络的过分依赖, 可能导致一些问题的产生。

3. 大学生求职行为在求职依赖心态、网络利用行为上存在较大差异。

数据显示,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 过分依赖就业机构、招聘广告、亲朋好友等, 在求职主动性上, 有明显欠缺, 被动接受的成分较多, 需要加强指导。

(二) 建议

1. 继续加强就业指导, 建立全程指导模式。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已经逐步走向完善, 并取得了不少成绩, 但与最终的目标尚有一段距离。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分层分类对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服务, 建立全过程就业指导模式, 应当与市场、社会接轨, 考虑与相关部门和企业联合, 教育大学生转变传统就业观念[13], 增强求职意识, 培养求职能力, 提高求职成功率。

部分学校目前正在实行导师制, 这个制度值得推广。导师制来源于14世纪的牛津大学, 该制度为牛津大学带来了极大的荣誉, 历史上英国41位首相中7成来自牛津大学, 后来本科生导师制在全世界高校中得以推广[14]。

2. 继续推进教学改革, 创新人才培养途径。

学校的教改应进一步深入, 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使高校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加大实习支持力度, 发展职业培训机构, 挖掘社会力量, 加强就业指导[15], 将就业指导纳入常规教学体系, 开创多样化的人才培养途径, 为每个学生制订的具有个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 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3. 继续加强信息共享, 完善创业服务体系。

在就业中, 信息是非常重要的资源, 高校应进一步加强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共享, 完善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让高校的就业信息网在大学生求职中充分发挥实际作用。同时, 高校应采取有效措施, 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实现创业梦想, 完善创业服务体系, 建立大学生就业服务的长效机制。

摘要:在分析当前就业形势的基础上, 通过问卷调查, 分析了大学生求职应聘准备行为、心态调整行为、网络利用行为和求职消费行为, 并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对改进大学生的求职认知和求职行为, 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求职行为特征

大学特征 篇2

纵览世界高等教育史,每一所著名大学的成长都与校长密切相关。数百年的大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大学校长和学者、学生共同探索的历史,留下了校长们上下求索的光辉思想和生动实践。作为大学的灵魂人物和引领者,大学校长始终与大学的变革和发展紧密相连,对于大学的变革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然,大学校长的职业特征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进步而不断变化。

大学校长一直深受人们的关注,对于大学校长的研究也层出不穷。近年来,美国教育理事会(America Council on Education)于1986至2012年对美国高校校长进行了5次大规模的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当今美国高校校长的年龄、学历、性别、任期、学科背景、职业背景等基本特征。本文借鉴美国教育理事会对全美各大学校长所做调查的模式,对我国116所“211工程”大学校长的职业特征做了详细调查,以期对我国现任大学校长的职业特征有较为全面、清晰的认识,并在比较中美大学校长职业特征异同的基础上,对我国大学校长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61岁男性白人,多样化学科背景

美国教育理事会先后在1986、1990、1995、2001、2012年对美国高校校长进行了5次大规模的调查。2012年最新调查的对象是全美1662所大学的校长,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校长个人的年龄、性别、种族、学历、职业经历以及工作内容和职责。可以从四个维度对调查的内容进行归类,主要分为自然特征(性别、年龄、种族)、教育背景特征(最高学历、最后学历学科)、职业背景特征(前一职业、校长来源、校长任期、新聘校长)、工作特征(工作对象、时间分配、不同类型大学校长的时间分配、校长的其他工作)等。

1.自然特征:任职年龄较大、以男性为主、少数民族占一定的比例

从性别、年龄、种族来看,典型的美国高校校长可以被描述为“61岁男性白人”。在被调查的校长中,男性占74%,与2006年(占77%)相比有所下降,其中85%的校长已婚,与2006年(83.2%已婚)相比有所上升。此外,美国大学校长中少数民族校长占一定的比例,达到10%以上。

校长们的平均年龄为61岁,与2006年时的校长平均年龄(60岁)相比有所提高。值得一提的是,年龄在60岁以上的校长所占比例从2006年的49%上升到58%。

2.教育背景特征:学历高、教育专业出身的比例高、学科背景多样化

从最后学历与学科来看,美国大学校长所学学科中,教育学科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人文学科、社会学科。教育学科约占38%,人文学科约占14.2%,社会学科约占11.9%,法律、医学、商业学科共占15%,数学、物理等学科共占11%。其中,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大学的校长,大约有20%在数学、理学、工程、医学等领域获得博士学位,有28%的校长取得社会学科博士学位,还有16%的校长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

从最高学历来看,美国大学校长拥有博士学位的占84%,其中哲学博士占55.5%,教育博士占21.3%,法学博士占7%,医学博士占1.3%。

3.职业背景特征:任职时间长、工作经历丰富

前一职业:有85%的校长在担任现职之前在高校工作,其中以前就是校长的占20.4%,以前为常务副校长等其他高层管理者的占32.7%,以前为学术主管的占27.8%,以前为普通教师的也有4.4%。担任校长之前在高等教育系统之外工作的占16.7%,该比例与2001年(14%)相比有较大提高。其中,有博士授予权的大学有42%的校长担任过教务长或者首席行政官。

校长来源:总体上看,美国高校校长中只有约1/4来自本校,大部分来自其他高校。其中,公立高校校长中,来自本校的占32.8%,来自外校和非高等教育系统的分别为67.2%和13.9%;在私立高校校长中,三种来源的比例分别为34.3%、65.7%、27.6%。在这些校长中,担任过全职教师的人占69.7%。其中,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大学越来越倾向于在学校之外招聘校长,有15%的大学从教育机构之外的领域招聘校长,而2006年这一比例只有7%。

校长任期:本次统计的是到调查时为止,校长们担任现任职务的时间。由于校长们的现职还将继续,所以,校长们已任现职的时间将短于从任职到离职的平均时间。2011年,美国高校校长担任现职的时间平均为7年,其中公立高校略短,为6.7年,私立高校为7.4年;男性校长为7.2年,女性校长为6.5年(见表1)。

表1:美国校长的任期(年)

表1:美国校长的任期(年)

4.工作特征:主要工作职责为筹资、规划、预算、在非营利组织担任职务、从事科研工作

大学生成功考研特征简析 篇3

关键词:河南大学;成功考研;明星宿舍

随着高等院校的逐年扩招,大学生的数量急剧上升,就业环境也日趋严峻,这促使在校大学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因此,考研就成了毕业生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大学生成功考研特征分析的重要性

大学生考研是个复杂的问题,不管从考研动机、考研环境、考研准备、考研过程、心理素质等哪一方面,对于考研学生来讲都是关键点,无论哪个点上出了问题,他们都不可能取得最后的成功。以往相关考研或如何考研的文献比较集中,但是对于成功考研案例的关注较少,所以对于成功考研学生的特征进行实例分析就更具有了实效性。

二、大学生成功考研的实例分析

成功考研是多少考研学子梦寐以求的事情,如果一个宿舍都能考上研究生则更是令人称奇。2013年4月,河南大学民生学院传来喜讯,2013届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549宿舍6名女生全部考上研究生,这是民生学院前所未有的。在“全民考研”的时代,该宿舍也一跃成为河南大学学生心目中的“最牛考研寝室”。现以该宿舍6位女生为例进行分析。

1.考研动机

2009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这6位女生大多来自农村家庭,在考研这个问题上,影响她们的因素有来自个人的、教师的、朋友的,还有家庭的。6个家庭对孩子选择考研这条道路都是全力支持,在填报学校和专业的时候,她们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的发展前景和各自复习的进展等情况,报考了浙江师范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她们对所学专业比较感兴趣,认为本科阶段所学的专业知识还远远不够,想继续学习深造。由此可以看出,她们之所以要考研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理性的。

2.考研准备

2012年5月,辅导员教师请来2008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考取研究生的学生,为2009级的学弟、学妹做考研指导。不论从学习方法、报考注意事项,还是生活习惯等方面,只要是学妹或学弟提出来的问题,他们都毫无保留一一解答。6位女生在这样的鼓励和氛围影响下,在大三学期就集体投入到了考研的备战之中,并为自己制订了详细的考研计划及时间安排,早上5点多起床,复习到晚上11点多,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依然坚持这个作息时间。厚厚的复习资料被各种颜色的笔迹涂满。谈及整个考研过程,她们说:“不辛苦是假的,虽没有高考那般压力,但想到要为自己的人生再作一次拼搏,我们充满了干劲!”

三、考研环境

环境,不外于大环境与小环境。大环境可以大到民生学院,小环境可以小到一个宿舍。民生学院是“全国最具活力和影响力10强独立学院”“河南考生心目中最理想的高校”“河南成长发展最快的院校”“全国先进独立学院”,学院数年来坚持定期举办考研经验交流会,通过前辈帮扶后辈,使宝贵的考研经验一届一届传承下去。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还组织了一支有能力、团结向上的班委会,他们及各科课代表能与任课教师积极配合,抓好日常的考勤和课堂纪律,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这6名女生,在大学四年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获得了奖学金和各种荣誉证书,在班级活动方面也都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她们不但学习成绩好,思想上也要求进步,在大一入校不久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最后在毕业的时候都以正式党员的身份进入到了更高一级的学府。6个人在备战考研的道路上也遇到过挫折,但都相互鼓励坚持了下来。

4.综合素质

张进瑜同学,在学习上很有方法,善于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罗列成知识网,她也经常和大家讨论一些学习方法,如何将一本厚厚的书读懂、读透,看到一个知识点就能串联出很多相关的点,这种方便记忆与理解的方法使大家受益匪浅。王丽坤同学,在宿舍里是比较勤奋的女孩子,每天早上她负责叫室友起床,督促大家学习,这样即使宿舍里有想偷懒懈怠的,在她的带动下也会赶紧收心好好学习,就这样大家形成了很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并一直保持到考研结束。郭林芳同学,一入校就立志考研,她把收集、整理的资料,拿出来和室友分享。张飒、杨艳芳的英语不太好,每周她俩互相出试卷,考察对方的单词记忆情况。

考研期间,每天晚上回到寝室,6人还要玩“政治接龙”游戏,也就是一人背一条政治概念,这样既能强化自己当天所背的内容,又能相互提醒不漏掉某个知识点。备考是单调、枯燥的,6名女生并没有因为考研而放弃运动。每天下午4点,她们准时到运动场,打乒乓球、羽毛球或排球。运动1个小时,再返回自习室自习。张寒露说:“考研考的是专业知识,更是心理素质。”做真题、预测题时常常会出现错误一片的现象,有的学生因此垂头丧气,她们则是通过运动来放松心情,调整状态。在这样一个洋溢着友爱、和谐的寝室里,她们互帮互助、取长补短,最终共同实现了考研目标。

考研对于大学生来讲,可以说是又一次的高考,也是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一个考验,比耐力、比学习能力、比应变能力、比协作能力等。能够成功考研的学生,可以说他们无论是在学习的投入方面、身心状态的调整方面,还是意志力的掌控方面都做了充分的准备,才最终走向成功。

荷兰应用科技大学发展特征探析 篇4

一、荷兰应用科技大学发展动因

1. 高等教育大众化推动应用科技大学升格

荷兰应用科技大学最初属于中等教育范畴。最早的应用科技大学可追溯到1862年成立的海牙皇家艺术学院。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纷纷进入“黄金发展时期”, 荷兰也不例外。高等教育入学规模的不断扩大, 增加了对多样性高等教育的需求, 因此, 通过发展多样性的高等教育来满足多样性的需求势在必行。应用科技大学因费用远低于研究型大学, 且教育导向符合经济发展所需, 成为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理想场所。从20世纪60年代起, 荷兰应用科技大学学生人数持续上升。1986年, 荷兰政府出台了在应用科技大学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高等职业教育法》, 促使应用科技大学脱离中等教育范畴, 正式进入高等教育领域, 从而形成了荷兰现行的高等教育双轨结构。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 荷兰政府对原有的350所院校进行调整, 形成了目前43所超大型、多功能的综合类应用科技大学布局。目前, 荷兰教育水平名列欧洲前茅, 在25岁至64岁年龄段中, 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已从1996年的62%增加至2010年的72%, 是欧洲接受高等教育人数较多的国家[1]。

2. 产业结构调整引发教育体系结构的变化

二战以后, 荷兰经济持续增长, 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 至2010年, 荷兰农业比重已下降至3%以内, 工业比重下降至30%以内, 服务业比重则上升到70% 以上。产业结构的巨大改变带来人才结构需求的大调整, 而由于高度同质化的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很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多样化的需求, 因此, 荷兰通过大力发展应用科技大学来提高对劳动力市场人才结构需求变化的反应能力。荷兰应用科技大学协会 ( The Netherlands As- 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 of Applied Sciences) 数据显示, 2011年荷兰应用科技大学颁发的学士学位构成领域中, 经济与服务类学生人数最多 ( 34%) , 其他依次为教师教育 ( 16%) , 工程与技术 ( 16%) , 社会与行为 ( 16%) , 卫生保健 ( 11%) , 文化与艺术 ( 5%) , 最少的为农业 ( 2%) , 与荷兰经济产业分布情情况况十十分分吻吻合合。。

3. 新技术革命带来的终身学习愿望日益迫切

在荷兰, 随着高新产业不断涌现, 岗位技术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 新旧岗位交替产生与消亡日渐频繁, 人们需要不断更新职业技能才能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此外, 在新技术革命推动下, 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快速进步也给荷兰带来新的竞争压力, 人们对终身学习的愿望日益强烈。在这种背景下, 应用科技大学也从单纯的技术传授转变为顾及个体的升学、自我提高、晋升及其他多种需求, 在校生平均规模已从2000年的5, 430名增加至2010年的12, 089名[2]。

二、荷兰应用科技大学发展特征

1. 以培养适应知识经济发展、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办学使命

荷兰的国土面积仅41, 864平方千米, 人口约为16, 730, 000, 是欧盟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作为一个面积小、资源相对贫乏的西欧小国, 荷兰依靠高等教育为其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荷兰知识经济水平十分发达, 公司、机构和政府都从国家强大的知识经济中得到前所未有的益处。“新知识的快速、广泛应用需要大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来完成, 在这一过程中, 应用科技大学扮演着重要角色”[3], 被认为是“连接知识与专业实践的桥梁”[4]。荷兰应用科技大学协会指出: 为确保荷兰成为全球知识社会引领者, 国家必须变得更有竞争力与创新精神, 创新应成为荷兰的一个文化特征。应用科技大学因具备同时回应技术创新带来的挑战与真实工作世界对教育的需求, 在国家知识经济发展道路上,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欧洲应用科技大学网络 ( European Net- work of Universities of Applied Sciences, UASNET) 则更明确地提出, 技术创新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也是应用科技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

荷兰在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制品生产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早在上世纪末, 荷兰著名的应用科技大学汉恩大学就认识到生物技术将是21世纪大力发展的三大高新技术产业之一, 在医学、制药、工业、农业、军事、环境、海洋等领域均会有广泛应用, 而且随着知识经济发展, 生命科学研究与生物制品生产方面的人才需求尤其突出。因此, 汉恩大学适时地开设生命科学专业, 重视对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 使学生掌握最新的生物技术理论和研究方法; 同时, 学校加强与本国生物制品公司的合作, 为学生实习与研究提供良好条件, 培养具有现代生物技术产业开发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目前, 汉恩大学生命科学专业的毕业生既可胜任理、工、农、医、制药、环境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也可从事生物高新技术产业管理与经贸工作, 具有较好的就业前景。

2. 形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贯通机制, 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支持

荷兰应用技术大学面向具有普通中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大学预备教育文凭及任何同等资格的学生招生。据统计, 2006 ~ 2010年间, 荷兰有10% 左右的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13% 左右的大学预备教育毕业生、80% 左右的普通中等教育毕业生进入应用科技大学学习; 10% 的应用科技大学学生进入研究型大学学习, 也有近10% 的研究型大学学生进入应用科技大学学习[5]。从2002年起, 荷兰引入学士与硕士体系, 即学生通过应用科技大学四年或研究型大学三年学习后, 可取得学士学位。获得学士学位, 意味着学生具备从事高水平工作的能力, 也可选择硕士学位继续深造。专业硕士学位面向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学生招生, 主要涉及领域有艺术、教育、医疗保健及社会工作等[6]。这种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贯通机制, 不仅为众多适龄青年提供进入高校深造的机会, 而且还提升了整个国家公民受教育的层次, 更好地体现教育公平。

荷兰应用科技大学在学生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 其人才培养目标接近社会需求, 与实体经济契合度高, 因此对经济转型的适应能力强, 能在农业、工程与技术、经济与服务、卫生保健、行为与社会科学、文化与艺术以及教师教育等众多学科领域为学生提供近200个课程计划。如荷兰是通往西欧的海港门户, 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理想的物流集散地, 拥有国际性海港与机场: 鹿特丹港为世界第一大港, 阿姆斯特丹机场为欧洲第三大空运货港。目前, 荷兰港口吞吐量占欧洲总量的40%, 并承担欧盟跨界运输量的35%。荷兰拥有如此高度发达的水、陆、空综合运输系统得益于应用科技大学为其提供强有力的物流人才支撑。汉恩大学物流专业开设四年制学士学位项目与18个月硕士学位项目, 课程设置包括市场、管理、贸易、海关、配送、仓储、海陆空运输、成本控制等与经济发展需求紧密相连的内容, 帮助学生掌握实用物流知识和技能, 提高学生对创新型经济的适应能力, 毕业生就业领域包括物流经理、实物配送主管、物流分析师、配送经理、采购策划和产品策划等岗位, 可以较好地满足各个层次、各种岗位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

3. 开展应用型研究, 注重与产业界保持良好互动关系

荷兰应用科技大学重视技术应用中的研发, 致力于促进知识转化与循环, 其研究类型以短期、应用型为主。应用科技大学通过需求驱动的应用研究项目, 把技术创新融入专业实践教学中, 达到学生知识获取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深度融合, 以研究和教育的互动促进创新和改善专业实践。其教师与研究人员必须具有相关行业的从业经验, 保证教学科研活动的实践性以及更好地促进应用型研究与教学之间的良性循环。这种“实践导向的研究与设计活动, 有利于加强教师专业实践文化”, 提高教育质量和创新课程内容。荷兰现代农业高度发达, 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 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应用科技大学的教育与研发。例如应用科技大学哈莱姆学院下设农业与技术学院, 其农业教育专业不仅为农业物流行业提供高素质的农产品包装、加工和营销人员,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人员, 农业研究人员和国际农业组织职员等, 还为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提供技术保障。学院建立了农作物育种研究所、农业技术研究所、农业经济研究所及农业工程研究所等, 通过开展应用型实践研究, 确保课程开设内容与行业发展前沿保持一致, 并且还将实践中产生的问题随时反馈至教学, 有利于技术的扩散。

荷兰是个充满机会与创新的国家。全国共有685, 000个中小企业。这些企业每年为荷兰创造高达4, 500亿欧元的收入[7]。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 在政府积极推动下, 荷兰许多应用技术大学开始注重与中小企业合作进行产品研发或技术更新。近年来, 应用科技大学在研发方面与本地区中小企业合作越来越密切: 一方面, 大学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和科研平台, 帮助企业解决技术升级问题, 缩短科研成果转化周期; 另一方面, 企业向学校提供科研资金, 为学校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至2011年, 荷兰有30所应用科技大学与产业界广泛合作, 共同开展了包括与产业界实现知识共享的RAAK项目、促进特定经济领域发展的PID项目、激发农业教育革新的KIGO项目以及推动健康医疗研究与护理革新的ZonMw项目等, 数量近300项[8]。

4. 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

荷兰是最具多样化的国家之一, 奉行多元文化并存的价值准则。应用科技大学积极推进国际化,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 大量招收海外留学生。例如荷兰海牙大学是一所国际化程度十分高的现代应用科技大学, 设有工程、经济管理、信息技术和理论、行为和社会科学等系科, 现有在校生约16, 000人, 其中海外学生为9, 600人, 每年接收来自40个国家的400多名交换生。其二, 课程开设国际化。海牙大学开设的49种全日制本科生项目中, 有9种用全英文授课; 9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项目中, 有3种用全英文授课。其三, 注重在教师和管理队伍中吸纳国际元素。海牙大学的教师来自全球146个国家或地区, 教师在多元文化融合与碰撞中共同学习和生活, 促进大学朝国际化方向发展。其四, 办学理念国际化。海牙大学与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芬兰、意大利、澳大利亚、西班牙等国家的近300所著名高校建立起学分互换制度, 鼓励学生探索其他民族的文化, 努力成为一个思想开放、独立思考的“世界公民”。该校计划至2015年底, 所有海牙大学毕业生, 均有到国外进行至少半年的交换、交流学习的机会。为让毕业生拥有开阔的国际视野, 海牙大学还与全球诸多国际知名企业如壳牌石油 ( Shell) 、联合利华 ( Unilever) 等紧密合作, 使毕业生有直接加入世界知名企业、集团的机会。

三、借鉴与思考

产业结构调整对高校而言, 在高端服务类、技术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与激烈的全球竞争。新形势下, 我们需要从教育体制上进行改革创新。正如荷兰等西方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所经历的产业结构重大调整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一样, 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结构需要做出调整, 尤其是要提高地方高校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反应效率与服务能力。目前, 我国已有不少地方高校根据区域产业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明确提出把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办学定位。在专业设置、教师队伍建设、招生、教育教学改革、校企合作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探索与尝试, 为区域和地方产业结构升级做了积极贡献。但是, 由于缺乏国家政策支持, 这些地方高校在体制机制上遇到一些“瓶颈”。因此, 借鉴荷兰等西方发达国家做法, 我国应尽快建立和发展一批应用科技大学,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科技大学发展之路, 促使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结构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 尤其是实体经济发展要求, 并推动其成为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

参考文献

[1][2][5]Key Figures 007-2011.[EB/OL].[2013-06-02].http://www.government.nl/issues/education/documents-andpublications/reports/2012/07/24/key-figures-2007-2011.html.

[3]Innovation Agenda of Universities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Maximum Participation and Knowledge Circulation.[EB/OL].[2013-06-19].http://www.vereniginghogescholen.nl/english.

大学生零食消费特征需求报告 篇5

市场营销1101蒋梦琼

目录一、二、三、四、五、六、前言 调查背景 调查目的 调查方案 调查结果 建议分析

前言

零食,一般情况下,人的生活中除了一日三餐中被称为正餐的食物外,其余的一律称为零食。一般青少年比较喜欢吃零食。零食大致可分为糖果类,水果,干果坚果类,蜜饯类,果汁类

膨化类,乳制品,糕饼类,甜糖类,动物蛋白类其他休闲食品等。

调查背景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饮食是人们首先关注的。零食曾经被人们当作一种不健康饮食的品,现在因为人们对健康概念更深入的了解,零食已经成为新的消费热点。现代大学生大部分都处于良好的经济环境中,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还是家庭供给,大多大学生有吃零食的习惯。现受某零食厂商委托对大学生的零食消费状况和特征进行调查。

调查目的关注大学生零食消费行为,了解大学生零食消费种类,消费比例。为零食厂商开发新零食提供市场参考数据。

调查方案

本次调查对象是大学生,调查方法采用网上收集资料,对现有的资料进行汇总分析。

调查结果

1女生购买零食比男生多,并且购买次数频繁。

——《关于XX师范学院零食消费情况调查》学生一次性购买数量不是很多。

——《大学生消费需求调研报告》

3目前最受欢迎的零食为:面包、糖果、方便面、坚果、麻辣、饼干等。

4男生购买的零食以膨化类食品。瓜子蚕豆为多,女生则以面包饼干、方便面等食品为主。

——《大学生零食消费市场调查》

5大学生购买零食的主要途径是校内超市及学校附近大型超市

——《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

建议分析

1零食开发新产品时要充分考虑女生消费者的口味。

2产品包装尽量醒目时尚冲击大学生眼球。

3开发新产品可以考虑面包、糖果、方便面、坚果、麻辣、饼干为主。

4如新产品为膨化食品,应偏向男生口味喜好。

5由于大学生每次购买数量不多,建议小袋包装。

6建议产品的主要销售渠道为校内超市。

大学生餐饮团购行为特征研究 篇6

关键词:大学生;餐饮团购;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322-02

自2010年我国第一家团购网站美团网诞生至今仅三年时间,网络团购就受到千万网民的青睐,网络团购企业的数量和团购用户的数量都以惊人的速度在增长。而餐饮类服务是团购中最重要的本地服务类别,据团800统计,2013年3月4日至10日一周时间,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餐饮类团购占据团购市场的份额分别为54.4%、51.7%和39.0%。

同时,艾瑞咨询研究显示:我国参与网络团购的消费者主要集中在白领和学生两类群体。当代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经济实力却不强。网络团购令消费者能够享受的更低价格和更优质的服务,这一点恰好满足大学生消费的要求。

对于网络团购行为,国内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李先国等(2012)通过情景模拟实验,分析了网络团购中时间压力和参照群体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并研究了人格特质对于这些影响的调节作用;张春霞(2012)通过研究发现网络团购消费者在团购过程中的主要心理活动表现在五个方面,即较难抵挡低价诱惑、好奇与追求时尚、从众心理、满足社会交际的需要、寻找乐趣以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宁连举等(2011)采用联合分析法,对餐饮类团购中影响消费者购买选择行为的产品属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团购价格、餐饮种类、到达所需时间、有效期限及折扣是消费者网络团购的主要选择标准;张芳芳等(2012)以TAM模型为基础研究了网络团购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参与意愿,并构建了研究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覃丽娜(2012)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大学生个人因素、产品因素、网络或商家诚信因素以及物流配送因素对大学生网络团购行为的影响。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针对较少有人专门研究过的大学生餐饮团购行为进行研究,试图找出一些大学生餐饮团购行为的规律。

一、调查概况

本次调查抽取了广州大学城内10所高校中年龄在18-27周岁的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作为调查样本,采取了发放调查问卷及对个别学生进行深入访谈的方式。调查内容包括大学生个人特征、选择餐饮团购的原因、获取信息的方式、餐饮团购的影响因素、餐饮种类偏好、风险感知等。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65份,其中有效问卷252份,有效回收率为84%。

二、大学生餐饮团购行为特征分析

1.参与餐饮团购原因分析

本次问卷设计了参与餐饮团购的原因,列举了9种原因,让大学生对列举的每个动机是否符合自己参与餐饮团购的实际原因做评价。分为5个等级进行评价:5代表很符合,4代表较符合,3代表可有可无,2代表较不符合,1代表很不符合。平均得分越高,表明该项原因越符合大学生选择餐饮团购的原因。

表1反映了大学生参加餐饮团购原因的调查结果,从中可以看出,作为网络团购,“价格便宜”是其对大学生的最大吸引力。而87.30%的受访学生希望借助餐饮团购和家人、朋友交流感情,这说明餐饮团购活动很好地满足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需求。“朋友推荐”得分点为4.18,表明相关群体对大学生参加餐饮团购活动的影响较大。

2.获取餐饮团购信息方式分析

团购导航网站是大学生获取团购信息的主要方式。所有被调查大学生中,有79.37%的大学生直接登录团购导航网站获取信息,而选择直接登录某一团购网站的被调查者仅占44.44%,这说明相比于团购导航网站而言,单个团购网站的用户黏度比较低。这一点可以通过被调查者对团购网站的选择情况进一步看出:只有11.9%的被调查者选择“只在一家固定团购网站团购”,而选择“不在乎哪家团购网站,只要有吸引的团购项目就会参加”的被调查者为65.08%。这是由于目前我国团购网站同质化严重,所提供产品差异化并不大,消费者的转换成本较低,因此他们并不会只在某一两家团购网站进行餐饮团购活动。

3.餐饮团购影响因素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团购价格、食品种类、餐厅位置、网友评价、团购网站信誉是大学生参与餐饮团购最关注的五个因素。相比于大众用户参与餐饮团购最关注的因素,大学生更关注团购的价格而不是团购折扣,这可能是因为大学生是无收入人群,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更关注所付出的绝对价格,而不是与原价相比的相对价格。

4.餐饮团购种类偏好分析

在对餐饮团购种类的选择上,大学生更钟爱粤菜以及异国料理(包括韩国、日本、东南亚)。选择团购粤菜美食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4.13%,这是因为广州作为美食之城,拥有众多有当地特色的美食,并且广州大学生大约一半以上来自其他省份,对于他们来说更愿意尝尝本地特色的食物。选择异国料理的人数共占总人数的53.97%,说明大学生喜欢尝试新鲜的事物,希望借助团购这个平台去品尝平时因为价格太高而不轻易尝试的食物。

5.餐饮团购风险感知分析

在参加餐饮团购时,40.87%的大学生最担心的问题是实际餐品与网站描述不符,27.38%担心餐厅食材不新鲜,21.83%的大学生担心餐厅对团购顾客区别对待。同时有42.06%的被调查者曾经遇到过团购餐品与餐厅正价餐品有差别的情形,有39.29%曾经团购到的餐品实际与网站描述不符,有37.30%觉得消费后不满意投诉无门,30.95%的大学生曾经遭遇餐厅的“二等公民”对待。这说明目前我国餐饮团购市场仍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突出表现在餐饮食物的质量以及餐厅的服务上。

6.餐饮团购消费方式分析

被调查的大学生参加餐饮团购的一般消费金额集中在人均30-100元,占总数的88.49%。在选择的消费方式上,选择和同学、朋友一起的占56.75%,选择与男/女朋友一起的占22.22%,这主要是因为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所交往的人群集中在同学、朋友以及恋人,而因为餐饮消费并不像旅游等休闲活动那样合适独自进行,因此被调查者中并没有人选择自己到餐厅消费餐饮团购券。对于消费餐饮团购券的时间选择上,大多数大学生选择的是周末,但仍有30.56%选择工作日,这可能是由于相对于白领等工作人群来说,学生可选择的时间更灵活,为了避开人群高峰,仍有一部分学生选择工作日人群相对较少的时间到餐厅进行消费。

7.大学生对餐饮团购的态度

大学生对餐饮团购持有非常肯定的态度,在收回的252份有效问卷中,有93.65%的人回答还会继续参加餐饮团购活动,只有4.76%的人认为餐饮团购对大学生来说可有可无,持反对态度的仅有1.58%。这再次证明了餐饮团购对于大学生所具有的巨大吸引力。

三、对开发大学生餐饮团购市场的建议

调查表明餐饮团购在大学生中具有很大的潜在市场和发展前景。同时,餐饮团购市场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针对以上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针对大学生开展营销策略

团购网站和餐厅根据大学生的心理、时间、经济以及消费偏好等特点,开发更符合大学生需求的餐饮团购产品,例如,针对大学生时间更灵活的特点,开发在工作日消费的餐饮团购产品,同时给予一定的价格优惠。同时针对大学生的搜集餐饮团购商品的方式和分享信息的方式,可以利用网上通讯工具、邮件、人人网等平台进行广告宣传,这不仅可以节省广告费用,也会使大学生对团购网站产生亲切感。

2.提高团购网站和餐厅的服务水平

高校学生拥有较高的文化层次,他们往往对团购网站和餐厅消费过程中的服务人员的素质较为敏感。团购网站服务人员的服务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对网站的印象,而餐厅服务人员服务质量的高低不仅大学生对一次团购活动的感受和评价,也会觉得他是否成为餐厅的回头客的重要因素。因此,团购网站和餐厅都要对从业人员进行经常性的服务培训,以提高其自身素质、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其中餐厅特别要培养服务人员对待团购用户一视同仁的专业态度,令用户感受到平等的待遇。

3.加强团购市场监管

当前大学生参与餐饮团购时几乎都遇到过不满意的各种问题,而当前团购网站良莠不齐,虚假宣传、服务缩水、霸王条款等乱象频出。针对这些现象,应尽快完善网络团购“第三方”支付、消费者权益保障金等制度,并加强市场监管,真正让大学生放心消费。

参考文献:

[1]张春霞.团购2.0用户的消费特征及心理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2.

[2]宁连举,张莹莹.网络团购消费者购买选择行为偏好及其实证研究—以餐饮类团购为例[J].2011(13):404-409.

大学生体育消费特征研究 篇7

体育消费的概念在平时通常所指的意思就是居民个人消费。体育消费是居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人们为满足多样化的体育需求, 采用不同的方式消耗体育产品和服务产品的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一定量的体育消费支出, 是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前提条件, 也是体育运动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保证。

二、大学生体育消费研究

(一) 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内容

将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内容按体育消费品的状态来划分, 可分为实物型体育消费和参与型体育消费两类。实物型体育消费是指人们参加体育活动时所消耗的实物品, 包括:运动服装、健身器材、体育书刊杂志等实物, 容易引起学生的消费欲望从而促进消费;参与型体育消费是指学生购买与体育活动有关的各种体育服务的消费行为。从调查中, 我们发现高校学生偏爱于参与型消费, 在所调查的样本中, 占了三分之二的比例, 这和他们较高的团体参与意识息息有关。

(二) 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方式

由于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 当代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就本研究所调查的付费方式和购物同伴两方面而言, 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这一趋势。首先就付款方式而言, 大多数大学生选择了以现金结账, 而也有部分大学生开始选择以信用卡付款。在进行体育消费时选择的同伴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大多数大学生选择与同学一起外出进行体育消费, 如和家人、朋友等一起消费, 则相对较少。

(三) 驱动、制约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因素

在众多驱动消费的因素中, 打折与降价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其次每逢过年过节商家的大型促销活动也对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活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通过调查研究, 我们发现类似于传单和店外搭台促销则对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影响甚微。由于大学里的学习生活都比较轻松, 大多数人并不认为课程负担是制约他们进行体育消费的因素, 而经济能力仍是最重要的制约方面。

(四) 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动机

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动机主要是强身健体、人际交往、自我宣泄、吸引异性、休闲娱乐和上课的要求等。对比男女大学生的消费动机可以看出, 大学生对体育消费功能的认识基本正确, 在体育消费过程中除了满足健身需求, 还注重追求快乐的心理体验;好奇心也是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一个原因, 他们对各种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促使他们在某些体育项目上进行消费投入。从众也是大学生消费的一种心理表现, 促使大学生出现攀比的不良习惯, 加重了大学生的消费负担, 这一点上女大学生表现得比男大学生强烈。

三、启示

由上面分析得出的结果, 本研究针对大学生体育消费提出以下建议:

(一) 从实际出发加强对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引导

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行为是受到舆论和媒体的直接影响, 为了正确地引导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行为, 就要学校宣传部门和各种媒体帮助学生树立体育消费的意识, 加强对学生体育消费观念、体育消费意识的培养, 让学生理解体育消费是满足健康需求的主要消费形式, 是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 使其慢慢接受“花钱买健康”的现代体育消费观念。

(二) 优化大学生体育消费方式

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这也说明了大学里是同学们追求个性消费的最佳场所之一。不同的体育消费方式会导向不同的效果, 高校和社会应把握这一趋势, 针对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多样化趋势, 积极引导。在尊重不同大学生个性特点的前提下, 以榜样的力量鼓励大学生进行合理健康的体育消费。

(三) 创建优良体育消费外部环境

由于大学生心理及生理上的特殊性, 大学时代是大学生树立自己特有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行为极易受外部环境影响, 高校应根据不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对大学生进行宣传教育, 关于商家的各类促销方式, 大学生应该有自己的理性认识并学会辨明, 以防上当受骗。同时, 当代大学生也要努力涉猎不同领域知识, 为自己进行合理体育消费增添筹码。

(四) 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良性体育消费动机

积极向大学生灌输“健康第一”理念, 引导他们建立适度的“需求”消费观。学校应注意学生道德价值观念的教育, 帮助学生转变体育消费价值观念, 不断扩大高校体育消费市场。此外, 高校还应实现校园与社会的互动, 把社会上合理的体育消费观念引入校园, 经过高校文化熏陶后又通过各种途径扩散回到社会上, 从而实现社会体育消费环境的不断优化。

结束语

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方式是动态的。随着时代的发展, 大学生体育消费方式不断改变。要提高大学生体育消费的质量, 形成健康文明的体育消费方式, 是我们需要进行不断探索与实践的课题。本研究是在查阅大量的文献、著作以及本人亲自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对该领域的一些看法。

参考文献

[1]张小玲.我国体育消费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06 (3) 39-40.

[2]宋哼国, 周爱光.体育消费行为的系统动态学分析[J].体育学刊, 2004, 6:130

当下大学校园流行语特征浅析 篇8

关键词:大学生,流行语,心理特征,总体特点

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 能够彰显个性。现代大学生, 大都是“80后”、“90后”, 他们身上总是会有意想不到的东西让人际功能又是纯理功能的核心, 所以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知识深入剖析情态附加语的构成和使用, 将有利于说话者更好地完成人际交往, 达到语言的最终目的。

3. 公式化语言的功能及其构成

公式化语言是一个复杂的现象, 在日常交际中主要具有重要功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

第一, 压缩处理时间, 为语言处理过程提供捷径。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 说话者运用熟练的、预先构制的公式化语言可以避免在线分析, 大大压缩了语言处理的时间。许多心理语言学实验证明, 一旦大脑熟悉了某一语言任务, 它就会绕过正常的处理路径, 节约处理时间和精力。这也符合语言使用的“经济原则”。

第二, 维持社会交际和互动, 实现交际目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交际意义的角度来看, 公式化语言的使用能够体现交际双方的互动, 反映交际双方的角色、地位与权利关系。公式化语言还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并且反复使用的过程中为某一言语社区群体的成员所认可。这样比较容易使交际双方产生认同感, 缩短他们之间的距离。

第三, 公式化语言为外语教学带来了重要的启示。外语教学在注重掌握语言技能的同时, 也要注重语言的使用性和地道性。二语习得不能拘泥于各种语法规则, 而要掌握大量的符合本族语言的公式化语言。

4. 公式化语言与情态附加语的结合

情态附加语又可以细分为语气附加语和评价附加语。语气附加语与语气系统构建的意义具有密切的关系。评价附加语表达的是说话者对某一命题的整体的态度, 与信息的组织有关。

4.1公式化语言作为语气附加语的评价功能

语气附加语所表达的人际意义与介入和分级子系统有密切的联系, 分别涉及说话者和语篇中各种命题、主张等的关系, 以及评价的强度和级差。语气附加语的级差差异显然与说话者的介入程度有关。例如:simply, merely, really, quite, al-

in fact of, sort of, for the most part等。

语气附加语在小句中多出现在限定成分附近, 这主要是因为语气附加语实现的意义与语气系统的关系比较密切。但是, 语气附加语有的时候也会出现在小句的句首或者句尾。例

如: (A) They usually don’t open before ten. (B) Usually they don’open before ten. (C) They don’t open before ten usually.在上面的

三个小句中, 大致的意思是没有区别的。但是, usually的位置不同能够反映出说话者的不同意向。在 (A) 句中usually体现的是说话者对事件发生的经常性的推断。 (B) 句中的usually是作为主位的一部分, 出现在主体主位之前, 表达说话者对于所传眼前一亮, 从外在的服饰装扮到内在的思想, 处处闪烁着个性的光彩。而作为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一个特殊群体, 他们的语言也有独到之处, 而且这些不同的言语背后有着他们各自的心理特征。

一、求新、求奇、个性化

当下的大学生是一个追求时髦, 乐于创造, 喜欢标新立异, 而且思维活跃, 想象力丰富, 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的群体, 同时他们日常生活、学习的校园环境, 都基本相近, 所以很容达信息的某种视角。在 (C) 句中usually出现在句尾, 作为事后的一种推想, 是对说话者所说的话的某种评价。由此可见, 公式化语言的构成、位置和使用频率会对实际交际过程产生重大影响。

4.2公式化语言作为评价附加语的评价功能

相对于语气附加语而言, 评价附加语通常能更明显地表达评价的意义。评价附加语的主要类型包括观点、推定、合意性、承认、劝说、恳求、可靠性、效度、评估、预测等。例如:in my

opinion, personally, to my mind, to be honest, to tell you the truth, believe me, please, evidently, apparantly, fortunately, broadly speaking in general, on the whole, mistakenly, to my surprise, as expected等。

评价附加语的位置与语篇中的信息组织有关, 一般出现在小句的句首, 并且用逗号与主句隔开。在实际的交际中, 还经常通过声调突出的方法加以强调突出。例如:Much to my

SURPRISE, the restaurant was actually very nice. (大写字母表示

声调突出部分) 。

值得注意的是语气附加语和评价附加语并没有明显的绝对的区别。很多公式化语言在不同的语境和语篇中既能够充当语气附加语, 又能够充当评价附加语。总而言之, 公式化语言对于说话者的情态和意态的表达具有重要的作用。

5. 结语

情态附加语是表现评价功能的重要手段, 公式化语言又是情态附加语的主要载体。本文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相关知识阐述了公式化语言在实际交际中的重要性。在人际意义的实现过程中, 公式化语言不是孤立出现的, 在执行情态附加语的评价功能时, 往往会和声调、韵律、词汇、语法、音质等很多语言层面发生联系。只有综合考虑公式化语言的各方面特点, 通过大量的实际语篇分析, 才能渐渐掌握公式化语言并把它运用到实际交际和教学中。

参考文献:

[1]李基安.情态与介入[J].外国语, 2008, (7) .

[2]史铁强, 安利.论语篇的主观情态性[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 (1) .

[3]常晨光.英语中的人际语法隐喻[J].外语与外语教学,

(作者系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2007级语言学专业研究生) 易产生群体认同价值。这就推动了校园流行语的产生和发展。“约会、晒月亮、压马路、郁闷……”都是人们在当下大学校园里经常听到的流行语, “郁闷”一词一度排在大学校园流行语的首位。这让人们更加关注当下的大学校园流行语。

大学生创造并使用着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特语言, 正应了那句:“我的地盘, 我做主!”如今, 年轻人们就是:“我的语言, 我做主!”他们总是想着法地变换说法, 创造新词, 更有甚者可以说是搞怪, 把生活语言“无厘头”化。2008年热播的电视剧《奋斗》, 恰恰是“80后”这一代年轻人对待生活、事业、爱情态度的真实写照。还有2009年的电视剧《我的青春谁做主》, 同样也真实地反映了这一代人的心声, “我的青春我做主”, 就是要突出自我, 做个性的我, 走个性的路。所以他们把“东西”不叫“东西”而叫“东东”, 这种流行语也在一定的交际圈内被认同, 也许明天又有人把“东西”改叫“西西”, 这也不是没有可能。

追求个性没有错, 但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 语言不是没有它本身的规律, 如果一味地追求新奇, 甚至搞怪, 忽视语言自身的规范, 那么我们会破坏语言的正常运转规律, 不利于语言的健康发展。郭熙在《中国社会语言学》中曾谈到:“语言规范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语言行为规范, 一种是语法结构的规范。人们对前者比较重视, 因为它是社会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 渗透着某一社群人的观念意识、价值心理, 反映该社群的生活习惯和特殊要求。”因此, 大学生在追求个性的同时要符合语言行为规范和社会规范。

二、消极、情绪化

当下的大学生大多是“80后”、“90后”, 从他们的流行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一些消极心理及情绪化的表现。“郁闷”一词应该是最好的证明, 那么他们为什么郁闷?为什么有这种消极的心理?年轻人应该是朝气蓬勃的, 但这个年代的大学生为什么总把“郁闷”、“我晕”、“我倒”挂在嘴边?

首先是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导致了大学生的消极心理。在上大学之前, 每个人都憧憬着自己的象牙塔, 但是当他们真正进入大学校园之后, 才发现大学校园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充满诗情画意。这样, 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便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 于是, 他们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了困惑。再加上对社会上很多事情的不理解, 他们更加迷茫。在这样的环境中, 他们或多或少会变得苦闷和压抑。

其次是经济上的压力。不断上涨的学费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及其家庭所面临的压力。而且, 当下的大学生活相对社会化, 大学生会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 有限的生活费却不足以负担他们的日常开销, 经济上的压力由此产生。

最后是就业带来的压力。如今的大学生就业不像以前那样国家包分配, 现在是以市场为导向, 自谋出路。而当今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就业的压力让人喘不过气来。考公务员, 考村官, 考特岗, 考研……竞争都特别激烈。特别是那些“面霸”在多次面试失败后, 甚至对自己的未来失去了信心。学业的压力, 就业的压力, 生存的压力, 回报家庭与社会的压力, 渴望成功的压力, 重重重压之下, 他们变得焦虑、急躁、情绪消极。

三、紧跟时代步伐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新事物的出现会带来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词语, 可以说语言是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校园流行语正是时代步伐的见证, 大学生是走在时代前沿的文化精英, 对于社会的变化、新事物的产生有着敏锐的观察力, 新鲜的东西会在他们身上极早地表现出来。“考研”、“报班”等词的流行正是近几年考研热, 就业压力大, 大学生难寻出路的反映。“考村官”也是近几年国家鼓励大学生深入农村, 帮助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积极响应, 但如果明年没有了考村官这项政策, 那么“考村官”也就不会再流行。而对于上世纪8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来说, 他们经常谈到的是“包分配”, 毕业就有工作, 国家给你分配到哪儿你就去哪儿工作, 但现在不一样了, 市场经济, 哪里有市场需要你去哪里, 不会再有什么“包分配”一说, 这个词自然也就退出了流行语的行列。再如“美女—帅哥”的称呼语, 是由于近几年网络的迅速发展, 网上聊天的人越来越多, 而初次聊天的陌生人为了能拉近彼此的距离就用“美女”、“帅哥”之类的美称来称呼对方, 以博得对方好感。网络语言的生活化便使之成为校园流行语的一部分。

四、大胆使用负面词

大学生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 在他们身上不乏应有的文化修养, 从谈吐到行为举止, 都能展现他们的素质。但大学生也是活生生的人, 也有心情低落、发牢骚、说脏话的时候。因此, 在校园流行语中负面的词也占有很大的比例。例如“我靠”、“TMD”, 还有说别人“变态”, 以及称“天才”、“神童”等带有挖苦讽刺意味的词不占少数。在他们看来, 使用这些词意味着时尚, 新潮, 个性, 与众不同。这些词从某个侧面反映了部分大学生有意或无意的发泄和自我放纵, 也折射出少数大学生心态的不健康和在生活压力下的无奈与自嘲心理。

对于这些负面词, 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它是好是坏, 也不能任其发展, 或者完全扼杀。这些词能成为校园里的流行语, 能被大多数学生接受并使用, 那说明这些词的确能够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和表达上的需要, 能够很恰当很准确地表达他们的心情。

大学校园文化是一个大熔炉。即使是大一新生也会在短时间内融入特定的校园文化中。另外, 这些负面词也确实会污染我们的话语空间。特别是那些带有侮辱性的脏话, 不仅有损个人形象, 而且会伤害到听者。但这些负面词的存在与否不是某个人或某项规定就可以决定的, 语言的发展有着它自身的规律, 当它不适应社会发展时, 它就会自动消失或被新的词语所代替, 我们应该遵循语言本身的规律。

综上所述, 语言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而流行语则是一个时代的反映。大学校园流行语就是大学生这个群体意识的反映。校园流行语丰富了我们的话语空间, 给我们的校园生活增添了活力, 是对紧张、压抑、枯燥的学习生活的一种释放。它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大学生的创造力, 丰富了校园文化, 已成为校园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孙慧明, 李成茂.校园流行语[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7, (2) :115-118.

[2]邱贵芹, 张兰英.关注校园流行语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J].教育与职业, 2007, 20:190-191.

[3]潘世松.大学校园流行语的词语特征[J].咸宁学院院报, 2005, 25 (2) :81-83.

[4]马刚, 李艳, 胡安琪.“百家争鸣”的校园流行语[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内地藏族大学生人格特征分析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按年级以班为单位,随机抽取西藏民族学院(以下简称西藏民院)学生486名、西南民族大学(以下简称西南民大)大学生409名进行测查,剔除无效问卷、非西藏藏族学生问卷和中学就读于内地西藏班的藏族学生问卷,获得有效被试723名。366名为藏族大学生,平均年龄20.5岁。其中西藏民院247名,西南民大119名;男生122名,女生244名;理工类学生115名,文史类学生251名;一至四年级大学生分别为94,100,82,90名;来自城市103名,农牧区263名。357名为异地求学的汉族大学生,平均年龄20.7岁。其中西藏民院212名,西南民大145名;男生158名,女生199名;理工类学生170名,文史类学生187名;一至四年级大学生分别是107,84,66,100名;来自城市116名,乡镇农村241名。

1.2 方法

采用美国R.Cattell教授编制的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测验(Cattell' s 16 Personality Factor,16PF)量表,本研究采用戴忠恒等的1988 年修订版[5],共187项,测查16种根源人格特质: 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实验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采用0~2级计分。依据16项人格特质的评分和标定公式,分别计算4项次元因素“适应与焦虑、内向与外向、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怯懦与果断”与4项预测因素“心理健康、专业成就、创造能力、新环境成长能力”得分,对这4项次元因素和4项预测因素进行评估。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施测主试为作者及其他心理学专业教师,统一指导语,在少数民族班级尤其是藏族班级施测前对个别难懂的问题进行解释。

1.3 统计分析

使用SPSS 13.0录入、整理和分析数据。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t检验、多元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藏族大学生人格结构的总体特征

藏族大学生人格16个因子的标准平均分介于3.92~7.31之间,普遍处于中等水平(因子标准分在8分以上为高分,3分以下为低分[5])。其中稳定性、有恒性、独立性、自律性4个因子得分偏低(低于5分),乐群性、兴奋性得分相对较高。

次元人格因素统计发现藏族大学生适应与焦虑型和内向与外向型得分相对较高(高于5分),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型和怯懦与果断型2个次元人格因素得分相对偏低。预测因素中心理健康因素平均分接近常模(常模均值22分[5]),专业成就因素、创造能力因素、环境适应因素平均分均低于常模(常模均值分别为55,88,22分[5])。

2.2 藏族大学生人格的学校、性别、年级特征 见表1。

对藏族大学生人格进行2(学校)×2(性别)×4(年级)×2(专业)×2(城乡)多元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藏族大学生人格的学校(λ=0.835,P=0.008)、性别(λ=0.822,P=0.003)、年级(λ=0.630,P=0.001)主效应均显著,专业、城乡主效应均不显著,未见任何交互作用差异(P>0.05)。西藏民院藏族学生聪慧性、恃强性、实验性得分均低于西南民大藏族学生(P<0.01或P<0.05)。藏族女生乐群性、敏感性高于藏族男生(P<0.01),恃强性、稳定性低于藏族男生(P<0.01或P<0.05)。藏族大学生兴奋性、幻想性存在年级差异,多重比较(LSD法)发现,大一藏族学生兴奋性得分高于大四藏族学生(M大一、大四=2.27,P=0.007),大一、大二、大三藏族学生幻想性得分高于大四藏族学生(M大一,大四=1.74,P=0.003;M大二,大四=1.54,P=0.008;M大三,大四=1.45,P=0.017)。

2.3 藏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16PF得分比较

由表2可知,在16PF各因子得分上,藏族大学生乐群性、怀疑性、忧虑性、敏感性、紧张性高于汉族大学生(P<0.01或P<0.05),聪慧性、恃强性、敢为性、世故性、独立性、自律性、实验性低于汉族大学生(P<0.01或P<0.05)。

3 讨论

研究显示,藏族大学生人格16个因子的标准平均分普遍处于中等水平,其中稳定性、有恒性、独立性、自律性4个因子得分均偏低。可见在内地就读的藏族大学生一定程度上缺乏远大的目标、理想,缺乏主见,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喜欢随群附和。藏族大学生乐群性、兴奋性得分相对较高,反映了他们趋于外向活泼、轻松兴奋、随遇而安,对人、对事热心而富有感情,但有时也可能会有冲动的心理和人格特征。

次元人格因素统计显示,藏族大学生适应与焦虑型和内向与外向型得分相对较高、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型和怯懦与果断型得分相对偏低,反映了藏族大学生性格外向、开朗,喜欢交际、不受拘束、情感丰富,但由于不适应等问题,对环境可能不满意,容易激动、焦虑,形成较被动、依赖心理较强的个性特征。预测因素中心理健康因素平均分接近常模均值,专业成就因素、创造能力因素和环境适应因素平均分均低于常模均值,反映了藏族大学生人格特征对其专业成就水平、创造力及新环境中的成长能力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西藏民院藏族学生相比西南民大藏族学生表现出较低的聪慧性、恃强性和实验性,其原因可能是生源差异。西藏民院目前属于国家民委与西藏自治区共建的省属民族院校,在西藏按第三批本科招生,而西南民大是国家民委直属重点大学,从2007年开始在西藏按第一批本科招生。西藏民院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知识面窄,面对新环境时的应激方式和心理适应水平与西南民大学生可能不同,他们更容易顺从他人,表现出缺乏独立性、主动性和创新性的特点。研究显示,藏族女大学生相比藏族男大学生表现出较高的乐群性、敏感性和较低的恃强性、稳定性,与潘柳燕等[6]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可能与性别生理心理特征差异有关。女性心理上相比男性更敏感,情绪情感更细腻、深刻。女性普遍语言能力较强,在人际交往中更外向、热情。其原因也与社会性别角色期望不同有关,男性往往被认为是独立和富有责任心的,女性则被认为是依赖、顺从的,因此现实中藏族女生也表现出较明显的依赖、顺从的人格特征,对学业和未来的忧虑较少,更热衷于展示给外界外向、热情、乐群的性格特征。大一藏族学生兴奋性高于大四藏族学生,大一至大三藏族学生幻想性高于大四藏族学生,可能是由于大一学生刚由西藏来到内地,对内地大学生活充满了强烈的新鲜感,大四学生面临毕业,更现实,希望能够妥善解决毕业、就业等一系列问题,而大一至大三学习生活较稳定,对未来充满着美好的憧憬。本研究显示,藏族大学生人格不存在城乡、专业差异,与相关研究结果不一致[6,7]。原因可能与研究对象不同有关。

藏族大学生相比汉族大学生表现出了较高的乐群性、怀疑性、忧虑性、敏感性、紧张性和较低的聪慧性、恃强性、敢为性、世故性、独立性、自律性和实验性。反映了藏族大学生相比汉族大学生,整体上具有外向、热情、开朗且天真、直率的个性特征。由于气候条件、经济水平、语言文化、生活习俗较为特殊,藏族学生来到内地会有很多不适应,这些不适不但体现在躯体上,而且体现在心理上[8]。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可能遇到压力和挫折,并表现出焦虑、紧张、沮丧甚至悲观、抑郁的心理特征,在人际交往中可能表现得固执、不信任他人,但由于强烈的自卑感却表现出退缩、顺从、依赖等人格特征,内心会有矛盾和冲突,较羞怯,缺乏独立性,不愿尝试探新,通常无条件地接受许多相沿已久的、权威性的观点,反对新思想、新变革,喜欢墨守成规。西藏基础教育相对落后,藏族学生学习基础较差,相比汉族大学生,可能表现出思想迟钝、学识浅薄等低聪慧性特征;与其他少数民族相似,擅长于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能力较差[9]。

摘要:目的 探讨藏族大学生人格特征,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适应与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以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测验(16PF)量表为工具,测查内地366名藏族大学生和357名汉族大学生的人格特征。结果 藏族大学生人格16个因子的标准平均分介于3.92~7.31之间,普遍处于中等水平。其中稳定性、有恒性、独立性、自律性4个因子得分低于5分,乐群性、兴奋性得分相对较高。藏族女大学生乐群性、敏感性得分显著高于藏族男大学生,恃强性、稳定性显著低于藏族男大学生;藏族大学生兴奋性、幻想性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P值均<0.05)。藏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人格存在差异。结论 应关注内地藏族大学生人格特征,根据其人格特征开展有效的心理教育。

关键词:人格,精神卫生,对比研究,学生,少数民族,藏族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26.

[2]姚红.当代大学生人格调查和分析[J].浙江学刊,2001,39(3):177-180.

[3]JERRY MB,编.人格心理学[M].陈会昌,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26.

[4]张丽华,卜畏.论人格研究中的文化因素[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7(2):45-47.

[5]戴忠恒,祝蓓里.卡氏16种人格因素量表修订本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5-35.

[6]潘柳燕,唐文清.地方综合大学学生卡特尔16PF人格特征调查分析[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4):106-111.

[7]郭洪芹,罗德明.浙江某高校城乡大学新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比较[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1):1027-1028.

[8]康育文,康湘文.内地某高校藏族大学生心理适应现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8):750-751.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倾向研究 篇10

我国大学生一般年龄跨度为18~22岁,处于人生的青年中期,有自身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倾向,受周围环境、社会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体现出比较鲜明的特点;个体的生理接近完成,心理趋于成熟。

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当代大学生的思维能力明显提高,自我意识显著增强,创新意识具有鲜明时代特点,步入一个心理转型期。因此,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研究主要考虑大学生的思维能力、自我意识、创新意识和心理转型期的特点,这些特点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1)思维能力。大学生的思维能力迎来了个体发展的一个高峰。大学生的校园环境和社会以及大学生的期望同中学生有很大差别,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其思维能力、思维目标与中学生均有很大差别。他们的思维独立性、合理性和灵活性的显著增强,需要增加协作性的培养。

(2)自我意识。大学生在个体上步入成年,对未来充满诸多理想和幻想,对现实具有很强的改造欲望,自我意识较强。这种自我意识体现在大学生学习、日常生活和与同性以及异性朋友的交往中,正确的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是人格的核心。它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具有正确自我意识的人,能把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有机地统一起来。大学生积极自我观的培养是大学生活一个必不可少的命题,恰当地认同他人,积极地面对和接受现实,成为大学生协作能力的一个基本要求。

(3)创新意识。处于大学阶段,大学生已掌握一定的社会和专业知识。因此,该阶段是人生求知欲、创造和创新意识比较强烈,具备一定创造和创新能力的阶段。在现代网络环境和信息渠道下,他们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勇于接受挑战,创造和创新意识在人生中达到一个发展较快的阶段。

(4)心理转型期。大学阶段是步入成年的阶段,学习、求职、恋爱等综合因素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从未成年人心理成长为成年人心理是该阶段大学生的特点,被认为是心理断乳的关键期。可能会不时出现心理盲区,而盲区的出现与消失,是一个大学生心理趋向成熟的表现。这要求对此阶段或心理转型阶段的大学生做好心理引导工作。

二、当代大学生的相关心理问题

当代大学生的相关心理问题从毅力、责任感、依赖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调节能力等方面来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大学生阶段作为人生的一个充满憧憬,创造力和创新能力达到一个高峰的阶段,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具有本年龄段的特点,依赖性较强,遇到问题很多时候处于迷茫的状态,心理自我调节能力需要加强。

(1)遇到困难时毅力不够。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从未成年人走向成年人的阶段,其很多意识处于懵懂阶段,但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逐渐增强,解决困难的毅力随着年龄段的增长而坚韧。

(2)关键时期不能体现出责任感。当代大学生具备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在时机的把握上较欠缺。时机把握的欠缺主要因为准备得不够充分,经验不足,能力欠缺。大学生需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全面发展,有目的和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注重积累经验,“用得到,做得好”。

(3)依赖性较强。大学生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社会、经济和很多方面对他人的依赖性较强,因此,培养大学生自立自强意识已成为学校和社会关注的话题。

(4)遇到障碍时,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够清晰。大学生由于其年龄段的特点,遇到障碍时,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够清晰,或者由于不合适的信息渠道而分析辨别的能力不够。正确的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要处理好自我与周边环境之间的关系,而协作性和环境适应能力也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命题。良好的协作性和环境适应能力建立在良好的知识基础和正确的社会实践之上,大学生要加强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5)心理调节能力有待加强。大学生需要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大学生在这个步入成年的时期,要加强心理调节能力的培养。

大学特征 篇11

【关键词】95后;医学大学生;特征

“95后”医学大学生作为当代医学专业的主体,越来越受社会的关注。因此,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95后”医学大学生的特点至关重要,这将对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培养合格医药卫生人才产生重要影响。具体来讲,“95后”医学大学生的总体特征有如下几点:

一、政治信仰:总体上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信仰淡化、缺失共存

政治信仰是人生观的核心内容,其形成是世界观成熟的标志。作为根植于内心的政治信仰,当代“95后”医学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是比较明确的,总体上是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心系国家前途与发展,关注社会时政热点问题。他们积极肯定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认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同时也认同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民族复兴、民族崛起的关键。

与此同时,“95后”医学大学生也存在着一些政治理论素养相对欠缺的问题,由于“95后”医学大学生繁忙的专业课学习与缤纷的社会活动使他们对于政治理论的学习毫无兴趣,于是出现“95后”医学大学生的信仰淡化、缺失问题。市场竞争的压力和利益关系的复杂多变让“95后”医学大学生很早就把注意力投注在应对求就业、谋发展等具体的、实际的事情上,从而使他们很少去思考自身信仰的问题,对于信仰问题也没有清晰的认识,这就导致了自身信仰的淡化以及缺失现象的出现。

二、爱国主义情感:较强的爱国意识和淡薄的社会责任感共存

爱国主义就是人们对于自己的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及为她的独立与富强而斗争的献身精神。“95后”在爱国主义情感上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他们对于爱国主义的理解不仅仅停留于较高的政治理念和热情上,且认为真正的爱国主义应该是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贡献自己的力量,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全。同时,他们也能够将国内和国际形势结合起来,审时度势的看待中国国家利益。例如中日之间的钓鱼岛之争,体现出“95后”医学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他们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理性爱国活动表达钓鱼岛是中国的这一不容争议的事实,支持、维护国家主权完整。这充分的展现了当代“95后”大学生们的满腔爱国热情。

与此同时,应该引起我们警惕的是当代“95后”医学大学生存在着淡薄的社会责任感。相对缺乏的社会责任让他们只有满腔的爱国热情而不能更好的承担起社会责任,不能为社会建设作出应有贡献。“95后”从小到大一直拥有着父母的过分“关心”和“爱护”,这就使他们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方式以及逃避责任的习惯,空有爱国热情而不能意识到应该承担起属于自己的社会责任。主要表现在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个人利益,忽视社会利益;重视个人前途,轻视社会思想;重自我价值,轻社会价值等等。

三、价值观:讲求奉献社会与关注自我幸福共存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在谈到奉献问题上,“95后”医学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治病救人工作本身就有相当大的奉献内涵,而且医学专业的教育也本着奉献社会的精神来教导着这些“95后”医学大学生。因此,他们普遍认为奉献社会是应当提倡的美德,也是青年人立足社会的基本素质。他们认为奉献社会是他们价值观中的重要环节,讲求学习好专业知识从事医务工作,救死扶伤,在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对社会作贡献。

同时他们又具有过度关注自我幸福及利益的个人主义倾向。“95后”的出生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快速发展阶段,受西方实用主义文化思潮的影响,“90 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功利化。从当今“95后”医学大学生入党动机就能看出他们大多数是为了毕业后能找到个好工作,或者在工作中能够更容易升职;以考取各种证书作为找工作的筹码而忽视了医学专业课的学习,从而导致他们的医学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找工作更多的是考虑工资以及福利等相关东西而不认认真真地反思自己适合的职位和工作,更考虑不到国家需求。

四、社会公德:较高的道德认知与较差的道德自律共存

社会公德是指在人类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要求每个社会公民在履行社会义务或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95后”大学生普遍具有积极、向上的道德价值理念。根据在“95后”医学大学生的调查中,有超过90%的同学认为一个人的道德认知是“非常重要”或“重要”, 他们对优良传统道德是高度认同的。并且医学专业学生群体也有着相关的道德规范,特别是在职业道德方面,他们认为医生良好的敬业精神是必须要具备的,生命之托不是玩笑,不养成良好的敬业精神很可能在以后的工作中酿成大祸。而违背医德是要坚决反对的,他们认为对医生收取红包等行为应该给予抵制。从这些情况能够看出“95后”医学大学生在未来主要从事的医学工作上明确地认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而且在公民道德上也存在较高的认知。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行为表现令人担忧。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95后”医学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实际行动却常常会忽视道德品德,维护个人利益而不顾集体、国家利益,不能够做到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相统一,存在较差的道德自律。

五、人际关系:团结友爱、真诚互助与讲求功利、情感孤独并存

当代“95后”医学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上也有着不同以往的特点。他们重视与其他人的交往,希望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他们重视人际交往,尊重他人,同时也希望得到尊重与认可。他们思想活跃,积极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团结成员、互相帮助,希望能够融入社会。同时,医学专业课程的特殊性也造就了“95后”医学大学生的团结、真诚交往的行为,因为无论是以后的工作还是现在的课程学习,医学都需要进行通力合作来完成手术治疗或者课程实验。

另一方面,他们也有讲求功利、感情孤独的一面,交往中存在着功利化倾向以及选择默默处理自己感情不愿与他人分享的情况。同时,网络时代的到来给“95后”医学大学生的交往带来了新的方式。网络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导致他们不懂得关心别人,缺少知心朋友,无人倾诉而觉得“莫名空虚”和“茫然无助”。因此,这也使“95后”医学大学生产生了不愿回到现实生活中与他人敞开心扉交往交流而是选择自己独自承受,回避矛盾,造成了感情上的孤独。

综上所述,通过从政治信仰、爱国主义、价值观、社会公德以及人际关系等五个方面对“95后”医学大学生总体特征进行了总结,其中每一方面都有着值得提倡的优势特点,但也有着缺陷和不足,作为教育者要准确把握他们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1]杨茹玮:《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现状调查与对策探析》,思想政治教育,2011年第2期总第104期.

[2]马金龙:《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信仰现状、原因及对策》,《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5第25卷第六期.

[3]李珠:《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95后大学生特征论》,实践与探索,2009年,第24期.

[4]王海杰:《淺谈“95后”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及教育对策》,世纪桥,2011年第13期(总第228期).

[5]王丽君:《“95后”大学生价值观状况调查与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年02月第02期总第191期.

大学生创业胜任特征的实证研究 篇12

一、研究方法

(一) 被试和方法

通过网络搜索, 确定10名被试, 分别是李阳、潘石屹、李小双、张朝阳、牛根生、宗庆后、李彦宏、俞敏洪、马云和张茵。根据视频和文字资料, 进行编码等质性分析。

对谈话内容进行分析后, 发现他们对以下方面的问题给出了不同答案, 分别是:学历、家中排行、来源地、年龄。以下是十个人的基本信息:

由上表内容可以发现, 排行老大的人占40%, 老二的占10%, 独生的有40%, 养子占10%;男性占90%, 女性占10%。成长在城市的创业者占样本的50%, 来自农村的占50%。在创业年龄上, 我们把30岁之前开始创业的称为年轻创业者, 50岁以上才开始创业的称为老年创业者, 根据这一标准, 上述被试中年轻创业者占80%, 老年创业者占20%。学历分为本科和非本科, 其中拥有本科学历的创业成功者有6人, 占60%, 非本科占40%。

研究者依据被试自己描述的生活经历以及创业经历, 利用EPQ量表, 对每个创业者进行打分 (注:这里使用的是他评方法) , 获得他们人格特质方面的信息。利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 结果

1. EPQ量表得分的一般情况

由上表可以发现, 在所有样本中, P量表的得分低、E量表的得分低, N量表的得分高。

2. 差异检验

在家中排行这一项, 家中排行的高低在内外向上有显著差异。

二、讨论

(一) 创业成功者的人格特质

可以发现, 这十个人共同具有的特征是P、E量表的得分低, N量表的得分高。在表示精神质的P量表上, 低分表示能与人相处, 能较好地适应环境, 态度温和, 不粗暴, 善解人意。在表示性格内外向的E量表上, 得分低意味着好静, 富于内省, 不喜欢刺激, 喜欢有秩序的生活方式, 情绪比较稳定。在反应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的N量表上, 高分表示可能常常焦虑、紧张。

因此, 创业成功者所要具备的特征应该是: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技巧, 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善于自我反省, 能够进行自我控制, 生活有规律, 对未来具有危机意识, 具有一定的焦虑意识。

(二) 创业胜任特质的训练

从本次调查, 我们也更多地了解到, 创业特征确实存在, 但是普通民众对其了解得很少。大多数认为学历、年龄、性别以及家境是创业最主要的因素, 甚至有人歪曲地认为有没有后台、有没有关系才是创业能否成功的最主要因素。对于大学而言, 要重视创业胜任特质方面的训练, 加强社团建设, 让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前具备相应的能力素养。

三、结论

1.创业者胜任特质为人际交往技能, 自我控制能力, 危机意识。

2.在内外向维度上, 家中的排行顺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性别、年龄、学历、家庭来源地对形成创业型人格特质没有显著影响。

摘要: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加, 创业成为一个可行的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途径。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大学生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会创业成功。通过对10个创业成功人士资料的质性分析, 提取出以下三个特质:人际交往技能, 自我控制能力, 危机意识。数据分析显示, 在内外向维度上, 家中的排行顺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而年龄、学历对形成这三个特质没有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胜任特征

参考文献

上一篇:英语构词法软件下一篇:合理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