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执行调整

2024-10-24

预算执行调整(精选9篇)

预算执行调整 篇1

摘要:路桥施工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能够及时防范经营风险、适应市场环境变化。本文结合路桥施工建设单位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现状,对其预算管理的特点加以分析,同时对预算管理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难点进行剖析,进而提出优化预算管理执行的措施和保证预算管理调整权威性的对策,以期能够对路桥施工企业在加强预算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发挥作用。

关键词:路桥建设,施工单位,预算管理,预算执行

一 、 路桥施工企业预算管理的特点

路桥施工单位是专门承接公路、桥梁工程的建筑施工企业,路桥施工企业具有生产流动性强、固定资产大、项目开发周期长、资金占用高、项目开发复杂程度高等经营特点,在开发经营过程中,常会遇到各种突发问题干扰施工进度,存在各级主管部门检查名目多且频繁、工程款回收期长等情况。在这样的项目环境下,路桥施工单位应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做好项目预算管理执行和调整的工作,通常来看,路桥施工单位预算管理工作具有以下特点。

1、以项目为单位实施预算管理

路桥施工单位通常是一个庞大的集团性质的企业,旗下有多家分子公司来独立承包各个施工项目。这些公司多以项目制为独立的核算单元,在进行预算管理过程中也常以项目部为基本单位开展。以项目部为单位开展预算管理工作,有利于预算管理责任的认定以及预算执行中各项指标的分解、细化和落实。根据项目制编制预算,更便于实际项目进程中对预算管理的执行和调整。

2、以项目利润目标为主进行考核

对路桥施工单位预算管理实施效果进行考核,需要设定恰当的考核指标来检验预算执行的情况。我国预算管理考核目标多以财务指标来考核企业效益,项目工程多以项目利润目标的完成为核心进行考核。具体的考核指标可以分解为营业收入、成本费用、资本收益率、投资回收期、营业收入增长率、营业利润等指标,以反映企业盈利能力、运营能力、偿债能力等综合能力。通过财务指标的达成考核企业预算编制方案的合理性和执行效果。

二、企业预算管理执行与调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预算管理人员业务素质较低,执行意识薄弱。预算管理人员普遍对预算管理意识认识不足,缺乏更新财务管理及预算管理的知识和财务法规,学习新政策的积极性不足,忽视财务资金管理,使得预算管理执行效果不佳,预算管理调整缺乏严谨性、科学性。一些管理人员利用职位之便,挪用企业资金,直接影响项目经营效益。

(2)预算管理体系不健全,成本控制难。不少路桥施工企业为了在竞标中获胜,往往不计成本地压低项目价格,而项目经过层层分包后成本必然上升,使得企业预算成本控制困难,预算编制的不详细也容易产生这样的问题,最终导致项目资金周转困难,甚至导致项目亏损。预算管理如果不能得到严格执行和控制,会对于企业经营效益将产生难以控制的损失。

(3)缺乏监督机制,预算执行随意性大。路桥施工企业管理者往往会集中关注项目部、施工部的项目进度和施工情况,疏忽项目财务部的管控,而缺少对财务中心的控制,也难以真正地做好一个项目,尤其是在财务部对现金管理不严的情形下,就会导致现金资源严重浪费的后果。虽然一些施工单位有较为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但是执行过程中未严格落实,这使得财务管理流程混乱,不规范的操作时有发生,预算管理缺乏监督机制,预算执行随意性大。

2、企业预算调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审批流程简单,预算调整的随意性大。部分施工企业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会根据项目实际财务资金状况对项目预算进行调整,这就极大地削弱了预算管理的约束职能。企业预算管理调整的审批流程简单,从而预算调整的原因也是多样化,预算调整范围混乱,没有严格界定,导致预算管理调整的随意性大,弱化了预算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应有的管控作用。

(2)权限设置不清晰,造成预算调整多头管理。部分施工企业预算调整的权限设定不清晰,造成预算调整的多头管理,使得其审批程序混乱,企业预算管理效率下降,且预算管理也缺乏约束力和威信力,使其逐渐流于形式,难以发挥预算管理在企业中应有的职能。

三、路桥施工企业加强预算管理执行的举措

1、树立预算管理意识,强化执行观念

路桥施工企业的经营业务成本投入高、资金回收周期长、项目资金风险大,所以预算管理的执行对施工单位实现可持续经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预算管理的编制应结合企业的战略发展意图,根据需求分配各项资源,合理计划各项目资金配置。预算管理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始终,因此,企业应大力宣传和引导全员预算管理的意识,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层应身体力行地带动员工参与预算管理的热情,积极建设预算执行文化氛围,帮助员工树立牢固的预算执行观念。

2、严格维护预算执行力度

预算管理制度是通过对企业年度业务经营计划的合理测算后制定的财务控制方案,是紧紧围绕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制定的,因而保证企业预算方案的执行、维护预算方案,可以确保企业各项目运营都在预算控制中,防止项目资金的流失。路桥施工企业在制定预算方案时,要充分分析企业上下游供应链,抓住项目的关键环节创造价值,分析影响预算方案执行的因素,建立预算执行的纠偏措施,保证预算方案的执行力度,便于统一标准的预算管理和考核。

3.加强预算监督,实行动态管理

对预算执行过程的监督和控制,其根本就是对项目实施中资金支出、资金流向、成本费用的监督和控制,预算执行的管理和监督能够提高施工各环节资金的使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严格控制预算执行。预算控制不仅包括内部控制,即部门管理费用的监督,还包括外部控制,即采购生产资料的成本控制。加强预算执行的监督力度,要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的力量,建立企业内部监督举报机制,对于预算执行效果差的部门和责任人进行督促和约束,针对预算超支的部门或项目必要时开展深入调查和分析,从而实现项目成本的控制。

4、增强预算方案的灵活性,建立预警调节机制

路桥施工企业施工周期长、资金投入大,因此,一个项目实施过程中环境、政策都可能发生改变,事前制定的预算方案不可能完全符合企业经营发展现状。预算编制人员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应随时与业务部门沟通工程进度,掌握资金支出情况,了解项目成本费用的变化趋势,尽量准确地把握预算执行方向,并对预算执行中的偏差加以纠正。在确保预算方案执行的基础上,预算管理部门应建立预算预警与调节机制,对于预算执行中出现的风险、问题及时加以解决,要与业务部门及时沟通,分析项目当前的成本控制情况,保证预算方案的灵活性和执行力度,充分保障项目的顺利开展。

5、建立考核体系,提高预算执行积极性

路桥施工企业的预算执行是以经营目标为中心的,预算考核体系的建立也应紧密围绕公司战略发展目标而设定,企业应建立预算考核机制,对预算执行效果加以考核,从而约束员工的自身行为。建立合理的预算执行考核指标,有利于细化、落实考核指标,量化预算执行进度计划,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加强预算执行人员的预算管理意识,充分调动员工预算管理的积极性,从而提高预算执行力。

四、路桥施工企业应做好预算调整的控制工作

1、结合自身发展目标,控制预算调整范围

路桥施工企业应结合自身发展战略目标和项目的实际情况,严格控制项目预算调整范围,确保预算管理的约束力和威信力。预算编制制定后,应严格按照预算编制执行,以确保企业按照年度经营计划推进各项工作。只有当企业面临重大的财务状况或外部经济环境突变等对企业发展战略产生重大影响的特殊情况,才能进行预算的调整。出现以下情况,企业可以考虑预算调整:一是企业的经营任务目标发生了重大转变,需要对预算进行调整;二是企业面临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继续按照原预算计划执行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管理层制定新的发展战略;三是其他不可抗力的因素,例如自然灾害等。

2、建立健全的审批制度,控制预算调整的程序

路桥施工企业的预算编制确定后,要严格执行和管理,保持预算的执行效果,不得随意调整预算内容,即使面临较为恶劣的市场环境或经营状况,在未经管理层决策前都不能擅自调整预算内容;确定企业需要对预算进行调整时,也要严格执行预算调整审批流程,形成严格、严谨的预算调整审批制度。企业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应建立预算执行月度通报会议制度,将预算执行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加以通报,并从预算管理的角度提出解决方案,不能随意调整预算内容。因特殊情况需要调整预算,需要按照调整审批流程一一申请批准后再进行调整。预算管理中心在接到预算调整书面申请获批原件后,方能启动预算调整审核程序,并依据相关情况对预算执行进行分析,适当地做出调整并及时上报。

3、加强对预算调整的监督和控制

预算管理工作对于企业经营管理具有重大的约束和指导作用,预算调整牵连企业诸多职能部分,必须严格监督和控制预算调整的范围和审批权限,界定不同管理层级对预算调整的权限,同时,避免出现多头管理的现象,注重审批权限的集中性和唯一性。预算编制调整是为了及时响应外部市场环境或企业内部经营的重大变化,在确定预算调整方案符合企业自身发展情况后,应对预算调整的效果进行客观评价。在日常预算执行中,要对调整后的预算执行效果加以监督和分析,确保预算调整后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保证预算调整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蔡晓恒:新型成本预算管理模式的构建——基于路桥施工企业领域[J].企业经济,2013(12).

[2]肖宁安:路桥施工企业区域化财务集中控制策略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4.

[3]李淑英:路桥施工企业预算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3(5).

预算执行调整 篇2

制度名称 预算执行分析制度 受控状态

文件编号

执行部门监督部门考证部门

第1章总则

第1条目的1.了解预算执行中的差异,为预算考核提供依据,并作为考核与奖惩的基础。

2.了解预算与战略的配合程度,为预算修正和调整提供参考依据,发挥预算的指导作用。

3.为编制下期预算积累经验,加强企业预算管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权威性。

第2条定义 预算分析就是通过对实际执行结果与预算目标进行比较,确定是否存在执行差异,为进行预算调整、预算修正提供依据。

第3条预算分析责任单位

1.董事会为预算分析的决策机构。2.预算委员会为预算分析管理机构。

3.各业务部门为预算分析的执行机构,财务部负责对企业总体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

第4条预算分析管理方式

企业通过定期召开预算执行分析会议,通报预算执行情况,研究、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第5条预算执行分析的内容

预算执行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1.差异性分析

定期进行实际执行结果与预算的比较,提供差异性分析,为预警提供依据。

2.一致性分析

分析预算执行情况与企业长期目标及基本目标的一致性。

3.例外事项分析。

分析由于例外事项引起的对整体预算目标的影响情况。

4.差错分析

分析由于目标理解不一致而造成的填报错误内容。

5.进度分析

对各项预算目标的进度进行分析,为考核工作提供依据。

第2章编制预算执行分析报告 第6条预算执行过程中,各预算执行部门设专人及时检查、追踪本部门预算的执行情况,及时收集、汇总有关财务、业务、市场、技术、政策、法律等信息,为预算执行分析报告的编制做好准备。

第7条预算执行分析报告分临时性报告和定期报告。对重大差异和问题要编制临时报告,定期报告分月度分析报告和分析报告,要全面分析本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

第8条编制预算执行分析报告的要求

1.把握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个角度进行。

2.采用比率分析、比较分析、因素分析等多重方法。(结构,比率,趋势,因素)

3.对于预算执行当中产生的差异,应客观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措施或建议。

第3章预算分析报告的审议和评估

第9条预算分析报告的审议和评估通过定期召开的预算执行分析会议进行。

第10条预算执行分析会议准备

1.各单位提前准备同预算相关的各方面(财务、业务、市场、技术、政策、法律等)信息、图表资料等。

2.财务部汇总各预算执行部门编制的预算执行分析报告,在此基础上形成企业总体的预算执行分析报告,并在会议召开前3天内提交给预算委员会。

3.预算委员会工作人员将相关会议资料进行整理后,打印、装订并及时分发给各个参会部门和人员。

第11条参会人员

总裁、预算委员会负责人、财务部负责人、相关预算执行单位负责人等。

第12条召开时间

1.季度预算执行分析会时间分别在4、7、10月下旬,时间1天。

2.预算执行分析会时间在1月下旬,时间1~2天。

第13条会议规则 1.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目的不仅是为了揭示和解释问题,更主要的是形成对问题的共识和解决问题的对策。

2.对于预算执行中出现的超出合理范围的差异,应当客观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措施或建议,并编制预算执行差异分析报告提交给董事会审核。预算执行差异分析报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本期预算数、本期实际预算完成数、本期差异、累计预算数、累计实际发生数、累计差异数。

(2)对差异进行具体分析的过程和说明。

(3)产生不利差异的原因、责任归属、改进措施。

(4)形成有利差异的原因和今后进行巩固、扩大、推广的建议。

第14条会议议程

1.企业预算委员会负责人介绍上期企业总体目标完成情况、主要差异及其原因。

2.逐一总结各单位上期预算完成情况,发掘问题,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责成解决。

3.总结会议达成的需要上报董事会审核解决的问题,明确改进目标。

4.总裁进行总结后宣布闭会。

第15条会后事项

1.预算委员会负责人上报董事会需要审核的解决事项和问题。

2.预算委员会及各相关单位整理、记录会议产生的资料。

第4章附则

第16条预算委员会负责对本制度进行解释和修改。

预算执行调整 篇3

一、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概述

开展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是审计法赋予各级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审计职责, 是审计机关依法对本级各部门 (含直属单位) 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进行审计监督的活动。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是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其基础和延伸。审计机关开展这项工作以来, 在维护国家财经纪律、规范政府部门财政资金使用、促进部门领导廉政建设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但是, 随着法制国家的建设、国家治理理念的加强和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也遇到了不适应体制变化的问题, 其中, 预算监督要求的提高与审计相关法律依据的不足和滞后的矛盾还比较突出。

开展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审计内容和重点, 根据单位情况、项目背景和审计目标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但有关预算编制、预决算的完整性、预算支出的真实和合法性、专项资金的使用、结余资金和国有资金的安全完整性等问题, 一直都是开展这项工作必须关注和重点审查的方面。审计这些问题必须适应新形势、新情况, 才能有效地促进相关部门规范财政资金使用、依法行政。

二、新预算法与开展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有关的变化

(一) 明确了预算包含部门的全部收入和支出

新预算法对预算完整性的阐述, 从横向和纵向进行了大幅延伸, 将政府全部的收和支都纳入预算, 被称为全口径预算体系。从横向上删除了预算外资金的相关内容, 加入了过去单独核算的社会保险基金, 明确预算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保险基金预算。从纵向上将乡级预算纳入法定预算范围, 严格按照一级政府一级预算的原则, 明确了五级政府五级预算的预算体系。

(二) 明确了预算的约束性和严肃性

新预算法细化了相关规定, 指明操作办法, 明确提出了约束内容, 增强了预算的严肃性。一是新预算法第四十六条明确了“报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的预算草案应当细化。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按其功能分类应当编列到项”的内容, 改变了过去预算法中预算细化明确。二是增加了支出不得虚假列支, 在预算支出编制中严控部门运行经费和楼堂管所等基本建设支出等内容, 强化了预算支出的约束性。三是新预算法第四十二条提出了“各级政府上一年预算的结转资金, 应当在下一年用于结转项目的支出;连续两年未用完的结转资金, 应当作为结余资金管理”, 明确长期未用完的结余资金要加强管理。四是明确了预算调整的方式方法, 直接列明了四种预算调整的情形、调整预算时需要编制预算调整方案的要求。五是添加法律责任的认定, 新法就各部门的违规行为, 追究单位领导人的相关责任并依法依规进行处分, 这些规定为进一步问责单位负责人, 提供了依据。

(三) 取消了法定支出项目, 增强了国家重点支出的机动性

法定支出是指法律法规及有关文件明确规定了支出比例和增幅要求的特定支出项目, 涉及农业、教育、科技等领域。曾经是体现对重点、薄弱环节的财政支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削弱财政宏观调控能力、肢解预算完整性等问题。新预算法删除了预算审查和执行中有关法定支出的阐述, 但在预算编制一章中也增加了在保证合理基本公共支出的前提下, 优先安排国家重点支出的规定。

(四) 首次提出了绩效预算的概念

新预算法将原有的预算原则叙述从单一的“各级预算应当做到收支平衡”, 修改为新预算法第十二条“各级预算应当遵循统筹兼顾、勤俭节约、量力而行、讲求绩效和收支平衡的原则””的规定。可以看出, 新法从原来对预算的单一要求发展为对预算的多维度要求, 更加讲求预算的绩效性, 而且这种绩效思维已经贯穿于新法的各环节。

(五) 提出了预决算公开的制度要求

新预算法第十四条提出了“预算编制科学完整、预算执行规范有效、预算监督公开透明”, 对预算公开有了全面细化的规定。一是要求由财政部门负责公开本级政府预算, 部门公开各自的部门预算。二是要求公开预算编制、预算调整和决算等预算全过程的内容。三是要求本级政府和部门的预算、决算分别在批准或批复后20天内公开。这些变化对于保障公民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建立现代化法治国家, 推进国家治理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相关调整

(一) 应对新预算法, 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相关调整

1、审计内容进一步扩大和深化。

新预算法深化了预算完整性的内涵, 明确了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内容和范围, 审计内容需要随之调整。一是扩大审计覆盖面。在审计预算编制、预算收入和支出核算、决算编制时, 要突出四本预算有分有合的特点, 审计范围需要把政府各部门的所有收入和支出都纳入其中。二是细化了审计层级。预算层级从四级增加到五级, 尤其一些涉农部门预算进一步细化, 审计必然要以预算为线条, 延伸到更深的层面。

2、审计定性进一步准确和精细化。

新预算法中, 关于加强预算约束力和严肃性的修改内容还比较多, 可见从预算角度强化这方面工作的迫切性。审计实践也必须在约束力的细化、硬化和法律责任的明确化情况下做出相应调整。一是定性处理明确化。过去由于有关预算约束规定的缺失或不明晰, 使得审计只能在模糊的定性之后, 提出规范管理等不疼不痒的处理意见, 导致被审计部门对问题整改工作的忽视和懈怠, 新法有助于审计定性和处理落到实处。二是需要加大查处力度。规定中增加了预算编制、预算支出、预算调整等方面的硬约束, 明确了在什么情况下, 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 这些规定无疑给加大审计力度提供了制度保障。

新预算法关于法定支出的删除和对国家重点资金支出的机动性描述, 让审计工作的监督弹性增大。如何认定国家确定的重点支出、怎样算是保证基本公共服务合理需求等, 都是部门预算执行审计面临的新课题。审计时一定要结合当时具体情况, 来查处问题、评价效益, 进而决定问题的处理, 审计工作要细化又不可一刀切。

3、审计评价从传统向绩效进一步靠近。

审计机关已经对绩效审计探索多年, 对于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开展绩效评价, 也不是新事物。但新预算法绩效预算的提出, 更加突出了绩效审计概念, 需要审计人员在对各项财政资金的使用上侧重关注绩效分析、绩效成果, 对影响绩效的有关问题深入研究, 在政策层面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 扩大审计效果。

4、审计结果进一步公开和透明化。

公开、透明和阳光的财政预算工作要求, 虽然在现实中不可能一步到位, 但这种政策导向对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需提高审计处理的准确性。预算、决算的全面公开, 公众必然会对各部门的预决算更加关注, 进而延伸到对审计过程和审计结论的高度关注, 审计工作需要适应这一新的变化。二是需提升审计结果的公开度。审计结果公告已经是一种制度化的行为, 新预算法完善了审计公告的政策依据, 推动了审计结果的全面公开。三是需加大审计整改落实的监督力度。审计的结果必须通过审计整改加以落实, 审计整改审计工作的落脚点和归宿。公开透明的预算, 会引起公众关注和监督, 同时, 也会对审计查处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问责, 审计机关需加大推动、落实和检查这项工作的力度。

(二) 做好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相关调整工作的相关建议

1、建立审计创新机制。

审计机关应该开展组织培训、交流等活动, 轮训审计人员, 加强审计人员对新预算法的学习和研究, 深入理解新法的意思表达, 增强执行政策的能力, 为审计质量提供人力保证。一是加大三公经费审计、财政存量资金审计等专项审计和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结合, 不断扩大延伸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力度和审计层面。二是开展财政资金绩效审计, 在开展真实、合法效益审计的基础上加大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建设促进建设节约政府。三是不断创新审计方法, 利用部门预算会计信息系统, 统筹审计资源, 实现政府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监督的全覆盖。

2、加大审计质量监督检查。

审计机关应该加强对审计报告、审计工作底稿等审计资料的复核和检查, 针对审计监督不细化、审计定性不准确等问题, 质量检查结果要有惩罚机制。督促审计人员准确运用法规和处理审计问题, 将问效、问责的审计职能有效发挥出来。运用部门预算执行审计这个手段, 来帮助政府各部门找准问题症结所在, 督促相关部门细化、科学管理预算工作。

3、推动审计信息公开, 完善相关制度。

预算执行审计报告 篇4

(四)部分保障性住房闲置。由于配套基础设施或公共服务设

施不完善,当地住房保障待遇准入门槛过高等原因,9个市、40个县的1.29万套保障性住房处于闲臵状态。其中4个市、22个县4870套保障性住房未及时分配使用而空臵6个月以上。

五、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审计调查情况

为解决灌区功能萎缩、设施落后等问题,国家启动了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计划基本完成。省和17个市审计机关对列入国家规划的50个大型灌区进行了专项审计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是:

(一)灌区基础设施薄弱。我省大型灌区大多建于上世纪50至70年代,限于当时的条件,工程设计标准低,配套程度差。近年来,节水改造工程使我省灌区基础设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由于历史欠账多,资金投入不足,灌区绝大多数干渠以下工程没有安排续建、改造,渠道老化失修、功能衰减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扭转。有三分之二的灌区灌溉渠道完好率低于80%,其中有20个低于50%。

(二)资金缺口较大。,国家批准我省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至20规划总投资为108.24亿元,截至20末,中央累计下达我省50个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项目303个,计划投资67.07亿元,批准规划剩余投资为41.17亿元。但按照现时价格水平测算,完成规划剩余工程需投资123亿元,资金缺口约82亿元。

(三)市县配套资金不到位。目前,中央和省级投资占比为43%,市县配套比例为57%。由于市、县级财政比较困难,有些灌区项目配套资金不到位,至的80个项目中,有51个项目市县配套资金未足额到位,累计少配套6.05亿元,分别占项目数的

63.8%和应配套资金的36.34%,导致部分项目不能按期完工,三个年度的项目实际完工率为67%,完工验收率不到50%。

(四)工程建设和资金管理不规范。部分灌区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应招标未招标,部分施工项目评标行为不规范,串通投标和违规转包等问题在一些灌区工程中还比较突出。审计调查发现,有67项勘察设计任务采取直接委托勘察设计单位方式,涉及合同金额3536.07万元;56家施工、监理单位在11个灌区节水改造工程中串通投标或违规转包,涉及金额1.91亿元。一些项目法人未按规定使用项目建设资金,虚报工程量,有 5个项目挪用、滞留和虚假配套资金4899.28万元。

六、体育彩票公益金审计情况

省和17市审计机关对全省2009至2012年体育彩票公益金(以下简称体彩公益金)筹集、分配和使用情况进行了审计。据统计,四年全省共销售体育彩票300.46亿元,筹集体彩公益金77.38亿元,中央和省级财政各分成38.69亿元。审计结果表明,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促进彩票市场健康发育,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快速开展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发现的主要问题是:

(一)分配政策制定和执行不到位。财政部门制定的分配政策不明确、不统一。7个市财政部门未制定体彩公益金分配管理办法,10个市制定的分配管理办法未明确市、县分成比例。市级留用省返还体彩公益金的比例过高,不符合适当向基层倾斜的分成原则。15个市本级留用体彩公益金占省返还金额的50%以上,其中5个市本级留用比例高于70%,日照市本级留用高达85.33%。

(二)体彩公益金结存较大。截至2012年末,各级财政结转结存体彩公益金达10.86亿元,其中省级3.09亿元、市级5.45亿元、县级2.32亿元;有5个市、80个县财政部门结转结存的体彩公益金占当年返还金额的50%以上。体育部门有4.25亿元体彩公益金未使用,其中省级1.23亿元、市级1.61亿元、县级1.41亿元;有4个市、34个县体育部门未使用体彩公益金占当年拨入金额的50%以上。

(三)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省及10个市、64个县体育部门的1551个体彩公益金项目未按财政批复的内容分项核算,涉及资金

5.35亿元。省及8个市、62个县体育部门将应用于资助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整修和增建体育设施的体彩公益金3447.28万元,用于办公经费、办公楼维修及车辆购臵等。

七、海域使用金审计情况

省和3市审计机关对省、6个市及所辖部分县至2012年海域使用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审计。近三年,全省新确权海域1022宗,面积9.77万公顷, 累计征缴海域使用金19.86亿元,分配使用海域使用金19.25亿元,主要用于海域规划、海域整治保护、海域监察执法等。从审计情况看,各有关市县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推进海域有偿使用制度改革,促进了海域资源的有效利用。发现的主要问题是:

(一)欠征和违规减免海域使用金。省及烟台、威海、日照3个市累计欠征海域使用金3.36亿元,占应征海域使用金的16.26%。4个市、县违规减免海域使用金2029.62万元,如荣成市违规减免1

户企业海珍品深水养殖项目海域使用金1370.95万元。

(二)违规支出。省及5个市扩大范围安排使用海域使用金

2.34亿元。如烟台市将海域使用金用于港口建设1.3亿元;东营市河口区用海域使用金支付乡镇渔民补贴536.7万元、办公经费107万元。日照市和3个县的财政和海洋与渔业部门虚列支出4.09亿元。

(三)项目建设管理不严格。有4个海洋牧场项目在没有可行性研究和论证的情况下即开工建设。有20个项目实施进度缓慢,未在批复时间内完工,占审计项目的18.5%。部分填海项目竣工验收迟缓,近三年省级确权登记的填海项目161个,向省海洋与渔业厅提出竣工验收申请的只有33个,占确权项目的20.5%。

八、省管企业审计情况

省审计厅对枣庄矿业集团、XXXXX省交通工业集团、肥城矿业集团、华鲁控股集团、XXXXX鲁华能源集团和XXXXX省石油天然气开发总公司等6户省管企业进行了审计。审计结果表明,近年来上述企业积极调整发展战略,优化产业布局,管理水平和竞争力不断提升。发现的主要问题是:

(一)未经批准转让、核销资产和提供担保。3户企业在股权转让、产权交易、对外投资等方面,存在手续不完备、转让程序未经批准等问题,涉及金额1.3亿元;2户企业未经批准清理核销资产9088.37万元;2户企业未经有关部门批准,向中外合资企业、民营企业提供贷款担保21.92亿元。

(二)决策不当、管理不善形成损失。4户企业的10个投资项目,因论证不充分、市场形势变化和管理不善,形成不良资产等

损失21.45亿元。1户企业未经主管部门核准投资建设氧化铝项目,项目建成后亏损严重,造成经济损失5.89亿元。

(三)侵占国有权益。1户企业未及时清退内部职工持股、通过工会为职工垫资入股2.66亿元;2户企业向职工高息集资1.4亿元;5户企业未经批准发放奖金、补贴等845.39万元。

(四)未按规定使用财政资金。1户企业闲臵未用财政资金

1.21亿元;1户企业获得中央补助专项资金12亿元,该企业多次将资金用于企业经营周转。

九、审计查出问题的处理情况

对本次审计发现的问题,审计机关依法依规进行了处理处罚,向被审计单位出具了审计报告,下达了审计决定书。对管理不规范问题,要求有关部门单位按规定尽快整改;对政策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向有关部门单位提出了改进建议;对严重违法违规问题,依法移送有关部门处理,其中移送司法和纪检监察机关5件,移送其他主管部门5件。对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情况,省审计厅已向省政府提交了专项报告,有关部门和市、县政府按照审计意见,正在进行整改落实。

省政府对审计结果高度重视,郭树清省长等省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各级政府各部门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认真对待查出的问题;对不认真整改和屡查屡犯的单位,要严格依法依纪追究有关人员责任;要注重建立完善管理制度,形成长效机制,从源头上防范问题发生。具体整改落实情况,还将专题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

十、加强和改进财政财务管理的意见

(一)深化财政改革,规范预算管理。加强预、决算对比分析,提高部门预算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进一步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将各类财政资金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扩大财政直接支付范围,加大公务卡结算推行力度,建立财政国库动态监控机制,实现对预算执行全过程的有效控制,确保财政资金安全合规使用。结合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强化依法治税,加强财税部门协调配合和重点税源监控,强化纳税申报真实性审核,遏制多征、少征、延缓征收或提前征收税款等问题,提高税收收入质量。

(二)强化经费支出管理,降低行政成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各项规定,在今年公开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的基础上,做好部门决算公开工作,建立、完善预算编审制度和经费开支标准,增强预算约束,切实降低行政事业单位运行成本。各部门单位要强化法制意识、节约意识和预算意识,进一步健全完善内控监督机制,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提高依法理财、科学理财的能力。

(三)加强专项资金管理,提高使用绩效。按照事权与财权相匹配原则,通过逐步减少专项转移支付,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形成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专项资金和项目的管理,修订完善论证、申报、审核管理制度,建立资金使用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强化资金跟踪问效,扎实推进财政支出绩效管理。

(四)规范企业决策程序,强化内部管理控制。完善投资和对外担保等决策审批、审查制度,规范审批、审查程序,做到有效预

预算执行调整 篇5

企业预算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种工具,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方法,通过合理地划分物理资源、人员,来控制企业成本最小化,帮助企业实现目标。当然,企业可以通过预算来监控实现和调整企业过程的目标。在企业目标的实现过程中,节约企业的成本,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预算的管理更是为了完善其发展的需要,更是为了实现企业的利润,使企业利润最大化。

企业预算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商业发展,其意义主要表现在:第一,预算管理可以控制风险。风险总是伴随企业的发展,任何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风险的危险,风险预防措施必须提前避免,从而使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在众多措施中,预算管理是最有效的。第二,可以协调各职能部门的努力。部门预算,企业可以根据业务活动的预算执行,在预算执行它们自己的小部门目标预算的帮助下使企业全面预算,各部门一致,是企业的唯一目标。第三,预算管理可以明确工作目标。预算可以说是企业未来发展计划的动机,预算管理是企业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并相应地制订一个计划,以达到想要的结果。

2企业预算管理执行和调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企业管理执行出现的问题

(1)对预算管理的认识只局限在一个企业中。商界领袖和高级管理人员对企业预算管理的执行是非常重要的,最基层的员工知识来自最高领导人的传播。但大多数中国企业,商业领袖们没有意识到预算管理在企业的重要地位,更没有意识到企业生产操作的预算管理过程将产生积极的影响。由于领导人甚至中层管理人员的疏忽,导致大部门员工尤其是基层员工中对预算管理的内涵理解存在局限性。

(2)预算执行和调整缺乏一致性。预算执行和调整将在整个企业发展过程发挥指导的作用,必须引起领导和所有员工的注意。我国企业预算执行的调整过程,缺乏一致性,没有上下共识,高级领导人有可能意识到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但对问题的调整不够关注,只给相关负责人简单的调整指令,没有对整个企业的预算编制进行调整,也没有通知到企业的所有人,导致基层员工还是按照之前的预算进行工作。

(3)预算执行的考核与奖惩机制不完善。对于评估预算执行,企业往往更关注财务指标的考核,忽略了对非财务指标的关注,这种偏差使得企业缺乏全面预算执行的检查。预算执行的奖惩机制不完善,预算实施得好没有得到应有的奖励,实施得不好也没有惩罚,使得员工对预算执行缺乏积极性,最终达不到预算的目标,不能实现更大化的利润。

(4)预算执行的监督机制不健全。在我国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程序没有很多,它们都缺乏严谨、物质和事后监督系统,在执行的过程中有很大的随机性。在实际工作中挪用资金、随意投资和调整等问题,容易导致企业的预算编制和预算管理的结果偏差,最终是由缺乏企业监督预算执行、预算执行太随便,结果是大大削弱了限制企业发展的预算管理。使预算执行只是一种形式,预算执行的结果不准确,效率低下,极大地影响企业预算实施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了企业预算管理的效果。

2.2企业预算调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预算调整缺乏科学性。预算调整过程中,首先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只是在某一阶段上出现问题之后,修改调整的,不是针对整个预算计划进行的。其次调整过后的任何一项预算没有符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预算调整程序不规范。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企业的调整程序不规范,很多企业的随意性,不经过协商或者投票决定而进行调整,属于个人的一种调整,调整不结合整个预算的体系进行,可能是一种局部的调整,而这种随意调整和局部调整会造成整个预算的质量的下降,不会使预算合理地进行下去,导致预算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看不出预算的实际意义,调整程序不规范,没有一个上下级的关系,不能使预算执行下去。这样做会加大预算的成本,而且还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3企业加强预算管理执行与调整的具体措施

3.1科学合理地制定预算目标,提高预算的科学性

预算管理是企业为了实现利润的目标,是合理分配企业内部资源,最有效的方法。在预算建立时企业领导人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预算可以为企业提供担保,科学合理地对企业的财务、经营进行预算,不仅可以提高整个企业的工作效率,还可以减少企业生产过程中面临的风险。此外,企业还应该对预算管理有一个正确的理解,理解预算管理在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建立正确的“预算管理”的概念,树立正确的预算管理的意识,让员工对预算管理有一个普遍认可,这样有利于预算目标的实现,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3.2加强企业内部的财务预算管理,规范调整程序

预算管理中,财务预算贯穿其中,财务预算管理的内容包括企业所有的单位部门,因而每一个部门做出的预算必须要对财务部门负责任,使预算更有准确性。各部门要相互合作,把公司的预算合理地制定出来,符合企业发展的实际状况也与每一个部门的发展息息相关,协调一致使财务预算更加具有效率性,体现预算管理的价值。

3.3建立健全企业预算的控制以及执行,完善预算机制

建立健全企业预算,发挥财务部门对企业资金的控制和利用极其重要,所以财务部门必须做到:①对现金流量控制的加强,了解各个部门的现金流向,更加准确地反映企业现金动向,有利于看出企业发展的健康状况;②加强预算控制,各个部门必须按照职责,使预算管理有效地执行。财务部门结合各个部门的汇报情况,做出对预算管理的调整,及时做出调整。部门把所有信息进行登记入册,对照预算的方案以及实际进展状况,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并调整预算管理,使预算管理合理进行。

3.4分差异评估结合预算管理

财务部门根据各个部门汇报预算管理的执行情况,进行分差异评估,按照评估,对执行情况做出一个奖惩,提高预算管理的有效性,使各个部门都有一种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预算管理的作用。

3.5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

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建立适当的信息系统,各个部门通过这个信息系统,把预算管理的执行情况录入其中,财务部门进行管理、督促。另外,各个部门可以在预算管理执行中遇到问题及时做出反馈,财务部门进行分析,进行分析时,可以通过系统查看预算执行的实际情况,做出及时的调整,缩短了时间,提高公司各个部门的办事效率。

3.6合理考核,完善考核机制

预算管理执行必须与考核挂钩,充分调动各部门实施预算的积极性,发挥预算管理应有作用,使企业更有活力地发展,获得更大的利润。

4结论

企业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预算,达到预算的目标,进而合理配置内部各种资源,因此企业领导必须重视预算的制定。树立正确的观念,让预算管理在公司管理中得到认可,进而制定合理的预算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子琦.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外资,2012(5).

[2]刘广军.完善企业预算管理问题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2(8).

预算执行调整 篇6

企业预算管理是企业根据经营战略目标,基于对企业各部门、各单位经营活动的财务以及非财务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进行企业预算的编制,并对企业各部门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对预算编制的执行进行监督控制。对企业预算的编制与执行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及时发现并解决企业经营环节中存在的问题,继而有效保障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企业预算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环节,同时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有效控制企业经营活动成本、提升企业经营管理、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企业预算管理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一是通过量化方式对企业经营进行规划,提高了企业经营计划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同时也要求企业管理者全面考虑企业经营的战略目标、企业面临的外部条件等综合条件,提高了企业经营规划的科学性。二是企业预算管理有效促进了企业内部各部门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了对企业经营各个环节的有效控制。从预算编制至预算执行过程中,需要企业各部门的有效协商沟通,这一过程有效促进了管理层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企业预算通过对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成本控制,具体细化各个环节的工作标准,并针对出现偏差的环节进行及时修正,实现对企业经营的全过程控制。三是企业预算管理有助于企业绩效考核机制的建立。由于预算管理是对通过量化的方式衡量工作标准,因而可以通过预算执行情况对各部门进行绩效评价。

二、企业预算管理执行与调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预算管理文化缺乏,预算执行意识薄弱。由于我国现代企业制度起步较晚,普遍存在对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预算执行积极性不高两个方面问题。一是企业未形成预算管理文化,预算管理意识与执行力度不够。由于未意识到预算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对预算的目的、作用以及重要性认识不足,片面的认识导致对预算管理的忽视,人员配备不齐、职权不清晰、预算编制主管随意性大等现象较为普遍。二是预算执行力不够,积极性不高。由于预算管理文化的缺失以及缺乏必要的预算执行激励机制,导致企业各部门预算执行意愿与力度不足。普遍存在将预算等同为强加的命令,意识不到预算管理的含义与真正作用。

2.预算管理体系不完善,预算执行程序不严格。预算管理体系不完善主要体现在预算管理模式不明晰,预算管理缺乏科学编制两方面,预算管理体系不完善造成预算的执行把关不严,执行流于形式,缺乏严肃性。

3.预算执行的监督机制不健全,预算执行随意性大。由于对预算监督力度的不足,造成预算执行过于随意性,大大削弱了预算管理的约束职能。

4.预算执行的考核机制不完善,预算执行积极性不高。由于对预算认识不足,很多企业对预算执行的考核流于形式,造成考核结果的不准确,大大影响到企业预算执行的积极性,降低了企业预算管理的效果。

(二)企业预算调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预算调整的范围不明确,造成预算调整的随意性。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部分企业存在随意对预算进行随意调整的现象,极大削弱了预算的约束职能。预算的调整呈现出较大的随意性,预算调整的原因也呈多样化,然而该类预算的调整在严格意义上都不符合预算调整的范围,因而该类预算调整严重削弱了预算的管理职能。

预算调整的程序不规范,造成预算调整的多头管理进而造成影响预算调整的效率。实际操作过程中,企业预算调整的权限机制不清晰,审批权限不明了,造成预算调整的管理出现多头的现象,形成预算调整审批程序的混乱,混乱的审批程序造成了企业预算调整效率的低下,表现为不应该获得审批的预算调整得到了批准,而需要审批的调整申请又难以得到及时的审批。

三、加强企业预算管理执行与调整的措施

加强企业预算管理的执行与调整是强化企业预算管理的核心环节,同时也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加强企业预算的执行,要从企业预算管理文化的培育出发,在企业内部营造良好的预算管理氛围;要以健全的预算管理体系为框架,用科学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指导、规范预算的执行与调整,实现预算管理的程序化、制度化以及规范化;要以预算管理的信息化体系为平台,实现预算执行的动态化;要以考核机制为激励,着力提高预算执行的积极性。

(一)加强企业预算管理的执行

1.树立预算执行文化,强化预算管理意识。要充分认识到预算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紧密结合公司经营战略目标,将预算管理融入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树立预算执行文化,强化预算管理意识,要做到:首先,管理层重视预算管理,将预算管理融入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将预算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企业的预算管理应充分体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根据公司经营的目标制定企业预算计划。其次,企业领导要加强预算执行文化的宣传与教育对企业员工进行定期的预算管理文化培训,传输预算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让员工充分认识到预算管理的内容、作用以及意义,培育员工的预算执行意识。其次,企业要建立要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引导员工树立良好的预算执行观念,提高企业对预算执行的认同。最后,通过严格的监督机制以及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员工形成规范的预算执行习惯,不断强化企业的预算执行文化。

2.建立健全企业预算管理体系。首先,从组织制度上建立层次严明、职权分明、相互监督、相互协调的预算管理组织制度。成立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预算管理规章制度的审批、公司经营战略的审批等。成立预算管理办公室,由各部门领导组成,负责、预算规章制度的制定、年度预算的审批等。年度预算的制定要由各基层部门根据年度经营目标以及自身实际情况,交由预算管理办公室审核批复,最终形成统一的预算编制。

3.加强预算执行过程的监督,实现预算执行的动态实时监管。预算过程的控制,实质上是一个成本控制的过程,预算执行过程的管理也就是对各部门生产过程的成本控制。首先,要加强预算执行过程的控制流程,并严格执行该流程。预算控制包括两类,一类为各部门的内部控制,就是指各部门负责人对期间发生的费用是否超出预算进行判断并控制,另一类为外部控制,是指预算管理部门对各部门的成本控制。加强预算执行的监督,要充分发挥了两类监管的力量。其次,建立信息化的预算执行管理平台,实现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与考核过程的信息化,通过预算管理的信息化,可以实现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实时动态监督控制,并针对预算超支的部门或项目进行及时的深入调查,从而实现搞笑的成本控制。

4.建立企业预算执行的考核体系,提高预算执行的积极性。预算执行的考核体系要以企业经营的战略目标为导向,考核体系的构建要以公司战略目标为考核目标。要建立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且考核程序规范。考核指标应做到量化、明确,形成定期预算执行报告。建立与绩效考核相关的奖惩制度。只有通过奖惩制度才能保障预算考核效果,充分提高员工对预算管理的重视,极大促进他们进行预算执行的积极性。

(二)加强企业预算管理的调整

1.明确界定预算调整的适用范围,杜绝预算调整的随意性。企业应当紧密结合公司的战略目标,严格执行预算,控制预算的随意调整,维护预算管理的严肃性。只有在出现重大情况或其他特殊情况下方能对预算进行调整,明确预算调整的范围为公司战略目标发生重大调整以及企业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才能根据宏观经济条件的变化、经济政策的变化以及公司经营目标的变化对企业预算进行一定调整。

2.规范预算调整程序,提高预算调整效率。构建严格的预算调整程序,一般情况下不允许预算调整。倘若发生重大的变化如外部经济环境或企业经营目标的变化,企业要构建严格预算调整程序,预算的调整须由预算单位向预算管理办公室提出申请,预算办公室要对预算的调整作充分的调研与分析,经过慎重决议后方可做出批复。

摘要:加强企业预算管理对控制企业经营成本、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实现企业经营的战略目标具有现实意义。目前,我国企业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普遍存在预算执行意识淡薄、预算执行程序不严格、预算执行随意性大以及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调整预算存在着随意较大、效率低下等问题。加强企业预算的执行,要从企业预算管理文化的培育出发,在企业内部营造良好的预算管理氛围,健全预算管理体系,实现预算执行的动态化,提高预算执行的积极性;加强企业预算的调整,要明确界定预算调整的适用范围,杜绝预算调整的随意性,同时规范预算调整的程序,提高预算调整的效率。

预算执行调整 篇7

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为了实现战略、经营目标, 利用预算方式进行相关活动的统筹安排, 并进行过程和结果的控制、核算、分析、调整、考核等一系列管理活动的过程。可以说全面预算管理是一项以预算为基准的管理控制系统, 是企业众多内部管理控制方式和阶段的集合, 涉及企业活动的方方面面, 它通过预算的编制, 制定计划和评价标准, 对企业各种活动实施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全过程控制, 在企业内部管理控制中起到核心作用。从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容看出, 预算调整是预算执行的重要部分, 直接联系着预算的控制与核算, 也是生成预算报告的重要环节, 更是考核预算执行情况的关键。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项系统的管理控制工程, 预算调整控制是全面预算管理执行阶段的重要内容部分, 还是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在要求, 而全面预算管理能够为预算调整控制提供系统支撑。全面预算管理必须重视预算调整的控制作用, 预算调整控制必须以全面预算管理为基础。

二、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和方法的探索成果, 随着时代的进步, 全面预算管理越来越受到我国企业的重视, 关于全面预算管理的改革也在全面推进, 并取得了不少进步。但是, 全面预算管理的运用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没有系统化, 统筹兼顾不够

企业在进行全面预算管理时, 容易只重视“预算”, 而忽视“全面”。然而, “全面”是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核心所在, 也就是说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没有系统化, 存在片面的预算、零碎的预算, 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管理效果, 不利于企业内部管理控制作用的发挥。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缺乏兼顾业务层面、资本层面、项目层面、筹资和财务层面等的预算管理工作, 特别是业务层面中产业链条的关系, 包括每一块具体项目的成本和费用的市场情况及预算依据。此外, 我国全面预算管理更注重预算的编制计划情况, 没有形成整套的预算管理体系和相应的内部管理控制措施。因此, 由于企业缺乏全面预算管理的系统化意识, 造成全面预算管理片面化现象严重, 对于预算管理的统筹兼顾能力不够。

(二)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形式化严重, 控制力度不足

健全的组织体制是完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 由于企业组织体系不够完善, 全面预算管理存在严重的形式化问题:一方面,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与战略目标不一致, 全面预算管理应该以企业的战略目标为导向, 没有明确的导向无法实现预算管理的作用, 由于缺乏预算的战略管理导向意识, 企业制定的预算管理计划将不利于企业未来的规划和管控, 同时, 预算执行过程中还无法融入动态外部环境影响的考量;另一方面, 企业预算编制流于形式,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无法进行有效的预算调整, 预算调整受到外部环境和内部企业目标的影响, 在进行预算调整时需要考虑企业方方面面的问题, 而预算编制的形式化直接影响预算的调整效力。因此, 由于企业认识不够以及组织体系不完善, 全面预算管理形式化严重, 预算调整的控制力度不够。

(三)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缺乏过程与结果的有机结合

全面预算管理工作需要做到结果与过程的有机结合, 既要重视预算过程, 又要注重预算的结果, 也就是说需要将预算的执行过程、执行结果与企业的绩效考核、评价结合在一起, 实现全面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的有机统一。很多企业在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 无法将事后的分析评价融合到事前编制、事中控制当中, 只是对相应的预算执行结果做一个监督的考核评价, 这种事后的考核评价工作无法实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在目标, 也没有对预算的编制、执行、分析等过程进行全面的评价, 不仅不利于实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目的, 也不利于调动全面预算管理的积极性。因此, 无法将事后分析评价运用到预算的事前编制和事中控制, 也就是缺乏预算管理过程与结果的有机结合, 是阻碍企业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目标的重要影响因素。

(四)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与组织、沟通不畅

我国企业在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往往过于追求短期的眼前利益, 对于公司内部管理控制工作不够重视, 以至于企业许多优势资源未能开发, 资源配置严重失衡, 表现为资源利用不够充分、内部工作责任不明朗、部门间沟通交流不够、绩效考核机制不健全等。全面预算管理的目标就是通过制定经济活动的管理目标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目前我国企业进行全面预算管理时, 容易忽视企业自身的优势资源, 不能根据自身的优势资源发挥核心竞争力, 同时由于对自身优势资源的忽视, 在预算编制过程中, 无法将预算与实际情况相联系。在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部门间, 由于公司规模的扩大, 设置的部门和团队越来越多, 而集中管理部门的工作越来越繁重, 各个部门负责人的职责也无法准确界定, 难以区分预算管理执行过程中的责任承担方, 此外, 由于部门间没有构建有效的预算信息体系, 部门间没有实现有效畅通的沟通机制, 一旦沟通不畅就容易出现内部管理控制问题。总之, 企业进行全面预算管理时由于信息体系的不到位, 容易出现组织、沟通不畅的问题。

三、关于完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建议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企业管理结构越来越复杂, 大体上都趋向于集团化的管理模式, 在企业战略制定和管理控制方面都变得更加复杂, 从全面预算管理来看, 虽然“全面”是预算管理的核心内容, 但是“控制”是全面预算管理的成败所在。

(一) 充分发挥企业预算调整的控制效果

企业预算调整是提高预算适用性的有效保障, 是对市场环境、经营条件、政策法规等发生重大变化的有效控制手段, 预算调整作为预算执行中有机组成部分, 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通过预算调整的控制作用能够降低不确定因素带来的预算差异, 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的目标和管控作用。企业要发挥预算调整的控制效果, 不仅需要做好预算管理的系统化建设, 还需要加强预算管理与战略管理的融合, 促使预算调整的控制作用能够与企业战略目标一致。

(二) 把握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动态控制特征

全面预算管理体系需要适应企业的内外部环境, 市场的动态变化对企业预算编制方法、考核目标等有着巨大的影响, 外部市场观念的改变将直接影响企业内部的管控思维, 同时企业的战略目标也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影响, 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做一定的调整, 在不同时期企业必然会根据市场环境和自身战略目标, 制定不同的经营方案, 随着企业战略目标的变化, 其经营管理策略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把握动态的内外部环境是进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三) 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结果控制与过程控制的有机结合

现代企业预算管理强调战略目标的一致性, 企业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都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基础, 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结果控制与过程控制的有机结合, 能够增强企业的内部协调能力, 增强组织部门间的沟通能力, 减少内部摩擦和管理失衡问题。企业需要将预算管理融入到企业活动的全过程, 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和创新预算评价指标体系, 实现预算管理事后分析的过程化管理, 将事后的评价分析融合到预算执行过程中, 提倡评价体系的过程化、多样化发展。总之, 通过对结果和过程的结合控制, 强化企业活动环节与战略目标的联系, 实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管控作用。

摘要:全面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助推器, 是企业进行战略管理的前提, 是实现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方式的重要途径, 还是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和管理效率的重要依据, 更是整合企业集团资源的组织力量。预算调整是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内容, 本文通过简述全面预算管理与预算调整的关系, 剖析了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并从“控制”角度提出几点意见。

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预算调整,控制

参考文献

[1]刘鹏.ERP环境下A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应用研究[D].兰州商学院, 2014.

[2]宋良荣, 江红.基于经济增加值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4 (01) .

如何深化预算执行审计 篇8

一、实现“四个转变”, 全面提升预算执行审计的层次和水平

1、审计重点从收支并重向以支出审计为主转变, 重点审计财政部门的转移支付资金和部门单位的支出资金, 并以资金流向为主线, 跟踪实施有针对性的横向和纵向延伸审计, 实现对支出资金的全面、有效监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是充分实现政府职能的需要, 财政资金应逐渐退出竞争性投资领域, 主要投向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基础建设、医疗卫生等社会公共领域。因此, 财政审计的重点也应相应地加于调整, 应更加关注环保、民生、国家安全等方面的问题,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2、从预算编制拨付向预算分配管理审计转变, 强化预算约束和预算分配的透明、公正, 规范预算分配程序。目前, 在预算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如预算编制较粗、支出标准和预算定额并不科学、年初预留资金较多、通过虚列支出或无项目结转的方式减少结余隐瞒财力、部分非税收入未按规定纳入预算管理等, 预算执行审计应注重分析、研究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体制上的原因, 促进财政部门完善预算管理制度。

3、从合法、合规性审计向绩效审计转变, 加强对财政资金流转过程及使用效果的审计监督、评价。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 财政资金将主要投向基本建设、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 因此迫切需要对财政资金投向的正确性、使用的效益性和管理的规范性加强审计监督, 促进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4、从注重查错纠弊向推进制度创新转变。审计机关应关注带有普遍性、倾向性、屡查屡犯的问题。例如, 挤占挪用项目经费、项目未按期完成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低下等问题, 注重从政策层面、体制、机制上分析原因, 提出意见, 推动部门预算管理制度的完善, 同时促进行政问责制、重大违法违规责任追究制度的建立。

二、优化审计方式, 创新审计方法, 发挥“免疫系统”功能

1、坚持预算执行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相结合。

围绕和谐社会建设和民生问题, 将预算执行审计与专项资金审计、审计调查相结合。通过审计与调查相结合揭露各项专项资金运行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突出对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情况的检查和评价, 促进加强专项资金和有关项目的管理, 保障国家各类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2、采取全局一盘棋, 市县两级上下联动审计的思路, 整合人力资源。

按照组织、方案、评价、处理、报告“五统一”的原则, 选择义务教育、水利、社保等重点资金、重点行业采取全局业务处室一盘棋、市县两级上下联动审计的运作方式, 使现有的审计力量与审计项目形成较为合理的组合, 充分发挥审计机关的整体效能。

3、积极创新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方法。

一是抓好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情况, 重点关注财政农业投入、医疗卫生、科技三项费用等资金的使用效益情况;二是抓好财政投资项目的绩效审计, 从项目的立项、批复、使用、管理和效益等环节入手, 对项目支出的目的、执行过程、产生效果进行全面分析, 查找项目决策依据、投融资体制、建设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综合评价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4、推进预算执行联网审计, 对预算管理和执行过程实施实时、动态跟踪监控。

加快建立“预算跟踪+联网检查”的审计模式, 对财政部门、国库支付中心和部门预算单位实行联网, 做到实时查询、动态地跟踪审计, 及时发现问题并促使其及时纠正, 增强审计监督的效果和威慑力。

三、重视审计结果的披露和运用, 加强审计问题的整改

2009年审计署首次通过官方网站公开披露了中共中央直属机构预算执行审计结果, 并在同年第15号审计结果公告上公布了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结果。预算执行审计的结果是审计工作的重要成果, 是审计机关能否履行好审计监督职能的重要表现之一, 因此在做好现场审计的同时, 应更加注重加强预算执行审计结果的披露与运用。

1、对预算执行审计问题的披露要适度。

预算执行审计中发现的许多问题, 多数都涉及体制和机制上的深层次问题, 不能一概以对错加以评论, 许多问题都是政府相关领导参与或决定的, 对于此类问题的反映应该特别谨慎, 既要规避审计风险, 同时又要考虑有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和问题的整改。

2、对问题的处理和评价要恰当。

预算执行审计不能只停留于对具体事项的评价与查处, 应从产生问题的根源和存在的历史的、社会客观原因来分析, 因此对预算执行审计发现问题的评价和处理不能简单化、教条化, 从而影响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建议的采纳和问题的整改, 达不到审计的最终目的。

3、重视审计结果的运用和整改。

预算执行审计后, 应当通过适当的方式和途径将审计结果予以充分反映。对审计中查找出的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 实时地以简报、信息、文章的形式, 通过报刊、广播等媒体向上级审计机关汇报或向社会公开披露;对社会关注度高、敏感性强和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应及时向党政部门汇报, 以便政府能迅速对问题做出反应, 使问题得到及时纠正和处置。只有重视对审计结果的披露、加强对审计问题的整改, 预算执行审计才能引起市委、市政府和人大领导的高度重视及关注;审计工作才能得到被审计单位的理解、社会的支持和党政领导的肯定。

总之, 预算执行审计工作要结合政府职能的转变和财政改革, 及时把握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 依法加强预算执行审计的深度和力度, 重视审计结果的披露和问题的整改, 充分发挥预算执行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

摘要:预算执行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的永恒主题。本文试图从三个角度出发, 浅议如何深化预算执行审计。首先, 实现“四个转变”, 全面提升预算执行审计的层次和水平;其次, 优化审计方式、创新审计方法, 发挥“免疫系统”功能;最后, 重视审计结果的披露和运用, 加强审计问题的整改。

关键词:预算执行,财政改革,审计

参考文献

[1]郝振平.政府预算执行审计的目标分析.审计研究, 2009.

[2]周新生等.财政审计的未来发展和对策思考.审计研究, 2009.

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思考 篇9

一、高校审计工作发展的新要求——预算执行绩效审计

(一) 评价预算执行的“有效性”是高校预算执行审计的重要目标之一

目前, 高等学校已经形成了多渠道的资金筹集格局, 但作为国家预算的基层单位, 高等学校的预算仍是国家财政预算的重要组成部份, 高校预算执行审计依然是高校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工作的意见》 (教财[2008]12号) , 要求各地高校“高度重视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工作”, “严格预算执行审计”, “加强决算审计”, “即使纠正审计发现的问题”, 同时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其中《意见》还特别指出了“通过预算执行审计……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由此可见, 在强调高校预算执行审计重要性的同时, 重视审查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和预算执行的“有效性”, 已成为预算执行审计的重要目标。

(二) 绩效审计是符合我国发展的主流审计理念与方法

绩效审计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依靠有效证据对被审单位是否高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发表审计意见的过程。它是效率审计 (Efficiency Audit) 、效果审计 (Effect Audit) 和经济审计 (Economy Audit) 的总称, 即“三E”审计, 是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或人员依据有关法规和标准, 运用审计程序和方法对被审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活动的合理性、经济性、有效性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 提出改进建议, 促进管理, 提高效益的一种监督活动。绩效审计是现代审计的核心内容, 是国际审计发展的主流方向。2003年, 国家审计署制定并颁布了《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提出了“实行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 逐年加大效益审计分量, 争取到2007年, 投入效益审计力量占整个审计力量的一半左右”的要求;2008年审计署又颁布了《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提出了“着力构建绩效审计评价及方法体系”的要求。明确指出“2009年建立起中央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2010年建立起财政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2012年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这一战略决策, 既为我国的审计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 也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使得对绩效审计的理论和实务研究得到进一步加强, 并始终围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改革和发展进行。

(三) 开展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是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新发展

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 是高校预算执行审计和绩效审计的结合, 是对高等学校预算执行的经济性、效率性及效果性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和考核, 并提出管理意见和建议的活动。重视审查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和预算执行的有效性, 已成为预算执行审计的重要目标, 而且绩效审计的开展又能够十分有效地评价经济活动的合理性、经济性、有效性, 因此, 我国可以尝试将高校预算执行审计和绩效审计相结合, 实现高校内部审计的创新。这一举措也符合《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在深入总结我国审计实践的基础上, 不断探索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审计方式和方法。……通过结合, 协调各种资源和要素, 加大审计力度, 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审计的各种需求, 提高审计的效果和影响力”的要求。开展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是提高高校教育经费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有效性的重要措施, 其关键是建立起与时俱进、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重点对高校预算编制、收入预算执行情况、支出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执行结果进行绩效评价, 最终提高学校审计工作质量, 改善高校预算管理,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关键——构建预算执行绩效评价体系, 实现预算执行绩效审计

(一) 从易于确定、争议较小的原则出发

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建立原则在不同文献和微观实务上有着各种不同的要求。笔者认为, 以下四个原则针对评价体系得建立比较重要且务实:一是整体与分类相结合原则可以提高审计评价结果的针对性。高校预算资金支出是高校及各部门活动的反映, 建立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指标体系时要考虑整体性原则, 使审计指标能全面地反映各个有关要素和环节的关联, 以及彼此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同时高校的各个预算执行部门有着不同的特点, 不同使用范围的预算资金也有不同的绩效及体现方式, 因此, 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应根据预算执行的适用范围分类建立, 从而使得各项评价指标更具针对性。二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是确保审计评价质量的关键。建立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指标体系, 要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对可以定量描述的项目, 必须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指标进行量化评价, 使得评价结果才更直观更具有可比性, 同时使得对预算执行绩效程度的定性评价更具有证明力和说服力。对一些只能定性描述的项目, 也需要全方位评价其综合效益, 提高定性评价的科学性。三是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相结合的原则才能与时俱进。绩效审计指标的构成、内涵、数量等方面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但随着我国各项经济体制的逐步建全和高校自身的改革和发展, 绩效审计指标体系也应随之改进和变化, 因此, 绩效审计还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动态性特征。四是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原则能真正促进发展。制定绩效指标评价体系时, 要将有利于教育部门的可持续发展的长期绩效和体现管理工作业绩的短期绩效结合起来评断, 统筹兼顾, 并尽量使短期绩效服从长期绩效, 减少各种形象工程的出现, 以促进学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 确定宏观与公允的总体评价标准

总体评价标准是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根本性和指导性的标准, 是对预算执行效益性、效率性、效果性的基本规定, 是审计人员衡量、评价效益的标准和尺度, 是提出审计意见和审计结论的依据, 也是预算执行部门应努力达到的工作目标。针对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总体评价标准, 具体可包括:国家的法律或法规规定的方针政策;学校制定的预算目标、预算执行计划;国内外同类型单位、项目的先进水平;以前年度审计的意见和建议;内部控制制度等。

(三) 建立突出重点、灵活对应的具体指标体系

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具体指标体系是评价标准的量化表现, 是将预算执行绩效通过有关绝对数或相对数具体表现出来。在建立具体指标体系的时候, 务必突出重点、根据审计的目标, 结合被审计单位的不同特点, 灵活地选择或者设计指标, 实现预算执行绩效考核。考核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常用的指标, 例如:用来反映高校预算收支和分配绩效的具体指标, 主要包括反映学校财务收支绩效的指标和反映经费内部结构的指标 (见表1) ;衡量高校整体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指标, 主要包括:教学和科研资源利用效率指标和学校资产、校产利用绩效指标 (见表2) ;其他指标, 如可以设计教育投资利用效率指标来衡量教育预算资金投入产出效果, 科技成果的社会效益指标可以反映高校科研的质量和水平以及科技成果经济效益, 高校投资、培养人才、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指标可以作为高校综合社会效益的评价依据等。

(四) 实现预算执行绩效审计

运用预算执行绩效评价体系实现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 有别于运用指标进行。财务分析或经济评价, 要将监督、审查、评价、反馈结合起来, 不但起到“免疫系统”的功能, 并切实发挥“建设性作用”。因此, 不应仅仅在实际评审时才进行预算执行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 而在前期决策评价即预算目标设定的时候, 就应该形成确定的指标, 从而实现对预算执行过程的评价考核以及财务结算的业绩考核。后两者的考核结果形成决策评价, 又成为下一期的预算目标设定的重要依据, 如此周而复始, 使得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从“结果导向型”向“目标——结果导向型”转变, 实现对高校预算整体层面的“效率”、“投入——产出”、“潜力”地有效考核、评价和挖掘, 使得学校资源更加合理配置 (见图1) 。

三、高校预算管理工作的改进——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最终作用

(一) 预算编制绩效评价与高校发展目标的结合

通过检查高校以及下属单位的工作规划与经费预算、资金收支的街接情况, 分析高校以及其下属单位制定的发展目标是否与国家宏观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相衔接, 预算编制目标有无游离于学校发展目标和工作计划之外, 是否兼顾资金投入的均衡性和连续性, 有无出现埋头“切蛋糕”和盲目“争盘子”的现象。

(二) 预算执行绩效评价与过程管理环节的结合

在审计过程中, 要从细化审查预算支出结构入手, 依托基本的审计方法, 分析每一项预算资金的实际投入或耗用是否都是必须的, 是否体现了效率和效益。同时, 审计中不仅要检查财务方面的内控制度, 还必须适度向有关业务流程和制度方面延伸, 更深入地去发现和揭示财务信息难以反映但却直接影响财务运行结果的信息, 进一步促进过程管理的效益最大化。

(三) 预算执行结果评价与年度工作成果考核的结合

通过将年度预算执行评价结果和工作成果考核相结合, 在考核中引入资金成本理念, 对预算执行后所取得的业务成果进行评价, 分析预算执行和部门效益的相关程度, 使得部门工作业绩评断有充分的依据;同时分析高校以及下属部门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获得的经费供给是过剩还是不足, 分配是否公正且讲究效率优先, 评价部门和人员经费保障情况。可见, 通过对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评价与实施, 不仅仅可以对预算执行过程实施监督和改进, 同时可以实现对预算编制的前馈作用和对结算工作的后馈作用, 从而形成整个“预算编制———执行———决算”链的良性循环体制 (如图2) , 实现高校预算管理工作的升华。

在高校预算执行审计中融入绩效审计, 可以对预算编制和执行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更加全面地监督。但必须明确, 内部审计是为管理服务的, 因此须将对预算执行的绩效审计看作是对预算管理的促进。审计所揭示的高校或者其下属单位在预算编制和执行中的各种问题、不足和矛盾, 必须还原到预算管理工作这一本源上来分析和完善。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分析审计发现的差异和提出审计意见的时候, 都要将学校预算管理目标作为一个基本前提来对待。这样才能使循环往复运行的预算制度逐步得以完善。通过开展绩效审计, 有利于提高学校的预算执行效益和效率, 它延伸了高校内部审计范围、拓展了审计领域, 全面发挥了学校内部审计的职能。针对高校预算执行进行绩效审计, 在高校内部审计领域仍是一种尝试, 是对内部审计方法和内容的一种创新。只有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开展审计工作, 以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奋发有为的精神, 大胆探索、开辟新的审计领域, 才能更好地为学校经济管理工作“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国家审计署:《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中国审计报》2007年7月14日。[1]国家审计署:《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中国审计报》2007年7月14日。

[2]Robert Moeller著, 李海风、刘宵仑译:《布林克现代内部审计学》 (第六版) ,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2]Robert Moeller著, 李海风、刘宵仑译:《布林克现代内部审计学》 (第六版) ,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3]谢家启:《绩效审计理念下的高校内部审计》, 《教育财会研究》2007年第2期。[3]谢家启:《绩效审计理念下的高校内部审计》, 《教育财会研究》2007年第2期。

[4]张祖飞:《浅析高效经济效益审计》, 《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7年第11期。[4]张祖飞:《浅析高效经济效益审计》, 《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7年第11期。

[5]刘研杰:《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探析》, 《财会通讯》 (综合) 2007年第5期。[5]刘研杰:《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探析》, 《财会通讯》 (综合) 2007年第5期。

上一篇: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下一篇:媒介体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