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观察

2024-09-29

比较观察(共10篇)

比较观察 篇1

科学课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以研究声音产生的原理和人耳的听觉过程为目标。人耳结构过于隐蔽,学生必须通过模拟实验理解“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翻开书本推荐的实验,我们发现实验效果并不是很明显,且实验装置模拟耳道和鼓膜不够形象,因此我们做了一些创新,希望能帮助学生的理解。

一、实验创新意图

1.实验出处

本实验是针对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 单元“我们是怎样听见声音的”相关内容,实验目的是想通过模拟的方式让学生对看不见的鼓膜进行研究,从而很好地理解人是怎样听见声音的。

2.原实验存在的问题

原实验设计是将一个烧杯 ( 或杯子 ) 的杯口用气球皮包紧,再在气球皮上撒上小纸屑,用敲击后的音叉靠近气球皮,目的是想通过气球皮的振动带动纸屑的跳动, 证明声音能使鼓膜产生振动 ( 如图1所示 )。但是我们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发现纸屑的跳动并不明显 ( 少量纸屑轻微跳动 )。并且用这个装置模拟耳道和鼓膜不够形象,非常牵强。

又想,是不是因为纸屑太重影响跳动?因此我们将纸屑换成更轻的盐颗粒 ( 如图2所示 ),结果还是不明显。

3.实验创新点

采用废弃的保鲜膜纸筒模拟外耳道,用气球皮紧绷在纸筒上模拟鼓膜。这种模拟非常形象,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耳朵内部结构。放弃音叉这个声源 ( 学生在生活中难找到 ),采用手机、收音机等生活中常见的声源, 这样学生可以在家重复实验。

二、实验创新介绍

1.实验器材(如图3所示)

铁架台、气球皮 ( 或保鲜膜 )、橡皮筋、保鲜膜纸筒 ( 或卫生纸纸筒等圆筒状物品 )、手机 ( 或收音机 )、 盐颗粒、拉杆夹 ( 用透明塑料片将纸筒包围住,以免盐掉落 )。

2.实验步骤

(1) 将气球皮 ( 或保鲜膜 )、透明塑料片紧绷在保鲜膜纸筒上。

(2) 将纸筒固定在铁架台上。

(3) 在气球皮上撒盐颗粒。

(4) 用手机音响 ( 或收音机等 ) 对准纸筒底部,播放音乐,声源一定要悬空放置,不能放在铁架台上,以免被人误解为是“声源振动带动铁架台振动”。安装与实验方式如图4、图5所示。

3.实验效果或优势

实验效果:伴随声音的播放,盐颗粒跟着跳动,并且声音越强,盐颗粒的跳动也跟着变高,声音停止,跳动也跟着停止。

实验优势:如图6、图7所示,我们实验用的保鲜膜纸筒 ( 或卫生纸筒 ) 模拟长长的外耳道,纸筒的一段是开口的,我们的外耳道一段也是打开的。用气球皮 ( 或保鲜膜 ) 模拟鼓膜,手机 ( 或收音机 ) 充当声源,当声音打开, 气球皮上的盐颗粒明显跳动,而且随着声音大小的变化, 跳动高度也跟着发生变化。形象地说明了声音能使鼓膜产生振动。

优点:实验材料简单,易于操作,实验结果明显, 推广性强。

比较观察 篇2

【教材简析】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在观察过程中,人们会有意无意地对观察的事物进行比较,这种比较常常是事物之间互为参照物的对比,比较结果也是一种相对的结果,不是标准化测量的结果。本课作为测量单元的第1课,学生将先从观察恐龙开始,比一比恐龙模型的大小。我们也许会发现,学生们对恐龙模型的大小仅“一看”便有了定论,这个定论的潜在的依据可能是比较恐龙的胖瘦,也可能是比较恐龙的长短,还可能是比较恐龙的高矮。对学生具有挑战性的是,通过活动,他们会意识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比较方法,比较方法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另外,他们还要学会用排序的方法来描述比较的结果。在活动的最后,需要展示所有小组的比较结果,使学生养成关注他人信息的习惯,同时,需要鼓励学生根据不同的结果再来描述恐龙的大小。在研讨环节,可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比较过程,引出公平比较的话题。比较需要公平和准确的话题也将贯穿于整个单元的始终。【学生分析】

一年级学生观察和比较时通常会集中在物体外观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上,例如物体的颜色、形状等。生活中,他们已有丰富的比较经验,例如比身高和体重。学生在比较恐龙模型大小的过程中,会有意识地把恐龙对齐后比较长短或把它们放在同一桌面上比较高矮,这是“公平比较”的行为表现,也说明学生已意识到只有公平的比较才能得出有说服力的结果。学生对多个物体之间的比较结果的描述是有困难的。【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观察物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是在进行比较。2.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多角度观察和比较物体。

2.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并与同学讨论交流。3.具有对探究过程和方法进行反思的意识。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2.乐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观察和比较是人们经常用到的认识活动。【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从多角度观察和比较物体,能认识到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难点: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并与同学讨论交流。【器材准备】

为每组学生准备:4只恐龙模型(要求:长短不同、高矮不同、胖瘦不同,最好是缩放比例相同的恐龙模型)、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

一、聚焦部分 1.情境导入。

首先让学生观看一段有关恐龙的精彩视频,然后请学生说一说对恐龙的了解。2.聚焦话题。

(1)PPT出示教科书中的图片。

(2)提问:图中的恐龙,哪只大?哪只小?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鼓励学生将恐龙之间进行比较,恐龙与大树比较等。(板书课题:在观察中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并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恐龙,引发学生思考:我们需要比较,这样才能知道恐龙的大小。

二、探索部分: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 观察任务一:比较恐龙的大小

1.探究要求:两人一组,可以用多种方法比较。2.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

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教师观察学生比较的过程。3.学生交流初次比较恐龙模型的情况。(1)恐龙模型哪只大?哪只小?(2)你是怎样比较的?(3)这样的比较方法可以吗?(4)你认为比较时什么最重要?

设计意图:学生初次对恐龙模型进行比较,大多数学生是任选两只模型比较。通过比较恐龙模型的高矮、长短、胖瘦等,使学生明白比较的方法和标准很多,所以大家的比较结果有所不同,进而得出公平比较最重要这一结论。

观察任务二:比较4只恐龙模型的大小,并给它们排序。1.学生按要求进行观察比较,并记录结果。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1)有几种比较结果?

(2)关于恐龙模型的大小排序,小组内大家都认可吗?(3)怎么比才更准确?

设计意图:4只恐龙模型进行比较,同时要描述比较的方法和结果,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指导。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教科书中“谁大谁小”的意思不只是“谁最大、谁最小”,关键是让学生描述比较结果时建立“谁比谁大”这个意识。

三、研讨

1.学生展示各组的比较方法,说出比较的结果。

2.提问:我们用了哪些方法来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我们怎样描述比较结果?

比较、解释:观察评价的关键 篇3

一、基于事实的价值判断:观察评价的本质

一些幼儿园会要求教师撰写观察笔记,记录自己所观察到的幼儿行为。然而,观察记录幼儿的行为只是观察评价的第一步。与谈话、测验等方法一样,观察记录只是收集幼儿实际表现的一种技术方法。实际表现的收集回答的是“是什么”的问题,即客观上某幼儿是什么样子的。观察评价始于对幼儿实际表现的收集,但又不止于此。儿童观察评价本质上是基于事实的价值判断活动,是对儿童实际表现与儿童应有发展之间进行的比较、解释和判断,回答的是“怎么样”的问题,即儿童有这样的表现好不好或是否符合期望。例如,一个刚满3岁的孩子拿到一件新玩具不愿意与周围的小朋友分享,这是孩子的实际表现,是事实。有的家长认为这一表现“不友好、太自私”,有的家长认为“这么小的孩子都这样,很正常”,有的家长则认为“这个孩子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和物权意识”。成人对这一表现的不同看法和判断就是价值判断。教师在日常教育实践中所做的观察评价正是在了解幼儿实际表现的基础上作出的价值判断。

只有了解儿童是什么样的,才能判断其表现怎么样。没有事实基础的价值判断只是在一定价值观指引下的主观认定,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例如,某教师在巡回指导幼儿游戏时,一走到“娃娃家”前就说“我们一起包饺子吧”,她并没有观察到两名幼儿正在假装给娃娃看病。可能该教师是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要教,所以就直接介入并提出游戏情节。针对目前教师重教不重学、教师眼中无儿童的现象,引导并强化教师细致、客观地观察记录幼儿的行为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仅仅停留在信息收集和事实描述上而缺乏价值判断的观察记录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儿童观察评价,并不能为教师理解和促进儿童学习与发展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

幼儿园教育要尊重儿童成长的自然规律,但绝非任由儿童遵循内在本性完全自然成长。教育是一种价值追求活动,任何教育都必然会在一定价值取向引导下去塑造儿童,这就要求成人对幼儿的实际表现作出价值判断。对幼儿实际表现的价值判断是成人在教育时作出决策和行为选择的依据。我们只有知道幼儿的表现是否符合期望,才能决定是接受、忽略、强化还是改变其表现等。基于事实的价值判断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儿童观察评价。

儿童观察评价中的价值判断是一个比较和解释的过程。只有通过比较和解释,我们才能判断儿童的实际表现与期望之间的符合程度。无论成人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在观察评价儿童时都会拿儿童的实际表现与某種尺度进行比较。比如,当成人判断一个3岁的孩子不与小朋友分享玩具是不友好、自私的表现时,他们有一个前提假设,即友好的表现是与小朋友分享,而且3岁的孩子应该能够做到与小朋友分享,与此相比对,不能分享就是不友好。比较和解释是作出判断的前提,儿童观察评价就是对儿童的实际表现与应有发展进行比较和解释的过程。

二、比较:与合理标准的比对

比较需要有参照体系作为尺度,儿童观察评价中价值判断的标准就是比较的尺度,它反映的是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社会群体对某一年龄的儿童在某一领域应该会做什么、知道什么的期望。面对同一实际表现,比较的尺度不同,评价的结果就会有所不同。例如,教师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某幼儿突然提出教师组织的活动不好玩,怎样改一改就会更好玩了。若教师重视幼儿的创新和领导力的发展,就会积极鼓励幼儿的这种质疑与挑战行为,否则就会将这种行为视为对教师的不敬、对规则的违背。选择和制定合理的价值标准是科学观察评价儿童的关键。

在选择和制定价值标准时,我们必须认识到儿童发展既具有超越历史和文化的客观规律,又具有特定社会文化情境的特征。不同社会文化、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评价主体对特定年龄的儿童在某一领域应有怎样的发展持有不同的期望。例如,跨文化比较研究发现,中国幼儿的数感优于英国、美国、芬兰等国家的同龄幼儿,无论是女孩还是男孩都存在这种优势;中国幼儿的自我调控能力(self-regulation)优于美国同龄幼儿,无论社会经济地位高还是低的儿童都具有这种优势;中国父母很早就训练儿童独立如厕,中国儿童在18个月左右就会独立如厕,但美国父母却不赞同这种做法。这些跨文化研究都证实了儿童发展与教育的文化特征。因此,合理的价值标准既要遵循儿童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要体现社会文化的期望。

评价标准可以是从大样本得出的常模标准。常模标准说明的是某年龄段大多数儿童会做什么、知道什么。很多知名的标准化测验(如比奈西蒙智力量表)都提供了常模,它告诉人们大多数儿童在这份测验上一般能达到什么水平。把某儿童的实际表现与常模进行比较可以了解该儿童在同龄儿童群体中所处的位置。评价标准也可以是从任务要求出发设计的任务标准,它说明的是不同水平的幼儿在完成某一任务时的表现。例如,数量守恒任务上可能存在“不能完成任务”“用一一对应或计数策略正确判断守恒”“依据可逆性进行推理、正确判断守恒”等水平。不管幼儿年龄多大,对幼儿实际表现与任务标准进行比较就可以判断其在数量守恒上的发展情况。评价标准还可以是幼儿自身已有学习与发展水平的自我参照标准。比如,一个幼儿原来不能完成数量守恒任务,现在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正确判断是否守恒了,虽然其同伴早就能依据可逆性判断守恒了,但这还是能说明该幼儿有了很大的进步。

为确保对每个儿童都有合理期望,促进学前教育过程与结果的平等,由政府制定统一的早期学习标准已经成为世界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我国于2012年颁发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发展目标部分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3~6岁儿童发展领域和内容的划分以及对各年龄段末期的发展目标的规定,为教师确立观察评价儿童的内容与标准提供了重要参考框架。

nlc202309081910

三、解释:在情景中探寻个体意义

教师在比较幼儿实际表现与应有发展之后,必须对幼儿的实际表现和比较结果加以解释,才能最终作出判断。教师的观察评价是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展开的,不仅各种因素综合在一起,而且所关涉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因个体而异,因此具有综合性和个体性的特征。教师必须关注情景并识别线索,抽象出个体的学习与发展特征和水平,才能作出较准确的解释。

教师在观察评价时是通过幼儿的外在表现来判断其学习兴趣与需要、个性特征与发展水平的。個体的发展是与环境双向、渐进的适应过程,个体的行为是对具体情景的反应。情景既包括微观的时间、空间、人物、人际交往、规章制度等,也包括宏观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等。情景不仅影响个体所表现出的行为,也影响个体赋予某种行为的意义,我们只有置身于情景之中,才能理解个体表现的真实意义。例如,单纯从一个3岁幼儿在2个小时内上厕所20次这一信息来判断,我们可能会认为该幼儿存在生理上的疾病或者心理上的问题。但是,如果将这名幼儿及其行为置于幼儿园午睡的特定情景中,我们就可能会从更积极的角度对其行为作出解释。比如,幼儿园午睡时间长,并且一些教师会对幼儿提出不允许翻身、不允许说话、不允许乱动等行为禁令。这种外在的限制对部分无需午睡或难以入睡的幼儿来讲就构成了一种束缚,从幼儿会想方设法逃离困境的角度来看,也许该幼儿频繁上厕所就有了一定的合理性。也就是说,幼儿的行为表现可能并无问题,问题可能出在教师所创造的制度性环境上。因此,教师在观察评价幼儿的行为表现时,不能脱离情景对其进行抽象的判断。

真实的生活情景是整合的、综合的,而非按照学科或领域割裂的。在分析与解释幼儿的实际表现时,教师需要剥离情景,识别与各领域相关的发展线索,即幼儿有怎样的表现意味着他在哪个领域有怎样的学习与发展水平。例如,幼儿用乐高积木搭建了一个动物园,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解读这一游戏片段:该幼儿周末去动物园玩,这一经验反映在了积木搭建主题上;该幼儿在搭建动物园的门时尝试了多次都未能成功,但始终是自己在试验,这表现出了他的坚持性和问题解决能力;该幼儿在搭建动物园的门时因做横梁的积木不够长而调整垂直的两根积木之间的距离,这表现出他对空间结构的理解和表征。一些教师无法发现和理解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的学习与发展正是由于缺乏识别线索的能力。

识别线索是指辨识活动情景和幼儿行为中预示幼儿在某一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水平的线索。幼儿在活动中实现自己的学习与发展,活动是促进并呈现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情景。因此,在观察评价幼儿时,教师首先要识别某一活动蕴含了哪一领域的学习与发展。例如,幼儿所学的数学不是抽象的“3+6=?”,而是渗透在生活与游戏等具体活动情景中的内容,如积木搭建过程中有长度和图形的等量关系、互补关系等,捏橡皮泥的过程中有量的守恒问题。对这些游戏活动的观察,需要教师先去除具体情景,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如果教师无法识别某一情景中所渗透的领域学习机会,也就无法对幼儿在该领域的表现作出解释。其次,教师应能识别幼儿在某方面学习与发展中的具体表现。学前教育理论和儿童发展理论所讲的“幼儿”通常是抽象的、一般的幼儿,现实生活中的幼儿是具体、生动的个体,幼儿在同一领域的学习与发展中的表现是丰富多样的。例如,同样是“入园焦虑”,有的幼儿表现为在早晨离家时哭闹,有的幼儿表现为在进班时哭闹,有的幼儿则表现为在下午离园回家后遇事不顺就发脾气。幼儿的学习与发展遵循着相同的规律,但具体表现千差万别。教师必须意识到这种个体性,识别幼儿的具体表现,并将这种表现与某个领域的学习与发展建立联系,才能看到并看明白幼儿在某方面的学习与发展水平。

可见,运用某种格式或工具收集和记录幼儿的外在表现只是观察评价的起始环节,比较与解释才是观察评价的关键。因此,在对幼儿园教师进行观察评价方面的培训时,除了让教师掌握收集和记录信息的技术方法外,更应帮助教师理解和掌握合理的比较标准,学会分析情景、辨识线索、作出判断,完成真正有意义的观察评价。

比较观察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5月-2014年3月本院收治的孕产妇200例, 其中常规分娩100例, 无痛分娩者100例, 所有孕产妇均为足月产及单胎头位, 常规分娩组的孕产妇年龄20~38岁, 平均年龄 (25.34±1.31) 岁, 孕周37~42周, 平均 (39.95±3.74) 周;无痛分娩组的孕产妇年龄20~38岁, 平均年龄 (25.32±1.29) 岁, 孕周37~42周, 平均 (40.12±3.96) 周。排除标准如下: (1) 存在麻醉禁忌证者; (2) 存在心、脑、肾、肝、肺等重要器官并发症的孕妇; (3) 存在头盆明显不对称的孕产妇; (4) 存在生殖系统急性并发症的孕产妇; (5) 不遵循本研究相关规定者; (6) 之前参与过与本研究相似研究者; (7) 有阵痛药物过敏者。两组孕产妇年龄、孕周等资料对比差异不显著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待产妇产程进入活跃期, 宫颈口开大大于3 cm时, 嘱孕妇取左侧卧位, 采用低浓度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在L3~4椎间隙进行硬膜外组织穿刺麻醉。头向置管3 cm后缓慢推注4 m L 1%的利多卡因。10分钟后观察孕妇是否出现蛛网膜下腔组织等并发症, 待孕妇体征平稳后注射麻醉药物8 m L, 后14分钟内每分钟注射上述药物3 m L, 麻醉药物的详细配置方法为:37.5 mg罗哌卡因注射液与0.1 mg芬太尼注射液混合配置成30 m L的液体, 罗哌卡因的浓度为0.125%。待孕妇宫口全开后停止给药。密切监测孕妇生命体征。

对照组:给予对照组孕产妇产前相关心理辅导及围生期护理等, 消除产妇的心理焦虑, 分娩过程中不给予任何镇痛药物。分娩过程中密切观察产妇各项生命体征及胎儿情况。

1.3 观察指标

临床统计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镇痛有效率、失血量、住院时间及新生儿Apgar评分。镇痛效果评价:显效:存在轻微痛感或疼痛消失。有效:酸痛, 但痛感可承受。无效:呼吸急促, 且痛感强烈。镇痛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镇痛效果比较

观察组镇痛总有效率为100%, 对照组孕妇分娩时疼痛均无减轻, 有效率为0。观察组镇痛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产妇镇痛效果差异显著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2 两组患者失血量及新生儿情况比较

两组产妇失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3 两组产妇产程比较

观察组产妇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产妇第三产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P>0.05

3 讨论

分娩痛来源于子宫的强烈收缩, 胎儿头部下降使得子宫下段、宫口及宫颈管进行性拓宽、变薄、扩张及缩短, 子宫肌纤维被撕裂及伸长, 圆韧带因受强烈牵拉而伸长。这些结构的变化转化为强烈的袭击信号, 经脊髓上传大脑, 进而引起疼痛感觉, 这些痛觉聚集于阴道直肠会阴部位, 使得产妇很难忍受。因此, 很多产妇选择剖宫产[3]。由于应激而产生的神经-内分泌反应引起一系列的生理改变, 最终可使产程延长, 影响产妇及新生儿的健康[4]。因此, 分娩镇痛对于提高围产期的质量就保护产妇的身心健康很重要[5]。目前硬膜外椎管内麻醉是分娩镇痛最理想及有效的方式[6]。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性化”理念的更新, 作为一种不良事件发生率低、镇痛效果好及运动阻滞轻的分娩方式, 无痛分娩在降低难产率中应用价值显著[7]。

理想的分娩镇痛需具备一定的条件: (1) 易于给药, 且起效快, 整个产程都有效; (2) 产妇清醒, 能够参与分娩过程; (3) 对母婴的影响小; (4) 不会产生运动神经组织现象, 不影响产妇运动。芬太尼作为一种常用的强阿片类镇痛药物, 起效快, 作用短, 且脂溶性高, 对产妇的生命体征影响较小[8]。

本研究对我院200例孕产妇分组进行无痛分娩与常规分娩, 结果显示, 观察组产妇分娩镇痛有效率为100%, 而对照组为0, 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无痛分娩产妇疼痛少, 更易于产妇接受。对两组产妇失血量、住院时间及产程进行观察发现, 观察组产妇的失血量、住院时间及第三产程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说明无痛分娩对产妇产后影响较小, 术中情况稳定, 临床应用较为安全。对新生儿Apgar评分进行统计发现, 评分高达 (9.09±0.12) 分, 说明无痛分娩对新生儿基本无影响。

综上所述, 与常规分娩相比, 无痛分娩的孕妇生产痛苦减小, 产程变短, 新生儿临床状况良好, 产后住院时间短, 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摘要:目的 比较观察无痛分娩与常规分娩的分娩质量。方法 选取2012年5月-2014年3月我院妇产科收治的200例健康产妇,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100例, 给予观察组低浓度的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硬膜外阻滞麻醉实行无痛分娩;对照组实行常规分娩。比较两组孕妇的分娩镇痛有效率、失血量、住院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产程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镇痛有效率为100%,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0%;两组产妇失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产妇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产妇第三产程分别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与常规分娩相比, 无痛分娩的孕妇生产痛苦减小, 产程变短, 新生儿临床状况良好, 产后住院时间短, 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关键词:无痛分娩,常规分娩,分娩质量

参考文献

[1]闵晓凤.无痛分娩和常规分娩分娩质量的比较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 (4) :59-60.

[2]时巧玲.无痛分娩与正常分娩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 (17) :72-73.

[3]张琨.罗哌卡因复合少量芬太尼硬膜外麻醉用于无痛分娩200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4, 20 (4) :25-27.

[4]董黎淑.无痛分娩对母婴影响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4) :6-7.

[5]赵红艳.50例无痛分娩的观察与护理[D].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 33 (10) :1375-1376.

[6]吕德荣, 张景辉, 陆妍.罗哌卡因符合舒芬太尼用于导乐陪伴可行走硬膜外分娩镇痛[J].中国伤残医学, 2014, 22 (3) :99-102.

[7]陈晓薇.30例无痛分娩患者的临床观察与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 7 (6) :99-100.

比较观察 篇5

急性左心衰是临床上较常见的急危重症,抢救是否及时合理。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尽快减轻肺静脉高压,缓解患者高度呼吸困难,至关重要。在血管扩张剂的运用上,我们选择利其丁+伊那普利,并与利其丁比较,观察其有效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20例急性左心衰患者中,男11例,女9例。年龄50~69岁,均有明确的基础疾病及明显的诱因。其基础疾病分别为高心病4例,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2例,扩张型心肌病2例,元症状型冠心病2例。对照组:男5例,女5例,年龄50~68岁,平均年龄58.2岁,基础疾病分别为高心病4例,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2例。扩张型心肌病3例,无症状型冠心病1例。两组病人的诱因均明确且大致相同,或血压的突然升高;或急性感染;或输液过快或过多。就诊时的临床表现亦大致楣近:表现为突发的严重的呼吸困难,面色灰白,烦燥,频死感,频繁咳大量白色浆液性泡沫痰,少数咳粉红色泡沫痰。强迫坐位,唇明显发绀,呼吸大于40次/min,P2亢进,心率大于120次/min,两肺满布湿性罗音及哮鸣音等。均无昏迷、休克。

1.2 方法:2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二组:即利其丁+伊那普利组(简称治疗组)与利其丁组(简称对照组)。除按常规予高流量吸氧、吗啡镇静、速尿快速利尿、西地兰强心、氨茶碱解痉外,血管扩张剂选用α-阻滞剂利其丁及血管紧张索转换酶抑制剂伊那普利。具体用法:对照组先以利其丁10mg+生理盐水10ml缓慢静推,然后予10%葡萄糖250ml加利其丁10~20mg、氨茶碱0.2、门冬氨酸钾镁5ml,以15~20滴/min的速度静脉点滴。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伊那普利10mg,每日2次日服。然后观察患者高度呼吸困难缓解及肺底细湿罗音消失的时间,将观察结果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高度呼吸困难缓解的时间治疗组为(22.5±4.25)分,对照为(25.0±4.88)分,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t=1.219。肺底细湿性罗音消失的时间,治疗组为(2.4±0.52)天,对照组为(3.5±0.52)天,两组相比,具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t=4.721。两组观察结果。

2.2 不良反应:所有病人均未见血压降至90/60mmHg以下,亦未见心率加快,恶心、呕吐、腹胀等。

3 讨论

众所周知,急性左心衰主要的病理生理基础是心脏收缩力突然严重减弱,心排血量急剧减少,或左室瓣膜性急性反流,左室舒张末压迅速升高,肺静脉回流不畅,以致形成急性肺水种。因而减轻肺水肿是治疗急性左心衰的关键。只有肺水肿减轻,患者高度呼吸困难及缺氧症状才能迅速改善。强心、改善心脏前、后负荷是主要的治疗手段。我们认为,速尿通过利尿。扩张静脉血管床,以减轻心脏前负荷,对治疗急性肺水肿疗效迅速。在肺水肿早期可因交感神经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激活而使周围血管收缩,心脏后负荷增加。因而在选用降低心脏后负荷的血管扩张剂中,我们选用r受体阻滞剂及ACE抑制剂。利其丁为α受体阻滞剂,以扩张小动脉为主,能减轻周围血管阻力。伊那普利为ACE抑制剂,能阻断RAS激活而扩张收缩的小动脉;抑制醛固酮;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改善心室及血管的重构。故二者均能改善心脏后负荷,若合用更能迅速改善心脏后负荷,以增加心排血量。尤其适宜于高心病血压急剧升高所致的急性左心衰患者。

尽管对照组与治疗组在缓解患者高度呼吸困难时间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在彻底纠正急性左心衰上有高度显著性差异,可能与伊那普利口服,不如静脉用药见效迅速有关。

我们发现,按上述剂量及速度用药,未见血压急剧下降至改善,肺水肿减轻及血液动力学恢复正常的缘故。

观察结果表明,扩血管药利其丁+伊那普利用于急性左心衰迅速、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 高枫,唐素兰,朱彦昆. 无创正压通气在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治疗中的应用[J].华夏医学, 2007,(06)

[2] 赵枫,徐志云,邹良建,梅举,王志农. 双相正压通气在心脏直视术后的应用[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04,(11

[3] 胡建兵,徐继扬. 无创呼吸机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呼吸衰竭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 2008,(12)

[4] 袁伟龙. 乌拉地尔在高血压急症致急性左心衰中的应用观察[J].重庆医学, 2007,(14) 

[5] 吴琴,杨建民.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竭20例治疗体会[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8,(02) 

[6] 绍东,张健. 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05,(06) 

比较观察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08年6月~2011年6月88例在本院治疗的Ⅱ~Ⅲ期胃癌患者, 所有患者均经过CT和胃镜检查确诊为胃癌, 并排除重大心血管和其他慢性疾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44例患者。其中男52例, 女36例, 年龄范围35~85岁, 平均年龄 (62.8±10.5) 岁;病程为2~18个月, 平均病程 (8.4±2.1) 个月。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无较大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手术治疗, 术后第3周起对照组采取使用由奥沙利铂 (L-OHP) 、亚叶酸钙 (FA) 和氟尿嘧啶 (5-Fu) 组成的FOLFOX方案化疗。治疗组则采取生物免疫治疗, 其主要方法如下:首先, 采取有效药物:人胃癌细胞株、DMEM培养液、胎牛血清;司珠单抗/赫赛汀;5-FU, 紫杉醇。所使用的主要设备为:培养瓶、培养板;倒置显微镜, 低速离心机, 酶联免疫检测仪;分析天平, 细胞涂片离心机, 低温高速离心机;流式细胞仪。方法:配制培培养液及药物, 将适量的三蒸水和1g的Na HCO2晶体加入到DMEM培养液中, 搅拌至完全溶解, 再将p H值调至7.3左右, 容积定量到1 L, 使用前再将浓度为15%的胎牛血清和青霉素及链霉素稀释液加入其中, 链霉素稀释液浓度为:1×105U;分别将司珠单抗、5-FU、PTX用培养液稀释至适宜浓度, 再进行微孔过滤除菌, 放置温度为4℃的冰柜中保存;其次、培养细胞并植入。取出细胞冻存管, 复苏细胞, 并在培养瓶中接种细胞, 并按10瓶1组分为3组, A组加入司珠单抗培养液, B组加入5-FU, PTX培养液, C组空白设为对照组。每3天传代1次;最终植入患者体内[2]。

1.3 统计学方法

文中数据均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计量资料, 组间行t检验, 以χ2检验表示计数资料,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结束后, 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细结果见表1;同时, 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也明显优于对照组, 对比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3 讨论

胃癌属于消化道恶性肿瘤, 其对于化疗非常敏感, 化疗的效果在较长时间内都被认为的胃癌预后成功与否的主要指标, 由于胃癌的发展缓慢, 因此一般发现时多为中晚期, 且有着治愈率低, 复发率高等特点, 尤其是手术治疗切除大部分胃后, 更是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巨大影响。近年来, 免疫疗法作为治疗胃癌的新型疗法已被人们广泛重视起来。人体的防御系统就是免疫系统, 既发挥着清除病毒、外来异物的作用, 又可清除体内衰老细胞及突变的细胞[3]。

正常细胞在不同内外致癌因素的作用下发生了恶性改变就形成了肿瘤细胞、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环境逐渐恶化, 机体产生癌细胞的几率非常大, 因此, 只有确保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处于正常状态, 就会阻止肿瘤的产生。多数肿瘤细胞都会被免疫系统及时的发现并消灭, 只有少部分转变成G0期肿瘤细胞依然留存在体内。只有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 该细胞才能分裂成为肿瘤。

由此可见, 恶性肿瘤就是由于人体免疫力下降才演变而成的, 对于健康的人体, 免疫系统可以及时的清楚突变的癌细胞, 但由于恶性肿瘤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低下, 对癌细胞不能起到识别作用, 也不能起到清除作用, 此外, 癌细胞大量繁殖也会对患者的免疫功能起到较强的抑制作用, 因此, 癌症患者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 其自身的免疫功能也会不断的下降。免疫治疗的主要模式就是借助分子生物学的技术将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提高, 恢复免疫系统, 激发机体抗肿瘤的免疫应答, 从而提高免疫系统的敏感性。

摘要:目的 对生物免疫治疗胃癌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分析。方法 采取回顾性的方法分析88例ⅡⅢ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44例, 所有患者均采取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手术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化疗, 治疗组则进行生物免疫治疗,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并分析对比。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65.91%,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3.18%, 两组数据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采取生物免疫方法治疗胃癌具有疗效显著的有点,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关键词:生物免疫疗法,胃癌,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广胜.生物免疫治疗胃癌效果的临床观察.中国医药导报, 2013 (10) :58-60.

[2]李新宇, 王欣, 孙志为, 等.生物免疫疗法治疗腹部恶性肿瘤13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28) :7014-7015.

比较观察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5月收治的70例确诊肺结核患者, 其中患者表现为盗汗、发热、饮食不振、乏力患者38例, 结核超敏、体重减轻、消瘦、食欲不振25例, 合并呼吸困难、咯血、咳痰、咳嗽患者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5例。对照组中男20例, 女15例;年龄37~85 (61±1.2) 岁。研究组中男22例, 女13例;年龄35~83 (59±1.0) 岁。两组在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 需再一次确诊患者疾病, 医护人员需认真检查患者的身体情况, 不能确诊患者, 可结合辅助检查, 检查患者的体温以及心肺功能。对照组接受痰涂片检验, 实验中依《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为检测标准。研究组则采用结核抗体进行检验, 具体检验方法为:试验中采用“结核抗体 ̄Ig G快速测定试验盒”检测, 并由医护人员严格说明书操作。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 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统计两组患者的肺结核阳性率, 对照组阳性率为31.4%, 研究组阳性率为74.3%, 两组患者的阳性率对比有显著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研究组患者的准确率为71.4%, 对照组的准确率为91.4%, 研究组患者的准确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附表。

3 讨论

结核病为一种慢性传染性, 主要是因结核分枝杆菌而导致的, 会伤及其他脏器功能。人体在感染结核菌后, 不一定会发病, 在细胞介导变态反应升高或抵抗力下降时, 才可能会导致临床该疾病发生。分析该病机制主要是结核菌在进入人体后, 被巨噬细胞所吞噬, 长期存在于细胞内, 且长期存活, 感染初期无明显的临床症状, 极易被忽视, 而发生漏诊。典型的肺结核症状则表现为病史长、发病缓慢等, 且多合并咳嗽、倦怠、低热、食欲不振等临床症状[3]。据统计, 我国结核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 已成为一种严重影响人们生命健康的呼吸疾病, 在我国, 结核病仍具有较高的死亡。分析该严峻形势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是结核病的早期诊断情况不佳, 尤其是随着胸壁结核、肾结核等肺外结核疾病的不断增加。当前临床医学中常用的检查方法为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纤维支气管镜检查[4]。诊断结核疾病时, 多需考虑到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影像特点以及痰结核菌资料。因结核病的临床表现为具有复杂性以及多样性, 尤其是检查痰菌阴性时, 多需辅助采用血清抗体、纤维支气管镜、CT等手段检查。传统的微生物学检查并不能满足临床需求, 大量结核疾病不能被作为结核疾病及时检测出, 而进入到社会中, 形成一种隐性传染源[5]。痰涂片检查为一种有效的检测方法, 为临床常用的检测方法, 虽然这种方法的诊断准确性较高, 但研究表明该方法的检测阳性率较低。本次研究中, 对照组的准确率为91.4%, 阳性率为31.4%。随着临床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 临床在检测肺结核疾病中, 越来越多应用血清结核抗体, 该方法诊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痰涂片检查, 但准确率则低于痰涂片检测。本次研究中, 研究组诊断准确率71.4%, 阳性率为74.3%, 与对照组相比, 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临床研究表明, 血清结核抗体检测方法应用效果显著, 但同时也应考虑到试剂保存不便、操作困难以及价格昂贵等问题。

因此, 临床研究认为, 采用结核抗体检测结核疾病时, 尤其是痰涂片阴性结核患者, 其诊断效果更为显著, 可有效预防漏诊以及误诊发生。但若不能确诊患者, 可结合采用痰涂片检测以及结核抗体检测, 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以及阳性率。

摘要:选取2013年4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70例确诊肺结核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5例。对照组接受痰涂片检验, 研究组接受结核抗体检验, 对比两组患者的检验结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阳性率74.3%、准确率71.4%与对照组的阳性率31.4%、准确率91.4%相比, 有明显差异 (P<0.05) 。临床诊断肺结核疾病时, 采用结核抗体检测准确性较高, 尤其是痰涂片检查显示为阴性, 诊断准确率更高, 可有效减少误诊和漏诊发生。

关键词:结核抗体,痰检,比较

参考文献

[1]刘倩颖, 王心静, 林明贵.血清结核杆菌抗体检测在结核病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4, 18 (7) :1105-1107.

[2]唐新华, 李观.结核抗体、C反应蛋白在结核病合并艾滋病中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18 (11) :43-45.

[3]Yang, Y, Wu, X, Liu, Y.Letter to editor:Comparative evaluation of four commercial serological antibody detection kits for the diagnosis of tuberculosis in China[J].Annals of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cience, 2013, 43 (1) :1456-1457.

[4]李玉明, 郭明日, 张立.DNA与结核抗体联合检测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4, 35 (12) :1612-1613.

比较观察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

水浴箱、血凝仪、贺利氏冷冻离心机、2ml制剂瓶。

1.2 血浆

用四联袋采集符合《献血者体检标准》献血员的400ml静脉全血, 立即分离制备出200ml血浆, 随即置于-50℃低温冰箱内迅速冰冻成块备用。

1.3 治疗对象

舟山市人民医院肿瘤科住院进行放射治疗的肿瘤患者60名, 年龄35~76岁, 肿瘤治疗1~3年, 放疗2次以上。

1.4 冷沉淀制备与保存

1.4.1 改良快速融化离心法

用冰块将水浴箱内水温降至4℃, 而后将新鲜冰冻血浆放入水浴箱, 待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到一半多的时, 将还未融化的血浆捏散成碎冰块, 以加速其溶解。调控水温使之恒定在4℃继续融化。约2小时后, 待新鲜冰冻血浆尚存少许碎冰块时及时取出, 离心10min, 离心力3 000×g, 温度0℃。在净化室内100级净化台上操作分离出上层血浆, 下层 (25ml±5 ml) 血浆和白色沉淀物即为冷沉淀, 之后严格按无菌操作技术要求开放管路分装于瓶内, 2ml/瓶, 完成后将其快速置于-30℃冰箱保存备用。

1.4.2 水浴虹吸法

将新鲜冰冻血浆置于4℃水浴箱内, 空联袋悬于箱外, 使两袋之间产生一定的落差。维持和监测水浴箱内水温, 控制在4℃。待新鲜冰冻血浆融化时, 由于虹吸的作用, 使血浆流入空袋中, 剩余的20~30ml带有白色结晶的血浆即为冷沉淀[1]。终止虹吸热合管路, 将其置于净化室内在100级净化台上分装成2ml/瓶, 此过程约4小时左右, 完成后将其快速置于-30℃冰箱保存备用。

1.5 治疗方法

将放疗后口腔溃疡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30名;又将对照组分为空白对照组和药膜对照组, 各15名。实验组用冷沉淀制剂涂抹口腔溃疡创面, 3次/天, 5天为一个疗程, 以患者进食溃疡创面疼痛感觉明显减轻、创面无渗出作为判断是否有效依据;以创面二期愈合为标准。

1.6 检测试验

人凝血因子FⅧ效价测定法, 按照全自动血凝仪说明书规范操作, 纤维蛋白原采用凝固法测定。

1.7 质量标准

按照GB18469-2001《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规定, 由100 ml新鲜冰冻血浆制备的冷沉淀Ⅷ因子含量≥40 IU, 纤维蛋白原含量≥75mg, 容量25ml±5 ml, 符合质量标准者为合格[2]。

2 结果与讨论

将两种方法制备的冷沉淀分4批抽检, 每批随机抽取两种方法制备的冷沉淀, 并随机分成两组分别进行检测。检测结果表明, 改良快速融化离心法制备冷沉淀的FⅧ因子、纤维蛋白原、纤维结合蛋白差含量均明显高于水浴虹吸法。这是因为FⅧ因子是一种不稳定的凝血因子, 易失活, 在体外4℃环境中半衰期为12~24小时, 极易衰减[3]。由于水浴虹吸法融化缓慢, 耗时长, 冷沉淀有时不能形成大的凝聚团快, 或成絮状, 不能聚集吸附在中央未融化的冰块上或袋壁上, 部分冷沉淀往往由于虹吸作用而流到另一转移空袋中, 降低了FⅧ因子含量[4]。纤维蛋白原是一种较为稳定凝血因子, 受制备时间和温度的影响较小, 但是两者纤维蛋白原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采用改良快速融化离心法时, 容量控制决定离心前碎冰块的量, 碎冰块剩余过多, 冷沉淀的容量则会超量, 过少则会影响冷沉淀的沉积, 需要一定的操作经验才能控制好容量。而水浴虹吸法尽管只需要计算出虹吸出的血浆量, 适时终止虹吸作用即可。但由于虹吸造成动态流体环境, 导致血浆纤维蛋白原和纤维结合蛋白随冰块溶解而顺势流失。相比之下, 改良快速融化离心法比水浴虹吸法制备时间短, 各项指标更优。在容量控制方面前者比后者人为影响因素多, 但都能满足质量要求, 合格率都为100%。符合GB18469-2001《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的冷沉淀, 适用于临床治疗甲型血友病等出血性疾病。随着成分血的广泛应用, 冷沉淀的应用也越来越多。本文所述冷沉淀治疗肿瘤病人放疗后引起的口腔溃疡之所以有效, 其一是因为制剂有效成分含量高、治疗正规, 再者是纤维蛋白原及纤维结合蛋白是一种具有广泛生物学功能的高分子糖蛋白, 具有调节细胞附着、移行和分化作用, 能在细胞之间以及细胞与其他基质之间相互粘连, 从而保持上皮细胞的固着, 还可以提高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对防止口腔溃疡的感染和促进创面组织修复和愈合起着重要的作用。冷沉淀制剂具有容易制备、传染疾病几率小、使用方便等优点, 应不断改进制备方法和制备条件, 以进一步提高冷沉淀的质量, 保证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雪梅.不同方法制备冷沉淀的质量评估[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06, 21 (2) .

[2]GB18469-2001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S].

[3]曹丽.冷沉淀的质量不稳定因素分析[J].西北药学杂志, 2006, 21 (3) .

比较观察 篇9

关键词:静脉输液,拔针方法,效果,比较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静脉给药最常见、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正确按压是保护患者血管及保证下一次穿刺顺利进行的基础[1]。不当的按压会造成血管出血、淤血和静脉闭塞等现象, 不仅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紧张、疼痛和表浅静脉的缺失, 而且影响了血管的清晰度, 给下一次静脉穿刺带来困难[2], 最终影响了治疗的顺利进行, 根据在临床工作中积累的相关经验, 笔者采取了一种新的压针方法拔针, 即采用拉拔压法拔针, 效果较好,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5月~2009年1月我院急诊输液患者140例, 随机分为两组, 实验组70例, 男43例, 女27例;年龄最大52岁, 最小17岁, 平均34.5岁。对照组70例, 男39例, 女31例;年龄最大59岁, 最小19岁, 平均39岁。所选患者均1个月内未进行静脉穿刺, 血管条件较好, 患者精神状态、感觉印象及语言表达均正常。

1.2 方法

1.2.1 拉拔压法拔针 (实验组)

输液完毕揭开固定针头的3条胶贴, 左手将进针部位的皮肤向下绷紧, 右手迅速拔出针头, 再用右手拇指按在3条胶贴中间的小纱块上, 按压针眼及其上方的皮肤, 这时再松开左手, 按压3~5 min观察效果, 以下称为拉拔压法拔针组 (实验组) 。

1.2.2 传统方法拔针 (对照组)

按照护理学教科书的规定方法进行拔针, 即用干棉签按压穿刺点, 迅速拔出针头, 嘱患者继续按压3~5 min观察效果, 以下称为传统方法拔针组 (对照组) 。

1.3 统计学方法

观察两组数据进行结果比较, 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疼痛判断标准[3]

无痛:患者接受拔针时, 面部表情无改变, 无任何反应, 询问局部无痛感;微痛:患者接受拔针时, 面部表情无改变, 无任何反应, 询问局部有微痛感;剧痛:患者接受拔针时, 面部表情紧张, 皱眉、张口, 甚至呻吟, 有缩回上肢的抵抗动作, 询问拔针部位很痛。

2.2 两组针眼局部淤血情况比较

实验组, 按压时间 (4.0±0.5) min, 淤血0例, 淤血发生率为0。

对照组, 按压时间 (4.0±0.5) min, 淤血6例, 淤血发生率为8.57%。

2.3 两组患者舒适度情况比较

实验组, 无痛人数70例, 舒适度为100%。对照组, 无痛39例, 微痛16例, 剧痛5例, 舒适度为55.71%。

2.4 两组疼痛结果比较

实验组70例患者拔针部位无淤血和疼痛现象发生, 所有人员无不舒适感觉。两组数据比较, 从以上结果上可以看出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3 讨论

目前, 经静脉输入药患者很多, 拔针是静脉输液的最后一项操作, 如果方法不当会使患者感到疼痛, 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4]。正确的拔针方法只要拔针的方向与针体长轴基本一致, 可以避免针尖损伤血管壁和真皮, 明显地减轻疼痛[5];另外, 采用拉拔压法拔针时, 穿刺部位的皮肤和被穿刺的浅静脉是被绷紧固定的, 避免了针体对血管壁和真皮的牵动, 可减轻疼痛[6]。因此, 选择更合理的拔针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方法不当会导致患者疼痛、皮肤出血和皮下淤血。

总之, 传统的拔针方法是用棉签按压针眼处拔针, 它的不足之处是会使针尖两侧对血管壁产生切割力, 血管损伤可释放致痛因子。很可能造成血管内膜损伤, 导致血小板聚集易形成血栓、出现血肿和淤血的现象, 不利于下次穿刺。本文经临床观察表明, 采用拉拔压法拔针减轻了针头与血管与皮肤的磨擦, 达到无痛的效果, 这种方法优于传统拔针法。本次实验具有客观性、可靠性和可行性。对照组与实验组统一用7号头皮针进行穿刺, 避免了因针头大小不一可能产生的痛感误差。操作及观察由本人进行, 避免了不同操作者手法及判断的不统一性。通过临床实践, 笔者认为新拔针法操作简单易行, 不增加医疗成本, 也未增加劳动强度, 是一种具有方法简便的拔针法,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志慧.静脉输液拔针方法的改进与效果评价[J].现代护理, 2008, 5 (1) :142.

[2]曾桂群.静脉输液后两种拔针处理方法的效果观察与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9, 30 (15) :1382.

[3]张晓慧.两种临床常用的静脉输液拔针按压方法的效果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 2007, 19 (8) :284.

[4]吴丽娟.脉输液完拔针时两个常见问题的探讨[J].实用护理学, 2008, 18 (10) :86.

[5]章淑萍.两种静脉输液拔针按压方法的比较[J].国际护理学, 2007, 26 (4) :437.

比较观察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参照美国风湿病协会制定的痛风诊断标准[1]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的痛风诊断依据拟定。 全部观察病例均为我院就诊患者, 共60 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0例, 男性20例, 女性10例; 年龄16~72岁, 平均56.8岁;病程1~12年, 平均7.8年。对照组30例, 男性21例, 女性9例;年龄17~71岁, 平均57.1岁;病程1~13年, 平均7.9年。伴发疾病:治疗组中伴发冠心病7例, 糖尿病6例, 高血压病12例, 高血脂症8例;对照组中伴发冠心病8例, 糖尿病5例, 高血压病13例, 高血脂症9例。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

均服用痛风加减方:苍术、黄柏、防己、威灵仙、制南星、泽泻、车前子各15 g, 川芎、桃仁、红花、羌活、桂枝各10 g, 土茯苓25 g, 萆20 g。随证加减: 若关节红肿灼热, 大便秘结, 小便短赤, 苔黄腻, 脉滑数, 湿热偏盛者, 则去南星、桂枝, 土茯苓用至45 g, 萆 35 g, 佐大黄12 g (后下) , 忍冬藤、稀莶草各15 g; 若骨节痛剧而红肿不甚, 遇寒加重, 苔白, 脉沉弦, 寒湿偏盛者, 则酌加制附子、制川乌、制草乌、细辛、海风藤等, 药量随证加减; 若遇年老病程日久, 且常反复发作, 伴腰膝酸软, 夜尿频, 大便塘烂者, 可加鸡血藤、桑寄生各30 g, 杜仲、五加皮、乌梢蛇各15 g, 全蝎8 g, 在疼痛缓解期, 可合独活寄生汤加减; 每日1 剂, 分两次服。同时外敷中药四黄散:生大黄、黄芩、黄连、黄柏各20 g, 上药研粉, 以适量凡士林为基质调和成糊状, 患处局部外敷, 每日更换1次。

1.2.2 对照组

消炎痛胶囊25 mg, 口服, 3次/d。疼痛控制后改服别嘌呤醇0.2 g, 3次/d。两组均以7 d为1个疗程, 共治疗两个疗程。

1.3 疗效评定

①临床疗效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所制订的疗效判定标准, 分4级。临床痊愈:症状完全消失, 关节功能恢复正常, 血尿酸<380 μmol/L, 血沉、白细胞计数下降至正常水平;显效:主要症状消失, 关节功能基本恢复, 血尿酸< 416 μmol/L, 血沉、白细胞计数基本恢复正常值水平;有效:主要症状基本消失, 关节功能有所改善, 血尿酸、血沉、白细胞计数等有所下降;无效:与治疗前比较, 各方面均无改善。

注:与治疗前比较, P< 0. 01

2 结果

治疗组痊愈12例, 显效15例, 无效3例, 有效率90%;对照组痊愈13例, 显效13例, 无效4例, 有效率86.7%。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治疗组30例, 无1例出现胃肠道症状;对照组30例中, 有17例出现胃肠道不适。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对血尿酸的影响, 详见表1。

3 讨论

中医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之证。先天禀赋不足, 肝肾亏虚, 脾失健运为本; 风寒湿热, 痰浊血瘀, 闭阻经脉为标。初期病位在关节经脉, 后期侵蚀筋骨, 甚至内损脏腑。因此治疗上应分清标本缓急, 分期治疗。急则清泄浊毒, 利湿化瘀, 祛风通络止痛, 缓则运脾补肾, 调肝固本。方中苍术、黄柏清热燥湿; 防己善走下行, 清泄下焦膀胱湿热, 宣滞通脉, 长蠲肢节痹痛; 土茯苓甘淡性平, 主入脾胃二经, 可搜毒外泄, 助升清降浊; 萆 苦甘性平, 主入肾、膀胱二经, 渗利湿热而长于分清泌浊, 现代药理研究土茯苓、萆 能增强肾血流量促进血尿酸的排泄 ; 泽泻甘淡渗湿, 泄肾间相火以存阴液, 与车前子配伍能抑制肾小管的重吸收而加快尿中成份的排泄, 促使血尿酸的降低 ; 制南星祛经络骨节之风痰; 川芎行血中之气; 桃仁、红花活血化瘀; 灵仙通行十二经脉, 能宣壅导滞, 与羌活、桂枝温经通络, 祛风胜湿, 缓解关节肿痛;诸药合用, 即注重整体观念, 又切入局部辨病思维, 将局部与整体有机的结合。现代医学治疗主要是止痛、抑制血尿酸生成和促进尿酸排泄, 其副作用大, 部分患者无法忍耐其恶心、呕吐、腹痛等副作用而放弃西药治疗。

参考文献

[1]周翠英.风湿病中西医诊疗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8:436.

上一篇:抗压强度试验下一篇:免疫调节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