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鉴定机构

2024-07-21

技能鉴定机构(共9篇)

技能鉴定机构 篇1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 (简称“决定”) 于2005年2月28日被通过, 我国司法鉴定统一管理制度日渐确立, 司法行政部门和法院下设的各类鉴定机构被逐步取消, 司法鉴定行业开始走向“社会化管理”。但在鉴定机构的社会化管理中体现出诸多问题。法医学鉴定常常涉及某个体及其家庭的命运, 要解决法医学鉴定中所体现出的诸多问题, 首先要维护司法鉴定的“科学性、中立性、客观性”。霍宪丹认为司法鉴定需“去行政化”才能最好地体现其科学性本质, 将司法鉴定从行政化管理向程序控制转变,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鉴定制度。基于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 从鉴定机构与鉴定人的管理、鉴定标准的修订、法院委托权与采信权、法医学人才的培养几方面提出一些既要与国际接轨又须考虑到我国国情的改革意见如下:

1. 法医学会负责审批鉴定机构的成立、降级或取消

为避免社会鉴定机构成立申请审批与当地司法管理部门既得利益的矛盾, 应改由中国法医学会按省设立专家库, 各省之间交叉审批, 申请者所在省的专家采用回避制度, 组织“鉴定机构成立审批小组”, 其成员从各省份中随机抽调专家, 审批后, 申请材料和审批意见应在法医学会网站及各主要门户网站上进行公示, 无异议后, 才能予以批准成立。判断法医学鉴定机构是否拥有足够的成立条件, 应遵循“独立性、科学性、多元化”的三大原则。鉴定机构管理应依据各相关的实验室认证分级标准, 确立具有“初次鉴定权”的鉴定机构及“重新鉴定权”的鉴定机构, 后者可同时接受初次鉴定和重新鉴定案件。新申请成立的和已经成立的鉴定机构都按此分级标准审批及年审。可从具有“重新鉴定权”的机构中随机抽取副高级及以上专家, 成立全国性专家库负责具有重大影响的案件的最终鉴定。

司法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对鉴定机构日常工作、设备及人员规范化、标准化的质量监督管理。由司法部设立全国统一的管理要求和具体标准。鉴定机构每年需在当地司法管理部门年查是否达标, 不达标的鉴定机构将在门户网站公示, 限期整改, 仍不达标者交由法医学会审查小组将其降级, 或取消其鉴定资质;公开表彰或提升工作完成优异之鉴定机构;所有受表彰或批评者的相关材料均需在网上同时公开, 调动老百姓的监督作用, 并不允许司法管理部门进行罚款和物质奖励。

司法鉴定文书质量监管是鉴定机构日常管理工作之重, 司法部应通过制定统一的《告知书》将委托人和被鉴定人的权利与义务及其可应遵循的司法鉴定程序, 司法鉴定机构鉴定资质的管理纲要等具体信息向其说明。该《告知书》应设置编号并同时由司法部和当地司法管理部门盖章, 由各鉴定机构至本地司法管理部门签字领取后, 作为司法鉴定文书的附件发给委托人, 并与所发放之鉴定报告数量一致, 强化委托人与被鉴定人的知情权, 使司法鉴定管理透明化, 也加强了司法鉴定文书的质量管理和其科学性与中立性的维护。

2. 参照医师资格证考试制度进行法医学鉴定人的准入管理, 对临床医生实行转岗培训后颁发法医学鉴定的临床会诊专家资格证

崔晓丽认为应当大幅度提高法医学鉴定资格准入门槛, 建立统一考试录入→专业资质评审→岗前培训→实习考评任命的四个递进层次的资格取得程序。法医学专业毕业者, 都必须完成相当的法医学鉴定案例, 并通过全国的法医鉴定资格实践和理论考试才能取得鉴定人资格;对于非法医学专业背景者需额外完成1年以上系统的法医学课程学习。

法医学鉴定人除了应具备坚实的医学基础知识, 还应学习系统的法医学专业和法律知识。目前, 许多各级医疗机构的医生作为鉴定人受聘于各社会鉴定机构, 其法医鉴定从业资格一般均是通过短期转岗培训而获得。虽然医学基础扎实, 但法医鉴定思维方式, 是作为合格法医学鉴定人相当重要的一环, 而短时间的学习对于医生来说, 首先是职业思维方式和工作习惯相当困难, 其在完成伤残程度、损伤程度鉴定等司法鉴定时可能仍从医生的角度分析。其次, 司法鉴定文书具有证据属性, 其词句选用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及逻辑上的严密性, 短期转岗培训的鉴定人所撰写的鉴定书常常难以达到要求。第三, 医生在治病同时且进行法医学鉴定, 可能难以践行不受医疗因素影响的法医学鉴定原则, 法医学鉴定的公正、透明可能难以保证。因此, 对于参加转岗培训的临床医生建议予以法医学鉴定中临床会诊专家资格证, 并统一制作会诊专家名录 (注明其执业的临床学科范围) , 其负责为案件中的临床问题提供会诊。

3. 制定简化的与国际接轨的损伤程度及伤残鉴定标准, 加强鉴定标准的客观性, 减少医疗因素及个人因素对损伤的影响

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人人生而自由, 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 人人有资格享有本宣言所载的一切权利和自由, 不分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或其他身份等任何区别。”因此, 当世界任何角落的人类遭遇身体伤害后, 全世界应实行一个通用行业标准。且联合国《千年宣言》重申了所有国家对法治的承诺, 将法治视为促进人类安全和繁荣的一个极重要框架, 同时, 受伤害者获得法治保护的国际接轨也将是今后的发展趋势。

哲学对事物的发生发展规律认为, 世间万物常是循着由简至繁, 最终又由繁至简的规律演变。从80年代至今, 我国司法鉴定中损伤程度及伤残等级评定所用标准也逐渐丰富起来。然而, 其在释义、适用条件等方面仍存在较重的表述模糊、纷繁复杂与不统一, 其在法医临床学的教学、学生学习和司法鉴定操作中有诸多不便。因此, 简化与统一各法医学鉴定标准, 尽可能避免因鉴定人的技术能力、认识角度、理解程度及标准设置等方面的差异而影响鉴定结论的科学性。也有利于对鉴定工作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进行监督管理。

随着国际化医学交流的增加, 在世界卫生组织 (WHO) 的努力下, 国际上对损伤和疾病的医学诊断与治疗方案已经日趋统一;无论伤病患者是因何事件所致损伤或疾病, 其损伤或疾病的医学诊断与分级都应是世界统一的。WHO于1980年发布了《国际残损、残疾、残障分类》, 2001年颁布了《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 但是对于身体伤害的严重程度及残疾等级还缺乏统一的分级标准。期望在不久的将来, 对损伤及残疾的严重程度评定分级标准也应在世界范围内统一, 且其分级应是基于医学的诊断, 而与事件的发生与处理无关, 才能避免同样的损伤因使用不同的鉴定标准得到不同的等级, 避免当事双方的不理解, 也有利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法医学鉴定标准的制定, 虽是为法律服务, 但根本上是一个医学标准, 只因其为法律服务的特性决定其应该比医学标准的描述更加的客观、准确, 应尽量避免一些主观而模糊的用语。尽管各评定标准的制定要与法律接轨, 但法律条文中涉及需要法医学鉴定的术语仍应建立在客观的鉴定标准分级术语之上。但我国是先有法律条文的非客观术语规定, 后依据这些条文的规定来进行医学定义及鉴定标准的制定, 因此在制定鉴定标准时, 要避免法律条文对鉴定标准客观性的影响, 则期望在将来制定新标准时能在思维上有所转换。

法医学鉴定原则中有一条很重要的就是要避免医疗因素及个人因素的影响, 尤其我国如今各地经济条件相差悬殊, 医疗资源分配严重不均, 同样的损伤因是不同的人, 或发生在不同医疗条件的地区, 对人体的影响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 如健康意识较强的人在能享受优越的医疗条件时, 可能得到极好地康复;但在医疗条件恶劣的地方, 则可能产生严重的并发症和后遗症。此时若根据我们如今所规定的既可根据原发损伤进行鉴定, 也可依据损伤所致后遗症、并发症的原则进行评定, 则不利于鉴定人员对鉴定的掌握, 难以避免医疗因素及个人因素的影响。因此, 不论是损伤程度还是残疾分级标准原则上都应统一以原发伤为鉴定依据, 此外还有外伤与疾病共存情况的法医学鉴定, 也常引起“反复鉴定、多头鉴定与多年缠诉”, 希望能通过鉴定标准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的以上法医学鉴定难题。

损伤程度鉴定标准中包括原发伤、并发症及后遗的功能障碍, 而并发症及后遗症在医学上一般情况下是可以预计的, 其具有自身应有的疾病演变规律, 因此以原发伤为依据, 适当考虑其在普通医疗资源下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后遗症, 进行统一的损伤程度和伤残等级分级并非是不可能实现的。

为保证司法鉴定科学、客观、公正, 提高司法效率, 促进司法公正和司法鉴定活动的逐步规范化, 适应司法机关和公民、组织的诉讼需要, 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增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制定统一、科学、国际化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是势在必行的。

4. 诉讼当事双方均应具有司法鉴定委托权, 可随机抽取法医学会相关专业的专家组成法官采信辅助小组

目前, 法院具有的对诉讼案件司法鉴定的委托权, 剥夺了当事人的选择权, 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些社会鉴定机构的工作开展。或许将来应取消法院的委托权, 改为进行初次鉴定时, 诉讼双方当事人经过协商共同委托任何具有初次鉴定资质的鉴定机构, 法院只能在当事人双方协商不好时进行调解;对于重新鉴定, 需当事人向法院提出申请, 经其审核通过后, 才能启动重新鉴定的程序, 其中, 法院仍仅作为调解人, 对于鉴定机构的选择, 仍需由当事人双方在具有“重新鉴定”资质的机构里选择后共同委托, 重新鉴定申请书应由法院向当事人选定的鉴定机构提交。所有案件的法医学鉴定一般仅允许重新鉴定一次。启动最终鉴定的具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必须是经最高人民法院调解后意见一致的双方当事人。

对于法院采信权问题, 完全效访欧美专家证人的交叉询问制度与技术陪审员制度是不可行的。在实行双方当事人共同委托的委托制度改革后, 将仅需对鉴定人出庭制度进行细化完善, 如费用及安全等问题, 增强可操作性, 使其常规化。法院在对鉴定结论进行采信选择时, 因法官缺乏专业的法医学知识, 难以对出庭的鉴定人进行有效地询问, 对鉴定结论的科学与合理性也难以作出有效的判断。因此, 应成立法官采信辅助小组对鉴定结论进行审查, 小组成员由随机抽取的当地法医学会专家库中各相关专业的专家组成,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法官采信辅助小组首先需审查的是鉴定结论的合法性;其次, 审查鉴定方式、手段、方法、时间是否正确, 所用原理、事实和科学依据是否充分, 也是最重要的审查项目;第三, 还需审查关联性, 即鉴定结论与其他证据是否协调一致。最终, 所有成员依照“合法性, 科学性, 关联性”的标准对鉴定结论的审查进行通过表决, 建议法官是否予以采信。鉴定结论采信的利益链条只有通过这样的透明监督才可能被打断, 才能更大程度上促进司法鉴定机构的专业进步和良性循环的竞争。

5. 设立“刑事科学技术局”使法医工作免受行政干预, 有利于法医人才培养

目前, 我国公安局与检察院基于侦查工作的需要尚保留着鉴定机构, 负责刑事案件的鉴定, 然而其管理体制对于法医而言, 是将中立的、科学的法医置于行政干预之下, 其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法医科学的发展。我们应效法日本的法医建设, 将法医与痕迹技术从公安局独立出来, 成立“刑事科学技术局”负责刑事案件的法医鉴定, 使刑事技术工作实现“去行政化”管理, 既有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 也避免了自侦自鉴的不良影响。

培养法医学接班人是高校法医学教师所肩负的特殊使命, 但目前大部分高校法医系教师均是在本校的法医学鉴定机构进行鉴定工作, 接触公安战线刑事案件法医学鉴定机会较少。使得高校法医学任课教师处理对公安基层问题的经验和知识严重缺乏, 特别是本科阶段为非法医学专业的研究生毕业任教者, 可能连去公安局的专业实习都未曾经历, 缺乏基层实践经验, 其给学生讲授的仅是来自书本的理论知识, 致法医专业毕业的学生到基层公安局, 面对各式各样的刑事案件, 则出现所学知识与现实问题脱节、学生业务素质低等不良反响。另一个方面, 基于我国的体制, 公安局具有丰富经验的法医又难以走进高校授课, 即便少数有条件授课的兼职教师又常因欠缺理论知识和授课技巧, 使得授课效果不佳。目前我国严重缺编的主要是各县级法医岗位, 但如今的法医学人才的培养效果却不能满足公安局基层工作的需要, 长此以往, 将不利于案件的解决和法医队伍建设。因而, 为了培养更高业务素质的法医人才队伍, 提升高校教师的业务素质, 应将公安基层与高校的鉴定工作结合起来对高校教师进行轮转培养, 而其法医鉴定人签字权需在公安系统刑事案件鉴定中同样生效, 不过只能是在其轮转当时及其所轮转的机构生效, 轮转制度既使得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提升, 同时也能巩固和提升基层法医的理论知识, 促进科研工作的开展。实行轮转制度的其中一个障碍可能是涉及公安工作保密性的问题, 其可通过保密协议的签署等进行解决, 不过除此之外, 还可能会有许多的障碍轮转制度构想的实施, 如其恐难以确定官方的组织者, 公安局不一定愿意接受, 并且还有很多细节有待商榷, 因此, 轮转制度的广泛实施尚需假以时日。当然, 如果能“刑事科学技术局”建立起来, 轮转设想或许会更容易达成, 也必将更有利于法医人才的培养。

摘要:法医学鉴定常常关系到的是一个人及其家庭的命运, 维护司法鉴定的“科学性、中立性、客观性”应是法医学鉴定制度改革的指导原则。将司法鉴定“去行政化”, 引入法医学会负责审批鉴定机构的成立、降级或取消;参照医师资格证考试制度进行法医学鉴定人的准入管理, 对临床医生实行转岗培训后颁发法医学鉴定的临床会诊专家资格证;制定简化的与国际接轨的损伤程度及伤残鉴定标准, 加强鉴定标准的客观性, 减少医疗因素及个人因素对损伤的影响;诉讼当事双方具有司法鉴定委托权, 随机抽取法医学会相关专业的专家组成法官采信辅助小组;设立“刑事科学技术局”使法医工作免受行政干预, 将有利于法医人才培养。

关键词:法医学鉴定,制度改革,法医学会,鉴定机构,鉴定标准

参考文献

[1]张玉镶《.决定》的定位与进一步完善[J].中国司法鉴定, 2005 (3) :8-10.

[2]林霞, 金波, 韩治斌.浅谈实施司法鉴定标准化统一管理的具体举措[C].中国法医学会全国第十三次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0:136-140.

[3]汪建成.中国刑事司法鉴定制度实证调研报告.中外法学》.2010, 22 (2) :286-319.

[4]霍宪丹.关于促进司法鉴定实现科学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司法鉴定, 2009 (1) :1-5.

技能鉴定机构 篇2

1.选择有合法资质的鉴定机构。

有合法资质的鉴定机构作出的鉴定结论才合法有效,法鉴定机构超出登记的业务范围作出的鉴定结论无效。因此,应选择有资质的鉴定机构进行鉴定。如精神病鉴定须选择到有鉴定精神病资质的司法鉴定机构去做,这样的鉴定结论才合法、精准可靠。

据2006年06月01日的《华夏时报》报道:5月25日,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亢伟志被农用车撞伤赔偿案。原告亢伟志向被告李建合索要医疗费、残疾补偿金等15万余元赔偿。在答辩阶段,被告代理人向法庭提出抗辩理由称,原告索要赔偿最重要的依据,是北京公安局法医鉴定中心所做的伤残评定书,但据她调查,该鉴定中心没有鉴定资质,因此该伤残评定书是无效的。其法律依据是,2005年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该决定自2005年10月1日起施行。《决定》第七条规定,侦查机关根据侦查工作的需要设立的鉴定机构,不得面向社会接受委托从事司法鉴定业务,伤残鉴定《伤残鉴定机构》。庭审最后,法官表示,根据被告的答辩,以及法院的调查,发现北京市公安局法医鉴定中心不具备鉴定资质,因此认为原告提供的法医鉴定中心的伤残鉴定无效,法院不予采信。上述案例提醒我们,如果你打算向公安交-警部门申请伤残鉴定,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因为大多数情况下公安交-警部门会指定自己部门内部设立的鉴定中心来做鉴定,而这种做法的后果往往可能导致伤残评定书无效,所以,我们建议,受害者最好在律师的指导下选择合法有效的鉴定机构。

2.选择信誉卓著、办事公正的司法鉴定机构。

如果选定一家鉴定机构,虽然做出的鉴定级别很高,但是并不权威,需要重新鉴定,那是得不偿失,因此选择鉴定机构一定要选择那种信誉卓著、办事公正,其所做的司法鉴定很少甚至基本不会被推翻的司法鉴定机构。

当事人做鉴定时,一般选择有关交-警部门推荐的或很少被保险公司提起重新鉴定的司法鉴定机构。我们不主张当事人到非交-警部门指定的司法鉴定机构去做鉴定,除非这家鉴定机构是大学的司法鉴定机构或公立医院的司法鉴定机构。

3.不要选择对自己不利的鉴定机构。

每一地区,具备做交通事故伤残鉴定资质的机构都不止一家。一般情况下各鉴定机构所做的鉴定结论是一致的,但是,当伤情属于 “可评可不评,可高评可低评”的情况时,各鉴定机构的做法却不一致,有的鉴定机构的就高不就低,有的就低不就高。所以,不要盲目的自己去选择鉴定单位,最好是听取交通事故专业律师的意见,因为,律师对各鉴定机构情况比较了解,否则,吃亏了都不知道怎么回事。

要知道,评上级别和评不上级别,里面的赔偿项目和金额差距是很大的;同样的伤情,不同的评级,赔偿金额也会有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的差距。

4.选择在当地有办公场所的鉴定机构。

技能鉴定机构 篇3

地址:滁州路87号。

培训工种:物业管理员、餐厅服务员、花卉园艺师、家政服务员、营业员、文字录入员、前厅服务员、图形图像处理员、电工、客房服务员、育婴员等。

联系电话:0551-64291575。

二、合肥市公交技工学校

地址:合肥市瑶海工业园内纬B路与纬D路交叉口。

培训工种:车工、焊工、钳工、汽车维修工、无线电装接工、汽车驾驶员、汽车空调故障维修工、汽车综合检测与诊断工、电工等。

联系电话:0551-64391360。

三、安徽建工技师学院

地址:合肥市包河大道188号。

培训工种:砌筑工、钢加工、架子工、抹灰工、物业管理员、管工、计算机维修工、电工、焊工、前厅服务员、餐厅服务员等。

联系电话:0551-63423147。

四、安徽省总工会职业技术学校

地址:合肥市三里庵淠河路20号。

培训工种:电工、文字录入、计算机维修工、图形图像处理、花卉园艺师、家政服务员、客房服务员、餐厅服务员、美容师、美发师、保健按摩师、中式烹调、中式面点、物业管理员、育婴员、公共营养师、服装制作、装饰装修、砌筑工、移动电话维修员、制鞋工、数控车工、装配钳工等。

联系电话:0551-65113247。

五、合肥博创职业培训学校

地址:合肥市徽州大道225号。

培训工种:钳工、焊工、服装制作工、手工木工、装饰装修工、家政服务员、保健按摩师、营养配餐员、中式烹调师、营业员、物业管理员等。

联系电话:0551-62869193。

六、瑶海区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

地址:瑶海区创业服务中心(明光路东都大厦5楼)

培训工种:花卉园艺师、物业管理员、家政服务员、计算机维修工、餐厅服务员、服装制作工、家用电器维修工、车工等。

联系电话:0551-64496568。

七、安徽安广科技专修学院

地址:合肥市庐阳区工业园荷塘路60号。

培训工种:钳工、车工、铣工、加工中心操作工、数控车工、服裝制作工、汽车维修工、中式烹调师、西式烹调师、中式面点师、餐厅服务员、计算机维修工、图像图形处理工。

联系电话:13966656077。

说明:以上内容只是作为信息提供,读者如要去培训,必须自己去实地考察核实,再确定是否参加学习。

(本刊记者 绿洲 整理)

技能鉴定机构 篇4

根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及《特种设备行政许可鉴定评审管理与监督规则》, 近日国家质监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对特种设备行政许可鉴定评审机构和国家质检总局授权的特种设备设计文件鉴定机构及其承担的项目予以调整补充并公告。

公告指出, 自公告之日起, 各特种设备行政许可鉴定评审机构和国家质检总局授权的特种设备设计文件鉴定机构按照本公告公布的项目开展相应工作。原2011年公布的特种设备行政许可鉴定评审机构和国家质检总局授权的特种设备设计文件鉴定机构名单及其承担项目的文件自即日起废止。

公章鉴定机构 篇5

一、笔迹、签名鉴定

信函、票据、合同、委托书等各类文书上的书写内容、签名的同一鉴定,包括一般笔迹、左手笔迹、摹仿笔迹、故意改变形体的伪装笔迹及笔痕等。

笔迹鉴定是根据人的书写技能习惯特征、在书写的字迹与绘画中的反映,来鉴别书写人的专门技术。主要任务是通过笔迹的同一认定检验,证明文件物证上的笔迹是否为同一人的笔迹,证明文件物证上的笔迹是否为某嫌疑人的笔迹。笔迹鉴定不仅能检验正常笔迹,还可以检验书写条件(包括书写姿势、书写工具、衬垫物等)变化笔迹、故意伪装笔迹(包括左手笔迹、尺划笔迹)、正常笔迹、摹仿笔迹和绘画笔迹。在同一人用同一支笔书写时,也可以用笔痕特征充实认定书写人的根据。

二、打英复英文书鉴定

印刷文书是一种复制文书,有印压复制(接触复制)与电子复制(近距离或远距离非印压复制)多种方式,但都是原稿或印版上的图文特征重现或转印于载体上.所以,印刷文书鉴定的机理是以物理作用或化学作用为基础的,与印压痕迹,转印痕迹鉴定原理一致.印刷文书种类很多,货币,证券,票证,证件,证书,商标标识,书籍,报刊,单据,纸印品等是典型的印刷文书,打印文书,复印文书,传真文书,扫描文书等是现代办公机具制作的新型印刷文书.鉴定中要实现上述任务,主要是以印刷版型特征,印刷文书的图文特征(种类特征与特殊特征),印刷物质材料的理化特征,印刷附加特征四大类特征作为依据.三、添加、涂改等伪造文书鉴定

变造文件又称局部伪造文件,是指对原真实文件的部分内容加以改变形成的内容虚假的文件,鉴定材料《公章鉴定机构》。变造文件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必须在原真实文件的基础上,采用某种手段对原文件的局部内容加以变造,从而达到篡改原文件所要证明事实的目的。

变造文件鉴定即是通过文件检验仪等设备确定需检文件是否存在变造现象,从而确定该文件的真实性。

变造文件的种类

1)擦刮文件

变造者用橡皮、小刀等简单工具机械地去除原文件上的某些内容,必要时再添加所需要的内容,人为地改变原有文件内容的一种局部伪造文件。

2)添改文件

伪造者根据其主观愿望在原真实文件的基础上,通过添写部分内容或改写原文件的局部内容形成的内容虚假的文件。

3)消褪文件

利用化学试剂或光、热等物理手段,使文件上的色料发生化学或物理作用以去除部分文字而形成的一种变造文件。

4)拼补文件

用刀割、刮削或剥离等方法去掉原文件局部,再补贴上所需部分,以改变原文件内容或原貌的一种变造文件。

5)换页文件

保留两页或多页文件中有签名或印章印文的最后一页,另拟前一页或前几页的内容,重新装订而形成的文件。

四、纸张、墨水、印油等书写材料鉴定

五、伪造印章、印文鉴定

技能鉴定机构 篇6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进出口稳增长、调结构的有关要求, 根据《商检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 国家质检总局决定调整目录, 自8月15日起, 对1, 507个海关商品编码项下的一般工业制成品不再实行出口商品检验。这是深化改革、推进转型发展的大势所趋, 是检验检疫机构从具体商品检验事务中解脱出来, 告别自身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契机, 也是政府商检职能转变的强烈信号。因此, 检验检疫机构应顺势而为, 尽快将具有社会性、行业性的微观商品检验职能让渡给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 (以下简称“第三方检验鉴定机构”) , 转而加强宏观检验监督管理。因此笔者认为, 在检验检疫法检制度大幅改革的当下形势中, 基于宏观质量管理理论研究如何对第三方检验机构进行更加有效合理监管, 从而提高我国总体进出口产品质量是当前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一、我国第三方检验鉴定机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方检验鉴定机构是接受对外贸易关系人或者国内外检验机构及其他有关单位的委托, 办理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业务的中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的检验鉴定机构, 以第三方的身份独立、公正地从事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业务, 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目前, 在我国从业的第三方检验鉴定机构主要有外资、中资两大类。外资机构基本上是跨国检验集团在我国设立的检验公司, 中资机构则有大型公司和仅在一个行政区域内从事某一个或几个领域检验业务的小型公司。无论是外资检验机构还是中资检验机构, 其市场服务模式包括样品检测、验货、口岸检验鉴定、工厂检查、装运前检验等五种模式中的一种或几种;市场运营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小规模公司, 即只有一个公司, 在一个行政区域范围内运作;二是大型公司, 以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形式运行, 在不同的检验鉴定服务领域内分设独立的子公司, 并分获国家质检总局的许可而运作;三是大型公司, 以总公司与分公司的形式运行, 在我国境内以一个法人对外, 其他分公司持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给总公司的许可证书从业。

目前在我国从事第三方检验鉴定工作机构存在的问题有管理体制不完善、人员业务培训不到位、检验鉴定水平参差不齐、违法违规现象时有发生等。

二、基于宏观质量管理理论的几个维度的研究

宏观质量管理着重寻找影响一个区域总体质量水平的综合性因素, 并通过对总体质量状况的研究, 促进一个区域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应到第三方检验机构监管这个领域, 重点在于维护一个地区总体的第三方检验鉴定秩序, 提高检验鉴定质量, 从而促进产品质量的总体提高。

(一) 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分析。

质量供应者主体 (在本文中即第三方检验鉴定机构) 一般拥有对产品 (提供的第三方检验鉴定服务) 质量更多的私人信息, 这一主体会权衡信息搜寻和发布的收益和成本来有限制地搜寻和发布信息, 可能故意隐瞒不利于自己的总体质量信息, 而不被其他主体所知晓 (就如上文中所述, 为了争取业务, 承担机构本身没有能力或并不擅长的业务) 。同时, 质量需求者 (需要检验鉴定服务的公司或个人) 这一参与主体, 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完全的总体质量信息, 但是基于收益和成本的权衡, 会限制性的搜寻信息。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往往会造成以下两种局面:1、需要检验鉴定服务的公司或个人不计成本一味寻找品牌大公司合作, 造成检验鉴定成本过高, 自身利润受损;2、在外贸合同或协议约定的条件下, 寻找价格最低的检验鉴定机构, 造成检测结果不准确, 引起不必要的外贸纠纷, 因小失大。因此, 合理有效解决第三方检验鉴定机构和其服务对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二) 市场质量监管、社会质量监管、政府质量监管三方的构成。

在一个国家和区域内, 构成宏观质量管理体制的主要部分包括三个方面:市场质量监管体系、社会质量监管体系和政府质量监管体系。市场质量监管, 就是依靠充分竞争的市场机制, 主要是一些市场中的盈利性机构, 通过质量的检测或认证客户的反馈及社会评价的影响等方面对质量的供应方所构成的事实上的监管。社会质量监管, 就是指一些非盈利的社会组织, 从事的对质量监管的行为。在我国第三方检验鉴定机构从业时间不长, 尚未有相关社会组织出现。政府质量监管是强制性的, 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管体系。在我国目前的第三方检验鉴定机构的管理进程中, 政府质量监管无疑是占据主导作用的。

不同的质量监管体系都具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独立存在的价值。在我国尚未完全发展成熟的第三方检验鉴定机构市场中, 政府质量监管体系以其强制性, 构成了对质量安全领域的有效监管, 也占据了绝对主导的地位。但是政府质量机构的运行, 有其特有的程序性, 会影响质量信息的快捷传递和及时的处理。政府质量监管机构的行为, 也不是完全中立的。在质量的供应者和消费者之间, 由于前者有更强大的财力和游说能力, 使其能够对质量监管机构进行某种程度上的“俘获”, 进而导致监管行为失效。市场质量监管, 以其充分竞争的市场机制, 的确能够构成对质量供应方的更低成本的质量监管。也就是说在中国欣欣向荣发展的第三方检验鉴定市场, 有效的充分竞争的市场, 对于更高质量的服务输出起到正确的选择和筛选作用。但是, 由于不对称信息的存在, 市场在短期内对质量信息的反映, 都有可能是不平衡的, 甚至有可能是误导的。这就会导致短期内市场质量信息反映的不正确, 并进而误导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选择。从这个角度分析, 市场对质量监管也会存在严重的失灵, 特别是某些有强大势力的第三方检验鉴定机构, 更会隐瞒对其不利的质量信息, 如某些老牌检验公司完全有可能因为利益驱使对服务对象作出他本并不具有资格的某商品领域的检验工作。面对这种状态, 社会质量监管对于弥补市场的失灵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社会质量监管以其成员利益的一致性, 特别是其分布的广泛性, 使其有足够的动力对不良的产品进行监管。社会组织中的成员, 往往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不良的质量信息, 并通过对不良质量信息的传播, 以其自身的快速行动, 构成一个分布广泛的质量监管体系。但是, 社会质量监管由于其组织相对松散、组织成员分散和不易达成意见一致的缺陷, 会致使其缺乏对质量监管的行动能力。在我国第三方检验鉴定市场活动中, 社会质量监管目前仅仅存在于个别利益受损企业向政府质量监管部门投诉这个层面上, 是一种完全被动、间接的质量监管, 没有对第三方检验鉴定机构起到直接的威慑作用。因此, 培育我国第三方检验鉴定机构市场中的社会质量监管团体显得尤为重要。总体来说, 对总体质量的宏观质量管理体制, 必须是一个不同监管体系共同构成的完整系统, 三种监管体系都有各自的监管长处, 同时也存在着监管上的短板, 只有三种质量监管体系的协同配合, 才能构成对总体质量进行有效监管的宏观质量管理体制。

三、政策建议

(一) 合理有效的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

利用市场机制缓解信息不对称。基本思路是在交易者之间加强信息沟通, 即设想在政府或相关监管部门的引导下, 建立第三方检验鉴定机构与其服务对象之间的信息交流品台。在平台中第三方检验鉴定机构需详细地向服务对象公布自己历年的经营年报、具有检验鉴定资质的领域及其配备的从业人员资格人数等、相关认证机构给予的认证时限、检验鉴定时限、申述反馈机制等。需要寻求服务的企业可在此平台上动态发布企业寻求服务的信息, 具体可包括:需检验鉴定的产品、检验鉴定时限的要求、服务价格的期望区间等等。政府或相关监管部门需全力监管此平台信息的真实性, 尤其是重点监管第三方检验鉴定机构信息的真实性, 一旦发现, 严厉查处。

(二) 规范市场质量监管。

目前我国市场上第三方检验鉴定机构发展尚不成熟, 检验鉴定机构大小不一, 检验鉴定服务领域差异较大, 机构之间存在恶性竞争、超范围经营、倒卖证书等不良行为。因此, 政府及相关监管部门应积极引导营造一个竞争、有序、健康的第三方检验鉴定市场。政府监管部门应从舆论上正确引导, 推进检验鉴定机构诚信建设。1、组织检验鉴定机构开展以“诚信为本、准确公正”为主体的诚信承诺活动等;2、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建立行业协会等, 促进双方面对面交流, 在信息更加透明的情况下, 让市场自由选择“优胜劣汰”。

(三) 提升政府质量监管。

在现有第三方检验鉴定市场的监管体系中政府质量监管无疑是占据主导作用的, 在积极引导市场发挥自身监管作用的同时, 政府质量监管部门应着力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开展检验鉴定机构走访活动, 摸清市场状况。要摸清合法机构运行情况, 为完善监管机制, 规范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市场行为提供决策依据。摸排检验鉴定市场存在的无资质检验鉴定机构情况。全面掌握检验鉴定机构的运行情况;二是加强监管机构人员能力建设。组织监管系统学习相关知识, 提升监管水平;三是从严整治违法违规。开展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的专项行动, 规范第三方检验鉴定行为, 整顿第三方检验市场秩序。发挥系统合力, 从严从重查处非法检验鉴定机构, 同时进一步规范合法机构的行为, 促进检验鉴定市场健康发展。

(四) 培植社会质量监管。

作为对市场质量监管及政府质量监管的有效补充, 社会质量监管的作用不容忽视, 但在我国尚未发展成熟的第三方检验鉴定市场中, 社会质量监管尚处在起步阶段。随着法检制度的改革, 中国的第三方检验市场也将越来越大, 社会质量监管也同样需要政府及监管部门的扶持, 组件行业协会、成立地区性的行业委员会等等都是可以进行的探索。社会质量监管也是基于宏观质量管理理论研究第三方检验鉴定市场监管方向最亟须解决的问题。

四、结语

随着法检制度的改革, 中国第三方检验鉴定市场这块“大蛋糕”将吸引越来越多的检验鉴定机构竞相追逐, 政府质量监管机构将从以前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角色中转变出来, 从宏观质量管理的视角出发, 合理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 积极引导市场质量监管机构和社会质量监管机构的发展。相信在“三足鼎立”、“齐抓共管”的局面下, 我国第三方检验鉴定市场必将健康有序的发展, 从而带动产品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品的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程虹.宏观质量管理.湖北长江出版集团,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9.

[2]姚利民.现代市场中质量信息不对称及其管理初探.浙江经济, 1997.6.

[3]张裕, 申申, 申晓萍.第三方检验鉴定机构的培育与合理利用.中国纤检, 2014.12.

技能鉴定机构 篇7

一、问题所在

1. 培训价格不合理,培训市场不规范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二00四年四月公布了《民办职业培训学校设置标准 (试行) 》,这套标准对社会力量设置培训机构进行了一些约束,但在学费征收方面却没有相应的规定。民办培训机构的主要动机是物质利益最大化,收费昂贵也就在意料之中,但这却成为普通民众求学的最大障碍。他们希望通过培训提高就业能力,获取一技之长,但是面对高昂的学费,却只能望而止步。

此外,虽然颁布了标准,却没有相应的社会机构或部门来对培训机构进行合适有效的监督和评价,致使当前各类培训机构良莠不齐,社会公信力和吸引力都严重不足。

2. 培训机构无品牌特色,专业设置不合理

首先,我省培训机构虽多,但是其中为公众了解和信任的、具有品牌特色的培训机构却少之又少,即使是合法的培训机构也存在招生困难;与之相对的,很多民众想学技术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培训机构,还有一些人知道培训机构位置所在却又不敢上前,担心上当受骗。

其次,专业设置缺乏理性。相当一部分培训机构办学定位不准,专业设置不合理,项目开设前缺乏市场调研,盲目跟风,功利化倾向严重,致使“大而全”的综合性培训机构越来越多,“少而精”的专业化学校越来越少。

3. 办学条件差,职业培训机构发展前景令人堪忧

为了节约成本,培训机构在场地租赁、设备购置、教学管理、人员工资等一系列支出上降低开支,使得本就薄弱的教学效果更加不堪一击,最终影响了培训机构的口碑。还有一些培训机构为了尽力保持与同行持平的硬件水平,或者降低学生的学习时间,或者变相提高单位学习费用,甚至有些培训机构只开设一些学员不需要过多实践操作、来钱容易的培训项目。

此外,培训机构的师资队伍普遍不稳定,缺乏常规的来源渠道。一些培训机构大量聘用退休教师,他们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是精力上难以适应长期的工作。即使是年富力强的年青教师,也因为民办机构之间竞争激烈,跳槽现象屡见不鲜。这些都成为培训机构前进路上的障碍,影响了他们的发展。

4. 教学内容简化,认证体系不规范

《民办职业培训学校设置标准(试行)》第八条指出:“培训学校应具有与培训专业(职业、工种)相对应的教学(培训)计划、大纲和教材。职业资格培训的教学(培训)计划、大纲和教材应符合国家职业标准。自编的教学(培训)计划、大纲和教材应经过专家论证,并报审批机关备案后组织实施。”一些培训机构缺乏相应的教学计划和大纲,只是根据需要临时指定教材,一些教师则按照教材照本宣科。所谓的“随到随学”,也往往因为没有充足的资源配备,只能变相地成为学生自己摸索学习。

由于缺乏针对性强的教学计划、教材,教学内容的设计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培训结业的标准也不统一,多数培训机构将培训项目与职业资格认定考试挂钩,借用资格考试指定的大纲和教材,广大民众参加培训的目的是提升职业能力,但职业资格考试并不是保证职业能力的关键,对接受培训者的实际帮助不大。

二、整改建议

1. 继续加大政府资金投入

近年来,我省对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加强重视,对职业技能培训的投入力度也越来越大。2011年3月两会的召开,中原经济区被列入“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原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目前,进一步加大政府部门资金投入力度,加快资金投入步伐,有效缓解普通民众参加技能培训的经济压力,是加快我省职业技能培训市场建设、从而有效提高劳动力职业技能素质的第一要务。

2. 加强信息宣传力度,正确引导专业设置

进一步拓宽信息宣传渠道,加大宣传力度,使更多人愿意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实现高收入就业,这是目前我省加快实现农业人口城镇化的一条高速通道。

专业设置上则要求培训机构根据市场需求设置、调整专业,修正教学模式和教学大纲,坚持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实施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建设,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技能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促进培训机构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

3. 制定系统的培训机构设置标准,规范培训市场

首先,从培训机构软硬件办学条件到专业方向设置,再到培训效果的考核、培训后的就业等制定一系列的考核标准,规范职业培训市场,为培训机构的建立提高门槛,杜绝鱼目混珠,提高社会公信度。

其次,设置专门的评估小组,采取抽查与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培训机构进行不断的综合评估。对于师资力量不达标、培训质量差、教学管理混乱的培训机构,责令整改,若在规定时间内仍不达标,取消其培训资格;对于难以就业的培训工种,及时加以调整、引导改革;对于在评估中连年表现出来的师资配备好、教学质量高、前景好的培训机构或培训项目可予以嘉奖,并扩大宣传,加大扶持力度,辅助品牌创建,逐步建立一批教学质量硬、社会公信度高的品牌机构。

4. 完善职业技能培训考核体系,规范结业标准

一方面,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职业技能培训考核体系,对结业标准进行统一规范,以建立有序的职业技能培训市场。另一方面,加强校企合作。培训机构可以与企业合作, 开展“订单式培训(培养)”;引导支持行业企业捐资或捐赠教学仪器设备用于培训机构教学发展,或者与企业联合建立高仿真实习基地,加大操作技能培训比例,提高受培训者的实际操作能力,力求做到“结业即可上岗,上岗就能胜任”,从而真正实现农业人口向城镇的高速、有效转移。

摘要:近年来, 我省建立了许多职业技能培训机构, 为我省乃至全国输送了大批职业技能人才, 但这些培训机构还很不完善, 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本文就培训机构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整改措施。

关键词:职业技能培训,培训机构

参考文献

[1]省政府办公厅.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攻坚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henan.gov.cn/zwgk/system/2010/01/11/010174084.shtml, 2010-01-11.

[2]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http://www.gov.cn/zwgk/2005-11/09/content_94296.htm, 2005-11-09.

技能鉴定机构 篇8

在信息化技术飞速贯穿各个领域的今天, 农机鉴定机构对实验室的管理水平有了新的要求, 实验室应从管理手段和管理工具两方面入手, 顺应信息化发展。一方面, 农机试验鉴定为了更好地履行国家赋予的综合管理和行政执法职能, 需要强有力的技术保证, 需要整合资源、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另一方面, 应加入信息科技技术, 加速信息化发展, 简化检测程序, 提高工作效率。最近几年,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开始逐步完善并迅猛发展, 除了在技术方面的革新外, 更强调遵循ISO/IEC 17025等质量规范。在这之前, 实验室信息管理主要强调对数据的管理 (存储、查询等) , 主要精力集中于数据管理的计算机实现上。现行的实验室管理系统要求实验室在满足质量要求的前提下能有效运转, 在实现数据管理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对实验室整体规范管理。农机鉴定机构需要就势规划, 成为我国农业机械主管部门服务“三农”强有力手段和行政执法的有力保障,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贡献。

1 农机鉴定机构实验室管理现状

农机试验鉴定机构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中的一种专业性的检验机构, 主要从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开展农业机械的产品鉴定、推广鉴定、试验选型;对购置补贴的农业机械实施监督检查、质量调查、投诉受理;依法开展农机产品的质量监督检验、仲裁检验、质量鉴定;受理农机产品质量的委托检验和委托鉴定。

农机试验鉴定工作是农机化事业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规范农机市场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多年来, 农机试验鉴定机构在提高农机产品质量、促进农机企业改进质量体系、促进农机产品的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开发以及净化农机市场、维护农机使用者的合法权益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农机鉴定机构现行的管理制度基本是检测机构计量认证制度、实验室认可制度、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授权。检验结果可以为法规符合性、合同或合格评定提供证据。作为接受检验结果对象的政府、商业或工业界, 最关注的是检验结果的可信任程度。为了向社会提供检验机构能力保证, 检验机构必须通过认可机构对其评审, 由认可机构证明该机构具有足够的能力, 才可以在胜任所承担的认可范围内服务。农机检验鉴定机构检测、鉴定试验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1.1 仪器设备管理现状

在目前的农机鉴定机构实验室管理中, 因为行业的特殊性, 每种农机检测产品需要的检测设备交叉使用率比较高, 而且基本不能按农机产品来分配检测仪器, 因此无法将仪器设备按项目归类存放。当检验人员需要借用仪器设备时, 需要填写好仪器设备借用申请表, 检验员本人、项目负责人及科室领导们签字完成后, 再向仪器设备管理人员借出仪器, 如果情况特殊, 可通过进行电话预约借出, 归还后还需进行归还登记, 使用记录登记。其中存在很多弊端:1仪器设备管理者的重复性工作增多, 加大检验员及仪器设备管理员的工作量。2由于借出和归还仪器没有直接状态关联, 会造成仪器的系统管理疏漏, 出现明明暂时借出或正在计量的仪器设备, 仍会被借用者申请借出, 但在仪器室无法找到, 只能通过一系列查找后, 才能确定仪器目前状态。3随着检验业务扩展, 试验室能力提升, 仪器设备的购置逐年增多, 仪器的计量、期间核查等工作开展频繁, 传统的依靠excel软件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需求。4仪器设备的购置, 附带很多资料管理, 包括仪器的基本信息, 如品牌、技术参数、使用范围、注意事项等, 当检验人员需要某种量程或者某种精度的仪器时, 往往不能一目了然地查询到现有的实验室设备是否满足要求, 无法系统性地查看仪器的基本信息和操作相关资料。

1.2 标准管理现状

标准是检测工作的基本依据, 每一个检测项目必须根据标准的要求进行项目的实施, 是检验报告合理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检测依据必须要确保使用现行有效的版本, 标准管理员需要及时更新各类标准, 并传达给检验人员学习操作。但如今标准资料管理仍采取传统的纸质文件受控发放到指定人, 需要学习的人员需向标准管理员借阅, 实时学习性差。虽然标准的受控可以保证检验依据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但检验人员学习随意性比较大, 或闲余时间都可以完成, 反而是繁琐的借阅过程会打消学习的积极性。

1.3 检验项目管理现状

检验项目的管理包括了项目申请、缴费管理、样品管理、检验任务审批和分发、检验数据整理和报告审核流转、检验报告管理。一系列的管理工作都需要精密严格, 其实就是为了保证实验室的检测数据的准确无误, 当检测的样品或试剂进入实验室, 需要进行严密的管理, 包括样品本身和样品的存放的环境控制, 要是保管不善, 出错的危险性和成本也增加。当实验数据形成后, 检验报告的三级审核就是为了确保报告数据修约的正确性、查找出报告中存在的细微漏洞和错误, 以提高整个实验室的检测工作质量。目前农机检测鉴定机构对于各检测工作流程的控制方面还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 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农机检测人员大多在恶劣的环境下工作, 尤其在检测人员稀缺的时候, 检测任务非常繁重, 容易在很多关键控制点出现漏洞, 或者重复性工作大大增加了检验人员的压力。

2 LIMS的设计理念及管理优势

LIMS的设计依据必须严格遵循国际和国家关于实验室的要求, 也就是需要满足ISO/IEC 17025:1999《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中各项规定和技术指标要求。LIMS可以作为实验室的一个管理的平台, 通过系统的各功能设计体现实验室管理的基本要素, 以达到质量管理体系的全面管理, 使实验室管理同信息管理系统的实施相辅相成。同时, LIMS能为提升实验室的工作效率、管理科学化等提供更科学严谨的平台。

针对农机检测行业, 一般性的LIMS仍需要很大的改进, 由于行业的特殊性, 农机检测行业对仪器设备的保管和维护都显得比较粗糙, 农机检测的环境一般都是山郊野外, 但是试验数据和结果处理、报告管理却不能有丝毫马虎, 而且因为前期数据检测工作颇为困难, 后期的数据处理效率也就要求更高。因此, 针对行业特殊性, 搭建LIMS来管理实验室, 不仅能规范检验行为, 也有利于提高检测报告的标准化, 将有限的实验室设备合理利用, 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

通过设计研究, 为农机鉴定机构搭建一套信息管理系统, 得以实现整个检测工作的高效率, 实现实验室的高规格管理, 对改变农机检测机构的信息化管理落后局面, LIMS可以拥有以下优势:

2.1 样品管理的优势

1) 实现样品的详细信息登记、查询、流转、收发;

2) 实现信息实时共享, 实时增、删、编辑样品信息;

3) 很有效地保障数据的可靠性, 确保统计数据的完整可靠。

2.2 仪器设备管理的优势

1) 实现仪器设备的借入借出完全自动化;

2) 对超期检测和逾期未归还情况进行提示;

3) 仪器定期送检、维护保养的时间提醒, 统计查询。

4) 仪器设备期间核查、比对结果记录、统计, 方便实验室设备监控。

2.3 检测过程中的优势

1) 可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 提高工作效率, 减少重复性工作, 使检验结果更加准确;

2) 能实现检验业务全自动化管理, 使其更加规范化、标准化;

3) 实现业务人员自主操作, 时效性管理, 可监控每个环节的疏漏及延误, 便于责任制的实施, 也方便单位领导及时掌握检验业务进展情况, 并加强过程控制, 优化管理资源;

4) 系统的模块化功能及模板化的标准会影响整个报告的标准及准确性, 因此规范的流程控制, 标准及方法的参数关联, 可指导、规范日常工作, 实现业务实施过程的平稳衔接, 又能及时、迅速的传达管理思想;

5) 实施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可真正实现信息共享, 快速的实时交流;保证信息数据保管的科学性、安全性。

3 结束语

技能鉴定机构 篇9

一、原始记录的定义及基本要求

1.原始记录的定义

GB/T 19000-2008《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中对记录的定义是:阐明所取得的结果或提供所完成活动的证据文件。通常情况下将记录分为质量记录和技术记录两类, 质量记录是指管理体系活动中产生的记录, 技术记录是指进行检测/校准活动的记录。在CNAS-CL0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中对技术记录的定义是:技术记录是进行检测和/或校准所得数据和信息的累积, 它们表明检测和/或校准是否达到了规定的质量或规定的过程参数。技术记录可包括表格、合同、工作单、工作手册、核查表、工作笔记、控制图、外部和内部的检测报告及校准证书、客户信函、文件和反馈。

本文提到的检测原始记录是属于技术记录的范畴, 检测原始记录通常是以规范化的表格形式对检测过程的条件、数据等信息的记载, 检测记录的内容是否准确、完整, 直接影响到检测结果的真实性, 因此做好检测原始记录的管理, 对于鉴定检验机构至关重要。

2.原始记录的基本要求

对于通过CNAS认可的机构和通过实验室资质认定的机构, 虽然其性质不同, 但对检测原始记录的要求基本相同。

(1)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要求

CNAS-CL0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 认可准则》 (ISO/IEC17025:2005) 中第4.13条对记录, 特别是技术记录有专门要求, 这对于规范原始记录提供了理论依据。认可准则在对记录要求的总则中提出:实验室应建立和保持识别、收集、索引、存取、存档、存放、维护和清理质量记录与技术记录的程序。实验室所有记录应清晰明了, 并以便于存取的方式存放, 保存在具有防止损坏、变质、丢失的适宜环境的设施中。实验室应规定记录的保存期。所有记录应予安全保护和保密。实验室应有程序来保护和备份以电子形式存储的记录, 并防止未经授权的侵入或修改。

(2)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要求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第4.9条要求:所有工作应当时予以记录。对电子存储的记录也应采取有效措施, 避免原始信息或数据的丢失或改动。所有质量记录和原始观测记录、计算和导出数据、记录以及证书/证书副本等技术记录均应归档并按适当的期限保存。每次检测和/或校准的记录应包含足够的信息以保证其能够再现。记录应包括参与抽样、样品准备、检测和/校准人员的标识。所有记录、证书和报告都应安全储存、妥善保管并为客户保密。

从以上两个准则的要求来理解, 记录可以存于任何介质上, 例如硬拷贝或电子媒体, 所以不仅是纸质形式的记录需要规范。

二、检测原始记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检测原始记录的格式与编制

原始记录格式属于管理体系文件的一部分, 应是受控文件, 应有编号, 保证其唯一性和可追溯性, 编号应按照实验室内部规定的文件编号规则进行, 并按照实验室内部程序文件的规定进行审批及备案。原始记录格式应依据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编制, 编制原始记录时, 要充分考虑到记录应包含足够的信息, 保证该检测能够在尽可能接近原条件的情况下复现。

2.检测原始记录的原始性

准则中明确规定所有工作应当时予以记录, 即不能事后追记或者誊抄。原始记录强调的就是原始性, 即观察结果、数据和计算应在产生当时予以记录, 所以原始记录既可以是纸质手写的、仪器设备直接打印的数据, 也可以是计算机自动采集处理的数据, 只要是直接获取的就属于原始记录, 间接采集的不算原始记录。值得注意的是当实验室采用计算机或者自动化设备对检测数据进行采集和处理时, 实验室应制定数据控制程序, 以保证检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3.检测原始记录的填写与修改

上一篇:愉快教学轻松作业下一篇:乡镇群众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