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溯源信息

2024-08-05

食品溯源信息(共8篇)

食品溯源信息 篇1

0引言

当前,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国内乃至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全球人口中每年大约有1 /3的人有食源性疾病经历,出现的腹泻病历达到15亿个,其中,有70% 是直接由食品的生物或化学污染所致[1]。在国内食品消费市场上,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屡禁不止,劣质奶粉、瘦肉精、毒大米等“问题食品”之多、涉及范围之广、造成恶果之重,已到了令人谈“食”色变的地步。据学者不完全统计,自2001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发生食品安全事件4302起,我国食品安全事件已进入频发期, 食品消费市场问题严重,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缺乏应有的信任,食品安全状况令人担忧[2]。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本质是信息不对称下的逆向选择[3]。食品可追溯系统作为预防食品安全风险的有效措施,它通过质量信号传递机制,在供应链上形成可靠且连续的信息流来监控食品的生产过程与流向,并通过溯源信息来识别问题和实施召回,为消费者提供所消费食品更加详尽的信息, 解决或缓解食品市场的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问题, 明确责任主体,以确保食品安全[4]。

本文主要试图回答企业是否愿意向消费者发送食品溯源信息,以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围绕这一问题,本文运用信号博弈理论,建立信息不对称下,企业向消费者发送食品溯源信息的动态博弈模型,从理论上给出企业应主动发送信息的微观解释,探讨食品消费市场由“柠檬市场”向 “优质市场”转变的方式。

1文献综述

在食品质量安全领域已有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展开了大量的研究。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多数学者认为信息不对称是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由于食品安全要素的特性既是经验品也是信任品[5],学者在对食品政策的深入研究中,侧重于探讨政府管制的必要性[6],提出政府可以利用信息公开的方式进行食品安全管制[7,8,9]; 在对食品安全信息发送的研究中,学者对国内食品安全信息发送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10,11],并参照国外食品安全信息发送的经验[12],探讨了国内应如何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信息发送机制[13]。

在对信号博弈理论的研究中,该理论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Spence于上世纪70年代开创,他将教育作为区分劳动力市场工人类型的信号[14,15], 在此之后的学者有将广告[16]、资本结构[17]、广告和价格[18]、医疗[19]等分别作为信号来探讨不同市场上的博弈问题,信号博弈理论甚至被用来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孔雀开屏等问题。

在对食品质量安全的经济学研究中,学者多强调政府在食品安全信息发送中应发挥的作用,侧重宏观层面探讨如何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发送机制,但并未具体涉及企业为什么要参与这样的信息发送机制,企业是否愿意主动向消费者发送食品溯源信息。本研究从一个新的视角,运用信号博弈理论探讨企业向消费者发送食品溯源信息的内在机理,论证企业参与食品可追溯体系发送溯源信息的必要性,提出改进市场状况,培育优质市场的政策建议。

2食品溯源信息发送博弈模型分析

市场上,食品溯源信息为企业私有信息,且企业和消费者行动有先后,该博弈问题为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由于食品溯源信息涉及食品供应链多个环节、多家企业,为了简化问题,将提供完整的食品溯源信息的企业组合,定义为“核心企业”,假定市场由多家“核心企业”组成。

2.1博弈过程描述

本研究中信号博弈模型的时间顺序如下:

1自然决定核心企业的食品质量安全类型t,假定核心企业的食品安全类型有两种: 高质量安全水平的 ( tH) 、低质量安全水平的( tL) 。设核心企业食品质量安全水平高的概率为p( tH) = q,那么有p( tL) =1 - q。

2核心企业观测到自己的食品安全类型,选择一定的食品溯源信息发送量x≥0。

3消费者观测到核心企业的食品溯源信息发送量x,根据核心企业的溯源信息发送量向核心企业的产品提供支付价格P( x) 。

4核心企业基于溯源信息发送的收益为 π( t, x) = P( x) - c( t,x) ,其中,c( t,x) 表示产品质量类型为t的核心企业发送x溯源信息量所产生的信息发送成本。

消费者的效用为u( t,x) = X( t,x) - P( x) ,其中,X( t,x) 表示消费者使用质量类型为t溯源信息发送量为x的产品所获得的消费者剩余。

关于上述模型,在进一步的讨论中有以下假设。

1消费者使用食品质量安全水平高的食品所获得的消费者剩余高。

2相对于食品质量安全水平较低的企业,食品质量安全水平较高的企业发送信号的成本要低。 关于这一假设,参照图1进行说明。IL表示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为低的企业通过点( x1,P1) 关于( x,P) 的无差异曲线,IH表示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为高的企业通过点( x1,P1) 关于( x,P) 的无差异曲线。由于食品质量安全水平较高的企业发送信号的边际成本低于食品质量安全水平较低的企业,因此,IL比IH更为陡峭。所以,食品质量安全水平较低的企业要将食品溯源信息发送量从x1提高到x2,需要相应地将产品价格从P1提高到PL( 如图中点C所示) , 才能够得到补偿; 而食品质量安全水平较高的企业只需相应地将产品价格从P1提高到PH即可( 如图中点B所示) 。

3假设市场上,消费者的期望效用趋于零。这样就可以用单一信号接受者来代替市场上的两个或多个消费者。消费者的支付价格等于其期望的消费者剩余,即:

其中,p( tH| x) 为消费者观测到核心企业的食品溯源信息发送量之后,推断核心企业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为高的概率,且假定所有消费者对此推断都是相同的。

2.2溯源信息发送的分离均衡路径

对于图2中给定的核心企业无差异曲线和消费者剩余函数,在分离均衡的情形下,假设核心企业的战略为:

则消费者观测到两个信息发送量中任何一个后的推断为:

消费者相应的战略为:

假设消费者对非均衡路径的信息发送量的推断为:

于是,消费者相应的战略为:

综上可知: 对于图2给定的参与人的无差异曲线和消费者剩余函数,核心企业的战略( x( tL) = x*( tL) ,x( tH) = x*( tH) ) 及由式( 2) 和式( 3) 所确定的消费者推断p( tH| x) 及战略P( x) 共同构成了该博弈问题的分离精炼贝叶斯Nash均衡。以上分析可见, 对于消费者来说,虽然直接不能观测到核心企业真实的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但是可以观测到企业发送的食品信息量,只要核心企业发送足够的信息量,消费者就能够对企业的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做出准确的判断。

结论1: 食品质量安全水平高的企业若要实现与质量安全水平低的企业的分离均衡,需要发送足够的食品溯源信息。

对于图3所给定的无差异曲线和消费者剩余函数,前面所讨论的分离均衡是不存在的。这是因为给定由式( 3) 所确定的消费者战略P( x) ,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低的企业的最优反应不是x*( tL) ,而是x*( tH) ( 因为无差异曲线I'L位于IL的上方) ,即为信号博弈混同均衡的情形。

结论2: 若食品质量安全水平高的企业信息发送量不够,消费者便不能够区分企业的质量安全类型。

为了使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低的企业不能冒充质量安全水平高的企业,后者必须要选择更多的食品溯源信息发送量,如选择x = x's。在式( 1) ~ 式( 3) 中用x's替换x*( tH) ,则得到的企业的战略与消费者的推断及战略构成了博弈的一个分离精炼贝叶斯Nash均衡。

在进一步的讨论中,我们利用以上建立的该信号博弈问题的分析框架,来探讨消费者和政府在食品可追溯体系建设应发挥的作用,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3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变化对市场的影响

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与食品消费行为密切相关[20,21]。假设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越强,其对 “安全”食品的购买意愿越强,支付价格越高,获得的消费者剩余也越多; 相应地,其对“不安全”食品的购买意愿降低,支付价格降低,获得的消费者剩余也减少。图4a所示为完全效率的分离均衡的情形,( x*( tH) ,x*( tL) ) 为原信号博弈问题分离精炼贝叶斯Nash均衡时的消费者战略。考虑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增强时,其对高质量安全水平食品的支付价格增大,消费者剩余函数X( t,x) 向左上方倾斜,斜率增大,如图4a所示,食品质量安全水平高的企业,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降低了均衡时的信息发送量,且能使企业获得较高的效用。

对于低质量安全水平的食品,消费者对其支付价格降低,消费者剩余函数X( t,x) 向右下方倾斜, 斜率减小,如图4a所示,对于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低的企业,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降低了均衡时的信息发送量,且同时也降低了企业所获得的效用。

图4b所示为信息过量发送的分离均衡。考虑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增强,消费者剩余函数向左上方移动,斜率增大,如图4b所示,新的“分离”区间[x'1,x'2]跨度大于原“分离”区间[x1,x2]跨度,且区间下限增大。也就是说,当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增强时,食品质量安全水平高的企业为了实现分离均衡,需要发送更多的溯源信息。这一结论与图4a中所示充分效率的分离均衡的情形刚好相反。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需要先来探讨两种分离均衡是如何实现的。考察图4a与图4b中两种分离均衡出现的情形,不难发现当A点位于B点的右侧时为充分效率的分离均衡,当A点位于B点的左侧时为信息过量发送的分离均衡。如图5所示,I'H为与X( tH,x) 的相切于B点的无差异曲线,对于给定的X( tH,x) , 在由A点移动到B点方向的过程中,为了使切点位于X( tH,x) 上,IH逐渐趋于平缓,斜率逐渐减小。也就是说,实现信息过量发送的分离均衡的企业的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低于实现充分效率的分离均衡的企业。

回到图4b中最后所说的问题,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增强,其对食品安全的识别能力也相应增强, 使得食品质量安全水平“较高”的企业( 即对应A点信息过量发送的企业) ,为了伪装成食品质量安全 “更高”的企业( 即对应B点之后实现完全效率的企业) ,需要发送更多的食品溯源信息,付出更大的 “伪装成本”,来取信于消费者。如果“伪装成本”过大,企业便会放弃伪装,一方面可能会转而投入成本进行质量控制,彻底转变为“优质”企业,另一方面,可能会按最优利润水平进行生产,消费者也可以对其质量安全状况进行准确地判断。

综合图4a及4b所述,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增强,其对食品“安全”的识别能力增强,这对于食品质量安全水平高的企业来说,能够减少其均衡时的信息发送量,降低信息发送成本,且提高企业的收益; 对于食品质量安全水平“较高”的企业来说,增加了其均衡时信息发送量,增加了其“伪装成本”与收益; 而对于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低的企业来说,减少了其均衡时的信息发送量,同时也减少了其收益。由此可见,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增强对于保护“优质”企业,督促 “次优”企业向“优质”企业转变,淘汰“劣质”企业,培育“优质“市场具有积极的意义。

结论3: 强化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增强消费者的安全食品消费观念,对于增强食品溯源信息发送的信号作用,培育“优质”市场具有积极意义。

4食品可追溯体系的建设是政府主导还是企业主导

政府主导的食品可追溯体系建设就意味着由政府代替企业承担了绝大部分的食品溯源信息发送成本,但从根本上来讲,并未改变企业的质量控制能力, 改善企业的质量安全类型,表现在图5中,无差异曲线IH向右下方倾斜( 图中虚线所示) ,无论是实现充分效率的分离均衡,还是信息过量发送的分离均衡, 新出现的均衡点B都位于点A的右侧,可知新的分离均衡需要的信息发送量大于等于原均衡。

从直观上来看,政府主导的食品可追溯体系建设,企业可能会为了套利或名誉而选择配合参与,但体系建设的成败与否,对企业影响有限,企业未必愿意切实去改变自身的食品安全状况,可能只是敷衍了事;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了解到企业的这种行为信息,对其参与食品可追溯体系能否改善其食品安全状况也会持有怀疑态度; 而若为企业主导,体系建设成败与企业直接相关,企业会去付出更大努力来提高其质量控制能力,改善食品安全状况,消费者了解到这种信息,也更愿意相信企业的食品是安全的。

但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是,企业为了规避风险,采取短期行为是可以理解的。为此,从推动食品可追溯体系发展的角度来看,在食品可追溯系统的建设初期, 可以采取政府投资引导企业加入,之后,应由企业负责体系的进一步的建设与维护发展,政府应及时抽身,强调监管作用,过度的干预对于市场并非一件好的事情。

结论4: 食品可追溯体系的建设应由企业主导, 政府的职责在于引导与监管,过度的政府干预对市场并非一件好事。

5政策建议

1引导“优质”企业参与食品可追溯体系的建设发展,可以采用系统初期建设由政府负责,而进一步的建设与维护等则由企业负责的方式,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应由企业承担主要的成本,这本身也是一种信号。

2培育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消费观念,重在加强企业及政府与消费者的信息交流,拓宽信息交流渠道, 建立信息交流平台,普及安全可追溯食品的消费观念。

3强化食品安全监管服务,政府应建立更为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服务体系,落实相应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维护市场公义,还企业与消费者一个和谐有序的市场。

摘要:构建了企业向消费者发送食品溯源信息的动态博弈模型,并对该模型的精炼贝叶斯Nash均衡进行求解。研究发现,“优质”企业向消费者发送足够的食品溯源信息便能实现其与“劣质”企业的分离均衡,“次优”企业则需要发送过量信息才能够取信于消费者,实现分离均衡,而增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有利于发挥溯源信息发送的信号作用,实现“柠檬市场”向“优质市场”的转变。

关键词:信号博弈,食品溯源信息,食品安全

浅谈食品安全溯源 篇2

关键词:食品 安全 安全溯源

近几年,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出,如地沟油、苏丹红、三聚氰胺、速生鸡、塑化剂和问题胶囊等等,安全形势十分严峻。为杜绝食品安全事故,确保食品安全,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改革和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加强综合协调联动,落实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责任,加快形成符合国情、科学完善的食品安全体系,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溯源体系。"

一、食品安全溯源概念

食品安全溯源,是指在食品产供销的各个环节中,食品质量安全及其相关信息能够被顺向追踪(生产源头→消费终端),或者逆向回溯(消费终端→生产源头),从而使食品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始终处于管理主体的有效监控范围之中。实施这一体系中能够理清职责、明晰管理主体和被管理主体各自的责任,并能有效处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从而保证食品质量安全。食品安全溯源最早是1997年欧盟为应对"疯牛病"问题而逐步建立并完善起来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这套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由政府进行推动,覆盖食品生产基地、食品加工企业、食品终端销售等整个食品产业链条的上下游。一旦食品质量在消费端出现问题,可以通过食品标签上的溯源码进行联网查询,查出该食品的生产企业、食品的产地、具体农户等全部流通信息,明确事故方相应的法律责任。食品安全溯源体系的建立有赖于物联网相关的信息技术。具体而言,是通过开发出食品溯源专用的各类硬件设备应用于参与市场的各方并且进行联网互联,对众多的异构信息进行转换、融合和挖掘,实现食品安全追溯信息管理,完成食品供应、流通、消费等诸多环节的信息采集、记录与交换。

二、食品安全溯源理论研究

(一)体系结构

食品安全溯源是基于供应链思想的,政府主导、多部门联合的一种食品安全监管系统。食品安全溯源建设,应该从食品供应流程出发,综合法规体系、技术体系、标准体系等,形成一套完整的食品安全溯源体系(如图1所示)。法规体系是国家实施食品安全溯源的政策保证。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法规比较完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但是由于食品安全溯源发展起步较晚,这方面的法律法规还比较少,且大多是以部门管理办法的形式试行,如《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第67号令)。标准体系是确保食品安全溯源顺畅运行的基础,主要是疏通食品安全溯源管道--网络及规范管道中的流体--数据的相关标准,包括数据标准、网络接入标准、通讯协议等。技术标准是构建食品安全溯源体系的技术保证,主要是开发食品安全溯源应用系统的相关技术,包括数据采集技术、数据库技术、系统开发技术等。除以上所述的三大构成体系外,还包括构建是食品安全溯源体系的其他支持体系。

图1 食品安全溯源体系

(二)系统构成

食品安全溯源应用系统是食品安全溯源体系的主要构成部分,也是其运行的核心部件。食品安全溯源系统主要从食品供应链角度,通过各种传感器,实现食品原材料生产、原材料加工、食品检验检疫、食品储运配送及食品销售等各环节的数据采集、储存与获取。构建食品安全溯源应用系统,首先应针对食品复杂、恶劣的生产加工环节,设计出高可靠的数据识别和采集相关设备,形成数据采集链;其次要研究大规模数据存储分析算法和食品信息安全模型,实现并部署食品安全溯源核心软件系统;第三,研究高性能计算环境下数据中心相关技术,设计数据压缩算法、高性能计算分析模型、数据备份恢复模型,建立高性能数据处理和分析解决方案并实际部署。

图2 食品安全溯源系统

(三)关键技术

食品安全溯源的关键技术主要有:数据自动采集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传输技术。数据自动采集技术,是溯源实现的最基本、最核心的关键技术。正确、实时、标准的溯源信息能保证溯源过程精准、快捷、高效。在原料采集、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的全过程,信息采集都是不可或缺的,任何一个环节的信息缺失或不完整,就会导致整个溯源体系失效。在信息自动采集技术中应用最多的就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包括项圈电子标签、纽扣式电子耳标、耳部植入式电子芯片以及通过食道放置的瘤胃(网胃)电子胶囊等,应用较广的还有条码技术,包括一维条码和二维条码技术;数据库技术,是进行食品溯源的主要保证。传统的纸张记录很难满足食品体系和快速追溯的海量信息需求,食品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等各环节的信息必须记录到数据库或者与数据库框架无缝联接;网络传输技术,是将所有分散的个体及各环节的信息连在一起的纽带。LAN、WAN等有线网络技术,GPRS、蓝牙等无线通讯技术以及Internet技术为可追溯系统提供了支撑。通过Internet及XML技术的应用,实现数据集中存贮、管理,数据输入后可立即查询,有低维护成本和客户端零安装优势。

三、食品安全溯源发展概况

(一)国外的应用现状

欧盟的动物食品可追溯系统主要应用在牛的生产和流通领域。牛肉可追溯系统是指牛肉从农场的动物养殖到运输、屠宰、分割、贮藏、加工和包装直至进行市场销售的生产链中,坚持生产和监管的透明度,并保持产品完整详尽的个体信息,防止与其它来源的产品混合,并保留相关的数据资料和检测报告及相关证书,供下游生产者及消费者查询和检查,即下游生产商及消费者,可根据该系统所提供的条形码,进行肉食品相关信息的检查和考证,确保该肉食品的安全和优质,确保产品在意外情况下能立即回收。

日本从2002年开始制定法律对牛肉生产业强制实行可追溯系统,牛饲养场必须为每头牛戴上耳标,耳标上有个体识别号,饲养者必须记录每头牛的基本信息,包括标识号、品种、性别和饲养历史信息,如出生日期,转到饲养场的日期等。虽然有些专家主张牛饲养者保留动物用药和用量记录,但如此详细的系统很难具体实施。目前,日本已将食品信息可追踪系统推广到全国的猪肉和肉鸡等肉食产业,消费者购买商品时,通过包装可获取品种、产地和生产加工流通过程的相关信息。

(二)国内的实践现状

食品溯源系统在国内的起步比较晚,目前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仅在部分地区或企业进行了部署。具体实现案例包括:(1)四川省的"金卡猪"工程。从2005年起,四川省开始运用计算机对生猪饲养进行全过程监控,实施生猪可追溯养殖,他们采用先进的好技术,为一万头生猪安装动物电子标签,并将其称为"金卡猪",实现生猪供应链透视化管理,建立起了生猪产业链"信息库";(2)台北的"活鱼履历"工程。台北市应用RFID技术,实现对健康的活鱼从养殖场到经销商"续养"过程的产销履历管理。"续养"过程的养殖情况将直接影响食品质量,关乎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这种"活鱼履历"管理的方式为打造活体水产生态圈、提高水产品质量提供了有效保证;(3)大连的黑牛电子档案。大连市基于RFID技术,建立了"肉牛质量安全追溯系统",该系统是利用电子耳标采集信息,从而建立黑牛电子档案,将黑牛从出生到屠宰的全过程信息记录到数据库中。管理者通过网络可方便地了解每头牛生长发育情况、疾病情况以及饲料、兽药使用情况,实现全程可追溯。

参考文献:

[1]张仕都.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研究[D].浙江大学,2009,12.

食品溯源信息 篇3

食品安全在世界范围得到了空前的重视, 我国政府也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制订了有关政策法规, 下面对国内外食品安全状况做个简介。

1.1 国外现状

2000年欧盟出台了法规, 要求自2002年1月1日起所有在欧盟国家上市销售的牛肉产品必须要具备可追溯性, 2002年欧盟又出台了相关法规, 要求从2005年1月1日起凡是在欧盟国家销售的食品必须要具备可追溯性, 。不具备可追溯性的食品禁止进口。

为满足食品安全可追溯性的法律要求, 国际物品编码协会 (GS1) 开发了全球统一标识系统 (EAN·UCC系统) 跟踪与追溯食品、饮料、牛肉产品、水产品、葡萄酒、水果和蔬菜。出版了《GS1可追溯性实施指南》和《GS1可追溯性标准》。目前全世界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采用EAN·UCC系统对食品的生产过程进行跟踪与追溯, 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 (UN/ECE) 已经正式推荐EAN·UCC系统用于食品的跟踪与追溯。

1.2 国内现状

2003年以来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参照国际编码协会出版的相关应用指南, 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编写了《牛肉产品跟踪与追溯指南》、《水果、蔬菜跟踪与追溯指南》和《食品安全追溯应用案例集》等出版物。目前, 国内建立了多个食品跟踪应用示范系统, 例如, 山东寿光蔬菜安全可追溯性信息系统, 北京金维福仁清真食品有限公司的牛肉产品跟踪与追溯应用示范系统等。上海市食用农副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查询平台在2004年建成进行试用, 这个系统可以查询包括猪肉、鸡肉、蛋品、大米、蔬菜、食用菌等一百多种食用农副产品, 在每件产品上都贴有安全信息条码。

另外, 由政府有关部门主导的中国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正在建设中, 在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负责的中国食品工业企业食品安全信用星级评价标准中增加了采用EAN/UCC系统进行食品安全追溯的企业条款, 这为推广采用EAN/UCC系统进行食品安全追溯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1.3 现有食品溯源系统的缺点

从食品安全信息平台来说, 现有平台多是针对某种农副产品, 或者是地区性的, 有些甚至是生产企业自己建立的。这种状况有两方的不利, 首先, 由于农副产品数据分散, 无法实现数据挖掘和进行各种统计分析, 因此无法支持决策和执行各种业务逻辑。其次, 由于有些信息平台是企业自建的, 而不是政府或行业协会等第三方认证机构建立的, 因此缺乏公信力。

从数据采集手段来说, 现有技术一般采用条形码和数字字母字符追溯码标签, 使用红外线扫描识读。印刷标签存在易污损, 字迹模糊, 红外线无法识读的情况。即使完好的条形码标签, 红外线识读时也要求合适的角度。对于室外大宗粮油产品的数据采集, 特别是移动车辆上的产品数据采集, 条形码加红外扫描的方法不具可行性。

2 粮油食品溯源信息系统

国家制定的粮食科技“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到:“加大RFID、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在粮食流通领域的应用。在重点区域开展粮食物流信息采集、追溯技术、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应用示范, 实现粮食物流的信息资源共享, 构建统筹、协调、高效、有序的现代粮食流通体系。”

为了保证粮油食品的安全, 迫切需要建立起一个粮食食品溯源系统, 这个系统记录粮食从仓储到零售环节整个过程的信息。随着射频识别 (RFID) 技术的成熟, 采用射频识别技术实现各个环节的信息采集是最佳方法。

2.1 RFID简介

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 RFID通过非接触读取数据, 完成系统基础数据的自动采集工作, 从而成为计算机信息处理所需原始数据快速而准确采集的有效工具, 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 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 操作快捷方便, 短距离射频产品不怕油渍, 灰尘污染等恶劣的环境, 可在这样的环境中替代条码。长距离射频产品识别距离可达几十米, 方便各种场合下的数据采集。

2.2 NFC简介

NFC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的缩写, NFC技术是由Philips、Nokia和Sony主推的一种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NFC工作频率是13.56MHz或2.4GHz, 作用距离在10厘米之内, 数据传输速率:106、212和424 Kbit/s。NFC技术标准规范有ECMA 356/362、ISO/IEC21481 (ECMA 352) 和ISO/IEC 18092 (ECMA340) 等。

2.3 RFID与NFC的区别与联系

RFID与NFC一样, 信息都是通过频谱中无线频率部分的电磁感应耦合方式传递, 但二种技术的特点也各不相同。第一, NFC传输距离比RFID小, RFID的传输范围可以达到几米、甚至几十米, 但NFC的传输范围距离只有几厘米。其次, RFID工作在多个频段。第三, NFC还是一种近距离连接协议, 具有双向连接和识别的特点。

将NFC芯片内置于手机, 这样手机就可以实现小额电子支付和读取其他NFC设备或标签的信息。这样的手机称之为NFC手机。

2.4 本文提出的粮油食品溯源信息系统方案

根据粮油产品生产、仓储、流通和批发零售的特殊性, 我们提出采用RFID和NFC技术作为数据采集技术和手段, 在全国建立一个 (或若干个镜像) 综合性粮油食品溯源信息中心, 经有线和无线方式接入互联网, 实现数据采集端与信息中心的数据互传。

根据RFID技术的特点, 在粮油仓储和流通环节使用RFID技术, 从到货检验、入库、出库、调拨、移库移位、库存盘点等各个作业环节的数据进行自动化的数据采集, 保证仓库管理各个环节数据输入的速度和准确性, 确保企业及时准确地掌握库存的真实数据。在粮油产品的运输流通直到食品加工厂的各个环节使用RFID技术采集数据, 追踪每一批次的产品流向。

加工过的粮油产品在分装成适合零售的小包装时, 附加上适用于NFC技术的近距离感应电子标签, 这样的电子标签成本低廉, 适合大量使用, 基本不增加产品的成本。

对于食品的终端用户, 可以采用NFC技术方便地获取溯源信息。在最后的环节采用NFC技术采集数据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由于小包装食品的数量极大, 所加入的电子标签必须便宜, 其次, 电子标签的读卡器必须廉价、大量存在、随处可有和使用方便, 而现在国内具有NFC功能的手机达到一百五十多款, 并且以很快的速度增长, 不久的将来, NFC将成为手机的标配功能, 所以使用NFC手机作为食品溯源信息采集的终端设备再合适不过了。顾客自己的手机如果有NFC功能, 就可以随时随地地读取电子标签里的溯源信息, 或者商场为顾客提供这样的手机供顾客使用。

顾客除了可以用NFC手机直接读取和看到产品电子标签里的溯源信息外, 还可以将采集到的信息经互联网上传到食品溯源信息中心, 与信息中心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比较, 由信息中心反馈回溯源信息的真假性, 这样就进一步保证了食品的安全, 防止不法食品厂商在电子标签里伪造溯源信息。

食品仓储、流通、加工、批发和零售各个环节采集到的数据上传到粮油食品溯源信息中心后, 不仅可以实现信息溯源服务, 而且这样的海量数据集中为许多应用提供了基础, 比如各种层次各种分类的食品统计分析、数据挖掘、食品信息动态监控以及管理层的决策支持等。

图1是作者提出的信息系统的结构简图。

3 需要开发的配套程序

需要针对粮油产品的特点和要求开发RFID读写器驱动程序上的应用软件;NFC手机虽然具有阅读电子标签的功能, 但读出的信息如何自动上传网站还有需要开发相应的应用软件;

粮油溯源信息中心服务器端程序的设计与开发有大量的工作可做, 首先是选用合适的软件平台, 搭建合理的服务器系统架构, 架构的设计要具有可扩展性, 便于新业务的增加, 在此基础上根据任务需求开发相应的业务程序。根据查询业务量大的特点, 建立查询高效的溯源信息网络数据库。

4 结论

根据现有技术, 本文提出的这个粮油食品溯源信息系统切实可行, 同时还具有技术先进, 高效综合, 以及业务可拓展的特点, 其技术路线符合未来的发展方向。

摘要:本文对于食品溯源信息技术做了考察和比较, 提出了全程采用射频识别技术采集数据, 建立溯源信息中心, 采集到的数据与信息中心可以互相交换这样一种技术方案, 数据采集按阶段分别使用两种技术RFID和NFC, 从而实现了全程高效的自动数据采集。

关键词:食品安全,追溯系统,RFID,NFC

参考文献

[1]王红民等, RFID技术在粮食收购中的应用[J].粮食加工, 2011 (2) .

[2]朱丽, 祝玉华, 利用物联网技术的现代粮食物流跟踪设计[J].电气控制, 2010 (3) .

[3]金功联, 用RFID完善粮食物流信息系统[J].中国自动识别技术, 2008 (4) .

[4]陈琛, 与应用无关的RFID中间件研究与应用[D].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理工大学, 2009 (5) .

食品溯源信息 篇4

这只是二维码应用的一个案例,现在,二维码的应用正变得日渐丰富。就在日前,灵动快拍推出了二维码食品溯源方案,该方案实现了对食品安全“从田间到餐桌”的监控,并且使用起来非常简便。

开放式的系统

食品溯源其实并非一个新鲜业务,早在几年前该业务就已经出现,不过,该业务并没有在国内普及。灵动快拍产品总监张浩鹏分析,过去的食品溯源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由执法部门推动,相关企业配合。过去的系统采取的大部分是DM码和QR码,这种码需要特殊的终端来扫码,这种终端比较笨重,花费较多,因此部分超市里布置了几台这样的终端,用户使用起来往往需要排队。此外,这种终端的操作比较麻烦,超市需要在人员培训和维护上投入资金和精力。由于用户和超市方面使用起来都不方便,所以过去的食品溯源系统推广的规模相当有限。

“能不能有一种方式,让每个老百姓都有一台扫码机呢?”灵动快拍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王鹏飞反复思索,认为方便用户使用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而智能手机和二维码的普及给了王鹏飞灵感,将二维码和食品溯源系统结合,就诞生了灵动快拍近日推出的方案。

“我们新推的系统有两个特点,第一个是解决了‘最后一公里’,让老百姓真正用起来;第二是系统非常大众化,与原有笨重的终端设备相比更轻量级一些,只要农户有电脑或者手机,就可以方便地输入信息,而用户只要有一台手机就可以扫码查询。”

多头并进的市场策略

为了打破传统的食品溯源系统政府主推、用户反应冷淡的“剃头担子一头热”的局面,灵动快拍在方案的推广上采取了多方并举的措施。

“首先我们要和监管部门合作,由这些部门来推进,可以增加项目的公信力,避免可能发生的安全问题,在这其中我们会和运营商进行合作;其次,我们会向农户做宣传,让他们了解食品溯源系统的作用;最后,我们会向最终用户做工作,提高他们的食品安全意识,由他们来倒逼系统的推广。”王鹏飞坦言,食品溯源在中国还是一项新业务,在市场推广初期,灵动快拍的首要任务是教育市场,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多方面同时推进,其中教育最终用户非常重要。

食品溯源信息 篇5

物联网技术对溯源系统的促进作用

物联网的核心思想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 利用标识、无线通讯等技术, 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万事万物的网络, 在这个网络中, 物品无需认得干预就能够彼此通信, 进行自动识别、信息共享与协同工作。物联网主要具有五大特点, 一是对物品实现唯一标识, 二是对物品进行快速分级处理, 三是对物品进行实时监控, 四是实现对物品进行自动非接触式处理, 五是实现供应链中各环节信息共享。

物联网是由传感器技术、网络技术、高性能计算和大规模数据处理等多项信息技术融合而成的信息技术体系。物联网作为新兴的物品信息网络, 为实现供应链中物品自动化的跟踪和追溯提供了基础平台。在物流供应链中对物品进行跟踪和追溯对于实现高效的物流管理和商业运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物品相关历史信息的分析有助于库存管理、销售计划以及生产控制的有效决策。在物联网构想中, 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商品生产商可以实时获取其商品的销售和使用情况, 从而及时调整其生产量和供应量。如果这一构想得以实现, 那么所有商品的生产、仓储、采购、运输、销售以及消费的全过程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全球供应链的性能将获得极大的提高。因此, 将基于RFID的物联网技术应用于食品安全追溯管理具有强大的技术优势, 不仅能够快速、自动、准确地采集各种信息, 并且能够将信息通过数据库和网络技术进行整合, 实现统一管理、协调运作, 从而保证追溯的可能性和有效性。

基于物联网的食品安全溯源模型构建

食品安全溯源模型如图1所示, 主要包含数据采集和用户两个应用系统, 通过网络进行连接, 设置相关的网络标准和网络协议。数据中心及监管平台包含各个层次中生成的原始以及处理后数据并形成分析数据, 给政府监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和模型各层维持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政策法规对标准的采用产生决定作用, 整个溯源体系的建设运作又会反过来影响政策法规的制定并为政策法规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数据采集指的是以RFID核心技术为基础对食品的相关生产现场活动进行实时监控。食品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 应该使追溯落实到各个环节, 而不是采用局部环节的数据采集和数据跟踪, 这种方式只能保证个别环节没有问题, 而无法得到食品流转的全部数据。要将数据采集和跟踪贯穿到食品的生产、运输、仓储、终端的整个流程中, 食品安全保障工作才能行之有效, 真正做到安全放心。体系中所有数据都来源于食品养殖、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第一线。现场信息采集模式采用:R FID阅读器+无线网+PDA+windows mobile+web Services。通过获取食品RFID芯片信息, 获取实时食品相关信息。

用户应用系统由政府监管、辅助抉择、溯源管理、用户管理、数据安全管理等模块组成。该系统使经营者或普通民众用户可以输入自己购买食品提供的相关数据通过应用系统查询此食品的原料来源、生产地、销售商等信息;工商、质检和卫生等部门可以通过该系统查看食品的加工、流通、消费、质量等信息。该系统融合了多种信息技术, 充分体现了科技为民生服务。

网络是将所有分散的生产、流通、销售各个环节中的信息连在一起的桥梁。模型采用RFID技术实时记录品控环节的主要操作信息, 并结合Internet、Zig Bee、GPRS乃至3rd Generation等现代通信网络技术将过程数据信息上传平台数据共享中心, 以适应广大农村和加工厂复杂的应用环境, 在实现政府分段监管职能的同时, 对于食品来源的每个环节都可进行实时的追溯查证。通过网络及X M L技术的应用。实现数据集中存贮、管理, 数据输入后可立即查询, 突破企业防火墙的限制, 拥有低维护成本和客户端零安装优势。

由于整个模型各层具体环境、使用设备的不同, 使在每个应用层次需要采取最有效的网络接入方式也不同。普通用户、监管部门可通过Internet、手机3G网络查询和管理系统信息;种植或养殖场、生产、流通和销售环节中因地理分布松散, 拟采用GPRS自组织网络技术构建无线网, 解决信息采集的方便性;农贸市场、直营店及超市因销售区域集中而采用Wi Fi无线网络上传数据;在食品储藏运输追溯管理过程中, 生产地与销售地仓库的出入库数据、运输车辆及运输线路、温度控制、质量控制限值等信息, 结合地理信息系统 (GIS) 、卫星定位系统 (GPS) , 利用RFID的传感器温度监控系统, 从而实现食品运输线路、冷链温度监控、异地仓库数据交换等储藏运输信息的追溯管理, 采用Zig Bee系统与GPRS技术相结合的方式, 充分发挥Zig Bee系统与GPRS技术的优势上传数据。

标准层主要包含RFID标准, 大致可分为四类:技术标准、数据内容标准、一致性标准、应用标准。其中涉及食品安全追溯信息的相关规范标准内容主要包括:数据元、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 (GB/T7408) ;商品条 (GB12904码) ;信息技术数据元的规范与标准化 (GB/T 18391—2002) 等。数据元的名称、类型、值域应当分别符合相关法规的要求。

现阶段国际上主要的RFID标准ISO组织的ISO/IEC18000、美国的EPC Global和日本的UID。我国推出的强制性食品安全追溯标准为:《食品安全食品追溯编码规则》 (DB11/Z523—2008) 、《食品安全数据元目录规范》 (DB11/Z524—2008) 。标准层为食品安全追溯系统数据库建设和数据交换提供统一的、共同遵守的数据交换规范, 为构建食品安全追溯系统数据模型提供了技术基础。

协议主要指系统中采用的网络协议, 除开必须的H TTP、TCP/IP、IEEE802.11。还涉及到GPRS, SLRRP。GPRS是通用分组无线业务简称, 通过增加相应的功能实体和对现有的基站系统进行部分改造来实现分组交换, 这种改造的投入相对来说并不大, 但得到的用户数据速率却相当可观。

数据中心及其监管平台是一个基于internet网络的B/S系统平台, 后台数据库存储食物供应链采集上的各种原始数据, 以及相应的分析结果。通常采用通用WEB系统搭建工具。用户只要与internet连接均能通过浏览器实现对系统的异地访问。系统还需要实现对用户权限、部门类别的树型显示, 以便直观查询和维护。

食品溯源信息 篇6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溯源体系的主要内容

实施食品安全溯源体系, 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食品安全溯源体系的含义

关于“食品安全溯源”, 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笔者认为, 所谓食品安全溯源体系, 就是指在食品产供销的各个环节中, 食品质量安全及其相关信息能够被顺向追踪 (生产源头→消费终端) , 或者逆向回溯 (消费终端→生产源头) , 从而使食品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始终处于管理主体的有效监控范围之中。实施这一体系中能够理清职责、明晰管理主体和被管理主体各自的责任, 并能有效处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 从而保证食品质量安全。

关于食品溯源流程, 笔者认为, 可以通过下图显示:

构筑食品安全溯源体系的现实性和紧迫性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表现得更为强烈, 消费者、新闻舆论、司法机关和相关社团组织等社会各界对食品质量安全的关注程度在与日俱增。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

我国国内食品安全溯源体系建设情况

我国目前已提出了构建国家食品安全战略框架的构想。同时, 在现行法律法规行政规章体系中基本明确了食品安全监管应当遵循“可追溯性原则”。

2001年以来, 我国逐步开始实施食品安全溯源体系。2001年7月, 上海市政府颁布了《上海市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暂行办法》, 提出了在流通环节应当建立“市场档案可溯源制”。2002年, 北京市商委制定了食品信息可追踪制度, 明确要求食品经营者购进和销售食品要有明细账。2004年, 国家质检总局开始了在寿光田苑蔬菜基地和洛城蔬菜基地进行蔬菜质量安全可溯源系统的探索。2005年, 北京市顺义区在北京市率先启动蔬菜分级包装和质量可溯源制。同年, 天津市实行无公害蔬菜可溯源制, 推出网上无公害蔬菜订菜服务。2005年国家质检总局出台了《出境水产品溯源规程 (试行) 》。我国物品编码中心编制了《牛肉制品溯源指南》。陕西标准化研院编制了《牛肉质量跟踪与溯源系统实用方案》。商务部发布《酒类流通管理办法》, 要求对酒类产品经营活动每个批次提供质量安全报告和酒类产品随附单。此外, 我国有关部门还在食品种养殖和生产加工领域逐渐推广应用“危害关键控制点分析 (HACCP) ”、“良好农业规范 (GAP) ”、“良好生产规范 (GMP) ”等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

目前, 有关部门正在国家食品安全监管总结“十一五”规划的执行情况、草拟食品安全监管“十二五”规划实施纲要, 将总结过去的实践, 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监管经验, 将会以全新的视角进一步明确包括乳品在内的食品安全溯源体系的具体内容。这些都说明, 食品安全溯源体系建设已被党和政府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

现行法律法规制度对构建食品安全溯源体系的规定

从我国《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的相关规定中, 可以判断国家对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溯源体系的坚决态度。《食品安全法》第35至39条规定, “食用农产品的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当建立食用农产品生产记录制度”, “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等。《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29条规定, “从事食品批发业务的经营企业销售食品, 应当如实记录批发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购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销售日期等内容, 或者保留载有相关信息的销售票据”, 法律和行政法规同时还规定了所有食品购销书面记录的时间均不得少于两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发布实施了《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和“食品市场主体准入登记管理制度”等“八项制度”, 初步明晰了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溯源体系的具体内容。笔者认为, 这些法律法规制度涉及食品生产、经营及餐饮服务提供者在食品溯源中应当履行义务的具体化和可操作性的规定, 为构建完善的国家食品安全溯源体系埋下了伏笔。

食品安全溯源体系在监管执法实践中的应用

北京、吉林、河北、江苏、甘肃等地工商局在部分地区试行推广食品安全电子监管平台建设。山东、福建、广东等地在大中型食品超市、食品批发企业推广使用食品购销存应用软件;新疆、贵州、安徽、厦门等地实施了对食品品种的电子备案;浙江、湖北、内蒙古等地在食品批发环节实施了“一票通”制度。据了解, 国家有关部门将从乳制品电子溯源体系为突破口, 进一步对乳制品等食品安全电子溯源体系的细化内容。据悉,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将出台有关食品经营者进货查验和进货查验记录“两项制度”电子化的相关措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也在研究制定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溯源体系建设。

条形码技术在食品溯源中有待于进一步推广

目前食品溯源体系电子化步伐大大加快。如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与相关企业合作开发了泰祥集团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寿光蔬菜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等。近年来, 上海、广州等地还将条形码技术从食用农产品的生产环节推广到商场、超市中。但从总体上看, 条形码技术在食品流通中只是部分使用, 尤其是在餐饮服务环节中尚未普及。有的经营者反映在条形码中缺乏食品生产日期这样的信息, 亟待完善。

我国食品安全溯源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毋庸置疑的是, 我国食品安全追溯技术体系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但从总体来看, 仍然不尽完善。

食品溯源相关法规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有食品安全相关法律20多部、行政法规40余部、部门行政规章150余个。但只有《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动物防疫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等少数法律法规对食品溯源体系的一些相关内容作了要求, 且法条中对可追溯的要求比较笼统, 缺乏可操作性。食品安全溯源管理的技术标准和相应的规范, 还比较欠缺。

食品生产经营者自律意识不强

屡禁不止的食品安全事故, 食品生产经营者依法诚信经营意识差应该是其中重要的诱因。近年来食品安全恶性事件证明, 由于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不严格自律和缺乏诚信, 往往会因食品质量安全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影响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监管执法力量薄弱, 监管方式、手段落后

我国行政执法监管队伍由于人员、设备、经费的不足, 难以确保监管职责完全履行到位。以江苏省为例, 全省有食品生产经营主体37万余户, 还不包括2万多个从事初级农产品生产的合作经济组织和2000多个定点屠宰厂 (场) , 而各相关部门从事食品安全监管执法的人员不足20000人。同时, 在部分省区市, 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部门的监管方式和手段还处于较为原始的阶段, 日常监管执法技术手段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处罚力度不足以形成威慑力

发达国家对食品安全管理非常严格。如韩国《食品卫生法》规定将制售有害食品行为定义为“保健犯罪”, 视情节判处1年以上或3年以上有期徒刑。一旦因为制造或者销售有害食品获刑者, 5年不得从事食品经营活动, 还将被处以高额罚款。我国相关处罚力度不够。我们必须严格管理, 让违法者一旦被查获就倾家荡产, 不能重操旧业。只有这样, 才能从源头上堵住食品质量安全漏洞。

消费者难以实施有效监督

由于食品经营者为消费者提供的食品质量安全溯源信息真实性不能得到保证, 同时, 社会上缺乏食品溯源信息的公共查询平台, 消费者的知情权往往得不到有效保障, 致使消费者无法为行政部门辅以有效的社会监督, 直接影响到“四位一体”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的建立。

关于进一步健全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溯源体系相关建议

笔者理解, 建立食品安全溯源体系, 就是要以强化行政职能部门监管为着力点, 以强化食品生产经营者自律为关键点, 以强化社会监督为辅助点, 以强化电子化信息化手段为支撑点, 从而实现对食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管理。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 大力推进。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度

笔者认为,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地方立法的形式来确保食品安全溯源体系的健全完善。地方立法时完全可以《食品安全法》等上位法作支撑, 进一步明晰食品安全溯源体系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全面落实食品安全法关于各级政府总负责的责任, 确保责任落实到人到岗;进一步细化职能部门的监管职责和协作协调制度, 落实各自的法定义务;进一步增强食品生产经营者作为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意识;规定食品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自律作用;规定鼓励社会团体、基层群众性自治和个体消费者利用其学习掌握的食品安全知识。

建立健全食品入市备案制度

食品入市备案是确保食品质量安全的源头。笔者建议食品流通环节继续健全完善食品入市备案制度, 可考虑通过地方立法作出规定, 要求外地食品和地产食品的总经销商必须到工商等监管执法部门进行登记备案成为其法定义务。这样, 就能达到工商部门及时掌握了解食品流通源头和渠道、有效防控和消除食品安全隐患的目的。

建立健全食品进销记录制度

应当依据《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 尽快推进食品进货查验和进货查验记录“两项制度”, 对达不到要求者, 可以考虑推行食品流通环节进销货记录“一单通”制度。各地可在食品生产加工和餐饮服务等环节制定类似的制度, 进而确保全过程、全环节中的食品质量安全。

建立健全问题食品召回制度和下架退市制度

事前防范与监管重于事后惩罚。日前, 有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呼吁在流通环节也要建立问题食品召回制度。笔者建议, 是否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解决这一问题。第一种方式是可以研究制定流通环节问题食品的若干实施意见, 逐步理清流通环节问题食品下架退市和召回等范畴的相互关系之后, 特别是处理好法律法规的有效衔接之后, 今后在管理体制出现调整的前提下, 再考虑研究流通环节问题食品召回制度问题不迟。第二种方式是借鉴《食品召回管理规定》对食品生产者召回问题食品的有关规定, 通过地方立法作出明晰的规定, 要求食品批发商在食品生产者因不可抗力无法实施问题食品召回时, 代为履行食品召回义务, 以有效遏制问题食品继续在市场上流通, 充分发挥食品安全溯源体系顺向追踪问题食品的作用, 切实维护消费者以及食品零售商的权益。待地方立法取得成效的基础、全面铺开的基础上, 可考虑制定部门规章等方式, 巩固成果, 大力推进。

全面构筑溯源体系的技术支撑

一是在整合各地食品安全监管软件功能的基础上, 设计一套符合实际情况的食品安全监管软件系统, 该系统应包含农牧业生产和种养殖管理、食品生产加工管理、食品流通管理、餐饮服务管理、食品生产管理、食品进销存管理、信息交流平台、消费者查询平台等子系统和功能模块, 并在其中嵌入食品包装条形码编码系统, 分别授权由相关部门以及消费者操作和应用。二是各个环节都要进行信息化管理。各环节要共享信息, 供应链上游必须将相关信息提供给供应链下游, 实现物流和信息流的同步。三是开发研究既与国际接轨又适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追溯信息收集和传送技术。在没有条件统一实行代码系统的情况下, 可采用纸记录, 但要做好纸记录系统与代码系统的有效链接, 确保实现“痕迹管理”。四是完善食品包装和标签制度。应吸取欧盟在食品包装和标签制度建设中的经验, 将追溯信息依附于标签上。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信息查询制度, 形成有效监督

食品溯源信息 篇7

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 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为全省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裕的优质原料, 食品产业和食品国际贸易得到快速发展, 由于食品生产加工程序多、配料多, 食品流通进销渠道复杂, 食品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等环节都可能引起食品卫生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日益为人们所重视。保障食品安全, 加强食品安全监控力度, 建立完善的食品溯源系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监管强调从农田到餐桌整个过程的有效控制, 并且在全程监管的基础上实行食品溯源制度。全球已有40多个国家采用相关系统进行食品溯源, 特别是英国、日本、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 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国内食品溯源体系正处于起步阶段, 由于现有食品溯源系统开发目标和原则不同, 溯源信息内容不规范、信息流程不一致、系统软件不兼容, 造成溯源信息不能资源共享和交换。具体问题有:一是我国目前食品质量溯源系统多是以单个企业为基础开发的内部溯源系统, 只满足本企业溯源的需求, 但一般不实现溯源信息共享。二是现有系统溯源信息内容不一致, 有简有繁。三是溯源链条较短, 没有实现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溯源信息的传递。四是食品质量溯源终端的匮乏及服务模式的不可行性, 阻碍系统的普及和推广。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广泛应用, 特别是无线射频识别二维码及移动终端技术的成熟, 可以帮助消费者快速、准确地了解到自己需要的产品信息, 为食品质量追溯产业链管理和服务。规范食品质量追溯的管理标识规则, 通过管理标识 (如二维码、RFID) 可确定产品的身份、历史和来源, 增强依据生产和销售链追踪产品的能力, 是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成功的要素之一。

2. 食品质量安全防伪溯源管理系统

该系统基于物联网、云计算、二维码、RFID、移动互联网技术, 构建一个食品质量追溯产业链管理和服务的接口, 从食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环节, 为食品安全、消费安全和诚信社会建设提供技术保障, 实现信息融合、查询、监控, 使最终消费者能简易快捷地辨别消费产品的唯一关键信息, 实现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商品信息交割, 在食品行业实施食品源头追踪及供应链中提供完全透明度的服务能力。

3. 食品溯源系统功能分析

政府部门:对生产厂家、产品流向准确监督把握, 在产品出现问题时, 能快速控制相应同类产品的流向, 做出应对措施。

生产厂家:对供应商、原料、生产厂家、负责人、产品的形成到最后产品流向准确把握, 产品一旦出现质量问题能快速定位到产品的每个环节, 及时控制产品的流向。企业可进一步对商品出库、入库、物流等环节通过快速阅读管理实现严格监控, 使业务网点具备商品核查功能。

经销商:对商品销售全流程实现全面、有效、安全管理和监控, 汇集商品仓储、物流、销售等有效数据, 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统计数据。

消费者:商品使用两套二维码, 食品溯源二维码及食品防伪二维码, 食品溯源二维码可多次扫描, 扫描后连接WEB平台返回食品溯源信息;食品防伪二维码在商品购买后使用, 连接WEB平台返回食品真伪, 扫描一次后失效。

4. 食品溯源系统架构

系统包括数据中心、防伪信息标识、防伪系统引擎软件、交割软件和移动终端, 一是二维码、RFID技术生成具有唯一标准特性的认证标签;二是认证软件客户端在移动终端 (手机、平板电脑等) 上使用;三是建立互联网云计算平台, 实现认证和交割。采用分布存储和分发检索技术构建食品行业数据库;商品标识采用二维码、RFID芯片技术, 普通类商品采用二维码, 特殊商品和重要商品采用RFID芯片;图形识别和芯片识别技术对商品真伪、原材料、生产制造、流通、销售、商品基本功用等信息进行云计算识别和解析, 使低成本高效率的移动终端和完备的信息共享交换软件技术支撑数据库无缝结合, 严密的数据认证和访问控制设计机制, 实现对真伪信息验证的初次和非初次甄别, 给予反馈信息, 保证对商品真品的保护, 为不同涉及食品质量安全应用对象提供服务。

本系统由构建中心数据库系统、管理系统、安全生产与加工管理系统、食品供应链管理系统、监控系统、食品安全基础信息服务系统等组成, 通过产品标识 (二维码、RFID) 技术在生产、流通、消费环节建立信息链接, 建立食品安全数据库, 从食品种植养殖及生产加工环节开始标识, 包括运输、包装、分装、销售等流转过程中的全部信息, 实现企业内部生产过程的安全控制和对流通环节的实时监控, 在面向普通消费者用户的智能手机客户端方面, 采用移动互联网技术, 快速通过扫描二维码或使用近场通讯 (NFC) , 直接读取RFID芯片的信息, 通过和基于云计算的高性能并行查询系统, 从而得知该件商品的关键信息, 达到食品追溯与召回。如下图所示。

5. 关键技术

(1) 二维码防伪技术

研发基于分数阶微积分纹理处理技术解决二维码防伪, 利用数字图像分数阶微分滤波器的非线性纹理增强特性以及其分数阶偏微分方程的分数阶各向异性扩散特性, 实现分数阶微积分纹理处理技术。

(2) 一件多码、一码多用技术

研发“一件多码”、“一码多用”核心技术, 针对用户在购买前和购买后的不同防伪需求, 构建可以多次扫描的售前防伪码;针对用户的售后防伪需求, 构建一次扫描即作废的售后防伪码, 并在商品的防伪码上, 内嵌了渠道控制信息, 作为溯源使用。

(3) 标签转换技术

食品从生产到消费整个过程中, 需要经过多个部门的信息转换, 为保持信息连续性, 研发基于溯源树的标签 (二维码、RFID) 转换技术, 在溯源树的支持下, 从上游至下游的食品跟踪可以表示为对整个溯源树的遍历, 而从下游至上游的食品追溯可以表示为从该产品信息所在子节点到根节点的路径, 解决食品周转环节信息采集更新的问题。

(4) 数据同步技术

研发基于socket通信技术数据同步方法, 通过socket数据表现形式为字节流信息, 按照约定的数据单元格式进行数据的封装和解释, 各模块按照时间确定同步更新的数据以及针对该数据的操作, 在各阶段采集的信息数据上传到溯源中心数据库实现同步处理, 以便消费者最后的溯源查询。

(5) 基于云计算溯源技术

研发基于云计算的高性能并行信息查询系统, 由食品供应链及安全生产监管数据中心和食品产业链中各关键监测节点信息组成, 包含传递信息、解译数据、安全性、数据广播、错误恢复、定位网络资源、找出符合成本的路径、消息与要求的优先次序等服务。

6. 结束语

食品溯源信息 篇8

近日, 全国首家食品安全溯源生鲜连锁超市——壹绿鲜体验店在四川成都市武侯区正式开业, 该店推出的全程可溯源绿色农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据店里售货员介绍, 消费者在这家店里购买的所有蔬菜、肉类等农产品, 都可以通过产品标识上的二维码查询其产地、施肥、采收、屠宰、运输等相关信息, 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将实现责任和原因可查可追溯, 这就避免了不法分子弄虚作假、以次充好的可能。该店采用全球首创的“RFID食品安全全程溯源技术体系”, 实现了对所售产品从“源头”到“餐桌”的全程溯源, 真正做到了为百姓“菜篮子”安全保驾护航, 得到了成都市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

(新闻来源:中国畜牧兽医信息网)

上一篇:中小创新企业下一篇:施工企业的税收筹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