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工作机制

2024-07-20

一体化工作机制(精选12篇)

一体化工作机制 篇1

一、什么是侦防一体化

2000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决定》第21条规定:建立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组织协调制度。职务犯罪预防部门和其他业务部门在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 应当加强协调与配合。建立由检察长协调有关业务部门参加的会议制度, 组织、部署和落实检察机关预防工作。对于典型职务犯罪案件, 适时组织协调职务犯罪预防部门派员介入案件的侦查、起诉活动, 共同研究犯罪原因、手段和发展规律。近十年来, 全国检察机关在预防实践中不断摸索尝试, 提出了“侦防一体化”工作机制。

“侦防一体化”工作机制是指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部门与预防部门立足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职能, 在日常工作联系、情况通报、信息共享、案件分析、案件移送、预防介入等环节协调配合、一体统筹, 实现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进而达到侦防整体功能的最优化和侦防效益的最大化, 为行业预防、系统预防积累材料, 打好基础。“侦防一体化”是检察机关深入开展预防的工作机制。

二、侦防一体化的必要性

检察机关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在惩防腐败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构建惩防腐败体系要各个职能部门各司其责, 统筹推进。检察机关应充分发挥预防职务犯罪的职能作用, 在现有的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防范。

(一) 侦查部门对预防工作的认识局限

自预防部门从反贪局独立出来以后, 侦查部门认为自身的个案预防职责也随之带走, 侦查部门成为单纯的查办案件部门, 预防工作则是预防部门自己的事情, 造成自侦部门个案预防流于表面和形式, 应付考核。

(二) 在侦查阶段, 侦查人员难以查办与预防并重

检察机关侦查部门的工作重心是固定证据, 突破犯罪, 在实际上确实有困难顾及预防工作, 查处职务犯罪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侦查部门重打击轻预防的观念。虽然侦查部门也有个案预防的职能, 但难以做到侦查与预防并重。这一方面是侦查人员意识的问题, 另一方面是机制的问题。

(三) 侦防两部门缺乏配合协调

反贪污贿赂局成立之初, 预防部门设置在反贪局内部,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和对预防工作的深入认识, 认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是检察机关的职责, 由预防部门和各业务部门共同承担。预防部门统一组织、综合、管理、协调, 并进行系统研究和宏观指导, 其他业务部门结合办理案件和具体业务各司其职。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应贯穿整个检察业务。但预防部门从反贪局独立出来以后, 预防部门与侦查部门是相对独立的两个部门, 由于机构设置的原因, 天然的联系被割裂, 造成预防部门难以介入到侦查阶段, 难以了解自侦部门查办的案件情况, 造成侦查部门有案不积极预防, 预防部门想预防而无案。如果预防工作脱离了职务犯罪案件的查办, 预防部门很难发现发案单位存在的制度缺陷, 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检察建议, 很难从具体的案件中总结归纳出有益的预防经验, 很难针对性地开展预防工作。预防、侦查部门难以形成预防合力。

三、如何认识侦防一体化

(一) 个案预防与行业预防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依法承担对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犯罪等职务犯罪案件的侦查。在查办案件的过程中, 侦查人员接触犯罪嫌疑人、深入发案单位、了解关键岗位和关键环节, 对犯罪分子的思想演变轨迹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对机制、体制、制度和管理上的漏洞和薄弱环节有比较深切的感受, 对职务犯罪的特点和规律有比较准确的把握。这是检察机关承担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优势, 也是检察机关开展预防工作的基础。所以, 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开展应紧密结合查办案件, 侦查人员是开展个案预防的主体。预防职务犯罪机构最初也是设置在反贪局内部, 与侦查紧密联系, 是实质上的一体。这个时期反贪局下的预防部门主要工作是紧密围绕职务犯罪案件开展个案预防。随着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深入, 检察机关的预防工作应当纳入党和国家的整个预防工作中。由于形势的变化, 预防部门从反贪局内独立出来, 要求预防部门负责统一协调管理预防工作, 在个案预防的基础上, 加强行业职务犯罪状况归纳总结, 针对案件多发行业在制度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分析案件发生的原因, 提出有情况、有分析、有措施的检察建议, 促使案件多发行业完善管理制度, 健全防范机制, 堵塞犯罪漏洞, 推动行业预防。行业预防是以个案预防为前提的, 检察机关只有依托个案预防, 才能深入做好行业预防, 不断拓展预防工作范围, 这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的要求, 也是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案件的必然合理延伸。侦防一体化工作机制的目的就是立足个案预防, 总结归纳预防经验, 促进行业系统预防。

(二) 检察预防与社会预防

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并非检察机关一个机关的职能, 这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 应当将其纳入社会综合治理, 纳入到党和国家整体预防工作中, 纳入到惩防腐败体系中, 形成党委领导, 党政齐抓共管, 纪委组织协调, 部门各负其责, 群众支持参与的局面。检察机关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是党和国家反腐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党委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开展工作, 运用检察职能为党委治理腐败当好参谋。检察机关既要结合办案主动开展职务犯罪预防活动, 又要紧紧依靠党委领导, 积极参加党委、政府、人大等有关部门组织的职务犯罪社会预防活动, 争取党委、人大支持, 将检察预防纳入党委整体预防工作部署。检察机关通过侦防一体化工作机制, 及时总结近一段时间的职务犯罪规律、趋势, 及时向党委提出预防建议, 充分发挥社会各部门的职能作用, 合力搞预防, 充分利用纪检监察、人大、政府搭建的平台, 开展行业、系统预防, 并通过不同网络将预防经验向社会广泛宣传。

(三) 事前预防与事后预防

作为检察机关的预防部门, 预防工作不能仅仅限于发案后的预防, 按照惩防腐败体系的要求, 预防工作应当前移, 从源头上预防, 并与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联系, 形成预防合力。侦防一体化机制的建立, 是为紧密结合查办案件, 积极开展社会化预防作条件准备。

(四) 侦防一体与惩防一体的关系

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第七条第8项规定, “重视和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针对案件中暴露出的问题, 深入剖析, 举一反三, 查找体制机制制度方面的原因, 建章立制, 堵塞漏洞, 逐步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要求检察机关结合查办案件, 深入开展预防调查, 在发案单位进行预防的同时, 还要总结经验, 举一反三, 在相同的行业和领域开展预防工作。曹建明检察长在全国检察机关第三次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会议上强调:“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是党和国家反腐倡廉建设总体格局的重要方面, 是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重要内容。”根据惩防腐败体系的要求, 检察机关应当加强与各职能部门的协调机制, 惩防腐败体系中的惩治包括纪检监察、审计等职能部门的违纪查办, 也包括检察机关对严重违法的职务犯罪查办。反腐败是全社会的系统工程, 预防的主体也是多方面的, 检察机关只是预防主体之一, 是其中一个专业职能部门, 除发挥自身查办案件的特点, 围绕法律监督, 围绕职务犯罪开展预防工作外, 与纪检监察、审计等有关职能部门建立紧密联系的配合机制, 在地方党委的统一领导下, 各自发挥职能优势, 形成职务犯罪综合防治的格局。侦防一体化工作机制是检察机关自身加强内部协调的尝试, 意在加强内设部门之间的协调联系, 通过侦防一体化工作机制, 可以整合检察机关预防资源, 形成预防合力。侦防一体工作机制是检察机关内部自身建设问题, 是检察机关预防工作的机制创新。所以侦防一体化与惩防一体是两个不同层面上的概念。侦防一体工作机制是检察机关预防工作的具体措施, 检察机关的预防工作又是惩防一体的重要一环。正确认识两者的关系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晰侦防一体化工作机制的专业定位, 从而保证侦防一体化工作机制的进一步推进。

四、检察机关侦防一体化的模式构建

(一) 侦防一体化应坚持的几个原则

1. 依托个案。

侦防一体化必须紧密依托个案进行, 应充分依托侦查部门在查办案件过程中开展的个案预防, 侦查部门通过通报的形式将查办个案的情况与预防部门共享, 只有有了一个个实在的个案为基础, 预防部门才有可能总结出有针对性的预防经验, 为预防部门开展行业预防和社会预防打下基础。

2. 并重的一体。

侦防一体化是侦查部门自身的一体和侦防两部门的一体, 不能偏颇。侦查部门应统筹兼顾自身承担的查办和预防两项职能, 两者同等重要, 两项工作一同安排谋划, 这是做好个案预防的基础。

3. 均衡推进。

在一体化过程中, 很多具体的一体化机制需要均衡推进。而目前一些地方搞的侦防一体化将主要精力放在个案的介入方面, 忽略了其他主要方面的机制建设。同时, 在实践中, 大量介入侦查案件, 妨害了侦查的独立性。另外, 侦查部门的承办人对介入的范围、介入的时间、保密等问题也顾虑重重, 从而使得侦防一体化的推进陷入困境。

(二) 侦防一体化的评估

检察机关开展社会化的大预防, 时间长, 见效难以评判, 如果过分看重短期的眼前利益, 很多检察机关就会追求个案预防带来的效益和成绩, 这必然会造成忽略行业领域预防工作。因此需要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估体系, 引导规范侦查预防部门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一体化的评估也需要依据并重的一体化展开, 在评价内容上, 不仅要对侦查部门的个案预防加大考核, 也要对一体化整体运行进行评估, 逐步推进侦防一体化的发展。

综上所述, 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应当立足查办案件, 围绕查办案件开展个案预防, 在此基础上, 适当扩大预防的范围, 在发案单位所在的行业和领域进行预防, 结合个案预防总结预防经验, 在构建好检察机关侦防一体化工作机制的基础上, 将检察机关预防工作纳入党委领导的惩防腐败体系, 及时向地方党委提出预防建议, 与相关职能部门加强配合联系, 形成预防合力, 为党和国家惩防体系建设贡献力量。

摘要:侦防一体化是近年来检察机关开展预防职务犯罪的新机制、新尝试, 检察机关通过加强内设机构的配合和协调, 形成检察机关的预防合力, 使检察机关的预防工作纳入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总体部署。文章对侦防一体化的含义、必要性, 如何认识侦防一体化以及侦防一体与惩防一体的关系, 检察机关侦防一体化的模式构建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侦防一体,惩防一体

一体化工作机制 篇2

检察机关侦查一体化工作机制建设调研思考2010-06-29 18:58:47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检察机关侦查一体化工作机制建设调研思考检察机关侦查一体化工作机制建设调研思考(2)

当前,职务犯罪表现出案情错综复杂、利益交织错节、手段更新隐蔽,危害更加严重等新的情况和发展趋势,如何进一步更新思想理念,创新查办案件工作机制,适应新形势下查办职务犯罪工作需要,整合有限的侦查资源,有效快速地突破案件,提高查办职务犯罪案件质量和工作效率,推动反腐倡廉工作深入健康发展,是当前摆在我市检察机关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侦查一体化工作机制是检

察机关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在现行检察体制和法律规定的框架内,发挥上下级检察机关领导体制的优势,建立以市级检察院为龙头,以基层检察院为基础,在案件线索统一管理的基础上,实行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统一办理,指挥有力,运转高效的查办职务犯罪工作新机制。结合我市查办职务犯罪案件工作实际,我就全市检察机关如何完善侦查一体化工作机制,推动全市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科学、持续发展,实现全市查办职务犯罪工作新的突破,谈一点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一、我市检察机关推行侦查一体化工作机制的现状

自高检院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检察机关侦查一体化机制建设以来,全国检察机关在组织上、制度上、保障上及具体措施上,都进行了一些积极、有益的尝试。区检院结合全区检察工作实际,制定了《全区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一体化工作实施办法(试行)》,标志着我

区的侦查一体化建设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实践证明,侦查一体化是实现案源区域共享,强化办案监督指导,有效排除办案阻力,优化办案力量,快速突破案件,提高案件质量和效率,形成查办职务犯罪工作合力的一项新的有效的工作机制。近年来,我市检察机关在上级院和市院党组的正确领导下,结合我市工作实际,积极探索、推行职务犯罪侦查一体化工作机制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是设立了大要案侦查指挥中心,办案模式上实现了从各自为战向统一协调管理的大指挥格局的转变。

当前,职务犯罪一方面呈日益上升的趋势,另一方面检察资源严重匮乏的问题日趋严重,同时旧的办案模式与新形势下查办职务犯罪案件工作的需要不相适应,人员数量、办案能力与快速查办、有效突破案件的需要不相适应。为适应侦查一体化工作机制需要,市院设立了大要案侦查指挥中心。对本区域内

有重大影响、涉案人员众多、涉案金额大或者社会反映强烈、下级院侦查确有困难的职务犯罪案件的侦查实行统一组织、指挥协调、调配力量等,初步形成了整体作战、上下联动、区域互动的“大侦查”工作格局。并积极引导各基层院采取有效措施,使有侦查权的反贪、反渎、监所等部门协同作战,进行内部资源的优化整合,做到分岗不分家,以提高自身的作战能力。较好地解决了侦查力量严重不足、跨区域调查取证、异地羁押等困扰办案工作的问题,为顺利查办各类职务犯罪案件提高了有效的组织保障。如 “”脱逃案件发生后,市院迅速抽调反贪、反渎、监所等部门干警成立专案组,就查办、追逃工作进行了明确分工,多部门、多人员分头连续协同作战,使案件在极短时间内得以成功告破,5名涉案人员被立案查处,取得了良好的办案效果。

二是建立案件线索集中统一管理机制,线索管理上实现了自行管理向市

院集中管理的线索平台的转变。

2005年以来,我们实行了案件线索的统一管理,由市院对全市的职务犯罪案件线索实行统一的受理、管理、分流和跟踪监督,使案件线索在全市范围内得以合理流转和有效利用,解决了个别院职务犯罪案件线索少,案件查办工作难以打开局面的突出问题,实现了案件线索和案件信息的资源共享,杜绝了有案无人查、有人无案查等情况的发生。同时,对一些有成案可能的线索实行动态管理、跟踪观察,从而大大提高了线索的综合利用率,形成了案件线索数量逐年上升、线索利用率明显提高的良好局面。

三是灵活运用一体化办案机制,查办案件上实现了干扰阻力大向办案环境正常化的转变。

在查办案件工作中,充分发挥市院的主导地位,以侦查指挥中心为依托,因人而异、因案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灵活运用督办、提办、交办、参

一体化工作机制 篇3

[关键词] 高校;意识形态;机制

意识形态工作,是指通过意识形态的建立、延伸、传播、教育、批判等途径与方式,来贯彻阶级和政党的宗旨与意图的活动,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1]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而高校是党面向青年群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牢牢把握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对于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2]

随着高校办学越来越融入国际化和社会化,大学的任务早已不止单纯地进行学术研究。特别是当前西方国家和敌对势力的渗透、多种文化和思潮的交融交织交锋、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国内改革的矛盾和利益冲突、网络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等,都使得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不少问题和挑战:一方面,高校需要采取更加有效、更加多元的形式加强意识形态的教育引导;另一方面,也需要积极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张力与合力。为此,高校可构建“防、管、控、导”四位一体的意识形态工作机制,确保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动权、话语权、知情权和主导权,以提高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防——争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

高校的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逐步成熟的重要阶段,对涉世未深的青年来说,好奇心的驱使会让他们极易受到各种诱惑的影响。特别是大学校园的开放特征,会让学生接触到形形色色的各类人员。同时,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人类已经步入了信息传播极其迅速的信息时代,网络和新媒体的运用变得越来越广泛,学生接收到的各类信息五花八门、良莠不齐。因此,大学生所接触的环境,无论是现实环境还是虚拟环境,都需要进行过滤和净化,就像保护未成年人的“净网”行动一样,要尽可能筑造一道思想上的防护屏障,不能等出了问题再来解决,必须争取主动,预防在前,做好防范工作。

(一)注重防范意识培养

当前,部分高校对意识形态建设的安全防范认识还不到位,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或者重视只停留在表面和口头上,没有层层落实在行动上。学校要加强全校师生思想上的安全防范教育,针对学生,要把意识形态安全防范纳入新生始业教育,让学生刚进校门就树立风险意识和防范意识,对西方错误思潮、极端民族主义、宗教和敌对势力的思想渗透等提高警惕;结合时事形势,经常开展专题性的意识形态安全防范知识讲座,使学生对传播错误观点和思想文化的人和事增强判断力和鉴别力;通过课堂、网络、移动通信等多种途径进行提醒,通过互加微信朋友圈转发警示案例,防止学生卷入社会矛盾或被错误思想利诱参与非法活动;建立与家长互动沟通的渠道,了解学生的思想,对倾向性、苗头性的不良思想问题及时采取措施。针对教职工,要加强新教师入职培训,将意识形态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培训内容,使新教师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将意识形态教育作为教研活动的一项研讨内容,针对存在的问题共同研究对策;将意识形态安全防范纳入工作职责或考核内容,增强教职工主动承担意识形态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二)注重防范外来人员

大学校园中,外来人员进出校门的情况往往较多,意图不轨人员混入其中往往带有隐蔽性,难以识别,给不法分子带来可乘之机。虽然高校一般都设有门卫,一些高校也实行外来车辆、外来人员入校登记制度,但仍有漏洞。学校要注意防范,一方面可加强保卫人员的培训,强化校园进出物品的检查,并邀请国安、公安人员传授经验和技巧,提高对不法分子的辨别能力,对高校中曾发生的不法分子散布信息、组织活动等影响意识形态工作的案例进行梳理,摸清其特点和规律,使保卫人员和学生安全员对类似情况提高警惕;另一方面,也可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根据本校实际安装多功能门禁系统和识别系统,减少人工管理的漏洞。同时加强校园巡逻,及时发现和制止不法活动,增强防卫针对性。

(三)注重讲学内容审核

高校崇尚学术自由,一些人认为学术报告对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不大,往往对报告、讲座等疏于管理,缺少审核,对报告人的讲课内容未进行严格把关。学校可组织各类报告、讲座,请在学生当中威信较高的主讲人作为学术知名专家,其言行将直接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不经意的几句话可能就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学术研究可以有批判,但对一些所谓的“学术专家”打着学术研究旗号极不负责的言行必须遏制,对于这些情形,教师也要正确引导学生,以免被这些思想影响。为此,要拉紧意识形态安全这根弦,一方面,要对校内举行的各类论坛、讲座、报告等进行严格把关,建立政治审查制度,并安排政治立场坚定的师生参与监督,发现问题及时介入;另一方面,高校之间可建立联盟,建立讲座、报告“白名单”和“黑名单”信息库,建立信息共享和通报制度,防止因讲座、报告在意识形态领域产生不良影响。

(四)注重网络信息防护

网络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虽然给高校的电子办公、管理服务等提供了便利,但各种有害信息的泛滥,也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4]。由于高校一般都建有校园网,网络端口是校内网与校外网互联的大门,高校要通过技术防护手段,严把网络传播信息的入口关。如可加强校园网信息的安全监控,对于以互联网为主要途径且必须经过校园网络端口传播的一些明显带有抨击、肢解、遮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信息,学校可通过设置关键字、链接举报和自动记录等方式,对此类不良信息开启自动过滤功能,并定期通过一定的关键字扫描网络信息,及时发现和消除不良信息,净化学生所接触到的校园网络,尽可能保护学生的思想,使其远离不良信息的侵蚀和蛊惑。

二、管——提升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话语权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决定行动。对于意识形态领域的摩擦和碰撞,不能听之任之,不仅需要引导,也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高校教师是教育教学的核心力量,不仅承担着为全社会培养专门人才的职责,更要为学生启迪智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德。因此,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人格的影响者,更是思想的启迪者和示范者。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有为师者应有的形象,要在道德上、思想上有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我国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教师的根本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倡导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发展目标是一名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为此,高校应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情况作为衡量师德师风的首要条件,将思想政治工作纳入教师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形成规矩写入大学章程和师德规范,对教师中出现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违背的情况实行一票否决制。

(二)加强学术规范管理

高校倡导学术自由,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借学术研究的途径传播错误思想。特别是对一些有争议观点或是明显带有误读、曲解观点的研究,应慎重对待,防止大面积传播,在批判基础上加以引导,并尽可能减少其影响。要遵循“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的原则,保持政治敏感性,禁止将尚未定论、正在研究中的涉及政治敏感问题的学术课题作为教学内容,防止学生参与政治敏感问题的课题研究,保护学生不受偏离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同时,要加强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建设,严厉惩处学术不端行为,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引导学生在良好的学风下成长。

(三)加强重点人群跟踪

意识形态领域的错误思想观点,往往是从少数人开始发端,如果不引起重视,任其传播不及时制止,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高校应在苗头信息刚出现在少数人身上时就要给予特别关注,要在平时工作中多途径了解教职工中有无偏激思想和言论,发现问题时要有针对性地及时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对师生当中经常出现不良情绪、心理健康呈现不良趋势、负面思想和表现突出的人员进行重点关注和跟踪,通过多种形式给予关怀,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出现苗头性问题及时介入;对学习困难、生活困难的学生,采取结对帮扶等措施助其进步,避免引发其他负面的思想问题、心理问题和情绪;对思维活跃、思想成熟度处于上升期的青年教师,特别是精神压力和生活压力较大的教师给予更多关心,多提供针对青年教师成长的平台和空间,使青年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更多正能量,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生活环境和氛围。

(四)加强媒体阵地建设

当今社会,信息传播途径的多元化使得传统媒体的作用逐渐削弱,取而代之的是网络和新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变得越来越强大。当前大学生已成为一支数量庞大的“网络力量”,他们更乐于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发表意见,大学里处处可见“低头族”。于是新媒体必然会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的手段和工具。为此,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通过多种形式探索更有效的方式,使新媒体为我所用。[3] 当前高校已经开始重视网站、微博、微信等媒体建设,并将新媒体平台作为意识形态的传播工具,但吸引力还不够。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高校对传统媒体阵地要继续坚守,继续抓好校刊、校报、宣传栏、广播、电视台和其他校园自媒体的建设;另一方面,要积极向互联网和新媒体等舆论阵地延伸。如加强各类媒体特别是新媒体的统筹管理,进行网站建设整体规划,建立统一管理的校内网站群系统和微博、微信官方平台;加强网站和新媒体的内容审核和建站审批,丰富正面引导的传播内容,通过网站、QQ群等传递正能量;积极开发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和中国梦教育的新媒体应用,开发在线微课教育,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在网络信息时代努力提升互联网和新媒体阵地的话语权。

三、控——把握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知情权

及时掌握校园动态,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建设来说非常重要。如果不及时掌握动态信息或是问题处理不及时,某些事态极可能扩大影响,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因此,高校必须主动及时掌握各类信息,把控意识形态的动态和变化,监控和及时处理不良事态的发展,保持校园的稳定。

(一)全面研判思想动态

全面了解师生的思想动态可以让高校领导者更好地把控工作的全局。学校一方面要加强与师生面对面的交流,可定期安排管理者去教室、寝室和其他学生学习生活场所调研,定期安排管理者和管理部门与师生面谈的接待日活动,也可召开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师生座谈会,通过交流及时了解和掌握师生的所思所想,知道师生真正关心的事,在哪些问题上存在不满,及时处理一些矛盾和问题,避免不良情绪积聚而引发更严重的后果。另一方面,可进行层层发动,逐级落实责任,在各个层面经常性开展思想动态研判活动,通过讨论会等方式多方听取意见,多渠道了解师生思想实际,以前瞻性的角度对当前的状况和下一步的趋势进行科学预判,增强工作的主动性。

(二)全面监控舆情动态

在当前互联网和新媒体信息传递极其迅速的情况下,特别是一些虚假信息真假难辨,广泛传播会带来严重危害,因此非常有必要对网络和媒体舆情进行监控,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减少信息传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可通过校园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众号和新闻发言人及时发布师生所关心事件的权威信息,杜绝影响稳定的各种猜测流言的传播和蔓延;可广泛发动党员和学生干部,留意校园网、外部互联网和新媒体当中的舆论动态,织密舆情监控网,及时在各个层面沟通汇报,掌握最新情况;可组建网络评论员队伍,邀请专家对他们加强舆论引导能力的针对性培训,在突发舆情危机时参与讨论,发表评论,进行正面引导,尽可能消减负面信息的影响,避免事态扩大。

(三)全面延伸信息员队伍

意识形态工作除了要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外,也要关注发生在师生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其他情况,这类信息往往需要通过各个层面的信息员来收集。一些不稳定因素往往从小事开始发生,小问题不引起重视,往往会由小变大,扩大影响。为此,需要全面延伸信息获取的覆盖面,可在各个专业、各个班级、各个寝室、各个学生组织和社团组织当中,广布“眼线”,建立纵横交错的信息员队伍,协助意识形态安全工作,通过信息员及时掌握和了解师生当中涉及政治安全、人身安全、心理安全等方面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及时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工作,有效发现和处置隐患问题和突发事件。

四、导——发挥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导权

(一)增强思政课改革的灵活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仍然是当前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两课”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育的主力军。在课堂上传递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引导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及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最直接的途径。但理论教学往往枯燥乏味,加之部分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缺乏创新,没有将理论结合实际,也没有从身边的事物切入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对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不够重视,不能启发学生思考,“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强思政课改革,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思政课教师的业务培训,提升教学能力,推行课堂教学创新,将大班授课与小班讨论、网上自学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采取更有吸引力的教学方式方法,借助新媒体平台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开设一些结合时势的讲座、专题报告,帮助大学生及时了解和解读当今热点时事,引导大学生用与时俱进的眼光对形势发展和焦点问题进行审视和判断;改革思政课考评方式,突出形成性考核,并优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式,构建以行为养成为核心的学习生涯考评体系;将中国梦教育纳入思政课内容,组织多形式、接地气、符合学生接受特点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根据不同专业(群)特点定制思政课学习辅导书,结合专业改革教学内容,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育的针对性。

(二)增强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大学生认识现实社会、培养优秀品格、增强自身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校结合社会实践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体验感,相比理论教育更贴近生活,更具吸引力。但目前高校组织的社会实践形式往往较为单一,对经费的支持也比较有限,常常会让人觉得“为实践而实践”,而没有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开展社会实践的真正意义。同时,实践活动的安排有较大的随意性,实践过程也缺乏监督考核机制,社会实践真正起到教育人的效果仍然不够理想。为此,高校应积极拓展普适性的思政实践教学基地,将课堂实践与校内外实践相结合,根据目的意义设置学生社会实践体验需要完成的主要指标,增强社会实践考核的针对性。鼓励学生参与社会体验,感悟生活,通过社区服务、社团活动、创业活动、企业调研、职业规划、热点讨论、体会分享、演讲赛、辩论赛等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教育途径,增强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三)增强自我教育的生动性

在校大学生大多都已是成年人,应当充分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目前高校学生的自我教育通常以树典型的正面教育为主,形式单一,激励作用和影响范围有限。此外,高校通过学生组织进行自治,通常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方面做得多,自我教育方面做得少,学生自我教育的载体仍有所欠缺。因此,高校需要创新形式载体,使学生的自我教育更有效地开展。如可组建“学生讲师团”,通过一定的方式选拔学生骨干,组建宣讲队伍,通过思政课教师的引导和省市讲师团专家的培训,使学生成为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国梦教育的主人翁和践行者,扩大“学生讲师团”巡回宣讲的覆盖面,用学生自己的所见所闻、亲身经历、感想体会等来教育同龄人,增强思想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产生自我教育的共鸣效果。

(四)增强文化育人的系统性

高校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成长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方面能产生重要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一些高校的校园文化缺乏整体的规划和顶层设计,各类文化活动的数量虽然多,但内容分散,缺少主线,某些校园文化活动的即时性和功利性倾向明显,缺少活动深入持续开展的长效机制,还有一些活动过于迎合大学生的感官刺激、趣味爱好和娱乐性,与“主旋律”脱节,且内容空洞缺乏意义,缺少教育价值,难以达到意识形态的教育效果。因此,高校需要整体设计和规划校园文化建设,精心设计校园环境和活动载体,使文化活动有主线,有专题,形成体系,并增强大学文化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充分发挥文化的教育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各类文体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的各方面,使文化成为一种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四处环绕的教育氛围,构建防范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和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环境和有效机制,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感知力,使大学生在文化熏陶和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4]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林伯海.坚持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与话语权[J].思想理论教育,2015,(4):10-14

[2]孙守刚.论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J].山东高等教育,2014,(3):13-20

[3]冯慧.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应对[J].红旗文稿,2014,(12):27-28

[4]周飞,孙群.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2012,(9):62-64

一体化工作机制 篇4

一、构建党政工作一体化绩效考评机制的必要性

2010年, 冀中能源峰峰集团党委制定了《党建工作创先争优竞赛办法》, 将基层党委划分为五个赛区, 实行季度百分制竞赛考核, 有效激发了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创先争优的热情, 收到了较好成效。2012年制定了创先争优党政工作一体化绩效考评制度, 2014年进一步修改完善了创先争优党政工作一体化绩效考评制度, 坚持党政同心、目标同向、责任同担、一岗双责的原则, 以“班子坚强有力、工作业绩突出、基础扎实牢固、企业和谐稳定”为目标, 在集团公司上下开展了党政工作一体化考核竞赛, 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创先争优搭建了新的平台, 推动企业在新的起点上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二、党政工作一体化绩效考评的主要做法

1. 健全考核内容

由原先单纯对党群工作的考核拓展为对党政工作的全面考核, 特别是有效增强了对年度生产经营指标的阶段性控制。考核内容分为党群方面的党建工作、宣传思想工作、和谐稳定、创新性工作等七大类20个项目, 行政工作分为四个板块共49项考核项目及重点工作完成情况。将季度考核指标和党建思想政治工作, 分别按百分制打分, 然后按85%和15%折标准分, 形成单位党政工作一体化绩效考评结果, 并依据其结果分板块实施排名。

2. 实现考核全覆盖

为客观评价单位经营效益和工作业绩, 根据各单位生产工作性质、资源规模、历史背景、参与市场竞争的程度等客观因素的不同, 将52个基层单位划分为生产矿井、地面单位、外部煤矿等三个板块, 分板块分赛区进行考核, 实现了绩效考核的全覆盖。

3. 加大奖罚力度

原先对季度创先争优竞赛红旗单位、优秀单位分别给予5000元、1000元奖励。实施创先争优党政工作一体化绩效考评后, 峰峰集团对生产矿井排名前四位、其他各板块单位排名前二位, 共计12个单位, 授予“红旗单位”荣誉称号。奖励标准提高为:生产矿井20万元, 其他单位10万元。进一步增强了各单位党政共建、创先争优的积极性。

4. 引入对标管理

峰峰集团积极实施对标管理, 指导基层各单位深入开展对标观摩、晋档升级活动。竞赛活动红旗单位从更高站位、更高标准确立标杆单位, 持续提高工作水平;竞赛活动排名靠后的单位, 以本赛区红旗单位为标杆, 对照先进、查找差距, 制定措施, 晋档升级, 形成了各单位创先争优激烈竞赛局面, 有力促进了基层党建工作和生产经营工作水平的提升。

5. 增强结果运用

一是考评通报。每季度召开基层党委书记例会, 对考核情况进行点评, 并进行表彰、奖励和通报。二是对在连续二个季度内绩效考评完成情况明显滞后的单位, 给予黄牌警告, 并要求有针对性地制定整改措施;对连续三个季度各板块单位考评为最后一名的, 对单位党政主要领导进行诫勉谈话, 必要时进行组织调整。三是四个季度考评结果, 作为峰峰集团评先推优、领导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纳入峰峰集团对基层单位领导班子的绩效评价, 与领导班子成员年度绩效薪酬挂钩。

三、主要成效

一是提升了了党建工作水平。各级党组织紧密结合企业中心工作, 扎实推进“三型”党组织建设, 促进了党建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提升了融入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水平。2014年, 峰峰集团荣获河北省国资委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2名个人荣获省国资委先进称号, 7个基层党组织和29名个人荣获冀中能源集团先进称号。

二是激发了党员创先争优积极性。各单位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党员创先争优竞赛考核办法, 形成了党员踊跃参与竞赛、唯旗誓夺、持续竞争的生动局面。党员领导干部紧紧围绕安全生产、节能减排、和谐稳定、党的建设等中心工作的难点和重点, 破解了一大批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和职工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广大党员紧紧围绕“管理创新、降本增效”、“井下安全、井上稳定”及加快外埠煤炭基地建设等中心工作, 强化了党员意识, 发挥了先锋作用, 展示了良好形象。

“三位一体”工作机制(试行) 篇5

联席会议制度

一、联席会议参加人员为村“两委”班子成员、住村工作组成员、警务室村警和协警。

二、联席会议实行例会制,由村党支部书记和工作组组长负责召集,每周召开一次,但如遇特殊情况或重大事项,可由村党支部根据工作需要临时召开。

三、联席会议的主要内容:

1.研究谈论本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目标。

2.研究落实镇党委安排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的具体措施和办法。

3.讨论村规民约、工作计划、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教育等重要工作,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本村具体目标和措施。

4.讨论决定本村“一事一议”资金、相关项目资金和大额经济支出事项。

5.分析研判本村稳定工作形势并制定相应的工作安排和部署。

6.总结上周工作,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梳理,结合本村实际制定解决方案。

7.根据工作安排和实际进度制定本周工作计划。8.研究讨论设计本村村民利益的其他重要事项。

四、联席会议以协商民主为基本原则,经村党支部、工作组、村警务室充分讨论,根据工作实际情况达成一致意见,一旦做出决议,三方必须积极配合,坚决执行。

浅析非法证据排除一体化机制构建 篇6

关 键 词:检察;非法证据排除;机制

修改后刑事诉讼法始终贯彻全面客观收集审查证据与坚决依法排除非法证据并重的要求,明确证据收集、审查的要求和证据的合法性标准,这对检察环节职务犯罪侦查、侦查监督和审查起诉带来新的挑战,迫切需要建立非法证据排除一体化机制。

一、必要性分析

(1)是贯彻落实刑诉法的客观要求。修改后刑诉法第54条规定非法证据排除的范围及过程,在侦查、审查起诉、庭审质证阶段,只要发现有应当排除的证据的,就应当依法予以排除。因而在刑事诉讼检察环节,非法证据排除工作涉及侦监、公诉、自侦、控申、监所等部门的职责,都有排除非法证据的责任和义务。如果没有建立非法证据排除分工协作机制,就有可能出现责任推诿、随意排除或排除标准不统一等情形,因而当前迫切需要检察机关建立非法证据排除内部分工协作一体化工作机制,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和要求,确保对非法证据排除工作实现各司法其职,做到不缺位、越位和错位。

(2)是应对诉讼风险的迫切需要。修改后刑诉法加强了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的保护,完善了律师辩护制度和证据制度,就可能因定罪量刑的证据因非法证据排除导致案件产生变数,就有可能造成无罪判决的错案风险。修改后刑诉法赋予律师对案件更多的知情权,检察机关掌握的证据辨护律师都能掌握,而律师掌握的证据检察机关却可能不知情。还有证人、鉴定人在必要时出庭也会带来一定的变数。在我国普遍存在证人因怕结怨、怕伤情面、怕打击报复等原因不愿出庭作证的心理,因而在出于法律的强制性被迫出庭作证时,在面对律师、犯罪嫌疑人及其亲属等情形时,就有可能改变侦查阶段所作的证言。①

二、建立非法证据排除一体化机制的构想

(1)建立侦查监督分工协作工作机制。一要建立重大疑难案件提前介入引导侦查取证制度。侦查阶段是收集和固定犯罪证据起点和基础,侦查阶段加强介入侦查引导取证工作,有利于把好非法证据排除第一关。对重大疑难案件和当事人提出存在刑事逼供等非法取证行为的案件,检察机关应派员提前介入侦查活动,集中做好引导侦查机关正确、合法、全面取证工作,参加侦查机关案件讨论,参与案件的讯问、询间、勘验、鉴定等,并可提出相关意见。对侦查机关违反法律规定程序收集证据的,要坚决予以制止,告知不予采信的法律后果,并发出纠正通知书要求其改正。②二要建立健全非法證据排除发现机制。当前检察机关侦监部门主要通过对移送逮捕案件发现和纠正违法侦查行为,很显然当前的侦查监督模式只能监督刑事诉讼案件一个片断,而修改后刑诉法在侦查、批捕、起诉、审判、刑罚执行等各个阶段拓展了侦查监督领域,不仅需要侦监部门充分发挥介入侦查引导取证职能作用,还需要检察机关内部其它部门通力协作配合。因而当前检察机关亟待建立健全非法证据的发现机制,整合控申、侦监、公诉、监所和反渎等部门的办案资源,把侦查监督纳入诉讼活动的全过程,具体明确控申、侦监、公诉、监所和反渎等部门在侦查监督过程中职责任务。三是建立健全侦查监督投诉处理机制。修改后刑事诉讼法拓宽了侦查监督的主体,赋予律师、诉讼代理人、当事人等诉讼参与人控告、申诉的权利,也赋予了检察机关对侦查监督的投诉处理权,这利于检察机关尽早发现非法侦查取证行为和尽快纠正和补正非法取证行为。

(2)建立证据调查核实机制。修改后刑事诉讼法第57条、第55条明确规定检察院应当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负有举证责任,并对非法证据具有调查核实的权力和职责,但法律对具体由检察机关内部哪个部门承担调查核实的职责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当前可以探索由检察机关内部建立非法证据排除工作调查核实领导小组,由公诉、侦监、控申、反渎、监所等部门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由检察长指定一名副检察长担任组长或副组长,并把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公诉部门,具体由公诉部门负责启动调查核实非法证据排除工作操作程序,其它部门在组长的统一指挥下配合公诉部门全面开展非法证据排除工作。同时,要建立完善证据审查调查核实操作规程,明确公诉、控申、侦监、反渎、监所等部门审查证据的职责和要求,当产生争议时,最后提交到非法证据排除工作调查核实领导小组或检察委员会认定非法证据排除结果,确保非法证据排除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3)建立健全协调沟通机制。一是加强同其它政法各部门的沟通协调。刑事诉讼过程中侦查部门调查取证、检察院审查批捕起诉、法院庭审证据调查三个环节各自任务和职责不同,必然会造成对非法证据排除认识方面的差异。因此在处置非法证据排除工作中,检察机关要积极加强同公安、法院、司法机关和律师的沟通协调配合,认真研究非法证据排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努力促成对非法证据排除工作形成共识,确保非法证据工作顺利进行。③二是建立健全非法证据排除的控辩意见交流机制。探索引入听证等方式,就证据合法性问题与律师进行专门、全面、深入的法律意见沟通。④充分应对庭前会议程序。检察人员要通过参加庭前会议,充分做好同法官、辨方等沟通,认真了解辩方对非法证据排除等方面的意见和卷外的证据,并就举证方式等问题进行沟通,充分发挥检方意见,争取得到法官采纳。三是建立保障证人出庭作证工作机制。证人在侦查阶段被侦查人员询问后,有可能受律师或犯罪嫌疑人亲属朋友的影响下对出庭作证造成干扰。因而检察人员在出庭公诉前要做好重要证人证言的复核和固定工作,要加强对有可能出庭作证的证人的思想疏导和安全保护工作力度。

注释:

①参见朱孝清:《侦查监督、公诉工作如何实施修改后刑诉法》,载《人民检察》2012年第13期

②李大、朱文敏:《刑事案件非法言词证据排除的务实应对》,载《中国检察官》2011年第8期

③参见徐汉明、赵慧:《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若干问题探究》,载《人民检察》2011年第20期

一体化工作机制 篇7

一、“三位一体”协同工作机制概念

“三位一体”协同工作机制是指学生党支部、团支部和班委会在班级管理中共同参与、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建设优秀班集体的协同管理模式。“三位一体”协同工作机制可以使三者协同合作的工作效果最大化,达到“1+1+1>3”的效果。“三位一体”协同工作机制强调党支部、团支部和班委会三者协调配合共同管理班集体。

二、党团班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党支部担负着联系、组织、团结、教育学生的重要责任和把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任务。虽然党支部是班级学生工作的领导核心,但并不是说党支部在学生工作中可以包揽一切,不分职责。党支部对班委会和团支部的领导形式是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从而保证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学校的相关政策在班级中贯彻落实,而涉及班委会和团支部的具体职能的事务,党支部则不应直接干预。

团支部与上级团组织纵向相承、主要负责对班级中的广大团员进行教育管理,如发展团员、开展主题团日活动、推荐优秀团员作为党的发展对象、完成上级团组织交给的任务等各项团务工作,是党组织的后备军和得力助手。当前高校学生大多数都是团员,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充分发挥团组织在高校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团支部应凝聚广大团员力量,群策群力,给班委会工作正确的指导,与班委会合作搞好班级管理工作。

班委会主要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评优、班费管理、学风建设、组织班集体活动等方面的班级工作。班委会是由学生选举的班级管理组织,其工作可以发挥自身优势,调动同学们的班级管理积极性。此外,班委会在日常工作中应接受党支部、团支部的指导意见,与党支部、团支部协调配合,通力合作。

三、“三位一体”协同工作机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班委会主导地位突出,党支部在班级中的认可度较低

尽管从理论上讲,班委会在日常运作中接受党支部和团支部的指导,但在实际运作中往往并非如此。班委会一般由学生民主选举产生,在先天条件中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同。另外,在工作职能上,班委会承担了大部分的班级日常管理工作。因此,班级管理中最活跃、职能发挥最明显、占据主导地位的是班委会。

相较而言,党支部作用发挥则相对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趋于从属地位。党支部成立时间晚是一个很大的原因。因为大一、大二党员人数很少,而且每年发展新党员的数量极少,所以绝大部分班级在大一大二时候还未成立党支部。党支部一般在大三时才开始成立。此时,班委会和团支部经过了两年的工作,对工作管理已经相对熟悉,他们的作用和地位已经被大家认同,在大家心目中比较有威信。而党支部委员是由党支部大会选举产生的,只有正式党员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普通同学并不能够参与到其中来,而且很多党员活动、民主生活会等只在党员内部展开,普通同学对党支部的工作不了解,这些原因会导致党支部在同学们心目中威信不高,认可度不高。

2. 班级制度建设不完善,党团班职责不明

日常管理工作的整体运作中,党班团三者没有协同工作,职责不明确。面对一样工作,并不知道该属于谁来执行,甚至出现互相推诿的现象。在班级日常事务的管理方面,没有明确职责,导致班级出现问题无人出面解决。甚至一些班级没有制定相应的班级制度,学生干部怠于班集体建设,同学们行为无所约束,导致班集体凝聚力下降,集体意识淡化。

3. 学生党支部建设有待加强,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党员作用优势

虽然高年级班级有建立学生党支部,但大部分高校学生党支部仅仅局限于完成支部党员信息整理、党费收缴、党员发展材料整理等一些党的事务性工作,并没有实质性地指导并参与班级建设,没有发挥出党支部在班级当中的核心作用。学生党员都是最优秀的学生代表,但除了党支部委员外,其他大部分党员并没有积极参与到班级建设中来,没有很好的发挥党建带团建和党的宣传教育职能,学生党员的作用优势没有进行充分挖掘利用。

四、提升“三位一体”协同工作机制建设策略

1. 因时制宜实行“三位一体”协同工作模式

应用“三位一体”协同工作模式进行班级管理应该有一个长远的筹备计划。“三位一体”功能的发挥需要有一定的班级建设积淀,并不能一蹴而就。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应该着手准备,为高年级时候实行“三位一体”协同工作管理模式打下基础。根据不同时期班级建设的实际情况,因时制宜的实行“三位一体”协同工作模式。

在大一,团支部、班委会抓住机会进行班级建设,提高班级凝聚力。刚入学时期,学生有着对于大学生活的强烈好奇心,他们渴望融入集体,渴望为集体贡献出力。新上任的班委会和团支委在此时要抓住良机,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在做好基本工作的同时,组织形式多样的、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活动。一个人对一个集体有多大的感情,就在于他对这个集体花了多少心思。班委会在组织开展活动之时要广泛带动班级普通同学一起加入到班级建设的热潮中去,提高同学们的参与度,提升班级的凝聚力。在这个适应期间,辅导员特别需要加强对团支部班委会的工作指导。

大一大二时间里,团支部和班委会应组织共同制定班级规章制度,明确班级奋斗目标,使班级规范成为同学们共同遵守的准则,各项活动按照班级建设目标有效地实施。学习是学生的本职工作也是学生的最重要的任务,学风建设是班级建设的重点,良好的学风氛围与班级的凝聚力相辅相成。学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班委会和团支委需要多组织学风建设相关活动,平时加强对同学们的提醒督促,表彰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此外,建立班级管理规章制度还要求团支部和班委会需要明确各自职能分工。

随着大三大四时期班级中党员人数的增多,建立党支部,实行“三位一体”协同工作模式的条件已经成熟。党支部要完成支部党员信息整理、党费收缴、党员发展材料整理等一些党的事务性工作,还要积极参与到党团和班级的活动组织策划安排工作中去,发挥党建带团建和党的宣传教育职能。

2. 建立班级制度,明确党团班职责,辅导员加强引导

要实行“三位一体”协同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党团班三者协同工作作用,就必须建立健全班级制度规范,确定班级发展目标,规范班级成员的行为。规章制度还应明确党团班三者的具体职责,使他们各司其职,协同工作。首先,党支部、团支部和班委会要共同建立健全班级规章制度,通过规章制度规范班委会工作和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班级生活。学生干部还需明确自身具体职能,努力探索和发挥自身作用,做到党组织、团支部和班委会三者之间权责明确、分工合理、配合协调。

党支部在班级当中应该起到核心作用,联合团支部做好班级同学的思想政治工作,改变以往在班级中只有以团支部为主的单一组织体系,形成党支部和团支部共同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双重力量,达到更佳的效果。团支部是班级中的群众组织,主要负责对班级中的团员进行教育管理,做好新团员发展工作、开展团组织活动、向党组织推优以及完成上级团组织交办的任务等各项团务工作,是党组织的助手和后备军。班委会的班级日常管理和各项服务工作应以团支部、班委会为主,党支部提供理论指导和后勤支持。党支部、团支部和班委会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与班团工作的关系,应明确各自职能,做到分而不离,做到分工不分家。

此外,还需辅导老师加强对党支部、团支部和班委会的工作宏观调控指导。党支部、努力协调好学生党团班三者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三者各自应有的职能,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关键。各组织的职能也是不能随意替代的,上级管理组织不能仅考虑到工作执行的方便而轻易更换学生管理工作的主体。要充分认识到党团班作为三个不同的学生管理组织,担负的管理职能是不同的,三者任一职能的弱化都会影响到班集体管理工作的整体效果。

3. 建立例会制度、连接制度,发挥党员的先锋作用

“211”例会制度是指每月四次例会,其中两次例会由班委主持召开,而党支部书记和团支部书记各主持召开例会一次。建立例会制度,党支部和团支部通过例会加强管理、监督和服务班级工作的各项职能,积极管理班级各项事务,而且可以通过例会这个平台,可以加强党团班三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协同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小琼.高校班级“三位一体”管理模式提升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2,02:61-63.

[2]徐阳.高校学生党支部(党小组)、班委会、团支部三位一体的班级建设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

[3]王超.党支部(党小组)、团支部、班委会“三位一体”班级管理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2013.

一体化工作机制 篇8

ZigBee是一种低功耗、低成本、可靠性高的无线技术, 笔者将其与传感探测技术相结合, 设计一种烟温一体监控节点, 可组成无线监控传感网络, 并在该硬件平台的基础上, 提出依据检测监控节点电池电压改善网络稳定性的工作机制。

1 监控节点设计方案

1.1 监控节点功能

监控节点是组成ZigBee无线监控网络的基本单元, 它主要完成对环境数据的采集、处理及转发等功能, 设计时应从低功耗、低成本, 同时兼顾软硬件的简易实用性等方面来综合考虑, 监控节点的功能如图1所示。

1.2 监控节点工作原理

监控节点的传感器每隔一定的时间采集监控区域内环境因子参数, 经过A/D模数转换后, 发送至处理器处理, 处理器一方面把数据打包通过无线网络发送到网络中心 (协调器) 供其处理, 另一方面与其本身设置的参考阈值做比较, 一旦监测值大于阈值, 则发出声光报警信息。同时, 处理器定时采集监控节点的电池电压值, 当电压值趋近于节点正常工作电压的下限时, 节点会发出报警声, 并把电池电压值发送到网络中心, 提醒网络监控中心人员及时更换电池, 防止监控节点因缺电而“死亡”。监控节点还能够点对点接收网络中心的控制命令, 启动或关闭节点的声光报警。

2 监控节点硬件设计

由监控节点的工作原理可知, 节点主要由处理器单元、烟雾传感检测电路、温度/电池电压采集电路、声光报警/测试控制电路、电源及调试模块等部分组成, 其结构如图2所示。

监控节点的处理器主要负责处理各个传感器发送过来的数据信息等, 与网络中心或其他监控节点进行无线通信。本设计采用TI公司推出的ZigBee新一代Soc芯片CC2530F256, 它支持IEEE802.15.4/ZigBee/ZigBee RF4CE标准, 拥有多达256kB的闪存空间、更大的RAM, 允许芯片无线下载/空中升级。同时, CC2530结合了一个完全集成的、高性能的RF收发器与一个增强型8051MCU内核以及其他强大的支持功能和外设。此外, RF高频天线设置了“板载PCB天线+外置天线”组合设计, 可根据安装场合对距离的要求选择其中一种天线。

烟雾传感检测电路主要由光电式传感器和烟雾报警集成IC芯片MC145010组成, 其中MC145010包含功率极低的数模电路, 它与红外光电腔体同时使用, 通过接收微小的烟雾颗粒所散射的光束达到检测烟雾的目的。温度采集电路由DS18B20传感器组成, 其具有低功耗、抗干扰能力强、易配微处理器等优点, 可直接将温度转化成串行数字信号供处理器处理。电压采集电路采用电阻分压, 基准电压比较的方法实现, CC2530内部集成了可支持14位分辨率的A/D转换电路, 多达8个配置通道, 根据实际应用由寄存器配置使用, 因此无须外置模数转换电路, 有效避免了硬件电路的复杂度及成本的提高。声光报警/测试控制电路集成于MC145010电路中, 当检测到烟雾时, MC145010中的推挽式输出电路会驱动外围的蜂鸣器发出报警声, 同时LED二极管一直闪烁。

3 监控节点软件设计

3.1 监控节点工作流程

软件设计平台采用IAR EW8051集成开发环境, IAR是一款集编写、编译、调试、下载于一体的集成开发环境, 它为应用系统的软件开发设计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开发界面, 使ZigBee协议栈的移植成为可能, 并且对应用层程序的编译调试与下载以及ZigBee通信方式的设置提供了现实可行的操作。

监控节点的工作状态有两种:正常工作状态和报警状态。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时, 监控节点又分为监视状态 (数据采集处理等工作) 和休眠状态, 当有火情出现后, 无论节点是否处于休眠状态都要立即中断进入报警状态。具体工作流程如图3、图4所示。

3.2 监控节点的稳定性工作机制

ZigBee网络是一种自适应无线传感网络, 其网络拓扑可根据实际应用构成星形、树形和网状网结构3种类型。监控节点在ZigBee网络拓扑中的定位为终端节点, 考虑到实际安装时节点与网络中心的通信距离相对较近的弊端, 本监控节点在设计中增加了路由功能, 即监控节点既是一个普通的终端节点, 同时又可在网络中行使路由器的职能,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网络对路由器的开发投入。在无线传感网络中, 节点的能量是网络正常运行时长的决定性因素, 其寿命影响着网络的稳定性。而在整个网络中终端节点的功耗相对于其他网络节点 (如路由器) 是比较小的, 若监控节点被赋予路由功能后, 功耗将进一步增大。加上受到安装区域地形复杂度不一、节点安装数量呈现出无规则性等因素的影响, 造成其中具有路由功能的节点的通信业务量不同, 而某些业务量大的监控节点的能量容易消耗过快而“死亡”, 从而使整个网络处于不健康甚至瘫痪的状态。

监控节点的电池电压是反映该节点能量多少的标志, 网络中不同的监控节点由于通信业务量的不同, 电池电压也会不同。笔者提出一种根据节点电池电压大小选择路径传输的工作机制, 节点通过采集自身以及通信链路上路由节点的电池电压信息, 针对网络整体稳定性能综合考量后进行路由的选择, 从而决定其通信路径。首先监控节点预先设定电池电压的阈值大小, 其次通过路由发现汇总出所有源节点至目的节点的通信路径, 并判断该路径上的路由监控节点的电池电压是否大于阈值, 经过比较处理选择最佳路径作为通信传输链路。

其具体工作流程如下:

(1) 终端节点发送路由请求包。请求数据帧中除了包括路由请求标识符外, 还应增加各节点的实时电压值UF与阈值电压UG比值的标志位。

(2) 接收到请求数据包的路由监控节点查询自身的电池电压值UF和UG, 判断UF和UG的大小关系。若UF>UG, 则在应答反馈数据包中标识位置1, 反之置0。

(3) 终端节点收到路由节点的反馈数据包, 判断该路径中路由节点的电池电压值是否大于阈值电压, 一旦出现UF

(4) 所有路由监控节点电压值均低于UG时, 则对比与其能够通信的所有路由节点的电压大小, 通过比较处理以确定最大值, 选择该路由节点作为传输路径节点。

(5) 每个监控节点定时向监控网络中心发送自己的状态信息, 在发送的信息数据包中应包含该节点的实时电池电压值, 当电池电压较低时会通过网络中心发送至上位机处理, 上位机控制平台会提醒操作人员及时更换电池, 进而保证网络中节点能够均衡稳定地工作。

4 实验测试

为验证监控节点在整个系统的稳定性, 在一特定区域内架设一个ZigBee网络, 将20个监控节点随机放置在区域内, 通过RS 232串口使网络协调器与监控主机进行通信, 从而可直观地了解网络中所有监控节点的状态信息, 如图6所示。节点的电池电压初始值均为9V, 为加快网络运行速度以便于观察结果, 将监控节点发送数据的频率增大, 每隔一定时间记录网络中监控节点的死亡个数, 同时在相同条件下记录监控节点在普通工作机制下的运行状况, 两者之间的实验对比结果, 如图7所示。

从图6可以看到, 监控节点在网络系统中运行良好, 能够实时准确记录现场环境及其自身的参数, 无漏报、误报现象发生, 整个系统比较稳定。从图7看出, 在相同的时间范围内, 采用本设计提出的网络工作机制后, 网络中节点的死亡数量及速率都有了较大的改善, 监控节点的寿命明显高于普通工作机制的节点, 从而可有效延长整个网络的生命周期, 保证无线网络稳定可靠运行。

5 结束语

ZigBee技术以其独特的优越性在无线传感网络领域愈来愈受到广泛的重视, 其在工业控制、数字家庭、智能楼宇监控、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日趋广泛。笔者将其与传感探测技术结合, 研究设计了一款可对火灾进行实时监控的节点, 具有成本低廉、功能强大、安装方便、应用场合广等优点。

摘要:根据目前火灾预警机制的缺陷以及报警节点功能单一的情况, 研发一种基于ZigBee的无线烟温一体监控节点, 该节点具有同时监控两种环境因子、路由中继、缺电报警等功能。同时提出了一种依据检测监控节点电池电压大小改善网络稳定性的工作机制, 可有效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 延长网络工作寿命。

关键词:ZigBee,无线报警系统,烟温一体监控节点

参考文献

[1]张伯虎, 陈建莉.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和ZigBee火灾探测系统的设计[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8, 27 (1) :49-51.

[2]沈晓波, 廖晓纬, 陈帅.基于ZigBee技术的无线自适应火灾监测系统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1, 28 (8) :73-74.

[3]刘庆, 张认成, 刘二丽.基于ZigBee无线网络的楼宇火灾探测系统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0, 29 (12) :1092-1094.

[4]张攀, 刘淑美, 柴乔林.能量高效的ZigBee网络改进路由策略[J].计算机工程, 2010, 36 (7) :108-111.

[5]李文仲, 段朝玉.ZigBee无线网络技术与入门实践[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7.

[6]孙国栋, 廖明宏.能量均衡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短路径路由算法[J].自动化学报, 2008, 34 (12) :1540-1543.

[7]雷纯, 何小阳, 苏生辉.基于ZigBee的多点温度采集系统设计与实现[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 2010, (2) :43-46.

一体化工作机制 篇9

一、高校学生党组建设产生问题的原因

1、社会环境变革

大学生正处于从校园单纯环境踏入社会复杂环境的过渡时期, 思想上存在很大的不成熟性, 在认识事物方面也易表现出浮躁和不稳定性, 使得大学生容易受到市场经济环境下各种思想的影响, 处于半社会化阶段的大学生, 受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影响, 其价值观念也呈现非常多元的状态。拜金主义、自由主义、享乐主义等各种西方观念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他们思维的独立性, 批判性和创造性有所增强, 主张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自己认为需要解决的问题, 喜欢用批判的眼光对待周围的一切;另一方面, 就业体制改革、当前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严峻的就业形势导致了部分学生入党动机功利化, 理想信念不坚定, 个别学生甚至存在“成为一名党员就能找好工作”的极端错误入党动机。

2、教育改革化

当前高校改革强调学生个性发展, 大部分院校实行了学分制管理的新的教学模式, 学分制的逐步实施的前提下, 教学活动将打破原有的按系科、专业进行的固定化教育模式, 学生的自由度和流动性大大增加, 使得班级观念有明显弱化, 同一班级或专业的学生可能在不同的课堂学习不同的课程, 这种情况下减少了同一党支部成员之间相互了解和学习的机会, 给高校学生党员管理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如何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提高大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 成为摆在学生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课题。

二、三位一体立体考核监督管理机制发挥的作用

结合当前时期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 出现的新问题, 我们积极探索“承诺—履诺—述诺”三位一体立体考核监督机制, 建立一套对入学生党积极分子、学生党员在培养和管理期间“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定期考核工作、定期督促”的完善管理体系, 进一步实现学生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教育、监督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 引导学生党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培养坚定的理想信念, 切实发挥学生党员在普通同学中的模范带头作用, 形成良好的教书育人氛围。

1、坚持分级管理, 确保承诺内容切实可行

通过上下联动、分级承诺的办法, 由基层党支部中的普通党员分别向上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进行承诺, 明确承诺重点, 规范承诺内容。即:按照学校各项工作的总体要求, 结合年级、班级、个人的实际情况, 就学习、课余生活、社会工作等方面对自身提出要求, 树立明确目标, 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年级、专业班级党支部负责人按照学生党支部的具体要求就组织本支部党员同学的政治理论、文化知识的学习活动、班级建设、社会实践活动、本支部中心工作等内容向学生党支部和广大学生党员作出承诺;普通学生党员结合自身的实际, 就如何提升政治文化理论水平、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锻造自身综合素质方面树立目标, 向所在的党支部和广大党员同学作出承诺。入党积极分子也应向班委及年级负责人进行承诺, 接受广大党员和普通同学的监督。

2、强化跟踪监督, 确保履诺过程真实有效

通过实行“承诺亮牌制”、“特约代表监督制”“承诺事项销号制”、“每月通报制”、“失诺警示制”等措施, 督促学生党员在履行承诺的过程中, 真抓实干、务求实效, 结合自己提出的目标, 有针对性的开展各项工作, 以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承诺。同时还设置党员学生干部履职情况监督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督导组、评价党员意见箱、监督工作热线电话等形式, 全程跟踪监督学生党员的履职情况, 根据反馈并核实的信息及时提醒告诫其承诺兑现情况及工作推进情况并及时备案。

3、实行责任追究, 确保“述诺”结果真

学生党支部根据学生党员承诺事项实施及进展情况, 定期 (半学期) 或不定期 (抽查) 地通过召开述职测评会、党员会、支部民主生活会或工作总结会等形式, 分别组织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就自己的履诺践诺情况向监督代表、普通学生代表及上级党组织述职, 并组织参会人员结合该生的日常表现情况对其履诺践诺情况进行民主测评。对测评结果连续两次排名靠后的, 或连续告诫三次以上的, 党组织指派专人对其进行谈话, 并视其情况分别给予口头提醒、批评教育, 情况严重的给予警告处理, 并派专人进行一对一的限期指导整改。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重视并加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 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它需要各级党组织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形成全方位、多渠道、互动型的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面对高校学生党员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 我们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 解放思想, 大胆实践, 并在不断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 积极开辟新途径, 探索新办法, 努力在高校学生党员管理工作的内容、形式、方法和机制等方面推陈出新, 与时俱进, 使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 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摘要:随着各高校发展学生党员力度的加大, 在组织发展方面出现了注重数量, 忽视了党员质量问题;在学生党组织建设工作中, 普遍存在将工作重点放在发展党员方面, 忽视了入党后的继续教育和管理;在党组织日常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上, 缺乏创新性和实践性, 积极探索“承诺-履诺-述诺”三位一体立体考核监督机制, 建立一套对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党员的完善管理体系, 进一步实现学生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教育、监督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 引导学生党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党建,三位一体,管理,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仁钊.试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现状及成因[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6 (11) .

[2]王务均, 王俊, 汪旭东.抓好学生党建工作促进学风建设和人才培养[J].学校党建与思政教育, 2008 (11) .

[3]姚念龙.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方法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 2007 (3) .

浅析亚太区域一体化合作机制 篇10

一般地,亚太地区是指亚洲地区和太平洋沿岸区域的全称。学术界对亚太区域概念也存在着几种不同的理解,并没有统一严格的地域界定,关于亚太地区范围的界定则根据研究者的实际需要来确定。亚太地区属于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术语,其地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说法。太平洋西岸的亚洲地区即常说的狭义的亚太地区。广义上的亚太地区从地理学角度讲应该是泛指环太平洋地区,不仅包括太平洋西岸,也包括太平洋东岸的南北美洲,如美、加、墨等南北美洲国家及中、日、韩、朝、东盟各国和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俄罗斯远东地区也在此范围内。本文所指的是广义上的亚太地区。

亚太地区经济增长富有活力,是世界上主要的经济增长热点,有人说21 世纪将是亚太世纪。环太平洋地区在自然和经济方面具有丰富的多样性,经济发展上世界排名前三的国家有美国、中国和日本。亚太地区集聚着近一半的世界人口,能源资源丰富,如石油、天然气等。澳大利亚和中国等国家蕴藏天然气资源多。同时亚太国家区域是世界油气资源最大的消费地区。亚太地区散布着政治体制相异的众多国家,但是总体比较稳定,以对话合作方式增强互信是这一地区国家的共识。冷战后,亚太地区涌现许多新兴经济体,一体化进程开始起步。21 世纪,亚太区域一体化进程开始大幅加速。亚太地区已经存在了各种双边和多边贸易机制和协定,各新兴经济体的积极参与,推动着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东亚和南亚已经出现包括中国、日本、印度、韩国和东盟在内的多个经济圆心,正在形成相互拉动、共同发展的地缘经济格局。亚太地区经过多年发展,已是一台重要的经济“发动机”,推动着世界整体经济向前迈进。该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占比显著扩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显示,20 世纪90 年代以来,该地区商品贸易增长近300%,投资增长约400%[1],可见亚太地区经贸合作的密切程度。

二、亚太地区主要的一体化机制

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快速迈进,出现了各类自贸协定和组织,主要以多双边的形式存在。

(一)亚太经合组织(APEC)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简称亚太经合组织,其英文缩写是APEC,全称为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APEC是当前亚太地区涵盖范围最广的区域合作组织,已经发展成为促进亚太地区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合作的重要工具。1990 年代,亚太区域一体化趋势加强。1964 年,日本学者小岛清首次提出亚太经济合作倡议。此后数年,亚太区域合作发展缓慢。后来,澳大利亚总理认为有必要探讨亚太经济合作加强这一议题,提议召开部长级会议。亚太经济合作会议于1989 年建立。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名字于1993 年启用并沿用至今,它以经济问题为重心,政治及安全问题不是其主要议程。然而,APEC却也发挥着某种政治对话的作用。亚太经合组织实行领导人定期会晤,它的宗旨和目标是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的实现,是具有开放特点的地区性组织,而这一点恰恰和其他经济合作组织有所不同。1994 年,APEC发表了《茂物宣言》,指出发达国家应于2010 年前,发展中国家应早于2020 年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这个目标的确定促进了亚太地区内贸易与投资的进一步自由开放。

通过举办一系列活动,APEC机制为各成员国提供了展示各自外交技能的平台,尤其是东道主国家一向成为亚太乃至世界地区关注的焦点。目前,APEC已经是最大的亚太经济一体化组织,促进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并推动着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前进。亚太经合组织虽然是一个官方协商合作的政府组织,运行机制松散,但是其合作形式多样且具有面向全球的开放性。APEC框架内的贸易目前超过了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内部贸易,同时APEC成员对于区域贸易协定的谈判也表现出很大的积极性。截至2013 年9 月,APEC内部的贸易协定有150 个,占了近70%[2],正成为世界新的经济发展源头。

(二)东盟(ASEAN)

东盟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的简称,英文全称为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缩写为ASEAN。东盟于1967 年8月在曼谷成立,以《曼谷宣言》发表为标志。刚成立时东盟由5个国家组成,它们是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以及印度尼西亚。东盟最初是以传统国家安全为主要议题的政府间、区域性的一般国家组织,后来开始关注和重视组织内及对外经济合作和交流。东盟首届领导人会议确定了东盟平等合作,共同致力于促进地区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宗旨,并参与国际和区域性组织的合作。东盟不断发展壮大,随着柬埔寨的加入,形成了东盟十国的格局,是东南亚地区规模最大的区域合作机制,令世界瞩目。

东盟成立之初主要关注东南亚国家范围内的合作,议题也以传统国家安全事务为重点。随着世界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东盟意识到必须要积极深化合作领域,扩大投资和贸易自由化。“东盟10+”机制是以东盟为中心的东亚自贸区框架,“10+1”构成东亚机制的基础,“10+3”是核心,东亚峰会是东盟向外扩散的平台。东盟合作框架下有诸多“10+1”机制,而东盟+ 中国是此类机制中最富有成效的,中国- 东盟自贸区是欧盟、北美自贸区之后发展中国家组建的最大自贸区。东盟+ 中日韩(10+3)机制成为东亚区域一体化的主要实现途径。这种合作机制不仅在经济上,而且也已经深入到政治、安全、文化等领域,对东亚经济一体化合作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简称RCEP),是东盟主导的另一重要的经济一体化合作机制,由东盟- 中日韩和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组成,也是通常所说的“10+6”。它是以东亚峰会论坛形式存在的一种合作机制,目标是建立这16 国的一个自由贸易区,囊括在亚太区域自贸区的体系之中。RCEP在2005 年举行首次峰会。2010 年,东亚峰会第一次邀请了16 个国家之外的美国和俄罗斯,“10+6”开始迈向“10+8”,使得东盟在东亚一体化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后,经过会议磋商东盟出台了建立RCEP的草案,并表示待RCEP相对成熟时再考虑适时接纳美俄的加入。RCEP机制最终是为了实现东亚的一体化,它的组建增强了东盟在亚太区域合作中的话语权,削弱了美国对东亚地区一体化进程的主导权。

(三)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是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的简称,是亚太区域由美国主导建立的合作机制。小布什政府时期由于反恐和伊拉克战争,美国把重心放在了中东一带,对亚太的关注度减少。在此期间,亚太地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不断增强,当西方深陷国际金融危机的泥潭时,亚太地区的各种区域经济组织经贸联系加强,该地区出现大量的贸易协定,一体化机制发展迅速。奥巴马政府执政时,白宫提出重返亚太战略,重新强调美国在亚太的存在,意欲树立其在亚太的主导地位。美国把TPP当做一种战略工具以助其重返亚太,意图就是对亚太政治经济格局进行掌控。TPP与APEC没有任何关系,可它就是面向APEC的[3]。

TPP早在2005 年就被四个国家(文莱、智利、新西兰、新加坡)提出签订,并于次年正式实施,因此也称P4。2009 年,TPP因美国的加入谈判而从名不见经传的机制发展成为颇受关注的亚太合作机制,由普通贸易协定走向多边区域贸易协定,影响不断扩大。在美国之后,澳大利亚、秘鲁和越南也宣布加入TPP谈判,P4 变成了P8,呈现出向亚太地区参与国家扩大的趋势,美国主导谈判的意图也越来越明显。2010 年TPP首轮谈判开启,此后其规模阵容越来越庞大,加拿大、墨西哥加入谈判,日本、韩国等大国甚至中国台湾也有意加入。不可否认,美国积极推进TPP谈判是其实施重返亚太战略的一部分,TPP的发展大有将所有亚太国家纳入其范围的趋势。美国想以TPP为基点,吸纳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加入,最终实现美国主导的亚太政治经济格局。TPP是一个排他性的高标准的机制,目标是将来形成一个高标准和高质量的自贸区,建立一种新自由贸易区模式。此外,亚洲尤其东亚地区对美国有着重要的政治经济利益,鉴于东亚一体化发展迅速,美国不想成为亚太地区区域合作机制的局外人。美国为维护其亚太利益以及弱化中国的影响力,因而自然对TPP重视。

三、亚太区域一体化机制发展前景

有关国家为获得经济、政治利益的最大化,顺应地区经济发展的大势,主动加入和实施对自身有利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机制。亚太地区出现了几大代表性区域合作机制,如APEC、东盟、RCEP、TPP等,这些机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亚太地区的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然而,众多机制的同时推进、各国竞争的加剧也使亚太地区未来的合作前景充满变数。另外,亚太地区国家众多,政治体制不一,文化差异大,大国关系复杂,经济发展水平极为不平衡,各国都想在亚太地区施展影响,主导该区域合作机制发展的进程,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博弈也使亚太区域一体化合作的走势难以预测。从目前形势来看,大国主导权之争将伴随整个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亚太地区在制度和文化上的整体感弱且分散,很难达成像欧盟那样的一体化组织,其一体化进程将是域内各方相互博弈、重组的过程。未来,亚太地区多双边自贸协定将继续被强化,TPP或成为亚太一体化的可能框架,因为其有追求完全自由贸易、标准高于现有任何自贸区协定的优势。但是,TPP谈判国家经济发展严重不均衡,劳工标准、知识产权等敏感问题很难谈妥。TPP本身就是一个政治意图大于经济诉求的战略,而近期中国主导的亚投行也成为热议的焦点,因此,TPP的发展前景同样令人担忧。

参考文献

[1]陈淑梅,全毅.TPP、RCEP谈判与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J].亚太经济,2013,(2):7.

[2]匡增杰.亚太经济一体化发展动态及中国的参与战略[J].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14,(2):34.

一体化工作机制 篇11

第一,完善财政体制,推进城乡区域财政均衡发展。从事财政工作的人都知道,财政工作最核心的就是体制问题。我省完善财政体制的总体思路是这样一个路径。首先是财力下沉,调动市县的积极性,最后达到促进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目的。科学的体制设计是有效地落实中央和浙江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制度和机制保障。我省财政体制的调整和完善切合了发展的需要,充分体现了财力下沉的指导思想,有效调动了市县发展经济、培植财源、增收节支的积极性,为我省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财力保障。尤其是本轮的财政体制调整,在省管县财政体制的框架下,更加突出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打通了市与县之间的通道,建立了激励与约束兼容、效率和公平兼顾的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激励奖补机制,省区域统筹发展激励奖补资金与设区市对所辖县(市)年度财政补助资金挂钩,以进一步激发设区市扶持所属县(市)发展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和统筹能力。我省还出台了一些特别的政策,一是对我省的一些欠发达县进行重点扶持。浙江省总体来讲经济发展情况比较好,在全国排在第四位,没有国家级的贫困县。但在我省有12个欠发达的县,省财政对这12个欠发达的县给予了特殊的政策扶持。从2001年开始,每年安排16.8亿元专项资金,分别对12个欠发达县进行特别扶持。目前,正在研究下一轮的扶持政策,总的指导思想是继续保持特别扶持政策。对特别扶持政策的绩效,进行重点评估,以进一步提高政策的有效性。二是对山区经济实行专项扶持。浙江省是一个沿海省份,但是山区特别多,叫作“七山二水一分田”。因此我省对山区进行专项扶持,从2013年开始每年安排1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对欠发达山区县给予特殊扶持,以进一步增强欠发达地区财力水平,促进贫困集中区域跨越式发展。2012年,我省经济欠发达县(市)与经济发达及较发达县(市)的人均地方财政收入比率为1∶2.36,通过省级财政调控,经济欠发达县(市)与经济发达及较发达县(市)的人均财政支出比率达到1∶1.11,保持较好的均衡水平。

第二,注重资金倾斜,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对接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城乡联动发展的物质基础。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强了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和建设,注重资金倾斜,着力改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状况,有力推进了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建设。(一)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建设。2007至2012年,省财政安排城乡供水一体化专项资金2.4亿元,重点支持县城或国家级重点镇和省级中心镇供水管网向周边农村延伸,受益人口达到690万人。(二)加快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主要是四方面的工作:一是大力支持小城市培育和中心镇建设,浙江省现在每年安排10亿元的专项资金培育“镇级市”,这在全国也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二是支持改善农村水利环境。三是支持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四是积极推进全省污水处理和城乡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浙江省现在主要做两个工作:一个是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特别意识到农村的乡村格局的保护和传承非常重要。另一个是以村庄综合整治、中心村培育为抓手,统筹抓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绿化美化等建设内容,进一步丰富美丽乡村建设内涵。(四)加强推进城乡生态建设一体化。一是逐步完善以“森林、水体、大气”等生态环境质量为分配因素的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制度,二是不断加大生态公益林扶持力度。对于生态公益林,省里的补助标准是每亩19元,每年增加一元,两年调整一次,今年调整下来是每亩补助21元。

第三,突出政策引导,推进城乡农业产业快速发展。近年来,我省各级财政突出财税政策引导,重点强化对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积极承接城市的产业链条,走与城市产业错位发展或对接发展的产业发展道路。通过高效生态农业的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和区域化布局,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了城乡产业结构和布局,促进了城乡农业产业的有机融合、快速发展。(一)大力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主要是三项工作:一是不断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进一步提高海洋农业基础设施水平,三是加大农业综合开发的力度。(二)大力支持农业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现代农业加速发展,主要是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的投资力度。二是支持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三是突出培育农业新型经济主体。四是积极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

第四,着眼于制度创新,推进城乡社会事业的稳固发展。(一)完善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是两项工作:一是建立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险制度,实现了全省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制度的全覆盖。二是巩固完善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二)加大农村教育投入的倾斜力度。(三)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城乡均等化。(四)加大农村文体事业和计生事业的投入。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工作中,我们的经验和体会:一是把握科学内涵是基础。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做好财政支持和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关键在于结合城乡发展的实际,深刻理解和创造性地贯彻中央和省里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把握科学的内涵,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机制。二是创新投入机制是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在财政支持方面,我们有一些自己的特点。三是以农民为主体是关键。必须充分调动农民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真正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四是因地制宜推进。五是财政配套改革是支撑。在协同推进各相关改革过程中,要积极加强调查研究,进一步完善财税配套政策,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体系支撑。

(作者系浙江省财政厅副厅长、浙江省农村财政研究会会长)

苏明:王厅长重点讲了浙江省城镇化的经验。第一是通过财政体制的调整,注重财力的均衡,浙江省确实做得不错,浙江省是我国第一个实行省直管县的省。第二是产业的发展。第三是基础设施的发展。第四是民生。浙江省是我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经济和财力方面,排在全国前三名、四名。浙江省的经验是我国中西部地区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公诉一体化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篇12

一、公诉一体化的基本内涵

公诉一体化是检察机关在行使公诉权时, 在最高人民检察院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上级检察院领导下级检察院的制度前提下, 把整个检察系统的公诉部门视作一个整体, 通过对公诉资源的有效整合、合理配置, 从而实现公诉阶段刑事诉讼效益最大化的工作机制。具体地说, 有如下几个层面的含义:从领导体制上说, 公诉工作实行垂直领导, 上级检察机关公诉部门领导、指挥下级检察机关公诉部门, 并对指挥、领导行为承担责任。下级检察机关公诉部门应当服从上级检察机关公诉部门的指挥和领导;从公诉人的身份上说, 各级公诉机关的公诉人有职务上的承继和替代关系。从公诉权的运行上说, 在案件审级发生变化时, 应遵循“初审负责制”, 即由最先受理案件的公诉人将案件一直负责到终审。第一审案件的公诉人, 可以出庭该案二审和再审程序。

二、实行“公诉一体化”的理论根据

1. 公诉一体化具有现行的法律依据。

依照现行宪法, 中国各级人民检察院的关系是上下级的领导关系, 即上级人民检察院领导下级人民检察院的工作, 最高人民检察院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的工作。这种领导体制类似于行政机关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有权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请批准任免下一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2) 下一级人民检察院在办理重大案件遇到特殊困难而使工作难以进展时, 最高人民检察院及时给予必要的支持和指示, 也可以派人协助工作, 也可以将案件上调由自己办理; (3) 下级人民检察院的工作出现重大和明显的错误时, 最高人民检察院可以直接指示下级人民检察院纠正, 下级人民检察院必须服从; (4) 上级人民检察院可以了解和掌握下级人民检察院干部的政治业务素质, 帮助培养检察干部, 总结、交流检察工作经验, 加强下级人民检察院的建设。据此,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10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第5条均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在刑事诉讼活动中体现一体化方面,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14条规定, “上级人民检察院在必要的时候, 可以直接侦查或者组织、指挥、参与侦查下级人民检察院管辖的案件, 也可以将本院管辖的案件交由下级人民检察院侦查;下级人民检察院认为案情重大、复杂的, 需要由上级人民检察院侦查的案件, 可以请求移送上级人民检察院侦查。”这里, 虽然只针对自侦案件的侦查活动作出了规定, 但却表明了检察机关上下级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体现了中国检察机关的检察一体精神。因此, 这种精神可以在包括公诉环节在内的刑事诉讼的任何环节体现, 这也就为公诉一体化模式提供了法律依据。

2.“公诉一体化”并不违背现行的刑事诉讼规则。

实行“公诉一体化”, 检察官对外都是以检察机关的名义出庭, 所进行的诉讼活动都是代表国家对犯罪进行追诉, 与现行的公诉制度的实质一致。对于应当报送的案件, 虽然仍由原基层院检察官办理, 但却是以上级院的名义办理, 案件提起公诉还是以上级院的名义进行;案件二审或再审开庭审理, 虽然仍由原审案件的检察官出庭, 但也是以上级院的名义出庭支持公诉。这样, 无论是移送案件, 还是出庭公诉, 都是符合审级对应, 因而公诉一体化并不违反刑诉法、刑事诉讼规则有关审级对应制公诉模式。

三、公诉一体化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司法改革的价值目标是公正与效率。一般来讲, 公正与效率往往难以同时兼顾, 实现彻底的公正会影响诉讼的效率, 注重效率会使公正的实现受到限制。在这一点上, 公诉一体化模式可以使二者都能够更好地得到实现, 这不能不说是法治的“福音”。但是, 公诉一体化作为一种全新的公诉模式, 有其制度上的优势, 也会带来一些新问题。我们应该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建构这一体制, 使之不会脱离现实而被束之高阁。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予以完善, 使该体制能够在建立之后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公诉工作。

1. 确定实行公诉一体化的层面。

可以先实行市级以下检察机关公诉部门由市级人民检察院公诉部门直接领导, 实行全市公诉一体化。因为基层检察院的办案数占检察系统办案总数的80%以上, 案件的流转大部分在基层院与上级院之间进行, 这是做好公诉一体化的前提。围绕这一主题, 市院公诉处应与市中院会签关于公诉一体化相关文件, 由全市范围内的法检两院共同执行。通过建立一整套的公诉实施细则, 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一个相对统一的执法规则, 在保障了诉讼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的同时, 提高诉讼效率, 节约诉讼成本。

2. 成立公诉一体化领导小组, 统一协调全市公诉一体化的实施。

这一小组应由市院分管检察长、各县级院分管检察长和市院公诉处负责人组成。对于在工作中出现争议的案件, 应当由上级院检察官及时将争议问题向本院主管领导或检察委员会汇报, 争取及时解决争议, 不得因工作中出现争议问题而将案件搁置, 造成诉讼拖延。

3. 明确公诉一体化的主体。

有学者主张, 公诉一体化的主体限于主诉检察官。笔者认为这一范围界定过于狭窄。主诉检察官办案责任制虽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但是由于公诉部门人员经常更新等原因, 一个院的公诉部门主诉检察官队伍还不稳定。笔者认为, 公诉一体化的主体应是公诉部门具有办案资格的人员。另外, 对于自侦案件, 出庭的公诉人还应向前延伸至侦查部门具有检察官资格的人。关于这一点, 最高检察院公诉厅厅长姜伟与学者卞建林、龙宗智在一次“如何看待公诉中的检察一体化”的谈话中予以了肯定, 认为从我们国家现行法理来看, 根据检察一体化的要求, 应该是可以的。因为侦查人员出庭, 不能当做他个人行为或者某检察院的行为, 而是代表国家机关。具备出庭的一定法律素质的侦查人员, 如举证、质证、辩论等出庭方面的要求和一定的出庭经验, 出庭支持公诉或作为出庭公诉人的助手, 很有得案件的公诉成功, 因为他对整个侦查案件比较熟悉。

4. 确定公诉人的身份。

有同仁主张, 在公诉一体化机制下, 原一审案件的公诉人随案从始至终, 可能要经历一审、二审、再审多道诉讼程序, 公诉人的身份也随之变化, 在原审检察院是检察员身份, 到上级检察院就要重新任命, 否则不能出席二审法庭或支持抗诉, 而重新任命只能任命代理检察员, 而不是检察员。理由是现有的检察员与检察院按行政区域设立配套进行任命[1]。笔者不赞成这种观点。首先, 这一主张不具有现实可行性。根据公诉一体化的原则, 基层检察院审查后报送上级院审查起诉的案件, 仍然由原基层院承办人进行审查, 原审案件的检察官可能还要出席二审或再审法庭, 如果都要经上级院检察长重新任命, 那么在此期间该承办人同时又承办着本院的一审案件, 就会出现其一个身份是上级院的助理检察员, 另一个身份又是下级院的检察员的身份重复问题。其次, 公诉一体化机制最主要的是解决人员调配、资源充分利用的问题, 在适用公诉一体化机制的前提下, 公诉人就没有必要再重新任命, 否则还谈公诉一体化就太空虚了, 这也是公诉一体化的应有之义。

因此, 适用公诉一体化机制办理的案件, 无论是一审案件的检察官因案件管辖发生变化而以其他院的名义办理, 或是原审案件的检察官出席二审或再审法庭, 都不再需要由实际案件管辖所在检察院的检察长临时任命为助理检察员, 而是由有管辖权所在的该级检察长直接指派检察员出席法庭, 这正是公诉一体化机制带来的好处之一。

5. 改革起诉书的落款名称。

当前对起诉书的格式规定署名是检察员或代检察员的名字, 但有的时候出庭的公诉人并不是署名的人员, 容易引起当事人、法院或律师的质疑。根据刑事诉讼法和检察院组织法的规定, 检察官是受检察长的指派出席法庭支持公诉, 代表的是检察机关整体, 因此起诉书的落款应为检察机关而不是检察官个人, 这样既符合检察机关独立行使检察权的法定原则, 也是检察一体化的体现, 同时也可以解决公诉人替换带来的问题。这跟法官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同, 如果案件审查过程中法官替换, 庭审程序需要重新进行。检察官之间有则职务上的承继性、移转性。

6. 明确案件质量的把关和责任承担问题。

一是应报送上级检察院审查起诉的案件, 由原审检察院的检察官以改变管辖后的检察院检察官的身份继续办理, 包括案件汇报、提起公诉、出庭公诉, 上级检察院指派检察官指导工作, 并对案件质量负责。二是上级院交由下级院审查起诉的案件, 由原上级院承办人以下级检察院检察官的身份继续办理, 包括案件汇报、提起公诉、出庭公诉, 下级院检察院指派检察官协助工作, 并对案件质量负责。有学者提出, 上级院受理案件后, 发现案件属于下级院管辖的, 案件仍由初审的检察官继续以下级院检察官的身份办理, 案件质量由原初审检察官负责。笔者认为不妥, 案件虽然由上级院的检察官在办理, 但实际上该案是属于下级院管辖的, 案件质量应由下级院负责。总而言之, 案件质量的承担应与案件实际管辖地检察院相对应。

7. 应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减少案件复审环节, 缺少了制约, 有可能会滋生司法腐败, 因而在实行公诉一体化的同时, 还要加强对案件审查过程中的监督管理, 通过案件监督检查、备案审查等方式, 对案件及承办人进行动态监督管理, 从而保证办案质量, 杜绝司法腐败现象的发生。

摘要:公正与效率是刑事诉讼程序设计的价值准则, 而现行“审级对应制”公诉模式的操作却背离了这一目标。实行公诉一体化, 以减少诉讼环节, 提高诉讼效率, 保障人权, 促进司法公正, 势在必行。

关键词:公诉一体化,公正,效率

参考文献

上一篇:高校科技产业改制下一篇:过劳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