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习动机类型(共7篇)
语言学习动机类型 篇1
摘要:本文采取了问卷调查的方法考查了新疆五所高职院校2006年入学的205名非英语专业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而后作了详细地分析, 归纳出新疆高职学生学生有七种英语学习动机, 即:成就动机、工具动机、情境动机、内在动机、社会责任、外在动机和融入动机;学生的内在动机最强, 而融入动机最弱。
关键词:英语学习,动机,高职英语教学
1 引言
动机是外语学习者在学习中最重要的心理因素和个体差别因素之一, 它对于外语学习的全过程及学习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学习动机的研究对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研究证明, 对所学语言文化及语言本身感兴趣的学生要比仅仅为了升入升学、找工作学外语的学生具有更强的学习毅力, 更有利于终身学习。因此研究学生的学习动机是非常必要的, 也是非常迫切的教学任务。
研究学习动机的理论意义在于动机是行动的直接动力, 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 是个体发动并维持其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动机对人的行为、活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它决定着个体活动的自觉性、积极性、倾向性和选择性。学习动机是指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 能直接激起、调节或停止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常以愿望、兴趣、理想等形式表现, 会影响学习的方向、进程和效果。学习动机对学习有着重要作用。
学习动机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是得到大家认可的。一般说来学习动机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是引起和指向功能。学生想不想学、愿不愿学, 要看他有无学习动机。另外, 学生学什么、不学什么, 动机也提供一种指向。第二, 是维持功能, 学生能够坚持多长时间的学习, 也依赖于动机的类型和强度。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戴维思 (Dvaies) 的观点, 可将学习动机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归纳为以下四点:动机使学习产生动力;动机使学生把握目标;动机使学生有所抉择;动机使学生的行为有组织形态。要有效地进行长期的有意义的学习, 动机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对于高职教育来说, 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重要意义。
已有的英语学习动机研究对涉及的对象大多是中国普通高校的学生, 而对于新疆高职院校学生并不多。鉴于此, 笔者做了一次关于新疆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的调查, 希望通过此调研了解新疆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水平, 从而为新疆高职英语教学作参考。
2 调查方法
2.1 调查问题
本次调查试图了解新疆高职学生普遍具有何种外语学习动机。
2.2 调查对象
参加问卷调查的学生为新疆五所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各一个班的二年级学生210人, 年龄在18-22岁之间。
1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2新疆职业大学3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4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5乌鲁木齐职业大学
2.3
调查工具所用的测量工具是参照国内外有关英语学习动机的问卷调查表, 笔者自行设计的英语学习动机问卷调查表, 有二十九道题干, 并设计成里克特五点式问卷。让被调查者对每一论断表明自己的态度:1.很不同意;2.不同意;3.不确定;4.同意;5.很同意。最后用EXCEL统计这些相对应的分值, 并用计算机软件SPSS13.00对数据进行分析。
2.4 数据收集问卷由各班任课教师发给学生, 要求学生如实回答问卷中的问题, 并指出此次调查对他们英语成绩及本人无任何影响。
共发放问卷210份, 收回210份, 回收率为100%, 有效问卷205份, 有效率为97.6%。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问卷二十九道题干被分成7个因素。
M1包括三个选项:32.学好英语能让你获得成就感;36.你努力学习英语是为了提高自己在班级中的地位;42.讲一口流利的英语, 是教育程度和修养的象征。表明学生为提高自身修养、改善社会地位而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的愿望。我们称它为成就动机。58%即119名学生同意或很同意第32题;对于36题, 69%的学生不同意, 只有15%的学生认可这一观点;有57%的学生赞同第42题。
M2包括:27.学好英语, 将来你才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29.你学英语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获取毕业证书;33.你学习英语, 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其他专业。39.英语是人生前进路上一块重要的敲门砖;41.学好英语对你很重要, 因为它是当今社会非常有用的交流工具。表明学生为谋职或提高自身修养、改善社会地位而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的愿望。其主要特点为:学习者更注重语言的实用性而非交际需要。因此根据Cardner的定义这一因素可命名为工具型动机。60%的学生同意“学好英语, 将来你才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43%的学生“学英语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获取毕业证书”;69%的学生认为“英语是人生前进路上一块重要的敲门砖”;82%的学生认为“学好英语对你很重要, 因为它是当今社会非常有用的交流工具”。
M3是情景动机。23.你开始学英语是因为父母 (学校) 要你学;25.你学英语的劲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喜欢英语老师;26.你学英语的劲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学习成绩;57.你认为使用的英语教材编写得很好?
58.你感觉到父母或家庭其它成员对你的英语抱有很高的期望。分别有56%的学生同意23题、55%的学生同意58题;有50%、45%的学生不同意25、26题, 也就是说, 他们的英语学习不会受英语老师及成绩的影响;有45%的学生不确定英语教材是否编写得很好。
M4包括:22.你对英语一见钟情, 说不出有什么特殊的原因;24.你对语言有特别的爱好;28.对英语歌曲电影的爱好使你对英语产生了很大的兴趣;34.你学习英语是因为你喜欢这门语言本身;37.对英语文学作品的爱好使你对英语产生了很大的兴趣;45.你非常喜欢学英语;46.学习英语对你来说是一种乐趣;54.在学习中你关注的对象是掌握知识。对这八个项内容分别有42%、47%、35%、49%、34%、40%、46%、69%持赞同的观点。24、28、表达了对目的语语言、文化的兴趣, 而第45、46、54则体现了一种掌握母语之外另一种语言的愿望。总体上看, 这八条是以对语言文化的内在兴趣为中心, 因此命名为“内在动机”。
M5是社会责任, 35.你学习英语是为了让世界了解中国;38.你学习英语是为了了解世界各国的经济, 科技发展情况。只有28%和31%的学生选择了同意, 仅1/3的学生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
M6包括题干30.学好英语, 你才能不辜负父母的期望;55.在学习中你关注的对象是同学对你的评价;56.学好英语对于自己具有极大的意义。表明学生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学习英语, 我们称之为外在动机。
31%的学生认为“学好英语, 你才能不辜负父母的期望”, 可是还有47%的学生持相反观点;61%的学生不认为“在学习中你关注的对象是同学对你的评价”;76%的学生认为“学好英语对于自己具有极大的意义”。
M7包括:31.你学英语的直接目的是出国;40.你学习英语是因为对英国国家的人以及他们的文化感兴趣。它们共同反映了学习者对讲英语国家及其文化所持的态度。这种态度中隐含着一种追求此种文化的渴望。这一因素与Cardner所定义的融入型动机十分相似, 因此以同一术语命名。只有8%学生认为“学英语的直接目的是出国”;40%的学生对“你学习英语是因为对英国国家的人以及他们的文化感兴趣”持否定态度。
3.1 分析
GENERAL SITUATION OF SUBJECTS'MOTIVATION七种动机的T检验
通过这次问卷调查, 对于新疆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有了充分的认识。如上表所示, 内在动机新疆高职生英语学习动机的排序为:M4 (内在动机) 、M2 (工具动机) 、M6 (外在动机) 、M3 (情景动机) 、M1 (成就动机) 、M5 (社会责任) 、M7 (融入型动机)
M4 (内在动机) 的平均数最高, T检验表明它与其他因素的差异显著。这使我们感到很欣慰。因为我们的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还是很高的。心理学研究认为, 学生有了对英语语言学习的兴趣便会产生较强的学习动力, 就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英语, 这也是学习英语的首要条件,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学生在主动、愉快的情绪下学习, 会取得令人满意的学习效果。诸多研究表明, 信心可以带来动机, 而动机能够产生兴趣。当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时, 便能够专注地听讲, 努力地思考, 积极地参与, 大胆地发言, 发奋地学习。
M2 (工具动机) 、M6 (外在动机) 的平均数较高, 这说明新疆高职生英语学习主要的动因是为了将来谋职或生活之用。其特点是注重语言的功利性, 而不是交际需要。这种具有社会功利性的语言活动违背了语言习得规律, 将语言的交际功能放在从属的地位, 这势必影响到英语学习效果。但也说明学生更注重实际能力而不是文凭或证书。国内一些学者曾指出我国学生普遍具有一种特殊的“证书动机”, 即学生学习仅仅为了通过考试拿到文凭。所以学生们为考试而学, 考完之后又将所学的那点东西忘个干净, 很多学生在考试中能得高分, 在实际交流中却面红耳赤、词不达意。这里的研究结果与之不同, 这可能与我们的学生没有必须过英语四级的压力有关, 但同时也表明在校多数学生已不再是被动地学习英语, 而更重要地是为了实际能力的提高或是出于自身的兴趣。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 给我们的教学无疑提供了便利条件。
M3 (情景动机) 的平均数居七种动机之中, 表明高职学生比较独立, 把英语学习看成是自己的事, 虽然在初学英语时, 父母家人有较大的影响, 到了高职阶段学习不太受教师、教材及成绩的影响。但是成功的英语教学关键在于创造和培养教师与学生双方真正的教与学的动机和互相之间做出的较大的投入。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模拟真实的语言环境, 激发学生语言学习的动机, 提高语言教学效率的关键在于创造和谐并且充满个性化的语言环境,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如Corer (1981) 所说:我们实际上不能“教”给学生一门外语, 而只能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宜的语言学习环境。Larsen-Freeman也曾说过:轻松、愉悦的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增强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使他们能够充满自信地学习英语。Matthew在研究真实语言材料对学习动机的影响时做出的结论是, 在课堂观察中, 真实语言材料有助于激发学习动机。
M1 (成就动机) 平均数较低, 所以加强英语学习重要性的教育、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成就动机是非常必要的。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英语是竞争和生存的需要。这种学习成就感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
M5 (社会责任) 平均数较低, 说明新疆高职院校的学生缺乏对英语在国际交往重要性的认识, 或是觉得自己没有机会承担这样的重任。但是拥有这种学习动机的学生会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 确立长远的语言学习目标, 并不断进取, 努力提高自己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 因此, 教师应尽可能帮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动机, 制定长期的目标和学习计划, 使其学习英语的目的不仅仅是通过考试或是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 更重要的是成为合格的外语人才。
M7 (融入型动机) 的平均数最低, 表明新疆的高职生较少有机会直接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打交道, 更不太可能有出国的打算。这与戚雨村的结论:“从外语学习的动机来看, 在中国除了很少一部分学习者由于其特殊的家庭背景或兴趣而具有融合型动机, 恐怕绝大多数学习者都持工具型动机”相吻合。
3.2 结论
根据这次调查, 发现新疆高职学生学习英语有内在动机、工具型动机、外在动机、成就动机、情境动机、社会责任和融入动机等七个因素。其中, 内在动机、工具型动机为主要学习动机;与国内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相同的是, 融合型动机影响最小。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内在兴趣较强、工具型动机这一优势, 培养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及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主动、愉快的情绪下学习。同时对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教学给以充分的背景知识、社会信息和文化知识。情景动机也是高职高专学生所具有的一种动机模式, 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给于不同的情景教学会极大地激励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从而鼓舞学习者的学习热情, 提高英语学习水平。注意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使其增强成就感, 树立远大理想, 成为21世纪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秦晓晴, 文秋芳.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在结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34, (1) :51-58.
[2]李淑静, 高一虹, 钱岷.研究生英语学习动机考察[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26, (2) :63-68.
[3]华惠芳.试论英语学习动机与策略的研究外语界[J].1998, (3) :44-47.
[4]吴立岗.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P418
[5]高一虹, 赵媛.中国大学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J].现代外语, 2003, (1) .
[6]Larsen-Freenman, D.Techniquesand Principlesin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7]Matthew.P..The Effect of Authentic Materials on the Motivation of E-FL Learners[J].ELT Journal, 1997 (51) .
语言学习动机类型 篇2
答题技巧
一、常见提问方式:
1、请做一下自我介绍(或自我评价)。
2、介绍你的经历及你报考岗位的优势与劣势。
3、请介绍一下你的性格。
4、请谈谈你最成功/失败的一件事。
5、你为什么报考这个岗位?
6、谈谈对报考职位的认知,你认为自己能胜任这个岗位吗?
7、你认为特警应该具备什么素质?
8、基层工作条件差、待遇低,你为什么报考基层公务员?
9、如果你被录取了,你打算怎样开展工作?
……
二、基本答题思路和技巧:
1、自我介绍基本答题思路:要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包括自己的价值观、人生方向和目标,自己的性格特征,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2、报考动机基本答题思路:小道理+大道理
小道理:从自身需求的角度出发,如就业需求、学以致用的需求、锻炼提升的需求等,说明自己报考公务员的动机。大道理:从实现自我价值、创造社会价值以及作为一名公务员的责任和使命出发,说明自身的价值观和公务员的信念是一致的,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发展作贡献。
题,而从警就是我最佳的选择。
其次,通过在武警部队多年的锻炼,我具有能够适应特警岗位的良好身体素质和政治素养。如果能够有幸成为一名特警,我一定能够充分发挥我在部队多年训练有素的特长,当好一名机智勇敢的人民警察。
以上是我能胜任我所报考的职位的一些优势,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也存在实践经验不足,理论水平不高等不足,因此,我更渴望能够有一个锻炼的机会和平台,使我不断提高和进步,如果这次能够顺利通过面试进入特警队伍,我将继续发扬谦虚谨慎、任劳任怨的部队作风,同时,不断加强自身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践行“正义的化身,人民的守护者”宗旨,做一名优秀的特警。如果未能顺利通过面试,说明各位考官觉得我离特警的要求还有差距,我也不会气馁,我将进一步提高自身各项综合素质,并以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决心,努力奋斗,继续向我心目中的理想职业----警察发起进攻!
语言学习动机类型 篇3
【关键词】中职学生;学习动机;心理需求
中图分类号:G712
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教师,在校教学期间常常听到这样的叹息声——如今的中职生越来越难教了。现在步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纪律差、学习成绩差、无法升人普通高中的学生,小小年纪又不能从家里闲逛,这样,无奈之下他们选择了上中职学校。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他们并不是没有学习的能力,只是在学习方面存在的厌学情绪或倾向,对自己没有任何约束与要求,学习上钻劲不足。作为中职业学校的教师,仅仅有知识和能力,并不能保证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如果无法调动学生的内因去努力,职业教育的目标很难达到。如何激发學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的积极性,成为中职教育教学首要攻破的重点与难点。
那么什么是学习动机呢?学习动机(learning motivation)作为人类行为的动机之一,是指直接引发、推动个体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一种为满足个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而渴望了解、认识世界的心理状态。学习动机越强烈,学习的积极性越高,学生的潜力越能发挥,因而学习的效果也就越好。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对激发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动机的有几点感想: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就应当重视研究学生的需要,尤其是学生的心理需要,分析学生需要存在的问题以及合理需要是否得到应有的满足。职业学校要想办法让学生对学校生活有着安全、愉快和满足的感觉。教师要认可、关心和尊重学生,以良好的素养和高超的教学水平来赢得学生的好感。有调查研究表明,学生对一门专业产生强烈兴趣的首要原因是教师。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如果一个学生和老师有了隔阂,那么注定他就对该老师任教的课程不感兴趣;教师把学生当作朋友,主动与学生沟通,帮助其解决学习及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才能得到学生充分的信任,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信任感、安全感。加强了师生情感,教师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学生对其所任教学科就会产生兴趣进而喜爱这门课程。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在学习和生活中寻找愉悦感、安全感和尊严感。
2、帮助学生设立明确、适当的学习目标,增进学习动机
大部分学生对进入中职学校学习是十分不情愿、茫然、被动的。调查发现,学生对于自己来学校的根本任务不明确,在校其间也没有一点的压力和忧患意识。而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可以给学生的找到方向的指引,使他在学习、生活中不迷失方向。因而,设立明确、适当的学习目标显得尤为重要:考虑到职业学校的学生往往在学习习惯和自我约束方面有较大的欠缺,目标的确立应该是既有长远目标也应该有近期目标,让学生在目标的不断实现中,体验到成就感,从而产生积极的、持久的学习动力。对不同的学生,确定目标的难度与复杂性也应当有所不同。一个共同的原则是,目标对每个学生都有挑战性,但又适合学生各自的能力。同时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设定学习目标应该更多的与本专业相结合,在入学伊始让学生对于自己的将来有一个较为明晰的认识,建立明确的专业价值观,让学生感觉以后所从事的专业在社会中“有用”,产生专业引导作用。帮助学生设计好自己的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让学生认识到目前的学习和自己将来的工作的联系让学生明白自己走在什么样的道路上,走过的是什么,未来的是什么。了解自己未来的行业在社会中的作用。在学生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指导和帮助,尤其是不断地鼓励。
3、 根据学生的群体心理特征搞好课程设计、安排课程,维持学习动机
中职学校的学生,往往动手能力相对较强、比较活跃,可是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到职业学校来就读,有的学生本来就不是很情愿的,或者是家长动员的,或者是亲戚或者是学校老师动员的,到了一个新的环境,他们希望找到新鲜感,找到快乐,找到被认可的体验。可是有些学校教学形式还是一如既往,几乎和普通教育没有什么区别,他感到所承受的痛苦还是和在初中阶段一样,毫无二致。已经在初中教育阶段饱受煎熬,这种痛苦让他们对填鸭式的学科体系教学产生了恐惧感,他们或许感觉继续下去会是和以往一样的结果,从而产生了消极的情绪,所以课堂上睡觉、玩游戏等等现象就出现了,厌学、流失问题也就产生了。
因此,职业学校的课程设计,一定要避免单调的枯燥的理论教学,在教学过程安排中,不应单纯以教师讲、学生听,亦步亦趋地跟随,一招一式地模仿教学,“黑板上种田地,教室里开机器”;而应按职业活动(工作过程)的基础程序(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控制——评价),按照工作过程来构建以行动为导向的课题体系,多开发一些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做中教,边做边教;学生做中学,边做边学,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到久违了的成功的感觉。如此方能打造出高效课堂,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积极有效的鼓励,强化学习动机
联结主义心理学家提出了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他们不仅用强化来解释学习的发生,而且用它来解释动机的产生。在他们看来,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强化可以使人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发生的可能性。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采取各种外部手段如奖赏、赞扬、评分、竞赛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其相应的学习行为。在学习中如能合理地增强正强化,利用负强化,减少惩罚,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改善他们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尊重和被尊重的需要。中职生虽然会自信不足,但是他们却有着异乎寻常的自尊心,教师要充分发挥这一特点,多关注学生的进步,积极的鼓励(包括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集体主义感等。对学生来讲,表扬、鼓励多于批评、指责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初中教育阶段,往往过多的受到了家长、老师的指责,他们很少得到褒奖,老师的褒奖对他们来说是很珍贵的。所以教师的表扬、鼓励如果运用得当的话,就会给他们以极大的信心,就会促使他们努力学习,努力客服学习中的困难,沿着老师引导的路径不断的前行。
参考文献
[1]朱训明.广州市高职生手机品牌选择影响因素[D].华南师范大学,2007.
[2]周礼春.手机短信对高职生的影响及教育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9(04):96-98.
语言学习动机类型 篇4
关键词:语言学习动机类型,变化规律,强化动机,方法
本文的写作初衷源于笔者与两位学生的交谈,一个学生问:“老师,我们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什么?难道就是为了通过四级?我不喜欢应试的学习。”另一个学生说:“我感觉英语在将来很有用,所以我很想把它学好。”两位学生的话都涉及到大学英语的学习动机问题。老师们往往把注意力放在学生的智力因素上而忽视了非智力,特别是心理因素的培养。国内学者的实证研究(刘宏刚,2007)已经证明英语学习动机与学习者的自主性学习能力显示较强的正相关,也就是说,学习劲头大的学生自学能力也更强,学习效果更好。因此,如何提高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强度是每个高校英语教师都应该特别关注的话题。本文旨在总结国内外在英语学习动机类型和变化规律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习者动机的方法。
1. 理论依据
1.1 大学英语学习的动机类型
国外语言学界有两个动机经典模式,一是Gardner和Lambert (1972)提出的“工具型”和“融入型”的分类,“工具型”即用语言作为工具达到某一实际目的,比如找一份高薪工作;“融入型”是指以融入目的语文化为首要目的。另一种模式(Atkinson, McClelland, Clark&Lowell, 1953)提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前者指从语言学习活动本身获得愉悦和满足感,后者是把语言学习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途径和方式。这两种分类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即“工具型”对应“外在动机”,而“融入型”对应“内在动机”。
结合国内高校英语教学实践,国内研究者感到为了体现具体国情,对教学产生更具体的指导作用,应该把学习动机作出更为细化的分类。这其中北京大学高一虹教授的研究(2003)以国内30多所高校的超过两千名学生(包括英语专业和非专学生)为对象,具有较强的代表性。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总结出七种英语学习动机,即内在兴趣、情境性动机、出国、个人发展、成绩、信息媒介和社会责任。其中内在兴趣是喜欢语言学习本身,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和文学感兴趣;情境性动机指教材、教师和班级氛围对学习者的影响;个人发展是指英语水平能帮学习者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和更高的社会地位;信息媒介指以英语为媒介学习某一门专业知识;社会责任指以中西文化交流为己任,为国家强大和父母期望而学习英语。这种分类与经典模式的关系如右图所示:
高一虹的研究同时回答了学习者个体差异,特别是专业和英语水平,反映在动机类型上的差异。统计结果显示英语专业学生在各种动机类型上几乎都高于非专学生(“出国”除外),他们的学习主要依赖内在兴趣,成绩的激励作用最小。非专理科学生各种动机均强于文科学生(“情境”除外),出国深造是激励他们学习英语的最大动力。文科学生各项动机都较弱,对他们激励作用最大的是情境。关于英语水平(四级以下,四、六级以上)和动机的相关性,研究揭示英语水平越高,内在兴趣越高,对成绩的依赖越小。
1.2 动机强度和变化规律———历时研究
高一虹的动机类型模式引起了很多研究者的兴趣,一些教师学者基于这一模式进行了历时研究。其中,边永卫(2009)针对涉外文科院校非专学生的研究显示动机总体强度呈现高低高的变化趋势,内在兴趣不断增强,从“我得学”逐步过渡到“我要学”。张艳红(2008)针对普通师范院校非专学生的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学生整体动机有逐年缓慢下滑的趋势,最强的动机类型是“个人发展”和“信息媒介”,“内在兴趣”的作用很有限。不同的历时研究结果不尽相同,说明英语课程设置和地域差异对学生的动机变化规律有较大影响。教师应有针对性地掌握自己所教学生的动机分布情况。
2. 对教学的指导意义
以上对于英语学习者动机类型和变化规律的研究对广大高校英语教师(特别是公共英语教师)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 入学两年之内,学习者的动机强度会出现波动,在课时设置较少、课程种类单一的情况下,更有可能出现逐年下滑的趋势。要防止这种势头,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促进即期动机向持久性动机的转化。
高一虹七种动机类型中,成绩、出国、情境属于即期动机,影响相对短暂;而内在兴趣属于持久性的影响因素。如果能引起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他们学习英语的动力就会持续高昂。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增加文化输入是吸引学生的有效方法。
2.2 要注意学生个体差异对学习动机的影响,公共英语教师面对的经常是不同专业和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根据他们各自的动机特征对症下药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文科学生对情境的依赖比较大,教师可以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活跃班级气氛,增强英语班的凝聚力。教师可以组织短剧表演等小组作业,联络同学间的感情,多对学生进行鼓励,淡化竞争,让学生爱上英语学习的情境。理科学生看重语言的信息媒介作用,希望通过英语了解他们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可以通过开设专业英语选修课(如计算机英语)的方式满足他们的需要。
3. 重视文化输入和学以致用,增强学习者的内在兴趣
3.1 文化输入模式的探索
对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以及在语言教学中加强文化输入的重要性,教师和学者们都给予了较多的关注,但在输入模式和具体实践方法上还未形成共识,并呈现出两个层面。有的(钟华、樊葳葳,2000)从宏观层面入手,提出的建议涉及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体界定、为非专学生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教材语言使用的真实性、教师的作用,以及在四、六级考试中加入文化测试的成分等方面。更多的教师(康淑敏,2002;张志勇,2008)则在微观的层面,重点探讨了教师在文化输入中发挥的作用,提出了背景阐述法、异同比较法、信息呈现法等更加容易操作的具体方法。
笔者认为,在教学大纲和教材对文化内容缺乏详细界定和专项投入的现状下,在大多数公共英语教师缺乏国外生活阅历、自身文化知识体系不完整的前提下,最切实有效的方法是1)以教材内容为出发点,以直接补充和中西对比为主要方向,补充文化素材,引导开放式讨论,鼓励自主研究,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2)把教材内容和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起来,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英语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强化学习动机。以下就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以下简称《新视野》)第三册前六个单元口语部分教学内容为例,说明以上方法的具体运用。
3.2 案例分析
《新视野》第三册前六个单元的话题涉及记忆力、大学生活、婚姻、求职面试、创业、社会问题等方面的话题(其实国内英语教材编排上多依据话题和交际功能,这本身能部分地克服文化输入不系统的缺陷,但教师必须持之以恒),每个单元口语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三篇短对话(Model 1—3),下表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的每个对话模本在文化输入和学以致用教学方法中的应用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到,六个单元中,很多话题和篇目都与中西文化差异和当下社会热点有关,其中文化对比的方法应用最多。需要说明的是笔者这里使用的文化概念既包括“显性文化”也包括“隐形文化”,即包括风俗习惯等显而易见的内容和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隐性的内涵,但不囿于具体词句的解释。另外,限于笔者对西方文化知识了解的局限,恐怕没有找出教材中所有的文化隐语,只是自己的尝试。以下各举一例具体说明。
3.2.1 文化知识的直接补充———以Unit 6 Model 2为例
Model 2“This Beauty Battled the Bottle”中,两个学生在讨论一个曾经酗酒,后来战胜酒瘾又致力于帮助其他酗酒者的坚强女性。鉴于接下来的Model 3当中提到嗜赌成性者可以参加Gambler’s Anonymous(赌博者互诫会)这个互助性组织,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个类似,而且数量更多地组织AA (Alcoholic’s Anonymous,酗酒者互诫会)的相关信息,包括12步戒酒法,聚会时使用的serenity prayer(祈求内心平静的祷告词),甚至播放当红美剧(如Desperate Housewives)当中AA聚会的片段。在学生了解了此类互助性组织之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美国人的自助和互助精神。美国人崇尚独立自主,因此很多事情都愿意亲力亲为,市面上有很多HOW TO的自助教材;但是在面临自己无法克服的困难之时,他们也求助于彼此,相互鼓励,共度难关。从现象到实质的深入,能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美国生活马赛克的小小一块。
3.2.2 文化输入之中西对比———以Unit 2为例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大学生活,这个话题在第一册就出现过,二年级的时候再次出现意在体现学生对大学生活体验的深化。在设计这个单元引入环节的时候,我向学生展示了从网上搜集的美国和中国大学生列举的大学四年间必做的N件事的对比。美国学生的清单可以说体现了work hard, play hard的精神,其中提到的美国大学特色活动和社团,比如beer pong(啤酒和乒乓结合起来的一种游戏),为自己的校队摇旗助威,还有兄弟会、姊妹会,又可以作为有趣的文化现象讲述出来。中国学生的单子更多地着眼于离校前对母校、同学和恋人的不舍、眷恋。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美大学生活的差异。为了给学生们更直观的印象,我还在班上播放了“Accepted(《录取通知》)”这部大学题材的电影,并要求同学们课下自主学习,收集材料,就中西大学生活差异为题形成口头和书面报告。
3.2.3 学以致用———以Unit 5为例
第五单元的主题是创业。由于现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社会热点话题。在讨论环节,我采用李开复的创新工厂(教材正好也出现了business incubator(企业孵化器)的说法),还有80后毕业生在淘宝网上出卖自己剩余人生的创业创意,引导学生表述自己的创业想法,学生们兴致盎然,我还从中听取到了很好的想法。
以上的三个小案例是笔者一个学期以来在增加语言教学中文化输入尝试的一个缩影。总之,直接补充,中西对比和热点结合是增加文化输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实践过程中要注意以教材为依托,教师做好引导,挖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多媒体呈现、开放式讨论、课题研究、口头报告等活动,坚持不懈,贯彻始终,还要多聆听学生的反馈意见,作出及时的调整。增加文化输入对教师提出了语言之外的更高要求,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文化敏感性,多积累素材,精心设计,还要多关注社会热点,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兴趣。
4. 结语
本文总结借鉴了中外学者关于语言学习者动机类型和变化规律的研究成果,强调了稳固学生动机强度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即通过增加文化输入和倡导学以致用逐步提高学生的内在兴趣,内在兴趣发挥的持久影响力能推动学习者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本文还分享了笔者在教学中践行上述理论的做法和经验。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激发一线教师对文化输入模式进行更多的探索。
参考文献
[1]Atkinson, J., McClelland, D., Clark, R.A.&Lowell, E.L.The Achievement Motive[M].New York:Appleton.1953.
[2]Gardner, R.C., &Lambert, W.E.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Rowly, Mass:Newbury House.1972.
[3]边永卫.从“我得学”到“我要学”——涉外文科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基础阶段英语学习动机研究[J].中国外语, 2009 (5) :54-60.
[4]高一虹, 赵媛, 程英, 周燕.中国大学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J].现代外语, 2003 (1) :28-38.
[5]康淑敏, 王雪梅.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输入模式研究[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 (12) :56-60.
[6]刘宏刚, 高越.英语学习动机与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相关性初探—一项基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实证研究[J].疯狂——英语 (教师版) , 2007 (5) :7-12.
[7]张艳红.非专业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变化规律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107-108.
[8]张志勇.试论英语文化教学的作用与方法[J].疯狂英语 (教师版) , 2008 (3) :49-51.
语言学习动机类型 篇5
发动机冷却风扇的功用是增强流经散热器的空气流速和流量, 以提高散热器的散热效果。风扇作为发动机冷却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件, 其工作的好坏不但直接影响到散热器的散热效率, 而且影响到发动机的正常使用和可靠性。本文就发动机常用风扇类型工作原理及故障检修作一简要介绍。
1 普通散热风扇
风扇位于散热器与机体之间, 与水泵安装在同一根轴上, 并由曲轴上的皮带轮驱动。风扇与皮带轮轮毂用螺栓联接, 由发动机曲轴皮带轮直接或间接带动风扇旋转。
各条皮带的松紧度应按规定调整。风扇皮带紧度过松, 造成风扇皮带轮转速降低, 水箱散热量减弱, 使柴油机工作温度升高, 同时使发电机输出电流降低或不稳定, 但风扇皮带的紧度也不是越大越好, 风扇皮带过紧会使轴承负荷过大, 磨损加剧, 功率消耗增加, 同时也会使水泵轴弯曲, 皮带拉长变形, 寿命缩短。因此, 风扇皮带应该保持松紧适当, 必要时应予以调整。检查皮带松紧度的方法:用手指或直尺以30~50 N压力压在皮带中间, 皮带下挠10~20 mm为宜。有的发动机装有两条皮带, 有的发动机装有三条或四条皮带。每一个皮带轮系应在同一个平面上, 皮带安装时不能扭曲。如皮带严重磨损或折断, 应及时更换。如果风扇皮带是两根, 更换时必须同时更换, 以免其松紧不一, 用力不均, 引起故障。
2 离合器风扇
与普通风扇相比, 离合器风扇在皮带轮和扇叶轮毂间加装了风扇离合器, 通过离合器的分离、接合来调整风扇的工作状态。这样不但保证了发动机的正常工作温度, 而且减少了发动机的功率损失, 降低了燃油消耗。常见的离合器风扇有电磁离合器风扇和硅油离合器风扇两种。
电磁风扇离合器, 当冷却液温度达到规定值时, 冷却液温度传感器开关或空气温度传感器开关自动接通电路, 离合器线圈通电形成闭合磁路产生磁拉力, 使衔铁与皮带轮接合, 风扇工作;当冷却液温度降低后, 传感器开关断开, 衔铁在膜片弹簧的作用下迅速复位, 离合器分开, 风扇停止工作。
硅油离合器风扇, 在发动机温度高时处于闭合状态, 风扇工作, 降低散热器的温度;当发动机温度低时, 风扇离合器自动脱开, 风扇不转, 节省发动机功率并使冷却水温升高。
风扇转动并不能说明风扇离合器是否失灵, 因为无论是失灵的还是正常的风扇离合器处于脱开状态时都会跟随水泵皮带轮转动。可以通过听风扇的声音来判断风扇离合器是否正常。正常的风扇离合器在发动机水温高于86℃时, 风扇会发出正常工作的声音, 而失灵的风扇离合器, 此时的声音要小得多。当风扇离合器发生故障时, 在发动机水温高时风扇也不转, 这时就要在发动机熄火的情况下, 拧松螺母, 将锁止片插入主动轴的销孔中, 使风扇与主动轴固定, 不使用风扇离合器, 使风扇强制转动;待有机会维修风扇离合器, 再恢复风扇离合器的自动离合功能。
3 电控风扇
电控风扇工作原理, 这类风扇由自身的风扇电动机带动。电动机的电路开关由安装在散热器下水室处的风扇传感器 (温控开关) 控制。当散热器水温在86~90℃以上时, 温控开关接通风扇电动机电路, 使风扇旋转以加速散热器降温, 当散热器水温下降至81~85℃以下时, 风扇传感器断开, 风扇电动机电路断路, 风扇停止转动。常见故障的检修:
3.1 怠速时冷却液温度过高, 低速后温度正常
造成发动机怠速时冷却液温度过高, 低速后温度正常的原因, 最常见的是冷却风扇的风量不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检查: (1) 风扇叶片的直径是否符合厂家的规定; (2) 风扇叶片的角度和叶片数是否符合厂家的规定; (3) 风扇叶片和散热器的距离是否合适, 在正常情况下风扇叶片应有1/3左右被包在风扇罩内。
3.2 观察散热器风扇旋转时的冷却液温度
注意观察散热器风扇旋转时冷却液的温度。正常情况下, 一部分车型发动机冷却液温度95℃左右时电控风扇开始低速旋转, 发动机冷却液温度105℃左右时电控风扇开始高速旋转。另一部分车型的发动机冷却液温度106℃左右时电控风扇开始低速旋转, 发动机冷却液温度110℃左右时电控风扇开始高速旋转。如电控风扇的旋转情况不正常, 应进一步查找具体原因。当冷却液温度传感器向控制单元传递冷却液温度达到106℃信号时, 控制单元为低速风扇继电器提供接地, 电流经过熔丝和继电器的闭合触点, 同时为两侧电控风扇供电, 两个电控风扇形成串联, 开始低速旋转。冷却液温度传感器向控制单元传递冷却液温度达到110℃信号时, 控制单元为高速风扇继电器提供接地, 经过3 s延时后高速风扇控制电路继电器触点闭合, 两个电控风扇形成再次串联, 开始高速旋转。
3.3 保持冷凝器和散热器外表清洁的重要性
发动机散热器前边是空调的冷凝器, 散热器和冷凝器位于发动机室的最前端, 行驶中容易被杂物堵塞, 造成空气流通性差, 这样就增加了电控风扇的工作负荷, 导致电控风扇启动的瞬间电流过大, 进而容易烧毁接触不良的电控风扇线束的端子, 而电控风扇线束的端子烧毁后会使电控风扇启动的电阻增大, 使启动时间滞后, 造成发动机冷却液温度过高, 严重时还会烧断熔丝。所以入夏前, 应用压缩空气清洁发动机散热器和冷凝器, 使其恢复良好的通风性。
3.4 警惕冷却液温度传感器信号失准
语言学习动机类型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被试为本校2012级来自浙江省的“3+2”五年制高职护生, 均为女生。共发放问卷260份, 回收有效问卷256份, 有效回收率为98.5%。调查内容包括年龄、生源地、独生子女和班干部等资料。其中年龄:16岁89人, 17岁128人, 18岁39人;生源地:城镇76人, 农村180人;独生子女97人, 非独生子女159人;班干部69人, 非班干部187人。
1.2 方法
1.2.1 成就动机量表
本部分量表使用由挪威心理学家Gjesme和Nygard编制并由我国研究者叶仁敏和挪威Hegtvet于1988年合作修订的成就动机量表 (AMS) 。该量表共30题, 分别测定追求成功动机 (Ms) 和避免失败动机 (Maf) , 采用4点评分。成就动机得分由Ms-Maf获得, 得分越高表明成就动机水平越高。此量表在中学生样本中施测获得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83 (追求成功的动机分量表) 和0.84 (避免失败的动机分量表) [4]。
1.2.2 气质量表
气质量表采用陈会昌编制的气质测验量表。问卷共60题, 每种气质类型各15题。问卷采用五级评分, “很符合”计2分, “较符合”计1分, “一般”计0分, “较不符合”计-1分, “很不符合”计-2分。如果某一种气质类型的得分明显高于其他三种 (均高出4分以上) , 则可定为该种气质;如果两种或以上气质的得分接近 (差异低于3分) 则可定为混合质。该量表的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分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69, 0.66, 0.63和0.62。
1.2.3学业成绩
学业成绩由被试期中的健康评估、护理学基础和药物应用护理3门课程的成绩相加总分所得 (满分为300分) 。问卷由研究者发放, 统一指导语, 填完后收回。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均数±标准差 (±s) 、F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线性回归分析。
2 结果
分
3 讨论
3.1 不同气质类型护生的成就动机及学业成绩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 最常见的3种气质类型依次为混合质、多血质、黏液质。研究发现, 3+2高职护生的成就动机水平不高, 这可能与自身学历起点低、护理专业认同度不高有关。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不同气质类型的成就动机和避免失败动机得分有显著差异 (P<0.01) , 其中多血质的成就动机得分最高, 抑郁质最低;抑郁质的避免失败动机得分最高, 多血质最低。这与周振华等[5]对不同气质类型大学生的成就动机研究结果部分一致。胆汁质的个体有顽强的拼劲和果敢性, 多血质的个体反应迅速, 行动敏捷, 思维灵活;黏液质的个体有一定追求成功的倾向, 但更大程度上容易求稳, 避免失败。而抑郁质的个体内向, 怯懦, 谨慎小心, 遇困难或挫折易畏缩, 因此成就动机得分最低。本研究发现, 不同气质类型的学业成绩无显著差异 (P>0.05) , 这与胡象岭等[6]对高中生气质类型与物理学习成绩的研究结果一致。不同的气质类型具有特定的感受性、耐受性和反应的敏捷性, 在与学习结果密切相关的注意力品质, 思维的灵活性等方面各有优势和弱势, 如多血质虽然反应迅速, 思维灵活, 但注意力容易转移、稳定性差, 不够细致;而抑郁质虽然思维欠灵活, 但观察细致, 富于想象, 自制力和持久性较强, 因此气质类型并不能决定学业成绩的好坏。
3.2 气质类型与成就动机及学业成绩存在一定的相关
表2结果显示, 多血质与成就动机呈显著正相关 (P<0.01) , 而抑郁质与成就动机呈显著负相关 (P<0.01) 。气质类型对成就动机预测作用的回归分析显示, 抑郁质可显著负向预测成就动机 (P<0.01) 。这与刘晋红[7]对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其成就动机关系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成就动机与E维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而与N维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人格中的N维度可显著负向预测成就动机, E维度可显著正向预测成就动机。多血质的个体情绪稳定、外向, 有较强的自信心, 愿意向现实挑战, 乐意独立自主决策和承担风险。因此, 多血质得分越高, 成就动机越强。抑郁质的个体内向, 胆怯, 被动依赖, 行为退缩迟缓, 自信心不强, 害怕失败。因此抑郁质特征越典型, 避免失败动机越显著, 成就动机越欠缺。黏液质与学业成绩呈显著正相关 (P<0.01) , 其余3种气质类型与学业成绩无显著相关。同时黏液质可显著正向预测学业成绩 (P<0.01) 。沈烈敏[8] (2004) 的研究表明, 黏液质气质类型在情绪稳定性和任务坚持性方面得分最高。在学习研究中情绪不稳定可能是影响学业不良者学习的一个因素, 而任务坚持性是优秀学习者的一个重要特征。黏液质的个体虽然不如多血质个体灵活, 但胜在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 能持之以恒, 自制力强, 医学生的学业枯燥繁重, 需要大量的识记任务。因此稳定坚持的特性有助于学业成绩的提升。
综上所述, 不同气质类型的成就动机水平有显著差异, 气质类型与成就动机和学业成绩存在一定的相关。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业任务艰巨, 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学生不同的气质类型引导发挥其优势, 克服弱势, 积极培养成就动机, 提升学业成绩, 为将来临床执业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摘要:[目的]探究护生的气质类型与成就动机和学业成绩的关系。[方法]采用陈会昌气质测验量表和成就动机量表 (AMS) 对260名“3+2”五年制高职护生进行调查。[结果]不同气质类型的成就动机有显著差异 (P<0.01) , 不同气质类型的学业成绩无显著差异 (P>0.05) ;多血质与成就动机呈显著正相关 (P<0.01) , 而抑郁质与成就动机呈显著负相关 (P<0.01) ;抑郁质可显著负向预测成就动机 (P<0.01) ;黏液质可显著正向预测学业成绩 (P<0.01) 。[结论]气质类型与成就动机和学业成绩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应针对不同的气质类型进行相应的引导与教育。
关键词:气质类型,成就动机,学业成绩,护生
参考文献
[1]袁忆达, 姚昉.气质与学业成绩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6, 16 (5) :218-219.
[2]刘丽红.气质与学业成就动机的相关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 1998 (3) :54-55.
[3]曹守莲, 石沙泉.军校大学生成就动机与学业成绩关系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6, 14 (1) :78-80.
[4]叶仁敏, Hegtvet KA.成就动机的测量与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2 (3) :14-16.
[5]周振华, 李琳, 陈明琴, 等.大学生成就动机与生源地、性别及气质类型的相关研究[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09, 31 (2) :4-6.
[6]胡象岭, 周卫东.高中生气质类型与物理学习成绩关系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 23 (12) :34-37.
[7]刘晋红.大学生人格特征、父母教养方式与其成就动机关系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 16 (2) :157-159.
教学类型与学习类型关系初探 篇7
关键词:教学类型,学习类型
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 高校教育界内部也正孕育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其结果正如人们所关心的由主导着课堂教学中心地位的教师身上转到课堂活动的主体学生身上来, 并不是一句轻松的话, 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精神就是我们的教师要以学生的真正需要为立足点, 在较全面了解并分析学生个体的前提下, 根据其在学习过程中体现的个性特点来教学, 这必然是对于学习者类型的诸多因素有一个系统的观照。研究学习者类型必然与学习者的生理、认知及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 全面了解广大大学生的学习类型状况及其差异情况, 深入探讨高校中的学习类型与教师教学类型之间匹配性的关系, 对广大高校教师而言, 有利于他们根据现代大学生的学习类型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使自己的教学能够更大程度适应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对大学生来讲, 了解自己的学习类型并调试好自己的学习风格, 同时也有利于他们更主动地适应教师不同的教学类型的特点, 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在学习类型的定义的确定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本文所采用的学习类型的定义是Dan夫妇等人提出, 其认为是学习者在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系统性的、持久性的并具有个性化的认知方式, 并且这种方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教学类型的解释也是多元化的, 乔治亚州立大学Gayle L.Neson教授认为的是指一个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技能、技巧的合理组合和运用, 体现着教师个人一贯的稳定的教学心理品质更为大家所接受。
1 学习类型与教学类型研究现状分析
国外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始了学习类型与教学类型的相关研究, 其研究的起点首先对教学类型与学习类型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如Dunn夫妇和Price (1965) 通过对学生的学习类型实施问卷调查辨别了21种学习类型, 并由此建立了一个较为经典学习类型目录, 而Keefe (1979) 与Reid (1987) 等人通过对教学的实地考察与分析分别对教学类型的研究相继提出了不同的定义。而真正多角度、全方位地对教学类型与学习类型的研究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其由乔治亚州立大学Gayle L.Neson教授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国、美国、日本的教学类型及学生的学习类型进行了比较研究, 结果发现日本的教授更倾向于理智型教学类型, 主要表现在:论证严密, 结构严谨, 用思维的逻辑力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用理智控制课堂教学过程。中国教授更倾向于自然型特点是, 教师讲课亲切自然, 朴素无华, 没有矫揉造作, 也不刻意渲染, 学生在静静地思考、默然地首肯中获得知识。美国教授更倾向于情感型这种教学风格表现在教师讲课情绪饱满, 充满着对人的高度尊重和依赖。讲到动情处, 往往情绪高涨, 慷慨激昂,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在学习类型上美国学生表现出独立的竞争式学习, 中国学生则更多表现出合作式的学习, 而日本学生则显得比较被动, 往往等到答案有一定把握后才做出反应。阿拉巴马大学的Rebecca.L.Oxford也就性别与学习类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男性在学习上具有较强的分析推理能力, 我们一般称为“场独立型”学习类型, 而女性对周围环境具有较强的依赖性, 称为“场依存型”学习类型。中国学者对从事高校学习类型与与教学类型关系研究的人员则为数不多。其中代表性人物是王初明教授在1999年曾做过一项关于学习类型的实证性调查研究。王教授随机从广州外国语学院选取490名本科生作为研究的样本, 通过取样后的数据分析, 研究者希望了解大学生的现实中的学习类型与风格是什么及他们所喜欢的类型之间的差距, 同时进一步考查学习类型与学习成绩的优劣是否有联系。他们的结论包括:学习类型与学习成绩有一定的关联性, 还包括:学习方式与学习阶段有联系, 这种联系的实质可能是由在校时间的长短引起产生的。其研究结果在教育界产生过不小的影响与争议。
2 教学类型与学习类型之间的关系分析
2.1 我国高校教学的现状
中国传统的教育受师道尊严传统思想的影响, 教师在学生面绝对权威, 一般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 填鸭式教学及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大行其道。此外现在大学很多同学入学后仍用中学阶段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大学的学习生活, 习惯于应试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在大学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材, 而应该结合专业与社会实际给学生灌输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观念, 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学习行为承担主要责任, 必须有一套适应大学学习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比如怎样安排学习时间, 怎样利用图书馆, 怎样做读书笔记, 怎样对待专业课, 怎样适应老师的教学类型与方法, 所以教法与学法的现代化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
另外许多高校的教师认为只要有高深的学识就能当好大学教师, 不讲究方法和技术, 一套教材和教案, 一用就是好几年。同时现在的高校对教师的以科研为主要核心的绩效考核导向, 让更多的教师只关注科研比如今年出版了几本专着, 写了多少篇文章, 却很少重视他们的对学生的学习需求的关注及教学经验和技术积累与积淀。高校教师只有在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的同时, 精通教法和学法, 具有较高的教学技能和艺术, 才能更好让学生成才与成长。
2.2 实施学习类型与教学类型关系研究的相关因素
考察学习类型与大学教学类型的关系问题的研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要对它们二者关系有个明晰的理解, 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 探究教师的教学类型与学生学习类型之间数量的关系。目前教师的教学类型与学习类型仅仅停留于其关系的理论构建及一些零星的实证研究上, 可能因为教育测量上的工具或研究者的功底的缺位, 影响教师的教学类型与学生学习类型之间关系的更为精确数量表示, 这方面更需要我们做统计工具与研究方法上的大量创新工作。
第二, 国外的教学类型与学习类型的研究过程告诉我们必须关注处于不同年龄段和性别的学习者。如中、小学生因其思维特点, 更多关注触觉式和视觉式学习类型;而到了大学阶段, 随着学习者理性与成熟的增加, 喜欢“分析型”的学习类型会更多。另外, 女同学一般对学习环境表现出较大的适应性, 在学习上多属“审慎型”学习类型。而男生则表现出更多的独立性, 在学习上多属冲动型, 这些都为大学老师的教学类型的多样性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第三, 研究学习类型与大学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 我们也必须考量大学生个人学习类型的形成与教师教学风格的关系。实践研究表明, 学生个人学习类型的形成与教师风格有着天然的联系。比如权威者的专制式教学风格, 老师在课堂中有核心的地位, 教学秩序井然教师可以主导课堂, 学生考试成绩较为理想, 但学习者个人积极、主动合作式学习风格较难形成。而教师的民主式教学风格其掌控难度必然增加, 但关注学生的个性与需求特点必然会促使更多的学生敢于创新, 善于创新。一般认为学习类型则是一种内在的、稳定的、与学习者的个性、认知、情感息息相关的吸收、处理及保存信息的方式, 其和教师的教学风格联系不多, 但有研究表明因作为课堂的主体的教师其对学生的学习类型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不论对学生还是任课教师来说, 对各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市场和生命力, 这反映了学生和老师对课堂教学多样性具有共同的需求和期待, 但从偏爱倾向和程度上来看, 教师和学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学习类型的研究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 广大教师及学生对其知之甚少。因此要大规模全方位地实施学生学习类型的研究确有一定的难度, 需要做大量艰苦而细致的工作。
最后, 就学习类型与教学类型这一研究领域而言, 其本身也存在着不明确的问题。首先对教学类型与学习类型的定义还存在着分歧, 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目前对学习类型的认识还不多, 而且缺乏理论支持。如:判断学习类型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学习类型是否就是潜意识和无意识的?要解答这些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验证与研究。而且我们采取学习类型问卷都来自国外的测量表, 未必适应中国的教育实践, 大多数教学类型与学习类型的测量手段是通过问卷形式来获取数据, 共同方法的偏差问题影响其结果的分析, 大多数研究员认为教学与学习类型基本上属于潜意识的认知方式, 只有观察才能最有效、最客观地了解其表现形式。但是通过观察来收集数据费时费力, 并较为较主观, 同时无法排除人为因素, 如何解决为我们实施学习类型与教学类型关系研究提出更高的要求。
本论文为江西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地方性
高等院校教学类型与学习类型适配性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谭顶良, 周敏.学习方式的转变:点冷观.南京师大学报, 2008 (1) .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346.
[3]谭顶良.学习风格论.江苏教育出社, 1995:328.
[4]Reid, J.M., (1996) .A learning styles unit for the intermediateESL/EFL writ-ing classroom.TESOL Journal Autumn: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