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的结课艺术

2024-10-21

高中化学的结课艺术(共11篇)

高中化学的结课艺术 篇1

清人李渔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掠,不敢弃去。”的确,文章开头必须讲究落笔艺术,课堂教学中的课堂导入也理应如此。若课堂导入设计得巧妙,则能起到先声夺人、扣住学生心弦、激发学生兴趣的妙用。综观中学化学教学的现状,教师对课堂导入的设计可谓匠心别具,但往往忽视对一堂课结尾的设计。事实上,导课是“起调”,结课是“终曲”,完美的教学必须做到善始善终。一节好的化学课,结课语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结课的质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中学化学教学要讲究结课艺术,精心设计结课这一教学环节,给学生呈现出“教学已随时光去,思绪仍在课中游”的教学景观,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下面我就结课的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谈些方法和体会。

一、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结课方法

结课方法有多种,不论哪种方法都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集中注意力,把学生思维吸引到结课环节上来,使他们能在最佳状态下进行学习。

1. 讨论比较法

将新学知识与原有知识通过分析进行讨论比较,找出它们各自的本质特点和不同点,找出它们之间内在联系和相同点,可使学生对新旧知识的理解更准确深刻,记忆更清晰牢固。例如:学习了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的性质后,可用几分钟的时间,列表对比次氯酸、过氧化氢、活性炭及二氧化硫四者漂白的原理,适用的范围,等等。用这种方法结课,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 归纳总结法

新授内容结束后,教师将课堂教学内容有条理地、简明扼要地归纳出来。这样既能理清学生纷乱的思绪,构建知识网络,又能点明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使学生的学习有所侧重。例如:在学习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可将书写步骤简明地概括为:写、拆、删、查。

3. 布惑置疑法

北宋哲学家张载指出:“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现代的教师只会“解惑”是很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会“布惑”,并以此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使由难变易的教学过程再起波澜。例如:在学完醇之后,下一节将紧接着学习酚的性质,可以这样结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羟基与饱和链烃基直接相连的化合物叫做醇,其性质与乙醇相似。可是如果羟基不与饱和链烃基相连,而与苯环直接相连,该化合物的性质又会怎样?它是否也属于醇?下节我们在学习苯酚时,将与同学们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这样可使同学们对将要学习的知识跃跃欲试,促使他们主动预习,寻找答案,也为下节课的开头埋下伏笔。

4. 首尾呼应法

课堂教学应使首尾衔接自然,前后呼应有序,力争达到首是首,尾是尾,不偏不倚,浑然一体的境界,从而使授课主题得到升华,也能给学生以不小的惊奇。例如:进入高中的第一堂课化学是向同学们介绍化学的发展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本节课可在开头让同学回答:你认为化学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何影响?很多同学都会想到酸雨、臭氧层破坏、光化学烟雾等负面影响。所以教师可为本节课作这样的结课语:“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将改变先前对化学的片面理解,深刻感受到化学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进社会文明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并且在人类解决面临的一系列危机,如能源危机、环境危机、粮食危机等方面作出积极的贡献。相信大家一定想学好化学,也一定能学好化学,在以后的学习中,让我们一起感受化学在人类进步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吧!”

5. 知识迁移法

教是为了不教。也就是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探求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多设计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实践中,触类旁通,真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例如:演示完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实验且分析了反应的原理后,可设置如下的问题:“(1)将钠分别投入氯化铁溶液、氯化镁溶液,将观察到什么现象,写出反应方程式;(2)将钠投入下列溶液中,何者溶液质量会减轻(%%%%)。A.氯化钠溶液%B.氯化铜溶液%C.盐酸溶液%D.氢氧化钠溶液,通过上述练习,加深学生对钠与水反应本质的理解。

6. 设置悬念法

好的悬念设置能诱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能激发学生思维想象的浪花,能使学生产生急于知道下文的迫切心理。为此,教师可在某些课的开头,设计好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或一些有趣的情景,造成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介绍钠的知识之前,可先给大家做一个“滴水生火”的实验,就是预先在酒精灯的灯焰里包裹一块钠,然后向酒精灯的灯焰上滴水,酒精灯被点着了。此时学生一定很想知道其中的原因,但谜底需留待讲完钠与水的反应后,再由学生讨论揭开。

7. 妙设歌诀法

达标巩固练习或布置作业,是化学课堂常用的“收尾”方法。久而久之,学生会厌倦。如果教师设计出富有哲理性、新颖性的歌诀、谜语,则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收尾”练习可使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会即刻激发学生探求每句歌诀所蕴含的知识内容。例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时,可将“还原剂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产物;氧化剂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生成还原产物”编成两句口诀:“升、失、氧化、还原剂;降、得、还原、氧化剂。”这样朗朗上口,便于学生记忆。

8. 冶情励志法

在某些课堂“收尾”时,引用与教学有关的名人生平事迹,赞扬名人的思想品质或推崇名人的治学精神,给学生树立起学习和模仿的样板,巧妙地寓政治思想教育于本课“收尾”教学之中。如在讲“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时,可联系我国杰出化学家侯德榜的辉煌事迹。侯德榜一生在化工技术上有三大贡献:第一,揭开了苏尔维法的秘密;第二,创立了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艺———侯氏制碱法;第三,为发展小化肥工业作出了贡献。1921年,他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怀着工业救国的远大抱负,毅然放弃自己热爱的制革专业,回到祖国。通过实例,激励同学奋发学习的精神和报效祖国的斗志。

9. 创设情景法

教师在设计结课语时,充分应用教学语言或教学媒体,充分构成课堂教学的课末情景,是学生觉得上课是一种艺术享受。例如:在“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结课时,可设计:“请同学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想象力,根据一定的规则,自己也来编一张元素周期表。”这样既可深化课堂学习的知识,又可激发学生的兴趣。

1 0. 采访反馈法

教师一反常规,出其不意地将结课任务转交给学生,以教师采访,学生谈感受的方式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方式、效果、评价等经学生之口表达出来,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教育课堂上使用的一种新形式。学生在接受采访的交流、畅谈中,通过梳理思绪、反馈信息、组织语言、情感碰撞等过程,既可锻炼综合能力,又可评价、反馈教学效果,是一种多赢的手段。例如:在学完盐类的水解平衡后,可采访同学总结本堂课的要点,老师在幻灯片上当场打出同学总结的文字,可请不同的同学相继补充。这不仅能体现出课堂对学生的重视,而且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高中化学结课应遵循的原则

1. 目的性原则

课堂收尾应有目的性,无论是巩固课堂知识,还是承上启下,引发学生探究新知识,或者是培养学生某方面的能力,都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设计出合理的收尾方式和内容。

2. 简约性原则

课堂收尾并不是对教学主要内容的再次讲授,因此,要切中要点,突破难点,语言要精练、概括,做到要言不烦。寥寥数语,或画龙点睛,或旨深意远,耐人寻味,或另辟蹊径,别开生面。

3. 灵活性原则

收尾需要简练和概括,但形式是多样的,应根据不同的课堂内容设计出不同的“收尾”,以体现出生动、有趣、活泼的特点。但绝不能故弄玄虚、哗众取宠,否则会冲淡和影响下一节新课的学习。

4. 发展性原则

这是现代教学理论对课堂收尾最根本的要求。传统教学理论侧重于课堂收尾的巩固性,而现代教学理论侧重于课堂收尾的发展性,即不是将其仅视为课堂教学的终结,而是将其作为教学的新起点,特别是侧重于学生知识的深化、能力的发展和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诚然,“画龙点睛”无定式,但它的精心设计与草草收尾,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在化学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因材、因人施教,努力探索与选择最佳的结尾方法,使课堂结尾具有概括性、思想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发展性。

参考文献

[1]武林茂.浅谈生物课堂结课艺术[J].金色年华, 2010.8:98-98.

[2]李艳芳.浅谈生物课堂结课艺术[J].教育交流, 2009.3.

[3]陈筱勇.中学化学结课语的设计[J].化学教育, 2009.5:26-28.

[4]孙翠莲.谈课堂教学结课[J].青年文学家, 2009.12:130-130.

高中化学的结课艺术 篇2

摘 要: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要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初中生物课针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主要学习感性的、比较浅显的、侧重生命现象的生命基础知识。一堂生动的课,也应该讲究教学结构的安排。它不仅要有良好的开端,而且更应该讲究教学结构的安排,结尾的好坏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艺术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结课艺术

一、问题的提出

1.问题的提出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工农业生产,与有关应用科学,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都有密切的关系。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要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标准》提出了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有较大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校的条件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一堂课的结束承接下一堂课的开始,结课的恰到好处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2.研究的意义

讲课如同写文章一样,结构布局非常重要。生物教学具有其本身的特点及其特殊的课程目的,初中生物课针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主要学习感性的、比较浅显的、侧重生命现象的生命基础知识。一堂生动的课,也应该讲究教学结构的安排。它不仅要有良好的开端,而且更应该讲究教学结构的安排,结尾的好坏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艺术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而生物的教学可把最重要的、最有趣的东西放在“末场压轴”,同时给学生以启发引导,让他们的思维进入积极状态,主动地求索知识的真谛。

二、结课的方法与功效

课堂结课是新授课结束时,以精炼的语言,通过归纳总结、实践活动、转化升华和设置悬念等方式,对所学知识和技能及时地进行系统巩固和运用,使新知识有效地纳入学生的认识结构中的过程。

1.在宏观方面把握生物课堂教学的方法

(1)承前启后。知识间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新旧知识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对于知识性较强的生物课堂,例如,《根尖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功能》这一节,可在总结中为新课创设教学意境,通过结课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使前后内容衔接严密。此外还可以设计课后练习、实验操作、问题探讨等活动,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和对知识掌握的程度。

(2)实践培养。新课结束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课外实践活动。在“双子叶植物木质茎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功能”这一节中,由于课标的调整,从原来的理解水平降低到了解水平,结课时就可以提出相应的实践活动,在课外完成知识的巩固,这样不仅提高了知识的运用巩固,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质疑问难。结课时结合教材内容提出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和一些技能训练,让学生课后观察思考探讨,既可以扩大知识视野,又可以发展他们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观察力。

2.在微观教学中体现结课的功效

(1)归纳总结。新授课内容结束后,归纳本节的内容,这样既能理清学生纷乱的思绪,构建知识网络,又能点明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使学生的学习有所侧重。

例如,学完“尿的形成和排出”后,教师可归纳本节知识要点:肾小球通透性、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的差异;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血浆与原尿、原尿与终尿,肾动脉中血液与肾静脉中的血液;点明排尿的意义。这样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零碎分散变为集中,同时也可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条理、完善。

(2)首尾呼应。课堂教学,应该首尾衔接自然,不偏不倚,进而使授课主题得到升华。在设计新课导言时,应采取提出学生感兴趣但又不能解答的问题来引入,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既能反映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情况,又能使整堂课前后照应,达到浑然一体的效果。

(3)讨论比较。将新学知识与原有知识通过分析进行讨论比较,找出它们各自的本质特点和不同点,找出它们之间内在联系和相同点,可使学生对新旧知识的理解更准确深刻,记忆更清晰牢固。

(4)达标巩固。课堂练习是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课堂结束或部分教学内容结束时,都可以适时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这样既可使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得到强化和应用,又可使课堂教学效益得到及时反馈,从而获得下面或下节课教学内容乃至教学方法的调整信息。达标巩固不仅包括实验操作、习题训练,也可以让学生讨论比较、做题组测验、解题竞赛、上讲台练习。做题能使学生对所学的基础知识、技能得到强化和应用,并使教学情况得到及时反馈,从而做到查漏补缺。

(5)设置悬念。仔细分析上下两节课间的联系,在某些课结尾,设计好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造成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人的强烈的求知欲往往来自于神秘感、好奇心,一节课内容结束后,教师不妨来一个“悬念”结尾,悬念的来源就是下一节课中的知识,以引导学生主动去预习。

例如,在讲“生态系统的能量循环”之前可以提这样一个问题:假设你像鲁滨孙那样流落在不毛的荒岛上,只有15kg玉米和一只母鸡可以食用,那么使自己存活最长的办法是:①先吃鸡,然后吃玉米。②先吃玉米,同时用部分玉米喂鸡,吃鸡生产的蛋,最后再吃鸡。这样学生的学习欲望被激发,为了弄个清楚,自己会迫不及待地去提前预习。这样就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6)冶情励志。在某些课堂“收尾”时,引用与教学有关的名人生平事迹,赞扬名人的思想品质或推崇名人的治学精神,给学生树立起学习和模仿的样板,巧妙地寓政治思想教育于本课“收尾”教学之中。

例如,讲“探索生物的奥秘”时,联系我国明代杰出植物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的辉煌事迹:他常常是肩背药筐,“东西南北中”,江湖田野山村处,搜罗百氏,访采四方,用了27年时间付出大半生心血,完成了令世人瞩目的巨著――《本草纲目》,还可简介我国现代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的事迹。

又如,讲“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原因”时,简介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生平事迹:他从小就活泼好动,喜欢采集昆虫,制作生物标本,对动物进行解剖、分类,做观察记录,特别是在“贝格尔”号上长达五年的环球科学考察,收集大量有关生物进化的资料和证据,经大量观察研究分析,终于成功地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并于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这部巨著,在世界上引起极大的反响,被恩格斯赞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通过实例,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从古至今,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必须付出辛勤劳动,从而激励他们奋发学习,报效祖国。

三、问题与对策

1.科学准确性

结课要以科学为指导,向学生传授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并结合教材自然地进行思想教育,不可信口开河。

2.主体明确性

结课应从教材内容出发,紧扣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采用恰当的方法,或从重点、难点点拨,或从智力开发、思想教育予以引导,针对性强,不可面面俱到不分主次。

3.结尾启发性

结课应重点突出,切中要害,画龙点睛恰到好处,语言精炼干净利落。要给学生以启发,要“点而不透,含而不露,意味无穷”。这样才能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起思维火花,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收效良好。

4.设计趣味性

在设计结课时,应在“趣”字上下工夫,尽可能设计得生动活泼有趣味,使学生乐学。切忌从头到尾简单重复。

5.方法多样性

结课有法,但无定法。它要求教师匠心独运,既要知常又要晓变。因此,在设计结课时,一定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不同,知识的难易,学生的特点等各方面情况,形式要新颖,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结课时,各种方法可以综合利用。

总之,结课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结课也是艺术,应结合生物教学的特殊性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语文课堂教学的结课艺术 篇3

结课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里,教师不但要对所授知识或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定型、概括、深化,又要对整个课堂教学情况作出科学的总结和评价,有时还要对后面的教学建立某种联系,进行适当的沟通。此外,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当课堂教学进入结尾阶段,正是学生精力最感到疲倦、注意力最容易分散、效率最为低下的时候。这时,最需要介入有效的刺激来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连续性。因此结课与课首应能做到相呼应,有始有终,使整堂课浑然一体,要对教学效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下面我就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结课做了一点肤浅的探索,希望能得到同行们的批评与指正。

1 “山穷水尽”、“柳暗花明”──诱发想象

根据小学生喜欢幻想、想象、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在结课时,先诱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然后话锋突转,制造悬念,让学生有一种“山穷水尽”的感觉,进而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课外阅读。通过阅读让学生自己寻求问题的答案,又达到“柳暗花明”的目的。

如教完《少年闰土》一文最后一节,师:“同学们,‘我’和闰土少年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离别时难舍难分。在经历三十年后,我们又相见了。这时我们又怎样呢?”让学生大胆猜测,积极发言后,师总结:“大家说得很好,想象也很丰富,可惜都想错了。三十年后,闰土见了‘我’就喊‘老爷’,这是怎么回事呢?大家想知道吗?请同学们课后到图书馆阅读鲁迅的小说《故乡》就明白了。”

这样的结课,既加深了学生对新课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能将学生入到课外阅读领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又如教《琥珀》一课的结束教学时,教师适时出示一幅琥珀的精美挂图,其用意是让学生回忆文章有关的句子和想象琥珀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既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又能有效地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 因势利导,概括总结──培养能力

当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解决后,教师可结合课文,用归纳结尾的方式引导学生以准确、简练的语言,对所学内容作概括、总结。可以归纳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一方面可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明晰的了解,提高教学效果。如在讲授《桂林山水》的结尾时,师问:“这篇课文重点写的是什么?(桂林山、水的特点。)作者写桂林山、水的目的是什么?(热爱桂林山、水的感情。)”然后教师让学生归纳总结,生:“作者通过描写桂林山、水的美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这样言简意赅地抓住课文的精髓进行归纳式的结尾,虽只几句,但思想内容和和艺术特色的归纳、总结都完成了。又如教学《一夜的工作》,可在总结课文内容的同时引导学生说自己的感受,教师:作者看了总理一夜的工作后,他是怎么想,怎么说的?而你又想对总理说些什么呢?学生满怀深情地说:“总理,您辛苦了,可要保重身体呀!”“总理,您为人民日夜操劳,我们怎能不感动呢?我们一定会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再如教《威尼斯的小艇》时,这样结课:师:“夜深了,威尼斯就要沉睡了,我们的旅行也该结束了,这次的旅行你们有哪些收获?”生:“(各抒己见)通过学习,欣赏到威尼斯独特的水城风光;了解了威尼斯小艇的样子和作用;学到了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写作的方法等等。”

这种结课,学生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写作特点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较好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同时也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感受到了学有所得的愉悦和乐趣,语文综合能力也得到提高。

3 巧妙设问,训练思维──开拓思路

在课文教学的结尾处设问,可把学生的思维再次推向高潮,从而达到拓宽思路、语言训练的目的。如在《凡卡》的结课时,引导学生讨论凡卡给爷爷的信发出去后,命运将会如何。学生积极思考时,教师进一步设问:“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吗?为什么?凡卡能跑回去吗?为什么?假如爷爷把他接到乡下,就能摆脱苦难的命运吗?为什么?”这些设问,使学生思维形成“发散──集中──发散──集中”。此过程,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使思维向独特性和创造性方面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而且这样的结尾,让学生动脑、动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促进智能的发展。

4 创设情境,产生共鸣──渗透德育

在课终处,创设一些与课文相称的生动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同时抓住学生的心潮起伏、情感相通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懂得并接受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的结尾时,师问:“学到这里,五壮士的英勇豪壮表现在哪里?课文是怎样写详细的?大家明白了吗?”(生:“明白了。”)接着师述:课文抓住了五壮士的动作、语言、神态来详写‘顶峰杀敌’和‘英勇跳崖’,以此表现五壮士的英勇豪迈,也证明了他们的确可称为──狼牙山五壮士。”师把课题的“壮”字圈起来,然后让全体学生起立,带着对五壮士的无比怀念和崇敬,再有感情地一起读课文后几段,最后教师总结:“历史不会忘记英雄,人民不会忘记英雄,让我们记住这悲壮的一幕,做一个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这堂课的结课,教师及时抓住学生心潮起伏,与英雄心灵相通,对英雄充满敬佩之情时,有机渗透德育教育。教师让全体学生起立,激发学生带着对五壮士的怀念和敬佩有感情地读课文相关内容,教育学生记住这悲壮的一幕,做一个自强不息的中国人,使学生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陶冶情感、发展语言的作用,给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音乐课堂的结课艺术探究 篇4

关键词:音乐课堂,结课,有效教学,探讨

精彩巧妙的结尾, 可以使课堂产生“课虽尽, 趣犹存”的效果, 增强教学效果。在音乐教学中, 有的教师对如何有效结课重视度不够, 缺少研究, 相关结课的教育研究论文数量也较少。在课堂实践中, 如果能有效结课, 让课堂结课环节不再“滑过”, 对音乐课堂全程有效教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为此, 文章以“小学音乐课堂结课有效性探索”为小课题进行研究, 通过课堂实践、听课交流、教学反思等方式对如何优化音乐课堂结课进行思考。在实践中发现结课方法要因人、因课制宜, 这样, 才能有效提高课堂的整体教学效果。

一、首尾照应式结课

课堂教学中导入与结课首尾呼应, 能给学生完整的统一感, 有助于增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我的朋友”第一单元“七个小兄弟”一课教学时, 在导入部分, 可让学生听歌曲“Do-Re-Mi”, 并让学生随多媒体中的简谱卡通娃娃一起表演。在结课环节, 出示8 个空的玻璃杯, 在杯中加入不同量的水, 通过敲击玻璃杯演奏“Do-Re-Mi”。这样, 既巩固所学内容, 又培养了学生的好奇心, 让他们知道生活中并不缺少音乐美。

二、总结归纳式结课

通过一堂课或者一个单元的学习, 教师在结课时对学习内容进行有效归纳、梳理总结是十分有必要的。它可以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回顾, 提炼教学重点, 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进一步理解。例如, 教学三年级下册《侗家娃娃幸福多》一课时, 在结课环节, 让学生再听本单元的《阿细跳月》 (侗族) 、《金孔雀轻轻跳》 (傣族) 、《铃铛舞》 (苗族) , 比较不同民族音乐的特点, 让学生说说自己听这些音乐后的理解、感受。这样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 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

三、情感激励式结课

教师在结课环节要善于通过总结提升, 发掘音乐教学中的情感元素, 点燃学生情感火花, 叩开学生音乐之门, 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例如, 教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春天的歌”第一课时, 在欣赏完《滴哩滴哩》、学唱《春天的小河》之后, 结课时教师通过播放其他关于春天的歌曲, 再让学生唱《春天的小河》, 感受春天的美好, 表达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第二课时教学时, 教师总结:“春天给了我们力量, 给了我们生机。你们就像春天的花儿一样美丽, 像春天的植物一样生机勃勃, 你们就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然后, 在《渴望春天》的旋律中结课, 给学生以情感激励。

四、成果展示式结课

通过一堂课的学习, 学生对教唱或欣赏音乐有自己的学习收获, 通过学习成果展示, 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也有利于检验课堂教学效果。例如, 教学三年级上册“树叶儿飘飘”一课时, 在结课环节, 可让学生带上树叶道具, 分组按角色进行情境表演。学生通过模仿燕子、蚂蚁、小鱼的动作, 想象小动物们见到飘落的叶子会做些什么, 边唱所学歌曲边配合舞蹈律动, 让课堂在学生成功的喜悦中结束。这种结课方法既巩固了学习内容, 也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

五、创编歌词式结课

音乐课堂中, 很多歌曲的歌词都是一首儿歌, 教师在结课环节可以让学生根据旋律自编歌词演唱。创编的主题最好和本堂课学习内容有关, 是课堂教学内容的适度拓展延伸。通过开展“我是小小词作家”等活动,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歌曲旋律也有了进一步巩固, 而且容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音乐学习与各学科有机融合。例如, 教学三年级上册“小朋友的家”一课时, 教师在结课部分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迪斯尼乐园有很多的卡通人物, 我们能不能为它们写一首歌唱唱呢?”需要指出的是, 教师对学生创编歌词的要求要循序渐进, 由易到难。从开始的部分填词到最后的围绕主题灵活创编, 教师应在课堂进行细心指导,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六、拓展延伸式结课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 将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有效地渗透和运用到音乐教学中, 通过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 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在结课时, 可以有目的地把所学内容延伸到课外, 沟通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例如, 教学三年级上册“祖国, 祖国我爱你”一课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用画笔画一画祖国的美丽江山, 家乡的自然美景和著名景点 (如狼山、濠河、博物苑等) 。每个小组画一张, 可以课前布置, 课堂展示, 集体点评。

七、结束语

在教学实践中, 有时同一课堂结课时可能融合了上述几种结课方法, 因为很多方法是有机联系、融会贯通的。有些时候, 同一位教师在不同班级执教同一节课时也会采用不同的结课方法, 这体现教学的因人制宜和方法的多样性。在“互联网+教育”时代, 音乐教师应借助多种教育资源为课堂所用。当音乐课堂结尾不再是个句号, 而是问号、省略号的时候, 课堂才会更加开放多元。当结课以有效教学为旨归时, 说明音乐教师正在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上不断迈进, 为创新教学方式, 提高教学效率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许闯.开放音乐课堂小议[J].吉林教育, 2014 (29) .

[2]李雅芬.“余音”也“绕梁”——例谈音乐课堂结尾的几种形式[J].教学月刊, 2012 (09) .

体育舞蹈的结课总结.doc 篇5

一、体育舞蹈的分类

体育舞蹈也称国际标准舞,按照内容划分可以分为三大类:拉丁舞、摩登舞、交谊舞。三大类舞蹈又包含了十七种舞:

1、拉丁舞包括伦巴、恰恰恰、牛仔、桑巴、斗牛五种舞。

2、摩登舞包括华尔兹、探戈、快步、狐步、维也纳华尔兹五种舞。

3、交谊舞包括布鲁斯(慢四)、华尔兹(慢三)、维也纳华尔兹(快三)、快四(又分南京小拉舞、湖南快四和北京平四)、伦巴、探戈、吉特巴七种舞,共十七种舞蹈。近些年又增加了团体舞,由六对或八对选手集体跳拉丁舞或摩登舞,跳出各种变化莫测的队形。后来又增加了莎尔莎舞、肚皮舞、时尚街舞、阿根廷探戈舞、单人拉 丁舞、单人摩登舞。

按照体育舞蹈的功能分类,可以分为竞技体育舞蹈和大众体育舞蹈。交谊舞属于大众体育舞蹈,拉丁舞和摩登舞属于竞技体育舞蹈。

二、团结协作的社会作用

团结协作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基础,个人和集体只有依靠团结的力量,才能把个人的愿望和团队的目标结合起来,产生1+1〉2的效果。

人与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能独立出去。在这个讲究分工合作的社会上,团结协作的作用不可忽视。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单个集体也不可能完成整个社会所要求的任务,这就要求团队协作了。通过团队协作,人们可以互补不足,可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壮大自身的力量,从而实现自身的追求和双方的共同目标。这样,社会的各项分工合作都得到了很好的完成,社会的发展也得到了很好的促进,也为社会中的个人和集体带来积极地反馈影响。

三、终身体育

例谈初中历史课堂中的结课艺术 篇6

一、承前启后——铺垫设疑式结课

好的结课应该是对一堂课知识的梳理和总结,更应该是引导学生继续学习新知识的起点。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由于历史知识和历史事件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的前后联系,采取铺垫设疑式结课,来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所学的历史知识,同时,激发学生继续学习历史知识的强烈欲望。

例如,在教学“辛亥革命”这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结课:“同学们,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当西方列强对我们的祖国进行疯狂的侵略时,中国人民不断地反抗,不断地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洋务派想通过学习西方的生产技术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而资产阶级想通过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来寻找出路,但这一切都失败了。难道中国就没有出路了吗?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又会进行怎样的努力呢?结果又如何呢?下一节课‘新文化运动将会告诉我们答案。”

这样的结课方式,不仅能够有效地梳理“辛亥革命”这一课内容的知识点,而且为接下来要教学的“新文化运动”埋下了伏笔,达到了承前启后之效。可见,在初中历史结课设计时,教师只有理清历史知识的前后联系,才能有效地设计出承前启后的结课方式。

二、引导探究——横向拓展式结课

一堂课四十五分钟是有限的,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能够引导学生在课后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深入探究,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横向拓展式结课,通过这样的结课方式引导学生在课后对课堂上的历史知识进行自主探究,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大一统的汉朝”一课时,可以设计这样的结课:“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西汉的相关历史知识。西汉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十分繁荣。其实,这一节课我们了解的仅仅是西汉历史中的一点点内容,大家都知道司马迁写过一本著作《史记》,在《史记》中有很多对西汉历史的记载,课后,同学们可以自己翻阅《史记》,相信你们都能对西汉的历史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课后,很多同学都找到了《史记》这本书,并对其中西汉部分的内容进行了研读,在研读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西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相关知识。

这样的结课方式,能够有效地拓展学生历史学习的空间,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很多内容都可以采取这样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课后去自主阅读、自主研究,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肯定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三、组织对比——问题讨论式结课

很多历史知识之间都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也有的历史知识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教师要善于通过问题讨论式结课组织学生在课后进行对比研究,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厘清相关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而且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例如,教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一课,可以设计这样的结课:“同学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了重大的胜利,那么,如果中国也发生资产阶级革命,你们觉得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你觉得中国的改革开放和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有没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这两个问题都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在课后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对比研究。有的同学认为,中国如果首先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就可能不会被西方列强侵略,现在已经很强大了。也有的学生认为中国如果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根本不会取得胜利,而只有中国的改革开放才能让中国走向强大。

这样的结课形式能够有效地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研究相关的问题,从而有效地开阔学生的认知视野,让历史课的教学更高效。■

例谈初中历史课堂中的结课艺术 篇7

一、承前启后———铺垫设疑式结课

好的结课应该是对一堂课知识的梳理和总结, 更应该是引导学生继续学习新知识的起点。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 由于历史知识和历史事件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因此, 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的前后联系, 采取铺垫设疑式结课, 来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所学的历史知识, 同时, 激发学生继续学习历史知识的强烈欲望。

例如, 在教学“辛亥革命”这一课时, 可以这样设计结课:“同学们,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 我们知道了当西方列强对我们的祖国进行疯狂的侵略时, 中国人民不断地反抗, 不断地努力。在这个过程中, 洋务派想通过学习西方的生产技术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而资产阶级想通过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来寻找出路, 但这一切都失败了。难道中国就没有出路了吗?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又会进行怎样的努力呢?结果又如何呢?下一节课‘新文化运动’将会告诉我们答案。”

这样的结课方式, 不仅能够有效地梳理“辛亥革命”这一课内容的知识点, 而且为接下来要教学的“新文化运动”埋下了伏笔, 达到了承前启后之效。可见, 在初中历史结课设计时, 教师只有理清历史知识的前后联系, 才能有效地设计出承前启后的结课方式。

二、引导探究———横向拓展式结课

一堂课四十五分钟是有限的,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能够引导学生在课后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深入探究,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横向拓展式结课, 通过这样的结课方式引导学生在课后对课堂上的历史知识进行自主探究, 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 在教学“大一统的汉朝”一课时, 可以设计这样的结课:“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西汉的相关历史知识。西汉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十分繁荣。其实, 这一节课我们了解的仅仅是西汉历史中的一点点内容, 大家都知道司马迁写过一本著作《史记》, 在《史记》中有很多对西汉历史的记载, 课后, 同学们可以自己翻阅《史记》, 相信你们都能对西汉的历史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课后, 很多同学都找到了《史记》这本书, 并对其中西汉部分的内容进行了研读, 在研读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西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相关知识。

这样的结课方式, 能够有效地拓展学生历史学习的空间,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很多内容都可以采取这样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课后去自主阅读、自主研究, 这样, 学生的学习能力肯定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三、组织对比———问题讨论式结课

很多历史知识之间都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也有的历史知识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 教师要善于通过问题讨论式结课组织学生在课后进行对比研究, 这样, 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厘清相关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而且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例如, 教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一课, 可以设计这样的结课:“同学们,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那么, 如果中国也发生资产阶级革命, 你们觉得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你觉得中国的改革开放和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有没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这两个问题都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在课后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对比研究。有的同学认为, 中国如果首先发生资产阶级革命, 就可能不会被西方列强侵略, 现在已经很强大了。也有的学生认为中国如果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根本不会取得胜利, 而只有中国的改革开放才能让中国走向强大。

谈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结课艺术 篇8

精彩的英语课堂教学, 不仅应该在导入时引人入胜, 过程中环环相扣, 而且在结课时也要精彩无限, 才能让学生回味无穷。但在实际教学中, 多数教师只重导入, 忽视结课, 造成虎头蛇尾的结果。在此, 笔者从听课调研中截取了一些精彩结课片段并进行了总结分析, 以期与广大教师共同探讨。

二、结课模式分析

(一) 激励导向式

英语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英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教师采用激励导向式结课, 可以让学生汲取情感素养的精华, 接受品德教育, 形成美好的心灵品格。

教师的评价语言应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明确的指导性、启迪性和激励性, 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器。某位教师在执教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9A Unit 1 Grammar (I) 板块教学时, 紧扣本板块的重点语法项目“It is+adj.+of somebody+ (not) to do”和“be+adj.+enough+to do”结构来进行结课, 教师真诚地给予学生一节课的表现以鼓励:“Great job!You are active enough to take part in the discussion.It is creative of you to make so many good sentences.”该教师真诚的三句激励语言, 紧扣本节课所学语法项目, 对学生所付出的努力给予了肯定与赞许,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 建立起自信”。[1]

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深入分析、合理运用教材, 进行课堂德育渗透。某位教师在执教译林牛津初中英语8A Unit 6 Natural Disaster中Main task板块时, 通过创设情境, 在课堂教学结束时引发学生讨论“What can we do to help those people who are suffering from natural disasters?”某位教师在执教8A Unit 5 Birdwatchers中Integrated skills板块时, 在结课时讲到:“It’s our duty to protect the endangered birds and some other animals.Let’s try to live peacefully with the animals because we live in the same world.”这两

位教师在结束课时的导向性语言, 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英语教学过程中, 对学生道德文化素养的提高和心灵的净化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二) 归纳总结式

对所学习的内容加以整理和归纳是初中生应具备的一项学习策略。教师可以采用归纳总结式结课, 帮助学生深化理解、有效记忆知识。[2]

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9A Unit 2 Colours这个单元, 有着纷繁众多的“颜色”主题词汇及其代表着不同含义的“情感”类词汇、“性格特征”类等词汇, 既繁多, 又抽象, 学生记忆起来比较困难。某位教师在结课时, 运用了以下形式 (见图1) , 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再如, 某位教师在执教牛津初中英语9A Unit 6Detective stories vocabulary板块时, 面对众多关于“crimes and criminals”的主题词汇, 在结课时, 该教师要求学生完成一张表格的填写 (见表1) , 从词汇的构词法方面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这两位教师在结课时, 都有意识地将零散的词汇归纳总结, 指导学生们观察和分析语言知识的特征, 归纳出词汇的规则。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 使原有的零散信息重新组合成比较系统的信息链, 便于学生获得对学习内容较为完整的认识。

(三) 作业巩固式

作业是英语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 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延伸, 也是对教师教学信息的反馈途径。一堂课结束时, 辅之以与该节课相关的作业, 既可以起到巩固作用, 同时还能了解到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3]

某位教师在教授7B Unit 2 Grammar板块中有关介词“across”“along”“over”“to”“up”“down”“through”等时, 在结课时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了一张地图, 如图2所示。依据地图, 该教师布置了要求学生们根据地图中的路线图编写并表演对话的作业, 力求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英语作业中巩固所学词汇, 发展词汇运用能力。

1.You are at A.Tell us how you can go to the library.

2.I am at B.I have to go to your school now.How can Igo there easily?

3.You are at C.Please say some sentences to make me guess where you want to go.

(四) 评价反思式

英语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通过课程评价改革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英语新课程强调对学生实施综合评价, 变教师的单一评价为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价等。[3]例如, 在教授译林牛津初中英语7A Unit 3中Check out这个板块时, 某位教师在结课时为学生设计了一张自我反思评价表 (见表2) 。

评价反思式表格的使用, 能够让学生及时自查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能较好地记录学生本人真实的学习轨迹, 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 明确努力方向, 做到课程标准要求的“积极反思和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同时, 教师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 能获取教学的有效反馈信息, 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可以有针对性地从课堂教学中总结经验, 以进一步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三、结语

这四种结课方式各有特点, 笔者无意在其中选优, 只是希望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可以借鉴的方式。实际上, 英语教学中结课的形式是多样的, 对结课艺术的探寻也是无止境的。但无论我们采用哪一种形式, 教师都应遵循“因课而异”的原则, 不断创新与实践, 从而达到课虽尽而精彩无限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朱浦.教学问题思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

浅论课堂教学中的结课艺术策略 篇9

教育感言:宁静志远, 淡泊谦和, 以大爱来做小事, 以细节成就事业。

文章讲究首尾呼应, 课堂教学亦自有章法布局:前有导入、后有结课, 导入可以先入为主、化情入境、激趣探疑;结课可以画龙点睛, 回味无穷;或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获得清晰的印象;或开拓学生的视野, 引起联想和思索。好的结课正如高妙琴师操琴, 一曲虽终却余音绕梁, 不绝于耳。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结课的艺术策略。

留白——唯见江心秋月白

留白原是中国绘画构图的一种技巧, 后延伸指艺术创作中为了主题表达的需要而特意留下时间空间上的空白, 以达到无声胜有声的妙境。中国古代艺术讲究虚实结合, 所谓“实者虚也, 虚者实也”, 虚实相克相生, 相辅相成。毫无疑问, 王崧舟的课就常常抵达这样的境界。尽管他从不刻意而为之, 但是他的课总是以一种鲜明的艺术特色而“另类”于小语界。他执教《二泉映月》的结尾就体现了这种对艺术的别具匠心, 突破阅读界面, 直抵心灵的深处:

师:一边是苦难、是屈辱、是悲惨, 一边却是热爱、是向往、是追求, 这就是阿炳的坎坷经历啊!而这一切, 伴随着淙淙的流水声, 伴随着师父很久以前的教诲声, 一幕幕地在阿炳的脑海里出现了。十多年的坎坷经历, 在这一个中秋之夜, 终于化作了这样的心声——

(大屏幕出示:“渐渐地, 渐渐地, 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 伤心的哭泣, 激愤的倾诉, 倔强的呐喊……”)

生: (练读) “渐渐地, 渐渐地, 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 伤心的哭泣, 激愤的倾诉, 倔强的呐喊……”

师:这声音, 让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 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 流水、月光都变成了动人的音符, 从琴弦上流泻出来。就这样, 一首不朽的二胡曲诞生了。 (二胡曲《二泉映月》响起, 师生静静地听完整首曲子, 用时6分钟)

整整6分钟, 让学生摒去眼前的芜杂、耳边的说教, 只静静地倾听, 让这千古名曲流过学生的心灵, 那一刻该是怎样的感动、悲怆, 无助的挣扎凄情的迷离, 人道的呼唤命运的多舛, 全都定格于此, 镌刻心间。

升华——激荡澎湃中国心

有的课主情, 有的课理趣, 主情的课要给学生情感的激越, 理趣的课要教给学生思辨的品质。当教者用饱含感情的语言陈述, 无疑对学生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启迪, 是震撼、更是一种升华。“时有落花至, 远随流水香”这种情感的慰藉也许能封存于心底, 成为他们人生进步之旅的永久财富。

窦桂梅老师执教的《难忘的一课》, 就是这样一堂“为学生生命奠基”的课。

在完成了对课文重点的研读后, 在悠扬婉转的《思乡曲》中, 师生共同深情朗诵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

师:看得出, 此时此刻, 同学们的心已经沸腾, 还有什么话能足以表达我们那份心情呢?只有那一句——

生: (读) 我是中国人, 我爱中国!

师:放声朗诵表达你此时的心情吧!

(学生再读)

师:下面, 请大家拿起笔, 再写一写这句话, 并将这句话永远地镌刻在你心灵的深处。

(师生共同提笔, 教师用红笔, 学生一个个凝神静气地、庄严地、神圣地含着热泪写这句话)

师: (激情地) 同学们, 通过这堂课, 相信你一定记住了“我是中国人, 我爱中国”这句话, 世界上什么都可以选择, 但唯独不能选择的是自己的母亲、自己的祖国, 或许有一天, 你身在国外, 但请你别忘了今天的这堂课, 更不能忘了这堂课里你记住的“我是中国人, 我爱中国!”我们大家再读这句话吧!

生: (铿锵有力地) 我是中国人, 我爱中国!

师:读得太好了!同学们, 咱们今天上的不是普通的语文课, 而是一堂人生感悟课, 因此, 这也就称得上是——

生:难忘的一课! (教师在课题后加上感叹号, 在全场掌声中结束教学) 。教师以情生情, 以情促知, 知情并育, 在那充满激情的课堂氛围中, 学生的情感终于冲破理性的樊篱, 迸发而出, 相信在经历了这样一次刻骨铭心的情感体验后, 祖国已不再是抽象的概念。

悟情——一唱三叹话真爱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 认知目标的达成, 道德品质的发展始于情感。从李吉林的情景教学法到南师附小的感动教育, 他们都是遵循了学生情感的发展规律。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情商,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在结课中, 如能恰当运用学生的情绪体验, 即可达到意已尽而情未了的效果。薛法根老师在执教《爱如茉莉》一课的结尾时, 不惜用语如泼、反反复复、层层递进, 把人世之情、父母之爱演绎得深执缠绵。在和学生解读课文之后, 薛老师深情款款地说:爱如茉莉, 平平淡淡, 却又真真切切 (板书:平平淡淡, 真真切切) , 爱不是水中花、镜中月, 它实实在在地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这篇课文描写了夫妻之间相濡以沫、归于平淡的那种爱。生活当中也有和茉莉不一样的爱, 如果现在让你来比喻, 你认为爱像什么? (板书:爱如——) 用你的理解, 打一个比方可以, 打两个比方也可以。

生:爱如广阔的海洋。爱的时候要学会宽容别人。

师:爱如大海, 宽广无边, 这种爱叫博爱。

生:爱如伞, 为你遮风挡雨, 还能帮助支持你。

师:父母的爱就像这把伞。

师:在人生的不同阶段, 对爱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很多爱要经历岁月的磨炼, 才能体会。所以我们要珍惜生活当中别人给予自己的爱, 愿茉莉一样的爱留存在每个同学的心中, 留存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茉莉花香淡雅而清新, 夫妻之爱平淡而坚韧, 薛老师的结课不愠不火, 渐徐渐近, 那种款款如品香茗, 在淡淡的氤氲中, 那种真情真爱沁人心脾, 历久而弥香。

设疑——问渠哪得清如许

一位教育家说过:一堂好课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带着问题离开课堂。创设问题意识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意识无疑大有裨益。一堂课并不一定都是沿循潮起潮落、花开花谢的一个周期, 也不一定都是情满意尽的戛然而止。在教学《凡卡》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看得出, 大家对凡卡的悲惨处境寄予了深深的同情, 也许你会问, 是什么原因让小小的凡卡离开家庭, 过着奴隶般的生活?凡卡的信寄出去了吗?他的爷爷收到信了吗?凡卡的愿望能实现吗?他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吗?那么就请大家展开自己的想象, 拿起笔以《凡卡的信寄出去后》为题, 写出你认为将要发生的事情。”以问题始、以问题止, 让学生把思考的触觉伸向课堂之外, 去主动探究无穷的未知世界。

高中化学的结课艺术 篇10

一、游戏式

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 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采用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方式来结课, 不仅能促进学生大脑积极思维, 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 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例如, 在教学句型Are there any…in/on…Yes, there are/No, there aren’t.How many…are there in/on…?There are…时, 在课堂教学结束时, 笔者利用了一个竞争式游戏:利用多媒体出示一个空荡荡的公园, 让班内的男、女生比赛猜测公园里有什么, 便问:What’s in the park?由于男、女生各自都想为自己小组加分赢得胜利, 便纷纷猜道:Are there any trees/flowers/solids/swings…in the park?接着, 我又继续问猜着的学生How many…are there in the park?此学生继续猜:There are…。两次都猜对的学生将赢的更多的分数。此时,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跃跃欲试, 兴奋不已, 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巩固运用了本课句型。

二、儿歌式

在对枯燥难懂的语法进行小结时, 不妨用歌曲、童谣的形式把它编成生动又好记的顺口溜, 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 不知不觉就理解了那些本来很难懂的语法, 起到了省时省力, 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How many….are there…?”和“How much….is there…?”句型时, 我编了两首《多少歌》。1.HOW MANY用来问多少, 复数名词要跟牢。ARE THERE跟着多数走, 地点总在后面跑。2.HOW MUCH所问不一样, 物质名词是对象。只因物质数不清, IS THERE来帮忙。这些歌谣顺口押韵, 形象生动, 读起来朗朗上口, 学生印象深刻, 很容易理解和掌握这些语法知识。

三、归纳式

一节课结束时, 教师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用精炼的语言进行总结归纳, 既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 提高他们的综合和概括的能力。例如, 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 2 Ben’s birthday中日期的表达方式时, 笔者就运用了归纳式, 首先出示课文中的日期:the 16th of October, the 2nd of August, the first of January等, 然后让学生观察归纳日期的表达方式, 即“the+序数词+of+月份”。值得一提的是:在运用归纳式结课时, 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 要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空, 让他们自己去观察、发现、归纳语言知识, 感悟语言功能, 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

四、拓展式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语言环境, 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所学语言知识, 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 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2 Ben’s birthday的课文时, 在下课前, 经过调查班内有3名学生的生日在当日或当月, 笔者说:“Let’s have a birthday party for them today.OK?此时学生情绪高涨, 他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birthday present, birthday cake, birthday candle及各种有趣的玩具、食品等, 我把全班分成3组为这三名学生过生日, 他们向过生日的同学赠送了礼物、贺卡, 共同分享birthday cake, 点燃了birthday candle, 围着birthdday cake唱起了生日歌“Happy birthday to you!”。此时我利用录音机把学生在活动中所说的英语录下来, 并把过生日的场面拍摄下来, 留作以后美好的回忆。

总之, 结课有法, 但结无定法, 贵在得法。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结课方式远不止本文所提及的这几种, 而且在实际教学中, 往往要优化组合多种结课方式。但不论采用何种方式,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 使学生在课堂结束后回味无穷, 并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摘要:结课是教师在完成一个教学内容时, 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巩固、扩展、延伸、迁移, 使课堂教学完美结束的教学行为, 它是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本文结合教学实践, 介绍游戏式、儿歌式、归纳式、拓展式四种结课艺术。

关键词:结课艺术,游戏式,儿歌式,归纳式,拓展式

参考文献

[1]惠幼莲、洪子锐.《小学英语新课程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及解读》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高中化学的结课艺术 篇11

关键词:小学音乐,结课,引导,情感

课堂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的呈现, 课堂中的各个环节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不管是在课堂导入环节还是教学过程中, 都凝结着教师无尽的智慧, 而课堂结课环节常常会被忽视。在小学音乐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如果把握好结课环节, 不仅可以使课堂教学得到有效的深化, 而且还可以在这个环节向学生传达深厚的音乐情感。小学生对于音乐的欣赏力和创造力要通过教师的课堂艺术进行深入的发展。结课环节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 可以带给学生不一样的课堂体验, 教师要将这个教育中空缺的地方充分地利用起来, 以结课来使课堂变得余味无穷。

一、引导启发, 结课中体现学生主体

音乐这门艺术需要教师用心去体会, 引导启发式的结课方式对于小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的发展着实有效。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性时期, 在价值体系的构建中, 音乐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美好的情感, 启发学生对于音乐情感的感受力会使学生获得心灵上的成长。小学音乐课本中蕴藏着很多陶冶学生心灵的内容, 比如说对于自然的热爱, 对于美好的生活的憧憬。教师在结课的时候向学生渗透情感方面的教育, 深化学生对于音乐本身的情感体验。课堂结束前学生已经对音乐本身有了一定的了解, 这个时候继续引导、启发, 有助于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深化。

《春之歌》旋律非常的优美, 这首歌曲中寄寓着一种对于美好自然景观的赞颂。这节课中学生徜徉在音乐的世界中逐渐地产生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在快要结课的时候我便与学生进行音乐情感上的交流, 我们的交流围绕着旋律和情感进行, 我们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集中表现了一个热爱自然的主题。我引导同学们感悟, “我们听到的关于春天的歌曲有很多, 而且我们也亲眼所见了春天的美丽, 那么你们对于春天的感悟能否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呢?”由于音乐是抽象化的艺术呈现形式, 我先让孩子们去描绘出春天的图景, 在直观形象的画面中去感受春天, 然后再让孩子们用乐器去表达对于春天的热爱。乐器可以自己选择, 只要是能够发出声音的都可以, 鼓励学生自主性的在想象中开启音乐之旅。这样以一个课程作业的形式引导学生再次的去感受音乐, 给予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 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展示自己想法、技艺的舞台, 学生们因此也有了完成的动力。这样的结课方式不仅深化了课堂教学, 而且能够让音乐更好地伴随学生的生活。

引导启发式的结课方式对于学生再次感受音乐具有重要的作用, 这样的方式充分地考虑到了学生的自身实际, 使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逐渐的增强, 培养起学生热爱音乐的情感。

二、归纳总结, 结课中引发学生深思

归纳总结是一种常用的结课形式,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 教师对课堂环节中的重点、难点进行归纳总结有助于学生深化、掌握这节课的教学内容, 并引发学生在课后的深思。而且可以进一步弥补课堂上存在的不足之处, 帮助学生对于整节课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梳理, 增强孩子们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例如在《顽皮的小杜鹃》的教学中, 这是一首富有童趣的歌曲, 整首歌曲的旋律非常欢快美好, 符合孩子们的心理, 深得孩子们的喜爱。在结课的同时我向孩子们传达了这节课学习的主要信息“:小杜鹃是自然界中的一种鸟, 它给我们带来了美妙的歌声和千姿百态的舞姿, 鸟儿们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许多色彩, 我们要去保护它们。听到这首歌曲的时候, 我们仿佛跟随着杜鹃走在草地上, 走进树丛中, 走到小河旁, 跟随着它走向远方……它还可以飞到我们的身边与我们友好的歌唱, 让我们为鸟儿们营造一个优美、舒适的环境, 让它们自由的飞翔。”这样的结课方式不仅深化了本次的教学主体, 也很好地对学生们展开了环保教育。

学生们对于学过的内容进行回顾的过程其实就是思想不断深化的过程。尤其是那些渗透着情感因素的教学知识点, 必须要用心去体会、总结, 而这样的归纳总结既可以采取教师自己总结的形式, 也可以采取学生自我总结的形式来进行。教师在总结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语言上的艺术, 让枯燥的理论变得充满趣味性, 引发学生们对下一节课内容的期待。

三、情感深化, 结课中丰富学生体验

情感深化也是一种有效的结课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那些情感性特别强的作品, 教师要努力让学生对于音乐情感有发自内心的感悟, 让学生们在学会唱歌的同时, 音乐欣赏能力和鉴赏能力都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这才是教学目标的真正实现。

《森吉德玛》是一首富有特色的民族乐曲, 在学习这首歌曲时, 要让学生感受草原的风情和草原民族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歌曲中寄寓的民族色彩, 弘扬祖国优秀民族音乐文化,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结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结课语:大家都知道,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 每个民族都有他们自己的歌曲。我们今天只是感受了草原歌曲的魅力, 而在以后希望我们可以接触到更多的民族音乐。学唱这些优美的民族乐曲, 体味各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让它们代代相传下去。最后, 让我们一起再次聆听《森吉德玛》, 结束本课。

结课的时候进行情感的深化, 让学生再次感悟乐曲所表达的情感, 这也是对音乐作品内涵理解的一种升华。把握好这样的时机, 让学生对于音乐的体会更加的深入。

俗话说“编筐织篓, 全在收口;描龙绘凤, 重在点睛。”明朝谢榛也说“凡起句当如爆竹, 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 清音有余。”这些说充分说明结尾的重要作用。在小学音乐的教学过程中, 结课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 教师要选择适合本节课的结课方式, 提升学生的音乐感受力。不管是引导启发, 归纳总结, 还是情感深化, 都要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让音乐浸润学生的心灵。

参考文献

[1]胡琼.加强互动构建生动的音乐课堂[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6 (01)

[2]田金凤.浅谈贯穿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几个有效因素[J].黄河之声.2008 (21)

上一篇:血液透析滤过护理下一篇:企业并购后的整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