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有效性

2024-09-23

护理有效性(通用12篇)

护理有效性 篇1

儿童糖尿病又称少年糖尿病, 一般是指病发年龄不足15岁的患者。由于儿童糖尿病的发病人群年龄小, 自理能力不足, 加强护理措施势在必行[1]。儿童糖尿病不同于成年人糖尿病, 在早期不易察觉, 通常需经过对患者进行血糖筛查才能确诊, 具有突发性。循证护理是护理人员在护理活动过程中有机的将科研结论与临床经验、患者愿望相结合, 获取证据, 作为临床护理决策依据的过程。其科学个性化的护理相对常规护理, 能更好的制定出符合儿童糖尿病的护理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研究选取本院2006年8月~2013年3月就诊的68例儿童糖尿病患儿, 随机分为常规组36例 (常规护理) , 其中女18例, 男18例, 年龄6~14岁, 平均年龄 (10.0±1.5) 岁, 发病时间1~7个月, 平均发病时间 (3.5±1.0) 个月;循证组32例 (循证护理) , 其中女15例, 男17例, 年龄5~15, 平均年龄 (10.5±2.0) , 发病时间1~8个月, 平均发病时间 (3.8±1.2) 个月;两组患者病况指标彼此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

常规组患者以及循证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分别接受常规护理治疗以及循证护理治疗。循证护理的关键在于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循证护理的学习方案和计划。结合科室护理经验和对护理文章检阅, 以及对文献的可靠性、真实性作评价和确定结论要严格遵循循证护理基本原则[2]。

1.2.1 循证问题

这个阶段主要任务是要提出临床问题。因此需通过循证护理方法, 通过细致的病况观察, 有效的医患沟通, 良好的医患互动, 全面收集资料, 找出问题的关键, 制定出科学合理且具有个性化的适合儿童糖尿病的最佳护理方案。

1.2.2 循证支持

根据护理问题, 依照患儿的实际情况, 在科学的基础上相对应的制定出符合患者病情的护理措施。

1.2.3 循证观察

通过对以往病例, 入院评估对患儿自身的情况, 如生活习惯、身体状况、心理状况、患儿家长以及家庭的相关状况等调研并了解。充分了解患儿本身的状况, 以利于制定适合患儿的最佳护理方案。

1.2.4 循证应用

在上面循证支持和循证观察所收集到的信息基础上制定具体的循证护理方案。其主要包括如下几点:①循证护理小组:成立由经验丰富的护士、护士长和有责任心的护理部主任组成的专业的循证护理小组。②及时有效的血糖监测:鉴于儿童糖尿病患儿年龄普遍偏低, 自理能力不足, 血糖往往得不到有效及时的监测, 从而不利于病情的控制。因此如何实现及时有效的血糖监测至关重要。通常分别在空腹、早餐前、中餐前、晚餐前、夜间各监测1次血糖[3]。③正确的胰岛素注射:胰岛素的风险性有着较多研究。国际糖尿病联盟儿童青少年糖尿病协会 (ISPAD) 明确了儿童糖尿病的控制目标, 通过采用CGMS和胰岛素持续皮下注入法 (cs II) 控制血糖。④合理的饮食控制:儿童糖尿病的饮食一方面为了控制血糖需要控制饮食, 另一方面又要保证儿童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循证护理中通常采用罗顺清、星野纱织等提出食品交换法作为控制饮食的手段。⑤规律的运动:需要根据每个患儿具体的实际情况, 制定相应的符合个人的运动方案。运动量一般不易过大, 运动方式以不疲劳、微出汗、中等强度为原则, 包括爬楼梯、快走、散步、小跑等[4]。

1.3 评价标准

两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 通过检测空腹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的改善情况, 住院天数判断治疗疗效。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数据均采用SPSS17.0作为统计学工具,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常规组与循证组患者疗程结束后, 对空腹血糖含量、糖化血红蛋白以及住院天数3个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循证组的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常规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儿童糖尿病又称少年糖尿病, 由于患儿的特殊性 (年龄偏低, 一般为低于15岁) , 自理能力等各方面机能都不够健全, 传统的护理模式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为了适应它的特殊性, 要求其与成年糖尿病患儿有着不一样的治疗护理模式。循证护理在循证支持以及循证观察的基础上, 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 (患儿病情、心理状况、患儿家长的状况等) , 制定科学的个性化护理模式, 由于其护理的整个过程都与患儿本身的情况紧密相连, 能及时有效的针对患儿的各种突发情况, 及时作出反馈、调整。相对于传统的护理模式, 有着显著的优越性。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通过对本院患儿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循证组, 分别介绍常规护理以及循证护理, 在治疗疗程结束后, 通过对两组患儿进行各项指标的检查发现, 循证组其在空腹血糖、糖化红蛋白改善情况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常规组。且在住院天数上也明显短于常规组 (10:19) , 显著缩短了患儿住院时间, 大大缩短了患儿治疗时间,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循证护理在儿童糖尿病护理中实施的有效性是显著的, 有效的, 有利于儿童糖尿病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魏荣, 柯晓燕.循证护理对儿童糖尿病血糖控制和不良事件的影响.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2, 31 (10) :1814-1815.

[2]陆群, 孙海峰, 陈明珠, 等.循证护理在儿童糖尿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0, 14 (10) :24-25.

[3]赵正清.运用循证护理方法探讨胰岛素笔注射中的相关问题.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0, 16 (14) :1641-1642.

[4]古建平, 卫海燕, 李文静, 等.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在1型糖尿病患儿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社区医学杂志, 2012, 10 (17) :57-58.

护理有效性 篇2

婴幼儿口腔护理有效方法有哪些?看看下面的婴幼儿口腔护理有效方法吧!

1、当孩子第一颗牙齿萌出后,家长就要用指套式牙刷,以轻柔、简短的来回动作清洗幼儿牙齿。每天最少做两次,一次在早餐后,另一次在睡觉前。若能在幼儿每次吃东西后就清洁牙齿,当然更理想,这样可使孩子尽早地树立起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注意事项:一般在牙齿和牙床交界处及两颗牙齿之间的区域,特别容易积存黄色乳酪状粘性物,它是由食物残屑和细菌堆积而成,一般称它为牙垢。它很柔软,只要稍微擦拭就可以清除掉。要仔细地除去它,要不然很容易从那儿开始蛀牙。

在擦拭婴儿牙齿时,请不要用牙膏,并要注意上颚乳臼齿的外侧和下颚乳臼齿的内侧面、上下乳臼齿的咬合面是否彻底擦拭干净。伴随着更多的牙齿萌出,牙缝间的清洁则需要使用牙线。

2、到两岁半左右,幼儿全口乳牙长齐后,就要开始教幼儿刷牙。

首先,要为幼儿选择合适的牙刷。由于孩子的手和嘴与成人不同,需要使用刷毛柔软、刷头小巧的儿童牙刷,这样才能更好地清洁牙齿、保护牙龈。

其次,要选用合适的牙膏。一般孩子的牙齿出齐后才可以使用牙膏,这样可以防止孩子误吞牙膏。使用牙膏时,必须使用含氟素的牙膏。同时,牙膏的份量应大约为一粒青豆大小,避免宝宝不能把过多的牙膏清洗干净。可选用儿童牙膏,因为儿童牙膏的配方是针对儿童的,而且儿童牙膏通常都有水果香味,可以提高小孩的刷牙兴趣。

幼儿口腔护理的误区

误区1:画蛇添足

很多妈妈会用新纱布蘸水给宝宝擦拭口腔黏膜,以为这样就可以达到清洁口腔的目的。

专家指导:新生儿的口腔黏膜非常细嫩,稍不留意,纱布就会损伤宝宝稚嫩的口腔黏膜,而且是肉眼看不到的损伤。细菌、霉菌随着侵入繁殖,引起霉菌性口腔炎,俗称“雪口”,霉菌在受损的黏膜上繁殖生长,出现一片片的白斑,又称为“鹅口疮”。

正确做法:

宝宝睡醒后,先让他喝些温开水,起到滋润和清洁口腔的作用。如果宝宝吃奶后睡着了,难以喂水,妈妈可用消毒棉签沾水,轻轻地给宝宝口腔清理一下。

误区2:自找麻烦

细心的妈妈,经常会观察宝宝的口腔,生怕有异常情况没有及时发现。很多新手妈妈并不知道,口腔中的

“马牙”及“螳螂嘴”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如果听从别人的经验之谈,用尽各种方法去除异常情况,结果反而给宝宝增添了痛苦。

Q:什么是马牙?

A:“马牙”是齿龈的上皮细胞脱落不完全而形成的,看上去就像刚刚萌出的.牙齿,有的像小马驹口中的小牙齿。对宝宝没有什么任何影响,几天后就会自行消失,不必处理。

Q:什么是螳螂嘴?

A:宝宝哭的时候,常常会看见他嘴巴两边的颊黏膜处有明显的鼓起,如糖丸大小,其实是两块脂肪垫,宝宝吸吮乳汁时就是靠脂肪垫的吸力造成负压,使奶汁流出,它有利于宝宝的生理需求,妈妈不需要做任何处理,等宝宝长大一点,自然会消失。

幼儿口腔护理的注意事项

宝宝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宝宝的健康成长都是很关注的,很多人也是都很关注对宝宝的健康的护理的,对于宝宝的口腔护理也是不能忽视的。可是有些家长还没有意识到口腔保健的重要性,甚至也都不知道宝宝口腔护理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1、整个新生儿期(初生至28天),应勤喂宝宝温开水,以清洗口腔。无论母乳或人工喂养,每次吃完奶,都要养成喝水的习惯,尤其是宝宝发烧、感冒时,更应勤喂温开水。

2、人工喂养的宝宝,如果吸奶速度较慢或者吃吃停停时,妈妈不能用橡皮奶头去顶宝宝的口腔黏膜,催促宝宝吸吮,这样频繁操作,容易损伤宝宝的口腔黏膜。

3、严格保持奶头、奶具的卫生。母乳喂养的宝宝,妈妈保持乳头的清洁很重要,每次哺乳前,应用肥皂清洗双手和乳头,擦试乳头的毛巾要先用热水消毒。人工喂养的宝宝,奶瓶及奶嘴均要用清水彻底冲洗干净后再使用。

4、冲调的奶粉温度要适当,喂之前先在手臂上试一下温度。如果奶温较高,很容易烫伤宝宝的口腔黏膜。

幼儿口腔疾病护理要点

婴幼儿免疫力低下、皮肤粘膜的屏障功能也差,常因感染、外伤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引起口腔粘膜糜烂、损伤而致病。

感染性口炎

感染性口炎在婴幼儿较多见,可单纯发病也可继发于腹泻、营养不良、急性感染、久病体弱等全身性疾病时。主要有以下三种:

A、鹅口疮:又名雪口,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真菌性口炎。此病与新生儿出生时产道感染或乳具感染有关,此外菌群失调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如长期滥用抗菌素)。其表现主要是在孩子的口腔粘膜上出现白色乳凝块样物,可有一处或多处同时发病。这些白膜可以发生在口腔内的任何部位,常见于上下唇内侧、颊粘膜、舌面、牙龈、软硬腭上,有时也能波及到咽部。

开始为乳白色点状或小片状,逐渐融合成大片乳白色膜,略微凸起,周边不红。不易擦去,若强行擦拭后局部潮红,可有溢血。一般无全身症状,重者可出现食欲低下、拒奶、哭闹不安、低热、呼吸困难等。

家庭护理要点

1、一般用2%碳酸氢钠溶液清洗口腔,每日2-3次。

2、面积较大时,可用制霉菌素10万u加水1-2ml涂患处,一天3次,一般3-4天即可治愈。

3、孩子生病时应正规使用抗菌素以减少本病的发生。

4、对于白膜蔓延到喉头、气管、食管乃至血液的严重病儿必须及时送医院治疗。

B、疱疹性口炎:是Ⅰ型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以6个月到2岁的婴幼儿最易罹患。起病时可有38℃-40℃的发热,1-2天后口腔粘膜上出现小水疱,可为单个,也可成簇。小水疱破溃后形成很浅的溃疡,上面有黄白色膜样渗出物,周围有红晕。

护理有效性 篇3

【关键词】功能锻炼;骨折;舒适护理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014-01

骨折是临床常见病,该病的发病人群主要是儿童以及老年人。临床症状多表现为软组织损伤、骨折部位剧烈疼痛并有大量的出血,而且血肿吸收会导致患者的体温升高。多数患者常为一个骨折部位,严重的患者可能由于连续撞击导致全身发生连续性的骨折[1]。近年来,舒适护理被逐渐引入骨折术后功能锻炼中,临床经验也表明,取了不错的效果[2]。我科于2012年6月到2014年6月针对100例骨折患者术后功能锻炼中实施一般护理干预和针对性的舒适护理干预,观察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2年6月到2014年6月收诊的100例骨折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6例,女性44例,平均(66.8±8.3)岁。所有患者均符合骨折的临床诊断标准[2]。将此10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 B组,每组各50例患者,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以及临床症状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A组的50例患者采取常规的基础护理,即向患者讲解功能训练中的注意事项并发放印有如何预防骨折相关知识的宣传册;B组的50例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舒适护理干预,具体为:(1)心理的舒适护理。护理人员应该讲解功能训练的重要性以及注意、配合事项,与此同时积极和患者家属交流,给予患者鼓励,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环境的舒适护理。与营造舒适的环境是伤口愈合的重要因素,治疗以及护理等尽量不要影响其他患者,此同时,护理人员需要准备多源频谱治疗仪1台,CMP机1台,与此同时需要随身听一台;(3)舒适的体位。医护人员应叮嘱患者取合适的卧姿体位,这样有利于患者的血液回流,而且减轻了骨折部位的肿胀程度;(4)锻炼时的舒适度护理。合理安排功能锻炼时间,锻炼时,打开音乐,调节氛围,开始先进行简单动作的训练,锻炼的范围角度从小到大开始,如果患者有不适,及时处理,对伤口愈合前采用多源频谱仪器照射一定的时间,再采取CPM功能锻炼,对于术后伤口愈合后,可采取先用热毛巾热敷骨折部位,再采取CPM功能锻炼。

1.3观察指标

采取随机追踪观察、测试以及记录收集的相關资料方式,主要包括患者护理后的关节活动度、满意度以及术后并发症变化。通过使用本院自行编制的满意调查表,以选择题为主,80分以上满意,60~80为一般, 60分以下为不满意,调查表由专职护士指导完成,确保真实性。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的数据均使用SPSS21.0软件统计分析,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取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

2.结果

从表1看到,在行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体重以及血糖都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从表1看到,B组的改善程度优于A组的改善程度。

表1 治疗前后患者的关节活动度比较

组别(n)关节活动度

治疗前治疗后

A组(50)29.21+2.7892.92+4.09

B组(50)30.76+3.98105.06+4.12

t2.3112.81

P<0.05<0.01

对比两组患者的满意度,B组均优于A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的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满意度

组别(n)满意[n(%)]一般[n(%)]不满意[n(%)]总有效率[n(%)]

A组(50)21(42.0)17(34.0)12(24.0)38(76.0)

B组(50)32(64.0)15(30.0)3(6.0)47(94.0)

X24.860.186.352.68

P<0.05>0.05<0.05<0.05

3.讨论

现今时代,人们的健康观念在不断转变,因此,对各种疾病的护理教育工作的要求也会发生变化。医护人员在不断探寻发展新的护理模式来提供更全面的护理服务[4]。由于多数骨折患者是儿童或者老人,他们的身体素质以及心理压力较低,再术后功能锻炼中采取合适的舒适护理干预显得非常的重要。本院针对骨折患者术后功能锻炼中开展舒适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心理舒适护理、舒适的就诊环境和以及在功能锻炼中的积极参与。与此同时,我科护理人员在患者中间宣传和教导预防骨折的医疗常识,提高患者的自我意识,这对于预防骨折均有明显的效果,同时在出院后,也要定期询问患者的身体情况以及病人的康复计划的进展情况,尽早发现出现的不适反应,监督患者对此的执行情况。在本次治疗中,有3例患者出现压疮、关节脱位并发症,经分析是由于患者没有认真配合护理人员的指导,经我科积极地治疗后,患者均康复出院。

本次研究对我科收治的100例骨折患者术后功能锻炼中采取积极的舒适护理干预,研究结果表明,采取舒适护理方式患者的术后满意度为94.0%高于常规预防护理方(76.0%),而且患者的关节活动度均高于术前,前者明显优于后者,提示舒适护理育干预对于骨折患者术后功能锻炼的全面作用明确,值得临床使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牛芳侠. 舒适护理应用于骨折患者术后康复的效果评价[J]. 河北医学, 2014, 36(10): 1592-1594.

[2]谢丽花. 舒适护理在老年骨折术后患者中应用与效果评价[J]. 吉林医学, 2012,34(36): 7732-7733.

[3]耿爱芹. 骨折患者术后功能锻炼的护理干预[J]. 实用医药杂志.2013.31(11):136-136

护理有效性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在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我院接诊了大量急性阑尾炎患者,笔者从中抽取了200例在病程、病症、心理以及生理指标均不存在显著差异的要进行阑尾炎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干预分析。对所抽取的200例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分组,按比例均分为两组,为Ⅰ组和Ⅱ组,其中Ⅰ组为对照组,Ⅱ组为观察组。其中,Ⅰ组男性患者62例,女性48例,全组年龄范围在21~70岁,均值为(46.2±4.3)岁;Ⅱ组男性患者57例,女性43例,全组年龄范围在22~71岁,均值为(45.6±5.5)岁。在年龄、性别以及患病时间等方面进行比较,这两组不存在明显的差距,没有统计学意义,即不符合P<0.05的条件。故而,可以对Ⅰ组和Ⅱ组进行关于心理护理干预的对比试验。

1.2方法:在临床治疗上两组均应用阑尾炎手术方法,包括:手术前的静卧休息、禁食,以及通过静脉输液途径供给患者所需的水、电解质以及营养物质,同时还要服用、注射或者滴注抗生素药物以及镇痛药物,以及进行必要的常规检查。在护理上,在Ⅰ组中应用普通的常规护理措施,即查房、生理指标监测、饮食控制以及卫生等方面。在Ⅱ组,除了行必要的常规护理外,还追加心理护理。其具体的措施有:①术前心理护理:在手术前,针对患者对疾病知识了解甚少,其自身对疾病存在一定困惑甚至恐惧的心理,护理人员要进行必要的术前心理护理。主要为向患者具有针对性地讲解急性阑尾炎相关知识,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水平、社会角色、性别等条件来确定讲解的方式以及深度。例如,面对文化程度有限的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以及知识宣讲的语言要确保浅显易懂、通俗化。通过针对性的讲解,能够促进患者对急性阑尾炎及其手术的理解,从而减弱其恐惧心理,增强其与临床治疗以及诊断的配合度。②术后心理护理:完成阑尾炎手术后,要及时地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手术的情况以及效果,以免患者因担心、质疑手术效果而导致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问题的产生,甚至会影响其手术后与临床治疗的配合度。故而,在完成手术后,护理人员首先要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手术情况,与患者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通过交谈或问卷等方式了患者关心以及重视的问题,从而确定有效的途径来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另外,为了避免长期的卧床引起心理问题以及帮助患者尽快康复,还要进行必要的行为干预。要建议患者在手术后进行适当的传下活动,并同时给予协助和指导。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以及术后情况,在建议其静卧修养的同时,还要进行适宜的锻炼,协助其下床走动。同时还要建议患者戒掉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以利于手术切口的早日愈合。不良的术后活动以及饮食会导致便秘以及腹泻的出现。要明确禁止患者开展剧烈的活动、长期卧床、食用辛辣或含油量高的食物等。

2结果

2.1治疗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时间的长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心理护理干预对于阑尾炎围手术期护理的有效性。其中,Ⅰ组患者住院治疗所需的时间为(6.4±3.6)d,Ⅱ组患者住院治疗所需的时间为(3.4±2.6)d。从时间上看,Ⅱ组明显优于Ⅰ组,二者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意义,即符合P<0.05的条件。

2.2满意度分析:利用不记名问卷调查方式,来调研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获得以下数据:在对照组100例对象中表示满意、基本满意以及不满意的人数分别为27、48、25例,故而可以认为该组中达到满意的人数为75例,所占比值为75%;在观察组100例对象中表示满意、基本满意以及不满意的人数分别为41、55、4例,故而可以认为该组中达到满意的人数为96例,所占比值为96%。由此可见,在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上,Ⅱ组患者显著优于Ⅰ组,得到P值<0.05,二者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3对临床治疗配合度:通过对患者住院期间的主治医师、责任护士等相关工作人员的调查,统计出患者对临床治疗的配合程度。其中,在对照组100例对象中完全配合、基本配合以及不配合的人数分别为28、40、32例,故而可以认为该组与临床治疗配合的人数为68例,所占比值为68%;在观察组100例对象中完全配合、基本配合以及不配合的人数分别为73、26、1例,故而可以认为该组与临床治疗配合的人数为99例,所占比值为99%。由此可见,Ⅱ组患者显著优于Ⅰ组,得到P值<0.05,二者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在生活中,阑尾炎为高发型疾病。一旦患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活动。在临床治疗上,经常采用手术疗法来治疗急性阑尾炎。相当一部分患者对于手术会产生恐惧、疑惑、抗拒等心理[4,5]。在未进行手术时,这些不良的心理状态会影响患者对手术的配合度;在进行手术后,会影响患者的机体康复能力。基础的医院护理工作内容主要涉及患者的住院环境、治疗措施、生理监测等,对于患者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如焦虑、恐惧、抗拒、缺乏信心等没有帮助作用。故而,需要从心理的层面加强对阑尾炎患者在围手术期的护理工作。本文基于这一出发点,在所从事的医院抽取一定数量的患者进行了实验性研究,从而给心理护理在阑尾炎围手术期护理的有效性进行充分的论证[6]。

通过试验,可以明确,除了基础的护理工作外,对围手术期阑尾炎患者进行了多方面的心理护理,包括术前以及术后的护患沟通、有针对性地交流以及技术指导等,能够帮助患者消除紧张、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提高其与临床治疗的配合度、缩短患者治疗所需时间、提高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进而创造良好的、融洽的护患氛围。总之,心理护理实施于阑尾炎围手术期的护理工作中,能够发挥一定的效应,应当给予普及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洪梅.急性阑尾炎术后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的效果[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10(9):571.

[2]高来娣.老年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手术前心理护理[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10(11):177-178.

[3]贾文霞.急性阑尾炎患者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11(1):535-536.

[4]袁爽英.急性阑尾炎术后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8):358-359.

[5]支引娟.心理护理联合健康教育对阑尾炎患者术后恢复情况以及心理状况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4,35(32):7306.

护理有效性 篇5

1、泡脚

我们的脚经过一天的步行之后会变得非常的劳累。下班之后,我们可以适当地用热水泡脚,以缓解疲劳。既可以只用温热水泡脚,也可以在热水中加入一些花瓣,或者香薰油。泡脚不仅可以缓解脚部疲劳,还可以令双脚变暖和。冬天的时候双脚经常会冷到睡不着。睡前泡脚有利于时双脚变暖和,从而促进睡眠。

2、穿合脚的鞋子

平时买鞋子的时候一定要买最舒服的、最适合自己脚的鞋子,不要为了贪图美观而选择不合脚的鞋子。这里指的不合脚,不仅是尺寸不合适,还包括穿起来的舒适度不合适。如果尺寸合适,而且鞋子也非常好看,但是穿起来你觉得不舒服的话也不要买。

3、做脚膜

脚部也可以做面膜的。为了让脚部的皮肤变得润滑,我们可以在家自制脚膜。首先,取出三个鸡蛋黄跟牛奶混合搅拌,然后再加入适量的橄榄油,最后加入珍珠粉。把它们一起搅拌成为糊状。等到它们成糊状时候,敷在脚上20分钟,洗净即可。

4、定期修剪脚指甲

我们的脚指甲生长的很快,有些人比较懒惰,很久都不修剪一次脚指甲。指甲太长的话穿鞋的时候会不舒服,经常戳到脚。我们应该定期修剪指甲,把它修剪的整整齐齐的。修剪指甲的同时顺带去一去死皮。这样不仅美观,而且穿鞋又舒服。

5、脚部按摩

适当的进行脚部按摩,不仅缓解脚部的疲劳,还可以令脚变得更干净。我们既可以去专门的店铺进行脚部按摩,也可以在家自己按摩。在家自己按摩的话可以在脚上放一些磨砂膏再按摩。

护理技能教学的有效措施 篇6

【关键词】护理技能 教学 措施

随着医学发展和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对护理服务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然而护理技能以及相关教学仍相对滞后。如何根据社会实际需要,培养适合新形势需要的护理人才,成为摆在各卫生学校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我校在进行护理技能教学时,双管齐下,既注重专业技能教学,又注重学生人文素质提高,通过传授知识和培养素质的相结合,有效促进了护理专业人才素质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目前护理技能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只注重操作流程的训练,忽视护理能力的培养

长期以来,在教学体系中存在只注重操作流程的训练,教师只是按照教学大纲和学校教学任务,按部就班地讲课、示教,学生也只是围绕着课堂和书本进行机械学习,导致學到的只是死知识,活学活用的能力严重欠缺。学生难以按照实际情景进行实际操作。例如在静脉输液练习时,老师的教学任务在于指导学生准确、迅速地完成操作,而学生则是根据老师的指导,只要能够准确完成即可,却忽略了在操作过程中应对患者保持关爱,应根据病人的反应,适当地安慰性交流,并且也容易忽略操作之外其他需要准备、需要考虑的因素,一旦真正面临临床实践时可能会束手无策。

2.实践教学与临床护理脱节

护理教材和操作常规较落后,与临床脱节严重,教师的教学观念也比较保守,不能应时而变,操作过分强调统一,缺乏主动思考及创新精神。如灌肠法、导尿术,临床上的用物早已改为一次性的,而教师在教学生时还是按照以往的步骤,以往的可重复利用的灌肠筒、导尿管在训练,导致学生进入临床无法顺利投入工作。

3.教师主导一切

教师主导一切,历来是我国传统教育中极其明显的一个弊端,在护理技能教学中同样广泛存在。课前需要的各项材料和用具往往由实验老师准备好,上课期间老师是传授知识的核心,课后老师还要负责整理各项材料和用具,本应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却恰恰被边缘化,对老师的过度依赖,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差、相关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得不到有效的锻炼。

二、护理技能教学的有效措施

1.运用评判性思维,勇于改革教材,跟上临床步伐

护理教师定期进入临床实践,掌握临床护理的新技术,为我们的护理教学及时注入新鲜血液,及时改革教材,改变思维,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临床要求的高素质护士。

2.抓质量,严考核,突出操作技能

护理技能教学提倡进行开放式教学,但并不是一味盲目地让学生随意练习,而应该抓好实践教学质量,严化考核标准,真正从提高学生实操技能出发进行练习,具体包括:(1)联合各任课老师,共同制定出18项护理操作规程要求和练习次数,据此进行考核;(2)合理安排授课计划,平衡各学科学习压力,给实践操作留足时间,以免学生顾此失彼;(3)规范学生自我核查、自我检测。将学生随机分组,针对操作和待考核项开展互查互评。

3.围绕实际实施情景式启发教育

为了培养学生综合操作能力,改变单一的学习知识,在临床护理技能教学过程中围绕护理实际,大力实施情景式启发教育,通过模拟真实的病房,围绕病人可能提出的各项问题的解决,开展护理教学。例如针对术后病人应如何护理、病人拒绝配合治疗怎么办等,启发学生展开想象,集思广益,多提问多思考,提前采取应对措施,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护理技能。

4.健全制度强化管理

根据教学需要和学校相关管理规定,制定实验室规章制度,成立督导小组进行检查:(1)行为规范:强化实验室管理秩序,进入后要严格遵守课堂纪律,不得大声喧哗,不得随意走动或处理私事,不得打电话、吃东西、私聊等,要端正上课态度和行为举止,认真完成实验;(2)仪表要求:要以学生和护士的着装要求,并根据实验要求穿戴相关衣物,不戴首饰不化浓妆。

5.创新探索护理技能教学新方法,培养综合技能型人才

基于现行护理技能教学的弊端,要敢于解放思想和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推行问题启发式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尤其是学生在学习枯燥的病理、药理学科目时,如果仅靠死记硬背,就非常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而通过问题启发和情景教学,则能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课本知识的具体应用,有效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且还能够化死记硬背为主动探索,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寻求解决问题途径和创新的积极性,大大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在护理技能教学过程中,建议教师多给学生以临床实战或者实验室模拟的机会,结合具体的案例,实施真实的演练,再结合相关理论教学,从而使学生综合技能都能得到锻炼。

三、结语

如何跟上时代发展和临床护理服务需求不断提高的要求,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型护理人才,是各类卫生学校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也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相关技能教学时,要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临床真实训练和实验室模拟实景训练为途径,实现既培养学生理论素养、又提高实践能力的双重目的,培养出临床上真正所需的综合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谢永红.浅谈 PBL 教学法在病理实验课中的应用及意义[J].右江医学,2004,38(4).

[2]郑修霞.护理教育学概论[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

[3]李继平.对21世纪护理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J].现代护理,2004,10(1).

风湿病疼痛护理的有效性观察研究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期间收治的62例风湿病患者参与研究,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并同意参与,经血清学检查确定患者临床症状符合风湿病诊断标准。按患者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1例。对照组男17例,女14例,年龄35岁~78岁,平均年龄(58.3±4.2)岁;研究组男13例,女18例,年龄38岁~80岁,平均年龄(57.5±4.6)岁。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

1.2 护理方法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包括遵医嘱服药,合理饮食,康复锻炼等。

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疼痛护理,具体内容为:(1)日常生活护理:护理人员定时打扫患者的病房,保证病房内部整洁干净,温度适宜,湿度适中,光线合适,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放置植物盆栽,保证病房内有生机感。晚间护理应轻拿轻放轻走,保证室内安静,为患者提供良好的睡眠环境。叮嘱患者日常注意事项,尽量避免低温刺激加重病情。此外需指导患者健康饮食,避免辛辣生冷以及刺激性较强的食物,同时要保证维生素的摄入量。(2)心理护理:风湿病发病隐慝、病程较长、预后较差且可反复发作,患者长时间受到病痛的折磨极易产生焦虑、抑郁以及恐惧等不良心理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有效交流,了解患者心理情况以排解其内心的不良情绪,鼓励患者倾诉内心苦闷,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病魔的信心。疼痛是风湿病的显著症状,使患者饱受折磨,也是患者产生焦虑情绪的直接原因,因此护理人员可通过按摩、聊天、听轻音乐等方式转移患者对疼痛的注意力,改善疼痛情况。(3)用药护理:护理人员遵循医嘱为患者用药,规定用药时间和服药剂量,告知患者服药的作用,并监督其长期服用。(4)康复锻炼教育:风湿病患者有关节疼痛或僵硬的症状,因此康复锻炼是重要的护理手段,护理人员鼓励指导患者定时进行适当的肢体功能锻炼,不仅可缓解其疼痛感,还可减少并发症发生。

1.3 临床观察指标

(1)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0~10分,分值与患者的疼痛感呈正相关。(2)护理满意度:可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以及不满意三项,护理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的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疼痛VAS评分

2组患者护理前的疼痛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VAS评分(2.02±1.05)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88±1.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护理满意度

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0.3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风湿病经常侵犯患者的关节、肌肉、骨骼以及其他软组织等,并且会出现肿胀、关节功能障碍、发热等临床症状,其中疼痛症状比较突出,患者处于潮湿环境中疼痛更甚;发病时患病关节以及周围组织出现压痛、持续性疼痛、阵发性疼痛以及进展性疼痛等现象[3],易使患者出现焦虑、烦躁、恐惧等多种不良情绪,给患者的工作、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因此该疾病治疗和护理的首要目的即是解热镇痛消炎,缓解疼痛症状[4]。由于风湿病的种类相对较多,因此,针对不同类型风湿病患者应根据其具体疼痛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在准确评估患者疼痛指数的基础上,为患者实施全方位的疼痛护理干预,以缓解疼痛程度,提升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有效的疼痛护理干预可使患者的疼痛指数下降,有效缓解患者发病时的疼痛感,提高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应用效果显著,值得大力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对风湿病患者行疼痛护理干预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期间收治的62例风湿病患者参与研究,按患者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1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疼痛护理干预,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了解2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疼痛程度,并对比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护理后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风湿病患者行疼痛护理干预的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疼痛程度,值得应用。

关键词:风湿病,疼痛护理,临床疗效,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孙瑾.风湿病疼痛144例护理效果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4,1(9):1272.

[2]陈瑶.探析风湿病疼痛护理有效性观察[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5,2(5):502.

[3]姚丽萍.疼痛护理干预在风湿病患者中应用效果[J].大家健康(中旬刊),2015,1(12):214.

护理有效性 篇8

关键词:异位妊娠,优质护理,生活质量

异位妊娠即“宫外孕”,孕卵在子宫腔外着床发育的异常妊娠的过程[1]。病因为输卵管管腔或周围的炎症而引起管腔通畅不佳,使孕卵在输卵管内停留、着床、发育,导致输卵管妊娠流产或破裂,是一种较常见妇产科急腹症,发病率不断上升,严重可致患者死亡。本研究以2013年7月~2014年7月于本院就诊的异位妊娠患者112例为研究对象,研究优质护理对异位妊娠患者生活质量的临床有效性,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于2013年7月~2014年7月于本院就诊的异位妊娠患者共11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6例,研究对象均经过血液检查、阴道检查、B超检查后确诊为异位妊娠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停经、阴道出血以及晕厥与休克等。年龄19~37岁,平均年龄26岁。其中未产妇50例,经产妇6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1.2.1 院内护理:

护理人员应主动热情地接待入院患者,帮助办理入院相关手续,积极向患者介绍医院情况,消除患者的不适感,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告知患者手术的具体流程。

1.2.2心理护理:

大多患者在手术前不同程度的担心手术后将致日后难以妊娠,从而出现不安、害怕、恐惧等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应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主动与患者进行交谈,说明手术的必要性与安全性,做好心理工作,并认真解答患者提出有关手术的问题,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1.2.3 术前护理:

在术前,医护人员叮嘱患者多卧床休息,取V形卧位可让患者的呼吸通畅,增加回心血压。需要注意在患者卧位后,医护人员不得移动患者,更不按压患者的腹部。对休克患者输血时,对患者血液进行加温,避免低温血液导致机体代谢酸中毒。医护人员对休克患者应进行鼻导管氧法输氧,严格监测和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并配合临床医师做好术前各项检查工作。

1.2.4 术后护理:

患者术之后的24h十分关键,医护人员应严密观察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等情况,且防止手术切口的辅料渗血和脱落。此外,医护人员要保证患者体内留置尿管的通畅性,观察患者的尿量、尿色,是否尿少、血尿等迹象,如若发现,及时告知临床医师。术后第2天,应拔出患者留置尿管,协助其排尿。医护人员可以鼓励患者在床上进行翻身等小幅度动作,促进患者尽早排气,使其肠胃功能得到快速恢复且帮助患者吓着进行比较容易的早期康复活动。

1.3 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变化,高分数代表生活质量改善程度高。

1.4统计学方法:

进利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存质量各领域评分对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讨论

异位妊娠非正常的妊娠现象,为妇产科常见疾病,每年发病人数增加。在19世纪初,异位妊娠的死亡率高达70%。异位妊娠主要症状为停经6~8周,一般在停经后发生腹痛、阴道出血等症状,20%左右的患者主诉并无停经史。下腹一侧疼痛或阵发性疼痛,严重者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血压降低或休克等。研究证实了异位妊娠患者进行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同时更加全面、深刻了解异位妊娠。通过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存质量各领域评分对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异位妊娠的术后修复十分重要。患者出院之后应注意休息、调理身体、避免劳累,增加维生素的摄入,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忌食刺激性食品;保养卵巢,及时进行妇科彩超复查、评估输卵管的通畅性,若术后阴道出现大量分泌物、有异味、腹痛、发热等症状,需就诊。

研究证实对临床上异位妊娠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方法,有助于患者康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应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淑君.优质护理在异位妊娠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14):1574-1576.

护理有效性 篇9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用我院于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6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 将患者分为30例干预组和30例对照组, 干预组中有18例为男性, 12例为女性, 年龄在45~85岁, 平均年龄为61岁;对照组中有20例为男性, 10例为女性, 年龄在48~83岁, 平均年龄为66岁。所有患者均经过CT检查确诊, 均无意识障碍。两组患者在NIHSS评分、性别以及年龄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 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优质护理干预, 其具体的护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 (1) 心理护理:患者入院后首先要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介绍院内环境, 护理项目及相关疾病知识了解等, 由于该病患者的患病时间较长且容易出现各类不适症状, 护理人员首先要积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深入了解, 做好相关的病情评估工作, 并将患者在住院期间的表现及治疗的进度情况告知患者及其家属, 让患者及家属能够正确地认识该病的发展变化情况及预后的情况, 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 提醒患者的家属要多与患者沟通, 灌输正能量, 在护理人员的护理下帮助患者建立足够的信心, 积极地配合护理及治疗工作, 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临床疗效等[2]。 (2) 护理人员在岗期间要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以亲切和蔼的态度与患者交流, 耐心倾听患者的想法, 为患者的问题耐心地回答, 明确好自身的职责, 避免出现护患不良的纠纷情况[3]。 (3) 脑梗死患者往往会出现心理精神异常、四肢麻木、认知障碍、肢体疼痛、水肿等症状, 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护理, 指导患者进行相关的心理治疗, 康复训练, 如练习床上体操, 每天坚持练习2次, 每次保持在30 min左右。

1.3疗效评定标准:采用Barthel指数来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的功能状态进行评估, 分数在40以下表示较为重度功能缺陷, 41~60分表示中度功能缺陷, 61~99分表示轻度功能缺陷, 100分表示功能正常。护理效果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 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调查[4]。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检验标准, 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干预组护理前Barthel指数 (45.4±4.5) , 护理后为 (64.2±3.6) ;对照组护理前为 (46.3±3.4) , 护理后为 (55.3±5.1) , 护理后干预组的Barthel指数优于对照组 (P<0.05)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干预组有28例患者对护理效果表示满意, 2例为一般, 0例为不满意, 满意度为93.3%;对照组有17例对护理效果表示满意, 8例为一般, 5例为不满意, 满意度为56.7%, 干预组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脑梗死是一种因脑部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而使得血管部分受到损害出现狭窄的严重疾病, 血栓的形成有着非常多的原因, 血栓形成后会对动脉内管腔造成更狭窄的现象, 严重时为闭塞现象, 进而导致患者的脑组织出现缺氧、缺血最终坏死的现象。同时, 该病治疗时间较长, 久而久之, 患者的心理会逐渐出现不良情绪, 影响身体恢复及治疗效果, 尤其是中老年患者, 其耐受性较差, 更容易出现焦急、绝望等不良情绪。由于护理是一项极为繁杂且复杂的任务, 它的重心就是要从疾病过渡至患者本身, 然而, 优质护理是一种围绕患者进行对症护理的一种护理服务, 优质护理主要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及心理变化进行护理, 由内而外地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5]。脑梗死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 它的致残率相当高, 为此, 为脑梗死患者提供优质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我们所采用的优质护理改变了传统的被动护理方式, 优质护理干预就是要通过积极主动的服务意识来为患者进行护理, 了解患者的病情情况, 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 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 帮助患者建立起信心, 积极地配合护士及医师的治疗工作。本次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护理满意度为93.3%, 显著高于对照组, 表明采用优质护理对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非常大的有效性, 通过加强护患沟通并对其进行正确的护理服务及康复指导, 让患者获得了较大的生活改善及病情恢复效果, 总的来说, 优质护理能够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研究优质护理对改善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性。方法 选用我院于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6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分析, 将患者分为30例干预组和30例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 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优质护理干预, 观察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及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 干预组患者生活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且护理效果及满意度也高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采用优质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缺损情况,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优质护理,脑梗死,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毕渤.优质护理对改善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30) :368-369.

[2]孙长虹, 陈淑华, 王永芳, 等.优质护理对妇科肿瘤患者术后康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35) :112-113.

[3]彭爱琴, 葛网平, 丁小平, 等.护理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2, 16 (18) :43.

[4]吴霜, 郑楠楠, 张雪, 等.1例烫伤合并脑梗死患者的护理[J].当代护士 (中旬刊) , 2015 (1) :112-113.

加强有效沟通防范护理纠纷 篇10

护理工作是医疗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是联系医患双方的一条重要纽带, 护理工作技术水平的高低, 质量的好坏, 对防范医疗纠纷事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现代护理模式要求护士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等有关知识对患者实施全方位的人性化护理, 因此语言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护士美好的语言、周全的服务可使患者感到温暖, 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信任和谐的护患关系是医患双方良好行为的基础, 有效护患沟通是减少医疗纠纷与诉讼的有效预防机制。

有效沟通是对护士良好素质和较强护理能力的要求, 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观察了解患者病情的手段, 是患者顺利康复的不可忽视的条件之一。有效沟通应该贯穿于临床护理工作的始终, 根据患者入院阶段、住院期间和出院阶段的不同心理状况及时与患者沟通, 与患者及家属建立一种良好的护患关系, 做到有效的沟通交流, 能够促进各项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有效防范护理纠纷的发生。

1 入院阶段的沟通

原则:热情接待, 耐心讲解, 合理安排, 注重细节。

当患者携入院通知单住院时, 接待护士一定要语言亲切, 举止高雅, 热情接待。耐心讲解病区环境, 住院规则, 主管医生、护士, 并根据患者的经济状况或病情需要安排房间。讲解内容要详细周全, 不要漏掉任何细节, 如物资的保管、安全管理、治疗护理作息时间、病房内各种物品的摆放及使用方法和功能等, 同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 全面评估患者心身健康, 收集相关的社会、家庭、经济状况等资料, 及时、客观、准确地做好入院评估, 满足患者不同层次的需求。

如果发现患者过于苛刻, 甚至可能会提出一些过分的要求时, 应谨慎和蔼, 不卑不亢地冷静处理, 用实际行动感化患者, 引导患者尽快进入患者角色[2], 向患者提供相关治疗信息, 使患者初步了解目前医疗技术的局限性和风险性, 营造互相信任、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的良好护患、医患关系。通知病区护士长, 加强预警通告, 提示各班加以注意, 重点护理, 避免不必要的护理纠纷发生, 切勿过于机械流于形式, 不注重宣教效果。

2 住院期间的沟通

原则:巡视病房要及时, 讲解问题要清楚, 技术操作要准确, 服务质量要优质。

患者住院期间, 各班护士一定要加强巡视, 要利用晨间、午间护理和治疗的时间, 嘘寒问暖, 询问他们的病情, 倾听他们的感受, 解答他们的疑问。解答问题时不要模棱两可, 含糊其词, 特别是老年患者、自费患者, 询问有关治疗、收费等方面的问题时, 更要认真仔细, 防止误解或生疑。

由于医学是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为一体的高科技、高难度、高风险的科学[3], 在疾病诊治护理过程中, 同样有着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 故对一些创伤性的护理技术操作要详细讲解其目的、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临床工作中执行各项护理操作要做到及时、规范、准确, 避免差错。对于难度较大的静脉穿刺, 最好由穿刺技术好或高年资的护士陪同, 一旦操作失败, 一定要诚恳地向患者及家属表示歉意, 取得患者及家属的谅解。

对于外科手术患者, 要重点做好术前、术后宣教。术前宣教能消除患者紧张、恐惧心理, 顺利通过手术。如术前备皮及饮食睡眠的指导, 必要时术前晚间应用镇静剂, 保证充足的睡眠, 有利于术后的康复。告知患者手术大约所需时间、简要的手术步骤及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等, 使患者对自己的疾病诊疗过程有所了解。患者手术后尤其是全麻术后, 护士一定要沉着冷静, 各种操作轻稳、迅速、准确。讲解问题要清楚, 语气要平和, 观察要仔细, 记录要详细, 并告知家属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如头晕、呕吐、切口疼痛、渗血渗液等, 待麻醉作用消失或对症处理后, 不适自然会缓解, 切勿惊慌, 避免增加患者的紧张和恐惧心理。

对于化疗患者推注化疗药物时一定要根据化疗药物的性质来控制推注速度, 并随时观察是否有回血, 确保静脉输注通畅, 防止药物渗漏, 并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如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肝肾功能和皮肤黏膜损害等。尽可能根据各种化疗药物的性质详细讲解各种不良反应可能出现的时间, 让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并告知应对措施, 尽可能减轻不适。

对于术中或术后使用一些有创措施如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而引起暂时的失音, 不能进行正常语言交流的患者, 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病情, 及时发现患者的需求, 与患者进行非语言的沟通, 准确地理解患者的想法 (可采用写字板或手语等方法来进行有效沟通) , 及时满足他们的需求。护理人员需要注意自身日常工作中的非语言行为, 尽量避免我们自身原因带给患者的负面影响。有时护理人员的一个眼神都会使患者感到舒适, 护士可以通过娴熟的技术、稳重的行为、关爱的目光使患者有安全感。护士在有条不紊、忙而不乱的护理操作过程中要做到不时地给患者一个微笑、一句赞美、一个小小的鼓励……这些举止都能够去除患者的自卑感、不安全感, 坚定治疗的信心和勇气, 使患者能够积极地配合医护人员进行各项操作, 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3 出院阶段的沟通

原则:询问疗效, 出院指导, 祝贺康复, 征求意见, 督促协助结账。

患者经积极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后, 疾病康复出院。护士除积极协助办理出院手续外, 还要及时到病房探望患者, 真诚地祝贺患者康复, 并做好出院指导, 如复查时间、出院带药的用法及注意事项、联系方式等。虚心征求患者的意见或建议, 若患者有不满情绪, 要鼓励其宣泄出来, 医务人员要根据具体情况可给予必要的解释或道歉, 尽可能减少投诉、纠纷的发生。对一些疗效不明显的疾病, 要科学地予以解释, 让患者能够理解目前医疗现状及疾病转归, 理解医务人员的艰辛和努力, 感觉到医务人员已经尽职尽责, 即使没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也会心存感激。最后督促患者或家属结账, 护送或目送患者出院。

此外, 为了减少护理纠纷还要做好社会宣传和媒体工作。医疗护理纠纷是多部门、多制度下产生的, 新闻媒体应当客观、公正地宣传报道, 引导社会理解和尊重医务人员, 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4], 而不应该为了追求收视率将患者的治疗过程引导为消费过程, 以至于少数患者及其家属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危机, 容易激化护患矛盾, 引发护理纠纷。

4 小结

沟通既是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 同时也是一门艺术, 恰当的沟通方式, 可以对患者产生正面效应。在临床整个护理过程中, 护理人员的有效沟通不仅可以满足患者心身上的需求, 促进患者康复, 而且还可以提高护理质量和医疗治疗效果, 提高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 减少医疗护理纠纷的发生, 保障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王有民.加强护理工作是防范医疗纠纷的重要环节[J].中国临床医生, 2008, 36 (9) :79-80.

[2]谢铁英.护患纠纷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6) :195、198.

[3]王爱华, 张秀华.论处理护理纠纷的法律特有原则[J].中国医院管理, 2003, 23 (6) :32-34.

病房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有效措施 篇11

1.5  细化健康教育:各组长与责任护士选择合适的时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患者行各种宣教、健康指导、康复锻炼、出院随访,了解并掌握所管病人的病情、治疗、现存护理问题、护理措施。组长与护士长不定时抽查患者掌握的程度。1.6

规范护理执业行为:按照《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要求,认真执行《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积极开展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体现中医特色专科护理,提高中医护理水平。1.7

实施绩效考核制度:制订绩效考核办法,护士长与质控组定期考核、评价。护理组长负责每天登记基础护理工作量,月底统计后由护士长依据工作量、服务质量、患者满意度给予综合考评后并结合院内所制定的奖金发放系数,对成绩突出者给予奖励,不达标者给予处罚。通过奖惩措施的执行来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服务意识与护理质量;同时将考评结果与年终考评、晋级晋升挂勾。2

护理有效性 篇12

激励机制是管理者依据规章制度、价值取向和文化环境等,对管理对象的行为从物质或精神等方面进行激发和鼓励,使其行为纳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并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法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2]。我国的一些医院已经将激励机制引入到护理管理中,使得护理工作的安排不仅能提高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并使患者得到更快捷、安全、有效的优质服务[3],从而进一步融合了护患关系,患者满意度得到明显提高。笔者在本院采用激励机制管理护理模式,选取2012年本院在职女性护理人员60名,分析了激励机制在护理管理中的可行性,现将分析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本院在职女性护理人员60名,年龄20~42岁,平均30岁,工龄1~23年。学历:中专18名,大专31名,本科11名。职称:主管护师6名,护师29名,护士17名,助理护士8名。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护士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名,两组研究对象性别、年龄、工龄、学历、职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措施

1.2.1 观察组

激励机制管理模式:(1)明确责任机制。制定护理工作层次化管理制度[3],根据护理人员的职称、学历及平时表现、民主评议、理论操作考核等方面综合评定等级,将人员划分为高级护理负责人、初级护理负责人、基础护理人员三个级别,一般由年资高的主管护师担任高级护理负责人[4]。制定每级管理责任细则,按照由上而下的分层管理模式在严格执行本职责工作之外,由上级护理人员分配下级工作,并参与指导和辅助下级人员[5]。(2)绩效考核机制。实行工作质量量化奖惩制度,考核指标与奖金量化挂钩,将科室奖金30%作为量化管理的机动资金,针对各项工作内容建立评分标准,对护理人员的考核定期由分管领导进行评分,并根据评分的结果进行该部分奖金的分配。(3)改善工作氛围激励。采取以人为本的护理管理理念,让护理人员融入到良好的工作氛围当中,感受医生、护理人员及病患相互尊重、相互关爱及相互理解,以激发自身的积极性[6]。从患者入院开始,引导护理人员与患者的正确沟通,避免机械式的医嘱模式,悉心向患者介绍医院环境,减少患者的恐惧不安等心理,参与到主治医师的临床质量的过程当中,与医生、病友建立融洽的关系。在提高病患满意程度的同时,期望能让护理人员以自主的态度和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当中,进而有效提升本院的护理水平。

1.2.2 对照组

常规护理管理:(1)采用传统的管理办法,按照护理人员的经验、特点分配日常护理工作,由护士长向下属每位护理人员直接指派工作任务,各自负责一定数目患者的用药及常规检查。(2)按照学历、职称、工作量等情况发放科室奖金。根据病患情况明确日常职责,严格要求护理人员按职责完成本职工作。

1.3 评价标准

采用自身成就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患者满意度进行评价。(1)护理人员自身成就感:采用自评的形式进行考察,调查的结果分为很强、一般、较弱。(2)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由分管考核部门对结果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的总成绩为100分,大于等于90分为优秀;高于等于80分,低于90分为良好;高于等于60分,低于80分为一般;低于60分为较差几个层次。(3)患者满意度,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考察,评价的结果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患者满意度=满意人数/总调查人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人员自身成就感比较

两组护理人员实施激励机制措施前的自身成就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激励措施后观察组护理人员自身成就感明显高于实施前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字2=13.67,P<0.01;字2=6.69,P<0.05),见表1。

例(%)

2.2 两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比较

两组护理人员实施激励机制措施前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激励措施后观察组成绩明显高于实施前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字2=12.62,P<0.01;字2=9.66,P<0.05),见表2。

例(%)

2.3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两组护理人员实施激励机制措施前的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激励措施后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7.4,P<0.05),见表3。

%

3 讨论

激励机制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管理者通过相关法规、价值取向和人文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从物质和精神方面激发管理对象的积极性并使其行为继续发展。随着社会对护理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对管理模式的改革需求也日益凸显,将激励机制在护理人员的管理的作用中尤为重要。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护理人员由于制度分工不明确、管理方式不合理、奖惩制度不分明,加之日常工作繁杂以及患者人文背景复杂等原因,给护理人员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严重影响他们在工作中的积极性,甚至会有不良情绪的产生,直接影响到和医患的沟通和护理质量。

本院将激励机制纳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管理轨道,充分将个人与社会的需求结合,通过制度管理、绩效结合以及人文调节这三个方面的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7]。在本研究中,护理人员自身工作成就感是作为评价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指标,理论及操作技能等护理能力考核是专业能力的指标,而患者满意度则是总体评价护理效果优劣的全面指标[8]。本院在采用激励机制后,护理人员自身工作成就感较之前大幅提升,理论及操作技能等护理能力考核指标提高显著,尤其在提高患者的满意度的效果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说明几项激励措施中,制度管理责任明确、层次分工对护理人员提升自身工作能力和责任感有很大帮助[9],绩效结合以经济刺激的方式提高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医生、患者、护理人员之间的交流也能同时改善医疗氛围,让患者能享受到更优质的服务,研究调查的各项数据结果明确了激励机制的重要意义。

激励机制对提高医护人员积极性方面有明显的效果,应当大力推广。具体激励措施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和护理工作的不同特点加以运用和调整,如何全面合理的推进激励机制,继续改良护理管理工作中的激励措施,建立良性、有效的护理工作模式值得广大护理工作者的进一步思考。

摘要:目的:探索激励机制对提高护理人员积极性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12年本院在职女性护理人员60名,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名,观察组实施明确责任、绩效考核及改善工作氛围等激励机制,对照组采用传统管理方法。根据护理人员自身成就感、护理人员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患者对护理人员满意度,来评价激励机制对提高护理人员积极性的有效性。结果:观察组护理人员自身成就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患者满意度等方面明显高于实施前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字2=13.67,P<0.01;字2=6.69,P<0.05)。结论:采用激励机制对护理人员进行合理化管理,能明显提高患者满意度、护理人员自身成就感及工作能力等,值得大力推广。

关键词:激励机制,护理,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袁涛.浅析现代医院知识型人才的激励机制[J].中国医学创新,2010,7(9):171-172.

[2]高展志.激励机制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2,12(16):4888-4889.

[3]刘晓红.优质护理服务中新型护理模式的实施方案及体会[J].全科护理,2013,1(11):259-260.

[4]吴淑萍,李静萍.建立持续激励机制培养护理骨干[J].中国医疗前沿,2013,8(7):106-107.

[5]王先美,黄明静.流程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13,1:23-24.

[6]周燕.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护理管理激励机制对提高护士工作积极性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32):102-103.

[7]曾玲玲.人文关怀和激励机制相结合在优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8):71-72.

[8]缪秀多,吕桂丽.护理安全层级量化管理模式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1(7):135-136.

上一篇:传输协议研究下一篇:与时俱进中的机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