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课堂

2024-10-19

拓宽课堂(共12篇)

拓宽课堂 篇1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是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新型人才的需要。只要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内外实践活动,充分开发和展示学生的创造潜能,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就能得到有效提高。因此,我在平时语文教学实践中就“拓宽学习空间焕发课堂光彩”方面做了一些有益尝试。

一、挖掘课外资源,拓宽学习空间

(一)亲近自然,拓宽学生眼界

卢梭曾经说过:“只有把儿童带进大自然,才能避免社会给他们带来不良影响。”我们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融入大自然,让大自然这个广阔天地成为学生学习的不竭资源。今年暑假我就布置了4篇作文,要求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亲近大自然,最后把自己印象最深的经历写成文章,要是大家都完成的出色,到时出一本作文集,与大家一起分享。当我把这个设想跟学生说了之后,他们是积极赞同,说这是他们读书以来第一次愿意去做的作业。没想到我们的家长也积极参与其中,都在自己孩子的作文后面写上家长寄语,开学后我仔细阅读了孩子的作文,发现他们比平日里都有话可写了,文中也时时刻刻流露出自己的喜悦,而且有好几位学生超额完成任务。孩子们在与大自然亲密的接触中,捕捉到了大自然的鲜活,真正发现了美,感悟了美,他们亲近大自然的天性得到了满足。用他们自己的话说:“玩过写作文太容易了,再也不怕没事写。”后来我把学生的作文整理成册,编写成他们人生成长中第一本作文集《暑假快乐行》。没想到孩子们还让王校长给他们写序言,王校长是挤出时间为学生写序言,还给他们设计了漂亮的封面,现在我们的作文集改名为《成长的声音》。有些家长看到孩子的作文集,在QQ上跟我留言说:看来孩子亲近大自然,收获无穷啊!以前我家孩子一遇到写作文,就直嚷嚷写什么呀?写什么?一直要拖到周日傍晚才像挤牙膏一样一点点。以后多带他出去开开眼界,这样语文作文就不怕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鸟的世界是树林,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社会生活。”是呀!大自然是孩子们的乐园,在大自然中活动、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还为学生的语文学习积累了丰富的表象,他们在这里获取知识,开启智慧,享受人生。

(二)实践活动,触摸鲜活语文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可学生仅靠课堂上所学的有限知识,远不能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生活,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实现语文教学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增加学生学语文的实践机会,才能不断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丰厚语文素养。当我上了我爱你,汉字一篇章中的错别字,为了练练同学们对于所学生字掌握,我组织学生走街道,串小巷,给所有的墙壁上找错字,看字医。这一活动大家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生字医院的同学们也不同程度的带回了自己出诊的成果,效果不错。再比如借助口语交际开展一次“小小推销员”实践活动,首先在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有关商品推销的知识、故事,丰富对商品推销的认识,并根据推销对象确定好自己要推销的商品。接着,让学生把自己准备的商品向小组内的同学进行推销。最后,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商品,合作进行推销。小组间展开比赛,每一小组轮流上台进行推销表演,对“顾客”进行讲解、演示、宣传、答疑。此次活动,学生借助推销商品的过程,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对商品推销有了初步体验,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而后让他们感受到语文的鲜活。

(三)利用家长,丰富生活实践

现在家长的素质越来越高,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队伍,我就充分利用了家长这一宝贵资源。为了发挥家长的重要作用,让家长参与到班级的管理活动中,我从去年开始组织开展了第二课堂——爸爸妈妈进课堂的活动,让不同职业、不同阅历的家长一个个发挥自身的特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不仅能很好地弥补教师在某些知识面上的缺憾,还能开阔孩子们的眼界,让孩子们获得更广泛的知识技能。爸爸妈妈走进了课堂,孩子们惊奇地发现自己的家长原来是那么能干,这让孩子们重新认识爸爸妈妈,觉得自己有这样的爸爸妈妈非常自豪,同时也让爸爸妈妈收获到了与孩子互动的快乐,家长走进课堂,可以体验到为师之苦、为师之乐,从而更好地配合学校工作,促使家长做一个细心人将日常生活中的知识和专业知识传递给孩子,丰富他们的知识。此项活动不但提高了家长育人的素质,也营造了更好的教育成长氛围,更融洽了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请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深受孩子们的欢迎,使孩子在与家长的互动过程中丰富了多方面的知识,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挖掘文本资源,拓宽学习空间

(一)立足文本,搭建活动平台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主张教育同生活实践相联系,在做上教,在做上学的观点。可见,语文教学已不能像以往那样把教学的眼光仅停留于课本知识,而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创设更多的实践条件,开展更多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学语文,在活动中用语文。在教学时,可以利用身边现有的、随手可拾的教育资源,组织开展活动,让学生将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在实践活动中加以应用,以求多渠道、多层面发展。

在我们现有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虽然内容甚少,但有许多地方只要我们充分去挖掘,很多教材以外的内容就会尽收眼底。比如在上综合性学习:有趣的汉字中的字谜,单单就让学生知道书上7个字谜远远不够,我让每一位学生去收集至少5个字谜,搞一个猜谜大赛,把学生的字谜全部挂在教室中四根线上,在字谜游园活动中谁猜中最多就获得冠军,一听说还要发奖状,学生们个个劲道十足,那天的字谜活动搞得很成功。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后来又搞了“谐音歇后语大比拼”和手抄报展示、PPT展示等活动,在教学中我们若能抓住这些有利时机,把活动引进语文课堂,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抓住创新思维的灵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

(二)拓展文本,深化文本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深得学生喜欢,也适合学生表演。这类文章,我们可以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担当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表演。如学习了《将相和》一课,我让学生先把课文改写成剧本,然后小组分工合作表演,学生有的当导演,有的当演员,有的准备道具,真是寓学于乐,在亲身体验中深层次地感悟人物形象。有的文章适合以故事会形式开展。故事永远是学生的最爱。让学生讲哲理故事,悟人生哲理;让学生讲智慧故事,做睿智之人;让学生讲历史故事,晓民族之事。如学习了《赤壁之战》一文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读三国故事、讲三国故事、评故事大王”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文章内容,拓宽了视野。辩论是一种锻炼口才的好形式。学生往往能在激烈的思辨中飞扬个性;在“唇枪舌剑”中锤炼语言;在不断辩驳中明白事理。如在感受科技的发展,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让学生围绕“科技发展是利大还是弊大”举行一场辩论会。正反双方经过一番“舌战”,最后她们感受到科技发展确实给人类提供了便利,但是同时也应治理由此出现的种种问题,为我们这个地球——人类的家园,更加美好,让我们共同努力吧!拓展文本,深化文本内涵,更能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和快乐,在活动中激活学习语文的兴趣,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三、开拓学习领域,拓宽学习空间

(一)学科渗透,整合活动资源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它所倡导的是一种课程共建文化,需要教师积极地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发展、完善和丰富手头现有的各学科教材。这就需要教师有自己的教学思路,对学生和教材进行认真的研究,根据需要对各学科的教材进行整合重组。这里所提的整合学科,指的就是打破语文学科原有的封闭状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在语文课程学习中,可以把科学融入作文教学中。开学后的第三周,我发现学生都带来一个个生态瓶,一问才知道是科学课要求做的。我一看这是一个很好的语文习作素材,就跟学生说:“你们一定要好好保管好自己的生态瓶,我们要进行一个小比赛,看谁的生态瓶里的生物与动物存活时间最久,还要求每天观察这些生物与动物有什么变化?在本子上做好记载,最后以日记形式组成文章。生态瓶存活时间占分40%,文章占60%,最后评出获胜者。”

在语文教学中,若能把科学引进课堂,利用科学的理性、严谨,把科学求实的作风结合在理解课文之时,不失为一种有效之策。实践证明,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整合,结合开展适合语文学科特点的活动,能促使学生动用多种感官,在自由和谐的气氛中,使学生的多种能力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依托网络,拓展知识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向我们走来的网络信息技术无疑给传统的语文教学送来一股清新的风,带来了一种新鲜的活力,使语文教学诸多方面都得到了拓展。”网络运用于语文教学,必然打破传统语文课堂的封闭围墙,把语文学习带入到一个无限广阔又全新的领域,在时间上、空间上,都将是无限的宽泛。比如学习了六下第二单元的“了解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后,我让学生对祖国的56个民族挑选1到2个民族利用网络查找材料,我先教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收集各民族的图片和民风民俗介绍,然后做成PPT,边看幻灯片边介绍,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的相互交流,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课堂结构,填补了学生的知识空白,充实了他们的思想,营造出“愉快学习”的轻松氛围。有时我看到一些好的素材发到班级群里,让学生回家利用空闲时间看了之后,发表自己的一些想法,我也会及时给予表演与肯定,这样一来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网络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内容,突破教材的局限,弥补教材的不足,从而改变教材单一、内容狭窄的状况,使语文学习内容更富于立体化、多元化,更富于时代性、实效性。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应该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回到儿童实践活动中,打破书本与生活的墙垛,软化学科边缘,在开放的、动态的、实践的土壤中,帮助学生构筑自己感兴趣的,并为之全身心投入的思维场、情感场、学习场,让学生的学习翅膀翕然张扬、自由飞翔,使我们的课堂随之焕发光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卢梭.爱弥儿[M].北京:北京出版社,1762.

拓宽课堂 篇2

内容提要:本文从拓展主动积极的情感空间,探索研究的思维空间,开放有活力的课程空间三方面,详细论述了拓宽空间对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意义和策略。

关键词:拓宽 空间 学生 发展

一、拓宽空间对学生发展的意义

1、“空间”和“发展”的概念界定

发展是教育、教学、学习的目的和结果,也是衡量其水平和质量的主要标志。在心理学中,发展有多种含义。本文所指的是学生身心的生长和变化。

“空间”是哲学术语,它特指物质存在的广延性。从美学角度而言空间能产生美感。庄子称“虚静恬淡”为“万物之本”,这“虚”即是浩淼无际的空间。书法、绘画艺术十分讲究留白,这“留白”即是耐人寻味的空间。从文艺理论角度而言,空间感能丰富人的想象,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指出“妙不可尽之于言,事不可穷之于笔”说的是写作时应留有空间;西方文学理论所倡导的阅读期望效应指的是阅读时应留有空间。从教育、教学角度而言,广义的空间概念应包括教育外部和教育心理空间。本文所指的“空间”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它应该是一个由情感、思维、课程三个维度构成的立体平台。

2、拓宽空间对学生发展的必要性

教育最基本的作用是促进学生潜能、个性以及情感等因素发展。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一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语文课程的任务就是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形成与发展良好的语文素养有赖于为学生留有自由、广阔的空间。

(1)只有在自由的学习空间中,学生才能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认识、主动发现的过程。他们是这一过程的操作者,反思者和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学习目标的达成,也只有在学生自我认识和发展的学习活动中体现出来,因此,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而封闭的空间只能幽禁学生的活动,更无法使学习的过程丰富而生动。只有在自由的学习空间中,学生的身心才能完全解禁,思绪才能尽情放飞,学习的欲望才能被激起,生命的活力才得以体现。而他们也正是在这样的空间中自如地享受学习生活,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2)只有在广阔的学习空间中,学生才能成为学习活动的探索者。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不仅与教师共同体验学习过程,而且还主动地进行分析、内化,建构为他们所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新的知识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探索者和追求者。而狭隘的空间无法使他们施展手脚,无法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也无法培养出积极的探索者。只有拓展探索空间,开拓探索途径,丰富探索内容,使学生在相对开阔的学习空间中活跃思维,释放情感,才能使他们得到生动活泼地发展。

3、影响学生发展空间的主要因素

从教学现状看,影响学生发展空间的主要因素为:教师定位“高”;教学内容“满”;教学方法“灌”;学生情感“敛”;课堂氛围“紧”。

一直以来中国教师秉承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教师的角色形象始终被锁定为知识的传授者,真理的拥有者,文化的代言人。教师的地位始终被置于高高的神坛,其教学威严始终神圣而不可侵犯。为了维护师道尊严的良好形象,教师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回避矛盾,掩盖学情,往往在严密、精细的课堂设计上下工夫,将教学过程设计得“密不透风”,将教学环节安排得细密琐碎。而教学中错位的师生关系,使得教师占据了课堂的“制高点”,把握着课堂的主动权,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往往从教的角度考虑,采用单一、机械的教学方法灌输知识。而学生则趋于被灌输、被接受、被指挥、被忽视的从属地位,他们鲜明的个性无法张扬,健康的情感无法倾泻,学习的主动性受到压抑。

本文试图从情感、思维、课程三个角度作一些思考,以期跳出语文

学科自我封闭的桎梏以实现其开阔性、广延性、深邃性,还学生广阔的学习空间。

二、拓宽主动积极的情感空间

南朝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一文中指出:“情者,文之经也”“辞以情发”。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文章都是作者“情动辞发”的结果,蕴涵了作者浓浓的情感。语文教学过程既是学生与作者情感神交的过程,也是其自我情感孕育和升华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经历作者的情感,也要关注学生自我情感体验,通过对课文的理解、朗读和运用构成三度立体空间,使学生的情感能在期间孕育、升腾、发展。

1、以理解加固情感空间

语文学科不等同于其他人文学科,学生情感的孕育及与作者情感

所产生的共鸣,不会因游离于课文的语言文字之外,或对其浅尝辄止而产生,只有披文入境,理解语言文字的`精妙,体验作者情感,才能因文生情。可以这样说,理解是构筑情感空间的基石。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抽象概括为辅,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在直接理解的同时伴随着间接理解。因此,教学时应遵循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课文自身特点,引导他们与文本对话,进行形象而深刻地理解、体验。语文课文中有的词句直观性强,具有画面效果,可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为学生体提供形象的画面,再现词语所描绘的情境,使学生充分感知画面所传达的信息理解词句。有的词语意思抽象但具有动感,查字典固然能准确、透彻地把握词义,但容易造成词义指向刻板、单一,有悖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让学生凭借动作和想象整体意会。有的词句从理性的角度去分析,尽管能达到理解的效果,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缺乏情感体验,理解显得机械、乏味。可以采用删、添、换词等方法让学生进行比较,将他们的关注点引导至课文的语言和情感范畴上来。

当然,理解的形式是多样的,本文不一一赘述。但是理解的起点应是遵循文本固有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理解的目的应是使学生酝酿情感,产生情感,使他们情感空间的内涵更为丰富。

2、以朗读丰富情感空间

在深入理解的同时,还应当用朗读来丰富情感空间,使其更加开阔。如果把朗读比作煲一锅醇香浓郁的汤,那么在有课文内容这一主料的基础上还应注意“文火慢炖”、“配料多样”、“火候恰当”。

读书,讲究诵读涵泳,强调熟读成诵。因此,课堂中应当留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去朗读,去体味,只有以“文火慢炖”才能使汤更入味。而小学生年龄特点又决定了读的形式要丰富。自由读、指名读、引读、齐读、男女生对读、和小伙伴一起读、配乐读、创设情境读等形式交互出现,犹如在烫中加入多种配料,势必使汤味更美。与此同时,师生积极正面的评价和期待信任的眼神,又如同恰倒好处的火候,使汤浓香四溢,甘醇怡人。

朗读是对内在理解的外显,也是抒发和张扬情感的最基本的形式。因此除了上述几点,教师还应特别珍视学生的个性化朗读,也只有这样他们的情感空间才会变得丰富多彩。

3、以运用扩展情感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文教学应“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学习语文的目的是理解语言,运用语言,最终提高语文素养。也只有在运用语言的实践过程中,才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价值,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极大热情。而正是这种热情,使得他们的情感空间得到最大限度地延伸和扩展,从真正意义上建构情感的质空间。比如《庐山云雾》一课运用对称的写法将云雾的变化描写得惟妙惟肖。因此,在引导学生感悟课文这一独特的语言规律之后,采用“模仿”来写云雾的其他变化。然后用朗读课文的情感,饱含激情地朗读自己和同学写的句子,再把这些句子融合到课文中有感情地朗读。这样既降低了学习难度,易于为学生接受,又可以实现对课文内容的补充和再创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情感的体验,而且在用运语言的同时体会到了成功的愉悦和自我价值实现的畅快。他们的情感从间接的对作者情感的认同上升为直接的自我情感的升华,显然这种升华的本身就是发展,而这种发展又是建立在主动积极的情感空间得到拓宽的基础上的。

通过对课文语言的理解、朗读和运用,为学生建构了一个三维立体的情感空间,使他们的情感能够张弛自如,并得到丰富和延展。

三、拓宽探索研究的思维空间

拓宽备课视野 提高课堂效率 篇3

与传统备课相比,新课程下的备课会增加一些新的内涵,如互动状态下,课堂出现的随机生成内容会更多,这就要求教师应有更广的备课视野。可是,我们的老师们依然把目光关注在对教材教参的理解和教法学法的指导上,甚至一些获奖课例也只重视课堂使用的技术手段,丝毫不能体现教学的深度与广度,给人以浅尝辄止的感觉。

那么如何使语文课堂变得内容充实而又生动活泼呢?我觉得拓宽教师的备课视野是最根本的方法,备课视野越宽,教师才会在教学过程中更准确地把握文本、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越能把握课堂交流的脉搏,越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一、深入备课,会让教师对文本有更透彻的理解

文学作品中,短至小品美文,长至一部小说都有其成文的独特环境,即作品涉及的政治、经济、社会、人文、历史等因素。读者的眼光若只局限于节选文段或几页教学参考书所提供的信息,是很难让课堂变得精彩的。大语文教学理念下,课本所提供的内容只是提供了师生鉴赏品析的话题,而更多知识内容需要在备课中不断补充。这就要求教师绝不能只“贩卖”教参,而需广泛吸收各类知识,形成一个特定“背景”知识,并巧妙地结合文本,让它们内化为分析品鉴文章的依据,这样,老师导演的课堂不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而应是学生人人参与的多幕剧。

俗语曰:“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需有一桶水”。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学生的信息来源往往比教师更广,只是他们的生活阅历尚浅,难以对知识形成完整的认识和理性判断。所以教师绝不可忽视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水平,必须顺应新课程要求,把过去单向备课转变为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多维交流。这样学生才会主动参与到各备课环节并为后期课堂讨论提供材料上的准备。如果没有丰厚的积淀,那么我们常常会看到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要么不作评判,不置可否,要么是自己缺乏上课的思维主线而让学生牵着鼻子走,而渐渐失去教学方向。例如,一位老师讲初中课本中的《柳叶儿》。刚刚导入新课后。老师问:你对课文中的什么感兴趣?学生七嘴八舌,而当其中一位学生谈到自己的童年往事时,其他同学也跃跃欲试。顿时,场面热闹非凡,整个课堂内容变成了讲童年趣事了。至于《柳叶儿》讲了什么,为什么写《柳叶儿》,作者想借课文传达什么,老师只字未提。请想想,这位老师的备课充分吗?他上课前对学情的了解又有多少?可见,教师只有让自己的备课储备如大海一样宽广,才能真正把好教学之脉,成为行家里手。如果没有广征博引的教学能力,那么我们的教学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深入备课,会使课堂互动内容更丰富

绿色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者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强调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着眼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从学习知识、锻炼技能等方面去考虑,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此种理念大大颠覆了以传授知识为价值取向的传统教学。新课标杜绝教师在课堂上的话语霸权,倡导师生平等对话,只有实现教师学生之间的多重对话,才会让课堂呈现出“相互倾诉,思维共振,成果共享”的理想状态。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应针对学生回答相机进行方向性调整,随时发挥着引导作用。这就需要教师有足够宽的备课视野,表现灵活的教学机智和足够的教学张力。教师只有博学多能,才会胸有成竹地对课堂生成进行调控,不至于失去授课重点,甚至被学生牵着鼻子走。

三、深入备课,会让教师更科学地指导课外训练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内容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体现了群体学习的合作性,又保持了学生自主学习中独立创造性。学生通过课外研究专题以实现对课内知识的深入理解,培养自我思考能力。当然学生研究什么也需教师有针对性地提出来,并利用自己丰富的备课知识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大凡取得成功的教师都拥有广博的备课视野。课外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很繁杂,教师只有“厚积”才会“博发”,才会在学生最需点拨的时候给以指导。教师若不能广泛吸收各类知识,也只会对文本浅尝辄止地理解,处理文本时也会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面,就很难构建生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模式。

可是,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教师设计了教学程序流畅,教学内容丰富,文本讲解详细的课堂,并配之以适时准确的多媒体播放,课堂似乎很完美。其实,细细想来,教学本应是一种充满“缺憾”的艺术。讲课流畅也可能是缺乏了讨论的深度,讲解细致可能是少了学生的课堂生成,教师看上去和颜悦色,从容自如地骂驭课堂,其实正是缺乏了一种课堂教学即兴生成内容的挑战,缺少了师生因思维差异而形成激烈争鸣的场面。而究其原因,就是备课视野的缺失。

总之,新理念下备课其实就是“教师搭台,学生唱戏”的活动。教师只有站在很高的位置去理解文本,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灵活地处理教材,才会组织好课堂,出色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需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备课的各环节,才会在课堂内外“唱好戏”,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本文为榆林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中语文备课优化策略研究》(ylkt1412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拓宽课堂 篇4

一、什么是数学思维能力

能力是顺利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需的, 并且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那么“数学能力”就是人们从事数学活动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综合因素。其中数学思维能力是直接影响数学能力的重要因素。

二、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的作用

(一)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的学习与问题解决紧密相关, 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思维的综合过程。而问题解决又与思维能力有关, 不同的思维能力对问题解决的程度不同。所以提高数学思维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提高学习数学的动机,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思维动机是良好的学习动机。当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了, 学生能运用多种思想方法解决各种问题, 有助于提高其学习的自信心, 并开拓了他们的思维空间, 激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与兴趣。

(三) 提高学习品质, 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数学思维能力包括基本的学习品质, 如勤于思考, 有解决问题的坚强意志等。在我们的教学中更重要的是改善学生的思维能力, 掌握问题的思考方式, 使其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从而提高思维品质。

三、课堂教学中拓宽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授之于鱼, 不如授之于渔。”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更应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 数形结合,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数学是高度抽象性的学科, 学生理解起数学符号、数学概念必然有一定的困难, 所以有必要借助具体的事物, 让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概括的思维。如教学“9加几”, 让学生掌握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的算式。如果脱离了实物单纯的教学“凑十法”学生很难理解, 我们可以借助直观的物体。如数饮料:箱子里装有9瓶, 箱子外面放有4瓶。让学生想想共有几瓶?怎么数就能很快又能很清楚的知道?接着再借助小棒摆一摆。最后让学生根据摆小棒的过程说说9+4可以怎么算, 从中抽象、概括出一般的结论, 使其经历方法的形成过程, 真正理解“凑十法”, 并能灵活的应用。

(二) 加强问题的解说, 提高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 同时它也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在解决一个问题时, 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说说解题的思路及解题步骤, 也可以让学生说说他人的解题思路, 要求表达清楚、合理。例如, 学生在学习三年级的《连乘问题》中, 课堂上首先出示例题:有三个方阵, 每个方阵有8行, 每行有10人, 问一共有几个人?要求学生先弄清题意, 然后根据问题寻找解题方法。经过新旧知识之间的迁移学生列出了这样的算式:10×8×3=240, 8×3×10=240, 10×3×8=240。接着让学生说说每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虽然有些学生只列出了其中的一种或者两种, 但他们在思考、分析、解说他人的解题思路的过程中拓宽了视野。

(三) 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练习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促进思维发展的有效方式。为打破思维定势, 练习的形式也必须丰富多样, 具有层次性。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下思考问题,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在学习了《圆周长》后出示变式题———判断:

◆圆周率是圆的直径和周长的比值。 ()

◆大圆的圆周率比小圆的圆周率大。 ()

◆圆的周长是120厘米, 那么半圆的周长是60厘米。 ()

(四) 设计探究性练习, 提升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要求在符合常规逻辑思维的条件下, 又要打破常规;要求在问题解决中选择求变、求异的思维, 进而有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如在一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中, 教师就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探究性练习:出示一个不规则的图形, 让学生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发生碰撞, 他们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等各种方式的探究, 转化为已学过的知识, 创造性的探索出计算面积的方法, 提升思维的独创性。

总之, 在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 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在拓宽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 结合一定的教学实际情况来循序渐进的完成。

摘要:数学思维能力包括基本的思维习惯、品质, 它决定了对某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今天的我们更加关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它是学生终生发展的基础。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 使之向思维的广度、深度发展是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值得追求的方向。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

[2]韩民, 于秀琴.新课改教学中仍要突出数学思想方法.学科教学.

[3]赵士纲.浅谈小学数学习题的教育功能.教育杂谈.

[4]魏亚敏, 罗晓舞.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方法.小学数学教育.

[5]杨九俊.小学数学课堂诊断.教育科学出版社.

拓宽视野感悟生活 篇5

感悟生活

——从我的习作谈起

心的坚

——写给和我一起学习《囚绿记》的学生

一片绿影,一茎绿叶,让一个简陋的居室蓬筚生辉,让一个炎炎夏季注满习习凉风,使一介困倦的书生心中满是“葱茏的爱和幸福”,使一段“烽烟四逼”的岁月充满了希望、安慰和快乐。也许真是因为心是最脆弱的也是最坚强的,古人在搏杀中才抱定了“攻心为上”的信条。不是吗,历史上多少个功绩赫赫的人物在心的破碎中毁了自己的英名败了自己的节操,多少位志士凭着坚定的信念坚韧的意志书写了一篇篇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富贵不淫的人生华章。

是岁月就会有风雨,是旅程总难免遇坎坷。怎样才能拥有一颗“风雨不动安如磐”的坚强的心,共我们去度那阴晴不测的人生,去立那生命的丰碑?亲爱的同学,你想了没有,在你的心中,该播下什么样的思想的种子,使你成为一个有原则的人、有精神的人、有信念的人,一个胜不骄败不馁、逆境坦然顺境自励的人,一个像陆蠡那样甘洒热血写春秋的人。

我们的任务是很繁重,我们承受的压力是很巨大,但是“风里依旧敢逞雄,雨中何妨再称霸”的勇气和豪情总是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样一段话:

“人的一生就像一趟旅行,沿途有数不尽的坎坷泥泞,但也有看不完的春花秋月。如果我们的心总是被灰暗的风尘所覆盖,干涸了心泉,黯淡了目光,失去了生机,丧失了斗志,我们的人生轨迹岂能美好?”

我敬你,陆蠡

1937年,一个中国人世世代代不会忘记的年头,一段每一个中国人刻骨铭心的岁月。我理解身处斗室的陆蠡那“许多不快的记忆”和“过于抑郁的心情”,理解他面对祖国“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心中的那份沉重和痛苦。我一直无法忘记在《人民画报》上看到的一组照片,那是一位外国传教士在清朝末年拍摄的,照片内容大都是昆明街头的世相。那是怎样的一幅幅画面啊,照片中的那么多的中国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竟然找不到一张笑脸,一样凄苦的面容,一样愁眉不展的神色。我们的民族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在那样的岁月中,哪一个热血青年面对灾难深重的祖国能置身度外漠然视之,能不胸怀激烈苦苦求索?

一片绿影,一茎绿叶,小则小矣,可这样的亮色对于那情那境中的人们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就如同雨滴对于涸辙中的鱼一样宝贵。我们的民族,我们的芸芸众生真是凭着心中的那种精神那份希望穿越了五千年的历史时空,走过了那风雨坎坷满布的漫长的路程。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只要我们心中有坚定的信念有不灭的希望,我们就一定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因为心中充盈着“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的精神,所以我们可敬的陆蠡尽管只是一介书生,却能坦然从容地面对凶神恶煞举起的屠刀。虽然他没有等到笑谈渴饮日寇血的那一天,但谁也无法动摇他“大东亚”必败中华民族必胜的坚定信念,因为哪一刻他的心中满是绿满神州的希望。我敬你,陆蠡!视“一枝之绿”为至宝的陆蠡,视“永不屈服于黑暗”为至宝的陆蠡!

一部《西游记》,各路妖怪纷纷登场,从头至尾和悟空三兄弟斗智斗力斗法,打得是好不热闹,看得厌倦了ABCD的我大呼过瘾。白骨精、银角大王、金角大王、牛魔王、狮子精、虎头怪,看着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残暴虐的妖怪,我是既害怕又痛恨,害怕他们的魔法蛮力,痛恨他们的贪婪狡诈。

可看着看着,我竟然觉得这些妖怪身上不乏可爱之处,至少比有的人可爱。妖精们要么是天上菩萨神仙身边的宠物变幻而来,要么是地上动物数十乃至上百年苦心修炼而成。他们之所以来到人间作祟,大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看人间繁华热闹温柔有趣因而想尝一尝独霸一方吆五喝六的滋味。为了这个目标,有的就凭着蛮力霸人妻女,有的则谋财害命祸害一方,个别胆大妄为的则施展奸计盗名窃国,成了人间的什么驸马国师,神气得很呢。当然,当唐僧他们来了,无一不想吃口唐僧肉,以求得长生不死,看来妖怪也怕死。

当他们被那“该死的弻马温”一一识破时,往往都能依仗自己多年修成的法术或者从前主人那里偷来的法器,和唐僧师徒大动干戈,常常打得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无计可施也无技可施,只好到菩萨神仙那里去搬救兵。

一个个似曾相识的故事总让我觉得,这些妖怪们大都凭的是自己的真本事,到也少有世上比比皆是的那种胡吹瞎骗瞒天过海的。一旦自己的法力被破法器被收去,到也能爽爽气气的甘拜下风俯首称臣,不像有的武打片中的人物,明明输了却还总要来个暗箭伤人。有的妖怪被打败了撒腿就跑跑不了就磕头求饶,有的在打斗中吃了亏常常气得七窍生烟哇哇大叫,不像有的人明明输了却不肯认输被人打了还要喊上几句“儿子打老子”。

妖怪确可怕,杀人不眨眼吃人不吐骨。听听新闻看看报,我总觉得比妖怪聪明的人更可怕。那么多设计周全的骗局,骗得人往往痛不欲生;那么多的高价药甚至假药,连病入膏肓的人也要在临死前斩上一刀;再看看硫磺薰的木耳、双氧水泡的鸡爪、福尔马林浸的海鲜,这些可不是妖怪有本事做得出来的。

再想想,其实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原本不就是妖怪吗?看来,妖怪的称号也不是世袭的,心存善意行为好事的就是人,反之则为妖。也许道理就这么简单。

说到“人才”,我们的脑海中就会出现一连串光辉的名字,他们从古到今、由中而外地向我们走来:尧舜禹,老子孔子墨子,司马迁祖冲之李时珍,雷锋董存瑞张海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莎士比亚,拿破仑,爱迪生,牛顿,梵高,······想起他们,我常有一种不知从何说起而又说不完的感觉,他们就像天上的星星是那么的明亮而不可胜数。有时,我又想,这张伟人的名单似乎是很难开完的,可和上帝或女娲造人以来那难以计算的芸芸众生的总数相比,又是微不足道的。

难道这些让人听起来如雷贯耳的名字才是人中之“才”?看看我们今天的教育,似乎学生没考上本科就是没有把学生培养成才,以至有的学生很早就发誓非清华北大不上,一旦心愿无法实现,就失去了人生的目标而茫然不知所措。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不是要培养“人上人”、“人下人”,教育的目标在于把人培养成“人中人”。何为“人中人”?我的理解“人中人”就是一个社会人,一个具有正确价值观的人,一个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知道怎样去做知道在做的过程中遇到困难该如何面对的人。我认为,这样的人就是人才。一个人,在品质方面不一定会达到雷锋那样的境界,在意志方面不一定能做到张海迪那样坚如磐石,在成就方面不一定能企及牛顿那般的高度,在才情方面也不一定就要如梵高那般光芒四射。人,很少能在某一个方面达到极致,人生的结果并不是衡量是否为人才的标尺;如果一个人能够把握住自己,因为自己的努力感到自己的人生充实、幸福而有意义,因为自己的存在而能让他人分享到亲情、友情、同事情、同志情,这个人就是一个人才。

人才,应该确立正确的价值观。起码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即使诱惑再大也坚决不能做。当一个人面对选择的时候,他可能不一定有远见卓识,不一定就能思虑周全,但他一定能坚守心中的底线,如果心中缺失这样的底线,他就不会是人才。

人才,应该懂得如何面对困难。一个人能不能成事成大事,的确受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但不怕困难不避责任努力用行动去走出困境,这是为人的基础。面对困难不丧失信心,身陷逆境不屈服颓唐,误入歧途不委过于人,肩扛责任不搪塞推诿,这是人才必备的人格,缺失了这些,就谈不上人才与否。

人才,应该具备生存发展的知识和技能。饱读诗书,学富五车,满腹经纶,才高八斗,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做不到也决不会妨碍你成为人才,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基本技能却是为人为事所必备的。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尤其需要的是那种不断学习能够和时代与时俱进的能力,倘若缺失这种能力,也不可能成为人才。

人才,当然不能少了人情味。每个人都是“人中人”,尊重人,关爱人,理解人,体谅人,感激人,这是与人相处的方式,更是一个人生存发展的根本。人,缺失了人情味,就已经不是一个健全的人,算不算人才自然就无从说起。

成才,不一定就非要星空闪耀,像小草一样在自己的生命中给这个世界一份青青绿意,像花朵一样在枝头绽放中添人间一抹殷红,不是很好么。

傲气的上海人

相信不少初到上海的人,对上海“阿拉”或多或少会有些看法。偏激的人甚至会列出一大串诸如“精明、不厚道、排外、对人冷淡、吝啬、自私、赶时髦、浮滑、琐碎,世俗气”等缺点,致使在有的地方竟然毫无道理地把“你不像个上海人”作为对上海人最高的评价。

这样的评论以偏概全是肯定的,也的确有失公允,但余秋雨先生说到的上海人身上“受到全国厌弃的那份自傲气”我是深有体会的。在上海,不论是保安、服务员还是摆小摊的,和外地相比似乎都有点“牛”,大事小事都能底气十足地和你理论一番,往往还能居高临下地点拨开导你两句。一次坐出租车,开车的司机从陈良宇讲到反腐败,从上海讲到长三角讲到环太平洋,那份“指点江山”的豪情令我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

接触多了,我就想,一批地位卑微算不上“成功人士”的人的骄傲是不是也可以给我们点启示。难道拿不了高工资干着粗累活就一定低人一等就只能在人前低声下气抬不起头来,难道快乐只是有钱人的专利贫穷的人就永远只能凄苦相依?记得去年带学生去英国修学旅行,感受最深刻的是,英国的家长在相互交流时决不会因为自己的孩子在餐馆做服务生而羞于提及,也不会因为自己的孩子是个白领而喜形于色把孩子挂在嘴上去向别人炫耀。

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在某种意义上这就是教育的一种环境。我相信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谁也不想搞所谓的应试教育,但谁都难以逃出它的束缚,在它的背后有一股由观念、舆论和环境汇聚而成的强大力量在驱使。假如有一天人们尊重的只是生命是人格而不是地位和财富,见了银行家不投以艳羡的目光,见了擦皮鞋的不报以鄙薄不屑的神色,那应试教育也许就真的会销声匿迹了。

真希望普天下自以为职业不够“体面”的小人物能多点自信,哪怕自信得过头变成了自傲!

让学生心中不只有“my god”

06.11.30.在我校师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主题教育教学研讨活动期间,由学校心语社团组织的一台学生心理剧汇报演出受到了前来观摩的领导和老师普遍好评。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评价说,这样的活动很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都有很强的启发意义。对这次活动能很好地体现我校“立足现实直面问题”的德育工作思路,我也感到很欣慰。也许真是因为这一点,我强烈地意识到学生在生活上思想上存在的问题。面对动不动就把“my god”挂在嘴上的学生,面对唱起流行歌曲生动自然的学生,我们确实需要认真思考用什么样的东西去占领学生头脑心灵的问题。又将到圣诞节来临的时候了,想起那种弥漫在学生中的一年比一年狂热浓厚的节日氛围,作为一个老师,总觉得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在新中,放晚学后我常去学校门口的报亭买报,在报亭几乎每次都能碰到在这里买报的学生。男同学买的大都是装帧精美的电子游戏之类的杂志,女同学则爱买介绍影视明星的流行文化书刊。从小摊摆放在显眼位置的书报就可以看出这样的现象实在是太普遍了。

学生接受外来文化喜欢流行文化当然无需横加指责,问题是这样一种现象的背后的确隐藏着某些令人不安的东西。缺乏信仰,没有原则,甚至不辨是非的思想倾向在当前的青少年学生中确实是一个应该引起我们高度关注的大问题。真是因为学生的头脑中心灵中缺少这样一些做人的最根本的东西,致使我们的学生在困难面前在是非面前才显得那么苍白脆弱不堪一击。我们要着力去解决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但我们治标更要治本,要去探寻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

过去我们偏爱和学生讲一些政治色彩很浓的大道理,每每看采访学生的报道,奶声奶气的小朋友和已然发育的中学生,甚至是已经成人的大学生,讲出来的话往往是似曾相识的调子似曾相识的主题。慢慢的大道理就被弃之一边了,找工作过好日子诸如此类的小道理则常挂在了老师家长的嘴边,甚至连“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含蓄也没有了,直白地就和学生讲“读书就是为了娶美女”。中学生正处在价值观确立的阶段,没了“大道理”的指引,越发变得现实、世故甚至低俗,就成了再自然不过的事实。我们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度,我们是一个崇尚舍生取义的民族,我们的血液里充盈着仁、义、忠、孝、信的情愫,我们有着愚公移山的禀性有着精卫填海的气概。我们有目光如炬的伟人,有义薄云天的志士,有勤奋执著的芸芸众生。翻翻我们的诗、词、文、赋,我们从来就不曾缺少过坚强、坚定、坚韧这样的品格。今天,我们为什么不能用我们自己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去培养无数有信念、有原则、有节操、有韧性、有精神的中国人呢?

拓宽读写渠道,开发第二课堂 篇6

小学习作教学的出路究竟在哪里?笔者以为,除了抓好课堂习作教学,以阅读教学带动习作教学外,还应从拓宽读写渠道入手,开发习作训练的第二课堂。

一开发校本课程

一个学期仅仅依靠教材安排的七次习作课,显然不能满足学生习作能力发展的需要。研究和开发校本课程,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开发校本课程的落脚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自信心上,让学生愿意写作,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研究开发校本写作教育课程,不断完善校本课程的结构体系,重视写作特色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坚持把培养学生的表达冲动、写作兴趣放在首位,尊重爱护学生内心的独特体验和自由的个性化表达方式,开展序列化的写作教育活动。那么,作为校本课程的写作教育课程与传统的习作课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习作教学侧重于综合运用,是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表现,是独创性很强的精神劳动,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写作教育课程则侧重于写作技巧的学习及尝试片段的写作,让学生从审题、立意、选材、开头、结尾等方面进行单项练习,在对美文的欣赏与分析中学习写作方法,然后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将所学到的写作方法灵活运用到写作实践中。

其次,传统的习作课上,老师总是用太多精力去辅导,担心学生没有素材,担心学生写的文章千篇一律、无生活内容、无个性、无童趣、无情感;而作为校本课程的写作教育课程,由于学习了范文,只需学生模仿创作,一般侧重于学生的真实生活、真实感受、独特的情感体验。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写得放松,从而体验到写作的愉悦感。

二开展社团活动

如果说写作教育课程在阅读和写作之间搭起了一块跳板,使学生轻轻一跳就可摘得树上那颗又红又大的“水蜜桃”,那么真正让学生放飞翅膀,实现从“为了写作”到“爱上写作”这一大幅度跨越的,应该是社团活动(兴趣小组活动),即创办文学社。

文学社是学生在自身兴趣的基础上组织的课外社团,社员们都希望用自己的笔写出自己的心,成为能驾驭语言表情达意的高手。文学社旨在释放出学生在课堂习作教学中被压抑的兴趣和束缚的个性,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写文章,展示自己的个性风格,写出独特新颖的文字,这才是语言训练的最终要求,也是习作教学的最高境界。

学生因为爱好进入文学社,而文学社的各种实践活动又可进一步激发学生习作的热情。一批又一批的小社员在文学社这片“乐园”中沐浴书香,畅游文字海洋,广阅读、常积累、勤动笔,提高文学素养,并在定期开展的写作辅导、作文擂台赛、校外采风、夏令营等活动中走进自然,投入生活,观察体验,用笔墨展示自我,畅舒胸怀,增强创作能力,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三创设实践基地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很多学生之所以感到习作是“老大难”,是因为他们缺少生活的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每每遇到习作课时,只能胡编乱造或东拼西凑,如此怎能写出生动有趣、情真意切的作文呢?于是,校外实践基地应运而生,各种工厂、农业园可以开阔学生眼界,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校周边的医院、邮局、银行、交警中队及七战七捷纪念碑、烈士陵园等,也是学生体验生活、融入社会的实践基地。

因为有了校外实践基地,学生能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走进自然,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开阔眼界。例如,在校园安全大整治活动中,学生到“警民共建单位”交警中队参观。学生在了解交警叔叔的装备及他们半日的生活后,由衷地感到每天站在学校门前路口的交警叔叔的辛劳,他们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饱含深情地写进《警察叔叔,你辛苦了》《假如我当小交警》……一篇篇美文都是孩子们真情实感的流露。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城东镇南屏小学)

拓宽课堂 篇7

一、横向延伸, 拓展话题

牛津小学英语课本虽然提供一些对话、短文, 但是比较强调句型操练功能, 结果只能是学生的语言知识不系统、不完整, 对所学语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我们要做的, 就是立足教材, 利用教材, 横向延伸, 创设一些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不同情境, 拓展话题, 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英语, 从而整体感知英语。例如, 在教授完4A Unit4 Buying fruit A部分的对话后, 学生已经掌握了如何购买水果。教师可以适当拓展, 展开话题, 设计超市、文具店、书店、服装店等不同情境, 让孩子分组选择其中一种情境, 讨论如何购买物品, 并表演。为了使情境更具真实性, 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些实物, 将教室布置一番, 效果会更好。

二、纵向挖掘, 拓展思维

牛津小学英语的特点是信息量大, 信息点较多, 课文篇幅长, 语言点重复少。教师要根据这些特点, 优化教材, 纵向挖掘, 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 拓展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教师为学生提供话题涉及到的主要句型和词组, 鼓励学生围绕话题, 抓住重点句型, 运用这些句型和词组, 在各种实践性活动中把对话文本活化为生活中的真实语言。以3B Unit4《Where’s the bird?》为例, 这篇文章很简单, 主要讲述了位置表达和介词运用。在整体理解对话和各种跟读、朗读后, 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沿着对话的内容纵向思考:“现在小鸟飞到我们教室里来了, 它会落在哪里呢?你们现在就三人一组表演, 一人扮演小鸟, 另外两人扮演学生, 当然你们要注意礼貌。”这个环节把实际情况表演出来了, 把课堂推向了高潮, 学生也就从课本回到了现实。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就发挥出来了。久而久之, 学生的自信心也加强了。

三、整合教材, 拓展阅读

尤其在小学高年级, 语篇是重头戏。我们可在整体理解语篇之后, 布置拓展阅读。比如, 选择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语篇让学生阅读, 并讨论。教师要适时的引领学生充分参与语言实践活动, 加深其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感悟。而且教学拓展语篇中的句型内容与课堂上所教授的句型内容紧紧相扣, 既能达到巩固旧知, 提高阅读效果的目的, 又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满足感。

例如在学习5A unit4 Halloween时, 我设计了一个趣味阅读的拓展活动, 把事先搜集的关于万圣节的小故事呈现给学生, 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增强了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 选择恰当的小故事、小幽默、寓言等, 既巩固新知, 使课堂充满趣味, 又拓展了课堂活动。

四、形式多变, 拓展练习

单一的练习会让学生产生倦怠, 形式多变的练习才会让学生兴趣高涨。此类拓展性练习形式主要有:内容复述, 口头作文, 利用所学句型进行调查, 小报道等。复述对话内容是培养学生提炼、归纳文本能力的有效手段。教师可以根据语篇难度和学生的学情设计不同难度的内容复述练习。在小学高年级, 教师可以尝试结合话题及主要知识点, 启发学生运用所学语言, 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口头作文练习。例如, 6AUnit 5 On the Farm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谈论在农场上发生的事情, 主要知识点是一般过去时。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讲述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最难忘的一件事或是调查一下同学们在农田做过的事情, 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又拓展了本课的知识面。

五、寻根逐源, 拓展文化

牛津小学英语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需要教师去寻找。例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 6时, 由于这个单元是以holidays为话题的, 我就利用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感受西方文化, 并让学生自己课前通过各种方式查阅资料, 明白万圣节、愚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在课堂上我就让学生做关于西方节日的报道, 并评选出最佳报道员。通过这种文化拓展, 学生们不仅了解了各种节日的由来和含义, 同时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对西方的文化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拓展教学是小学英语课堂中最精彩, 也最易出彩的部分。只要留心观察, 用心反思, 我们课堂中比较常用的拓展活动还有很多。教师应根据自身课堂的需求, 找到最合适的拓展途径, 拓宽学生视野, 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全面性, 让每一位学生把握每一个拓展的舞台, 展现自我, 提升自我, 展现小学英语教学的新时空。

参考文献

[1]李杨, 唐泽静.小学英语实施难点与教学对策[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诵读经典拓宽人生 篇8

一.比赛引导, 经典诵读走进校园

为提高广大师生对经典的兴趣, 从兴趣入手引导大家诵读经典, 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比赛活动:中小学生普通话美文朗诵比赛;“走向世界的青岛”普通话诗文朗诵、演讲、小品大赛;“2008百年奥运·中华经典诗文”朗诵大赛等比赛, 以中小学学生为主要对象组织比赛;“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中小学师生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比赛, 以中小学师生为对象;“庆祝建国60周年—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比赛”, 以《弟子归》《百家姓》 《三字经》《千字文》《论语》 《老子》等为主要内容, 参赛对象发展为全体学生;教师技能大练兵经典诵读比赛, 诵读面扩展到教师;“做人民满意的教师普通话大赛”, 参赛形式为教师集体, 诵读面为全体教师。

一系列比赛引导着广大师生去读经典、背经典、研究经典, 经典诵读从学生到老师, 从个体到集体, 从一个点发展到一个面, 一步步走进了校园。

二.特色引领, 经典诵读走进师生

知其形容易, 关键要会其意。为使经典诵读走进师生, 我们提出将经典诵读与书香校园结合, 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创建经典诵读特色示范校, 推动经典诵读深入开展。

(一) 利用传统节日举行不同内容的诵读比赛, 以比赛推动活动开展。如:清明节缅怀革命先烈诵读比赛、端午节背古诗比赛, 国庆节爱国主义朗诵比赛、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朗诵比赛, 推普周朗诵比赛等。

(二) 经典诵读活动纳入学校常规工作, 每天固定早读或午读时间诵读10———20分钟。

(三) 规定了经典诵读篇目。《三字经》《弟 子规》《千字 文》《笠翁对韵》《百 家姓》《论语》 《弟子规》等成为大多数学校的必读篇目。

(四) 充分认识到环境氛围的重要性, 有计划地创设经典诵读的校园环境。在校园内墙壁绘制经典古诗词等内容, 既美化环境又创设了经典诵读的浓厚氛围。

(五) 结合规范汉字书写开展写经典的活动。在开展规范汉字书写练习时将经典纳入书写范围, 形成写经典的氛围。

(六) 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读书有感征文、“品经典悟人生手抄报”、古诗词配画、古诗阅读卡、经典故事我来画、“经典古诗文名句默写积 累”、“经典名句内容知多少知识竞赛等。形成经典诵、写、讲的热潮。

三.科研引路, 经典诵读走进课堂

(一) 召开全市经典诵读经验交流现场会

经典诵读特色学校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了经典诵读特色交流。灰埠小学的一听、二看、三抄、四赛, 突出经典诵读与日常生活结合;实验小学的“三竞赛”、“六评比”, 突出经典诵读与教育教学相结合;双语学校的“状元之赛”“榜眼之赛”“探花之赛”, 突出经典诵读评价机制;厦门路小学的班级自查评比会、全校互评互比会、年终总结表彰会三个会, 突出经典诵读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大泽山小学的“文化熏陶, 课程支撑、科研引领、活动推进、知行结合”特色教育模式, 突出了经典诵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大疃小学的研读《弟子规》, 探索学生自主化管理的模式, 则凸显了经典诵读与学生发展相结合。

特色交流为全市经典诵读的开展提供了参考点和着眼点, 使学有目标、做有方向, 经典诵读得以扎实开展。

(二) 开展课题研讨活动

通过研讨总结近几年来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经验, 指导教师如何组织学生开展经典诵读, 如何进行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如何开发经典诵读资源, 如何进行经典诵读活动展示。引导教师将自己在工作中开展经典诵读的做法、解决问题的对策、面临的困惑进行交流, 智慧共享。

课题研讨的主要内容有:教师经典诵读观摩课、学生经典诵读成果展示课、学生经典诵读艺术成果展示、教师经典诵读经验沙龙、学校经典诵 读情况交流及下一段工作要求。

拓宽思路广角度 篇9

一、指导学生写好开头

万事开头难, 写文章更是如此, 好的开头可以紧紧抓住读者, 引人入胜。在指导写拔河活动的开头时, 我注意了从三方面进行指导。

1. 由学生参加拔河比赛的兴奋心情着笔。

2. 从写开展活动的自然环境入手。

3. 从写拔河比赛的场面落手。

通过认真指导, 学生顺利写下了这次活动的开头, 下面即是本次学生从不同角度写的两个不同开头。

1.“铃———”课外活动的铃声响了, 余音未落, 同学们就怀着兴奋的心情潮水般涌出教室飞向操场, 去参加盼望已久的拔河比赛。 (心情)

2.严冬, 街上异常清冷, 行人稀少, 寒风凛洌, 然而此时二中的校园操场上却人场如潮, 热闹非凡。原来, 这里各班正在进行着激烈的拔河比赛。 (自然环境)

二、指导学生写好比赛场面

写好一项活动, 重要的环节是写好场面, 场面描写栩栩如生, 生动, 文章就成功了大半, 构成拔河比赛画成的人物活动, 主要是指挥员随机应变的指挥, 参赛双方队员的紧张气氛, 啦啦队员的鼓励加油, 以及观众的神情表现和作者的心情, 如果能把以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写得生动、形象、具体, 就会使读者身临其境, 与作者产生共鸣, 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下面是本次作文一段场面描写的摘录:

第一场比赛是我们四班对一班, 只见双方队员全神贯注, 严阵以待, 判决员手中小旗高高举起, 各队指挥员聚精会神地注视着小旗, 侧耳倾听着裁判的口令。“笛———”比赛开始了, 双方赛手们一齐用力, 身体一律向后仰, 后面几个队员身体快躺在地上了。他们跟着指挥员喊着“一、二、三”, 声音雄壮有力, 荡漾在校园上空。“加油!加油!”这是各班啦啦队在为本方队员鼓劲加油, 呐喊助威, 你看, 他们人虽在场外, 身体却倾向场内, 有的同学还解下围巾, 摘下帽子, 在头顶上使劲地摇着、晃着。

三、指导学生写好结尾

写文章最忌虎头蛇尾, 好的文章应该善始善终, 好的结尾才能给人以力量, 给人以启迪, 使读者感到余味无穷, 下面是两位同学比较成功的结尾。

甲:拔河比赛结束了, 同学们回到教室, 心却沉浸在无比欢乐之中, 我敢说, 这时的我们是最最高兴的, 心里真比吃了蜜还甜……

乙:这次拔河比赛的胜利, 融进了同学们的汗水, 体现了同学们的团结进取, 同时也证实了“人心齐, 力无比”的深刻哲理。是啊, 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 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驻足美育拓宽教育磁场 篇10

近年来,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与艺术教育相结合,在校园内外广泛开展,构造具有独特风格的教育教学体系;以全面发展、个性张扬的素质要求,形成了学生群体优势,学校已成为鞍山教育特色发展的招牌名校。

一、创新艺术教育理念,驻足美育教育,拓宽教育磁场

(一)理解定义,锁定目标

什么是美育?美育是以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为目标,从而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的教育。它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狭义的美育认为其专指“艺术教育”,其一般定义为“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审美观和美学素养教育”等。所谓广义美育,有人认为:“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

(二)理念先行,提升学生素养

近年来,我校的艺术教育工作始终坚持贯彻《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2010年)》以及《辽宁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的通知》精神,围绕新课程对艺术教育的要求,制定和落实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计划和艺术节活动方案,促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提高学生艺术素养,构建和谐校园。以“经典诵读传承文明,艺术课堂浸润人生”为主题的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成为我校独具特色的艺术教育风景线。此外,我们还将美育教育渗透于所有学科教学,使学生得到真正意义的素养提升。

(三)美育教育管理以艺术为中心,发散至所有学科

学校十分重视美育教育,以艺术为中心,并发散至所有学科。把艺术教育纳入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以《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等文件精神为指导,遵循艺术教育工作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分类指导、因地制宜、讲究实效的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为重点,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1. 建立组织机构。

为加强对美育教育领导,学校成立了以倪拥校长为首的美育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副校长任副组长,组员由艺术教育主任及音、美教研组长等组成,定期研究、指导美育教育工作,下设工作小组和艺术教研组,具体实施美育教育工作。

2. 完善管理机制。

学校美育教育管理机制符合学校实际,实行统一规划、分类进行的管理方式和“整合资源,创新模式,挖掘内涵,凸显特色”的运作方式,既有美育教育发展长远规划,又有短期发展目标。学校定期召开美育教育工作会议,研究落实学校美育教育工作计划,重点商讨艺术节活动方案,分管领导参与音乐、美术等课程的教研活动,组织教师学习上级工作会议精神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探讨各学科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实际问题。每月进行两次业务检查,音美教师每人开课(示范课、指导课、研究课等)不少于一次,学校领导跟踪听课,给予指导性评价,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艺术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3. 实施科学评价。

学校制定了美育教育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如《宁远镇小学中心校美育教育工作制度》《教职工考评制度》,按照德、勤、能、绩四项内容对全体教职工实施评价。除此之外,学校还针对艺术教师特殊的教育教学岗位制订了《学校艺体教师奖惩制度》,制度规定,凡在艺术教育工作上做出突出贡献或在市级以上各类竞赛中获奖的个人和团体,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表彰,并在职称评定、岗位考评、工作安排等方面给予适当照顾。在艺术教师的工作量方面,学校严格执行《辽宁省中小学课程设置标准》,艺术教师在配合学校和上级部门所开展的庆祝和纪念活动等,也记入工作量。

4. 搭建学习平台。

学校积极创造各种条件,为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搭建平台。一是鼓励和支持艺术教师进行本专业的进修学习;二是支持艺术教师参与艺术教育研究方面的课题实验;三是鼓励艺术教师外出学习,参加国家、省、市组织的艺术教研活动。四是重视教师专业学习资料的订购和积累,学校购置了专业专业书籍、光盘及各种资料达十几种。

5. 充实教学经费。

为保障艺术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学校开辟多种渠道筹措经费,逐步配齐艺术教育器材,以保证艺术教育落到实处。

(四)教师队伍

雄厚的师资队伍是艺美育教育工作顺利完成的人力保障,学校特别重视加强艺术教师队伍的建设。

1. 我校艺术教师均具有良好的师德,极强的事业心和高度责任感,工作热情高,业务能力强。他们多次到乡镇送课下乡,参加国家级、省市级优质课评比、在基本功比赛、文艺汇演等活动中获奖。几年里,曾先后承担或参与完成市级以上课题,具有扎实的科研能力和较高的教学水平,为打造我校的名校工程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2. 目前我校有专职艺术教师15名,兼职艺术教师1名,符合艺术教育示范学校的艺术师资配备,大学本科学历15人,学历达标率100%。

(五)美育课程建设

1. 学校按照《辽宁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安排表》组织艺术教学,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每学期进行音乐、美术学科的三动测试,测试成绩记入学期的总成绩;在开足开齐艺术教育课程的同时,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成立艺术教育活动队,学校现已成立了合唱队、舞蹈队、大鼓队、古筝队、科技队、美术队、信息队、体育队、书法队、英语沙龙等等,全校一千多名同学可以自愿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队,孩子们在自己喜欢的活动队里尽情歌唱,纵情舞蹈,开心绘画,自由飞翔在艺术的舞台上……每学期期末,精彩的队活动展示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凝聚了老师们一个学期的辛劳,给孩子们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这里是艺术校园的浓缩与延伸。学生参与艺术教育率达100%。

2. 学校按国家规定的教育教学计划以及音乐、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每学期均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和每课时的教案;音乐、美术列为期中、期末考查科目。几年来,学生艺术考试成绩合格率均在100%。根据学生综合素质进行三好学生、艺术之星的评比,每学期一次,评比结果公示,并进行表彰,大大提高了学生艺术学科学习的积极性。

3. 音乐、美术教师每人均有配套的专业教材。学校还鼓励音美教师充分利用现有多媒体设备和远程教育资源,将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艺术教学中。目前,我校每一位艺术教师都能熟练掌握网络资源的搜索和下载,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并建立了教学视频等资源库,进一步开拓了艺术教学空间。

(六)课外艺术活动

1.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外艺术活动。

学校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艺术活动,做到“全体学生参与,所有场地全开放;有计划、有措施、有制度;定时间、定地点、定课时、定内容。每周一、周四下午的队活动时间里,给孩子们创建“长本领、练特长”的第二课堂空间。

2. 将艺术教育与美育有机结合。

学校在植树节、环境保护日、禁毒禁烟日、母亲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期间,举办经典诵读比赛、书画展、才艺展示等活动。在展示个人才艺的同时进行环保教育、健康教育、安全教育、感恩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举办综合性的艺术节是集中展示我校艺术教育成果的重要途径。学校每年都举办一次“文化艺术节”,包含音、体、美、文化各方面内容,这种综合性艺术活动给每一位老师和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展示自我的空间,使师生经历了文化艺术的洗礼。现在,一些活动已成为学校的传统活动,如春秋季运动会、四月读书节、六月艺术节、十月歌唱比赛、英语文化节展示、元旦长跑、冬季三项赛、新年师生素质展示会等,师生参与率已达到百分之百。

3. 充分发挥课外、校外美育活动的辐射作用。

每年重大节日学校组织大鼓队、古筝队、合唱队、舞蹈队等艺术团队参加各级文艺演出,增强了广大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每学年组织开展专题性队活动展示并邀请家长到校参观,既拉近了学校与家庭、社区的距离,又起到了积极的辐射作用,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七)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学校的每一面墙壁、每一块土地、每一处角落都洋溢着文化艺术的芳香:教育名言、《论语》《弟子规》《劝学》、名人书画、学生作品等,使每个学生都受到文化的教育和艺术的熏陶。

通过诵读儒家经典诗文和中华精美篇章,如《论语》《三字经》《弟子规》等,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一方面我们把儒家文化和中华精美篇章集合成册,让学生诵读;一方面把这些承载着传统文化精髓的美文名篇搬进校园和课堂,使校园内的每一面墙壁、每一块土地、每一处角落都会“说话”;另一方面,我们还让这些“经典”通过学生的一言一行转化为行动,走进家庭,走进社区和社会,从而使中华传统美德得以广泛传承。

(八)美育教育条件

学校现有音、体、美、舞蹈、绘画等专用功能室各一处,多媒体室三间,计算机200余台,各室清洁卫生制度上墙,并有专人负责。音乐室配备了钢琴、乐谱架、音乐专用黑板、打击乐器,并有学生乐队设施;美术室配备了座椅、画架、画板等器材设备,基本满足了教学工作的需要。另外学校每年还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器材设备的更换或维修,如课桌椅、录音机、演出服装等,保证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二、以美育磁场吸引学生参与,激发师生潜能

美育教育活动的广泛开展,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文化生活,传承了民族优秀文化,培育了高雅艺术素养,体验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得到培养;舞台的实践演出,培养了学生的表现力、自信心,紧张的节目排练,锻炼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集体主义、合作配合意识得以加强,集体荣誉感进一步提高。

1. 收获。

2005年全国“落实学生在校活动一小时”的现场开幕式上,学校百人舞蹈队扎实的基本功赢得了与会领导和来宾的一致好评;军乐队获省三队大赛一等奖;书画队多次参加中日小学生书画大赛等国家级书画比赛,载誉而归。在全员参与学校艺术教育活动过程中,学校开展“班班有歌声,人人有特长”活动;“红诗辽宁”活动畅响校园,荣获全区比赛一等奖;学校每月统一安排不同主题的文体活动竞赛,活动具有娱乐性、趣味性、艺术性、挑战性、对抗性,师生乐于参与其中。

大鼓队是我校艺术特色的一个分支,一曲《鼓名盛世》展示在各级舞台上;古筝是我们艺术教育方面的一朵奇葩,已有五年的培养历史,表演的节目也在区、市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校园里的足球明星们驰骋球场,进军首都,取得一个又一个好成绩。

十几年来,学校的艺术美育教育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体育传统项目百强校、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单位。2012年5月,学校被评为全国文化建设示范校、辽宁省美育研究基地。

2. 延伸。

通过美育教育活动,我们体会到了“育人”的长期性、艰巨性,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劳动的甘甜。学校营造了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和艺术育人氛围,进一步构建了和谐校园,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美育教育硕果累累。学校加强了与社区、街道、家长的合作联系,拓宽了学生艺术活动的舞台,为学生进一步融入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打下一定的基础。通过美育教育活动,我校的影响力进一步得到提高,兄弟学校领导、上级领导、家长代表多次来校观摩艺术活动。这些艺术活动受到多方好评,多次在市级比赛中获奖,也为学校赢得了更好的社会声誉。

拓宽课堂 篇11

一、利用学生周记,加强交流,提高效率

优化课堂教学的激发点在于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看,许多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来源于对老师喜欢。学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乐其道,才能积极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提高学习兴趣。短短的45分钟课堂毕竟不够师生间的交流。许多学生一个学期甚至读完初中都不会问老师一个问题。那么,如何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呢?除了个别面对面的交流外,周记是一个不错的载体。

學生在周记中既可以练笔,又可以提出许多学习上或是生活上的疑问。许多学生在平时从不敢与老师交流,但在周记上却能畅所欲言。

通过周记的批阅,老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程度和心理需求,在组织教学上做到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例如,以前在设计问题上,许多问题都是根据程度好的学生的能力来设计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后来,有一个程度比较一般的学生在周记上反映,老师的问题不知该如何入手去解决,所以渐渐对学习丧失了兴趣。在以后的提问上,由于注意到了这点,带动了更多学生的积极参与,使课堂教学更可能地做到遍地开花。其实学生的需求,就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契机。抓住这一点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周记的交流,教师能深入学生心理,听取学生心声。学生也能感受到教师对自己不同于别人的理解和期望。教师鼓励和信任的评语,让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许多学生喜欢这样的交流方式,既能顾及到自己的自尊,又能感受到老师的信任。加强了交流,师生关系逐渐变得融洽,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写周记的习惯也自然地带动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素材的积累。许多学生曾这样的说,看着自己的周记越来越收到老师的赏识,对自己的要求也就自然高起来了。而有的学生则利用周记中的素材写出了许多优秀作文并获了奖。

二、创建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激发兴趣

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一直是新课程理念的一个重点。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使他们能最大限度的互补学习、互相帮助,培养能力。但课内的小组合作学习毕竟受到场地和时间的限制,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我认为,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在课外更能真正地实现合作与互补。

教师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优劣和兴趣爱好的差异分成几个学习的小组。除了课内的合作探究,小组更多的是完成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复习巩固上。字词的查解,资料的收集,问题的发现等都可以采用小组的分工合作来完成,既节省了时间,又能让学生获得更完整的信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

课后的巩固时,小组的合作学习更能把这些枯燥的知识转化为一种学习的乐趣,而小组之间的竞争和小组内的互相督促给予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适当压力。小组内的讨论和练习更能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促进语文能力的生成。

课外的有效的合作学习,在没有教师参与的情况下,学生的讨论更热烈,更能发挥小组群体活动的主体功能、互助功能。同时通过同学之间、小组之间等的交往,培养学生参与活动、与人合作、与人竞争,交往沟通等现代意识,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链接实践活动,拓宽视野,提升素养

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学习的主阵地,不可偏废,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弥补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不足。

例如利用名著阅读课,指导课外阅读。学校的图书资源在班级之间可以资源共享。班里的图书角没有一本书,因为都在学生的手里传阅。但这里有可供阅读的书目和学生想读的书目,可供学生调节。不定时组织名著阅读的读后感和读书笔记展览,可供学生相互参阅。形成人人都在读书的良好阅读氛围。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如课外知识手抄报、名著故事我来讲、知识竞赛、读书会等及各种交流会和辩论赛。让学生在课堂之外找到语文的踪迹,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

依据学校和所在乡镇的特色,增加学生的语文实践机会。例如指导学生撰写萧王庙北宋名臣萧世显的传记,再如记录极具乡土特色的萧王庙庙会活动,又如对桃花节的新闻通讯报道等就在学生身边发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融入竞争机制,既能达到交流的目的,又能对活动的效果能起到纠正、提高、深化的作用。同时也带动了家长对语文学习的认识。

这些课堂外的语文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悠久的传统赋予了它相对的稳定性,方兴未艾的教学改革如春风般又给它灌注了新的生命力。我想作为语文教师应以开放的眼光去审视语文课堂教学,立足课堂,引导学生走进自然、人生、社会的“大课堂”,拓展语文教学的外延。对语文教学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相信所有的语文教师也将会不断地探索着带领学生进入语文学习的新境界!

移动学习:拓宽学习的途径 篇12

本专题包含以下内容:

1.移动学习的现状和趋势。介绍了移动学习这一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指出移动学习提供了随时随地的学习环境, 正在融入主流学习方式。

2.技术新视点:学习机的新突破——诺亚舟图形计算器。推介了诺亚舟图形计算器的主要功能及在教学中的应用可能性, 这是中国首次将“图形计算”技术植入手持式学习平台, 处于业界领先水平。

3.移动学习的资源建设:基于手持式设备资源设计的问题及建议。介绍了移动学习的资源建设, 以网络学习机为例, 对手持式设备适合呈现的资源类型以及呈现方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4.手持式设备的应用:

(1) 基于手机的移动终端学习模式, 这是课外学习的一种模式。

上一篇:悬吊式腹腔镜手术下一篇:香格里拉酒店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