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电视报的服务功能

2024-10-13

拓宽电视报的服务功能(精选7篇)

拓宽电视报的服务功能 篇1

2014年10月30日下午,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无线局与中电智云控股有限公司、中浙信科技咨询有限公司在北京举行了云计算数据中心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无线电台管理局分党组书记、局长王向文同志, 分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徐忠同志, 分党组成员、副局长阮波同志, 中电智云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岱, 浙江省通信产业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沈利泉, 中浙信科技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旭平等出席了此次签约仪式。

近年来, 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正在重塑媒体格局。互联网在给传统的广播电视行业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 也为传输渠道的技术变革和现代新型传播体系的建设创造了新的机遇。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聂辰席同志在视察无线局时曾多次指出, 广播电视发射要适应全媒体新业务的需要, 积极拓宽技术领域。无线局要进一步创新发展, 提高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 为开展跨网络、跨平台、跨终端的广播电视服务奠定坚实基础。

此次云计算数据中心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 是落实中央及总局领导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指示精神的具体举措, 也是无线局通过发掘自身优势资源, 不断拓展新业务, 努力提高服务中央三台、服务广电行业能力的有益尝试。

在签约仪式上,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无线电台管理局分党组书记、局长王向文同志指出,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如何应对传播形式的转型和变化是摆在广播电视传输发射领域每个人面前的一个崭新课题。面对挑战, 我们绝不能固步自封、安于现状, 而应该放下身段、主动出击、转换思路、谋求发展, 要具备大视野和全局观, 努力由被挑战者转变成为挑战者, 要紧密结合事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特点, 以求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通过相关项目的建设、运营和维护, 可以培养队伍、积累经验、学习掌握新技术, 为无线局拓展新的传输渠道做好人才储备和技术积累。

正式签约后, 协议三方将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 在大数据的开发、利用以及视频内容的制作、分发等方面建立长期、紧密、务实的战略合作关系。相信通过合作方专业化的技术和投资管理团队, 并结合广电行业强大的维护力量、深刻的行业背景和对行业的完整理解, 一定能在发展IDC、大数据、云计算以及视频流媒体这个广阔的新兴市场的过程中取得成功。

拓宽党员服务群众渠道的探索 篇2

关键词:党员,服务型,渠道,学生党支部,建设

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高校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师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黄有梅的《当前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机制创新研究》中就国内外的宏观环境、高等教育制度改革以及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以及大学生党员教育缺乏长效机制、组织生活缺乏实效性等方面阐述了大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我校党建工作亦存在这种现象,大多数党员对支部安排的组织生活响应较小,因此本支部下大力气解决制度不健全、党员教育管理缺乏长效机制、服务意识不高、服务渠道少且单一等问题,调动学生党员的积极性,提升党员的工作能力,树立宗旨、群众、责任、服务意识,真正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提高党组织的威信,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建设,促进和谐发展。

一、学生党支部基本情况

(一)研究背景和周边环境现状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作为新升格本科院校,各项制度和设施主要还是停留在专科三年制的模式,大部分还不完善,跟不上本科四年制的步伐。加上崇左市是新设立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辐射周边地区的能力弱,在管理支部党建方面稍有欠缺、忽视,影响小。因此,崇左市周边有很多贫困地区,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

(二)党建工作的影响因素

学生支部党建活动形式比较单一、陈旧。一提到党建活动,很多学生就会想到开会、发展党员、听报告、学习文件、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主要原因有 :

1、从党员自身方面,主要是党员的社会经验不足,理论修养不够,责任意识、服务意识不够高,辨别能力有待提高,部分党员存在“组织上入党、思想上未入党”的现象。而近年来高校过于注重党员数量的提高而忽视质量提升,也是导致此种现象的原因之一。这给高校党建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对工作缺乏热情、对群众关心少。

2、制度不健全,党员教育、管理、监督缺乏长效机制。党支部管理制度还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其管理活动也相对散漫和随意。故导致部分党员服务意识逐渐淡化及模范带头作用不强等问题。

3、缺乏党员领导核心,党员之间联系少,渠道少,服务次数少,力量不能凝聚。高校党务工作者在培养学生党员干部上不够重视、管理不够规范 ;再者,党员干部自身缺乏敢闯敢拼、开拓创新的锐气,也忽视带动党员、积极分子一起工作的重要性。

4、由于其他不同原因,许多学生党员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勤工俭学、兼职、见习等形式来补贴自己或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这影响了高校学生党员对党内活动的参与热情,更无心思拓宽服务群众渠道。党建活动就一直热不起来、不够完善,也没有创新之处。

二、学生党支部拓宽的服务渠道及方式

根据上述的情况,我支部通过不断探索,最终确定了以崇左市卜利小学、崇左市大村为长期服务点,已探讨出新的工作模式、创新了党建工作机制,包括制度、模式以及党支部和党员的考核体系。

(一)制度有所创新,明确了党员职责。

本支部改革前,党员还没有党员活动室之类的办公地点,不需值班,缺乏相应的制度、岗位约束。为了更好的服务群众,本支部实行党员服务岗,设立了党员活动室并制定相应的值班管理制度、值班安排表、党员日常管理制度和发展党员工作流程图,建立起了值班轮值制,实行了“优秀党员”等的激励机制,调动党员的服务热情和积极性。值班期间,群众可到党员活动室向党员咨询了党建方面的知识,如入党动机、入党程序等 ;还可以咨询学习、工作、心理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此制度变化,增强党员的服务意识,加强党员和群众之间的联系,查找不足之处,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二)活动丰富新颖,搭建了服务平台。

活动项目结合我院、我系的专业特色和优势,采取校内外实践方式有序的开展。在校内,本支部开展了“拓展新形式,服务你我他”的综合性服务,通过活动室值班和校园走访等形式进行公开宣传、服务,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就业、党建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在校外则开展了“留下的是种子 ?我们用爱心来呵护”的服务留守儿童的活动,定期去看望他们,形式多种多样,其中书法课教授体现了党员们结合着中文系的特色,发挥所长,展示着中文系学子的风采。这样小学生学到了很多知识,党员们也在授课方式、知识拓展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同时还开展了“关爱老人,温暖社会”的服务型活动,党员运用专业优势,利用相关的语言技巧和老人们聊天谈心,给与了精神上的慰藉。

(三)服务效果明显,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本支部党员通过电话、短信、QQ群、网络等与各系党支部、社区党支部取得联系,开展了联建工作。在各级党支部支持、配合下,在大村小学和卜利小学建成了一对一帮扶关系,实行“服务一个学校、服务一个班级、服务一个学生”或者“服务一个村、服务一个家、服务一个困难群众”的“三个一”模式,使每名学生党员立足实际,帮助身边有需要的人,有效地解决了困难群众的心理问题和一定的生活困难。党员们的爱心行动影响和带动着身边的人,大家很乐意地加入活动中,使群众积极面对困难、解决困难,充分发挥党员的辐射带动和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四) 宣传力度加大,形式多样。

活动的深入开展及影响力度的扩大,取决于宣传。宣传力度越大,影响越大,就会带动更多的党员,提高为人民服务的积极性、全面性。新闻专业的党员们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多方拓宽活动宣传形式,有文字新闻稿、图片报道、视频播报、板报宣传、QQ互动等,从而带动党员踊跃参与其中且认真践行党员的义务和责任,真正意识到无私奉献和服务的快乐,品尝其中乐趣,起到了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展示着党员良好的精神风貌。党员们收获颇丰,也影响和带动着身边的个人、班集体,尤其是热切向党组织靠拢的积极分子们。大家一起加入服务群众的热潮中,服务队伍不断扩大。

三、学生党支部拓宽服务渠道所取得的成效

通过开展这些有意义的活动,服务渠道得以拓宽,丰富了群众生活,增强了党员的主体意识、服务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等,进一步提升了党支部的凝聚力、感召力和战斗力。

(一)制度建设初步完善,实现了工作的有效性。

党员值班制和流动制的实行,让党员真正参与到服务群众中去,时刻以党员条件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为群众着想,以党员先进性的示范作用影响带动群众。党员流动制是指在校内安排党员到固定班级对同学进行思想引导,起到思想启蒙作用,做好党员发展工作 ;在校外则是以小组形式分配到相应的村屯、社区、小学等进行服务。这给工作增添了生机活力,出现追、赶、超的彼此竞争局面,形式更活跃、效果更好。

(二)服务活动继续深入,丰富了群众的生活。

党支部干部已从多个方面专门深入当地调研考察并指导活动的开展,并在服务点形成长效机制,采用了服务校内师生和校外困难群众的方式,很好地做到了校内、校外实践相结合,加强了组织建设,也从根本上了解到困难群众的生活状况,发起了捐物倡议,如衣物、用品、书籍,满足群众们的多样化需求,给困难群众提供了一些物质帮助,解决其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党员更加关注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的思想、精神方面,给以一定程度的鼓励和帮助,积极面对生活。

(三)党员素质不断提升,得到了群众的赞许。

活动坚持常态化建设,设立有值班服务、到班解答、结对帮扶等,这不断提升了学生党支部服务师生、学校、社会的能力。党支部改革之后,党员普遍表现突出,实现了由先前意识比较淡薄到处处带头领先的转变,自觉性、责任感提高,增强党员的党性锻炼。

(四)宣传效果良好,凝聚了群众的力量。

通过多种多样的宣传方式,探索了新方法,掌握了新情况,改变以往党建工作的不足,不断影响和凝聚群众力量,更好的为党建、为群众服务。活动十分注重对外宣传,用不同的宣传方式号召爱心人士的参与和帮助,共同伸出援助之手。

开发合理资源拓宽服务领域 篇3

1高职图书馆现有资源

图书馆的基本资源有二个方面: (1) 馆藏书籍。图书馆的基础资源当然是馆藏书籍, 在这一环节, 高职图书馆有自己的不足和优势, 不足之处在于, 馆藏数量不够丰厚;优势在于, 我们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馆藏结构易于调整, 利于知识更新。 (2) 人力资源。在人力资源方面, 高职图书馆有一定缺陷。伴随着高职院校这一新型高校的形成, 高职图书馆也处于新生状态, 管理经验不足, 整体馆员偏老年化, 专业知识不足, 服务观念陈旧, 这都是高职图书馆人力资源上的弱项。

依据高职图书馆现状, 完成高职图书馆的应有职能, 更大限度地为高职办学贡献力量, 是高职图书馆工作的一个难点。对于新型的高职院校, 一味要求资源的大幅度提高是不够的, 我们高职图书馆馆员还应从自身业务入手, 认真研究探讨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 更好地完成我们的服务功能, 配合教学, 尽力为学生服务。

2服务教学研究

作为新型高等学府, 高职院校的首要职能就是培养人才, 而在任何一个高等院校, 图书馆都是学生汲取知识的重要场所之一, 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职能, 我们要极力开发现有资源, 力求更多、更好、更全面的为教学服务, 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服务, 为学校的素质教育服务。

2.1 针对学生的专业发展提高专业书籍的利用率

在传统的服务教学工作中, 图书馆处于一个被动地位, 我们图书馆馆员只是在学生提出咨询的时候给予答复和推荐, 这是一个资源上的浪费。于是我们尝试了新的服务方法——教师推荐法, 即图书馆馆员与各系部联合起来, 通过不断的沟通和配合, 不但在馆藏上大量听取教学部门意见, 调整新书定购方向, 还积极与教师联手推荐, 把新进馆藏及时具体地推荐给学生们阅读。教师推荐法的优点: (1) 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事实证明, 经过教师推荐的书籍, 在借阅人次上明显多于其他书籍, 经常出现排队借阅、等候借阅的情况。 (2) 书籍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很多专业书籍频繁借出, 并且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好评, 使得图书馆馆藏图书更好的发挥了教学辅助功能。 (3) 更具有专业针对性。很明显, 身为图书馆馆员, 我们的专业知识并不能覆盖全校所有专业范围, 那么, 在推荐书籍方面, 图书馆馆员的推荐力度和专业尺度就比较有限, 教师推荐法完全弥补了这些缺陷。教师推荐的书籍可以完全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甚至包括一些文学阅读书籍, 令他们满意, 从而大幅度增加图书馆馆藏利用率。教师推荐法的困难之处: (1) 形成集中借阅。由于教师推荐法是在课堂讲课之余, 在全班学生或全专业学生面前集体推荐, 就造成了同一时间段内同一本书被大量借阅的现象, 即使复本数量上进行了调整, 也很难完全满足学生的借阅需要, 毕竟专业书籍的复本量是有规定和限制的, 这种时间段内的集中借阅, 不能完全依靠复本量的提升来满足。这时的工作需要一个小技巧了, 图书馆馆员在这段时间内, 要提醒学生们尽快阅读, 尽快归还书籍, 以提升书籍流通频率。 (2) 需要全面及时、不间断的沟通工作, 大大增加了图书馆的隐形工作量。从书籍的采购采编环节开始, 就要积极与各系部沟通, 及时准确地拿到教学所需专业书籍名单;到馆藏书籍就位, 还要与具体教师持续不断的信息交流, 及时把新进书籍资料提交给相应的教师, 以便教师推荐。这就要求我们图书馆馆员大量掌握书籍、专业需求、对应教师等全面资料, 并及时准确地配合完成教师推荐的工作。

教师推荐法, 是我们在图书馆服务工作中的一个新体验, 发现了其中的优点, 也切实感受到了其中的工作难度。但是, 在经过一系列调查、研究、调整、配合之后, 总结归纳并形成了工作程序, 证明这种推荐法还是有很好的效果的。在合理开发利用了原有资源的同时, 也为图书馆藏书采购采编提供了正确准确的工作方向, 更加在教学服务工作上贡献了力量, 还是值得使用和借鉴的。

2.2 针对学生的素质培养保障馆藏书籍的多样性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 由于高职院校的办学目的就是培养实用型人才, 这决定着学生的素质教育占有很大比重。德智体美劳可能会被认为是小学生的学习要求, 可实质上也很符合高职院校的培养要求。图书馆在这些方面应更大限度地开发合理资源, 更好地完成这类辅助教学工作。注意学生形体和健康、沟通和交流、心理和口才诸多方面的全面健康发展, 才能满足学生的全面素质需求。这里我们的工作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采购采编书籍。采编部在采购书籍的时候, 就要考虑素质教育的需求, 全面了解当代大学生的阅读需求, 在营养养生、身心健康、素质培养等多方面进行书籍贮备。 (2) 图书馆馆员适时推荐和提醒。当学生借阅书籍包括美容仪态、减肥健体类书籍的时候, 我们应该推荐和提醒他们在爱美的同时注意身体健康, 并推荐礼仪、励志和运动类书籍给学生, 提醒他们采用正确的素质培养方法;当学生的借阅意向偏向口才、心理健康书籍的时候, 我们应该推荐和提醒他们从多方面培养自身素质, 推荐他们从文学、哲学等方面着手阅读, 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 文学书籍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传统内容;口才和心理类书籍, 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自我价值体现和应用, 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哲学类书籍包括很多, 它绝对不是古板和刻意的老生常谈, 而是切实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观的书籍, 即使学生并不是哲学专业, 但关系到正确的人生道路的选择, 也绝对是重要的教育内容, 而且随着目前哲学类书籍的普及化和趣味化, 这类书籍肯定能受到学生的欢迎。

3服务就业研究

拓宽电视报的服务功能 篇4

1如何发挥水文技术优势

1.1培养优秀技术人才

当今社会,科技快速发展,水文方面需要培养技术型人才。水文工作人员不仅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还需要有实践能力。技术性的东西贵在钻研,与水文工作相关的一些部门最初可采用老人带新人的方法。一些学生刚刚大学毕业,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却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由一些有工作经验的老员工带领可以较为快速的掌握所需技能。如今技术更新快速,还要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测试,只有不断充实和更新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才能跟上时代脚步,才能更好的把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同时要发挥工作人员独立才干,聆听他们的想法。员工们可以自由提出一些事情的解决方案,阐明自己观点,在特定时间组织会议讨论,对方案进行改与研究,这样可拓宽大家的思路,并培养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1.2发挥水环境监测优势

现在有些省市的水污染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研究水环境出现的问题,对水资源的保护十分重要。我们要加强与水环境相关工作人员的能力建设,提高个人能力对水文工作的整体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加强工作环境的建设,建立预警线,并提高水污染的防预能力。我们要加强水环境监测的力度,对河流主要排污口,城市供水源等地进行重点检查,并把测得的数据及时上报到相关部门。监测时要仔细,可以采用预测预报相结合的方式,监测与评价紧密结合,并结合遥感技术,进行深入的水质研究,更准确的提供所需水文数据。同时可建立水源保护区,保证人们能饮用到安全的水。要发挥水环境监测优势,水环境监测就是一道防线,能及时给人警惕,让人们对所处环境有进一步认识。

1.3建立水文站网,确定观测时间

长期固定一个水文测站,提供分析研究的基础,此类站一般国家投资,有政府部门管理;建立行业专用站,专门研究某个特殊的方面或某个固定的季节。观测时间可以按照年月日等分为不同的时段,时间段越小,工作量越大,投资越多,但精准度较高,按照不同部门的实际要求分配,选择观测时间。技术越精准测得的数据才能越精确,如何具体实施是一个挑战,建立水文站网,确定观测时间,用水文技术计算,为水文工作提供相应数据。

1.4水文发展离不开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前老套常规的水文技术难以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只有投入大量资金研究水文科技,十分重视水文方面的进步,再建立相应水文体制,水文工作才能飞速发展。建设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更有利于水文经济;在测绘方面,配置彩色打印机,自动成图软件,全站仪等。在地形回测中,采用全自动化模式。在水文观测方面从分利用近安装的水位固态储存站,在水文情报通讯方面利用计算机区域网络和光纤宽带等资源。水文科技的含量增高有利于水文工作的发展,更加精准的数据,更加简便的操作,全自动化几乎没有失误的几率,为水环境检测,保护水资源,防汛信息的搜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只有化科技为生产力,不断引领水文技术向前,水文工作才能长久发展。

2拓宽水文服务领域具体措施

2.1进行合理管理

管理是保证组织有效运行的一个重要条件。管理的好坏对水文部门的发展起到了决定决定性作用。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可以增强水文部门的工作效率,工作效率的提升有助于拓宽水文服务领域;可以使水文部门明确发展目标,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合理恰当的管理能发挥员工的潜能,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员工更快更好的完成工作。合理管理还能够实现水文部相关部门对人才的需求,这些都是拓宽服务领域基础。

2.2做好本职工作,开拓新领域

起初,水文工作主要为防汛及水工程建设搜集基本资料,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立法明确表明了水文在水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等方面均有工作职能。若长期单一发展,必定会束缚水文工作。所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政府应鼓励水文部门适当涉猎未涉及的部门,具有创新意识,,放弃守旧的思想,与时俱进,这样才有利于开拓突破新领域,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2.3加强水文方面执法建设

今年,我国各地区出现大幅度江水,南方一些地区发生洪涝灾害,水文行业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水文监测受环境影响很大,但是长期以来并无明确法律保护,所以很多情况下无权执法,维权难度自然很大,导致水文基础薄弱。应该通过立法,使水文工作者执法维权得到基本保证,充分保护水文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建立与水文相关的法律,不仅是对水文工作的一种支持和重视,更是完善国家法律体系,维护社会上公民利益的重要举措,同时这对拓宽水文服务领域有着重要作用。

2.4加大经费的投入

通过法律明确各地方政府要重视水文工作发展,拓宽水文服务领域,将水文工作作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比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明确财政预算,将水文建设变成各个省固定资产投资,将水文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为工程提供水文站网的设立和相应提供经费。金钱是人类的生活必需品,在建设中也是最为重要的部分。只有加大经费投入,明确预算,才能使用更加先进的仪器,才能扩大水文服务领域,把水文工作作为一项利民基本工作重点建设。

3结论

水文工作对社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建立新型水文服务体系必须站在“大水文”的发展平台上,针对水资源短缺等问题进行水文治理,围绕水务工作需求和治水思路,用水文科技成果作为依托,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多方位的为社会提供水文信息。根据国家水文条例,已经明确了水文的重要法律地位,理顺了管理体制和投入体制,规范和强化了水文行业的管理,为水文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我国要利用水文技术拓宽水文服务领域,我国已经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能充分发挥水文优势的水文服务领域之路,将不断扩大水文服务领域,推动水文事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家志,刘志雨.中国水文情报预报的现状及展望[J].水文版,2006,26(3):57-59.

拓宽电视报的服务功能 篇5

善于倾听既是对他人的尊重,同时也是不断提升自己品质和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如果说聪明是人与生俱来的特性,那么智慧则是人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沉淀下来的内在品质。做一个聪明的人,更要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

面对人生就像面对一面镜子,要想你的人生充满阳光,请别忘记时刻对着镜子保持微笑。

印象

熊会安,担任红桥区教育中心体育学科教研员已经12年了,是人们心中的“体育王子”。他用行动诠释着“动与静”的教研模式,实现了体育教师的文武兼修。2014年成立的“熊会安体育教师团队”,形成了学科建设的制高点,在全国学科德育精品课、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市双优课等各级各类评比中屡获佳绩。

他勤于研究,笔耕不辍,多篇文章在《中国学校体育》《体育教学》《天津教育报》等报刊上发表,并撰写了《100种儿童亲子益智游戏》一书,主持的市级课题有两个被评为A级,一个获优秀成果奖,一个被认定为“十二五”市级重点课题。

凭着敬业与勤奋,他先后获得市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先进教师、市教育系统“教工先锋岗”先进个人等荣誉与称号;被聘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遴选活动专家、市265农村骨干教师和市中小学千名农村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的讲师。

2014年,他作为天津市唯一代表向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汇报了红桥区特色体育活动开展情况。他带领体育教师团队,积极参加全国及国际交流活动,先后和日本、沙特、美国、加拿大等国的专家与学者进行了交流,促进了红桥体育迈向国际化。

他以丰富的学识、博大的心胸、高尚的人格引领着红桥体育人向着“体育梦想”勇敢地迈进!

(天津市红桥区教育中心主任张福贵)

主张

结合学习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内涵,并吸取“互联网+”在其他行业的成功经验案例,我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用一种全新的思维去诠释“互联网+”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利用互联网+,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

如何让学生参与运动更加科学、有效和有趣?我们可以把当今分享跑步路线刷爆朋友圈的做法引入到学生体育锻炼中来。通过运动类手机、手环、可穿戴产品等移动端应用的助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运动,分享乐趣,使运动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此外,我们还可以把教材延伸到数字学习终端,利用平板等移动设备,引导学生观看该内容相应的技术动作视频等学习资源,加深学生对动作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参加社区体育活动和各种形式的锻炼群?我们通过互联网把区域各个方向的学生联系起来,把区域内的体育俱乐部、体育培训班等信息上传到专门的网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智能手机等移动客户端加入相应的体育活动组织,和小伙伴一块参与运动。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在闲暇之余,和父母一起借助体育公共服务平台,搜索附近的运动场所,以达到参与运动的目的。此外,针对体育中考项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获取相关的教学视频、聘请教练,也可以借助网站,打破区域的限制,参加各个项目的体育竞赛。这些都能较好地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促进学生校内外的体育锻炼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利用互联网+,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

我们利用网络方便、快捷、传播面广等特点,发挥其连接家校的纽带作用。我们利用这些智能终端组成的网络向家长发送孩子在学校的体育学习训练或活动状况及近期的体育家庭锻炼计划。为更好地督促学生锻炼,在给学生布置任务的时候,教师通过微信群和家长建立联系,及时了解和掌握孩子在家的锻炼情况。教师和高年级的学生通过微信保持联系,建立相应的健身群,传递一种健康的理念和健身方法,并通过学生参加各种社团的健身活动的照片及分享到朋友圈的个人感受了解和掌握学生在校外的锻炼情况,更好地帮助学生制定锻炼计划和提供技术指导,并取得家长的支持,提高学生校外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效率。

三、利用互联网+,丰富体育课堂教学的内容

《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运动技能,在体育与健康知识方面也要加强学习。我们可以利用室外不利于开展体育技能学习的时间,在教室借助于一些智能终端如平板电脑组织学生进行体育与健康知识的学习。利用互联网丰富的资源,通过平板电脑建立一个“云课堂”,利用这新型的教学模式来辅助教师进行体育知识的传授。并为每个学生配备一个电子学习、评价档案等空间,极大地方便了教师进行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指导。此外,我们利用无线网络,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平板电脑访问相关体育专题网站,拓展知识面;通过建立相关的QQ群、微信群,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开展师生间的在线互动。

四、利用互联网+,加强区域学区片内的远程教学或者教师之间的交流

对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师资短缺、体育教师教学负担重、高中的体育模块教学需要专业技术强的教师等问题,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就某个体育知识内容进行远程教学;或者建立一个区域内的体育教师人才交流网站,创立一个相应的APP,把区域内有着体育技能专长的教师的个人资料放到数据库中,供学校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挑选。通过网络平台,我们既让有体育特长的非体育教师有了用武之地,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校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课外体育活动师资需求,保证学校体育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利用互联网+,拓宽运动员选材的渠道

传统的挑选运动员方法为教练选材增加了难度。为此,我们除了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所测的数据如实地传到网上,也可以把运动员选材需要的一些身体形态指标和运动技能指标数据也传到网上,形成一个区域的学生体质数据库,教练员在选运动员的时候,就可以通过运用一些程序调用相关数据进行分析,选出适合各运动项目的学生充实到运动队中去。此外,学生的这些数据也能为体育教师接新班时了解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等方面提供参考的依据,也为教师更好地做好学情分析和备课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六、利用互联网+,让教研活动充满时代的色彩

为了让教研活动更加深入、经济和高效,我们可以充分借助各种智能终端上的社交平台为我们的工作服务。例如,借助手机或平板运用微信这个大家广泛使用的网络社交平台,为我们的教学和教研服务。一是发挥其互动交流作用。我们在组织教研讲座时,可以通过大屏幕所创设的微信墙,让与会的教师们就教研员或讲课教师某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想法,在不打断讲座的情况下进行即时的交流,给每位参与教研的教师一个研讨的平台。二是发挥软件的功能作用。通过软件“扫一扫”功能获取会议材料和组织会议签到,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解决传统签到拥挤现象。三是发挥宣传作用。利用微信群或微信公众号,在最短的时间内发布教研相关信息。将教研的内容、理念效益最大化,让更多的教师能够感受,并能够深入了解。四是发挥其调查统计作用。如在进行一些非正式的调查时,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中的问卷统计功能,就某些问题进行现场问卷调查,以在短时间内知道统计的结果。

我推荐的书

《创造性思维与教学》,陈龙安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培养反思力》,[美]S.G.Paris等著,袁坤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拓宽电视报的服务功能 篇6

1 新时期大学生的人格特征

当代大学生是在经济条件富足,家长百般呵护,升学压力巨大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自我意识强,自我评价高。受外界环境以及其他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在人格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当他们走出家长的庇护伞进入大学开始独立,开始群居时,人格危机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自我意识强,集体观念弱

现代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沉浸在家长们百般呵护,众星捧月的幸福中,某些家长将他们作为家庭的轴心,给予特殊的家庭地位,致使他们“自我意识”的痕迹非常明显。他们在家庭中缺少与兄弟姐妹以及同龄伙伴相互影响,相互帮扶的教育因素,造成许多学生形成自私、任性、不善于与他人相处的性格特点。因为从小就养成了“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他们只会想到自己的感受,从来不考虑他人或集体的利益,进入大学之后,对班级活动不感兴趣,对集体荣誉漠不关心,缺乏社会责任意识。

1.2 功利主义强,道德意识弱

在市场经济利益趋动和利益多元化的社会现实下,许多大学生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对个人荣誉的追求成为校园生活的主流。“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世人所畏唯势,所重唯利”……被很多大学生所追捧。有些同学参加集体活动之前会问,综合测评会加分吗?有些同学在参加班干竞选之前也会问,综合测评加几分?他们关心自己的多,关心他人的少,踩踏草坪的多,爱护环境的少;自习室里霸占座位的多,随手关灯的少;饭堂里插队买饭的多,节约饭菜的少;上车抢座位的多,主动让位的少。他们忽视思想道德素质的修养,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利他行为,充分体现了部分大学生的功利性强和道德意识的严重匮乏。

1.3 学习能力强,心理素质弱

现代大学生都是经过考试层层选拔出来的,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应试技巧。他们从小就能应对各种各样的比赛,应对各种各样的考试,这也是家长们关注的重心,但他们的身心是否健康,他们的人格是否健全却往往被忽略,渐渐形成了学习能力强、心理素质差的局面。大学期间他们会独立面临一系列的人生重大课题,如专业知识的学习、交友恋爱、择业就职等,并且竞争对手都非常优秀,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因为他们以前都是佼佼者,在学业的道路上都是一帆风顺的,面对遇到的不如意,一直骄傲,自信的他们很难接受现实,情绪波动大,往往会出现抑郁、脾气暴躁,焦虑等,妨碍正常的人际关系,甚至会发生一幕幕让人惋惜,让人震惊的校园悲剧。

2 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重大意义

所谓健康人格是指人格和谐、全面、健康的发展,人格处于健康状态,是与社会环境相适应,为其他社会成员所接受而又充分展现主体个性特征的人格模式。蔡元培先生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思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在大学生这个人格成长的关键阶段,对大学生进行健康人格的塑造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而,它关系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直接影响大学生的终身前途和终身发展模式;另一方面,它关系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成败,关系着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合格的人才保障,关系着国家的兴衰与民族的未来。

3 青年志愿服务在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有效的拓宽了健康人格培养途径

青年志愿服务是校园之外的实践平台,是实现大学生社会化的途径和手段。大学生通过参加青年志愿活动可以淡化自我意识,培养利他意识、团队合作能力以及承受挫折的能力,有效的拓宽了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思路,提高了健康人格培养的有效性。

(1)志愿服务搭建社会服务的平台,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有研究者将志愿者定义为:“志愿者是指那些具有志愿精神,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人,或者说是不为报酬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人。”而志愿精神是“指一种自愿的、不为报酬和收入而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区工作的精神,是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志愿服务作为联系学校与社会的桥梁和纽带,为大学生搭建了服务社会的平台,在服务活动中,志愿者承担了诸如扶贫济困、帮孤助残、服务社会、大赛实施等一系列工作。这种实践活动可以激发青年大学生关心社会,并通过社会参与和付出的过程,贡献个人的才能,淡化个人意识,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需求,并实践对社会的责任感。有些志愿服务,他们的行为代表的不是个人,而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他们做的好与坏,关乎中国形象的好与坏,这就要求他们要具备很强的国家荣誉感和集体荣誉感,志愿者通过热情的微笑和周到的服务,得到社会各界的夸奖和肯定,这种夸奖肯定了他们的个人行为和价值,并且大大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心,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塑造和影响,这种人格塑造是课堂上任何形式的思想灌输所无法比及的。

(2)志愿服务弘扬奉献友爱的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利他行为和道德意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市场经济在给社会带来繁荣和发展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健康人格产生着各种各样的影响,在商品化信息的重重包围下,单一化的人格培养模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现实,志愿服务作为一种人格塑造的新模式,受到高度关注。志愿服务具有公益性、无偿性的特点,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它是一项需要倾注感情和精力的事业,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在这样条件下,他们基于个人自主自愿自觉的精神,参加志愿服务的活动,本身即是一种很高的觉悟,具备一定的道德品质。通过志愿服务,他们关心别人,爱护公物,举止文明,帮残助困,他们能够深刻理解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责任,能够充分享受助人为乐的满足感和他人赞誉的优越感,这种价值体验会进一步升华道德情操,提高道德意识,坚定道德意志,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不断追求精神的充实,形成人格教育的良性循环,实现从功利主义向利他行为的转变,优化人格品质。正如托克维尔所说,对公共利益和社会福利的增进不是靠强迫和说教,而是大众在正确追求个人利益过程中的结果,它是一种内生动力的外溢结果,较命令强迫和动员说教更具持久长效性。

(3)志愿服务丰富品味生活的阅历,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坚韧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还不是很强,他们学习能力强,心理素质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学生面对问题常有不适感、压抑感,甚至焦虑感,挫折承受能力弱,经不起失败的打击,产生心理问题,出现人格障碍。志愿服务是一项有组织,开放性的活动,能够丰富大学生品味生活、体验生活的阅历,增加人与人沟通合作的机会,能够提前实现大学生的社会化。首先,志愿服务的开放性,能够帮助大学生舒缓心情,调整心态。志愿服务是一项开放性的活动,增强了个人与他人的人际关系互动,作为同一战壕中的战友,志愿者们会经常交流工作经验,分享胜利喜悦,遇到烦闷的事情,他们会互相倾诉,相互安慰,从而缓解不良情绪,促进心理健康。其次,志愿服务的艰苦性,能够磨练大学生的意志,养成健康的人格素质。志愿服务是一项高尚的事业,同时也是一份艰苦的事业,有些志愿服务并不像参加奥运会、世博会那样耀眼夺目,而是去条件恶劣的山区……意想不到的困难,丰富大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提高他们对社会的认识,锻炼他们抗打击能力,有助于培养他们挫折承受能力和坚韧不拨的意志。最后,志愿服务的对象能够产生榜样示范效应。在志愿活动中,大学生会遇到很多坚强的帮扶对象,如汶川5 12大地震中的受灾群众,他们虽然经济上需要社会的援助,但他们的精神却无比强大,令人钦佩。面对丧失亲人的痛苦,他们没有失去活下去的勇气,身陷残疾,却仍能微笑着面对生活,他们对于大学生志愿者来说是一种榜样,一种力量,他们的坚强会影响志愿者的一生,并让志愿者们懂得:无论遇到任何困难,都不能轻言放弃。

实践证明,青年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新时期高校健康人格培养的有效载体,成为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手段。我们应该不断丰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的内涵,不断推进志愿服务工作日常化、规范化,使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持续健康稳步发展,更好地发挥其特有的健康人格的培育功能。

摘要: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成才,更关系到党和国家乃至整个民族前途和命运,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如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文章以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为出发点,对青年志愿服务在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方面的作用进行了分析,为新形势下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提出了新方法。

关键词:青年志愿服务,健康人格培养,途径

参考文献

[1]陈竞秀.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模式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0):48-49.

[2]吕平.论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功利主义倾向[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4):81-85.

[3]刘颖.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5(4):62-65.

[4]陈琨.高校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价值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0(3):32-34.

拓宽电视报的服务功能 篇7

发展至今, 电视法制节目经历了摸索期和成长期, 目前进入了繁荣阶段, 节目的数量有了明显的增加, 种类也更加多样化, 如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的《今日说法》、重庆电视台的《拍案说法》、北京电视台的《大家说法》等。目前, 电视法制节目的内涵与外延都有了较大的改变, 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电视法制节目类型, 使得电视法制节目本身构成了一个独立的系统。但所有的电视法制节目都遵循着“普法”的宗旨, 都倡导“根”在“法”, 重在“普”, 淡于“奇”, 贵在“引”为节目定位或报道导向。因此, 电视法制节目与其他节目类型的最大区别在于其承担着普法的责任, 告诉公众什么是违法行为, 什么是犯罪行为, 教育公众用法律的准绳对违法行为作出评价, 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但是, 目前中国电视法制节目存在着严重的同质化现象, 不少法制节目更注重故事的跌宕起伏, 在画面和声音效果上浓墨重彩, 这使得法制节目的娱乐功能大大超过了其本身的普法功能。具体而言, 我国电视法制节目在普法教育方面主要存在着以下不足:

第一, 重故事轻法理。不少法制节目扩大了节目外延, 民生内容也纳入其报道范围。但在报道这些事件的时候, 往往实行的都是三段论讲述, 前面两段讲述整个事件故事和当事人各方的观点, 最后一段附上法院判决或者律师的看法, 甚至在案件讲解中, 出现了对一些暴力、新奇场面的过度渲染, 以吸引观众的眼球, 从而忽略了法律解析, 如在刑事案件中对犯罪嫌疑人作案动机、量刑情况等进行具体分析, 人为地造成受众巨大的认知断层。

第二, 重刑事案件, 轻其他类型案件。很多法制节目题材十分雷同, 对于热点案件更是一拥而上, 尤其偏向于杀人罪、抢劫罪、强奸罪等刑事犯罪。并且为了提高收视率, 吸引观众眼球, 往往在制作节目时, 对犯罪嫌疑人的作案手法和手段进行“再现”, 渲染声画效果。这造成了法制节目在选题时偏刑事案件, 制造娱乐化效果。因而容易误导观众, 使观众误认为刑事犯罪才是触犯法律, 而对于劳动纠纷、知识产权纠纷、合同纠纷、医疗纠纷等问题则不认为是违法行为。

第三, 缺少对案件涉及法律基本概念的解释和法律知识的讲解。法制节目里面容易出现一些法律名词, 如“附带民事赔偿”“缔约过失责任”等, 节目组容易忽略对一些专业法律名词的解释, 往往通过法律专业人士一笔带过, 造成很多观众对案件的一知半解, 最后可能只看懂了事件的前因后果, 却难以明白其中具体的违法点, 影响了最终的普法效果和传播效果。

第四, 重宣传法律惩戒功能, 轻保护功能。现在电视法制节目比较偏重于法律的惩戒功能, 在报道案件时主要从犯罪行为、犯罪结果入手, 如在节目中主要报道抢劫的过程、人数, 被害人如何、法院判决如何等, 而忽略了法律作为一种维权的工具。这容易给观众造成一种错觉, 认为法律主要是用来惩罚和打击犯罪的。因此, 当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 很多受众对于侵权行为采取“容忍”态度, 不去主动寻求法律保护。

第五, 过于强调法律的刚性, 轻道德的柔性力量。现在一些法制节目往往流于肤浅, 动不动就让人们去打官司, 这容易误导受众, 上法院打官司似乎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但实际上, 上法院打官司是社会最后的底线, 是在道德层面无法沟通、民间调解无法调和后的最后选择。如果任何事情都上法院打官司, 不仅浪费司法资源, 也消耗百姓钱财和时间。

二、目前制约我国电视法制节目普法宣传的因素

首先, 从外部环境进行分析, 媒体作为“喉舌”, 既要追求社会效益, 也要追求经济效益。同样, 我国电视法制节目既要承担普法教育的使命, 也要面对市场的竞争压力。尤其是近些年来, 法制节目数量猛增, 激烈的内外部竞争使得许多节目趋于同质化, 选题偏向于暴力凶杀、感情纠葛等, 通过画面、音效及悬念的巧妙设置, 将这些案例塑造成一个个“引人注目”的“卖点”。大量播出这种类型的法制节目, 可能在短期内对于提高收视率和经济收益有一定的作用, 但从长期来看, 容易对受众的社会观和现实观产生消极影响, 不利于对受众的普法宣传教育和公民意识的培养。

其次, 从受众角度分析, 观众更喜欢视觉效果强、较为新鲜的事件。一些如故意杀人罪、故事伤害罪、抢劫罪等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财产的几种暴力犯罪行为, 具有一定的刺激性, 且在公众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 因此更容易吸引观众的眼球。另外, 目前中国公民整体的法律意识并不强, 法律知识薄弱, 尤其是法制观念还有待进步, 这给电视法制节目的普法宣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再次, 从法制节目本身的专业性分析。新闻事件在内容上都是法律题材, 由于内容具有一定的趋同性和法律程序的固定性, 致使法制节目在报道上思维模式十分单一, 题材容易重复。另外, 从业人员的法律专业素养相对不足, 也影响了法制节目的深度和实用性。纵观西方的法制节目, 不管是制作者还是主持人, 都有着良好的法学素养甚至从业经历。例如, 美国法制频道Court TV的节目主持人多是著名的犯罪心理学家、侦探和法官, 其《蛛丝马迹》栏目的主持人是著名华裔刑事鉴定专家李昌钰博士。反观之, 我国电视法制节目的从业人员在法学背景和专业知识方面都相对欠缺, 这使得我国法制节目的制作缺乏专业性, 因此也大大地制约了法制节目的普法宣传效果。

三、我国电视法制节目普法宣传效果的提高对策

根据美国学者赖特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 (1959年) 一书中提出的大众传播的“四功能说”, 大众传媒除了“提供娱乐”外, 还肩负着“解释与规定”的功能, 目的是向特定方向引导和协调社会成员的行为。具体而言, 法制节目应该肩负着普法教育的功能。因此, 加强法制节目的普法功能,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 在选题上, 拓宽报道题材。节目选题可以根据我国现阶段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的实践需要, 参考我国法律体系的设置, 使选题更加多样化。从法律部门划分的角度, 我国现阶段的法律部门可以分为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诉讼法等不同部门。因此, 节目选题可以更加贴近普通民众的生活, 报道题材更加多元化, 使节目不仅具有娱乐性和观赏性, 同时也具有服务性和参与性。

第二, 从节目制作团队上, 提高法律节目从业者的法律专业素质, 提高法制节目的质量。从节目选题到节目制作, 要在类似案例中寻找其特殊性, 挖掘案件背后的典型性特征。既要把握法制事件背后的社会动因、文化结构及人性, 也要对案件涉及的法律条款、审判程序等法律知识进行透彻解读, 实现由点到面, 使节目具有深度和立体感。节目创作人员在选题中要兼顾刑事案件和其他类型的案件, 在策划中报道违法行为的同时, 也要宣传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 贴近公众生活的法律需要, 讲求传播的时效性和实用性。

第三, 在节目理念上, 注重对受众公民意识的培养。“以往的普法往往着眼于普及法律知识, 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公众法律意识的培养。显然, 这与建设法治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 电视法制节目也应该吸取教训, 在普及法律知识的同时, 更应注重对公民权利和义务意识的培养。只有公民树立了法律意识, 才能从根本上使公民认识到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从而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目前, 很多电视台开办的法制节目活跃在电视荧屏中, 为受众普及法律知识, 培养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意识。可以说, “普法”是电视法制节目产生、发展的直接动因, 也是诸多法制栏目的目标宗旨和开办初衷。但是, 无论是我国电视法制节目的质量, 还是我国公民目前的法律水平, 都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法制节目的终极意义不仅在于报道案件从而打击犯罪和警示社会, 也在于通过对人的权利、自由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报道、纪录、探寻, 揭示人性的真善美, 呼吁道德的公序良俗, 遵守法律的刚性规定, 形成共同的社会信仰和准则, 建设文明昌盛的国家。

参考文献

[1]张文显.法理学 (第1版) [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22-23.

[2]赖特 (美) .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M].1959:67.

[3]吴南.热闹中看门道——论法制节目的普法艺术[J].当代电视, 2007 (08) :30-31.

[4]邓勇.电视法制节目如何提高法制含量[J].电视研究, 2005 (01) :25.

上一篇:输送机胶带打滑下一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