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师徒制(精选8篇)
技能师徒制 篇1
一、开展“技能师徒制”的背景与意义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把培养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
“技能师徒制”不仅包括教师对学生技能传授, 还包括教师对教师的技能传授, 学生对学生的技能传授, 学生对教师的技能传授。这种不带偏见的技能师徒制跨越了年龄、学历, “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
二、“技能师徒制”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探索
(一) 在技能竞赛项目中推行“技能师徒制”。
普通教育看高考, 职业教育看技能大赛。在技能竞赛项目中, 为了出好成绩, 教师带的学生不是很多, 一个项目4-6人左右。在人数少的情况下, 师傅和徒弟的角色非常明显。我校推行“技能师徒制”, 采用师傅传授本领, 学生跟着学习。长时间的接触和交流, 普通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已经变成了师徒之间的友情, 彼此都享受着学习的快乐。
(二) 在专业实训中推行“技能师徒制”。
面对30个以上的学生进行专业实训教学, 可以说1名教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我校教师先在学生中选择8位左右较为优秀的学生, 给8位学生先传授技能。再由8位担任学生技能师傅的角色给实训小组长传授技能, 再由实训小组长给实训组内的成员传授技能。这种学生给学生当师傅, 学生给学生当徒弟的课堂教学模式, 能够充分发挥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助和学习, 起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 在教师中推行“技能师徒制”。
如今, 职业院校越来越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每年都有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院校也开展了诸如青蓝工程、教师三年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措施去推进师资建设。可以说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教师们的学习能力、课堂教学能力、论文写作、课题研究能力得到了提高。但是教师整体的技能水平提高步伐却很缓慢, 在技能竞赛赛场上虽然可以看到90后老师的身影, 但是也能见到70后老师的身影。职业院校很多上工考实训课的老师还是老面孔。技能传承的速度缓慢。
推行“技能师徒制”, 能充分发挥了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由校级以上名师为引领, 选拔有培养潜力的教师进入技能名师工作室学习和研究, 加大培养力度, 为其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技能名师定期重点结对指导2—3名青年教师, 签订有培养责任书, 并能经常进行沟通交流, 做到有主题、有时间、有记录、有效果。我校对技能名师及其结对徒弟有明确的考核要求, 2年为1个建设周期, 教师师傅在2年之内必须认真辅导教师徒弟, 才能在2年后考核及格, 颁发证书。教师徒弟在2年之内必须能够独立指导2个以上专业实训或参加市级以上技能竞赛获奖。
(四) 在学生中推行“技能师徒制”。
在技能集训队中, 高一年级的学生队员指导着低一级的学生队员。高一级的集训队员有着丰富的参赛经验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 教师让他们担任学生师傅的角色, 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从而促进技能集训队团队建设, 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步伐。
在专业实训课中, 往往1个专业教师上课很吃力, 这个时候高年级的技能集训队员就可以辅助参与教学, 协助专业教师培养更多的技能学生师傅和徒弟。在我院经常可以看到下午第三、第四节课有很多学生在实训室里面做实验, 一批又一批技能学生师傅在带领着技能徒弟成长着。
(五) 让学生去指导教师。让学生去指导教师, 听起来好像不可思议, 但是确实是一个值得去推广的一种做法。
我校很多新进教师, 刚从大学毕业, 技能水平不高。而我校培养的高年级集训队学生, 大都技能水平高超。因此让学生师傅去指导教师徒弟也是可行的。
三、“技能师徒制”的成效
(一) 技能竞赛出成绩。
近几年我校非常重视技能竞赛, 在技能集训队中推行了“技能师徒制”, 在2015年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 我院获得单片机项目省级学生组第一名, 教师组第一名的好成绩。学生获得了保送本科的机会。教师也获得了“省五一创新能手”、“省青年岗位能手”的称号。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参与其中, 担任师傅和徒弟的角色, 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 去追逐自己的梦想。
(二) 专业实训出效果。
我校在专业实训中推行了“技能师徒制”后, 效果非常好。专业实训老师的授课压力极大的减轻了, 教师不用再忙来忙去的帮学生一个一个答疑解惑, 学生师傅能够指导学生徒弟进行实训。教师则可以把注意力放在学生安全和教学设计上, 引导好学生师傅去指导好学生徒弟。
(三) 师资培养见成效。
我校在教师培养机制方面推行“技能师徒制”, 一大批年轻教师在职教事业上建功立业。截止2015年4月我院共有省级以上技术能手3人, 市级以上高技能人才10人, 区级以上高技能领军人才12人。市级名师吴玢老师培养教师徒弟程曦浩在省级竞赛中获得单片机项目第一名, 荣获“省五一创新能手”、“省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四) 学生素质得提高。
通过技能社团的形式, 越来越多的学生远离了网吧, 投入到技能学习当中。越来越多的学生担任起学生师傅的角色, 责任感得到增强。学生师傅在指导学生徒弟技能时, 也能体会到作为一名专业教师的辛苦, 学会感恩。在我院在实训室里到处可以看到学生身穿工装服, 规范操作的身影。通过“技能师徒制”, 学生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懂得了担当。
摘要:在国家大力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 鼓励一线岗位技术能手带徒传承技艺的背景下。我校推行“技能师徒制”, 建立校级以上“名师工作室”和学生“技能社团”, 在技能竞赛、专业实训、社团建设中以师带徒, 培养出一批高技能人才, 企业满意度提升。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技能师徒制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2]袁本新, 王丽荣.人本教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技能师徒制 篇2
为提升职工素质,充分调动员工勤奋学习、勇于创新的热情,更好地帮助新员工提升技能,工厂年初决定全面深入推行师徒制,在广泛征求各部门意见的基础上,修订完善了《师徒制管理办法》。于今年三月份通过一致讨论,决定结成八对师徒,并举行了比较隆重的拜师仪式。会上明确了师傅的责任、培训周期和考核办法。
众所周知,很多老师傅的经验都是多年的摸爬摔打积累出来的,是教训和智慧的结晶。而这些经验中的大部分知识不是在书本上能够学得到的显性知识,因此,非常需要通过言传身教这种师徒制的方式来传授大量的隐性知识。
实施师徒制对于培养员工有其独到的优势:
一是实践性,将理论学习与感性体验有机结合,能够很好解决“纸上谈兵”的问题;
二是人性化,集“传超、授业、解惑”于一体,在传递技能的同时彰显人性的魅力;
三是个性化,采取一对一的“结对子”方式进行“传帮带”,有对症下药的功效;
四是灵活性,在时间、地点、内容、形式等方面灵活多样,能够在和谐融洽、春风化雨的环境中切磋技艺;
五是低成本,由于采用“志愿者”的形式进行引导,公司和个人都可以节约大量的学习培训费用。
工厂实施师徒制的目的:
一是为员工搭建一个学习、提升的平台。新员工入职后,由于不清楚工厂的状况,不熟悉生产工艺,甚至是没有从事过相关行业的工作,需要有个引路人。因此要求新员工到部门(车间)后,部门须为其安排一两名辅导员,辅导员通常是部门负责人或业务骨干。
二是多管齐下挖掘员工经验知识。工厂许多员工长期从事一线业务操作,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知识。为了将员工的操作经验转化为显性的知识,从而增加工厂的知识总量,工厂选拔了一批同志作为师傅,培养年轻职工。同时有一些部门(或车间)负责人业务精通,不仅要带头工作,更要带好队伍,在善于打仗的基础上,更要善于带兵。要求部门负责人应成为员工的良师益友,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将来也会要求业务骨干结合自己的专业撰写业务操作指南,把自己的经验性知识转化为可以复制的知识,让其他员工可以轻松学习。
师徒制的考核:
《办法》中对师傅带徒考核与奖惩作了规定,即:活动领导小组每半年按照基层单位报送的考核情况对各单位师徒进行随机抽样考核鉴定。师傅带徒给予带徒津贴,津贴标准为每月200元。带徒期满,徒弟按期出师的,师傅在职业资格考核聘用中优先聘用;徒弟不能按期出师的,收回师傅带徒津贴,徒弟给予适当的经济处罚;徒弟获公司技术比武状元,公司给予师徒一次性奖励。
本期师徒制结业测评成绩已经出来,其中有优秀的也有不合格的。不合格的将延长两个月时间出师。两个月后再进行测评,确定师傅的津贴发放与否。
为了大力推进师徒制,为员工提供提升通道,工厂将继续开展师徒制活动,希望全体员工支持此项工作。
设备厂
技能师徒制 篇3
一、注重师徒之间的情感转化
学校最常见的是师生关系,这也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而“师傅”恰恰是与学艺紧密相连的词语。中职学校在人们眼中呈现的往往是“职业”,而忽略了职业背后需要的“技能”,这也是造成职业教育多年来尴尬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学生进入企业再拜师学艺已经成为过去,现代企业需要的是成品技术工人,那么“拜师学艺”就需要“挪移”到职业教育过程中,由此也就产生了新型的现代师徒制教育。
拜师仪式可以增进这种转化。通过一种既古典又现代的隆重的仪式,如敬师茶、行师礼,确定师徒关系,实现了师生关系向师徒关系的转化,强调了技能学习的重要性。师傅带徒弟不仅使学生得到了手把手的言传身教,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感情,融洽了教与学的关系,增强了专业教师的责任感和提高自身技术技能的积极性。在教学生产过程中,教师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都亲切地称之为师傅,无论是师生内心世界,还是现实教学实际,都会有一种温暖的氛围。
二、注重师徒教学的定位管理
师徒制教学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组织形式,既要在教学中完成生产任务,又要在生产中进行教学,这是不同于企业师傅的一个重要方面。由此选择生产任务很重要,不能为了生产而生产,学校也不能为了追求效益而忽视学生技能水平的培养。那么选择了合理的教学生产任务,还要进行师徒定位管理,比如由教学生产师傅带领一名实习生和一名见习生进行生产操作,学生边生产边实践边学习,把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同时也亲身感受企业生产过程中产品技术、质量、效益的关系,体验安全和规范的重要性,从而提升他们的综合职业能力,增强企业文化素养。
三、注重专业师傅的转化培养
在公司推行师徒制 篇4
有没有师徒制, 对员工的事业发展影响很大。追踪一家高科技公司里, 1000名参与师徒制的员工, 在参与之后5年的发展。结果发现, 有师父带领的员工, 获得升迁的比率是没有师父员工的5倍。师父获得升迁的比率, 是没有担任师父的员工的6倍。
师徒制中, 师父给予徒弟公私生活的建议, 并且提供情绪上的支持, 因而促成员工学习和成长, 是通过训练课程、研讨会或者书籍, 都很难获得的效果。
虽然师徒制的效果很好, 但是推行起来并不容易。公司要寻找适合担任师父的员工、为员工进行配对等, 这些事情都很繁琐复杂, 需要投入许多时间。
美国全录公司推行的师徒制, 是一个难得的成功例子。
2007年年底, 美国的员工团体“女性同盟”, 主动成立了一个专门帮女性员工在公司里寻找适合师父或徒弟人选的网站。想要寻找师父的员工, 可以到网站上填写自我介绍, 包括背景、专长、兴趣、参加目的、希望成长的领域等, 网站上列出各种针对公司工作需求的成长选项, 例如六标准差。
之后, 员工设定条件搜寻师父资料库, 例如已经在全录工作10年以上、拥有企管硕士等, 员工可以从搜寻结果中, 选定自己认为最适合的对象。之后, 网站系统会寄发一封电子邮件给被选中的师父, 师父看过员工的自我介绍之后, 再决定接受或者拒绝。如果接受的话, 一对师徒便正式诞生。
技能师徒制 篇5
一、“师徒制”不合时宜的原因
1. 单向交流
笔者根据自身的体会与平时的观察, 了解到大部分师傅与徒弟都存在单向交流的问题, 大多数情况下是师傅说了算, 教案按师傅说的做、上课按师傅的套路上, 师傅很少征求徒弟的意见。徒弟也因为自身经验的缺乏, 往往没有自信, 完全遵从师傅的做法, 有好的想法也不敢说出来, 更别说付诸实施。因此, “师徒制”有较大的局限性, 以师傅为中心, 束缚了徒弟的个性。
2. 简单的低级模仿与照搬照抄
教学时新教师大部分以师傅的意志为主, 学到的知识单一, 有些知识和做法甚至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有些学校要求徒弟多听师傅的课, 并将其作为期末考核的内容之一。也就出现了徒弟只听师傅的课, 以履行学校协议的现象。因此徒弟对师傅往往盲目“崇拜”, 学习与借鉴的成分较少, 对一些组织形式与教法只是简单的低级模仿与照搬照抄, 照葫芦画瓢, 结果是“四不像”。不但没有学到师傅的东西, 也没有个人的特色。
3. 师傅自身局限性的影响
“人无完人”, 即使是非常优秀的教师也存在着缺点, 所以每个教师都有自身的局限性。徒弟向师傅学习只能得到师傅所掌握的知识、擅长的技能和已有的经验, 而师傅的这种知识、技能、经验往往都带有其个人色彩, 再加上徒弟领悟后, 个性化的色彩往往很浓, 这并不利于徒弟综合素质的提高。或者有些做了师傅的教师, 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 想带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徒弟, 实在令人担忧。
基于以上三种因素, “师徒制”培养新教师的专业发展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今形势的需要。要提高新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效性必须改变传统的“师徒制”模式, 让“师徒制”从形式走向内容。
二、构建教师专业社群
教师专业社群具有以下特点:共享的愿景及明确的专业关注;有效的交流机制;开放与革新的意愿。教师专业社群的形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 必须依赖于教师之间较为长期而深入的社会互动而逐渐完成。
因为传统的“师徒制”存在一些弊端, 势必要构建一种新型的“师徒制”, 以更好地促进新教师的专业成长。因此, “师徒群体”的互动形式应运而生 (见下图) 。
1. 建立“师徒群体”互动制度, 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
改变传统的“师徒制”培养模式必须从学校制度出发, 建立一种“师徒群体”的互动制度。建议学校将各学科的骨干或优秀教师集中起来, 与新教师一道组成新的“师徒群体”。这一群体由学校行政人员负责, 并建立一套符合实际的“师徒群体”活动制度, 以保障活动的正常开展。这将对新教师的入门培训产生积极的影响。
2. 狠抓活动过程, 向活动过程要效果
严密的活动制度是保障活动正常开展的基础, 要想活动有效果, 关键在于活动实施的情况。每次活动都要有主题、有内容, 并保障每次活动能够正常开展。建议采用“学术沙龙”或“研讨组”的活动形式, 这种形式更易于活跃思维、培养个性。对活动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甚至更注重过程评价。检验活动的效果应从教师的“活动日志”中去发现, 而且它还能发现更为科学合理的实用性建议, 有利于“师徒制”活动的开展。
3. 形成“师徒群体”的互动文化
在培训方式的选择上, 实现由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培训方式向“人际互动”的研修方式转变, 这一转变将使学校中的每一位教师都可能既是被指导者、受训者、接受者, 同时又是给予者、施助者。这种交互式交流必将有助于合作型教师文化的创建。而这种教师文化一旦形成, 将高效地促进新手教师的专业成长, 同时, 全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得到了可靠保障。这种“师徒群体”的互动制度应作为系统工程来抓, 应投入足够的精力与财力, 并形成一种制度、一种文化、一种长效机制。
技能师徒制 篇6
前不久,因为相声演员曹云金在微博上发布的一篇长达7000字的对昔日“恩师”郭德纲的讨伐檄文,将两人推上了舆论的浪口风尖。而郭德纲并未对这番讨伐做出正面回应,在各种公开论战中从未输过的郭德纲还暗示好戏在后面。
无论是郭德纲的德云社,还是赵本山的本山传媒,其背后,是中国传统式的江湖,和江湖行走的规矩。“江湖+人+规矩”,于是形成了一种叫班底制的东西。
发展到今天,以往的江湖式组织已经演变为现代化的产物,由江湖社会分支出一系列缤纷开放的班子特色:赵家班——在师徒情上构建商业帝国;德云社——“草台班子”也能做大事业;成家班、洪家班——带头大哥、兄弟情义打造香港电影盛景。赵家班和德云社以“艺”起家,成家班和洪家班以“武”起家,在四家班子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情感纽带及类家族式管理。
在江湖式的班底制影响下,各家班子均在各自的领域里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江湖式班底制也让各家班子出现许多问题,甚至到了最为严重的境地——散伙!
如果说赵家班是用“情感”和“名利”换来师徒同心齐力的局面,那么这两方面在德云社的纽带作用要弱化得多。郭德纲总是难逃各方面的怨责,显得有点张扬蛮横,不如赵本山的大度和宽容(曹云金在长文中用大量细微的事实和数字,都是在证明这一点)。面对班底内部的人事动荡,郭德纲也远不及赵本山那样强势——即使像小沈阳那样一夜闻名天下,他也照样不敢对赵本山有半点异见之心,而范伟更是以长期的隐忍退让来达到逐渐退出赵家班的目的。但郭德纲的徒弟羽翼丰满后,很多都选择了“叛逆”师门,奔赴更远大的前程去了。可以说,赵本山在维系班底制运行上比郭德纲更强势、更有办法。
在有意义、有乐趣的基础上,还需要有利益捆绑和制度维系,公司管理不是一个人,必须是一个专业的团队系统,这些都是郭式班底制所需要改进的参照标准。不可否认,郭德纲是一个有着真才实学的相声演员,但是在管理德云社方面,他还需要提升,而并不仅仅是依靠“师徒”关系来掌控整个公司。
经过阵痛后,取而代之的将是一个新的班底制形式。现在德云社正在逐渐从家族化管理到演员签约制,德云社与旗下100多名演员重新签订劳动合同,合同中明确规定合同期限、劳动报酬、工作纪律及各种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
但此次郭德纲和曹云金之间爆发如此公开而激烈的矛盾,其根本原因,在于师徒之间在看问题时的立场和角度有着天壤之别:
对于师傅来说,辛苦拼搏,好不容易让一个班子生存下来并有所发展,在此基础上给予大家更多的保障,大家应该知恩图报,但现实看像是以怨报德。站在这个角度,好几头牛都能给气死,何况人乎?
但对于徒弟来说,任劳任怨学艺数载,不就是为了出人头地吗?好不容易搏出点名声,师傅也赚大钱了,为什么给自己微薄的出场费?有上央视之类的机会,为何有意无意打压?
技能师徒制 篇7
1“师徒制”的发展历程
“师徒制”是前辈 (师、父) 通过具体的行为将知识技艺传授给后辈 (徒、子) , 让后辈得以学习前辈或某种流派的学说或传统, 进而维系社会进程, 促进人类发展的教育模式。要深入了解这种模式, 还要从它的形成发展说起。
原始社会时期, 巫师的传承教育已显现出“师徒制”的萌芽。到了原始社会末期, 随着家传与师授为主的私学逐渐出现, “师徒制”初见端倪。先秦两汉时期, 百工美术教育主要是靠“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方式传承。由此“师徒制”在中国传统美术教育中生根立足。
魏晋南北朝时期, “师徒制”成为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的主流。元明清时期尤为盛行, 传统中国画在这一时期出现了门派林立, 精彩纷呈的局面。19世纪末20世纪初, 具有现代意义的学校教育替代了传统的“师徒制”。1906年两江师范正式设立图画手工科, 美术专科首次现身中国高等学府。自此, 以画种分科为依据的学校教育模式逐渐取代“师徒制”, 占据中国美术教育主流, 并延用至今。
2“师徒制”的特点
“师徒制”在封建社会被广泛应用, 就美术传承发展而言功不可没。具体来讲这一模式具有“亲师合一”、“言传身教”两大特点。
2.1 亲师合一
“师徒制”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家庭教育, “亲师合一”作为家庭教育的特点, 同样成为“师徒制”的重要特征。它是指在家庭教育中, 父母是教育者, 孩子是受教育者, 父母与子女不仅有着家庭意义上的伦理关系, 而且兼有社会意义上的师徒关系。在我国古代美术教育史上, 这种师徒关系广泛存在。比如技工、画师作为古代的专门职业, 多带有世袭家传和子承父业的性质。
2.2 言传身教
“师徒制”在教授的具体形式上具有言传、物传、心传三大特点, 可简称为“言传身教”。
言传是传授者以口授方式将规律和技巧介绍给学习者。言传的内容汇集着历代艺人对艺术特征的审美总结和对技术的审定标准, 多编制为简单上口的排比句。比如年画配色中的“点套”, 粉青绿、人品细;红忌紫、紫怕黄等等。言传对初学者具有化繁为简、以一当十的效用。
物传以谱子、范本为媒介, 由传授者提供给学习者, 用以临摹借鉴。谱子、范本都是历经积淀, 逐步完善而成的模本, 比如画谱、影戏谱、年画版样等等。入谱的作品, 在某一门类上达到了审美与实用, 规范与风格的统一, 是建立在创作者和受用者认可、提倡原则之上的传世佳作。物传不受时代、地域、门派所限, 使学习者增广见闻、储存知识, 进而达到再创造的目的。
心传综合性地将言传引申为心领, 将物传转化为神会。传授者通过实际操作, 将工艺技术的全程展现在学习者面前, 达到传教目的。心传不像前两者有迹可循, 它是一种无形的心理表达, 其要点在于“悟性”。心传能使学习者独创自己的审美尺度, 为后世留下可资传承的基因。
3“师徒制”的得失
“师徒制”是顺应历史发展而产生的教育模式, 对于中国传统美术的递承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总的来讲, “师徒制”具有重品行、师造化、灵活多变三个可取之处。
3.1 重品行
“师徒制”生根立足于先秦两汉, 正值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百家争鸣时期, 诸子言论为“师徒制”奠定了思想基础, 为师者向学习者传授的第一环节都是做人, 视“人品”为“画品”。在传授过程中, 极强调道德与文学修养, 看重躬行致用与至诚致志。重品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内核, 中国传统美术乃至现当代美术的发展都受到这一人文特质的影响。
3.2 师造化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 在造化面前, 所有人无论身份同为弟子, 都必须重视师法自然。此所谓“师造化”。在师造化中, 人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像力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这最有利于学习者脱离具体形象, 进行主客观的交融, 让情感性和审美性都充分得以展示, 使人的本能力量充分释放。师造化是中国传统美术独秀世界的本质内涵。
3.3 灵活多变
“师徒制”同学院教育相比, 由于学习者人数相对较少, 学习时间并不相对固定, 传授者就有精力顾及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因人而异的灵活掌握学习进度, 变换学习方式, 而且十分重视对学习者的启发, 以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目的。文人的融诗书画印于一炉, 与民间艺人的“巧夺天工”即为历史佐证。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是传统美术得以源远流长的强韧纽带。
中国传统美术发扬光大得益于“师徒制”的三大长处, 但同时“师徒制”封闭保守的缺陷也使某些精湛绝伦的工艺、技术失传, 造成了无可挽回的缺憾。
“师徒制”由于无法营造集体教授的环境, 课程安排相对随意, 教学内容和范围相对狭窄, 师生关系易发展成宗派关系。而中国传统文化中门第宗派观念严重, “师徒制”受其影响, 造成门派间壁垒高筑, 技艺传授相对封闭的后果, 特别是传统民间工艺遭此荼毒。明代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行业竞争加剧, 民间艺人沿袭古老的技艺传承作业, 手艺是其立业之本和财富凝聚的基源, 所以在技艺传授上单一强调祖传技艺的私密性, 扼制了传统民间工艺的革新。
4 结语
“师徒制”是特定时代特定文化氛围的产物, 它在我国美术教育史上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对我国传统绘画技法以及精神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世纪以来选择学校教育, 是顺应历史发展做出的选择, 它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 更好地利用有限的师资及其他物资条件, 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探究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把握教学规律。因此, 在认清“师徒制”的得失后, 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长避短、力超前人是摆在当今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宋兆峭.中国原始社会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3:497.
[2]程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2.
技能师徒制 篇8
一、师徒制的概述
师徒制主要是指学生跟着教师,按照企业具体工作任务要求,在师傅的专业化指导下获得相关的技能、知识的培训、实际岗位职业标准的一种教学培养模式。现代师徒制主要以直接经验来作为专业技术知识的传授,能够在学生和教师之间形成一种和谐、情感化的人际关系。师徒制在职业技工院校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实践能力以及企业所需求的职业素养。
最早的师徒制在我国的体现主要是技工培训方式,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工业生产对工人的任用发生了重大的改革,即实行先招生、之后招工、最后就业的培训方式,将原有学徒招收形式转变为各种大专、中专、职高等形式来招收工人。这种背景下的师徒制在我国早期不存在,之后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国外“学徒制”的职业教育理念传入到中国,新的师徒制理念在我国社会发展,尤其是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等方面得到了普遍应用。
二、师徒制在职业技工院校中的应用
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国外一些先进的职教理念迅速在国内得到应用和研究,因此,无论是在师资培养方面还是在高技能学生的培养方面,现代师徒制都得到了充分的应用。
(一)专业教师间的一带一结对子、师带徒等培养方式的应用
老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管理经验,新教师则有先进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充沛的精力。因此,通过师徒制的培养,能够迅速让新教师成长,让老教师受益。教师之间师徒制的应用主要表现形式包括结对子(导师制)、签协议、发聘书等,通过这些形式,能够加强新老教师之间教学经验的交流,从而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的管理。通过导师制的实行,能够弥补指导教师对徒弟指导教育理论上的欠缺,弥补青年教师在实行师徒制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老教师与新教师之间的签协议能够让青年教师在协议的要求下不断完善自身教学技能,提升教学效果。
(二)现代师徒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职业技工教育推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重视对中职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岗位需求等方面的培养。现阶段,在电气自动化企业中,一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普遍不高,综合职业素养发展存在着局限。为此,在师徒制的发展要求下,需要转变电气自动化人才培养理念,改变传统的“师傅观”。在具体实训中,教师要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技能,在实际教学中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应用案例开展实训教学。虚拟实训中的一种是案例教学,教师以真实的电气自动化企业发展情况为例,组织学生开展实训教学。在实训中,学生根据模拟环境的变化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在这种教学中,案例的呈现方式主要是以描述性的方式来体现,对电气自动化企业发展路程、发展决策、问题解决办法等进行全面的记录,从而增强学生的实验教学体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案例实训教学能够让师生在实际操作中加强交流,对促进师生感情,提升学生技能意义重大。
(三)技能成熟的老生与新生之间形成的师徒制
师徒制教学的实施需要考虑不同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问题,在教师指导学习之后,学生之间也要形成学习互助小组,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学习不足,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促进每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实现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师徒制,在合作交流中实现彼此的共同进步。
三、现代师徒制的发展和推广
(一)实行双元师徒制
双元师徒制是指将中职学生的电气自动化学习在校学习和到企业实践进行结合,其中校内一元是指在校内的工业化实训场地上对学生开展技能训练,校外一元是指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开展操作训练。在校内、校外的实训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了共同学习的良好模式,对提升学专业技能、职业素养,适应社会发展对岗位的需求意义重大。
(二)校企合作下,学生到企业中学徒制的应用
师徒制在未来的发展和推广可以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即企业根据岗位需求和学校签订用人协议,之后校企双方共同签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管理、考核和选拔学生上岗的教学活动,是工学集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在校企合作中,学生能够将从教师那里学到的知识到企业中进行充分实践,增强自己的操作技能,实现对知识的充分学习。
综上所述,师徒制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能够进一步促进职业技工教育的发展,师徒制的实施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和企业联系的机会,到企业实习,缓解了学生毕业之后在社会工作不适应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职业技工院校的人才培养效果,彰显了职业技工教育的实用性特色,也增强了社会企业对职业技工教育学生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摘要:师徒制在中职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显示出了其自身强大的活力,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展要求下,中职技工院校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应用师徒制能够充分发挥出其自身的优势,实现现代技术在工业自动化教学实践中的充分应用,从而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
关键词:师徒制,职业技工教育,电气自动化
参考文献
[1]陈群波.基于师徒制的教师知识转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