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能力

2024-09-24

企业能力(精选12篇)

企业能力 篇1

一、引言

技术能力是评价一个国家、一个企业技术实力的重要指标。随着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如何提高资源稀缺型企业在采购时的竞争力成为一个迫切的研究课题,许多学者转向从深层次的技术能力的角度对此做研究。因此,客观地认识企业技术能力及其对资源稀缺型企业核心能力的影响,通过提升企业技术能力构建核心能力是实现企业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企业技术能力的内涵、结构与层次

企业技术能力概念提出以来,专家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其内涵进行了诠释。其中,D o s i(1982)将其定义为技术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搜索能力的综合,并把它们表述为搜索技术→学习技术→创造技术的链式过程,强调了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在技术能力提升中的作用。D e s a i(1984)则从更加宽泛的角度来认知技术能力,认为技术能力应该由采购技术的能力、工厂操作运行的能力、复制和扩展的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构成。TDRI(1989)按照对技术的可操作性,将技术能力概括为技术使用能力、技术获取能力、技术综合能力、技术生成能力。国内学者魏江、许庆瑞(1995)在总结上述学者关于技术能力定义的基础上,认为技术能力是指企业从外界获取先进的技术与信息,并结合内部的知识创造出新的技术与信息,实现技术创新与扩散,同时又使技术与知识得到储备与积累的能力。赵晓庆、许庆瑞(2002)又进一步从战略管理视角将技术能力定义为企业在技术资源和技术活动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的总和。技术活动主要包括企业组织对内部和外部技术资源的整合与协调,以及技术的战略管理、技术能力体现为技术资产(包括硬件设备、信息系统、软件和人员技能)、组织结构与过程、外部知识网络以及战略逻辑与共有价值观。

由于对技术能力的概念理解各不相同,对技术能力结构的提法也各不相同(见下表)。

资料来源:魏江.企业技术能力论——技术创新的一个新视角.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5。

技术能力作为一些知识的集合,Leonard-Barton(1995)认为有其内在的逻辑结构,这一结构决定了企业技术能力的特异性和力量。赵晓庆、许庆瑞(2006)把企业技术能力分解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比较容易获取的显性层,是技术能力的表层,由显性知识构成。包括设备、工具、技术文档、操作程序、管理程序和技术基本原理。第二层是由隐性知识构成的核心层。包括技术与管理诀窍、对技术的内在本质的理解和对技术、市场发展动向的洞察、以及隐藏的价值假设。这是能力中难以转移和难以获取的部分。第三层是扩展层,是企业的创新网络。包括企业与用户、供应商、竞争者、政府以及大学科研院所结成的技术联盟和关系网络。能力的这部分反映了企业对外部技术资源的利用程度,是企业能力扩张的主要方面。

三、企业技术能力对核心能力的影响

1. 企业核心能力是技术能力积累的结果

企业有了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才能拥有有竞争力的产品。如果把企业的所有技术进行分解,识别核心技术,则是从企业的关键技术发展而来的,而关键技术的获得是企业通过技术积累实现的。该项技术在企业的同行业中具有先进性,该技术的持续创新的延展性强,企业对此项技术的掌握速度与能力都优于竞争对手,并且此项技术还决定着企业主要产品的功能是否优异。企业拥有关键技术后,对整个技术进行整合,使之成为一个有序的系统。整合过程属于知识管理过程。企业完成整合过程,同时也是资源稀缺型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过程。

2. 技术平台是形成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

所谓技术指的是为了实现产品所共享的设计技术、工艺技术及生产制造技术等的整合。技术平台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共享性,即技术平台是开发一族产品所共享的技术集合。二是规范性,即构成技术平台是在企业内部经过规范化和标准化整合的,在实现某一族产品的过程中只需进行较小的变化。三是延展性,即可通过提高、更新技术平台的核心技术或完善技术平台的中间技术和基础技术来实现技术平台的升级和更新。四是独特性,即技术平台虽然包括通用的基础技术,但其核心是企业的关键技术及特有的技术组合。五是阶层性,即技术平台是由处于不同层次的技术整合而成。核心技术则是构建技术平台的关键核心要素。构建坚实、先进的技术平台对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起关键的基础性作用。

3. 技术创新是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能力的途径

加强技术创新是保持核心能力的前提。企业要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就要不断推陈出新,加快技术创新步伐确保竞争优势。随着竞争的加剧和时间的推移,一个企业的核心技术会演化为一般技术,企业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通过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加速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应用,开发出成本低、有较高使用价值的新产品,创造出消费者对该类产品的新需求,才能保持其竞争能力。如果缺乏技术创新能力,企业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产品结构雷同、竞争乏术的境地。甚至遭到市场的淘汰。在世界经济范围内,任何企业并非总会长兴不衰。企业的命运总是与技术创新相联系的。加强技术创新对任何企业都是适用的,企业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都涉及多种技术,技术创新通过技术渗透影响企业的竞争能力。

四、结论

企业技术能力是企业科技实力的综合反映,是一个表征企业内在能力的概念,是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实现的前提条件。企业要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通过提高技术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实现技术创新来保证。而竞争优势的获得,关键还是要从企业技术能力着手。企业技术能力是企业潜在的能力,通过技术能力的积累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根本。正因如此,目前在技术创新理论中,企业核心能力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概念上具有越来越强的趋同性。引起这种趋同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对核心能力的很多研究认为技术创新过程是核心能力建立、提高和应用的核心,技术创新过程成为核心能力研究的载体;二是技术创新理论对技术创新绩效的研究中,日益关注技术创新对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影响,从而把技术能力的研究引向了企业核心能力。核心能力体现于企业绩效,最终还是要依赖于企业推出高效率的技术创新。这样,技术创新理论最终也走向对企业核心能力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杨浩,戴明月.企业核心专长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44-54.

[2]赵晓庆,许庆瑞.企业技术能力演化的轨迹[J].科研管理,2002,(1):70-76.

[3]赵晓庆,许庆瑞.技术能力积累途径的螺旋运动过程研究[J].科研管理,2006,(1):40-46.

企业能力 篇2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开放程度日益加深,所以现代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更加需要长久的生命力。企业的文化建设对企业长寿至关重要,道德观,责任感等中华民族自古有之的美德也会成为企业持续创造财富的保证。

关键词:企业文化;长寿企业;诚信;社会责任

一,企业拥有的文化力量

统计资料显示,世界范围内创造历史达200年以上的企业,日本多达三千多家,德国有八百家,荷兰有近二百家,而中国仅有寥寥数家。以我们的邻国日本为例,笔者认为,日本企业饱经风霜仍能长盛不衰,是“日本式管理”的成功,而优良的企业文化更是其成功的关键所在。其文化的力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注本业,赢得社会信赖

日本企业非常重视本业,大多家族企业都在戒律中要求后代固守本行,使日本的家族企业很少跨界经营。这样不仅可以使原有的技术和经验优势得到彰显,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出成绩,例如拥有悠久创业历史的一家日本寺庙建筑公司“金刚组”,是日本最长寿的企业之一,但曾在创业第1400年因负债累累而经营困难。该企业认识到濒临破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未能固守本行之后,立即充实本行,发挥了他人无法简单模仿的技术和经验优势,才得以渡过难关,重获新生。而且这种不追求眼前利益,立足长远的经营理念更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这种用百年时间专注于某个领域的行为也使得企业赢得了社会信赖,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这种信赖更是企业能够立足的保障,也提高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这些企业专注于自己的行业,因专而精,在自己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顺应时代发展需要,于是依靠着老本行出成绩。

(二),诚信为本,提高企业价值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昌,企业无信不长,诚信是企业价值和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日本的长寿企业无一例外的在企业文化修养时在诚信建设上高标准严要求。首先,在对顾客诚信的方面,为了赢得顾客的信赖,他们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去了解顾客的需求,倾听消费者的声音,做到投其所好,信奉顾客就是上帝,相对的,这样的企业也会得到顾客的认可和尊重。一个企业能够得到顾客的忠诚对于企业的长期存在至关重要,同时,职员的忠诚也需要诚信来保证,让职员体会到自己所在企业的良好文化氛围,企业对职员的承诺全部履行,也能使得职员之间形成良好的风气,对企业更加热爱,更加有动力。从这个角度来讲,诚信也是企业凝聚力的重要保障。

(三),修齐治平,承担社会责任

日本的企业早在江户时代就达成了一个共识,就是每笔交易要实现买方,卖方和世间的“三方满意”。也就是说,一个企业最不能走的是“个人化”道路,企业不是个人,不能置身于整个社会之中,不可能独善其身。发展到现代,日本企业的做法也与国际普遍认同的理念不谋而合,即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社会和环境的社会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节约资源等。企业的社会责任使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方面,体现了该企业的道德,体现了它对待生命、对待公众的态度。在消费者心中,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企业,一定也会对自己的产品负责。在某种意义上,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态度、履行社会责任的行动就决定企业的生命是否能够得以长久延续。

二,中国企业长期生存需要改善的问题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真者,精诚之至也,这些古训很值得我们的企业思考,笔者立足于中国的大小企业,发现了一些企业文化以及企业运营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把企业引向了一个步履维艰的方向,使企业的治理出现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内部效率和正常运作,于是企业出现了潜伏危机,甚至难以为继的情形。

(一),急功近利,忽视长远发展

中国很多企业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就是在很有声誉,占有了大部分市场之后又很快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里。导致这种让人遗憾现象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企业的目标和定位不准确。没有长远的眼光,有了资金,并不在自己的本业上加大投入,做专做精,而是投入在了一些暂时产生了非理性繁荣的行业,或者是盲目拓宽自己的业务范围,超出实际的控制能力,比如波导企业,当波导手机红极一时之时,把盈利投入在了汽车行业,期待有更高回报,结果本末倒置,使得自己被高科技浪潮拍到了沙滩上,随后宁波的地方企业奥尔康也去模仿波导的做法,同样以失败告终,只是奥尔康最后回归生产水电表的本业,才得以继续生存发展。这也启发了我们,在设计企业的发展方向时,切记急功近利,而应脚踏实地,目光长远。可持续发展观的运用也许并不局限在资源环保方面,也可以成为中国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

(二),利润至上,无视公众利益

如果钱本位、企业本位思想太浓,一味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就会成为企业文化中的一颗毒瘤,就很难真正接受为顾客创造价值的价值观,很容易做出不择手段谋利的决策和行为。企业在发展中出现了只讲经济责任,不讲社会责任的倾向,惟利是图,只追求自身利益,忽视甚至牺牲公众和社会利益的行为。从近些年来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来看,“黑心”粽子,“陈年”月饼,“回炉”瓜子,三鹿毒奶粉等等,都明确了一点,就是当这些企业将企业利益而不是民众安全责任利益置于首位时,已经注定了这样的企业行之不远,如此对消费者生命不负责任的行为必然会导致企业生命的终结。也许从某些方面看,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确实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个动力,但是,它绝不是一个企业的唯一追求。我们的企业应该切记,一个企业的健全和生存是以一个社会的繁荣为依托的。

三,培育我国企业长寿基因的对策——更新文化基因

我国企业需要的就是去除内部文化的毒瘤,注入新鲜的优良的文化,应当博取众长,为我所用。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道德是商业文明的基石,也是企业长寿基因之本。2008年9月27日,温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讲到企业家责任时指出:企业家要有道德,每个企业家都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每个企业都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合法经营与道德结合的企业,才是社会需要的企业。这对于中国企业的发展有良好的引导作用,启发者中国的企业家们在自己苦心经营的企业中,营造优秀的企业文化氛围。放眼世界,以松下幸之助为代表的优秀企业家一直倡导企业家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道德给人智慧和力量。松下的经营理念、经营智慧是以道德观为支持的[2],这是松下电器成长和成熟的基石,也应该给我国的企业学习的重要经验。

其次,以我们自己身边的优秀企业为榜样,综观中国商业历史,凡成功的百年老店,没有一个不是以“诚信”赢得成功的。诚实守信,作为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企业长寿之本。欲建立企业,先建立信誉;欲做大企业,先做好信誉;欲做强企业,先做牢信誉。能做大做强、久盛不衰的企业,都是恪守信誉的企业。像同仁堂,历经300多年风雨却历久弥新,靠的正是“诚实守信”的核心价值观,“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最后,在竞争激烈的现代市场环境下,创立和发展企业的品牌,用文化基因来推动品牌的长期战略,已成为企业取胜之道。责任是一种善与爱的力量,当它积淀为企业文化时,其展现的文化魔力将无孔不入。著名实战营销专家鄢帅成在把安利与可口可乐、宝洁比较后得出,安利正是从实际出发,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爱、责任、诚信”等基因,以爱心和责任去构筑一种让经销商与消费者认同的文化,在人类的精神层面与公众产生共鸣,用文化来推动企业战略。

参考文献

企业能力 篇3

认为,企业绩效是衡量企业运营状况的重要指标。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层管理能力对运营成本的边际作用趋向递减;员工数量和企业资产对运营成本的边际作用趋向递增。随着企业销售规模的扩大,营销投入对销售额的边际作用趋向递增。运营和营销能力对企业盈利水平均有积极影响,但边际作用都是递减的。为了实现企业绩效的长期可持续增长,运营能力和营销能力需要相互匹配。

关键词:企业绩效;运营能力;营销能力;资源基础理论;分位数回归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4)01005608

一、研究背景

企业绩效是一定时期内企业经营效益和运营状况的表现,也是衡量企业经营者业绩的主要依据,因此深受企业经营者重视。如何驱动企业绩效增长,是每一个企业经营者都在积极思考的问题,也是学术界正在积极探索的问题。针对该问题,学术界已运用资源基础理论进行了研究,认为营销能力在企业绩效增长中扮演着较重要的角色[1]。而Nath等人的研究则发现,营销能力仅在效率相对较高的企业中对绩效有较大的贡献[2]。

本文认为,不仅要从绩效程度大小方面去思考企业运营、营销等基本职能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要思考这些职能怎样影响企业绩效。只有搞清楚企业的不同职能怎样影响绩效,企业才能充分地将有限的资源与自身的能力相结合,创造出最大程度的绩效。

本文以中国IT行业上市公司2012财年的报表数据为基础,通过分析影响企业运营和营销效果的因素,论证运营能力和营销能力对企业绩效增长的作用。本文的思路是:首先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假设。然后采用分位数回归方法探寻影响运营和营销变化的变量,以此为基础构造企业绩效的模型,试图阐明企业运营能力和营销能力如何影响企业绩效。

二、文献综述和研究假设

(一)企业绩效

企业绩效是一定时期内企业经营效益和运营状况的表现。一般来说,企业绩效主要以财务指标作为衡量标准,包括销售额、毛利润、经营利润、利润率[3]等。Kaplan和Norton的研究将衡量企业绩效的指标扩展为四类——财务、内部运营、客户以及学习和成长,统称为平衡计分卡[4]。Hitt等人的研究认为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和股东权益净利率是衡量企业绩效较合适的财务指标[5]。选取何种企业绩效指标,需要以企业战略为根据,这是企业绩效管理中最具挑战性的环节[6]。

关于企业绩效受到诸多因素影响的问题,学术界主要有两种分析角度:一是强调外部市场因素的影响,二是强调组织内部与环境适应程度的影响[7]。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

除Hansen和Wernerfelt的研究中提到的行业特征、企业竞争地位和企业可获得的资源相对质量等市场因素外,影响企业绩效的外在因素还应包括政治因素、宏观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等[7]。而影响企业绩效的内部因素则包括公司规模、公司正式与非正式结构[7]、企业创新能力[8]等。

然而,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国企业更加重视企业运营和营销等基本职能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因此,分析中国企业如何充分发挥运营能力和营销能力,促进企业绩效增长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企业的运营能力

运营管理在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降低生产、制造、运输产品或服务的成本,提高利润率是企业运营管理的主要目标。高科技企业的运营目标与其他企业的运营目标是一致的,即都是要以最低的运营成本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9]。运营能力反映了企业运营管理过程的有效性[2],表现为一种适时反应能力[10]。

运营成本的高低反映了企业的运营能力。企业的运营管理贯穿于企业生产过程始终,包括产品的研发、生产、运输以及一系列人力管理成本的投入。因此,影响企业运营有效性和运营成本的因素,也应从多方面考虑。

第一,员工作为企业运营的最基本单位,对企业运营起着重要的作用[11]。从成本的角度来看,员工的规模随企业生产规模的预期变化而变化,影响企业的运营成本。当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时,会招聘更多员工,用于组织大规模的生产和进行专业化管理,从而形成更多的生产、运营、管理成本。反之,当企业用工总量缩减时,生产、运营成本则有所降低。

由此,本研究假设:

H1a:企业劳动力要素投入的增加会引起企业运营成本的增长。

第二,土地、厂房、设备等用于生产的固定资产,在生产运营过程中不可或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运营成本。当企业计划扩大生产规模时,会购置土地、新建厂房、购买更多的生产设备;反之,则会变卖闲置的厂房和生产设备。相应地,用于管理这些固定资产的费用,包括折旧费、设备维护费用等相关费用也随固定资产的数量变化而变化。

由此,本研究假设:

H1b:企业用于生产的资产增加会引起企业运营成本的增加。

第三,一般来说,企业中的管理人员要对所管辖的领域和相对应的成本中心负责。因此,拥有较高管理水平的管理人员会运用自身专业的管理技能达到如下目的:一是提高其下辖部门的执行效率;二是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尽量节约管理成本。因此,管理人员较高的管理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得企业运营更加有效。

由此,本研究假设:

H1c:企业管理人员较高的管理水平会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三)企业的营销能力

Day的研究认为,企业可以利用营销能力整合企业拥有的有形和无形资源,了解并满足顾客需求,实现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差异化定位,最终获得较高的产品品牌资产[12]。Yoo,Donthu和Lee的研究发现,企业的营销行为往往会对品牌资产造成正、负两方面的影响[13],也就是,品牌资产既会受到广告投资、提价和店面形象建设的积极影响,也会受到频繁价格促销和打折行为的负面影响,而这两方面截然相反的影响会使品牌资产的价值相互抵消。因此,以企业的品牌资产作为营销能力的表现具有一定局限性。endprint

企业中营销部门的任务之一是通过营销活动,更好地了解顾客的需求,并针对目标顾客提升企业产品在其心目中的形象,最终实现销售额增长的目标[9]。一般而言,企业的营销行为会通过两方面来发挥作用。从长期来看,企业的品牌建设类营销活动会改善企业的品牌形象,这会通过产品品牌资产的变化体现出来,并最终反映为销售额的增长。但品牌对销售额的影响往往存在滞后性,即当期的品牌形象提升往往要在下一期的销售额变化中才能反映出来。而在中短期内,企业销售促进类营销活动对销售额的提升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产品销售额的变化直接受到促销、打折行为的影响,同时也间接受到品牌形象提升的影响。因此,以销售额作为企业营销能力的表现更为合适。

相比于产品品牌形象,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大多更加重视中短期销额的增长。受企业规模和战略目标的局限,企业的营销行为也更加侧重于促销等能够在短期内带动销售额的方法,而对广告投资、店面形象建设等会对产品品牌造成较深远影响的因素有所忽视。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公司营销投入和销售额之间的关系,能够更准确衡量企业的营销能力。同时,相比于产品品牌资产,产品的销售量也更容易得到精确计算。

由此,本研究假设:

H2:公司的营销能力通过营销投入和销售额的关系表现出来,营销投入的增加会引起产品销售额的增长。

(四)资源基础理论

资源基础理论将企业看作是一系列资源和能力的集合[14],企业彼此间资源和能力的不同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差异。企业的资源由设备、厂房、资金等有形资产,以及人力资本、专利和技术等无形资产构成[2,15]。而能力则是企业利用其资源达到预期目的的本领[15]。企业各方面的能力执行了调度、部署的功能,是能够击败竞争对手,实现业绩的重要因素[16-18]。更重要的是,企业能力具有难以在短时间内被效仿的特征,从而使其拥有较持久的比较优势,这一比较优势决定了企业能否长期生存。

企业的运营能力贯穿于企业生产行为始终,对企业绩效有一定影响[19]。一方面,企业发挥运营能力节省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物流效率,最终使产品在市场上具有成本优势,从而提升企业绩效;另一方面,企业的运营能力还可以通过管理流程创新,传播先进的管理知识,提高管理效率,提升企业高层的管理水平[20],从而提升企业绩效。

企业卓越的营销能力有助于企业更好地与其经销商和客户团结起来,形成坚固的联盟;有助于其创造强势的品牌形象,从而获得更好的企业绩效[21]。企业的营销能力是通过将营销的投入转化为销量的提升体现出来的,在这一转化过程中,企业的营销战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2]。企业营销部门在制定战略时,能否把握企业内部特征、外部环境和顾客的需求,制定正确、有效且契合市场环境的战略,直接反映了企业营销能力的高低,从而直接影响了企业最终的绩效。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假设:

H3:提升企业的运营能力和营销能力会推动企业绩效的持续增长。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取了2012财年中国IT行业77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并收集了这77家公司2012财年发布的年报。数据收集过程中剔除了若干家数据不全的企业。本研究数据均来源于新浪财经网。研究所用数据计算工具为STATA 12.0。

(二)变量设计

1.验证企业运营、营销的投入—产出关系的变量设计

从能力的定义不难看出,能力是影响企业“投入”和“产出”关系的主要内在因素,正是因为企业间能力的差异,才使得一些企业能利用较少的资源投入实现较大的目标产出。根据企业内部不同的职能,本文将从运营能力和营销能力两方面衡量企业的核心能力。首先探究反映企业能力的“投入”和“产出”间是否存在显著关系,继而分析体现企业能力的“投入产出比”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在运营能力的“投入—产出”模型中,本文使用员工数量、非流动资产和管理层报酬作为自变量,以企业运营成为作为因变量。

本研究使用员工数量衡量企业的劳动力规模,使用非流动资产替代学术界惯用的固定资产来衡量企业的资产规模。企业的非流动资产主要包括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专利、商誉等无形资产,以及研发和建设投入。用非流动资产替代固定资产的原因在于高科技企业对专利、研发重视的特殊性。研究认为,在企业运营过程中,管理层的作用更为突出,较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运营能力,把握了企业的发展方向。而管理层的薪酬是根据其能力而制定的,因此本文以管理层报酬作为体现管理者水平的指标。

根据以上讨论,企业运营的“投入—产出”模型可表示为:endprint

企业中营销部门的任务之一是通过营销活动,更好地了解顾客的需求,并针对目标顾客提升企业产品在其心目中的形象,最终实现销售额增长的目标[9]。一般而言,企业的营销行为会通过两方面来发挥作用。从长期来看,企业的品牌建设类营销活动会改善企业的品牌形象,这会通过产品品牌资产的变化体现出来,并最终反映为销售额的增长。但品牌对销售额的影响往往存在滞后性,即当期的品牌形象提升往往要在下一期的销售额变化中才能反映出来。而在中短期内,企业销售促进类营销活动对销售额的提升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产品销售额的变化直接受到促销、打折行为的影响,同时也间接受到品牌形象提升的影响。因此,以销售额作为企业营销能力的表现更为合适。

相比于产品品牌形象,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大多更加重视中短期销额的增长。受企业规模和战略目标的局限,企业的营销行为也更加侧重于促销等能够在短期内带动销售额的方法,而对广告投资、店面形象建设等会对产品品牌造成较深远影响的因素有所忽视。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公司营销投入和销售额之间的关系,能够更准确衡量企业的营销能力。同时,相比于产品品牌资产,产品的销售量也更容易得到精确计算。

由此,本研究假设:

H2:公司的营销能力通过营销投入和销售额的关系表现出来,营销投入的增加会引起产品销售额的增长。

(四)资源基础理论

资源基础理论将企业看作是一系列资源和能力的集合[14],企业彼此间资源和能力的不同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差异。企业的资源由设备、厂房、资金等有形资产,以及人力资本、专利和技术等无形资产构成[2,15]。而能力则是企业利用其资源达到预期目的的本领[15]。企业各方面的能力执行了调度、部署的功能,是能够击败竞争对手,实现业绩的重要因素[16-18]。更重要的是,企业能力具有难以在短时间内被效仿的特征,从而使其拥有较持久的比较优势,这一比较优势决定了企业能否长期生存。

企业的运营能力贯穿于企业生产行为始终,对企业绩效有一定影响[19]。一方面,企业发挥运营能力节省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物流效率,最终使产品在市场上具有成本优势,从而提升企业绩效;另一方面,企业的运营能力还可以通过管理流程创新,传播先进的管理知识,提高管理效率,提升企业高层的管理水平[20],从而提升企业绩效。

企业卓越的营销能力有助于企业更好地与其经销商和客户团结起来,形成坚固的联盟;有助于其创造强势的品牌形象,从而获得更好的企业绩效[21]。企业的营销能力是通过将营销的投入转化为销量的提升体现出来的,在这一转化过程中,企业的营销战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2]。企业营销部门在制定战略时,能否把握企业内部特征、外部环境和顾客的需求,制定正确、有效且契合市场环境的战略,直接反映了企业营销能力的高低,从而直接影响了企业最终的绩效。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假设:

H3:提升企业的运营能力和营销能力会推动企业绩效的持续增长。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取了2012财年中国IT行业77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并收集了这77家公司2012财年发布的年报。数据收集过程中剔除了若干家数据不全的企业。本研究数据均来源于新浪财经网。研究所用数据计算工具为STATA 12.0。

(二)变量设计

1.验证企业运营、营销的投入—产出关系的变量设计

从能力的定义不难看出,能力是影响企业“投入”和“产出”关系的主要内在因素,正是因为企业间能力的差异,才使得一些企业能利用较少的资源投入实现较大的目标产出。根据企业内部不同的职能,本文将从运营能力和营销能力两方面衡量企业的核心能力。首先探究反映企业能力的“投入”和“产出”间是否存在显著关系,继而分析体现企业能力的“投入产出比”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在运营能力的“投入—产出”模型中,本文使用员工数量、非流动资产和管理层报酬作为自变量,以企业运营成为作为因变量。

本研究使用员工数量衡量企业的劳动力规模,使用非流动资产替代学术界惯用的固定资产来衡量企业的资产规模。企业的非流动资产主要包括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专利、商誉等无形资产,以及研发和建设投入。用非流动资产替代固定资产的原因在于高科技企业对专利、研发重视的特殊性。研究认为,在企业运营过程中,管理层的作用更为突出,较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运营能力,把握了企业的发展方向。而管理层的薪酬是根据其能力而制定的,因此本文以管理层报酬作为体现管理者水平的指标。

根据以上讨论,企业运营的“投入—产出”模型可表示为:endprint

企业中营销部门的任务之一是通过营销活动,更好地了解顾客的需求,并针对目标顾客提升企业产品在其心目中的形象,最终实现销售额增长的目标[9]。一般而言,企业的营销行为会通过两方面来发挥作用。从长期来看,企业的品牌建设类营销活动会改善企业的品牌形象,这会通过产品品牌资产的变化体现出来,并最终反映为销售额的增长。但品牌对销售额的影响往往存在滞后性,即当期的品牌形象提升往往要在下一期的销售额变化中才能反映出来。而在中短期内,企业销售促进类营销活动对销售额的提升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产品销售额的变化直接受到促销、打折行为的影响,同时也间接受到品牌形象提升的影响。因此,以销售额作为企业营销能力的表现更为合适。

相比于产品品牌形象,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大多更加重视中短期销额的增长。受企业规模和战略目标的局限,企业的营销行为也更加侧重于促销等能够在短期内带动销售额的方法,而对广告投资、店面形象建设等会对产品品牌造成较深远影响的因素有所忽视。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公司营销投入和销售额之间的关系,能够更准确衡量企业的营销能力。同时,相比于产品品牌资产,产品的销售量也更容易得到精确计算。

由此,本研究假设:

H2:公司的营销能力通过营销投入和销售额的关系表现出来,营销投入的增加会引起产品销售额的增长。

(四)资源基础理论

资源基础理论将企业看作是一系列资源和能力的集合[14],企业彼此间资源和能力的不同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差异。企业的资源由设备、厂房、资金等有形资产,以及人力资本、专利和技术等无形资产构成[2,15]。而能力则是企业利用其资源达到预期目的的本领[15]。企业各方面的能力执行了调度、部署的功能,是能够击败竞争对手,实现业绩的重要因素[16-18]。更重要的是,企业能力具有难以在短时间内被效仿的特征,从而使其拥有较持久的比较优势,这一比较优势决定了企业能否长期生存。

企业的运营能力贯穿于企业生产行为始终,对企业绩效有一定影响[19]。一方面,企业发挥运营能力节省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物流效率,最终使产品在市场上具有成本优势,从而提升企业绩效;另一方面,企业的运营能力还可以通过管理流程创新,传播先进的管理知识,提高管理效率,提升企业高层的管理水平[20],从而提升企业绩效。

企业卓越的营销能力有助于企业更好地与其经销商和客户团结起来,形成坚固的联盟;有助于其创造强势的品牌形象,从而获得更好的企业绩效[21]。企业的营销能力是通过将营销的投入转化为销量的提升体现出来的,在这一转化过程中,企业的营销战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2]。企业营销部门在制定战略时,能否把握企业内部特征、外部环境和顾客的需求,制定正确、有效且契合市场环境的战略,直接反映了企业营销能力的高低,从而直接影响了企业最终的绩效。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假设:

H3:提升企业的运营能力和营销能力会推动企业绩效的持续增长。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取了2012财年中国IT行业77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并收集了这77家公司2012财年发布的年报。数据收集过程中剔除了若干家数据不全的企业。本研究数据均来源于新浪财经网。研究所用数据计算工具为STATA 12.0。

(二)变量设计

1.验证企业运营、营销的投入—产出关系的变量设计

从能力的定义不难看出,能力是影响企业“投入”和“产出”关系的主要内在因素,正是因为企业间能力的差异,才使得一些企业能利用较少的资源投入实现较大的目标产出。根据企业内部不同的职能,本文将从运营能力和营销能力两方面衡量企业的核心能力。首先探究反映企业能力的“投入”和“产出”间是否存在显著关系,继而分析体现企业能力的“投入产出比”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在运营能力的“投入—产出”模型中,本文使用员工数量、非流动资产和管理层报酬作为自变量,以企业运营成为作为因变量。

本研究使用员工数量衡量企业的劳动力规模,使用非流动资产替代学术界惯用的固定资产来衡量企业的资产规模。企业的非流动资产主要包括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专利、商誉等无形资产,以及研发和建设投入。用非流动资产替代固定资产的原因在于高科技企业对专利、研发重视的特殊性。研究认为,在企业运营过程中,管理层的作用更为突出,较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运营能力,把握了企业的发展方向。而管理层的薪酬是根据其能力而制定的,因此本文以管理层报酬作为体现管理者水平的指标。

企业能力 篇4

一、加强企业创新价值观和创新文化建设

建立企业创新价值观和创新文化,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内生动力。创新价值观表现的是一种价值追求和取向,是主体在价值选择和决策过程中对行为方向的选择与把握。作为企业文化之核心的创新价值观,决定着企业创新的价值取向和态度,为企业创新催生灵感、激发活力,为创新主体营造敢于冒险、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关系着企业创新的成败。企业员工是创新的主体,也是创新价值观的载体。重塑创新价值观,必须确立企业员工创新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并内化为自觉的遵循。企业经营者——企业领导掌握着企业运作的资源,在促进创新和培育创新文化中具有主导作用,应树立创新热情,善于在组织中营造积极进取的创新氛围;积极推动企业变革,使企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带头开展创新文化建设,在企业内形成讲技术、爱技术、学技术、用技术和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企业风尚,倡导追求真理、宽容失败的科学精神,摒弃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不良风气。

二、加强企业创新体系建设

企业创新需要投入大量的技术设备、人力资本和信息等资源,而我国企业存在的普遍问题就是创新资源不足。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加强企业创新体系建设。一是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并发挥应有的作用,以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我国的一些优质企业,比如青岛的海尔、海信等,都建有自己的创新研发机构——科技研发中心;再如航运界的中国远洋海运集团,不仅总部建有科技研发中心,而且还在所属二级公司成立研发分中心。科技研发中心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二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机制。这种机制能使大学、科研机构的知识、技术优势和企业的资金、经营管理经验优势互补,实现科技链和产业链的融合,极大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三是推动企业建立创新联盟。

三、加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

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打击力度,是企业创新的前提。为此,在资源配置上,要提高以企业专有技术为代表的知识产权开发,加大对团队合作攻关的支持;健全知识产权体系(包括保护机制也包括规制),明确专利人的权属关系和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的界限,及时有效地解决知识产权纠纷;鼓励企业建立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工作机制及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取能力和技术壁垒的应对能力;重视企业专利的申请和对知识产权的利用、保护,增强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提高创新主体知识产权意识,把创造和发展知识产权以及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和专利战略作为企业创新的重要战略,促使企业有效利用专利,尊重他人知识产权,鼓励应用他人知识产权实施专利二次开发,并在

此基础上产生源头的新的知识产权;注重对知识产权的管理,政府作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有必要对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关键技术,以形成重大发明专利为目标,给予优先支持,组织联合攻关,并在专利申请、标准制定等方面予以支持。

四、加强企业创新环境建设

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创新体制,离不开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而为这些要素打造适宜的环境尤为紧迫。为此,要积极运用技术市场,加快创新要素的流动,优化创新资源的配置,加快创新成果的转化;要建立信息网络服务体系,为企业创新提供信息支持,采取政府支持、部门协办、市场运作的方式,探索建立区域企业创新信息网,构建企业创新信息平台,建立信息网络服务体系;要改进企业创新评价机制,改革和完善人才选拔和科技成果奖励办法,把自主知识产权,特别是发明专利的申请与授权、企业创新实现转化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学研合作实现的产业化程度,作为项目立项、政府资金扶持、评优评奖的重要条件,并加强创新项目、创新成果和专家数据库共享机制建设。

五、加强企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通过内选与外引网罗创新人才,加强企业创新人才团队建设;建立开放的创新人才观念,对人才流动持开放态度,坚持来去自由;强化创新人才成长环境建设,迸发人才创新活力,创造人才成长所需要的制度条件和政策环境,包括建立对创新型人才的科学评价机制、合理的人才使用机制、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等;加强企业创新人才(包括科学研究人才、工程技术人才、企业家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把发现、培养和凝聚创新人才特别是尖子人才作为重要环节,建立一套全新的机制和办法,并通过制度设计和“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大人才、技术的交流与发展,让企业成为吸纳和聚集人才的主体。创新的成果主要是由企业完成的,所以人才必须聚集在企业,而政府的职责更多的是制定管理制度和规则。

六、加强企业创新筹资渠道拓展

第一,企业应积极采取与其他有一定资金实力的企业合作,用共同开发创新项目的方式来扩大筹资渠道,以获得充裕的资金,保障创新项目的实施;第二,企业应强化税收筹划(合理避税)工作效率,利用国家所提供的信贷、贴息等扶持政策获得(或节省)更多的资金(成本),为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提供有力保障;第三,企业可通过在证券市场上市融资或通过风险资本市场融资,特别是当国内资本市场受限制的情况下,积极利用国际资本市场,形成国际资本市场——国内技术开发——产品市场相对接、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开发资源——国内生产和产品市场相对接、国际资本市场——国内技术开发——生产资源——国际市场相对接的多种融资和创新链条,为创新的持续进行和向更高的层次发展提供支持。

七、加强以市场创新引导企业创新

即使新开发出的一项产品在技术上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如果不被市场接受,那么企业也是要遭受巨大损失的。因此,企业创新需要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市场创新过程。在中国,市场创新更具有突出的作用和丰富的内容。这是因为中国的市场经济还不十分完善,庞大的市场潜力尚待开发。当企业实施创新哪怕仅仅是某一点上的突破甚至仅仅是外观上的改进,通过率先推出新产品,开辟新的市场营销渠道,采用新的促销手段,推出新的服务方式和交易方式,就可以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占领较大的市场份额,并给新的进入者包括跨国公司设置市场壁垒,为在未来的合作中占据有利地位创造条件,对进一步实施高层次的大规模创新提供支持。与人们的传统认识不同,在大多数创新型企业的成功要素中,企业识别创新成果的市场价值的能力远比自身拥有多少创新成果重要得多。这些通过市场创新引导企业创新获得成功的企业,值得关注和研究。

八、加强对企业创新的引领和调控

企业综合能力 篇5

1.申请人技术力量现状,已完成类似项目情况及在施工和新承接情况

河南省惠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公司注册资金5000万元,是经国家住建部核准的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企业。公司同时具有建筑装修装饰工程专业承包壹级、市政公用工程总承包贰级、地基与基础工程专业承包壹级等施工资质和能力。公司通过了GB/T19001-2008 idt ISO9001:2008和GB/T50430-2007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GB/T24001-2004 idt ISO14001:2004标准的环境管理体系认证、GB/T28001-2001标准的职业健康管理体系认证。公司连续多年被评为“河南省建筑业先进企业”、“河南省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先进企业”、“河南省质量诚信承诺单位”、“河南省时代先锋模范单位”、“河南省出省施工先进企业”等荣誉称号。

河南省惠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拥有注册建造师85人,管理人员700余人,专业技术职称人员400余人。公司拥有各种大中型机械设备1260台(辆),公司技术力量雄厚,机械设备精良,工种配套齐全。公司业务遍布山西、河南、安徽、内蒙、新疆、海南、四川、天津等全国二十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年施工能力近三十亿元。公司承建建设项目有:临汾博浩源鑫城项目、阜阳市颍东区訾营安置区项目、鄂尔多斯市正意商业大厦工程、郑州市社会福利院改造工程、郑州市中原区住宅楼工程、鹤壁银兴文化广场工程、济源市矿用电气产业园联合厂房钢结构工程、中牟锦绣世家小区住宅楼工程、海南白沙名仕湾项目、临汾开发区东大街工程、济源市天龙焦化公司扩建工程、濮阳市国家电光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实验楼工程、河南汉威物联网科技产业园机械加工车间工程、郏县兴业南路延道路工程、河南省夏邑县2011年田间工程建设项目三标段、河南省夏邑县2012整村推进财政扶贫资金道路项目等。河南省惠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秉持“铸造精品、惠润九州”的企业使命,遵循“以人为本、过程控制、预防为主、合规诚信”的管理方针,形成了“干一项工程,交一方朋友,树一座丰碑”的经营风格。公司以一流的人才队伍、一流的机械设备、一流的质量控制,建造一流的工程产品,树立了一流的企业形象。

河南省惠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作为河南省建筑业的骨干企业,正以新的姿态,高举惠浦的大旗,按照“崛起、超越、腾飞”三步走的发展规划,凝聚惠浦人的智慧和力量,脚踏实地,科学发展,为实现公司立足中原、辐射八方、行业领先、全国一流的的目标而不断前进。惠浦人愿与社会各界朋友及有识之士真诚携手、合作共赢、共创精品、同享丰盛!

2.申请人拟对本工程劳务分包及管理措施

我们将通过合同及协议明确我们与各分包方之间的责任作为施工总承包管理的依据。具体措施如下:

专业分包商进场管理

专业分包商进场前,向其提供一册《分包队伍入场须知》。该《须知》是为了保证在工程管理中总包项目部与各分包之间能统一管理程序,便于工程协调,加强相互间密切配合。其内容包括:工程概况;进场程序;分包入场安全管理程序;物资、机具管理及验证程序;质量控制验收程序;技术管理程序;工程管理程序;工程款结算程序。

施工现场配合措施

对于发包人直接发包的专业工程项目,向各专业承包商提供以下的配合内容:

督促、协助各专业承包商完成竣工资料的提交,并负责收集整理竣工资料、检查报验资料的准确性与齐全性,以承包人的名义向发包人报送。

重塑企业核心能力 篇6

首先,是“去全球化”带来的严重挑战,出口衰退将可能颠覆中国高外贸依存度的经济结构,进而连锁引发国内产能过剩、制造业投资疲软、失业潮等一系列严峻问题。

其次,企业集团兼并与收购决策面临挑战,中国企业通常难以在兼并收购中获得协同效应,原因是在组织结构整合、运营体系整合、跨产业整合等方面的决策面临着挑战。

再次,企业集团资源整合面临着挑战,当中国企业集团在全球产业链上开始寻求升级突破时,人才资源配置低下、资金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以及资产资源配置不合理已经成为瓶颈。

另外,企业集团风险管控面临着挑战。企业集团进入到一个更不确定的时代,这种风险必须能够以持续量化的指标的形式展现在决策者面前,并建立一整套机制进行管理、控制。

最后,企业集团在绩效评价方面,面临着挑战。人力资本的价值生产能力,是企业集团获得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要提高人力资本的价值生产能力,则必须要配之以行之有效的绩效管理体制。

迎接这些新的挑战,中国企业集团必须要实现转型升级。转型意味着企业的发展战略从要素驱动型转变为效率驱动型,通过提高人员生产力、设备生产力、提高资金与资本的产出率来驱动企业的发展;升级意味着将产品体系从原来处于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高端推进。转型升级,总体上要求企业具备更加精细管理的能力以构建更加敏捷的经营体系。

这种精细管理的能力,反映到企业集团上,即为企业集团必须要通过有效的集团管控建立核心竞争力。因为企业集团是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整合产业链,直接参与跨境、跨区域甚至跨行业的产业链竞争,企业集团公司往往以资本为纽带、以产权为基础,对集团成员管理权,这意味着企业集团必须能够对成员企业的战略、财务和经营三方面实施管控,否则就无法打造和提升整个集团的核心竞争力。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推动下,企业集团以越来越扁平化组织结构和流程来贴近市场,外部供应链管理也在跨区域乃至全球进行整合。这些开放式变化,增加了企业集团适应市场竞争的灵活度,但同时也加大了横向管理的协调难度,甚至有可能产生协调风险。因此,实现协同经济已经成为当前企业集团管控的实施目标,立足协同是企业集团管控之战略根本。

企业能力 篇7

关键词:财务能力,财务核心能力,财务文化

企业的财务能力概念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上的财务能力是指企业的财务组织能力, 即企业在从事各种财务活动过程中, 财务组织结构、财务管理体制和财务运营流程等组织资源对货币资源、实物资源、财务人力资源、财务关系资源、财务信息资源、财务文化资源等有形的和无形的财务非组织资源的分配、控制与协调能力。由于企业财务能力的优劣不仅取决于财务组织能力的强弱, 而且取决于财务非组织资源的充裕程度和优劣状况, 因此广义上的财务能力不仅包括企业的财务组织能力 (或财务组织资源) , 而且包括企业财务对财务组织资源的管理能力, 以及反映财务组织资源对财务非组织资源作用效果的财务影响力。

一、企业财务能力的分类

依据广义上的财务能力概念可以有不同的分类:从资源角度可将财务能力分成财务组织能力和财务非组织能力。从财务能力表现的角度有两种不同分类:一是按财务活动环节可分成财务营运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和财务应变能力;二是按各分项能力的战略地位可分成财务核心能力、财务一般能力和财务“过剩”能力。企业财务能力分类如下表所示:

二、企业财务能力分析体系的构建

在对财务能力进行分类的基础上, 依据各项能力之间的关系, 可以构建企业财务能力的分析体系, 如下图所示:

1.企业财务能力状况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 即企业目前所拥有的或可控制的财务非组织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企业财务组织资源的先进程度以及财务组织资源对财务非组织资源的作用效果, 具体反映为企业财务能力在三个不同层面上的表现状况, 即反映为财务营运能力、财务管理能力、财务应变能力的强弱。

2.按财务活动环节划分的三种财务表现能力分别形成了企业财务能力系统中的三个子系统, 每一个子系统中各种能力按照其战略地位可归属为财务核心能力、财务一般能力和财务“过剩”能力。与企业财务活动的价值创造相关的财务能力可称为企业有效的财务能力, 包括财务核心能力和财务一般能力。反之, 与企业的财务活动价值创造无关的财务能力, 为企业的无效财务能力或“过剩”财务能力。

企业的财务核心能力不是指企业的某一项财务资源, 也不是指某一项财务管理技术, 而是指在财务活动中能够不断为企业创造价值、提供持续竞争优势的财务能力集合, 既可能表现为财务营运能力、财务管理能力或财务应变能力, 也可能表现为某一表现能力中的子能力。例如:一个企业的财务核心能力可能表现为财务营运能力中的筹资能力、投资能力或分配能力, 也可能表现为财务管理能力中的决策能力、控制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一个企业既可能有一种也可能有多种财务核心能力。但财务核心能力必须是企业所独具的, 即使不是独具的, 也必须比任何竞争对手胜出一筹。

3.财务核心能力的持续提升不仅能够确保企业财务资源的保值, 更重要的是能够促使企业财务资源的不断增值。例如:以财务营运能力为核心能力的企业, 营运能力的不断提升将会持续提高企业的筹资、投资以及利润分配的效率与效益, 进而促使企业货币资源、实物资源等财务资源的不断丰富。再如:以财务管理能力为核心能力的企业, 管理能力的不断提升将会使财务管理结构更加趋于合理, 财务管理体制不断得到完善, 财务运营流程不断趋于优化。

4.企业的理财活动离不开所面临的理财环境, 理财环境既包括宏观的理财环境, 也包括微观的理财环境。宏观的理财环境指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文化环境;微观的理财环境指企业的组织形式和企业的生产、销售和采购方式等。企业要提升财务能力尤其是要提升财务核心能力必须以其所处的理财环境为前提。在某种程度上, 企业的财务核心能力应体现为对理财环境的反应和适应能力。

企业财务组织资源对财务非组织资源的作用范围和作用形式服务于财务核心能力的培育和提升, 而财务核心能力的不断提升反过来又会持续提高财务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使财务资源得到保值和增值。但企业财务能力系统不是孤立的, 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理财环境都会对它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提升策略

通过对企业财务能力分析体系的描述可见, 培育和不断提升企业的财务核心能力是实现企业财务能力最大化进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的关键。

1. 注重培养和发展企业无形的财务资源。

财务资源的同质性越强, 越便于流动, 但其专用性越低, 对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的作用也越小;反之, 财务资源的专用性越高, 其流动性越低, 对核心能力的形成具有更强的作用。与货币资源、实物资源等有形资源相比, 企业的财务管理体制、财务运营流程以及财务关系等无形资源的流动性极低, 很难被竞争对手模仿和复制, 在当今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下, 能够给企业带来长期的财务竞争优势。因此, 该类无形资源是形成财务核心能力的资源基础, 要重点培养和发展。例如:与企业的货币资源和实物资源相比, 企业与各相关利益主体之间建立的财务关系差异性与专用性都很高, 对企业独特财务核心能力的形成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2. 注重培养和发展企业的财务人力资源。

企业的财务人力资源是一种特定的有形资源, 它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知识结构、人员技能和财务决策能力。财务人员的素养和办事能力对企业的财务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 当企业面临理财环境的快速变化时, 财务人员能否根据环境变化的要求迅速调整财务管理技能和方法显得更为重要。现代企业除了要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 更重要的是通过建立科学的工作机制, 促进财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 提高整个财务管理团队的工作效率。团队工作效率的提高无疑会提升企业的财务组织能力, 财务组织能力的提升又会提高企业现有财务资源的整合效益, 而这正是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本质所在, 即对不同的财务资源、财务技能和财务知识的整合能力。

3. 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学习型组织。

从某种意义上讲, 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提升就是创造新知识的财务学习能力的提升。企业财务学习能力的高低取决于学习的内容、深度、时间等因素。要提高财务学习能力, 企业就必须建立和不断完善财务学习型组织。彼得·圣吉认为:学习型组织是一个不断创新、进步的组织, 在其中, 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 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 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 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 以及一起不断探讨如何共同学习。这样的组织才能提高学习质量, 建立和不断完善财务学习型组织就能使企业拥有比竞争对手更好的财务学习能力, 从而使企业能够保持持久的财务竞争优势。

4. 设计和塑造鼓励创新的企业财务文化。

强势的、健康的创新型财务文化能够在企业内部形成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文化氛围, 能够建立科学有效的、奖励创新的激励机制。这种创新型财务文化有利于财务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 也有利于提高财务学习型组织的学习效率和效果。同时, 改革现有的企业财务文化, 重新设计和塑造强势、健康、鼓励创新的财务文化的过程也是企业不断适应外部理财环境、提升财务核心能力的过程。

5. 优化企业核心能力系统的功能, 提升财务核心能力。

除了财务核心能力, 企业的核心能力还可能体现在经营活动的其他环节, 如生产环节的核心能力、营销环节的核心能力、技术环节的核心能力等。在企业核心能力系统中, 不同环节的核心能力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比如:生产环节核心能力的提升会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效益, 降低资源的消耗;营销环节核心能力的提升能够促进产品销售、降低营销费用;技术环节核心能力的提升在降低产品的设计、生产、服务等成本的同时还能提高产品的质量。而上述三个环节核心能力的发展最终会提升企业财务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进而提升企业的财务核心能力;同样, 财务核心能力的提升反过来从资源保障上会促进企业生产环节核心能力、营销环节核心能力以及技术环节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在核心能力系统中, 不同环节的核心能力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就是企业核心能力系统的功能不断优化的过程, 也是企业各个环节核心能力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因此, 要提升财务核心能力不能仅仅局限于从企业财务活动本身出发, 而要从企业整个核心能力系统的角度出发, 采取科学的提升财务核心能力的策略, 以使企业财务核心能力得到持续不断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黎精明.企业财务能力管理研究述评.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5

[2].王旭.基于价值链的企业财务能力评价与提升.当代经济管理科学, 2009;10

[3].秦远建.企业战略管理.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

[4].王玉.企业战略管理教程.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

企业能力 篇8

一、建立健全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企业管理体系

财务管理是通过价值形态对企业资金运动的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它渗透和贯穿于企业一切经济活动之中, 覆盖经济全方位, 它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已在国际国内达成共识。确定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对现代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

企业首先要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 推动企业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管理, 建立统一的计算机平台;采用统一的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的财务软件, 把企业有效的管理制度通过计算机程序给予固定化, 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 强化监督和控制, 实现财务系统与销售、供应、生产等系统的信息集成和数据共享, 促进财务工作规范化和高效化, 保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置于严密的监督之下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其次要强化财务管理中心地位, 正确处理财务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关系。企业的各职能部门必须树立市场经济新观念, 把价值管理落实到企业管理的每个过程和每个环节;企业的各项管理 (如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 都要服务和服从于经营需要, 各个部门之间应以财务管理为核心, 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和相互衔接, 改善和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二、确立全员管理财务的理念

新型的财务管理机制, 必须赋予企业全员共同管理财务的新观念。即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必须是在企业最高管理层直接指挥下, 由财务管理人员牵头, 通过完善内部牵制制度和奖惩激励机制, 使企业全体职工在挖掘潜力、降低成本, 开辟财源, 研究市场方面, 形成一种人人都来关心企业效益, 人人都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积极贡献的局面。因此, 首先要更新企业法人对财务管理的传统认识。其次, 财务人员要有全新的观念与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素质。最后, 全面更新企业的观念。

三、实行财、会分管, 充分发挥财务管理主体作用

企业应将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功能进行分工, 首先是要对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业务进行界定会计核算部门主要负责记账、算账、报账等核算工作以及缴纳税金编制会计报表等财务管理部门则主要负责以资金为核心的资产管理及进行财务预测和决策, 实施财务计划、财务控制、财务分析。将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分别由两个部门进行管理, 有利于会计核算人员专心进行企业核算工作, 及时为经营管理层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有利于加强资产的管理, 科学防范风险。使企业真正成为具有严密组织、高效管理、规模效益的市场主体。

四、以现金流量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

企业利润最大化一直是企业认定的财务目标, 利润最大化建立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之上, 利润只是实现现金流量最优化目标中的一个手段, 把企业财务目标归结为利润最大化是不合适的。利润最大化目标还可能导致种种“短期化”的管理行为。现金流量才是衡量企业经营质量的重要标准, 要加强现金流量的分析预测, 严格控制现金流入与流出, 将现金流量管理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个别企业即使有良好的经营业绩, 但由于现金流量不足造成财务状况恶化, 照样会导致企业破产, 由此可以看出, 现金利润将比权责发生会计利润更能显示出企业的实力。因此, 要以现金流量最优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

五、实施全面的预算管理, 保证生产经营有序进行

科学的企业管理离不开全面的预算管理。预算管理是在预测和决策的基础上, 围绕企业远期的发展战略目标和近期的经营目标, 对一定时期内企业资金取得和投放, 各项收入和支出、企业经营成果及其分配等资金运作的具体安排是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具体化、系统化和价值表现形式。编制全面的企业预算, 将事后分析转到事先预测、事中控制、事后考核的形式上来, 使企业生产经营能沿着预算管理轨道科学合理地进行, 确保完成年度生产经营任务。强调企业负责人对企业预算的管理工作负责。公司年度预算编制后, 将各项预算指标进行分解, 编制各项预算, 形成一个完整的预算体系。财务管理部门具体组织企业预算编制、审查、汇总、上报、下达、报告等工作, 跟踪监督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 分析财务预算与实际执行的差异及原因, 提出改进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并对企业负责人或企业经理负责。根据每月的实际情况进行月度经济活动分析, 根据该月各项预算指标的完成情况, 对以后各期的生产经营进行调整, 时时把握公司全年经营指标的动向。年度结束后, 对全年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 找出影响预算完成的各种因素, 发现不足, 提高公司经营管理水平。

企业实现强化财务管理, 提升竞争能力的目标, 必须拥有高素质和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企业应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 把人力资源价值作为最重要的资产。

参考文献

[1]刘世春.构建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企业管理战略方式探寻[J].财会通讯, 2009, 3.

企业能力 篇9

一、梳理企业专利能力与核心能力的内在关系

关于企业专利能力的认识, 主要从企业能力理论和专利技术的结合视角展开深入研究。李伟 (2008) 研究指出, 现代企业中, 不能仅从资源角度看待专利, 专利已经发展为一种动态的专利能力。所谓企业专利能力是企业在内外部环境条件约束下, 专利创造、专利保护、专利运用、专利管理的过程中而形成的综合性、累积性的知识。在内容上, 企业专利能力是技术能力基础上的集技术、法权及资源集成于一体的综合能力;在能力程度上, 与一般技术能力相比, 企业专利能力是高于一般技术能力的综合能力形态。

关于核心能力, C.K.Prahalad和Gary 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首次明确提出以后, 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核心能力展开深入研究, 形成了不同代表流派, 如知识观、整合观、协调观、组合观、网络观、原件—构件观及平台观等。学者们也发现, 核心刚性问题成为企业能力理论待破解之谜, 企业实践中也急需得到答案。企业核心能力形成后, 这种形态会变, 还是持续不变, Teece, Pisano和Shuen (1997) 提出了“动态能力理论”, 他们认为动态能力是指企业整合 (Integrate) 、建立 (Build) 、重构 (Reconfigure) 企业内外部能力 (Competences) 以便适应快速变化环境的能力。李兴旺、陆岚 (2004) 在剖析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提出的“核心能力”内涵后指出:核心能力是指企业长期积累的一种能够通过对企业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不断形成的核心技术, 并且通过核心产品不断扩散核心技术, 从而产生持久竞争优势的特殊性组织能力。朱桂龙, 黄金胜 (2006) 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能力的内部原因, 企业核心能力是技术创新能力的表征, 并结合广东省62家大型企业的情况对所构建的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分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越高, 企业核心能力越强。王毅 (2000) 等认为核心能力具有层次结构, 源于能力载体和综合程度的层次性, 文中将核心能力分为经营环境、企业、技术整合三个层次。叶学锋, 魏江 (2001) 认为核心能力系统是一个能力集成体, 由表及里将核心能力系统划分为市场层、技术层、系统层和基础层。康荣平、柯银斌 (2000) 提出企业能力可分为三个层次:基本能力、亚核心能力、核心能力。Coombs (1996) 等认为核心能力是技术能力、组织能力的组合。库姆斯 (Coombs, 1996) 认为企业核心能力包括企业的技术能力以及将技术能力予以有效结合的组织能力。

梳理上文, 得出如下结论:一是从概念解析上看, 技术能力、核心技术能力、专利能力三者之间密切相关。专利能力是技术能力及核心技术能力基础上的创造技术、运用技术、保护技术、管理技术的综合性技术能力。企业专利能力是核心能力的构成要件。核心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 包括企业专利能力在内的诸多能力的集合体。二是从动态角度看, 企业专利能力与核心能力相互影响, 二者不是简单从属或者并列关系。三是核心能力层次性的观点得到学者普遍认同, 只是不同学者划分层次的标准有差异而已, 其中“技术核心能力是核心能力的核心”的观点得到多数学者证实, 但是企业专利能力在核心能力体系中处于何种位置的研究还比较少。

二、企业专利能力对核心能力的影响机理分析

上文研究明确指出企业专利能力影响核心能力, 到底如何影响核心能力, 依据企业专利能力在整个核心能力体系所处的层次位置不同, 对核心能力的影响程度及路径也不同。具体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企业专利能力处于核心能力层次体系中的核心位置, 处于这个位置的企业专利能力对核心能力产生的作用, 我们称为“核变”, 主要起到克服核心能力刚性的作用;另外一种情况企业专利能力处于核心能力层次体系中的非核心位置。处于这个位置的企业专利能力对核心能力产生的影响, 我们称为“归核”, 这个过程中企业专利能力对核心能力的作用逐渐提升。

(一) 企业专利能力“核变”运动分析。

1.企业专利能力的“核变”运动的条件分析。郭斌 (2001) 指出技术过程与组织过程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企业核心能力演化存在较强的影响力。在技术更迭飞速、产品换代加速、消费者变化多样的外部环境下, 企业竞争优势也许刚刚创造出来, 立即被复杂多变的环境消耗掉。如何克服核心能力刚性, 是摆在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 理论界和实践界破解该难题的比较一致的答案为:核心能力适应性演变是保持竞争优势唯一的办法。在企业核心能力体系中, 当企业专利能力位于核心能力的“核心层”时, 企业专利能力对核心能力的价值体现在:当环境变化时, 企业专利能力通过其自身的特性促使核心能力发生适应性演变上, 即产生所谓的“核变”运动。

企业专利能力只有具备了促使核心能力发生演变的条件, 才能产生“核变”。企业专利能力促使核心能力“核变”条件为:

(1) 企业专利能力的主动创新性。企业专利能力本身内融着强大的技术性, 创新性是其内在本质要求。另外, 技术创新的成功强化创新文化的形成, 当企业形成了强大的创新观念后, 从观念上统一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当外界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 能够主动预测未来环境条件变化, 积极去应对市场需求, 这样才能保证技术创新顺利进行, 核心能力的惯性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专利能力能够从观念、技术上促动核心能力变化。

(2) 企业专利能力的主观能动性。知识是能力的基础, 能力的跃迁需要以学习为动力。企业专利能力、核心能力共同属性为知识, 二者这种能力的变化也需要以学习为动力。一个企业中最具有学习能力的部门就属研发人员。研发团队是企业中承载、传播及扩散隐性知识的主体。研发人员主动探索、感知、学习、预测外部环境变化, 将吸纳大量隐性知识并运用于技术创新活动中, 促使技术不断地适应市场需求, 而不是被动适应环境的变化。从知识上看, 企业专利能力为核心能力的适应性变化提供了原动力。

(3) 企业专利能力的信息吸纳功能。专利信息的吸纳功能是指在专利创造、运用等过程中对专利说明书与专利公报中大量的专利信息进行分析、加工、组合, 并利用统计学方法和各种信息处理技术将之转化为具有总揽全局及预测功能的竞争情报的过程。企业专利能力包括专利的创造、运用、保护及管理等环节。一项专利仅从专利申报书中就可以挖掘出大量信息, 这些信息为新技术的创造、运用及管理等奠定了基础。企业专利能力以专利技术为基础, 通过信息辨识、采纳、实施、接受和融合等环节来吸纳大量信息, 进行技术环节分析, 在与竞争对手比较中, 了解自身技术情况, 分析竞争态势, 判断竞争对手,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因而, 从信息支持上, 企业专利信息吸纳能力能够促进核心能力的适应性变化。

(4) 企业专利能力的动态性。企业专利能力包括专利技术能力、专利法权运作能力、专利集成能力。企业专利能力的动态性由专利法权运作能力及专利集成能力所决定。企业只有对市场需求及市场竞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有效地进行专利技术的商品化、资本化运作。另外, 专利产品市场化、构建专利联盟、设立专利标准等操作能够最大程度发挥专利能力。企业在追求最大化市场价值过程中, 必须整合协调好企业内外资源, 实现其价值, 专利的法权运作能力及集成能力能够实现从资源到能力进而到价值的转换。因此, 我们说通过企业专利能力的动态性发挥获得其灵活适应市场能力, 从而减少了企业核心能力中的刚性。从该角度看, 企业专利能力的动态性为核心能力的适应性变化提供了动力条件。

正因为企业专利能力具备了主动创新性、主观能动性、信息吸纳功能、动态性的属性, 才能够从观念上、技术上、知识上、动力上为核心能力演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具备了上述条件, 企业专利能力在从作用力及位置上看, 已经到了核心能力层次体系的核心位置, 成为了核心能力体系中的活跃因子, 强力推动核心能力进行适应性演变。

2.企业专利能力“核变”运动的方向分析。如图1所示, 核心能力具有周期性。核心能力一个周期内经历着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在成熟期的A (或B) 处核心能力受到企业内外环境影响, 其走向可能会发生变化, 我们把此处称为核心能力演化分叉点。在分叉点形成三条可能演化路径, 即a路径、b路径及c路径。a路径表明当环境条件变化时, 企业核心能力顺应这种变化发生适应性演变, 可以跃迁到下一更高级别循环周期中;b路径表明企业技术范式或技术轨迹没有变化, 但是环境条件变化了, 技术没有合上环境的节拍, 专利能力逐渐从成熟期走向衰退期。c路径表明企业核心能力按照原来的技术轨迹继续发展。罗森伯格 (1982) 的“知识平台”思想中指出:技术发展是一个通过少数几个阶段性台阶实现间断性积累的结果, 两个或两个以上知识面交叉产生新的知识定义为知识上了一个平台。这一观点也论证了技术知识储备和积累的重要性。梅约和厄特伯克 (1993) 在研究微观企业组织的动态核心能力时, 提出“产品平台”概念, 认为企业产品技术水平不断上档次, 是产品平台不断提高的结果。结合罗森伯格及梅约、厄特伯克二位学者所提出的“平台”思想来研究企业专利能力变化“核变”运动方向。企业专利能力中蕴含着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能力以知识为基础, 在这里将企业专利能力演化的轨迹看作是知识由量变到质变的累积循环过程。我们借用梅约和厄特伯克的“平台—台阶”模式来说明企业专利能力对核心能力在分叉点处的内在促动机理。当知识量累积到一定程度, 加之不同知识面的融合, 会使知识由一个平台跃迁到更高的平台上。技术的跃迁以知识累积为基础, 当知识累积到一定量时, 激活并运用这些知识, 使技术发生质的飞跃, 到了一个新的平台基础上, 同时也形成了新的知识, 只有形成了新知识, 并运用新知识保证技术能力跃迁到新的平台上, 才能保证以技术创新为主要特征的企业专利能力对核心能力产生影响, 并促使核心能力发生适应性改变。

运用上述推理分析核心能力“核变”方向, 如图1中所示, 在“平台-台阶”模式作用下, 形成了核心能力分叉点, “企业专利能力促使核心能力发生变化”与“环境变化情况”、“现有专利能力与环境适应程度”相关。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 企业专利能力具有灵敏的触角, 先于核心能力对环境产生了反应, 但是反应趋势有适应与不适应两种情况。一是当外部环境变化较大:企业专利能力对环境适应度也较高时, 专利能力对核心能力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强化核心能力自身强度, 提升核心能力对环境适应度。当核心能力的强度与适应度同时提升到一定程度, 发生适应性演变, 新的核心能力形成。因此, 核心能力变化沿着图中a路径发展。二是当外部环境变化较大:企业专利能力与环境的适应度不高时, 企业专利能力按照原有的既定技术范式运行, 继续强化着企业核心能力的强度, 而这种强化作用, 相对环境适应性上来说, 是背道而驰的, 对核心能力适应度的影响是负向的。核心能力的核心价值性逐渐消失, 逐渐成为企业一般能力。因此, 核心能力沿着图中b路径发展。三是当外部环境平稳:企业专利能力与环境匹配度也较高, 企业专利能力强化核心能力强度, 平稳的环境对其适应性没有要求, 这样使核心能力沿着图中c路径发展。四是当外部环境平稳:企业专利能力与环境匹配度不高时, 专利能力的作用弱化了核心能力的强度, 使核心能力沿着图中b路径发展。

(二) “归核”运动分析。

1.企业专利能力“归核”的可能运动路径分析。20世纪80年代, 英国学者Markides在描述美国企业多元化战略的过程中用到“归核化”概念。归核化战略强调核心能力的培育、维护和发展, 认为竞争优势的真正源泉在于核心能力, 集中表现为企业经营事业的“归核化”, 即把公司的业务归拢到最具竞争优势的行业上, 把经营重点放在核心行业价值链上自己优势最大的环节上。借用“归核化”概念的内涵, 将企业专利能力的“归核”界定为: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 企业专利能力不断提升, 对核心能力的作用力随之提高, 在核心能力发生适应性演变过程中, 企业专利能力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从核心能力层次体系上看, 此时企业专利能力由核心能力“非核心层”逐渐向着“核心层”移动, 这种作用和位置上的变化过程称为企业专利能力“归核”运动。如图2所示, 将企业能力从强度、适应度两个维度来衡量。归核运动中, 企业专利能力促使核心能力的强度及适应度不断增加。企业专利能力“归核”的可能运动的路径有以下四种情况 (在图2中) :

(1) C→A路径。由C到A, 企业专利能力的强度及适应度都大幅度提升。这是由于企业的技术水平高, 技术能力强, 专利法权运作方式以及运用专利技术整合企业内外资源能力都非常强。企业专利能力的技术能力、法权运作能力及专利集成能力三者都非常强劲, 三者间默契地发挥耦合作用, 促使企业专利能力的强度、适应度同时提升, 推动自身由核心能力的外层直接跃升到“核心层”。该路径是四种路径中最直接的方式, 也是难度最大的归核方式。

(2) C→B→A路径。如图2所示, 这种变化结果分为两步走, 第一步, C→B过程, 提高核心能力适应度。企业环境发生了变化, 专利能力作为核心能力体系中的“不安分”因子, 首先应对环境因素的变化, 如对市场需求进行预测, 根据需求变化, 及时调整技术范式, 研制、生产、制造满足需求新动向的产品, 通过专利能力中的专利集成能力的作用, 整合组织内外各种资源, 迅速缩短市场反应的时间。这样一来, 企业的专利能力适应性得到提高。第二步, B→A过程, 提高核心能力强度。这个阶段, 企业对市场需求适应度较好, 接下来主要将资源用于内部研发、技术水平提高上, 进而通过专利技术的商品化、资本化发挥专利法权运作能力, 提升了企业专利能力的强度。

(3) C→D→A路径。这条路径也分为两步:第一步, C→D过程。这一阶段主要通过专利技术能力与专利法权运作能力发挥作用, 来提高企业专利能力的强度。第二步, D→A过程。前期专利技术能力和法权运作能力得到提升, 以此为基础, 企业的资源倾向于利用专利技术整合组织内外资源, 发挥资源整合最大优势, 这时候主要是专利集权能力得到提升, 通过这个能力迅速提高专利能力的适应度, 达到“归核”目的。

(4) C→D→B→A路径。此条路径链条比较长, 企业专利能力的运动轨迹比较复杂, 由C→D阶段主要的结果是企业专利能力的强度得到加强。D→B过程中, 虽然企业专利能力的适应度得到提高, 但是强度在减弱, 这是由于提升适应度过程中强度受到了“内耗”。如技术与工艺的磨合调整产生的耗损;外部环境强烈干扰;企业适应环境变化而进行的战略调整产生的暂时性技术能力、法权运作能力的不适应, 这些变化都有可能致使企业专利能力处于短暂下降状态, 随着专利集成能力的正常发挥作用, 在其强大能力拉动下, 经过一段时间的整合, 专利能力的强度提高, “归核”活动完成。

2.企业专利能力“归核”的“双引擎”动力分析。企业专利能力从“非核心层”位置向着“核心层”位置转换过程中需要动力的推动, “归核”运动的动力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 企业专利能力自身产生的动力。企业专利能力系统具有开放性、动态性、主观能动性及创新性。正因为这些特征决定着企业专利能力的活性, 在与环境互动过程中、在与组织内外信息交流中、在企业柔性资源管理中, 企业专利能力利用其活性, 表现出强大的环境适应性。由此可以判断出:企业专利能力自身发展中有着趋于核心能力的内在强大动力, 加之市场需求、技术升级、技术政策等因素影响, 企业通过资源整合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的作用使企业专利能力对核心能力的作用力强度明显增强, 在核心能力层次体系中, 企业专利能力的作用和位置明显提升, 渐趋于核心层次中。第二方面, 企业核心能力本身产生的动力。企业核心能力不是静止的, 为了避免产生核心能力刚性问题, 需要企业采取措施应对环境的变化, 以产生持续而变化的暂时优势, 无数个短期优势连续到一起, 形成了真正的具有柔性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更迭过程, 是环境变化诱发下以知识为内在基础而形成的。研究中发现, 企业专利能力具有知识属性, 同时具有能够吸纳整合新知识的功能、环境适应性功能, 基于此, 我们可以认为核心能力在维持或发展中, 需要企业专利能力的强力支持, 离开专利能力, 核心能力的强度和适应度将无法发展, 对环境的适应性演变也难以完成。因此, 专利“归核”运动是来自于专利能力、核心能力的双引擎动力作用下二者之间不断融合的结果。

三、结语

在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应该明确专利能力在竞争中的重要作用, 积极培育企业专利能力, 而不仅仅是专利资源的累积。在已有关于专利技术研究基础上, 从能力观视阈分析专利能力, 疏通从企业专利能力到竞争优势的通路。科技型企业应该充分了解专利能力对核心能力的影响机理, 根据其内在规律性, 制定并实施提升企业专利能力的相关策略, 通过专利能力促使企业形成、强化及适应性改变核心能力, 进而获得比竞争对手更好的企业绩效和竞争优势。

摘要:核心能力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源泉, 企业专利能力对核心能力形成影响。在核心能力层次体系中, 企业专利能力是核心能力的构成要素。当企业专利能力位于核心位置时, 企业专利能力通过“核变”运动影响核心能力。从“核变”的条件以及“核变”的方向研究“核变”运动。企业专利能力位于非核心位置时, 企业专利能力通过“归核”运动影响核心能力。从可能运动路线、动力角度进行“归核”运动分析, 疏通了从企业专利能力到长期竞争优势的路径。

提升企业全面管理能力 篇10

一、加强领导, 完善全面预算管理组织体系。

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围绕发展战略, 运用网络与信息技术, 包括业务预算、资本预算、薪酬预算、财务预算于一体的综合管理系统, 是企业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运行质量、改善经营效益、加强风险管控的有效管理工具和管理机制。要充分认识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对企业做强做优、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作用, 进一步完善组织体系, 加强制度建设, 细化工作责任, 明确质量标准, 不断增强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系统性和协同性。

二、树立管理理念, 坚持战略引领与价值导向。

在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设中, 要紧紧围绕“做精做强”战略目标, 坚持持续不断地完善并优化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一是树立全面预算管理理念:全面预算管理是一项全员参与、涵盖企业各类生产要素、贯穿企业经营全过程的系统工程, 要将企业的人、财、物全部纳入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二是坚持战略引领:战略规划是企业资源配置的方向和目标, 全面预算是战略实施的工具和机制。通过实施年度滚动预算, 确定年度发展目标和资源配置方式, 确保战略落地, 并不断得到验证和改进。三是坚持价值导向:企业的竞争力最终体现为价值的创造能力。要强化全面预算管理的价值导向, 将风险可控前提下的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衡量资源配置效果的标准, 坚持成本费用定额与责任管理, 坚持将投资回报水平作为项目取舍的依据, 严格控制低效、无效甚至亏损的运营项目, 加强低效资产的处置和直属亏损门店治理, 加快资产周转, 并将预算执行标准作为考核评价的主要内容。

三、推动对标管理, 突出“做强做优”。

要坚持把对标管理理念引入全面预算管理, 探索对标管理与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一是要强化各类定额、标准的制订工作, 通过收集整理各类对标数据, 将企业的历史标准、行业标准相结合, 明确成本费用、项目投入、资产效率等经营指标的管理定额和标准, 并纳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考核体系。二是要广泛开展预算目标对标工作, 在深入分析国内卷烟市场形势的基础上, 充分参考国内外同行业企业的情况, 制定既有挑战性、又有可实现性的预算目标。三是要强化预算管控的对标工作, 加强对可控成本费用的对标管理。四是要积极推行与优秀企业的对标管理, 选取国内同行领先企业作为预算标杆, 通过持续不断的对标推动企业做强做优, 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

四、加强关键指标控制, 努力提升企业运行质量。

一是加强成本费用预算控制。积极推动各预算单位压缩可控费用, 努力实现降本增效。二是加强投资项目预算控制。严控低效投资, 严控资金难以落实的投资, 严控超越财务承受能力的投资。

五、进一步加强定额成本管理。

通过企业最近几年的发生成本费用金额为依据, 以及与同行业的企业进行比较分析, 采用经验分析法等科学合理方法制定出一系列标准定额, 还要根据企业发展情况不断修正定额标准。做到减少成本费用中可控费用支出, 提高投入产出效率, 杜绝费用支出不合理, 严重浪费企业资源的情况。

六、强化刚性约束, 做好预算执行监控与分析工作。

在预算管理工作中, 一是要加强预算的刚性约束, 上级预算管理单位正式下达的预算应具有严肃性, 一般不得调整;企业确因市场经营环境、政策等发生重大变化导致预算编制基础和假设产生重要变化, 或发生重大临时预算项目, 或出现重大不可控因素等, 可以申请调整预算, 但必须履行相关的预算审批程序。二是要加强预算执行监控, 及时发现和纠正预算执行中存在的偏差与问题;严格预算执行审批程序, 严控预算外项目, 预算管控应逐步由金额控制向项目控制转变。三是要加强预算执行分析, 建立定期的预算执行分析制度及重大事项应急分析制度;客观分析预算执行差异与原因, 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修正预算执行差异, 防止出现预算编制和执行脱节现象;对于重大预算执行差异, 应就此展开审慎的分析调查, 认真查明原因, 以保证预算目标的实现。四是加强预算执行情况总结, 不断改进预算管理机制, 持续优化全面预算管理工作。

七、推进信息化建设, 保障全面预算管理顺利实施。

一是要构建覆盖企业全部重点业务、连接各部门、体现中长期战略规划的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 满足全面预算管理庞大的数据需求, 促进企业发展战略的分解与落地。二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固化预算管理流程, 提高预算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标准化水平, 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执行的有效性。三是要加强预算信息化系统集成, 将企业的会计核算系统、资金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和资源计划系统 (ERP系统) 等资源配置系统实现互联互通, 满足多方面、多层次信息高度融合的要求。四是要充分利用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的在线分析监测功能, 及时追踪分析预算执行情况, 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监控, 为重大经营决策提供有效支撑。

企业组织能力建设浅析 篇11

【关键词】组织能力;业绩导向;执行力;竞争力

企业组织能力,就是指一个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的能力。要加强企业组织能力建设,需要紧紧围绕业绩导向和执行力,从员工能力、员工思维模式和员工治理方式三方面进行。

一、员工能力建设

员工的能力由专业能力和核心员工能力构成。加强员工能力的培养,需要同时从这两方面展开。

(一)员工专业能力提升

专业能力是指与员工从事的工作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它直接影响员工能否完成岗位的工作要求。一个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关键是员工专业化水平的提升。企业需要建立一支适应自身发展的专业化队伍。

(二)员工核心能力建设

核心员工能力是指围绕企业的战略和文化,影响到组织能力的相关行为和素质。在一个企业中,人力是资源,岗位也是资源,如何把人力和岗位这两种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是提高员工积极性和增强团队凝聚力的问题。(1)团队协作意识。团结是团队得以生存的关键,要实现内部组织运作的统一,其核心是沟通与协调。首先是建立多层面的对话机制,倡导同事间的相互尊重和信任。其次是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最后是建立监督、考评和问责机制。(2)规范运作意识。以平等、民主、公平、公正为原则,在企业内部建立和谐融洽的工作关系,齐心协力共同把企业的事业平台建设好,发展好。要在遵守企业制度、流程和规范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正常的、规范化的工作关系。(3)责任意识。权责对等是组织管理的原则,有什么样的权力,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各级人员尤其是管理人员要根据岗位职责和工作分工,承担起应担的责任。在工作中,若能想起背后那份沉甸甸的责任,这便是有责任意识的表现。(4)执行意识。执行力是企业战略成功的关键。做任何事情都会有困难,正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才显出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一个组织若被大大小小的客观理由所缠绕,组织的活力将被窒息。良好的执行意识就是要从内心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5)业绩导向意识。业绩导向即以工作结果作为衡量工作水平高低的准绳。以业绩为导向,就是要看谁发现的问题多,谁提出积极性、建设性的意见多,谁积极协助他人的地方多。

二、员工思维模式

塑造员工的思维模式实质上就是要探寻如何使组织的利益和员工个人的利益有机结合。为塑造员工的思维模式,企业要重点构建高效、合理的价值评价和价值分配体系,促进组织能力的提升。(1)价值评价。价值评价首先要着重落实岗位责任管理,建立规范的岗位作业指导书,通过专业、规范的工作,培养员工的职业化行为。其次,建立以责任、贡献、能力、品质为核心的价值评价体系,使之能够对员工的价值创造成果给予科学、量化的评价。最后,要建立各级检查、评价程序,通过检查督导,固化员工的岗位行为,形成员工的职业化素养。(2)价值分配。价值分配即是要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价值分配体系,促进价值创造过程的长期持续发展。在企业的分配体系中,应坚持一个原则:决定一个人价值的,是其个人才能和综合素养的稀缺性,而不是他的重要性。企业一定要尊重稀缺性人才。

三、员工治理方式

仅有好的员工能力和员工思维模式,若没有合理的员工治理方式,员工的潜能和主动性还是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要在以下方面改善员工的治理方式:

(1)优化股东、治理层和管理层之间的法人治理结构。要对企业股东、治理层和经营层之间的权责要进行认真、详细的划分,健全股东的议事制度与经营层的工作衔接流程,明确治理层的监督事项、监督形式和操作规程。

(2)建立有效的监督、考核体系。在建立各级分级授权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年度、月度、周工作计划及相应的财务预算,建立逐级监督、考核体系,加强工作的过程管理,并在这一过程中建立工作的预警和纠偏机制,保持各项工作处于可控和有序状态。

(3)建立等级指挥系统。建立一级对一级负责的指挥系统。为保持指挥系统的有序,避免工作和信息传递上的紊乱,应坚持以下组织原则:上级对下级可以越级检查,但不能越级指挥。下级对上级可以越级申诉,但不能越级报告。

(4)推进流程的完善和落实。流程的构建、再造与发展会花费许多精力和时间,但是流程一旦完善,将会释放出巨大的回报。企业应通过设定合理的工作流程,明确组织中各职能部门及各岗位工作的职责、权限、工作中的相互衔接关系,确保组织的高效运转。

(5)建立优胜劣汰机制。企业通过裁汰不适应自身业务发展的人员,并引进吸收迫切需要的新成员,实现组织肌体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齐中英.刘尔琦.培育企业组织能力的思考[J].企业管理.2005(07)

[2]施振荣.组织能力的“杨三角”[J]. 中国企业家.2009(24)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探索 篇12

盈利能力的分析是企业财务分析的重点, 进行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分析及时发现问题, 改善企业财务结构, 提高企业偿债能力、经营能力, 最终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促进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主要是指对利润率的分析。利润率指标从不同角度或不同的分析目的看, 可以有多种形式。在不同所有制的企业中, 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形式也不同。一般情况下, 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主要从以下四方面进行。

一、资本经营盈利能力分析

资本经营能力是指企业的所有者通过投入资本经营取得利润的能力。反映资本经营盈利能力的基本指标是净资产收益率, 即指企业本期净利润与净资产的比率, 其计算公式是: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净资产收益率又称股东权益收益率, 是净利润与平均股东权益的百分比。该指标反映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 指标值越高, 说明投资带来的收益越高。净资产收益率可衡量公司对股东投入资本的利用效率, 它弥补了每股税后利润指标的不足。如公司对原有股东送红股后, 每股盈利将会下降, 从而在投资者中造成错觉, 以为公司的获利能力下降了, 而事实上, 公司的获利能力并没有发生变化, 用净资产收益率来分析公司获利能力就比较适宜。

二、资产经营盈利能力分析

资产经营盈利能力, 是指企业运营资产所产生的利润能力, 反映资产经营盈利能力的指标是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报酬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报酬总额与资产平均总额的比率, 它表示企业包括净资产和负债在内的全部资产的总体获利能力, 用以评价企业运用全部资产的总体获利能力, 是评价企业资产运营效益的重耍指标。计算公式为:

总资产报酬率= (利润总额+利息支出) ÷平均总资产×100%

利润总额指企业实现的全部利润, 包括企业当年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支出净额等内容, 如为亏损, 则用“-”号表示。利息支出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支出的借款利息、债权利息等。利润总额与利息支出之和为息税前利润, 它是指企业当年实现的全部利润与利息支出的合计数。平均资产总额是指企业资产总额年初数与年末数的平均值。

三、商品经营盈利能力分析

高品经营是相对资产经营和资本经营而言的。商品经营盈利能力不考虑企业的筹资或投资问题, 只研究利润与收入和成本之间的比率关系。反映商品经营盈利能力的指标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各种利润额与收入之间的比率, 统称收入利润率。反映收入利润率的指标主要有主营业务利润率、营业收入利润率、总收入利润率、销售净利润率、销售息税前利润率等。另一类是各种利润额与成本之间的比率, 统称成本利润率。反映成本利润率的指标主要有:销售成本利润率、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全部成本费用利润率等。

四、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由于上市公司自身特点所决定, 其盈利能力除了可通过一般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分析外, 还应进行一些特殊指标的分析, 特别是一些与企业股票价格或市场价值相关的指标分析。如每股收益、普通股权益报酬率、股息发放率、价格与收益比率等指标。

由于会计分期假设和权责发生制的使用, 决定了某一期间的利润并不一定具有可持续性、利润带来的资源并不一定具有确定的可支配性, 从而使以上所述的盈利能力评价指标不能反映企业现金流入的盈利状况, 存在着只能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数”量, 不能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质”量的缺陷和不足。因此, 在对企业盈利能力进行分析时, 要充分考虑到影响企业盈利能力质量的因素。决定盈利能力质量的因素很多, 主要有应收账款周转速度、现金净流量及利润的构成情况等。

1. 应收账款周转速度对盈利能力的影响

反映应收账款周转速度的指标是应收账款周转率, 其计算公式为:

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0÷应收账款周转次数

应收账款的周转率越高, 平均收账期越短, 说明应收账款的收回越快, 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水平越高;应收账款的周转率越低, 平均收账期越长, 说明应收账款的变现能力越弱, 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水平越低, 企业的销售收入就会过多地呆滞在应收账款上, 从而影响资金的正常周转。现金流入的减少不仅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质量, 而且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财务风险。

2. 净现金流量对盈利能力的影响

反映净现流量对盈利能力影响的指标主要有销售现金比率指标和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指标。

(1) 销售现金比率。销售现金比率的公式为:

销售现金比率=经营现金净流入÷销售额

这一比率反映每1元销售收入能够得到多少净现金。比率越高, 说明企业主营业务创造现金的能力越强, 利润质量越好, 盈利能力越强;如果比率越低, 且连续下降, 说明企业的销售收入缺乏必要的现金保证, 而且可能存在大量坏账, 会对利润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从而使盈利能力下降。

(2) 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的公式为:

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经营现金净流量÷净利润

该指标反映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对净利润的保障程度。该指标越大, 证明企业所实现的净利润的“含金量”越高。如果企业的净利润缺乏足够的现金保证, 就会影响企业对资金的需求, 而不得不增加债务筹资来满足资金的需要, 这样做必将导致资产负债率和资金成本的提高, 从而降低了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

3. 利润构成对盈利能力的影响

分析利润构成对盈利能力的影响, 主要关注主营业务利润在净利润中所占比重的大小和各期的变动趋势。如果主营业务利润在净利润中不占领先地位, 而非主营业务利润所占比率比较大, 呈现出主营业务利润与非主营业务利润倒置的状态, 说明企业的利润构成不合理, 其未来的盈利能力不具有相对稳定性。

上一篇:挑顶施工下一篇:《阿凡达》营销启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