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能力观

2024-06-21

企业能力观(共11篇)

企业能力观 篇1

一、引言

关系能力是研究企业新增长的新领域。互联网全球共享机制前所未有的繁荣使企业与外部的关系网络化成为现实(Zaheer and Bell,2005)[1]。企业相互之间建立关系网以市场交易存在为前提(ZHAO·M,STANKTP,2003)[2]。企业关系网实质是对企业价值发生影响的知识和资源通过企业的联系被获取利用(ROC HFORD·L,RUDELIUS·W,1997)[3]。企业关系能力决定了企业构建网络相互嵌入的广度、深度与绩效。学者从企业社会关系、知识资本、资源获取等视角对企业增长问题进行了研究,张方华(2010)将社会网络、知识获取和创新绩效构建模型,认为网络的关系型嵌入和结构型嵌入能够有效提高知识的获取,对企业的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推动[4];吴家喜(2009)认为企业在发展横向外部关系更侧重资源获取,对知识获取能力不足,新产品质量改善效果不明显[5]。将关系能力、知识和资源获取构建模型分析企业新增长的研究并不多,本文正是基于此展开研究。

二、理论模型

市场未来性影响企业推动与伙伴的战略合作,这种能力分为战略型关系能力与嵌入型关系能力。战略型关系能力和嵌入型关系能力越大,知识交流的频率和广度就越大,资源共享机制越容易得到强化,企业越容易获得资源和知识,提高绩效(Dyer,Hatch,2006)[6]。战略型关系能力包括市场关系能力和等级关系能力。市场关系能力的测量包括企业依赖战略合作关系的大小、战略合作重要程度的大小、战略合作提供重要信息的大小和战略合作维护资源安全的大小这四个变量;等级关系能力包括与政府和官员合作强度大小、与政府和官员合作重要大小、与政府和官员合作提供信息大小和与政府和官员合作维护资源大小这四个变量。企业行为嵌入在各种经济和非经济制度之中,嵌入型关系能力包括结构型嵌入关系能力与关系型嵌入关系能力。结构型嵌入的测量包括企业的关系网络的密度强度、企业的关系网络规模大小和企业的关系网络中的位置的优劣这三个变量。关系型嵌入的测量包括企业与外部联系的频率高低、企业与外部联系的持久度大小和企业与外部组织间的信任度强弱这三个变量。

知识获取是企业的无形资产,知识是企业物质资本和非物质资本的合成。知识获取测量参考的研究,包括企业获取技术研发知识能力大小、企业获取创新的知识能力的强弱和企业市场能力的强弱这三个变量。资源获取与知识获取同等重要,包括资金资源获取能力大小和政策资源获取能力大小两个变量。

企业经营绩效的测量主要包括盈利、销售增长、能力和技术的升级、生产率这四个变量,企业的规模、关系的内涵和企业的存续期可以作为控制变量,本文采用企业规模下的企业成立年数、企业资本额和企业员工数这三个变量作为控制变量构建以下理论模型。

三、研究假设

关系能力能够影响企业绩效。企业战略合作是关系能力形成的重要前提,市场关系能力和等级关系能力是企业战略关系能力的两个核心因素,企业的等级地位和市场地位决定交换知识和资源的大小。具有活力与竞争优势的市场会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交互作用;等级关系能力的建立根本在于企业制度和规模不同可以形成关系网络创造共同财富,企业间的等级关系能力促使企业之间建立战略的合作。等级关系能力决定企业之间会在多大程度或什么样的等级地位上与其他企业共享和交换知识与资源,使得企业通过其他企业的知识和资源传递机制提高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能力,通过影响企业绩效并最终形成竞争优势,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企业可以通过提升战略型关系能力来提高获取知识能力。

H2:企业可以通过提升战略型关系能力来提高获取资源能力。

嵌入型(embeddedness)理念是新经济社会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人类经济嵌入于经济与非经济制度中。嵌入型关系能力决定经济性和绩效,合作伙伴的创新程度、重复接触的作用等嵌入型是影响企业绩效的因素。企业之间的非直接与直接关系会通过信息的传导机制影响企业经营绩效。企业相互之间可以对不同性质的知识的重新组合或创新来提高绩效,企业相互间的知识学习和资源利用过程借助关系网络结构及交互共同创造无形财富,企业间的关系性质和结构决定了企业间知识学习的创新与协同提高绩效能力,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3:企业可以通过提升关系网络结构型嵌入来提高获取知识能力。

H4:企业可以通过提升关系网络关系型嵌入来提高获取资源能力。

企业利用关系网络中的知识和资源已成为企业提高绩效最关键和最重要的因素。创新能力不仅需要内部知识和资源积累,更需要从外部企业获取新资源和知识,知识和资源决定企业绩效。知识和资源的获取为基础的创新能力对企业内部创新和绩效的推动越来越重要,企业绩效越来越依赖外部知识和资源的作用,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5:企业获取知识能力与经营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

H6:企业获取资源能力与经营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

四、基本数据

本文以珠三角地区中小型企业为调查对象。原因有两个:第一,中小型企业多是民营企业,面对竞争激烈、瞬息万变的市场,对产品、服务质量的追求更加敏感,只有不断地适应市场才能在行业中取得生存和发展;第二,中小型企业内部资源和研发能力有限,在企业关系网络中处于边缘,更加需要与外部企业建立各种关系来获取知识或资源,提高绩效。本文采用随机走访企业的调查方式收集数据,对于有意受访的企业实施上门派发问卷,并及时回收。共发出问卷300份,回收240份,回收率为80%,其中选项填写不全或所有选项一样的问卷视为无效,共得到有效问卷208份,问卷有效率达到86.7%。

量表设计借鉴李克特(Likert)type-7度量方法,让被调查的企业根据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题目按照1~7的分级标准进行评分:7代表非常强烈的意愿或重要性;6代表强烈意愿或重要性;5代表比较强烈的意愿或比较强烈的重要性;4代表一般意愿或认为一般重要;3代表意愿较不强烈或较为不重要;2代表意愿不强烈或认为不重要;1代表没有意愿或认为完全不重要。表1显示调查的208家企业的成立年数极大值为5,极小值为1,均值为2.572 1,标准差为0.738 58,说明企业成立平均年数处于2~5年与6~10年,成长型企业集中。企业资本额极大值为8,极小值为1,均值为2.9952,标准差为1.909 80,说明企业资本额处于200万~500万元与500万~1000万元;企业员工数极大值为8,极小值为1,均值为5.918 3,标准差为1.955 56,说明企业员工人数在51~100人与101~150人比较集中,中小企业比较多。标准差都不是很大,数据基本符合正态分布,比较理想。测量变量显示均值普遍在4~5,属于7级量表中间位置,分布比较均匀。

量表Cronbach's Alpha系数达到0.898,内在可靠性比较理想。对变量共同度的分析可知测量变量的共性方差普遍在0.7以上,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因子载荷矩阵表明:(1)等级关系能力因子1在等级关系能力前两个指标载荷较大(Component=0.901,0.737),为等级关系能力需求因子;等级关系能力因子2在等级关系能力后两个指标载荷较大(Component=0.932,0.686),为等级关系能力质量因子。(2)市场关系能力因子1在市场关系能力前三个指标载荷较大(Component=0.907,0.893,0.837),为市场关系能力需求因子;市场关系能力因子2在市场关系能力最后一个指标载荷较大(Component=0.982),为市场关系能力质量因子。.(3)关系型嵌入关系能力因子1在关系型嵌入关系能力前两个指标载荷较大(Component=0.929,0.922),为关系型嵌入关系能力需求质量因子;关系型嵌入关系能力因子2在关系型嵌入关系能力最后的指标载荷较大(Component=0.986),为关系型嵌入关系能力频率因子。(4)结构嵌入关系能力因子1在结构型嵌入关系能力前两个指标载荷较大(Component=0.929,0.922),为结构型嵌入关系能力需求质量因子;结构嵌入关系能力因子2在结构型嵌入关系能力最后一个指标载荷较大(Component=0.986),为结构型嵌入关系能力频率因子。(5)经营绩效因子1在经营绩效的前三个指标载荷较大(Component=0.937,0.896,0.692),为生产盈利因子。

通过因子总体变异解释力分析,等级关系能力的等级关系需求因子和等级关系质量因子总体变异解释力达到80.816%;市场关系能力的市场关系需求因子和市场关系质量因子总体解释力达到85.141%;关系型嵌入的关系型嵌入需求质量因子和关系型嵌入频率因子总体解释力达到92.053%;结构型嵌入的结构型嵌入需求质量因子和结构型嵌入频率因子总体解释力达到87.594%;经营绩效的生产盈利因子总体解释力达到54.156%。

五、实证研究

利用Hyman(1995)分层回归原理进行检验如表2所示:(1)战略型关系能力对资源和知识获取的影响:模型1和模型2显示战略型关系能力与企业知识获取和资源获取正相关。模型1说明市场关系需求因子、等级关系需求因子和等级关系质量因子对资源获取影响显著(P值小于0.05为显著,越小影响越显著),回归系数B分别为0.420 9、0.152 7和0.229 6,说明这三个因子对资源获得的影响弹性分别为0.420 9、0.152 7和0.229 6,假设H1获得支持。模型2说明市场关系需求因子和市场关系质量因子对知识获取影响显著,回归系数B分别为0.490、0.145,说明这两个因子对知识获取的影响弹性分别为0.490、0.145,假设H2获取支持。(2)嵌入型关系能力对资源和知识获取的影响。模型3和模型4显示嵌入型关系能力与企业知识获取和资源获取正相关。模型3结构嵌入需求质量因子、结构嵌入频率因子和关系嵌入需求质量因子对资源获取影响显著。回归系数B分别为0.342、0.149和0.270,这三个因子对知识获取的影响弹性分别为0.342、0.149和0.270,假设H3获得支持。模型4说明结构嵌入需求质量因子和关系嵌入需求质量因子对知识获取影响显著,回归系数B分别为0.251和0.486,这两个因子对知识获取的影响弹性分别为0.251和0.486,假设H4获得支持。(3)资源和知识获取对经营绩效的影响:模型5显示知识和资源获取两因子对生产盈利因子影响显著,回归系数B分别为0.232、0.215,说明这两个因子对经营绩效的生产盈利因子影响弹性分别为0.232、0.215。企业知识和资源获取能力与经营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假设H5和H6得到验证。

六、结论与贡献

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战略型关系能力对知识获取的影响:战略型关系能力中只有两个因子对知识获取产生明显影响,但是这两个因子对知识获取的影响力差别也比较大,由于市场关系需求因子对知识获取的影响力达到了0.490。这两个因子对知识获取的影响总和达到了0.635。(2)战略型关系能力对资源获取的影响:战略型关系能力中有三个因子对资源获取产生明显的影响,影响力各不相同。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市场关系需求因子,它对资源获取的影响力达到了0.420 9。这三个因子对资源获取的影响力总和达到了0.803 2。(3)嵌入型关系能力对知识获取的影响:关系型嵌入需求质量因子和结构型嵌入需求质量因子对知识获取产生不同影响,分别为0.486和0.251。它们对知识获取的影响力总和为0.737。(4)嵌入型关系能力对资源获取的影响:三个因子都对资源获取产生影响。由于影响力不同,重要性从大到小的排列分别为结构型嵌入需求质量因子、关系型嵌入需求质量因子和结构型嵌入频率因子。它们总共的影响力为0.761。(5)知识获取能力和资源获取能力因子对生产盈利因子的影响:这两个因子的影响力比较接近,总影响力达到0.447。

注:*、**、***分别表示在10%、5%、1%的显著水平上拒绝原假设。

本文从关系能力的角度对企业新增长问题研究,理清学术界对关系和关系能力的混淆,利于基于关系能力观的企业新增长理论的研究深入。构建理论模型和其他研究者不同:现在的研究只是选取战略型或嵌入型关系能力中的一个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的是直接影响而非间接影响。本研究认为关系能力获取并不直接对绩效产生影响,往往具有时间滞后性。假设得到验证,完善“企业关系能力—资源和知识获取—经营绩效”的模型路径,丰富企业竞争优势来源问题,利于企业新增长理论研究的深入。传统企业增长理论认为企业注重内部关系能力对经营绩效的影响,但随着经济开放和信息流动的不断加强,竞争环境已经发生根本性变革,外部关系能力显得更加重要,企业管理模式需要创新。实证结果显示随机因素对模型的影响较大,但哪些外在随机因素对资源和知识获取影响和哪些随机因素对经营绩效影响以及这些因素影响的路径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摘要:构建“企业关系能力—知识和资源获取—经营绩效”理论模型对208个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企业关系能力与经营绩效存在正向关系,战略型和嵌入型关系能力从正向影响资源和知识获取,资源和知识获取也正向影响企业的绩效。实证检验很好地支持了假设,为后续基于关系能力的企业新增长理论研究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关系能力,资源获取,知识获取,绩效

参考文献

[1]Zaheer,A.and bell,G.G.Benefiting from Network Position:Firm Capabilities.Structural Holes and Perform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5,26(9).

[2]ZHAO.M,STANKTP.Iteractions between operational andrelational capabilities in fast food servicedelivery[J].TransportationResearchPartE:LogisticsandTransportationRev-iew,2003,39(2):161-173.

[3]ROC HFORD.L,RUDELIUS.W.New product developmentprocess[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1997,(10):67-84.

[4]张方华.网络嵌入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概念模型与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0,(4):110-119.

[5]吴家喜.企业关系能力与新产品开发绩效关系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1):34-37.

[6]Dyer,J.H.,and Hatch,N.W.Relation-specific Capabilitiesand Barriers to Knowledge Transfers:Creating Advantagethrough Network Relationships[J].Strategic ManagementJournal,2006,(27).

企业能力观 篇2

跟身边的朋友聊天发现,很多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并不满意。对我们来说,大多数人是当初无目的地选择了自己不甚了解的学校和专业,由于生存的使然和社会的压力,参与了自己不甚喜欢的职业,等自己真正发现了兴趣所在后,那份心仪的工作已经远远离开,终究成为了一个不可触及的梦。因此,在许多人看来,是工作选择了自己,而不是自己根据兴趣和意愿去选择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工作只是谋生的一种方式。而我认为,不管是以一种何样的心态来到这个岗位,也不管是否对自己的工作有兴趣,只要是自己的工作,就应该责无旁贷地去完成,且完成好,这是自己的责任。换句话说,这本身就是自己分内的事情。

什么是责任?我以往的理解是:责任当然是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但是认真负责标准是什么,没有仔细琢磨过。而看过杨宗华教授的讲座后,发现自己对“责任”二字的理解还是偏颇或浅薄。学习完以后,我才知道,责任不光是尽力,还要尽心,要客观面对现实,勤于动脑,来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不强调理由,将任务进行到底,最终成功到达目的地。这让我学到:责任是对自己所负使命的忠诚和信守,责任是对自己工作的出色完成,责任是忘我的坚守,责任是人性的代价,责任是一种使命!

尽职尽责看似简单,但是要年复一年的做好作细每一件事也并不简单。最近与同学聊天中说起这样一件事,同学甲目前在吉林老家做了一家公司的老总,将一家200多人公司打理的有模有样,同学乙毕业十余年也在不断的打拼,做过公司的中层管理者却成绩平平,开过自己的小公司但终于赔得一塌糊涂,几乎到了无法生存的地步。无奈之下,同学乙找到同学甲,相求谋一职位。同学甲在与乙交谈了两个小时后,最终收留了他。同学们都认为甲够义气,没忘同学一场,甲却说:我用人必须要有他可用的一面,在两个小时的交谈中,我发现他的失败在于他的管理能力弱,且好高鹜远,但从他做过的一些工作中能看出他还是一个对工作认真负责的人,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我给他的这份工作是最普通的工作,让他从基础做起,只有做好最基础的工作,才能锻炼他的能力。是的,杨宗华教授就在告诉我们:脚踏实地,勤奋苦干,尽职尽责,工作无小事。我们每个人做的工作,有很多看似都是一些小事,把每件小事做好,体现的才是责任感,而只有具备了责任感的人,才能铸造完美的细节。

说到尽职尽责,还让我想起了迪士尼的成功,它给大家留下的美好印象,在那里敬业精神无处不在,无论是盛大游行时每个人物夸张到位的表情,偶像明星身着厚重的衣服顶着近40度的酷暑却仍与游人快乐顽皮地合影,还是霏霏细雨过后清洁工人马上就擦干的座椅,舞台剧道具中数以万计的小灯泡竟然无一损坏的完美,都让我们感受到了责任所展现出来的璀璨光芒。正是有了每一个员工对自己岗位的尽职尽责,才成就了迪士尼的美好声誉。

企业能力观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观;思想方法

中国分类号:G623.5

数学观是指导数学教学的重要思想,也是影响数学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小学数学观对促进小学数学的发展有积极作用,如何引导学生形成数学观,提高数学思维能力,是我们数学教育者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谈谈为什么要用正确的数学观指导小学数学教学,并就数学观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策略作初步的探讨。

一、精选材料,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好感

作为学科的数学对小学生来说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教师应以人文的数学观为指导,潜心研究如何把学科的数学转化成教育的数学,使学生对数学有好感、有正确的认识,其中重要的策略之一就是精选教学材料。

如六年级圆的周长教学中,笔者曾用下面的内容作为教学材料:地球上的环境日益恶化,地球在吼:“我受不了啦,我快要爆裂啦!”天上的玉皇大帝听到后很是惊讶,心想要是地球真的爆裂,那它上面的全部生灵将要消失,所以他决定沿地球的赤道加一道铁箍,以防地球爆裂。可是地球却又直喊:“太紧了,我喘不过气了。”于是玉皇大帝只好把铁箍松了一下,使得它处处离地球1米。可是松一下,铁丝不够长了,需要再加一段,请你帮玉皇大帝计算一下需要加多少米长的一段铁丝?这个教学材料是计算两个同心圆周长差的数学问题,它的用意包括:首先,问题以神话的形式呈现,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使他们没有感觉在解“数学题”;其次,在出示这个材料后让学生猜,这段铁丝大该有多长?一般情况下,学生猜的数会相当大,这很正常,因为地球很大,就是一般的成人可能也会这样猜。当然也有学生说没法猜,因为没有告诉任何数据。最后,教师再出示下题:养鸡专业户张大伯由于养鸡数量的增加,想把圆形养鸡场的半径再增加1米,问:应该再添一段多长的围栏?通过计算后发现还是6.28米,此时学生的认知进一步发生冲突:地球那么大,养鸡场那样小,结果却一样!上述学生的感受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震撼,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今天这节课我学得很高兴”之类的感受。如果经常这样,学生对数学会产生强烈的兴趣,产生好感——这源于我们对教学材料的精心选择。

二、挖掘内涵,让学生掌握数学之精髓

数学不仅是知识,更是思想和方法,数学知识只是数学思想方法的结果。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知识是显性的,而思想方法是隐性的,因此我们要以动态的、“工具”的数学观,充分挖掘知识背后所体现的思想和方法,让学生掌握数学之精髓。

例如,对于1/2+1/4+1/8,如果纯粹从知识的角度看很简单,而从数学思想方法的层面来分析,却是非常有价值,因为它能渗透多种数学思想方法。当学生计算它后,如教师接着让学生计算如下的一组题:1/2+1/4+1/8+1/16;1/2+1/4+1/8+1/16+1/32;1/2+1/4+1/8+1/16+1/32+1/64。此时学生就会想是否有规律可循,当然学生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寻找。然后,教师再出示1/2+1/4+1/8+1/16+1/32+1/64+1/128让学生计算,此时学生就会根

据刚才所得到的规律,用类比的方法来解答这题,显然这里渗透了类比的思想。如果教师仍不罢休,让学生猜想1/2+1/4+1/8+1/16+1/32+1/64+1/128+……的结果是多少,无穷思想、极限思想的渗透十分明显,当然這两种思想的渗透是建立在数形结合思想的基础之上,即通过把一个面积是1的单位正方形无限次二等分再求和的分析来达到。

三、注重整体,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以及广泛的应用性。虽然作为小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已不再那么抽象、严谨,这是由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所决定,人们只不过是把“学术的数学”转化成“教育的数学”而已,但从整体来看,它仍是数学知识体系中十分重要的基础部分,在整个系统中不是孤立的,所以小学数学教学应站在整体、系统的高度来进行,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

例如,在小学数学中,有关点、线、面、体等几何知识分散在12册教材中,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比较零碎,帮助学生把这些零碎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正确的知识结构,是六年级数学复习课的一个主要目标。为此,笔者设计了点“移动”后得到直线、射线和线段等图形;线段“移动”后得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等基本平面图形;平面图形“移动”后得到基本立体图形的一节复习课。上述的设计是基于笔者对数学的如下认识:首先,数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反映在几何体系的构建本身是一个由点→线→面→体的发展过程,也试图体现作为数学的教学,必须让学生初步感知、体验知识系统的构建过程;其次,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让学生的头脑中有一个正确的知识网络结构。再次,数学也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它的一部分是由万物世界抽象而来,体现在数学的教学上,就是要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反映在本设计中,笔尖的“动”抽象成点的“动”,而点、线、面的“动”,抽象地得到其他的一些几何形体,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当然,这些对数学的认识,是通过注重整体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这一策略体现的。

四、结语

企业能力观 篇4

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1 无形资产总额与企业价值

企业战略的企业能力价值观点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于对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整合能力,以形成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持久地竞争优势,即核心竞争力。企业无形资产不但包括人力资本、知识产权,而且还包括市场资产与企业内部基础结构(Annie Brooking,1998)。企业在这些资源基础上,通过无形资产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合理转换机制,通过自我调整来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以适应市场环境动态变化,最终获得超额利润实现。Lev和Zarovw(1999)、Kun Shin Im(2001)研究结果都表明无形资产与企业价值正相关,也就是说无形资产有利于企业价值的增值。国内学者,薛云奎,王志台(2001)采用Ohson(1995)的股价模型研究上交所1995-1999年间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与企业经营活动关系,结果发现,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业绩做出贡献,而且所起作用有逐年增加趋势。王化成、卢闯(2004)的研究结果表明无形资产存量与企业未来业绩有着正相关关系,与股票价格具有相关性。邓小洋,周南玉(2006)利用配对分析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无形资产会计信息具有价值相关性,无形资产摊销与企业市场价值正相关。据以上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结果,提出假设1:无形资产总额对企业价值增值有着重要贡献。

1.2 研究开发支出与企业价值

企业能力观主要强调企业核心竞争力,它要求企业具有与竞争对手有显著差异、稀缺、难以模仿竞争资源。这在资源差异上主要表现在产品技术创新开发速度、产品形象、企业声誉以及顾客忠诚度等方面。而这些资源取得都需要企业大量投入人力、物力才能取得,并且当企业投入支出小于该产品市场收益时企业才能获得超额利润。Hee—Jae Cho,Vladimir Pucik等人(2005)。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企业创新与企业市场价值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薛云奎、王志台(2001)[8]的研究表明技术性无形资产与其它类型的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可能不同。邵红霞,方军雄(2006)在不同行业中考察不同资产类型与企业价值关系,结果表明在非高新技术行业技术性无形资产与会计盈余负相关,而在高新技术行业中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在以上分析基础上,提出假设2:研究开发支出与企业价值增值正相关。

1.3 商誉与企业价值

依据剩余价值论,商誉是企业通过所拥有的人、财、物等获取的超额收益,依赖于企业的卓越管理及良好的经营绩效在顾客心中所形成的地位,这种地位来源于企业良好的产品形象、品牌、声誉、地理位置以及商业地位等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因此它是企业核心能力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而企业能力观认为,核心竞争力能力是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与价值增值的源泉,而商誉无论是自创商誉还是外购形成的商誉都是围绕这一核心能力展开,因而商誉与企业核心竞争力整体相连,是企业竞争本质所在,是企业所拥有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战略性资产,一旦拥有它企业就获得价值增值的潜力。在以上分析基础上,提出假设3:企业商誉有利于企业价值的增值。

2 无形资产与企业价值关系的实证研究模型设计

2.1 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年度末公司数据,选取2010—2013年间深沪两市所有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剔除掉ST、PT、S公司、以及财务数据不全或异常的公司,共得到9054个样本观测值。研究中所用数据全部来自于色诺芬经济研究服务中心(CCER)数据库,并经EXCEL及SPSS16.0软件加工、处理而成。

2.2 变量设计及模型的构建

本文采用托宾Q值(TQ)作为公司市场价值的衡量指标,它等于公司市场价值与重置成本的比,因为它与市场关系密切,能够很好的反应企业的市场价值及未来的增长机会。但由于我国会计制度及市场的缺陷,资产的重置价格难以衡量。

同时由于公司治理结构及外界环境因素对公司市场价值的影响在财务报表中难以用数值体现,而我国对经济起主导作用的企业由国家控股,因此本文假设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外界环境极具相似性。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选取企业资产负债率作为控制变量来消除其它因素的影响。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中无形资产总量不包括研究开发支出与商誉价值。

3 无形资产与企业价值关系的实证检验及分析

3.1 描述性统计

从2010年到2013年间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平均值几乎逐年递增,但占总资产的比重较小,最高的是2013年才达到了0.050,其标准差都在10%以内,这说明各年度中,各个上市公司对无形资产投资基本差别不大,没有过高或过低的。而企业研发支出方面,每年的平均值看,2010年到2012年各个企业对产品研发的重视较低,企业为产品研发而投入的费用所占总资产的比几乎为零,但2013年企业开始加大产品研发投入,但每个上市公司之间对研发的投入基本差别不大。商誉资本占总资本的比在最近两年开始得到重视,并有增加之势。从标准差上看,2012年、2013年标准差分别为0.016、0.017,这说明各公司对商誉的重视程度基本没有大差别。

3.2 Pearson相关分析

在前面描述性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我们首先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来检验无形资产投资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其检验结果如表2:

由表1可以看出无形资产净额、研发支出以及商誉均与托宾Q值成正相关关系,其显著性水平较高,均在10%以内。但由于检验过程没有对影响公司市场价值的其它因素进行控制,因此,其检验结果还不能很好的说明无形资产投资、研发支出以及商誉对公司市场价值有显著影响可靠程度,所以我们还需要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在对其它因素加以控制基础上对其进一步检验。

3.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利用SPPSS16.0对无形资产投资与公司价值关系的假设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检验的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无形资产净额、研发支出、商誉以及控制变量资产负债率均与公司价值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且相关性水平均在10%左右,这说明无形资产、研发支出以及商誉对企业价值的增值有着重要的贡献。这与薛云奎,王志台(2001)的研究观点相一致;而与邵红霞、方军雄(2006)的研究中非高新技术行业的主营业务利润率主要来源于土地使用权的观点不一致,验证了假设1、假设2、以及假设3的正确性。另外,从无形资产净额、研发支出以及商誉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程度看,它们与企业价值关系的显著性水平分别为0.011、0.001以及0.000,这说明在对企业价值增值的贡献上,企业商誉所起的作用较大,企业创新次之,表明企业商誉与技术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在企业核心能力中占有重要地位。

4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2010—2013年我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对无形资产投资与企业价值的关系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无形资产投资与企业价值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且产品研发(创新)与商誉成为企业核心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与西方研究的结论基本一致。但从数据的现实结果看,不包含研发支出、商誉的无形资产投资净额占总资产的比重较小,而产品研发、商誉最近两年才得到重视。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我们可以得到如下政策启示:加大无形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提高技术性无形资产投入。这就要求企业从无形资产的内部结构入手,降低那些对企业价值增值较小的无形资产比例,增大技术性无形资产投入,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为研发支出费用的增高有利于企业进行产品创新,提高产品的性能、质量,满足顾客需求,提高顾客对产品的忠诚度以及企业声誉,增加市场竞争力,最终实现超额利润。同时,还要重视对企业商誉的保护。重视对企业商誉的保护就是要在保证顾客对产品满意的基础上,增加顾客对产品的忠诚度。这就要求企业不仅要注重产品的质量,还要通过各种手段增加公司的知名度,创建自己的品牌;同时还要严厉禁止有损于公司声誉的行为,遇到对公司形象有损的突发事件,公司带头人要立即出面调解,防止事件的扩大。

5 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本文通过采用我国上市公司最新数据对无形资产投资与企业价值关系进行研究,在考察无形资产投资净额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之外,还考察研发支出、商誉与企业价值的关系,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果,实现理论预期,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参考文献

[1]薛云奎王志台,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及其价值相关性研究一一来自上海股市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1(11):40-47

[2]王化成卢闯,企业无形资产与未来业绩相关性研究——基于中国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A],第三届实证会计国际研讨会工作论文,2004.

[3]邓小洋周南玉,无形资产的市场定价——来自中国股市的经验证据[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27):64-66.

[4]Hee—Jae Cho,Vladimir Pucik,Relationship between innovativeness,quality,growth,profitability,and market value,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5(26).

[5]薛云奎,王志台.R&D的重要性及其信息披露方式的改进[J].会计研究,2001(3):20~26.

企业能力观 篇5

“双双制”创新人才培养实践能力准音乐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即培养高等师范院校的准教师,在以原有教育理论作为支撑点的基础上,培养其作为准音乐教师的教学能力。如何在有限的实习时间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成为一名合格的准教师?笔者于2011年至2012年间,连续2年跟踪调查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双双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本文着重阐述其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

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提高准教师专业素养与教学技能、培养准教师情结与责任意识,促进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与提升,是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双实践”模式人才培养的宗旨。在教学能力培养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精彩课堂与教学观摩

以教学理论为基础、先进教学理念与方法为手段,再配以优秀的实际课堂教学为实例进行分析,是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第一个重要环节,是连接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首师大音乐学院的本科生从大三开始便逐渐接触参与这个实践环节。大学四年级的准音乐教师从现场观摩上一届优秀准教师的课堂教学,参与其实习报告到大量观看“全国中小学课例比赛”中的教学案例,观摩一线音乐教师的音乐课,逐步积累经验。作为一名学生,感受新课标理念下音乐课堂的氛围;作为一名准教师,观察优秀教师的教态、学习教学语言、感受教学气氛、分析教学设计等。

二、参与实习学校活动

继2001年音乐课程改革之后,我国的中小学越来越重视音乐课,北京的很多学校除开设音乐课,同时还积极开展了一系列音乐社团活动,如管乐团、打击乐团、合唱团、京剧社、音乐创作社团等等。首师大音乐学院将学生分组分配至几所重点中小学,要求学生在实习期间不仅要研究课堂教学,同时也要在课堂以外的空间充分展示自己。

2011年9月,恰逢民族音乐学会举办北京市中小学民族艺术展演,在三十五中学实习的准教师们也有机会参与其中。整个展演活动包括了北京市中小学生中优秀的民间艺术节目,有民族乐器演奏、民族舞蹈表演还有民间歌曲联唱等。参与的过程中,准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协助教师完成展演后台工作;展现自己的特长——民乐专业的准教师为准备参加演出的节目示范、指导。准教师们参与其中,感受民族音乐、民间舞蹈的魅力,同时亲身经历、参与如此规模的艺术展演台前幕后的所有工作,为以后的自身发展拓宽了视野、提高了能力、增长了经验。

三、仿写教案并创造特色

作为一名准教师,撰写教案的能力必不可少,在校期间,本科生从新课标、课程观的角度出发,以新教材内容为主,设计过一些教案,但仅仅是停留在备教材的阶段。进入了实习学校,准教师要在备教材的基础上,备学生,从学生的知识容量出发,设计切合该学段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教学活动。

《全国中小学课例评比》已开展很多年,有很多优秀的获奖课例供一线教师、准教师参考与模仿。开始实习的准教师们第一个任务就是根据自己教授的班级学生特点,结合自身专业特色,模仿设计两节同样的音乐课。这个环节中,09级实习生观看了《大河之舞》与《唱念做打学京剧》这两个获奖教学录像。在观看过程中,仔细研读教学设计思路、设问技巧,从实践出发,与大学期间学习的理论知识相结合设计出适合自己学生学习的音乐课。在京剧课的设计中,声乐特长的同学,以唱腔为教学重点难点,突出体验京剧唱腔艺术的环节;有的以京剧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为教学主线,贯穿始终;有的突出京剧国粹的地位,与其他剧种比较研究的欣赏课,在模仿教案的过程中,不但吸取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同时融入自己的特长。

观摩、仿写教案这个环节,为准教师把握课堂教学节奏、教学重点、教学氛围、如何进行教学设计、课堂应变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同时,准教师在顺利、圆满地完成自己参与设计的第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时,也无形中增强了信心,坚定了信念,吸取了经验。

四、师生说课集思广益

“博采众长,集思广益”,是现代学校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一种讨论式教学策略,集群众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意见。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也运用这种讨论式的课堂模式为准教师进行说课。每当准教师有新的课堂设计、教学构思时,指导教师便召集其他准教师,大家一起为这一位准教师进行集体说课。在这个环节中,指导教师引领主方向,每位准教师发散思维,针对这个教案出谋划策,可取其经典的思路用于自己的教学设计,同时也要贡献可取的意见与建议。

一名准音乐教师在设计了一节高中音乐课《非洲歌舞音乐》,忽略了高中音乐与舞蹈选修模块中音乐为主体的思想以及高中生腼腆、不爱表现张扬的心理特点。大家帮忙出谋划策,最终帮助她完成了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这种集体说课的教学模式不仅锻炼了说课准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促进其他参与准教师在这种模式中不断学习,取其精华。准教师们针对一个教案各抒己见、发散思维、碰撞火花,不断的完善教学设计、提高说课能力、增加知识深度、了解学生心理,进而促进课堂教学的完美与高效。

五、总结评价与完善提升

教学总结与评价自课堂教学产生以来便一直没有中断过,但对于音乐课堂教学评价是从最近几十年才开始受到重视。特别是在新课程理念实施以后,强调进行多元評价,重视过程评价、多元评价、并且评价方法趋于综合。在实习学校老师的带领下,准教师完成了从不善于评价到每节课课后主动进行自我评价与他人互评的过程。指导教师与准音乐教师们从是否完成拟定的课程目标、教学过程中的活动设计、学生学习效果、与学生互动情况、教师语言教态等方面进行综合、多元的课程评价。

在评价环节中,准教师们不仅帮助他人进行教学评价与完善,同时还通过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客观的认识自身的教学观念和行为,找出不足,加以改进。从实习前期的准备到课堂实践教学的不断完善;从实录课观摩到完成教学任务进行自我评价,师范大学的准音乐教师经过不断的积累与实践,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有专业技能、教学能力、组织能力的合格准音乐教师。

随着基础音乐教育改革10年以来的不断深入与完善,基础音乐教育对人才需求的质量也越来越高,为此,实施适应新教育背景下高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日渐重要。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双双制”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最初的实施与进一步创新下,定能为我国中小学输送更多的音乐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郑莉.现代音乐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2]郑莉,金亚文.基础音乐教育新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企业能力观 篇6

关键词:高职语文,教学评价,能力本位

高职语文是面向各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和素质教育课, 作为高职院校最具综合性、基础性的课程之一, 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 对学生综合文化素质提升有着极为重要的教育价值。为了适应当前高职院校迅速打破以学科理论知识为核心的传统课程体系, 积极构建以职业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职业课程体系背景下的深层次教学模式改革, 进行高职语文教学评价改革势在必行。在对当前高职语文教学评价的利弊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重新定位高职语文教学的考核目标和评价功能, 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培养目标, 实行以语言应用能力为本位的多元化教学评价模式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一、高职语文教学评价构成元素

语文教学评价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成分, 其基本功能是诊断与定位学生学习状况, 调整教学方法, 促进教学效果, 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并服务于课程目标。教学评价与课程目标是有机的统一体, 它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和调节作用。教学评价的目的、功能、内容和方法等直接影响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考试内容和方式引导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教学评价是未来教学方向的导航, 考试是一种手段, 目的是测定学生学习成绩, 检验教学效果, 提高教学质量。考试的目的、内容、方法是高职语文考核整体化的三个互为支撑的元素, 评价的目的不仅在于检验学生对学习目标的完成度, 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 调整课程设计, 完善教学过程, 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

二、高职语文教学评价应符合能力培养目标

高职语文课作为基础性、综合性的能力培养价值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 包括阅读、写作、口头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从知识、情感、审美、道德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文学欣赏和语言表达训练的想象性、情感性、思辨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感悟能力、鉴赏能力、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高职语文教学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 拓宽学生的视野, 塑造学生的品格,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增强与人交际、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 判断是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对未来对人生有了更高的追求。基于此, 我们应努力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语文教学评价机制, 以最大限度地适应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目前高职语文教学评价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目前的语文教学评价中, 教师以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为主, 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不够重视;从评价主体上看, 评价主体单一, 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为主, 对学生的自我评价不够重视;从评价功能上看, 强调评价的等次评定功能, 忽视评价的激励促进功能;从评价内容上看, 重视对知识与技能再现性评价, 忽视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从评价的方法上看, 重视书面考试, 忽略对学生活动性评价。这种评价模式无论是目的、功能或是内容、方法都不适应新的以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具体表现在:

(1) 考试评价内容和方法过分拘泥于教材内容。统一规划的教材具有权威性和普适性, 但是从应用的角度讲, 相对缺乏实效性和特殊性, 本身编写、出版、发行的周期无法完全适应时代发展速度。目前, 高职语文教育的考试内容仍依附于教材, 以教师、教材、课堂为命题中心, 评价方法单一, 评价范围狭窄, 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也引起学生的心理惰性。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殊性和高职语文教学现实状况要求教师必须突破固定教材程式, 充实新知识、新理念、新方法,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同时在考试和评价内容及方法上进行突破, 打破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思维定式, 充实新内容、吸纳新理念、探索新方法。

(2) 评价方式单一, 难以客观评价教学效果。现行评价方式往往以标准化考试为主, 标准化命题考试尽管能简化考核的程序和环节, 保障考试的公平性、公正性, 但由于教师命题时并不能完全达到科学化的要求, 有的只流于题型的标准化。这造成命题只限于个别知识的检验, 而忽视了学生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能力的考察, 弱化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书面写作能力的培养, 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 重知识考核, 轻实践运用能力考核。当前高职语文考试内容过分依赖于教材, 侧重考核知识的识记和再现, 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和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查不够。常常用百分制表示某门课程的考试成绩, 对等级评分制、模糊评分制、激励评分制等评分方法采用很少。其结果导致学生只注重期末不注重平时, 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 只注重分数不注重实施。目前高职高专院校采用的评价方式是最低标准评价, 即合格评价, 而不是激励评价, 没有将教学评价与学生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不符合高职院校培养目标。

四、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语文教学评价观

职业院校的教师作为教学评价改革最直接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重新建立科学的评价内容和标准, 采用多样的评价方式, 制定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评价方案, 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 引导学生提高语文应用能力、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师在评价观念上应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1) 在评价功能上。要从过分强调评价的区分功能转向激励、促进学生发展功能。职业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因此高职语文考试应淡化对学生的理论性考试, 将重点放在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核上。从侧重区别功能转向发挥激励性功能, 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展, 使每个学生建立新的语文学习态度。

(2) 在评价内容上。要从单纯重视一元化知识评价向多元化能力评价转变。高职语文的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运用能力, 因此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性评价要注重学生的运用能力评价, 不仅要关注语文知识素养, 而且要关注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和获得这种能力的过程与方法。

(3) 在评价方式上。要从侧重终结性评价转变为形成评价、过程性评价, 从单一的笔试向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转变。应倡导多视角, 多种方法评价学生, 实行分阶段、分层次、分类型、个别化评价。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评价和对象, 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 (1) 可建立学生语文学习档案, 通过制作课程记录卡, 详细地反映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帮助学生及时反思学习过程;通过建立个人作品档案袋, 将学生学习心得、日记、文学习作、哲思短语、小论文、他人评价结论、自我评价结果等进行收集, 由校外人士、教师、辅导员、家长共同参与对学生进行评价, 写出评语, 并提出建议。 (2) 通过专题作业评价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程度, 评价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校园新闻采访、信息报道、参与校园文学社活动、撰写小论文、辩论赛、演讲大赛、作文赛、诗歌朗诵比赛、现场设计等方式检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学生的作业评出奖励等级, 建立激励机制, 将优秀专题作业在板报、校报上发表。 (3) 通过活动表现评价法, 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课内外、校内外学习活动中的表现, 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 认识应用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创新能力进行多方位评价。在分析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评价和激励, 这将有效促进学生在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与进步。 (4) 通过问卷法了解学生的各方面信息。教师可以将需要了解的信息编制成试卷, 通过学生的书面回答, 了解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态度、观点与建议。通过问卷调查, 了解学生对文学作家、作品、阅读视野、文学热点现象的关心程度、态度立场、价值取向等。 (5) 丰富考试形式, 根据教学具体内容特点与要求, 选择适宜的考核方法, 如笔试、口试、调研报告、论文、读书笔记等方式, 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为着眼点, 以提高高职语文考试的实效性。

(4) 在评价主体上。应努力实现单一评价主体向多元评价主体的转变。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语文教学评价要求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重视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由教师单向评价学生转变为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促使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改进, 自觉地把握学习过程, 这有助于学生变被动性学习为主动性学习, 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总之, 高职语文教学评价必须以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为核心, 遵循职业教育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目标, 建立并实施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卢锦明.高职语文教学的定位与改革[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1 (3) .

企业能力观 篇7

近年来, 关于信息技术和组织结构关系引起众多研究者的关注,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出现, 使得人们不断深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 信息技术改变了组织的信息基础和信息获取、流动方式, 打破了组织内外利益平衡关系, 从而引起组织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 组织结构的变革也较大影响着信息技术的效能。

人们对信息技术和组织结构的关系大体上存在三种观点:技术决定论、组织决定论和互补论。Elise和David (1994) 认为在将诸多因素单独考虑时, 信息技术的变化也许是影响组织结构和组织设计最重要的因素。而组织决定论认为, 组织特征影响信息技术的效能, 信息技术对组织结构不会发生实质性的影响。如Dewett和Gareth (2000) 认为:信息技术本身并不能决定组织结构的发展变化, 它只是组织变革得以实现的一种方式。持有互补论观点的学者认为:组织结构和信息技术是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 二者适当的融合将提高企业的业绩。

国内学者对这方面也开展了研究。如石磊 (2007) 从理论上对技术与组织结构关系进行了评述, 认为技术与组织结构关系研究应当突出和强调行动者与技术的互动。高晶等 (2007) 对信息技术应用与组织结构变动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 建立了二者的互构机制, 并通过案例进行了分析。任迎伟等 (2007) 基于国内企业, 对信息技术能力与组织结构、组织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认为中国企业中组织结构有机程度与IT能力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IT能力与组织效益也呈正相关关系, 但其对组织有机性考察未见深入。

我国在20世纪后期开始着手实施信息化项目,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在此过程中, 我们想了解IT能力与企业的组织结构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组织结构日益复杂化、扁平化是否会促进IT能力的提高?它与国外的经验是否相符?因此本文拟在借鉴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从IT能力构成维度、组织结构构成维度角度入手, 建立相应指标体系,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探讨我国国内企业组织结构和IT能力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并进一步分析组织结构与IT能力的各自维度是如何作用、如何影响, 从而挖掘其内部机制。

2 相关理论与研究假设

2.1 基于RBV的IT能力

IT能力这一概念最早由Ross, Beath和Goodhue在1996年提出, 他们认为IT能力是一种能控制IT相关成本, 必要时交付系统并通过实施IT来影响经营目标的能力。IT能力主要来源于:强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可重复利用的技术基础、IT人员和管理者之间紧密的关系。当时, 资源基础观 (RBV) 刚开始出现于信息系统领域。资源基础观认为企业是由一系列资源组成的集合, 每一种资源都有多种不同的用途, 企业的竞争优势源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很多学者纷纷将资源基础观引入到IT能力的定义中, 较为有普遍影响力的是Bharadwaj于2000年对IT能力的定义:IT能力是调用、部署和集成IT资源, 以及实现与企业其他互补性资源相结合的组织能力。Bharadwaj采用Grant (1991) 关于资源、能力的定义及分类方法, 将资源归类为有形的、无形的和基于人员的资源, 相应地, IT能力可分为三类: (1) IT基础设施; (2) IT无形资产; (3) IT人力资源 (包括IT管理技能、技术技能) 。之后不同学者基于RBV提出了IT能力的不同构成维度。

国内学者张嵩 (2006) 认为企业IT能力是一种调用和部署企业信息系统资源从而获取长期竞争优势的可重复行为模式。她认为IT能力分为静态能力、动态能力和创造性能力三个层次。其中IT基础设施支撑IT静态和动态能力;IT人员能力和文化能力支撑动态能力和创造性能力;IT与无形资源的互补能力主要强调IT创造能力。

本文基于资源观的角度, 主要采用Bharadwaj的定义, 从IT基础设施、员工拥有的IT管理技能、IT技术技能、IT无形资产四个维度来测量IT能力, 其中IT无形资产是指企业在IT应用过程中由IT资源内化的知识资产、顾客导向、协同作用等。

2.2 组织结构

企业组织作为技术的载体, 是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必要条件。对于企业组织结构的研究, 一直以来是一个热点问题, 然而目前尚未对组织结构有统一的定义。人们普遍认为组织结构是组织内各构成要素所确定的关系形式, 它不仅包括构成要素, 还包括要素间相互联系与作用。本文在研究影响组织结构的因素时, 主要根据组织学家理查德·L·达夫特 (Richard L.Daft) 观点, 从组织结构设计的维度:结构性维度与关联性维度来考察组织结构。

结构性维度描述了一个组织内部的特征、各要素之间的差异性, 它为衡量和比较组织提供了基础, 主要从复杂性程度、形式化程度和集权/分权化程度三个方面加以描述。复杂性程度是指组织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差异性, 一般包括水平分化、垂直分化和空间分化。水平分化反映的是工作的专业化程度, 如果专业化程度较高, 员工可以在其职责范围内充分发挥所长。垂直化反映的是企业各层级之间的信息传达、整合、协调及绩效考核情况。健康的垂直分化有利于各阶层信息沟通、降低管理成本, 提高组织运作的效率。空间化指组织在管理机构、部门等的地区分布。程度越广, 表明组织的复杂度也就越高。形式化是指使用规则和标准处理方式来规范工作行为的程度。反映在企业有明确的规则、业务流程等, 通过培训使得工作顺利完成。集权/分权化反映组织决策权集中的程度, 是权力在结构中的分配情况。当适当下放决策权, 让员工参与决策, 将有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 并推动项目的实施。

关联性维度则描述的是影响和改变组织内部结构性维度的环境因素。 本文力图从组织内部特征进行分析, 因此将组织的结构性维度作为研究对象。为深入研究, 在具体分析时, 将组织结构的复杂度分为水平化、垂直化、空间化。

当组织结构的结构性维度和关联性维度测度值越高时, 表明组织结构设计越合理, 组织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与活动就越协调, 组织结构运行越有效率。

2.3 研究假设

从上述对IT能力和组织结构理论的分析中, 可以看出二者之间关系密切。但就对国内企业具体而言, 情况如何?组织结构与IT能力存在什么样关系?进一步而言, 组织结构与IT能力的各维度之间存在什么样关系?因此, 本文就以上问题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H1:组织结构与IT能力存在正相关关系

假设H2:组织结构与IT基础设施存在正相关关系

假设H3:组织结构与IT人力资源 (管理技能、技术技能) 存在正相关关系

假设H4:组织结构与IT无形资产存在正相关关系

3 实证分析

3.1 研究方法及数据收集

由于IT能力及组织结构并不能直接可以观察或测量得出, 而是需要通过调查量表中的多个相关问题间接来反映, 因此在测量IT能力和组织结构时, 本文采用问卷量表形式。在量表的设计上, 借鉴了国内外学者的成果, 同时为确保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水平, 先后对中关村科技园从事IT项目实施的顾问及企业信息中心的相关人员进行了访谈, 并根据其建议进一步修正和完善了问卷, 最终确定问卷情况如下:IT能力的维度——IT基础设施、人员的IT管理技能、技术技能、IT无形资产分别由6个、4个、4个、6个问题项测度;组织结构中的维度:水平化、垂直化、空间化、形式化、集权化分别由3个、4个、2个、5个、3个问题测度。每一问题都用Likert 5量表来衡量, 1表示完全不同意, 5表示完全同意。

在研究中, 对于抽象的、不可直接观察测量的变量称为潜变量。在处理潜变量时, 目前比较有效的分析工具就是结构方程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 它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瑞典统计学家、心里测量学家Karlg Joreskog提出的, 是一种用来分析不可直接观测变量 (潜变量) 与可测变量之间关系以及潜变量之间关系的多重变量统计分析方法。

在调查过程中, 采用非概率抽样方法进行, 对参加中高级信息管理师认证培训班的两期学员进行了调查。这些学员大多来自大型国有企业, 长期从事信息化管理及一线工作, 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调查共计发放问卷150份, 回收133份, 经分析整理后有效问卷129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6%。

3.2 数据分析

3.2.1 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首先对所收集数据运用SPSS 15进行分析。对问卷进行信度分析时, 采用内部一致性指标Cronbach’s Alpha 来检验量表的信度, 结果见表1。社会科学研究中, Cronbach’s Alpha大于0.7是很可信的, 06以上比较可信。表1中除组织结构中的水平化 (=0.664) 、空间化 (=0.632) 外, 其余各变量的Cronbach’s Alpha均超过0.7, 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 结构较合理。因此, IT能力及其维度、组织结构及其维度通过信度检验, 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然后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来检验变量的效度。结果显示, IT能力、组织结构的KMO值分别为0.760、0.887, 均超过0.7, 且巴特立球体检验的结果在P=0.000的水平上显著。这些数据表明量表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本文采用最大方差法对因子进行旋转, 并将特征值大于1作为因子提取标准, 旋转后的因子矩阵见表2、表3。Dunteman (1989) 指出一般社会科学采用因子载荷值最小为0.3或0.35。常用规则是如果小于0.4, 为弱相关, 大于0.6则为强相关, 其他为中度相关。从表2、3中可以看出, 所有问题项在各自归属的因子载荷都在0.5以上, 表明量表通过区分效度检验, 各维度之间获得较好的区分。

3.2.2 结构方程分析。

经上述信度和效度检验, 可以认为本次调查所收集的数据是比较可靠的, 因此在此基础上, 使用LISREL8.7进行整体拟合优度分析。外源变量为组织结构, 内生变量为IT能力。SEM的输出结果如下图所示:

注:﹡显著性水平<0.05

侯杰泰等学者 (2004) 曾指出, 对拟合指数进行评价是一个复杂的课题。一般认为, 如果RMSEA在0.08以下 (越小越好) , NNFI和CFI在0.9以上 (越大越好) , 所拟合的模型是一个“好”模型。通过表4拟合指数列表可以看出, 模型拟合效果满足上述标准, 拟合效果较好。从路径系数看分析可知, 组织结构对IT能力的直接影响为0.53, 表明组织结构对IT能力有正相关关系, 这也证明了H1。

通过表5可以看出, 本文研究模型标准差均较小。组织结构中的水平化、垂直化、形式化、集权化对组织结构的回归系数均为正, 表明它们对组织结构有正相关关系。需一提的是本文的集权化分值与集权化程度是反方向的。空间化对组织结构的影响不显著, 未通过检验。

M1表明组织结构与IT能力存在正相关关系, 因此进一步考察组织结构与IT能力的各维度:IT基础设施、人员的IT管理技能、技术技能、IT无形资产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由于空间化对组织结构的影响不显著, 因此, 以下分析中去掉空间化, 全模型结构方程M2结果见图2。拟合指数分别为π/df=2.02, RMSEA=0.083, NNFI=0.94, CFI=0.95, 各回归系数均通过t检验。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值来看, 高于人们一般认为的RMSEA在0.08以下的标准。Steiger (1990) 认为RMSEA低于0.1都可以接受, 因此可以认为该值通过检验。从结果可以看出, 组织结构对IT基础设施、人员的IT管理技能、技术技能、IT无形资产均存在较大的正相关关系, 特别是对IT基础设施和IT无形资产的影响较大。这也证实了假设H2 ~H4。

4 结论

本文从实证角度研究了组织结构与IT能力之间的关系, 以及组织结构与IT能力构成的各个维度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

(1) 组织结构对IT能力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表明灵活、有效的组织将有利于企业IT能力的发挥。进一步分析表明:组织结构对IT基础设施、IT人员的管理技能、技术技能和IT无形资产均呈正相关。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合理、富有弹性的企业组织结构必将要求先进的IT基础设施、高素质的人员等来改善决策的质量和速度, 方便信息的传递和转换,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将最终全面推动企业IT能力的提升。

(2) 在组织结构的设计中, 水平分化、垂直分化的加深、形式化的进一步规范、集权的弱化和分权的加强都将有助于企业组织结构更加灵活、有效率。但空间化的扩大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在本文中尚未得以证明。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本文在问卷设计时其信度系数未达到0.7造成的, 今后可以进一步对此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3) 企业在提高信息技术水平时, 应该注重培养IT能力。在对IT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 也要注意提高员工的IT管理技能和技术技能, 特别是要注重IT无形资产的培育。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企业自身的特性, 增加竞争对手模仿的难度, 从而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潜力, 最终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5 贡献及进一步研究

本文的贡献在于从构成IT能力的维度、组织结构的维度出发, 通过实证研究探究了组织结构与IT能力之间的关系, 但在研究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表现在:

(1) 本文在考察组织结构维度时, 主要考虑组织结构的内部特征, 即从结构性维度考虑, 尚未包含影响组织结构的外部环境因素, 即关联性维度。

企业能力观 篇8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认知观,异文化认知,自文化认知

在当今高校, 构建和强化学生的文化认知观, 是一个长期, 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随着研究的深入, 大家已经逐渐意识到仅仅培养学生的异文化认知能力来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失误是远远不够的, 了解交际双方的交际标准并追求“二元文化的协调兼容 (金惠康, 2004) ”才是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关键。同时, 有关本民族的文化知识能帮助人们理解异文化 (Lustig&Koester, 1997:71) 。鉴于此, 近年来有关自文化认知培养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如詹桂香 (2005) 指出:自文化认知是跨文化交际进行的重要内容, 同时还是提高双方对彼此间文化差异理解能力的重要保证。王艳伶 (2008) 从母语与目的语文化“双赢”角度, 论述在目的语文化认知培养中母语文化认知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所以, 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 构建和培养自文化认知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以日语为例, 探讨一下交际化日语教学中自文化认知的培养对策。

1 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文化认知观

根据交际化外语教学原理, 外语教学的理想目标是让学生使用所学的目的语文化, 以符合对方文化习惯的方式进行得体的交流, 顺利完成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艾德华·霍尔 (Edward Hall, 1959) 其著作《无声的语言》 (《The Silent Language》) 被学界认为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奠基之作。近年来, 关于构架外语教学跨文化能力模式的研究也层次不穷。杨盈、庒恩平 (2007) 在国内外学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和要素的研究基础上, 构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框架, 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全球意识、文化调适能力、知识能力和交际实践能力共同组成, 它们相互交织、密不可分, 共同构建了跨文化交际的构架。在这里, 全球意识是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思维的综合体。其中:“全球意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中最为基础的能力。不具备跨文化的意识和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悟力, 就谈不上文化适应及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由此可以看出,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要以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出发点。跨文化意识也可认为是一种文化认知能力, 是人们对本族文化和异族文化的认知。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从本质上来说, 是帮助学生树立对正确且科学的文化认知观。因此, 可以说文化认知观的培养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最根本、关键的一环。那么, 如何来进行文化认知观的培养呢?。

2 自文化认知观培养的重要性

在文化认知观培养的过程中, 除了对异文化认知的培养, 对自文化的正确认知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也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赵爱国、姜亚明的《应用语言文化学概论》一书中提到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要注意对比意识与存我意识。前者是指对目的语与母语、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进行对比的意识;后者是指保留一定的自我文化, 不必牺牲自我文化而一味地追求目的语文化。

同时,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和沃尔夫认为语言不同的人有相应不同的思维。语言决定思维。不同的语言决定不同的文化及价值观念, 而不同的价值观念又构建不同的文化认知方式。一个人的认知行为是基于受其文化社会影响而形成的固定的认知图式之上的, 并以此来观察或判断事物发展和人的行为 (金惠康, 2004:5) 。并且因文化、语言、人为环境的不同而异。因此, 在跨文化交际中, 不同文化背景的参与者对同一语言现象有不同的理解, 可以说是因为他们对这个问题的认知存在着差异。这种认识角度之差是由不同文化的思维模式形成的。比如, 一般认为中国属于畜牧文化、大陆文化, 而日语属于海洋文化。这种文化差异也体现在具有语用含义的固定俗语等中。比如, 汉语中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鸡窝里飞不出金凤凰”等在日语中则表达为“腐っても鯛”、“鮒の仲間には鮒が王”等。因此,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时, 不仅仅注重异文化认知观的培养, 同时也不能忽略自文化的正确认识, 培养学生的文化平等意识以及对不同文化差异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可是, 在如今高校外语教学中, 虽然目的语文化导入已成为共识, 但有关“母语文化”即自文化认知却被忽略。现在国外出现了许多汉学家, 他们对于中华文化的了解甚至远远超过我们的一些国人。关世杰在《跨文化教学:提供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一书中提到这样的看法:“在国际交流这一层次上, 科学技术发达, 经济力量雄厚的超级大国想第三世界输出他们的文化, 而第三世界国家, 特别是一些弱小民族在大量美国文化的熏陶下, 发生向美国文化的变异, 成为美国文化的附庸, 。美国文化成为文化帝国。”因此, 在交际化外语教学中培养文化认知观时, 实现目的语文化导入的同时, 也要确保母语文化的应有的地位, 培养学生传播交流中外文化的使命感, 做到“异文化与自文化二元文化认知的兼容 (陈新, 2013) ”。

3 自文化认知观的培养对策

据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可知, 影响外语学习有三个重要因素:1) 学习者现有的认知结构;2) 学习者新知识的接受程度与现有认知结构的关系;3) 学习者是否有意识将语言学习与文化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因此, 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 构建自文化认知观时, 可采用解析法、对比法, 适当地与目的语文化及认知方式进行对比、解析。具体事例如下。如日本的武士道精神虽在江户时代吸收中国儒家和佛家的思想而形成的, 最初, 它还是倡导忠诚、信义、廉耻、尚武、名誉的。但武士道作为封建幕府时代政治的产物, 它吸收的是儒教和佛教的某些表面的东西而不是它的真谛。在讲解这些时, 可适当地补充一下中国的儒家和佛教的所提倡的宗旨, 确保母语文化的应有地位。

同时, 语言与文化是统一的, 两者相互依存。中日不同的认知方式与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特征有密切的关系, 并反映到两国语言中。在中国文化中, 比较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事态的起因。比如汉语与日语相比, 人称代词使用频繁, 常使用主动句型。而日本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 是个地震多发, 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所以日本人自古以来对自然抱有敬畏之情, 在“事态”把握上, 则习惯把视角放在“自然事态”上, 更注重事态自然而然产生的客观结果与现象。而且日本人非常很注重对方的心里感受, 尽量避免自己的行为给对方造成心里负担, 因此很多场景多使用自动词。例如, 对前来拜访的客人沏好茶后, 请其喝茶时, 一般会表达说「お茶が入りました、どうそ。」而不是「お茶を入れました、どうぞ」。选择使用自动词「入る」来描述“茶泡好”的事实, 因为这更符合日本人替别人着想的情怀与文化。如果使用他动词「入れる」的话, 则表达出一种“我特意为你做的”这种施恩于人的印象。但汉语中却没有这种文化认知, 所以中国的日语学习者由于母语的影响, 在这一方面非常混淆、薄弱。社会语言学观点认为, 交际中所犯的“文化”错误比语法错误更使人难于宽容。因此, 只有对母语文化有充分的认知, 才能更好地理解与接受异文化, 以便能更深层次地了解目的语特征, 把消极因素变成积极因素, 顺利地跨过文化差异造成的语言障碍与交流障碍。

4 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 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已经到来。合格的跨文化交际者应在了解异国文化知识的同时, 也不能忽视对本民族文化体系的学习。正确理解自文化是提高文化差异理解能力和接纳、吸收异文化意识的保障。同时也能促进目的语的学习。因此,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 基于自文化与异文化“二元文化认知兼容”原则, 构建与强化学生的自文化认知观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7.

[2]詹桂香.试探自文化认知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 (6) .

[3]王艳伶.母语与目的于的文化导向认知研究[J].文教资料, 2008 (7) .

[4]杨盈, 庄恩平.构建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J].外语界, 2007 (4) .

[5]赵爱国、姜亚明的应用语言文化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6]关世杰.跨文化教学:提供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企业能力观 篇9

1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

认知语言学作为认知心理学和语言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 在当前翻译教学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对教学中翻译能力的培养也有很大的推动性作用。认知语言学认为所谓翻译, 主要是牵涉到几个方面的认识, 首先是所处的时代, 现实状态影响了发展。第二是认知主体所接收到得各种互动作用所重合而成的, 这也是其中影响翻译的必然可能性。第三就是读者本身, 他所接收的知识结构能否给予良好的理解, 那么也就是说, 翻译本来就不是译者的事情, 而是涉及到各种各样的行为。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更加强调对于体验以及认知方面的制约性作用, 更加重视作者、作品以及读者之间所产生的互动性, 从而更加追求实现“解释的合理性”以及“翻译的和谐性”1。认知语言学主要以体验哲学作为其哲学的基础, 更加注重强调翻译者对于现实世界的体验及其所参与的多重性的互动之中所能够表现出来的一种主体性。

认知活动的具体情况对于翻译起决定性的作用, 也就是指译文是体验以及认知的一个结果。王寅教授曾经指出, 翻译的认知语言学这一模式不仅要为作者考虑, 而且还应充分考虑到作品本身, 此外, 也不应忽视读者的影响力。只有实现对作者、文本以及读者这三要素的有效结合, 努力处理好这三者之间存在的互动关系, 才能够更深入地去认识作者、理解作品, 从而翻译好相关的文本。

总之,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不仅承认、描述了认知活动在翻译这一行为中的客观存在, 而且还对译者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译者应尽量的重现原文中所描述的客观世界以及认知世界。这既是以一种崭新的整合性视角来看待翻译活动, 而且还从认知的角度进一步提出了翻译活动的相关标准。鉴于未来的译者是翻译教学的相关对象这一层面, 并且认知语言学还将直接关注译者的认知活动这一过程, 因而, 更加注重强调主体的体验性以及创造性, 并重视认知所产生的结果, 通过认知语言学这一视角去更深入的审视当前的翻译教学, 这有助于更好的推进相关的翻译研究者以及翻译教师在翻译教学中能够发现一些新问题, 从而更进一步提高翻译教学的质量。

2 一般资料与调研方法

在目前的英语翻译教学中, 通过多年的实践及观察, 笔者发现在高中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 在教学的互动关系中,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调查中, 许多同学出现认为英语翻译难学, 甚至逐渐听不懂、跟不上的情况, 产生了英语翻译学习的焦虑心理;在英语翻译教学方面, 也存在许多问题, 如课堂上多数运用汉语教学, 母语教学的依赖性弊端无法避免;教师在45分钟的课堂上占用过多的时间, 重讲授而忽略了学生英语翻译交际能力的培养等, 都是摆在英语翻译教学工作者面前的实际问题。

1) 调查对象。在本校同年级的文、理科班中, 选取两个平均英语翻译成绩水平大致相同的班级, 对男、女同学分别选取不少于100人进行分析调查, 获得数据。

2) 调查方法。应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让学生填写相对应的选项, 用以评估学生对英语翻译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出现率。问卷内容包括: (1) 英语翻译学习的难点, 如听力、写作能力、词汇、语法等; (2) 与英语翻译学习焦虑相关, 包括与初中英语翻译脱节问题、考试的恐惧心理等; (3) 备注栏, 要求学生填写英语翻译学习中最在意的问题和心理构想。

3) 数据收集。回收问卷, 我们对于发放的200分问卷回收加以处理, 回收率达到90%, 其中有165份问卷为有效问卷, 有效率为85%。

4) 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分析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以及分析, 首先, 我们运用T检察来考证男、女同学在学习英语翻译的焦虑心理方面是否有差别, 第二, 利用相关分析和T检察了解英语翻译学习的焦虑心理对成绩的影响。其次, 运用描述性分析计算学生陈述和标准差值, 确认高中英语翻译教学面临的问题。

英语翻译中可能并且应该采取同化方法的客观依据就是不同文化之间具有相似和相通性。从跨文化的角度着手, 应该将译文的读者放在首位, 并对于源语信息的意图进行仔细分析。从本质上来说, 译文可以是源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动态对等也就是功能对等的目的, 就是译文的表达方式必须是完全自然的, 同时, 必须最大限度的将源语行为模式纳入到译文读者的文化范畴。在一些情况下, 在表达技巧和语言结构上, 一种语言中概括某种生活现象的成语和词组与另一种语言中类似的成语和词组是非常类似的, 从而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对等转换的形成。下面结合具体的例子, 对于从跨文化角度论英语翻译中的同化进行深入的分析。

例如, 英语成语“It rains cats and dogs.”的意思就是“大雨滂沱;瓢泼大雨”, 形容雨下的大;又如, I love my love with an E, because she's enticing;I hateher with an E, because she's engaged;I took her to the signof the exquisite, and treated her with an elopement;hername's Emily, and she lives in the east.英语成语“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和中国成语“入乡随俗”在现代语言中都是用来比喻“到一个地方, 就顺从当地的习俗”;再如, 英语短语“Better late than never”和中国的成语“亡羊补牢”是相对应的, 它的意思就是“迟做比不做好”。类似的, 中文也有一些成语和习语和英语的表达方法是一致的, 也可以通过同化的方法译成英语。如中文“百闻不如一见”接近英语短语“Seeing is believing”, “木已成舟”或者“覆水难收”可以借用英语短语“What is done cannot be undone”来表示, “熟能生巧”可以用英语短语“Practice makes perfect.”来表示。

3 结果与讨论

高中英语翻译教学中很大的影响因素来自于学生的学习目的有问题, 学习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 英语翻译更加是当今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工具, 然而从调查结果来看, 不管是重点高中还是普通高中, 我们的多数同学学习英语翻译不是为了这些目的, 而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

表1表明, 两类学样均有70%左右的高中生勤奋学习英语翻译是为了考试, 只有20%左右的同学是因为审美。还有一小部分同学是为了消遣!不管怎么说, 多数同学勤奋学习都带着极强的考试的功利目的。

我们试图用表1和表2来了解高中学生对英语翻译学习的态度和平常的阅读情况, 从统计结果看, 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的学生在这两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重点中学学生学习情况明显优于普通中学。但无论是重点中学还是普通中学, 从高一到高三, “喜欢”和“课余经常学习”的同学所占比例都相对较小, “不喜欢”和“无所谓”的同学却至少占60%以上;在课外“一般”或“偶尔”更是高达83%以上, 这些数据足以说明多数学生对阅读古诗词持一种冷淡态度。

4 认知语言学翻译能力培养的启示

1)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自身就能够发展演变成一种翻译教学模式。其自身所提出的现实———认知———语言, 就实际情况而言这就是一个宏观性的翻译过程, 既考虑到了与翻译相关的因素, 还考虑到了翻译之外的一些因素, 比如现实、人以及文本。细分一下这些因素又可以分为当下的情境、对于相关翻译任务的一种描述、人所占据的立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文本之间的关系以及文本与现实以及情境之间的关系。此外, 还要进一步分析这些因素与其所产生的相互作用是怎样通过语言反映出来的。

2)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主要是以体验其与现实世界之间存在的关系作为哲学的基础, 由于译者是翻译过程中最为重要、最活跃的体验以及认知的主体, 因此, 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占据核心以及主导的地位。由于这一现象的存在, 对于译者有了更高的要求, 既要求他们有较强的语言转换能力, 还应该具备很强的协调以及处理问题方面的能力, 从而切实提高翻译的水平。

3)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对于翻译教学的课堂教学方式以及相关翻译教材的编撰都产生一定的启发性意义。在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这一教学模式下, 学生将会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 将会逐渐打破传统的教师点评的教学模式。就对翻译教学的编写而言, 从方法论这一方面体现出以培养学生翻译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成为当前翻译教学的基本思想, 也将会逐渐淘汰传统的以训练学生的语言技巧等为主要内容的翻译教材, 切实提高译者自身的翻译能力。

5 结束语

一直以来, 对于翻译的研究就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点内容, 虽然,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在我国已基本确立, 但是由于收传统翻译学的影响, 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如何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对翻译教学的束缚是当前不容忽视的任务。本文也针对这些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论述。总之, 认知语言学不仅为学生学习语言提供了很大的理论指导, 而且还可以将其运用于翻译教学之中, 从而可以更好的服务于翻译教学。通过学习与认知语言学相关的理论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可以对学生参与具体的翻译实践活动进行指导, 从而更好、更有效地组织好翻译教学。此外, 随着当前课程体制的不断改革以及社会需求的不断提高, 对于课堂教学模式也提出了更好的要求, 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对相关语言之间的转换, 更应该培养其自身的翻译能力, 在此过程中, 教师也需要进行广泛地阅读与学习, 只有这样, 才能够深入的指导学生学习, 切实提高教学水平。

摘要:通过认知科学这一角度进一步探究语言这门学科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特点。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为进一步探究翻译的本质特性以及翻译教学之间存在的关系构建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对翻译能力的培养作为翻译教学的中心环节在翻译教学中也显得十分重要。该文主要针对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及其对翻译能力培养所产生的启示进行分析。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翻译能力

参考文献

[1]魏琳.中国传统翻译观和认知翻译观的对比分析[J].中州大学学报, 2010 (2) .

[2]王平, 杨蕴玉.从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09 (6) .

[3]陶双燕.从认知语言学看翻译中的文化差异现象[J].青年文学家, 2009 (2) .

[4]李靖, 李鑫.翻译等值论的认知语言学解读[J].安徽文学, 2008 (6) .

[5]吴波.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及其对翻译能力培养的启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8 (1) .

[6]郑蕴蓉.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对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的启示[J].考试周刊, 2010 (42) .

问道“小企业观” 篇10

2011年,成立已10年之久的温州万事达印业有限公司陷入经营困境,蔡振贤又看准机会,联合几位股东以1800万元的价格将其收购,担任董事长一职。万事达主营标签印刷,主要服务于制药、食品、电器、玩具、化妆品等行业,目前年产值有1000多万元。

蔡振贤将自己经营的企业都定位为小企业,然而与一些小企业主不同的是,他并不觉得自己完全属于“弱势群体”,更主张通过积极的作为,为企业创造更多生存空间与机遇。

小企业经营的关键:老板的责任心

“现在很多企业都叫苦,怨天尤人,大家可以试试,问问这些企业的老板每天几点上班?上不上班?他企业里的产品报价是多少?”蔡振贤快人快语,“大企业不敢说,我认为把一家规模不大的企业经营好,最关键的是老板的责任心”。

曾几何时,“走遍千山万水、历尽千难万险、想尽千方百计、道尽千言万语”的“四千精神”和“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创业写照,感染了无数创业者,“温州精神”被铭记史册。然而,奋斗的一页掀过去,经营实业风光不再,当年全情投入的创业者又剩几分热血?

“好多老板只关心房地产、搞担保公司、搞借贷业务,无暇顾及原有的主业;甚至以印刷厂的名义去贷款、去融资,再把钱借给别人,肯定是有风险的,有的借出去就收不回来了,还会伤及主业。”如果老板对企业情况都不管不顾,指望员工能发挥主人翁精神也是不现实的,“小企业经营,还得老板以身作则”。

在蔡振贤的企业当中,有个雷打不动的规矩是“不用亲戚”,“不仅不雇自己的亲戚,股东的亲戚也进不来”。家族式经营有利有弊,蔡振贤选择回避这种方式,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他主张自己这个做董事长的多用心。

或许有人问,请个职业经理人不是更省心吗?蔡振贤也有过一些思考,他还是觉得对于小企业而言,职业经理人制度执行起来问题太多、矛盾重重。“如果老板负责任,请来的职业经理人得懂行业、善管理,有责任心、敢担当的,可这样的人往往价码高,小企业请不起;请得起的,很有可能‘水土不服’,另外工人现在思想很活跃,知道经理人不是老板,他会偷懒,也不服管,这种情况还会导致频繁更换经理人,对企业、对职工的伤害也不小……”

蔡振贤身边有一些同行尝试请人来管,但总的来看效果不太好,现在反而是放弃走这条路的越来越多。“万事达之前的问题,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老板没怎么管,我接过来以后一直是亲自做的。”为了让当时已处于半停产状态的万事达恢复生机,蔡振贤做了两件事,一是带进了稳定的业务,二是狠抓质量管理。

“方红印务有一些客户积累,收购万事达后,一直跟我们有稳定合作关系的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订单就过来了,他们做注射液,目前在注射液标签这个领域,万事达大概占全国十分之一的份额了。”用蔡振贤的话说,“有了市场,再把质量做好,就打得出去了”。

转型期的机遇:企业整合

近来,浙江乐清地区企业整合成功的案例颇受关注,蔡振贤对这个问题十分感兴趣,因为在他看来,当前刚好是转型期,其中暗含发展机遇,“是企业整合的好时候”。

不过,整合说起来容易,实则深藏玄机。据蔡振贤分析,乐清的印刷包装企业开展整合有其独特优势,他认为最重要的一条是,“他们的产品品种比较单一,有定期的包装业务,比如服务德力西、正泰等大企业,合力比较容易形成”。而苍南地区企业整合的问题之一在于,“每家企业的业务几乎都是从全国不同地方跑来的,非常分散”。

不仅如此,蔡振贤觉得,企业老板思想不够解放,过于重视“法人”这个身份,也是推进企业整合的阻碍因素。“可能还是市场观念不够强吧,总认为法人才有权力、才是老板,是社会地位的象征,实际上整合不过是经营策略罢了”。

“还有些老板担心整合后产品价格透明化,使自己处于劣势”,蔡振贤对此满不在乎,他清楚这个问题一来可以通过法律来约束,二来价格本身也不应该成为企业前进的掣肘。“我们这种类型的企业一看质量,二看信誉,光靠价格现在是占领不了市场的,不长久。”

蔡振贤赞成企业整合,尤其是几百万元规模的小企业,如果相互间能结盟,或者小企业加盟大企业,都是不错的选择。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企业不论规模大小,基本的人员配置都得齐全,每样税都不能少交,整合首先能从人工成本、税收支出方面减少小企业的负担,现在对于很多小企业来说,成本都是非常棘手的问题”。

“除此之外,小企业直接做大有难度,目前一些大企业设备开机率反倒情况不好,如果有业务,找大企业合作比自己上设备、增人员划算得多,是个双赢的买卖”。

蔡振贤可不只是嘴上说说,他的方红印务一直在寻找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他愿意用行动去证明他的观点。

今年蔡振贤41岁,人过不惑之年,想挑战的事情还有很多。他觉得随着国家各项扩大内需政策的出台,相比房地产等领域,国内印刷包装行业仍将维持稳定,不会大起大落。所以,他会继续大胆实践自己的各种想法。

“其实企业不问大小,只要你想做好它,都不會轻松。”蔡振贤如是说。

领导企业的生态竞争观 篇11

2007年6月中下旬, 原本栖息在湖南洞庭湖区400多万亩湖洲中的东方田鼠, 随着水位上涨而蜂拥迁徙, 破坏防洪大堤, 啃食粮食作物, 一时间声势浩大的“治鼠战役”成为国内媒体关注的热点。

事实上, 洞庭湖涨水只是此事的导火索。专家会诊后的共识是:人们长期对湖区蛇、鼬、猫头鹰等东方田鼠天敌的滥捕, 是造成田鼠成几何级数繁殖的根本原因。修复食物链, 回归生态平衡才是消除鼠患的治本之策。

自然界的生态和谐规律, 对于研究社会领域中的企业问题同样具有启迪意义。早在1996年, 美国学者詹姆斯·摩尔率先提出“企业生态系统”的理念。他认为, 一个企业与消费者、供应商、投资商、竞争者、政府机构、社会团体等利益相关者共同构成类似于自然界生态圈一样的系统——即企业生态系统。在系统内, 企业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是相生相克的辩证关系, 企业的发展壮大不能是超越这张“关系网”的单边行动。根据詹姆斯·摩尔的研究, 基于我国目前不少行业此起彼伏的“商品倾销”、“促销恶战”等过度竞争现象, 笔者认为, 在处理企业与其竞争者这一对基本关系时, 传统的竞争观值得反思, 而借鉴生态学的原理重塑企业竞争观念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企业生态竞争观内涵解读

所谓企业生态竞争观, 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相生相克原理来处理企业与竞争对手关系的一种理念。在洞庭湖鼠患事例中, 客观存在的生态系统各物种间相生相克的原理, 要求人们不能忽略其它物种对人所处整体环境的影响, 即人们对这些物种的非食物依赖性。用这样的观点来看企业, 一是各企业都因对自身利益的追逐而与竞争对手在市场、品牌等多方面展开竞争, 这是企业间相克的一面;二是企业间还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 这就是相生的一面。一方面, 企业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行业的良性发展, 而每个企业的个体行为又是行业良性发展的因子, 这是企业间的间接相生关系;另一方面, 企业的生存发展也需要其它企业的促进、合作与功能互补, 这是企业间的直接相生关系。可见, 企业生态竞争观不同于只讲相克不言相生、视“同行为冤家”的传统竞争观念。它并非不鼓励竞争, 也并非否定会有企业被淘汰出局, 而是要求竞争既不破坏行业整体健康发展, 又不排斥企业间的协作。简言之, 生态竞争观就是和谐竞争、合作共生的企业理念。

生态竞争观对改善我国企业间竞争关系是很有价值的。受传统竞争观影响, 再加上其他不利因素的存在, 我国不少行业长期存在着恶性竞争、过度竞争现象, 比如, 频繁发生的“价格战”、“资源战”、“广告战”、“人才战”, 甚至恶意伤害、侵占知识产权等非法行为也时有发生。据《观察与思考》报道, 2007年1~5月, 浙江省啤酒行业显现出亏损加剧的态势。造成行业性亏损、集体“受伤”的元凶, 就是行业内“低价倾销产品、恶意买断终端、破坏对手声誉”等恶性竞争行为。以“价格战”为例, 如果是因为上游产品价格下降、技术进步、规模效应等因素推动企业成本下降, 那么下调价格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但事实上, 很多“价格战”并非以此为基础, 价格下降的幅度远大于成本的变化。这种所谓“以利润换市场”、谋求垄断地位的做法, 在经济全球化、市场透明化日益提速的今天, 结果多半是事与愿违。作为微波炉行业“领头羊”的格兰仕, 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维持每台微波炉只赚1元钱的低利润状态, 目的就是凭借这把“价格屠龙刀”将众多竞争对手横扫出局。没想到, 这一“招儿”给自己招来了许多麻烦:前脚送走了“老冤家”LG, 却又迎来新对手“美的”, 接着还有众多洋品牌对它虎视眈眈。有的对手不惜用数百万元高薪挖它的人, 导致它十多位高级营销区域经理集体跳槽。好在格兰仕及时改弦更张, 2006年在行业发出倡议, 呼吁同行“和谐经营”、“生态竞争”, 并付之实际行动, 这也算是吃一堑长一智。

恶性竞争、过度竞争现象的广泛存在, 不仅在微观上侵蚀企业的利润、制约企业的稳定发展, 在中观上破坏行业声誉、阻碍产业升级和市场开拓, 而且在社会宏观层面还造成资源利用率低、就业波动、商业风气败坏等不良后果。所以, 用新型的生态竞争观替代传统竞争观, 是企业现实的理性抉择。

领导企业践行生态竞争观渠道

确立生态竞争观, 需要政府宏观调控有效、市场管理规范、消费需求景气、行业退出机制灵活、商风文明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 但处于行业领导地位的企业具有关键性作用。原因有三:一是任何行业几乎都存在一个或几个领导企业, 它们的行为直接构成了行业竞争的基本格局;二是领导企业的理念和行为易被追随企业所效仿;三是从长远看, 生态竞争业态存在的最大受益者也是领导企业, 其积极性更易调动。所以, 践行生态竞争观如果从领导企业的行为路径切入, 就是抓住了问题的“牛鼻子”。

促进行业内形成梯度企业结构领导企业应率先学会肯定竞争对手存在的价值, 控制对市场无止境的占有, 给同业其他企业留有一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原因在于:一是在充分竞争的市场条件下, 一家企业不可能独霸整个行业。市场占有率越是高度集中, 就越预示着垄断利益形成的可能性增大, 必然会招致行业外其他企业的进入, 甚至引来国际上资本实力更雄厚、技术管理水平更高的企业加入角逐。格兰仕遭受全球企业“疯狂围剿”的事例便是如此。二是梯度企业结构的存在, 能使行业保持持续不竭的生存发展动力, 这对领导企业同样也有意义。三是梯度企业结构能增强行业内互补合作功能, 为维系企业间“共生关系”提供更好的平台。一方面, 较多同类企业的存在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差异化需求, 促进行业整体形象的优化和市场发育;另一方面, 也为包括领导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开展行业内合作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明智的领导企业会选择“适度退却”, 以维护自身和行业的长远利益。“觉悟”后的格兰仕明确提出, 让出30%的国内市场份额留予同行其他企业, 改善微波炉行业内企业的构成。

开辟“蓝海”, 拓宽行业竞争空间遏制恶性竞争、培育生态竞争业态的有效途径之一, 就是把行业的“蛋糕”做得更大, 使企业间竞争的空间变得更为宽广。2004年爆发的“埃尔切烧鞋案”, 从自身原因看, 正是处于主导地位的温州鞋商过分集中在低档鞋的生产销售上, 造成西班牙埃尔切的低档鞋市场过度饱和, 激发了当地人的报复。如果放弃部分低档鞋市场, 转向生产销售中高档鞋, 即开辟“业内蓝海”, 情况会截然不同。领导企业应发挥自身的领先优势, 积极延伸产业链, 丰富产品内涵, 扩张产品线, 增加新品种, 挖掘潜在的消费需求。G E、福特等汽车巨头为避免过度竞争, 纷纷在汽车制造产品上嫁接起保险、贷款、理财等服务内容, 从而启动了不少潜在的汽车消费, 扩大了市场容量。此外, 领导企业还可实施多元化经营, 开辟“业外蓝海”。一方面, “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有利于分散经营风险;另一方面, 又能为行业内多余的资金、过剩的生产能力寻找出路, 客观上弱化行业内竞争强度, 有利于形成梯度企业结构。格兰仕在微波炉行业实施“适度退却”的同时, 又把目光盯在了空调产品的研发上, 很快就跻身于空调业的“三甲”之列。

引领行业创新, 推动竞争方式的改善以往的竞争方式即使控制在法律法规的边界之内, 也并非“上上之策”。换言之, 竞争如果总是着眼于价格、销售渠道、广告等方式, 而不是比拼创新能力, 竞争就是肤浅的、不可持续的, 迟早会发展为“过度竞争”、“恶性竞争”。领导企业应积极展开工艺技术、管理模式、营销网络等多方位的创新活动, 通过创新活动广度的扩展和深度的延伸来体现竞争, 带动行业内其他企业争相效仿, 使企业把竞争的目光锁定在开展创新活动上, 进而形成谁的创新能力强、谁的技术管理水平领先、谁的产品服务质优, 谁就能赢得更多消费者的竞争导向。微软的“I E”网页浏览器是世界上使用最频繁的软件之一, 其他公司的同类软件无论是免费或付费, 都无法动摇它的主导地位, 其原因就在于微软不断强化和升级自己的软件, 平均每一星期就会有新的补丁出来。正因微软引领行业不断推陈出新, 所以软件行业的竞争更多的是比企业创新能力的强弱, 而不是简单的“价格战”、“促销战”。

上一篇:最大力量训练下一篇:资本成本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