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命线

2024-08-15

城市生命线(精选11篇)

城市生命线 篇1

摘要:城市生命线系统各行业之间相互影响显著,采用指数法反映其整体运行状态具有重要意义。将城市生命线系统内部及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划分为四种类型:输入-输出关联、结构关联、依赖关联、需求性关联。将系统运行归纳为充足、安全、优质三个方面特征,提出“监测点-行业-系统”的指数计算过程。采用标准值、纵向比较、横向比较等方法确定监测点指标评判标准,并以燃气为例进行了监测点状态计算。依据监测点之间关联程度,分别采用加权平均法、极值法、累积法计算行业充足、安全、优质指数。根据行业之间的关联程度和专家经验确定各行业权重,并以某城市为例给出了各行业的权重系数,经加权计算得到城市生命线运行指数。

关键词:城市生命线,运行指数,关联分析,安全,充足

0 引言

城市生命线系统是保障城市居民生产生活,维持城市基本机能的网络状公共工程,主要包括电力、燃气、给排水、热力、交通、通信等系统[1]。界定城市生命线系统的内容时,一般都着眼于网络性、系统性、公共性和机能性,而网络性与系统性是城市生命线最重要的属性[2]。随着城市生命线中燃气、供热、供水、排水、电力等行业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不断完善以及物联网等相关技术的发展,北京市提出建设“城市生命线”实时监测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力求通过综合分析和展示,及时准确掌握“城市生命线”整体运行情况。指数是综合反映由多种因素组成的社会经济现象在不同时间、空间、总体条件下平均变动的相对数[3],如空气污染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安全方面也常用指数表征危险性等,如火灾爆炸指数[4]、肯特指数、工业行业安全生产压力指数[5]等。因此,在系统分析城市生命线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的方式、程度的基础上,构建城市生命线系统运行指数,可以清晰、直观、准确地反映城市生命线系统运行的整体状态。本文对城市生命线系统中燃气、供热、供水、排水、电力等五个系统进行研究,构建能够综合反映这5 个系统状态的城市生命线系统运行指数。

1 城市生命线系统关联分析

城市生命线系统中各子系统内部及子系统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影响。目前,国内外对城市生命线系统相互作用做了大量研究,但多侧重于地震情况下生命线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如姚保华等[6]将生命线系统相互作用划分为功能型、布设型、替换型、恢复型、递增型、广义等6 类; 苏幼坡等[7]将生命线之间震害的影响形式归纳为构造影响、机能影响、恢复障碍影响和诱发次生灾害等; 索玮岚等[8]从结构性、功能性和阶段性三维进行了系统耦联机理分析,并提出基于主客观信息的系统耦联多维测度方法。在灾害条件下城市生命线相互影响研究的基础上,同时考虑天气条件、居民情况等自然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将城市生命线系统内部及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联划分为4 种类型: 输入- 输出关联、结构关联、依赖关联、需求性关联。

1. 1 输入- 输出关联

两个系统的输入和输出有关联,即一个系统是另一个系统运行的物质或能量来源,如燃气作为热源厂的重要燃料,燃气系统是热力系统的输入之一,当冬季极端低温条件下燃气供应不足时会导致热力生产能力不足,导致供热系统供应短缺。

1. 2 结构关联

由于两个系统空间位置接近,一个系统的损毁会对相邻布设的另一个系统产生影响或直接损害,也称为地理关联或布设型相互作用,如当地下燃气管道发生爆炸时会对周边电力、通讯、热力等管线造成破坏[9]。

1. 3 依赖关联

城市生命线一类系统功能的发挥依赖于另一类系统,一旦被依赖系统失效,另一个系统的功能会受到影响,其受到影响的程度取决于系统之间的依赖关联程度。城市供热、供水等系统介质流动的动力依赖于电力供应,当电力中断时供热、供水系统由于缺少动力和控制系统支持,如果缺少备用发电设备,可能导致供热、供水中断。

1. 4 需求性关联

通过人的感受与决策改变系统需求,也称为逻辑性关系。如夏季气温升高,人们使用空调降温,导致用电需求增加,冬季气温降低时必须增加城市供热量才能保证室温符合要求; 燃气中断时人们采用电力做饭,从而增加电力负荷。

2 城市生命线系统运行指数模型

2. 1 指数框架

根据城市燃气、供热、给水、排水、供电等系统运行问题的特点,可以从充足、安全、优质三个方面描述城市生命线系统运行状态。

1) 充足。充足是指城市生命线在正常运行情况下能够满足居民生产生活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对生命线系统的依赖性逐渐增强,供需矛盾凸显,持续低温或高温情况下,有可能出现城市生命线供应能力不足,如在极端低温条件下北方城市燃气可能出现短缺。为了反映城市生命线供应是否能满足城市需求,并进行不同系统和用户间的协调,需要根据实时监测数据,确定城市生命线各个方面的充足程度。

2) 安全。安全泛指没有危险、不受威胁和不出事故的状态,这里特指城市生命线系统中各类设施、设备、管线等没有出现故障及其泄漏、人员伤亡等事故。城市水电气热系统一旦出现管线破损,发生泄露,会引起监测指标的异常波动,如压力降低、流量增大等。

3) 优质。优质是指城市生命线系统运行介质的质量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并能够满足用户需求。介质质量是系统监测的重点,特别是供水水质、燃气气质等,如供水系统对浑浊度、余氯、p H值等进行监测检测。

2. 2 指数计算

按照“监测点- 行业- 城市生命线系统”的过程进行指数计算。首先确定不同行业各个监测点的状态,对每个行业所有监测点状态进行综合得到行业指数,然后根据不同行业之间的关联特征,将行业指数进行加权计算得到城市生命线系统运行指数,该指数在0 ~ 1 之间,指数越大表明城市生命线系统运行状态越好,指数小于1 时表明城市生命线存在安全、质量问题或供应不足,指数越小则表明城市生命线运行问题越严重。

2. 2. 1 监测点状态评价

监测点评价首先要确定参考标准,用于确定监测数据变化是好是坏,即确定监测指标的评判规则,尤其是指标的分类、等级和临界值。城市生命线系统中水电气热的监测点涉及到供应源头、管网、控制设备等,需要根据各个设备的设计参数、常态运行数据等确定评价标准。监测点评判主要采用: ①标准值法,与监测点对应设备的设计参数、正常状态参数等做比较,确定监测点状态; ②纵向比较法,与该监测点历史数据相比较,特别是常态、高峰时期( 时段) 时的参数进行比较; ③横向比较,与同类设备、同类监测点数据进行比较,从多个监测点中发现异常监测点。

监测点安全状态计算方法。城市生命线中燃气、供热、供水等设备及管道都是带压运行,其安全问题通常表现为压力和流量的突然变化,而电力故障会导致电容量的变化,排水表现为液位的变化,因此,通过各监测点监测数据与正常值的比较确定监测点安全状态。以城市燃气为例,当管网出现泄漏时会导致监测点压力、流量等指标异常变化,通常节点压力变化可以诊断燃气泄漏[10]。在燃气系统运行过程中,燃气企业会根据需要对压力进行调整,根据调整情况确定不同时间各个监测点的正常运行压力值,通过监测点压力与正常压力的比较确定燃气监测点安全状态。

当压力处于正常值时,则安全指数为1,当压力低于正常值的50% 时,则燃气处于极为不安全的状态,则安全指数为0,采用线性差值法计算各监测点安全状态ISG。

式中,ISGi为第i个燃气监测点安全状态; PGi为第i个监测点实际压力( MPa) ; P珔Gi为第i个监测点正常压力( MPa) 。

燃气监测点优质状态依据《天然气》GB17820 中给出的高位发热量、总硫、硫化氢、二氧化碳四项指标的所达到的质量水平计算,四项指标均达到一类,则优质状态为1,当一项指标差于三类时,则优质状态为0,以此类推,进行优质状态计算。

燃气监测点充足状态通过供应量监测值与计划值比较确定。燃气供应要提前做出计划,通过日常调度计划和模拟计算确定监测点所在的设施或用户燃气供应计划量及最大限量值,通过监测值与计划量、最大限量值比较,确定监测点充足状态。

2. 2. 2 行业指数计算

将一个行业的多个监测点的状态经过综合计算得到描述整个行业状态的行业指数。考虑到城市生命线运行充足、安全、优质三种特征具有不同的叠加特性,主要采取三种方法计算行业指数,以燃气行业为例给出行业指数的计算方法。

1) 充足指数。城市生命线各专业的充足性主要受气温、降雪等宏观因素影响,因此各专业不同监测点具有同增同减的规律性特征,且当某一区域或监测点出现供应不足时,可以通过调配增加该区域或监测点的供应量。基于各监测点的变化一致性和互补性,采用加权平均方法计算行业充足指数。以燃气为例,第i个监测点权重为该监测点实际供应量占所有监测点实际供应量的比例。

式中,IGA为燃气行业的充足指数; IGAi为第i个监测点的充足状态; QGi为第i个监测点的供应量,m3; N为监测点个数。

2) 安全指数。城市生命线安全问题受偶然因素影响显著,各监测点之间关联性弱,除出现地震、雨雪冰冻等影响整个城市的大灾害外,极少出现多个监测点同时出现安全问题的现象,因此,采用监测点安全状态的最小值来表示行业安全指数。

式中,IGS为燃气行业的安全指数; IGSi为第i个监测点的安全状态。

3) 优质指数。城市生命线各行业内部由管线相互连通,发生质量问题时,影响范围较大,一般会反映到多个监测点。综合考虑出现优质问题的范围和严重程度,采用累积的方法计算行业指数,可由式( 4) 计算。

式中,IGQ为燃气行业优质指数; IGQi为第i个监测点的优质状态。

2. 2. 3 城市生命线系统运行指数计算

城市生命线系统运行指数不是各行业指数的简单叠加,而应该充分考虑各行业之间的相互影响,依据相互影响程度给出各行业的权重。设城市生命线系统具有n个行业{ A1,A2,…,An} ,aij表示Ai对Aj的重要程度判断值,即Aj对Ai的依赖程度,经过归一化处理,则第i个行业的权重计算公式如下。

城市生命线系统充足、安全、优质依赖于不同类型的关联。充足性受输入-输出关联和需求性关联的影响;行业优质主要受该行业输入的影响,如气源、水源等质量;安全指数主要考虑结构破坏引发的一系列管线及设施破损。以中国北方某城市充足指数为例,燃气作为供热的主要能源来源,冬季极端低温条件下燃气供应不足时,必然会造成供热系统供应紧张,则供热对燃气的依赖程度较高,即燃气对于供热较重要。该城市采用天然气发电的电厂约占电力总负荷的30%,因此,燃气对电力系统的影响较大;而在极端灾害条件下,电力可以一定程度上替代燃气满足居民做饭、取暖等生活需求,因此电力对燃气、热力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基于上述分析和多轮专家咨询,得到各行业充足性的关联系数,采用式(5)计算各行业充足指数的权重系数。城市生命线运行充足指数由式(6)计算得到。

式中,IA1~ IA5分别为燃气、供热、供水、排水、电力的行业充足指数; wA1~ wA5分别为上述五个行业充足指数的权重系数,具体权重见表1。

同样,计算城市生命线系统安全指数IS和优质指数IQ。城市生命线运行指数是充足、安全、优质三项指数的叠加。考虑到充足和安全问题对城市生命线的影响较大,根据专家意见,确定这两项的权重都为0. 35,而优质指数的权重为0. 30,见式( 7) :

式中: I为城市生命线运行指数; IA、IS、IQ分别为充足指数、安全指数和优质指数。

3 结论

本文在城市生命线系统各行业内部及行业之间相互影响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输入- 输出关联、结构关联、依赖关联、需求性关联四种相互影响类型,指出各行业充足性之间的关联程度,引入指数的概念,提出城市生命线系统运行指数,并阐明了该指数的计算过程、计算方法及依据。本文提出的指数计算方法充分考虑了城市生命线系统各行业相互影响的类型及程度,能够为城市生命线各行业之间的优化与协调提供决策支持。此外,城市生命线各行业运行过程复杂,部分指标评判标准需要依据长期运行积累的数据,通过数据分析与挖掘确定,下一步研究中需根据长期运行积累的数据,研究城市生命线运行系统指数计算中相关评判标准及权重系数的动态调整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宏男,柳春光.生命线工程系统减灾研究趋势与展望[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5,45(6):931-936.LI Hongnan,LIU Chunguang.Trends and prospects for research on disaster mitigation in lifeline engineering system[J].Journal of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5,45(6):931-936.

[2]李燕.城市生命线系统及地震次生灾害相互影响的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06.

[3]徐国祥.统计指数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3-8.

[4]邱进伟,刘泽功.石化企业设施火灾爆炸指数评价系统开发与应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23(7):32-37.QIU Jinwei,LIU Zegong.Development of assessment system and its application of fire and explosion index of petrochemical enterprises facilities[J].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2013,23(7):32-37.

[5]任智刚.我国工业行业安全生产压力指数构建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8(6):74-78.REN Zhigang.Study on construction of safety pressure index(SPI)for industry sector of China[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3,23(7):32-37.

[6]姚保华,谢礼立,袁一凡.生命线系统相互作用及其分类[J].世界地震工程,2001,17(4):48-52.YAO Bahua,XIE Lili,YUAN Yifan.Lifeline system interaction and its classification[J].World Information 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2001,17(4):48-52.

[7]苏幼坡,马亚杰,刘瑞兴.城市生命线地震震害相互影响[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2001,23(2):84-89.SU Youpo,MA Yajie,LIU Ruixing.The study of mutual effects on earthquake disaster between urban lifelines[J].Journal of Hebe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01,23(2):84-89.

[8]索玮岚,陈锐.城市典型生命线系统耦联多维测度方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3):140-145.SUO Weilan,CHEN Rui.Study on multi-dimensional measurement method for system coupling of urban typical lifelines[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3,23(3):140-145.

[9]ZHANG Pengcheng,PEETA S.A generalized modeling framework to analyze interdependencies among infrastructure systems[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Methodological,2011,45(3).

[10]陈泉博.燃气管网泄漏工况分析及故障诊断[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城市生命线 篇2

王慧焘

威海海诚信息工程有限公司,山东省 威海市 264200 摘 要:地下管线全生命周期监管是对管线的集成化管理,是智慧城市管线管理的具体体现,能有效控制地下管线安全事故风险,准确掌握地下管线现状,为地下管线的集约化合理规划、精确设计等提供数据支撑;为规划、建设、防灾救灾等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分析地下管线规划、建设、运行、管理等各阶段,探讨如何做好城市地下管线全生命周期的监管。

关键词:地下管线;全生命周期;监管

Study on the Life-cycle Regulation of Urban Underground Pipelines Abstract:The full life-cycle regulation on underground pipelines is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the pipelines, and it is also a concrete manifestation of pipeline management in the city.It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risk of accidents of underground pipelines, and it can accurately grasp the present conditions of underground pipelines.The regulation can provide data support for the intensive rational planning and precise design of underground pipelines, and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planning,construction, disaster relief and so on.By analyzing the various stages of underground pipelines’ planning, construction, operation, management, etc.,this paper explores how to make sound regulation of urban underground pipeline lifecycle.Keyword:underground pipelines;the full life-cycle;regulation 1 引言

地下管线是城市的绿色生命线,城市赖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为了保障城市建设和可持续性发展,实现地下管线安全防范和保障维护,面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在积极预防的同时,能及时有效的处理事故;为了时时掌握地下管线现状及变化情况,保持地下管线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现势性,满足城市规划、建设、防灾救灾等管理的需要,提高城市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及防灾救灾的工作效率,开展城市地下管线的全生命周期监管对智慧城市的发展、管理具有重大意义。

城市地下管线的全生命周期监管即从地下管线项目立项、规划、审批、设计、施工建设、运行、监测、维修、报废、档案信息等,从出生到灭亡全过程的实时动态数据的集成化管理。2 地下管线全周期监管要求

地下管线全生命周期监管应以数据共享为基础、管控一体化为主体应用,同时建立健全法律规范发挥保障作用。

ⅰ.通过工作流整合规划、住建、城管等工程项目所涉及的各政府部门,实现规划、住建、城管等政府部门在建设工程(地下管线工程)审批和监管过程中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办公,全面掌握地下管线规划、审批、施工建设等信息,审查并督促各阶段针对地下管线管理、保护措施的落实情况。齐抓共管,预防因施工建设引发的地下管线事故。

ⅱ.对地下管线危险源进行估评定级。通过危险源评估,指导地下管线管理单位制定合适的巡查、维护策略,并应用物联网技术实施地下管线的在线检测。

ⅲ.对地下管线(特别是重要区域的重大危险源)实施远程实时监测。通过物联网实时监测地下管线的流量、温度、压力等重要运行参数,对管线运行安全进行实时评估、预警,以保证管线安全、稳定运行。

ⅳ.将所有地下管线基础数据,以及管线管控活动中产生的规划建设数据、管理与技术标准、日常运维数据、实时监测数据、事故及处置数据、报废处理数据等进行汇总,形成地下管线全生命周期数据,完善地下管线管理信息。

ⅴ.建立地下管线全生命周期监管档案,通过统一标识编码对地下管线全生命周期数据进行管理,使其在各项应用中发挥更好的支撑作用。地下管线全生命周期监管流程

地下管线全生命周期包括管线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和维护等,通过物联网技术,辅以先进的管网数据模型,实时获取、分析管线运行状态,对管线规划设计、施工过程、竣工验收、日常巡检养护等全程监管,对监管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隐患、危险报警及时指导相关部门进行改正,避免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地下管线全生命周期监管主要包括:建设工程审批、工程跟踪监管、危险源监管、地下管线安全监管、通知告知、信息档案管理六个方面。

3.1 建设工程审批

建设工程审批数据包含规划许可信息、施工许可信息、占挖许可信息及工程跟踪查询等,涉及到地下管线项目建设过程中从立项、规划到项目施工等一系列节点中相关信息的汇总、核对和使用。通过对地下管线工程进行跨部门流程集成,实现地下管线工程信息共享、协同审批及工程进展查询,并进行项目审批流程的跟踪。3.2 工程跟踪监管

为了保障地下管线建设全过程的规范化和安全,促进地下管线工程管理和地下管线信息的动态更新,工程项目必须提交管线数据归档,保证管线信息的有据可查。从保障地下管线安全可靠的角度出发,全面考虑地下管线的需求、规划、设计、施工、竣工、运行维护、报废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有利于地下管线的科学规划、集约化建设、安全运维和信息的持续更新,保障地下管线风险可控、在控,从而保证对地下管线全生命周期的完全管理。

(1)计划管理

地下管线各专业部门应当根据城市管线综合规划和城市道路年度建设计划,提出各专业管线年度建设计划,报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由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综合拟订年度地下管线建设计划,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地下管线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年度地下管线建设计划组织安排施工项目。

(2)规划管理

地下管线建设单位在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前,应当到城建档案和地下管线管理处查询建设工程范围内的地下管线信息,取得该范围内地下管线现状资料的查询报告书。

建设单位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必须向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出具查询报告书;无查询报告书的,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

(3)施工监管

建设单位在取得工程规划许可后,进行管线放线、验线,必须与城建档案和地下管线管理机构签订建设工程档案移交合同书。

建设单位应当在工程建设实施前,持地下管线工程建设的有关文件资料,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理设计文件审查和报建手续。工程报建后,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相关行业部门及地下管线产权、管护单位,对地下管线建设文件进行会签。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建设单位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核发施工许可。工程竣工前,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测绘单位,按照《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和地方规范、规程进行竣工测绘,向城建档案和地下管线管理处报送测绘数据文件和工程竣工资料等。

城市管理部门负责对城市建设施工进行检查,对没有取得建设工程规划、施工许可的建设工程应予以查处,保证所有管线工程的申报施工建设,杜绝地下管线的私挖乱埋问题。(4)运行、应急监管

管线权属或者管理单位对其地下管线的建设、维护、安全运行负责,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并制定相应的应急救援预案,组织开展应急演练,保障地下管线完好、安全运行。

(5)安全监管

地下管线出现故障、险情等突发事件时,管线权属或管理单位应当先行组织抢修,同时报告专业主管部门、城建档案和地下管线管理机构,并依法补办有关手续。自动对快服役到期管线及时通报管理主管部门和产权单位,做到事故预防和预警。

(6)报废监管

对于需要废弃的地下管线,管线权属单位应当及时向城建档案和地下管线管理处备案,并将废弃的地下管线予以拆除。不便拆除的地下管线,应当由管线权属单位将管道及其检查井封填。同时向城建档案和地下管线管理处提交废弃的管线数据,由城建档案和地下管线管理处及时更新管线系统数据。

3.3 危险源监管

针对重大危险源,管线管理单位必须加强巡查检查,并通过物联网手段实施远程实时监测。建设危险源评估模型,根据设定好的评估模型,从多种因素进行评估,结合管线信息进行危险源的辨识和分级,对危险源进行建档。对已经评估定级的重大危险源,实施远程实时监控,通过浓度监测、阀口井空间温度监测、视频监控等,对危险源实施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监测。当某一监测指标超过设定的范围,及时进行预警,提醒管线管理单位进行核实、处置。

3.4 地下管线安全监管

地下管线在日常运行中,管理单位必须要做好管线的日常巡查、维护工作,制定合理的巡查、维护策略。地下管线的安全监管主要包括管线的安全检查及运行监测。

(1)地下管线安全检查

建立政府专项督察标准,制定督察计划。相关管理人员根据标准执行完督察任务后,将存在问题的管线设施及权属单位进行登记,发放整改通知,督促有关单位在计划日期内完成问题设施的维修、更新,并对整改情况进行验收。

(2)管线运行监测

对管线运行进行监测,集成城市供水、排水、燃气、供暖、供电、通信管网运营数据,通过对业务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对管线运营情况进行集中体现,全面监督管线实时运行情况。管线权属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各自管线安装一系列监测设备以及监测系统。

3.5 通告告知

在各阶段,应及时向工程建设单位知会审批、监管、安全风险等信息,同时督促相关数据档案的提交;向施工区域涉及到的管线单位知会工程信息,落实现场交底、指导人工探查定位等;实现管线信息推送共享、保障安全要求的落实。

3.6 信息档案管理

城建档案和地下管线管理处负责地下管线信息档案的汇总、整理及管理。对地下管线建设进行全过程监管,及时了解管线单位的管线工程工作,从源头了解、监管地下管线的建设、运行、维护、废弃等;对权属部门在线监测数据进行整合,做好数据的备份、存储。负责管线数据的历史可追溯性,已建成、改造、废弃、新建等管线全生命周期信息的管理,并组织相关单位进行地下管线普查和补测补绘,及时完成管线信息的动态更新,保持管线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现势性,为政府决策指导提供可靠依据。结束语

地下管线全生命周期监管是对管线的集成化管理,是智慧城市管线管理的具体体现。开展地下管线全生命周期监管,将地下管线规划建设数据、管理与技术标准、日常运维数据、实时监测数据、事故及处置数据等汇总,对地下管线全生命周期进行监管,控制地下管线安全事故的风险,为地下管线的集约化合理规划、精确设计提供数据支撑,协同、协调多部门的审批和监管,为安全对比分析、事故应急管理、防灾救灾提供全面的信息决策。

参考文献

[l]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3] 颜雪华.地下管线管理创新探讨[J].城建档案.2011,6:52-54 [4] 李萌,胡智欣.智慧社区中的智慧管线[J].测绘通报.2013,增刊:49-54 [5] 迟炳章,李玉.建章立制,规范地下管线建设管理-以淄博为例[J].测绘通报.2013,增刊:33-40 作者:王慧焘:

单位:威海海诚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通讯地址:威海市光明路98号;邮编:264200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whdxgx@126.com

城市地下环境殃及树木生命 篇3

大树健康生长的原理

植物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处在不同的环境中,两者之间通过树木中维管束的联络,进行营养物质与信息物质的交换。地下部分为地上部分提供所需水、矿物质营养、氨基酸和植物碱等,地上部分的叶片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为地下部分提供所需的有机营养,并通过蒸腾作用为水分、矿物质养分的运输提供源动力。俗话说,树大根深,也即健康的强大的根系是大树健康生长的基础,树的根,就像人的心脏一样重要。

城市大树衰弱的原因分析

栽植基础差

相关部门在许多道路栽植行道树时,树坑周围存在各种渣土、沥青、砖块、瓦砾等杂质;在挖穴时由于费时费工,树穴挖的太小,造成四周或底部密实度较大,阻碍了自然的水气连通,栽植树木的根系无法扩展,是当前大树移植成活率低,或成活后生长不良的一个重要原因。

市政施工、道路改扩建对大树生长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区内的很多交通道路需要改建和扩建,这就需要把主路和附路之间的隔离带的距离缩小,从而使行道树的生存空间随之缩小,原有行道树的最外围的具有吸收能力的根系被伤害,供给树木养分和水分的能力下降,不能满足地上部分对养分和水分需求,从而造成树体衰弱。

地表铺装多,树穴变小

在城市中,特别是在街道、广场或商业集中区,地面多做铺装,树穴小,树木根系生长空间狭窄,造成根系生长不良,进而导致树体衰弱。

地下设施的影响

研究表明,地下设施减弱了土壤、生物、水之间物质和能量循环,特别是水循环,严重限制了园林植物中深根系大树及古树的根系生长及下扎深度,减弱了植物地上部分的长势。

土壤密实

要保证树木根系健康的生长,合理的土壤通气环境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表1为二环路银杏立地土壤物理性质和在不同土壤通气条件下的根系生长状况。从中可以看出,当土壤的通气空隙度和总空隙度处于较高水平时,树木的须根生长状况就好,反之须根少。

土壤粘重

采用挖槽土来进行客土回填,土壤粘重,透气性不好;有些地方在堆积地形时使用重型机械碾压,造成土壤密实度过大,是近年来大树栽植中值得特别关注的新问题。

管线影响

树穴周围各种管线密布,尤其是热力管线对树木生长影响很大,会造成树木的物候期紊乱,并可直接造成树木毛细根受热死亡。

土壤污染

在城市中,造成树木土壤污染的因素很多,包括融雪剂污染、生产污染、生活污染、机动车污染等。

地下水位降低

北京地下水位处于不断降低的趋势,年平均下降约0.45m,全市平原地区已出现2000km2地下水位为60m的的漏斗区,出现了明显的干旱化生态趋势。

缓解城市大树衰弱的办法

综上所述,健康的根系是大树健康生长的基础。因此,缓解城市大树衰弱的办法的核心就是通过各种措施,为大树根系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笔者从管理和技术角度提出几点建议,供读者参考:

提高认识,建立行道树栽植规范

我国各城市至今仍没有出台针对城市行道树的相关规范,加之对大树地下生境方面存在的问题认识不足,每遇问题,市政为主,路树为辅,街道树木永远处于次要地位。因此在今后园林绿化建设和管理工作中,有必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科普等途径,使相关管理人员和工程施工人员意识到大树尤其是行道大树地下生长环境改良的重要性。同时建议,针对城市道路绿地的特点,由市政、道路和园林部门共同协商制定城市行道树栽植、养护、管理规范,以弥补当前城市行道树栽植规范缺乏的空白,使行道树栽植、养护、管理按照科学、规范的程序进行。

调查现状,加强全市绿地土壤监测

通过专项课题研究,全面调查全市范围内行道树生长状况,布点调查树木根际土壤状况,分类评价各种大树的长势,尽快建立城市绿地土壤状况监测网络及全市绿地树木土壤状况数据库,并建立城市绿地大树尤其是行道树长势衰弱预测监测系统,及时了解城市大树地下生长环境的动态变化以及对树木的影响,以便于统筹安排,集中采取适宜的改良措施。

合理使用融雪剂,控制环境污染对树木的影响

由于将含有融雪剂的残雪堆积在树埯和绿地中、人行便道施用的融雪剂随融化的雪水流入树埯中、融雪剂使用过程中的不规范操作等原因,造成树木生长立地土壤中盐含量过高,使行道树大树生长衰弱甚至死亡。

针对融雪剂对于大树生长状况影响的问题,建议由市政、环保、园林部门共同协商制定融雪剂的使用规范或技术规程,逐步规范其使用方法,严禁将撒融雪剂的残雪倒入绿地。另外,建议环保部门,加大新型融雪剂的研制力度,减少氯盐融雪剂的研制力度。

规范施工,扩大树穴

绿化施工时,要严格按照施工规范,避免将建筑垃圾、渣土堆在绿地中。另外,在新建道路、道路改造时按照树木栽植的规程、规范,留出足够的树木生长的地下空间。一般树种作行道树栽植时,树穴空间不低于1.5m×1.5m×1.5m(当前多数城市的街道大树树穴均小于1m×1m×1m),绿地中树穴空间不低于1.5m×1.5m×1m。

同时建议在未来的城市道路建设和改造中,杜绝把城市管线与树木放在一起的做法,以减少管线与树木根系的相互影响。

改良土壤

根据树种特点,对重点地区的大树或行道树采用专用基质,以促进树木新根形成,扩大吸收面。改良土壤时将树穴周围的渣土、建筑垃圾等不利树木生长的物质全部清除,同时加入松针土、草炭等,提高土壤的通气性,还可以通过增施有机肥等措施,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

改善土壤透水、透气状况

城市生命线 篇4

一、城市地下管线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档案管理分散。由于地下管线档案涉及的部门较多, 因此多头保管的现象比较普遍, 有的在城建档案管理部门保管, 有的在规划部门保管, 有的在测绘部门保管, 有的在管线建设单位保管 (如在供水、供气、排水、热力、电力、电信、人防、地铁等部门保管) , 甚至有的还在技术人员手中保存。各地下管线产权单位从各自利益出发, 各自为政, 保管着各自的资料。

2、档案保管条件差, 大多数没有专业库房和设施, 档案的保管安全问题相当严重。

3、档案管理人员不落实, 兼职的多, 专业水平不高, 缺乏专业知识, 档案整理不规范, 检索工具简陋落后, 影响档案的保管和利用。

由于上述原因造成“无档可查”和“有档不查”现象严重, 地下管线是比较特殊的工程, 它隐蔽在地下深处, 看不见摸不着, 很多地下管线工程建设都是根据各自需要开挖, 一条道路有时这家刚挖完那家又开挖, “满目疮痍”到处是“拉链”口子。管线事故频频发生, 我国每年发生管线事故均逾万起,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余亿元。

二、从目前的现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的对策

(一) 各有关主管部门要提高对

地下管线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由政府建立统一协调机制, 加强城市地下管线档案的动态管理, 重视地上地下协调发展, 加强地下管线档案的收集、开发和利用, 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节约型社会、节约型城市, 使其资源共享, 把地下管线档案管理工作作为公共管理、社会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 建立和落实地下管线建设

管理程序, 制定《城市地下管线档案实施细则》, 建设单位在领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 应当在有关部门查询并报送地下管线档案现行资料;地下管线工程覆土前, 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工程测量单位, 按照《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进行竣工测量, 形成准确的竣工测量数据文件和地下管线竣工图;按照《城市规划法》、《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部《城市地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等, 严格执行城市地地下管线工程建设规划许可、施工许可、备案管理等管理程序, 对不按照规定形成、收集、移交和使用地下管线档案的单位依法进行查处。

(三) 建立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

动态管理, 目前已有相当数量的城市相继建立了地下管线管理系统, 为城市规划、工程建设、生产调度、管线维护、安全运行等需求, 及时、准确地查询有关数据和技术资料提供了方便条件, 为加快建立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和城市现代化管理奠定了基础。要在大城市或特大城市范围内建立一个具有数据现势性、管理动态性、应用广泛性、内容详细性的地下管线信息系统, 是一个耗资巨大、长期运作的系统工程, 特别是对城市的地下管线历史资料不全、且非数字化的现实基础, 现状数据的采集则成为建立地下管线信息系统的瓶颈。即使投巨资采用全面普查的方法完成数据采集, 以解决地下管线的“老帐”问题, 对新建地下管线如果跟踪管理不善, 又会变成新的“老帐”, 已经建立起来的数据库也不能准确地反映变化情况。如何加强地下管线的动态管理, 主要应做好以下几点:

1、城市地下管网综合管理纳入法治轨道

城市地下管网管理是一种政府行为, 必须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由城市建设管理部门牵头, 制定有关管理法规、设立综合地下管线专业管理部门。从规划、报勘、设计、施工、竣工都作出明确的规定, 地下管线发展、运行维护、更新改造、档案管理等都有明确的准则, 使城市地下管网管理逐步走上法治管理轨道。

2、建立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管理技术

利用图纸数据表进行管线审批管理是旧式的管理方式, 对于老的城市, 管线数量大, 使用年限久远, 查档麻烦, 效率很低, 而且不宜进行动态建档或更新档案。实践证明, 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从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看, 做好地下管线的管理, 建立地理信息系统也是势在必行。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能够解决地下管线建设中的”新账”, 为地下管线的改造规划建立起良好的工作程序。

3、建立完善的跟踪机制, 时时动态更新

在新管线项目开工中, 必须测设带状1:500平面图, 确定管线铺设的合理性;管线竣工测量也必须紧跟施工进度, 随铺随测, 利用图根点测设管线拐点变坡点坐标及高程, 竣工后做好管线纵断面图;所有管线工程施工时, 必须按要求采集好工程数据, 施工完毕及时将数据上交管理部门。同时, 统一竣工资料的标准, 抓好验收工作, 对新建的地下管线要测定其平面位置和高程, 竣工资料统一绘制标准、统一验收标准, 使管线工程资料能够准确进入地理信息系统中管理。

对地下管线的跟踪管理, 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必须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把管理作为一项命令强制执行。建立完善完备的验收检查手续。对没有建立地理信息系统的单位, 要以全市开展地下管线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为契机, 利用最新的地下管线资料, 建立起本专业GIS管理系统, 对今后竣工验收的管线工程资料要及时输入微机, 做好地下管线资料的动态管理。

4、组建城市管道公司, 统一规划, 统一实施

城市地下管网管理, 实际上是城市地下空间的管理和有效利用。必须加强统一规划、统一建设, 从而形成一个科学、合理、高效的管理体系。各市要在城市地下综合管网建设上做文章, 要由政府主导, 统筹规划, 尽快组建城市综合地下管道开发建设公司, 采用市场化运营、社会化投资、企业化管理。

三、延吉市地下管线的档案管理

延吉市是吉林省东部最大的中心城市, 随着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 延吉市地下管网种类及长度日益增多, 但城市主干网普查率远达不到30%, 管线损坏致使停水、停电、停气、通讯中断, 甚至引起灾害的事故时有发生, 使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损失, 已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

为了做好我市地下管网普查工作, 延吉市规划管理局曾到武汉市勘测研究院、规划土地管理信息中心、南京市测绘勘察研究院等地进行考察, 就地下管网普查工作前期准备、数据库建设、地下管网数据管理、城市综合管线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等多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交流与磋商, 学习了许多有益的先进经验, 为我市地下官衔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007年, 为加强我市管线工程建设的规划管理, 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延吉市规划管理局制定并下发了《延吉市管线工程规划管理暂行办法》;编制了《延吉市基础测绘“十一五”规划》;完成了中心城区80平方公里1:500地形图成图工作, 目前正在进行最后的验收和成果移交;组织开展地下管网普查工作, 已经完成了河南片的外测任务。

2008年, 为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 确保各类管线布局合理、建设有序, 市政府决定由市规划管理局负责启动我市地下管线普查工作, 并把普查工作列为延吉市规划管理局重点工作。普查对象是建成区范围内沿主次干道铺设的各类地下管线, 种类包括城市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电信、通讯、有线电视等及相关的人防工程。

普查中, 延吉市规划管理局积极开展“解放思想、促进工作”活动, 高度重视地下管线普查工作, 专门成立普查工作领导小组, 层层部署, 精心组织实施, 确定阶段性工作完成时限。经过全体探测人员几个月来加班加点的努力工作, 到目前为止, 完成90%的外业工作。共普查地下管线长度1020公里, 探测点25142个, 普查数据正在按标准格式整理导入数据库, 全部普查工作预计在年底完成, 这项工作将为我市今后地下管线的动态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城市生命线 篇5

2.水是生命之源,请君节约用水。

3.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建设环保绿色家园。

4.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推进水利协调发展。

5.水是生命的源泉工业的血液城市的命脉。

6.节约用水造福人类,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7.今天不节水,明天无泪流。

8.惜水爱水节水,从我做起。

9.节约每滴水,造福全人类。

10.节约为本,治污优先。

11.珍惜水就是珍惜您的生命。

12..水资源是有限的,生命之河是无限的。

13.水孕育和维持着地球上的生命,谁来关爱水的生命!

14.保护绿地标语:不要踩我啊。我也会疼的……

15.节约用水,请从身边做起。

16.珍惜资源永续利用,绿化环境净化心灵。

17.节约用水就是珍惜生命。

18.珍惜水就是珍惜您的生命。

19..水资源是有限的,生命之河是无限的。

城市生命线 篇6

城市最早产生于什么时期,其发展历程如何,今天我们城市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是由何而来的,城市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它们各自的特征和发展历程如何,以及如何界定城市,对于那些具有好奇心和活跃思维的生活在城市中或关心城市的人来说,这些问题是理解当代城市所必须思考的。不过,虽然城市一直是历史学界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但即使就学术研究来说,受到语言和资料的限制,中国学者在研究中主要关注的是中国古代的城市,对于西方城市的认识通常较为肤浅;同样也是受制于语言和文献材料,西方学者虽然出版了大量所谓的具有全球视野的城市史著作,但在内容上基本聚焦于西方城市,对于中国古代城市的介绍大都来源于一些“宏观”概念,不仅陈旧,而且很多是错误的。学术研究尚且如此,关于中西方城市的通俗著作更是凤毛麟角,尤其是关于西方城市,除了希腊、罗马以及少量文艺复兴时期重要城市的简单介绍之外,几乎难以看到像样的通俗著作。

面对这一问题,成一农撰写的、201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欧亚大陆上的城市——一部生命史》可以说试图填补这一空白。成一农是目前我国历史城市地理和城市史研究领域中青年学者中的领军人物,撰写了大量论文和著作,提出了一些颇有新意的认识;此外,他还翻译了《城市形态史——工业革命之前》这一涉及面极为广泛的西方城市史著作,还曾多次前往欧洲大陆的城市进行考察,对于西方,尤其是欧洲城市有着一定的了解。可以说《欧亚大陆上的城市——一部生命史》一书是其多年学术研究成果的结晶。

由于中西方城市的发展脉络存在根本性的差异,因此直接的、一一对应的比较并不成立,不过基于对中西方城市的认识,成一农发现虽然东西方城市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和发展历程,但都存在一些共同的发展阶段,如萌芽、起源、发展、中断、繁荣、危机等,而这与“人”的生命过程颇有相似之处,因此在撰写该书时选择以“城市的生命史”为主线比照东西方的城市发展历程。由于《欧亚大陆上的城市——一部生命史》并不是一部学术著作,其阅读群体是受到高等教育的受众,因此这一结构也使得整部著作在保证学术水平的同时,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该书第一章“城市的缘起与最初”, 下辖四节:“什么是城市?”“城市的孕育”“婴儿期——城市文明”和“儿童期——城市革命”。什么是“城市”?这是一个长期以来争议不断但又颇具趣味性的问题,无数智者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试图确定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城市”的定义。城市的起源也是一个复杂但却非常有趣的问题,文字材料的缺乏,加上大量可以从不同角度解释的考古材料,因此只有极具综合力和想象力的头脑才适于这方面的探索。城市的孕育期、婴儿期和儿童期的城市,往往与古代神话、传说、人物联系在一起,中国有《封神榜》,西方则有特洛伊战争、奥林匹斯诸神,此外还有历史上的大量风云人物,而这两个阶段也基本上奠定了东西方城市规划、布局上的各自特点。

第二章“城市的曲折发展”,下辖三节,“叛逆期——混乱与发展”“青年期——繁荣与膨胀”和“壮年期——中年危机”。公元3世纪左右,中西方原本欣欣向荣的城市文明突然被来自亚洲内陆的游牧民族所摧毁,不过在具体程度上,东西方存在明显的差异,西方的城市文明在某些地方几乎彻底消失,整体上直至公元10世纪才开始逐渐复苏;而中国的城市文明在很多地方依然保留了下来,在公元6世纪就再次开始复苏。此后,中西方的城市繁荣发展,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城市在“恢复”古希腊、罗马城市规划理念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新的格局,而中国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城市中则出现了很多域外的元素。进入近代之后,工业文明促使中西方城市迅速转型,但城市的发展也出现了隐忧,如空气污染、卫生环境恶化、贫富差距扩大、交通拥挤等,目前中西方的城市似乎都处于“中年危机”阶段,由此引发了我们对于“城市”的很多反思。

第三章“作为生命体的城市”,下辖四节,“神经系统——城市中的政府机构和宗教建筑”“免疫系统——城市的防御系统”“循环系统——城市中的街道”和“消化系统——城市中的市场”。如同人体一样,城市也是由各种“系统”构成的这些“系统”有着各自不同的发展历程,而且由于中西方城市发展历程、文化背景和社会经济因素等的差异,因此欧亚大陆两端城市中的这些“系统”在功能、特点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如对于中国城市而言,政府机构在“神经系统”中扮演着绝对重要的角色,宗教建筑虽然对于日常生活的影响非常深刻,但绝对无法撼动政府机构的地位;但在欧洲城市中,政府机构和宗教建筑是“神经系统”中的两极,甚至在某些历史时期宗教要凌驾于政府之上。

生命之水——塑造城市活景观 篇7

一、水深厚的文化底蕴的表现

近水, 亲水是人之本能。世间万事万物都离不开水, 尤其是人类本身因水而生, 因水而居是不争的事实。人类利用水的历史, 正如人类本身历史那样悠久。“秋水时至, 百川灌河, 径流之大”, “天下之大, 莫于大海万川归之”等等, 赋予对水的无限崇敬。人们观水、近水、亲水、傍水而居的天性, 以及对水的亲和与关注, 使得水与社会文化意识结下了不解之缘。

二、水景观特性

水景设计不能孤立单纯地考虑, 如果能因地制宜, 充分挖掘合理利用水的各种特性, 将会使水元素在景观设计中大放异彩, 从而发挥其特有的魅力和吸引力。罗伯特·伍德沃德在《风景设计中的水》中指出:“就水本身而言, 它是一种很柔软的东西。为人类利用的潜力是无限的, 对设计者来说, 它是用于设计风景的最合适的东西。”

三、水借助其他景观载体的表现形式

在现代景观设计中, 设计师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环境景观空间中的水体设计, 尤其是在水源丰富的地区, 环境景观更是大量的运用这一元素。然而, 水只有与其他的构成要素相结合, 才能够满足人们对景观环境的高质量需求, 同时水也需要借助其他载体, 才能更好地表现其丰富的形象和特点。在景观设计中, 设计师一般借助像山石、桥、雕塑小品、水生动植物等这样的载体来衬托水的灵动、晶莹、柔美与轻盈。

1. 与山石的结合。

水与石相结合, 刚柔并济、对比鲜明, 便于突出主题。叠石堆山、石阶驳岸、水中汀步、水栈道这些技巧都能够增加水的韵味, 满足人的亲水性需求。

2. 与桥的结合。

古桥作为水的伴生物, 其艺术特点在我国大放异彩。桥不仅起到水陆间的纽带作用, 还在古典园林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水流平缓的地区, 潺潺浅溪配以石景或木桥, 能营造出“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 呈现宁静雅致的氛围, 体现回归自然的生活。

3. 与雕塑小品的结合。

在欧洲城市景观中, 水通常是和雕塑小品、石座等相结合, 共同塑造一个完整的视觉形象, 有时水会从雕塑的各个部分流出来, 创造奇异的巴洛克般的效果。雕塑和喷泉结合为一体, 或者是雕塑小品分布在主景周围的水中, 有的立于池岸, 共同衬托主体。

4. 与水生动植物的结合。

无论是静态水景还是动态水景, 都离不开花木来营造意境。我国园林自古水边主张种植垂柳, 创造柔条拂水的效果。同时在水边种植落羽松、池松、水杉及具有下垂效果的小叶榕等, 起到线条构图的作用。

四、水景的开发和利用

亲水是人类的天性, 水体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以营造“诗情画意”的景观效果, 并且也可以通过运用一定手段去拓展空间, 延伸、引导空间, 用设计师的创意理念去丰富景观环境内容, 达到活化空间、创造情意。

1. 空间的拓展:

对于规模较大的面状空间, 在环境空间中有一定的控制和空间拓展作用。从某一角度来看, 水虚无的形态弱化了空间界限, 延展了空间范围, 从而有助于空间的拓展;另一角度, 水中的倒影, 不止给水面带来光波的动感, 更使水面产生虚空间, 产生开阔、深远之感。

2. 空间的延伸引导:

针对小规模的水面或点式水景, 水景观在环境中起着点景作用, 构成空间的视觉焦点, 起到引导作用, 其布置较为灵活;并且这样的水景与水面大面积不同, 更容易与人直接产生戏水活动, 既增强了对景观的参与性和趣味性, 又满足了人们亲水的心理。

3. 空间的层次:

水景作为视觉对象, 具有其丰富的视觉层次。其多样的形态和可塑性, 可以组织成各种点、线、面式的水景, 并且通过不同叠合的方式形成三维立体空间;并利用周围的环境, 以及建筑掩映、分割和充实空间, 起到点景、对景、背景的作用, 从而获得丰富的空间层次。

五、案例分析

不可否认, 水是设计成功景观的神奇宝典, 其特有的灵性、魅力以及蕴藏的文化内涵在很多成功景观作品中释放出耀眼的光芒。一个成功的景观设计作品往往因地制宜, 将当地的气候、地貌、风土人情、历史文化融合在一起创造出来的。

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的三峡广场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从设计说明中, 可以清晰地看出以水作为主导景观元素。从整个设计作品来看, 贯穿整个场地的水的设计, 是该作品中最突出的元素, 也是广场最出彩之处。三峡广场的设计被地域场所的文化气息和乡土气息所强化, 在这个巨大尺度的公共开放广场中, 通过各种不同的“户外房屋”和亚空间, 形成各有特色的区域。空间的多样性和作为场地边界的江水的波涛声, 是这个广场所能给人的整体印象。这个设计作品将奔腾的水流、浪涛声和各种设计元素有机地融为一体。水元素被进行多样化运用, 丰富多彩的水景观设计贯穿其中, 包括几何水池、流线型的小溪、石雕水塔、下沉式水广场和各种喷泉, 一起构成一部交响乐。

结语:

“水为万物之源”, 作为地球万物的命脉, 水的活跃性和穿透力成为景观设计作品中最富生气和表现力的元素。水所具有的润泽与提升心灵的作用, 使水的魅力得到深化, 进而更多地应用于景观设计中。现代景观设计还应充分考虑人的需要, 从生态、文化、美学和人性化角度出发, 因地制宜, 充分挖掘并发挥水的综合作用, 塑造和谐的水景观, 更好的发挥水元素在景观设计中无可代替的作用和其独特的魅力。总而言之, 水景的设计要注重美学感受的营造, 在保证环境健康发展的前提下, 注重水景的开发利用, 尺度节制, 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建立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开放空间, 营造诗意、画意、情意的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陈六汀.艺术之水——水环境艺术文化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2.

[2]龚明.浅析水景在居住环境中的运用[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02 (3) .

[3]徐静.论水的多重文化蕴涵[J].合肥大学学报, 2003 (3) .

[4]徐叶.水与景观的关系[J].城乡建设, 2004 (11) .

城市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 篇8

Butler根据Vernon (1966) 产品周期的概念以及经济地理的其他研究成果, 在1980年提出了著名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1]。他认为, 一个地方的旅游开发不可能永远处于同一个水平, 而是随着时间变化不断演变。他用一条近S型的曲线的变化, 来说明不同的发展阶段旅游地的发展状况:有的时候旅游地的来访者处于上升、不断增长;有的时候来访的人数却可能处于下降状态。巴特勒曲线是对旅游地发展周期的高度抽象和理论提炼。

二、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应用于城市旅游研究的意义和工作基础

一个旅游地所能提供的旅游产品并不是无限的和永久的, 而应将其视为一类有限的、并可能是不可更新的资源。正因如此, 它们需加以仔细保护和保留。旅游区的开发应保持在某个预先决定的容量的限制范围内, 使其潜在的竞争力能得以保持较长的时间[2]。无论是一处风景区、一座森林公园, 还是一个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城市, 它们的旅游发展都需要维持或增进区域旅游吸引力, 而这种吸引力的来源就是其自身所能提供的各种旅游产品的发展。为了防止旅游地的衰落, 一个城市旅游地必须为延长各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作种种努力, 或者提早进行旅游产品的更新换代, 使旅游开发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步入复兴期的良性循环。由此可见, 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应用于城市旅游目的地研究, 能够为城市旅游的长期繁荣提供宏观指引, 有助于旅游地政府部门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 也有助于旅游投资者作出正确的决策[3], 将是旅游理论应用于产业实践的很有意义的研究领域。然而在国内关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应用研究中, 分析旅游地 (景点、景区) 的生命周期、运用生命周期理论指导景区开发和规划的文章较多, 分析景区景点的文献探讨名山、兵马俑、主题公园等风景旅游区及人工开发项目等传统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较多, 对于城市这样一个复杂的旅游目的地进行生命周期特征研究的文章至今尚无一例。

当然,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应用于城市旅游地非常困难, 因为:第一, 旅游地生命周期是一个长期的理论概念, 是用来分析目的地数百年来的旅游发展的, 因此需要很长的历史数据, 而城市旅游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得到普遍重视, 因此, 关于城市旅游的长期的历史数据是不可得的;第二, 只有受外界影响较小, 影响因素和条件较为单纯, 而且主要的旅游产品和形象、所面向的市场较为单一, 即旅游地生命周期几乎可以等同于某一旅游产品生命周期时, 这一理论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然而城市旅游地的旅游产品和市场组成都很复杂, 影响旅游发展的因素众多, 所以分析起来难度相当大。因此, 分析城市这种复杂的旅游地的生命周期, 一个简单、可行的方法就是分开不同的产品和市场, 分别进行分析。

例如, Haywood根据不同的细分市场, 将生命周期划分为若干个组分, 即生命周期曲线实际上是由若干不同的细分市场组成的, 尽可能将这些细分市场对生命周期的贡献大小区别出来, 以确定市场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并通过丰富旅游产品和完善旅游功能, 来延长旅游地的生命周期 (见图1) 。而国内余书炜提出了一个双周期模型 (见图2) , 即长周期与短周期相互作用的模型。长周期是指旅游地从起步到最终衰落及消亡的漫长的周期;短周期则是指旅游地在旅游吸引力环境保持未变的一段时期内所历经的周期, 它可能完整也可能不完整。在短周期内, 旅游地的演进只表现为旅游接待状况的变化。双周期模型的意义在于:短周期将告诫人们旅游地若不做出复兴努力, 那么它终将会“中途”衰落下去;长周期则是预示在未到最终衰落及消亡之前, 旅游地永远存在着复兴的可能性。分析一个旅游地发展的短周期可能比分析数百年的长周期更有意义, 因为长周期可能会受多个不同产品的发展的影响而不能反映旅游地发展真正的特点。

城市旅游产品非常丰富多样, 每种旅游产品可能满足不同方面的城市旅游功能, 对城市旅游的贡献各不相同, 绝对不能笼统地研究“城市”本身, 而需要抓住其中的关键部分, 例如, 城市旅游的少数主要产品。这是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应用于城市旅游研究中时必然要完成的基础工作。

当一种曾经的主要产品面临市场老化问题时, 至少可以有两种解决战略。第一种可以称为“众星拱月”战略, 即在进行深入的市场分析并得到相对科学的市场预测的基础上, 增加其他多个能够适应市场发展趋势的次要旅游产品, 从而支持原有主要旅游产品的形象和功能, 并巩固整个城市的旅游形象和功能。第二种可以称为“改朝换代”战略, 即不断推出新的主要产品, 不断形成新的城市旅游热点, 而不再勉力维持已经逐渐被市场所淘汰的旅游产品。例如, 广东肇庆, 当20世纪90年代初鼎湖山的观光游客逐年减少, 观光旅游产品面临危机时, 注意到人们对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的日益重视, 适时推出了以“负离子”保健为主题的新型旅游产品, 从而激起了新一轮鼎湖山旅游的热潮。而鼎湖山在整个肇庆城市旅游中的地位非常高, 一山当先带动全市, 肇庆旅游迎来一次新高潮。

三、城市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框架

综上所述, 从可行性和研究意义两方面来说, 进行城市旅游地的生命周期演化研究必须抓住以下几点 (见下页图3) :

第一, 根据掌握的资料, 做出假设。由于城市旅游研究包括的要素很多, 方方面面都包括在一个研究之内是相当困难的, 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的, 因此, 在研究的时候必须做出假设, 使研究的对象和内容都单纯化, 在这些相应的假设的前提下进行研究。

第二, 选择判定生命周期的指标, 是实现生命周期研究的必要条件。关于城市旅游地长期旅游发展的统计数据和资料是很难获得的, 一般城市, 由于旅游业发展的历史短, 以及统计方面的原因, 可能没有相关数据的历史记录。同时, 在城市旅游业有限的数据中, 旅游者人次数是较多统计, 也是比较容易获得的数据。因此, 虽然众多学者已经阐述过, 单单用旅游者人数这一指标对于旅游地生命周期进行判断是不科学的, 但是, 受实际条件的限制, 在目前的研究中, 还是不得不选择这一指标。然而, 可以预见, 随着旅游统计制度和方法的不断完善, 旅游统计数据将不断丰富, 运用获利能力、人均花费等指标对旅游地的发展阶段进行综合评价将是今后可能的发展方向。

第三, 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对于城市旅游地来说, 其旅游吸引物的构成是相当复杂的, 由于各因素在旅游发展的整个过程中经常出现此消彼长的情况, 使研究者难于判断城市真实的发展状况。为了很好地找到切入点, 将城市旅游市场分成若干细分市场, 将城市旅游产品也细分出若干类, 再分析对不同的细分市场产生主要作用的是哪些产品, 其作用的原理是怎样的。最后将各个产品的不同的生命周期进行叠加, 得出城市旅游地这一综合产品的生命周期, 这当中就包含了一个重要的假设:即不同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叠加可以得出城市的总的生命周期。此外, 在各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所得的生命周期曲线并不能反映各个产品的变化情况, 因此, 只有将不同产品分离出来单独研究, 从而了解其发展特征再根据这个特征加以调整, 对于旅游发展才真正具有意义。

第四, 抓住城市特色进行重点分析, 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对于不同的城市来说, 在旅游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的是不同的旅游产品, 只有准确把握这点, 认清城市的特色所在, 政府在制定城市和旅游发展政策的时候才知道如何保持和强化这一特色, 使城市旅游得以持续发展。另外, 在对城市中不同产品和市场进行分析的时候, 要注意分析对于不同的城市来说, 在其旅游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的是什么产品, 只有准确把握这点:认清城市的特色所在, 政府在制定城市和旅游发政策的时候才知道如何保持和强化这一特色。

第五, 解释城市旅游地演化发展的内部结构和作用机制才能从实质上解决问题。研究城市的生命周期是为了指导城市旅游的发展, 因此, 仅仅停留在对城市生命周期的曲线进行描述的层面上是不够的, 只有找出城市旅游地演化的内部结构, 明白各要素作用的机制, 了解旅游地产生这一特点的原理, 才能根据过去的发展准确的预测未来, 从而真正实现生命周期理论在管理和决策中的实践意义。一个城市的内部结构和机制, 即一个城市的内部系统, 其间各种组成部分之间必然通过系统内的一些关联而产生相互影响和作用, 并且形成一个整体与城市的外部系统之间交流。在分析城市旅游研究时, 也就同样需要从城市旅游所处的内外发展环境的整体状况入手, 灵活运用系统研究方法, 并且始终注意从动态的、发展的观点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Debbage K G, Oligopoly and the resort cycle in the Bahama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0, 17:513-527.

[2]Lundtorp S.and Wanhill S., The resort lifecycle theory generating processes and estimation,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J].2001, 28:947-964.

城市生命线 篇9

城市从形成发展至今, 经历了五千余年, 人类对城市的认识亦逐步深入。进入21世纪以后, 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速, 城市所蕴涵的生命意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建筑无疑是城市生命的一个重要载体, 而公共设施的建设作为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另外一个重要标志, 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公共设施在城市生命中的价值开始被人们进一步深入挖掘。

一、城市、城市生命、公共设施的概念

(一) 城市

城市, 作为一种新事物, 它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在事物发展进化过程中, 一种新因素的介入, 不仅会使原有物质的数量有所增加, 而且会导致一场全面的变革, 导致一次新的组合, 从而使原有实体的性质发生变化。城市的发展亦是如此。它不断调整自身的结构, 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社会发展更加繁复的形式, 从而保存不断积累起来的社会遗产。

“城市”的提法本身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城”为行政地域的概念, 即人口的集聚地;“市”为商业的概念, 即商品交换的场所。《易·系辞下》记载:“日中为市, 致天下之民, 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 各得其所。”《吴越春秋》一书有这样的记载:“筑城以卫君, 造郭以卫民。”人类早前的城市也曾具有“国”的意味。

城市是伴随人类文明与进步发展起来的。美国著名城市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对城市曾作如下论述:“城市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介质。城市不仅仅是居住生息、工作、购物的地方, 它更是文化容器, 更是新文明的孕育所。”

(二) 城市生命

城市发展至今, 具有两大主要职能:一是城市本身机能的正常运转;二是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也就是“城市生命”的意义所在, 即生理机能和文化延续。这里之所以谈论“城市生命”, 是因为我们把城市看作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 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流动的、生生不息的有机体, 它在人类文明的演进中不断地重构、整合, 表现出了自身的生命力。虽然有的时候它貌似不堪一击 (如战争、天灾等) , 其形体甚至已不复存在, 但其所孕育的精神, 其生命力依然为我们所留恋和纪念。我国古代西域的楼兰古城, 罗马的庞贝古城, 玛雅时期的帕伦克、蒂卡尔古城等都为此做了充分的见证。

(三) 公共设施

“公共设施”一词, 从字面上是由“公共”和“设施”两词组合而成的。“公共”指明了其外延具有公共性, 可共同参与使用;“设施”指陈列、设置的物件, 基本属性是其功能, 具有可用性。公共设施融工业产品设计与环境设计于一体, 是在公共场所服务于社会大众的设备或物件, 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构成要素。而且, 它还延展了人们的生活时间和空间, 起着协调人与城市环境关系的作用。

二、公共设施与城市的关系

公共设施是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产生的, 是城市不可缺少的构成元素, 犹如城市的家具, 对城市具有美化和完善的功能。公共设施能够满足公共环境中人们的生活需求, 方便人们的活动, 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与工作效率。公共设施是人们在公共环境中的一种交流媒介, 它不但具有满足人的需求、改善城市环境的实用功能, 同时还是城市文明的载体, 对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体现城市生命力, 具有重要意义。

在发达国家, 公共设施与城市建设是同步发展, 并配套成体系的, 相关的法规政策制定也比较完善。在我国,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相关的公共设施设计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注意, 对城市和公共设施进行的规划和执行更趋于合理, 人们使用公共设施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好的公共设施设计除了满足基本的使用功能外, 还可以使人们进行交流, 得到体验的乐趣。这包括人们相互之间的交流, 与自然环境的交流, 进而达到与城市的亲密对话, 并从中进一步发现城市的生命价值, 发觉城市的文化内涵, 体验城市的文明和其所孕育的精神。

三、公共设施设计在城市中的作用

前面已经提到, 城市生命的延续主要体现在生理机能的延续和精神文化的延续两个方面。那么, 如何使城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公共设施的价值在延续城市生命力上是如何体现的呢?笔者认为, 公共设施的设计, 要能促使城市经久不衰地发展下去, 使城市这个有机体正常运转, 且不断传承自身的文化内涵, 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 有利于促进城市公共安全

安全性是公共设施设计应首要保证的基本条件。这里不仅包括公共设施设计本身符合安全规格, 使人们可以放心地使用而不会有后顾之忧, 还包括公共设施设计对整个城市的安全、文明秩序所产生的影响。

这首先包括公共空间中公共设施应该如何规划, 公共设施设计如何满足开放性与便利性要求。如商铺、电话亭等与街道和社区的距离;公园的休息设施、活动设施与街道和商铺的对应关系;地下通道与照明设施、商铺的分布关系等诸多方面。在设计时要系统规划, 在保证人们在公共空间活动的同时, 应具有高度的开放性, 能够在不经意间就能受到其他人的监护, 如商店人员、社区人员、街道上的行人等, 以避免犯罪事件的发生。现在一些公共活动中心被设置在公园的幽深隐蔽之处, 貌似曲径通幽, 创造了意境, 其实却为犯罪的发生提供了便利条件。这些活动中心应与街道保持紧密的关联, 保持高度的公共开放性, 保证活动人群的安全和便利。当然, 整个城市的安全和谐与居民素质有很大关系, 但所处环境的优劣对居民素质更有直接的影响。

毫无疑问, 维护城市公共区域的安全是治安管理人员的责任, 但又不能完全依赖于治安管理人员。因为一个城市的公共区域主要是由一个互相关联的、非正式的网络来维持的, 这是一个有着自觉的抑止手段和标准的网络, 由人们自行产生, 也由其无形中强制执行, 而这个网络的一个很重要的构成就是公共设施的分布。

(二) 协调城市风格统一

一个城市, 由于区域的不同, 人群的不同, 可能会呈现很多不同的特色。但一个城市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风格, 也就是城市的定位, 是很难保持其长久的生命力的。我们应该在统一中谋求变化, 而不是不顾应彼此的关系, 各自盲目追求特色。盲目追求所谓“特色”, 只能让城市产生整体的混乱。这样的城市也就会失去基本的秩序感。

现如今, 城市公共设施与大众的生活已越来越密切, 在实现其自身功能的基础上, 已与建筑一同构成城市的特色和风采。无论是本地人口还是外来人员, 城市公共设施与人们进行直接对话的频率已越来越高, 俨然已成为城市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因此, 人们对公共设施的评价也直接影响到对城市的印象, 公共设施的风格特征也就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公共设施风格的协调统一, 可以采用系统化的设计方法, 根据城市的风格特色和地域的文化内涵进行设计, 同时可采用色彩标识的途径来进行表现。一个发展比较成熟的城市, 一般都有一个能够反映其生命特征的色彩标识。如罗马的橙灰色, 巴黎的蔚蓝色, 或者是阿姆斯特丹的铸铁护栏所表现的那种凝重古朴, 都很注重自身公共设施的系统设计。对公共设施进行系统化设计的时候, 要考虑诸多方面因素, 如所处地域环境、周围建筑特征、当地人文习俗等。只有把这些全都协调起来, 才能在保证城市公共设施协调统一的同时, 保证整个城市风格的协调一致, 保证城市机制有序的运行, 增强其生命力。

(三) 彰显城市文化内涵

国际著名设计师及理论家、美国的沙里宁 (E e r o Saarinen) 曾说过:“让我看着你的城市, 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是从其建城之时就开始形成的, 甚至在它之前就已经存在, 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 其文化内涵也越来越丰富,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内涵也会越来越突出, 直至成为该城市的文化特征、生命特征。

随着公共设施在城市中所扮演角色的重要性的不断提高, 公共设施对城市生命力的体现亦越来越明显, 其中对城市文化内涵的体现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这又主要表现在公共设施与人的交流方面。人们在参与、使用公共设施时, 对其是有体验的, 而正是这种体验使人们不仅体会到便利有效的功能性, 更体会到这个城市的文明程度, 体会到这个城市的文化底蕴。

公共设施要想彰显城市文化内涵, 传承城市文化精神, 设计时必须考虑几个因素的融合, 即融合当地历史文化底蕴进行设计, 结合当地人文风俗进行设计, 协调周围环境进行设计。这就要求对材料的选择、色彩的应用、形态的考量进行全方位的研究, 也就是要确定该公共设施的主题思想。如2008年北京奥运场馆公共设施的设计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公共设施设计, 都利用设计大赛的形式选出了一批优秀的公共设施设计方案, 这说明我国现在对公共设施设计已经高度重视了。当然, 这种重视可能是伴随着这两个“大事件”发生的, 但是最起码我们应该看到, 公共设施在彰显城市文化内涵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大。

四、结语

一个城市要想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 需要诸多方面的支持。而这其中,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的完善, 公共设施在其中所体现的价值也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 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其所发挥的作用亦更加不可忽视。这就要求在城市整体规划之际认真地对待公共设施设计, 不能把其单独割裂开来。这样, 公共设施在城市生命的体现上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宋俊岭, 倪文彦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2][加拿大]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6

城市生命线 篇10

何谓学术的生命?是否有一种可能的回答, 它适于任何情境以及任何情境中的任何人?就此话题, 笔者访谈了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李金铨教授。李金铨教授早年求学于台湾, 1971年赴美留学, 在施拉姆创立的夏威夷大学东西文化中心传播研究所攻读硕士, 后在美国密西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82年至2004年为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教授。曾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台湾政治大学客座讲座教授、“中央研究院”客座教授, 曾在美国、英国、加拿大、韩国、马来西亚和华人社会 (包括香港、台湾、大陆) 的50多所高等院校讲学。这些学术经历使得李金铨教授成就了别样的学术眼光和视野, 也成就了他特殊的学术生命, 带给他对于学术生命的不凡感受。

赵智敏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新闻学博士。以下简称赵) :您早年在台湾读书的经历以及后来在媒体工作的经历, 对您后来的学术有什么影响?

李金铨 (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教授。以下简称李) :我从小学开始对政治新闻就感兴趣, 长大以后也没有变过。我念大学时, 跑到政治系去上很多课, 从政治理论、政治制度到比较宪法和条约论都入迷, 因为想毕业以后当好的政治记者。后来在美国读书和教书, 我对美国的政治也很留心, 每天读很多报纸, 看很多电视新闻, 每天早上一定看完《纽约时报》再去上班。我对台湾、香港和大陆的新闻都一路跟得很紧。这些兴趣跟我的学术应该是不能分离的, 都是我关心的东西。如果说兴趣是一回事情, 学术是另一回事情, 学术不就是一个吃饭的工具吗?我的路子始终是结合生命跟学术的。

赵:李老师, 记得您在一次演讲中谈道, 有一次招聘员工, 有一个员工在一家媒体工作了5年, 您问他5年对他的研究有没有影响, 他说没有, 最后您没要他, 您还记得这个案例吗?

李:是这样的, 我在明尼苏达大学教了20多年书, 有一次某名校毕业的博士来申请教职, 他原来被美联社派到拉丁美洲做了5年记者。我问他这5年记者生涯对他的学术有什么启示, 他说没有, 接着讲了一堆拉美国家独裁者的笑话。我心中很纳闷, 为什么他不会把这些笑话转化成学术问题呢, 于是我在开会的时候反对请这种没有反思习惯的人。他到别的学校去了, 学术发展好像不是特别令人瞩目。我以为, 如果学术和生命可以分离的话, 那是假学术。

赵:李老师, 您能谈谈您早年的生活经历对您的学术的影响吗?

李:问题太笼统了吧?我想念新闻的人总是对文学感兴趣, 喜欢写文章的。我念初中的时候, 从乡下到镇里面念书, 所有的时间都泡在图书馆里, 东看西看, 看到最后留级了。靠自己摸索, 乏人适时指导, 我一辈子都有看各种杂书的习惯。

赵:留级了?说说您成长的过程, 比如说高中。您在一篇文章中谈到, 大学毕业以后去一家报社。其实您是喜欢做记者的, 后来发现也喜欢做研究, 终于又有一个契机去美国读书, 是这样的吧?

李:我在高中参加中文作文比赛、英文演讲比赛, 反正是在乡下, 竞争不激烈, 我都得过第一名。我想做新闻记者想疯了。每一份职业都有神话的成分, 空中服务员叫作“空中小姐”, 护士叫作“白衣天使”, 做新闻记者的人都有一种英雄气概, 有使命感, 想为民喉舌。我念了新闻系, 反而诧异新闻系课程怎么这样空洞, 于是大部分时间都挪到政治系、外交系去了。我想做政治记者, 做政治记者要有政治学常识, 我花很多时间在政治系里面。

当时有个陈博生奖学金, 台湾各新闻系的学生都可以报考, 金额最高, 也是很高的荣誉。我侥幸考取了。考我的是“中央社”的总编辑和副总编辑, 他们问我将来想做什么, 我说想先做记者, 但最终想做专栏作家。正好总编辑天天为台北5家报纸写社论, 他眼睛一亮, 对我特别青睐。大学毕业, 服完义务兵役, 我去报考“中央社”, 总编辑把我当子弟兵看, 因为是他给我陈博生奖学金的。

那时我在国外新闻部上大夜班, 半夜12点到清晨4点, 通宵独守新闻室, 密切注意外电的动向, 如有重大新闻, 立刻翻译传发给台湾各报。记得有一个农历除夕, 黎明时分, 外边鞭炮已经阵阵声响了, 我突然觉得孤影自怜, 这时瞥见报纸有个一栏小标题, 说夏威夷的东西中心在招生。我去考了, 考上了, 总编辑劝我放弃, 说再做一年派我去伦敦。我说, 我去读读书, 两年后回来。

总编辑想训练我写社论嘛, 给我创造机会。1970年北美和欧洲经济不景气, 风声鹤唳, 很多中国学人和工程师都失业了。“中央社”叫资深特派员从各地发回通讯报道, 总编辑交给我这个初出茅庐的助理编译总汇, 改写成一系列的文章, 在各报纸连载5天。总编辑很器重我, 我答应出去看看世界两年后回来。 (后来转进学术界, 就没有履行口头约定了。)

到了夏威夷的东西中心, 是一个新的天地, 开始接触到很多不同的新东西, 尤其是认识传播学的创始者施拉姆, 还有许多著名的学者, 眼界大开。我发现自己还可以读书, 不如试试看, 看能不能攻读个博士。在另外一位名学者罗杰斯的引荐之下, 很幸运地进入密西根大学, 那里的社会科学是一流的, 我念的博士班是由新闻系、政治系、心理系和社会系四个系合组的。我是第二届, 那一年收四个人。我的博士班跟别的不太一样, 是跨学科的, 因此我有六成到七成的课程都在社会系和政治系学。我原来在大学花很多时间在政治系, 念博士班时花很多时间在社会系和政治系, 这就合力塑造了我的学术方向和旨趣, 始终结合传播学和社会科学看问题。

赵:您说您在研究任何一个问题时都考虑背后的脉络, 这种求学的经历可以说是脉络形成的基础吗?

李:我习惯从政治、经济、文化的脉络看传播, 也从传播的窗口看到政治、经济、文化的脉络。

赵:您在2008年时回到了政治大学, 在您做的演讲中您一直觉得自己是只“孤雁”, 您还记得吗?这个视频我在网上看了两遍, 我一直在想其实那个时候您在华人圈里已经非常有名了, 您怎么会觉得自己是一只孤雁呢?

李:因为我没在台湾教过书嘛, 一直在外面飘荡。

赵:您觉得只有回到台湾才能找到归属感吗?

李:不是归属感的问题, 因为我是在那边出生、长大、受教育, 却从来没有在台湾教过书, 多少有点遗憾。我从美国毕业以后就来香港, 又到美国去教书二十几年, 来来回回几次香港, 台湾的朋友老问我为什么不回去。2008年回去客座, 犹如雁子归巢。

赵:那为什么说是孤雁?没有同路人吗?

李:雁子群飞, 我自己挂单在外面嘛, 没有什么特别意义。

赵:我觉得您的这个提法挺有意思, 难道内心里您有一种深深的孤独感吗?找不到对话的人吗?

李:也不是那个意思, 因为老不在家乡, 当然会自问为何一辈子都在外面。

赵:1988年蒋经国主持台湾解除报禁, 那时候您在哪里做了些什么?

李:我1986年回到台湾“中央研究院”做客座, 本来有很多学术计划要完成的。正好台湾社会在蜕变的关键时刻, 我躬逢其盛, 身不由己, 花了所有时间在写政论。老同学已经做到采访主任、副总编辑、总编辑了, 约稿不断。何况我1971年就离开台湾, 1986年再回去, 满肚子有话要讲, 所以趁机一吐为快。

我写的政论合集为《新闻的政治, 政治的新闻》, 主要论点有两个:其一, 政府应该解除报禁, 言论自由是国民的基本权利;其二, 解除报禁后, 要严格立法, 防止媒介垄断。前面的话政府不爱听, 后面的话老板不爱听, 我无所求, 照说不误。我很珍惜有这个机会参与台湾的民主转型。

回想起来, 台湾是1987年先解除戒严, 1988年再开放报禁。这个顺序有点颠倒, 其实应该先开放报禁, 再解除戒严。开放报禁, 让大家先习惯不同的奇言怪论, 再解除戒严, 社会转型也许更加水到渠成。但蒋经国病重, 时不我予, 很急, 所以先解除戒严, 再开放报禁。

那一年, 我等于重新归队, 庆幸能和台湾新闻界再度结缘。20世纪90年代, 我在台北报纸写了很多政论, 分析批评台湾政治发展以及报禁解除后的许多问题。等到1994年到1998年我又到香港来, 在香港回归前前后后, 我又在香港写了很多政论。1998年回到美国, 2002年又回香港, 政论写得少, 回来做学术人了。

赵:是不是李老师骨子里还是有中国传统文人的情怀, 试图通过自己的文字、声音以及笔端干预什么、改变什么?

李:中国士大夫情结是“以天下为己任”。但是西方知识分子的传统强调人格独立, 思想自由。我有话就说, 尽量说道理, 摆证据。改变什么就难说了。但的确常有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告诉我, 对他们有启发, 大概是他们客气吧。

赵:您通过记者的经历得出结论:反思对学术研究很重要。为什么反思对学术研究那么重要?

李:回到我刚才所说的, 学术和生命应该是要结合到一起的, 要不然, 对学术没有热情, 那也不过是做一份普普通通的工, 还不如去找份赚钱更多的职业。对学术有承诺、有热情, 那是生命很重要的一部分。

赵:但是也有一个问题, 当您对生命充满热情, 完全投入进去, 就容易在学术研究中出现价值的非中立。您在《超越西方霸权:传媒与“文化中国”的现代性》中谈到, 社会科学研究不可能做到价值中立, 是这样的吗?

李:社会科学研究人与社会的关系, 不仅涉及事实, 还涉及价值。在人的世界, 没有价值中立。我有我的价值, 这些价值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我的命题和解释, 但是我推论的过程和证据是可以公开检验的。检验以后, 你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 我们可以互相切磋、争鸣, 或求同存异。价值不同, 不等于无法互相了解。所谓客观主观, 不应该是简单的两分法, 而是互相渗透的。推理过程是客观的, 至于选题则是和主观价值有很大的联系。

然而纵使有主观价值, 学者还必须受更大的学术范式引导, 也就是和整个学术社群互动的, 是其是, 非其非, 因此我们说学术是公器。所谓主观, 不是说你要干吗就干吗, 如果这样, 那为什么要学术?我们有不同的经验, 不同的师承, 不同的流派, 不同看世界的方法, 而且有不同的时代感。在一个共同的时代里, 这批人的看法是比较接近的。以现象学的话来说, 就是有不同的解释社群, 彼此可以建立互为主观的理解。

赵:李老师, 您认为新闻学的研究是属于人文科学的研究, 还是社会科学的研究?

李:美国的传播研究主要是受社会科学影响, 英国的文化研究主要是受人文的影响。不管怎样, 我觉得都需要有一些人文价值的关怀, 例如自由与平等。社会上为什么要有新闻存在?如果新闻不是公器, 不是报道真相的, 不是接受公众信托, 我们做新闻干吗?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保障言论自由, 因为相信言论、新闻、出版是民主社会的基石。连这个基本信念都没有, 新闻就是八卦, 你何必浪费生命?我们当年念新闻, 都是抱着这种理想主义。

赵:这种理想主义是不是您经常说的终极关怀?您的终极关怀是什么?

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终极关怀。对我来讲, 自由是终极关怀。我相信是有普世价值的, “自由、平等、博爱”是法国大革命的口号, 但是联合国通过《世界人权宣言》, 中国也签署了。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敢否定这些普世价值, 尽管在实践中常常把它扭曲。

赵:您的终极关怀就是这种普世的平等、自由、博爱, 是吧?还回到刚才的问题, 当您把新闻学放到人文学科的时候, 它的研究方法、研究理念、研究对象和您把它放到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研究理念、研究对象可能会有所不同的。

李:可能有, 也可能没有。不一定把界限划得那么极端, 不一定是两极化, 可以尝试融合在一起。

赵:应该如何融合?

李:那就是入乎其内, 出乎其外, 所有的学科都是这样的。现在历史和社会学交叉渗透, 一方面产生“历史社会学”, 强调社会研究必须照顾具体的历史语境, 一方面产生“社会历史学”, 强调以问题意识研究历史问题。最好的作品往往是这样的, 韦伯和马克思就是最好的例子。学一点社会科学的方法, 学一点人文的解释方法, 是可以融会贯通的。每个人的素养和兴趣各有所偏, 有人完全相信社会科学必须向自然科学靠拢, 有些人偏向从人文学科吸取养料, 但不妨碍有些人希望在社会科学和人文之间做不同程度的融合。学术本身没有边界, 学术要创新, 创新是不拘一格, 不要画地自限。

赵:您的演讲中多次谈到学术研究应该有问题意识。对于新闻学研究来说, 如何来发现问题?如何对这个问题进行解释?如何对这个问题进行解决?

李:以新闻史来说, 纯粹流水账, 只说哪一年发生了什么事情, 没有探讨背后的深层原因或意义, 这种新闻史是乏味的。我以前念的新闻史, 对知人阅世缺乏洞见, 读完就忘了。你问我怎么找问题意识, 这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明白的, 我也不敢说得太玄, 我倒是常常要学生找最好的著作反复读, 体会人家问些什么问题, 揣摩人家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些问题。等到哪一天, 他看世界的方法变成你看世界的方法, 你就会了。当然要有老师最好, 但说到底还要靠自己不断去悟。

赵:这些是不是就是您常提到的“搔知识之痒”?

李:你要有问题问嘛。要有学术热情, 想知道什么, 想解决什么, 这是第一步。有了学术热情, 还要有训练。当作家要有天分, 当学者一定要有训练, 然后一生努力不懈。要花很多时间去悟, 学问到了一定地步, 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在某个阶段, 我告诉你该用什么技术或方法, 谈到境界就要靠自己去悟了。最好的方法, 就是找最好的著作反复读, 熟能生巧, 中国有句老话:“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要看出味道来, 不断地想:他怎么会提出这个问题?切入点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我怎么学他?这些只能说是“道可道, 非常道”了。当然, 经过功力高的老师指点, 可以少走弯路。苏东坡说:“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高明的人一指点就看得更清楚了。跟学看画一样, 刚开始看不懂, 有人慢慢教, 多看, 就慢慢懂了。

赵:李老师, 您觉得一个好的研究文本最高的水准应是什么样子的?一个研究文本拿过来, 您怎样评价好还是不好?有哪些层面?

李:我自己喜欢的研究就是以小见大。主题分明, 但意义丰富, 一层一层地去剥解, 呈现出丰富的意义。我在《超越西方霸权》中说得很多,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 这里不必再重复了。

谈到文本, 首先我要看得懂, 不能曲解意思, 不是凭空乱想。学术是个公共的知识, 同行可以公开讨论, 互相交流, 质疑辩难, 也可以互相对话。当然, 对文本的解释, 有人是高明的, 有人比较不高明。所谓高明, 就是言人所不能言, 见人所不能见, 或心有同感, 但你发挥得特别透彻而有条理。但初学者如果一开始好高骛远, 还不会走路就想飞, 一味求言人所不能言, 那一定是乱言。高明必须是在平平实实、努力不懈中自然显现出来的, 不是装腔作势。

好的分析必须从文本一点一滴去推究, 根据平时的知识积累, 梳理提炼, 构建的解释有扎实的证据支持, 而且是可以跟整个学术同行互相对话的。这个分析既要有内证, 也要有外证。内证就是文本的内在逻辑, 外证就是这个文本如何跟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条件、语境联系在一起。

赵:您曾经在一次讲座中谈到大陆学者对公共领域的一种误读, 像这种情况您怎样看待西方学者提出的一些概念跟中国现实脱节的现象?

李:不能生吞活剥啊。许多成天把“公共领域”挂在嘴边的人, 没有仔细读过哈贝马斯, 只是抓几个名词, 望文生义而已。我去内地开会, 常常碰到这种啼笑皆非的事。其他诸如“风险社会”, 也是标签化, 表示洋东西我也懂。反正不用功, 又爱赶时髦。海外当然也有这种人, 但毕竟懂的人多, 比较不敢明目张胆。研究西学是要有系统的, 不能东抓西抓。现在大家浮躁得很, 动不动就抄袭, 我也是受害者。在海外, 抓到的话这辈子就别玩了。在大陆, 抄袭的成本太低了, 学术规范没有建立。

赵:现在据说很多海归也很浮躁, 像您这样的很难找到了。

李:我所学的只是一点点, 所以我得深刻反省。第一, 在向西方学习的时候要有系统, 深入到人家的神髓, 不是停留在绣拳粉腿的表面功夫。第二, 对西学要有深刻的反省, 哪些东西是好用、有用的, 哪些东西不一定有用。换言之, 第一阶段要从西方学起 (learn) , 社会科学是外来的, 我们只能虚心学习;第二阶段是“unlearn”, 知道西学的长短, 取精用宏, 批判性地接受某些有用的精华;还有第三阶段, 是和西方再度共同学习 (relearn) , 也就是从我们的文化土壤里面提炼出精彩的视野和范式, 希望能和西方学者对话, 彼此增进。这应该是三部曲, 而且是不断地辩证性重复。这是个宏大的目标, 必须培养一个学术社群, 也许要几代人才能达成。

赵:您觉得这种现状和哪些因素有关系?

城市生命线 篇11

如果说新闻策划是媒体在竞争中的有力武器, 那么创新则可以说是新闻策划的根本, 或是灵魂所在, 新闻策划的创新性尤为重要。

新闻策划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要具有创新性的理念。思维指导我们的实践, 只有新的理念才能够有新的行动, 面对社会不断出现的现象, 要能够从纷繁复杂的新闻中筛选出具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尤其当不同的媒体同时面对同一则新闻事实时, 更要从全新的角度去看待、去解读事实。

其次, 要具有创新性的选题。很多成功的新闻策划方案都是源于一个好的选题, 所谓“题好一半文”, 这里的题不是题目而是好的新闻选题。选题上要以时新性为基础, 选择当下的时事热点, 这是受众最为关注的, 也是最能够做出成效的。

最后, 要具有创新性的形式。现在的新闻标题不单要能概括出新闻的主要内容, 更为重要的作用是要及时抓住受众的眼球, 同时新闻的编排也需要经过精心的策划。新闻的形式好比是人们的衣服, 能够让他人及时地注意到并且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同样是新闻形式所追求的效果。

总之, 新闻策划需要团体的合作, 只有听取不同人的意见才能够使新闻策划方案更加完美。在新闻的整个采编、刊发或是播出环节, 都需要有创新性的想法。新闻策划不仅是记者的任务, 更是一种对编辑能力的考验。

二、从《城市晚报》的“揭露电视有奖猜谜”谈起

《城市晚报》揭露电视有奖猜谜报道从2010年2月24日开始, 以后每天 (除去周六、周日) 刊发了“电视猜谜设局就为套你话费”、“追踪电视猜谜遇尴尬管理”、“谜局亟待破解”、“幕后公司称接到暂停令想合作得等过了3·15”等十余篇报道, 最后终于在“3·15”来临之际, 有奖猜谜活动从各家卫视下线。纵观整个新闻策划活动, 城市晚报的成功之处可圈可点, 充分满足了上面的新闻策划的创新性要求。

首先, 这个选题正是当时很多读者或是受众所普遍关注的, 无论是曾经拨打过电话上过当的, 还是不曾拨打电话对其中的骗术有所了解的, 都希望有关部门能够给予解决, 给受众一个交代、给大家一个清新的观看环境。电视有奖猜谜活动其实已经在各家卫视泛滥很久, 受害者可谓遍布全国各地, 但是只有《城市晚报》抓住了这个新闻, 这不仅是一个独家新闻, 更是作为一家新闻媒体的道义所在, 责任在肩上, 时时都应该想着为受众提供有价值的新闻, 以及帮助老百姓解决一些实际的事情。

其次, 及时与其他媒体进行跨省联合, 2010年3月4日《城市晚报》联合了《辽沈晚报》、《春城晚报》、《海峡都市报》、《当代生活报》共同关注有奖猜谜活动, 这无疑加重了新闻的分量, 这和读者的爆料息息相关, 也由此看出了之前的新闻报道收到了相应的效果, 而直到3月末广电总局叫停以及国家级报纸———《中国青年报》的报道, 这则新闻所报道事实才得到了有效解决。

再次, 这次新闻策划中也充分调动了受众的参与性, 增加了与读者的互动。从最初的受害者是因为拨打了电话, 到读者发现自己的手机号居然是某电视台的有奖猜谜的监督电话, 受众的各种切身体验成为新闻的线索来源, 新闻在受众的参与和关注下逐步深入, 这就是连续性报道的魅力所在, 新闻能够随着受众的关注不断调整和变换自己的角度, 让受众成为新闻的推动者和实践者。

《城市晚报》的这次新闻策划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其中, 只是针对新闻事实进行报道, 缺乏相应的、有力度的评论, 而评论是最能体现媒体实力的所在, 很多时候在刊发新闻事实的同时附上一则相关的评论更有利于读者的深入了解, 是整个新闻策划的点睛之处。另外, 没有一个很好的收尾, 有一些虎头蛇尾的感觉, 整个新闻最后只是以另外一个受害者的报道结束, 这就显得整个事件没有一个高潮就悄无声息地结束了。

三、新闻策划赋予了新闻第二次生命

上一篇:语言递归下一篇:上市公司或有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