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诊断

2024-10-12

作业诊断(精选5篇)

作业诊断 篇1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和“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等要求。这需要我们高中地理教师, 在立足于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差异性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进行作业的设计。它包括作业的量化、作业的针对性、作业的时效性等方面。而学生学习问题的诊断有认知过程的, 也有认知结果上的;既有知识层面的, 也有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等方面的。只有这样的设计, 才能准确而有效地诊断出学生的学习问题, 才有可能在教学中因势利导, 最终达到建立知识体系、提升学生能力的目的。

一、把脉问诊——学生学习问题诊断的信息来源

1. 来源于练习或考试的诊断

学生练习或考试中出现的错误, 有些是普遍性的, 具有共性的一些典型问题, 教师在批阅后须进行统计, 剖析学生失分原因, 诊断出是知识欠缺, 还是学科能力不足;是审题失误, 还是技术性失分。教师与学生需要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中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诊断分析, 尤其是一些多发性、普遍性、反复性的易错问题会长期困扰学生, 这些问题尤其值得关注, 教师需据此来设计矫正纠错性作业。

2. 来源于课堂教学的诊断

对学生学习特定内容中常见的学习困难和障碍的判断, 有赖于教师长期的教学经验和积累观察, 在课堂的师生互动过程中, 能准确“抓拍”学生的思维困惑点和盲点, 据此进行问题的归类分析与处理, 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作业的设计与训练。

二、查找症结———学生地理作业问题诊断分析

1. 地理基本知识欠缺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地理学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综合性和地域性”, 要“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从这些表述中可以看出地理学既有自然科学的属性, 又有社会科学的属性, 涉及到的原理、过程、规律很多。有些学生就是由于缺乏必备的地理素养和地理知识, 导致问题层出不穷。如对“风”这一自然现象的理解, 教材中的描述是:“一般来说, 大气的水平运动就是风” (湘教版教材第49页) , 然而有的学生却纠结于“受赤道低压控制的地区, 风力较小”。这一原本不难的问题却凸显了学生地理基本知识的欠缺。

2. 地理逻辑思维能力不强

答题中容易出错的题目, 尤其是难度较大的地球运动一类的题目, 学生往往会感觉到难以入手, 无所适从。这不能仅仅归结于缺乏空间想象力,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欠缺。

案例1: (题目详见2012年高考安徽文综卷题, 题略)

地球运动部分一直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部分学生甚至存在逃避心理, 学生在这两道题目中暴露出“不知道树阴该如何确定、为什么行道树的阴影会在地面转动”等问题, 就属于地理思维能力欠缺的表现, 在接下来的作业设计中,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突出“太阳方位———影子朝向、太阳高度———日影长短”等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3. 受思维定势的影响

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 学生往往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按照固有思维答题, 一旦遇到常规之外的题目, 就会受到影响, 如下题:

案例2: (题目详见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卷, 题略)

学生在解答这道题所出的错误, 主要是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大多数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人口比重较低, 但2010年世界统计年鉴显示, 有众多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例很大, 而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城市人口比重则达到了100%。

从上段材料可以看出, 我们教材中的“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较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较低”是一种普遍规律, 即共性特征。不同国家的城市化水平高低还要根据其实际情况才能判断, 即个性特征。一般会认为日本的城市化水平比沙特高, 而事实上日本逆城市化比较严重, 再加上政府鼓励农业发展等原因, 城市化水平只有66%, 沙特则因盛产石油, 再之气候干旱, 不宜大规模发展农业, 所以83%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中。

在做第1题时因思维定势而选择D, 在此基础上第2题既可以选择A, 也可以选择B, 由此而产生认知冲突。在做第2题而产生的上述情形, 是命题者有意给学生设置的一种警示, 高考试题通常在材料 (文字、图表或情境) 和选项中设置警示信息, 以引起考生的认知冲突, 从而调整思路, 打破定势, 再次分析, 重新得出结论。

三、对症下药——基于诊断分析的作业设计策略

1. 作业设计的总体思想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 现在的命题标准从考试的性质和功能出发, 体现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所以在作业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本次作业的主要目的是考查哪些知识点, 为了提升哪些能力, 学生已经掌握的背景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哪些, 完成作业的难度可能在哪里, 完成作业后学生的收获是什么……只有这样, 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充分发挥作业的功能。

2. 作业设计的一般原则 (1) 教材诊断, 厘清目标

课堂教学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学目标, 落实这些教学目标, 不仅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还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 精心选题, 以便发挥作业的巩固知识、提升能力的功能, 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例如, 我们在完成《大气环境》教学时, 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评价学生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要求, 专门去训练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案例3:读图2完成第1~2题。

1.能正确表示该大气层气温垂直分布状况的曲线是

2.有关图示大气层的叙述, 正确的是

(1) 该层吸收了相当数量的红外光

(2) 大气稳定, 适合于飞机飞行

(3) 上冷下热, 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

(4) 绝大部分紫外线在该层被吸收

该组题目的难度不大, 第一题主要考查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 (读图分析能力) , 高度坐标是关键;第二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 (3) 选项是混淆项, 容易被误选。依据普通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的知识考查和能力要求, 该题目可以作为高一学生作业题。

(2) 学情诊断, 分层设计

校情不同、班情不同、学生不同、学生面向的考试不同 (学业水平考试或高考) 或学习阶段不同等, 使学生的学习需求也不同, 作业的设计也理应能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 一是现有水平, 二是潜在水平, 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 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 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 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 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也提出“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和“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等要求, 所以我们必须设计出符合素质教育标准的形式多样的地理作业并进行分层设计, 如设计A、B、C三种不同难度的作业, 供学生选择。

(3) 强化训练, 矫正纠错

在学生的作业或练习中, 教师往往会发现学生对某些知识点存在误区或理解不够透彻, 出现了错误率较高、重复犯错等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诊断, 探究原因, 进而提供必要的作业, 以供学生进行错题分析、矫正纠错。如在高三地理的复习训练中, 发现存在一些问题。

案例4:读图4, 回答下列问题。

1.P处等温线向北弯曲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Q处年降雪日数不同于周边地区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 图中河流易出现的水文灾害是________________, 并简述鄂尔多斯高原内流区的形成原因。

4. 图示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指出图示地区土地利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并分析原因。

(4) 阶段诊断, 合理安排

题海战术浪费时间、效率不高,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它已经不能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起到较大的作用了, 所以必须要对学生学习情况以及学习阶段等进行诊断, 设计出合理、高效的作业。作业量的多少, 并不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唯一因素。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还是要有效利用作业, 合理安排时间, 总体把握作业结构, 提高作业的有效性。笔者认为, 浙江省高一学生面向学业水平考试, 其地理作业如下安排较为合理:用时约为每天15分钟左右, 作业试卷为32开一页 (正反面) , 以选择题为主。高二、高三学生面向高考, 其地理作业如下安排较为合理:用时约25分钟左右, 试卷为32开一页 (正反面) , 选择题和综合题搭配出现。

四、作业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作业设计不仅包括作业的量化、作业的针对性、时效性等方面, 还包括作业的批改、反馈、创新、预留等功能。

1. 作业设计的创新性和预留性

高中地理教师在作业设计上, 应有所创新, 创新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原创题目, 二是对原有题目进行改编。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教学阶段, 选取不同数量、指向明确的试题进行有效组合。

在作业设计上, 还应有所预留, 有些试题具有典型性, 教师一定要想清楚这些试题是在课堂上使用, 还是在布置作业时使用;是在讲述新课阶段使用, 还是单元复习或总复习阶段使用;哪些题目现阶段使用, 哪些作为预留。教师要考虑清楚这些作业什么时候使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2. 作业批改的时效性和的针对性

作业的目的是巩固课堂所学, 使知识得到强化, 错误得到及时改正, 所以作业的反馈时间不宜过长, 一般情况交上来的作业在第二天就应反馈给学生。

批改作业也不仅仅是给个对错或分数, 更重要的是分析学生造成错误的原因。有的老师对作业批改得很仔细, 除了选择题为学生写上正确答案外, 综合题也为学生作了纠正, 但由于学生仍然弄不清楚自己的答案错在哪里, 况且还要写其他科目作业, 就会不去加以领悟便先将之搁置一边, 等以后“有空”再说, 往往会造成遗留问题难以解决的情况, 所以批改作业一定要有针对性。

作业设计是高中地理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环, 是高中地理教师的一项重要的工作, 其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我们要运用多种手段, 采取多种方式, 加强学生学习问题的诊断分析, 优化作业设计, 使学生在完成地理作业过程中能够建构知识、提升能力, 取得教与学的最优效果。

作业诊断 篇2

选择题

1.下列不是电介质在强电场作用下呈现的现象是(B)。A.放电

B.极化

C.闪络

D.击穿

2.故障诊断主次图中,主要因素是指占累计相对故障率(C)的因素。A.0 ~ 80%

B.50 ~ 80%

C.80 ~ 90%

D.90 ~ 100% 3.电磁干扰最基本、最有效的抑制方式是(A)

A.接地

B.屏蔽

C.滤波

D.保护 4.1 MHz以下的系统接地,要尽量采用(C)方式。

A.悬浮接地

B.混合接地

C.单点接地

D.多点接地 5.下列传感器接入方式中属于磁性耦合方式的是(D)。

A.电容接入式

B.电阻接入式

C.阻容接入式

D.普通CT 6.VLF高压试验是指交流输出频率在(B)及以下的高电压试验。A.0.01 Hz

B.0.1Hz

C.1 Hz

D.10 Hz 8.喷水分级法表征绝缘子憎水性变化时,(D)级表示憎水性完全丧失。A.HC1

B.HC3

C.HC5

D.HC7 9.不同悬挂方式下电力系统外绝缘泄漏电流的对比结果正确的是(A)。A.LCmax-垂直耐受 > LCmax-耐张耐受 > LCmax-V型耐受 B.LCmax-垂直耐受 > LCmax-V型耐受 > LCmax-耐张耐受 C.LCmax-耐张耐受 > LCmax-V型耐受 > LCmax-垂直耐受 D.LCmax-耐张耐受 > LCmax-垂直耐受 > LCmax-V型耐受 10.电力变压器油在运行中因受温度、电场、氧气、(C)和钢铁等材料作用,会发生氧化、裂变与碳化等反应。

A.压力

B.放电

C.水分

D.氢气

11.阻抗电压是电力变压器的重要参数,其大小主要取决于(B)。A.空载电流与短路电流的大小

B.变压器的设计尺寸 C.电压变比及其稳定性

D.空载损耗的大小 12.电力变压器油枕内的绝缘油采用(C)可以吸收来自空气中的水分和杂质,以保证变压器绝缘油的良好绝缘性。

A.空气过滤器

B.干燥器

C.呼吸器

D.吸湿器 13.下列不属于变压器常见故障的是(D)。

A.绕组故障

B.套管故障

C.电压分接开关故障

D.铁芯故障 14.等值盐密法是测量外绝缘单位表面积上等值(A)以每平方厘米等值于绝缘子表面上的实际污密。

A.附盐量

B.导电率

C.表面积

D.灰度量 15.局部放电引发的变压器油发生裂解,产生的气体主要是(C)。

A.H2和C2HB.C2H4和CH

4C.H2和CH4

D.H2和C2H4 16.(B)含量是区分过热和放电两种故障性质的主要指标。

A.氢气

B.乙炔

C.甲烷

D.一氧化碳 17.下列电力变压器局部放电的检测方法中,属于电检测方法是(B)。A.光辐射检测法

B.UHF法

C.DGA法

D.超声检测法 18.下列可以用于表征局部放电传感器动态特性的是(C)。

A.迟滞效应

B.线性度

C.瞬态响应特性

D.稳定性 19.电气绝缘在线检测中存在各种电磁干扰,下列电磁干扰中不属于窄带干扰的是(D)。

A.无线电通讯干扰

B.载波通讯

C.系统高次谐波

D.电晕放电 20.下列不属于电磁传导耦合方式的是(B)。

A.共阻抗耦合 B.辐射耦合 C.电感应耦合 D.磁感应耦合

判断题

1.GIS中使用SF6气体作为绝缘介质,主要是由于SF6气体具有很强的电负性。(对)

2.采用平衡电桥法测量电力变压器各绕组的tanδ和C,所得数据即是所需的数据。(错)

3.目前国际通用的通过变压器油中五种特征气体含量的三对比值,用不同编码表示不同三对比值和比值范围来判断变压器的故障性质。(对)

4.瓦斯保护是电力变压器的主保护,通过瓦斯继电器实现轻瓦斯作用于信号,重瓦斯作用于跳闸。(对)

5.通常绝缘子性能是由湿耐受电压、污秽耐受电压和雷电冲击耐受电压评价,但是超高压绝缘子则需要重视操作冲击耐受电压。(对)

6.当有机绝缘材料表面污损且湿润时,表面流过漏泄电流会形成局部干燥带,使加在这一部分上的电压升高,从而产生微小放电,导致绝缘表面被炭化形成导电通路,这种现象被称之为爬电痕迹。(对)

7.污闪是指线路绝缘子表面积污,在受潮或爬电比距不足的情况下,在正常运行电压下发生的闪络放电现象。(对)

8.采用直流叠加法、tan法和局部放电法的复合诊断法对电力电缆进行绝缘诊断,其准确率可高达95%以上。(对)

9.环境温度升高会加速交联聚乙烯电缆水树枝的延伸。(对)10.电缆终端是安装在电缆末端,以使电缆与其他电气设备或架空输电线相连接,并维持绝缘直至连接点的装置。(对)

11.介质损耗表示绝缘介质的品质,仅取决于材料的特性与材料尺寸无关的物理量。(错)

12.如果介质损耗主要是由电导引起,则常应用并联等值电路进行等效分析。(对)

13.测量电容型设备绝缘电阻的主要目的是初步判断相应部位的绝缘状况。(对)

14.当干扰频谱成分不同于有用信号的频带时,可以用滤波器将干扰加以滤除。(对)

15.避雷管的保护方式是当出现较高瞬变电压时,避雷管内气体发生电离,使避雷管两端电压迅速降到很低水平,导致大部分瞬态能量被转移掉。(对)16.电容器不允许装设自动重合闸装置。(对)

17.近场电场辐射屏蔽必要条件是采用高导磁率金属屏蔽体和良好接地。(错)18.屏蔽电缆的屏蔽层接地点通常选在屏蔽电缆一端,称为单端接地。(对)19.信号地能够为雷电、静电等能量提供安全释放的通道。(错)20.对于大电容试样,直流耐压试验所带来的残余破坏远大于交流耐压。(错)21.利用红外热像仪可以测量出,正常运行中不良绝缘子表面温度高于正常绝缘子。(错)22.直流电压下绝缘子表面积污量要高于交流电压下绝缘子表面积污量。(对)23.测量绝缘电阻是检查电缆线路绝缘状态最简便的方法。(对)24.电力电容器的介质材料主要起到储藏能量和绝缘的双重作用。(对)25.接地就是在电气设备和大地之间实现确实的电气连接。(对)

填空题

1.通常绝缘介质的平均击穿场强随其厚度的增加而(下降)。

2.状态检测与维修是根据具体设备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检修周期)和(检修内容)的维修体制。3.电磁干扰主要抑制方式有:(接地)、(滤波)、(屏蔽)、(保护)。4.对于常用的A级绝缘,如油纸绝缘,温度每超过(6℃),寿命约缩短一半。5.电磁干扰的耦合路径有:(传导耦合)与(辐射耦合)。6.交联聚乙烯电力电缆导体正常运行温度为(90℃)。7.传导耦合是导体之间及元件之间的主要干扰耦合方式,分为(共阻抗耦合)、(电感应耦合)和(磁感应耦合)。

8.电力系统外绝缘的试验目的是验证绝缘子在实际运行中遇到的各种(机械负荷)、(温度变化)和(电气应力)。

9.绝缘子按照电压种类分为(交流绝缘子)和(直流绝缘子)。10.电力变压器在电力系统中起到(传输电能改变电压)的作用。

名词解释

电力变压器: 答案:

是一种静止的电气设备,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将一种交流电转变为另一种或几种频率相同、大小不同的交流电,起传输电能改变电压的作用。电气设备故障诊断: 答案:

通过对电气设备的试验和各种特性的测量,了解其特征,评估设备在运行中的状态(老化程度),从而能早期发现故障的技术。电容型设备: 答案:

通常绝缘介质的平均击穿场强随其厚度的增加而下降。在较厚的绝缘内设置均压电极,将其分隔为若干份较薄的绝缘,可提高绝缘整体的耐电强度。由于结构上这一共同点,电力电容器、耦合电容器、电容型套管、电容型电流互感器以及电容型电压互感器等统称为电容型设备。电力电缆的电树老化: 答案:

电极尖端处或微小空气隙、杂质等处电场较强,发生的放电逐渐发展,形成较细的沟状放电通道的碳化痕迹。绝缘老化: 答案: 电气设备的绝缘在运行中会受到各种因素(如电场、热、机械应力、环境因素等)的作用,内部将发生复杂的化学、物理变化,会导致性能逐渐劣化,这种现象称为老化。问答题

什么是在线监测系统取样方式的直接耦合方式? 答案:

直接将电阻、电容元件串入设备接地线中称之为直接耦合方式。XLPE电缆水树老化的主要诱因? 答案:

(1)制造过程中残留在绝缘中的微水;(2)运行中因机械损伤水分逐渐侵入;(3)电场长期作用下绝缘中形成由微小的水滴及连接它们的水丝组成的水树枝。电气绝缘在线检测系统的基本组成有哪些? 答案:

(1)传感器系统:利用各种传感器感知所需的电气量或非电气量。

(2)信号采集系统:将传感器等到的模拟量转换成数字量,应用数字滤波等抗干扰措施进行数据传输。

(3)分析诊断系统:对采集的信号进行分析、处理和诊断。电气设备绝缘劣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答案:

电气因素; 机械因素; 温度和热稳定性; 受潮; 化学稳定性和抗生物性 状态维修的原理。答案:

绝缘的劣化、缺陷的发展虽然具有统计性,发展的速度也有快慢,但大多具有一定的发展期。在这期间,会有各种前期征兆,表现为其电气、物理、化学等特性有少量渐进的变化。随着电子、计算机、光电、信号处理和各种传感技术的发展,可以对电力设备进行在线状态监测,及时取得各种即使是很微弱的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和综合分析,根据其数值的大小及变化趋势,可对绝缘的可靠性随似乎做出判断并对绝缘的剩余寿命做出预测,从而能早期发现潜伏的故障,必要时可提供预警或规定的操作。

电力电缆的种类? 答案:

油浸纸绝缘电力电缆、橡皮绝缘电力电缆、聚氯乙烯绝缘电力电缆、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简称XLPE电缆)

什么是电缆终端?为什么它是电缆线路的薄弱环节,事故较多?其原因是什么? 答案:

在电力电缆线路的两侧,只有将电缆端部的金属套剥开,才能将电缆导体与其他电气设备的导体连接。为了恢复绝缘层和保护层,电缆端部必须经特殊工艺处理,形成一个连接装置——电缆终端,它是所有电力电缆线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件。电缆终端的类别多,一般均在现场制作和安装,以手工工艺完成。电缆终端是电缆线路的一个薄弱环节,终端事故较多,其原因多数是手工工艺不完善所致。降低感性耦合干扰的方法有哪些? 答案:

(1)可采用电路上物理隔离的方法,减小穿过测量回路的磁通密度;

(2)可将导线紧贴地平面或采用双绞线,尽可能减小测量回路的等效面积;(3)调整干扰源与测量回路的相对位置。什么是电磁干扰?它的危害有哪些? 答案:

电磁干扰是指由于电磁环境引起的设备、传输通道或系统性能的下降。电磁干扰的频谱很宽,可以覆盖0~40GHz频率范围。危害:

(1)造成测量仪器性能下降;(2)导致机电设备和控制装置误动作;(3)导致元器件烧毁或击穿;(4)电爆装置、易燃材料等意外触发或点燃。什么是泄漏电流脉冲记数法? 答案:

运行电压下,记录一定周期内流经绝缘子表面超过某一幅值的泄漏电流脉冲数称为泄漏电流脉冲记数法。

电容型设备在线监测项目及项目的监测意义。答案:

(1)介质损耗角正切——tgδ

监测tgδ对发现绝缘的整体劣化(例如绝缘均匀受潮)较为灵敏,而对局部缺陷则不太灵敏。(2)电容值——CX(3)电流值——IX 能给出有关可引起极化过程改变的介质结构变化的信息(均匀受潮或严重缺油),还能发现严重的局部缺陷(绝缘部分击穿)。叙述局部信号检测系统由都由哪几部分组成。答案:

系统的组成:

(1)信号的变送(2)信号的处理(3)数据采集(4)信号的传送(5)数据的处理(6)诊断 直流成分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引起的主要原因。

答案:主要问题:杂散电流会影响测量和诊断的可靠性

主要原因:一般的直流成分法的测量分辨率为0.2nA,而当电缆护层的绝缘电阻下降时,由于护层与地之间存在化学作用电动势,使得测量装置中还会流过由化学作用电动势引起的杂散电流,会影响测量和诊断的可靠性。电容型设备在线检测tanδ时,消除现场电场及磁场对电桥平衡影响的方法有哪些? 答案:

(1)可采用改变试验电源极性的做法:如进行正、反相两次测量;(2)采用加移相器的方法;(3)近期也有采用45或55Hz异频电源的方法,这样可避开50Hz频率的干扰;(4)磁场干扰往往对电桥检流计回路的影响明显,可将检流计移出磁场干扰区,或采用更好的磁屏蔽措施。叙述绝缘子在线监测的意义。答案:

随着电网扩大和地区性污染源不断增加,大气污染加剧,暴露在污秽条件下的的绝缘子会沉积污秽,当遇有大雾、毛毛雨等不利气象,易造成电网污闪事故。输电线路污闪事故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绝缘子表面沉积了污秽物质,当它吸收了潮湿空气中水分后,使绝缘强度急剧下降,承受不住工作电压而发生闪络。大面积污闪停电事故是灾难性事故,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有关污闪问题的相关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简述电力电缆故障的一般测距和精确定点方法及其原理? 答案:

(1)电桥法:利用电桥平衡时,对应桥臂电阻的乘积相等,而电缆的长度和电阻成正比的原理进行测试。

(2)脉冲法:应用脉冲信号进行电缆故障测距。

1)低压脉冲法:向故障电缆的导体输入一个脉冲信号,通过观察故障点发射脉冲与反射脉冲的时间差进行测距。

2)脉冲电压法:对故障电缆加上直流高压或冲击高电压,使电缆故障点在高压下发生击穿放电,然后通过仪器观察放电电压脉冲在测试端到放电点之间往返一次的时间进行测距。

3)脉冲电流法与脉冲电压法相似,区别在于前者通过线性电流耦合器测量电缆击穿时的电流脉冲信号,使测试接线更简单,电流耦合器输出的脉冲电流波形更容易分辨。

变压器油中的局部放电检测常采用什么方法?是怎样实现的? 答案:

变压器的监测与诊断内容:

(1)变压器油中气体分析和油样的电气、理化特性监测(2)绝缘纸的抗拉强度、平均聚合度等机械特性监测;(3)变压器的局部放电、温度和变形监测。

从监测信号的物理意义上分,变压器局部放电监测有哪几种主要方法? 答案: 电测法:利用局部放电所产生的脉冲信号,即测量因放电时电荷变化所引起的脉冲电流,称为脉冲电流法。

脉冲电流法的优点是灵敏度高。脉冲电流法的缺点是电磁干扰问题。非电测法:油中气体分析,红外监测,光检测和声测法。

非电测法的优点是不受电磁干扰的影响,信噪比高,可以确定放电源位置。非电测法的缺点是灵敏度低,不能确定放电量。简述三比值法如何诊断变压器故障。答案:

目前国际通用的通过变压器油的气体含量来鉴别变压器故障的方法是三比值法。所谓的三比值法是用五种特征气体的三对比值,用不同的编码表示不同的三对比值和不同的比值范围,来判断变压器的故障性质。即根据电气设备内油、纸绝缘故障下裂解产生气体组分的相对浓度与温度有着相互的依赖关系浓度与温度有着相互的依赖关系,选用两种溶解度和扩散系数相近的气体组分的比值作为判断故障性质的依据气体组分的比值作为判断故障性质的依据气体组分的比值作为判断故障性质的依据,可得出对故障状态较可靠的判断。变压器的绝缘分类。答案:

变压器的绝缘分为内绝缘和外绝缘,内绝缘指变压器油箱以内的绝缘,外绝缘指油箱意外的空气绝缘。内绝缘包括套管绝缘、绕组绝缘、引线及分接开关绝缘。外绝缘包括同一绕组不同相套管间的空气绝缘、套管之间或对地的空气绝缘。内绝缘中的绕组绝缘和引线及分接开关绝缘从结构上又分为纵绝缘和主绝缘。纵绝缘指同一绕组的不同匝间、层间、段间、引线间、分接开关各部分的绝缘。主绝缘:高压和低压之间、相间及对地绝缘;引线或分接开关对地或对其他绕组的绝缘。

分析题

电力系统的发展加速了电力设备维修方式的演变,试分析演变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维修方式,并对比分析各种方式的特点。答案:

(1)事后修理BM或故障维修

早期技术及管理水平都很低,即使再重要的设备也只能坏了再修。以致工作毫无计划性,供电可靠性很低。

简单方便,对消耗性产品是有效的。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扩大,设备故障所造成的停电损失也越来越大,事后维修无法满足系统对运行稳定性的需求。(2)定期检修TBM或预防性维修PM 预防性试验是电力设备运行和维护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有效手段之一。预防性试验、大修和小修构成了定期维修制的基本内容,但是,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其弊端也凸显出来: 1)维修周期频繁;

2)预防性试验项目过多; 3)经济性差;

4)增大不安全因素:易发生人身和设备安全事故,停送电过程易造成误操作; 5)过度维修:频繁检修非但不能改善设备性能,反而常常会引入新的故障因素; 6)维修不足:由于采用周期性定期检查,很难预防由于随机因素引起的偶发事故,设备仍可能在试验间隔期间内由于微小缺陷的持续发展导致发生故障; 7)预防性试验条件与实际运行工况不同,很难正确反映高压电气设备在运行中存在的缺陷。

(3)状态维修CBM或预知性维修

通过对设备运行情况的实时监测,随时查明设备可能“存在着什么样的隐患,什么时候会发生故障”,预先得知将要发生事故的部位和时间,设备管理人员因此可以从容地安排停电计划和组织维修人力,采购必须的备件,以便在短时间内完成高质量的维修工作。实现“无病不修、有病才修、修必修好”的目的。(可简单说明)

实现电气设备绝缘状态检修的技术支持? 答案:

1、系统可靠性评估:

系统可靠性评估是状态检修的重要技术组成部分,是根据可靠性结构、寿命模型及试验信息,利用统计方法和手段,对系统的可靠性指标给出估计的过程。

2、先进检测技术

先进检测技术是实现状态检修的重要手段,也是长盛不衰的研究热点。因为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首先决定于能否获取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是数据处理和诊断决策的基础。

3、信息采集处理技术

状态检测所测的特征信号,既有状态变量,也有二次效率信息(如分解物等),有很多信号反应设备状态。因此,不同设备需要选择不同信息及不同信号处理方式。

4、干扰抑制技术

状态检测过程虽然需要采取很多抗干扰措施,但在线检测过程中仍不可避免受到现场中的各种干扰,除需要对硬件滤波器和数字滤波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外,近年来不断有新的抗干扰技术出现。

5、故障模式识别技术

研究故障特征提取和特征识别是在线检测及故障诊断技术的重要分支。

6、故障严重性分析技术

既有按产品功能和对环境与人员的损害分为4个等级的故障严重性程度区分,又有用于评价电气设备的3级评定法。但这些方法都以人为办法来区分,由于区分故障严重性是确定设备是否退出运行的关键性指标。

7、寿命估计与预测技术

设备的寿命估计是对电气设备更新的基本依据,目前所采用的基本方法是在大量实验基础上利用概率、统计的相关知识,如通常认为电容器寿命服从威布尔分布,而发电机寿命服从指数分布,现在又有使用CIGREⅡ方法对绝缘老化进行估计,从而得到设备的剩余寿命。

8、信息管理与决策技术 状态维修简化决策流程

作业诊断 篇3

一、探索过程

(一)现状调查

为了解学校的作业情况,学校对学生的作业能力、作业态度、作业方法、作业环境等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有:学生因缺乏自信而盲目抄袭作业,没有及时订正并进行反思;教师布置的作业内容枯燥,评价单一;家长无法指导子女完成家庭作业。

(二)顶层设计

依据分层教学的理念和多元智能理论,学校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与能力水平提出了个性作业的想法。所谓个性作业,就是对班级每一个学生的作业进行个性化布置与评价,重点关注后20%学生, 即把关注“后进生”的工作深化到作业领域。

(三)具体操作

1.学情精细诊断

“诊断”从医学角度来说是对人们的精神和体质状态作出的判断,通常医生是根据症状来识别病人所患何病。类比到教学中,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实际来识别学生的作业能力与作业态度。

学校强调对每一个学生进行精细诊断,为他们量身定制合适的作业内容。具体而言就是根据学生的客观情况和任课教师的主观认定,建议学生选择最佳难度的作业。同时,学校设计了特征分析应用程序,供学生自主评价,自主选择。需要指出的是,学生精细诊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是一次认定就始终运用。表1所示为某次学生特征分析的结果。

2.四级动态作业

根据布鲁姆“目标分类学”理论,学校将作业内容设置为四个难度级别:抄写背诵→模仿帮助→独立思考→探究创新。四个级别作业由浅入深,先完成低级目标,再完成高一级的目标。图1为“四级动态作业”框架图。

一级难度,抄写背诵———让厌学者找回自信。

抄写背诵主要针对成绩较差、厌学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缺失自信心,没有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设置一级难度作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了解独立完成作业的重要性,体会完成作业的喜悦。因此,作业内容尽可能放低要求,缓解学生心理压力。作业评价以鼓励为主,以心理辅导为手段, 促使学生慢慢向高一层次迈进。

二级难度,模仿帮助———让落后者体验成功。

模仿帮助,主要适合肯学但能力较差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有独立完成作业的意愿,但苦于能力较差,不能独立完成作业。所以通过不变题型变数字、 不变知识点变结构等形式,让学生模仿练习,可以促使学生完成作业。二级难度作业的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整节课的知识点,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体会独立完成作业的喜悦。为此,作业内容应尽可能地考虑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在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信心的同时,真正落实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级难度,独立思考———让平凡者发现个性。

三级难度作业适合具有一定学习能力,能够独立完成作业的学生。但从多元智能的角度来看,学生表现出的能力不均衡,所以通过个性作业可以让平凡者发现自己的长处,使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同时,这一难度的作业要发挥“参考答案”的作用,引导学生不断反思,提高学习水平。

四级难度,探究创新———让优秀者展示风采。

设计探究创新作业可以让学习能力突出的学生有展示风采的机会。它注重不让学生做过多无用的作业,而是精挑细选,注重能力培养,重视探究性问题的解决。

3.建作业资源库

个性作业布置应该满足学生的需要,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多梯度、多形式的家庭作业。对此,学校建立了作业资源库:设置一些必做题,让完成有困难的学生获得补偿教育的机会;设置一些选做题,充分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设置一些自由题,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作业的空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作业个性化评价

不同难度的作业,目标不尽相同。第一、二级难度以激励性评价为目的,帮助学生找回自信心、体会成功喜悦;第三、四级难度以诊断性评价为目的, 帮助学生找出知识点上的不解之处,重新梳理知识结构。学校注重在发展中评价,以评价促发展,尤其是创新、实践、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发展,努力让学生感觉“不是被检查,而是被分享”。

5.加强作业管理

学校要求全程记录作业结果,记载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科学分析问题成因, 找出解决问题的相应措施。同时,建立学生作业全程跟踪档案,为学生特征分析提供数据来源,并为过程性评价创造条件。此外,重视错题管理,编制以错误集为题库的单元复习作业或测验。

6.加强作业讲评

作业讲评包括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讲评和以学生交流为主的讲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讲评主要包括方法指导、内容梳理、策略指导、思路分析、规律归纳、方法总结等。以学生交流为主的讲评主要包括方法交流、过程讨论、内容理解、解题演示、思路讲述等。不同难度作业的内容不同,所以讲解时分组进行,可以是小组范围内的讲解,也可以个人面对面的讲解。

二、实施效果

通过精细诊断设置个性作业的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是教师对待作业的态度有了明显的变化,设计作业时会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努力完善个性作业的评价标准,并主动搜集课程资源,逐步形成个性作业资源库。

二是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比率明显上升,有效杜绝了学生抄袭作业的现象。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每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作业,超过90%的学生认为自己可以独立完成作业。学生学习自信心得到全面的提高,特别是选择第一、二级难度作业的学生,他们觉得有适合自己的作业,而且作业评价结果也不落后于其他同学。学生作业时间得到明显控制,作业效率有所提高,他们认为做作业时不会浪费时间,不会三心二意。

三、存在的问题

作业诊断 篇4

关键词:职业性镉中毒,健康监护,镉及其化合物,职业卫生标准

职业性镉中毒的体检与诊断是一项专业性、政策性、原则性强的工作, 诊断的正确与否既关系到劳动者的切身利益, 也影响到用人单位的人员调配乃至经济发展。《职业性镉中毒诊断标准》 (GBZ 17-2002) 及《镉作业人员体检规范》 (下称规范) 的颁布和实施[1,2], 为镉的体检与诊断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技术保障。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对镉作业人员体检时由于选择“选检项目”等的不同以及因诊断医疗机构对“规范”、“标准”的理解不同, 致使所作出的结论不尽相同, 易导致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对体检结论产生异议、劳动者投诉及申请职业病鉴定等问题。作为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应体现科学性和先进性, 注重可操作性。而职业病的早期发现更离不开职业性体检工作, 因此结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管理办法》, 职业体检规范与职业病诊断标准之间应保持标准的完整性和有机联系。现就标准应用中几个常见问题进行讨论, 并提出建议。

1镉作业职业体检规范存在问题的探讨

1.1 强制体检项目的不合理

按照我国《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 (GBZ 188-2007) , 镉及其无机化合物作业的必检项目是血常规、尿常规、尿镉、尿β2微球蛋白。体检时, 尿β2微球蛋白 (简称β2MG) 是必检项目即强制性的体检项目, 而视黄醇结合蛋白 (简称RBP) 是选检项目, 即可检查亦可以不检查的项目。而《职业性镉中毒诊断标准》 (GBZ 17-2002) 中尿微球蛋白与尿视黄醇结合蛋白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任其一超标都影响最后的诊断结果。笔者结合日常体检和诊断经验, 两者结果的阳性率 (超过标准的诊断值1 000 μg/g) 没有一致性, 袁华敏等[3]研究表明β2微球蛋白 (β2MG) 与视黄醇结合蛋白 (RBP ) 在重金属中毒病例中不具有直线相关关系。不同的慢性轻度中毒病例, 存在个体差异, 在疑似职业性慢性轻度镉中毒病例中大部分是视黄醇结合蛋白 (选检项目) 超标, RBP检测的意义更大, 更实用。在实际体检中如果选检项目视黄醇结合蛋白未检, 在尿镉超标、尿微球蛋白正常的情况下, 很容易将一部分职业性轻度镉中毒的病人误诊为观察对象, 造成假阴性, 达不到到早期发现病人目的。对诊断的45例职业性轻度镉中毒病人β2MG与 RBP结果的分析表明, RBP的阳性率高于β2MG, 见表1。镉作业人员必检项目的内容将直接影响到职业性镉中毒患者的发现。目前的GBZ 188-2007《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应对镉及其无机化合物的体检项目修订, 将视黄醇结合蛋白改为必检项目。

注:SPSS统计软件分析:McNemar Test 二项分布精确概率计算, n=45, P<0.05, 接受H1。

1.2 尿镉检测的质量控制不完善

根据诊断标准, 诊断的客观指标都来自于生物材料尿样。尿镉是否超标对体检与诊断结论为观察对象或中毒起决定性作用。尿镉结果的准确性受多方面的影响:样品的采集、保存、检验方法等, 本文重点讨论样品的采集。在工作中, 因尿样的检测结果直接影响到职业病的诊断和处理, 大部分患者能按要求留尿标本, 但也有少部分患者因某些原因弄虚作假, 尿样加含镉的原料或以镉超标病人的尿样冒名顶替, 增加了工作的难度和处理的公平性。为此, 尿样的采集成了尿镉检测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为保证尿样标本的代表性和真实性, 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①做好采样前的思想动员工作, 解释相关指标的意义等;②确保标本来源的可靠性, 体检尿标本时由厂方、体检机构共同把关, 仔细进行人员核对;③防止标本的污染或作假;留尿时先洗手, 并确定人员现场采集。将尿样的采集规范到体检与诊断“标准说明”中。

2镉中毒诊断标准存在问题的探讨

2.1 观察对象定义不合理性

尿镉测定连续两次在5 μg/g肌酐以上, 尚无慢性镉中毒的临床表现。但在实践中尿镉波动大, 同一个体连续3 d的尿镉测定结果可相差很大, 几次测定尿镉可能出现的“高-低-高”或“低-高-高”等问题。如周丽等[4], 对镉超标人员复查时发现, A工人的3 d尿镉是4.81、8.62、5.96 μg/g肌酐, B工人的3 d尿镉是6.45、1.48、5.83 μg/g肌酐, C工人的3 d尿镉是3.49、4.34、5.44 μg/g肌酐。按照现有的标准似乎不应按观察对象处理, 但根据尿镉结果结论为观察对象更趋于合理。以“尿镉连续两次在5 μg/g肌酐以上”依据不合理。

2.2 慢性轻度镉中毒关键诊断指标存在的问题

根据 GBZ 17-2002《职业性镉中毒诊断标准》, 患者只要有明确的镉作业接触史, 连续2次尿镉测定在5 μg/g肌酐以上, 具有尿β2微球蛋白含量或尿视黄醇结合蛋白含量任何1项升高者, 即可诊断为“职业性慢性轻度镉中毒”[1]。对于尿β2微球蛋白含量或尿视黄醇结合蛋白超标次数诊断标准没有明确的规定:超标1次还是连续超标2次以上或者连续检查累计超标几次没有规范。而工作中经常遇到门诊检查尿β2微球蛋白或尿视黄醇结合蛋白含量超标, 而住院观察恢复正常, 其可能原因:尿液标本的种类 (门诊大多为随机尿, 住院病人为晨尿) 、体检人员的饮食、体位、情绪、运动等导致生化结果的波动。上述情况必然影响诊断机构的诊断:判断为观察对象还是慢性轻度中毒, 标准无相关的解释, 从而影响诊断医师最后的诊断结果。虽然尿β2微球蛋白或尿视黄醇结合蛋白含量二者的超标都反映了肾小管的早期损害, 但尿β2微球蛋白和尿视黄醇结合蛋白的结果受其影响因素多。一般情况下, 尿视黄醇结合蛋白比较稳定, 不受pH、血压的干扰, 很多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尿路感染等也会引起尿视黄醇结合蛋白升高;而尿β2微球蛋白受pH影响较大, 在酸性环境中不稳定, 本身波动较大, 健康成年人上限为300 μg/g肌酐, 诊断值为1 000 μg/g肌酐。除职业因素外, 引起尿β2微球蛋白增高的常见原因有:高血压、药物 (庆大霉素、解热止痛药) 、强体力劳动、激烈运动等。肝脏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肿瘤等肾外因素也可致尿β2微球蛋白增高[5,6]。但实践工作中发现诊断病例β2MG超过诊断值的少, 阳性率低。45例诊断病例中β2MG超过诊断值 (诊断值1 000 μg/g肌酐) 的仅3例, 阳性率仅6.67%。

2.3 慢性重度镉中毒的理解歧义

除慢性轻度中毒的表现外, 出现慢性肾功能不全, 可伴有骨质疏松症、骨质软化症, 即可诊断为慢性重度镉中毒。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代偿期是否考虑为慢性肾功能不全没有解释, 主观认为慢性肾功能不全应与临床症状相结合。单纯的慢性肾功能不全不在概念之内。而“可伴有骨质疏松症、骨质软化症”可理解为这两项指标在诊断慢性重度中毒时为非必需指标。

3标准修订的建议

2002年颁布的《职业性镉中毒诊断标准》 (GBZ 17-2002) 及2007年颁布的《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 (GBZ 188-2007中的内容之一) , 为镉的“第二级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供了技术和法律保障。但是为提高镉相关职业卫生标准的准确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保证职业体检与相应诊断标准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特建议对《职业性镉中毒标准》 (GBZ 17-2002) 进行修订:观察对象参照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推荐的办法, 连续3 d测定尿镉有2次或3次超标可列为观察对象[5];慢性轻度中毒:参照《职业性苯中毒标准》 (GBZ 68-2008) [7], 尿镉超标的同时, 建议住院观察1个月, 每周检查2次, 符合尿β2微球蛋白含量或尿视黄醇结合蛋白反复超标者 (3次以上) 诊断才成立;慢性重度中毒诊断条件:增加慢性肾功能不全的解释说明, 应不包括慢性肾功能不全代偿期, 标准中“可伴有骨质疏松、骨质

软化症”在标准说明中有解释, 为诊断的非必需指标。对镉作业健康监护的体检规范应在现有必检项目血常规、尿常规、尿镉、尿微球蛋白的基础上增加视黄醇结合蛋白, 保证体检与诊断的连续性。为了确保职业体检与诊断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应加强尿镉采集的质量控制, 将诊断标准中“正确使用标准的说明”内容增加尿镉的质量控制, 即尿镉检查结果不规律, 波动性大, 受运动和食物等多方面的影响, 考虑到尿镉的自然波动, 收集尿样时, 应用广口聚乙烯塑料瓶收集一次晨尿约100 ml, 特别注意采样过程中的污染问题, 尿样采集后, 宜尽快送检, 并连续测3次。为保证β2MG和RBP在镉中毒诊断意义上的一致性, β2MG的诊断值1 000 μg/g肌酐应适当降低。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17-2002职业性镉中毒诊断标准 (S)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188-2007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 (S)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4-16.

(3) 袁华敏, 李毅刚, 丁献山.尿β2MG、RBP水平与重金属中毒分析 (J) .实用预防医学, 2011, 18 (5) :929-930.

(4) 周丽, 徐新云, 杨荣兴.镉作业工人尿镉和尿蛋白变化的检测分析 (J) .职业与健康, 2008, 24 (9) :2012-2013.

(5) 黄金祥, 何凤生.职业中毒 (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151.

(6) 黄金祥, 何凤生.职业病医师培训教材 (第2版) 第2篇:职业中毒 (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9:175-178.

作业诊断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中资料来源于在我院体检的镉作业者, 抽取其中的255例作为研究组, 其中男158例, 女97例, 年龄25~60 (45.3±14.6) 岁, 另抽取同期健康体检者255例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160例, 女95例, 年龄24~60 (44.9±13.6) 岁。以上统计镉作业者和健康体检者的年龄、性别比例等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以上统计的镉作业者和同期健康体检者留取24h尿液进行测定, 具体方法:于检查当日清晨排空膀胱后, 饮水200ml, 并在1h后取尿液进行尿量及尿比重测量, 测定尿β2 ̄微球蛋白、尿镉水平, 并对这两组研究对象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尿β2 ̄微球蛋白用酶标免疫分析法检测, 尿镉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 χ2检验, 检验标准α=0.05, 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尿β2 ̄微球蛋白检测结果

研究组尿β2 ̄微球蛋白均值为125±11μg/L, 对照组尿β2 ̄微球蛋白均值为70±14μg/L, 研究组与对照组差异性显著 (P<0.05) 。其中研究组有22例尿β2 ̄微球蛋白高于正常上限, 所占比例为12.5%, 对照组无高于上限者, 两组差异性显著 (χ2=23.98, P<0.01) 。见附表。

2.2 尿镉检测结果

研究组尿镉测定范围为0.03~0.018μmol/L, 均值为0.07μmol/L, 有67例超过尿镉正常值上限 (0.04μmol/L) , 所占比例为38.1%。

3 讨论

临床研究证实, 肾脏为镉毒性损伤的主要靶器官, 镉中毒主要对肾脏的近曲小管造成损害, 其对肾脏的损害较为隐匿, 初期诊断存在较大的困难, 一般经尿常规检查并不会发生任何的异常。若是肾功能指标发生改变, 则表明损害已经达到了严重的程度, 因此防治镉中毒对肾脏的损伤具有重要意义, 应注意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2]。

近几年关于镉中毒造成肾损害的研究逐渐增多[3], 本次研究中出于对尿β2 ̄微球蛋白测定在镉作业者肾脏损害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价分析的目的, 对在我院体检的镉作业者展开了尿β2 ̄微球蛋白、尿汞水平检测, 并将检测结果与健康对照组进行了对比分析, 结果发现, 肾损害患者的尿β2 ̄微球蛋白、尿镉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发生显著升高。这一结果充分证实镉中毒致肾损害患者的尿β2 ̄微球蛋白水平会发生异常表达, 这对于临床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关注[4]。

综上所述, 尿β2 ̄微球蛋白水平检测可为镉中毒肾损害早期诊断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在今后的后诊治以及预防工作中应对其给予关注。

参考文献

[1]苏素花, 蒋东方, 农康, 等.铅性肾损害效应生物标志物β2-MG、NAG、RBP的相关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临床新医学, 2009, 2 (12) :1239-1242.

[2]姜秋霞.汞作业人员肾脏早期损伤指标的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 2010, 23 (10) :673-674.

[3]向莉, 周华, 李旻, 等.胱抑素C评估IgA肾病患者肾纤维化程度及早期肾损害的价值[J].江苏医药, 2012, 16 (16) :782-783.

上一篇:高校战略管理下一篇:临床药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