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成本管理问题分析(精选12篇)
企业成本管理问题分析 篇1
企业要把标杆物流成本与自身物流成本进行综合比较, 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差距, 考虑差距产生的根源, 再采取减小差距的具体措施。应当注意的是, 在执行此项方案之前, 要求企业对全体员工进行培训, 以便让员工明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方面的不足和优势, 而且尽可能地让员工参加具体行动计划的安排。唯有这样, 才能够最终确保方案的有效实施。
1 背景
在当今企业竞争异常激烈的经济环境下, 企业物流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跟国外企业相比, 我国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产生的物流成本非常高。根据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调查, 日本、美国物流成本占GDP比例分别为7.4%和5.6%, 而我国在此方面的比例竟为16.3%。此外, 目前我国企业物流成本在货品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为20%, 比西方发达国家高出一倍。因为物流成本损耗在流通环节只占到8%, 所以, 研究当代企业怎样加强物流成本管理已是当务之急。
2 物流成本管理的问题
2. 1 物流成本核算失误
如果不对物流成本进行分列记账, 就会导致物流成本核算失误, 此问题属于物流成本管理方面的问题。[1]大家知道, 在企业财务会计运作制度中并没有单独的项目, 通常是把企业一切成本都写入费用一栏中, 所以对企业产生的各种物流成本费用采取全面、明确的分析与计算显得必要。而且关于物流成本费用计算方法的失误, 我们绝不能通过外部操纵企业实际的物流成本, 往往在企业财务决算列表中, 其显示的物流成本费预算, 针对的是企业外部物流运行所交付的商品保管费或者运输费等常规的物流费用, 与此相反, 对于像企业内部和物流集运中心有关的设备折旧费、人员费与固定资产税等, 这些都是和企业其他经费一起核算的。[2]
2. 2 物流成本管理效率低
物流成本管理效率低也是企业物流存在的问题之一。各企业对物流成本的控制与计算都是分类进行的。[3]简而言之, 所有企业都按照自己不同的认识与理解来掌控物流成本。如此一来就存在一个成本管理上的问题, 那就是企业间不能进行对物流成本的比较分析, 也不能获得产业平均物流成本数值, 所以不能真正辨识各个企业的相对物流绩效。另外, 对物流成本的构成不能明确地划分在普通的物流成本当中, 如果按此划分, 物流部门就不能完全控制很多成本, 诸如像保管费中的过量生产、过量进货、紧急输送以及销售残留品的在库维持都是归入其中的, 所以这种做法增加了物流成本管理方面的难度。当然也不能把销售关联角度作为划分的角度, 应当了解到物流成本中标准服务所产生的成本是与大量服务所造成的成本杂糅在一起的, 譬如很多企业都把销售促进费纳入物流成本中。[4]问题还出现在它没有从物流的“效益递反”理论来对物流成本实施控制管理, 因为物流成本大多是把物流活动全体作为对象, 因此它是企业基本的、唯一的、共同的数据管理信息源。而且, 物流成本中各领域间有着此消彼长的联系, 所以, 物流成本间各部门是相互关联的。除此之外, 如果对物流成本的乘数效应不理解, 就不能充分应用该效应来改善物流成本的控制和管理。而且加快物流运营速度也可以降低物流成本, 提升物流速度, 能够减少资金使用, 减少物流周期, 节约存储费用, 因而能够省俭物流成本。
3 物流成本管理的对策
3. 1 优化物流服务
通过优化物流服务能够有效降低物流成本, 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对策。提升对用户的物流服务水平能够确保企业实现长期收益。而且在某种程度上, 我们提升客户服务能力是降低物流成本的有效手段之一。[5]可是, 必要的物流服务如果过量, 其效果非但不能为企业带来物流成本方面的下降, 反而不利于物流收益的达成。因此, 在通常情况下, 一方面保证提高客户的物流服务质量, 另一方面防范可能出现的过量的物流服务, 是合理且必需的。我国企业应该在分析客户商品特性与产业特征的前提下, 与客户充分协商, 讨论关于降低物流成本、物流配送的组合等相关问题。假使可以达成一周三次以上配送的目标, 就能够商讨把由此而产生的利润和客户共享, 这样就可以互相提高, 在促进物流服务水平进步的基础上, 找寻缩减物流成本的最优方式。[6]我们知道构建物流成本管理机制是有益的, 能够使物流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做到准确把握, 也有利于改进企业物流管理。但常规会计实践在物流成本计算上不能够出具准确而足够的物流成本数据信息, 从而对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产生不利影响。而物流责任会计能够按照不同层次的管理部门与物流管理人员担负的责任, 汇总、收集及报告其相关资料, 因为它可以把责任实体控制与成本核算充分地联系起来, 用“谁承担, 谁受益”的原则回笼成本。这里面居于主要地位的是明确物流责任重心。
3. 2 整合物流职能
通过整合物流管理职能可以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伴随着当代企业价格竞争的激化, 像ECR等新型供应链管理系统逐步获得普及与发展。此种新型的物流管理系统能够允许客户对价格提出高要求, 也能促使企业迅速地缩短商品转让时间, 可以使企业真正实现及时、快速、高效、准确的管理。要想达到上述目标, 只让本企业的物流系统提升效率是远远不够的, 它要求企业能够协调与其他企业 ( 如上游配套件生产商等) 以及运输业者 ( 如第三方物流供应商) 、客户之间的关系, 完成整个供应链管理的效率化任务目标就要使企业在规划车辆运输时, 能够充分使用车辆的载重量与容积, 使之装满载满。诸如像重量小、体积大的货物可以和重量大、体积小的货物混合装载, 这样既可以符合载重方面的要求, 又能充分使用车辆的容积。[7]可以说, 统一配送是一种产权层次上的分享, 它也叫做集中配送。此种方式是由几个企业集小量为大量、协同使用一切物流设施的配送方式, 能够在很大的地区内调整动作, 一起对某几个或某个用户提供系列化配送服务。
4 结 论
企业加强物流成本管理的初衷在于降低物流成本。但是, 目前我国关于物流成本的研究大都处于起步阶段或细节分析阶段, 或者就是仅仅对部分物流成本管理问题进行研究, 而极少有关于间接物流这样的问题的研究。至于什么是物流成本; 物流成本都由什么构成; 在直接物流成本外, 间接物流成本怎样分配, 还有物流成本怎样控制, 企业怎样做好物流业务外包决策等, 这些问题都没能获得较好的解决。本文系统地研究了企业应怎样计算与认识物流成本, 在取得成本数据信息后, 采取何种措施加以管理, 以尽量降低物流成本。因为物流成本的降低, 不只依靠内部挖掘, 而且还要依赖外部资源。因此, 本文就企业如何借助外部力量解决物流成本管理问题, 用很大篇幅进行了分析。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我国企业物流显现出专业化、网络化与标准化的特点, 很多企业都把物流成本管理视为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本文就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建立物流成本管理制度、创新物流成本管理机制与多方联动降低物流成本等改善目前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物流成本,企业物流管理,问题分析,对策
参考文献
[1]吴清.现代物流概论[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2011.
[2]白贞.物流英语[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2012.
[3]何杨平.现代物流与信息商务[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3.
[4]丁立言, 张铎.物流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5]欧清.我国成本管理改革的回顾和展望[J].会计研究, 2011 (5) .
[6]焉丹.物流外包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J].中国水运, 2012 (1) .
[7]刘志学.目标成本法——供应链成本管理的新方法[J].中国物资流通, 2012.
企业成本管理问题分析 篇2
摘 要:在经济全世界化的今天,企业物流已经出现网络化、专业化以及标准化的特征,物流本钱管理已经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症结因素。本文通过对于我国企业物流本钱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立异物流本钱管理机制、构建物流本钱管理轨制、多方联动降低物流本钱等改良我国企业物流本钱管理的策略。
症结词]:物流本钱;物流本钱管理;策略
企业物流在现今竞争剧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日趋凸显出其首要的地位以及作用。以及国外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在经营进程中发生的物流本钱显明偏高。据国际货泉基金组织钻研统计,美国、日本物流本钱占GDP比例分别为一0、五%、一一、四%,而我国则为一八、六%。此外,我国企业物流本钱占货品总本钱为三0%,比西方发达国家高三倍。因为物流本钱九0%损耗在流通环节,在出产环节只占一0%,因而,探讨现代企业如何加强物流本钱管理已经燃眉之急。
1、企业物流本钱的形成
目前,物流的权威定义来源于美国物流管理协会(一九九八)。该协会认为:物流是供应链流程的1部份,是为了知足客户需求而对于商品、服务及相干信息从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力、高效益的正向以及反向活动及贮存进行的规划、施行与节制进程。美国物流管理协会采取一九九七年日本《物流本钱计算统1标准》中的按功能划分方式来划分物流本钱,分为仓储功课本钱、存货本钱、运输本钱、管理本钱四类。一、仓储功课本钱包含装卸本钱、检货本钱、物流加工本钱、补货本钱、进货入库本钱以及验收获本。二、存货本钱包含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把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加入物流本钱,这是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费用计算的最大区分,它把降低物流本钱与加速资金周转统1起来。三、运输本钱包含公路运输以及其他运输费用及货主费用,货主费用包含运输部门运作以及装卸费用。四、管理本钱也称物流管理费用,包含定单处理本钱以及采购处理本钱。在美国是依照美国的历史情况由专家肯定1个固定比例,乘以仓储功课本钱、存货本钱以及运输本钱的总以及患上出来的。
2、企业物流本钱管理存在的问题
1是对于物流本钱没有分列记账。物流在企业财务会计轨制中没有单独的项目,1般是将企业所有的本钱都列在费用1栏中,因此较难对于企业产生的各种物流费用作出明确、全面的计算与分析。
2是对于于物流费用的核算法子的失误,不能从外部掌控企业实际的物流本钱。在通常的企业财务决算表中,所表示的物流费核算的是企业对于外部运输业者所支付的运输费或者向仓库支付的商品保管费等传统的物流费用,相反,对于于企业内与物流中心相干的人员费、装备折旧费、固定资产税等各种费用则是与企业其他经费统1计算,因此,从现代物流管理的角度看,企业难以从外部正确掌控实际的企业物流本钱。
3是对于物流本钱的计算以及节制扩散进行。对于物流本钱的计算以及节制,各企业一般为扩散进行,也就是说,各企业依据自己不同的理解以及认识来掌控物流本钱,这样就带来了1个管理上的问题,即企业间没法就物流本钱进行比较分析,也没法患上生产业平均物流本钱值,因此没法真正衡量各企业相对于的物流绩效。
4是对于物流本钱的组成不能清楚地划分。在1般的物流本钱中,物流部门完整没法掌握的本钱良多,例如保管费中过多进货、过多出产、销售残留品的在库保持和紧迫输送等发生的费用都是纳入其中的,因而增添了物流本钱管理的难度。
5是不能从销售关联角度清楚地划分计算分类项的物流本钱。从销售关联的角度看,物流本钱中过多服务所发生的本钱与标准服务所发生的本钱是混在1起的,例如许多企业将销售增进费都算在物流本钱中。
6是没有从物流的“效益递反”规律来对于物流本钱进行节制管理。因为物流本钱是以物流流动全部为对于象,所以它是企业独一的、基本的、共同的管理数据。另外一方面,物流本钱中各项目间存在此消彼长的瓜葛,亦即某些项目本钱的`削减,又可能引发其他项目本钱的增添,因而,物流本钱间各项目是互相关联的。另外,对于物流本钱的乘数效应不了解,没有充沛利用该效应来改良物流本钱的管理以及节制。物流本钱削减有乘数效果,例如,如果销售额为一00亿元,物流本钱为一0亿元,那末物流本钱削减一亿元,不但直接发生了一亿元的利益,而且由于物流本钱占销售额的一0%,所以间接增添了一0亿元的利益,这就是物流本钱削减的乘数效应,然而企业在物流本钱管理上表现出来的却常常忽视了这类乘数效应,以致于对于物流本钱的节制不力,不能体现出物流本钱削减所带来的巨大的乘数效益。
3、企业物流本钱管理改良策略
一、立异物流本钱管理机制
第1,完美人材鼓励机制,强化物流本钱意识。在责权力1致的原则下,完美人材鼓励机制,将个人利益与物流本钱管理绩效挂钩,推广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年薪制”,战胜“月薪制”酿成的人员短时间行动,对于贡献凸起的人员予以精神以及物资奖励。政府可以在职称评定、职务提升、工资福利以及住房等方面予以必定的政策歪斜。
第2,施行TCM战略,树立物流本钱管理组织体系。全面本钱管理(Total Cost Management)战略强调企业全员介入本钱管理,将员工个人目标融入企业总体目标当中;TCM凸起“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综合应用系统观点、现代管理技术以及目标管理策略,对于物流本钱进行总体管理以及节制,从而有益于战胜物流本钱的“2律违反”现象。为此,企业应加大TCM宣扬力度,强化决策层的物流本钱意识,使全部员工建立本钱效益观,踊跃介入本钱管理,为TCM的施行营造大众性的优良氛围,并应加强对于本钱管理的领导,确立物流本钱管理的应有地位,组建权威的管理机构,全面负责以及调和物流管理工作,钻研以及计划物流本钱管理的远景任务以及目标。
第3,构筑有效的物质采购本钱节制体系。应想法降低物料采购的各项费用,强化采购人员的业务素质,踊跃采取JIT(Just—In—Time)采购、供应链采购以及网上采购、外包采购等现代采购技术,
依照物项采购价值施行ABC技术分类管理,将集中采购与扩散采购、现货采购与远期合同采购、直接采购与间接采购有机地结合起来。物质采购应通过公道的价值分析(物质价值=功能/本钱),选择质优价廉的物质,从而降低采购本钱。同时,企业应树立科学的供应商调查、评审、遴选体系,树立以及完美索赔轨制。
第4,系统分析综合节制,实现供应链1体化。现代物流本钱节制不但要强调局部节制,更应注重系统化的综合节制。企业应依照现代物流的系统理念,从总本钱的角度动身,分析钻研物流各环节的本钱节制,整合各项物流业务,寻求整个物流系统的效力化。可以物流本钱最小化为终究目标,选择物流同盟以及第3方物流(TPL)等新型物流模式,通过施行TPL战略,将部份或者全体物流业务外包给专业物流机构,应用TPL专业优势、范围效应以及增值服务有效节俭物流本钱,提高资金周转率。
二00三年,欧盟TPL约占其物流总量的三五%,而中国仅为一五%摆布,跟着市场竞争剧烈化,新型物流供应链管理不断患上到发展,应斟酌从产品制成到终究用户整个进程的整合优化,调和企业与供货商、运输商、客户之间的瓜葛,实现信息同享、技术分散、资源优化配置,以1体化的供应链管理在全世界追求资源采购、出产制造以及产品分销。例如,零售巨头沃尔玛公司与宝洁公司的产销同盟,使产销双方紧密联络,从而能及时应答市场变化,削减交易本钱、在库本钱以及流通费用,二者产销同盟已经成为供应链管理的典范。
第5,树立物流本钱综合管理框架。物流综合本钱节制的实现框架1般由横向节制、物流本钱纵向节制以及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节制3部份组成。物流本钱横向节制主要有物流本钱的预测、规划、计算、分析、信息反馈以及节制、决策等步骤,物流本钱节制与决策是以物流本钱资料为根据,结合其他技术、经济因素等进行钻研、分析,抉择采用的行为方针,并进行可行性分析后选择最好方案。物流本钱纵向节制也是物流进程的优化管理。
物流进程是拥有创造时空价值的经济流动进程,要到达最大的市场价值,就必需保证物流各环节的最好配置。物流系统是1个庞大而繁杂的系统,对于其进行纵向优化需要借助适量节制法子以及手腕,使其与横向节制交织进行。常见技术手腕包含功课本钱管理法、数理分析法子等。通过引入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供应链1体化,可以大大提高节制的效力。采购人员依据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提供的功能,搜集并汇总各机构定货的商品名称、定货数量,依据供货商的可供商品货源、供货价格、交货期限、供货商的信用等资料,向指定供货商下达采购指令,而供货商则能依据网络中心转来的相干信息及时支配出货,如斯便能实现系统最大效力。
二、构建物流本钱管理轨制
对于物流本钱在必定程度上的准确掌控有助于改善企业物流管理。传统会计实践在物流本钱核算上不足以提供足够而准确的物流总本钱信息,无益于企业物流本钱管理。物流责任会计就是依据不同级别的物流管理人员以及管理部门应负的责任,搜集、汇总及讲演其有关资料的1种会计轨制。它能将本钱核算与责任实体节制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谁受益,谁承当”的原则归集本钱。这里面首要的是明确物流责任中心。所谓物流责任中心是指由1个主管人员负责,承当规定责任并拥有相应权力的内部物流单位。公道划分好责任中心后,然后再以它们为对于象,收集以及讲演其规划数据以及执行进程中的实际数据,对于此进行节制、分析以及评价,促使物流规划以及节制不断互相起作用。基本内容包含:第1、事先编制责任预算或者责任本钱预算;第2、事中进行日常节制以及核算;第3、事落后行事迹考查。通过各个责任层次对于内部物流流动进行监督节制,并将物流流动组成1个有机总体,使各部门以及环节为实现物流系统总目标担当各自责任,并通过各物流责任中心信息反馈,使物流系统决策部门随时掌握情况,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可以有效降低物流本钱,提高物流系统效益。
三、多方联动降低物流本钱
(一)通过物流公道化降低物流本钱。物流公道化是指使1切物流流动以及物流设施趋于公道,以尽量低的本钱进行高质量的物流流动。物流的各个流动的本钱常常此消彼长,若不综合斟酌必然会造成物流费用的极大挥霍。物流的公道化要依据实际物流流程来设计计划,不能单纯地强调某1个环节的公道、有效、节省本钱,而是要从企业经营的总体斟酌。正由于如斯,设计1个公道的物流运营方案,绝非开几回会议就能解决,而需要广博的知识及广泛的调查,这里包含运输方式、运输线路的选择,还有仓库位置的选择、货物的堆码技术等各个领域的知识。
(二)通过加快物流速度降低物流本钱。提高物流速度,可以减少资金占用,缩短物流周期,降低存储费用,从而节省物流本钱。海尔公司提出“零运营资本”就是靠加快采购物流、出产物流、销售物流的速度来缩短整个物流周期,提高资金的应用率,从而到达零运营本钱。美国出产企业的物流速度平均每一年一六~一八次,而我国企业还不到二次,也就是说,出产一样的东西,咱们需要的物流资金是对于方的八~九倍。可见,通过提高物流效力来降低物流本钱的空间无比巨大,这里蕴涵着1个亟待开采的金矿。
(三)通过优化流通全进程降低物流本钱。对于于1个企业来说,节制物流本钱不仅仅是本企业的事,或者仅仅寻求本企业物流的效力化,而应当斟酌从产品制成到投递终究用户的整个供应链进程的物流本钱效力化,即物流设施的投资或者扩建与否要视整个流通渠道的发展以及请求而定。例如,原来有些厂商是直接面对于批发商经营的,因而,良多物流中心是与批发商物流中心相吻合,从事大批量的商品分拨配送。但是,跟着零售业中的便民店、折扣店的迅猛发展,客观上请求厂商必需适应这类新型的业态情势,开展直接面向零售店铺的物流配送流动。在这类情况下,原来的投资就有可能沉淀,同时又请求树立新型的相符现代物流发展请求的物流配送中心,这些投资虽然从本企业来看,增添了物流本钱,但从整个流通进程来看,却大大提高了物流效益。
(四)通过整合物流职能管理降低物流本钱。跟着现今企业之间价格竞争的激化,ECR等新型供应链管理体制不断患上到发展与普及。这类新型的物流管理体制使患上客户除了了对于价格提出较高的请求外,更请求企业能有效地缩短商品周转时间,真正做到快速、及时、准确、高效的管理。要实现上述目标,仅仅本企业的物流体制拥有效力化是不够的,它需要企业调和与其他企业(如上游配套件供应商等)和客户、运输业者(第3方物流供应商)之间的瓜葛,实现整个供应链流动的效力化。
(五)通过优化物流服务,降低物流本钱。提高对于客户的物流服务水平是企业确保长时间收益的最首要手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提高客户服务水平是降低物流本钱的有效法子之1。然而,超过必要量的物流服务不但不能带来物流本钱的降落,反而有碍于物流效益的实现。所以,在正常情况下,为了既保证提高对于客户的物流服务质量,又避免呈现多余的物流服务,企业应该在斟酌客户产业特征以及商品特性的基础上,与客户充沛调和,探讨有关物流配送的组合、降低物流本钱等问题,如果能够实现一周二⑶次的配送,可以切磋将由此而发生的收益与客户分享,从而互相增进,在提高物流服务质量的条件下,追求降低物流本钱的最好途径。
(六)通过合并策略降低物流本钱。合并策略包括两个层次:1是法子上的合并,2是共同配送。法子上的合并是指企业在支配车辆运输时,充沛应用车辆的容积以及载重量,做到满装满载。例如体积大重量小的货物以及体积小重量大的货物搭配装载,就能够既知足载重方面的请求,又充沛应用了车辆的容积。共同配送是1种产权层次上的同享,也称之为集中配送。这是几个企业联合小量为大量,共同应用1切物流设施的配送方式,在较大的区域内调和动作,共同对于某1个或者几个客户提供系列化配送服务。
(七)通过减少退货降低物流本钱。退货本钱也是企业物流本钱中1个首要的组成部份,它常常占有至关大的比重。退货本钱之所以成为某些企业主要的物流本钱,是由于跟着退货会发生1系列的物流费、退货商品损伤或者滞销而发生的费用和处理退货商品所需的人工费用等各种事务性费用,而退货方如不承当商品退货发生的损失,将很随便地退回商品,这就需要企业专门钻研制订退货的相干管理对于策。
参考文献:
[一]吴清1、现代物流概论[M]、北京:中国物质出版社,二00三、
[二]吴清1、物流管理[M]、北京:中国物质出版社,二00三、
[三]白世贞、物流英语[M]、北京:中国物质出版社,二00四、
[四]何杨平、现代物流与信息商务[M]、广州:暨南京大学学出版社,二00四、
企业中非会计成本问题分析 篇3
【关键词】非会计成本;成本核算;企业管理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消耗的资源日益增加,成本核算的难度也随之增加。传统意义上的成本核算,受到货币计量、信息可靠程度以及财务人员的主观意识等因素影响,忽略了企业对时间成本以及机会成本等隐性成本因素的考虑。本文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对经济学意义上的非会计成本等隐性因素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探讨,提出企业成本核算中的问题,进而对企业非会计成本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希望能引导企业做出正确的经营管理决策,推动企业不断发展。
一、企业非会计成本的主要内容
企业的非会计成本主要是指对企业的经济成本进行控制,主要的含义是企业的财务管理对企业内部资源消耗、时间消耗等隐性信息的计量和核算,即根据货币的计量、历史投入成本、信息可靠程度等综合因素进行内部审议和核算。非会计成本在经济学上的内容主要包括机会成本、企业内部因沟通问题成本、重复性活动成本、制度漏洞成本等方面。由于非会计成本既没有实际的发生,又不能具有可靠性来加以系统性的统计和核算,因此很多时候被忽视。但是它的存在会给企业的经济效益核算工作带来较大的影响,所以必须对机会成本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分析,这样才能对企业经济投资和日常运营提供全面的参考依据。
二、企业成本核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成本核算管理制度不健全
根据有关数据分析,大多数企业的成本核算管理制度并不健全,由于相关的法律、法规、条例不够完善,没有相应的成本核算监督管理机制,很多时候企业的成本核算受企业的主观意识影响较大,甚至有时候完全忽视非会计成本的因素,最终严重影响到企业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完善性。
(二)企业成本核算范围存在局限性
企业成本核算必须遵循会计学的基本原则,要以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以及货币计量四大因素为前提,同时要求成本核算的信息必须满足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较性、谨慎性等主要的质量要求。而在企业成本核算范围的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很多时候在货币计量、可靠性质量以及会计人员本身主观局限性等方面存在不足。
货币计量假设有利于不同企业在统一标准下,通过共同的标准反省和考量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但事实上,由于企业内部存在很多货币计量不到的资源,例如企业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相关制度的完备情况、员工的素质情况、客户满意度情况等反映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隐性资源。由于这些资源无法通过货币数字进行考核,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成本核算的精确性、系统性和完善性。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二条规定: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和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以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可靠真实、内容完整,即会计信息质量必须满足可靠性原则。而这一原则没能涉及到非会计成本相关的概念,虽然机会成本等非会计成本不是企业的实际成本支出,但非会计成本对企业未来的决策及资源利用率的最优化影响巨大。在成本核算中忽视非会计成本因素,将会严重影响企业的决策,甚至可能影响到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在实际的企业会计工作中,有些数据只能根据会计人员的经验和对未来的预计进行相关的核算工作,例如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制造费用分配方法的平衡和选择等,很容易受到个人主观因素产生影响。而且很多会计人员在会计准则的影响下,很容易形成定向思维,忽视了企业内部管理效率、制度的完备情况等无形资产对企业成本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成本核算工作的范围进一步受到影响和限制,严重影响着企业成本核算过程中的准确性和完善性。
(三)会计人员财物核算流程问题颇多,监督流于形式
根据有关的数据分析来看,在很多非会计核算工作流程中,由于会计从业人员自身拥有的知识体系与新时代下的非会计成本运算的要求有所脱节,导致某些时候非会计核算流程出现不规范和不安全的隐患,这正是非会计成本核算制度不规范所产生的不良效果。同时由于相关监督机构的不全面和监督过程的流于形式,导致非会计核算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得不到切实的解决。
(四)工作人员非会计成本相关专业素养不足
在新时代下,由于非会计成本核算在企业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但是相关的会计核算人员缺乏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在实际的非会计核算过程中也存在欠缺。同时,由于工作人员对非会计核算的重要性认识缺失和专业素养不足,因此在工作执行的过程中大打折扣。由于很多会计核算人员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在处理非会计成本问题和应对一些专业的紧急问题时明显感觉力不从心。
三、解决企业中非会计成本问题的重要性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升也日益发挥出作用和效果。非会计成本存在的相关问题对企业的战略决策、选择等都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尤其对企业是否加大投资和融资等关键性的考虑、经济效益的提升和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对企业整体经营的系统规划等关键性因素的考量和审议工作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另外,加强对企业非会计因素的重视程度,能够使公司在各个方面的财务收支情况通过财务核算工作一目了然,同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整个非会计成本进行科学、合理、系统的决策、分析、选择,确保公司在非会计成本上能有效地进行科学管理,从而对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起到重要的保驾护航作用。
四、针对企业中非会计成本问题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培养
提高管理能力、增强先进管理意识的培养工作,是实现施企业会计管理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方面,要积极组织各个管理部门、单位之间的联系,进行交流活动、推广先进工作经验;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员工的专业知识的培训工作和辅导工作,使非会计因素核算向系统化、专业化、高效化的方向稳步前进。
(二)树立正确和先进的财务会计知识意识
要加强企业在非会计成本问题的核算工作,就要在观念上树立正确的成本核算观念,做好全体员工的素质和专业知识的培训工作,否则企业的财务核算工作就成了空中楼阁。要求企业从上到下时刻树立强烈的财务核算意识,将非会计核算工作作为企业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时时处处做好企业非会计核算工作的教育工作,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因为忽略非会计核算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良反应的概率。只有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整个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使企业在经济发展中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三)健全和完善企业内部相关的管理制度
加强和改进企业会计核算工作,除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外,更重要的是制度规范的执行力。制度规范主要指的是在实际过程中,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经验形成的特有的管理体制、管理模式和规章制度。这些制度主要起到了规范企业财务核算和调节各方面关系的作用。制定令行禁止的规章制度,是保障企业财务工作能否系统运行的根本所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的建设能有效保证企业会计核算过程中的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制度制定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集体之上的原则,坚持科学、合理的前提下,自觉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素质能力,将制度建设融入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建设中去。
(四)建立完善的企业会计核算机构和体制
建立完善的财务核算机构,是保证更高质量的财务核算工作的条件,也是检验各项财务核算工作是否能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就要求相关企业成立相关的财务核算机构,通过专业人士进行管理和指导,明确非会计成本核算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使下属各部门各司其职,全面保障非会计成本核算工作的顺利落实和企业财务核算工作的顺利开展。要求管理者都能明确非会计成本核算工作对企业公司的重要性,赋予他们相应的权利和责任,这对企业的更快更强发展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中非会计成本问题对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以及营运安全管理等都有着重大的作用,但是很多时候都被企业所忽视。本文通过对企业中的非会计成本进行简要的概括,强调非会计成本核算工作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关键性作用,进而指出我国大多数企业在成本核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的解决措施。希望通过本篇文章的概述,引起相关企业对非会计成本问题的重视程度,打破传统审计和统计工作的不足和束缚,提高企业成本核算工作的准确性,推动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提升企业发展的稳定性及可持续性能力。
参考文献
[1]任斌.企业“非会计成本”问题初探[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1,(6).
[2]邹利芬.论企业中非会计成本问题的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4,(14).
高新技术企业成本管理问题分析 篇4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处于迅速发展中,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也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也逐年升高,可以明显的看出,高新技术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地位越来越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晚,各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不足,目前高新技术企业仍然在采用传统企业所应用的成本管理方法,之所以采用传统成本管理方式,主要是因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起步晚,缺乏管理经验,对传统的成本管理方式过分依赖;专业的成本管理人员不充足,而企业又不愿花费大量资金在人员培训上,这些原因都限制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寻找更加科学合理的成本管理方式。
二、高新技术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不合理
预算在成本管理中处于基础地位,对企业的成本管理是否合理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现在有很多高新技术企业对于编制预算并不重视,甚至应付了事。有些不经过实际的调查研究就凭空想像预算项目的开支数据,甚至很多时候都不考虑实际的市场因素对于高新技术企业市场的变化因素;没有做到以市场为导向,对市场信息的预测也并不准确;对预算外成本、收入预计也不客观,所以导致了预算编制的不科学不严谨,不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没有可操作性。而且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并没有制定严格的规定,对员工没有约束力,在遇到问题时管理者大多习惯于“点头”而不善于“摇头”,对于一些成本超支的行为,不能利用预算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制止,经常超限额花钱办事,导致成本的过高。
(二)生产过程中的浪费
高新技术企业生产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浪费的现象,不重视日常操作的规范性,生产人员只注重产品的及时生产,只要完成任务即可,往往不考虑此期间资源、材料的浪费以及设备的磨损等。这些浪费现象往往被员工所忽视,认为这些小的浪费无伤大雅,但其实对于企业来说,尤其是规模较大的企业,这种浪费是产品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企业,主要依赖科技产品,成本都比较高,如果再缺少合理的监督和治理体系,不及时监控员工的浪费行为,没有相应的惩戒措施,导致员工对于这种行为不够重视甚至无视。
(三)忽视研发成本和人员成本导致成本过高
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主要是依靠科技力量,所以成本较高,产品生产过程是设计、制造、维护的结合。现如今,有些高新技术企业把成本管理狭义地定义为产品的制造成本的管理,往往忽视了设计研发成本的影响;产品在设计研发阶段很可能过于关注产品的性能,而忽略产品的成本,有时甚至给企业未来的批量生产带来额外的沉没负担。还有一些高新技术企业不重视人才的管理,缺少对研发人员的培训,没有完善的薪酬体系,导致研发人员成本支出不合理,对企业的成本管理造成负担。
三、加强高新技术企业成本管理的对策
(一)合理编制并执行预算
高新技术企业普遍存在预算不合理问题,因此,要想解决高新技术企业成本过高的问题,必须要合理编制企业的预算,并有效执行,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预算的编制必须要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进行实际的市场调研
要考虑到高新技术企业的市场变化因素,以市场为导向,量入为出;要根据产品的性质,对生产各个阶段的成本进行合理预算;要考虑到有可能出现的意外支出,并把它设定在合理的可变区间内。
2. 预算必须要严格执行
对已经进行预算编制而确定的预算,要按照指标额度来进行业务活动,并且要客观准确及时地记录各个责任部门发生的运营业务活动以及消费的资金、能源、材料等;并将目标的完成情况及时汇报给相应的管理层,让管理层有所了解,企业更要认识到预算包含的内容不仅仅是预测,还应对企业的各项费用支出起到有效的约束作用。
3. 预算的信息反馈必须及时、准确
企业要对所有经营活动的开销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检查和管理工作,及时将企业的各项支出记录下来,合理整合各项信息。对费用支出进行系统的考核和评价,提高其使用效率,形成约束力,并进行信息的反馈,为企业下一次的预算编制提供经验,也能使预算编制更加合理。
(二)完善考核机制
对各个生产车间进行考核,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主要考核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材料利用率、运费收入比率、利润率、资金周转率和货物回收率。以财务部制定的目标成本作为成本结转的依据,新产品、木型、工装、零活等未制定目标成本的,按照技术部门出具的工时定额、材料定额,销售部门出具的发货清单及运输派工单进行结算。
企业在制定成本考核时,一定要充分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了解员工的实际能力和素质,结合现实情况,不要超过预期目标,不要把考核标准定的太过“苛刻”。由于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可能员工投入了很多,但仍难以实现某些成本目标,对于这种情况,管理者要及时的调整企业成本目标,从实际出发不打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由于非人为因素而导致的目标未能达成,企业还是应该给予适当的奖励,哪怕是口头上的,否则,员工会对达成这些成本指标失去原有的信心,从而丧失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甚至对公司产生抵触情绪。为了尽快地调动员工积极性,管理层还可以评选标杆成本,按照公司制度对其进行物质奖励。为了保证评选结果的公平性,企业可以从各部门分别抽调人员,最好是基层人员,成立专门的评选小组,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原则,对费用的支出进行公示,其目的就是确保结果让大家信服,并起到宣传、示范作用;同时,企业还要注重对成本会计人员的培养和选拔,增加更多合格的成本会计人员。
(三)合理控制成本
1. 作业成本法的应用
作业成本法就是以作业为基础,确认和计量耗用的企业资源的所有作业,将耗用的资源成本准确地计入其中,然后选择其成本动因,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各个成本计算对象,以实现企业物流决策的最优化为目的,改善企业的作业管理,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为企业提供更有价值的成本信息。当然,实施作业成本管理法有其必要地前提条件,即企业实行电脑一体化制造系统和适时生产系统。
2. 实施成本控制战略
(1)转移成本管理的重心。成本管理的重心应该转移到研发及技术服务方面,使研发费用与销售费用能被结合使用,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2)合理的控制成本费用。高新技术企业对成本费用的控制应主要通过内部员工的工作行为来实施,实行积极的控制———鼓励积极地投入、合理地投入,而不合理的花费应予以限制,合理投入越高,越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 实行全过程成本管理
企业成本管理问题分析 篇5
内容提要: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乃至整个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不仅涉及企业的经济核算与效益,而且与员工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薪酬管理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科学、合理地根据员工对组织的贡献来确定员工的薪酬差别,制定公平、公开、公正的薪酬制度。合理有效的薪酬制度不仅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使员工努
力实现企业目标,提高企业效益,而且能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知识经济下吸引和保留住一支素质良好且具有竞争力的员工队伍。[]
关键词:薪酬管理问题分析
一、企业在薪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薪酬的内部不均衡
内部不均衡,表现为薪酬差距过大或过小。研究发现:人们关心薪资差别的程度甚至关心薪资的绝对水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平均主义”和“大锅饭”已经没有立足之地。更多的人要求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以体现真正的公平。同时,个人职位,能力及工作表现的区别也必然会带来收入的差别,而只有公平合理的差别才能使薪酬发挥其既鼓励先进又能被大部分人接受,过大或过小都能引起员工不满。差距过大是指优秀员工与普通员工之间的薪酬差异大宇工作本身的差异,也有可能是干同等工作的员工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前者的差异过大有助与稳定优秀员工,后者的差异过大会造成员工的不满,差异过小是指优秀员工与普通员工之间的薪酬差异小于工作本身的差异。它会引起优秀员工的不满。
(二)薪酬水平与外部市场不均衡
外部不均衡表现为偏高或偏低,薪酬水平涉及的是一个外部公平问题,即员工将自己在公司所得与社会上同类工作的平均工资水平相比较的过程,比较的结果会影响到他今后的工作积极性甚至去留。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人才作为劳动力市场的资源要素之一,其配置必然要符合价值规律的要求,人才向着价高的企业流动将成为普遍现象。
(三)分配方式单一导致长期激励不足
这主要是针对企业的核心人才而言,包括高管人员、掌握关键技术的工程师及研发人员等。从目前来看,我国大多数企业的薪酬激励主要依赖奖金和绩效工资,而对资本要素、劳动要素、管理要素和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方式使用较少.特别是对劳动要素、管理要素、和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重视程度不够,虽然有不少企业也设计了一些措施,使人力资本参与分配,但比重很小或者由于设计的不合理,几乎没有任何激励作用或只起到很小的作用。几乎是所有的企业都存在这样的问题,短期奖励的引导使短期行为无法避免,而长期效益的受损也就理所当然。
(四)绩效薪酬与业绩脱钩
这也是目前企业中较为严重而普遍的问题。主要表现有以下两种:
1、绩效薪酬差距很小,反映不出个人的努力程度和贡献大小。
2、奖金作为浮动薪筹成为一个相对稳定或不变的数额,而更多地反映了登级和年资,浮而不动,使奖金成为形式主义,形成新一轮的平均主义,失去其设立的意义。
二、原因分析
(一)从整个人力资源系统来看
1、企业没有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在一些规模较小,管理不规范的企业,受企业文化或高管人员的主观影响,不重视薪酬管理,员工薪酬仅仅被看成是一项财务支出,而进行简单的规定与发放,谈不上管理。而另一种情况是虽然很重视薪酬但其他环节缺位,员工薪酬管理要做到科、合理、有效,就必须建立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多个环节的有效运作的基础上,缺少利他环节,根本谈不上有效的员工薪酬管理,或者说根本无法进行。在这一点上,企业容易存在的问题就是:忽视工作分析和职务评价,或绩效考核缺位,使薪酬失去其公平、合理的基础
2、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与薪酬与有关的环节不合理
有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但某些与薪酬与有关的环节不合理在目前企业较为常见的有:(1)、职务评价系统不规范。表现在:a许多企业对职位的评价往往陷入对具体从事该职位工作的人的评价,而非职位评价。b在评价标准及各项指标的设立上往往不能反映职位职责。c职位的工资不能正确反映职位价值的大小。d考核对象成为员工,而不是员工的工作表现。(2)、考核标准不明确或不规范,如考核指标不能被量化、与岗位脱节或过于复杂不能被测量等。(3)、考核过程不规范,受考核人员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常见的有:即以偏盖全;类己效应:对跟自己的某一方面相类似的人有偏爱而给予较有利的评估;近因效应:不久前发生的事件影响较深,认为这便是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或行为,当作被评者的一般特征,较久远的事则忘记或忽略了。人事管理制度中的种种缺陷大多来自考核的主观性与片面性,其结果势必影响考绩的可信度与效度。不能体现出公正、公开、公平。(4)、考核后没有及时的沟通与反馈,对员工工作中的成绩和失误没有给予及时地肯定和纠正,导致员工不满。
(二)、从薪酬系统本身来看
1、薪酬制度不合理。
薪酬制度指由公司根据劳动的复杂程度、负责程度和劳动条件等因素,将各类薪酬划分等级并按等级确定薪酬标准的一种制度,在这里主要指薪酬制定的依据及制定各类人员薪酬的方法。现实中薪酬制度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1)、薪酬制度的系统性低。企业现行的薪酬制度往往会经过或大或小的新资改革而形成。(2)、薪酬制的方
向性错误。薪酬制度涉及的是一个方向性问题,即企业鼓励何种行为,侧重于奖励何种表现的问题。它将对员工行为起引导作用。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中国企业较重视人和,在奖金的发放上较多的倾向于年资,这样做的后果果就是使新员工,特别是新加入的高级人才因得不到重视而丧失工作热情甚至离职。
2、薪酬体系结构设计不合理。
薪酬体系主要指薪酬的构成。企业中绝大部分企业在其结构设计上不够合理,表现为:(1)、固定工资比例偏高,使收入差距拉不开,不能体现出公平与效率。(2)、浮动薪酬浮而不动,流于形式成为一个固定的值使激励无效。(3)、所有的员工薪酬结构模式都一样,针对性不强。(4)、绩效薪酬的获得标准过多地涉及到等级和年资。使新员工失去信心与工作的积极性。(5)、长期薪酬比重很小,导致长期激励不足。
(三)、从系统运行来看
1、薪酬策略与企业自身特点不符。
很多企业虽然设计了较为合理的薪酬制度和薪酬体系但是却不能实施,原因就是薪酬策略与企业战略和企业文化相冲突或不适合企业发展阶段的要求。很多企业的薪酬设计缺乏统一的指导思想和设计基础。许多企业在在制定薪酬计划时不考虑薪酬方案要实现的目的和指导政策,通常是一开始就陷入具体的设计中,反复商讨薪酬的单元构成、水平差异等问题,各持不同意见而没有统一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或者是照搬理论上的薪酬体系,盲目模仿其他企业的薪酬模式,忽略自身特点,发展目标、经济实力及市场地位,思考是零碎和片段的,而导致薪酬策略与企业战略不服,与企业文化相冲突。
2、企业内部沟通不畅,导致员工不支持薪酬系统。
许多企业虽然设计了较为合理的薪酬制度和薪酬体系,却由于管理者与员工缺少沟通而无法运行,收不到预期效果。表现在:(1)、由于信息传递不及时或传递失误导致员工不知道或错误理解有关政策,从而引起的不满又得不到有关上级的解释或说明,抵触情绪越来越强,导致系统运行受阻。(2)、上级不了解员工的想法,对下级的需求、有关的政策建议和意见以及有关系统运行的效果得不到及时地反馈,导致管理者在管理中的失误而不自知,误以为系统合理就万无一失。
三、改革思路及对策
(一)大力建设企业的薪酬文化来宣传合理的薪酬价值观
企业文化是企业分配思想,价值观、目标追求、价值取向和制度的土壤,它表明了企业所重视的人和事,企业文化不同,其薪酬模式必然不同。公平合理的企业文化氛围,会为公平合理的薪酬系统的运行提供有利的环境支持。一方面,从公平感本身特点而言,公平感有很大的主观色彩,员工往往会过高的估计自己对公司的贡献,看不到自己的缺点,而低估他人对公司的贡献并挑剔别人的毛病,而建立与企业文化和薪酬制度相一致的公平观,通过规章制度、薪酬手册制定明确的薪酬标准,并保证其公开透明将有效避免因主观因素引起的内部不公平。另一方面,我国许多企业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企业中形成了一种“重资历、轻能力”的文化。一个企业要使薪酬管理体系得到顺利实施和有效运行,必须建立一种绩效导向的文化氛围,必须把有关“人”的各项决定——岗位安排、工资报酬、晋升降级和解雇——看成一个组织的真正“控制手段”。因为,有关人的各项决定将向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表明,管理层真正需要的、重视的、奖励的是什么。另外,企业要塑造一种上下级之间的无缝沟通的文化氛围,才能保证企业的人际和谐,可减少因沟通不够而引起的误解,有利于各项制度的实施。
(二)建立科学规范的职位评价系统并保证其有效运行。
岗位评价和岗位分析是针对岗位本身的复杂性、责任大小、工作量多少、难易程度、控制范围、所需知识和能力以及工作态度并结合各个职位对企业经营目标的贡献对岗位的价值进行量化评估,以确定其相对价值大小,从而确立一个合理、稳定、系统的工作结构,开发一个工作价值的等级序列并以此确定薪酬等级和职位待遇的过程。岗位评价和分析是现代企业薪酬设计的基础,也是从根本上解决薪酬对内公平的关键所在。首先,职位评价应立足于岗位,岗位评估的是岗位而不是岗位中的员工。应从劳动的多样化角度设计报酬,依靠价值定待遇,是不同职务之见比较科学化、规范化,让员工相信每个职位的价值都反映了该职位对公司的贡献,既有很强的说服力。其次,要对职位评价的基础及各项指标进行清晰的界定,避免引起员工的不信任和对偏袒、歧视的怀疑,以提高员工对职位间的差距的可接受程度,使其接受薪酬差距的心理承受力也随之增强。再次,应尽量使评价过程透明,可引入评价委员会,适当吸收员工参与有关政策的讨论,让员工积极地参与岗位评估工作中来,以便更好地反映员工利益,保证员工权利。最后,岗位评估的结果应该公开,使员工对岗位评估的结果产生认同。
(三)建立系统公正的绩效考核体系以确保绩效薪酬与业绩考核挂钩。
制定一个完善的绩效考核系统,是实现薪酬与绩效挂钩实现内部公平的重要环节。建立系统公正的绩效考核体系就要保证其公平、有效。公平是实现报酬制度达到满足与激励目的的重要成分之一,对于通过努力获得报酬的员工来说,必须让他们相信与付出相应的报酬会随之而来。如果企业未能建立可信度,那么员工对于报酬制度的信任感也将受损,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将大打折扣。而有效是绩效考核制度建立的根本目的,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能精确的测量业绩;
2、工资范围应足够大,以便拉开员工工资的距离,保正具有激励性;
3、清楚的定义工资和业绩之间的关系,并能将业绩测量的结果与工资结构水平挂钩;
4、存在改进业绩的机会;
5、其经理人员应由熟练技能设定业绩标准,并操作评估过程,而且经理及下属之间存在相互信任
此外,在建立绩效考核体系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应该让员工参与标准的制定,通过讨论、沟通等形式让员工参与目标的制定,从而使组织为其制定的绩效目标更可观,更公正,更具接受性。在标准的制定上应该使指标明确并能被量化,但不易过于复杂,并应体现出岗位特点,应针对不同岗位设立不同标准。指标的选择是针对企业的职能及该部门对企业的战略支持而设定的、关键的、少而精的指标,可以确立关键绩效指标体系,将绩效管理与员工的业绩结合在一起。首先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确定关键驱动因素,然后对关键驱动因素分别分析给出子因素,从而确定各个闭门的关键绩效指标,以及各岗位的关键绩效指标。指标确定是要尽量量化,不能量化的要细化或标准化。对待可量化的指标我们可以用数值来表示,对待非量化指标用程度来表示,从而避免出现主管偏差等问题。其次,在考核过程中应注意避免评估者的主观性因素如第一印象,近期效应、晕轮效应等,最后,应注意沟通和反馈,而且必须将绩效考核的结果应用于多元化报酬结果的制定中,论贡献确定报酬,避免考核流于形式,形同虚设。并及时发现评估考核过程中的失误及时纠正。
(四)通过薪酬调查并结合企业自身特点确定一个合理的薪资水平
为了保证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企业必须考虑本地区同行业相似规模的企业薪酬水平,以及本地区同行业的市场平均薪酬水平。要确定合理的薪资水平,企业必须进行薪资调查,收集最新的数据。企业可以委托专业咨询机构进行调查,并且在对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企业自身特点确定企业总体薪资水平。常见的薪资策略有以下几种:
1、市场领先策略,即高于市场平均水平,一般来说,处于高速成长期的高科技企业宜采取这种策略。
2、市场跟随策略,基于市场平均水平相当,适合于薪资承受能力弱,生产经营特点不突出,不能将薪资成本过多转嫁的企业。
3、低薪策略,即低于市场的平均水平,对于经营相对稳定,人际和谐的企业来说比较适合,有利于企业的低成本扩张。
4、上高下低,即高管人员薪资高于平均水平,而基层人员低于平均水平,这样既有利于吸引高级管理人才,又能适度控制薪资成本,适合于管理型企业。
5、下高上低,即基层人员薪资高于平均水平,而管理人员低于平均水平,适合于已取得明确市场地位,产品处于成熟期的企业。
(五)引入监督机制和沟通机制保证薪酬管理系统的有效实施
引入监督机制可以有效地避免薪酬系统运行中的不合理,减少人为的错误操作行为,而员工监督是最好的监督,因为其利益的相关性,员工会十分负责,而薪酬沟通能更好的发挥员工的监督作用,保障公正的薪酬制度得以公正的执行。注意与员工沟通薪酬,让员工明白公司为他们所付出的代价,实际就是企业的薪酬制度应透明化。实行保密薪酬制度的企业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强烈的好奇心理使得员工通过各种渠道打听同事的工资额,使得保密的薪酬很快的公开化了,即使制定严格的保密制度也很难防止这种现象。既然保密薪酬起不到保密作用,不如直接使用透明薪酬。实行薪酬透明化,实际上是向员工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薪酬高的人自有其高的道理,薪酬低的人也自有其不足之处;薪酬透明化实际是建立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基础上,具体包括以下做法:
1、让员工参与薪酬的制定和考核工作,在制定薪酬制度时,除各部门领导外,又应该有一定数量的员工代表。核定员工绩效薪酬,可以采取上级建议,各级核定的方法,这样既可以避免由于上下级矛盾或过于亲密引起的过高或过低的判断,同时也可以使管理者从更高层次上审视员工绩效薪酬的内部公平性,减少有限视眼下对组织整体薪酬内部平衡的忽视。
2、发布文件详细向员工说明工资的制定过程,评定后制定的工资制度,描述务必详细,尽可能不让员工产生误解。
3、建立一个员工信箱,随时解答员工在薪酬方面的疑问,处理员工投诉。
(六)注意薪酬支付的技巧
在薪酬支付上应注意满足层次需求,虽然目前我们说工作不仅仅为了工资待遇,但是工资作为满足低层次需求的保障条件,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仍是硬道理。按照众所周知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说明,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只有满足低层次需求后,才能考虑更高的层次需求。薪酬可以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需求,它在提供员工衣食住行的同时,也为员工发展个人业余爱好。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提供条件,此外薪酬还是成就的象征,员工常常把薪酬看成是企业对他们工作的认可和欣赏。因此,再支付薪酬上,对收入较低的一般员工应用经济性的薪酬;而对于高层次人才,应该将经济性薪酬和非经济性薪酬结合起来,如果工资较高但是缺少培训和发展机会,仍然缺乏吸引力和激励性。从薪酬的支付时间上,我们应及时的发放工资和奖金。适当缩短建立工资的时间,有助于取得最佳激励效果。通常,频繁的小规模的奖励会比大规模的奖励更为有效。减少常规定期的奖励,增加不定期的奖励,让员工有更多的意外的惊喜,也能增强激励效果。
参考资料:
1、刘军胜:《薪酬管理实务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
2、曾湘泉:《企业薪酬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届中日人力资源开发国际研讨会
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管理问题分析 篇6
摘要:企业环境应急预案能够帮助企业在出现一些环境事件或者是突发环境事件时,按照企业事先制定好的应急预案及时进行处理,在降低企业损失的同时,减小企业环境事件对社会以及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环境事件;突发环境事件
环境应急预案是针对可能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订的有关计划或者方案。预案需要具备科学性、可操作性、动态性和系统性,通常包括情景、客体、主体、目标、措施和方法六个要素。预案管理以对信息的分析作为基础,对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突发情况进行预测,对未来可能存在的威胁进行识别,并且根据预测的威胁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未来一旦预测的威胁发生,就可以按照事先制定好的应急预案行动,并且根据威胁发展事态随时调整应急方案,达到控制威胁事态发展的目的。
一、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领导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
现阶段很多企业不重视环境应急预案编制,甚至于将应急预案同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相混淆,而且处理方法主要侧重于企业的生产安全应急,对于环境应急预案则是比较疏忽,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处置方式不当的话就会导致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财产损失,也会对社会环境造成严重不良影响。
同时,企业对环境应急预案的实施也趋于形式化,没有了解应急预案编制的真正目的,将应急预案停留在文件层面,没有真正落实贯彻到位,如有突发环境事件,环境应急预案将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事件的处理将趋于无序。如:厂区的排水管网是控制环境事态向外蔓延的主要线路,而很多企业的厂区相应管理人员却并不清楚厂区管网分布,环境突发事件一旦发生,若不清楚厂区排水管网出口位置,排水匝道没法控制,将导致大量污废水向外泄漏,造成环境事故。
2、编写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现阶段很多企业技术人员对企业的情况非常熟悉,但是技术水平并不高,而且经验也不丰富,不能够独立完成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的编制,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思想也受到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思想的束缚。除此之外,企业委托的相关机构编制环境应急预案的水平也不高,不能够客观评价企业生产装置的风险等级,甚至有的评价机构没有专门的技术人员编制环境应急预案,编制的应急预案只是流于形式。
3、预案编制人员对企业的辅导不够
目前,许多企业委托相应机构编制环境应急预案,但预案编制完成后,并未对企业进行相应应急预案相应知识的普及和贯彻,企业停留在“完成上级任务”的观念上,对突发环境事件对自身及社会的影响认识不够。机构停留在“为完成报告而编制报告”的层面上,而不是“为辅助企业更好地开展环境应急管理而编制报告”。
4、預警和应急分级响应措施不明确
对于企业而言,有一个实践性和理论性都很强的问题,就是如何进行预警分级和应急响应分级,这一问题涉及到了企业和政府预案相衔接问题。现阶段企业往往只有预警分级,却没有响应的预警响应措施,只有应急响应分级,却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应急分级响应措施,尤其是一些现场应急处置措施。以上这些问题在企业当中普遍存在。
二、企业环境应急预案分析
企业层面的环境应急预案,主要侧重于3个环节:其一是明确分工,预案应明确规定各部门或人员的职责、任务、权限,使各部门在紧急状态时能迅速、紧张、有序地开展工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同配合,充分发挥整体作战的优势;其二是明确处置程序,即明确规定现场处置环境事件时的工作程序,包括处置力量集合、装备器材的使用、安全防护、现场污染控制等;其三是应急物资的贮备,应对企业贮备的应急物资种类、数量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因事件风险类型与程度的不同而不同,但一般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功能:报警与报告程序、指挥和各应急功能部门或人员的职责、应急指挥系统、应急监测和评估、污染控制、现场救护与疏散、应急结束与环境功能恢复、应急物资与技术准备等。所有的应急功能都要明确“做什么”、“如何做”和“谁来做”。具体地说,企业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1、总则
包括编制目的、编制依据、适用范围和工作原则。企业的环境应急工作原则要反映应急处置工作的基本理念和总体思路,如“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分级控制”、“快速反应”、“依法办事”等。最大程度地保护公众安全、环境安全,使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维护社会稳定,尽快恢复正常生产应是企业环境应急工作的主旨。
2、应急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
预案应明确企业应急指挥体系及各部门的应急响应职责。只有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形成合力,才能提高应急处置的效率。如果职责分工不明确,势必会形成互相推诿、扯皮的局面,影响应急处置目标的实现和处置效率。职责明确,就是要将紧急事件的决策指挥、污染控制、应急监测、安全警戒、人员救护、疏散转移、内外部联络、综合协调、物资供应、污染消除及预案修编等工作职责具体落实到部门或科学、统一的应急决策指挥系统在紧急状态时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尽管事件救援现场复杂多变,但一般应急指挥应按照下列程序展开工作。
第一对现场的灾情进行分析。相关专业人员、专家应该在现场总指挥的安排下,从现场污染情况出发,对周围的人员分布、环境以及设施等因素综合考虑,对环境污染事件的危害程度进行判断。
第二根据环境事件的发展趋势制定具体的救援预案。现场的专家和相关专业人员要在现场总指挥的指导下仔细研究环境事件的发展趋势、污染范围以及污染程度,考虑现场救援力量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救援预案,并对一些可能出现的以外情况进行分析,制定出以外情况出现的应急对策。
第三对各个救援队伍的任务以及目标进行明确,并且将任务落实到各个救援队伍。
第四对救援力量进行合理分配,对各个救援队伍的应急行动进行协调,确保救援行动有序进行。
第五宣布救援结束。现场总指挥要仔细分析环境检测数据,做到到现场污染的可控程度进行有效判断,救援行动结束之后,宣布救援行动结束。
3、预防与预警
企业应在环境风险源辨识与评估的基础上,对潜在环境污染事件发生的原因、规模、途径及可能造成的危害等作出基本的分析判断,确定预防工作重点,提高预防工作的针对性。此外,企业还应提出长效的隐患排查与监控机制。预警分级、发布或者解除程序亦应作出具体规定。
4、应急响应
突发环境事件后,企业各应急部门应按照制定的应急预案快速地展开救援行动,包括信息报送(向企业内部人员、政府环保主管部门及专业环保公司报警)、应急响应人员集结、现场污染控制、现场人员救护、紧急疏散与安置、环境应急监测、污染消除、现场洗消等。只有经过培训和指定的人员方可参加现场应急响应行动。
现场污染控制一定要对症下药,如:氯气泄漏与氨气泄漏的处置方法不同;废水超标排放与消防水携带污染物排放的处置程序各异;同一种污染物,不同的企业因其所处的环境条件、应急资源的不同所采用处置方法有差异等等。
环境应急监测在应急救援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决策支持作用。必须对污染物的扩散势态和影响及时进行动态监测,监测结果不仅是控制污染、制定清污措施的重要决策依据,同时也可以为划分应急工作区域,确保现场应急工作人员的安全以及对周围公众采取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5、应急结束
当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现场已经得到控制、污染源已经消除,现场环境的污染物浓度低于最高容许浓度,符合有关环境标准,未出现新的污染时,总指挥经专家组同意并得到相关授权后可以宣布应急行动结束。
6、应急保障
进行必要的环境应急物资贮备,是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物质保障。在
企业薪酬管理及问题分析 篇7
1.1 脱离战略目标
受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 我国企业的绩效管理往往是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制定指标, 由人力资源部门及直接主管对员工进行打分、评价、排序, 从而最终确定员工的绩效等级。在这样的考核方式下, 绩效管理的目的与企业长远的战略目标完全脱节,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为考核而考核, 忽略对员工工作能力的改进、工作潜能的开发, 忽略了企业的发展方向, 使绩效管理黯然失色, 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人力资源是所有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 对于单位来讲是一个核心的资源, 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应该有一个完整的、强有力的机构来进行管理。而现在的事业单位中, 对这一资源的管理根本谈不上有一个完整的机制, 仅仅把人力资源管理当作一个事务性工作, 劳资、党办、工会、共青团等多体系管理。这就是一种组织文化的弊端, 隔离地看待一个整体, 如同盲人摸象, 严重阻碍了单位发展战略的实现。
1.2 决策过程和程序不透明
现有工资登记对员工完全保密, 透明度较低, 另外, 绩效考核虽然与员工薪酬挂钩, 但考核分数不公开也使员工感到不公平。并且员工工资等级的确定随意性较大, 并且一旦确定, 长时间难以更改, 容易引起员工的不满。现有薪酬制度缺乏公平性, 部分岗位的薪酬拉不开差距, 相同岗位的工资差异较大也让员工感到不满。现代企业中越来越多的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来完成, 需要员工集思广益、各尽所能, 因此, 如何有效地考核团队以及个人绩效就成为困扰我国企业的一个难题。当前, 我国大部分企业还不能很好地处理团队绩效与员工个人绩效之间的关系, 导致出现平均主义、分配不公等现象, 引起员工的强烈不满, 绩效管理无法达到预期目的。
1.3 激励不够
通过薪酬系统来激励员工的责任心和工作积极性是最常见、最有效也是最常运用的方法。而目前, 企业采用相同的工资制度、工资结构, 工资制度与岗位性质的结合度也不够, 没有其它的激励方式来承认员工的工作成就和贡献大小, 激励手段单一, 不能满足各种层次员工的需要。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 缺乏科学系统的分配方法和严格的考核实施办法, 造成激励机制不健全、执行缺乏活力, 也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首先是人员配置由领导说了算, 不能做到职能匹配;按要求津贴部分要与职工的工作数量和质量挂钩, 多劳多得, 少劳少得, 不劳不得。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 大部分单位都把津贴按照固定比例发放。即“活津贴, 死分配”, 起不到津贴的调节和激励作用。最后是事业单位一般没有长远战略目标,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使职工没有创造性的动力, 不能激发其工作热情。
1.4 未实现业绩薪酬观
在薪酬支付方面依然很大程度上体现着津贴薪酬观, 即一般情况下, 尤其对中高层管理者每年都会受到加薪待遇, 由于工龄工资和级别的增长, 不论企业和经济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些又干了一年的员工基本都有权力增加基本工资。这种倾向不符合现代企业对薪酬的设计。现有的津贴薪酬观严重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员工工作表现的好与坏在薪酬奖励中得不到体现。应逐步由津贴薪酬观向业绩薪酬观转变, 使工薪和奖励主要以工作表现为依据。考核内容缺少量化指标, 考核过于简单和笼统, 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仍存在凭印象打分的现象。考核工作流于形式, 重视程度不够。
2 解决上述问题的基本策略
2.1 制定量化科学的绩效考核标准
企业需要根据自己企业的特点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 但最重要的是让被考核者觉得考核制度可以接受。企业应该根据工作的性质将成员分为不同的小组, 由领导部门对不同的小组进行评估, 以此为基础, 由组长对小组成员评分, 高层管理者对组长充分放权, 让更了解每一个小组成员的组长承担更多的绩效考核责任。
2.2 加强对绩效管理的系统性管理
绩效管理不是脱离企业日常经营运作而独立的运作系统, 只有在一个适合绩效管理的环境和土壤中绩效管理才能真正融入到企业的血肉当中去, 成为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系统。绩效管理是从结果管理到过程管理的系统性管理。只有通过对达成绩效的行为、过程和能力的系统性管理, 才能实现绩效管理。
2.3 充分利用双向沟通、激励的管理手段
绩效管理的实质在于通过持续动态的沟通来达到真正提高绩效、实现企业目标、促进员工发展的目的。在绩效管理的过程中, 充分的沟通与反馈是十分重要的。在现代绩效管理中, 沟通激励渗透在绩效管理系统的各个环节, 绩效计划阶段是绩效管理的开始, 管理人员与员工的双向沟通可以使员工真正了解到管理者对他们的期望和要求, 达成对工作任务的一致认识。
2.4 探寻新的评估维度, 建立具体化的考核指标体系
我国的德、能、勤、绩的考评模式是一种对“人”的考评指标体系, 很多指标与当前工作任务的关系不够密切。我国在设计绩效评估指标时, 考评内容要根据不同部门、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增加相关评估维度, 还可增加用于考察机动性、临时性任务的动态评价指标。每个评估维度应细化到二级甚至三级指标, 并给出相应的具体的评估标准。关键指标能量化的应尽量量化, 不能量化的要用描述性语言说明。要选择科学的指标权重设置方法, 一级指标的权重确定应主要依据组织目标与价值取向, 二级指标的权重, 与公务员职位的高低与性质有关, 要以职位分析为依据。
参考文献
[1]何燕珍.企业薪酬管理发展脉络考察[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2, (11) .
企业财务预算管理问题分析 篇8
在企业的运营过程当中, 做为企业管理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财务运作的重要保障, 对企业经营活动以及生产活动的开展有着直接影响, 并且对企业的发展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近几年以来, 随着信息网络的迅速进步及时代的不断发展, 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随之变得更加激烈, 财务预算管理的作用与重要性视野日益凸显, 成为企业管理经营中的一项核心内容。
二、企业财务管理的涵义
所谓企业财务预算具体指的是在企业运营中, 为了保证实现企业的财务目标, 而以货币的表现形式来将企业的财务目标反映出来, 以此对企业财务活动加以控制的一系列预算活动。在企业预算管理的实行过程中, 财务预算部门往往需要对企业的各项财务状况诸如资产负债、资本性收支、现金流量以及营运收支等进行正确的预算, 以便于在一定时期内结合企业资源的利用问题与获取问题, 作出合理而又详细的计划。众所周知, 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管理经营中的一项重要工具, 具体是指针对未来的发展, 企业对经营整体规划所作出的总体安排, 可以说是对企业管理者各项工作的实施, 比如业绩评价、协调、计划、控制等的基础保障, 对于推动现代企业管理体制的构建, 对于企业管理水平及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均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三、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1. 对财务预算管理缺乏全面的理解。
相当一部分的企业领导者只是片面的理解财务预算管理, 错误的认为财务预算仅仅是简单的制定一个财务计划, 而并没有切实的立足于企业的全局来看待财务预算管理工作, 这便无法构建起层次分明的财务预算组织体系, 进而造成职责不明确, 预算组织机构不完善, 并且预算的调整与编制基本上均是财务部门完成, 其他相关的职能部门没有切身参与财务预算的控制、编制过程中。另外, 很多企业尚且未将行之有效的激励考核机制建立起来, 即便是当前已经实施财务预算管理的企业, 缺乏对财务预算与实际经营结果的差异分析, 导致预算目标与内部绩效考核脱节。
2. 编制财务预算的科学性及客观性不足。
通常财务预算需要按照现有的一系列预测数据和实际数据且经过客观准确的计算后才能予以确定, 但是, 在实际工作中有许多企业在财务预算数据的确定中, 知识采取一些十分简单的方法来对预算数进行主观上的估算, 必要的预测环节普遍缺位, 亦或是随意的采用减量预算或者增量预算的方法, 来将预算数确定下来, 以此编制出的财务预算势必严重缺乏必要的科学性与客观性, 进而使得企业在财务预算的编制中, 经常性的有两类状况发生:其一, 财务预算宽松过度, 各个部门能够将财务预算的各项指标轻松的完成, 使得财务预算无法发挥出自身应有的激励作用和约束作用;其二, 财务预算指标过高, 使得企业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无法将既定的指标完成, 因而大大的降低了财务预算的可行性。
3. 财务预算人员的技能及素养不高。
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负责人主要是财务管理部门, 其负责的具体是企业财务预算的最后实施以及最初编制, 实时动态的监测企业实施财务预算的情况, 同时将相关的信息及时的反馈出来。但是, 企业财务预算广泛的涉及到诸多学科的知识, 比如经济法、金融、财务等方面, 这便对财务预算人员的专业技能及其知识素养有着相对较高的要求, 是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预算管理难题。
四、加强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策略
1. 创新财务预算管理理念。
我国企业近年来有着尤为迅速的发展, 财务预算管理的力度也不断加大, 其取决于企业管理层能否全面的、正确的认识到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必要性及重要性。现阶段, 绝大多数的企业基本上均对财务预算管理有片面的认识, 造成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在执行力度与重视程度上有一定的欠缺。所以, 企业要想全面的开展财务预算管理, 那么就必须将企业经营管理层乃至财务执行者的意识提高, 要高度重视财务预算管理, 正确的看待财务预算管理, 以便于促进财务预算管理机制的有效实施。
2. 建立健全财务预算制度体系及管理组织。
财务预算管理的全面实施离不开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组织, 因而企业应当尽快的构建起财务预算管理领导小组、预算管理委员会。其中, 预算管理委员会是财务预算管理全面实施的管理机构乃至最高决策机构, 应当以预算会议的形式来对各个单位的预算草案加以审议。在充分且科学的决策与预测前提下, 由预算管理委员会将可行且明确的总体预算方针制定出来, 并且一一的下达至各个预算单位, 同时将预算方案的修正建议及意见提出。通过这个过程, 来进一步完成财务预算, 为财务预算的实施提供可靠的保障。
3. 提高财务预算人员的素养。
一方面, 企业应当强化对财务预算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不断的鼓励财务预算人员掌握更多现代化管理手段以及学科知识;另一方面, 企业要注意培养财务预算人员的协调能力及组织能力, 以提高财务预算实施的质量与效率。另外, 由于财务预算管理工作量大、复杂繁冗, 这会使得财务预算管理流于形式, 无法实现财务预算管理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所以, 企业应当将现代计算机技术充分利用起来, 构建起先进的ERP系统, 以便于保证财务预算管理信息化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尤志凉.现代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有效运用[J].交通财会, 2010, 11 (3) :55-56.
[2]孙晓朋.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视野, 2013, 15 (5) :80-81.
企业成本管理问题分析 篇9
一、关于加强成本管理对于企业重要意义的论述
探讨成本管理之于企业的意义, 是我们加强它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的考察标准。为了确保加强成本管理方向上的正确性, 了解它对于企业的意义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其内容主要由以下几条:
(一) 加强成本管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任何一个行业的企业其生产经营的过程, 都是投入资本产出效益的过程。利用最小的投资通过一系列的管理与经营从而得出最大的经济收益或者是说取得最大的投资收益率, 是企业一直努力的方向和最终的经营目的。企业想要更好的发展或者想要取得更多的经营收益, 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降低成本或者提高收益, 也可以说是提高投资产出比率。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市场竞争形式和经营环境, 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最有力的措施就是合理配置企业的各种资源, 科学降低生产经营的成本, 才能在竞争中取得更加有利的地位。
(二) 加强成本管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收益水平
企业经营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能够在经营的过程中取得可观的经营收益。但是当今复杂多变的市场经营环境使得企业想要获得经营收益的过程变得越来越艰难。因此, 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一直坚持不断的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进行研究探索, 如何提高企业的经营收益的水平是研究课题的中心。成本管理正是基于这样的研究而产生的, 并且作为经营管理的主要内容一直存在于经营管理的发展之中。成本管理作为提高企业经营收益的主要措施之一, 加强它的水平无疑对提高企业的经营收益水平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 加强成本管理有助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水平
企业管理是对企业经营的过程实施控制和调度的一系列活动, 是保障企业的投资到产出能够顺利实施的重要措施。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体系是根据当前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作出的管理细分。究其根源无非是为保障企业的经营收益而产生的, 作为影响企业收益的两大要素之一, 成本管理自然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当然, 成本管理也会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随之发展和进步。所以说加强成本管理有助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水平。
二、关于企业成本管理目前所存在问题的论述
企业成本管理随着企业分工的日益明细化, 成本管理的内容和手段也越来越复杂。因此导致影响成本管理的因素也越来越多。探讨目前企业成本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有助于我们对它进行改进和创新。从而更好的提高企业的经营收益能力。下面我就来简要的分析一下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企业管理理念落后, 成本管理的意识不高
我国企业真正的飞速发展时期还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几年。由于企业发展的时间短暂, 致使我国企业在经营管理的理论体系和现实操作两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缺点和不足之处。现在企业的现代化管理理念多是对于国外企业的借鉴和模仿。但是, 我国企业所面对的经营环境、市场环境以及社会环境与国外企业有着根本性的差异。因此, 相对来说这种模仿来的管理理念很难适应我国企业的发展需求, 所以说缺乏了创新的管理理念就是落后的。此外, 在我国的企业管理理念中普遍存在着“重投资收益、技术的管理, 轻成本管理”的管理意识。从企业领导到全体员工成本管理的意识比较低。
(二) 企业成本管理缺乏整体上的把握, 还停留在直接成本管理的意识之上
广义上的企业成本应该是一切与生产有关的费用都应该计入生产成本里面, 但是在现实操作中往往只将产品的直接人工费用、直接生产成本当做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忽略了将生产产品所发生的管理费用以及各种资产消耗摊入到生产成本并进行管理的过程性管理。这样的成本管理只是成本管理的初级阶段, 缺乏整体上的把握, 存在很大的管理误区。
(三) 成本管理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和管理团队
想要实施整体性的成本管理需要对成本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主要内容包括前期的评估和制定计划、管理过程的实施与控制以及后期的评价与改进。由此可以看出, 成本管理需要专业素质比较高的管理人员与财会人员共同开展工作才能做好成本管理的工作。但是, 由于我国教育制度的滞后性以及企业内部缺乏人才培养机制等等原因。致使目前我国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存在很大缺口。人才的匮乏也制约了高效管理团队的组建与发展。
(四) 成本管理的管理方式比较落后, 缺乏高新技术在管理上的应用
目前我国的成本管理方式还主要停留在人工效率的管理以及直接生产成本的管理上, 这种管理不仅实施困难也容易造成管理费用的增加以及人力资源的浪费。通过计算投资收益率才是从根本上对成本进行管理的科学手段。对影响投资收益率的每一个环节都实施加强性的措施才能够更合理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此外, 会计电算化以及自动办公系统在我国企业中的普及程度还不高, 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成本管理的科学性造成了影响。
三、关于加强企业成本管理的措施与建议
既然我们已经了解了成本管理对企业有着重大的作用和意义, 又分析了目前企业成本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我们有必要针对性的制定一些措施和建议来加强企业成本管理的水平, 以保障企业稳定发展。具体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提高企业全体人员的成本管理意识, 实施整体性的成本管理
1、提高企业全体人员的管理意识有助于成本管理在企业中流畅、稳定的实施。成本管理是贯穿企业经营全过程的, 也牵涉到企业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位员工。提高全员的成本管理意识可以通过普及成本管理的知识以及培养员工的综合素质来实施。
2、实施整体性的成本管理主要通过制定成本管理计划、实施过程性的成本管理以及制定成本管理的评价、监督机制来分步骤的实施成本管理。
(二) 建立成本管理的人才培养机制, 组建高效的成本管理团队
人才是实施一切管理活动的根本动力, 人才素质的高低也决定了成本管理水平的高下。建立成本管理人才的培养机制, 主要是依靠企业本身来进行操作。具体的做法可以选择高水平管理人才和财会人才的延揽与招聘也可以选择内部的选拔与培养。同时还应该定期对管理人才进行培训, 以确保其知识水平的先进性。组建成本管理的团队就是对成本管理实施项目化的管理方式, 安排专门的人员进行目的化的操作。
(三) 建立企业的电算化系统以及自动办公系统, 提高成本管理的效率和科学性
成本管理需要前期的计划和预测, 也需要中间的控制与分析这就需要进行大量数据运算与统筹工作。会计电算化系统以及自动办公软件可以快速有效将各种数据进行保存和建议处理。这样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成本管理的效率和科学性, 同时对于降低成本管理的费用、节省企业管理投资也有很大的帮助。
(四) 将成本管理上升到企业经营战略的高度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 企业经营所面临风险也呈现出多样性以及复杂化。成本管理不应该只停留在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水平之上。加强成本管理与市场经营环境相结合是企业正确看待成本管理的正确方法。将成本管理与企业每一次发生的业务结合当时的经营环境进行整体的成本评估, 对于企业的稳定发展与合理规避经营风险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 将成本管理上升到企业经营战略的高度, 对于企业有着不可估量的发展价值。
四、总结
成本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的重要内容其牵涉到的因素是众多的。因此, 想要做好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就需要根据每一个企业自身的经营特点和组织结构来具体的实施计划和操作。此外, 用与时俱进的眼光来看待企业成本管理, 是企业成本管理始终保持先进水平的有力措施。同时希望有更多的人士加入到这个课题的研究工作中来, 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付振萍.现代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6 (07)
[2]陈敏, 胡莹.浅析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企业家天地.2007 (08)
[3]莫生红.谈现代企业成本管理创新[J].北方经济.2008 (20)
企业供应链管理问题分析 篇10
近年来供应链管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企业管理者从一开始的一味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 到逐渐关注其利润获取时将要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风险。在这样现实发展对供应链管理的需求愈发迫切的情况下, 学者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逐渐热起来。
二、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供应链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种对供应链进行有效管理的方法, 其目的在于通过一定的方法或手段, 对供应链中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进行科学统筹, 优化企业控制、计划、协作和组织等能力, 使供应链的效率尽可提高。
三、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1. 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
就实际来看, 不管是从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应用方面, 我国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在我国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充分意识到我国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和现实状况, 并深入分析我国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采取相应的对策, 才能排除各种障碍, 推动供应链管理在我国的顺利实施。
2. 企业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缺少战略合作。对于很多企业而言, 对于供应商的选择非常注重成本的降低, 对供应链关联企业缺乏战略性合作, 与众多供应链环节的企业之间长期保持一般的合同关系, 远没有形成战略性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企业与供应链上各节点上企业的合作缺乏联盟意识, 整体的协调性和整体性较差, 在供应链涉及的多个企业中, 相互之间的透明度不高, 很难准确地了解相关信息, 信任危机, 以及由其引发其他危机的可能性大大增强。
(2) 库存管理混乱。就现实情况来看, 很多制造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方面经常出现某些产品库存短缺, 但另一些却过剩同时存在的现象;一些企业对仓储的管理都是清一色的人为管理, 不少仍停留在手工记账阶段, 各材料与产品没有统一规范的编码与品名, 各生产车间也只设一名成本核算员, 所采用的是产品标准成本核算法, 但领用材料没有实施严格的管理制度, 甚至在领用材料的单据上, 也没有注明材料的用途。
(3) 专业人才匮乏。制造业企业的流动性很大, 除管理层外每年的人员更替非常频繁, 频繁的换血难以适应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的需要。同时, 企业专业人才的匮乏将导致企业面临人才危机, 当企业面临供应链突发事件时难以有员工能够进行危机处理, 需要靠企业高层等非专业人士来帮衬, 更谈不上供应链效率的改进等更高阶段的问题。
(4) 供应链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当前很多企业供应链信息系统建设不完善, 其供应链信息的传递效率较为低下, 对自身库存难以有精确的掌握, 同时短期生产计划的实施也会遇到困难。由于企业没有一个高效率的管理信息系统, 造成企业很难准确、及时地处理这些数据, 势必造过高的库存, 增加市场风险。
四、加强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对策
1. 选择优质供应商
企业与供应链关联企业之间应当从企业高层达成战略合作意识, 明确责任和利益分享等事宜, 在实践中密切配合、协调管理, 以取得双方的最大收益, 稳定的供需关系。在供应链管理中, 充分与其供应商合作, 当供应商或者客户需求发生变动时, 及时地做出反应并调整策略。
2. 优化仓储管理
企业对供应链网链中的不同节点车间、部门所耗用物料的价格、质量、制造加工、分销管理都应实行班组、个人负责制。要求责任人每月做出风险评估报告, 并对及时提出管理要点, 有充分证据证明其建议合理性或避免风险的人员给予物质上的奖励。其次, 对材料管理实行分类管理, 原则是做到价值低用量多的物料多库存, 价值高用量少的物料少库存。
3. 充实人才队伍
企业应当从每年的利润中抽出一定比例用于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的引进上, 人才的选拔和评判应当在结合自身业务实际的基础上, 考虑专业咨询企业人才评价方法, 对于优秀的人才给予股权等激励措施;对于供应链人才的后续培养, 考虑对重点人才进行效率培养, 不流于形式, 注重实际操作的培养, 考虑用专业的培训机构, 或者企业自身组建培训机构。
4. 加强信息化建设
企业应当切实加强供应链的信息化建设, 建造供应链管理信息平台, 处理和记录企业、客户, 以及各个配送单位之间的业务及往来信息, 在保持通畅的信息共享的前提下, 对业务涉及的相关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 找出潜在的风险。企业可引进专业的供应链管理系统, 譬如电子采购系统、供应商分级管理系统等, 并且在系统日常运用过程中注重建立业务信息化解决方案。
五、结语
政府应当加大对制造企业产品质量的监管力度, 对于伪劣产品严厉查处, 做到经济处罚与刑事处罚并重。切实从政策上和行动上为制造业在供应链的形成、管理、风险应对, 以及改革上提供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 这就要求政府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去打破既得利益群体, 切实为制造业谋福祉。
摘要:对于制造企业而言, 供应链是企业管理中的关键部分, 而制造企业的供应链问题在较非制造业面临更多的问题。本文对企业供应链管理问题进行初探, 分析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对策。
参考文献
[1]童利忠, 谷春梅.供应链管理的5F研究模型[J].管理世界, 2013, (06) .
[2]金燕波, 王小迪.供应链管理下的中小制造企业采购管理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 2013, (02) .
[3]丁俊发.大力推进供应链管理型[J].中国流通经济, 2013, (06) .
[4]贺彩虹, 周鲜成.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驱动和制约因素型[J].湖南社会科学, 2013, (01) .
企业成本管理问题分析 篇11
关键词:施工项目成本 成本管理 改进措施
1.引言
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发展迅猛,可是就整体的发展而言,我国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水平上与国际上先进建筑企业相比还有着巨大的差距,存在着弊端。加强成本控制对整个施工企业来说有巨大的意义,加强成本费用控制并降低成本费用,是提高施工并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2.施工项目成本的影响因素
影响施工成本的因素很多,概况起来有一下几方面:
(1)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人员的技术水平、工作效率、团队性、沟通能力等都会对施工项目的产生影响,其中施工技术高低是关键的因素。
(2)机械设备情况:机械设备情况主要考虑设备状况、运行功率以及设备能否在施工过程中安全运作。
(3)材料供应是否及时:在建设过程中的材料供应,如果材料供应不及时,会造成拖延工期,也可能因为个别专业材料供应不足,造成交叉作业的专业被迫停工等待,进而影响整个工期。
(4)施工质量:在施工期间,确定建设项目的质量水平,按照合同要求,是必要的,合理的更好控制成本,一面过度要求成本而导致质量不足发生返工,而导致返工过程中增加施工成本这样的恶性循环。
(5)施工进度:成本和施工工期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某些项目中,缩短了施工工期,该项目的总成本将增加,而在某些情况下,缩短了施工工期将减少该项目的总成本,那么就必须有一个最佳的时间表,它对应于该项目的总成本最小,这就是这项工作的最佳优化时间项目成本。
3.加强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措施
3.1 将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管理控制
施工项目成本管理要经过几个阶段,分别是开工前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施工中成本控制、成本核算,完工后成本分析、成本考核阶段,在以把握好各个阶段为前提的基础上,方可有效的发挥成本管理的作用。首先要明确整个施工阶段的重心,要把成本控制的核心放在主要的施工阶段上,使得成本管理行程一种动态管理方式,对于发现的问题,采取措施,控制成本有一定的优势。在对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过程中,各个业务部门要配合密切,加强横向业务的联系,使得成本管理部门的管理作用,只有各管理部门加强措施才能保证成本控制系统顺利的运转下去,也能使得成本管理运作能力不断完善和巩固加强。例如:工程的总承包商应在人工费工资问题上,采取调查市场方法了解行情,之后对工资波动作出预测,制定合理工资表。其次考虑一些其他因素以及是否会存在一些施工间歇,预测是否会存在窝工等现象,避免资源浪费。材料方面,预测施工材料用量,堆放量,运输量等,看是否需要二次运输等问题等。在机械方面,施工单位提前进行事前分析,能够有效的控制机械的进场,节省机械使用费。
3.2 加强与业主方、各分包单位密切合作
一個工程项目的组成是由业主,承包方,监理方三方面组成的。只有三方面的协调配合才能使施工项目顺利进行。应该加强业主方联系以及各分包单位配合,即业主方和总包及监理应该多次开会协调,最终一致采取决定定妥改为全为总包分包。在工程项目中,各方的配合至关重要,如果一方不妥就有可能对工期或者其他方面产生影响。
3.3 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
施工方案主要包括四项内容:施工方法的确定、施工机具的选择、施工顺序的安排和流水施工的组织。我们所选择的施工方案不同,最后计算工期也随之不同,而需要的机具也有不同,最后发生的费用会不同。正确的选择施工方案是降低施工项目成本的核心,制定施工方案的依据要以合同规定工期和上级下达要求为标准,联系项目的规模、性质、复杂程度、装备情况、现场条件、人员素质等因素综合考虑。也可以选择通知定制多个施工方案,听取现场施工人员的建议,经调查研究从多个施工方面选择一个最合理、经济的。
3.4 加强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
成本管理的具体基础工作是加强项目成本核算最重要的重要依据。我们必须提高定额管理,预算管理,测量和检验系统和各种台账,根据劳动定额发放任务书。尤其是应该制定并不断完善的内部建设定额,因为这是企业加强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成本控制和评估小组的标准依据。所有企业都应增强管理体制,管理机制,施工技术水平,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正和改进,以确保施工技术水平的先进性。
3.5 工程变更资料及时准确补充
随着工程的变化将不可避免地带来工程量的变化内容和建设工程流程的变更,这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成本的支出。因此,项目经理应努力改变既定的方法,对建筑、机械设备、材料、物资、劳动分配和进度目标的影响程度,以及所需要的资源建设的内容进行修改的合理评估。及时办理增减帐手续,并按照手续及合同从甲方得到补偿,增加施工单位的收入。并且在对变更设计等方面也要有效的控制,这就与上述的事前控制等方面有着相应联系,要对成本管理进行有效的控制必须在各个方面都要提前考虑,不能等到变更资料的下达,要减少变更资料也是对成本管理方面的一种考核。
4.结束语
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是建施工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本管理成效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利润,因此通过成本管理可以有效的缩减企业中的浪费现象,节约有限的资源。本论文通过对施工项目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从而有助于企业更长远的发展,改进和提高企业的项目管理水平,增加企业的效益,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姚丛斌.浅谈项目的费控管理[J].设计技术,2006,(3).
[2]黄得承.建设项目的费用控制以及项目费用管理系统的需求[J].管理工程学报.2005,(8).
[3]王炜.项目施工中的成本控制[J].建筑.2002,(6):8-11.
企业合同管理问题分析与对策 篇12
1.生产经营活动的规范性要求必须进行合同管理
企业在经济运行的过程中, 其管理主要涉及产、供、销三个环节, 而这三个环节都是由合同来连接的。合同管理的好坏, 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运营, 因此合同的合规性与合法性显得尤为重要。以唐钢不锈钢公司2012年的合同业务量为例, 物料采购合同量占32.64%, 销售合同占34.56%, 设备采购合同29.65%、其他合同3.15%。
2.法律风险的可控性要求企业必须加强合同管理
法律风险与其他风险的重要区别就是法律风险具有可控性。根据引发法律风险的不同原因, 可以将企业法律风险分为外部法律风险和内部法律风险。外部法律风险是由市场、客户、国家政策等外部因素引起的, 企业对其发生无能为力, 所以, 企业的外部法律风险是不能完全规避的。然而企业的内部法律风险, 是由企业自身的原因引发的, 企业管理对内部法律风险的发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而且企业通过采取措施可以控制其发生, 合同管理作为内部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是引发企业内部法律风险的关键因素, 因而通过加强合同管理, 构建以合同法律风险防范为核心的现代管理体系, 把合同法律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 成为现代企业规避法律风险的重要途径。
二、企业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合同管理制度不健全
合同管理制度应该包括合同管理组织机构及其职责分工、合同签订和合法性审查、法人授权委托办法、合同专用章管理办法、合同履行及合同争议处理、合同档案管理, 合同管理人员培训、合同管理监督考核机制等方面, 但是在企业合同管理过程中, 合同管理制度不是内容欠缺, 就是制度形式化, 以致不能切实的执行。具体表现为管理职责不明确、合同管理人员缺乏法律素养、变更协议不断增多, 系统性的合同管理缺乏, 监督机制不完善。
2.合同条款约定不严密
合同执行的过程中难免发生争议, 一份完整的合同, 不仅约定内容要全面, 而且约定条款必须严密准确。如:在签订合同时, 约定双方产生争议, 需向签订地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表面上看去, 合同约定了争议解决条款, 但在仔细阅读全文后, 发现合同中并没有注明合同签订地点, 导致在双方发生争议时, 对管辖权问题产生争议。
3.合同纠纷处理不及时
合同纠纷处理的及时性是由法律的时效性决定的。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 合同纠纷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合同纠纷发生后, 企业对纠纷不能快速做出反应, 导致经济损失进一步加大。如作为债权人, 碍于情面对债务人怠于行驶追索权, 也未通过法律途径请求公权力的保护, 错失了调查取证的良机, 甚至超过诉讼时效, 丧失胜诉权, 失去了法律最有效的保护, 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
三、解决合同管理存在问题的主要途径
1.提高合同风险防范意识
加强宣传, 提高合同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合同管理是一项全员性的工作, 涉及到与合同有关的各个部门、各个岗位, 合同管理本质上是一项全岗位、全过程管理工作, 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 就会出现合同争议, 将使公司陷于诉累境地, 这不仅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管理, 而且可能给企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为此必须提高合同风险防范意识, 加大宣传力度, 使干部职工树立合同风险意识, 维护企业合同利益。
2.增加合同培训, 提高法律素养
加强合同法律知识和技能培训, 定期对企业合同承办人员和合同审核人员进行合同法、招投标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企业合同管理制度以及典型合同案例的培训, 通过专项培训, 增强合同法律意识, 促使合同管理人员熟知合同管理实务中应注意的关键点, 掌握合同管理过程的技巧, 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 增强职工的使命感。
3.加强合同档案的管理
合同档案的管理并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合同原件管理, 它既包括签约前的有关招标文件, 又应该包括签约后的有关验收单、完工证等。合同档案的保管在合同管理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它是合同履行过程中最原始的证明, 更是纠纷解决过程中最直接最有力的原始凭证。假如企业丢失了最原始的证据, 那么诉讼中的地位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而造成非常被动的局面。再者一些合同的内容是企业不愿意公开的, 而合同内容会涉及到商业秘密, 因此合同管理人员必须对生效的合同按照类别进行分类整理、归档, 并在保管期限内妥善保管合同档案。
4.多措并举解决合同纠纷
在合同纠纷出现后, 企业应迅速采取措施防止双方当事人矛盾恶化, 并坚持自愿平等原则, 积极与合同对方进行协商, 针对合同争议的内容进行充分的沟通, 互谅互让, 而通过协商自行解决合同纠纷是合同当事人的第一位选择。在协商的同时, 企业要根据纠纷的性质和纠纷的内容, 积极做好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的准备, 搜集相关证据。在紧急情况下, 可以财产保全提出申请, 从而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需要注意的是, 当事人寻求法律保护是有时效的, 如举证时间、上诉时间等, 企业要严格遵守法律规定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四、结语
综上所述, 以防范法律风险为准则而进行的合同管理工作, 企业的全体员工必须树立了全面、全过程、全员的风险管理理念, 树立较强的风险意识、竞争意识。将合同管理工作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相结合, 经过层层审核把关, 对企业最有益的价格签订销售合同、买卖合同, 从而降低了经营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并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修改合同管理办法, 使管理程序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 促进企业基础管理水平的再提升。
参考文献
[1]田振英.论合同档案管理[J].机电兵船档案, 2015, (5) :49-51.
[2]高麒麟.企业合同法律风险研究[J].江苏商论, 2010, (33) :273-276.
【企业成本管理问题分析】推荐阅读:
企业责任成本问题分析08-05
民营企业成本控制问题分析12-18
企业成本核算问题10-23
工业企业成本管理问题05-09
企业成本核算问题思考09-03
煤炭企业成本核算问题12-09
中小企业成本管理问题05-13
企业成本动因分析10-18
企业并购成本分析11-28
企业会计成本控制问题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