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企业成本分析

2024-10-09

施工企业成本分析(共12篇)

施工企业成本分析 篇1

1 会计信息成本的构成

成本会计信息是企业会计人员在遵守企业会计准则及会计标准制度对该企业生产中的包括原料, 人员使用等方面的消耗进行整理、分析、归纳, 得到的一种会计信息“产品”, 使该企业的管理者、投资者、税务等人员通过此信息能够具体了解成本的智力成果。在此信息的形成过程中也会有一定的成本投入。这些成本投入主要包括:

1.1 收集、处理、编制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

一个公司在成本信息形成的过程中, 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进行信息数据的采集、确认、记录和总结的过程。收集和整理会计信息的成本主要包括员工的工资、必备的办公用品, 还有电脑硬件和所需要的财务方面的软件等等。如果一个企业生产的产品程序过于复杂化, 那么在不同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分配比例计算也会更加的复杂, 此时就会用到高素质的会计人才进行精确的成本核算, 其成本的费用也会更加的高。此信息是为了提供给企业的信息使用者, 那么就需要编制成本信息的专门人员, 就会相应的产生一定的人工费用。

1.2 法律费用成本

当一个企业的会计人员提供的会计成本信息误导了信息的使用者, 就会受到该企业的投资人或税务部门的起诉, 就会相应的产生一定的法律费用。

1.3 企业管理及业绩评估的机会成本

应用于内部管理的成本数据与对外部报送的成本数据的区别在于, 外报成本数据收集整理数据信息必须严格遵守会计准则, 而内部管理成本数据, 管理人员完全可以按照公司的管理目标进行收集整理, 在这个过程中, 管理人员在收集方式上难免会有一定的主观性, 当他选择一种自认为合理的收集方式时, 就会产生一定的管理机会成本。

会计人员为了分析该企业的各种会计指标之间产生各种差异的原因, 能够使公司的管理人员采取快速、准确的措施, 调整该公司的未来的工作计划提供有力可靠地数据依据, 把企业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实际成本与会计人员通过各种数据进行预算的成本相比较。如果企业的会计人员对于这种差异的成因分析的不够清晰明了, 就会影响到该企业管理人员对于生产成本的正确评价, 从而导致企业业绩评估的机会成本的产生。

1.4 其他方面的成本

除了以上几种成本外, 还主要包括这种成本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以及相应的人员培训费用、系统的维护和颁布新会计制度后新人员的培训费用等。

2 成本会计信息的好处

高质量的成本会计信息有利于企业决策者对企业的各项资源进行更好的优化配置,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成本会计信息带来的好处有:

2.1 减少生产成本

当使利润发生变化的其他因素不发生变化, 减少生产成本始终是企业追求的一个目标。实现生产成本的降低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 在一个企业的经济规模、生产技术条件、产品质量标准不变的前提下, 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及劳动生产率、规范的管理制度等措施,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此方式降低成本的投入属于日常成本管理的方面。

第二、改变成本发生的基本条件。成本发生的基本条件是一种企业可以利用的经济资源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方式。这些经济资源主要包括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 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制度、符合标准生产质量的物质资料, 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及专业技能、产品生产的技术质量标准及生产过程中的复杂程度、企业的生产规模、管理组织结构、企业人员的职能分工、与外部相关企业的协作关系等方面。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影响成本投入的深层次的原因。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 当成本降低达到了这些因素可以承受的极限时, 再想进一步的降低成产成本, 效果将不会明显。所以, 如果我们可以改变成本发生的基本条件及影响成本的结构性因素, 就会使生产成本的进一步降低有了新的前提条件, 使本来很难降低的成本在此基础上得以进一步降低。

2.2 增加企业的利润

一般来说我们能够想到的提升利润的方式不外乎节约成本, 提高运行效率, 加强规范化管理。但逆向思维来看, 如何提高成本而获得总体性更高的利润是应该提上议题的, 例如一枚玩具戒指, 成本为1元, 卖出10元, 利润9元;而一辆二手汽车, 回收价格5万, 卖到15万, 则利润为10万元。所以一些成本不能降低, 通过提高成本的方法也可创造收益。当然成本管理不能仅仅对于初始资源的利用采集。更要对于广告、人力、众多因素都要考虑进去。通过战略性的变动卖价、市场推广、质量保证来从各个方面达到获得利润的最终目标。

2.3 为单位的战略性思维提供依据

企业发展讲求活跃思维以获得更高更好的效益为目标。成本信息在此时就能够派上用场。对管理的各个方面加工调试以获得效益的最大值。这些都需要提高企业活跃度, 加强竞争性开放性思维。对单位管理的每一步都有前沿性的安排布置。

资源毕竟是一种有限而且需要成本花费的东西, 对资源的利用程度高则效率高, 这也需要融入成本信息这一概念。力求通过成本信息的把握以最小的成本充分运行得到优良的价值。这一点尤其对于资源紧缺而需要量巨大的企业来说, 成本的管理牵制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为了节省瓶颈性资源, 依靠对其他资本的提高来弥补这一缺陷。

3 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与效益分析的启示

第一, 如今市场环境变得越来越多元, 原来越复杂。不稳定因素频繁出现。无论是对消费者还是企业生产者来讲, 面临的挑战都越来越大, 越来越多, 这需要企业管理这把握好航向不迷失自我, 更要灵活操作、审时度势, 当然在积极追求企业对象市场化的同时千万不能牺牲一些原则性的东西, 对群众和社会负责, 也对自身的发展负责, 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创造一个和谐、有活力的市场环境。

第二, 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与效益大部分是难以计量的。如前面所列示的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和效益, 很难用具体的数据来表示。在选择成本会计信息提供内容时, 可以根据具体的环境对成本会计信息可能产生的成本和效益进行职业判断, 在成本和效益之间进行权衡, 以得出“适量”的成本会计信息。

第三, 成本会计信息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就成本会计信息的处理和提供来讲, 随着信息技术的采用, 会计信息的处理大大便捷, 成本大大降低了。

参考文献

[1]曹文庆.成本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作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4.

[2]林义.浅谈成本会计信息的构成和效益[J].民营经济, 2008, (02) .

施工企业成本分析 篇2

提要:成本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如何适应新时期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成为企业兴衰的主要课题,笔者针对施工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对如何搞好成本管理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浅析

0:引言

成本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如何适应新时期企业管理经营的需要,成为企业兴衰的主要课题。面对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施工企业只有降低项目成本,才能使企业具有竞争力,具有更大的利润空间,有效的项目成本管理,对于施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极其重要。

1:企业项目成本管理的分类和含义

施工企业的成本分为企业成本(间接成本)和项目成本(制造成本)两部分,企业成本包括公司管理费、上级管理费、税费、预留(提)费用及职工福利费用(包括:工会费用、住房公积金、劳保等):项目成本包括直接工程费(人工、材料、机械使用费)、管理费、临设费用等。项目成本为施工企业的成本的主要部分,一般要占施工企业的成本90℅以上。因此企业管理的重点是 项目成本管理。

究竟如何进行项目成本管理呢?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开源和节流两条腿走路,使项目的净现金流(现金流入减去现金流出)最大化。开源是增大项目的现金流入,节流是控制项目的现金流出。

2:项目成本的前期预测

对每一项工程,施工企业在投标时都会根据招标文件的要求,结合市场的行情、竞争对手的情况及企业自身的实力报价,该报价对企业的赢利情况做了一个预测,预估出企业未来的获利情况。一旦企业中标,组建项目经理部之后,项目部再编制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预算,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预算编制项目的成本计划,对项目拟投入的成本进行预算。这个预算是按实际发生的原则对项目投入的人工、材料、机械及临时、管理费、其他费用作较为详细的分析。在实际测算中,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即公司承担经营风险(如低价中标、工程款拖欠及材料超常规的涨价等),项目承担管理风险(如返工损失、工期拖延及被业主索赔等),然后再与中标价作对比,确定项目上缴公司的费用比例,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其他的项目管理目标,公司与项目经理签定《项目内部承包责任书》,作为考核项目的基础。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3.1缺乏成本竟争意识,市场应变能力差

近年来,建筑市场招标竞争激烈。面对市场竞争的沉重压力,不少施工企业盲目揽任务,不惜赔血本中标,使企业陷入越干越亏的境地;有的企业不计成本盲目铺展,贷款垫资施工,结果使企业背上沉重的包袱,危及企业的生存发展。这些企业在经营决策时,忽视最基本的市场调查,缺乏最基本的成本管理意识,导致大量的无效成本增加,给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3.2成本管理意识淡薄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普遍存在着:重事后轻事前;重静态轻动态;重短期轻长远;重数量轻质量;重局部轻全局;重现象轻本质;重内部轻外部;重战术轻战略的弊病。有的企业受“成本无法再降低”的思维定式的束缚,习惯于按传统思想观念想问题、办事情、靠完成产值;扩大投资,谋

求业主多计划来实现成本盈利。忽视了企业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组织,以及企业的成本管理具有追求极限的基本特征。

3.3成本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严重削弱

一些单位在经营成果的考核兑现中。不能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反映成本管理的真实水平,被一时的 “大规模、高产值、高效益”的虚假繁荣所迷惑,只看一时效益高低,不问效益来源,只知盈亏多少,不知盈在何处,亏在何处。不进行成本分析考核,离开成本管理抓效益的做法,是造成一些单位管理粗放、效益低下、潜亏严重、发展缓慢的主要症结。

3.4成本核算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传统的施工企业成本管理,主要是根据财政部门的决算报告。这些核算体制经常因业务人员提出报告的时效性滞后而无法发挥成本管理的作用。由于成本管理中的事前预测和过程控制,只能靠制度被动地“卡”。一旦反映在财务账面成本失控,已是即成事实。这种管理模式,与 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相差甚远。

3.5成本管理的方法落后

目前,要不少施工企业工程干完活后成本才被反映出来。这种成本管理方法不能及时收集、传递、处理、储存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大量数据信息,对成本信息做到正确的选择与使用;不能及时准确的发现成本管理中所存在的根本问题及原因,难以对症下药,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成本,使效益大量流失。

4: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原则

众所周知,施工项目作为一种特殊产品,具有生产的一次性、关键环节多、原材料种类繁多、技术性强、制造周期长、外界干扰因素多等特点。实现成本目标的目的是: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降低成本,增加收入,以较小的资金投入获得较大的产出,使项目取得最佳的 经济效益。因此在项目成本控制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4.1.1全员控制项目成本。

全员控制项目成本是考核项目经济效益的综合性指标,它涉及到与项目形成的各部门、各单位和班组,也与每个职工切身利益与关。因此项目成本的控制需要大家共同关心,同时有关的部门,单位各个人都要肩负成本责任,把成本落实到每个部门乃至个人,真正树立起全员控制的观念。

4.1.2全过程控制项目成本

项目成本的发生涉及到项目整个周期,因此从投标开始至中标后的施工及竣工验收交工,都要有成本控制意识。在投标阶段做好成本的预测,签好合同,要制定好成本计划和成本目标,并采取技术和 经济相组合的有效手段控制好成本;在竣工验收阶段要办理工程结算及追加的合同价款,做好成本的核算和分析,使施工自始至终处于有效控制中。

4.2开源与节流相结合的原则

成本控制的 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其途径包括降低成本支出好增加预算收入两个方面,这就需要在成本形成过程中一方面以收定支,定期进行成本核算和分析,以便及时发现成本节、超的 原因;另一方面加强合同管理,及时办理合同外价款的结算,以提高项目成本的管理水平。

4.3目标管理的原则

目标管理是进行任何一项管理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成本控制也应遵循这一原则,即目标设定、分解,目标的责任到位和执行,检查目标的执行结果,评价和修正目标。从而形成目标管理的P计划→D计划→C计划→A处理的循环。在实施目标管理过程中,目标的设定应切实可行,具有明确性和可考核性;事后评价做到公正合理。只有将成本控制置于良性循环中,成本目标才能实现。

它是成本控制得以实现的 重要保证。在成本控制过程中,项目经理及各专业管理人员都负有一定的成本责任,从而形成了整个项目成本控制的责任网络。要使成本责任得以落实,责任人应享有一定的权限,即在规定的权利范围内,可以决定某项费用能否开支、如何开支和开支多少,对项目成本进行实质控制。如采购人员在采购材料时,应享有选择供应商的权利,以确保材料成本相对最低。企业领导对项目经理、项目经理对各部门在成本控制中的业绩要进行定期检查和考核,要与工资奖金挂钩,做到奖罚分明。实践证明,只有在责、权、利相结合才能使成本控制真正落到实处。

4.5节约原则

节约人力、物力、财力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核心,也是成本控制的一项最重要的基本原则。应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严格执行成本开支范围、费用开支标准和有关财务制度,对各项成本费用的支出进行限制和监督;二是提高施工项目科学管理水平、优化施工方案、提高生产效率;三是采取预防成本失控的技术组织,制止可能发生的浪费,真正做到向管理要效益,向技术要效率,确保成本目标的实现。

4.6中间控制原则

对一次性的施工项目,竣工阶段的成本控制,由于成本盈亏已成定局,即使发生了偏差,也不能再纠正。因此,把成本控制的重心放在从开工到结束的各个施工阶段上,是十分必要的。

5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有效方法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方法较多,其有效的途径可以从降低成本、增加收入两方面着手。坚持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确保项目成本目标的实现。

5.1在施工准备阶段

应结合实际图纸的自审、会审和其他相关资料,倾听现场施工人员的意见,依据工期和上级要求,根据项目的规模、性质、复杂程度、现场条件、人员素质等因素。科学地编制强实施性的施工组织设计,通过多方面的技术经济比较,从中选择合理、先进可行的施工方案,保证以最小的资金耗费满足预定的目标要求。同时,此阶段还应从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生产技术组织实施,包括劳动工资津贴、材料供应、机械设备等作为编制依据,同时还要以各种先进技术经济定额为参照,针对工程的具体特点而制定项目成本控制,分解目标,划分责任和权利,保证目标的实现。

5.2施工阶段

以施工图预算、施工预算、劳动定额、材料消耗和费用开支标准等对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对比,坚持开源节流的原则实施控制。工程直接成本主要是指在项目成本形成过程中直接构成工程实体和有助于工程形成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及其他直接费。按照量价分离原则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工程直接进行有效控制。

5.2.1材料成本控制

在施工全过程中,材料费占施工总成本的60%左右,施工单位要想控制施工总成本,在材料管理好使用上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强管理,减少施工过程中不必要的经济损耗。现在大部分单位采用的是材料采买权归职能部门所有,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项目部的压力和施工负担,但为了更好的发挥职能部门的作

用,使工程在低成本投入的情况下顺利完工,建议在项目部工程承包制中,材料采购部门及现场相关人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做好材料采购前的基础工作。工程开工前。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材料负责人必须反复认真的对工程图纸进行熟悉和分析,根据工程测定材料实际数量,提出材料申请计划,申请计划做到准确无误。在材料采购前,材料采购部门应建立询价小组,小组对市场价格进行调查。材料采购人员所采购材料的价格不得突破询价小组的价格。可以定期召开例会,在例会上由询价小组汇报材料的询价情况,对于钢材、水泥、砂石料分别汇报不同厂家的价格和质量,列举出选材使用理由,同时公开厂家的联系方式,以增大监督力度,提高透明度,保证做到“货比三家”优质低价购料。

“2”材料的使用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材料的管理施工现场应:1各分项工程都要控制住材料的使用。物质消耗,特别是钢材、水泥、砂石料严格按定额供应,实行限额供应。在材料领取、入库出库、投料、用料、补料、退料和废料回收等环节上尤其引起重视,严格管理。对于材料操作消耗她特别大的工序,由项目经理直接承包。具体施工过程中可以按照不同的施工工序,将整个施工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在工序开始前由分队长、材料员分配大型材料使用数量,工序施工过程中如发现材料数量不够,由材料员报请项目经理领料,并说明材料使用数量不够的原因。每一阶段工程完工后,由材料员清点、汇报材料使用和剩余情况,材料消耗或超耗材料分析原因并与经济责任制挂钩予以奖惩。2加强现场管理,合理堆放,减少搬运,降低堆放仓储损耗。也可在项目经理部实行材料包干使用,节约有奖,超耗则罚的制度。3及时发现和解决材料不节约、出入库不计量,生产中超额用料和废品率高的问题。实行特殊材料以旧换新、领取新材料又材料使用人或负责人提交领料原因。材料报废须及时提交报废原因。以上所提到的各种申请及汇报材料无须大篇幅编写,简单说明原因即可,但必须提交,以便有据可循,作为以后奖惩的依据。

5.2.2人工费控制

成本控制中,人工成本的的控制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人工费控制管理主要是改善劳动组织,减少窝工浪费;实行合理的奖惩制度;加强技术教育和培训工作;加强劳动纪律,压缩非生产用工和辅助用工严格控制非生产人员比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控制:第一,根据劳动定额计算出定额用工量,并将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及零星用工按一定比例“一般为5%~10%”承包给领工员或班组,进行包干控制;第二,要提高生产工人的技术水平和班组的组织管理水平,合理进行劳动组织,减少和避免无效劳动,提高劳动效率;第三,对技术含量较低的单位工程可分包给分包商,采取包干控制,降低工费。

5.2.3机械费控制

施工机械费占施工总成本的20%左右,对于施工机械的使用和管理也是成本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充分利用现有机械设备,内部合理调度,尽量避免窝工。加强设备租赁计划的管理,减少由于施工组织不当引起的设备闲置,在设备选型配套中,注意一机多用,加强机械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保证机械的正常运行。现在大部分企业实行的是机械调配权归职能部门所有,在这种管理方式下如果实行项目部工程承包制由要求:

(1)确定机械操作司机的岗位职责,每天记录所有机械及外租机械使作情况。机械手不应该只是单纯的维修、保养机械,也应该确实的融入到工地中,了解工程进度。

(2)对于重要工序所使用的重要机械,机械操作司机可以在施工工序开始前向项目部提出申请承包机械种类、数量及台班数,待工序完成后如台班数节约则所节约的台班数按台班费兑现,将其中的10%奖励给机械手。在保证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的前提下,如果不同规格、型号机械的台班费既定,也可实行机械调配权归项目部所有,由项目部自行选择内部调配机械或外租机械,如采用此种方式使得机械使用成本降低。

5.2.4安全质量成本控制

安全质量成本是施工项目为保证施工安全和提高工程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以及未达到质量标准而产生的一切损失费用之和。要想实现较低安全质量成本就应该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施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至上”的思想意识,严格按各项操作规程进行施工,严禁违章作业,避免一切安全事故的发生,要使全员都意识到安全事故的发生对成本的影响是巨大的。建立健全各级质量检验制度,提高工程质量的一次合格率和优良率,尽量减少因安全事故和质量问题返工所带来的经济损失,缩短验收时间,节省费用开支。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制定出相应的安全和质量薄弱点控制的预防措施,加强安全和质量管理,使每个人都能重视安全和质量工作,从而达到对施工项目整个成本的控制。

5.3竣工交付使用及保修阶段

应对竣工验收过程发生的费用和保修费用进行控制,此时也是对项目全面的总结评价阶段,应吸取经验教训,改进和完善决策水平,达到提高效益的目的,并及时反馈信息,调整相关的用工制度和材料、机械使用计划,增强项目成员的责任心,提高管理水平。

6考核

任何一制度,要保证得以实施,必须要有一定的激励与惩罚措施保证,否则很难得以落实。根据定期﹙或完工后﹚的成本核算、分析结果,评定施工项目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和各责任者的业绩,并依次给予有关部门相应的奖励和处罚。这样才能有效的调动企业每一位职工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完成目标的积极性,为降低施工项目成本和增加企业的积累,做出自己的贡献。

7结束语

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分析 篇3

关键词:成本管理 分析 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129-0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建筑行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个施工企业能否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主要取决于企业的信誉和实力。对外,企业应保证施工工程的工期和质量;对内,企业应加强经济核算,努力控制成本,提高工程项目的盈利能力。成本管理是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成本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此,如何加强项目的成本控制,保证目标成本的实现,有效降低工程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已成为企业迫在眉睫的工作。

一、目前我国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施工企业的项目建设具有建设地点固定性,生产过程程序性,建造项目一次性的特点。所以施工项目一般都工期长,施工企业按照工程项目进行单独核算。而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是指对施工企业发生的实际成本通过预算、控制、核算、分析等一系列特殊的理论与方法,对企业施工建设过程中的耗费水平进行必要的调节和控制,在满足工程质量和工期条件下采取有效的管理,不断降低成本,以期达到成本控制的预期目标的管理。虽然目前一些施工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下了不少工夫,因此也获得了一些经济利润,但效果并不明显。要使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达到好的效果,先要对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1.对成本管理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企业领导者一味追求产值,把工作重心放在投标、竞标的活动中,一旦把工程项目承揽到,就加紧工期建设,往往忽视了事前成本预算、事中成本控制;盲目地完成产量,以增加投资来实现成本盈利,忽视了企业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通过加强成本管理,能使企业实现最大利润,使企业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2.没有科学系统的成本管理方法。一些企业在工程项目开工前没有合理编制施工成本预算,没有制定目标控制成本,因此在施工过程当中对人工的安排与使用,对材料的采购价格与使用数量、对机械的合理配备与调度、都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另外,在施工中不能科学有效地对成本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存储、分析,无法利用真实、正确的成本信息对成本加以控制,不能对项目施工中发生的错漏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使企业成本费用降到最低。

3.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缺乏成本意识。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成本管理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人员的管理手段和方法,这就要求成本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在信息化发达的今天,大多施工企业管理人员仍然存在素质不高、信息传递较慢、现代化管理水平偏低等问题。成本管理工作没有落到实处,成本缺乏真实性,将导致项目成本不能得到很好控制,成本管理工作只能流于形式。

二、强化我国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方法

1.提高成本管理意识,完善成本管理组织。在企业内部积极宣传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增强全体职工的责任成本意识,让每个员工都意识到降低成本是自己的责任。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成立项目经理部,任命各个项目部门成本管理的责任人,在给予管理人员一定权限的同时,增强他们成本管理的责任意识,对项目成本管理的业绩要及时进行分析和考评,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将有效的成本控制落在实处。

2.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法,提高成本管理水平。(1)在工程项目施工前要编制成本预算,制定合理的目标控制成本。(2)在施工过程中,对人工、材料、机械费用的全面控制。首先,人工费是施工成本控制的重要项目。应根据使用定额计算定额用工量,再根据施工进度和技术要求,合理安排各工种工人的数量,以减少和避免无效劳动,减少工时浪费,使人工费成本降到最低。其次,在施工中材料的用量约占工程总成本的70%左右,因此对材料费的控制是工程成本控制的重点。材料费的成本控制包括材料采购价格的控制和材料使用量的控制。在材料采购方面:应先对市场行情进行调研,然后采用公开招标方式择优购料,同时合理确定进货批量、批次和付款方式,尽可能降低材料储备费和资金使用成本。在材料的使用量方面:应严格按照定额用量实行限额领料,如超出限额,要及时分析原因,纠正偏差并实行奖惩制度进行管理。第三,现在施工建设中,施工机械的使用已成为提高施工进度,按期完成施工项目的重要保证。要对各种机械的使用进行合理搭配和调度,减少机械的闲置时间,提高其使用效率,以此严格控制机械的使用成本。

3.提高管理人员的成本管理能力。要提高成本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首先,要具备良好的成本管理意识。其次,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较强的综合能力,因为在建筑企业,成本管理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需要进行全员、全过程、全工期、全项目的管理,需要通过科学的手段、先进的技术来管理,因此要主动地学习新的管理技能,提高业务操作能力,胜任管理工作,才能不断降低企业成本,使企业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三、结束语

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既重要又非常复杂,它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如何提高自身的成本控制能力便成为每个企业不可忽视的研究课题。施工企业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应努力挖掘成本控制潜力,不断总结成本控制经验,使企业在日益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钱玲玲.施工企业成本管理问题初探.建筑,2011(5)

2.张艳.浅议施工企业成本管理.财经界,2010(1)

(作者单位:太原市辰宇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山西太原 030024)

分析企业的成本控制与成本管理 篇4

一、企业在成本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于企业的成本管理思想上存在滞后性

由于受传统的企业管理思想影响, 虽然我国企业成本管理取得了重大的发展,但是相对于同时期的国外发展还是很慢的。 并没有形成完善的企业成本管理体系。 在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缺乏实际的应用性, 新的成本管理与旧式的思想无法更好的进行衔接。 不但没有相应的降低企业成本的投入反而使企业的资本有所降低浪费。 传统的成本研究只局限在企业的内部,无法形成企业的战略思想,忽视了与其他管理方式的联系。

(二)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没有进行创新

企业在对于成本管理方面的理解并不准确。 现阶段国内的企业大多数都只是关注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企业成本问题, 忽视了企业内部其他方面的成本投入。 成本的管理不是仅仅局限于降低成本的投入,最主要的是通过对于企业成本的节约, 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企业其他方面的建设中,实现企业资本的最大化收益。 传统的企业成本管理已经不能适应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 通过对企业投入性资本的降低已经不能成为主要的发展企业的手段。

(三)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对于成本管理的方法很落后

企业成本管理不是简单的对于企业投入的资本降低管理。 一个缺少全面性的科学性的成本管理是不能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 企业在成本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也相当的薄弱, 没有形成一套系统性成本管理。 在对于成本管理的记录也不清晰,对于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没有有效的进行监督。 企业没有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企业成本考核制度, 使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处在危险的境地,对于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阻碍的作用。 更不能充分的调动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四)没有明确企业管理的主体地位,使各部门的管理职能不明确

长期以来,受传统经营管理思想的影响,企业的成本管理都是受财务部门的管理。没有设立专门负责企业成本管理的具体部门。更没有将企业的成本管理落实到相关的部门中去。 而财务部门也没有相应的成本意识,只是片面性的降低企业的成本投入,对于企业的浪费现象没有响应的进行监督,使企业遭受到了更大的损失。 企业成本管理职能的不明确严重的影响到了企业成本控制的有效管理。

(五)企业在实行成本管理过程中对于资料没有进行全面性的记录

企业中某些财务部门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并不是很熟练, 导致了在记录企业成本管理数据的记录没有全面性的记载。 有些管理人员更是对材料进行伪造,虚假的成本管理记录,严重的影响到了企业的发展进程,使企业遭受到了巨大的损失。

二、企业在成本管理科上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方法

( 一)转变经营观念 , 加强对企业成本管理的力度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强化成本意识, 这样可以使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从根本上理解成本的本质意义, 减少公司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过度浪费,树立正确的成本意识。 减少成本不是单纯上的降低资金的投入, 而是要最大限度的避免浪费现象的出现, 尽可能的提高产出与投入的比例。 树立正确的成本管理观念,这样才能使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的地位。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但要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成本管理方法,还要积极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

我国企业在成本管理上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的发展中, 所以我们不但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且要积极的进行归纳总结。 对于国外先进的经验要适时的吸收,并为自己所用。 探索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二)借助现代的科技手段,推动成本电算化的实现

传统的成本管理都是通过人工的方式进行管理的, 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应用到现代的企业管理中,成本电算化已经成为发展的主流。 成本电算化能更好的对成本管理进行监督,全面控制成本的预算。 对于企业进行全面的考核,分析成本的组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为更好的实行成本管理电算化,我们要加强企业员工在这方面的能力的培养;引进成本电算化所需要的各种设备,这样能更好的对企业进行成本的管理。

(三)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应该加大管理权限, 使企业更好的实行成本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企业的经营管理也在不断的创新发展。 我国成本管理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是管理的范围却在不断的日益扩大。 对于现代企业的管理来说,这种现象不仅仅是对企业成本管理的发展, 更是通过扩大企业成本管理的范围与实际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 从根本上降低企业成本,扩大企业成本的实际管理范围。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信息化的不断发展, 企业在对于成本管理方面的投入也越来越大。 寻求更好的企业管理方法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重要问题。成本控制和管理已经在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从根本上降低企业的成本投入,对企业实行有效的成本管理,才能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 使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陈浩.试论企业全面成本管理[J].上海财税,2010,(3)

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分析论文 篇5

一、会计职业判断的基本内涵

对于会计行业领域的职业判断能力,实际上目前国内外并没有对其公认的权威表述。而会计职业判断这一概念则最早出现在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1985年),当时的概念为“会计人员所作出的基于知识、经验的客观财务报告决策过程。该过程应该具备分析性、决策性和会计人员正直的工作态度,它也能影响到他人之于会计职业判断所承担的责任,该过程就称之为职业判断。”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也开始引入并研究会计职业判断,当时财政部就颁布了“两则两制”,希望以此作为节点来深入研究会计职业判断。我国学者就认为,会计职业判断的主体就应该是会计工作人员;而它的前提应该基于会计相关知识与所从事会计实务工作的相关经验,也包括客观公正的职业心态;它的客体应该是带有不确定性的经济事项与会计事项;它的限度为会计法律法规、会计准则制度以及国家经济制度等等;它的本质应该建立在交易处理事项上,以会计所编制的报告、所制定的方法及程序为基础;它具有一定的权衡性、主观性和目标性,但同时它也存在一定的受制约性;最后它的作用应该基于解决交易事项展开,其中就包括应否确认、何时确认、如何确认等等关键内容。由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主要以原则为基本导向,所以当前会计工作中职业判断空间也在呈现不断扩大趋势。由于企业当前的交易行为与会计事项存在太多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要素,所以会计职业判断也必须成为企业发展的经常性行为,该行为必须贯穿于会计工作始终[1]。

二、会计职业判断在工业企业成本核算中的技术运用分析

工业企业对于会计职业判断的依赖性较强,企业主要通过它来完成工业企业成本核算中的成本计算方法选择、成本核算账户设置、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划分等过程,本文就将对这3项技术运用过程进行详细分析。

(一)工业企业对成本计算的方法选择

工业企业在开展成本核算前,要利用会计职业判断来选择成本计算方法,在当前新会计制度下所规定的成本计算方法就包括了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分类法以及作业成本法。按照新制度中的.第六条规定“企业必须根据产品生产过程特点、生产经营组织类型、产品种类以及成本管理要求来确定产品的具体成本核算内容,如果会计政策与估计确定后,则不能随意改变。”同时,工业企业也遵循成本核算中的“算管结合、算为管用”基本原则,通过为企业管理层提供成本核算资料来强化成本管理过程,同时全面充分考量成本管理要求。由于工业企业实际状况各不相同,所以必须遵循自身生产特点与管理要求来选择成本计算方法,要做到基本产品从细、辅助产品从简,找到适合于本企业发展的成本计算方法。在确定成本计算方法过程中,必须注意成本计算方法应该与定额方法、成本计划方法等等口径相一致。同时还应该注意与同行业其他成本计算方法的相对平衡,所以工业企业必须展开成本考核与成本分析过程,综合全面的提高成本管理水平,做到对成本计算方法的随时调整。

(二)对成本核算账户的有效设置

工业企业在成本核算账户设置方面非常讲求适应性、效益性与针对性,所以企业要设置哪些账户、哪些为总账账户、哪些为明细账户,这些都会体现在成本核算账户设置过程当中。通常情况下,企业成本核算账户会设置“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账户环节,围绕它们展开企业各项生产产品所发生生产费用的有效核算。具体来讲,工业企业会设置二级账户,它们分别包括了“基本生产成本”与“辅助生产成本”。如果是中小型工业企业,则可以考虑不设置“制造费用”账户,只考虑“生产成本”账户并展开成本核算,这也是为了简化成本核算内容,特别是工业企业所要求的对企业生产损失的核算与控制过程。为此,工业企业本身还可以增设“停工损失”与“废品损失”两项总账账户,实施定额成本或标准成本制度,扩大企业之于会计职业判断的成本核算空间[2]。

(三)对收益性及资本性支出的有效划分

工业企业应该明确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它主要以产生经济效益的时间长短为依据。不过利用传统会计核算方法可能很难操作,因为企业中某项支出所产生的效益时间长短难以预估。再一方面即使支出效益时间长短可以预估,其计量过程也相对困难,所以这就考验到了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看他们能否对成本核算内容中的开发支出、利息费用、固定资产后续支出、职工薪酬等等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处理,能否有效区分资产成本与当期费用。再一方面,要基于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对企业停止资本化时点进行有机判断,主要围绕“实质重于形式”的基本原则来对该界定划分进行有效判断,帮助工业企业实现成本核算过程的精细化。会计职业判断对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全过程都具有重要影响作用,例如它对成本信息质量、对技术人员成本核算选择空间的影响等等。为此,工业企业会计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的职业判断能力,充分认识与预估经济环境中的一切不确定因素,为企业成本核算精细化提供有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杨新华.会计职业判断在工业企业成本核算中的运用[J].商业会计,(19):43-45.

分析施工企业如何完善成本管理 篇6

【关键词】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完善措施

企业的成本管理指的就是成本控制,针对施工企业就是对施工过程中消耗的物力、人力资源以及费用支出进行限制、调节和监督,有效纠正出现的偏差,将生产费用控制到有效的成本范围内,实现施工企业的成本目标。

1.树立正确的思维管理模式以及管理理念

1.1梳理成本意识的管理理念

对于成本管理,施工企业需要进行全方位的管理,然后实现企业内部多个部门间的有效结合,这样才能真正在生产经营中对每个环节进行有效管理,实现全方位的成本管理。到时要想保证这一管理理念的真正落实,就需要施工企业的内部过程进行有效的成本管理工作,并且还需要对各个施工环节进行全方位的管理。

1.2树立信息化、系统化的管理理念

施工企业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就需要建立并不断健全信息化的管理系统,这样才能提升企业内部的管理效率,进而更好地应对客户与市场的发展需求,以及企业战略决策的水平。其中,良好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有效提升企业内部以及各个系统之间的沟通水平,提高工作的效率,实现由提高运作效率来有效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与此同时,施工企业还可以在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时候进一步促进企业的业务管理,对岗位进行精简设置,最终适当降低管理成本与人工成本,还有有关的费用支出。

1.3树立科学化的企业文化观念

企业在管理工作中,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只有使成本管理建立在这一原则的基础上,才能让成本控制真正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管理观念,营造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及氛围。另一方面,施工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不能仅仅依靠财务部门,而是要让全体员工都参与到这个过程之中,真正将成本的控制工作放在首位。在施工企业的日常运作中,管理人员与工作人员在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时刻考虑到效益与成本问题。所以,施工企业需要有效梳理全体人员参与成本控制的理念,这样才会在企业内部形成优秀的文化氛围,让企业人员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成本管理的重要性,最终提升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

2.注重目标成本的管理,健全管理体系

企业要想达到既定的目的,一定要做好目标成本的管理工作,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化的控制目标,并且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不断调整企业的成本实际控制情况,尽量达到施工企业实际的成本水平。其中,目标成本控制的内容是对目标成本的明确、分解、组织以及实施,实施结果的考评与反映,信息目标的反馈以及经验总结等等。施工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工作的时候,首先要做好目标成本的管理,将施工成本的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管理有效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全方位的管理模式。可以说,目标成本的合理确定与分解是目标成本管理最重要的部分,并且要建立在规范化成本考的基础之上。

2.1进行有效的调研考察,明确工作思路

施工企业在工程中标之后,需要针对预算、工程、材料以及财务方面的人员对该工程醒目的经济情况进行有效的摸底调查,然后进行切合实际的核算与评估。然后,在真实投入使用工程项目的费用之前,需要进行必要的市场调研,了解工程项目存在的各种要素,进而对工程的现场成本与中标价格进行有效的分析与对比,还要对工程项目的费用、成本以及盈利能力进行科学化的评估。最后,认真分析工程项目存在的各种影响因素,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管理水平与施工能力进行成本的对比,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不断实现管理技术的创新。

2.2注重责任成本,有效发挥责任成本核算的作用

实际上责任成本是零利润的项目成本,因此其实施的效果会影响企业的实际经营利润,好的项目管理会获得更多的利润。反之,则会造成利润亏损。由此可见,企业需要对现代管理手段以及成本信息进行合理化的使用,最终制定出科学化的成本目标,依照经济的责任目标实现经济责任与成本指标管理间的结合,最终对成本责任进行分层化的解决,做好公司与施工队伍、项目部以及外包部队之间的责任成本的核算工作,更好地实现施工企业的成本目标。这样一来,就可以实现成本控制的目的。然后,施工企业需要注重组织管理,以及物资消耗。企业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需要考虑材料质量、材料价格以采购等因素对成本的影响,所以,施工企业要切实加强物资消耗方面的成本控制。尤其是对水泥、钢材以及料石这种大型施工材料的采购,施工企业需要同供应商进行有效的招议标,这样就可以从中选择高质量、少运费、低价格的供应商,避免或减少材料采购中出现暗箱操作的行为。

2.3注重控制管理费用

在保证施工企业日常工作正常运营的情况下,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尽可能降低管理的费用支出,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不断优化施工项目的组织模式,尽量精简管理的层次。企业需要切实实行作业层与管理层这种精简的管理模式,同时还要适当简化企业内部不同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尽量将工作人员的数量减到最少。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仅可以最大程度降低管理的费用支出,而且还可以提升施工企业的工作效率;第二,严格制定业务费用的开支标准以及使用范围,这样会最大限度避免发生乱支乱列的行为,与此同时,还需要严格规范事前报告与事后审批的制度;第三,严格规范差旅费的具体开支标准,并且要求财务工作人员要对报销的差旅费用进行认真审核,对于个人性质的保健、购物、美容、娱乐等行为坚决决绝报销;第四,数额庞大或者特殊化的开支,需要进行相关的会议研究,在得到领导审批之后才能给予报销。由此可见,通过对管理费用在支出上的严格制定与落实,能够有效实现降低施工企业管理费用的目的,从而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3.结语

综上所述,有效的成本管理能够提高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在竞争日益激烈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企业需要梳理成本意识的管理理念、树立信息化、系统化的管理理念、树立科学化的企业文化观念,然后在科学化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加强目标成本的管理、健全管理体系,进行有效的调研考察,明确工作思路、注重责任成本,有效发挥责任成本核算的作用、注重控制管理费用,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路璐.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问题与方法[J].财经界(学术版),2012,(09).

[2]林清风.论工程施工项目成本的管理与控制[J].福建建材,2012,(04).

[3]周先平.浅谈基于战略思考的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制度[J].中国城市经济,2010,(06).

[4]薛蕊.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有关问题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09,(16).

[5]朱继惠.浅谈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管理[J].商场现代化,2009,(03).

[6]刘鸿雁.浅谈加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措施和手段[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1).

浅谈企业成本分析 篇7

一、目前企业成本分析与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随着目前原材料不断上涨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成本分析与成本控制已经成为各个企业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 企业纷纷采取各种方式对企业成本进行分析与控制, 力争发挥企业的最大成本效益。但是笔者在调研中发现, 目前企业所采取的成本分析与控制存在以下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企业成本分析与控制缺乏系统性。成本分析与控制往往仅仅围绕产品成本来进行, 而忽略了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质量成本、效率成本、资金占用成本、销售地区客户成本、人力资源成本、安全成本、环境保护成本和风险成本等其他八大成本的控制, 致使成本分析与控制质量不高, 效果不明显。二是缺乏对资金占用情况的分析与控制。资金占用成本是反映企业原材料、半成品、成本和应收帐款对资金占用状况的管理不善成本, 必须对资金占用情况进行有效控制, 增强成本控制的实效。三是缺乏对隐性质量成本的分析与控制。据统计, 企业显性质量成本一般占总运营成本 (不含原材料成本) 的25%以上, 而隐性质量成本则是显性质量成本的3-4倍。质量成本控制不好可能会直接增加了企业的采购成本、产品制造成本、库存资金占用成本、客户服务成本, 从而间接导致客户定单的减少和企业品牌的打折, 甚至迫使企业关门或破产。四是缺乏效率损失成本的分析与控制。效率损失成本是企业常见的管理不善成本, 表现在产能过剩、等待时间、低效工序、无效运输、返工等浪费现象之中, 导致整个企业成本的上升与企业成本控制的失败。五是缺乏对企业风险成本的分析与控制。风险成本是支持企业风险管理体系运作的成本对象, 对于企业加强内部控制、防范和减少风险损失起了重要作用。企业应当加强对收帐款坏帐等风险损失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与防范。六是缺乏对企业客户成本的分析与控制。销售地区/客户成本是反映了企业在各销售地区、中间商或客户身上的营销费用的投入, 搞好销售地区客户成本管理有助于辨别高回报的客户, 控制市场推广资源在一些非显著赢利的销售地区、中间商或客户身上的投入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企业往往忽视这一点, 为了增加销售额而采取加大营销投入。七是缺乏对人力资源成本的分析与控制。人力资源成本是支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对象, 是企业人力资源水平改善的保证, 企业员工的高更替率会导致人力资源成本的失控。八是缺乏对企业安全运营成本的分析与控制。安全成本、环境保护成本是是支持企业安全管理、环境保护管理的的成本对象, 有的企业往往是在出现了安全问题之后才考虑到企业的安全运营问题, “亡羊补牢为时晚矣”。因此, 企业必须要全面地对以上成本进行分析与控制, 才能有效避免出现成本分析失误、成本失控等现象的出现。

二、进行企业成本分析与控制的意义

企业加强成本分析与控制, 就是要创建竞争优势。对于竞争优势, 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中指出, 一个企业与竞争对手相比可能有许多长处和弱点, 但其可以拥有的两种基本的竞争优势是“成本优势”和“别具一格”, 而且成本优势相对于别具一格战略也是极为重要的。可见, 成本优势对企业竞争优势的战略重要性是十分突出的。

从创建企业竞争优势的角度对企业的成本行为、相对成本地位、决定相对成本地位的因素以及取得持久的成本优势等方面的战略分析是企业战略成本分析的主要内容, 必须要综合考虑, 认真进行分析与研究。传统的成本分析往往从研究企业内部的生产过程出发来寻找降低成本的突破点, 而没有从分析外部市场环境和竞争对手的角度进行成本分析和成本管理。迈克尔·波特曾尖锐指出:传统成本分析所依赖的会计制度常常妨碍战略成本分析;而且大多数成本研究都着眼于细枝末节, 目光短浅。而战略成本分析基本特征是通过获取成本优势来培育企业的竞争优势。

如果企业进行所有价值活动的累计成本低于竞争厂商的成本, 它就具有成本优势。成本优势的战略价值取决于其持久性。如果企业成本优势的来源是竞争厂商难以照搬或模仿的, 其持久性就会存在。企业如果向客户提供可以接受的价值水平, 同时其成本优势又不为售价低于竞争厂商的需要所冲销, 成本优势就会带来超额效益。因此, 高度重视企业成本优势战略的培育, 对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企业成本分析与控制的原则与思路

企业成本分析与控制就是利用成本核算及其他有关资料, 分析成本水平与构成的变动情况, 研究影响成本升降的各种因素及其变动原因, 寻找降低成本的途径。成本分析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作用是正确评价企业成本计划的执行结果, 揭示成本升降变动的原因, 为编制成本计划和制定经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企业成本分析与控制将成本项目按其在一定期间内是否可以为管理者所控制分为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 其中, 可控成本是指在一个期间内随合理地为负责该项成本的管理人员所能控制的成本;与此相反的, 即为不可控成本。一般而言, 可控成本的时间概念是会计期间;空间范围则称为责任中心。

库珀和卡普兰在1987年提出了“成功动因”理论, 按照这一理论, 成本分析与控制应当归结为成本动因, 可归纳为五类:数量动因、批次动因、产品动因、加工过程动因、工厂动因。从这一观点出发, 应当在分析有关各种成本动因的基础上, 开辟和寻找成本控制的新途径。比如, 按照作业成本法对成本动因的分析, 企业成本可划分为由业务量动因驱动的短期变动成本和由作业量动因驱动的长期变动成本。基于此种认识, 在企业成本分析管理中可考虑通过实现适度经营规模来有效地控制成本, 因为相对来说较大规模比较小规模更有利于降低单位产品成本。如采购费用支出不单纯受采购数量所制约, 还与采购次数有关, 大量采购能降低单位采购成本;营销费用支出不单纯受销售数量所制约, 还与销售批次有关, 大量销售能降低单位产品负担的营销费用。

因此, 成本分析与控制的基本思路可以归纳为:将成本项目按其可控性进行分类, 由于可控成本是管理者可以对其加以影响的成本项目, 则对于每一个可控的成本项目, 找出影响其变动的最终影响因素 (如影响直接材料变动的影响因素有原材料价格) 。接着在这些影响因素中区分出可控 (如产品产量、原材料准备等都与企业决策者的决策行为有关) 和不可控 (如原材料价格是受市场决定的) 的因素;然后, 对各种因素影响的重要程度进行评价, 找出其中对成本具有显著影响的主要因素 (注意对可控的因素的标准应适当放宽) ;最后, 将这些可控的和不可控的主要成本要素的变动与成本的变动程度之间建立数量联系 (即建立数学模型) , 有条件的情况下, 可以在此基础上编制管理分析软件。

利用各主要成本要素与成本之间的数量关系, 一方面, 可以在对下一年度的成本情况进行预测;另一方面, 可以计算企业的各项决策的变化对企业总成本的影响程度, 即敏感性, 便于企业进行更为有效的决策并能找出当年成本控制工作的关键所在。

四、构建企业高效成本分析控制体系

(一) 企业文化要吸纳企业成本分析与控制意识。

消除认为成本无法再降低的错误思想, 对企业全体员工进行培训, 要求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及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到企业成本降低的潜力是无究无尽的, 人人应对成本管理和控制有足够的重视。通过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 除驱动成本的客观因素外, 企业成本也会受到人为的主观因素的驱动, 即成本函数可表示为:成本=f (客观动因, 主观动因) 。正因为人具有最大的能动性, 人为的主观动因也应是驱动企业成本的一个重要因素。如职工的成本管理意识、综合素质、集体意识、企业主人翁地位意识、工作态度和责任感、工人之间以及工人与领导之间的人际关系等, 都是影响企业成本高低的主观因素, 因而也可将其视为成本的驱动因素。从成本控制角度看, 人为的主观动因具有巨大的潜力。实践表明, 责任会计中对成本中心、可控成本、责任成本的研究分析, 对于改善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 在企业内部要培育员工民主管理和自主管理意识。

在日常成本管理中, 积极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成果, 努力在职工行为规范中引入一种内在约束与激励机制。按照西方心理学家斯洛提出的人类基本需求层次理论, 人类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可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引入内在约束与激励机制就是要注重人的最高层次需求, 即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求。这种机制强调的是人性的自我激励, 不需要任何外在因素的约束。改变企业常用的靠惩罚、奖励实施外在约束与激励的机制, 实现自主管理, 既是一种代价最低的成本管理方式, 也是降低成本最有效的管理方式。

(三) 充分发挥企业信息化平台的

作用, 提高企业成本分析与控制的质量。企业信息化是指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 通过普遍地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装备更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 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使由于利用了信息资源而创造的劳动价值 (信息经济增加值) 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步上升直到占主导地位的过程。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企业如果想获取长期的、连续的生产资料是轻而易得的, 对企业来说, 完全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些生产数据对企业的生产成本进行更为精确的预测, 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更准确地决策。这时, 成本性态分析法这种相对来说较为粗略的成本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就表现得较为突出了, 企业呼唤一种更加准确、更能符合企业家要求的成本分析方法—成本可控性分析法。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成本可控性分析法充分利用了企业信息化所带来的大量的信息资源, 并对企业生产经营流程的每一个可能控制的节点均有效地控制起来。此后, 企业还可以通过运筹学的方法找出最优的控制方案, 达到充分高效地控制成本的目的。

现代企业成本分析与控制是企业全员管理、全过程管理、全环节管理和全方位管理, 是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结合的管理, 是经济和技术结合的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 成本管理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突破了传统成本管理把成本局限在生产这一狭小层面上的研究领域, 把重心转向企业整体战略这一更为广阔的研究领域, 注重采购、技术、财务领域及竞争对手的成本分析等, 有利企业正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 从而正确地选择企业的经营战略, 正确处理企业发展与加强成本管理的关系, 提高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冯艳霞.浅议现代企业成本管理[J].内蒙古煤炭经济, 2009, (02) .

企业降低采购成本分析 篇8

1.1建设规范化的采购体系

规范的采购体系不单单是可以控制企业在采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更高效的完成整个采购流程, 避免各部门之间争夺利益以及推卸责任, 同时可以制约负责采购的员工。采购体系通常有设定计划, 部门审核批准询价, 企业招标, 签约, 收货验货, 实际物资的核实, 付款以及物资的使用这些环节构成。作为煤炭企业要针对每一环节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尤其是企业招标, 签约, 遵循合同条款, 以及物资的核算这四个较为重要的环节, 一定要严格把关, 只有这样采购活动才能够真正的得以完善化。

1.2建立客户档案

和企业存在合作关系的供货客户要严谨对待, 务必要健全每一个客户的信息档案。采用先进合理的软件程序将每位客户是否有遵循合同条款的实力、以及每一次遵循约定的过程都进行详细的记录, 以此作为客户诚信评定的根据, 在之后企业选择供货客户的时候作为参照和决定性的因素。每一位供货客户的档案信息应该尽可能的完善, 不只是档案号码和联系信息, 在合作中它们的钱款交付, 物资交货, 物资质量, 资金交易账号这些信息也是必须要记录的。对于各位供货客户的信息材料要仔细审查核实, 做好把关在确定无误后才可以给予保存。煤炭企业在进行采购活动时, 选择供货客户这一环节中, 务必要确保在自己的档案库中选择自己本次采购的供货客户。关于供货客户档案的整理和保存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要保证这些档案信息的更新, 而且要设立专门的员工来负责这一事项。对于新的供货客户信息的归档也要要个把关, 应成立相应的条款体制。对于煤炭企业来说, 在生产中作用较大的货品, 供货客户需要严格掌控, 在经过企业的考察核实层层筛选后才可以成立相应的档案, 假如实际情况应允的话, 要去供货客户的所在地进行考量观察之后再予以定夺。煤炭企业需建立规范的评定流程以及标准, 针对每一个供货商家要进行严格的评定。保证档案库里的每一位供应客户都达标甚至超标。在进行采购环节的供货客户选择时, 第一步就要看到它的品牌影响力, 商家信誉, 公司大小, 以往的销量这些问题, 在经过了解和考量后, 对他有一个心理上的评判印象, 刚开始可以在这个供货商家有一个较少的购买, 实际应用之后再做进一步的判断。以后结合实际情形慢慢的增多购买的量, 在这些环节中假如有合作较为愉快的商家可以发展成自己的供货客户, 邀请它作为下一次的采购供应商。

1.3成立采购物资的价格档案

在采购中, 价格是一个企业最为关注的事情, 它关系到整个采购活动的成本问题以及煤炭企业的效益问题。因此成立采购物资的价格档案就显得尤为重要。档案中不单单是有价格, 报价, 以及实际签约的价格, 也不能忽略在差异时间内, 差异市场情形下的价格变化。让价格档案的建立更有参考价值, 保证每次采购货物的货真价实。在每一年采购的前期准备中, 关于报价要严格审查, 将其和档案库里之前的价格进行对比分析, 讨论出去不同价的缘由, 假如没有特别的缘由, 根据企业规定这次的价格不应比之前的贵, 不然的话供货客户应给与相应的合理的解释。在生产中作用较大的物资, 要对其价格经常更新对于它的价格变动也要多加注意, 分析出影响变动的原因。

2把握价格规律适时采购

物资的价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会随着时期的不同以及市场行情的影响而上下浮动, 在进行采购活动的时侯要对价格规律多加掌握, 对当前的价格进行, 看准时机, 在最恰当的时间实施采购。

大量采购的物资原料, 可以通过供应商的竞标来确定购买价格。供应商彼此之间亮出自己的价格经过一轮轮的筛选调整, 就可以以最低的价格进行签约购买。除了这种方法, 同一种材料的采购有多个供货商家进行供应, 在他们彼此之间的竞争可以不断压低自己货物的价格, 因此企业也可以以最低的价格进行物资的采购。那些采购量较多成本较高的物资由生产厂家直接合作, 如此一来省去中间复杂的过程, 去除了二级供应商的利益部分, 在节约成本的同时, 还可以有更好的售后保障。

3集中招标采购

在遵循国家政策以及地方规定的前提下, 根据企业实际需求成立招标管理条款、措施以及详细的实行环节。成立专业评定招标人员的信息档案库, 对违反管理的行为给予相应的处理惩罚。在监审组严格的监管下实行招标, 过程更为严谨, 这让招标更为透明化。

因为市场行情所控制, 供货商家数量越来越多, 他们彼此间必定会产生一系列的价格服务厮杀战争, 更低的价格更优质的服务才是供应商家在市场上的立足之道。企业也会因此得到更低的价格, 更好的控制成本, 在产品质量上也得到了更多的保障。对资源的节约使用降低消耗也是控制成本的重要措施, 企业一定要关注内部生产时, 对资源的合理使用, 有计划的使用, 尽可能的制止浪费现象发生。在确保生产的前提下, 应该注重采购物资的价格, 货比三家, 找到质优价廉的资源。如此一来企业的成本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了。

摘要:煤炭企业竞争日趋激烈, 煤炭企业的利润空间当然也更小了。在竞争的新形势下, 煤炭企业只有进一步加强成本控制, 才有可能争取较好的经济效益。煤炭企业材料成本占生产成本的比例较大, 控制好采购成本并使之不断下降, 是一个企业增加利润的重要手段。因此, 企业要获得生存和发展, 根本出路在于采取多种方式降低采购成本。

关键词:煤炭企业,采购,成本

参考文献

[1]岳东芹.浅谈煤炭企业加强采购管理降低生产成本[J].现代经济信息, 2012, (2) .

企业的生命成本分析 篇9

企业作为生命有机体,我们可以把企业理解成一个节约生命成本的特别市场。企业是节约生命成本的结果。企业的主要特别之处来源于企业组织包含着人的生命有机体的利用。与其他理解不同的地方是,本文把人的生命特征引入对企业的思考,以考察企业的性质。

一、作为生命安排方式的企业——生命型企业

企业与生命体一样具有生命特征,企业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系统,它也有自己的基因、细胞、器官系统各层次的结构,也存在从产生到死亡的过程——企业生命周期,也必须具有适应性,即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自身行为。生命具有自己的遗传特征——DNA,生命体所有的程序和结构信息都分布其中,DNA使生命体的各器官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生命体的统一特征,使生命体的各器官为完成生命体的整体目标而服务。同样,企业要生存必须确立自己的遗传特征,即企业DNA特征,企业的DNA遗传特征存储企业的程序与结构信息,指导企业的运行,通过改进企业的程序与结构信息而不是自上而下的命令式管理企业,可以提高企业的灵活性、适应性,因为生命体的各部分从整体上最大程度满足生命体需要,各部分可按照自己的程序工作,而机器只能靠按事先设计好的程序操纵,不具有灵活性与适应性;细胞是生命的基本组织,细胞通过分裂而不是通过长大来完成生命体的增长,细胞包含有遗传信息。

企业中也存在类似生命细胞的单元,企业中存在以使命为中心的单元和项目组,由较少的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与技能的人组成,强调分工,具有独立完成某项使命的能力,具有相对性与独立性,不同单元相互作用组成更大的单元。借鉴生命细胞的特点,在企业中建立以使命为中心的小型化单元可以形成分布式组织,提高企业的容错性、适应性、自组织性;类似生命,企业也由各器官系统组成,企业的神经中枢系统——大脑,企业的神经系统——信息系统,企业的血液循环系统——财务系统,企业的免疫系统——危机管理与预警,企业消化系统——市场营销,企业的泌尿系统——运营管理,各系统完成一系列相关的功能,但只有各系统相互作用,才能完成企业的目标[1]。由于企业系统的演化与生物进化具有惊人的相似性,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很早就借鉴生物进化理论来探究企业存在和发展的机制问题。

旧制度经济学家凡勃伦最早把达尔文进化思想引入经济学研究领域,他对组织演进和制度变迁进行了研究并把生物进化中的“选择”和“变异”的观念结合在一起,使新技术环境本身通过习惯的形成产生一种适应性反应,以建立一个基于累积因果的经济制度演进范式。马歇尔也比较早地运用进化论思想解释了企业存在与成长问题,他指出经济学不过是“广义生物学的一部分”,“经济学的目标应该基于经济生物学,而不是经济力学”。企业可以把它与高等动物机体上进行对比。并认为企业像自然生命体一样具有生命周期现象和成长阶段,即从生到死、由盛而衰的生命历程。并提出了企业生命体假说[2]。

穆勒等人借鉴进化论中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思想,强调企业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熊彼特针对新古典经济学强调资源分配的研究而忽视如何针对外界变化调整其组织结构这一缺陷而指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企业为了获得超常利润而引致的“突破性发明”[3]。阿尔钦也因其阐述了企业生物相似性的演化思想而成为企业演化理论的又一思想先驱,他指出进化机制会有助于实现企业种群对业已改变的外部市场情况作出反应,在信息的不完全和不确定性条件下,企业不应该被看作是传统理论中的“完全的理性决策者”,而应被视为“适度性制度安排”,且由市场力量决定其形态[4]。纳尔逊和温特于1982年在《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一书中借鉴生物进化论的“遗传—变异—自然选择”的思想基础上,把创新(多样化、变异)、作为知识载体的企业(遗传)和市场选择融入演化理论的分析框架,建立了“惯例—搜寻—环境选择”的分析逻辑[5]。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研究者们认为企业作为活的非自然生物体与生物一样,有自己的遗传基因,正是遗传基因决定了企业的基本稳定形态和发展、变异的种种特征。为此,研究者们相继提出了企业遗传基因生命模型分析企业的生存和成长问题[6]。最早将企业看成社会组织的是巴纳德。他在1938年出版的管理学名著《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中从有机的视角,把组织看作类似人的生命有机体,认为组织也是有生命的,其活力依赖于各部分的密切协作[7]。马奇和西蒙(1958)指出组织具有选择和解决问题的功能,而且是一种具有某种决策能力的人类有机体,这种有机体具有欲望、动机和进取心,是一种复杂的沟通系统。

爱迪思在《企业生命周期》一书中所言,企业像生物体一样都会经历一个从出生、成长到老化、死亡的生命历程。企业具有生命性,该理论主要从企业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分析了企业成长与老化的本质及特征[8]。德赫斯在《长寿公司》一书中,借用了来自生物学、生态学、免疫学等方面的知识,他把有活力的企业看作是一种有机体,或者说,把组织看成生命体。它需要有免疫系统来维持健康,有神经系统来辨别环境和做出反应,有运动系统来协调各部分的活动,有社会系统来交流和学习。

总之,有生命力的企业的思想和行为更像是一种高级生物,而非由石块堆砌的堡垒,并将企业分为生命型企业与经济型企业两大类[9]。在国内,陈佳贵(1995)在继承爱迪思生命周期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了企业的发展阶段、生命周期规律以及企业蜕变问题[10];杨忠直(2003)对企业进化的动力、企业进化的条件、类型以及进化程度的度量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11];钱辉,张大亮(2006)从企业生态位的视角探讨了企业演化的机理问题[12]。

二、企业的生命成本

(一)传统成本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企业是给定条件下关于企业生产决策的理论,它用数学中的最优化决策问题来研究人的经济行为的理论,认为企业的主要功能是将土地、资本、劳动等要素投入企业,转化为一定的产出,决定这种投入组合和产出数量的关键是企业所掌握的技术,包括分工、生产、协作、管理等技术。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理论抓住了企业具有生产功能这一特点,但它只简单地将企业视为生产技术转换器,把企业看成“黑箱”,不能解释企业从何而来的问题,也就忽略了企业内部是如何运行的,忽视了企业内部组织与激励等问题。科斯在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反思中发现,处于市场机制中的企业并不是免费的,存在着正的交易费用。企业形成的真正原因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而存在。所以,科斯说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在科斯看来,企业内部的命令和允许某个权威来支配资源,无非是一系列契约被一个契约替代了的结果。通过契约,生产要素为获得一定的报酬同意在一定的限度内服从企业家的指挥[13]。科斯对企业性质的分析,超越了新古典经济学对企业认识的缺陷。

企业的主流契约理论之先河由科斯开辟之后,经过威廉姆森、阿尔钦和德姆塞茨、克莱因、詹森和麦克林、罗斯、张五常、格罗斯曼和哈特以及霍姆斯特姆等学者的拓展,形成了现代企业理论。这一理论流派的共旨就是,企业乃“一系列合约的联结”。其中,威廉姆森用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和资产专用性解释纵向一体化的企业,并将企业看做连续生产过程之间非完全契约所导致的纵向一体化实体[14];格罗斯曼和哈特认为企业是一种物质资产的集合体[15];阿尔钦和德姆塞茨把企业看成一种团队生产的契约体[16]。张五常将企业看成间接定价装置,企业是要素市场上的合约代替中间产品市场上的合约[17]。

契约理论具有三个特性:企业的合约性;合约的不完全性;以及由此导致的所有权的重要性[18]。在这个理论框架中,企业被理解为一系列契约的集合,因为它们都是建立在经济均衡、交易成本、产权等基准概念上的,并且是以产权方法为统一的分析工具。科斯虽然认为市场交易和企业管理与控制所需的信息是不完全的,获得这些信息是有成本的,但是科斯却同时暗含着另外一个完全信息假定,即可以免费获得生产所需的所有信息知识。也就是说一个企业能生产的,另一个企业也同样能生产,某种产品是通过企业生产还是通过市场购买都与生产成本无关,从而忽视了企业之间在生产成本上的差异。对于企业之间的管理成本上的差异,在交易成本为零时,科斯认为市场完全替代企业生产,不存在企业也就不存在管理成本上的差异。

实际上作为一个组织,企业兼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功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的演变过程。企业内部包括人与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企业组织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关系。企业内人对物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了企业的生产功能,企业将一系列的分散资源集结在一起,利用资源的协同效应和企业组织专业化生产的优势创造更多的产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反映了企业的交易功能,企业在从事生产的过程中,存在对企业内各要素所有者的协调问题,即科斯所说的“权威”,或者是用企业内“权威”替代市场上讨价还价的问题,这是企业的交易功能,交易功能协调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使企业内的人更好地对物发挥作用。企业所有的交易功能和生产功能都是为了企业能够实现最大的增值,在企业内交易的目的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节约交易费用的结果就体现在最后的利润增加上,利润的实现只有生产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以后才能够完成,因此,企业是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共同结合的结果,两者是并重的。这是现代经济学对企业成本的一般看法。

(二)生命成本

马奇和西蒙认为组织是由人组成的[19],企业存在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人的生存与发展服务,企业经营应以人为目的,以人为中心,以人为动力,以人为标准,并最终实现终极之善的快乐与幸福[20]。作为由人组成的生命体的企业因而具有生命有机体的特征,它有自我意识,有自己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方向,能够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适应环境,它还有生命意识和生存发展要求,而且企业的生命特征正是由构成企业的人的特征来体现。按照现代生物学的看法,有机生命体具有三种基本特征:新陈代谢、自我复制和自组织,而生命型企业则完全具备这三个生命特征。企业的新陈代谢是建立在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的对立统一的基础之上的,这对矛盾构成了企业自我运动的源泉。自我复制有助于生命的生存,它保持了生命的连续性。企业作为一个生命有机体,同样具备自组织机能,当企业内部结构出现某些缺陷时,他可以通过内部结构的自我修复和调整,使企业的状态恢复到原有水平,使其得以生存下去。正因为企业是有机的生命体,所以应像对生命体一样对待企业,按培养和管理生命有机体的方式来培养和管理企业。在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看来,“企业存在于社区之中,企业不只是一种生计,还是一个生命”[21]。因此,对于人的企业就要分析人的生命性。从经济学视角来看,主流经济学似乎忽略掉了这一事实。从新古典经济学对人类经济行为的考察来看,经济人具有完全充分有序的偏好、完备的信息和无懈可击的计算能力。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会选择那些能够比其他和为更好满足自己的偏好的行为。其中,新古典经济学隐含的一个前提是理性人运用理性的成本为零,不需要耗费生命,生命好像对经济人来说是免费的,即生命成本为零。生命成本指人们在经济活动中为了达到利益最大化所需要的以时间为维度的体力与脑力。也就是说新古典经济学实际上假定了,经济人进行成本与收益计算本身是不费成本的,完全理性本身说明运用理性的成本为零,完全理性本身不需要计算。完全理性假设不仅意味着经济人在理性和认知能力上达到了神性,还说明经济人不需要理性选择和决策的时间。因为完全理性意味着理性计算的时间为零。弗兰克说:理性选择模型的朴素描述中所隐含的收集信息、进行计算的工作大概要花费超过任何一个人一生的时间和精力。只有上帝才具有这样的能力。大卫·古德批判了完全理性假设,他认为完全理性假设要求有附加的假设:即计算是无代价的。洛伦兹和达斯古普塔注意到了关于无限制、无代价的理性的假设很少能实现这一事实。英国制度主义学者霍奇逊指出,新古典理论假定,理性计算既支配人的行为又可以不费成本地迅速完成。新古典经济学从思维结果(最大化)而不是思维过程理解“理性”。完全理性是没有思维过程的,是不需要生命耗费的,也就是说新古典经济学进行理性计算是不需要耗费生命成本的。经济学可以计算出企业的成本、利润和经济利润,但却不能计量出企业中的人所付出的生命成本和代价。

经济人无所不知,毫无成本地进行计算,这是不现实的。人类在经济生活中是会耗费生命成本,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经济人深思熟虑地进行成本与收益比较、计算本身是劳神劳心的高成本活动,是要耗费生命成本的,而新古典经济学完全理性假设实际上回避了生命成本问题。新制度经济学是在有限理性的假设下分析经济行为,有限理性意味着心智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心智的稀缺性导致了经济主体对心智的节约和配置。人们倾向于以最小的心智成本获得最大的思维收益,即在收益与约束既定下,经济主体将追求心智成本最小化,或者在既定心智成本条件下,经济主体追求最大化的心智收益。有限理性的假设实际上是承认人的经济活动需要耗费生命成本,有限理性是生命成本存在的根源,有限理性意味着生命成本为正[22]。

传统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一个生产单位,也是一个交易单位,它把企业视为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的集合。也就是说企业中人与物之间的技术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都集中地体现在企业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这两个概念当中。实际上企业活动中最基本的两个方面的关系,在人与自然打交道的生产最起端处,无不显示出生产的唯一投入是人力投入,即人的脑力与体力投入,交易成本则更加直接表现为人的生命成本支出。生产成本与交易成本背后均来源于生命成本的耗费,生命成本是从人力资本资源稀缺性角度观察企业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古典理论在理性假设下认为人的生命成本是免费的或相同的。奈特和西蒙在他们的不确定性和强形式的有限理性中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认为生命成本的耗费需要无限的费用。社会科学在对待理性问题上深受严重的“精神分裂症”之苦。一个极端是,经济学家不合理地赋予经济人无所不知的理性。另一下极端是,社会心理学有试图将所有认知活动归因于情感的趋势[23]。事实上,不管是理性也好,非理性也好,人们在从事活动中均要耗费生命成本。人的生命成本才是企业中根本的成本支出。因此,生命成本的节约才是企业存在的本质。

三、生命成本与产权

早期社会经济的主要单位是家庭,生产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这种生产行为主要取决于家庭成员的需要,其生产中没有层级结构、社会联系,构不成企业生产。市场的进一步扩大,手工业作坊逐渐被拥有大量资本的包买商人控制使其成为自己的附庸。由于古典企业通常经营单一的产品系列,实现本地生产与经营,结构简单;企业组织内部,是资本与劳动的联合,且资本雇佣劳动。古典企业组织一般是家族的事情,企业的管理者和企业家通常兼有资本所有者的身份。因此,在古典企业组织中,物质资本资源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而人力资本资源没有得到体现,这当然不是说它们在这个阶段根本不存在,仅仅是它们对企业组织的绩效还没有得以真正体现。因此,在古典企业里人力资本资源的相对稀缺和人力的相对“过剩”,使资本不但雇佣劳动,而且支配劳动。实际上,早在古典企业里,物质资本资源就是一堆消极货币了。只不过那时这些消极货币的所有者本身又是积极货币的握有者,人们难以觉察而已。这说明人力资本资源在物质资本资源的影子里扮演关键角色。可见,在古典企业眼里人的生命成本是根本没有考虑的余地,更谈不上产权。

市场和企业规模不断膨胀,公司制企业便应运而生。公司制企业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使企业由一批专门从事企业经营管理的支薪经理进行运营。物质资本提供者的一方,拥有管理企业的人力资本,其他的合伙人可以依靠他来管理这个企业而共享收益。随着企业组织规模的扩大,企业组织对于这种决策能力的依赖越来越严重,进而拥有这种人力资本资源的合伙人逐渐在企业组织中掌握绝对的控制权。另一方面,在现代,单个企业家和企业必须集中大量资本才能利用新的机会,而所有者对债务的无限责任是企业组织获得大量资本的障碍。为此,一个新的概念终于应用而生:有限责任。有限责任制的形成使得产权分解成为可能,使股份制的实施成为可能,从而解决了企业组织内部资金不足的问题。为企业提供资金的股东拥有其投入企业的资产的所有权,即股份所有权,但是股东不再持有企业所有权,即企业的净合作剩余控制权。这样物质资本资源,包括金融资本在企业组织内部的谈判势力下降;与此同时,人力资本资源——企业家才能、管理能力这些资源日益重要。因此,现代企业组织中,人力资本资源成为最重要的资源。这导致各个层级的经理人员凭借自己的人力资本资源,取得了企业组织的部分剩余控制权。可见,相较于古典企业组织,现代企业组织的产权形成共同分享的特点,但是仅仅是专职经理人员之间的分享。在这种情况下,物质资本资源只有让位于人力资本资源。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企业组织的核心要素,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由于企业内部组织知识离散分布性和组织不可分性或过程性决定了组织知识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隐蔽性。因此,组织知识很难从企业组织中分离或者转移。正如彼得·德鲁克所强调的,“在新的经济体系内,知识并不是和人才、资本、土地相并列的社会生产资源之一,而是唯一有意义的资源,其独特之处,正在于知识是资源的本身,而非仅是资源的一种”[24]。特殊的资源呼唤特殊的管理方式,知识管理由此应运而生。知识管理就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知识是由个人所掌握的,组织知识的所有者是劳动者全体,这种专业性决定了只能通过协作和共同努力,组成按“团队生产”的组织形式。企业要顺利维持生产,就需创建并维护一种让不同知识背景的员工集中使用各种专业知识,即一种知识交流、转移和共享的环境以创造产品价值。将知识作为资产就意味着将有知识的人作为资产,而对有知识的人来说,其个人、知识和工作三者是合而为一的,知识既存在于知识工作者头脑中,又体现在具体工作中[25]。因此,拥有知识的人将成为企业的所有者。

古典企业向现代企业的发展,使企业的人力资本资源从企业资本的影子里走了出来,而且径直走向大企业的舞台中心。面对这种企业形式,如何发挥和利用各种独立可交易的人力资本资源以及如何充分动员企业里各种人力资本资源,即如何设计制度或机制给各人力资本资源提供适当的激励已成为企业的核心问题,已成为当代企业保持竞争力和生产力的中心问题。斯密和古典理论里一直强调价格机制在市场里的作用,并认为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协调各经济主体达到利益最大化。企业只不过是一个生产函数而已。科斯在反思古典理论的基础上认为企业的存在是因为企业具有某种权威特征,企业靠权威可以实行企业各生产要素的协调。阿尔钦和德姆塞茨强调团队生产的计量和监督困难而将企业所有权赋予剩余索取者,但阿尔钦和德姆塞茨没有说明谁应该拥有剩余索取者。此后,霍姆斯特姆和泰勒尔强调将企业剩余索取权赋予物质资本所有者[26]。哈特等人也认为企业中的权威主要来自于对非人力资本的控制[27]。

张维迎认为应该将企业所有权赋予团队生产中作用最需要、边际贡献最难测度的要素所有者:企业家[28]。周其仁认为企业中的权威来自于人力资产的产权特征[29]。杨立岩指出企业中不可交易要素所有者应该拥有企业所有权,不可交易要素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是现代企业所有权理论的核心思想[30]。利益相关者理论主张企业内的产权安排应该“将所有权的权利和责任赋予那些控制关键资产的人,并且它们将为那些投资于这些处于风险中的资产的集团提供某种保护”,“凡是能给企业带来损益或其利益受企业行为直接影响的行为人均有可能参与或影响企业所有权的分配”。这种理论的关键思想是认为利益与企业相关的主体是多元的,不仅包括股东,还包括经理、职工、社区、供应商、销售商等,这些主体的利益与企业绩效休戚相关,都在一定程度上承担风险,理应给予他们所有权,才可以使责、权、利相一致,或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使“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相对称”。

由于研究者的逻辑起点不同,企业在产权归属问题上存在很大的分歧,但都强调通过激励来协调企业各要素,这种协调仅限于激励矛盾的解决,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产权问题。作为生命体的人的企业来说,只有人力资本资源这一要素才是活的生命体,而其它要素终要依附于人力资本资源才能产生它的应有作用。故企业各要素从根本上说最终回归于人力资本资源的生命特征的分析。人力资本资源具有生命性,是活的生命有机体,是有知识的生命有机体。对于有知识的人来说,企业如何将各分散的有知识的人力资本资源进行有效协调以克服纯粹的无知并调整战略以保持生存和发展问题。对于拥有分散知识的人力资本资源在积累、运用过程中会耗费以时间为维度的生命成本。因此,从根本上说企业的产权应该属于节约生命成本的人力资源稀缺者。

新古典经济学提出了资源稀缺性问题,并用稀缺性约束去求最大化解。根据罗宾斯的观点,稀缺性是相对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而言的。萨缪尔逊等把稀缺性进一步解释为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的双重稀缺,以及由此引起的商品与劳务稀缺。自然资源的稀缺性根本上是由人力资本资源稀缺造成的,节约生命成本的人力资本资源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实质与根源。因此,节约生命成本要素者拥有企业所有权是现代企业所有权理论的核心思想。

四、结语

企业作为有机体的生命现象由组织系统内非物质或超物质的活力或生命力来说明,由此,决定了我们可以把企业理解成一个节约生命成本的特别市场。企业是节约生命成本的结果。企业的主要特别之处来源于企业在生产和交易过程中会耗费以时间为维度的生命成本。生命成本的节约成为企业各分散的有知识的人力资本稀缺者的关键。这个特性,决定了企业的存在和边界,也决定了企业的产权特性。企业生命成本的节约是企业激励的根本,企业通过对各分散的有知识的人的激励来节约生命成本使人达到了终极之善的幸福。

摘要:现代企业理论探讨了古典理论所忽视的企业问题,将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深入企业的内部,分析了企业的性质、起源、组织方式以及产权关系等问题。但是,现代企业理论也忽视对企业生命有机体和生命成本的分析。实际上,企业从根本上说是由组织系统内部非物质或超物质的活力或生命力所组成,具有生命特征,遵循生命规律,其终极目标是改变人的生活,使人获得快乐与幸福。在对企业的本质和起源的分析中,认为企业是为了节约生命费用的有机体而存在。在对企业的产权分析中,提出了节约生命费用要素者拥有企业所有权是现代企业所有权理论的核心思想。

施工企业成本核算难点及对策分析 篇10

一、施工企业工程成本核算的难点

1. 难以把握成本核算对象范围的划分

成本核算对象划分不合理是当前施工企业成本核算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简单而粗糙的划分使得没有联系单项工程被共同划分为一个成本核算范围之内, 由此导致难以准确估计独立施工的每个单项工程的实际成本, 也不利于成本核算结果真实反映工程成本的实际情况。相反, 若工程成本核算划分太细, 必然会出现众多间接费用的分摊问题, 由此不仅增加了成本核算的工作量, 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实际成本的延迟核算。因此, 为了保证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工程项目成本核算工作既不能简单粗糙进行, 也不能过于详细, 按照相应标准进行划分最好。

2. 不易界定建设项目工程成本内容

施工材料费用、人工费用、机械及使用费用、其他直接和间接费用等都是建筑项目工程成本内容, 每项费用都有其特定内容和范围, 每项费用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对这些费用的内容进行合理划分对成本核算有着重要作用, 虽然建设工程项目都能准确设置成本项目, 但是在实际使用中却容易混淆。例如, 人工费用主要内容包括施工人员的工资、奖金、福利、津贴、劳保和运输人员工资等, 而施工材料采购人员的工资、材料抵达施工现场之前的装卸、搬运工人的工资和机械操作人员的工资等不在人工费用之内。然而在实际工程建设中, 经常将施工材料采购人员的工资、搬运工人的工资和机械操作人员的工资包含在人工费用之中。

因此, 为了保证工程项目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获取正确且真实的信息为企业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正确导向, 应该对工程项目成本核算的各种费用的内容和范围加以明确区分, 避免出现核算费用项目的混淆情况。如果不对各项成本费用内容进行准确把握, 项目成本的不真实, 信息的扭曲, 必然会给企业管理者和决策者造成重大误导。

二、加强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核算管理的对策措施

1. 正确选择工程成本核算对象

工程成本核算的对象就是工程成本的承担者, 主要是指施工单位在成本核算过程中对所有施工费用进行划分和归集。在工程成本核算过程中首先应该做的就是明确成本核算的对象, 并对成本核算对象的实际成本加以及时而准确的计算出来, 这也是保证工程成本核算的基本前提。

在工程成本核算过程中为了将工程的实际成本和预算成本进行合理比较, 核算出工程项目实际施工成本的超支情况, 必须在确定工程成本核算对象基础上, 对单项合同进行分立或者对多想合同进行合并作为工程施工成本核算的对象, 这样也可将一项或者多项合同的实质明确的反映出来。一般来说, 施工企业成本核算对象的确定应该施工之前, 并且一旦决定便不得轻易更改, 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核算不实的情况发生。施工企业应将工程成本核算资料和相关记录进行对比分析, 以方便准确地归集和分配施工生产费用。

2. 做好成本费用归集和分配工作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 对成本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工作主要是针对不同情况对每个工程项目的实际成本加以准确计算。对于明确受益对象的成本费用, 应该计入成本核算对象, 而对于无法明确的成本费用则可以按照相应的标准将其间接性的计入相应的成本核算对象中。施工企业应对成本核算对象中的每个项目之间的成本费用的界限加以明确区分, 并对施工中发生的所有费用进行一一审核, 并将其准确分类, 从而将各项成本费用准确地计入相应的成本核算对象, 这样, 每项成本项目费用的归集都能够与工程预算相同。除此之外, 要想正确对工程成本加以准确计算, 还应该设置成本核算科目, 这样, 在填制会计凭证和设置登记账簿时便有了依据。

总之, 对工程成本费用进行准确归集和分配, 不仅能够更好的控制和核算工程成本, 还能够为施工企业领导者在决策上提供真实而可靠的依据。

3. 理顺工程成本核算的程序

工程成本核算作为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按照工程成本核算的相关规定和要求以及企业会计核算程序的要求, 对工程成本核算程序加以确定和理顺。在工程成本核算的实际工作中, 应首先归集和分配实际发生的工程成本费用, 其次将相关的工程成本费用计入成本核算对象, 最后应审核成本核算程序是严格按照相应标准进行的, 从而保证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一般来说, 工程成本核算程序应按照如下进行:⑴对工程成本核算对象加以明确, 并设置相应的成本核算科目, 对所有发生的成本费用加以审核, 最后把每一项成本核算费用计入相应的成本核算对象中, 并对应计入工程成本费用和计入不同期间费用的数额加以确定;⑵对每一项生产费用加以核算和分配, 并对每月应该计入工程成本的生产费用在不同成本对象中进行分配和归集, 最后计算出每项工程成本费用;⑶在工程即将结束时, 应对还没有完成工程的年度合同费用和没有完成的工程进行盘点, 从而明确该期已经完成工程的实际成本费用;⑷对施工竣工的实际成本和预算成本进行计算和比较分析, 并把已经完成的工程成本转到工程结算成本中去, 编制单位工程竣工决算。

三、结束语

如今, 我国施工行业已经呈现高速发展, 但是建筑施工企业却仍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 工程成本核算作为工程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完善工程成本核算是促进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 加强工程项目成本核算不仅能够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促使企业更好的完成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工作, 也能够帮助施工企业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进而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摘要:结合多年实践经验, 笔者分析了施工企业工程成本核算的难点, 指出了加强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核算管理的对策措施, 可供相关专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成本核算,施工企业,难点,对策

参考文献

[1]余绪缨.管理会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 2012.

[2]吴荣光.建筑安装工程成本核算对象的研究[J].建筑经济济, 2013, (6) :30-33.

企业成本信息失真的分析 篇11

关键词:财务状况;成本信息;信息失真

一、企业成本信息失真的现状及其危害

(一)企业成本信息失真的现状。(1)原始凭证造假。企业单位的原始凭证填写不完全,没有制定统一的填写标准,致使收支资金的渠道不能进行有效的划分,成本与专项基金的界限混淆,甚至出现开发交发票的行为,从而造成企业经费的超支以及虚增,从而使一些非法的收入转变成合法的收支。(2)财务账目混乱。企业财会人员在会计的设置方面在会计账簿设置上,没有按照我国财政部的有关规定来进行设置因袭会计核算体系不完善,账目没有现实可操作性,成本信息很容易出现失真。(3)虚列本钱,虚计收入。通过人为的调控会计报表以及处理方式,用估算数代替实际的数值,造成会计报表严重失真,在公司的实际操作中,会计报表失真已经成为普遍的现象,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宣称公司破产。

(二)成本信息失真的危害。(1)导致国家或者地方财政局财政收支预算在编制过程中出现方向性的失误,国家一级地方的财政收支预算一般都是在每年上半年度的财政收支情况下,根据对下半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综合制定的,因此企业的会计成本失真就造成了国家财政政策的重大过失。(2)损害大众利益。留存净利润,虚假申报企业数据,不仅严重损害了职工和企业的利益,同时还极大地侵占了股东的知情权。特别是直接影响了现有的以及潜在的投资者与债务人的利益,从而使信息成本提高,投资人付出投资回报率低。(3)有损会计队伍自身形象。由于少数会计人员参与了企业信息的造假活动,从而严重侵害了企业会计人员的形象,降低了企业以及社会大众对企业会计核算人员的信赖度,极大地降低了企业核算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以及使命感,严重损坏了企业的良好形象。(4)严重影响企业决策者的决策。不准确,错误的成本信息,使与之相关的企业决策都会相应的降低可靠性、真实性。

二、企业成本信息失真的成因

(一)部分会计人员业务水平低造成成本信息质量低下。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是企业的会计人员日益缺乏,再加上企业以及政府没有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培训,因此一些职业技能素质以及职业道德素质偏低的人员也进入会计领域,从而造成了会计人员逐渐向非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会计工作紧紧停留在记账、算账以及保障上,对会计核算的相关法律法规、基本知识没有充分的掌握,因此会计核算过程中成本信息失真的现象频频发生,再加上有些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偏低,在会计核算过程中由于利益的驱动,往往改动数据,这就进一步加剧了会计成本信息是真的趋势。

(二)行政领导、经营者的功利主义造成成本信息失真。地方政府人员由于受功利主义影响,在实际的红公馆调控中,片面为了提高政绩,为企业分配过多的指标,导致企业无法按时保质的完成,这就给企业会计造假创造了客观条件,有些企业为了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往往通过违反法律、法规的方式,对会计信息进行修改,从而达到逃避税款、取得发展资金的目的。

(三)会计法规系统不健全导致成本信息失真。虽然国家相继颁发了一系列的行政法规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行为,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企业在发展中核算问题的不断出现,一些原有的制度已经不能满足会计核算的需要,个别企业通过资产重组、虚构资产的方式虚构企业的经济业务,从而造成会计报表失真,影响成本信息的准确性,从而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

(四)社会及企业内部审计监视不力导致成本信息失真。如今,我国上市公司对内部的审计工作重视力度不够。虽然近几年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大部分企业都完善了自身的内部审计机构。但是由于并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内部审计系统,且有关审计的大部分工作都没有规章制度的约束和指导,因此,导致了内部审计虽然经常做,也得到了一些较为科学的结果,但是缺乏实用性,导致会计信息成本失真现象频出,并不能广泛的应用于企业经营管理之中。而统一、规范的内部审计系统,对于企业来说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企业的业务虽然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但是严重限制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增加了审计工作因的成本和难度。这就在根本上降低了审计系统对成本信息的督促作用,导致会计信息失真频出。

三、治理企业成本信息失真的对策

(一)实行国有企业会计委派制,并逐步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由我国财政部门或者企业的上级管理人员派发综合素质优良的会计人员,从而有效保证会计核算人员的职业技能素质以及道德素质,防治企业会计人员由于功利主义的影响,随意调整企业的成本信息,造成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失误,通过驻派相关的会计核算人员有效的贯彻落实国家的方针政策。

(二)不断提高领导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从企业内部管理方面来说,应当不断提高两道人员以及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降低弄虚作假时间的发生,从政府方面来说,应当积极加廉政以及防止腐败的教育,防治地方政府的冒进主义,避免出现因胡乱发放指标,以及纵容企业篡改会计信息的行为,从而应在根本上保证会计成本信息的真实性。

(三)建立健全会计法规系统。通过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加强对企业会计信息核算的监督,不断建立健全先关的监督体系,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同时不断完善审计法规体系,扩大政府审计的范围,不断提高政府审计人员的职业技能素质,通过不断完善以行业法规为主要约束手段的社会监督体系,有效的促进企业审计信息的合理化、真实化、最大程度上的保证企业会计成本信息的真实性,减少成本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

(四)建立规范统一并且有执行力的内部审计系统。(1)实现科学的内部审计的分工及管理。为了解决内部审计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优化了内部审计的结构,通过工作人员的增加以及分组,实现科学的分工和管理,进一步协调了工作人员彼此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财务风险的规避。另外,审计部门应该积极的购进先进的财务审计管理系统,努力通过高科技实现自动化较高的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一些科学的指导意见。(2)以企业文化为链条构建内部审计体系。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对于大型公司来说更是如此。而且企业文化具有极强的凝聚力,能够把员工的力量聚集在一起,发挥团体的力量。因此,通过企业文化的宣传和影响,从而推动内部审计文化的建立,以链条的形式,构建一个统一的内部审计体系。

结语:综上所述,防范和之力啊成本信息失真是我国会计领域长期要求解决的问题,成本信息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经营发展,更关系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订,影响我国经济的宏观运行,因此要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技能素质以及道德素质,不断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不断促进法律监督体系以及审计体系的完善,从而最大程度上的降低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百琴. 企业成本信息失真的现实表现及对策[J]. 青海统计. 2011(07)

企业成本管理与企业目标分析 篇12

一、企业成本管理应始终服务于企业目标

任何一项管理行为, 都将服务于一定的对象。对企业成本进行管理应始终服务于企业目标, 即获利。企业的目标能否实现, 其受到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的共同影响, 众所周知, 利润= (单价-单位成本) *销量, 对不同企业生产的同一产品, 在单价、销量相同时, 成本低的企业获利一定是最多的;在利润、销量相同时, 低成本企业的卖价一定低于高成本的企业, 也就是说低成本的企业有条件低价售出产品以占领市场。因此, 低成本理念是每个员工都应该具有的, 只有树立低成本理念, 企业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加以实施低成本、高质量和高产量的管理, 企业的成本管理才能始终服务于企业目标。

二、低成本理念应成为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任何一项事业的背后, 必然存在一种无形的精神, 那就是共同的价值观。由于市场竞争激烈, 为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的所有员工都应该树立低成本理念, 从我做起, 从身边的每一件事做起, 拓展思路, 勇于创新, 不断探索降低成本的新途径。在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 都存在降低成本的可能, 问题的关键是在你做事的时候, 你是否真正地把企业的利益放在心里。虽然做事往往有制度, 制度也固然重要, 但制度是强制人达到标准, 理念、意识却能引导人超越标准。因此, 低成本理念应成为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企业成本管理重在实施

一个企业, 没有执行力, 一切事情都是空谈。首先, 要使企业能够持续经营下去, 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至关重要。但是, 再好的方案如果贯彻不好, 或者没有执行力, 那企业也不可能取得好的效益。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要想取得成效, 关键在于实施和监督, 建立健全适合本企业实际的一套完整的成本控制系统, 其包括组织系统、信息系统、考核制度和奖励制度。在成本控制系统中, 奖励制度应该规定明确的奖励办法, 让被考核人明确业绩与奖励之间的关系, 知道什么样的业绩将会得到什么样的奖励。恰当的奖励制度将引导人们去约束自己的行业, 尽可能争取好的成绩。奖励制度是调动人们努力工作、以求实现企业目标的有力手段。在实际工作中, 仍然存在着奖励制度的不完善问题, 或者说是制度的不细致、不明确。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 原来不被人们重视的一些小事, 只要细细的算一算, 其数字是惊人的, 这又何止是一个数字, 这是实实在在的效益和企业的竞争力。比如, 在采购过程中, 假设某种原料年需求量60万吨, 产品单位消耗为2, 000KG/吨, 在价格上每吨比平均市价少1元, 1年可节约采购成本60万元, 吨产品可降低成本近2元, 可大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只要企业的奖励制度到位, 这样的目标是有可能实现的。在整个采购过程中, 年降低采购成本又何止这60万元;同样的道理, 在生产、销售过程中, 增加企业效益的潜力也是非常巨大的。总之,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 由于规模的扩大, 我们应该细化管理, 注重规模效益和成本管理, 不断建立健全成本管理体系, 在各个环节充分发挥成本控制的作用, 不断增加企业的效益。

四、企业成本管理应不断创新

降低采购过程的采购成本, 降低生产过程的消耗、增加产量和提高产品质量以及减少废品损失等是大家较为熟知的降低成本的方法。这些方法固然重要, 但是, 降低的空间毕竟是有限的, 由于市场经济竞争的激烈, 再加上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 为确保企业持续经营, 企业的成本管理应不断创新, 寻找降低经营成本、增加效益的新途径。在生产过程中, 由于各产品的加工成本是有差异的, 各产品的售价也不一致, 在资源和能源一定、加工能力有剩余的情况下, 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调整产品结构、开发利用生产新工艺是企业获利的关键。在比较产品和售价与加工成本时, 当售价差大于加工成本差, 及时调整产品结构能增加效益。在销售过程中, 应及时了解国家政策、市场的需求变化, 并及时做出决策。总之, 企业目标能否实现, 重在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决策正确与否, 同时, 企业的成本管理影响着企业目标的实现, 降低成本是企业增效的源泉。

摘要:成本战略是现代企业取得产品竞争优势的基本策略之一。在成本管理与企业目标创新方面, 要体现成本管理理念和目标创新导向, 坚持成本领先策略, 建立基于企业目标的成本控制制度。

上一篇:初中语文课前准备下一篇:小企业的会计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