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比心理(通用11篇)
攀比心理 篇1
过去一直认为, 攀比心理存在于家长及中小学生之间, 3岁~6岁的幼儿还不懂事, 是不会有攀比心理的。工作一年后, 我发现幼儿之间也同样存在攀比心理, 如何进行疏导, 已成为幼儿教育的热点问题之一。
一、幼儿攀比的心理分析
(1) 幼儿物质攀比的心理分析。在校园里, 学生之间的攀比现象随处可见。其中, 物质攀比表现为:首先是学习用具的攀比, 有条件的孩子, 许多用品都是进口、名牌。如铅笔芯, 便宜的一盒不超过两元钱, 而进口的则要几十块钱一盒。二是服饰攀比, 一身名牌为荣。三是玩具攀比, 智能化玩具动辄数百元。
案例1:2009年5月, 学校安排我们去幼儿园实习。夏天烈日炎炎, 幼儿园小朋友的衣服穿得也越来越靓丽。尤其是女孩子, 穿得像个花蝴蝶一样漂亮。在赏心悦目的同时, 我听到了这样的对话, 让我原本平静的心有了点小小的涟漪。小芳:你们看, 我今天穿的新裙子, 漂亮吗?小燕:挺漂亮的, 但是没我的裙子漂亮。我的裙子是有牌子的。小芳:什么牌子呀, 说不定是假的呢。我的裙子是我妈妈从外地带回来的呢, 这里是买不到的。小燕:……我的裙子就是比你的好看, 你不相信的话, 我们去问问别的小朋友看他们怎么说。……女孩子之间, 会比衣服穿得好看与否, 男孩子之间会比玩具是不是最新的, 这些都是物质上的攀比。幼儿之间会这样比, 大多是因为受家长的影响。家长本身可能就存在着攀比之心, 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穿得比其他孩子漂亮。发生在幼儿园里的话, 教师就可以正确引导。这样的对话, 我正巧听到了。于是, 我告诉他们:你们两个穿的衣服都很漂亮, 老师都很喜欢, 这样他们听了都很高兴, 也没有再去比谁比谁漂亮了。在他们家长来接孩子的时候, 我们老师可将信息反馈给家长, 让家长意识到你们的孩子会开始攀比了, 要给予正确引导。
(2) 幼儿荣誉感攀比的心理分析。幼儿的攀比除了物质攀比外, 还存在荣誉感的攀比。主要表现为:一是其在班级成绩名次的攀比, 总喜欢做第一。二是教师对其喜爱的程度的攀比。有些幼儿过分听老师的话, 拼命要得到老师的喜欢, 甚至有些幼儿会从自己家里送些东西给老师, 讨好自己的老师。三是个人“地位”的攀比。争强好胜, 希望自己是领导者、管理者, 做班级的小班长来指挥别的小朋友, 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案例2:S是我实习班上的班长, 她很要强, 人也很聪明, 我们经常让她做小老师, 也很喜欢说好听的话哄我们开心。一次, 她和萍萍及几个女孩子在钢琴那边玩, 我就凑近点, 想看看她们在干什么。萍萍学钢琴有一年了, 她在那儿弹《一闪一闪亮晶晶》。“你弹的不好听, 我也会弹的, 比你好听。”S在一边说。其他小朋友都
校的学生来说, 有一些人把学习当做是给父母学习, 没有丝毫责任感。所以, 在这项的管理教育中, 可以把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和树立认真学习的态度结合起来, 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为自己学, 树立主动学习的思想观念。此外, 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 他们有了更多的课余时间, 除了把学校的知识学好以外, 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更多的东西, 不仅包括技能和知识的学习, 同时也是做人态度、做事方法的学习。这需要同学多与他人接触, 学会发现他人的长处, 取长补短。在这个“S”的管理教育中, 可以采取主题班会、社会实践活动等来对学生进行引导。
觉得萍萍弹的不错, 就想听听S弹的怎么样, 嚷着让她弹。这时候, S吞吞吐吐说:“我的手弄疼了, 这几天都不能碰钢琴。”其实, 她也知道自己学了才一个星期, 根本还不会弹。她在撒谎。
S一直是班里的第一, 她总希望自己比别人强, 比别人好。也是因为萍萍会弹钢琴, 她最近才缠着妈妈带她去学的, 她的好胜心非常强。这样的问题, 通常我们会告诉家长, 让家长正确引导。孩子要强这一点很好, 但她为了让别人羡慕自己, 开始撒谎了, 这一点就不对了。家长应告诉她, 每个人都不一定是完美的, 总有自己的优势。你要把时间花在练习钢琴上, 而不是告诉别人自己有多么好。
二、攀比心理对幼儿产生的影响
(1) 有利影响。攀比心理是一种不满于现状, 不甘比人家差, 甚至要超越别人的心理意识, 在特定的情况下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如若将攀比的内容放在学习上, 加之对象又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幼儿, 则会推动幼儿继续向好的一面发展。所以, 攀比也不完全是件坏事。常人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 攀比心理中包含着这种竞争意识。如果引导得当, 有助于激励人们努力、进步。这是攀比心理的正面效应。我们的家庭教育要引导孩子往积极的正面的方面攀比, 如学习、品行、技能等。
(2) 不利影响。不当的攀比, 会给幼儿人际关系造成不良影响。以己之长比同伴之短, 什么事都想胜过别人, 如果大部分幼儿都互相攀比, 就会形成不良的风气, 妨碍幼儿身心健康。不当的攀比, 会引发幼儿不良心理品质。
三、教师应正确引导攀比心理
教师应正确引导孩子的攀比心理, 有意识转化幼儿攀比点, 对幼儿的夸奖应集中在谁遵守纪律、学习认真、讲卫生、懂礼貌等, 使幼儿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形成积极的“攀比”风尚。幼儿如幼苗, 需要精心培育, 水肥过多, 幼苗疯长。因此, 教师要适当疏导, 如幼儿刚入园, 可买与大家一样的书包。
大多数孩子的攀比心理主要是家长造成的, 这就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 帮助这些孩子积极向上、追求内在精神, 向好的一面发展。学校要多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 教师和家长在“言传”的同时, 更应注重“身教”, 以简朴实用的消费习惯对孩子进行引导, 在潜移默化中转化幼儿消费习惯。
总之, 要加强幼儿园、家庭、社会教育的联系。广泛利用园内外各种教育资源, 形成幼儿园、社会、家庭合一的教育环境, 是培养幼儿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径。这样, 才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江苏省昆山市曹安幼儿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 “8S”这个企业的管理方法虽然在企业的管理取得了成功, 但是运用到班级管理中来, 还是要进行合理嫁接。毕竟, 采用什么的管理方法主要取决管理的对象。而作为学校班级的管理, 管理对象是一群未走向社会, 未成年的孩子, 对他们来说管理中更多的是教育和引导。根据班级中不同的个人, 教育和引导的方法也是有所差别的。所以, 将“8S”管理方法引入到班级管理中, 需要在充分了解班级学生的基础上, 进行合理改良, 才会有较好的效果。
(江苏省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攀比心理 篇2
幼儿是正发育的幼苗,需要家长、教师的灌溉培育,浇水过多会使幼苗淹没,营养过剩会停滞不前,因此,家长、教师要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把握程度,适时给予鼓励,保护其童心。例如:幼儿刚上幼儿园怕陌生人、新环境,不愿上学,家长就可采取买与小朋友同样的书包来鼓励其上幼儿园,要抓住幼儿攀比心理适可为止,鼓励向上。
2、年轻父母不要过分疼爱独生子女,防止出现攀比惯性。
作为父母不要给孩子一切他想要的东西,这样很容易养成幼儿过度的自我中心的`心理,不能对孩子百依百顺,娇生惯养.姑息迁就很容易造成攀比惯性,以致变成贿赂幼儿,不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发育。
3、从家长、教师自身做起,从小培养幼儿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俗话说:大狗爬墙,小狗学样。这说明了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家长、教师的正确教导。幼儿的成长是在你的身边开始的,你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影响,因此,作为家长、教师应从自身做起,自己不要存在着攀比别人的心理,要时刻为幼儿做表率。
4、运用合理的方法来处理攀比问题。
当幼儿出现攀比现象时,作为家长、教师应当视其情况做出合理的教育,用巧妙的方法来处理幼儿的攀比问题。
重视孩子的攀比心理 篇3
在宝宝之间的交往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宝宝经常出现攀比行为。“现在的小孩,从小就有虚荣心”,几个妈妈一碰面,只要有一人提到宝宝的攀比现象,其他几位就会附和。没错、才几岁的小人精们,玩具要比是进口的还是国产的,衣服要比是在顶级商厦买的还是大市场买的……这个时候家长们总是哭笑不得,一方面觉得宝宝幼稚、单纯的言语很可爱,同时也担忧宝宝年龄尚小就学会攀比,将来的虚荣心怎么得了?
攀比是指不顾自己的具体情况和条件,盲目与高标准相比。在心理学上攀比被界定为中性略偏阴性的心理特征,即个体发现自身与参照个体发生偏差时,产生负面情绪的心理过程。通常产生攀比心理的个体与被选作为参照的个体之间。往住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导致自身被尊重的需要过分夸大,虚荣动机增强,甚至产生极端的心理障碍和行为。
什么原因形成了宝宝的攀比心理
1.“攀比”是宝宝心理发展的必经阶段
宝宝适当有点儿攀比心是正常的,因为他们在幼儿期就有强烈的表现欲望,会用好看的玩具、漂亮的衣服等来吸引大家的注意。比如眼看就要迟到了,妈妈和子涵还在为穿什么衣服上幼儿园较劲。子涵告诉妈妈。昨天小曼穿了一条新裙子,连王老师都夸漂亮。所以,她今天一定要比小曼穿得还漂亮!幼儿好奇心强,具有超强模仿能力,但还不能辨别是非曲直,真假美丑,什么都跟着学。因此,这种爱表现的天性为幼儿攀比提供了心理基础。
2.电视广告强化了宝宝的攀比行为
文文一家到酒店去开生日PARTY。小寿星坐下来就问服务员“你们酒店有几颗星?”他已经理解这个社会的“成功规则”,从小表现得像一个贵族而不是平民。孩子的攀比心理往往受到媒体的影响。现在很多电视广告大肆宣传高档的玩具和衣服,在这样的环境中要孩子脚踏实地、不攀比并不容易。别人有的我也要有,衣服穿名牌,聚会要去麦当劳、肯德基。如果别人有而自己没有,就会觉得没面子,会被其他小朋友瞧不起。
3.家长的虚荣心强化了宝宝的攀比行为
家长往往对孩子的攀比感到既无奈又不解!其实很多家长恰恰是孩子“攀比”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在孩子面前无所顾忌地说贫比富时,不能分辨是非的孩子很快就学会了。常常会听到大人说:孩子一直穿名牌,一件衣服好几百,一双鞋好几百;吃的好多是进口的;家里买了好多衣服都穿不完,等等。这样的“炫富”,孩子耳濡目染,自然印象深刻了。
4.片面的赏识教育强化了宝宝的攀比行为
现在受赏识教育思潮的影响,家长和老师动不动就伸出大拇指说“你真棒”,这种泛滥的表扬容易让孩子产生虚荣心,尤其是一些个性好强的孩子,看见别人比自己强,就会受不了。结果很容易造成孩子性格敏感,很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或者害怕受到同伴的嘲笑,从而产生不服气的心理,等等,他们希望靠物质上的优势来证明自己。
5.家长的自卑心理强化了孩子的攀比行为
现在的孩子更是家里的宝贝,父母非常疼爱。一般情况下,孩子想要什么,父母都会尽量给予满足。有些家庭经济不太宽裕,但又怕自己的孩子让人瞧不起,当孩子需要什么时、尽量予以满足,他们害怕孩子被人排挤,就用外在的物质来增强信心。
父母们要意识到,如果纵容孩子的攀比欲,使之无限制地膨胀,总有一天满足不了他。而习惯于有求必应的孩子会在那时说出“你真没本事,你不配做我妈妈”这样伤人心的话,使亲子关系陷入紧张。面对孩子的攀比行为时,父母要注意度的把握,既要恰当肯定,保护童心,又不要过分溺爱,对孩子百依百顺,防止出现攀比惯性,形成虚荣心。
如何帮助宝宝走出攀比的误区
1.家长要做好表率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家长要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端正消费行为,以身立教。孩子对美的认识往往受父母的影响,如果妈妈说,“宝宝穿这件红色衣服真漂亮!”那么孩子就认为穿这件衣服很美,天天穿着不肯换。如果父母的审美情趣低下,以新奇时髦、穿金戴银、穿名牌服饰为美,那么孩子当然就会无师自通,上行下效了。
2.别以宝宝为中心
如果孩子过分攀比,不管他是用温情打动你,还是无理取闹,都要坚决拒绝。如果孩子的攀比行为总能得到满足,那么他就理所当然地认为所有的攀比都必须满足,家长就会不断地被孩子的攀比所纠缠。很多家长把子女当作掌上明珠,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甚至故意与别人相比来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这是不妥的。作为父母,不要给孩子一切他想要的东西,这样很容易养成幼儿过度的自我中心心理。总之,不能对孩子百依百顺,娇生惯养,姑息迁就,造成攀比惯性。
3.替换攀比的内容
孩子喜欢与别人比较也不都是坏事,但父母要引导孩子关注孩子在比什么,比如和小朋友比的是谁更有爱心、谁更勇敢……而不要比谁吃得好、谁穿得好。其实,人和人每天都处在比较当中,关键是看比什么、怎么比。例如宝宝非要买贵的油画棒,这时妈妈应该让宝宝比谁画得好,而不是比谁的油画棒漂亮。“宝宝,妈妈觉得你今天画得相当不错,比那个用了新油画棒的小朋友还棒。”然后接着给孩子解释,画得好不是因为画笔好。
4.变攀比为动力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有攀比之心是很正常的。事实上,孩子每提出一个“我也要……”都是经过缜密思考的,如果家长这时能够正确引导,利用好孩子的攀比心理,也是一种教育时机。当孩子与别人攀比时,不妨将攀比变成孩子前进的动力。例如,宝宝说“爸爸,您什么时候开宝马来接我?”这时你可以用宝宝听得懂的语言解释你为什么选择小巧的车子:“瞧咱家的小车像不像一只大青蛙?小车多可爱,堵车的时候,大车走不过去,只有咱们的车走得飞快。另外宝马奔驰特费油,污染大,小车污染小,我们在保护地球啊。”这样的解释还可以培养宝宝的环保意识。
中学生攀比心理的正确引导 篇4
一、中学生攀比的行为表现以及成因分析
1. 社会环境的影响导致学生消费观念扭曲
中学生往往缺少这种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能力, 好奇心却占据了主导地位。因而学生的心理会或多或少受到各种攀比之风的影响。比如说很多明星作秀的攀比, 便成了学生攀比的榜样。社会环境中各种不良因素对学生也有着负面影响。有些成人生活荒诞放纵, 出入一些不正当场所;有的家长为官不廉洁公正, 自己不能很好地评判是非标准;一些流行在社会上的不健康的书籍和录音带以及不健康内容的网吧的存在, 这些种种现象对学生健康心态的形成是不可忽视的障碍。
2. 学校中良好教育的缺失
出现学生攀比成风的现象, 学校也有着一定的责任, 主要在于缺乏足够正确的教育和引导。由于年龄太小, 学生对自我认识不够, 还不足以具有足够的认知、辨别是非的能力, 不能明辨美丑, 只知道同伴有的自己不能没有, 不管这些东西对自己成长是好的还是不好的, 可能的话甚至还要比同伴的要好。学校这个小环境的教育如果没有做好, 社会这个大环境的不良因素便不可阻挡地侵入学生的肌肤, 使其行为上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攀比。处于将头发染成黄的、红的等各种颜色, 将一条新买的牛仔裤挖几个窟窿。从众在很大程度上是导致学生相互攀比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 一些客观的原因存在也是使得攀比心理一浪高过一浪的因素。
3. 父母消费观念的影响, 导致不适宜行为的产生
父母自身的消费观念也会对中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当前我国的中学生, 大多是独生子女, 父母对于孩子的喜爱已经超过了正常的范围。比如家长因为自身童年的影响, 唯恐自己的孩子受到任何委屈, 只要孩子张口, 即使是一些无理的要求, 家长也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实现孩子的要求;对于一些已经超出家长承受能力范围的要求, 为让自己孩子高兴, 家长也要勒紧裤腰带满足孩子的要求。有些家长会放纵孩子的行为, 孩子说什么就给什么, 结果渐渐促成了学生之间攀比心理的养成, 例如孩子们会比谁的父母钱多、开的车子高档, 甚至比谁的父母官大。不良的风气甚至会导致一些家庭贫苦的孩子为不让自己“丢脸”, 不愿意让自己的父母到学校中去。
二、中学生盲目攀比的正确引导建议
对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的攀比进行正确的引导, 使其形成正确的消费观, 健康成长, 为学校合格人才的输送锦上添花。
1. 家长正确的榜样示范
俗话说:“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家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尤为重要,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并且不可磨灭。因此, 家长要端正自己的行为, 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 以身作则。孩子可能在学校能学到知识, 成为一个“材”, 但是只有在家庭里才能完全学会做人, 走上社会每个人也都被打上了不同家庭的烙印。因此家长应培养孩子良好的消费习惯, 杜绝孩子虚荣心的膨胀, 从而避免出现攀比消费心理的情形。
2. 教师的正确引导
教师需认识到, 自己是学生这个群体在学校这个环境中接触最多的人, 自己的一言、一行、接人待物方面的神态都透露出了自己的观念, 学生很自然地将老师作为崇拜模仿的对象, 所以教师当以奋发向上、勤俭节约的言行去引导学生。教授应该因势利导, 对学生进行心态上的调整, 由于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 因此运用正面典型案例来改变学生攀比的心理, 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攀比学习知识、掌握能力上来”是十分重要且可行的。
3. 良好心态的养成, 在积极的攀比中不断超越自我
在充分了解认识自己的基础上, 鼓励中学生同比自己高、比自己强、比自己先进的人比。采用榜样树立来激励学生, 在攀比中超越自我。然后要解决的是“比什么, 怎么比”的问题, 如果总是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比, 便会形成自卑心理;但若总是拿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短处比, 就会形成狂妄自大、自负的心理。因此, 应当在积极的攀比中超越自我、认识自我和他人, 以健康的心态去攀比, 从而少走弯路。
中学生攀比现象, 引起了家庭的关注。对于学生已经造成不良影响的现象, 同时更应在学校的指导下, 获得来自家长、社会等各方的支持, 对学生进行健康的审美教育, 对其消费观念以及消费行为实施端正, 对其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
参考文献
[1]叶磊.如何引导孩子的攀比心理.好家长, 2008 (18) .
怎样消除孩子攀比心理 篇5
有人从吃、穿、用、玩四个方面诠释了现代中学生的攀比和奢侈,出手阔绰,动辄上千元。在现实生活中,这绝非夸张。
有一次坐地铁,看见两个孩子,每人手里拿着一款诺基亚的高端手机,正在那里对比,看看谁的手机功能多、谁的耗电时间长,还把自己的电池卸下来看是否能装到对方的手机上。有一个电池可以同时装在两款手机上,而另一个却不行,于是那个同学就露出了胜利的微笑。
看到这里我不禁感慨万分。我能认出其中那款较高档的手机,还是因为同事刚刚托人在深圳买了一个,而他不在北京买却托人在深圳买的原因就是嫌这款手机在北京买太贵,这样他可以省掉将近两千块钱。一个差价都有两千块钱的手机,可想而知它有多贵,现在就这么成了孩子手中用来攀比的玩物。
有位家长和我沟通说,孩子最近开始偷家里的钱,还撒谎。后来被家长发现,问及原因,竟然是为了买名牌衣服,怕家长不给,所以只好偷。
追求名牌、追求前卫是当代学生的“半成熟心理”的表象,是其缘于对社会、对外界的模仿。再加上潜滋暗长的虚荣心,为了吸引周围人注意,就会在衣着、新潮电子用品方面与同学PK,你玩酷的,我超酷,我酷毙!
孩子之所以这么喜欢攀比手机、攀比衣服、攀比吃喝,其实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因为不自信,所以更在意外在的东西。
孩子既可以通过这些外在的条件“证明”自己,又不需要自己付出多少努力,因为这些东西都有父母为他们准备好了。
一些在年轻时吃过苦的家长现在发财了,于是“再也不想让孩子像自己那样受苦了”,所以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尤其是金钱物质上的要求。
还有一些家长虽然自己很简朴,省吃俭用,却倾尽全力满足孩子。我就曾经亲眼看见一个母亲,自己穿得不说寒酸至少也可以说是过于朴素吧,领着孩子买鞋,进了阿迪达斯店。孩子看上一双一千多块钱的鞋,售货员介绍说这款鞋功能怎么怎么多,孩子就喜欢上了。我以为妈妈不会同意,没想到她连犹豫的意思都没有,很平淡地说:“那就买这双吧。”从她的态度和孩子的神情来看,这样的鞋应该不止买过一双了。
家长自身的虚荣与攀比行为也在影响着孩子,再加上精神上的娇宠与物质上的保障,无形中助长了孩子攀比的行为。可见始作俑者的家长自然难辞其咎了。
我们经常抱怨孩子不懂得节约、好攀比,那孩子要“面子”的心理到底是从哪来的呢?是不是家长一点一点培养起来的呢?要想让孩子不爱慕虚荣,不跟同学比吃比穿,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也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就是要多肯定和鼓励孩子,从各个方面入手,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孩子自信了,攀比的内容就会从外在转向内在。
第二,必要时跟孩子讲一讲家长的工作是怎样的、如何赚到每个月的收入、每月的收入有多少。让孩子清楚家里的经济状况,学会体谅父母、懂得珍惜父母的劳动,从而在自己的花销上量力而行。
第三,也可以让孩子帮忙做家庭理财,安排每个月的家庭支出,这样既培养了孩子做事的条理性,又可以让孩子约束自己。
第四,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孩子把关注点放在学习上,多跟同学比较物质以外的东西。
第五,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从而珍惜自己的所得。对于孩子的要求不要马上给予,而是让孩子体会到渴望的滋味后再提供给他。因为来之不易,孩子才会懂得珍惜。
攀比心理 篇6
暑期一过,又一轮孩子消费的“盛宴”即将“开席”。家长为孩子添置新装备,报各种培训班,你有我优,不亦乐乎,一些工薪族转眼成“月光族”。
开学经济的火爆一方面说明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但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攀比等不合理的消费方式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有专家指出,孩子应从小培养理性消费和适度消费的观念。研究小学生消费心理的成因,矫正其不合理的消费行为,对于指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形成理性的消费方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小学生的消费攀比,是指小学生超越自身需要,互相追求拥有比别人更新颖、更高档的消费品,以求得到心理的满足和平衡的现象。其主要表现为:你无我有,你有我优。当这种心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孩子便会产生挫折感、自卑感,给他们的生活、学习及身心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小学生的消费有其特殊性,主要依赖父母,其消费攀比行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习用品的攀比。比谁的书包、铅笔盒高档;比谁的课本包装精美;连用的尺子、橡皮档次也越来越高,可其寿命却越来越短。新学期是小学生购买学习用品的狂欢节,各种高端品牌的文具大受追捧,一些价值不菲的电子学习产品也逐渐成为小学生青睐的对象。第二,生活消费的攀比。比穿着,看谁的衣服漂亮、新颖;比吃,春秋游看谁带的食品多、好吃、高档;比零用钱,看谁的零花钱多,花钱大方等。第三,人情消费的攀比。部分学生间还会互相请客,你生日带个蛋糕到学校,我过生日就请几个同学到饭店吃,当然由父母做东。第四,学习培训消费的攀比。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孩子们还在校外参加各种学习培训班:英语口语强化、数学思维拓展,另外还要学钢琴、棋类、舞蹈等。“同学们都在学,我也不能落下”——这是许多孩子参加校外培训的理由。笔者对本校学生作了调查,数据显示,参加各级各类不同层次的培训班的学生人数竟高达全校总人数的97.6﹪。
凡此种种,凸显了这样一个问题,小学生消费攀比比的是“不该比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小学生消费的攀比和炫富行为?
一、小学生消费攀比心理透视
消费心理学表明,商品内部有“精神”存在。小学生的消费攀比,实际上是商品内部精神的折射。他们把自己的需要投射到所攀比的消费品之上,而被投射的物品,则给他们带来特殊的心理效应。影响小学生消费攀比心理的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内驱力因素
内驱力因素即内因,是指人们的需要、兴趣、动机等因素。小学生消费攀比心理的内驱力因素主要是指小学生为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而产生的内部驱动力。
1.归属与自尊的需要
小学生年龄尚小,其自我认知力、辨别是非能力较差。看到同学有的,也不管自己是否有用,就缠着父母买,而且还要比别人的好。他们在消费上的互相攀比,主要出于渴望被同学接纳,受同学尊重的需要。因此,一些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由于缺少自信,便通过攀比,求得被同学认可,以提高他们在班级中的地位。
2.满足虚荣心的需要
小学生普遍争强好胜,喜欢引人注目。因此,他们一有漂亮的衣服、新潮的玩具、时尚的电子产品等,就会带到学校向同学炫耀,在同学的羡慕中获得满足感。这种现象在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中较为
常见。
(二)诱发力因素
诱发力因素能激发人们产生活动的动机,并有强化原有动机的
作用。
1.媒体诱发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无论是打开电视、网络还是翻看报纸、杂志,各种各样的信息会扑面而来,其中就包括不少吹捧奢侈消费的内容。比如各种各样吸引眼球的名牌产品广告,以及充斥着“名牌”“拜金”“富二代”等内容的影视节目等,都在大肆鼓吹不健康的消费观念,这些信息“轰炸”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学生的消费取向。
2.同伴诱发
比如,班里有谁带来新颖的笔,很多孩子都会跟风购买;过不了几天,新“花样”出现,他们又会跟风换新的。同伴的消费趋向成为当下学生攀比心理的强大吸引力。
3.权威诱发
小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差,自信心不足,很容易受他人或自我的暗示,特别是权威的暗示。譬如,老师、家长的消费观念无时无刻不影响着这些孩子。穿着新颖时尚的老师常常会成为孩子们模仿的对象;家长爱攀比,爱炫耀,子女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也变得爱攀比。
(三)外压力因素
集体舆论、家庭社会的影响等外界压力因素对小学生攀比心理影响也很大。
1.伙伴间的无形压力
小学生的自主意识不足,独立判断能力不强。伙伴在自己眼前炫耀时得意的情形,以及其他学生的追捧,会成为一种无形的压力,容易让孩子产生趋同心理。比如:穿着土气的孩子会受到同伴的歧视,没有电脑的孩子成不了班级“核心圈”的人物,等等。
2.家庭教育欠妥
现在不少家长溺爱孩子,只要孩子开口,他们都会无条件地满足,而且千方百计地在物质上超越其他孩子,甚至刻意用某些高档商品来武装孩子。这无意中流露出了互相攀比的思想与行为,助长了孩子的攀比心理。
3.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人们经济生活逐渐富裕,社会上一些奢侈之风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灵。譬如家长中就出现攀比谁会赚钱、谁的车豪华、谁家的房子大等,这些无形中对小学生的心理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二、小学生消费攀比行为矫正
为矫正小学生的消费攀比行为,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我们摸索了一些有效的教育方法。
(一)活动迁移法
活动迁移即以活动的方式改变学生的兴奋点,引导学生实现兴趣的转移。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特长与兴趣,让他们获得成功感,从而矫正不良的攀比行为。为此,我校开展了“快乐储蓄,幸运兑换”公民素养教育活动。学校给每位学生颁发“小公民存折”,学生只要做到了学校每月提出的公民素养要求,就有机会获得形状别致的奖章贴纸,存入“存折”。活动开展以来,学生以具有文明素养为荣,提高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再譬如我校开展的“吴小达人秀,秀出真精彩”活动,给学生提供平台,让他们展示自己各方面的才艺,技术类的、艺术类的、运动类的,等等。学生在舞台上秀出真我,秀出精彩。当学生各方面的才艺受到老师的赞誉、同学的刮目相看时,他们便找到了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价值,从而淡化了用物质来体现自身价值的攀比心理。
(二)角色扮演法
所谓角色扮演法,就是通过让小学生扮演角色,改变其心理体验来矫正学生不良的消费攀比心理。对小学生来说,其心理和行为常缺乏理智,难以明白别人有的东西自己为什么不能有,根本不了解需要的满足是受一定条件制约的,以至于常常提出各种不合理要求。针对这种情况,我校有的班级开展了“我是小小理财师”活动,让孩子参与制定家庭消费计划;还有的班级开展了“我是小当家”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当家的烦恼。孩子们负责家庭的一日开销,参加买菜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在“学做家长”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理解了家长的艰辛,还懂得了有多少钱,办多少事,要合理消费,消费不能超过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
(三)暗示法
所谓暗示法,即采用语言的形式,或用手势、表情等其他暗号,用含蓄间接的办法对小学生的心理状态产生迅速影响的过程。在教育中,运用暗示这种教育方法,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譬如,秋游时,我校三年级四班一个学生带来苹果平板电脑炫耀。见此情景,老师故意不予重视,还皱了皱眉头,悄声告诉他收起来小心保管。同时,暗示小朋友将“小能人星星”送给会理性购物、合理消费的同学的“小公民存折”中。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句话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有效地抑制了孩子的攀比心理。
(四)竞争激励法
为抑制小学生的攀比心理,激发他们的竞争性,培养其健康心理,竞争激励法是有效的方法。爱与人攀比,说明其有竞争倾向。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利用小学生的攀比心理,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导到比素养、比特长、比知识本领上来。平时我们有意识地开展多样的小型竞赛活动,让低年级学生比一比“谁的橡皮寿命长”,中高年级的学生比一比“谁的书包整理得最干净”,秋游时比谁买的食品最合理等,通过竞赛抑制小学生的消费攀比心理,帮助其懂得爱物惜物,学会合理消费。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吴桥实验小学,无锡,214044)
大学生婚恋观中的攀比心理 篇7
一、攀比效应的解释以及攀比下的爱情现象
攀比指不顾自己的情况和条件, 盲目与高标准相比。心理学上有一个专有的名词解释这一现象, 即攀比效应。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 一件消费品就是要用来消费的, 没有了消费也就不存在市场, 那么攀比效应也是市场经济的副产品。而当前社会环境的影响, 使大学生普遍拥有这样的心理, 在婚恋观上也产生了攀比的心理, 即别人能享用的我也一定要享用到, 即经济学角度解读的虚荣心效应。中国传统所鄙视的锦衣夜行, 从来就是一个不断缠绕我们社会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幽魂。
爱情一比较, 就开始错误百出。明知道“人比人, 气死人”, 女人却最好比: 比出身, 比肤色, 比胸围, 比回头率, 比母校, 比职位, 比收入, 比出席时尚发布会时坐的排号……在攀比的光环背后, 透露着女人内心的满足或不满足, 安宁或不平, 喜乐或怨恨。
二、社会现状调查
2010 年由广州市妇女联合会研究室和广州市妇女学会联合发布的《广州女大学生价值观调查红皮书》显示, 59.2% 女大学生愿意嫁给“富二代”, 而可以减少奋斗年限则成为被其选择的理由 (1) 。
这一现象背后折射的是当代一部分年轻人不愿吃苦、想走捷径的功利化思维, 而且这种思维和现象有越来越普遍的倾向 (2) 。攀比心理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攀比不一定都是错误的, 如果将攀比心理用于学习和工作, 让身边优秀的人成为自己学习的榜样或追赶的目标, 就会不断地吸收正能量, 进而取长补短, 更上一层楼。
三、分析原因
(一) 大环境因素的影响
随着商品化市场大潮的更加壮大, 经济改革持续深入的不断改革, 电视媒体和纸媒逐渐被自媒体的劲头追上。个人的自主意识不断加强, 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糟粕随着市场的开放进入自媒体的宣传视野, 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
( 二) 成长过程中婚恋教育的缺失
中国的家庭在20 世纪底之前家庭和学校是没有婚恋教育的, 或者只有一些畸形的婚恋观教育, 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往往成长与那个年代, 他们的婚恋观从一开始就是缺失的, 现在返过来要让他们重新接受一套新的婚恋观, 自主意识已经成型的前提下是很难成功的。虽然高校对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一直比较关注, 都制定了相应的课程教育和管理规定, 但是意识形态的教育本就是一个见效慢、需要持续的过程, 所以效果可想而知。
( 三) 世俗观念的影响
因为太过于现实, 太过于拘泥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参考性, 所以大多数人会屈服于现实, 只能在内心深处留下一个遥望美好爱情的狭小空间。于多数人而言, 矛盾的心理状态已经成为一种生活的常态: 既期待美丽纯真的爱情, 但在现实生活中又会老老实实地选择“门当户对”的婚姻。 (3)
四、应对之策
( 一) 正确认知爱情
爱是人与人之间一种依恋、亲近的感情, 是非理性的情感表达, 什么是正确的爱情观, 什么事错误的爱情观, 没有确切的定义, 但是我们如何认知爱情呢? 我想最好的办法是入乡随俗, 在中国, 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宣扬的, 所倡导的, 所引导的那就是正确的爱情观, 如此一来爱情并不需要物质与财富来衡量。
( 二)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加强大学生婚恋观教育, 丰富大学生德育课程体系。同时, 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是抵制不良婚恋思想侵蚀的保障。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注释
1黄莹.女大学生:近六成愿嫁“富二代”[N].广州日报, 2010-04-12.
2李思磐.殊途同归的两个非诚勿扰[N].时代周报, 2010-06-17.
攀比心理 篇8
关键词:大学生,盲目攀比,心理,教育
进入21世纪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 盲目攀比心理成为大学生群体里发现的心理问题。大学生盲目攀比不仅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 扭曲了校园人际关系, 而且容易使大学生形成畸形的观念和人格, 严重阻碍其成长成才。
一、当前大学生盲目攀比心理的表现
在大学校园里,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喜欢和他人比上比下, 有些大学生甚至以“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特”为座右铭。总的来说, 当前大学生盲目攀比心理,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消费攀比。大学生在消费上追求奢华, 比谁穿的衣服是昂贵的名牌;比谁用的电子产品档次高、价格贵;比谁在饭店吃饭花的钱最多等。
二是住房攀比。比谁家住的房子最大, 装修的最豪华、最漂亮;比谁家房子的地段最好等。
三是长相攀比。比谁长的最帅气、最俊俏;比谁打扮的最漂亮;比谁最招人喜欢等。
四是父母攀比。比谁的父母当的官最大、挣的钱最多、开的车最好;比谁的父母平时给的零花钱最多等。
二、大学生盲目攀比心理的成因
当前受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等方面的影响, 很多大学生存有盲目攀比心理。
1. 客观环境对大学生盲目攀比心理的外在影响
(1) 社会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贫富差距逐渐拉大, 进而使大学生产生了盲目攀比心理。二是社会上“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错误人生观对正处在人生观形成阶段的大学生影响严重。三是大众媒体只顾吸引观众的眼球, 获得一时的经济利益, 无视作品导向, 盲目地向观众灌输、提倡高品质奢华生活, 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影响。
(2) 学校因素。学校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 也是产生大学生盲目攀比心理的主要平台。校园内一些不良的学习风气促使许多大学生吃喝玩乐、盲目攀比等不良行为的发生。
(3) 家庭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家庭的溺爱在客观上助长了大学生非理性的攀比心理。二是家长纸醉金迷, 出入不正当场所, 一掷千金, 甚至有些家长为官不清廉的“榜样示范作用”, 使孩子耳濡目染, 盲目仿效、盲目攀比。
2. 个人价值取向的不成熟是大学生盲目攀比心理的内在成因
个人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自尊心理。大学生步入成年, 自我意识逐步形成, 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尊严和自尊, 对他人的舆论评价非常敏感, 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盲目攀比心理的产生。每个人都非常关注自己在群体里的形象、地位和价值, 当看到别的同学穿名牌服饰、用高档手机、出国旅游的时候, 也渴望自己能够享受到这种生活。
(2) 炫耀心理。炫耀心理实际上是一种超越自我客观价值的自我虚构, 是自我理想化和虚荣心的体现。很多大学生都喜欢争强好胜、引人注目, 爱表现自己, 不愿比别人差, 这就导致了他们总喜欢在其他同学面前炫耀, 以此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提高自己在班级集体中的地位。
(3) 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在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里, 已成为约定俗成的“群体规范”。通常情况下, 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 少数服从多数一般也是不会错的。但缺乏分析, 不作独立思考, 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 随大流走, 人云亦云, 则是不可取的, 这很容易促使大学生为了和别人一样, 进行比较, 甚至是盲目攀比, 从众心理是攀比心理的典型表现。
三、大学生盲目攀比心理的危害
1. 扭曲了校园的人际关系, 增加了学校教育管理的难度
生活上的盲目享受和盲目攀比往往伴随着道德的坠落和工作学习目标方向的迷失。大学生过分追捧潮流化、前沿化以及个性化的盲目攀比心理在大学校园中容易导致“群体效应”, 形成不良的校风、学风, 不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2. 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现在的大学生是一个纯粹的“消费群体”, 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 但为了攀比, 不顾“家情”及父母的收入情况, 使家庭经济压力进一步加大。这是一种缺乏责任感的表现, 是虚荣心在作祟。
3. 影响了自身的健康成长
长时间的盲目攀比会导致大学生个人人格的扭曲, 形成局限的意识和具有冲动性情绪化的社会病态心理。大学生正处在意识形态塑造的关键时期, 盲目攀比的心理会使他们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 不惜铤而走险, 一步步堕落, 最终引发犯罪等一系列问题。
四、大学生盲目攀比心理的思想教育对策
对于大学生盲目攀比心理, 应采取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加以克服, 强调外部调控, 注重内生作用, 具体对策如下:
1. 社会要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1) 加强网络和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流通发达的社会, 通过网络和大众传媒的宣传影响力,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例如, 充分利用公益广告、影视作品等平台拍摄有关大学生盲目攀比心理后果的公益广告, 帮助大学生弱化盲目攀比心理。
(2) 厉行节俭, 反对浪费。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厉行节俭, 反对浪费”的口号, 号召社会各界都要勤俭节约, 结合这一契机, 帮助大学生养成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不盲目攀比的好习惯。
2. 学校要坚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1) 营造优良学风和校风, 让盲目攀比现象绝缘。一个学校拥有了良好的学风和校风, 就拥有了一个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校园文化环境。学校可以通过开展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讲座, 建立心理咨询中心, 增强大学生对“真、善、美”的辨别能力, 遏制大学生盲目攀比心理的蔓延。此外, 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各项校园文化活动, 利用校园文化所具有的潜移默化的传播功能, 形成科学、合理、健康的舆论氛围, 推崇正确的价值取向, 帮助大学生塑造优秀品格和健康心理, 让盲目攀比现象绝缘。
(2) 锤炼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自觉抵制盲目攀比。学校可以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 加强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的理论指导, 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做到知行统一, 从而自觉抵制盲目攀比。
(3) 培养大学生独立性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让盲目攀比之风自长自消。学校在教育过程中要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和独立思考能力, 敢于对他人的意见提出质疑和发表自己独创性见解。可以帮助大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作出正确判断, 并有勇气和能力去直面、批评像盲目攀比这种不正确的行为, 通过学生间互相影响, 让盲目攀比之风自长自消。
3. 家长要关心和引导孩子的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是影响孩子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大学生的盲目攀比心理往往与家庭影响有关。为此, 家庭应做到:
(1) 家长应起到榜样示范作用。俗话说:“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尤为重要, 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 家长要为孩子做个好榜样, 提升自身的审美观, 端正自己的心理态度, 以身作则。另外, 多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 如果孩子真的有盲目攀比心理, 家长要耐心了解其动机,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提出合适的解决方法。
(2) 家长应帮助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一方面, 家长应帮助孩子增强自我意识和自信心, 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树立自己远大的理想, 让孩子朝着自己的理想去努力奋斗, 这样就不会迷失方向、盲目攀比。另一方面, 父母要让孩子懂得生活中的一钱一物都来之不易, 逐步向子女渗透追求物质享受适可而止的主张。家庭教育中要关心子女, 不仅是考试成绩和物质上的关心, 更要有足够的“精神关怀”。
4. 大学生要加强自我反省和自我调节
(1) 摆正心态, 转换观念。通过自我教育, 增强自律自主意识, 突破认识的局限性, 让自己的心情放松下来, 不卑不亢, 学会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现实。改“盲目攀比”为“合理比较”, 找到正确的参考点, 全面提高自己。
(2) 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大学阶段是学习、吸收新事物的重要时期, 所以大学生要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充实自己的知识宝库, 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 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 以此为目标, 才能有效避免盲目攀比心理。
(3) 提高自制性和独立性。一个善于控制自己、具有独立自主精神的人, 是不太可能产生消极攀比心理的。因为一个具有自制性的人, 会抑制消极心理与盲目行为, 并能够适时地调控自己。一个具有独立性的人, 思想有主见, 不会人云亦云;行为有目标, 不会亦步亦趋。
五、结论
大学生的盲目攀比心理, 影响着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事关大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也事关国家命运和前途。大学生应自觉抵制社会上不健康、不合理的消费观念, 避免盲目地攀比消费, 避免给自己带来经济和心理压力, 以良好的心态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完成学业, 成为社会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庞小芳.民族地区大学生消费攀比心理探析——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校为例[J].传承, 2011 (2) .
[2]李成贵.孩子的攀比心理要及时引导[J].农村百事通, 2009 (14) .
[3]吴頔.大学生集群行为的发生要素分析及预警机制建立[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3 (6) .
[4]李琳.90后大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探析.新西部 (理论版) , 2013 (21) .
[5]周君丽.大学生攀比消费心理成因分析及对策[D].高校讲坛, 2009 (17) .
[6]仲稳山.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运行与评估.职业教育研究, 2010 (2) .
[7]郭瑞丽.从众心理对大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表现的影响[J].海外英语 (中旬刊) , 2010 (5) .
[8]吴志丽, 刘赵松.基于卢因模型的大学生消费行为研究[J].集体经济.学术探讨, 2012 (4) .
[9]王春娥.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观之消费主义影响因素探微[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 (7) .
我国农村市场的攀比效应分析 篇9
关键词:家电下乡,农村市场,攀比效应
攀比效应简单的说, 是当一项产品、服务或身份开始比较容易获得, 并且开始逐级形成一种趋势, 那么对这种产品或服务的消费量就会有一个很大的突破, 并导致拥有这个产品或服务为一种潮流。
1 攀比效应产生的原因
(1) 从农村消费者的消费特性角度来看, 一方面, 由于农村环境的相对闭塞, 大多数人都是怀着一种中庸的思想, 这种态度贯穿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总是追求一定范围内的统一性, 如果别人有了新东西, 那么在可以接受的价格范围内, 他们就会去购买和消费, 以达到和别人一样或优于别人的感觉。另一方面, 对于农村的消费者, 由于他们生活一般是以村和镇为单位, 平时交流的机会很多, 彼此熟悉, 很容易找到共同的语言, 这些就为攀比效应的发生奠定了心理基础。
(2) 从顾客购买的成本因素中来看, 由于受到时间和精力的限制, 以及地理位置的原因, 对于农村的消费者而言, 为消费一种商品去做专门的信息搜集, 了解更多关于产品性能方面的知识, 这样的成本相对是很大的, 而且农村消费者由于知识和认识方面的相对局限, 很难对所购产品有一个全方面的了解。因此他们一般不是第一个消费, 总是等到别人消费过后, 通过口碑传播的方式, 了解到产品的基本性能, 进而产生购买的欲望, 几乎不需要商家的解释。他们对商品的信任来自于先前购买的人, 而不是商家的宣传。
(3) 从购买的地点来看, 农村购物地点相对比较单一, 不像城市, 可以从遍布市区的很多的家电连锁或是商场选购产品, 农村主要在集市上进行商品的买卖。而且产品的种类也不如连锁超市丰富。也就是说, 购物的集中性要强于城市, 而且信息共享也更加便利, 主要是通过口口相传而实现的。
2 攀比效应对企业的意义
(1) 在很短的时间内, 销售量会有很大的提高。攀比效应, 其实质是引导一种跟风式的消费, 在一小部分人的带动下, 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消费队伍中来。企业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收回资金, 这对企业的经营将是很有帮助的, 也为企业的下一次投入提供的充足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 企业可以利用这种优势, 营造一种供不应求的局面, 吸引更多的人前来关注产品, 还可以通过一些有创新的宣传方式向顾客介绍产品的情况, 比如当场演示等一些体验营销的做法来吸引更多的顾客前来购买。
(2) 企业在一个很短的时间里获得很高的知名度, 可以说这是企业崛起的一次大好机会。在农村市场, 几乎每个企业都是处在同一起跑线, 消费者并不会因为某个企业是个大企业就购买其产品, 消费者看重的是性价比, 能购买到物美价廉的产品, 对于消费者来说才是最重要的。这就为许多默默无名的企业提供了一次与大企业竞争的机会。
3 攀比效应对企业的启示
(1) 深刻认识到口碑在农村市场中的作用。
对于农村的消费者而言, 他们并不是热衷于相信广告的人群, 同时对商家的解释也难以信以为真, 最好的和最可靠的方式就是获得别人购买后的感受和反馈, 这也是攀比效应得到传播的基础。因此如何在农村市场成功, 关键是要能使消费者获得满意, 能够积极的有力的解决消费者的困惑, 给予他们实在的帮助。因此, 商家应提供良好的产品和服务, 积极利用口碑的正面效应, 让顾客直接帮助宣传, 做企业的免费宣传者。让利于顾客是关键, 这样才能与顾客建立良好的关系, 顾客也会不遗余力地为商家进行宣传, 而且具有很好的效果。
(2) 灵活的运用价格因素。
目前, 引爆攀比效应的主要利器还是价格。在农村市场, 同类产品中顾客选择这家而没有选择那家,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产品的价格, 所以, 对于企业来说, 就是要灵活运用价格这个杠杆, 在价格上给消费者优惠, 价格优惠的方式有很多种, 比如说赊购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 对于农村消费者, 他们收入只有在卖掉农作物之后, 因此在这之前, 资金相对短缺, 如果商家能够给予赊销, 那么将是一个比较实用的方法。
(3) 以情感联络顾客。
农村的消费者还没有达到城市消费者那样的理智程度, 往往很少单独做出决定, 决策是根据自己的主观认识和别人的建议而产生的。在农村很多产品销售火爆, 并不是产品比别的厂家要好, 更多的是厂家对待顾客关系上, 有的商家认为农村消费者没有很多的专业知识, 对消费者采取一种比较冷淡的态度, 并没有真心的去服务顾客, 这是一种很不理智的做法。对于农村来说, 情感具有很丰富的内涵, 人们的生活, 劳动处处充满着情感, 顾客与商家的关系更多的是靠情感来维系的, 如果商家服务热心, 处处为顾客着想, 那么顾客就有一种受到尊敬的感觉, 他们将这种感觉转换为对企业的信任, 从而完成购买行为, 而且顾客还主动担当企业产品的宣传员, 带动更多的人购买产品。
4 企业应该注意的主要问题
(1) 做好商品的储备与供应环节, 对于农村市场, 由于交通的限制, 不稳定的需求状况, 这些都给企业的存货和销售带来不确定性。因此合理安排企业的库存工作, 特别是当需求量大量增加时, 商家应能做到及时的补货, 这对于一个企业在抢占市场时, 起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作用。如果没有充足的储备, 即使攀比效应的发生, 那么企业也只能看着顾客流向别的商家那里, 而且即使等厂家补货后, 也不能弥补先前的损失, 因为更多的顾客由于口碑的原因, 都选择了竞争厂商那里。这也是农村消费者的一个习惯:尽量从一个地方购买, 这样可以具有可比性。这也符合了他们求同的这一消费特点。
(2) 要积极引导第一批消费者的消费。对于农村这个特殊的市场, 许多人不想成为第一个消费的人, 因为没有对象可以比较, 担心购买的产品不满意和遭受损失。但是如果没有初期购买者, 那么攀比效应也很难发生。因此商家此时最需要了解消费者的疑惑在哪里, 是价格方面的原因, 还是产品质量方面的原因, 根据不同的结果采取合理的措施。企业应运用各种灵活的方式, 将自己的产品推荐给消费者, 如果是价格的原因, 那么企业应根据自己的目标, 及时诊断定价, 并与市场进行动态的比较, 如果是质量的不放心, 最好的方法就是免费试用, 免费维修等方式, 让消费者对质量彻底放心。最重要的是要给予第一批购买者额外的优惠, 才而弥补他们万一遭受损失时的代价, 让他们产生“不吃亏”的感受。因此企业的重点应该是寻找潜在的消费群, 利用各种方式, 鼓励他们试用企业的产品, 而且这时企业的目标是最大限度的让消费者了解和关注产品而不是去销售产品, 可以说, 对于农村市场, 这是一个很有效打开市场的方法。
(3) 打造自己的品牌, 对于一个打造长久的企业来说, 建立自己的品牌才是企业的目的, 外国的企业在起初也是经历一个从无到有, 从不知名到世界名牌的过程。因而对于企业来说, 在农村中获得了高的销售量, 得到了高的知名度, 这些都应该为建立企业的品牌而服务, 企业只有有了自己的品牌, 才能树立了与其他企业的区别, 从而拥有的自己核心的产品内涵, 这也为企业的差异化发展打下了基础。随着农村市场的不断发展, 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 消费购买决策的不断理性化, 消费个性化的产品将是一种趋势, 因此企业应该要顺应这种趋势, 打造出符合消费者个性需要的产品。
参考文献
[1]鲁宾.费尔德.宏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2000.
[2]王便芳.农村消费品市场需求特点及营销对策[J].农业经济, 2009, (07) .
“开学经济”攀比乱了学子心 篇10
■开学:豪华消费令人吃惊
5000元(笔记本电脑)+3200元(手机)+3300元(衣服、鞋子、包)+2100元(化妆品、护肤品)=13600元。这是东南大学大一新生陈小凯“入学装备”的花费,也是她父母两个月工资的总和。这样的例子,在采访中并不鲜见,甚至,越来越成为如今大学新生购物清单的常见格式与内容。
在南京几家手机卖场,这几天前来选购手机的顾客多为学生。8月31日下午,记者在南京新街口苏宁电器看到,一位家长正在给女儿选购一款标价5000多元的Iphone手机。这位家长在南京一家国企工作,月薪2600元。他说,女儿考上了金陵中学,特意来给她换部高级手机作为开学奖励。
在电脑区,小张看着一款索尼笔记本爱不释手,缠着父亲埋单。小张今年考上了南京一所部属高校金融专业,昨天来买电脑是兑现高考前家长许下的承诺。“考上省属高校是国产品牌,考上部属高校是进口品牌。”小张的父亲在一旁补充道。拿着部属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小张底气很足:“笔记本、手机、相机,都选进口品牌。”
家长埋单,商家满意。苏宁市场部负责人告诉记者,7、8两个月,3C产品销量增长高达70%,不乏同时购买多件商品的消费者。
开学经济不仅仅体现在装备上,还体现在行头上。南京王府大街五羊城发型店老板张加生介绍,今年的大学生更爱美了,8月下旬来做头发的女孩子比去年多了10%,一般消费在300元左右,也有消费在五六百元的。
记者来到南京金鹰商城的贝贝摩登服装专柜,这里主要销售5~7岁小孩子的服装。“8月下旬以来,销量涨了不少,这里的服装单件在三五百元,一次性消费2000元的不在少数。”工作人员介绍,很多都是家中小孩上学了,爷爷奶奶给孙子孙女的奖励。
江苏省检察院李先生的儿子今年考取了厦门大学,他和爱人专门提前订了机票和酒店,全家先去厦门旅游4天,再送孩子去上学,孩子的行李里面,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MP4、手机新四大件一样也没少,再加上第一学期学费生活费,一共要3万多。李先生的回答是:“别人家孩子考上大学后都给买这买那的,我家的经济条件也还可以,能买的就都给买了,免得孩子到学校被人瞧不起!”
记者随后采访了另一位学生家长柳先生,他的女儿今年考取南京师范大学。“手机、电脑这些东西是必备的”,在他看来,现在这个时代,没有手机和电脑,不光是不方便,还会少些竞争能力。在东南大学,许女士则向记者出示了一份儿子消费的账单:第一年的学费近5000元、生活费3000元、笔记本电脑6000元、手机2000多元,再加上购买生活用品、路费等,家里为这名大学生支付的费用高达2万元。
■担忧:攀比之风助长奢靡
记者了解到,很多大学新生的必备数码产品已在原来的手机、数码随身听、笔记本电脑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数码相机、录音笔,有的还买了掌上游戏机。“新学年新气象嘛,班里已经有同学有CMMB手持电视、PSP3000等数码产品了!”这名同学称,学校有的寝室里已用上了迷你小冰箱、迷你空气净化器,开学那几天,大家的时尚电子产品可以拿来PK一番。
陈先生的孩子新学期读高二。开学前夕,陈先生打算为孩子买台电脑,方便他查找资料;孩子又提议买一部MP4作为学习之余的放松,陈先生认为“合情合理”。据了解,不少家长由于不忍心看孩子的“装备”比别人差,见人家的孩子手机、电脑都配全了,尽管经济上感觉吃不消,还是“咬咬牙买了”。
如果说买买电脑、做做头发还算普通的话,买汽车可就算“稀罕”事了。北京现代江苏万帮特约销售服务店市场部经理蒋伟告诉记者,南京就有一位家长给大一新生买轿车上学的,前来咨询的家长也很多,有的家长考虑到开车到学校未免张扬了点,最后放弃了初衷。
随着大学生活的丰富多样,“开学经济”也五花八门。今年新生的入学装备清单上还出现了一个新名目——礼服。刚刚被同济大学录取的沈同学请求妈妈为自己量身定做了一套晚礼服。原来,她通过学校BBS上获悉,学校经常举行各种交谊舞会和庆典活动,一套礼服是必备的。
刘浩是二年级学生,开学前一天,同学之间就在讨论这个暑假谁新买了手机,谁买了笔记本电脑,谁去了哪里旅游,甚至国内游还是出境游、坐火车还是坐飞机。“大家都拿来比较,搞得我心烦意乱。”其实小浩也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只不过没出去旅游,就在同学们的谈话中被暂时“边缘”了。
■反思:纯净校风如何营造
“开学之际,家长送给孩子一些礼物,心情可以理解,但这些礼物应该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南京市琅琊路小学王老师认为,“过于花哨的文具用品会造成学生在学习时思想不集中。我们开家长会时特别提醒家长,不要给孩子买那些华而不实的‘奢华’文具,也尽量制止孩子从小追求奢华的念头。”王老师说,家长应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奢侈装备。事实上,这些奢侈物品对提高学习一般作用不大,只会成为助长孩子们校园攀比之风的“道具”!
南京工业大学教授刘小冰对记者说,一年比一年红火的“开学经济”让商家赚得笑逐颜开,在满足了家长对孩子的爱与付出的同时,也难为了家长的钱包。“开学经济”已成为许多家庭的头疼之事。没钱的,为学费发愁;小康的,为孩子的名牌笔记本、名牌手机发愁。当然,时代在发展,经济条件好了,给孩子尽可能提供完备的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也在情理之中,但我们应该看到,其背后正逐渐显露出学生之间消费奢侈浪费、盲目攀比的隐忧。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方明指出,学生应该理性选择,量入为出,做到买之有度,用之合适,而不是盲目攀比。家长应该视自身的经济能力,正确引导孩子消费。如果为满足孩子的消费欲望而造成家庭负担,对孩子和家庭本身都没有好处。当然,也不宜一味按照自己的想法苛刻孩子,这个分寸家长要把握得当。
景区缘何“攀比涨价” 篇11
为寻求涨价,更以攀比为理由,曲阜此举令人失笑。然而归纳成因,不免发现公权力为背后主导,大有“此山是我开”意味,如此缺乏公共理性和诚意,让人在可笑之外,更觉多了一份可气。
在“门票”逻辑大受质疑的语境下,曲阜如此不识趣,并公开宣称“不涨价就丢身份”,可谓一语道破行业规则。透过只言片语揣测,本应作为公共服务的“门票”,显然已经被异化为攀比手段和敛财手段,而“门票经济”所拖拽出成本不公开、收入不透明怪象,更是眼下景区偏“私人化”的必然结果。
无论是商讨“逃票攻略”,还是索性罢游不出,都无法改变“买票贵观景难”的现实难题。对“门票经济”追根溯源,最关键的一点是回归性质探讨,也就是说,这些景点到底为谁所有?对比西方“低门票”,我们会发现这是一种契约精神——名山大川、人文圣地以人类的名义存在,是一种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而消费者买票,只是购买公共服务,也就是支付政府代为管理和维护的成本。而公共服务最基本的一点便是“非盈利”。
既然是非盈利,理当透明支出成本,公开门票收入,接受公众“用脚投票”的监督和选择。但对这些细节的讳莫如深,正是中国“高门票”的痼疾所在——由于所有权不明晰,地方政府渴望据为己有;由于不受监督,权力介入就难免有增收冲动;由于收支不透明,景点更加重视“门票经济”。所以不难理解,曲阜为何如此高调显摆,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地方随便圈地一块,就可坐收门票。
如今为官一方,走马上任,地方官员只盯着GDP,却并不了解精细化的旅游运作模式。所以难免出现——基于整体旅游产业链的社会效益见效缓慢,坐收渔利的“门票经济”必然成为首要选择,而且这部分收入越高,仿佛越能体现旅游产业的发展程度。仅从这几年票价成倍上涨,与国外相比显著偏高,便可“恶意”想象其中渔利。显然,“门票”涨价之乱,背后是公共理性的集体缺失。
公众须知,景区没有票价自定权,更没有权力从消费者那里直接掏出一份盈利。所以无论是委屈式的“成本上涨”,还是曲阜式的“向别人看齐”,都不足以成为乱涨价的理由。道理很简单,无论打温情牌还是蛮横牌,都没有吸纳公共决策的理性成分。景区并非不能涨价,而是怎么涨价——须明晰所有权,普及它的公共属性;须走论证、成本监审,透明开支细节;须允许公众“用脚投票”,接受监督和质疑。
(责编:田茵)
【攀比心理】推荐阅读:
中学生的攀比心理08-13
小学生的攀比心理的教育和引导10-24
心理健康教案第十一课 不盲目攀比10-21
攀比散文12-01
“攀比”演讲词12-13
学生攀比现象08-14
攀比行为分析09-25
攀比之害作文05-20
怎样对待幼儿的攀比之心06-13
大学生攀比行为分析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