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认知问题

2024-07-17

高认知问题(精选7篇)

高认知问题 篇1

传统教学中, 学生的学习重视的是对知识的回忆、复述和简单应用, 而建构主义则要求学生通过不断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等高级思维活动来学习, 这一过程就是发展学生高认知思维的过程。

《苯的结构与性质》是有关苯分子结构证明、化学性质的预测与证实的方法研究与实践。通过高一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苯的凯库勒结构, 而本课的内容主要是为了证明凯库勒结构不能真实表达苯的结构并得出合理结构, 据此推测苯可能的化学性质——发生取代反应, 并通过科学方法来加以证明。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景”中产生, 思维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课堂上, 教师通过实验让学生质疑苯的凯库勒结构,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取头脑中的已有知识, 结合提供的信息, 作出合理判断, 得出苯的合理结构, 从而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发展。

一、原设计:围绕学习目标的问题设计

这节课, 设定的教学目标是: (1) 通过客观事实重新认识苯的结构, 加深对苯的结构理解; (2) 学会从能量变化角度判断苯分子的结构特点; (3) 初步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证明苯的取代反应。

整堂课教师以苯的结构的证实及化学性质的预测与证明为教学主线, 选取其中三个教学任务, 分析怎样围绕学习目标设计问题 (见表1) 。

教师从苯的分子结构动手搭建到得出苯的凯库勒结构, 从能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二取代物的种类来分析苯的凯库勒结构的不合理性。从课堂教学记录中不难发现:教师的设计目的是通过学生搭建过程来认识苯的凯库勒结构及不合理性, 知道苯是一种均匀的离域键结构, 至于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构、该如何去研究等分析问题的方法无从发展 (见表2) 。

任务二的教学也仅是有机物结构的一种判断方法, 包括后面的键长、键能来判断结构, 只是为学生增加两种证明苯分子结构的方法而已, 并不能发展学生研究物质结构的分析判断能力, 不妨将这一内容以习题形式来巩固苯分子结构的理解 (见表3) 。

任务三的设计是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判断苯与液溴发生了取代反应, 回忆有哪些方法可以检验HBr, 而缺少从结构上与烷烃、烯烃的比较、分析, 从而推测可能发生什么反应、怎样去证明。感觉与前面内容缺少融合与关联, 为完成学习内容而展开教学, 并没有利用实验现象得出的化学性质, 利用性质反映结构的原理, 促进对苯分子结构的理解。

二、新设计:促进学生思考的任务设置

如何帮助学生认识到苯的凯库勒结构的不合理之处, 并实现结构与性质的关联, 是侧重于识记结构和判断方法, 还是发展学生思考、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中, 教师围绕促进高认知思维发展为目标, 根据学生课堂的表现和后测访谈中学生的反馈, 重新将学习任务分解规划, 将问题进行如下改进。

1. 同一任务不同的呈现提升学生分析、判断能力

任务一和二其实都是证明苯分子结构中不存在碳碳单键与双键的交替, 而是一种离域键的结构, 事实证据与理论证据怎样组合使用呢?施教者将两任务合并后, 将客观事实与问题解决结合重新设计, 以促进学生动手、动脑、交流、讨论, 以学生主体来进行研究与学习,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到合适的证据证实, 并通过同学之间的互动解答习题问题获得比较、判断的思维能力发展。

同一任务, 因为呈现方式不同, 学生参与机会与主体性发挥的增多, 理解、分析、判断能力的获得有较明显的提升。

2. 在实践中体会“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进一步理解苯分子结构

为加深对苯的合理结构的理解, 以苯与液溴反应的实验为内容, 如果发生取代反应则证明不存在碳碳双键, 如果发生加成反应则证明存在碳碳双键结构, 将原实验及问题重新设计。向锥形瓶中的水中滴入AgNO3溶液或紫色石蕊试液, 实验中请同学观察锥形瓶中溶液颜色变化, 从而分析判断苯与液溴发生了什么反应, 进一步证实苯的离域键结构的合理性。我们的学习不是为学习苯的性质而学习, 而是加深对苯结构的理解, 同时促进学生对结构与性质关系的理解。为更好理解苯分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增加新任务三, 促进物质结构与性质关系的理解与分析。

作出上述改进后, 进行的教学任务设计意图是:始终以苯分子结构认识为中心, 巧妙地证明、问题解决和科学实验, 使学生理解苯的结构特点及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懂得物质研究的程序与方法, 促进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分析综合能力的发展 (见表3) 。

三、课堂实施:发展学生高认知思维

课堂中的学习任务是与教师对三维目标的理解与设计、实践中教师与学生的行为相互作用而临场变化的, 因此, 课堂中呈现的学习任务不仅是课本上或者教师备课中出现的问题, 而且是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所进行的课堂活动之中的变化。教师设置的学习任务, 如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推理、问题解决和学习交流的机会, 发展学生的高认知思维, 则是需要教师深思熟虑的。当我们将新设计运用到课堂中时, 还会出现新的问题, 需要教师随堂控制与改进。

1. 从问题设计到课堂实施要关注什么

在改进后的课堂实施中, 我们还是发现: (1) 即使有正确的凯库勒结构式, 还是有近三分之一的小组在三分钟的时间内没有完成搭建; (2) 尽管学生知道苯分子的合理结构, 当看到“两种”邻二甲苯时, 仍然有少数学生认为是同分异构体。这说明学生大脑中未能很好地理解“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仍旧停留在识记苯的分子结构特殊与有哪些化学性质。

课堂中教师因少数学生的“理解”进行了实时的调整, 如果是同分异构体, 则说明两个“—CH3”相连的两个碳原子之间存的共价键不同, 也就是说一个是碳碳双键, 另一个是碳碳单键, 由此说明, 苯分子中存在单键与双键交替结构, 键长、键能也不会相等, 与前面我们客观实验相矛盾, 在这个矛盾冲突中加深对苯环结构的理解。

显然, 这种因学生的问题解决来改变的课堂, 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分析判断能力的提升。学生不只是知道了苯的结构, 而是真正理解了苯分子的结构。

2. 促进思维发展的问题延伸

完成苯的结构与取代反应之间关系的学习后, 教师布置了新增任务:苯还可以发生什么化学反应?因结构不同, 发生反应的难易程度、反应条件有什么差异?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是物质结构与性质关系的深刻理解与运用, 在脑中建构“结构预测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科学知识与方法。实证如下:

师: (板书取代) , 这个反应困难还是容易?

生: (集体) 容易。

师:苯还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

生: (集体) 加成。

师:还有什么?

生: (集体) 氧化。

师: (投影显示加成与氧化反应方程式) 注意看这两个反应, (指着加成反应) 这个条件18MPa比标准大气压大很多吧, 那么说明加成反应容易进行吗?

生: (集体) 困难。

(投影显示:易取代, 难加成, 能氧化)

生: (集体大声) 易取代, 难加成, 能氧化。

在实施任务解决的过程中, 学生和教师都被认为是任务执行的协作者, 尽管学生的认知参与程度最后决定了他学了什么, 但是教师对学生思维和推理的支持方式和程度是决定高水平任务最终命运的一个重要因素。设计问题并实施教学, 理解学科本质, 促进思维发展, 是课堂的关键。

浅议高认知水平数学教学任务 篇2

关键词:高认知水平,数学教学,教育价值

本文笔者将结合高认知水平数学教学任务的特征, 对其教育价值进行一些探讨和分析.

一、高认知水平数学教学任务使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

数学化是指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 经过自己的思考得出有关数学结论的过程.而高认知水平数学教学任务具有情境性, 这就要求学生发现实际问题情境中的数学成分, 并对这些成分做符号化处理, 把一个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这其实就是一个数学建模的过程.学生在建立数学模型、形成新的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更能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

例 用一张正方形纸片制作一个无盖的长方体, 怎样制作使得体积较大?

任务要求 “用一张正方形纸片制作一个无盖的长方体, 而且要求制作的无盖长方体的体积较大”, 这需要学生动手操作, 所以任务具有情境性.另外, “用一张正方形纸片怎样制作一个无盖的长方体?什么情况下无盖长方体的体积较大?”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没有特定的或预演好的方法和法则可以借鉴, 而且用一张正方形纸片制作一个无盖的长方体可能又有多种操作方式, 所以任务还具有非常规性和开放性.因此例题中的任务属于高认知水平数学教学任务.

学生要完成上述任务首先要思考无盖长方体展开后是什么样, 并通过动手实践、操作, 探索出用一张正方形的纸片制作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的方法、步骤, 然后用符号表示制作的无盖长方体的体积, 最后通过观察、实验、比较、归纳探索出什么情况下无盖长方体的体积较大, 即探索出一般规律.这实际上就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运用数学符号描述变化规律的过程, 体会到了函数思想以及符号表示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空间观念.

二、高认知水平数学教学任务的优点

1.高认知水平数学教学任务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批判性思维等高层次的思维能力

高认知水平任务具有非常规性、情境性和开放性等特征.由于任务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以借鉴, 学生要完成任务必须进行创造性思维, 经历探索、灵活运用相关知识和经验的过程.由于任务具有开放性特征, 所以学生必须运用发散思维, 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各种策略或方法, 同时为防止思维发散过度或偏离主题太远等, 还必须对思维的起点和方向进行思维监控并适时调控自己的认知过程.又因为任务还具有情境性, 所以学生还必须回顾、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 结合实际问题情境, 对这些策略或方法进行评论、鉴别和总结, 这就需要学生进行元认知反思活动和积极主动的批判性思考.因此, 高认知水平数学教学任务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等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

2.高认知水平数学教学任务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由于高认知水平数学教学任务具有情境性和开放性, 对于学生来说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 因此具有极强的吸引力.而且高认知水平数学教学任务要求学生采取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通过观察、分析、类比、归纳、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 与同学合作交流, 共同处理任务的认知复杂性, 从而对开放的实际问题情境数学化、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建构新知识, 使学生亲身经历“做数学”的过程.所以高认知水平数学任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3.高认知水平数学教学任务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高认知水平任务实施中, 学生获得知识、解决问题主要靠自己, 需要学生自我激励、积极思考、同时进行自我引导、主动建构知识或将知识灵活运用到复杂的问题解决之中, 还要监控和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学生在参与高认知水平教学任务的活动中, 可以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另外, 由于高认知水平教学任务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认知复杂性, 需要相当大的认知努力, 所以有时单凭学生个人积极思考、努力探索还不能完成任务, 还常常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共同处理任务的认知复杂性.在小组中学生需要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共同承担任务, 相互交流想法、相互鼓励和沟通, 进行积极的良性互动.因此高认知水平数学教学任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 还可以使学生成为有效的合作者和交流者.

此外, 当学生通过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找到解决问题的各种策略和方法后, 由于任务还具有情境性, 所以学生还必须结合实际问题情境, 回顾和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 对这些策略或方法作出评价.另外, 在任务完成之后, 学生还要进行回顾和反思, 抽象出数学知识、数学模型、建构知识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学习策略等.所以高认知水平数学教学任务还可以培养学生批判思考、反思回顾的学习习惯.

总之, 高认知水平数学教学任务为新课程理念付诸实施、为促进学生的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但是还有一些问题尚待讨论, 如学生能否有效参与高认知水平任务, 高认知水平任务在实施中能否保持其高认知水平等.因此, 如何成功实施高认知水平数学教学任务还是一个急需研究的课题, 需要数学教育研究者与数学教师共同关注.

参考文献

[1]唐晓杰等.课堂教学与学习成效评价[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0:111-125.

[2]黄光扬.教育测量与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Diane Hart.真实性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高认知问题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我校已学习两年专业知识, 即将顶岗实习的2009级高护专业学生, 6个班共265人。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 问卷共涉及学生对护理职业的认知情况、对岗前培训和学校指导工作的认知情况、对所掌握的护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认知情况、对实习中即将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的认知情况以及对实习的预期等共17个项目。项目中“对护理职业认知情况”、“实习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对实习的预期”设计为多选题, 其余为单选题。

以班为单位采用不记名方式, 以现场问卷方式调查。调查前教师讲清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并要求学生如实填写, 共发放问卷265份, 回收有效问卷258份, 有效回收率为97.4%, 对所得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学生对护理职业的认知

调查结果表明, 学生对护理职业的认知度较高, 但也存在一定的负面认知。其中92.2%的学生认为护士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 78.1%的学生认为护士较其他工作更有奉献精神, 认为护士待遇低、护理工作平凡且简单的学生分别占31.6%和11.7%。

2.2 学生对岗前培训和学校指导工作的认知

调查结果表明, 86.7%的学生有“到工作岗位后为学校争荣誉”的想法。在对“实习动员工作由谁布置”的问题上, 60.9%的学生希望由班主任指导, 另有38.7%的学生希望由学校主管领导指导。说明学校顶岗实习动员工作得到了学生的认同, 相关部门的领导以及班主任作为组织者取得了大部分学生的信任。

2.3 对所学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认知

调查结果表明, 55.1%的学生认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也许不能满足岗位的要求, 认为肯定可以满足岗位需求的学生仅占10.4%。

在对“希望教师主要在何方面进行指导”的问题上, 84.4%的学生选择技能操作, 选择理论知识和人际交往的学生分别占4.3%和10.5%。由此可见, 实习前学生在操作技能方面深感不足, 很希望有更多的动手机会, 多掌握一些岗位需要的操作技能, 以增强自信心。

2.4 对实习中即将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的认知

调查结果表明, 在预测“实习中即将遇到的主要困难”时, 66.8%的学生认为是难以与领导或带教教师沟通, 39.8%的学生认为是难与同事相处。说明学生在实习期间担心与领导、带教教师、同事之间的关系, 担心与患者发生冲突, 人际交往能力有待提高。

在“对待工作繁重且没有收入”的顶岗实习现状问题上, 63.2%的学生表示会以平和心态对待, 37.5%的学生会尽量把工作做好, 在工作中会带情绪或放弃实习的学生只占2.3%和2.7%。

在“对待实习单位管理严格的问题”上, 88.7%的学生认为有助于个人进步和实践技能的提高;即便“如果因为个人过失受到实习单位处罚”, 98.4%的学生也会正确对待。

在面临“护患关系发生矛盾”时, 89.2%的学生选择用礼貌真诚的语言与患者沟通, 16.4%的学生选择保持沉默。

由此可见, 学生对在实习中即将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有较清醒的认知, 也能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 有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

2.5 对实习的预期

调查结果表明, 在回答“对实习的预期”问题时, 94.1%的学生认为顶岗实习能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96.5%的学生认为能培养自己的社交能力和应变能力;95.3%的学生认为能开阔视野, 丰富自己的阅历;80.9%的学生认为能为将来就业打好基础。由此可见, 学生认为通过实习能提高个人生存能力及就业能力, 有正确的奋斗目标, 对实习有良好的预期。

3 结论和对策

3.1 结论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 实习前学校的岗前培训、正面引导, 对学生顺利完成实习任务起到了推动作用。学生认识到顶岗实习是提高岗位适应能力的关键时期, 是促进个人成长、丰富个人经历的重要阶段, 并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应对工作中即将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能正确对待患者的要求, 遵守实习单位规章制度, 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繁重的工作。同时, 调查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如学生担心所学的操作技能不足、处理人际关系能力欠缺、对护理职业存在负面认识等。

3.2 对策

(1) 实习前开展专题讲座, 明确学生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用优秀护士或校友的先进事迹, 培养学生的职业荣誉感。用护理事业的发展前景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使学生在心理上乐于接受并热爱护理事业[1]。

(2) 适当加大护理技能的培训力度。主要训练形式包括示范教学、集中讲解、模拟操作、分组分项练习等, 最后逐个进行考核。对技能考核不合格的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 鼓励他们多练习。

(3) 加强心理咨询和辅导。实习阶段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实习情绪和心态[2]。学生在实习期间很希望得到带教教师和患者的肯定, 但由于年龄小、心理素质差, 当工作中出现差错, 受到患者或教师的指责时很容易产生烦躁、焦虑情绪。为帮助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在校期间就要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技巧。实习阶段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 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工作中的矛盾和冲突, 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摘要:目的 调查分析中等卫生学校高护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前心理状态。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 以265名即将参加实习的高护专业学生为对象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学生在实习前对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但也存在诸如担心掌握的操作技能不足、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欠缺、对护理职业有负面认识等问题。结论 针对相关问题可采取开展专题讲座、加大护理技能培训力度、加强心理咨询和辅导等策略。

关键词:中等卫生学校,高护专业,顶岗实习,认知心理

参考文献

[1]严利, 田继书, 夏琳.大中专实习护士职业心态调查分析及对策[J].护理学杂志, 2006, 21 (22) :71~73.

高认知问题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在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行择期癫痫手术患者50例, 年龄18~45岁, 手术种类为高选择性癫痫病灶切除术, 手术均为选择性切除右侧颞叶部分海马、杏仁核及软化灶。手术时间大约3~4 h。随机将5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 (C组) 和盐酸纳美芬组 (N组) 两组, 每组25例。对照组行控制颅内压、营养神经细胞、止血、预防感染、护胃、解痉治疗和营养支持治疗, 纳美芬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 从术后第1天开始静脉滴注盐酸纳美芬8μg/ (kg·d) , 持续6 d。

1.2 入选与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 (1) 诊断确定为药物难治性癫痫, 致痫灶定位明确; (2) 临床症状和视频脑电图确诊为颞叶癫痫; (3) 手术治疗不引起严重功能缺失者; (4) 无严重器质性疾病。排除标准: (1) 有严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者; (2) 有严重心血管疾病者; (3) 肝肾功能明显异常者; (4) 具有主要精神疾病或者精神疾病倾向者; (5) MMSE评分过低 (文盲≥17分, 小学≥20分, 中学及以上≥23分) ; (6) 患者拒绝参加本次研究。

1.3 观察指标

C组与N组患者均于术前 (d0) , 术后第2天 (d2) 、第4天 (d4) 、第6 (d6) 天时抽取空腹血, 测定皮质醇及血糖值。选取手术前一天 (d0) 与手术后的第7天 (d7) 进行简易智力状态测试 (MMSE) , 进行评分并计算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MMSE评分28~30分为正常, 无认知功能障碍, 24~27分为轻度POCD, 19~23分为中度POCD, 0~18分为重度POCD。

1.4 统计学方法

该研究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两样本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身高、BMI及ASA麻醉分级的差异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围术期皮质醇和血糖的比较

在d2、d4、d6各时间点, N组患者的血浆皮质醇、血糖浓度均显著低于C组 (P<0.05) 。见表1。

注:aP<0.05, 与对照组比较

2.3 两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比较

两组患者MMSE评分在d7时, N组均显著高于C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N组POCD发生率在d7时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aP<0.05, 与对照组比较

3 讨论

Martin等[3]研究发现, 哺乳动物脑组织内存在三种亚型的阿片受体。正常情况下, 内源性阿片肽参与人体的众多生理活动, 如呼吸调节、循环调节、免疫调节、镇痛调节、胃肠蠕动及内分泌调节等, 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但在创伤、手术等较大应激状态下, 机体释放的内源性阿片肽则会过量, 从而并引起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反应[4]。因此阻断阿片受体被激活是防治应激反应所致损伤性病理变化的关键。

癫痫病灶切除手术是一种有创治疗, 术后常引发较强烈的应激反应, 释放出大量内源性阿片肽。因此, 如果能够降低患者手术后的应激水平将对患者的康复和预后起到重要作用。纳洛酮作为一种阿片受体拮抗剂在临床上曾经广泛使用, 它可以与阿片肽竞争阿片受体, 阻止阿片肽与受体结合, 从而降低内源性阿片肽引起的应激反应。但是纳洛酮的半衰期较短, 代谢很快, 作用持续45~90 min, 人血浆半衰期为90 min, 且与阿片肽竞争的效果并不理想。而盐酸纳美芬作为新一代的阿片受体拮抗剂, 其半衰期长 (可达11 h) [5], 更易穿透血脑屏障, 比纳洛酮相比与阿片受体结合更加稳定, 因此盐酸纳美芬能有效的减轻阿片肽所引起的应激反应, 考虑其机制可能是[6]: (1) 减轻脑血管痉挛, 增加脑灌注量; (2) 抑制和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及细胞膜脂质分解; (3) 减轻脑损伤时的炎性反应, 减轻脑水肿; (4) 降低内皮素, 增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含量, 从而起到保护神经元的作用; (5) 减轻心血管中枢功能的抑制, 调节血压, 减轻脑损伤后因休克所致的组织器官损伤程度; (6) 解除内啡肽对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通路的抑制。

患者术后应激水平的指标包括血清皮质醇、血糖浓度、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 [7]等。该研究结果显示纳美芬治疗组的患者血清皮质醇及血糖水平在d2、d4、d6时间点显著低于对照组, 并且两组患者在d7时间点时, MMSE评分N组均显著高于C组, N组POCD发生率在d7时间点时显著低于对照组。故纳美芬作为新一代阿片类受体拮抗剂, 在癫痫病灶手术切除术后使用具有积极的意义, 能减轻癫痫病灶切除患者的应激水平, 减少术后应激对术后认知功能的损伤, 降低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摘要:目的 探讨在高选择性癫痫病灶切除术后应用盐酸纳美芬后对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癫痫手术5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 (C组, n=25) 和盐酸纳美芬组 (N组, n=25) 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 而纳美芬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从术后第1天开始静脉滴注盐酸纳美芬8μg/ (kg·d) , 持续6 d。C组与N组患者均于术前 (d0) , 术后第2天 (d2) 、第4天 (d4) 、第6 (d6) 时抽取空腹血, 测定皮质醇及血糖值。选取手术前一天与手术后的第7天进行简易智力状态测试 (MMSE) , 进行评分并计算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性别比、年龄、BMI、ASA的分级等一般情况,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在d2、d4、d6各时间点, N组患者的血浆皮质醇、血糖浓度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 (P<0.05) ;同C组比较N组术后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较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高选择性癫痫病灶切除术后应用盐酸纳美芬可通过降低术后应激反应降低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关键词:纳美芬,癫痫,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应激反应

参考文献

[1]Wang W, Wang Y, Wu H, et al.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current developments in mechanism and prevention[J].Med Sci Monit, 2014, 20:1908-1912.

[2]Liu Y, Liao X, Xue FS, et al.Effects of combined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 remote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 and naloxone postconditioning on focal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n rats[J].Zhonghua Yi Xue Za Zhi, 2011, 91 (21) :1493-1497.

[3]Martin WR, Eades CG, Thompson JA, et al.The effects of morphine-and nalorphine-like drugs in the non-dependent and morphine-dependent chronic spinal dog[J].J Pharmacol Exp Ther, 1976, 197:517-532.

[4]Rodrugues SM, Ledoux JE, Sapolsky RM.The influence of stress hormones on fear circuitry[J].Annu Rev Neurosci, 2009, 32:289-313.

[5]Bart G, Schluger JH, Borg L, et al.Nalmefene induced elevation in serum prolactin in normal human volunteers:partial kappa opioid agonist activity[J].Neuropsychopharmacolo gy, 2005, 30 (12) :2254-2262.

[6]Chen CJ, Cheng FC, Liao SL, et al.Effects of naloxone on lactate, pyruvate metabolism and antioxidant enzyme activity in rat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J].Neurosci Lett, 2000, 287 (2) :113-116.

高认知问题 篇5

关键词:血液稀释,降压,直肠癌根治术,认知功能

老年患者手术后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表现为精神错乱、焦虑、人格的改变以及记忆力受损。这种手术后人格、社交能力及认知能力和技巧的改变称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on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POCD的病因和其发病机制都不明确,目前普遍认为年龄>65岁,受教育程度,术前的认知功能情况,术中低氧、低压、低温、脑低灌注等,儿茶酚胺、术前用药、抗胆碱药及手术方式等都是高危因素[1]。但就老年直肠癌根治术中应用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结合控制性降压(CH)对POCD的影响的研究和报道甚少,本课题就≥65岁的老年直肠癌根治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术中采用AHH+CH措施,分析其相关因素,以期为老年直肠癌根治术中应用AHH+CH对POCD影响的深入研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68例入选患者均来自2010年2月至2012年5月在十堰市西苑医院(原东风公司疗养院),东风公司花果医院和东风公司茅箭医院。经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和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选择168例拟行直肠癌根治手术的老年患者:其中男106例,女62例,年龄65~79岁,平均(71.30±6.29)岁,ASA分级Ⅰ~Ⅱ级。术前血细胞比容(HCT)>35%,血红蛋白(Hb)>120 g/L。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常规处理组)、AHH组、CH组、AHH+CH组。各组患者均为42例,其中对照组男27例,女15例,平均(71.20±6.73)岁;AHH组男26例,女16例,平均(69.81±8.25)岁;CH组男27例,女15例,平均(70.14±7.26)岁;AHH+CH组男26例,女16例,平均(71.10±6.80)岁。上述各组患者年龄、性别比较无差异性(表1)。入选病人均遵循下列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4组病人均无精神病史和运动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无近两代精神病史和(或)老年痴呆病史,无听觉和(或)视觉障碍,以及无服用镇静剂、抗抑郁药、麻醉镇痛药药物史,无脑血管疾病后遗症。曾接受≥6年文化教育(小学及以上)。排除标准:术中经过抢救的患者,术后1周仍有严重精神状态改变且CT或MRI检查大脑有明显器质性改变的病人。

1.2 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检测评分

神经心理学测试方法采用目前国内外普遍使用的MMSE。MMSE共有30个项目6大类型题,分别测试:时间地点定向力、记忆力、计算能力、阅读理解、言语表达、读写绘画能力,积分范围0~30分,以24分作为临界值[1]。使用MMSE量表分别于术前和术后7 d,对研究对象的认知功能进行测试,划分POCD标准:术后评分比术前评分降低≥1分的为发生POCD[2]。所有纳入病人的MMSE测试评分均由同一医师完成,记录并统计得出原始数据。根据POCD具有昼轻夜重的特点,所有测试病人均在夜间21 ∶00~22 ∶00进行测试。

1.3 AHH和CH的方法

各组患者入手术室后以乳酸林格氏液补充术前禁食所丢失液体量(6~8 ml/kg)及术中尿液、经创面蒸发的水分(6~8 ml/h),术中丢失的血液以乳酸林格氏液和胶体液(2 ∶1)补充。全部患者当Hb<80 g/L,HCT<25%时输入新鲜同型异体血。对照组常规输注乳酸林格氏液;AHH组和AHH+CH组手术开始前按15 ml/kg(50 ml/min)的量输注6%羟乙基淀粉(贺斯,费森尤斯卡比有限公司);当开始分离结扎盆底血管时,对照组与AHH组无降压处理,CH组和AHH+CH组经微泵输注硝酸甘油1.5 μg/(kg·min)使MAP降到术前的70%~80%,但MAP须≥60 mmHg,盆底血管处理完毕停止CH并回升血压。

1.4 监测指标

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受教育时间、体质量,所有患者均行术前和术后7 d的MMSE测量,入手术室后均于蛛网膜下腔置管测颅内压(ICP),并计算即时的MAP-ICP的差即脑灌注压(CPP),麻醉后行桡动脉穿刺置管测平均动脉压(MAP),行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测中心静脉压(CVP),同侧颈内静脉逆行至颈静脉球部采集颅内混合静脉血。在分离结扎盆底血管结束前采集桡动脉和颈静脉球部血,测定动脉血氧含量(CaO2),颈静脉球部血氧含量(CjO2)及动脉血乳酸含量(CaL)和静脉血乳酸含量(CjL)。记录术中CH组和AHH+CH组行CH的时间TCH。常规检测无创血压、心电图及经皮血氧饱和度。

1.5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手术前禁食8~10 h,术前未用药。入手术室后,均行L2~3间隙穿刺行蛛网膜下腔置管测颅内压(ICP),于L1~2间隙穿刺行硬膜外置管,麻醉均选择气管插管全凭静脉麻醉。诱导方法:面罩给氧3~5 min,静脉依次注射咪达唑仑0.1 mg/kg,芬太尼2 μg/kg,丙泊酚1.5-2.5 mg/kg,维库溴铵0.15~0.18 mg/kg,插管成功后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设定呼吸参数:潮气量8~10 ml/kg,呼吸频率12~14次/min,吸呼比1∶1.5,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于35~45 mmg。麻醉维持:丙泊酚3~5 mg/(kg·h),维库溴铵0.8 mg/(kg·h)间断静脉推注。术中根据麻醉深浅追加芬太尼。术毕,待患者完全清醒后拔出气管导管返回病房或ICU,手术结束前均安置硬膜外镇痛泵(PECA)(罗哌卡因加生理盐水)。

1.6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利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行统计学分析处理。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各组病人术前基本情况及术前认知功能测试评分比较

4组年龄、体质量、受教育年限及术前MMSE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见表1。

2.2 处理盆腔血管时各组病人的MAP、TCH、ICP及CPP监测结果

CH组和AHH+CH组MAP下降,但与对照组和AHH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CH组与AHH+CH组间降压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各组ICP及CPP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见表2。

2.3 处理盆腔血管时各组血气指标

AHH组、CH组、AHH+CH组的CaO2和CjO2含量与对照组比较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乳酸含量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见表3。

2.4 各组病人术后发生POCD情况

对照组、AHH组、CH组和AHH+CH组的POCD发生率分别为28.57%、26.19%、38.10%、33.33%。CH组和AHH+CH组的POCD发生率与对照组及AHH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CH组和AHH+CH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AHH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见表4。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注:与对照组和AHH组比较,*P<0.05

3 讨论

POCD是最近十多年才提出的概念,它包含了多种形式的临床神经精神状态改变,按照北美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IV-R)对认知障碍的分类,POCD是属于轻度神经认知障碍。其发生的确切原因和机制不明确,其特征是在中枢神经系统退化的基础上,围手术期麻醉和手术的诸多因素,患者的年龄和文化素质、精神状态及基础疾病都可能导致。其诊断需要经过神经心理学测试,一般采用目前国内外普遍使用的MMSE测试。本研究所有纳入患者年龄都≥65岁,受教育年限均≥6年,ASA分级均在Ⅰ~Ⅱ级之间,排除了因年龄和术前文化素质及身体状况对POCD研究的影响。POCD的发生与麻醉方法的选择有很大关系,已有学者对此作出研究[3]。本研究的所有患者均采取气管插管全凭静脉麻醉,排除了因麻醉方法的不同对POCD研究的影响。术后镇痛是一个早期POCD的重要危险因素[4],为避免因静脉(阿片类)镇痛会导致患者精神方面的改变(行MMSE评分时出现误差),本研究所有患者均采用硬膜外镇痛。

而AHH+CH作为一种节约血源和方便手术医生操作的技术手段在手术中的应用已十分成熟。针对AHH+CH的技术在老年直肠癌根治术中应用时发生的血液稀释、降压、脑血流情况改变及不同组别POCD发生率的差异作如下分析。

3.1 相关因素分析

海马部位对一过性脑缺氧敏感,而海马与记忆有关,因此,普遍认为中枢缺氧将导致早期POCD的发生。由于颈静脉球部血液由大脑直接引流而至,故临床上以监测颈静脉球部血氧含量代替脑部静脉血氧含量。通过监测CaO2和CjO2的差,就可间接评价脑的氧供需平衡,可反映全脑血氧含量,此监测较少受交感神经和血管活性药物的影响[5]。本研究中处理盆腔血管时所查血气显示:动静脉氧含量较对照组均有所下降,但在正常范围内;动脉血乳酸水平升高是机体缺氧的重要标志之一,本研究显示动静脉血乳酸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而Edwards等[6]研究表明,AHH可改善器官和组织供氧,这与本研究的结果一致。提示AHH+CH不会因发生缺氧而导致增加POCD发生率方面产生影响。

研究显示脑皮层血流量降低可致脑功能抑制,使皮层对信息的认识、加工、整合等过程发生障碍,导致认识反应和处理能力降低即认知功能的下降。临床上顶-颞、枕区结构与脑功能的损害密切相关,它们共同接受大脑中动脉的血流供应,所以大脑动脉的血流灌注降低势必影响各个脑叶的功能,从而引起认知功能的变化。而脑血流量是依赖CPP的大小,有研究显示AHH+CH不会引起CPP的改变[7],这与本研究中监测的结果一样,亦提示采取AHH+CH措施不会导致脑血流量的改变,从而不会在脑血流方面对POCD产生影响。

有学者认为,低血压是导致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8]。一项来自美国和印度的跨国流行病学研究认为低血压与认知功能障碍有明显的相关性,收缩压每下降10mmHg,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升高10%[9]。Roman认为低血压与低脑灌注会导致海马、前脑室白质以及基底神经节等敏感性区域的损害,是老年病人发生POCD的主要原因。在本研究中,CH组和AHH+CH组的POCD发生率的确要高于对照组和AHH组,差异有显著性。

3.2 POCD发生率分析

有研究认为智力水平或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下降更为明显,POCD的发病率更高[10]。而事实上文化程度越高的患者越倾向于参与和配合研究,也越有可能因为经济和家庭的原因而得到诊治,故在本研究观察的168例病人(均来自十堰市东风公司的离退休老职工,且纳入条件明确了受教育年限≥6年)中的对照组的POCD发病率(28.57%)只是稍高于国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研究组织ISPOCD对8个国家13个医学中心的调查结果,即60岁老年患者非心脏手术后1周内POCD的发生率(25.8%)[11]。但就本研究的观察内容是盆腔手术后的患者,其手术本身存在术前术后的因灌肠及禁食所造成的营养不良、代谢、酸碱失衡等多方面原因,会增加POCD发生的危险性[12]。提示28.57%的发生率在所观察的病例中有比较高的客观性,但就我国老年人群的文化程度特点而言,是缺乏普遍性的。

高认知问题 篇6

一、基于研究性学习理念的考核原则

(一) 全面考核

传统的实践教学评价只关注学习结果, 通过实习报告和实习考勤来决定实习成绩[6], 这是非常不科学的。大多数学生不能通过评价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 实践教学的评价需要遵循全面评价原则。既要对学生知识、技能和方法掌握情况进行评价, 也要对学生的态度、情感及价值观进行评价; 既要对学生的实习过程进行评价, 也要对学生的实习结果进行评价;既要对学生的个人能力进行评价, 也要对学生的沟通交流等小组协作能力进行评价。

(二) 过程考核

所谓过程考核就是把考核从单一时间、单一地点转变为整个学习过程的考核。这样便可把整体考核细化成每个学习项目的考核, 不但便于学生及时发现每项专题学习的效果, 还可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激发学习兴趣。过程考核能够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 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 把课堂上学到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综合起来, 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

比较而言, 学生对学生的了解远比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多。特别是大规模扩招背景下, 指导教师队伍严重不足, 教师指导学生人数成倍增长, 客观上增大了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难度, 从而影响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评价的准确性。因此, 实践教学的考核完全可以引进学生相互评价甚至是学生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 从而提高考核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充分发挥实习考核对学生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二、基于研究性学习理念的实习考核方式

衡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实习过程中充分贯彻研究性学习理念, 对实习准备、外出考察调研和实习总结汇报三阶段进行全过程考核;考核内容力求全面, 从知识、能力、态度和情感等多角度对学生的实习过程进行全方位考核与评价。

(一) 区域与城市认知实习的考核方式

区域与城市认知实习主要采取日常考勤 (外出考察阶段) 与实习各环节的学生表现与实习效果相结合的考评方式。除考勤环节外, 另设多次考评环节, 其中, 实习准备阶段一次、外出考察调研阶段每专题一次、实习总结汇报阶段一次。考评方法主要采用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两种方式, 其中, 教师评价只针对实习小组进行考评, 学生互评为小组内各成员之间相互评价。

(二) 区域与城市认知实习考核表的设计

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需要分别设计考评表格。根据各阶段实习内容的差异, 分别设计实习准备阶段考评表、实习考察调研阶段考评表和实习总结汇报阶段考评表。其中, 实习准备阶段只进行学生互评, 故只需设计学生互评考核表 (表1) ;实习考察调研阶段需设学生互评考核表 (表2) 和教师评价考核表 (表3) 两种;实习总结汇报阶段亦设学生互评考核表 (表4) 和教师评价考核表 (表5) 两种。

注:在对应评价栏内划“√”,此表用于对小组内成员表现进行评价。

注:在对应评价栏内划“√”,此表用于对小组内成员表现进行评价。

注:在对应评价栏内划“√”,此表用于对小组表现进行考评。

注:在对应评价栏内划“√”,此表用于对小组内成员表现进行评价。

注:在对应评价栏内划“√”,此表用于对小组表现进行考评。

三、基于研究性学习理念的实习考核操作方法

学生实习成绩由实习考勤成绩和实习过程考核成绩两部分构成。其中, 实习考勤占10%, 实习过程的学生互评和教师考评占90%。

(一) 实习考勤

实习考勤仅在外出考察调研阶段进行, 每天三次 (早、中、晚各一次) , 由小组长负责记录。计分方法:迟到一次 (指上午、下午和晚上的调研、总结和汇报三个时间单元, 下同) 扣0.5分, 因私请假一次扣0.3分, 旷课一次扣1分。旷课累计超过两天, 本次实习无效, 计0分。

注:迟到标注“L”,旷课标注“A”,事假标注“V”。此表每天填写一张。

(二) 实习过程考核

实习过程考核成绩由教师考评成绩和学生互评成绩构成。其中, 教师考评占50分, 学生互评占40分。教师只对每个小组进行考评, 也就是说同一小组的学生在某次考评过程中教师考评得分相同, 目的是激励大家分工协作, 团结一致把组内的工作做好。学生互评只在小组内进行, 每个学生均需在每次考核时给同组的其他成员填写一张考核表。

具体操作方法:专题结束 (或实习阶段) 后, 教师对每个小组进行一次考评, 填写一张该阶段的考评表。同样, 每个学生给组内其他成员填写一张该阶段的考核表。实习结束后, 累计每小组教师考评所得的“优、良、中、差”各等级的数量以及学生互评中每位学生得到的“优、良、中、差”各等级的数量, 并对其进行量化。

1.小组教师考评得分计算方法

其中, Si表示某小组的教师考评分数, NA、NB、NC、ND分别表示该小组获得的“优、良、中、差”个数;L表示各阶段教师考评表的考评项目数 (这里均取4, 因为两阶段教师考评表中的项目都是4项) ;X表示每阶段考核次数;n表示考评阶段 (这里取2, 因为教师只在考察调研阶段和总结汇报阶段进行考核) 。

2.学分互评得分计算方法

其中, SS表示某学生的学生互评得分, NA、NB、NC、ND分别表示该学生获得的“优、良、中、差”个数;L表示各阶段学生互评表的考评项目数 (准备阶段取3, 考察调研阶段取5, 总结汇报阶段取4) ;X表示每阶段考核次数;n表示考评阶段 (这里取3) ;Y表示小组人数。

3.学生的最终成绩计算

S=Ch+St+Ss

其中, Ch表示学生考勤得分。

参考文献

[1]郑颖楠.关于实践教学方式及考核方法的探讨[J].教学研究, 2002, (1) .

[2]张群芳.实习教学学生考核方式探索[J].职业, 2011, (32) .

[3]张楚文, 吴锐.项目实践教学与研究性学习互动的教育模式研究[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4) .

[4]王俊.实践教学与研究性学习一体化设计的必要性——以高职社会科学类专业为个案[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 (2) .

[5]李志刚等.实践教学中开放式实验与研究性学习组合[J].中国冶金教育, 2013, (Z1) .

基于膳食认知的肥胖问题分析 篇7

目前全球肥胖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有超过10 亿的超重人口, 其中至少3 亿为肥胖。刘军祥等, 研究发现肥胖是造成多系统慢性病发生的独立而重要的危险因素[2]; 王春妮等, 发现膳食认知行为对于青少年肥胖有重要影响作用, 特别是父母对其营养习惯的培养[3]。根据张艳青等的研究, 当前我国大城市人群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分别为30. 0%和12. 3%[4]。超重和肥胖已成为影响我国人群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

关于肥胖的形成原因, 饮食行为是重要的决定因素, 因为他吸收了人体内的大量脂肪, Glenn认为人们饮食行为主要通过饥饿感和饱食感进行调节, 可将饮食行为界定为食物消费的饮食习惯, 而习惯取决于膳食认知, 由于饮食行为能够生产效用———提供卡路里, 它是人体新陈代谢的必要条件, 如果卡路里摄取过量就会导致肥胖, 对健康产生危害[5]。Levy发现如果消费者服从内心偏好, 它会更偏爱于含有反式脂肪酸的不健康食品, 如西式快餐, 从味觉体验的角度来讲, 煎炒食品和烘焙食品更容易对人们的味蕾产生刺激, 它不仅扰乱了人们的饮食结构, 改变了正常的新陈代谢途径, 最重要的是降低了人们的认知功能[6]; Julie认为膳食认知的错位是肥胖问题的症结所在, 消费者对于容易导致肥胖的不健康食品始终抱有很大的不确定性[7]。

本文利用对CHNS调查项目的数据进行分析, 探讨肥胖者的特征和膳食认知, 进而提出对保持人们较高生命质量具有一定意义的建议, 从而希望有利于改善超重和肥胖这一影响我国人群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

1 资料与方法

1. 1 资料来源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北卡罗来纳大学和中国疾病控制中心联合进行的国际合作项目———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 ( 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 CHNS) , CHNS调查项目目的在于通过调查中国居民健康和营养方面的具体状况以及主要影响因素, 用来研究和分析中国健康和营养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政策影响, 并实时监测中国社会和经济转型对国民健康和营养状况的影响, 该调查目前是最权威的用来研究中国营养、卫生以及相关健康问题的数据库, 其调查函盖居民人口特征、经济社会行为各个方面的数据, 因此被众多研究者认为是目前比较难得的基于个体微观行为研究的重要数据来源。

CHNS调查是一项长期调查项目, 目前已经持续8 年, 分别为1989、1991、1993、1997、2000、2004、2006、2009 以及2011 年, 主要追踪过去20 多年中国居民的健康和营养状况, 该调查采用多阶段、随机归类过程采集样本, 其中样本来自于广西、贵州、黑龙江、河南、湖北、湖南、江苏、辽宁以及山东9 个省的选定区域 ( 其选定理由被认为是“这部分地区在地理、经济发展以及公共资源和健康指标方面具有根本差异”) 。另外, 为了从更多的维度调查宏观政策对居民健康和营养的影响, CHNS调查分别组织了个人调查 ( 分成人和儿童) 、家庭调查以及社区调查, 内容非常丰富, 如家庭调查包括时间分配、收入及其分配等; 个人调查包括收入、吸烟饮酒喝茶行为等; 社区数据则有基础设施、服务以及人口状况等。

1. 2 方法

采用STATA软件对数据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α = 0. 05 为显著性检验水准, 回归模型如下:

其中BMI表示为二值变量, 当BMI大于或等于24 时为1, 否则令其为0, d表示吃蔬菜和水果的饮食习惯对健康非常有益; s表示多吃糖对健康有益; v表示吃不同种类的食物对健康有益; f表示吃高脂肪的食物对健康有益; st表示吃大量主食的习惯是不利于健康; i表示每天吃很多肉类食品对健康有益; r表示减少饮食中肥肉和动物脂肪对健康有益; m表示吃奶和吃乳制品对健康有益; b表示吃豆及豆制品对健康有益; a表示体力活动对健康有益; sp表示体育锻炼和剧烈体力活动均不利于健康; h表示越胖越健康; X表示其他相关变量 ( 如收入、性别、年龄、户籍、职业、学历以及健康状况等) 。

2 结果

2. 1 描述性统计

对于肥胖的度量, 目前计量标准是利用个人肥胖指数 ( BMI) 进行计算, 具体计算方法是体重与身高平方之比, 其中体重的单位为千克, 身高单位为米, CHNS数据提供这两个数据, 可以据此计算中国居民的肥胖程度。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的标准, 对于BMI的界定, 成人的肥胖应该划分为四类: 偏瘦 ( Underweight) 、正常 ( Normal ) 、超重 ( Overweight ) 以及肥胖 ( Obese) , 具体标准如表1 所示, 但中国卫生部认为, 上述划定的界限值完全是以西方人群的体型、身体状况为基础提出的, 用它来评判体型明显不同的中国人就不合适, 中国人体型肥胖的类型不一样, 东方人肥胖比较偏重于中心型就是腰腹部肥胖, 而西方人则是整个身体的肥胖。因此在2010 年卫生部发布了《营养改善工作管理办法 ( 卫疾控发〔2010〕73 号) 》, 对中国人的胖瘦给予数字定义, 见表1 所示, 而本文将BMI大于等于24 的青少年定义为肥胖。

对于CHNS数据, 其描述性统计如表2 所示: 由于我们仅仅统计的儿童, 一方面是儿童更容易受认知行为的影响, 另一方面儿童的肥胖也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为了分析方便起见, 特别是便于通过二值分类进行Logistic分析, 我们将超重和肥胖人群界定为肥胖人群, 而将正常和偏瘦人群界定为非肥胖人群。从上表可知: 受调查对象共100812人, 其中肥胖人群为30029 人, 占比为29. 8%, 非肥胖人群为70783 人, 占比为70. 2%。

从受调查者的基本信息来看: 以年龄特征为例, 受调查对象的总体平均年龄为36. 17 岁, 而肥胖人群年龄稍长, 为43. 36岁, 可见随着年龄增长, 个人肥胖指数亦随之见长, 也就是我们普遍所说的: 人到中年, 身体逐渐“发福”; 另外从上表其他一些指标同样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男性肥胖程度普遍高于女性; 已婚人群高于未婚 ( 或是婚姻破裂) 人群; 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群肥胖程度明显高于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群; 收入越高的群体 ( 如中产阶级) 中肥胖程度亦随之越高; 相对于肥胖者的健康状况, 非肥胖者明显较优; 而在职业分类中, 伏案工作的人群 ( 如高级技术人员、管理者) 肥胖程度高于户外作业的人群 ( 如工人、农民) 。

从受调查者的膳食认知来看, 个人肥胖指数不同, 对于膳食知识的认可度也不尽相同, 但总体上呈一定的规律: 即越趋于肥胖人, 对于健康的膳食习惯越不认可, 反之, 个人肥胖指数正常或偏瘦的人, 则更加认可健康的膳食习惯。如对于“吃蔬菜和水果的饮食习惯对健康非常有益”的认知, 其认可的程度依次是: 偏瘦>正常>超重>肥胖, 从知行合一的角度来讲, 平时多吃蔬菜和水果, 一定程度上能够保持良好的身材, 从而避免肥胖; 同理, 对那些肥胖或者超重的人而言, 正是平时有意淡化或者忽略了蔬菜和水果的重要, 而更偏好于肉类或脂肪类食物, 而这类食物正好是肥胖的天然催化剂。当然, 本文仅仅是从知行合一, 即个人的认知行为一定会反映在它的行动上, 我们也不排除个人本来认可吃蔬菜和水果的饮食习惯对健康非常有益, 但是由于受不了肉类或脂肪类食物的诱惑, 这可能是因为有限的自控力而导致过度饮食, 即知行相悖, 比如在上表中, 无论是肥胖人群还是偏瘦人群, 都对“越胖越健康”这一健康常识比较认可。

2. 2 膳食认知对肥胖的影响分析

为了进一步验证个人的膳食认知对超重及肥胖概率的影响, 本文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如表3 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到: 高年龄消费者有可能趋于肥胖的风险性是低年龄消费者的1. 007 倍, 说明年龄越大, 肥胖的几率越高;而男性消费者有可能趋于肥胖的风险性是女性消费者的1. 009倍, 这是由于相对于男性, 女性更在于自己的身材; 农村籍消费者有可能趋于肥胖的风险性是城市籍消费者的0. 667 倍, 这与城市人以车代步和电脑办公的生活工作方式分不开的; 已婚消费者有可能趋于肥胖的风险性是未婚消费者的1. 437 倍, 这与婚后生活舒适和安逸相关; 中产阶级和高收入者相对于低收入者而言, 有可能趋于肥胖的风险性分别为1. 028 倍和1. 051 倍, 说明收入越高, 越有可能趋近于肥胖, 可以佐证的是, 高收入的职业, 如技术工人, 它是低收入普通工作人员1. 436 倍。

对于膳食认知来说, 健康膳食的认可度越强, 则有可能趋于肥胖的风险性越低, 如对于“吃蔬菜和水果的饮食习惯对健康有益”认可度高的消费者而言, 其有可能趋于肥胖的风险性是认可度低消费者的1. 006 倍, 而“吃高脂肪的食物对健康有益”认可度高的消费者有可能趋于肥胖的风险性是认可度低消费者的0. 986 倍。由此可见, 正确的膳食认知有可能能够避免趋于肥胖的风险, 但前提是必须建立在知行合一的基础上。

3 讨论

从受调查者的膳食认知来看, 个人肥胖指数不同, 对于膳食知识的认可度也不尽相同, 但总体上呈一定的规律: 个人越趋于肥胖, 对于健康的膳食习惯越不认可, 反之, 个人肥胖指数正常或偏瘦的人, 则更加认可健康的膳食习惯。我们发现, 自变量中“吃蔬菜水果的饮食习惯对健康有益”、“吃牛奶和吃乳制品对健康有益”、“吃豆及豆制品对健康有益”以及“体力活动对健康有益”等膳食认知对个人肥胖指数有降低作用, 而其余如“多吃糖对健康有益”以及“每天吃很多肉类食品对健康有益”等膳食认知对个人肥胖指数有促进作用, 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讲, 上述回归结果是正确的, 因为根据营养学的理论, “吃蔬菜水果的饮食习惯对健康有益”等膳食认知是正确的; 而关于“多吃糖对健康有益”或者“越胖越健康”等膳食认知则是错误的, 因此对肥胖有促进作用。但是无论是肥胖人群还是偏瘦人群, 都对“越胖越健康”这一健康常识比较认可, 因此可能出现知行相悖的现象。这可能是因为认知行为并不代表消费者具体的行动, 他们虽然知道什么是对健康有益的, 但可能往往选择时却总是按照自己的喜好, 缺乏自制力。比如多数肥胖的人员员都都喜喜欢欢食食用用甜甜食类食物, 如巧克力、糖果、冰激凌等高糖食物物, , 且且这这些些肥肥胖胖人员也喜欢食用动植物脂肪, 如, 肥肉等, 同时也也喜喜欢欢食食用用一一些些酒精类食物, 如啤酒。这也可能是导致肥胖的另另一一个个因因素素, , 对对此在秦军的文献中也有讨论[8]。

对对于于抑抑制制肥肥胖, 首先必须树立良好的膳食认知。良好的膳食食认认知知应应从从小小培培养, 从青少年抓起, 并在社区等公众场合将可能能健健康康的的膳膳食食认认知对各个年龄层的人们加以宣传。也许只有意意识识到到了了正正确确的的膳食认知对健康的重要性, 人们可能才能自觉按按照照这这一一认认知知实实行, 这也许能帮助减少肥胖这一公共卫生问题的的发发生生;; 其其次次, , 必必须有正确的膳食行为, 它是减少肥胖产生的又一一本本质质。。也也许许只只有真正的做到知行合一, 才可能从实际行动中减减少少肥肥胖胖的的产产生生, 有助于减小公共卫生的负担。健康的膳食行为为可可分分为为以以下下几几点: 早上吃好, 中午吃饱, 晚上吃少; 营养均衡, 合合理理搭搭配配;; 切切忌忌暴饮暴食; 最后, 适当的体力运动, 是减少脂肪囤囤积积的的又又一一有有效效方法。每天锻炼一小时, 幸福生活一辈子, 这也也许许是是有有科科学学依依据的。所以, 在减少肥胖产生这一道路中, 适当当的的体体育育运运动动也也可能会降低肥胖指数的攀升。

参考文献

[1] (英) 保罗·弗伦奇, 马修·格莱博.富态:腰围改变中国[M].浙江,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1-4.

[2]刘军祥, 黄宗能, 苏红卫.某市区儿童肥胖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现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 2006, 33 (9) :1738-1739.

[3]王春妮, 李军.家长对儿童肥胖知识、态度和行为认知的现况调查[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 27 (7) :484-486.

[4]张艳青, 王莹.我国12-17岁儿童营养及膳食认知现状调查[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 28 (8) :630-632.

[5]Glenn W.Harrison, Morten I.Lau, E.Elisabet Rutstrom.Individual discount rates and smoking:Evidence from a field experiment in Denmark[J].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2010, 29:708–717.

[6]Levy, , A.Rational Eating:Can I Lead to Overweightness or Underweightness?[J].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 2002.21:887-899.

[7]Julie, W.Fighting Obesity Through the Buite Environment[J].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2004.112 (11) :616-618.

上一篇:产生问题的原因下一篇:数学课堂三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