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精神(精选11篇)
服务精神 篇1
高等学校的政治辅导员是一支专门从事学生政治思想工作以及日常事务的战斗队伍, 是维护高校稳定和促进高校发展的坚定力量。当前, 建设专业化、职业化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在所有的职业之中, 职业精神是一种职业的核心灵魂, 因此, 在辅导员职业化, 专业化的当下, 强调辅导员的专业服务精神就显得尤其重要。然而, 由于历史以及传统的某些偏见, 辅导员职业尚不能同专业教师一样, 成为学生所崇敬的对象, 专业精神更为欠缺。这不仅仅妨碍其职业化、专业化, 更制约了队伍本身的成长, 从而影响学生管理事业的发展。
一、辅导员职业精神——欠缺的现状
首先, 体现在服务意识欠缺, 服务制度、机制不健全。服务是大学的价值之所在, 在高校学生工作中更加强调服务的理念。新时期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它具有了前所未有的服务性质。而现实中, 我们往往还是把学生完全放在一个被动的被管理者地位, 不论是教学人员还是学生事务工作者, 习惯于把学生看成是被管的对象。
其次, 服务能力不够, 专业素质不强。辅导员所从事的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包含的内容非常宽泛。学生教育包含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诚信教育等等。学生管理则涉及到除教学管理以外的所有学生事务, 包括在校生活和活动的组织, 对学生不当行为的约束和对学生行为的指导等等。学生服务则包含就业服务、心理辅导与调适服务、生活服务等等。提供这些教育、管理、服务必然要求辅导员具备完成工作职责所必须的知识、能力和经验。当代学生独立性、差异性、选择性、多样性的特点, 又对辅导员的专业能力素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很显然, 面对这些高要求的工作, 一支专业素养欠缺的辅导员队伍是不可能较好完成的。
第三, 服务成就感不强, 职业荣誉感低。辅导员角色的偏移, 让学生不满意, 也让辅导员自己不满意, 没有成就感, 没有职业荣誉感, 失去了投身辅导员职业的动力, 这也是辅导员专业服务精神欠缺的主要表现之一。
二、服务精神与品牌建设——皆为客户导向
品牌, 是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 他的载体是用以和其他竞争者的产品或服务相区分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者设计及其组合, 增值的源泉来自于消费者心智中形成的关于其载体的印象。从消费者直观的角度分析, 品牌是消费者在消费产品或者服务的时候产生的瞬时联想, 这种联想往往是非理性的, 不需要缘由的。当下辅导员所提供的教育以及管理的服务在学生中在一定程度上不完全是正面的。当然了, 这在相当程度上是辅导员的尴尬地位以及角色所造成的。然而, 我们在这里仅仅分析辅导员自身主观上的原因。如果某位学生在听到某位辅导员名字的时候, 马上联想到的是这位辅导员亲切的笑脸、和蔼的语气、渊博的知识、耐心的教诲, 那么这位辅导员在此学生中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如果这种品牌累积成群, 这位辅导员老师的服务品牌就牢固地树立起来了。这种品牌一旦确立, 即刻具有了自身的生命力, 可以自身复制、传播。这位辅导员老师的良好形象因此将不仅仅影响到其直接接触到学生, 学生的同学亲友心中都将建立其此位老师的品牌形象, 并且对其接管的下一届学生将引发一种先入为主的蜜月效应。
由上可见, 辅导员的良好品牌是建立在其对学生的个体以及群体化服务的良好反馈基础上的。如果辅导员没有对其客户——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 其品牌形象无从落实。这种良好的服务不是一时的冲动, 而是建立在长期一如既往的服务投入之上, 这就需要服务学生的职业精神为支撑。因此, 辅导员老师的服务职业精神与品牌建设的关系为:首先, 职业精神是辅导员职业生涯品牌建设的灵魂, 没有了职业精神, 辅导员服务的品牌难以为继;其次, 品牌建设是辅导员职业精神的载体, 具有良好的服务品牌效应, 辅导员的职业生涯才具有良好的推动力。
三、品牌建设的途径——MOT积累
MOT即为“Moments of truth”, 源自管理大师卡尔森的书《Moments of truth》。MOT的精髓在于——服务精神的诀窍即为关键时刻的客户体验。对辅导员个体而言, 对于大部分的同学, 一学年接触辅导员老师的时间有可能不是很多, 如某位不是特别突出的同学, 一年之中对辅导员老师的直接接触为两次, 一次为直接到办公室向老师请病假, 一次为老师巡查宿舍时与其聊天, 合计时间为3分钟。这3分钟便构筑了其对辅导员工作的直接印象。其大量的3分钟便构成了其“客户”学生对其所提供服务的总体印象。对于辅导员职业群体即学工群体而言, 辅导员是一线工作者, 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整学工群体乃至学校, 千千万万的3分钟便是学校服务的品牌之所在。因此, 辅导员工作的最最重要的内容在和客户学生接触的界面上, 创造满意, 制造感动。
这种服务品牌的建立诀窍在于MOT积累, 就是满意度的积累, 感动的累加。历史造就我们擅长的是号召、动员、挥师、群情激昂、一呼百应的感性运动。但是, 仅仅有几个标兵, 几个榜样是不够的, 他们的优秀的地方不能被量化, 不能被严格的动作分解和工作内容描述, 不能将美好的理想分解为具体的目标, 将具体的目标分解为具体的步骤, 将具体的步骤分解为可见的动作。但是卡尔森通过“关键时刻 (MOT) ”的概念来演绎执行层面的分解, 有了分解的具体的动作, 就有了让多数人快速掌握的方法。因此, 并不一定要群情激昂, 也可以实现每个人都做好事, 而且基本上在工作时间都做好事。对于辅导员群体而言, 我们应该重视教育服务的“关键时刻”, 为这种服务建立一种充分信任一线辅导员、以学生为导向的服务环境。对于辅导员个体而言, 我们应该极度重视对学生服务的时时刻刻、点点滴滴, 请我们牢记, 我们的一举一动可能是学生对我们一辈子的唯一印象, 也许是其人生航道拐点的一次点拨。
摘要:当下辅导员的职业精神是比较欠缺的, 我们可以通过品牌建设的思路, 通过关键时刻的学生服务为导向, 为辅导员职业精神建设提供一条积累的途径。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建设,职业精神,MOT
服务精神 篇2
这次有幸读了《服务精神》——马里奥特之路,比尔·马里奥特用平实的语言和亲身经历的经历,通过一次次的成功、失败向我们介绍了马里奥特的经营之道。我认为强调制度和标准化管理,注重细节的管理和员工第一的原则,不仅仅是马里奥特的管理精髓之一,也是我们所有酒店管理取得效绩的法宝。
强调制度和标准化管理,比尔·马里奥特指出系统提高服务品质。汉庭为酒店、各个部门量身订做了操作规程和服务手册。让我们每位员工都深刻的认识到汉庭的制度和标准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认识到“人在旅途,家在汉庭”的含义,很多客人就是因为我们的标准化、一致性,才会对我们的连锁酒店加以信任,因为他知道不管是在上海还是北京,或者是更远的城市,汉庭的服务、设施都是一样的。这就要求我们注重细节。
细节来自于制度。现代企业的竞争是企业文化的竞争,是人的素质的竞争。管理的基础是制度,马里奥特先生要求他的职工,每个人衣袋里要放一本工作手册,随时对照检查自己的工作职责、范围,是否已经达到了质量标准,是否已经具备了承担该工作知识技能和实践技能。细节来自于用心。我们的酒店领导者也是一样的,一定要掌握酒店各方面的信息,这就要求我们要像比尔·马里奥特那样亲历亲为,随时保持警觉的管理态度,才能使我们的酒店更好的运营、能够获得员工的建议、倾听顾客的声音;用心留意我们工作的每一处细节。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每个细节,每个操作流程,都要规范细致,要让宾客感受到汉庭的服务和关怀,不能有丝毫的马虎。这就要求我们自己必须要做到扎实工作,用心服务,以宾客的满意为首要目标。
马里奥特的管理风格是以“员工第一,顾客第二”的信念为前提,员工受到尊重,他们会对工作更有信心、感兴趣,并对自己的工作满意。尊重员工是实施以人为本管理的基础,员工并非简单的劳动成本,而是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和可不断产生回报的人力资本。要让员工明白他们对于所在部门和整个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
比尔·马里奥特的一个个看似平凡的经历,却给我带来了无比的震撼,让我沉下心来久久的思考起自己的经历和我们汉庭的发展,只要我们能够吸取马里奥特这些好的管理方法,再加上汉庭人自己的创新和努力,汉庭品牌必定是百年老品牌。
弘扬法治精神 服务科学发展 篇3
主题探究
1.请对2008年法制宣传日主题作简要说明。
法律课堂
2.请你说出右面图标中“12·4”的来历。
现身说法
3.据报道:重庆垫江文兴中学高三学生张仁龙因高考准考证被老师扣押而失去语文考试机会,一纸诉状将学校告上法庭。垫江县法院一审当庭宣判:垫江县文兴中学扣证行为违反了我国宪法,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判决由该校赔偿原告高考报名费219元、精神抚慰金1.5万元。
垫江县法院根据我国宪法判决原告胜诉给了你什么启示?
实践活动
4.为配合2008年的法制宣传,你还准备用哪些方式参与?
参考答案:
1.①弘扬法治精神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在民主法制建设方面具有战略意义的一个新命题,这一提法使依法治国方略从制度建设层面深入到了法治精神的层面。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党当前一项重大而迫切的政治任务。③弘扬法治精神可为科学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科学发展可为建设法治国家指引方向,二者互为条件,相辅相成。
2.“12·4”即12月4日,是我国现行宪法实施日,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将每年的12月4日作为全国法制宣传日。2001年12月4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法制宣传日。
3. ①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规定受教育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宪法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追究。②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的权利,每个公民都要树立宪法观念,增强宪法意识。③青少年应认真学习宪法,自觉遵守宪法,维护宪法权威。
论中职生服务精神的培养 篇4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医疗纠纷逐年增多, 医德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我国医师协会的调查显示, 因技术原因引发的纠纷仅占医患纠纷总数的20%, 其余80%的医患纠纷, 都是由于服务态度、语言沟通和医德、医风等问题引发的[1]。“医者仁心”“无恒德者, 不可以作医”。这些古训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学医德为先。面对全社会对医德的诉求, 中职卫生学校必须肩负起教书育人的使命, 重视中职生服务精神的培养。
1 服务精神和医德的关系
服务精神是在服务意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和思想体系, 被誉为21世纪新人文精神的核心。服务意识是发自服务者内心的一种本能和习惯, 可以通过培养、教育形成[2]。
服务精神是医德的应有之义。没有服务精神的医德, 无以体现“德”, 离开服务精神谈医德, 是难以让人信服的。
服务精神是医德的灵魂。医德可以用制度呈现, 而服务精神却源自内心。首先, 服务动机具有非功利性。就服务精神本质而言, 服务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回报, 而是为了实现自身价值。其次, 服务意识具有自觉性。服务并非只在工作指令下完成, 而是服务者自觉付出爱心, 奉献社会, 从而获得成就感、自豪感和满足感。
服务精神是医德的基石。服务精神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而医德仅属于职业道德范畴。从教育对象看, 学生首先是社会人, 其次才是职业人。所以, 对于中职生职业道德的培养不能越过服务精神这一重要环节。
2 培养中职生服务精神, 实现“5个对接”
2.1 对接德育工作要求
近年来随着中职学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 中职生德育问题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2009年7月, 教育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6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 将民族精神教育、时代精神教育和奉献社会精神教育纳入对中职生道德教育的范畴。爱国、团结、勤劳、奉献的中华民族精神, 以人为本、尊重个人价值的时代精神和奉献精神中无不渗透着服务精神。
2.2 对接专业属性要求
与工、农、商科中职学校相比, 中职卫生学校的特殊性首先体现在专业特殊性上。医学类各专业的研究对象虽有不同, 但服务对象都是社会中平等的个体。中职生必须具有服务精神, 树立服务意识。
2.3 对接就业市场需求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改方案的实施, 医疗机构靠技术、设备、药品获取利润的时代即将过去, 靠服务获取利润的时代即将来临[2]。医务人员具有良好的服务精神, 将会增强医疗机构的竞争力。届时, 服务精神将会直接转化为财富。中职卫生学校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引下, 对学生服务精神的培养不失为与就业市场的良好对接。
2.4 对接社会各界医德诉求
就医难、医患矛盾逐渐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中职卫生学校如果能在培养学生服务精神方面有所作为, 就等于对接社会各界的医德诉求。
2.5 对接学校发展
中职生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服务意识, 必然会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极强的竞争力。这样又会促进学校的招生工作, 使中职卫生学校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
3 营造4种环境, 培养学生服务精神
学生在智力、思想、道德、审美、创造性、情感、公民意识等方面是否完善, 是由学生跟周围世界的交往与联系是否完善决定的[3]。培养学生的服务精神, 需要营造4种环境, 发挥环境的“塑身”作用。
3.1 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促进学生形成优良品质
课堂始终是道德和情感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在课堂正确指引学生, 躬亲示范感染学生, 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学生与他人交流思想, 逐渐形成尊重他人、宽容、奉献等优良品质, 使其正确认识到“给”和“取”的关系, 最终形成服务意识。例如, 惠州卫校将“教师在教学中是否主动育人”列入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发挥机制约束作用, 取得良好成效。评价结果表明, 90%以上的教师在课堂上能做到“既教书, 又育人”。
3.2 营造优良的人文环境, 发挥良性熏陶作用
校园文化具有教育导向、培养塑造、凝聚激励等基本功能。例如, 惠州卫校寓学生服务精神的培养于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之中, 利用东坡亭、东坡雕塑、南丁格尔雕塑等弘扬优秀文化和职业精神, 以物化人,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编印相关读本, 讲解医学名人的先进事迹, 以情感人, 逐渐培养学生关心他人、服务社会、乐于奉献的服务精神。
3.3 营造广泛的社会环境, 让学生体验服务感受
服务精神的培养是一个内化的过程。通过大量实践活动, 促使学生具有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高尚品德, 树立自觉服务他人的意识。例如, 惠州卫校近年来开展义诊、义务献血、义务劳动、义演、义务献爱心和义务宣传健康知识的“六义”社会实践活动, 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如今, 争先参加“六义”活动的学生越来越多, 全校学生参加过至少3次的社会实践活动。
3.4 创设真实的职业环境, 促进学生形成服务精神
中职卫生学校与实习单位联手, 创设真实的职业环境, 将服务与岗位相结合, 促进学生形成服务精神。例如, 惠州卫校将学生医学服务精神的培养纳入实习考评体系, 取得良好效果。我校毕业生备受用人单位好评, 其中一名学生还荣获了“2000年度感动惠州人物提名奖”。
参考文献
[1]孙乃强.政府在行动:医疗纠纷的政府反思[J].中国卫生产业, 2006, 3:32~34.
[2]张丽平, 马郑萍.如何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 2009, 22 (2) :1643~1644.
互联网思维就是服务精神 篇5
同样,互联网的应用也深化了传统服务业的思维方式。从而使具有互联网基因的服务系统特性与传统企业相比大不相同、高下立判。就拿余额宝实时报账来看,引用一位传统基金公司高管的话:“基金公司上类似余额宝的项目,最大的改变是基金公司的IT体系,要把我们非实时的系统向实时的系统改变,这对我们IT系统的改造是非常大的……早上九点半到下午三点,是交易时间,剩下的时间不交易,我们的清算一天做一次,净值一天报一次。当你要做余额宝的时候,你会发现你要做7×24小时的营运体系,这对我们的IT是很大的挑战。”这个差异,是系统功能差异,是固定资产投资方向的差异,也是思维方式的差异。
互联网基因促使服务业精神升级
服务业是体验经济,而互联网使得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连接性 (connectivity) 空前增强,后台通过統计分析,对人的喜好关注效率空前提高。传播中的网络营销、生产中快速迭代、粉丝参与产品设计和做到(其实是被骂到)极致,哪个不是以高度连接性作为基础的?高度连接性的另一个后果是平台型互联网企业有了海量用户,主要是通过免费方式获得的。更进一步地,他们发展了多样化收入模式,而且,也只有他们能够承受多样化收入模式试错的成本。
免费的手法,一是通讯(腾讯),二是社交 (Facebook),三是工具(例如支付宝),最差也是内容(内容比其它方式实现起来成本高而效果差)。免费的基本逻辑,是这些服务的边际服务成本为零,你不免费没关系,总有人会免费。传统企业中,只有软件拷贝和电影院的空座位与之相仿。
因为免费,互联网企业不得不发明了免费加增值服务法 (Freemium) 来获取收入。广告、游戏、电商以及各种VIP服务,其核心是仅有个位数百分比的用户提供某类收入,公司一般会有多种这类收入,以此来维持收支平衡并最终盈利。这一点,放在传统行业中是无比荒谬的,传统思维的管理者对此也会十分费解。
此外,在各种收入模式的创造中,不断地试错、优化、迅速上线等等,只有大量用户在手,才经得起这么折腾。换任何一个传统企业就得召回、破产。正如前文提到的基金高管所说:“和所有的互联网公司打交道时我最深刻的体会是,不管你告诉他能给他赚多少钱,给他带来多大的好处,如果对他的用户体验可能有负面影响,他都会说这个事我们不要谈。他是真正地在血液里拥有用户至上的观念。”这个规律的副产品是,一个平台型互联网公司用户多且忠诚度高,就是拥有了无限多个尝试收入模式的期权,无限多个期权当然很值钱。
传统企业有互联网基因吗?
互联网人创业基本是白手起家,没有资产、没有收入,甚至还有卖房创业的亡命之徒,所以才有极端的服务精神,才有因此而创造、改造的服务产品生产流程。互联网的高度连接性,使这个强化服务、生产改造得以实现,也使得收入模式多样化得以实现。而传统制造业除了销售和服务员有几个人是见过最终用户的?服务业接触用户的人就多多了,可是传统服务业人员,有几个不是被抱怨了能躲就躲、无动于衷的?互联网人不一样,被投诉了,立竿见影地自我改进,或者次一等,老板在微博被@一下……
所以,互联网企业是手眼脑高度一体化,神经传导远远优于传统企业。其背后是有组织、人力资源、价值观导向支撑的。互联网人从光脚开始,超时劳动博取财富,和制造业、流通业的员工收益风险偏好严重不同,而且是全员的。传统企业里,概念是领导层的,各级代理行为足以废掉所有试图讨好消费者的念头,倡导互联网思维,甚至分拆网络业务引入外部风险投资机构,几乎是大企业管理层能够达到的最高境界。问题是,这还不够!
我选取华为和苏宁这两个互联网基因相对领先的企业,来揭示部分传统业者的成就和仍可提升之处。
首先,华为具有一定的互联网基因,包括开放、团队共赢、执行力超强等。其次,华为的互联网基因不是面向消费者的服务业思维。
田涛在《华为没有互联网基因吗?》文中称说:“华为的管理采取了金字塔式管理,而在互联网企业里都很少有这样的管理方式,不管是美国的互联网巨头谷歌、亚马逊、Facebook,还是国内的腾讯、百度、阿里巴巴、360,他们都不用这种方式管理……所以任正非说,未来华为接班人要满足几个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就是简化管理的能力,简化管理是什么概念?过去十多年,华为过于强调大平台,强调流程的不可改变,今天,华为又要进行变革,是要强化和张扬自己的传统基因,在工业思维和互联网思维的结合部寻求新的组织生长点。比如华为轮值主席胡厚崑倡导‘班长的战争’的理念,就代表了华为新的组织变革的方向。”
这个方向很对,但华为有一个不起眼的漏洞——“任正非把信息技术企业分成三类,说华为是做铁皮的(任正非说,不要为互联网的成功所冲动,我们也是互联网公司,是为互联网传递数据流量的管道做铁皮。能做太平洋这么粗的管道铁皮的公司以后会越来越少……)这个稿子任正非自己起草,干部大会讲完后又自己修改了49次,在董事会讨论的时候,有人反对铁皮的说法,任正非说,你们能否妥协一次,我们就用一下这个词。文章发表后,有论者认为任正非开始露怯了。”
以互联网企业来看,这个真的是露怯,是把解决消费者的服务业问题换成了“继续解决我们擅长的制造业客户” 问题,是把互联网服务业问题变成了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中国移动多年来的目标正是“去管道化”。当然,这也可以理解为是任总坚持toB业务和不放大toC业务的理性选择。
苏宁作为传统零售巨头,其战略决心和投入非常大,也颇有进展。如果将竞争对于定位为阿里天猫和京东,它有短板。前一段苏宁到货延误,遭受了大量吐槽,其道歉就不够“互联网”:反应慢;在平安夜道歉,激发更多不满(没有把用户当自己人);在购物旺季更新系统,决策依据到底是方便自己还是方便用户?自己内部流程方便还是用户方便?
以互联网企业标准——拥有大量用户的紧密联系;收入模式多样化——来看,苏宁还在实质性努力过程中。
如上,传统企业需要的不是建设网站、开发APP,甚至不是将基金产品接入微信和支付宝平台,而是像上次信息化和流程再造潮流一样,再来一次互联网改造,即改造全流程。改造的目的就是两个:获取海量用户和粘性;获取尽可能多的变现方式(老话说叫做相关多元化),重新定义相关多元化边界。这是一次投资行为。
传统企业显然有一定的产品优势和技术积累优势,但是制造业技术优势是无法转化为服务业技术优势的(IBM除外);服务业的优势也難以防范利润被平均化。传统企业的根本优势在于其资本积累和相对低廉的资本成本,这是大部分互联网企业的软肋。传统企业有战略空间将自身的资本优势以消耗战方式,对自身进行投资、改造,这是对内投资。
对外投资,无论是参与外部的投资项目,还是引入外部风险投资设立新的业务单元,在宏观上都是以短攻长,形式大于目的。传统企业真正要树立的是正确的目标,即:是否有助于获取用户,是否有助于改造服务/生产流程,是否有助于手眼脑一体化。对外投资在形式上,网络营销、流程再造、策略投资、收购企业、收购团队和被收购(就以自身投资于收购方),都行。
在投资收购互联网企业的时候需要注意,互联网企业满脑子都是赢家通吃和远程运营 (Home Run) 的思路,所以成功概率在10%以下。其次,战略视野的远近和发展路径多个招数储备是决胜关键,基于大量用户的“一招不行还能变招”的惯例,团队行不行、产品行不行,核心就两个:用户+多样化变现。
传统企业触网的非互联网思维
某高档电影院,冬天极为体贴地使用了暖气关怀用户,温度高到观众想出去透气。为什么呢?因为买空调是常识无需动脑只需动钱,但空调是为了温度适宜,需要买温度计则需要动脑。事后,我明确对服务人员说,这是个严重的问题,但服务人员完全无视,满脸的“关我什么事儿”,这就是典型的资产驱动型、“高档设施即高档服务”的服务业盲人思路。即使它开发了院线的手机APP、接入了QQ电影可以线上卖票,脚还是没有洗干净。换了互联网人来做,几百元的智能温控器就能实现,用手机远程即可监视和调整空调温度。
微博网友“木瓶的空间”测试了奥迪S8的Audi Connect的天气和新闻服务,有90年代使用Nokia 3310的感觉,经过6步和数次连接刷新才有一条新闻,但只能看不能读,8小时每类新闻更新一条。传统汽车巨头为了触网硬生生加些鸡肋功能,SOP上线就成功,全然不管能不能带动销售,用户是否认可和使用。这么搞,等80后普遍买得起奥迪档次的车,奥迪必然倒闭了。这些问题,特斯拉天然不会发生。
没有资本积累和低资本成本优势的传统小企业怎么办?特别是规模上不可能拥有海量用户的商家怎么办呢?有产品能力的人,在互联网年代仍请致力于做好产品和绝活儿,实现可持续高毛利!欧洲百年历史的绝活儿型手表和葡萄酒企业以及起伏10年的淘宝小店都在印证小而美的生存逻辑。
最后安慰一下传统企业,是不是互联网企业就有互联网基因呢?也不一定。我在互联网网站上想投诉的时候经常发现如下页面,还特别对我尊称为“您”。
在高度发达的互联网链接社会,一般用户1秒钟立即走人,好用户也只能做到30秒钟内痛斥后走人,而服务商应该享受这次服务改善良机。网站慢条斯理地说“不向本衙门提供邮件地址的不许说话”,这种叫做传统互联网公司,简称传统公司。至于说没有邮件如何提供反馈,用户的态度是,那是你服务商的事儿,自己想办法。
传承恩来精神推行亲民服务 篇6
推出特色服务凸显亲民理念
践行淮安当地满意101%的服务理念, 在100%做好全省统一的营业厅规范服务、电子渠道快捷办理、多渠道收集意见等沟通100服务体系的规定动作外, 还推出了一系列便民惠民举措:炎炎夏日在周边有较大建筑工地的自营厅设立免费茶水点, 为户外工作者“送清凉”, 日进厅纳凉取水300人次;在承德路沟通100店设立残疾人无障碍通道, 配备专业人员手语沟通, 开通“有事您就打电话”热线, 为残障人士送服务上门;印制客户经理服务卡片, 开展一线人员服务授权, 方便客户快捷办理业务;设立手机义诊专席, 开设零钱兑换处, 为群众排忧解难;组织“请进来, 走出去”活动, 邀请客户代表到营业厅、呼叫中心、机房等处参观交流, 拉近双方距离, 外部客户体验交流8场, 收集建议45条。细致周到的服务为客户创造了1%的意外惊喜, 树立了101%满意的亲民服务形象。
坚持客户导向提升网络感知
网络是通信企业的生命线, 着重从客户侧提升网络质量, 改善客户感知。紧跟城镇化进程做好规划, 消灭盲点;建立客户感知指标体系, 强化网络分析, 先于客户发现问题;全员关注网络质量, 建立网络问题收集机制, 及时发现问题, 优化内部流程, 加快跨部门协同解决进度;加大数据热点区域的TD和WLAN建设力度, 满足客户上网需求, TD网络已覆盖全区所有城区及70%的乡镇;抢先启动4G建设, 先期开展重点公交线路沿线覆盖和高校覆盖, 实现全区28个自行车自助点的4G视频监控。目前淮安移动的基站总数已达2700余座, 其中3G占比超过30%, WLAN热点超过6000个, 网络承载能力达到500万户。
打造惠民工程化解社会矛盾
利用自身技术、资源优势, 聚焦社会热点难点问题, 主要从社会效益和为民服务角度考虑, 大力推行信息化解决方案, 实施了一批有影响的惠民项目———区域卫生平台实现“小病在社区, 大病进医院, 康复回社区”疾病诊疗模式;一键式居家养老服务平台, 实现老人足不出户, 一键拨号即可紧急求救、电招护理、关爱提醒等;“智慧公安”官方应用, 实现违章查询、办证、失物招领一键搞定, 让老百姓办事不难;“智慧旅游”系列应用, 让游客体验“掌上旅行社”的便利。
关爱弱势群体践行社会责任
孤寡老幼残障等人士是需要全社会关心的弱势人群, 淮安移动有多支志愿者团队常年为他们服务, 提供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关爱。六一儿童节前夕, 淮安移动主动联系厂家免费提供1000部集远程监控、即时定位、一键拨号、限制通话、区域报警等功能的专用儿童机, 并为每部手机提供每月20元的话费补助, 通过市妇联、团委等主管单位捐赠给了涟水的留守儿童, 为他们出外打工的父母解除了后顾之忧。寒暑假期间, 承德路营业厅的志愿者团队为来淮投奔父母却无处玩耍整日只能浪迹街头的孩子们联系了青少年宫幼儿园一处固定教室, 为这群外来儿童建起了“小候鸟驿站”, 志愿者们常去驿站教孩子们学知识, 与孩子们一起做游戏、讲故事, 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 开学时还为他们送上文具礼品, 更送上父母般的温暖, 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作“春雨妈妈”。
老年人精神慰藉服务体系研究 篇7
一、老年人精神慰藉概念界定
老年人精神慰藉即精神赡养, 指关注老年人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 并尽量给予慰藉和满足 (穆光宗, 2004) 。马斯洛需求理论、穆光宗精神赡养论、费孝通情感“差序格局”中, 精神慰藉需求分为自尊、期待、情感需求。自尊需求指老年人有自主决策和受尊重权, 在家庭社会中拥有平等权、自决权、支配权;期待需求指老年人具有对自身、儿女、伴侣的价值期待感;情感需求指老年人具有强烈的情感需求, 包括亲情、友情等。
二、老年人精神慰藉服务需求
(一) 精神慰藉服务需求具体分析。为了解老年人精神慰藉服务需求, 文章使用多阶段抽样、比例抽样等多种抽样方法, 调查杭州市4个区域 (即上城、西湖、萧山、江干) , 16个社区400位居家养老老人, 最终有效分析395位老年人精神慰藉服务需求状况。
1、代际情感交流阻塞, 即需情感沟通服务。随着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 代际情感成为老年人精神慰藉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家庭结构与观念思想的变化使得代际情感交流阻塞。在被调查的395位居家养老老人中, 230位老人表示儿女对其耐心度低, 占被调查总人数的58.2%, 同时61.4%的被调查者为空巢老人或独居老人,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家庭结构变迁中, 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逐渐增加, 亲代双方相处时间减少, 而亲代间人生观、价值观的差异性进一步加重代际双方的情感交流障碍。因此, 这就即刻需要借助外部精神慰藉服务支持, 促进两代相互沟通。
2、精神慰藉服务形式单一, 急需多元化慰藉服务。现在社会存在的精神慰藉服务主要有社区节日访问、老年心理咨询、精神文娱培训等, 精神慰藉服务形式较为单一。在分析395位老年人所填结果后, 发现精神慰藉需求受到老年个体的约束, 性别、年龄程度、经济收入、有无配偶等因素影响, 男性对自尊、期待的服务需求高于女性, 女性对情感的诉求强于男性, 年龄程度越高精神慰藉需求越大;无偶老人精神慰藉服务需求高于有偶老人, 同时经济水平越高对精神慰藉的影响越显著。因此, 单一的精神慰藉服务不足以满足老年人具有差异性的精神慰藉需求, 急需多元化、层次化的精神慰藉服务。
3、老年人社会价值感弱化, 亟需价值实现渠道。在对老年人晚年社会价值感的调查中, 207位老年人晚年社会价值感低, 占被调查总人数的52.4%, 原因在于老年人社会参与度低, 社区活动形式单一, 老年人无法从活动中体会到自我的价值。老年人社会活动参与度在于社区的引导, 社区服务设施有限, 所举办的群众活动较少, 老年人日常活动多集聚室内, 主要项目为观看报纸、影视。有限的社区精神文化活动, 不能够满足老年人对自我晚年价值感的需求, 这迫切需要增加精神文化活动, 扩大老年人晚年自我价值实现渠道。
三、老年人精神慰藉服务体系
(一) 老年人精神慰藉服务构成主体。精神慰藉具有抽象性、复杂性, 因此在对老年人精神慰藉服务需求分析的基础上, 建立老年人精神慰藉服务支持系统 (图1) , 需要考虑服务系统不是由单一的主体构成。政府、企业与第三部门共同参与, 相辅相成才能合理构建老年人精神慰藉服务系统。政府帮助企业、校正市场, 第三部门“这只手”, 弥补政府和企业在协调中的不足, 但不能代替政府享有强制权, 不能代替市场自发有效的配置资源, 它必须建立在政府和企业的基础之上, 是对二者的补充 (黎民, 2011) 。
1、职能结构。企业主要参与精神慰藉服务提供, 配置社会资源, 为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服务产品。政府部门是精神慰藉服务产业的保障, 监管企业, 并参与调节精神慰藉服务业, 优化资源配置等。第三部门是精神慰藉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部门是志愿部门, 由不属于第一部门 (政府) , 第二部门 (市场企业) 的其他所有组织构成, 辅助精神慰藉服务运行。
2、服务运行。图1老年人精神慰藉服务系统, 企业、政府、第三部门共同参与老年人精神慰藉服务, 形成服务产业, 并通过虚拟或实体形式供给精神慰藉、公益实践、文娱互动、法律维权等多种服务, 提供给老年群体选择。同时, 老年群体将其自身的精神慰藉服务需求提供给网络与实体联盟体, 进一步反映给服务单位, 服务单位接收到老年人服务需求后, 提供相应服务, 最后老年人对服务进行评估。
(二) 老年人精神慰藉服务实现平台。老年人精神慰藉服务可利用虚拟智能化服务网与实体企业, 根据企业参与程度将智能化服务网络分为商业服务网络与社会服务网络。
1、社会服务网络。社会服务网络是根据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 (1933~1984) 的六度分割理论创立的面向社会性的互联网服务特点, 即以熟人为基础、人脉延续为导向, 连接社会成员关系而建立的服务网络。老年人可以通过“熟人的熟人”进行社交拓展, 如亲属、朋友、邻里, 在这个由血缘关系、朋友关系、邻里关系所扩展形成的关系网络, 得到社交成员的帮助, 进行精神慰藉。因此, 通过该服务网络, 老年人可以网内交流, 畅谈生活, 纾解孤独寂寞感。
2、商业服务网络。商业服务网络是企业建立的具有商业目的性的网站。在老年人精神慰藉服务中, 以网络为平台, 结合老年人情感、自尊、期待需求, 设立各项精神慰藉服务项目, 主要为社区交际与服务购买, 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使用费用。社区交际常见情感交流、精神文化交流, 团体活动聚集, 老年人孤独感强, 利用网络交流情感, 文娱互动是网络中最常见的老年交际活动。服务购买是老年人通过网络购买服务, 例如同样存在于互联网络中的陪同交流、付费文娱培训、团体旅游活动等。
3、实体企业。实体企业是服务模式实现的另一种工具手段, 公办私营是养老服务的新形式, 承包私营或公私合营是公办私营的表现形式之一。企业运营养老机构, 建立精神慰藉服务公司, 开设陪同服务, 以陪同游览、购物、访亲、聊天, 读报等形式满足老年人精神慰藉需求。 另外, 心理咨询, 文娱培训, 关怀提示是最为常见的精神慰藉服务项目。
(三) 老年人精神慰藉服务发展方案。
1、开发老年人力资源, 实现老年价值期待。老年人口并非只是社会的“养老负担”, 拥有知识、技能和健康身心的老年人口能够再次进入劳动力市场以及社会公益事业领域。调查发现52.4%老年人社区活动参与度不高, 自我价值感弱化, 但62.6%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晚年期待感增强, 老年人强烈的晚年期待感却得不到途径实现自我价值。老年人力资源拥有知识资本、网络资本或关系资本、人力投入成本低收效高三大优势。在老年人精神慰藉服务中, 老年人可以提供咨询、教育、维护等多项工作。例如情感咨询员、家庭矛盾调解员, 拥有各种技术条件的老年人可以提供一定的技术服务, 精神文娱培训中可以承担教导者角色, 公益活动中可以提供服务, 例如维护交通、关怀问候高龄老人。
2、设计多元化、层次化精神慰藉服务。文章调查显示有无配偶对老年人精神慰藉的影响具有差异性。不同经济层次、文化程度、思想观念的老年人对精神慰藉的需求具有差异性。多元化、层次化的精神慰藉服务产品是需求的产物, 不断创新慰藉服务产品才能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如不同经济层次的老人, 支付精神慰藉服务能力不同, 就文娱需求服务产品而言, 经济支付力低的老人可能只需要简单的戏曲观赏, 经济支付力高的老人会选择价格更高的培训锻炼。开发不同层次的产品, 一方面满足经济不同的老人需求, 另一方面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发展。
摘要:目的 了解老年人精神慰藉服务需求, 构建老年人精神慰藉服务体系。方法 文章基于精神慰藉理论, 从自尊、期待、情感三个维度量化精神慰藉服务指标体系。结果 发现代际情感交流阻塞, 精神慰藉服务形式单一、老年人社会价值感弱化等需求问题。结论 从服务主体构成、服务平台实现, 服务方案发展三个角度构建老年人精神慰藉服务体系。
关键词:精神慰藉,情感,老年人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出版社, 2012.
[2]高翔.老年人精神需求研究综述[J].老龄科学研究, 2014 (02) :144-145.
[3]黎民.公共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4]刘可.精神慰藉纳入居家养老服务[N].北京日报, 2015 (01) .
[5]穆光宗.老年人口的精神赡养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4 (04) .
[6]郑志刚, 陆杰华.面向老年人的社会化网络服务平台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2012 (05) :32-34.
[7]朱晨曦.关于加强我区居家养老精神慰藉服务的建议[N]拱墅新闻, 2013-1-22.
服务精神 篇8
关键词:积极老龄化,精神需求,服务设计
一、老年群体庞大的精神需求
1. 老年群体精神生活现状概述
本文暂以60岁至85岁、且没有明显健康问题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经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以及与老人子女交流等调研方式, 得出老年人对自己的生活满意度大多偏低, 看电视都占据了他们精神生活的第一位。孤独是大多数老年人都有的心病, 这些心病让老人陷入自卑和自我否定之中, 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2. 老年群体精神需求特征
随着身体机能的退化, 老年人群的心理特征也和年轻人有许多不同, 结合马斯洛需求理论, 老年群体的精神需求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生活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
生活安全需求指的是老年人希望生活能带来安全感, 衣食住行都有稳定安全的保障。
社交需求指的是老年人对社交生活的需求。社交生活在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比非常大, 良好的社交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马克思主义哲学曾解释了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由此可见, 社交生活与我们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有的老年人希望通过社交活动强身健体, 也有老年人学习使用智能设备或软件来增进和子女的沟通, 还有一些老年人希望通过参加社交活动丰富自己的娱乐生活, 比如结伴出游或是购物等。
尊重需求是指老年人希望获得来自社会和家人的尊重。就社会而言, 退休以后, 很多人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 甚至否定自己之前的成就;就家庭而言, 他们逐渐成为居于儿孙之后的次要人物。因此, 很多老年人都会选择有尊严的养老方式, 让自己优雅的老去。
自我实现需求是指老年人在退休后仍想继续学习或是再就业以实现自身价值的需求。有人在退休后申请了快车司机, 有人活跃于各种志愿者活动, 有人报名了老年大学等等。随着时代的进步, 积极老龄化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
二、针对老年群体精神需求的服务设计存在空白
1. 市场对老年群体重视程度不够
与社会加速老龄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我国“银发市场”还处于“以不变应万变”的阶段, 优质老年用品并不容易找到。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市场对老年群体重视程度不够, 具体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首先, 开发新产品需要很高的投入, 而“老年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以及购买力都不高”这一惯印象让不少厂家不愿意单独针对老年消费群体设计产品。其次, 重价格、轻质量的消费习惯, 成为老年产品市场“低端化”的原因之一, 利润相对较低, 因而没有引起市场足够的重视。第三, 当下资本市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机器人、虚拟现实这些新兴高科技产业, 而这些领域在人们的习惯思维里都和老年人关系较小, 各大媒体的导向对老年人群的关注也较少, 以致于我们逐渐忽略了这个巨大的银发市场。
其实, 并不是老年市场没有利润空间, 只是国内很多企业过于急功近利, 没有全面分析老年群体的各方面需求和生活习惯, 因而也就看不到老年市场的巨大潜力。
2. 市场对老年群体的精神需求缺乏关注
除了品类不全、质量参差的老年产品, 市场对老年群体的精神世界更是缺乏关注。充实的精神生活可以使老年人每天都心情愉悦, 这不仅有助于生理健康, 更有助于家庭和谐, 也会在无形中促进老年人购买力。而在当下, 老年人的社交方式非常局限, 大多是相约广场舞、麻将室或是其他老年活动中心, 还有相当多的老年人选择在宜家聚会, 因为那里环境适宜且有免费的咖啡。同时, 与此相应的服务设计也不完善, 很多老年人渴望参加合适的社交活动, 只是不知道参加方式。没有专门为他们而设定的社交平台, 城市里多数场所也不适合老年人休闲娱乐, 其实, 老年人的社交需求就像一座年轻的活火山, 一旦时机和条件成熟, 便会轰然喷发。
三、为老年群体精神需求而设计更能促进服务设计的发展
1. 为老年群体精神需求而设计可扩大服务行业的消费群体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认为, 我国老年人市场消费的年需求已达到1万亿元, 但实际供给不足1000亿元。不容小觑的是, 这个市场规模还在迅猛增加, 有数据表明, 2020年, 我国老年人市场消费的年需求将达到2万亿元;2030年, 这个数据将达到8万亿元。
哪里有需求, 哪里就有市场。未来的十年到二十年间, 出生于1960-1970年间的人会变成老年消费人群中的主力军, 这代人见证了中国发展最快的时代, 他们的消费观和上代人已经有了根本的不同, 他们更加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有品质的生活, 对互联网和智能设备也有了较强的适应能力, 这些恰恰是服务设计行业发展的新契机。例如, 通过特定的服务设计, 整合并优化资源的配置, 进而更好地帮助老年群体购物、就医、出游、会友或是健身, 将服务设计更加贴心的融入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而进一步扩大服务产业的消费群体。
2. 为老年群体精神需求而设计可推动服务产业价值进一步提升
面对老年人口惊人的增长态势以及如此庞大的社交需求, 相关的配套服务设施设计的缺口也越来越凸显。现有的生活方式和服务设施从很多层面上来说并不适用于老年群体, 例如:老年人就医难已是不争的事实, 现在医院的会诊流程非常繁琐, 病人需要在不同的地方进行检查和缴费;不少老年人不熟悉网络购物流程, 更愿意到实体店购物, 而纵观大街小巷, 很少会有老年用品专卖店;老年人喜欢运动, 但很多人住所附近并没有公园, 他们只能在楼下一块小空地上挤着跳舞……
其实, 如果能通过服务设计将资源合理配置、整合及优化, 这些尖锐的问题都会逐渐得到解决。如何将养老服务产业与互联网或机器人等不同产业相融合, 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 并真正融入老年人的生活, 为他们更好的服务, 甚至于引导他们走向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这是服务产业价值提升的关键所在。围绕老年群体精神需求而展开的服务设计, 既能创造出可观的利润, 更能帮助弱势群体更好地生活, 减少社会矛盾, 从而推动服务产业价值进一步提升。
四、结语
未来社会, 老年产业必将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市场需要培育和开发, 同时, 市场也是瞬息万变的。只有透彻研究老年人群精神需求的特征, 建立相适应的服务设计体系, 使他们和谐融入高速发展的社会, 享受到科技发展带来的成果, 才能逐渐稳定并发展老年市场, 进而全面发挥服务产业的潜能, 提升产业价值。
参考文献
[1]吴如松, 张福昌.老年市场三屏合一产品设计展望[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6) .
[2]王秋慧.老年人行为分析与产品无障碍设计策略[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 .
服务精神 篇9
1.1 志愿精神的传统内涵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是志愿精神。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或者志愿者组织自愿地、不求回报地、在非本职工作的范围内,为服务社会公益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志愿精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表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反映一个国家的文明发展程度。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代中国,志愿服务有着其深刻的精神价值内涵和社会价值内涵。
精神价值内涵:志愿服务要求不求回报的奉献,超越了物质的追求,具有非常崇高的精神内涵。无论是在悠久西方还是古老的东方,都是人们追求至善至美的精神目标。社会价值内涵:志愿服务以扶老助残、扶贫济困为主要内容,在城乡建设、社区建设、抢险救灾和大型社会活动方面推动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志愿服务是政府职能和市场功能的重要补充,在增进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社会信任、缓解社会矛盾等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1.2 志愿精神的时尚内涵
时尚就是在特定时段内率先由少数人尝试,而后来为社会大众所崇尚和仿效的生活样式,是对一种行为模式的崇尚方式。时尚带给人的是一种愉悦的心情和优雅、纯粹、品味与不凡感受,赋予人们不同的气质和神韵,能体现不凡的生活品位,精致、展露个性。
精神时尚指的是人的精神追求在时尚载体上的具化体现,是一种精神追求的升级。人类对时尚的追求,无论是精神的或是物质的,促进了人类生活更加美好。志愿服务正是这样一种为中国青年所乐于崇尚、仿效和参与的时尚形式。志愿服务在核心内涵上是一种精神的体现,为此,志愿服务也成为精神时尚的一种当然选择。
2 志愿服务与青年精神时尚
活动现场共吸引来自全省各地的310个公益志愿组织,501个公益志愿服务项目、近5000名志愿者和公益人士、公益基金会和爱心企业负责人等进场参展参会,各地的志愿者和公益组织通过摆摊开档,推销志愿服务项目,对接爱心资源。
青年在我国志愿服务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公布的最新数字,按照《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规范注册的志愿者超过了三千万人。一项调查显示,青年志愿者工作已成为最受中央企业青年喜爱和认同的共青团专项工作,已通过不同形式载入超过90%的央企社会责任报告之中,受到企业利益相关方的广泛关注。而参与志愿服务的人当中,80%都是青年,而且是被人们称为80后、90后的青年。
青年素有“开风气之先”的传统。从参与志愿服务的人群构成看,青年群体始终是一支主体力量。其根本原因在于,志愿服务适应、激发了当代青年内在特质,创造了新的为青年人所喜爱和接受的精神时尚,成为广大青年成长进步的重要载体。中国青年犹如旭日东升渐放光芒,他们集年轻、激情、理想于一身,他们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并为志愿服务精神注入更丰富深刻的内涵。
3“志愿服务”精神时尚如何吸引青年人
3.1 志愿服务是一种“勇于担责”的时尚
首先青年人有理想主义情怀,渴望通过志愿服务去彰显自身的社会责任。再者,青年充满了活力,为社会注入新的热血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在刚步入社会的他们需要锻炼自己,获得更多的社会经验,也是服务社会,志愿服务可以作为让他们体现到自身价值的途径。
当前志愿服务的重点项目包括“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西部”、“海外志愿服务”等都给予青年学(下转第55页)(上接第27页)子充分表现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锻炼机会,对于青年人而言,既磨练了自己,也满足了担负社会责任的渴望,是对青年人“立志”的锻炼。
3.2 志愿服务是一种“追求荣誉”的时尚
志愿服务影响范围广、普及程度大、时效性强的作用,通过报刊、广播、新闻报道、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媒体,实时对开展的各项志愿服务进行最广泛的宣传,为志愿服务创造了有利的舆论环境,青年人崇尚荣誉,特别在乎舆论、社会对其自身的看法和肯定。
3.3 志愿服务融合了时尚的基本元素
从社会文化活动形式的角度来说,现在的志愿服务由于有广大青年的加入,开始注重艺术、情感等因素的融合,活动的多元化吸引和凝聚青年人,也提供了综合能力锻炼的机会。如很多志愿服务通过公益广告、言论宣讲、文艺作品、电影艺术等活动形式进行,参与这些志愿服务活动,既起到传播志愿服务精神的作用,又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4 如何在高校校园中建设“志愿服务”精神时尚
4.1 树立“时尚”榜样和典型
时尚的形成,往往需要类似偶像角色存在,继而就出现了追随者,志愿服务精神这种时尚也不例外,高校可以积极动员广大党员代表、共青团团干等带头参与志愿服务,为广大高校青年作出示范,以其实际行动感染与呼吁每一个人,吸引更多人加入志愿服务的行列,使之崇尚志愿,践行志愿。
4.2 完善志愿者管理制度,建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时尚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校园内氛围的烘托和较长时间的耳濡目染。这些就需要志愿服务必须建立长效机制,保证志愿服务这个新时尚的“存活率”。
高校的志愿服务团体,很多是自发形成,未经团组织和上一级志愿者组织审核,导致大多数学生对于志愿服务的时数的统计、核实等等都远远未能做到准确、统一,这些缺陷使得很多青年与志愿服务渐行渐远。建议高校可以为志愿服务活动及其团体机构建立健全的运行机制,使其朝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4.3 加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建设
在建设好基本管理制度和长效机制的基础,加大力度建设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激励机制的设置可以有多种形式。以广州亚运会为例,组委会设置的荣誉徽章和志愿彩等元素极大地激励了志愿者的服务热情,以良好的服务换取各种颜色的徽章和志愿彩也成了志愿者们的“时尚”。
4.4 与学生专业和就业相结合
当前志愿服务类型多,活动形式丰富。如果高校能找到合适的途径将青年学子的专业知识应用或者实习和志愿服务链接起来,这样一方面能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也能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拥有一次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在一起的经历,有益于大学生往后的就业工作。而“就业英雄”往往是大学生群体中的时尚焦点。
4.5 创新志愿服务的形式,增加更多的时尚元素
大学校园是新思想最容易萌芽和发展地方。随着社会向前发展,不断有新的元素冲击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不断改进志愿服务的形式,适应社会思潮的变化,保持志愿服务对青年学生吸引力,一方面能不断为志愿服务工作输入新鲜血液,一方面让志愿服务具备更多的时尚元素。
5 结束语
以建设精神时尚的角度去开展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是一个崭新的角度。追求时尚是青年的天性,追求至善至美是志愿服务的烙印,将两者结合得好定能打开志愿服务的新局面,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方向。青年是祖国未来的掌控者,必将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投身志愿服务行列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新的尝试,新的历练,新的挑战,或许这个过程会伴随挫折,但志愿大家庭会带给你互相勉励,彼此坚持,真真实实感受到社会参与感与责任感,灵感一触即发,梦想触手可及,年轻就是一种资本,志愿服务的大道需要广大青年的身影与足迹,一起来,更精彩。
参考文献
[1]漆小萍.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
服务精神 篇10
【关键词】人文精神;档案;档案利用提供
档案的提供利用是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直接手段,它是档案工作联系社会的一个窗口,在档案工作中占有突出地位;它是承接档案工作内外关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衡量档案工作好坏的主要标志;对整个档案工作具有一定的检验和推动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外界利用档案的需要。总之,它是档案工作中最富有活力的一个环节。尽管档案提供利用的地位十分突出,但从当前我国档案提供利用工作情况来看,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与缺陷。人文精神匮乏是制约我国档案利用工作提升的最重要因素,我们要在实际工作切实做到以人为本,更好地为利用者提供服务。
一、人文精神对改善档案提供利用现状的重要指导意义
影响档案提供利用质量不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同时这些因素也不是档案馆在短期内就能加以克服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在当前条件下,档案馆要改变其提供利用现状,首先加大弘扬档案馆的人文精神是可行之举。所谓人文精神,就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其对于档案工作来说,就是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于信息档案的需求,保障群众对于档案需求的权益性,让档案工作走进人民大众、贴近人民大众。正确认识人文精神,对提高档案馆提供利用质量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进步,人文精神的理念与实践已逐渐成为衡量各项工作进步与否的重要标准。档案馆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机构,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其人文精神体现的就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档案馆应以体现人的价值,追求人的发展,体现人文关怀,最大限度地满足利用者的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档案馆要改变其提供利用现状问题,就应该在人文精神指导下,切实做到弘扬档案馆人文精神,更好地为社会提供服务。
二、档案提供利用中应如何体现出人文精神
档案馆要提高其利用服务质量,应切实弘扬人文精神。具体应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马里兰大学档案馆馆长说“档案馆要主动推销自己”,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向社会公众宣传馆藏档案,把人性化的服务带给社会公众。从观念上做出努力,如制作精美宣传小册子,让公众了解本馆的馆藏、服务设施、利用方法、开放时间、交通路线等,这些都将给档案利用者提供很大的便利。同时,我们还要热情做好档案馆接待服务。公众查阅档案应受到档案馆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一视同仁。查阅档案应简化手续,实行免费查档,同时档案人员应提供咨询服务。当利用者入馆查询时,有条件的档案馆应尽可能地配备档案专业人员进行专门接待,成为利用者畅游“档海”的“导游”。档案工作人员应不厌其烦地向利用者介绍馆藏、查询方法、借阅方法、借阅手续、有关规定等,还应根据利用者的特殊需要,提供相关的档案目录,供其选择。
(二)丰富和优化馆藏,满足利用者需求
有丰富馆藏,是实现档案价值的根本。所以,要以优化馆藏为目标,在依法做好同级机关永久档案接收工作的同时,大力丰富和充实那些能全面反映社会生活、与公共信息相关、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档案,构建有人文气息的馆藏建设网络。
为此,我们要在新时期征集工作中重点做好以下三点:一要进一步健全征集员网络,动员史学专家、社会名流、民间收藏爱好者、艺人等加入征集队伍,借助社会力量丰富馆藏;二要切实加强地方特色文化档案的征集工作,有计划、多渠道地将散落在社会上,反映当地重大历史事件、民俗风情、建设成就、珍贵文物的档案及方志、年鉴、名门望族的谱牒,乃至有价值的老照片、口述记录、回忆录等文献资料征集入馆;三要高度重视“再生信息资源”的收集。我们要加大对利用档案进行著书立说等成果创造的重视程度,积极开发“再生信息资源”。通过以上途径,档案馆馆藏资源可望得到丰富和优化。有了丰富的馆藏,才能吸收更多的利用者到馆利用档案,才能真正实现档案的价值。
(三)加快档案现代化管理进程,提高档案提供利用服务的质量
现代科学技术在当前作用正迅速凸显,这对档案工作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加快档案现代化管理进程,以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对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正成为一项亟需解决的问题,也是切实提高档案提供利用服务质量和在档案利用服务中充分体现人文精神的重要前提。
为此,笔者认为,建立高质量的全国档案信息网络系统,实现全国各类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将成为必然之举。国家档案科研部门应尽早、尽快地有所作为,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尽早设计出可在全国通用的档案现代化管理系统软件和相关技术标准;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也应尽快制定全国档案系统现代化管理以及网络建设的近期和中长期计划,加强宏观管理,用行政的手段对全国档案现代化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调控,以保证其健康、有序地发展。档案现代化管理是一个历史的必然,利用计算机对档案进行管理也是档案工作的发展趋势。各级综合档案馆在加快档案现代化管理进程时,应把建立与完善馆藏档案数据库作为一项主要工作来抓,加快机检目录的检索,在档案提供利用的查询工作中,用计算机检索来取代手工检索,为利用者查找、利用档案提供快速、全面、准确、系统的优质服务。
(四)变封闭型服务为开放型服务
开放性是现代文化的一大特色。在现在社会学家看来,文化的封闭、孤立是相对的、暂时的,文化的共存、开放是永久的、绝对的。没有文化的交流,就没有文化的开放,也就没有文化的互动,人类文化和文明的进步也就会停滞不前。同样,没有档案事业的发展就没有档案的开放。但是,我国的档案馆在档案开放方面还缺少足够的重视,在档案开放的过程中也缺少“亲民性”,更无从在档案开放中体现出人文精神。究其原因,其最大的弊端就是开放的力度不够,这就造成公众难以“亲近”档案馆的原因。做好档案馆开放服务,主要应办好四个窗口:阅览窗口、展览窗口、编研窗口和网站窗口。这个四个窗口基本上涵盖了档案馆对外服务的从传统到现代,从被动到主动的所有服务内容,做好了这四个窗口的服务工作,基本上便充分体现了人文精神在档案提供利用中的作用。
(五)全面提升档案干部队伍素质,提高服务意识
提升档案干部队伍素质是档案工作服务的重要因素。档案工作服务质量的好坏,服务人员的素质有很大影响。这就要求,在档案工作不断深入发展过程中,档案队伍素质建设的内涵要不断丰富,不断提高档案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同时树立与时代步伐相一致的信息意识、经济意识、现代化意识和法制意识等,从而不断提高档案提供利用服务的质量与水平。档案人员的服务意识尤其需要转变。各级档案馆应在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指导下,积极培育档案人的公共服务意识。要转变原先的错误观念,需要做大量工作。要转变观念,要使大家认识到这种服务与商业性服务不同,不能把档案当商品,也不能把这种服务作为谋取经济利益的手段;要传承和发扬不计较报酬、默默奉献的精神,尽职尽责地做好为公众服务的工作,真正使档案的提供利用工作体现出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 罗辉.档案信息开发与利用[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
[2] 陈兆吴、和宝荣、王英玮.档案管理学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 潘玉民.档案法学基础[M].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2002.
[4] 赵屹.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5] 于学蕴.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档案服务机制[J].中国档案,2005,(5).
[6] 冯惠玲.电子文件管理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7] 颜海.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8] 薛匡勇.档案馆论[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2.
刊物邮寄地址:山东省招远市泉山路27号招远市档案局
收件人:王朝晖
联系电话:18660536007
服务精神 篇11
1 吉林省长春市精神残疾现状
精神残疾是指精神病人患病持续一年以上未痊愈, 同时导致其对家庭、社会应尽职能出现一定程度的障碍。目前长春市采用“精神残疾分级的操作性评估标准”, 将精神残疾分为四个等级[3]。长春市全部的精神残疾鉴定由本院进行, 分为两种情况:其一, 在本院住院的精神疾病患者, 满一年未痊愈的可申请精神评残;其二, 未在本院住院, 及时在其他机构住院、治疗的精神病人可在门诊申请精神残疾鉴定。鉴定为精神残疾的患者需在患者所在社区进行统一登记和管理, 享受一定的社会补贴和救助, 如低保和免费服用一定的抗精神病药物。专业医师下社区共普及长春市73个社区, 目前长春市社区针对精神卫生的主要服务对象为精神残疾患者的登记和免费发放部分精神科药品。根据精神残疾的表现形式可分为单纯精神残疾和多重残疾。单纯的精神残疾是指仅仅由于精神疾病导致的残疾状态包括精神发育迟滞;多重残疾包括精神残疾合并智力残疾, 精神残疾合并肢体残疾的情况。根据等级分为四个等级。长春市精神残疾以二级和三级为主, 大多数以精神分裂症和癫痫原发病。以南关区长通社区为例, 该社区精神残疾率为4.08‰。
2 吉林省长春市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
1993年中国7个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精神分裂症时点患病率为5.31‰。如果以长春市300万人口的基数进行推算, 整个长春市应该有1593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 这还不包括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抑郁症、酒中毒等其他类型的精神疾病。这庞大的患者需求和社区精神卫生不均衡的服务体系相比, 势必会存在不少问题。
2.1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专业人员缺乏
吉林省长春市社区负责精神卫生的工作人员均为兼职, 工作量比较大, 事情繁杂, 精神科的专业经验很贫乏, 甚至以往负责精神卫生的工作人员都是护士, 没有医师的处方权, 更无法谈及精神科药物的选择和调整。虽然在2009年和2010年, 我院配合长春市卫生局的工作, 开展社区全科医师的培训, 实施了精神科相关专业的知识培训, 但众所周知, 某一医学学科的专业不但是相关知识的了解, 也是临床不断实践的积累和学术信息的更新。有限的培训不能得心应手的处理所有精神科的问题。在2012年初, 社区精神卫生实现网格化, 负责精神卫生工作的调整为医师, 但也非有专业的精神科基础。因此存在很多精神病人药物应用不合理, 药物不良反应大而导致患者拒绝服药的依从性差的现状。
2.2 社区免费发放的精神药品种类少, 部分药品剂量不足
我院从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经开展精神病人的免费发放药品活动, 到目前为止, 已有20年的历史。免费提供给精神病人的药物均为传统药物, 包括氯氮平、氯丙嗪、奋乃静, 也有少量的安定和治疗癫痫的药物。随着新药的不断问世, 虽然增加了新的品种——利培酮, 但与大量的新药问世, 这些种类还是比较少的。按照发放的剂量, 利培酮是按照每月3盒的剂量发放, 如果一个确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每月大约需要6盒, 不足的剂量需要自费购药, 或者患者由于经济原因只能选择放弃, 改用副作用比较大的传统药物, 并没有完全达到救助的目的。甚至有些癫痫的患者需要服用安定类药品控制癫痫发作的频率, 这更是限量的情况。
2.3 患者及家属不配合, 社区监管不到位
精神卫生知识普及的情况不够好, 很多患者和家属仍抱着老传统观念, 对精神疾病“讳疾忌医”, 认为患者没有精神病, 精神病药都有毒, 甚至害怕别人知道了歧视患者, 导致社区无法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有效的普查、登记、监管和及时的干预治疗。有些精神残疾患者的父母年迈、病重, 无法行使监管精神病人的权利和承担责任, 只能由着病人任之自由。甚至有些母子 (女) 均为精神残疾患者, 互为法定监护人, 这样的监护责任如同虚设。试想, 母子同时处于精神疾病发病期, 谁能为谁监督服药和承担责任?这样的现实状况并不少见。
2.4 社区与子社区的精神卫生信息出入较大
以吉林省南关区长通社区为例, 由长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精神残疾患者为90人, 而汇总下属6个子社区的数量为178人, 相差近一半。通过电话随访登记的联系方式, 也通常无法有效的联系, 甚至患者已经死亡, 也没有及时删除、更改该信息。
2.5 缺乏心理健康知识普及
传统意义上认为, 精神分裂症患者不需要心理治疗, 认为处于精神病状态的患者存在大量的幻觉、妄想症状, 无法进行正常有效的沟通, 无形中剥夺了这类患者心理治疗的权利。从临床实际工作中发现, 这种观念是错误的。首先, 精神病人也是人, 自然就有正常的生理渴求和心理渴求。在精神疾病的缓解期、恢复期是需要介入心理治疗来提高康复疗效的, 甚至在发病期, 也会出现正常心理问题范畴, 如一味地“一刀切”都划入精神疾病的症状来看待, 势必导致疾病的扩大化, 不利于患者的康复。再者, 如何看待精神疾病;如何与人交往;面对压力时心态有何不同等, 这些在缓解期、恢复期出现的心理问题, 有效的心理治疗可以阻断这些心理问题以精神病性症状的病态表达方式。社区精神卫生仍存在传统观念看待精神病人, 忽略了精神病人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渴求, 导致患者病情经常反复、迁延不愈、服药依从性差和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3 发展吉林省长春市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的对策
3.1 建立社区精神卫生家庭病房
由政府财政部门、残联团体、医疗基本保障部门提供一定的资金和形式支持, 联合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专门针对精神残疾病人开设家庭病房, 可以同样享受医保政策, 由精神卫生和心理卫生专业医护人员组成医疗小分队, 深入精神残疾患者的家中, 指导药物治疗和必要的心理治疗, 对社区内病人家庭进行随访。
3.2 组建有心理学和精神病学基础的志愿者团队
发动全社会, 进行广泛招募有心理学和精神病学基础的志愿者, 登记在册, 分组分工, 配合精神科专业医师团队, 定期到社区精神残疾患者的家中, 进行心理和精神科相关科普知识的宣教, 及时总结报告精神残疾患者的具体情况。
3.3 成立培训中心和联系实习基地
政府协助成立针对精神病人就业辅导中心和技能培训中心, 并联系部分企事业单位和个体业主, 提供一些实习、工作训练服务。由志愿者陪伴稳定期的精神疾病患者参与实习、工作训练, 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支付部分小时薪或日薪, 从而提高精神病人社会技能、人际交往的自信心, 为其日后独立生活打下基础[4]。
3.4 合理配比免费精神病药物种类和剂量, 按比例定期增加新药品种
根据登记在册的精神残疾患者实际需要的抗精神病药物的剂量, 增加一定的上浮比例, 足量足疗程发放, 避免患者药量不足或者中途停药, 使疾病反复迁延不愈, 造成严重的精神残疾。同时, 政府资金扶持, 按照一定比例每隔一段时期增加抗精神病药的新品种, 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副作用较小, 更加能够为患者所接纳, 提高服药的依从性。
总之, 政府的财政扶持、社会的支持、专业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均会为我省的社区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保证。
关键词:社区,精神卫生服务
参考文献
[1]Gelder MG, Gath D, Mayou R, et al.Oxford textbook of ps ychiatry[M].3 red.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644-662.
[2]向孟泽, 冉茂盛.中国社区精神医学的现状和展望[J].四川精神卫生, 1995, 8 (4) :271.
[3]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文件[1995]残联组联字第61号.关于统一制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的通知[S].
【服务精神】推荐阅读:
中职生服务精神培养08-17
精神科优质护理服务体会05-17
服务精神学习心得体会08-02
弘扬奉献精神,做好微笑服务09-21
雷锋精神与志愿服务11-06
志愿服务精神演讲稿07-31
重性精神病人服务管理调查问卷10-06
收费站精神文明服务经验汇报05-28
雷锋精神处处有 志愿服务你我他09-06
弘扬雷锋精神做好窗口服务和奉献工作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