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什么样的终端

2024-10-26

选择什么样的终端(共8篇)

选择什么样的终端 篇1

随着电器时代的降临, 面对繁重的信息采集与检测, 计量终端当之无愧的成为主角。他的功能主要有计量电能, 测量瞬时值, 监测电能质量, 记录事件并且主动上报, 控制负载等功能, 它在供电单位和用电群体之间承担一个桥梁, 作为一个电力的管理者。

数量繁多, 种类众多, 运行环境越来越复杂, 持续时间更长是现代计量终端的主要特点。以前, 电力系统的研发主要着眼于安全运行, 但随着信息技术, 网络技术以及国内电力建设的发展, 不断研究出功能繁多, 质量更好, 价格低廉的产品。能够更多更好的为电力企业服务, 褪去了之前单纯的追求对安全, 性能的需求, 于是计量终端的选择与配置显得越来越重要。

1 计量终端的现状

在国内, 对于电能信息的采集计量终端技术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 对不少知识还在理论平面, 而产品的质量, 寿命以及使用都不能做到百分百的准确。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 都有很多不足, 电力公司对此缺少研究工作。

通过对国内市场的调查, 计量终端的安全与可靠性并不能实现完全的保证, 存在部分技术中的难题, 并且在检测方面缺少国家的标准, 没有理论依据同样阻碍的技术的发展。总之, 电力计量终端在国内的研究不容乐观。

在国外, 技术的研究经历了萌芽阶段, 创建阶段, 全面发展阶段, 成熟阶段以及深入发展阶段, 并且讲技术渗透到每个研究领域。在技术刚刚兴起时, 国家对此非常的重视, 设立机构, 专项研究, 设定标准, 如IEC605《设备可靠性试验》与IEC706《维修性导则》还有r OCTl2434-83《低压开关电器通用技术条件》, 从而让技术有法可依, 从而创造的空间实现了技术的发展。

2 终端配置

2.1 计量终端校验方式的选择

因为智能电能表具有与传统电能表不同的工作方式, 所以, 传统电能表所用的校验台是不能够适用于智能电能表的校验工作的。所以, 需要针对数字式电能计量终端设计新新型的校验装置。并且要保证装置需要具有以下功能:首先, 校验装置应具备光纤以太网结接口以方便与其他设备相连接;此外, 校验装置还应具有用电量计量的功能;链路层的设置可采用FT3标准格式或者IEC61850-9-2或者IEC61850-9-1;校验装置应该能够接收被校验的电表所发出的脉冲信号, 并且应该能够在信号之间进行比较;最后校验装置应具备保留历史数据的功能, 以便以后的查看和比较。所以, 满足智能电能表的校验仪在进行校验的过程中发出的电流或者电压的信号应满足FT3标准格式或者IEC61850-9-2或者IEC61850-9-1的要求, 之后通过光纤的形式传输给智能电能表, 使电能表进行计算用电量, 之后输出校验的脉冲波给校验仪。校验仪使用自身的标准电能运算模块, 将输入仅被校验数字电能表的标准电流和电压进行标准化的计算得出电能。之后, 将校验仪自身计算得出的电能与被检验的智能电能表输出的电能进行对比, 从而得出电能表的误差。

2.2 计量终端的选择

计量终端的选择应满足使用环境和目标的需求, 以此来保证计量终端能够准确的对电能进行计算。在计量终端的选择过程中, 应保证计量终端能够准确计量电量的同时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及时性、保密性和可靠性, 从而来确定电量信息的可信度和唯一性。此外, 计量终端的选择应能够接入可靠的网络, 能够将分时段采集的电能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保存, 之后传入已接入的网络。另外, 计量终端为了满足高精度采样值的传输工作和组网的要求, 其设置应满足IEC61850-9-2的要求。所选择的计量终端应具备采样点的自适应功能, 能够自动对每周波80~256点的采样值进行计量。在对采样值进行传输的过程中, 具有在线监测功能, 能够检测到网络传输中断的情况。计量终端应具备完备的计量功能, 其中包括对有功、无功四象限计量功能, 有功、无功正方向计量功能、电能最大需量计量功能、分时计量功能瞬时计量电流、电压和功率的功能。此外, 计量终端应能够对开盖、编程和清零等操作进行记录;对失流、失压等事件进行记录;对周期大于30天的负荷曲线进行记录等功能。最后, 为了方便对计量终端进行编程或者进行校验等一系列的工作, 计量终端应能进行无源测试脉冲输出和无缘脉冲输出等功能。在对计量终端进行选择时, 应能够保证使用的计量终端能够满足目标需求。

2.3 计量终端的配置

计量终端规定采用DLT645-1997的RS485双路接口, 其中一路接口用来进行计量, 另外一路接口用来进行调度。计量终端应根据不同的电压等级进行配置。根据国家电网公司通用的计量终端设置要求, 如果是500k V的电压等级, 那么计量终端应设置在购、售电设施的产权分界处, 当出现产权分界处的环境不适合安装计量装置时, 应有购、售双发来协议决定安装计量终端的位置。此外, 电网企业之间应安装电能表来满足计量购销电量的要求。最后在电网企业应在各级电压的变压器和线路终端等无功补偿设备的位置设置普通的电能表用来对经济技术指标进行考核。对于220k V的电压等级, 应将220k V的出线作为考核点, 应在出线位置安装智能电能表。如果是110k V的电压等级, 其计量点与220k V的计量点不同, 所以应采用IEC61850-9-1接口的智能电能表, 并通过串口与远方终端进行连接。对于10k V的电压等级, 将无功设备和变压器作为计量的对象, 所以其重要程度相对于其他等级较低, 所以, 可以采用10k V计量一体化装置实现其计量功能。

3 结束语

随着电力资源日益成为人们生产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能源, 对电能的计量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 在实际的电能计量中, 对计量终端的选择和配置也相应的变得也来越重要。本文总结我国目前计量终端的发展对象, 并对计量终端的选择和配置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为电力企业电能计量向更准确、更科学方向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姜鲲, 尚韬, 陈兵等.智能变电站电能计量系统配置方案研究[J].中原工学院学报, 2012, 23 (2) :15-18.

选择什么样的终端 篇2

终端,即计算机显示终端,是计算机系统的输入、输出设备。计算机显示终端伴随主机时代的集中处理模式而产生,并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迄今为止,计算技术经历了主机时代、PC时代和网络计算时代这三个发展时期,终端与计算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相适应,应用也经历了字符哑终端、图形终端和网络终端这三个形态。

终端的分类:目前常见的客户端设备分为两类:一类是胖客户端,一类是瘦客户端。那么,把以PC为代表的基于开放性工业标准架构、功能比较强大的设备叫做“胖客户端”,其他归入“瘦客户端”。瘦客户机产业的空间和规模也很大,不会亚于PC现在的`规模。

1.从技术层面讲,数据处理模式将从分散走向集中,用户界面将更加人性化,可管理性和安全性也将大大提升;同时,通信和信息处理方式也将全面实现网络化,并可实现前所未有的系统扩展能力和跨平台能力。

2.从应用形态讲,网络终端设备将不局限在传统的桌面应用环境,随着连接方式的多样化,它既可以作为桌面设备使用,也能够以移动和便携方式使用,终端设备会有多样化的产品形态;此外,随着跨平台能力的扩展,为了满足不同系统应用的需要,网络终端设备也将以众多的面孔出现:Unix终端、Windows终端、Linux终端、Web终端、Java终端等等。

异构多模终端的接入选择功能架构 篇3

关键词:异构无线网络;异构多模终端;终端管理系统;接入选择;中间件

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由各种无线网络组成,每种无线接入技术在容量、覆盖、数据速率和移动性支持能力等方面各具特色,任何一种无线接入都不可能满足所有用户的要求。随着已有的无线接入技术不断演进,新型无线接入技术也不断出现,它们相互补充、融合和集成。这些融合与互通涉及网络的方方面面,实现方案多种多样,其中终端的作用和功能始终最为关键。未来的移动终端将拥有多个无线接口,具有接入不同网络的能力。设计异构多模终端接入选择的功能架构,保持用户接入最优的网络,有效利用全网的无线资源,整合不同无线接入技术到一个统一的网络环境[1],成为异构网络融合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1 异构多模终端的研究现状

业内针对异构网络终端的接入选择机制展开了广泛研究。在欧洲IST第六代Ambient Network项目的研究框架中,研究人员提出了“总是最佳连接”(ABC)的概念[2],目的是使异构多模移动终端始终无缝连接到最适合应用需求的接入。ABC系列解决方案包括:接入发现、接入选择、认证鉴权和计费(AAA)支持、移动性管理、档案处理和内容适配。作为核心问题之一,接入选择针对应用业务流,选择最合适的接入网络。IST 计划下Moby Dick项目提出了基于终端的端到端重配置方案[3],阐述了网络融合环境中异构多模终端的概念架构,对异构网络融合中解决终端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整体架构功能设计和实施方式还有待于研究,机制、算法和接口的定义还有待于完善。在3GPP R7规范中,关于系统架构演进(SAE)的研究中,已经明确提出未来的异构网络场景,必须具备在异构接入网络之间支持无缝移动性,多接入选择算法问题作为重要的开放课题被提出。在对B3G以及4G的愿景描述中,WWRF论坛[4]提出了未来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展趋势是宽带化、泛在化、协同化,多种制式的网络共存、相互补充、协同工作、支持终端移动性,并逐步演化成为一个异构互联的融合网络。

在异构融合网络环境中,无论何种无线网络都能够提供无所不在的最优服务。移动用户根据需要和要求,控制网络的接入。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就是异构多模终端的管理系统和接入选择功能架构的设计。

2 异构多模终端的管理功能架构

在异构网络条件下,终端的工作环境将产生巨大的变化,但终端的基本组成不变,只是网络的互通和融合对终端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没有用户干预的情况下,移动终端能够综合考虑多种无线接入技术的能力、网络覆盖情况、网络使用情况、业务需求、资费和用户的偏好,自主地完成网络感知,选择最优的网络接入。在异构网络环境中,融合的无线网络架构需要全新的终端管理架构作为支撑[5];在实现异构网络融合的过程中,需要设计一种全新的异构多模终端管理架构。如图1所示,异构多模终端管理架构通过与各协议层的有效交互,可以适应多种接入标准与技术的要求,实现多模异构终端的无缝接入和移动。

在异构多模终端管理功能架构的主要设计思想中,逻辑上将所有可用的无线资源看作一个整体,根据各业务流或会话的服务质量(QoS)要求,动态地分配各业务流到不同的无线网络中,实现可靠的QoS保证和优化的无线资源利用。异构多模终端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有接入发现、接入选择、移动性管理和垂直切换、档案管理等。

3 异构多模终端接入选择功能架构设计

在异构多模终端管理功能架构设计中,接入选择是核心研究问题之一。考虑将接入选择的功能分散到移动终端中,简化网络侧处理。在用户终端和网络支持的情况下,使终端具有智能选择接入网络的能力[6]。

3.1 接入选择功能架构

在异构网络环境下,为了支持终端接入选择的功能,一种异构多模终端接入选择功能架构被提出来。如图2所示,接入选择功能架构主要包含3个模块:接入适配、移动管理、用户偏好,分别负责从不同接入网络的附着点获取链路层参数、处理用户的需求和执行接入选择。

(1) 接入适配模块

负责确认终端上不同的接入网络接口,监视它们的状态,从各接口收集参数,并在接口上执行选择或撤销选择。接入适配模块的主要作用有:

在切换过程或者移动终端的开机过程中,在合适的接入网络接口进行连接或断开连接的操作。

在接入网络接口上获得链路层参数,使用抽象的方法反映各接入网络接口的信号质量或者连接状态。

接入适配模块能够向终端提供关于可用接入网络附着点的信息列表,每个列表包括各附着点的信号强度、有效带宽、技术类型以及网络运营商等等。接入适配模块也可以通过特定的网络发现协议判断是否有新的接入网络出现,或者终端已选择的网络接入是否满足要求,并将这些信息通知移动性管理中的接入选择模块,触发新的接入选择过程。

(2) 移动性管理模块

负责处理所有与移动性管理和接入网络选择相关的事件。移动性管理模块负责向接入选择提供所需要的输入参数(从用户偏好模块和接入适配模块获得),触发接入选择判决过程,并且最终将决定发送给接入适配模块,执行接入选择过程。移动性管理模块与会话启动协议(SIP)[7]和移动IP[8]的功能相结合,目的是提供合适的判决算法,用于选择最优的可用网络接入。

(3) 用户偏好模块

负责存储、接入和编辑用户档案资料。在接入网络选择算法中,不同用户对网络选择判决参数表现出不同的偏好。通过图形用户接口,针对判决参数设定不同优先级,度量偏好程度,从而影响接入选择过程。

在异构多模终端功能架构的设计中,接入选择功能将实现动态选择合适的接入网络,使终端感知周围环境中不同的接入技术、接入网络的可用性,根据用户的偏好和要求,动态地改变选择目标。

3.2 接入选择过程

在移动性管理模块中,接入选择功能基于用户业务、应用需求、用户偏好和当前网络的可用性等等,负责接入选择的判决。移动性管理模块负责向接入选择功能提供需要的输入参数,触发接入选择的执行过程,并将最终判决结果发送给接入适配模块,执行具体的接入选择过程。接入选择过程如图3所示。

3.3 接入选择功能的实现

中间件是位于平台(硬件和操作系统)和具体应用之间的通用服务,用来屏蔽分布环境中异构的操作系统和网络协议,具有标准的程序接口和协议[9]。在异构多模终端的设计中,接入选择功能可以利用中间件技术实现。如图4所示,接入选择采用分布式中间件架构,从硬件层面自适应用户应用业务流,自动协调管理。在接入选择功能实现中,网络接口卡感知不同可用接入网络的条件参数,通过操作系统传送到接入发现模块中,作为接入选择模块的输入。按照既定的接入选择策略,接入选择优化机制折中判决参数、网络条件和用户应用需求,选择最优的接入目标。接入选择判决结果被送到的操作系统中,控制不同的接入网络,分配业务流到不同的接口或具体执行业务流在不同接口之间无缝切换过程。

4 结束语

在异构无线网络环境中,为了实现多模移动终端总是无缝连接到最适合应用需求的接入网络,本文提出了一种异构多模终端接入选择功能架构,赋予多模终端选择接入不同网络的功能,能够使终端用户在任何时间、地点接入最合适的网络,为研究接入选择算法提供了功能上的承载。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是基于异构多模终端接入选择功能架构,设计切实可行的接入选择算法,使异构多模终端能够选择最佳的接入网络,达到无缝集成多种无线接入技术,为用户提供最优业务体验的目标。

5 参考文献

[1] 李军,宋梅,宋俊德.下一代移动通信网中一种新的移动性管理模型[J].山东大学学报,2005, 40(Sup):9-12.

[2] Fodor g, Eriksson a, Tuoriniemi a. Providing quality of services in always best connected networks[J].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2003, 41(7):154-163.

[3] Olaziregi N, Niedermeier C, Schmid R, et al. Overall system architecture for reconfigurable terminals[C]//Proceedings of 1st Mobile Communication Summit, Jun 27-30, 2001, Lyon, France.

[4] World Water Rescue Foundation[EB/OL].http://www.wwrf.org.

[5] 张轶凡.异构网络条件下终端发展趋势[J].现代电信科技,2006(7):41-44.

[6] Murray k, Pesch d. Intelligent network access and inter-system handover control in heterogeneous wireless networks for smart space environments[C]//Proceedings of 6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Wireless Personal Multimedia Communications(WPMC'03):Vol 1, Oct 19-22, 2003, Yokosuka, Japan. Piscataway, NJ, USA: IEEE, 2003:325-329.

[7] SCHULZRINNE H, WEDLUND E. Application layer mobility using SIP[J].Mobile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s Review, 2000, 4(3): 47-57.

[8] 裘晓峰.移动IP[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9] 陈勇,蒋泽军,异构数据库集成中间件的设计[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7, 17(18): 1755-1758.

收稿日期:2007-12-02

终端区进场流的路径选择研究 篇4

由于空中交通流量增长较快,航班拥挤问题越来越严重,结果造成大量的航班延误。空中交通流量管理(air traffic flow management,AT-FM)是在现有空域资源以及机场设施基础上解决交通拥塞问题的有效方法,其实质是平衡空中交通需求与供给,保证流量合理均衡。终端区的空中交通流量管理是空域流量管理非常重要的部分,由于终端区是航班的集散地,空域比较复杂,故一直是研究的重要课题[1,2,3,4]。合理高效的利用终端区空域结构与现有的机场设施,实施良好的流量管理是解决航班延误,安全运行的重要环节。

终端区空中交通管理(TMA-FM)问题的决策主要被分为:

1)路径决策。进场的每架航班必须选择一条从当前位置到目的跑道的路径。

2)排序决策。当路径固定后,航空器的排序结果与着落时间必须在空中被决定,而且要满足安全间隔,使得进场完成时间最短[5]。

其中进场航班的路径选择与再排序问题二者互相影响、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空中的路径选择问题研究大多是在恶劣天气下航班进行改航的研究,国内外主要研究现状如下:Jimmy Krozel等[6]研究了终端区恶劣天气避让的航路指引,其中采用基于网格的Dijkstra算法以及有权重的区域问题算法建立了恶劣天气避让模型,模拟出进场航班的航迹,Jimmy Krozel等[7]根据恶劣天气下的时间预测,通过采用概率统计的方法,对路径规划问题进行了研究。Joseph Prete等[8]研究了动态的天气条件变化的情况下,提出了一种基于流量的改航方法,为航班流规划路径。田勇等[9]对全国范围内的航班与恶劣天气进行了模拟仿真验证。李雄[10]通过多目标的遗传算法对航线附近散点分布雷雨天气的改航问题进行了研究并给出路径规划方案。黄宝军[11]结合危险天气下进场航班改航策略,建立了进场航班排序优化模型,通过遗传算法进行求解。徐肖豪,孟令航等[12]利用云团预测的状态转移矩阵,用于预测航空器的改航路径规划网络的阻滞状态,通过遗传算法进行求解。王莉莉等[13]通过探讨改变高度的改航方式,提出基于椭圆的改进威胁概率天气模型,研究了改航最短路径规划方法,设计相关的启发式算法。

以上文献的研究主要分为3个模块:危险天气模型研究、网络模型研究,以及最优路径算法的研究,而且大多改航路径的研究都是由于恶劣天气等原因,航班不得不进行改航,而且多是针对一架航班在恶劣天气下规划飞行航班的路径。改航通常是大范围的,关于终端区内的改航可以认为是路径选择。在没有天气影响下,对终端区内进场航班流进行系统的路径规划并完成进场排序的研究较少。在实际管制中,路径的选择主要靠管制员管制经验决定,科学性不足。

针对TMA-FM问题,研究思路是先路径选择后进行排序评价的反复迭代进行求解的。整个过程主要分为2个模块:①进场航班的路径选择模块;②进场航班的排序模块。前一个模块是通过禁忌搜索的方法,建立当前解的邻域结构,并通过邻域移动方法,对每个进场的航班的路径进行搜索。后一个过程是在前一个模块路径搜索的结果的基础上进行排序优化,减少“连续延误”,然后选择最优的路径作为新的当前解,然后再进行路径选择模块,如此反复迭代,直到λ迭代次数内的最优值解不变为止。建议算法流程见图1。

1 进场流路径选择问题描述

终端区进场航班的飞行过程。一般来说,区域管制与进近管制之间在进行航空器移交时,往往会在某个地理位置点以一个规定的高度层进行移交。进场的航班在脱离航路后需要按照规定高度在进场点开始进入终端区,进场航班选择标准仪表进场程序(STAR)或区域导航程序(RNAV)程序飞至起始进近定位点(IAF)或某个区域导航点后开始仪表进近着陆。

终端区进场航班的路径选择是指同一方向的进场航班在进场点前后存在多条进场的STAR或RNAV程序到达IAF点后继续下降到跑道端,进场航班如何选STAR或RNAV程序进近着陆到跑道的过程称为进场航班的路径选择,进场路径决策见图2。

一般情况,进近管制员会根据飞行计划中的进场程序为进场航班进行路径决策,有时会根据经验或知识为进场航班的路径选择,选择邻近的进场路径,但这样的决策往往科学性不足,因此,在假设进离场程序已经分离以及起降跑道隔离运行,在相关空域开放或无军航活动的情况下,研究范围从终端区边界附近到跑道,针对这一问题结合进场排序进行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进场航班路径选择一方面可以作为航班排序的一种策略,另一方面通过进场路径的选择可以避免一些航班间的冲突,减少延误传播。而进场航班的排序与进场路径息息相关,选择不同的进场路径,对应的着陆时间窗也不同,对应着陆的跑道也不同,会直接影响排序的结果,也会影响不同跑道负荷。因此,进场航班的路径选择与排序往往有着共同的目标,减少进场航班的延误,避免冲突,促进终端区进场航班流的高效,有序,稳定的运行。通过禁忌搜索与动态规划算法对以上2个问题进行预战术的流量管理,可以预先对航班流进行规划,即当航班进行路径选择前,算法已经计算完成,为管制员提供决策建议。

2 模型与算法

2.1 建立路径选择与排序模型

进场航班的路径选择与排序要充分考虑航班进入终端区时间的不确定性,使排序结果具有鲁棒性便于管制员实施。基于时间窗的航班排序模型以航班的性能和不确定因素为基础,航班只需在时间窗内到达就能够不改变航班的排序结果。下面以多跑道为例介绍模型。

符号定义。

N:航班数量;

M:跑道变量,M∈{1,2};

Oξ:不同走廊口的有不同的进场路径集;

Xir:航班i选择路径r分配的着陆时间;

Eir:航班i(i=1,2,…,N)选择路径r的最早着陆时间;

Lir:航班i(i=1,2,…,N)选择路径r的最晚着陆时间;

MPS:最大班位置最大转换数;

yir=1为航班i选择路径r进场;

yir=0为航班i不选择路径r进场;

Pi:航班i在FCFS算法计算后的着陆顺序中的位置;

Ki:航班i在优化排序算法计算后的着陆顺序中的位置;

ξ={A1,A2,…,Af}为不同的走廊口,共有f个方向的走廊口;

Rir:航班i(i=1,2,…,N)选择标准仪表进场程序r进场;

Wm:进场航班选择完进场路径后对应的着陆跑道m;

Sij:航班i和航班j之间的安全时间间隔,这里i为前机j为后机,i=1,2,…,N;j=1,2,…,N;i≠j;

Dij:航班i和航班j之间选择不同跑道的安全侧向时间间隔,这里i为前机j为后机,i=1,2,…,N;j=1,2,…,N;i≠j。

假设某一交通拥挤时段,有N架航班等待着陆,在进场航班排序调度问题中,文中优化目标是总完成时间最小,则目标函数为

从目标函数可以看出,比目标着陆时间早着陆是可以接受的,但不希望比目标着陆时间晚着陆。

约束条件:

1)安全间隔约束。

2)路径约束。

3)位置约束。

4)时间窗约束。

5)跑道约束。

式(1)为目标函数,表示所有进场航班的完成时间最短,式(2)为进场航班要满足进场间隔要求,与单跑道一样,只是需要判断是否同一降落同一跑道;式(3)为进场的航班只能选择一条进场路径选择;式(4)为最大移动位置数(MPS);式(5)为着陆时间窗约束,随路径的选择而变化;式(6)为降落到不同跑道的航班满足的侧向间隔,与跑道运行模式有关。

2.2 TS-DP(TS-FCFS)算法求解

空中交通管制员采取路径与排序决策时,目的是限制航空器在受干扰环境下的运行延误[14]。在这项工作中,一个路径决策与调度决策分开解决的迭代方法是非常有效的。这个方法是基于一个固定飞行路径的排序算法的有效性,于是进场排序问题部分采取动态规划的方法,该方法是建立在位置约束与着陆时间窗的约束下,减少了计算量,并且保证解的有效性。将该算法嵌入到禁忌搜索的路径搜索中,作为禁忌搜索的评价函数对问题每一次的移动进行评价。

根据就进场排序采取先到先服务与位置约束2种规则,将进场航班的TMA-FM问题按以下2个方法求解:①TS-FCFS算法;②TS-DP算法。2种方法的区别只在于进场排序模块的使用方法不同。

2.2.1 进场排序算法

针对进场航班的排序调度问题,我们采用约束位置转换算法(CPS)对进场排序问题进行求解优化,主要思想是在通过FCFS获得的着陆队列顺序的基础上,通过限制每架航班顺序中的位置在一定的范围下变化,并使得轻或中型机在前,重型机在后的方法来减少前后间隔,从而求取最佳的排序结果。显然,CPS算法基本思想尽管很清楚,但实现起来比较难。因此,根据安全规范要求的间隔约束、时间窗约束等条件下,在位置约束的框架下,引入动态规划(dynamic programming)方法[15]对排序模块的模型进行求解,并结合滑动时间窗的方法将进场航空器进行分组,分组进行排序[16],降低计算时间。

假设进场航空器数为n,最大位置偏移值为k,那么每一个k-CPS队列都可以由定向图的一条路径表示,该定向图的大小由参数n和k决定。在CPS网络中共含有n个阶段,即1,2,…,n,每阶段对应着飞机在最终序列中的位置。

当n=6,k=1时,由表1可以明显的看出,每个阶段飞机可能的分配情况。CPS网络图见图2,其中s与t分别代表源节点与终点。定义从源节点s到阶段1对应的节点的间隔为0,同理,阶段n对应的节点到终点的间隔也为0;

将CPS网络中每个阶段的节点按照一定的规律先后连接成1条弧,在满足各种约束下,则1条完整的路径代表1种排序策略。例如,在图3中,比如选择1条路径(2-1-3)→(1-3-4)→(3-4-5)→(4-5-6)→(5-6)→(6),那么得到的排序结果为2-1-3-4-5-6。

假如网络中有一些路径当不包含所有的进场航班序号,也就是说没有完整形成一个可行的排序方案,可以通过剪枝策略排除一些不可能的结果,简化网络。

结合位置约束方法对限制每个进场航班按先到先服务的顺序限制前后移动范围,结合图3,算法步骤计算如下。

1)确定位置约束MPS,生成带有3个数字的节点,如:(1-2-3)。

2)根据按照位置约束限制MPS<1或2,确定每一个阶段所具有的节点;根据位置约束,例如,当MPS=1时,则阶段1可能对应的节点为(1-2-3),(1-3-2),(1-2-4),(2-1-3),(2-1-4),对于不合理的节点去除。

3)按照动态递归的方法,在满足安全间隔约束Sij,以及着陆时间窗[Eir,Lir]的约束下,以目标函数做阶段指标,按照顺推方法计算每一阶段指标函数,直到计算到最后一个节点

4)每条路径对应一个排序方案及优化目标函数值,目标函数最优的为排序结果效果最好的,然后输出对应的排序结果S(F)。

将带时间窗与位置约束的动态规划的方法极大的降低了计算时间,保证了TS-DP算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2.2.2 进场路径选择算法

禁忌搜索(tabu search,TS)算法是基于局部搜索的一种扩展的启发式算法[17],充分利用记忆功能来引导搜索,是一种模拟人类具有记忆功能的智力寻优思索的过程。TS算法将一种灵活的存储结构和对应的禁忌准则应用到搜索寻优的过程,避免重复访问最近访问的局部最优解。从而保证多样化探索,加快了搜索优化的效率,最终完成全局性的优化。

TS算法主要由评价值函数、初始解、邻域结构、禁忌表、藐视准则、终止准则构成的,其中邻域结构与评价函数是TS算法的关键,对算法的合理适当的实现有举足轻重影响,下面设计TS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符号定义。

F:当前解,即一组进场航班流的路径集;F′表示下一个新的当前解,即下一组进场航班流的路径集;

L:为关键路径的候选集;

Wirm:进场航班i选择路径r后对应跑道m;

ls(L):进场航班流的关键路径。

n:进场航班数量;

η(F):当前解的邻域结构;

Ω(F′,S(F′)):当前解的移动评价值;

λ:算法迭代次数;

S(F′):当前解的1个路径集对应的排序优化队列。

1)邻域结构。邻域结构[18]是禁忌搜索算法的非常重要的概念,该结构的好坏直接影响最优解求解。设计基于关键路径的邻域结构,能够更好的平衡进场路径选择关键因素。关键路径是运筹学中网络计划图中的概念,指的是在网络图中可以计算出各路线的持续时间,其中有一条线路的持续时间最长线路称为关键路线,或者称为主要矛盾线[19]。

设已知一个路径解F={R1r,R2r,…,Rnr}r=0,1,2,…,p。式中Rir为进场航班i对应的路径r。由于不同路径的进场时间不同,每个航班选择的路径r对应不同的着陆时间窗[EirLir]以及对应相应的跑道m,然后为进场航班进行排序优化,基于先到先服务与带着陆时间窗的CPS排序,对该进场航班选择的路径下进行排序优化,优化后排序队列为S(F)。

首先定义关键路径的候选集L,因为进场航班无论选择哪条路径都对应一条跑道着陆,则设候选集L={Rir,…,Rjr}i,j=1,2,…,N,r=1,2,…,p。而关键路径是候选集中选择,则关键路径为:ls(L)={L|maxL(Xjr-Xir)};即关键路径为在该路径上进场航班持续时间(或延误)最长。当前解的邻域为:η(F)={Xir′}Xi∈ls(L),r’∈{r|Xir1≠Xir}。当前解F的邻域为η在关键路径ls(L)上的进场的每一架航班在可以选择的路径集中在选择另外一个路径组成的进场航班流的路径集F′为一个邻域中的一个子集,所有可能的F′的集合为η(F)为F′的邻域。

例如,以北京终端区向南运行为例,红线为进场程序,可以看出在大王庄(VYK)进场点,VKK-01A与VYK-02A2条路径,假如进场航班计划的进场路径见图4为(1-1-2-1-1-2-1),假设当前关键路径为VKK-01A,则邻域结构为:(2-1-2-1-1-2-1),(1-2-2-1-1-2-1),(1-1-2-2-1-2-1),(1-1-2-1-2-2-1),(1-1-2-1-1-2-2)。见图4。

2)移动及移动评价。移动首先要有移动评价,根据当前的评价在做出下一步的移动,前面已经提到当前解邻域,移动评价就是对当前解的邻域内的每个可能的解进行评价,以目标函数作为评价,即对每个路径解进行排序优化后的进场航班的总完成时间作为评价值Ω(F′,S(F′))。通过先到先服务与带着陆时间窗的CPS排序两种方法对移动进行评价。而移动是指当前解中的每一架航班的一次路径选择为一次移动。

3)藐视准则。藐视准则采用基于评价值Ω(F′,S(F′))的原则,当禁忌对象的评价值Ω(F′,S(F′))优于当前最优解的状态,那将此候选解接触禁忌,并且做为新的当前最优解,如果候选解都被禁忌了,就对候选解集中最优的候选解解禁,从而得以继续的搜索,这是对算法陷入死锁的简单处理方式。

按照TS-DP算法设计是TMA-FM问题分开求解的,整个过程按照路径选择模块与进场排序模块在图2的计算流程中进行计算。对于禁忌算法的终止准则,设定在一个给定的连续迭代次数λ=20内,如果当前的最优解没有变化则就停止迭代。

由于终端区进场的路径选择一般较少,并且在算法中加入RESTAST策略:在算法迭代过程中,如果一个最优解连续θ=10(θ<λ)次出现,则随机在总邻域内随机选择一个初始解进行计算。所以在一定的迭代次数内可以达到全局最优解。

TS-DP算法在解决排序模块的带时间窗的位置约束的动态规划方法快速有效解决了排序问题,在禁忌搜索算法中,设计了基于关键路径的邻域结构,使得更有效的搜索到最优解,同时,在搜索过程加入RESTAST策略,避免了陷入局部最优解的问题。

3 仿真验证

以北京终端区向南运行为例,对到达大王庄的进场航班流的路径选择进行算例分析与仿真验证,如图3所示。通过SIMMOD对TS-DP与TS-FCFS的计算结果进行仿真验证。

1)仿真参数,其中速度、机型比例,以及各进场港点的航班比例等均采取北京首都机场22:00~22:30时的航班时刻实际数据进行设置。其中北京首都机场向南运行模式为:19/18R为主落跑道,18L为主起跑道。

2)在SIMMOD仿真平台上建立北京终端区向南运行空域与跑道模型,按照理论计算的参数,在SIMMOD中进行设置。

3)然后将理论的计算输出的路径选择结果与进场排序时刻输入到SIMMOD软件的flights文件中,通过报表Reporter与simulation输出数据对结果进行分析。

首先利用TS-DP算法对初始数据进行理论计算,计算过程与计算结果如图5、图6、图7所示;在图5中,实线代表在迭代过程中最优值,星点表示当前解对应的最优值变化过程,可以看出,在路径迭代寻优过程中,首先在第6次结果达到了当前最优路径组合,最优值连续10次没有改变,此时启动RESTAR策略,在候选集中随机选择一个路径组合,继续迭代寻优,很快又达到与之前一样的最优解,到第25次迭代时,最优值在规定的20次迭代范围内没有改变,于是输出最优解。

图6是基于FCFS的进场路径选择与计划路径下的先到先服务的排序结果的对比,结果显示,经过路选择后的一队航班的整体落地时间节省了108s。

图7中星型线代表TS-DP算法的计算结果,圈型线代表TS-FCFS算法计算的结果,经过TS-DP算法优化后进场航班的总完成时间节省了161s,所以,在理论上讲,TS-DP算法对优化进场路径选择与排序问题是合理有效的。

接下来,将TS-FCFS与TS-DP算法结果输入到SIMMOD仿真系统中进行仿真验证,建立模型及运行过程见图8。

在北京进近现行实际管制运行中,通常会按照计划的航路进场,偶尔由管制员根据经验采取简单的路径选择方法。例如北京进近南面进场航班的进场路径,会根据这些航班各自进场方向安排这些航班的路径,从东面进场的航班通常选择VKK-01A进场,从西面进场的航班通常选择VKK-02A进场。但有时管制员也会做一些小的调整。对于进场航班流暂时没有有效的路径选择方法,下面将在SIMMOD仿真平台上,对该方法计算的仿真结果与北京管制现行的路径选择规则下的仿真结果进行对比。

通过SIMMOD仿真数据输出结果:计划路径进场时总完成时间为1 659s,TS-FCFS算法优化结果仿真的进场时间为1 510s,相对于计划的路径节约了149s;经过TS-DP算法优化的结果仿真后进场航班的总完成时间为1 335s。相对TS-FCFS算法的仿真结果节约了175s。可见,从仿真运行角度,进场航班的路径选择能减少进场航班进场时间,提高进场运行效率。

综上所述,从理论与仿真运行两个角度对进场航班的TMA-FM问题的算法进行了验证分析,理论上,主要是通过Matlab等计算工具事先对21架进场航班的计划的路径通过先到先服务的排序规则计算进场总完成时间,然后在此基础上通TS-FCFS与TS-DP的对进场航班进行路径优化与排序优化,数据显示优化结果明显;从仿真运行角度,对TS-FCFS算法以及TS-DP优化输出结果进行仿真验证,同样数据输出显示优化结果明显。

4 结束语

选择什么样的终端 篇5

7.10日,本人有幸参加EMKT广东营销界在广州天河举办的“广东营销;有你更精彩”营销人员见面会,又有朋友探讨这个话题,“包场”到底是怎么回事?我说:你就已经参与其中了,怎么还问我呢?他一脸的不解回答说:“我参与过吗?一点印象都没有啊?”

向前面看,会场门口清楚的写着“一楼咖啡厅下午2――-5点EMKT包场”相视一笑,拍了拍头,豁然开朗。

我开玩笑地跟他说:包场就是“我的,统统进去,你的,统统不行”渠道包场就是垄断终端(这里指日化线产品非专业线)。

垄断终端是资源整合,不是欺行霸市;是优势集中,不是风险转移。

一、包场模式的推广、借鉴、复制首先要做好三点聚焦。

1、产品聚焦:经销商将代理的生产厂家产品进行合理的组合,由单一品牌向“三三制”多品牌转变。任何一家商场都不可能只卖一个牌子产品,除非是品牌专卖店。江苏、浙江曾出现这样的现象,##奇、##福就这样包过场,这也不是“广东式”的“包场”(促销、陈列权独家所有),实质是“江浙式”的“买断终端促销权或独家竟标”(买断后该商场只允许买断方独家上导购人员,但其他品牌还是可以陈列,自然销售),

多品牌三三制是指至少有9个品牌,三个3线终端品牌做为稳定的长线产品运作,质量有保证,厂家可以提供铺底、帐期、部分费用支持,占用资金少;价格不透明,操作空间大;厂家服务、跟进及时到位,易沟通;退换货方便,货物风险小;市场保护,封闭终端,不易串货乱价等。

三个2线名牌产品,一般为有媒体广告的流通产品,促销阻力小,利于自然销售。除1线品牌不做(利润太低,不足以支付包场费用和扣率,)主要是为顾客提供多样选择,为商场提升人气,避免产品断挡和品牌意识强的顾客不买3线品牌而转卖1线品牌由此造成销售额的流失。

三个杂牌产品,一般为非流通产品,产品质量尚可,厂家是生产型的中小企业,无力做市场推广宣传,不做品牌只做产品,用较高的利润空间吸引经销商进货,依靠经销的回款保证工厂的开工。这组产品是主要的利润来源。

随着包场的扩展和销售规模的递增,由原来以品牌或品名区分的概念要逐渐模糊和淡化,向以品类为导向“产品群”过渡,选择各品牌最好卖、好用、好赚的单品组合成“产品群”化零为整。完成由利用品牌的知名度提升经销商地位向打造经销商品牌的美誉度带动产品销售转变。

2、渠道聚焦:经销商最初一般都是单品牌做单场,例如你单品牌做了10个单场,每个单场又有10个品牌,按平均销售额各场占10%,如果你包了一个场,同时经营10个品牌,这个场的销售额你就占100%,做一个场和10个场是一样的规模,并且经济效益会更好。你会选择哪一样的模式呢?你可以做10个包场,但你能做到100个单场吗?

终端促销七大选择技巧之七 篇6

上期讲了赠品的种类选择,现在需要研究如何把赠品送到顾客手里,也就是赠送形式。

1、光顾赠送:给所有光顾指定地点的顾客派发赠品,多出现于新产品上市时的样品派送。

2、自助获赠:需要顾客的互动配合,才能得到赠品。比如顾客交还诸如盒盖之类的购物证据就可获得一份免费的邮寄赠品。

3、随物购买赠送:买A送B。但要注意如下问题。

A、包装内放置,容易淹没赠品,所以在包装上要做一些表现。

B、包装外捆绑,占货架空间,也会被爱占小便宜的顾客和工作人员拿走,更重要的是,容易成为渠道的灰色利润。

C、交易后赠送,即由终端促销导购人员在交易完成后赠送,执行比较麻烦,截留比率较高;赠品价值高的话,还容易出现混乱场面。

4、抽奖赠送/收集(卡片)兑换赠送:在促销活动的产品中按比例放人卡片一类的东西,然后根据规则,抽到获奖卡片,或收集到一定数量,即可兑换相应赠品。此为延迟回馈型。若直接将赠品按比例放人产品包装中,抽到者即可获奖,则为立即回馈型。此类促销适合频繁消费的产品,其赠品价值一定要比较高,否则对顾客没有足够的吸引力。

5、会员邮寄赠送:给会员免费邮寄赠品。

分析H公司的促销报表,可以发现,该企业习惯采取包装外捆绑赠送和交易后赠送的形式,却没有考虑到自身在终端执行上的资源和机制是否匹配。事实上,他们的包装外捆绑赠送和交易后赠送被渠道成员,甚至是企业内部人员大量截留;而少有在终端上落实到位的促销品,也因为没有合格的终端促销人员,被顾客所漠视。

赠送形式选择的基本原则促销时机

1、促销时机

A、新品上市:光顾赠送、随物购买赠送;

B、常规促销:随物购买赠送、抽奖、收集助获赠;

C、退市促销:随物购买赠送。

A、短期拉升:随物购买赠送、自助获赠;

B、长期维持:光顾赠送、会员邮寄赠送、随物购买赠送、抽奖、收集。

3、方便赠送

A、方便、简单:包装内赠送、包装外赠送、光顾赠送、会员邮寄赠送;

B、复杂:交易后赠送、自助获赠、抽奖、收集。

4、传达信息

A、信息明确:包装外赠送、光顾赠送、会员邮寄赠送;

B、信息模糊:包装内赠送(需要包装表现以弥补),交易后赠送、自助获赠、抽奖、收集(需要广告、终端宣传以弥补)。

5、产品市场特性

A、耐用消费品:光顾赠送、随物购买赠送助获赠、会员邮寄赠送;

B、快速消费品:光顾赠送、随物购买赠送奖、收集。

6、产品价格特性

A、高溢价:随物购买赠送、抽奖、收集;

B、低溢价:光顾赠送、随物购买赠送、自助获赠、会员邮寄赠送。

以H公司为例,对这一选择过程进行简单描述。H公司是专业生产儿童日化产品的企业,产品可以划勾耐用消费品了,但溢价能力低;促销活动的时机是新品上市和季节性促销;目的是能持续提升销量;同时还要考虑到H公司的执行状况,广告、宣传也比较少,所以赠送形式一定要直接传达促销信息。

基于以上几个要素,我们给H公司选择了“包装外赠送,包装内赠送(需要包装表现以弥补)、交易后赠送(配备导购员的终端)、光顾赠送”的赠送方式。(文章编号:1015)

选择什么样的终端 篇7

关键词:二级反渗透,EDI,混床,运行,操作,维护,成本

药用工艺用水主要分为饮用水、纯化水和注射用水3类, 其中纯化水是经原水 (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用饮用水作原水) 预处理、一级反渗透、二级反渗透 (也可以是混床、EDI或电渗析) 制备而成。制取纯化水的终端处理设备种类较多, 其成本、产水质量、操作、维护、成本各不相同。本文将对现在较为常用的混床、二级反渗透和EDI三种纯化水制取终端处理设备进行分析, 供大家选用时参考。

1 问题的提出

公司液体一号楼纯化水制取工艺中以混床作为最终处理工序, 根据混床的工作特性, 当树脂交换饱和后, 为使其能继续保证产水水质要求必须进行酸碱再生。由于产量的扩大, 导致水系统运行时间加长, 由此加速了混床树脂的交换饱和趋势, 相应地缩短了混床的再生周期 (由原来的8天左右降至4天左右) , 频繁的再生既造成了酸碱成本的升高、缩短了树脂的使用寿命, 同时又极大地增加了员工的工作强度, 一定程度上给正常供水增加了不稳定因素。

2 查找原因

在分析原因前, 先看一下公司液体一号楼纯化水系统工艺流程, 如图1所示。

经过认真的分析讨论并咨询相关专家后, 我们找出两个原因: (1) 产水量增加, 同时交换量增大; (2) 工艺落后。

3 解决对策与分析

3.1 解决对策

解决问题的对策如下:

(1) 树脂接近使用寿命, 更换树脂;

(2) 调研现行的新工艺进行技术改造 (进行运行质量及成本对比) 。

3.2 对策分析

现就混床与二级反渗透及EDI进行运行、操作、维护、成本等方面对比, 并择优进行改造。

3.2.1 运行对比

3.2.1. 1 混床

混床在有效的交换周期内, 出水水质稳定, 其电阻率可达14 MΩ, 一旦到达失效终点, 则电导率会急剧上升, 出水水质也随之不稳定。由于其交换周期受到操作工的操作水平、再生剂质量、预处理水质以及树脂本身的质量等因素的影响, 因而存在有效周期时间长短不确定的因素。所以, 在 (反渗透+混床) 的系统中至少存在两个混床, 一用一备, 以减小混床突然失效而带来的风险。

3.2.1. 2 二级反渗透

二级反渗透是利用反渗透膜的半透性和微孔性来去除水中的杂质, 从而使水得到净化的设备。但由于受到半透膜膜孔直径的影响, 对于水中化合价低 (一、二价) 的盐类离子去除效果较差, 并因此影响产水的最终电导率。

为了提高二级反渗透的出水电导率, 除需在预处理中增加阳离子交换柱来去除水中的硬度, 同时在一级反渗透的出水还必须增加脱气塔来去除水中的游离性二氧化碳。同时, 我们也调查了本公司药物研究所和液体二号楼纯化水制备系统的运行, 其终端处理采用二级反渗透, 自运行来, 通过对前级系统进行加强监督、管理, 二级反渗透出水水质一直稳定, 其出水电导率正常控制在0.7μs/cm左右。

3.2.1.3 EDI

EDI又称连续电除盐 (EDI, Electro deionization) , 其是利用混和离子交换树脂吸附水中的阴阳离子, 同时这些被吸附的离子又在直流电压的作用下, 分别透过阴阳离子交换膜而被除去。其也是将两种已经成熟的水净化技术 (电渗析和离子交换) 相结合, 溶解的盐在低能耗的条件下被去除, 在运行过程中不需要化学再生, 并且出水电阻率较混床出水还要高, 可达10~18.2 MΩ·cm, 满足国家电子级水I级标准。

EDI对一级反渗透出水电导率没有太高的要求, 进水电导率在4~30μs/cm都能够合格产水。可能需增加软化装置, 去除水中的钙、镁离子。若电导率较高时只需调节运行电流的大小和加药量 (氯化钠) 的大小。

EDI属于环保型技术, 离子交换树脂不需酸、碱化学再生, 节约了大量酸、碱和清洗用水, 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更重要的是无废酸、废碱液的排放, 属于非化学式的水处理系统, 它无需酸、碱的贮存、处理及无废水的排放。

3.2.2 操作对比

3.2.2. 1 混床

混床再生时间比较长, 再生中需耗用大量的RO水将混床冲洗合格, 如液体一号楼再生一个混床正常情况需耗用10 t左右的RO水。混床的设备操作在纯化水系统中是比较复杂的, 从一开始的领用酸、碱到最后的再生结束最少需两个班的多人配合, 劳动强度较大, 同时由于混床的交换有效周期的缩短会带来混床的频繁再生, 进一步加大了再生时的劳动强度。

混床再生时, 其需与酸、碱进行接触, 对操作工来说是一种危险性的操作, 而且再生时虽然操作工穿戴有劳动保护用品, 但仍存在着一定的人身安全危险。

混床再生后的使用有效期与操作工的经验、工作责任心及再生化学试剂的质量有着很大关系, 由于其操作大部分靠经验操作, 难免会出现混床再生后在备用期内就失效, 不能使用的事情, 这样就有可能会影响正常生产。

3.2.2. 2 二级反渗透

在实际使用中, 二级反渗透操作相对于混床来说比较简单, 只需要启动进料水泵 (其他辅助设备与其联动) , 整个机组将正常运行, 操作工只需根据出水电导率及p H值来调节氢氧化钠量, 以及巡查脱气塔风机运转是否正常和定期清洗过滤海绵。

3.2.2.3 EDI

由于EDI是由几个产水量相同的模块组成, 根据实际纯化水的使用量开启或停止EDI模块, 手动操作比较频繁, 但操作比较简单, 只需开启EDI进水阀门、极水阀门和浓水阀门, 以及在打开电源的同时根据出水水质调节加药量 (氯化钠) 及电解电压和电流的大小, 对操作工的职责要求较高。

3.2.3 维护对比

3.2.3. 1 混床

(1) 日常维护。除正常的再生操作外, 由于管道为ABS工程塑料, 经常需对“跑冒滴漏”进行处理, 用ABS胶粘环境温度高时需5~6 h, 若温度越低则凝固时间越长, 容易影响生产;

(2) 年维护。混床在正常使用情况下, 每年加入2 kg阴树脂和1 kg阳树脂;每3年需更换1次交换树脂, 同时需对树脂进行处理, 约需2天的时间完成。

3.2.3. 2 二级反渗透

(1) 日常维护。由于管道主要为不锈钢, “跑冒滴漏”的原因一般为卡箍漏水, 修复只需几分钟, 但通常反渗透两端密封端口处极易产生滴漏现象, 维修不易。另外, 每月对所有的电器进行一次点检, 同时每天对膜组件进行一次反冲洗, 并根据使用中膜的进水压力、系统回收率、产水电导率等实际情况对膜进行化学清洗;

(2) 年维护。每3年对反渗透膜进行更换, 更换整个反渗透膜组, 约需1天左右的时间。

3.2.3.3 EDI

(1) 日常维护。由于EDI管道主要为不锈钢, 故其管道的滴漏现象与二级反渗透一样多为卡箍漏水, 维修比较简单。由于EDI采用了大量的自动化控制系统, 一旦自动化控制系统出现故障检修比较麻烦, 但这种情况一般很少出现。另外, 水质不合格则重新调试合格也需较长的时间。

(2) 年维护。由于EDI树脂交换膜的使用寿命只有3~5年, 在到达使用年限以后就必须对除控制系统以外的所有EDI组件进行更换, 约需1~2天完成。

3.2.4 成本对比

3.2.4. 1 混床

树脂更换费用以本公司液体一号楼制水工段为例, 2台混床 (一备一用) , 3年更换阴阳树脂一次费用为12 600元 (732号阳树脂350 kg, 717号阴树脂700 kg) 。统计2007年混床一共再生了121次, 每次需盐酸36瓶 (2 500 ml/瓶) 共4 356瓶计80 586元 (18.5元/瓶计) , 每次需氢氧化钠80瓶 (500 g/瓶) 共9 680瓶计46 464元 (4.8元/瓶计) , 则全年共131 250万元。按每条线每年再生60次计费用需63 000元。

全年运行电费:2.2 k W的混床泵1天运行18 h, 则1年需7 516.1元。

另外, 每再生一次需耗费RO水约10 t, 全年每条线共耗水600 t, 按照目前RO水的价格6元/t计, 全年共计3 600元。

因接触酸、碱等化学腐蚀品, 每年需为操作工准备大量的劳保用品, 如耐酸、碱手套、呼吸过滤器、劳保服等物品。

全年1条10 t/h的纯化水制取系统混床的运行费用大概在8万元左右。

3.2.4. 2 二级反渗透

每3年更换反渗透膜1次, 共12根 (品牌:海德能) , 按照现在市场价格需5 400×12=64 800元, 则折算成1年需2.16万元。

全年运行电费15 k W的高压泵1天运行18 h, 则1年需5.124 6万元, 2.2 k W脱气塔风机1天运行18 h, 则1年需0.751 6万元。

全年1条10 t/h的纯化水制取系统二级反渗透的运行费用大概在8万元左右。

要改为二级反渗透, 则需在一级反渗透后面加上1套脱气塔 (去除二氧化碳) 装置, 改造费用大概在30万元左右。

3.2.4.3 EDI

EDI模块每3~5年需更换1次, 每块按照现在市场价格为6.4万元, 则更换1次需6.4×3=19.2万元, 则折算成1年 (按4年换1次计算) 需4.8万元。全年运行电费每个模块每小时耗电量为3 k W, 每个模块每天运行18 h, 则1年需1.024 9万元。

全年1条10 t/h的纯化水制取系统EDI的运行费用大概在6万元左右。

改混床为EDI作为最终处理装置, 无需在预处理中作大的调整, 但需在EDI前加软化装置, 经调研, 混床改为EDI的改造费用大概在35万元左右。

3.3 对策比较

对混床、二级反渗透及EDI三种方式优缺点对比如表1所示, 对混床、二级反渗透及EDI三种方式的综合分析如表2所示。

4 结语

综上所述, 纯化水系统改造, 从产水质量、性能、操作、环保等多方面综合考虑, 反渗透+EDI结构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可以说, 纯化水的制备是整个药品生产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水处理方法也越来越多, 特别是纯化水处理的终端处理设备由于产水质量对药品的影响最直接, 所以如何选择一种经济、可靠的终端处理方法成为大家关心、讨论的重点问题。

参考文献

[1]叶婴齐主编.工业用水处理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9

选择什么样的终端 篇8

迈入2014年, 终端市场的竞争不断加剧, 以“中华酷联”为代表的国内终端厂商在千元智能机市场展开激烈交锋, 针对产品配置、价格、粉丝等各个层面的竞争手段更是层出不穷, 但值得注意的是, 各终端厂商已经越来越少以产品配置作为产品的亮点, 即使是以“发烧”而著称的小米, 也开始放弃发烧的本色。

可以说, 手机配置中可拿来作亮点的元素越来越少, 而各家厂商同等价位的手机配置差距也越来越小。

硬件的卖点越来越少

从近期已发布和即将发布的机型来看, 各家新推出的终端产品卖点已经越来越少, 尤其是在硬件层面。8月初, 联想发布K920旗舰手机, 在整场发布会的产品介绍上, 针对硬件配置, 联想仅就超级相机方向进行阐述, 而整场发布会的关注点则聚焦在了粉丝互动上;小米4的展示重心则围绕一块钢板的艺术展开;而从9月初即将发布的几款热门机型预热来看, 硬件层面的卖点大都围绕金属边框、相机、手机尺寸等, 已经没有太多的差异化元素。终端手机的同质化竞争越来越明显。

在此之前, 小米等互联网厂商通过手机预售的模式, 在上游供应链环节掌握了更大的话语权, 其成本控制能力相比其他厂商具有一定优势, 然而在2014年, 这种优势也在逐步丧失, 且手机预售模式在激烈的市场角逐下也不再适用, 互联网终端厂商不可避免地与传统终端厂商展开正面交锋。产品利润也在不断压缩。

目前苹果、三星依然囊括整个终端产业的大部分利润, 国内终端厂商的利润空间十分微薄, 且随着竞争的日益加剧, 国内终端厂商更加重视终端出货量及用户数, 以期在未来增加盈利空间。

2014年, 智能手机市场未有太突破性的产品出现, 即使是即将面世的i Phone6带给用户惊喜也十分有限, 产品创新乏力之下如何破局?产品营销、延伸配件以及用户黏性都成为博弈的关键, 尤为关注的是, 终端厂商已全面转型“体验至上”。

终端厂商在销售智能终端时, 已经不仅仅是卖一部手机, 而是为用户提供一个以终端产品为中心的完整生态链条。

一部手机, 一个生态

从用户端来看, 选择手机的理由变得越来越简单, 在随机调查中, 一位80后的女职员说, 用惯了苹果手机以后, 再换其他的安卓机型, 感觉非常不适应, 而且安卓手机的运行速度相比苹果并不流畅;一位95后小姑娘选择小米手机的理由则是“速度快”……如何满足用户这种简单需求, 对于终端厂商而言并非一件易事。

用户感知推动了终端厂商服务模式的转变, 乐粉、果粉、米粉、花粉等粉丝经济的出现正是用户体验变化后的产品, 各家通过与用户的紧密互动, 提高用户对产品的品牌认可度, 提升用户黏性。

如今, 评价一款手机终端, 仅仅从产品性能本身去评判未免有失偏颇, 用户选择产品的理由已不再是过去的货比三家, 而是优先选择品牌, 基于品牌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 这种方式也在倒逼终端厂商不断完善自己的产品生态。

从终端厂商今年所发布的新品策略看, 各家越来越聚焦于精品策略, 一年只发布一款或几款机型, 基于此在操作系统、线上和线下粉丝互动、应用商店等服务层面为用户提供更多样化的选择, 各厂商越来越重视产品生态的构建和用户粘性的培养。

一部手机, 一个生态, 智能终端的发展模式越来越多样化, 虽然产品本身的差异化元素越来越少, 然而各厂商针对于目标用户的定向服务依然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上一篇:方差检验下一篇:录取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