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评价

2024-08-22

德育课评价(精选12篇)

德育课评价 篇1

高职院校的课改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作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主阵地的德育课也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技术及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改革。通过从事高职院校德育课的一线教学工作, 我对德育课中实行过程性评价产生了一些思考。

一开展过程性评价的科学性问题

高职院校德育课的传统评价方式, 用终结性评价直接考核学生对学科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德育课知、信、行三维度中更偏重于知。而当今广泛采用的过程性评价则更注重信和行, 虽然对学生“信”和“行”的能力提升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但对部分缺乏德育课学习积极性的学生而言, 对于帮助其掌握“知”缺乏足够的制约性。

另外, 教育测量与评价进入高等师范教育公共必修课不足10年, 起步较晚, 大部分学校和教师对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 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 在其成熟之前, 传统评价模式还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过程性评价的开展产生影响。而大部分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 对传统评价模式形成了较强的依赖性和习惯性, 片面强调学科知识的有效传递, 对过程性评价的认识不足、理解不清, 有的甚至将过程性评价简单地理解为提高学生考试通过率的手段, 势必对过程性评价的推广造成一定阻碍。

同时, 虽然实施过程性评价的高职院校德育课非常注重实践对学生的影响, 但会出现学生对德育课教学过程的兴趣度远远高于作业兴趣度, 过程性评价中作业完成质量相对较低, 这对德育学科知识的掌握不利。

在这些实际情况下, 笔者认为要理性地看待德育课的过程性评价, 要理顺德育课过程性评价与学生掌握德育课学科知识的关系, 辩证地吸收两种评价方式的优势。支持过程性评价的教师, 要注意防范过程性评价可能带来的轻学科知识的问题, 不能将德育课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全部归结在终结性评价上。不支持过程性评价的教师, 要改变故步自封、墨守成规的教学理念, 积极投入课改大潮, 充分依托自身的教学经验, 更加科学和高效地推进过程性评价课程改革活动。

二开展过程性评价与教师素养问题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师素养的高低与高职院校德育课教学效果有直接关系。更重要的是, 过程性评价是一个充满探索性的教学实践过程, 对教师的教学热情、教学活力等均有较高要求。而目前, 师资力量薄弱、知识结构单一和教学能力不高是当今高职院校德育课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 2012年10月, 江苏省教育厅出台的《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督导评价标准 (试行) 》中对于德育课教师队伍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专任德育课教师的师生比不低于1∶350 (在籍生) 。而事实上, 截至2012年11月, 我校的专任德育课教师只有3名, 与全校共有在籍生4701名相比, 德育课专任教师数量严重缺乏。

长期以来由于对德育课存在“业务技能要求不高”“考核不严”的错误解读, 学校出于降低办学成本、提升人力资源效率的原因, 德育教师的兼职目的、兼职效果与兼职教师制度的初衷出现了较大背离。同时, 由于学校对兼职教师缺乏明确的科学管理制度和健全的评价机制, 德育课兼职教师队伍缺乏稳定性, 教学水平更是参差不齐, 严重弱化了教师开展过程性评价的能力和条件。

由于德育课属于综合性的社会学科, 概念复杂、抽象。而德育课开展过程性评价后, 由于教授内容更加灵活、广泛, 这就要求德育课教师不仅具备丰富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 还需对必要的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现象等有较为深刻的理解。与之相对的是, 部分德育教师的教学内容固化、教学形式单调, 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广泛存在。

因此, 我认为提升教师素养、提高教学水平是德育课过程性评价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学习。 (1) 加强调查研究。在各高职院校开展德育教学过程性评价的实践探索中, 各校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对存在问题的应对举措等方面形成了不同的特色, 各有优势、各有不足。德育教师要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 善于调研、批判吸收, 对发现的问题反复论证、深刻剖析, 寻求适合本校课程设置、学科特色和学生特征的过程性评价实施路径。 (2) 加强技能学习。保持对时政变化、经济发展和社会热点的高度敏锐性, 重视知识更新, 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准确地援引相关资料。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虚心学习, 不断磨炼和提升自己将掌握的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的教学技巧。恰当地使用电影、录像、幻灯片、录音及计算机等现代教学设备, 浓缩教学精华、扩大教学容量, 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效果, 加强道德修养。身教最为贵, 知行不可分。

另外, 教师是学生心中的道德形象, 德育教师一旦失去了学生在道德上的信任, 他的一切教育都将丧失说服力。因此, 德育课教师要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感召学生, 通过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感染学生, 从深层次上增强德育课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三建立有利于开展过程性评价的激励机制

较传统评价方式而言, 过程性评价的内容更为全面, 目标更为多元, 需要采取的数据量大, 过程烦琐, 占据了教师的大量时间。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过程性评价的考量机制远远滞后, 严重影响了教师开展过程性评价的积极性。如笔者所在的无锡卫校在无锡卫校教学人员年度综合考核表中, 从师德师风、课时、论文发表篇数、课题数量、获奖情况等多个方面对教师进行量化考核, 但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过程性评价却始终未纳入考核体系, 既缺乏激励机制, 也没有惩罚措施, 成为削弱德育教师开展过程性评价积极性的最主要原因。

因此, 我认为学校应该为德育课过程性评价营造更为有利的客观环境, 为更好地开展过程性评价创造条件。

首先, 学校在严格做好管理工作的同时, 要更加注重对教师的人文关怀, 切实提高学校内部管理水平, 避免因多头管理而导致教师工作负担的加重, 清理可有可无、效果不佳的活动或管理项目, 给教师以宽裕的时间与空间投入过程性评价等各项课改工作中。提高教师适应教育环境的能力, 减轻教师非教学工作负担。其次, 建立起科学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提升教师教学主动性。激励机制方面, 可以设定过程性评价工作量量化标准, 对在过程性评价的竞赛或者交流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 在外出培训、晋升、年度考核方面给予一定程度的倾斜, 鼓励教师开展过程性评价的探索和创新。约束机制方面, 建立分管校长为组长, 各系部、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过程性评价推进小组, 对本校推进过程性评价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协调。推进小组每学年向各学科下达当年过程性评价的目标任务, 将目标任务及时分解落实到具体教师, 并将完成情况与分管校长、各系部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实施教师的薪酬奖金层层挂钩。多听“推门课”“研究课”, 坚决摈弃观摩研讨与常规教学“两张皮”的教学现象。将过程性评价工作量和工作成效纳入绩效考核体系, 并将其作为绩效分配的重要依据。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要理性地看待德育课过程性评价, 辩证地吸收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优势;提升教师素养、提高教学水平是德育课过程性评价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应该为德育课过程性评价营造更为有利的客观环境。

关键词:高职院校,德育课,过程性评价,思考

德育课评价 篇2

2014年5月12-14日,劳动部教材办组织了阳光德育校推进会。

一、经验交流摘要:

1、学校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一把手挂帅,校领导参加,全员德育、全程管理。

2、德育是一种战略,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目标是培养“有用的好人”。

3、建立学管制度、问题研讨制度、学生自我服务制度、全员德育制度、学生促学制度。

4、学生促学制度:班级学习目标管理制度;班级促学学习组建立;班级促学帮助计划;作业、笔记本检查制度;学习委员定期培训制度;学科进步奖;促学奖评选;班主任第一表扬公示制;专业学习前八强表彰制度;期末学生辅导制度;期中、期末三套卷子抽考;考前促学讲座教育制度。

5、提高班主任待遇,发放通讯费、医疗补助费等,对于全员育人贡献突出的一线教师考核高于一般职工待遇。

6、中层干部从优秀班主任中选拔。

7、学校注重学生出勤率、考试优良率、取证率、企业满意度、家长满意度。

8、个性塑造,规范与自主结合,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入学进行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室和学生个别谈话结合。

8、微博、微信、微电影、微视频、微小说等大V时代媒介的德育应用。

二、如何评价

如德国对职业态度的评价,反映在工件是否干净无杂物?工具使用是否放回原处?就像没有动过一样。评价做到了可以度量的层面。职业评价的标准有行业定位,而不是企业和学校。

三、思考一:学生德育评价的范围有哪些?

1、德育课程的评价;

2、学生德育行为-德育积分的评价;

3、德育实践性活动、志愿活动、公益活动、义务劳动、社会实践等;

4、德育累活动与学校各种活动表彰奖励;

5、参加学校自主管理,担任各级学生干部,参与管理。

思考二:德育如何取得实效?

即时评价让德育课散发高贵气质 篇3

关键词:即时评价;特点;方法 教师尤其是德育课老师在课堂中作评价时,应该即时,不能拖延,同时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以便促进学生发展,帮助其树立自信,而不是阻碍学生发展,毁掉其自信。这种即时评价就像车前的马,线上的针,对调控教学激励学生起到及时调节与导向的作用。

一、德育课即时评价的特点

1.随机性

评价的机会往往稍纵即逝,这就要求德育课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各种表现,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准确地接受和评价学生的信息。例如,在一接触法律时会涉及课堂纪律,军纪等,这时是最佳评价时机,千万不可错失这类机会。如:“大家看咱们班的某某同学,就是军纪里面标准的坐姿。大家给他鼓鼓掌。”无形中既提升了这位学生的自信,又给身边的学生树立了的榜样,很自然的达到育人的效果。

2.激励性

古人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一席话”必得使学生听得清楚且想听爱听。正因如此,魏书生上课初始的三言五语的鼓励便使学生精神为之一振,课堂气氛陡然活跃起来。但是必须真诚,尽量不用“不对”“错误”等否定性语言,不用一些有损学生自尊心的语言。俗话说:“士可杀,不可辱。”自尊心是人的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一旦挫伤一个学生的自尊心,他也许会失去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因此,在德育课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尊重需要。

3.差别性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个体,每位学生身上既体现着发展的共同性特征,又在所处的环境、接受知识的能力等方面存在着表现着个体差异。有个哲学故事:哲学家告诉国王,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国王不相信,派出很多宫女去寻找,结果没有找到。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思考,没有个性的教育,必然是失败的教育。

4.时代性

社会与时代的多样化要求教师尝试着用学生熟悉和喜欢的富有时代特点的词语去评价学生,而不是用老一套的词语去评价。如富有时代特点的一些语言,“酷、帅”等词语,这必将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加深对课堂知识的认识。

二、德育课即时评价的方法

1.用不同学科语言来评价学生

经济,法律教学中会有许多枯燥的理论知识,我们不可能随时都会处在一种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当课堂气氛稍微沉闷时,如果用“Very good”“OK”“Yes”“Well”等单词来评价时,学生会觉得新颖有趣,沉闷的气氛就会活跃起来,课堂教学就会顺利进行下去。

2.角色迁移法

当学生回答某个问题时,不直接用好与不好之类的词语加以评价,而是为其设计一个好的角色,并表示相信学生以后会实现这个角色。例如,我在上“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创业这个内容时,让学生设想一个优秀的企业领导应具备哪些素质。当某个学生回答后,我这样评价:“有你这样的人担任未来国有企业领导,我国国有企业怎么会走不出困境呢?”这样的评价,不言而喻既融洽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又给了学生相应的自信心。

3.提议评价法

这种评价方法主要针对当学生的回答不够完整,甚至部分错误时,为人师者一定要注意随时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答案,因为答案在生活中原本就是丰富多彩的。当学生的回答不够正确时,作为教师可以这样评价:“你的思维是活跃的,能够从××角度思考很不错,不过,我提议你如果从××角度思考那就更好了,试一试,好吗?”

4.模糊评价法

许多时候,都会出现学生回答的内容是基本错误,甚至于是完全错误。这个时候,教师不可以颠倒是非,仍然说“对”“好”。尝试直接避开他的回答,调侃他本人当时的表情或状态,化解尴尬的局面。例如,“有点紧张了。坐下想想好吗?”“我觉得你的思路比较独特。请坐下。”这些回答既不颠倒是非,又充满人情味,何乐而不为呢?

5.幽默评价法

即用幽默的手法调侃学生的回答,缓解课程的尴尬气氛。比如,当学生做选择题错误时,你可以这样调侃:“同学,恭喜你!排除了一个错误答案。能否继续排除错误答案,OK?”“看,这才是大家的风范。”这样富有人情味的调侃,一定会缓解尴尬的课堂气氛,同时又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6.体态语言评价法

即用特定的身体态势来支持、修饰或者否定言语行为,从而达到评价的效果。教师要善于利用体态语言来积极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比如,面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可以用点头、微笑、跷拇指、做V形手势、鼓掌等积极的体态语言加以评价,以此产生巨大的激励效应,唤起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而运用摇头动作时,应注意:幅度小,速度慢,同时面带微笑,这样,能给学生一种信息:“虽然错了,但老师并不责怪你。”

绣口琴心,褒贬相宜,抑扬有度的评价深深扎根于教者丰厚的教学功底,人文素养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是融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教学机智等于一身的教学智慧。只有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才能更好地发挥即时评价的功能,学生才会在评价的舞台上充分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总之,即时评价无定法,但一定要有法、得法,才能彰显德育课的高贵气质,从而更好培养和完善学生的人格魅力。

德育课评价 篇4

关键词:中职校,德育课,考核评价方式,创新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为有效发挥德育课这个主渠道作用, 我们必须推进德育课课程教学改革, 增强德育课教学实效性。德育课教学改革是多方面的, 其中德育课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将对中职校德育课考核评价方式改革创新做以下探析与思考。

一、中职校德育课考核评价方式现状分析

1. 考核评价方式单一, 片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结果。

现有中职校德育课考核评价方式主要是以书面考试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德育课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从而评价学生德育课的学习效果。书面考试方法长期以来一直是学生学习结果评价的重要手段, 学生学习结果通过卷面成绩反映出来。这对反馈学生学习效果, 督促学生学习理论知识, 提高文化水平将起到很好的作用。但德育课教学除了知识目标外, 还有能力和品格目标。这种评价方式只能评价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情况, 无法检验学生的能力形成和思想道德教育成效。学生有可能单纯为考试而学习, 只求卷面成绩, 考前背笔记, 而考后全忘记。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 (包括出勤情况、听课情况、作业情况、课堂主动参与情况等) 、行为表现、道德情感的培养及道德实践情况无法在卷面上体现出来。所以这种单一的卷面考试评价方式, 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结果。

2. 重理论知识的考核, 轻品格形成的评价, 弱化了德育课的教育功能。

德育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 不仅让学生获得相关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这就是德育课与其他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区别所在。然而现有中职校德育课考核评价中, 多是简单地套用其他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卷面考试方式来检测学生对该门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效果。这种考核评价方式只能了解学生对德育课程知识的掌握与否, 但它不能评判出学生是否把掌握的理论知识升华为情感观念, 是否转化为良好的品格。这种只重知识的考核, 轻视品格形成的评价, 在学生的学习导向上, 只会重视卷面成绩, 不会在乎自己的行为表现和思想改造, 弱化了德育课应有的教育功能。

3. 只注重结果的考核, 轻视教学过程的

考查, 容易让学生在品格形成过程中所养成的不好习惯得以继续发展, 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德育课要着眼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那么德育课的考核评价不应只在于结果, 也应在于过程。即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每个阶段都要掌握和了解学生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动态、行为特征。目前中职校德育课所采用的考核评价方式是终结性考试, 其结果只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测定, 并非对其思想道德素质等更深内容的评定, 考试分数和学生的实际表现相差甚远。这种传统的考核模式不仅不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 反而还会给学生造成认识上的偏差。即为通过考试而学习, 不是为内在素质的提高而学习;为拿分数而学习, 不是为形成良好的品格而学习。至于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不良习惯, 也将无法得到纠正。

二、创新德育课考核评价方式应遵循的原则

由于现有中职校德育课考核评价方式存在上述不足, 因此我们必须对其创新。创新德育课考核评价方式应把握以下三个基本点:一是要有利于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品格形成状况;二是要有利于引导学生平时端正学习态度, 自觉加强自身修养;三是要有利于学生自觉地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升华为道德情感, 并转化为道德实践行为。为此创新德育课考核评价方式应坚持以下原则。

1. 科学性原则。

坚持科学性原则就是要求我们所构建的德育课考核评价体系必须科学合理, 它能全面、客观、公正、真实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即我们所构建的考核评价体系既有用于考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卷面考试, 也有用于考评学生能力和品格形成情况的材料分析、心理测验等方式;既有结果性考核, 又有过程性考核。只有采用多角度、多方位的考核评价方式, 才有利于纠正单一考评产生的主观性、片面性, 使考评结论更为公正、合理, 才能推动学生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

2. 导向性原则。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 考试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 具有导向性功能。教师考什么, 学生就学什么, 教师怎么考, 学生就怎么学。我们现在所要构建的考核评价体系尽管不仅仅只是卷面考试这种形式, 但也要很好地运用这种导向功能。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掌握理论知识, 遵守行为规范, 提高品格修养上来。

3. 知行统一原则。

德育课教学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做到知行统一, 自觉提高道德修养, 将正确的理论内化为心灵道德品质, 外化为自觉的道德行为。因此我们要构建的德育课考核评价体系要加大平时学习过程考核和道德实践考查的比重, 建立理论知识考查、平时考评、道德实践考评三位一体的考核模式。理论知识考查主要考查学生对理论观点的正确理解和认识程度;平时学习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 包括出勤、课堂表现等情况;道德实践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德育实践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这种对学生“知”和“行”的评价, 能促使学生做到知行统一。

三、德育课考核评价方式创新的思路

根据以上原则, 我们对中职校德育课考核评价方式创新提出以下思路。

1. 扩充考核内容。

长期以来中职校德育课考核评价的内容仅是对课程理论知识的考试, 用卷面的成绩来评价学生对该门知识的学习效果。通过考试, 考查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 从而督促学生认真学习理论知识, 这是必要的。但由于德育课更重要的目标是塑造学生优良的品格。而知识的掌握不等于优良品格的形成。良好的品格形成过程是学生主动、愉快地接受知识, 再把知识升华为情感、观念、行为的过程。因此我们对学生学习德育课的考核不应只是理论知识的考核, 还要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表现、道德情感和道德实践进行考核。

鉴于目前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理论功底差的状况, 我们对学生的知识考核要降低要求。考试内容要以学生为本, 主要检测基础知识掌握水平, 适当检测知识理解和运用能力。并尽量实行开卷考试, 减轻学生死记硬背的负担。

平时学习过程表现的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出勤、课堂纪律、上课主动参与情况、笔记情况、作业情况等。这些内容的考核能督促学生平时端正学习态度、遵守课堂纪律, 从而能及时纠正学习过程中的不良习惯和行为。

道德情感和道德实践的考核可通过学生写学习心得、参加公益活动情况进行考评, 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感, 并把这种情感转化为实际行动。

2. 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并重。

我们在对学生德育课学习情况进行考核评价时, 不仅要有期末考试这样的结果性考核, 也要安排平时各种形式的过程性考核。过程性考核评价由课堂提问、单元检测、阶段考试等形式组成, 考核内容从知识考试扩展到出勤、表现等考核。通过过程考核这种外在压力, 把理论知识内化为道德素质, 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结果性考核包括开卷、闭卷、口试、小论文等形式的考核, 通过不同题型和不同方式的综合测评, 有助于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 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各有千秋, 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从整体上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全面综合的评价。

3. 实行开卷与闭卷、笔试与口试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

对一些要求熟记的理论知识, 可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采取闭卷考试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对一些要求学生应用理论观点进行分析, 从而考查学生是否把理论观点升华为道德情感的问题可采取开卷的形式。开卷形式有卷面分析题考试、写心得体会、撰写小论文等形式, 开卷考试更有利于学生能力和品格的培养。笔试有卷面考试、写心得体会、写小论文等形式。笔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功底。口试有提问、答辩等形式。口试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 提高口头表达和应变能力, 有利于知识升华为道德情感。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 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引导学生既学知识, 又能自觉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4. 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多主体评价方法。

传统的德育课考核评价方法是由教师考评学生, 这种评价方法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也不可忽视。因此, 我们要求考评的主体也应扩展, 把学生本人和同学都作为评价主体。特别是对学生学习表现、德育实践活动这些内容的考核, 主要由学生进行考评。因为学生之间朝夕相处, 各个同学的表现情况比较了解, 能够客观、准确地评价自己的同学。学生对自己也有一定的认知, 有能力反省自己并做出客观评价。在考核评价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情况, 适时调整各主体评价的权重。

总之, 在考核评价中, 既要体现教师在教学和考评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结果, 并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 能够自觉参加道德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刘红英.论思想政治课学生考评的原则[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 (4)

德育考核自我评价 篇5

今天小编为大家收集资料整理回来了关于德育考核自我评价,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帮助,希望大家会喜欢。同时也希望给你们带来一些参考的作用,如果喜欢就请继续关注我们的后续更新吧!

1.道德风尚方面。主要指能否自觉地遵守学生行为准则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爱护集体、公共道德等方面的情况。

例:本人本学期,一直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各方面表现优秀。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工作责任心。尊敬师长、团结同

学,对于自己的职责认真负责,担任xx-x期间严格执行老师要求,高质量完成自己的份内工作。

2.学习和健康方面。主要指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以及重视课外体育锻炼、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情况。

课余时间,本人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也热爱劳动,班级值日时热情投入。并且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各项文体活动和公益活动,丰富了课余生活,使自己在各方面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例:在校期间,本人一直勤奋学习,课堂专注听课,积极响应;平时作业认真完成,及时上交、校对;同时做好课后的预习、复习工作,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较为扎实的掌握基础知识。

3.存在的主要缺点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缺点:纪律方面、学习方面、待人处事方面、对待班集体方面等等。

本人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尽职尽责,积极奉献,出色地完成了本职岗位承担的工作量和工作任务。

经常深入到学生当中去,除了做好学科辅导外,还细致地了解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与学生建立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工作中谦虚谨慎、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教学态度认真,治学严谨。精心备课,教学内容充实、丰富,能吸收学科新知识、新成果,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符合教学大纲要求;能根据课程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实行启发式教学,做到因材施教,讲授清晰、表达准确,重点突出,难点、疑点处理恰当,课堂设计合理,节奏适度。培养了学学习的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有明显改善,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人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尽职尽责,积极奉献,出色地完成

了本职岗位承担的工作量和工作任务。

德育课评价 篇6

一、传统德育课评价方式的弊端

德育课传统的评价主要是由外部进行的甄别性评价,带有鲜明的管理主义色彩,属于典型的“一元化”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的缺点主要表现在:

1.评价主体单一

被评价者被排斥在评价活动之外,只能被动地接受评价结果。因为评价主体没有参与到其中,评价的激励功能难以实现,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行为调节能力得不到锻炼。

2.评价方法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

考试题目多以名词解释、填空、选择、问答等形式来呈现,结果采用百分制的量化方法,很少采用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

3.评价内容单一

偏重于理论知识,忽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知行脱节”本身就是德育的最大积弊,德育的根本目的是“导之以行”。

4.过于强调评价标准的统一性

不顾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将所有学生放在同一评价尺度上比较,扼杀了人的创造性和个性。

5.评价只关注结果不关注过程

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于从未成年走向成年的阶段,身心发展的可塑性很大,如果一味地按照终结评价的静态结果对待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生,显然有失公平。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传统的德育课评价方式对于学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它使学生只看到自己的缺点与错误,而看不到自己的优势。尤其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在这样一种“以考试为中心”的评价体系下,非常容易由成绩上的自卑而产生人格上的自卑,从而阻碍他们适应职场、融入社会的进程。

二、德育课评价方式改革的总体思路及理论依据

针对以上这些弊端,德育课评价方式改革的总体思路是要建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多元化”是针对“一元化”而言的,是指整合、协调各个评价主体,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对学生学习的进展与行为进行全面、全程的评价。包括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发展状况的评价,以此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多元化地提高每个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实践能力。

建构多元化评价体系依据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和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它包括语言、逻辑—数学、音乐、视觉—空间、身体—运动、人际交往、自我认识、认识自然八种智能。这八种智能的不同组合及表现构成了每个人不同的智能结构,个体在这八种智能上的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发展过程也是不平衡的,每一个体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也都有自己的智能弱项,有的智能发展较先,有的智能发展滞后。这种个性差异的客观性决定了教学评价标准和内容的多维性,即评价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评价目标的确立、内容的选择及方式的采用要体现差异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知识、能力水平上获得发展。

三、德育课评价方式改革的具体策略与实施

1.评价内容多元化

要从注重学业成绩向注重能力转变。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三、五年以后他们将直接进入社会,所以职业教育必须适应社会需求,把评价的目光从分数等级的考查,转到对学生是否会学习、会生存、会合作、会做人等方面的综合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获得自尊、自信,走向自立、自强,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健康心理品质的人。比如:我们在对《法律基础知识》学科进行学习评价时就要综合该生平时在遵守课堂纪律、考场纪律、交通规则等方面的表现;在对《就业指导》学科进行评价时要将该生在见习、面试、实习时的表现纳入评价范围;在对《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学科进行评价时,可以带领学生们对社会热点的经济问题做市场调查、开辟校内跳蚤市场、参与学代会选举、做社区义工等等,通过这些活动考察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2.评价角度多元化

实现从单纯的结果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转变。传统的评价只关注最终的结果,而忽略对学生思考、推理、应用和归纳过程的评价。至于学生探究的态度、习惯和求索的精神,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和分享这些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几乎完全忽视。而过程性评价是要关注学生的日常学习过程,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品质、学习结果以及其他非智力因素进行评价,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持续发展进行有效的指导。比如,我校在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最终成果时,不是简单地打一个分数了事,而是要求每个小组从六个方面将整个学习过程汇报给大家:第一,说明小组的总体设计思路;第二,说明小组成员是如何分工的,为什么这样分工;第三,说明资料收集的途径并展示最初的原始资料;第四,说明资料是如何进行选择、整合、统一编排完成初稿的;第五,初稿完成后经历了几次修订,并将历次修订的草稿加以对比展现;第六,说明在整个过程中出现了哪些未曾想到的困难,小组成员是如何共同合作、克服困难的。全班同学及教师根据小组六个方面的汇报从“完美与精致”、“合作与团结”、“速度与效率”、“创新与实用”、“意志与努力”五个方面来分别进行评判。这样的评价方式,看上去相当费时,但只要坚持一段时间,就会发现学生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分享,兴趣越来越浓,思路越来越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强。

3.评价技术多元化

从强调量化到注重质的分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在传统评价方式下,人们的价值取向定位于“分数”、“名次”这些量化的东西上。其实,学生发展的内涵是丰富的,学生的发展是生动活泼的,决非一些简单僵死的数字所能概括。比如,一个学生的法律课考试试卷得了80分,另一名学生得了79分,能否说明前者一定比后者更能遵规守法呢?显然不是。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前几年那个往狗熊身上倒硫酸的大学生刘海洋,据了解他在校期间法律课的考试成绩有80多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只有把定性与定量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全面地描述与评价学生的发展状况。比如,教师在批改作业或试卷时,除了给出一个成绩等级外,还可以写一段评语,对学生在作业或试卷中所显示出来的学习状态、兴趣、思维特点、创新之处等方面加以点评。同时教师还要重视课堂上的隐形评价,一个肯定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竖起的大拇指,虽然没有量表和记载,但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

4.评价方式多元化

努力做到从单一的笔试到开放的多样化方式的转变。多元智能告诉我们每个学生只有一到两种智能发展得比较突出,其他智能相对滞后,比如有的擅长记忆,有的擅长演讲,有的擅长表演,有的擅长绘画,有的擅长摄影……如果将笔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方式,必然使很多学生的强项智能无法发挥,成为“失败者”,对学习失去兴趣,对未来失去信心。如果我们将小论文、演讲、表演、作品展示、调查报告、社会实践等形式引入到评价体系中来,不仅能全面地描述学生的发展状况,而且能使学生在强项智能的考核上大显身手,然后将信心转移到弱项智能的学习上,实现互补功效。即便是笔试,也应该考虑采用口试、开卷考试等方式。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应该允许同学们自选评价方式,比如对《哲学基础知识》的考核可以由四部分组成,课堂笔记及平时学习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占30%,笔试(开卷)成绩占40%,口试10%,其余的20分可以由学生在小论文、手抄报、漫画制作、Flash短片制作、课件制作、命题演讲六个中任选一个,结果同学们各展其能,不少精美的漫画、Flash短片和课件都被运用到课堂教学中,积极性被大大调动起来,成功的喜悦使他们对德育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5.评价主体多元化

过去的评价一直是以管理者(教师)为主体,学生处于不得不接受评价结果的被动、消极状态。学生发展的积极性和个性被蔑视,甚至被扼杀。多元化评价要求评价主体是多元的,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家长评价、实习师傅的评价等等。主体的多元化,特别是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将评价变成了学生主动参与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的过程。同时,在评价中师生间、生生间、家长与子女之间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形成平等、友好和民主的评价关系。使学生更易于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主动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我校在《职业道德与礼仪规范》学科的评价中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策略,全班同学制定了16条礼仪规范评价标准,涉及日常行为规范、语言规范、着装规范、仪容规范和就餐规范。然后自愿组成学习小组,每月都要对照标准进行自评、组评、任课教师和班主任的评定;每学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一次家庭礼仪方面的调查,由家长来进行评价,将各方面的评价详细记录在《小组活动评价表》上。这样,使每位同学都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看到自己的进步与反复,经过一学年的坚持,获得“优秀”的同學由原来的4人上升至16人,获得“良好”同学达到28人。

总之,教学评价改革是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能引导教学更新观念,把新课程理念内化为课堂教学行为,使课改的目标真正得以实现。

德育课评价 篇7

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它是建立在对传统的学业成就测验进行批判的基础之上的[1]。这种评价方式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并不陌生, 它早已广泛应用于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评价中, 而在职业教育的专业课教学评价中更是经常见。表现性评价有助于测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开展“活动—发展”教学模式过程中, 笔者运用了以下表现性评价形式。

1 口头表述评价

口头表述是指学生运用独白或对话的形式来完成的表现性评价, 例如课堂演讲、参与辩论、口试等。口头表述可以较好地反映学生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思维过程以及对所掌握知识的理解程度。因此, 口头表述评价是一种比较适宜的评价方式。如:在课堂活动中可采用“PK大赛”的形式。对于一些存在思想冲突的知识点, 通过正反双方的辩论, 可以使原本模糊的知识逐渐清晰。而且辩论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随机应变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为中职学生将来毕业面试奠定语言表达基础。笔者在活动课“构建和谐小康社会从我做起”中运用了这一评价方式, 用知识点“我国现今是否已进入小康社会”为引子, 将学生分成正反2组, 让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 在课堂上进行激烈的辩论, 从而使学生认识了小康社会的科学定义和我国的现状。在辩论中教师通过事先制订的评价表对参与的学生进行评价。这样既完成了对本次活动课学生的评价, 也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搜集资料能力、随机应变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社会实践活动评价

社会实践活动是中职德育课开展“活动—发展”教学模式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和途径, 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 在校园以外的领域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景, 以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为题材, 通过各种形式, 开展以学生为主体, 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为特征的各种活动, 以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为主要目的。具体形式可以有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等。

如:笔者在“构建和谐小康社会从我做起”活动课中, 创设了一个社会实践的活动主题, 让学生调查班上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 从而了解我国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我国有没有进入小康社会。学生在调查中发挥了很大的主观能动性, 制订了各种形式较全面的调查量表, 得出了较科学的实践论证。通过社会实践, 学生无论在知识上还是能力上都得到展现和提高。

3 项目研究评价

项目研究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个人或群体选取一个项目, 运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完成研究项目的一种学习方法, 也可以叫研究性学习活动[2]。这种评价方式不是一时半刻能完成的, 需要学生个人或群体利用一段时间, 运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对项目进行较全面的研究, 所以这种评价方式可以较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综合能力。笔者在“个人收入的分配和消费”这章教学中, 运用了这种评价方式。笔者先创设了一个项目:了解自己的消费情况, 统计自己一个月的收入和支出。学生用一个月的时间对自己的收入和支出进行详细的统计, 在一个月后交上收支簿, 教师对这份统计结果进行评价。这种方式可较全面地评价学生在学习态度、研究方法、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德育学科的教学影响着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关系着学生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觉悟的提高, 事关对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因而, 要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 对那些德、勤、能、绩俱佳的学生, 要给予表扬、奖励。而中职学校正在试行学分制, 如何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以利于陶冶学生情操, 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 国家正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德育教师应时刻思考如何为国家输送合格甚至是具备崇高品德的中等职业人才, 为国家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而培养崇高品德人才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素质, 因此在中等职业教育正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关键时期, 我们更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教育者都明白, 单靠讲是无法真正地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的, 必须做到“知行统一”, 把德育课的理论与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 用科学的评价方式对中职生的道德品质进行考核。因此在中职德育课中运用“活动—发展”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的评价方式, 符合中职学生实际, 顺应时代潮流。在中职学校树立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 以成功教育为理念, 以多元智能开发为主要特征的职教课程改革的理论的今天, 我们相信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能使德育课教学走出困境, 并成为中等职业学校技能教育的好帮手。

参考文献

[1]高凌飚, 陈冀平.想政治教学与学业评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5.

课后跟踪评价,强化德育效果 篇8

关键词:小学品德课,课后评价,教学策略

跟踪评价是指规划实施后及时组织力量, 对该规划实施后的环境影响及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对策和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调查、分析、评估, 发现有明显的环境不良影响的, 及时提出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品德课堂上的跟踪评价是将课堂上获得的道德认识、激发的道德情感, 转化为道德意志, 并逐渐形成道德行为的重要手段, 是品德课教学目标真正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

一、课后跟踪评价提出的背景

(一) 课程改革的需要。

小学品德课程是小学教育中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 促进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它不单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增强对社会的认识和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 课程目标的需要。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 有一条小小的鸿沟, 需要用时间把这条鸿沟填满。”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把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 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体验、感悟, 促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 教学实践的需要。

如今的品德课上, 教师经常设计“调查”、“走访”等实践活动作为最后一个环节结束教学。课后, 学生兴致勃勃地开展活动, 但教师很少进行指导与检查, 更不用说反馈与评价。课后跟踪评价就是把课程与生活连成一体, 使课程不断地向生活延伸。

二、课后跟踪评价的策略

(一) 依据目标, 体现评价内容的针对性。

纵观品德教材, 图文并茂, 为我们呈现出绚丽多彩的生活场景。可以说, 品德教材文本内容是儿童现实生活的缩影。教学目标必须依据教材内容确定, 是教学设计的依据。这就决定了课后跟踪评价的设计必须依据教材内容, 准确把握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二) 着眼发展, 体现评价流程的科学性。

1. 课后反馈, 正向激励, 强化效果。

课后反馈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利用晨会课、班会课等对学生在课后的实践情况进行诊断、指导及激励, 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感与道德能力, 强化德育效果。每一课教学后应该是这样的课后反馈流程:

例如教学《谢谢你们, 我的父母》后, 教师出示了这样一份孝心行动方案:

让孩子根据父母的需要, 选择关心他们的方式并付诸行动, 留心观察他们的反应, 记录自己的感受。一个星期后, 我们利用班会课进行反馈, 同学们由衷体验到为长辈做事的快乐, 从“说”落实到“行”。

2. 单元评估, 温故知新, 固化品行。

品德教材是按照一个个主题设计的。因此, 主题单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轨迹, 单元评估最能清晰地表现出学生收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如五年级下册《巨龙腾飞》这一单元由《高峡出平湖》、《西部大开发》、《日新月异的交通》三课组成, 分别从长江三峡、西部开发、交通变化三个视角,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中国经济的了解。我们可以整合单元教学内容, 设计成单元评估卷, 让学生进行测试。评估测试卷分为认知评价和品行评价两部分。认知评价部分旨在测评学生对长江三峡、西部大开发、日新月异的交通等的了解。品行评价部分, 学生、家长、教师都参与评价, 让学生感受到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3. 期末总评, 认清自我, 重新出发。

期末的时候, 我们根据课程目标和内容设计了一张期末综合评估题。我们先让学生在40分钟内完成认知评价, 并对自己进行品行评价, 接着小组成员共同进行评价, 然后带回家让家长进行评价, 最后教师通过平时的观察作业、作品、成长档案等方法, 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发展评价, 并给予激励性的评语, 使学生重新认识自我, 作出自我改进, 以更积极的状态进入下一学期的学习, 进一步完善自我。其实, 期末总评是这样组成的:

(三) 优化选择, 评价手段应该多样化。

1. 实践活动, 促进品行习惯养成。

品德课的评价有其特殊性, 既要关注学生的认知, 又要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为此, 我们在进行课程评价时, 对于教材中操作性比较强的内容, 应该让学生亲身实践, 而不是“纸上谈兵”。如在教学《家乡的特产》时, 教师这样结束课堂:“同学们, 怎样让我们的家乡特产更受欢迎呢?这个重任就落在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身上。课后, 请同学们选择一种特产, 开展一次市场销售调查活动, 看一看这种特产受不受市场欢迎。如果不受欢迎, 问题在哪儿?———是口味不好, 还是包装上存在问题?该如何改进?下节课, 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发现许多好方法, 让我们的家乡特产走出小城, 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因为第二课时要交流、要评价, 就促使学生课后努力做市场调查。

2. 作品展示, 帮助获得成功体验。

品德课教学之前或之后, 我们让学生进行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 通过完成这些活动, 使学生体验生活, 享受童年的快乐, 这些活动用手抄报、黑板报、图画等形式展示出来。如在学习了《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后, 教师布置学生回家后继续收集资料, 做一张“民族风情”手抄报, 有时间的话将举行一次“民族风情”手抄报展。后来, 教师精心挑选出优秀手抄报, 张贴在教室的墙面上, 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出后, 个个脸上都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3. 观察记录, 随时掌握发展动态。

我们要求每个学生对自己平时品德的学习情况:课前调查体验、课堂参与情况、课后践行作业等做一个记录。教师对学生的观察记录不定期地进行检查、指导, 提醒学生反思自己的品行。这样, 学生可以随时掌握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 自我审视, 老师和家长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发展动态, 及时了解学生,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四) 全员参与, 评价主体要有多元化。

1. 自我评价, 强化主体意识, 促进道德自律。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教师尝试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 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课前手机资料、课堂上的表现、课后实践等全方位、全过程进行评价, 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 学生互评, 强化公德意识, 促进道德他律。

品德课堂结束时, 教师经常会留一些实践型作业,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 然后让小组成员相互评价在实践中的表现。比如《向邪教宣战》, 课后组织贴近生活的实践活动, 如以小组为单位, 利用节假日, 到社区向更多的人宣传科学。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不可能全程跟踪, 那么在宣传时是否服从组长的安排、是否互帮互助、是否积极参与等, 小组成员互相评价, 形成捆绑式评价。

3. 家长评价, 强化责任意识, 落实家庭的德育职能。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对孩子能否热爱生活、能否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 品德教师要与家长多联系、多沟通, 让家长关注孩子的日常生活的同时, 关注孩子是怎样完成实践型作业的, 或给孩子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 或给孩子作出中肯、积极的评价。

如教学《让我自己来吧》这一课时, 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自理能力”活动。学生自主制订“自理能力”方案, 建立家庭学校联系卡, 实施“自理能力”计划。请家长指导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督促学生执行“自理能力”的计划, 并填写“自理能力”活动家长反馈意见表。家长们纷纷表示:“我的孩子学会了自己的事情自己来做, 再也不依赖我了。”“我的孩子再也不是‘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的小皇帝了。”“我的孩子还会帮我们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了。”……学生通过这次活动, 自理、自立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这都是老师在学校所观察不到的。

4. 教师评价, 强化导向意识, 坚持正确的德育方向。

为了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 教师一方面要在学生自评和同伴互评时适时给予指导, 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后参加了活动后, 教师就要时刻关注学生活动的成效, 及时捕捉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 并且利用晨会课、班会课、第二课时等时间让学生进行交流, 说说活动中的收获, 教师及时进行激励性评价, 甚至提出活动中的不足, 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导航。

如《做学习的有心人》一课, 品德教师要求学生自己记录或采访各学科教师“我有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我还可以养成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两个问题。品德教师可以跟踪了解;班主任可以针对学生实际, 结合日常生活评价学生的行为习惯;其他学科教师则可以对学生在各学科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习惯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符合小学生进取心强、喜欢鼓励、善于模仿的心理特征, 而且克服那种死记硬背条条款款, 重知识、轻实践、轻养成的考核弊端, 实现知行统一的目标。

三、课后跟踪评价的实效与体会

(一) 实效。

1. 课后跟踪评价的实施, 使师生在体验中共同收获,

使课堂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不断完善、改进, 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使教学整体优化, 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不断增强。

2. 通过不断实践, 我们发现课后跟踪评价倡导“立足过

程, 促进发展”, 着眼于学生成长的整个过程,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从而发扬优点, 改正不足, 最终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二) 体会。

1. 课后跟踪评价实施过程中, 要求教师做有心人, 平时

注意收集好的作品, 如图片、资料、实践活动达成的某一项技能等, 把它们放进成长档案袋中。但是很多学校的品德教师都兼任其他学科教师, 有时心有余而力不足。

2. 在实践过程中, 我们还发现有些学生、家长为了应付

老师的评价, 草草打分, 或者寥寥写几句评价, 他们的跟踪评价有点失真。

总之, 品德教师要做有心人, 关注课后跟踪评价, 精心指导学生的“课后躬行”, 在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同时,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鲁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及课程标准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

[2]朱艳芬.品德课实践活动的指导与评价[J].江西教育, 2007, 11.

[3]孙梅.《品德与社会》教学评价的改革[J].教学与管理, 2007, 7.

[4]周长青.浅谈小学思想品德课中的过程评价[J].当代教育科学, 2008, 7.

[5]章振乐.《品德与生活》课程中多元评价的尝试[J].上海教育科研, 2008, 11.

[6]朱宏.品德教学有效评价的实践探索[J].课改在线, 2009, 8.

德育工作效果评价机制研究 篇9

一、德育及其工作效果评价的可能性

广义的德育是“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在社会主义中国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狭义的德育仅指道德教育。当前理论界使用德育概念极度泛化, 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德育的效率和效果。很奇怪的现象是:“在教育学门类下有一级学科德育学, 而在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下设有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 二者之间研究的无论是内容还是方法都有很多相同之处, 可又几乎是不相往来”。

德育有评价的可能性, 是因为“思想品德是一定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体现在个体德育行为和思想意识中那些比较稳定的具有一贯倾向的个体特征。”那些个别零散的德育行为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特征, 不能称之为思想品德的表现。也正因为“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 变成了预测探索的原始基础。”德育工作效果的评价, 才有了预测未来, 为德育决策领导部门提供决策依据的可能性。德育评价就是评价者依据一定的德育目标及评价标准, 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途径, 多方面地收集事实材料, 对德育工作及效果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高校德育评价的对象是大学生的德育活动, 范围是十分广泛, 主要包括德育工作与德育工作效果 (思想品德) 两部分。其中, 德育工作包括德育决策过程 (包括:德育目标、德育组织、德育方案、德育措施) 和德育实施过程 (包括:德育管理、德育队伍、德育课程、德育方法、德育环境、德育实践) ;德育工作效果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信念、行为。

总之, 德育工作效果评价是一个艰巨而又复杂的问题。虽然已有德育评价方面诸多宝贵经验, 但这些奠基仍不足以在短期内开发出一种公认可行的德育评价方法, 仍然需要对德育工作效果评价机制做不懈的努力。

二、德育工作效果评价的原则

德育工作效果的评价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 始终以德育目标为依据, 体现德育的层次性和人性化, 发挥德育工作效果评价机制各要素的整体合力, 达到德育评价的应有结果。

(一)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德育是一种道德教育, 致力于培养公民的道德品质, 必然要遵从社会的指导思想和主流价值观。在当前, 德育就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向, 德育工作效果的评价也要服务、服从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德”的阐释, 为德育指明了方向, 也为德育工作效果评价提出了要求。

(二) 始终以德育目标为依据, 做到更具操作性

德育工作理应是重要的工作, 但现实中却处于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评价起来不要的尴尬地位。究其原因, 是德育工作效果评价难以落实。德育工作效果评价同德育目标密不可分。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者期望的德育效果, 与德育工作效果评价目标一致。但是, 二者在德育系统中所起的作用有别。德育目标在德育活动中起导向作用, 而德育工作效果评价目标在德育活动中则起着反馈、调节和修正作用。此外, 德育目标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相比之下, 德育工作效果评价目标更为细目化、行为化。因此, 有必要对德育目标进行分解, 以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德育工作效果评价目标。

(三) 改变传统德育的元叙事方式, 体现德育的层次性和人性化

中国传统德育的元叙事多采用“宏大叙事”的方式, 强调政治性, 忽视个人德行, 关注“集体”和“利他”性, 忽视“利己”性, 这必然引起学生的抵触心理, 难以转化为德育实践。曾有人形象地描述了中国的德育方式:小学共产主义教育震天响, 中学养成教育才开始讲, 大学一切向着现实想。这种德育目标违背了德育培养规律, 难以体现人性化, 难以落实, 难见成效。德育的目标应该是让大多数人成为合格的公民, 应该是社会的道德底线, 而不应该提更高的要求。因此, 应该避免德育的“宏大叙事”, 体现层次性和人性化。

(四) 优化德育工作效果评价机制的要素, 发挥整体合力

德育工作效果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取决于德育工作效果评价机制几个要素的整体合力, 没有德育评价主体、德育评价客体、德育评价内容、德育评价方法、德育评价程序等五个方面的优化组合与合理配置, 其最终结果都无法准确反映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我国德育评价主体的单一性和非专业化, 制约德育评价的科学化。同时, 德育评价客体的主体地位并没有被重视和发挥。在德育的内容方面, 德育的“人学空场”现象依然严重, 与德育的本真意义渐行渐远, 道德教育被悄然祛魅。德育评价方法虽已成果丰富, 但这些方法还未能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高校德育形势。现实中我国学术界对德育评价过程的研究相对欠缺和滞后、重复, 与德育评价过程所处的重要地位并不相符。

三、德育工作效果评价机制的创新

德育工作效果反映在德育知识的掌握与德育心理和行为的养成两个方面, 对其评价, 也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建立德育测评量表与德育知识库, 建立360度德育工作效果动态评价体系等, 建立德育工作效果评价反馈体系, 实现德育与德育工作效果评价机制的良性互动。

(一) 建立德育测评量表与德育知识题库

心理测评量表的科学性已经被社会广泛接受并承认。在德育工作效果评价中, 借鉴心理学的成熟做法, 让德育工作专家, 根据德育的特点, 开发出一套完整的德育测评量表。高校可以根据学生测量的不同结果, 分类统计, 有针对性的开发学生道德品质养成模式, 提高德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同样, 学校对学生道德知识的教育也必不可少。但就目前而言, 学校普遍开设的德育课程 (多指思想政治理论课) 多是理论的灌输, 课堂教学还在为提高学生的“抬头率”烦恼, 德育课程难以“入耳、入心、入脑”, 德育效果差强人意。为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德育灌输, 为主动学习德育知识, 学校可以开发德育知识题库, 每个学期进行数次德育考试, 学生可以自由安排数次在线德育考试, 系统自动记录每个学生考试的成绩, 期末自动平均汇总, 得出每个学生德育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的德育考试, 势必会提高学生德育学习的主动性和实效性。

(二) 360度德育工作效果动态评价体系

360度反馈又称全方位绩效考评, 是一种注重“发展性评价”的评价方法。而传统的德育评估靠外部行政推进, 评价标准趋同, 评估要求千篇一律, 发展性评价少, 缺乏互动交流, 评价方法欠科学。360度反馈法的最大特点是评估主体的多样性, 将被评估者的上级主管、同事、下属、客户和被评估者本人分别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来做出评价。360度德育工作效果评估的主体主要包括领导、社会、专家、学生、动态数据。

利用360度德育工作效果评估法, 建立“五位一体”的德育工作效果动态评价模式, 可以很好地实现德育工作效果评价的全面性、科学化和动态化, 推动德育工作的持续发展。

领导评价主要是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德育领导和组织部门等, 根据高校的德育目标和任务, 考察德育的实施部门和老师是否严格按照德育目标和德育任务认真贯彻执行, 是否履行学校规定的教师的职责要求和基本规范;专家评估是让具有较高德育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德育评估经验的、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和专家, 通过听取德育课程、参与德育实践活动与学生座谈等方式对教师的德育教学质量做出定量和定性的评价;学生评价是指通过问卷打分或学生座谈会等方式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效果情况进行评价;社会评价是通过社会群体如, 家庭、社区、用人单位、社会组织等, 对高校德育工作效果的一个适时评价, 具有较大的客观性、公正性;德育效果的动态化评价是加入了时间的因素, 把历史的数据按权重赋予到评价结果当中, 使德育效果的评价呈现一种动态发展的趋势, 实现了德育的可测性、发展性、方向性。

总之, 高校德育工作效果360度动态评价体系具有很强的动态性、发展性、多元性、全面性和客观性, 通过360度动态评价技术, 可以让高校德育工作明确自己的优缺点, 清楚自己将来应该保持并继续发展的方向, 实现德育的目标和任务。

摘要:德育伴随人类学校教育产生发展, 成为古今中外学校各方面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育工作的科学发展离不开对之客观公正的评价机制。文章以厘清“德育”概念, 明确研究对象入手, 提出德育工作效果评价的原则。在原有理论和实践基础上突破创新, 建立德育测评量表和德育知识题库, 尝试性提出360度德育工作效果动态评价体系, 以期能对化解德育评估的困境有一点启示。

中学德育的形成性评价研究 篇10

(一)形成性评价的概念

最早的教育评价,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比较系统的当推泰勒的观点,泰勒提出了一套以教育目标为核心和依据的课程和测验编制的原则,试图以此把社会的要求、学生的需要反映在课程与测验中。为了把这一思想与早期的测量区别开来,泰勒正式提出了“教育评价”的概念。根据泰勒的理解,教育评价就是衡量教育活动达到教育目标程度的一种活动[1]。布鲁姆则把教学评价包含在教学目标之内,他说:“目标:行为:评价技术:测验问题。”[2]一般认为,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主要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极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evaluation)是相对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 (summative evaluation) 而言的。传统的评价是终结性评价,是一种最后的决定性的评价,对学生的德育终结性评价,往往做出明确的不容更改的结论式的评价,好就好,不好就无法改变。这样的评价有一锤定音、不可更改、判决式的特点,因而不利于促成学生的成长。而所谓形成性评价,则“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3]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4]中学德育实施形成性评价,跳脱了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桎梏,给学生以全新的评价方式和结果,是一种发展性的、促进性的评价,有助于促成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实施形成性评价的价值意义

形成性评价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首先,形成性评价有助于德育教育目标的实现。它能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5]形成性评价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成长过程的评估和评判。它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法收集、综合分析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信息,了解学生的思想、知识、能力、兴趣和需求,着眼于学生问题的矫正、劣变的预防和潜力的发展。它不仅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的评价,而且也重视对学生情感及行为能力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注重对学生成长过程的各方面能力的评价与培养,加之评价手段丰富多样,而且许多活动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榜样表达思想,发展其相关的品德、行为交际能力,因此,这种评价方式有助于德育教育目标的实现。

其次,形成性评价极具人文性和民主性,有助于转变师生关系,优化教育环境。形成性评价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不断自我完善与提高的机会,有助于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特别地,形成性评价能有效地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一些学生表现无法尽如人意,良莠并存,错误难免。起因于现实复杂,受社会影响。这需要肯定正确,剔出错误。而这正是德育的任务。研究认为,学习者在学习中的焦虑越少,在学习中有效摄入的知识则愈多,学习效率也愈高[6]。德育的形成性评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那种“一次表现定终身”和“以考分定优劣”的不公平的评价方式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助于消除学生在学习成长中的紧张和焦虑情绪,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自控力。因而获得思想和行为上的成功感,这种成功感引起的满足和兴奋可以产生继续得到满足的需要,激发学习科学文化和历练人生高尚品德的兴趣,激起健康成长的内在动力,增强克服困难的毅力。这就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成为可能,因而在本质上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此外,形成性评价形式多样,操作灵活,便于反馈,给学生提供的学习信息是全方位、多层次和综合性的。如学习效果自评、互评、学习档案袋、成长记录袋、问卷调查、家长反馈、学习日志等,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风格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

二中学生德育形成性评价的实施策略

(一)更新观念,突出对学生的人本终极关注

中学生德育教育的形成性评价,需要更新传统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评价倾斜到对学生的关怀爱护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上,突出对学生的人本终极关注,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这首先需要认真学习德育理论,通过宣传、教育和校本培训,提高管理人员和广大班主任、科任教师的自觉意识,把对学生全面关注的思想、理念,转化为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的具体行动,教师一定要从陈旧的评估理念中脱颖而出,把对学生的封锁、管制、挑剔和关卡,转化为对学生的爱护、发现、鼓励和引导,借助形成性评价,激励学生进步发展,通过师生教育教学方式的优化,促成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接受经典德行训练,学会健康成长。并把这种人本关怀贯穿到学生的一生。

(二)整体组合,强调评价形式的丰富多样

由于德育过程是丰富生动的,其评价过程当然也不能呆板生硬,而应强调方式方法的丰富多样和整体组合。包括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考试分数、成长记录袋评价、演讲评分、角色表演比赛评比等等,一切适合学生活动的形式都可利用,并有机组合,优化创新,整合出一套适合学生实际的德育教育形成性评价,而且贯穿在整个学期当中,典型地做出评价。例如,有学校提出的德育自评方式,是通过学生填写自我评价表的方式来实现,就很值得借鉴。样式如表1、表2。

德育活动形成性评价自评表

填表日期院

(三)整体创新,实现形成性评价的流程重组

传统的终结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其流程包括评价准备、评价实施、评价结果公布等,具体流程如图1。

从图1可以看出,传统评价的核心是关注结果,其评价过程集中在学习终了阶段,而且主要以分数等量化数据作为评价指标,这些做法,有助于评价结果的简捷明了,对一些项目的判断也容易准确。但不全面,缺乏过程的掌握,对学生的发展状况,无法把握。形成性评价则能有效祛除这些不足。整体创新的结果,则要求把多种评价方式包括传统的终结性评价等,有机整合起来,对评价过程、评价方法进行优化,重新组合其流程。按照流程重组理论,形成性评价的流传重组是很符合现代管理思想的。

流程重组亦即业务流程重组 (Business ProcessReengineering, BPR) ,是上世纪9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并被广泛实施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想,根据哈默的定义,“BPR就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Process)进行根本性(Fundamental)地再思考和彻底性 (Radical)地再设计,从而获得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业绩的戏剧性地(Dramatic)改善”[7]。显然,BPR强调以业务流程为改造对象和中心、以关心客户的需求和满意度为目标、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以打破传统的职能型组织结构 (Function Organization) ,建立全新的过程型组织结构(Process Oriented Organization),从而实现企业经营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的巨大改善。流程重组理论引用到学生德育教育的形成性评价,关键是把原有的流程中漠视学生的因素、忽略学生和家长满意度等问题,予以整改。其结果应该是评价理念的更新、评价流程的简捷、工作效益的提高和学生、家长的满意。从定义可以看出,要成功的实施德育教育评价的BPR,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硬性因素,即重新设计组织结构框架、管理体系、业务流程等;另一方面是软性因素,如转变服务理念、领导行为、教育教学行为、校园文化、沟通方式等。

我们设想,把图1的传统评价流程,按照BPR思想进行重组。优化后学生德育形成性评价的流程结构,可以是这样的:

如图2所示,优化重组后的德育形成性评价流程,评价过程和教学过程平行发展,评价准备、评价操作和结果交流三大工作板块中,突出了听取意见、反馈信息和学生家长社会满意三个环节和指标,特别是把最终目标锁定在服务对象的满意上,这就体现了形成性评价工作的宗旨,实现教育教学评价工作的人本化。流程是详细的文档,但又需要简洁清楚,易被使用者理解。流程文档(管理和操作)需要嵌入业务过程和控制。因此,如同操作过程本身的简捷一样,流程图中的准备过程和具体评价操作过程也应该是简洁的,形成的板块中体现出了细节的逻辑联系和科学规范。

中学德育形成性评价有着重要的方法论价值和创新意义,上述几条方法措施尽管无法穷极所有,但却是基本的,只要目标明确,学校重视,全体参与,脚踏实地地做好中学生德育的形成性评价,同时也一定会创新出更多的方法策略,以更好地达到评估目的,实现素质教育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张玉田.学校教育评价[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8.

[2]叶澜.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德育课评价 篇11

【关 键 词】 德育作业;深入文本;结合生本;根据校本;课程评价刘红霞

传统的德育课程评价存在诸多弊端:采用学期评价方式,时间跨度大,做不到及时纠正、肯定与指导,忽视了评价的激励功能和反馈功能;采用期末评价方式,难以实现评价的细化,对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很难一一检测,以致出现评价的盲点,影响评价的综合性和客观性;以考卷为准的评价,很难检测学生真实的道德行为,无法对学生的品德进行全面而客观的评价;凭着教师平时的印象打分,则会失去评价的公正性。

为了克服这些弊端,笔者结合冀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以主题单元构建内容体系的特点,在主题教学之后设计了德育作业,作业是对主题教学内容的检测、归纳、总结、巩固、实践、应用、深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融入教师的、家长的、同伴的评价,能增强针对性与时效性,从而较好地体现评价的公正性、客观性和有效性。

一、深入文本,设置主题德育作业内容

主题德育作业的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及主题评价要点而设定,同时充分考虑班级学生的学情、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地域特点等诸多因素,有针对性地设计。主题评价与德育作业的内容是对每课教学目标的整合与提炼,它是从道德知识、道德情感、行为能力等方面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目标明确、易于操作。

二、结合生本,丰富主题德育作业形式

(一)情境模拟式德育作业

情境模拟,是一种能够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能力的一种认知方法。这种方法,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经济性、见效快等特点。采取这种方法实施德育作业,使模拟手段的使用不再以教师为中心,而是强调给受教育者尽量多的模拟机会,让他们在模拟活动中增长知识与才干。老师在观察与学生汇报表演中获得学生评价的信息。

(二)实践操作性德育作业

即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这是评价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方法。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其观察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是否认真、积极参与活动,活动中是否自信,是否善于与人合作等方面。

(三)品德周记德育作业

魏书生老师曾对学生的日记称为“道德长跑”,由此,我想到了《品德与社会》课上也让学生写一些“品德周记”。在品德周记中,我首先赢得学生信任,打开他们的心灵大门;其次进行引领感受,点燃学生的心灵火花;最后是关注生活,提高学生心灵的纯度。通过品德周记,我们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及时了解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思想变化,使我们的德育课程评价更具有针对性。

三、根据校本,拓宽主题德育作业途径

(一)建立“德育课程”网页

湖南省继教中心下发我市五个《我的大学城》免费个人空间,我很荣幸地获得一个,在资源建设中,我建立了一个德育课程网页。让每一位学生献计献策。创设了有自己特色的德育课程网络,营造起一个真、善、美的网络氛围。在网页中,我把名称设计为《琢玉铭》,下面设置不同的栏目。

这种德育工作形式将抽象的理论变成了具体可感的活动,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网页操作之后,学生还可以在网上自我测试来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自我监控。

(二)设立“道德观察员”岗

结合学校少先队“红领巾”值日岗,我组织学生开展一周道德观察活动。分别在校门、教室、楼道、操场等地设立七个观察点,重点纠正学校不文明现象和行为。观察员每天将校园文明与不文明的行为以观察日志的形式记录下来,学生记录情况直接列入课程评价之列。通过校园橱窗当天公布,引起师生的普遍关注,强化大家的道德行为。

(三)创立“校园文化主题”活动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我校是“面向未来阅读工程”实验学校,我校一直参与教育部关工委组织的读书活动,还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珍爱生命、健康成长”“做诚信人,办诚信事”“弘扬中华美德,构建和谐学校——从我做起”“知荣明耻树新风”“喜迎奥运,做健康孩子”“我快乐我是90后”“播撒中华文明,心向光辉旗帜”等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并把思想道德教育、环保教育、体验教育、科技教育始终贯穿于“红读”活动之中。

(四)档案袋德育作业

档案袋德育作业是一种长作业。坎贝尔曾指出:案卷汇集了学生整个的成长和学习过程,呈现出学生的努力和成就,就是评价学生最好的证据,他是一部学生活生生的学习成长史。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学生的个人学习档案袋主要应自主完成,老师和家长也可以参与。档案袋可以放于教室的橱窗中,也可以带回家保存,在一个单元主题的学习完后予以上交,其内容应包括主题学习的收获与感受,以便教师检测与评价。在评价课中,学生首先对资料进行梳理,评价学生为自己整理的档案袋,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及学习目标的达成度,也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评价。

德育评价无处不在,但是“德育作业”能对其进行阶段性的盘点与整合,为期末的德育课程总评积累素材、提供依据,从而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田庚. 中学德育课程与教学论[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佘双好. 现代德育课程评价探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2).

高职院校学生德育评价的创新探究 篇12

所谓德育就是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 在我国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目前, 有研究者指出, 我国学校教育中的德育所规定的内容还有不足之处, 主要表现在道德内容仍然强调不够;对教育对象的批判和省思能力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性把握和尊重不够。其中第二点最令人忧虑。这样的问题同样存在于高职院校的德育, 甚至问题更为严重。因此, 有必要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德育工作开展创新研究。

一、高职院校德育的现状与问题

德育工作是高职院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的途径和方法制约德育效果, 研究德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目前, 由于高职院校德育的途径和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严重影响了德育的效果。

(一) 注重教书, 忽视育人

高校德育的途径是由德育的基本规律决定的。教育实践表明, 教学过程中的教书育人途径是高等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但是, 高职院校当前的教学现实中却是只见教书, 不见育人。究其缘由, 不难发现是由于中小学德育工作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只注重考试的几门学科的教育教学, 这些学生成长为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后, 在教学中同样只会传授知识, 而忽视了教育的育人功能, 直接导致高职院校教书育人德育途径的缺失。

(二) 注重形式, 忽视内容

我国高职院校的德育课程是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统一要求下设置的, 其中就有必须开设政治思想理论课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党团组织和班集体活动、建设校园文化、开展心理咨询等一系列规定, 缺一不可, 否则在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中就会一票否决。表面上高职院校这些德育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 但是却忽视了对这些德育活动内容与过程的有效监控, 从而影响了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

(三) 注重结果, 忽视过程

教育主管部门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开设政治思想理论课程, 于是高职院校课程表中有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课;要求必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于是暑期各高职院校轰轰烈烈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红色之旅服务队”“志愿者服务队”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要求必须开展党团组织和班集体活动, 于是学校定时、不定时开展党课与班会及班集体活动;要求必须开展心理咨询, 于是各高职院校纷纷设立心理咨询中心。教育主管部门的出发点绝对是正确的。但是事实上, 所有这些只是看有没有执行, 而忽视了对这些德育途径过程的把控。由此造成暑期结束前学生到处找单位给社会实践表盖章的新闻闹剧不断发生, 可见我们高职院校的学生德育工作脱离了社会生活的实际。

(四) 重视方法, 忽视评价

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方法有个别谈话、问卷调查、家庭联系、培养积极分子、正面灌输、说服教育、比较对比、表扬奖励、批评惩戒等。事实上, 所有这些方法在高校德育工作中都会根据实际情况而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地加以运用。我们通常所谓的“摆事实、讲道理, 以理服人”就是德育工作中的说服教育法。这也属于高等学校德育工作方法中的正面教育和比较鉴别法。但是, 现实德育工作中, 我们往往只注重施教者所采用的方法与途径, 而没有注意到受教者的内心变化。很多教育学、德育原理、高等教育学专著, 都没有涉及对德育评价的研究。同样, 高职院校学生德育的评价也是长期被忽视。由此看来, 我们高校德育工作者有必要对德育评价创新工作开展研究。

二、学生德育评价的创新———德育档案袋评价法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教育质量的高低主要体现在学生身上, 因而学生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内容。无论是教育的宏观评价或是微观评价, 都离不开学生评价。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质量同样也要通过学生德育评价来考量。德育评价不仅可以了解学生自身德育的发展情况, 也可以了解教师德育工作的质量。

提到“评价”, 人们大多会把它与“判断”“价值”等联系起来。这样, 评价就成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即揭示世界 (个人、社会、自然) 的价值, 建构价值世界的认识活动。由此可见, 学生评价不仅仅是一种价值判断, 特别是现代学生评价还应该具有一种价值建构的成分。事实上, 学生评价绝大多数都是针对学生的学习, 特别是学习的结果进行的评价。随着社会批判思潮的兴起, 这种状况发生了改变。人们提出, 评价并不是一个纯技术性的问题, 不是对现象的客观描述。因此, 评价是要对被评价对象的价值或是特点作出判断, 价值问题由此在评价领域凸现出来, 人们开始把评价的着重点放在价值问题上。

由于这种转变, 评价的定义也发生了变化, 但这种变化并不是由后面的定义取代前面的定义, 事实上, 前一种定义至今仍在学生评价领域中发挥着作用。所以现代学生评价的定义可以是这样:学生评价是对学生个体学习的进展和变化的评价, 它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 学生思想品德、个性的评价等方面, 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事实上, 近年来在学生评价方法的优化上已经不断有新的方法涌现。如从多元智力理论出发对学生评价机制的思考, 以及对多元化学生评价方法的提倡等等。其中, 最引人注目的是档案袋判定法。

从语义分析来看, 档案袋的英文是“portfolio”, 有“代表作选辑”的意思。最初使用这种形式的是画家以及后来的摄影家, 他们把自己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汇集起来, 向预期的委托人展示。他们所选择或提交的东西是由出示档案袋的人自己创作的。把这种做法应用到教育上, 档案袋评定也就是汇集学生作品的样本, 但它们的目的和内容是为了展示学生的学习和进步状况。通常, 档案袋内容的选择或提交是由被展示作品的作者与档案袋提交的对象, 即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决定的。制作档案袋的进程涵盖了一项任务从起始阶段到完成阶段的整个过程。但必须说明的是, 对于档案袋中究竟选择哪些内容, 并没有硬性的标准, 关键是必须清楚建立档案袋的目的是什么, 档案袋要适应的对象是哪些, 档案袋将如何使用, 它对学生有什么样的帮助, 这些都会影响到档案袋内容的选择。

档案袋评定的主要意义在于, 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机会, 使学生能够不断学习、判断自己的进步。这与传统测验所追求的是完全不同的。由于考查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表现, 因此, 学生就成为选择档案袋内容的一个决策者, 甚至是主要的决策者, 从而也就拥有了判断自己学习质量和进步的机会。因而, 在考虑档案袋体系的开发时, 允许学生反省和自我评定是最为重要的。

三、德育档案袋评价法的应用设想

档案袋评价法的特征决定了其应用正好能有效解决我国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中的问题, 特别是在促进学生省思方面有十分明显的作用。

(一) 注重过程与记录

目前, 高职院校学生德育中忽视的正是德育工作开展的过程监控。而德育过程的计划性、复杂性、多端性、引导性等特征, 决定了其不可或缺的地位, 否则德育只会浮于形式, 无端造成弄虚作假等不良之风。而德育档案袋记录法恰好可以有效记录学生德育工作的过程, 通过做好德育过程的计划性、引导性, 有效应对德育过程的复杂性和多端性, 从而实现对德育过程的监控与记录, 达到德育评价的目标。

(二) 注重结果与评价

我国高职院校当前德育工作注重的是对学生德育的结果, 即成人又成才。但是, 这样的一个结果只是一个终极的评价, 只有好与坏、成与败的极端之分, 却忽视了每一件事对学生德育的影响, 忽视了每一个成长阶段对学生德育的评价, 忽视了每一个学生作为一个复杂个体的多变性与复杂性, 容易陷入非此即彼的评价误区, 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造成极端的影响。而德育档案袋记录法可以记录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点点滴滴, 记录每一件影响其德育的事情, 可以有效避免德育工作只看终极结果、不看平时评价的工作失误。

(三) 注重连贯与发展

高等教育德育研究指出, 要发挥德育在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主导作用。因此, 当前高职院校十分注重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当然, 这样的重视本身没有任何不妥之处, 只是高职院校在现实的学生德育工作中只追求这样的终极结果, 忽视了日常学生德育工作的连贯性与发展性。最明显的事实就是大多数学生档案中关于德育的评价只有两个字“合格”或者“优秀”;而看不到任何证明材料, 看不到任何德育过程中思想的发展变化。德育档案袋记录法的应用则可以有效解决好上述问题, 实现学生德育工作的连贯性。

(四) 注重形式与内容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要“立德树人”, 教育部也发文要求各高等院校必须开设政治思想理论课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心理咨询。但事实上, 高职院校在开展这些德育活动的时候往往忽视了对其内容与过程的有效监控, 从而影响了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而德育档案袋记录法则可以做到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内容与形式的并重。

因此, 为了更好实现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 在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中可以尝试应用档案袋评价法。具体做法可以在每周一下午课程安排中增设两节德育评价课, 其中一节课用于学生省思与记录上一周思想、品德等方面的现状、问题与想法;另一节课用于德育教师 (班主任) 检查学生省思记录情况、核实学生每周思想动态并做好记录工作。可采用现代多媒体、人机互动网络技术做好实时在线记录工作, 可于每学期结束前一周打印出来, 由师生双方确认后签字, 以此作为纸质档案保存于学生德育档案袋中, 作为德育工作评价的依据与方法。

现代德育在高职院校高质量人才培养工作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和地位。我国高职院校的德育是高职教育工作者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 使受教育者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具备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健康心态, 并最终成为社会主义的专门人才。高职院校的德育有其自身特点和规律, 必须依循规律开展德育工作。当前,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 高职院校德育也面临着新的任务,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不断创新求变, 以适应新的社会形势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潘懋元主编.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 (增订合编本)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3]檀传宝著.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4]李雁冰著.课程评价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5]毛利丹.学生品德测评的反思与重构——档案袋评价理念的解读与应用[J].教育测量与评价 (理论版) , 2009 (7) .

上一篇:湖北省武汉市下一篇:计算机中心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