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评价

2024-09-14

德育评价(精选12篇)

德育评价 篇1

摘要:有效的品德课堂教学可帮助学生提升道德认识, 激发道德情感, 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但并不能一步到位养成稳固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要真正实现品德课教学目标, 还需要学校、老师和家长施加持续的教育影响, 通过“课后躬行”把“纸上所得”真正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认识, 外显为行为习惯。小学品德课后跟踪评价概念, 就是在品德课堂教学之后, 及时组织相关教育力量 (老师、家长和同学伙伴等) , 开展后续教育活动, 并对教育效果进行分析评估, 及时发现问题, 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全面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学品德课,课后评价,教学策略

跟踪评价是指规划实施后及时组织力量, 对该规划实施后的环境影响及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对策和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调查、分析、评估, 发现有明显的环境不良影响的, 及时提出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品德课堂上的跟踪评价是将课堂上获得的道德认识、激发的道德情感, 转化为道德意志, 并逐渐形成道德行为的重要手段, 是品德课教学目标真正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

一、课后跟踪评价提出的背景

(一) 课程改革的需要。

小学品德课程是小学教育中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 促进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它不单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增强对社会的认识和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 课程目标的需要。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 有一条小小的鸿沟, 需要用时间把这条鸿沟填满。”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把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 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体验、感悟, 促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 教学实践的需要。

如今的品德课上, 教师经常设计“调查”、“走访”等实践活动作为最后一个环节结束教学。课后, 学生兴致勃勃地开展活动, 但教师很少进行指导与检查, 更不用说反馈与评价。课后跟踪评价就是把课程与生活连成一体, 使课程不断地向生活延伸。

二、课后跟踪评价的策略

(一) 依据目标, 体现评价内容的针对性。

纵观品德教材, 图文并茂, 为我们呈现出绚丽多彩的生活场景。可以说, 品德教材文本内容是儿童现实生活的缩影。教学目标必须依据教材内容确定, 是教学设计的依据。这就决定了课后跟踪评价的设计必须依据教材内容, 准确把握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二) 着眼发展, 体现评价流程的科学性。

1. 课后反馈, 正向激励, 强化效果。

课后反馈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利用晨会课、班会课等对学生在课后的实践情况进行诊断、指导及激励, 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感与道德能力, 强化德育效果。每一课教学后应该是这样的课后反馈流程:

例如教学《谢谢你们, 我的父母》后, 教师出示了这样一份孝心行动方案:

让孩子根据父母的需要, 选择关心他们的方式并付诸行动, 留心观察他们的反应, 记录自己的感受。一个星期后, 我们利用班会课进行反馈, 同学们由衷体验到为长辈做事的快乐, 从“说”落实到“行”。

2. 单元评估, 温故知新, 固化品行。

品德教材是按照一个个主题设计的。因此, 主题单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轨迹, 单元评估最能清晰地表现出学生收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如五年级下册《巨龙腾飞》这一单元由《高峡出平湖》、《西部大开发》、《日新月异的交通》三课组成, 分别从长江三峡、西部开发、交通变化三个视角,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中国经济的了解。我们可以整合单元教学内容, 设计成单元评估卷, 让学生进行测试。评估测试卷分为认知评价和品行评价两部分。认知评价部分旨在测评学生对长江三峡、西部大开发、日新月异的交通等的了解。品行评价部分, 学生、家长、教师都参与评价, 让学生感受到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3. 期末总评, 认清自我, 重新出发。

期末的时候, 我们根据课程目标和内容设计了一张期末综合评估题。我们先让学生在40分钟内完成认知评价, 并对自己进行品行评价, 接着小组成员共同进行评价, 然后带回家让家长进行评价, 最后教师通过平时的观察作业、作品、成长档案等方法, 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发展评价, 并给予激励性的评语, 使学生重新认识自我, 作出自我改进, 以更积极的状态进入下一学期的学习, 进一步完善自我。其实, 期末总评是这样组成的:

(三) 优化选择, 评价手段应该多样化。

1. 实践活动, 促进品行习惯养成。

品德课的评价有其特殊性, 既要关注学生的认知, 又要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为此, 我们在进行课程评价时, 对于教材中操作性比较强的内容, 应该让学生亲身实践, 而不是“纸上谈兵”。如在教学《家乡的特产》时, 教师这样结束课堂:“同学们, 怎样让我们的家乡特产更受欢迎呢?这个重任就落在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身上。课后, 请同学们选择一种特产, 开展一次市场销售调查活动, 看一看这种特产受不受市场欢迎。如果不受欢迎, 问题在哪儿?———是口味不好, 还是包装上存在问题?该如何改进?下节课, 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发现许多好方法, 让我们的家乡特产走出小城, 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因为第二课时要交流、要评价, 就促使学生课后努力做市场调查。

2. 作品展示, 帮助获得成功体验。

品德课教学之前或之后, 我们让学生进行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 通过完成这些活动, 使学生体验生活, 享受童年的快乐, 这些活动用手抄报、黑板报、图画等形式展示出来。如在学习了《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后, 教师布置学生回家后继续收集资料, 做一张“民族风情”手抄报, 有时间的话将举行一次“民族风情”手抄报展。后来, 教师精心挑选出优秀手抄报, 张贴在教室的墙面上, 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出后, 个个脸上都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3. 观察记录, 随时掌握发展动态。

我们要求每个学生对自己平时品德的学习情况:课前调查体验、课堂参与情况、课后践行作业等做一个记录。教师对学生的观察记录不定期地进行检查、指导, 提醒学生反思自己的品行。这样, 学生可以随时掌握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 自我审视, 老师和家长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发展动态, 及时了解学生,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四) 全员参与, 评价主体要有多元化。

1. 自我评价, 强化主体意识, 促进道德自律。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教师尝试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 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课前手机资料、课堂上的表现、课后实践等全方位、全过程进行评价, 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 学生互评, 强化公德意识, 促进道德他律。

品德课堂结束时, 教师经常会留一些实践型作业,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 然后让小组成员相互评价在实践中的表现。比如《向邪教宣战》, 课后组织贴近生活的实践活动, 如以小组为单位, 利用节假日, 到社区向更多的人宣传科学。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不可能全程跟踪, 那么在宣传时是否服从组长的安排、是否互帮互助、是否积极参与等, 小组成员互相评价, 形成捆绑式评价。

3. 家长评价, 强化责任意识, 落实家庭的德育职能。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对孩子能否热爱生活、能否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 品德教师要与家长多联系、多沟通, 让家长关注孩子的日常生活的同时, 关注孩子是怎样完成实践型作业的, 或给孩子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 或给孩子作出中肯、积极的评价。

如教学《让我自己来吧》这一课时, 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自理能力”活动。学生自主制订“自理能力”方案, 建立家庭学校联系卡, 实施“自理能力”计划。请家长指导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督促学生执行“自理能力”的计划, 并填写“自理能力”活动家长反馈意见表。家长们纷纷表示:“我的孩子学会了自己的事情自己来做, 再也不依赖我了。”“我的孩子再也不是‘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的小皇帝了。”“我的孩子还会帮我们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了。”……学生通过这次活动, 自理、自立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这都是老师在学校所观察不到的。

4. 教师评价, 强化导向意识, 坚持正确的德育方向。

为了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 教师一方面要在学生自评和同伴互评时适时给予指导, 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后参加了活动后, 教师就要时刻关注学生活动的成效, 及时捕捉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 并且利用晨会课、班会课、第二课时等时间让学生进行交流, 说说活动中的收获, 教师及时进行激励性评价, 甚至提出活动中的不足, 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导航。

如《做学习的有心人》一课, 品德教师要求学生自己记录或采访各学科教师“我有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我还可以养成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两个问题。品德教师可以跟踪了解;班主任可以针对学生实际, 结合日常生活评价学生的行为习惯;其他学科教师则可以对学生在各学科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习惯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符合小学生进取心强、喜欢鼓励、善于模仿的心理特征, 而且克服那种死记硬背条条款款, 重知识、轻实践、轻养成的考核弊端, 实现知行统一的目标。

三、课后跟踪评价的实效与体会

(一) 实效。

1. 课后跟踪评价的实施, 使师生在体验中共同收获,

使课堂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不断完善、改进, 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使教学整体优化, 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不断增强。

2. 通过不断实践, 我们发现课后跟踪评价倡导“立足过

程, 促进发展”, 着眼于学生成长的整个过程,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从而发扬优点, 改正不足, 最终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二) 体会。

1. 课后跟踪评价实施过程中, 要求教师做有心人, 平时

注意收集好的作品, 如图片、资料、实践活动达成的某一项技能等, 把它们放进成长档案袋中。但是很多学校的品德教师都兼任其他学科教师, 有时心有余而力不足。

2. 在实践过程中, 我们还发现有些学生、家长为了应付

老师的评价, 草草打分, 或者寥寥写几句评价, 他们的跟踪评价有点失真。

总之, 品德教师要做有心人, 关注课后跟踪评价, 精心指导学生的“课后躬行”, 在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同时,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鲁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及课程标准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

[2]朱艳芬.品德课实践活动的指导与评价[J].江西教育, 2007, 11.

[3]孙梅.《品德与社会》教学评价的改革[J].教学与管理, 2007, 7.

[4]周长青.浅谈小学思想品德课中的过程评价[J].当代教育科学, 2008, 7.

[5]章振乐.《品德与生活》课程中多元评价的尝试[J].上海教育科研, 2008, 11.

[6]朱宏.品德教学有效评价的实践探索[J].课改在线, 2009, 8.

[7]周汉斌.形成性评价在小学品德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德育, 2009, 11.

德育评价 篇2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一系列文件精神,贯彻北京市教育大会和北京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的精神,保障《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行动计划(2005—2010年)》的落实,引导学校进一步树立德育为首的观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现提出中小学校德育工作评价要点:

一、德育在学校办学中的地位

(一)以育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学校教育德育为首。

(二)建立和完善校长负责,德育干部、团队干部、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职员工为主体力量,家长、社区代表参加的德育工作领导体系。选派思想素质好、奉献精神强、有责任心、有能力的优秀教师从事德育管理工作和班主任工作。

(三)有德育工作规划、学年及学期计划,德育目标、德育内容体现党和国家及北京市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要求,符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年龄特点。

(四)有加强德育工作的政策和制度保障,管理机制良好。

(五)认真贯彻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落实《“情系奥运,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方案》。

(六)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作用。

二、德育队伍建设

(一)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发挥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敬业爱生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

(二)落实每位教师的育人责任,全员育人,积极开展学科教学德育研究,强化全员德育意识。

(三)有对专职德育队伍的培养、培训、激励机制。

(四)把教师做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列入对教师的考核内容,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聘任、晋升、奖惩的依据之一。

三、课堂教学主渠道建设

(一)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全过程育人。

(二)依据德育课程标准,开足德育课程,积极开展校本培训,进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德育课程受学生欢迎。

(三)贯彻新课程标准,以课程加强学科教学中德育,引导学科教师将各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四)切实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注重教育实效。

四、德育实践活动

(一)学校将组织学生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列入教育教学计划并保障实施,增强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二)落实德育活动“四个一”要求,每学年至少组织学生看一场电影、观摩一场艺术演出、参观一次教育场馆、组织一次社会公益劳动。

(三)落实中学生在中学毕业前完成累计一个月的社会公益服务的要求。

五、学校文化建设

(一)以师生为主体,共同创造学校文化。

(二)加强校风建设和班级集体建设。

(三)通过制度建设、环境建设,举办感染力强、形式多样的科技、艺术、体育等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创设学校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和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氛围。

学生德育水平评价考核探索 篇3

关键词:学生德育 评价考核 探索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为了加强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培养,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习惯行为,今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和发表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年国家教育部也首次规定,凡在思想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表现者在高考投档中可以享受高考分数最高加20分的优惠政策。无疑,这些政策的出台,为学校必须重视学生德育工作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同时,我们发现,在就业分配过程中,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平面越来越成为社会和用人单位关注的重点,只有那些德智体美诸方面发展的毕业生才是社会和用人单位青睐的人才,是旺销“产品”。可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道德水平的提高,也成为学校教育培养学生当务之急。值得高兴的是,目前我们绝大多数的学校都已经认识到了这点,而且扎扎实实地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然而,有一个问题一直以来困扰着从事德育工作的人,那就是如何科学地公正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水平测评。

過去有的人也曾尝试着去探索象棋智育、体育一样进行量化评价的方法,但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做的比较普遍是加权平均法。如我们学校现在对学生思想品德水平评价就是采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的。所谓加权平均法,就是把思想品德的评价考核内容具体分为若干个小项,然后赋予每项不同的分数,进行加权平均的方法。这种方法相比过去那种简单由班主任老师或某个领导说了算的评价考核方法,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这种方法太过于简单,主观因素占的比重太多太大,而且评价指标的量化过程和取值多少也没有科学依据。因此如何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做出一个比较客观、准确和公正的评价,依然是值得去探索的一个难题。

根据测量误差理论,我们知道,任何测量都与实际情况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误差,误差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测量的可靠性、准确性。误差越小,一致性就越高,测量的可靠性就准确。那么如何有效地降低误差?一般认为,测量的主体越多,误差的相对值就越小,其可靠性就越大。这个理论已广泛地应用于测量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并保证了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由此我们想:对学生思想品德水平的评价考核是否也可以借鉴这个理论呢?评价考核的主体越多,误差的相对值就越小,评价考核的准确性就高,公正性就越强。下面是我们的尝试。

第一,确立德育评价考核的主体。由于评价考核的主体越多,误差的相对值就越小,评价考核的准确性就高,公正性就越强。所以我们认为德育评价考核的主体应该包括本班学生、本班班干部、班主任老师、辅导员或专业指导员和任课教师。但为了计算的方便,我们这儿主要采用由学生和学生干部两个评价组来进行评价考核,他们的评价比重分别占60%和40%。我们用Y1和Y2表示。班主任老师则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情况在班上进行平衡汇总,辅导员或专业指导员则根据实际情况在本专业范围内进行平衡汇总。任课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考核原理同学生评价学生一样,这儿不再赘叙。

第二,确立思想品德评价考核的对象。评价的对象当然是在校学生。为了便于计算。我们特地选择了一个三年级班做实验,人数在20人左右。这主要是考虑到学生经过几年的朝夕相处,彼此之间比较熟悉,便于比较准确地给评价对象进行评价。同时,20个人便于计算。

第三,确立思想品德评价考核的内容。根据测量误差理论,评价考核的内容越多,越能够接近事实本身,准确度就越高,公正性就越强。所以,我们把凡能反映学生在校期间思想品德水平的活动都纳入评价考核范围之内。这儿我们以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内容为例。为了计算方便,我们把它分为10小项:政治态度、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尊重和关爱他人、敬业精神、服务他人、社会正义感和进步意识、勤俭自强。用Z表示。

第四,确立思想品德评价考核内容的比重值。所谓评价考核内容的比重值,就是指本评价考核内容在整个思想品德评价考核内容中占的地位和作用不同而赋予不同的比重值。通常以百分比的形式确定。值得说明的是,这个比重值大小如何,现阶段我们还没有科学的论证方法确定。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采用的做法是由评价考核主体和考核对象共同协商讨论决定。这儿我们把上述10项内容的比重值分别赋予:思想态度占10%,遵纪守法占12%,诚实守信占12%,文明礼貌占10%,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占10%,尊重和关爱他人占12%,敬业精神占10%,服务他人占8%,社会正义感和进步意识占8%,勤俭自强占8%。如用X表示比重值,则X1=10%;X2=12%;X3=12%——X10=8%。

第五,确定思想品德考核评价的等级。通常做法是采用不同层次的评定标准。这儿我们也采用五个等级评价标准,即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差。用D表示。

然后,根据上述指标,我们设计了学生思想品德综合评价表1和表2。如下:

表1?摇 学生思想品德育综合评价表

人数:20 日期:3月15日

表2 学生思想品德育评价统计表

姓名:张芳 日期:3月16日

如何进行数据处理呢?假如20位学生对张芳同学的政治态度Z1评价统计数据转换成行矩阵RS1=(60%,35%,5%,0%,0%);遵纪守法Z2评价统计数据转换成行矩阵RS2=(25%,45%,25%,5%,0%);就可以列出20位学生对张芳同学各项指标评价的等级矩阵:

Rs=60%,35%,5%,0%,0%

25%,45%,25%,5%,0%

…?摇 …?摇 …?摇 …?摇 …

这样,所有的20位学生对张芳同学的评价结果就可以得出:PJs=X*Rs.假如PJs=(45%,45%;5%,5%;0%),意思就表示:20位学生中45%的人对张芳同学的思想品德评价为优秀;45%的人评价为良好;5%的人评价为中等;5%的人评价为合格;0%的人评价为差。

同理,10位班干部对张芳同学各项指标评价的等级矩阵也可以列出:

Rg=10%,80%,10%,0%,0%

20%,50%,20%,10%,0%

…?摇 …?摇 …?摇 … ?摇…

这样,所有10位班干部对张芳同学的评价结果就可以得出:PJg=X*Rg.假如结果PJg=(35%;50%;10%;5%;0%),意思就表示:10名班干部中35%的人对芳同学思想品德评价为优秀;50%的人评价为良好;10%的人评价为中等;5%的人评价为合格;0%的人评价为差。

最后,总的评价结果可以用公式PJ=(学生评价组比重60%,班干部评价组比重40%)*(学生评价结果PJs和班干部评价结果PJg组成的矩阵)。即:

45%,45%,5%,5%,0%

PJ=(60%,40%)*35%,50%,10%,5%,0%

这样得出的结果:PJ=(41%,47%,7%,5%,0%)。也就是说,所有参评的人中,41%的人对芳同学评为优秀;47%的人评价为良好;7%的人评价为中等;5%的人评价为合格;没有人评为差。

如果按照日常习惯用分数值来表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话,则可以取分数值95、85、75、60、50分别代表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差五个等级。这样形成矩阵则为C1=(95,85,75,60,50)。如果把张芳同学上述评价结果PJ转置为列矩阵PJ1,那么张芳同学的的思想品德成绩就可以用F=PJ1*C1计算出来。结果F=85。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给张芳同学本学年思想品德打分的话,就打85分。

学生德育水平评价考核探索 篇4

过去有的人也曾尝试着去探索象棋智育、体育一样进行量化评价的方法, 但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做的比较普遍是加权平均法。如我们学校现在对学生思想品德水平评价就是采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的。所谓加权平均法, 就是把思想品德的评价考核内容具体分为若干个小项, 然后赋予每项不同的分数, 进行加权平均的方法。这种方法相比过去那种简单由班主任老师或某个领导说了算的评价考核方法, 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 这种方法太过于简单, 主观因素占的比重太多太大, 而且评价指标的量化过程和取值多少也没有科学依据。因此如何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做出一个比较客观、准确和公正的评价, 依然是值得去探索的一个难题。

根据测量误差理论, 我们知道, 任何测量都与实际情况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误差, 误差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测量的可靠性、准确性。误差越小, 一致性就越高, 测量的可靠性就准确。那么如何有效地降低误差?一般认为, 测量的主体越多, 误差的相对值就越小, 其可靠性就越大。这个理论已广泛地应用于测量的实际操作过程中, 并保证了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由此我们想:对学生思想品德水平的评价考核是否也可以借鉴这个理论呢?评价考核的主体越多, 误差的相对值就越小, 评价考核的准确性就高, 公正性就越强。下面是我们的尝试。

第一, 确立德育评价考核的主体。由于评价考核的主体越多, 误差的相对值就越小, 评价考核的准确性就高, 公正性就越强。所以我们认为德育评价考核的主体应该包括本班学生、本班班干部、班主任老师、辅导员或专业指导员和任课教师。但为了计算的方便, 我们这儿主要采用由学生和学生干部两个评价组来进行评价考核, 他们的评价比重分别占60%和40%。我们用Y1和Y2表示。班主任老师则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情况在班上进行平衡汇总, 辅导员或专业指导员则根据实际情况在本专业范围内进行平衡汇总。任课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考核原理同学生评价学生一样, 这儿不再赘叙。

第二, 确立思想品德评价考核的对象。评价的对象当然是在校学生。为了便于计算。我们特地选择了一个三年级班做实验, 人数在20人左右。这主要是考虑到学生经过几年的朝夕相处, 彼此之间比较熟悉, 便于比较准确地给评价对象进行评价。同时, 20个人便于计算。

第三, 确立思想品德评价考核的内容。根据测量误差理论, 评价考核的内容越多, 越能够接近事实本身, 准确度就越高, 公正性就越强。所以, 我们把凡能反映学生在校期间思想品德水平的活动都纳入评价考核范围之内。这儿我们以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内容为例。为了计算方便, 我们把它分为10小项:政治态度、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尊重和关爱他人、敬业精神、服务他人、社会正义感和进步意识、勤俭自强。用Z表示。

第四, 确立思想品德评价考核内容的比重值。所谓评价考核内容的比重值, 就是指本评价考核内容在整个思想品德评价考核内容中占的地位和作用不同而赋予不同的比重值。通常以百分比的形式确定。值得说明的是, 这个比重值大小如何, 现阶段我们还没有科学的论证方法确定。在实践过程中, 我们采用的做法是由评价考核主体和考核对象共同协商讨论决定。这儿我们把上述10项内容的比重值分别赋予:思想态度占10%, 遵纪守法占12%, 诚实守信占12%, 文明礼貌占10%, 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占10%, 尊重和关爱他人占12%, 敬业精神占10%, 服务他人占8%, 社会正义感和进步意识占8%, 勤俭自强占8%。如用X表示比重值, 则X1=10%;X2=12%;X3=12%——X10=8%。

第五, 确定思想品德考核评价的等级。通常做法是采用不同层次的评定标准。这儿我们也采用五个等级评价标准, 即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差。用D表示。

然后, 根据上述指标, 我们设计了学生思想品德综合评价表1和表2。如下:

如何进行数据处理呢?假如20位学生对张芳同学的政治态度Z1评价统计数据转换成行矩阵RS1= (60%, 35%, 5%, 0%, 0%) ;遵纪守法Z2评价统计数据转换成行矩阵RS2= (25%, 45%, 25%, 5%, 0%) ;就可以列出20位学生对张芳同学各项指标评价的等级矩阵:

这样, 所有的20位学生对张芳同学的评价结果就可以得出:PJs=X*Rs.假如PJs= (45%, 45%;5%, 5%;0%) , 意思就表示:20位学生中45%的人对张芳同学的思想品德评价为优秀;45%的人评价为良好;5%的人评价为中等;5%的人评价为合格;0%的人评价为差。

同理, 10位班干部对张芳同学各项指标评价的等级矩阵也可以列出:

这样, 所有10位班干部对张芳同学的评价结果就可以得出:PJg=X*Rg.假如结果PJg= (35%;50%;10%;5%;0%) , 意思就表示:10名班干部中35%的人对芳同学思想品德评价为优秀;50%的人评价为良好;10%的人评价为中等;5%的人评价为合格;0%的人评价为差。

最后, 总的评价结果可以用公式PJ= (学生评价组比重60%, 班干部评价组比重40%) * (学生评价结果PJs和班干部评价结果PJg组成的矩阵) 。即:

这样得出的结果:PJ= (41%, 47%, 7%, 5%, 0%) 。也就是说, 所有参评的人中, 41%的人对芳同学评为优秀;47%的人评价为良好;7%的人评价为中等;5%的人评价为合格;没有人评为差。

如果按照日常习惯用分数值来表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话, 则可以取分数值95、85、75、60、50分别代表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差五个等级。这样形成矩阵则为C1= (95, 85, 75, 60, 50) 。如果把张芳同学上述评价结果PJ转置为列矩阵PJ1, 那么张芳同学的的思想品德成绩就可以用F=PJ1*C1计算出来。结果F=85。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给张芳同学本学年思想品德打分的话, 就打85分。

值得注意的是, 上述结果方便老师或领导对单个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给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同时也可以对该班学生思想品德情况进行分析总结, 并指导今后的工作。还有一点需要提醒的是, 上述计算过程会出现大量数据, 看似繁琐, 实则简单重复。在计算机应用非常广泛的今天, 完全可以让计算机来完成这项任务。

摘要:如何客观地公正地评价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 一直以来是困扰德育工作者的一个难题。本文尝试以测量误差理论的方法去评价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 供大家共同探讨。

德育自我评价 篇5

高二是高中时期的转折点,我很清醒的认识到了这一点。在生活中保持自己的乐观生活态度,在学习上不断的努力求知,虚心求学,奋力拼搏。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功。转眼间,已到了十八岁,当然,也到了面临人生一大抉择的重要时刻。高三的挑战,人生的第一搏,在向我招手。

高三了,我似乎感觉伸出双手就可以碰触到我的梦想,每天无数次被灌输高考这个概念,除了背水一战,我别无选择。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不懈的学习下去,不断请教,踏实的走好每一步,一定可以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梦想。

德育自我评价范文2

我思想觉悟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努力要求进步。在校,我模范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尊敬师长,组织纪律性强,连续担任班学习委员等职务。工作认真负责,团结同学,发挥友爱互助的精神,多次被评为校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高二年还被评为市三好生。

天资聪颖,学习认真自觉,理解和自学能力强,善于质疑、析疑、解疑。积极探索,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思维敏捷,懂得举一反三,学以致用,不断巩固已掌握的知识。高中三年以来学习成绩优异,名列年段前茅。积极参加各种兴趣小组,丰富自己的知识。在全国中学生生物奥林匹克竞赛中或市一等奖、省二等奖。

我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体锻达标,还曾经代表班级参加校运会,并在接力项目为班争光。

虽然高中三年来,我在各方面都有显著进步,但我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钻研精神还不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我相信我一定能克服这个缺点,以自己的所学所长更好地报效祖国。

德育自我评价范文3

一学期的学习工作就要结束了,总结一学期来,对于知识的积累,对于人生观的认识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下面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自我评价:

一、学习上。通过日常的学习,使我掌握了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增加了对这一专业的兴趣爱好。在课余时间,还报考了会计证,为本专业的学习增添了色彩,为以后参加工作做了铺垫。

二、工作、生活上。可以对一些社会现象、公司案例等进行一些也行的分析、理解,比以前的盲目猜测有了很大的进步。利用假期时间,找份工作,进行对掌握的基础知识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巩固、温习知识,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丰富了日常生活。

三、在人生观、价值观上。以前,感觉学习就是为了赚钱,现在明白了,学习最重要的是为了自我提高,提高自己的修养、素质,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不断追求更高的理性目标,实现更大的人生意义。通过学习、教育,使我懂得了许多道理,明白了人生目标。我希望我以后会更加知理、知情,使人生观、价值观能得到更高层次的提高。

德育自我评价范文4

进入到小学工作到现在也有1年多了,从事教育事业的这段时间,我在各方面都得到了提高,身为一名教师,在参加工作的这一年来,本人坚定自己的思想政治方向,定期学习党的各种文献,将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自身思想觉悟及政策水平。本人严格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并积极配合学校工作,认真有效地完成学校及上级领导布置的任务,表现出极好的组织纪律性。

我很注意自身的品德行为,努力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因此学生也有其特殊性,各年级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我刚刚工作就进入一位班主任的角色,在处理师生关系时就要注意区别对待了。

现在的五六年级的学生正处在一个特殊的学习阶段:这个时候的学生很容易模仿成人的一些行为习惯,很多坏习惯也有很多好习惯都是在这个阶段养成的,是好是坏跟教师的言传身授有很大的关系。而这个时候老师是学生最直接最容易的学习对象,因此,我尽量的在学生面前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不管在课堂里还是在课外我都努力塑造一个良好的形象。而面对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时则有所不同,课堂上我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学生,但在课外我努力与学生做朋友,用心与他们沟通,希望能真正了解他们的所想所爱。总得来说,我做的一切目的是一样的,就是希望能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名新老师,在如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很快的年代,自身的学识相当重要。所以工作以来,我不断学习,丝毫不敢松懈,继续学习成为我工作学习中重要的一部分。除了参加新教师培训,我还继续小学教育深造,一有空闲时间,我便潜心研究教学方法,学习教学技术,将所学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虽然在这一年的工作中,我的教学方法还不是很成熟,但我已学到了很多并将继续学习。在这一年里,我担任小学四年级数学和科学、综合、美术,三年级科学,二年级美术等教学工作,同时担任班主任工作充实而不乏挑战。

教学是一项细致的工作,也是注重技巧的工作,于是我常常想把教学当成一门艺术来研究。不仅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认真备课,精心设计符合学情的教学预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即使反思并调整教学设计,尽量让学生发挥学习的自主性,让孩子们快乐学习并学有所获。我还积极参与区市级教研活动,吸取前辈的教训和专家的指导,总结出自己的想法。在教师考核中,是远远不够的,学海无涯,今后我将花更多的时间在课堂教学方法、策略的研究上。

评价体系是渗透德育的关键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评价体系;德育渗透

受“唯分数”论影响,注重基本知识教学,忽视德育教育也成了不可争论的现状;只重视解题结果的教学,忽视思维过程的训练;只采劝“满堂灌”的教法,忽视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把教学的着眼点转移到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的素质教育上来,就必须转变教育思想,破除陈旧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应试教育”的弊端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从而自觉地从“应试教育”转轨到素质教育,并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坚持教书育人,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教学之中。

通过数学的实际应用,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小学数学教材中,不少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和工作都有密切联系,教学中让学生认识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数学教学的严格训练,进行学习素质教育。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克服困难的性格,是社会主义公民的良好素质之一,需要从小培养。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书写规范整洁、严格认真细致,自觉检验修正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勤于思考、不怕困难、敢于竞争的精神。

通过数学的教学内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探索新知,经历“感性——理性——应用”的学习过程,意会人类认识的发展辩证过程;让学生在动态的学习过程中,体会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引导学生沟通数学知识,认识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让学生在比较分析的认识活动中,感知矛盾的对立统一思想。

另外,还可以通过数学的一些数据、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通过数学教师的为人师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

优化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实施素质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优化教学方法,就是要变“注入式”为“启发式”。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早就强调:要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可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或多或少的存在着“注入式”,往往不顾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和学习兴趣,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死记硬背定义、法则,进行大量机械性重复练习。这种教法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而启发式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求新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注意思维能力的培养。当今时代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向前发展的时代,不仅要求每个公民具有广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根高的智慧和才能。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双基的训练,而且要把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重在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指导,突出思维品质的训练。

指导学生掌握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关键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小学数学常用的思维方法是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知识的异同点,将知识进行分类,形成知识系统;分析与综合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基本的思维方法,特点是在解应用题中要经常用到;抽象与概括是思维过程的核心、数学学习最终目标。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获得过程中,也形成了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

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維的核心是思维品质。思维品质的优劣是衡量思维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因此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例如,加强审题分析,训练思维的逻辑性;突出变式练习,训练思维的深刻性;注重同题多解,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做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在教学中,既要研究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更需要研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要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向学生展现学习过程,显示学习方法的“透明度”,使学生在探求新知识的同时,学会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技巧。做到依据学习规律确定教法,利用教法指导学法,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采用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改进课堂教学结构,着力引导学生在设疑、激疑、质疑、解疑中学习新知。在学习过程中,教给学生四种主要的学习方法:①阅读学习的方法。教师科学组织学习材料,让学生学会提纲要领,抓重点,从而科学读书。

尝试学习的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尝试探索——讨论文流——明理开窍”的学习过程,从小激发学生敢于“让我试一试”的动机,培养探究能力;③操作学习的方法。通过拼、摆、剪、比、画等实践活动,从动作感知到表象,再抽象概括,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④数学思考的方法。通过例题的示范、练习的指导,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常用的数学思考方法,如有序、对应、变换、转化等,并能根据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灵活地运用这些方法。

总之,改进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构建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是实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深受“应式教育”的影响,衡量教育质量的优劣仅看分数的高低,统考、升学考试还严重束缚着广大教师进行素质教育的手脚,制约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所以要真正落实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必须改进教学评价,树立全面质量观,以形成这样的共识:数学教学任务已不仅仅是教学生计算、解题,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其学习能力,学会做人;数学教学质量的好坏也不仅仅是看学生读了多少书,而凭一张试卷决定,而是取决学生知识吸收、内化的程度及在各种教学活动中表现的心理素质状况,并对学生思想品德、文化科学、身体心理、劳动技术等方面素质进行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 周玉仁主编.小学数学教学论[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 武双桃.小学数学教育的德育价值浅论[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2.8.

[3] 朱彩艳.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

中学德育的形成性评价研究 篇7

(一)形成性评价的概念

最早的教育评价,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比较系统的当推泰勒的观点,泰勒提出了一套以教育目标为核心和依据的课程和测验编制的原则,试图以此把社会的要求、学生的需要反映在课程与测验中。为了把这一思想与早期的测量区别开来,泰勒正式提出了“教育评价”的概念。根据泰勒的理解,教育评价就是衡量教育活动达到教育目标程度的一种活动[1]。布鲁姆则把教学评价包含在教学目标之内,他说:“目标:行为:评价技术:测验问题。”[2]一般认为,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主要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极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evaluation)是相对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 (summative evaluation) 而言的。传统的评价是终结性评价,是一种最后的决定性的评价,对学生的德育终结性评价,往往做出明确的不容更改的结论式的评价,好就好,不好就无法改变。这样的评价有一锤定音、不可更改、判决式的特点,因而不利于促成学生的成长。而所谓形成性评价,则“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3]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4]中学德育实施形成性评价,跳脱了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桎梏,给学生以全新的评价方式和结果,是一种发展性的、促进性的评价,有助于促成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实施形成性评价的价值意义

形成性评价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首先,形成性评价有助于德育教育目标的实现。它能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5]形成性评价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成长过程的评估和评判。它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法收集、综合分析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信息,了解学生的思想、知识、能力、兴趣和需求,着眼于学生问题的矫正、劣变的预防和潜力的发展。它不仅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的评价,而且也重视对学生情感及行为能力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注重对学生成长过程的各方面能力的评价与培养,加之评价手段丰富多样,而且许多活动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榜样表达思想,发展其相关的品德、行为交际能力,因此,这种评价方式有助于德育教育目标的实现。

其次,形成性评价极具人文性和民主性,有助于转变师生关系,优化教育环境。形成性评价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不断自我完善与提高的机会,有助于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特别地,形成性评价能有效地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一些学生表现无法尽如人意,良莠并存,错误难免。起因于现实复杂,受社会影响。这需要肯定正确,剔出错误。而这正是德育的任务。研究认为,学习者在学习中的焦虑越少,在学习中有效摄入的知识则愈多,学习效率也愈高[6]。德育的形成性评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那种“一次表现定终身”和“以考分定优劣”的不公平的评价方式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助于消除学生在学习成长中的紧张和焦虑情绪,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自控力。因而获得思想和行为上的成功感,这种成功感引起的满足和兴奋可以产生继续得到满足的需要,激发学习科学文化和历练人生高尚品德的兴趣,激起健康成长的内在动力,增强克服困难的毅力。这就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成为可能,因而在本质上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此外,形成性评价形式多样,操作灵活,便于反馈,给学生提供的学习信息是全方位、多层次和综合性的。如学习效果自评、互评、学习档案袋、成长记录袋、问卷调查、家长反馈、学习日志等,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风格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

二中学生德育形成性评价的实施策略

(一)更新观念,突出对学生的人本终极关注

中学生德育教育的形成性评价,需要更新传统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评价倾斜到对学生的关怀爱护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上,突出对学生的人本终极关注,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这首先需要认真学习德育理论,通过宣传、教育和校本培训,提高管理人员和广大班主任、科任教师的自觉意识,把对学生全面关注的思想、理念,转化为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的具体行动,教师一定要从陈旧的评估理念中脱颖而出,把对学生的封锁、管制、挑剔和关卡,转化为对学生的爱护、发现、鼓励和引导,借助形成性评价,激励学生进步发展,通过师生教育教学方式的优化,促成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接受经典德行训练,学会健康成长。并把这种人本关怀贯穿到学生的一生。

(二)整体组合,强调评价形式的丰富多样

由于德育过程是丰富生动的,其评价过程当然也不能呆板生硬,而应强调方式方法的丰富多样和整体组合。包括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考试分数、成长记录袋评价、演讲评分、角色表演比赛评比等等,一切适合学生活动的形式都可利用,并有机组合,优化创新,整合出一套适合学生实际的德育教育形成性评价,而且贯穿在整个学期当中,典型地做出评价。例如,有学校提出的德育自评方式,是通过学生填写自我评价表的方式来实现,就很值得借鉴。样式如表1、表2。

德育活动形成性评价自评表

填表日期院

(三)整体创新,实现形成性评价的流程重组

传统的终结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其流程包括评价准备、评价实施、评价结果公布等,具体流程如图1。

从图1可以看出,传统评价的核心是关注结果,其评价过程集中在学习终了阶段,而且主要以分数等量化数据作为评价指标,这些做法,有助于评价结果的简捷明了,对一些项目的判断也容易准确。但不全面,缺乏过程的掌握,对学生的发展状况,无法把握。形成性评价则能有效祛除这些不足。整体创新的结果,则要求把多种评价方式包括传统的终结性评价等,有机整合起来,对评价过程、评价方法进行优化,重新组合其流程。按照流程重组理论,形成性评价的流传重组是很符合现代管理思想的。

流程重组亦即业务流程重组 (Business ProcessReengineering, BPR) ,是上世纪9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并被广泛实施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想,根据哈默的定义,“BPR就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Process)进行根本性(Fundamental)地再思考和彻底性 (Radical)地再设计,从而获得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业绩的戏剧性地(Dramatic)改善”[7]。显然,BPR强调以业务流程为改造对象和中心、以关心客户的需求和满意度为目标、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以打破传统的职能型组织结构 (Function Organization) ,建立全新的过程型组织结构(Process Oriented Organization),从而实现企业经营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的巨大改善。流程重组理论引用到学生德育教育的形成性评价,关键是把原有的流程中漠视学生的因素、忽略学生和家长满意度等问题,予以整改。其结果应该是评价理念的更新、评价流程的简捷、工作效益的提高和学生、家长的满意。从定义可以看出,要成功的实施德育教育评价的BPR,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硬性因素,即重新设计组织结构框架、管理体系、业务流程等;另一方面是软性因素,如转变服务理念、领导行为、教育教学行为、校园文化、沟通方式等。

我们设想,把图1的传统评价流程,按照BPR思想进行重组。优化后学生德育形成性评价的流程结构,可以是这样的:

如图2所示,优化重组后的德育形成性评价流程,评价过程和教学过程平行发展,评价准备、评价操作和结果交流三大工作板块中,突出了听取意见、反馈信息和学生家长社会满意三个环节和指标,特别是把最终目标锁定在服务对象的满意上,这就体现了形成性评价工作的宗旨,实现教育教学评价工作的人本化。流程是详细的文档,但又需要简洁清楚,易被使用者理解。流程文档(管理和操作)需要嵌入业务过程和控制。因此,如同操作过程本身的简捷一样,流程图中的准备过程和具体评价操作过程也应该是简洁的,形成的板块中体现出了细节的逻辑联系和科学规范。

中学德育形成性评价有着重要的方法论价值和创新意义,上述几条方法措施尽管无法穷极所有,但却是基本的,只要目标明确,学校重视,全体参与,脚踏实地地做好中学生德育的形成性评价,同时也一定会创新出更多的方法策略,以更好地达到评估目的,实现素质教育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张玉田.学校教育评价[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8.

[2]叶澜.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德育评价 篇8

学校必须重视德育工作对技能大赛的影响, 创新德育工作形式, 改进工作方法和手段, 搞好德育工作评价。要搞好技能比赛训练, 首先应从德育入手, 让学生认识到比赛训练的机会来之不易, 比赛训练对提高自身技能的意义, 比赛成绩对自身、对学校、对社会的价值。其次通过德育评价和技能评价, 让学生自己看到自己的进步, 让学生自己通过技能训练找到自信。然后将德育评价和技能评价的结果通报家长、通报同学, 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每一点进步都得到了认可。充分调动学生可持续的主观积极性, 让学生在训练中有成就感, 在训练中获得喜悦。不能以“头悬梁椎刺骨”的精神来要求学生参加训练, 更不能用“吃尽苦中苦, 方为人上人”的理念来要求现在的学生, 谁愿意吃苦, 如果真的学生真的感受到苦了, 他还愿意继续干吗?他感受到苦了, 训练还有效果吗?况且技能大赛训练是既能充实校园生活, 又能提高自身素质, 还能为自己的人生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 训练过程如果还能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认可, 这绝对与“苦”不沾边。

为了德育更好地服务于技能大赛训练, 将德育渗透到技能大赛训练的过程, 让参训选手在多元评价中感受到成长的快乐、进步的乐趣, 可制作当天训练综合评价表 (如表一) , 当周训练综合评价表 (如表二) , 当月训练综合评价表 (如表三)

从三表学校老师在填写时, 重在与学生进行心理交流, 发现和处理学生存在的问题;重在激励学生, 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重在树立学生的自信, 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付出得到了老师和家长的认可。在周评价和月评价中, 融入了家长意见, 旨在搞好家校沟通, 让家长看到孩子的进步, 让家长给孩子更多的鼓励。周评价中学校领导的寄语首先是先学校领导汇报训练情况, 更反映出学校领导对参赛选手的关心和认可。

技能大赛绝非靠单纯的强化技能训练就能取得好成绩, 也绝非靠单纯的物质奖励就能激发起学生的训练激情。必须在技能训练中巧妙地渗透德育, 创新德育方法, 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激发爱校情怀、培养团队精神、强化职业意识、提高心理素质、懂得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

赛场如战场, 没有精神支柱的队伍必败, 没有士气的队伍必败, 没有远大志向的队伍不可能持续作战, 甚至会出现逃兵。大赛指导教师除了指导学生的技能训练外, 还必须担当起部队政委的作用, 搞好德育工作, 最终达参训的同学服从从指导老师的指挥, 克服训练过程中的困难, 避免在训练过程中产生自卑感、满足感、乏味感, 树立自信心, 感到自己的生活充实有乐趣, 感到一天比一天有收获, 找到成就感。让参训选手从心理上达到越战越勇、越勇越战的效果。

参考文献

德育评价 篇9

主体性教育理论缘起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呼唤、反思传统教育和回归历史潮流的需要。其发展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和中期对教学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的讨论,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演化为对教育者、受教育者主体性的讨论, 在90年代中期以后由理论进入到实践, 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主体性教育理论是一种时代的哲学, 是本体的、价值的和实践的, 促进着中国教育思想和实践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 主体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特性。主体性教育可以说是中国近20年来广为流行的声势浩大的教育改革运动。这场改革运动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展开的。它既是思想的, 也是实践的。作为思想改革运动, 主体性教育主张人本教育, 反对物本教育;主张把人培养成为主体, 反对把人培养成为工具。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教育思想启蒙。这场启蒙使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普遍确立了学生为本或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 把学生作为主体进行教育已经蔚然成风;作为一场教育实践改革运动, 它主要表现为人本教育理念在教育实践中生根、开花, 各种形式的主体性教育改革应运而生, 这些实践改革既是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实施, 同时又促进主体性教育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1 中职学校品德教育评价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中职学生的思想状况总体而言是好的, 大部分中职生有着坚定的政治信仰和政治追求, 自觉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在重大问题上能与国家保持一致。中职学生大多有着自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能以自己的观点分析问题, 处理问题, 都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但是由于中职学生年龄集中在14~18岁之间, 心理和生理发育不太成熟, 遇事易冲动, 加之社会不良价值观的影响, 部分中职学生品德状况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

1.1 信仰缺失, 漠视道德

中职学生处于青春叛逆期, 其个性的张扬与现实的羁绊形成矛盾, 在矛盾的过程中, 中职学生产生了对社会价值的反面理解, 越是现实社会禁止做的事情, 他们就越有兴趣去尝试。在思想方面, 表现为信仰的缺失, 不知道自己的政治追求与信仰, 盲目对社会现象进行崇拜模仿。在生活方面, 表现为不讲道德、不讲礼貌, 缺乏维护公共卫生的意识, 否定英雄人物的事迹, 甚至从另一个角度歪曲英雄的故事。在学习上, 缺乏学习动机, 不知道为何而学, 为谁而学, 盲目的跟着学校的课程走, 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和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

1.2 强调自我, 缺乏社会责任感

由于中职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从小娇生惯养, 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感。他们认为为国家做贡献与自己无关, 都以自己的利益作为学习的动力, 以薪酬的高低来取决工作的地点, 缺乏献身精神。中职学生过分强调自我, 把自己的人生价值作为追求一切的目标, 任何跟自己利益不相关的人和事儿都不关心, 自然不自然的就把自我的价值观陷入唯利是图的怪圈。部分学生爱国意识淡薄, 对国家前途命运不关心, 甚至是不闻不问, 缺乏爱国情怀。

1.3 受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 物欲膨胀

随着社会转型, 物质享受对现实价值观形成强烈的冲击, 在物欲横飞的时代, 部分中职学生价值观受到影响。他们认为有钱就有一切, 享乐主义滋生, 不顾家庭经济条件强弱, 一味追求高消费, 穿着讲究名牌。一些学生拜金主义严重, 为追求金钱不顾一切, 校园弥漫着厌学风气, 学风急剧下降。

1.4 上网成瘾, 不思进取

中职学生学习压力较轻, 空余时间较多, 许多学生喜欢在网吧度过课余生活, 热衷于玩游戏、聊天、看电影、购物等, 有的甚至浏览色情暴力信息, 影响学习和生活, 上网成瘾, 精神不振, 不思进取。

当前的中职学校德育评价体系中, 德育的目标超越了中职学生的接受程度, 存在着“大而空”的现象, 忽视学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目标, 导致德育工作的失败。品德不仅是要为社会实践服务, 也是一种内在的精神追求, 这就决定了学校品德内容既要体现学生道德生活的现实需求, 以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也要彰显它超越学生现实生活的理想性, 使学生在道德理想的追求中能够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在现有的中职学校品德评价体系中过分强调道德理想的学习和掌握, 过分注重说服教育。有学校甚至把学生的接受程度作定量分析, 以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品德, 而忽视了学生品德的现实需要。构建新的品德评价体系必须从注重品德知识的学习转移到注重品德、道德行为能力上来。

2 中等职业学校多层面德育评价的方法

中职学校因其特殊性, 品德评价也与其他学校不同, 中职学校品德工作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大课题。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人才是中职学校面临和思考的重大问题。学校品德是培养中职学生的重要环节, 充分发挥学校品德工作的主体性, 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技术人才和劳动者是重要途径。中职学校的品德评价体系必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不同的中职学校品德评价体系也不同。

2.1 以自我设计为核心的德育定性评价

德育定性评价主要以一个学期为时间段, 以为每个学生建立“德育发展档案袋”为方式, 具体档案包括:

(1) 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对学生个体的发展目标。在每学期初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以建议书的形式对每个学生提出德育上的要求:以“我希望”、“你还能”、“你真的做到”、“评语”等内容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德育发展方向。该表格在每学期初有教师填写好后发给每位学生, 由学生自行保管, 在期末上交, 存入学生“德育发展档案袋”。

(2) 建立“德育导师制”, 制定学生自我德育发展计划表。在每学期初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填写个人德育发展计划书, 在“不足”、“计划”等方面为自己定一个德育发展目标, 并在任课教师中选择一位“德育导师”, 将自己的德育目标制定后交由“德育导师”保管, “德育导师”要担负起指导与监督的作用, 定期与学生进行沟通。

2.2 以德育量分制为方式的德育定量评价

这里以宁波市某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实行的千分制为例。该校对学生德育综合素质量的评估共分为品德操行、课业和实习三大板块, 品德操行评估以30分为基础, 每个班级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特点, 在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参与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操行评估实施细则, 对学生的品德操行进行检查评分, 根据相应的分数在甲、乙、丙、丁4个等级中确定学生品德操行的等级。五个学期品德操行等第如有三个“丙等”或二个“丙等”一个“丁等”或二个“丁等”以上或在第五学期获得“丙等”及以下的学生就被认定为品德不合格、不予毕业。

2.3 德育家庭作业

为实现学生家校的一致性, 实行德育家庭作业, 作业包括以下内容:洗衣服、烧菜、洗碗、扫地、整理房间等。德育家庭作业以一个月为时间段, 每月底由学生和家长对本月的德育家庭作业进行评价, 存入学生的“德育发展档案袋”。

2.4 家校结合的评价体系

家庭是学生品德养成的主要场所, 加强家校合作可以使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情况、专业发展、专业特色等方面有清楚的认识, 激发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家长的主动参与可以有效防止家庭教育的缺失, 弥补学校教育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家庭教育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深刻的影响, 尤其是对青春性心理方面, 家庭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要因势利导, 积极加强与家庭的沟通与交流, 探索品德评价和品德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 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协调, 共同发挥教育作用。

职业教育应该加强, 而不是削弱, 中职学校品德的有效性一直是学校品德工作者高度关注的问题。在新形势下, 学校品德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与不断变化的环境、对象等不适应的一面, 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品德有效性的实现, 学校品德的有效性呈现出弱化的趋势。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国家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但目前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要求职业中学必须正确看待当前学校品德所面临的道德教育环境。既要看到现代化进程中新旧道德的冲突, 家庭教育或社会教育中的误导等不利因素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又要看到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和整个社会的道德发展与重建进程中, 职业中学品德摆脱困境的契机所在。既要认识到学校品德在青少年道德成长中的主导作用, 又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主体性, 充分发挥其自主性、自觉性、能动性。只有真正做到这些, 中职品德才能在解决青少年道德的共性问题和中职学生道德的个性问题中取得实效, 才能使中职学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所必须的能力, 成为具有优良道德的合格公民。

参考文献

[1]李静、张勇, 浅谈如何在中职学校开展德育教育[J].职业技术, 2009 (12) .

[2]杜敏, 我国德育评价研究和探索的历史和现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3]朱红, 自评、参与、互动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 2004, 22 (21) .

德育评价 篇10

一、树立科学、全面的学生培养观和教育质量观

教育不仅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有效过程, 更是挖掘学生创造潜力和才能的根本途径。从教育思想和观念上树立科学正确的学生观和质量观, 是促进全面、正确评价学生, 形成科学德育评价体系的前提, 是不断养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认识基础。所以, 我们要坚决摒弃单纯的以分论质, 用分数定“英雄”的片面评价方法, 牢固树立终身教育观念, 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和可持续发展。树立科学全面的教育质量观, 以不断促进学生学会求知, 学会做人, 学会创造, 从小养成优良的行为习惯为途径去培育学生。

学生是多种需要, 多样发展的生命体, 具有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反思性。我们不应该把学生当成知识容器, 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灌输, 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促进自主探究, 合作发展。在评价时要树立全面衡量的意识, 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 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 还要培养其实践能力。要在教育的过程中, 注重教育质量的多层面, 考虑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和学生个性的特点, 建立多种质量标准, 创设多样化的特色教育, 尊重学生的个性, 发展学生的特长, 树立科学全面的学生培养观, 实施灵活, 生动的教育观, 有效地培养学生行为习贯的养成。

学生的发展以全面和谐为最高标准。所以, 教育的评价不能纯碎为了鉴别、选拔, 应该以评价来诊断问题, 用评价来促进养成, 注重形成性功能。尤其是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更要全面反映教育目标, 要考虑对学生进行认知、情感、价值观和动手能力, 做出全面科学的评价。要根据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 构建全面的育人质量观念, 培养学生优良的行为习惯。

二、坚持全面合理的评价原则

评价的目的是通过评价的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促使学生健康成长。所以, 在评价的过程中首先必须坚持全面正确的评价原则。要坚持评价的发展性, 讲究既科学又可行。要坚持评价的发展性, 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要坚持评价的层次性和妥当性, 做到内容和标准全面, 工具多样, 方法灵活, 层次分明。还要坚持评价的过程性和创造性, 做到各类评价贯穿学习活动的全过程。真正起到评价对学生的培养、促进、导向和激励作用。

三、构建完整、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

要实施全面评价, 促进学生行为养成, 必须构建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评价体系。

首先, 要进一步完善德育评价体系的内容。要在传统评价体系基础上注重突出创造性评价内容, 加强实践性考核, 重视人文素养, 关注环境意识, 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以此充实德育教育的内容, 丰富德育教育的内涵, 形成完善的评价体系。

其次, 要构建全方位的德育评价网络。要建立健全完整的评价组织网络, 形成系统连结、相互衔接的评价体系。实行学校评价、班级评价、小组评价等多层面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评价模式, 采用自评、互评、协评、审评多种方式, 充分体现评价的全面性、综合性和开发性。

最后, 要建立起德育评价的条件、过程、效果框架, 形成有机的评价体系, 保证德育评价既科学、客观又全面。

四、落实切实有效的评价方法

德育评价要不断改进评价方法, 形成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真正达到评价方法科学有效。要在坚持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思想道德目标的前提下, 充分运用现代评价手段。

1.实行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以定性分析为主。

2.坚持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让德育的全过程不断接受考评、检测。

3.做到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 从横向和纵向进行全面的比较、分析, 以达到发展性评价的目的。

4.坚持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 做到既有学校老师、学生个体、群体的评价, 又有社会各界人士、学生家长的评价。充分体现评价的开放性, 完整性。

5.还要做到诊断性评价与鉴定性评价相结合。努力形成全方位的评价体系, 真正落实全面评价的要求。

在评价手段上要使用多种不同的评价手段, 如:问卷法、测验法、观察法、谈话法等, 还可运用“网络法、设计法、记录在案法”等不同的评价方法。

在评价考核中, 注重行为养成的测评, 如“行为达标星级评比, 实践活动综合测评, 问题研究专题测评”等多种形式, 对考核结论以实效为主, 增强激励性。评价中, 还要注意评价标准个别化、反馈矫正及时化。从而充分体现个体差异性。

探究有效的中职德育课教学评价 篇11

关键词 中职生;德育课;教学评价

中职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教学群体,多数学生是应试教育的“失利者”,常常认为“我不行”,自信心欠缺,学习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差。探究在德育课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价,从而发挥出教学评价的功能,切实增强中职德育课教与学的实效,帮助学生正确地对待自己、对待困难和挫折,恢复自尊、自信,以积极向上“成功者”的心态走向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明确德育课教学评价的目的和本质

德育课程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确认学生学习进度、学习水平、认识提高、能力提升、行为转变的情况以及教师教学的效果,为调节和控制教学过程提供决策的依据。通过教学评价,判断课程目标是否达到,分析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教学进度是否得当、选择的教学资料是适宜,从而检查和提高教与学的效果和质量。

在进行德育课教学评价时,教师不仅要透过教学效果来反思自己教,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更重要的是应该时时提醒自己,评价的本质不是把学生分成几等,而是帮助学生也学会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反思学习方法是否有效,以便发扬成绩、找到差距、明确方向,使学生也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由此产生成就感,从而发现自己、发展自己,激励自己更好地学习、更快地进步,更好地体验和领悟自己的成长。

二、创新评价载体,尝试在德育课评价中渗透成功教育

成功教育是追求学生潜能发現、发展,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以鼓励和表扬为主要手段的教育。在德育课教学评价中,注重成功教育理念的渗透和成功教育方法的使用,多使用鼓励性评价,及时给与鼓励,强化学生自信心,以找优点为评价的出发点,准确地肯定优点,找出“我能行”的依据。坚持以学生个体为主的评价标准,主要采取鼓励、表扬为主的评价方式,同时兼顾适度的批评。

鼓励、表扬要适得其所,能让学生看到自己取得的成绩和进步,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受到恰当的激励,多关注学生的需要与状态,使表扬真正起到激励与促进的作用。中职生多数是所谓的“差生”,往往更在乎老师的表扬,即使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受到表扬后也能高兴一番。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时候对于表扬的期待与反应也不相同,所以表扬要贴近学生的心理,在学生需要时及时表扬,在学生在乎时及时表扬。鼓励性评价也需要一定的批评,要客观地对待错误,这里所谓的批评,不是板起脸孔的呵斥,不是令人无地自容的挖苦,更不是贬损人格的辱骂,而应该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这样的批评需要智慧,更讲究艺术,更要体现出激励性。

三、提高评价的针对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评价的针对性要强,笼统、抽象地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容易造成学生一知半解、模糊、似是而非的认识,不明白对在哪里,好在哪里,无从获得真正的成就感、惊喜感,往往对学生的具体帮助不大。因此,评价必须具体、有针对性,从学生个体出发确定评价标准,评价学生要适当、合理、明确,而不要过于笼统、抽象和含糊不清,同时指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自己和自己比,抓方向、抓主流。

教师的评价源于对学生真诚的爱,用敏锐的眼光去捕捉学生身上瞬间即逝的“闪光点”,找到学生个性化表现的落脚点。在教学中,可以针对中职生自身的特点和不同专业特殊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情感态度等进行有效的课堂评价。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参与、合作与交流,通过知觉体验、情感体验、能力体验、合作体验等方式,让学生找到自信,体验到“我能行”,产生成功的感觉和自信。德育课教学评价需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重视他们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帮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学会与人合作,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拓展评价范围和内容,采取多元评价方式

中职没有升学的压力,考试不再是学习成绩唯一重要的评价方式,适当扩大德育课评价的范围和内容,既评价学生的学又评价教师的教,激励学生进步和教学方法的改进,从“知、信、行”三个维度予以评价,包括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程度,对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以及在学习中形成的品格和态度。

德育课的评价要把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位置,尤其重视评价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日常行为表现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多为学生倡导综合的、开放的评价方式,采取灵活的方法,如谈话观察、日常表现评价、学习成果鉴定、学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议、学生自评与互评、个人成长记录等。强调学生既是评价对象,也是评价主体,对学生的能力发展给予肯定性评价,关注其发展和进步的动态过程,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树立自信心,提高能力,更好地适合社会需要,为毕业时成功地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进行有效的德育课教学评价,就是要用积极的态度看待中职生,从每个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实际状况出发,评价他们各自的发展进程,让每个中职生都得到赏识,体验到成功,促使他们向着更高、更远大的方向努力,早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杜爱玲.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参考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谢树平.中学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评价[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德育评价 篇12

关键词:职教形势,德育课,评价机制

面对21世纪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背景, 我校为切实发挥德育课的功效, 适应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势, 在德育课程评价机制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实践, 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全面评价, 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社会对人的要求是全面的, 对人的发展的评价也应该是全面的。全面发展不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成绩, 反而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他们成为爱学习、会学习, 爱生活、会生活的人。

1. 素质评价, 引导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许多中职生错误地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 掌握一门技能就可以了, 其它课程并不重要。这种想法和做法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使评价发挥“健全人格”的作用, 在素质评价里将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艺术素质作为考核的项目, 引导学生向一专多能的方向发展。

2. 自我评价, 让学生在自我反思中增强责任感。

自我评价是自我教育的理想方法。中职生的年龄一般在16-19岁之间, 自我意识逐渐增强, 其中包括自我评价。评价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自我反省、自我解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产生自我认同、自我排斥等一些情绪体验。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 达到对自己正确认识的目的, 从而增强自己的责任感, 产生学习的动力。笔者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及调查、观察、分析认为, 中职生经历了中考带给自己的冲击, 备尝了由于学业不佳而受到的冷落, 加之自己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 意志力薄弱, 一些学生自卑心很重, 认为自己什么都学不会, 从而自暴自弃。也有一些学生知道应该干什么, 但不能坚持, 学习大多时候都是停留在口头上, 而且极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这部分学生也有一定的自卑心理, 他们往往把学业不佳归结为环境的影响。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能够做到认真学习。学生不能进行正确自我评价的共性是: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为谁学, 学什么;学习态度上缺乏义务感, 紧迫感和自觉性, 责任心不强。这些正是教师需要加以认真引导的。

正确的自我评价就是用正确的学习目标不断激励自己的学习动机, 并对学习结果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教师通过明确教学目标, 自觉评价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 利用课上课下各种机会, 善于观察和处理, 随时检查自己的教育教学效果, 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使学生自然地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 从而学会正确的自我评价, 在自我反思中增强责任感, 增强学习动力。

3. 互相评价, 让学生在评价中正确认识自己。

在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 鼓励同学们进行互相评价。这是一个知己知彼的过程, 也是给自己重新定位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 帮助学生发现、认清自己, 正确认识他人, 有利于同学关系的和谐, 有利于树立新的目标。

二、分层评价,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人的发展是有差异的, 这种差异体现在智力、兴趣、爱好、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学生, 有利于学生健康全面地成长, 而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评价, 有可能使学生在心理上蒙上一生的阴影。学生有共性, 也有个性, 统一的评价不能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因此, 在评价机制改革过程中, 我采取了如下的办法:

1. 日常评价, 在课堂活动过程中让学生体验自信并不断超越自我。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你的冷眼下有牛顿, 你的皮鞭下有瓦特,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说明教育是一个情感投入的过程。热爱学生, 尊重学生, 理解学生, 宽容学生是每个教师的责任。根据教学内容不同, 适时开展一些课堂活动, 让学生的个性充分展示, 优秀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现自身的弱点, 之后会精益求精, 完善自我, 产生不断探求新知的动力;而有着某些方面不足的学生也会通过这个舞台, 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 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让学生时时带着一种对成功的向往, 他们就会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2. 分层考试, 让学生在选择中体验成功。

学生的基础水平不同, 对知识的吸收, 运用有很大差别, 同一水平的考试内容往往让学习困难的学生难以有成功的愉悦。考试时采取不同的试卷, 实行开卷、闭卷两种方式。闭卷内容是最基本知识点的考核, 开卷内容延伸到学生生活领域, 国家政治生活领域, 谈观点, 谈看法, 谈措施。考试方式由学生自己选择。

3. 改革考试, 让学生在考试中感受快乐。

在评价过程中, 我们注重对学生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 体现在考试中就是多了研究型考试。考试时间由一两个小时到几周不等, 试题内容体现时代性、开放性、生活性, 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题目没有标准答案或者答案不唯一, 留给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 体现创新精神和个性化品质。例如《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测验题目:联系自己及学生实际, 请您谈谈中职生如何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人?联系所学知识, 说说用人单位对员工的素质要求有哪些?自己的努力方向是什么?学生在不断思考中, 也在一步步成长。德育课教学的目的, 不仅仅是一张试卷的分数, 而是为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 起着指南针的作用。

三、品德评价, 激励学生积极上进, 预防和克服不良品德与行为习惯

“德”在我国培养人才的标准中, 始终排在首位。要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必须让其了解德育课的意义。在评价机制上可根据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要求, 对学生的品德表现进行褒贬、判断、鉴别与评价。对学生好的思想行为及时的给予肯定性评价, 能使学生在内心积聚起积极向上的自豪感, 增强学生积极追求美好品德的愿望;对学生不良思想行为的否定性评价, 能使学生认识到其思想行为的危害性、危险性, 使其产生强大的精神压力, 甚至产生羞愧感, 为自己的行为感到自责, 从而增强克服不良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决心和动力。在评价内容中将学生的日常表现、劳动与学习态度、上课纪律等统筹考虑, 不再仅仅是理论的测试。品德评价的主要方式概括起来主要有表扬与奖励、批评与惩罚、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总结性评价。

四、激励性评价,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不断增强自信心

美国心理学家廉姆·卡耐基曾说:“人性最深切的要求, 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教师及时恰当的激励性评价, 能帮助学生产生学习的愉悦感和成功感, 自觉地对学习产生内在的求知欲望, 师生也会达成一种和谐的默契, 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在操作过程中, 可抓住每个学生的特点, 以小见大, 有的放矢, 通过各种方式, 用“放大镜”去看学生的优点和闪光点, 并及时进行激励性评价, 让学生在这种评价中不断增强自信, 激发学习热情。同时建构“激励场”, 在特殊的场景中, 学生会油然产生自豪感, 并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从而激发最大的学习热情。

例如, 面对难以管理的班级, 我采用了竞赛的方式, 和班长分块管理, 并及时给予激励性评价, 效果出奇得好, 学生基本上都能做到上课认真听讲, 学习热情高涨, 学生也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 学会了自我约束, 增强了自信。

上一篇:问题导学高中地理下一篇:三维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