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合作

2024-07-29

科学合作(共11篇)

科学合作 篇1

一、比较性的问题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选择有比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比较,从而获得知识。这种比较性的问题可以是基础性的,也可以是理解性的和欣赏性的。它需要小组成员之间的通力合作,一起搜集大量的资料,一起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必要的分析、比较、归类和整合。

有时是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比较,如李清照前期后期的作品风格比较; 有时是同一作家同一题材的作品比较,如学习苏轼的《赤壁赋》( 苏教版必修一) ,就可以给学生补充《后赤壁赋》作一个对比阅读; 有时是不同作家同一题材的作品比较,如柳永的《雨霖铃》( 苏教版必修四) ,就可以联系以前学过的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必修一) 、杜甫的《登高》( 必修三)让学生将这些诗词中描述“秋天”的句子进行比较,品味作者不同的描写技巧和表达的不同情感,进一步理解并不是所有的诗人都是“自古逢秋悲寂寥”的,在毛主席的笔下,秋天是“万类霜天竞自由”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类内容可以使学生形成立体发散性思维并处于积极探求创造的状态中,有利于增强学生敏锐的思辨能力和洞察力,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

二、探索性的问题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他不像其他学科那样直接的提出探索性的问题,而是蕴含在丰富的文字之中,学生只有在品读鉴赏的基础上才会发现她的探索价值。

如学习苏教版必修四白居易的叙事长诗《琵琶行》,有小组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琵琶女才艺高超,会依据情境和心情演奏曲子,那她出现时的第一支曲子该是何种旋律呢? 有同学说热闹,有的则认为凄凉,还有的认为感伤。我没有立即给出评价,而是趁势吊起了他们的胃口,请学生们恢复当时的画面,情景再现,然后换位思考,自己扮演“琵琶女”设身处地的从琵琶女的角度出发,再回答这一问题。让他们带着这种有多种可能的问题去探究文本。

再如,学习《祝福》( 苏教版必修二) ,我要求小组从众多疑难中筛选出自己组认为最有价值最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

有小组问: “祥林嫂没有文化,怎么会提出‘魂灵的有无’这样深奥的问题来呢?”

一组解疑: 我认为是她自发思考的结果,不是自觉行为。我们通过分析祥林嫂的遭遇会发现,她在捐了门槛后并没有赎罪,这使她百思不得其解,她对鬼神的深信不疑也变得“疑惑”了。在万般无奈中,她只对有见识的“我”还抱有一线希望。“我”是她最后的希望与寄托,是她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二组解疑: 这是作者的精心构思。小说提出全文的核心问题———“祥林嫂的‘疑惑’是如何产生的呢?”后,接着就探寻疑惑产生的原因,这正是小说用倒叙手法,设置悬念,引人入胜的独到构思之处。祥林嫂走向死亡的过程正是她疑惑不断加深加重,思索不断加深不断清晰的过程。

类似的问题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已有的理解会自愿深入其中,并做出某种“有价值”的发现和合理的推测,利于激发学生的激情,进而帮助他们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中心。

三、拓展性的问题

这类问题要求学生跳出前人的思维定势,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这类问题一般没有程式化的步骤或者标准化答案。设计这类问题的目的是鼓励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发挥自身的能力来提出不同意见,并使这些见解通过思维的碰撞产生意想不到的思维融合,最后形成拓展性的解读效果。

如《雷雨》( 苏教版必修四) 可以针对剧中的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的问题展开拓展性讨论。食指的《相信未来》( 苏教版必修一) 我引导学生结合背景材料对诗中的多个“意象”如灰烬、雪花等进行多种解读。

这种拓展性的训练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并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提出创新性问题的能力。

四、创造性的问题

此类问题涉及的知识面较宽,能有效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例如,《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苏教版必修四,选自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题目是编者加的) ,学习时我先让学生对小说的整体情节有了基本的了解,然后问为什么编者要加一个这样的题目? 这个问题其实关乎小说的主旨。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展开对人性的真假、美丑、善恶等问题的讨论和思考,最后形成小组独特的感受和观点。学生通过自己的“内化整理”,肯定会有创造性的发现。

五、小组自行拟订的问题

这类问题一般出现在小组的讨论过程中,是小组成员认为有合作探讨价值的,因此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可能是自己没有弄懂的问题,也可能是小组所有成员在小组内凭借自身的能力不可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大家的帮助才能解决,这类问题要求教师要有很强的甄别能力,如果学生提的问题太多,要做出及时准确的选择。

如学习《长亭送别》( 节选自王实甫《牡丹亭》苏教版必修五) ,我让学生“硬读”文本,尽量提出疑难问题,学生钻研得很投入,很多问题提得很有价值。例如:

1.你认为莺莺跟张生之间的感情是真正的爱情吗?

2.莺莺跟张生在爱情中的地位为什么不平等,张生是感情的主导者吗?

3. 作为富家小姐,莺莺对自己的爱情为什么那么没有信心?

4. 你怎么看待莺莺的爱情观?

然后师生一起处理这些问题。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内容一般是比较性的、探索性的、拓展性的、创造性的和小组自行拟订的等方面的问题。当然在设计合作内容时还应该本着多样性,具体化,富有兴趣等原则。

摘要:在语文合作阅读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语文合作阅读内容应围绕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合理科学的有选择性的确定,并且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和思维水平,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达到“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合作阅读教学,合作内容,科学选择

科学设计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益 篇2

一、精选内容,是合作学习的保证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一个没有合作价值的问题,合作是一种重复的劳动,会让学生厌倦。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学条件,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因此,精选合作内容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有效的保证。在阅读课上,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富有实效,教师首先要把握教材的重、难点,选择具有一定思维含量、有一定讨论价值的问题在学习的难点、疑点、兴奋点处设计合作活动,组织合作学习。设计的问题最好能围绕重点,“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这对于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培养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学生学完了全文之后,教师并没有因课文的结束而结束,而是抓住疑点让学生进行交流:五壮士胜利完成任务后有没有其他选择?他们为什么主动选择跳崖?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进一步感悟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叫《狼牙山五壮士》,而不叫《狼牙山五战士》的真正内涵,深刻领会文章的主旨。

二、指导有法,是合作学习的关键

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角色将发生改变: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和过程的管理者转化为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仍然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的合作交流是否有效,同教师的指导是分不开的。

1.确定合作学习的目标

由于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性活动,所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给予一定的具体的目标,才能保证合作学习的有序进行。制定的目标不能过多、过难,要适量、适当,要根据教材课标要求及学生实际制定学习目标,目标要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切忌含糊不清,漫无边际。例如进行《鸟的天堂》一课教学时,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可按以下目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1)画出生词和其他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然后小组讨论,说说它们的意思;(2)组员轮读课文(每人一节),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有什么不同的感受?(3)文中最后一句“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为什么第一个鸟的天堂加了引号,第二个没加呢?

2.关注合作学习的进展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不但要来回巡视各小组合作学习情况,还要深入合作团队,随时关注各组存在的问题和组际间的学习动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及时调整活动策略,促进师生有效互动,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当发现个别组员意见分歧太多而争论不休,造成内耗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仔细阅读,相互启发,求同存异;当一些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表现消极时,或因小组竞争而产生不正当摩擦时,教师要循循善诱、有效教育、科学协调,使各合作团队更和谐相处;当发现学困生在小组中处于从属地位,在合作学习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时,那么教师要因势利导,鼓励这些成员,敢于挑战自我,表现自我。

三、评价有方,是合作学习的动力

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激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时要把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对合作小组集体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在此基础上要侧重于过程评价和小组集体的评价。然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大部分教师偏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而忽视了对学生所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的评价,忽视了对学生参与合作的态度、实践能力的评价,这种不公正、不全面的评价,极易挫伤学生的参与热情。而应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更多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等表现。只有把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相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关注合作学习的过程,并在过程中认识合作学习的方式,合作学习的精神。

科学把握小组合作的契机 篇3

那么, 要落实课改, 践行高效课堂, 就必须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还是唯有小组合作学习, 才能提高语文课堂实效?我看都未必。语文教学有其特有的规律, 以学定教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最基本思路, 该由教师讲解的就不能放任学生猜想, 该由学生自己研究的同样也不能由教师替代。笔者认为, 要想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起到促进语文课堂教学实效的作用, 成为打造高效课堂的真正“利器”, 必须准确把握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契机, 绝不盲目滥用, 真正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一、语文教师要善于捕捉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契机

1、用在学生出现认知错误, 需要辨明之处。

中学生虽然已经对各类文体都有了一定的接触, 积累了一定的语文知识, 形成了相应的语文能力, 但是毕竟知识结构并不系统和完善, 在具体的篇章学习中, 很容易混淆一些常见的语文现象, 形成错误的认知。如混淆了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将说明方法中的做诠释误判为下定义等。出现这样的认知错误时就需要教师及时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 在合作学习中明辨正误, 形成正确的认知。

如教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课文《长江》, 引导学生赏析作者所使用的写法时, 很多学生都认为作者使用了“借景抒情”表现手法。我心知学生肯定普遍存在对“借景抒情”和“寓情于景”两种表现手法认知不清的问题, 于是借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让学生自己翻阅手头资料, 探究作者是不是使用了“借景抒情”手法。通过合作学习交流, 最终学生们形成了正确的认知, 认识到:“借景抒情”是借助景物描写来表达感情, 通常是先景后情;“寓情于景”则是将情感寄寓在景物描写当中, 常常是情景难分。大家一致认为本文的表现手法用“寓情于景”来描述更为得当。这样的小组合作研讨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无疑是有效的。

2、用在学生对重点问题出现多重理解, 需要探讨之处。

语文教学中, 很多课文, 尤其是经典名篇的重难点往往需要结合作品特殊的写作背景去考察, 才能获得较到位的突破。学生常常会因为预习不够扎实而出现理解片面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 就需要教师补充与课文相关的一些背景知识, 引导学生在讨论中逐步将理解走向深入。笔者认为, 这恰恰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机。

教学鲁迅先生的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当谈到“百草园是乐园, 那么三味书屋是苦屋吗?”这个问题时, 学生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很显然, 只是依据教材上的选文对此问题进行浮光掠影式地探讨很难将这个问题理解透彻。于是我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指导学生查找有关《朝花夕拾》的介绍和鲁迅少年的生平经历的资料, 再结合课文中对三味书屋中苦事乐事的描写, 对该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究性合作学习。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学生理解了作者写三味书屋中枯燥乏味的读书经历, 只是隐含着对封建教育的不满, 更多的则是对书屋中发生的趣事的回忆, 而且整篇散文也是以表现童年的快乐为主, 饱含着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因此三味书屋并不是苦屋。在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中,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逐步深入, 获得了更为真切的情感体验, 必然能够在语文素养上得到一定的提升, 也就真正将高效课堂落到了实处。

3、用在教学中出现有价值的生成性问题, 需要拓展之时。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学生知识的建构, 能力的培养, 素质的提升都是在这个生成的过程中完成的, 因此语文教师必须特别关注课堂教学中随时会出现的生成性问题。处理这样的问题, 往往更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 处理的怎么样则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信心的建立和正确学习态度的形成。笔者认为, 对待这样的生成性问题,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来处理, 当然是最好的选择。

如笔者在教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时, 有学生提出:“气蒸云梦泽”一句是否蕴含了作者前途不明, 心中迷惘的感情倾向?笔者之前接触到的所有参考资料中都没有与之相关的论述, 听到这个问题时首先是感觉有些突兀, 接着便意识到这绝对是一个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机。为使学生有较为明确的认识, 我组织大家就此问题结合手头资料展开了合作讨论。最终明确了, 此句写景重在表现洞庭湖水势之浩淼, 而水汽迷蒙之景亦是为突出所写之景的浩瀚壮阔。结合作者赠诗求仕又不愿折腰直言的创作背景来考虑, 可以看到孟浩然对自己的才情、能力还是非常自信的, 因而不应是对自己前途不明的迷惘。学生意见虽然最终被否定了, 但这样的探究学习却是对其善于思考的学习表现的最好肯定, 教师这样的处理方式无论是对提出问题的同学还是其他学生都能够产生一种积极的暗示, 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 学生们何乐而不为呢?

二、语文教师要善于创造小组合作学习的契机

1、针对教材本身存在的疑点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章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核, 一些看似失误或矛盾的语句, 往往能够体现作者的匠心独运, 并非一时笔误, 往往是刻意为之。抓住这些文本本身存在的疑点组织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 常常能够为课堂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精彩。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自然段鲁迅先生写道“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学生读到此处, 免不了心中生疑:到底是不是只有一些野草呢?兴许是作者写了病句吧。我就此设计了“到底是似乎还是确凿?”的讨论话题, 组织学生结合手头资料展开了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从文学大家的文章中找到用词的“失误”, 学生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兴趣。纷纷仔细阅读文章, 并翻阅资料, 展开了探究讨论。有学生从句子表意的角度谈, 有学生从文章的主题谈。我适时指导他们结合鲁迅先生写作此文的背景重新审视这个话题, 结果就有小组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用似乎是因为所写内容距离写作时已间隔多年, 记忆早已模糊;而用确凿却是因为百草园给鲁迅少年时期带来的乐趣是印象深刻的。教师再适时点拨:作者正是有意用这样看似矛盾的语句向读者表现了自己对童年的模糊而又真切美好回忆, 这样写恰恰显得更真实。至此, 对该问题的探究落下了帷幕, 但对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却起到了预先铺垫的重要作用, 有利于理解文章的主题, 突破教学的难点。为更好地展开以后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2、围绕同类别课文的对比点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知识的建构, 能力的形成总是在不断的比较分析中更容易达成, 语文学习也是如此。语文教材往往将同样文体或同样题材的文章整合为一个单元模块, 用意也在于此。这样的编排能够为语文教学提供现成的对比文本, 有助于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有利于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更好地落实课标提出的要求。因此, 语文教师围绕同类别课文的比较点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如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 就以“斑斓春色”为编排主题。我在教学完其中的两篇主读课文《春》和《春风》后, 围绕两篇文章写作对象和表现手法异同点的比较, 用一节课时间组织学生就此展开小组合作研讨。通过学习, 学生对南北方春天的代表性景物及其特点, 和两文中使用的正侧面描写相结合、调动多种感官描写、欲扬先抑、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都有了更深入全面的认识, 切实提高了语文能力。

3、利用增删改补的表达练习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语言表达是语文教学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 增删改补的表达练习则是引导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语文教材的中也常常会设计这样的练习。如北师大版语文教材中的《春》《项链》《孔乙己》等篇目都设计有改动比较、结局续写等练习。利用这些练习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交流, 能够让学生开阔思维, 打开思路, 在不同的思想碰撞中分享、借鉴和吸收, 从而把对文本的理解引向深入, 把语文教学延伸向更广阔的视野。

笔者在教学《项链》时, 组织学生进行了“当马蒂尔德得知项链是假的后, 会有怎样的反映?”的话题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 对马蒂尔德的命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交流中很多同学多次发言, 很显然在听到其余同学的意见后又产生了更加成熟的想法。这样一步步将课文的解读引向深入, 使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的把握和作品结尾处理艺术的认识也更为准确,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科学合作 篇4

——东至县人民政府与中国化工信息中心签定战略合作协议,市长方西屏出席签字仪式

为促进东至县化工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依托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在国内外化工行业内的信息、技术及人才方面的优势和在咨询、项目管理方面的经验,东至县人民政府委托中国化工信息中心编制《安徽省东至县承接化工产业转移发展规划》。2010年3月10日,市长方西屏利用在北京参加“两会”的间隙,在东至县人民政府县长史孺牛、常委副县长盛斌、副县长杨军陪同下走访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受到了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主任傅旭、常务副主任揭玉斌等热情欢迎。中国化工信息中心是全国化工行业享有盛誉的、权威的信息采集、研究、服务机构,设有国家工程图书馆化工分馆、全国化工国际展览交流中心、化工标准化研究所、产业规划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院、全国化工节能(减排)中心等科室,承担着科技部、商务部等多项国家重点项目,为政府决策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已经成为世界知名的化工咨询研究和信息服务机构。签字仪式前,方西屏市长全面介绍了池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情况,着重强调了东至县化工及其相关产业;要求东至县政府以国务院批复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为契机,先行先试,错位发展,不断加强与科技部门合作,创新合作方式,探索科学承接新途径,做大做强东至化工产业;促成了东至县人民政府与中国化工信息中心签定了战略合作协议,并就委托招商、申报高新技术产业和特色园区达成了合作意向。

科学合作 篇5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中应用最广泛的学习方式。它是一种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各因素之间的互动,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其实质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然而,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重形式,轻实质,低效果”的现象。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时机不当

一些教师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而盲目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结果由于时机不当,造成高能耗低实效的尴尬局面。

二、分组不科学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组。这样分组虽然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但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三、分工不明

在课堂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有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有的借此机会闲聊或干别的事等等。原因在于分工不明。

四、时间不足

教师往往呈现问题后即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一两分钟就叫停。这时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难以开展深度探究,难以产生碰撞的火花。这样的小组合作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五、评价不全

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二是偏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这种不恰当、不全面的评价极易挫伤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难以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那么,怎样才能克服以上问题,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呢?笔者在尝试的基础上有了下面的思考:

一、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

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二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三是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支配性地位(或被支配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二、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三、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

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小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2.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以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三是认真倾听的习惯;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

四、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1.教师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积极地参与活动。同时,教师也应平等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并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地给予鼓励、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2.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能得到发挥。

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还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团体意识、荣辱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每一位教师都应加强研究,认真探索,不断尝试,努力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

科学分组,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篇6

一、根据学生特点进行编组

首先, 编组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动手能力差异。将好、中、差学生合理安排在一组, 让差生、中等生都有学习的榜样, 有合作、讨论、交流的伙伴。防止差生开小差, 说闲话, 使小组活动流于形式。

其次, 编组要考虑到学生的性别差异。男女生搭配要协调, 避免同性别孩子在一起耍闹, 影响小组学习。

第三, 编组还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色。让有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书写能力的孩子搭配开, 这样确保各组的人力均衡。

另外, 每组人数应控制在4~6人,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充分讨论、交流, 也便于教师监控指导。

二、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分工

分组学习既有利于提高每组的整体水平, 也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由于每一堂课教学内容的不同, 也导致每一组成员分工的不同。每一组必须由一名组织、学习、协调能力强的孩子任组长。组长是小组的灵魂, 他要负责每一节课知识信息的收集, 任务的协调和分配等。

如教学“统计的初步认识”时, 我课前布置预习的要求:每一小组以组为单位, 收集有关数据, 课堂上用同学们自己收集的数据学习制作统计表。于是乎, 课堂上的资料展示真让人大开眼界:有各种车辆的时速, 有居民月用电费、水费, 有居民家庭年收入, 有家庭一个月的开支、收入, 有一个班级学生的身高、体重、年龄等。这些离不开组长的睿智和合理安排, 丰富的资料无不显现出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 主动合作寻求发展的学习积极性。让整堂课充满生动的气息, 不同层次的学生探索能力都得到了相应提高, 思维得到和谐的发展。

三、根据课堂实况进行点拨

分组学习由于把学生按一定人数分成了小组, 因此, 老师的课堂驾驭能力要强, 否则课堂上的秩序会一团糟, 这样不仅不利于课堂教学, 也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恰当的时机适时点拨。

老师的点拨要恰到好处, 毕竟分组学习是学生的个体行为, 需要学生自己探究、摸索。当学生对某一知识苦思冥想而不得其解时, 教师的适时点拨会起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妙用。

如教学“线段的认识”这一内容时, 由于二年级学生年龄小, 动手能力差, 当学生学习了解概念后, 课本有这样一道习题, “让学生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纸, 折出线段”, 很多学生就被难住了, 拿出纸不知该怎么办, 于是我稍作提示:每一组的同学可把你折出的线段比一比长短、粗细、方向等, 这样一说学生的思维就活跃起来了, 再让每一组来汇报学习成果时, 同学们的发言就十分精彩了。有的组发现了线段有长短之分;有的组发现线段有粗细之分;有的组发现线段的方向不同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达到了高潮, 小组合作的意识也得到进一步加强。

分享合作的快乐,体验科学的魅力 篇7

小学时代,爱好科学的我是《科学大众·小诺贝尔》杂志的忠实读者,对“金钥匙”科技竞赛也早有耳闻。在第23届“金钥匙”竞赛中,以我的学长周勐生为代表的丰县团队顺利拿到了“金钥匙”团体赛8强的绿卡,并以第3名的好成绩荣获最佳选手奖,我对他是羡慕不已。从此,参加“金钥匙”科技竞赛便成了我最大的心愿。2012年,经过层层选拔,我终于如愿以偿地加入了丰县代表队,并成功闯进了团体总决赛。

在这短暂的几天参赛活动中,我收获与感触颇多。在动手操作题——“5张A4纸,你能搭多高”中,我和小学组的同学经历了从纸塔摇摇欲坠将被判零分的绝望,到经过努力将纸塔搭到最高134厘米而获得满分的喜悦。一场考试,就像过完了一段人生。通过这次考试,我懂得了团结力量的强大,也更加明白了“坚持就是胜利”的道理。

经过团队的共同努力,我们闯入了团体总决赛。决赛试题采用小品、人物讲解的形式,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们的紧张情绪。前几题采用选题作答的形式,对我们选手的心理素质和判断能力也是一种锻炼与考验,考题则是专家们精心选取的当今热点话题,内容大都与生活息息相关,例如深海探测器“蛟龙”号、食品安全、自然天气等,让我们明白科学就在身边。

在这次团体赛中,来自苏北地区的我竟然以初中组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最佳选手,实在是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但这也证明了科学无地界,只要对其充满兴趣,并不懈探索,没有什么不可能。

谈科学课堂中的有效合作 篇8

关键词:科学教学,合作学习,有效合作,平等参与

近年来,在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合作学习成为一种时尚。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现代教学的一个特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以适应未来的合作化、信息化社会,也反映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合作学习是主体教育的策略之一,是建立在科学的交往观基础上的,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学习。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能提高课堂效率。其突出的优点是:有利于尊重个别差异,形成智能互补,能给予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更多的成功体会。然而,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组织不当,其优势则荡然无存。合作学习的优越性,以及它为教学带来的优势值得我们关注,但是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它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操作和表现,关注合作学习深层次的问题。我主要从合作学习中如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以及教师的作用等方面谈一些想法。

一、科学组合,分工明确

当前课堂教学中虽然呈现出了一片“生机勃勃”、“热闹繁荣”的景象,学生忙于活动材料的收集,小组忙于旁若无人的讨论,但仔细考察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我们会发现许多合作是有形式而无实质的。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现象,在活动前确立学习任务时,教师应尽可能考虑学生的兴趣与需要,贴近学生实际,有选择地进行,明确目标,并且小组间的成员也根据个人的特点分配具体的任务。例如:在《观察蜗牛》一节的教学中,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初步认识和了解蜗牛的形态结构及放大镜的使用。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如何使用放大镜,以及蜗牛的形态结构,而是由学生自己摸索、合作完成任务。首先,在课前让学生按小组去捕捉蜗牛,让学生知道蜗牛喜欢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它主要以什么为食物;同时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其次,在课堂中,每组发放一个放大镜,让学生摸索放大镜的使用,以培养小组成员的互助精神。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放大镜观察学生自己捕捉到的蜗牛,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在蜗牛的生理特征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小组间合作学习的方式共同完成任务。各学习小组的任务分工不是具体分到每位学生,而是灵活分工,有的倾听,有的思考,有的做记录,在活动中互相启发,共同学习,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巧设问题,促进合作

为使小组学习取得更好的效果,在设计问题前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把握好时机,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要采用合作学习来完成的。我认为,只有在个体独立完成任务感到困难时、在思维的发散处、在学生产生满怀希望的期待和欲罢不能的内趋力时,实施合作学习,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在设置问题时,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要点,提出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提高认识、形成能力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智慧潜能,展现学生的自我风采。例如,在《植物的一生》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直观地了解种子的结构,教材以实验作为内容的呈现形式。在上课的前一天,我就布置走读生和住校生自由组合,由走读生带来浸涨的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在农村几乎家家都有),在小组实验的基础上,合作完成课文中的讨论题: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结构和不同结构,从而引出植物的分类。这样对学生理解课文、掌握知识十分有利。

三、教师适时引导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在小组合作学习遇到困难时应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例如,有的小组成员对自己的想法表示怀疑,不断向我暗示,需要我的肯定时,我会给学生激励性的评价,肯定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对自己有信心。当有些小组的活动开展得较好,方法很独特时,我就会让他们向全班同学介绍,并且给他们再提出新问题,设置困难,帮助他们开拓思路,鼓励他们更敢想,启发他们,从而让学习活动开展得更好,也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和学习小组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针对学习小组每次发言的学生总是那么一两位的问题,我要求小组的每一位成员都要发言,并且发言的内容应有别于前面的同学。

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对巡视时发现的问题进行调控:有时是对讨论音量的调控,有时是互相启发,有时是帮助小组成员营造氛围,让学习活动更有效,让教学用具分配更合理。例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全班分成十二个小组,每组四到五位学生,组长具体分配每位成员的具体任务,学生通过实验,直接得到认可的结论:物体表面越光滑,小车运动得越远。从实验现象还可以间接得到:小车运动的远近与它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有关,受到的摩擦力越大,小车滑行的距离越短,速度减小越快。从而可以推出:如果小车不受阻力作用,它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一直运动下去。在学生做这个探究性实验前,我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的条件和做法: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每次用的必须是同一辆小车,让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以保持小车在三种表面上开始运动时的速度相同,使学生知道实验中的哪些条件保持不变,变化的是什么条件。同时我提醒学生注意观察三种情况下小车运动变化的情况和变化的条件,分析引起变化原因,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动脑筋思考问题。

四、珍视学生的独特见解,鼓励求异思维

好奇心是初中生的天性,也是求异思维形成的基础。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时,当以主人的身份投入学习中时,他们的求异思维会异常活跃。例如在“细胞的结构”的教学中,课文介绍植物细胞中有“叶绿体”这一细胞器,而学生在观察“洋葱表皮临时装片”时,却没有观察到“叶绿体”。这说明这组学生在实验中观察是认真的,提出的问题也是实际的,我马上肯定了他们,并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要积极开动脑筋,争取提出更多独特的见解。又如,在《常见的动物》的教学中,在讨论“鲸属于哪类动物?”时,有的小组认为是鱼类,而有的小组认为是哺乳类,这时我通过开展组间交流,最后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我觉得,这比直接讲解“鲸是现代动物界中最大的哺乳动物”更易于让学生接受,同时,学生通过自己讨论得到的知识,印象也更深。

当然,有时学生会提出一些不合情理的问题,或作出一些“怪异”的回答,这时教师要采取宽容的态度,一般不要生硬地否定,要引导学生在讨论中自我否定,精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我发现的意识,培养学生勇于求知的欲望。

五、平等参与,共同探究

传统教学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随着教育科学研究的不断推广、深入,教师的观念、角色也在发生着变化。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作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应参与到小组学习活动中去,分担一定的角色,以平等的态度发表自己的意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共同体验合作成功的快乐。我曾经看到过这样的课例:一节音乐公开课中,老师坐在学生的队伍中与学生一起唱着歌,沉浸在音乐优美的情景中,感受体验着音乐的美……这简直就是一幅美丽和谐的画面。之后,我也曾多次尝试过,发现这时的学生会表现出极其高涨的学习热情。

六、成果展示

合作学习的成果展示是必不可少的,每次合作学习完成任务后,我都要激励学生参与展示活动。展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进行分组展示,有时也进行共同展示。分组展示这种方式比较常用,由每个小组分别展示汇报学习成果,其他的学生倾听、补充、评价。在展示过程中也体现了合作。由于课堂中时间有限,有时不能每组都展示,我就选择每组一到两名代表共同展示的形式。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展示出具有个性化的内容,这也是对孩子学习效果的肯定和评价,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关心他们的学习成果,学习更积极。

综上所述,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各种科学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能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互助协作精神和实践探究能力;能激发学生不甘落后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自尊心;能改善学生间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与他人平等相处的良好习惯;同时也能弥补传统教育难以面向众多差异学生的不足。

在新的课程环境下,让学生学会合作是新时期教师的职责,让学生学会有效合作更是教育工作者的追求。教师应让有效的合作学习成为科学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让科学课堂焕发无限的生机和无穷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

[2]谢明峰.合作学习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3]高向斌.我国中小学合作学习教学中的若干误区.

[4]于钢.合作学习.黑龙江省教育学院.

[5]陈玉虎.教育思考录.

小学科学课小组合作学习初探 篇9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指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 学生在小组中进行的互助性的共同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以下几个特点: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 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小组成员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 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的认知冲突, 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 从而来解决问题, 理解知识。

一、合作小组的建立

1. 小组组建。

小组一般人数以4-6人为宜:太少, 不宜于交流;太多, 情况复杂, 教师就不好组织和控制。小组以各层次水平的学生组合为佳。

2. 小组分工。

小组可设:一名组长, 一名发言人, 一名记录员及其核心成员若干名 (隔一段时间可重新选过) 。组内成员要听从组长指挥, 同时组长要主持好本小组的学习讨论, 并充分尊重小组每一位成员的意见和建议。

3. 交流、合作。

组内交流时, 应按顺序进行交流, 一人交流时, 其他成员应认真听取他的意见, 在此基础上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记录员要做好记录, 组长要做好总结, 最后由小组首席发言人 (或小组长) 代表小组发言。其他成员可在小组首席发言人讲完后, 作适当补充, 若有不同意见时, 还要求该组发表其他同学的不同看法。

4. 总结评价。

一小组交流好后, 教师要注意评价的延迟性。因为, 一个小组或小组一个同学的发言, 有时遮盖了其他同学的意见。如果教师急于评价为对或不对, 往往会挫伤其他同学的积极性。教师要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 更要重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体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小组合作学习做得好的学生, 教师要全组表扬, 要注重学生的发展性评价。

二、小组合作学习要避免几个误区

1. 围在一块儿, 各干各的。

当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 学生围在一起却各做各的, 不相互配合, 有时甚至还没讨论, 学生就举手发言了。究其原因是学生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师应及时提醒和指导每个组的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 同时教师也要对学生的潜意识有所了解, 避免提些过于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讨论。

2. 小组长一人独干。

组长一般都是能力较强的学生, 也就是说很多情况下都是组长占主导地位, 什么意见都是组长提, 起来发言的也总是集中在组长身上。在学生操作实验时, 往往也只是个别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 其他人就在那里看他做。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小组的指导和监督不够, 小组成员间的分工不明确。

3. 小组成员相互不服气。

一些成员自我表现欲望强, 凡事都以自己为中心, 在小组讨论时往往会听到这样的声音:“听我的没错。”“你的方法肯定不行。”等等差不多的话, 几个优秀成员相互不服气, 而性格内向的学生又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导致组员不听组长的指挥, 导致合作学习无法开展。这时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合作意识教育, 要求学生善于聆听别人的意见。

三、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激励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是学生行为得到认同的一种形式。恰当的激励, 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之间的情感。激励性评价机制的建立是提高小组合作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 小组合作学习后, 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作一个评价, 包括对自己的评价与对他人的评价。自评包括对自己学习成效的评价 (学到了什么) 和学习过程的评价 (在小组学习中自己有没有完成好自己的职责) 。对他人的评价:在你们的小组中, 你觉得谁表现得好, 好在哪里?这次学习, 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通过这样的评价, 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 调动起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积极性, 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益。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我设计了一份星级评价表 (最高为五星) , 作为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个评价点, 挂在黑板上。

摘要:科学 (3-6年级) 课程标准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 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

关键词:小组建立,避免误区,评价激励

参考文献

[1]陈霞.小组合作学习的“神”与“形”[J].现代教学, 2005, (3) .

科学合作 篇10

【关键词】日常生活;科学教育;探索启蒙教育

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首先要引起他们对知识强烈的渴求感。所以教师在每次教学前,尽量设计一些幼儿觉得新鲜有趣的问题或安排一些新奇有趣的实验,使幼儿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全面、全身心地动起来,这样就能在最短的时间,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帮助他们高度集中地进入探求新知识的情境中来,提高教学新知识的效果。

一、合理利用多媒体,让幼儿目动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虚拟的科学实验,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止为运动,使幼儿在多媒体的引导下,积极思维。如,在科学活动《会翻跟头的小胶囊》时,为了吸引幼儿眼球的魅力,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可以用多媒体动画播放了解钢珠使小胶囊翻跟头的真正原理:因为小钢珠是圆的,会自由滚动,它又比小胶囊重,所以当小钢珠滚到胶囊的这一头时,胶囊的另一头就翘起来了;当滚到另一头时,这一头又翘起来了,这样接连不断地滚动,小胶囊就像杂技演员一样连续不断地翻起跟头来了。通过观看欣赏,让幼儿直观地感知物体由于重心移动而发生的翻滚现象。

二、引入儿歌故事,让幼儿耳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运用谜语、故事、儿歌等方法,以提高幼儿的兴趣。如在中班科学《会变的影子》开始时,老师先说出一个谜语:人人有个好朋友,乌黑身子乌黑头,阳光下面在一起,你停它也停,你走它也走,就是不开口。小朋友们很快就能猜出是影子。然后通过生动有趣的影子游戏,让幼儿在好玩中发现科学问题,使他们乐于观察,敢于尝试。他们觉得科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产生对科学的兴趣和进一步探索的愿望。所以适当插入有趣的故事,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能让幼儿的耳朵动起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营造动手空间,让幼儿手动

观察发现是通往创造世界之门的第一步。观察是发现问题的重要途径,在观察的过程中,孩子们会产生多种想法,萌发创造意识。教师在引导幼儿观察时,不能局限于一般的观察,即观察研究对象本身,除了进行观察记录外,还应该引导幼儿在观察时发现更多的问题,注意研究对象与周围的关系,并维持一定时间的兴趣。比如教学活动《吹泡泡》,老师准备了各种材料有的有洞洞,有的没有洞洞,幼儿在操作中发现没有洞洞的不能够吹出泡泡,是怎么回事呢?幼儿通过观察得知原来有洞洞的材料才会吹出泡泡。老师没有就此放弃,而是让幼儿想办法将没有洞的材料变的有洞洞能吹出泡泡,又一次让幼儿发展了操作思维,铁丝弯起来就是圆圈,就可以吹泡泡了。这一发现幼儿通过操作实践的成功,都无比的开心有成就感。这也就让我们的教师轻松的达到了教学目的。

四、大胆参与探索,让幼儿脑动

实践是以认识的基础。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现问题,也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易解决问题。因此在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幼儿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尽量给幼儿创造实践的机会,亲自动手的机会,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做到“孩子能做的事就让他自己做,孩子能想的事就让他自己想”改变以往传统教育中“教师讲,幼儿听,教师演示,幼儿模仿”的模式。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应提供各种观察、操作、实验的机会,引导、支持、鼓励幼儿多观察、多发现、多质疑,为幼儿独立进行科学探究打下基础。

五、展开交流讨论,让幼儿嘴动

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应重视组织幼儿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操作过程和发现。在认识磁铁时,我在科学区里提供了大量的铁制品和其他材料制成的物品,先让幼儿用磁铁去吸各种各样的东西,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磁铁的奥秘,再提供材料让幼儿去探索:为什么有的东西磁铁吸不起来,而如果在布片下放一块铁,那么布片就会被吸起来呢?从而让幼儿了解磁铁的传导性。在活动中我常对幼儿说:“让我们试一试”“当然可以”一类的话,在鼓励、表扬、支持、肯定的环境中,幼儿有更多的自主、自由的机会。

科学合作 篇11

1数据获取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Wo S中的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简称SSCI) 和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 ( Art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简称A&HCI) 两个专辑。限制检索时间为2004—2012年, 利用高级检索方式, 采用国家/地区字段 ( CU) 输入 “CU = China AND CU = Tai Wan”, 共检出相关研究性文献691篇, 这其中包括我国香港地区学者发表的文献。考虑到我国内地与香港的教育体制不同, 为避免分析结果产生偏差, 在进行分析时对整体合作现状评价的同时, 兼顾了对内地与香港的分别考察。

2研究结果

2. 1合作论文的增长及合作依存度分析

2004年至今, 我国 ( 含大陆、香港和台湾) 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共发文39 789篇, 其中, 海峡两岸合作的研究论文共691篇, 占1. 74% , 这些论文分布于130余个学科领域 ( 按Wo S学科分类体系, 以下同) , 合作论文年均增长10. 14% , 较两大数据库收录的我国人文社科论文总量年均增速 ( 2. 75% ) 高出近8个百分点。表明2004年以来我国海峡两岸人文社科合作研究正以较快的速度发展, 这一发展态势必将有助于推动两岸人文社科交流的不断深入发展。从各年增长来看, 两岸合作论文逐年增长趋势明显, 尤其是2008年开始增速显著加快, 增长量最为突出的是2011年, 增速高达35. 96% 。从合作学科发文增速来看, 年均增速较快的学科依次为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 从增长趋势看, 这三个学科必将成为两岸未来合作研究的重点学科。

除此之外, 为考察两岸各学科领域参与合作的相对规模和对于合作的依赖程度, 我们对两岸各学科的合作依存度进行了计算。鉴于依存度是以科学产出的国际化指标 (Internationaliztion Index, INI) 来进行测度[8], 因此, 我们借助该指标计算公式来计算两岸各学科的合作依存度, 计算公式为:INI=某一领域产出的合作论文量/该领域产出论文的总量。结果显示, 工业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图情学表现出了较强的合作依存度, 说明这些学科合作的相对规模较大, 对于两岸合作的依赖程度较强;而中国大陆发文量排在前列的心理学、环境学和台湾地区排在前列的教育学、护理学却具有极低的相对合作规模。因此, 两岸应努力优化合作依存度结构, 促进优势互补, 最终推动两岸人文社科的共同快速发展。

2. 2合作伙伴的分布及其合作领域

2. 2. 1重点合作机构分布

科研中的合作动因十分复杂, 可能涉及文化、 语言、地理位置以及政治、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等因素, 而各级各类基金组织对科研合作的推动作用显然十分重要。统计发现, 我国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台湾地区的 “科学委员会”对两岸的人文社会科学合作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受其资助的论文占总合作论文量的6. 66% 。在这些基金资助的推动下, 联同其他多种合作动因, 两岸众多以大学为主要组成部分的研究机构先后开展了合作研究, 如表1所示列出了合作发文量≥20篇的21家机构。从表1可以看出, 从类型上看, 大学是主要的合作机构, 21家机构除中国科学院、台湾 “中央研究院” 外, 其他19家均为大学; 从机构数量上看, 台湾地区参与合作的机构数量最多, 其次是香港地区, 而大陆地区相对较少, 值得一提的是, 虽然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等机构发文量均未达到20篇, 但这些机构也以较多的发文量成为两岸人文社科合作研究中大陆地区的主要参与机构; 从发文量来看, 台湾地区分别以大陆地区3倍和香港地区1. 5倍的发文量排在首位, 合作发文443篇, 占两岸合作发文总量的64. 11% 。

注: 如果一篇论文由同一个机构的多个作者完成, 那么统计时按作者数量统计机构数量, 因此, 最终统计的每个地区各机构的发文量总和大于本文所下载的论文数量

2. 2. 2较强合作关系分布及合作的主要学科领域

为了解我国海峡两岸人文社科合作研究的重点合作机构的合作规模和合作的主要学科领域, 我们对具有较强合作关系 ( 合作产出论文量≥5篇) 的20家合作机构及其合作的主要学科领域进行了统计分析 ( 如图1) 。图中数字表示合作产出的论文量, 连线代表机构间的合作关系, 较粗的连线反映的是合作产出≥10篇的合作关系, 连线的文字标识表示机构间重点合作的领域。

从图1我们可以看到: ( 1) 合作产出≥5篇论文的机构中, 台湾地区的数量最多, 共有10家机构, 大陆和香港地区均以5家排在其次。从图中连线的丰富程度不难看出, 大陆地区的合作机构合作密度 ( 即与台湾地区合作的机构数) 明显逊于香港地区的合作密度。 ( 2) 从合作机构的活跃度来看, 香港中文大学活跃度最高, 它与包括台湾大学在内的6家台湾地区的研究机构产生了较强的合作关系, 重点合作领域为管理学、心理学; 其次是与5家机构产生较强合作关系的台湾大学, 这其中包括大陆地区的北京大学和以香港大学为主要代表的4家香港地区的研究机构, 重点合作领域为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 活跃度排在第三位的是香港大学, 与阳明大学等4家台湾机构产生了较强的合作关系, 重点合作领域为医疗卫生、经济学。而大陆地区的北京大学虽然表现出了较强的合作活跃度 ( 与台湾3家机构具有较强的合作关系) , 但合作强度相对均较弱。 ( 3) 从合作强度来看, 合作产出10篇以上论文的合作关系共有9个, 其中: 厦门大学与淡江大学以26篇合作论文成为整个合作网络中具有最强合作关系的两个机构, 两者间重点合作领域为经济学和工商管理; 香港大学与台湾大学以24篇合作论文产出排在合作强度的第二位, 他们间重点合作领域为经济学和心理学; 以15篇合作论文并列排在第三位的是香港中文大学与台湾大学 ( 重点合作领域为管理学与政治学) 、香港城市大学与台湾大学 ( 重点合作领域为经济学与城市研究) 、厦门大学与逢甲大学 ( 重点合作领域为经济学) 。

2. 2. 3优势合作学科领域的主要合作机构分布

为发现我国海峡两岸人文社科合作研究论文的学科分布的结构特征, 尤其是优势学科领域 ( 合作发文≥40篇, 以下同) 分布, 我们对优势学科领域的主要合作机构 ( 发文量≥9篇) 进行了统计分析 ( 如表2) 。由表2可见, 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等8个领域是两岸合作研究的优势学科领域, 其中, 管理学以242篇的合作发文量排在第一位, 占总合作发文的35. 02% , 所包含的具体领域为工商管理、 运筹管理、公共管理等, 该学科重点合作机构以香港中文大学为首, 其次是东吴大学,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成为管理学领域大陆地区的两岸重点合作机构; 合作发文排在第二位的是经济学, 共发文121篇, 占总合作发文的17. 51% ,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农业经济与政策、商业、金融、旅游经济学等, 逢甲大学、厦门大学、淡江大学均以超过20篇的发文量依次排在前三甲; 心理学以110篇的合作发文排在第三位, 占总发文的15. 92% , 具体涵盖的领域为多学科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数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生物心理学等, 台湾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教育学院等6家机构成为重点合作机构, 而在该领域一向在国际化产出中具有突出优势[5,9]的大陆地区与台湾地区合作发文≥9篇的机构却仅有苏州大学一家。

2. 2. 4优势合作学科领域的国际合作伙伴分布

在我国海峡两岸人文社科合作研究中, 其他国家的积极参与不仅显示出我国与世界联系的紧密程度, 更凸显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世界接轨的情况; 与其他国家的紧密合作对促进科研资源的共享与国际化、推动我国人文社科研究整体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解在两岸人文社科合作研究中其他国家的参与情况, 我们对优势合作学科领域参与合作强度较大 ( 发文量≥3篇) 的其他国家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 ( 如表3) 。

由表3可见: ( 1) 总体来看, 在两岸人文社科合作研究中, 主要参与的其他国家合作者来自于美国、韩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 这其中美国参与合作的论文数量远远高于其他国家, 是两岸合作中最重要的合作伙伴。这一方面由美国在当今世界所处的科学中心地位所决定, 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美国对中国的研究兴趣之高, 例如美国许多著名的高校都设有东亚图书馆, 对研究中国问题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韩国、日本和新加坡是两岸人文社科合作研究中最重要的亚洲合作伙伴, 这除了与该三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与我国的历史渊源有关外, 我国对与周边国家高校之间校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视, 对该三国的参与合作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 2) 从各学科领域参与的国家数量来看, 心理学领域参与合作的国家最多, 是排在第二位管理学的2倍有余, 这极大地促进了两岸心理学研究对西方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的吸收, 有助于提高两岸心理学研究整体水平, 增强参与国际科学前沿竞争的能力。 ( 3) 从各学科参与合作的主要国家来看, 在8大优势学科领域中, 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 计算机科学、工业工程、医疗健康、数学这7大领域参与合作发文量最多的国家均为美国, 尤其在管理学领域, 全部合作的242篇论文中美国参与了其中的53篇, 占21. 90% , 可见美国在两岸合作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唯一非美国占据主导合作地位的学科领域是精神病学, 韩国在该领域凸显出了强大的优势, 在全部44篇合作论文中韩国参与了其中15篇的合作, 占总数的34. 09% ; 此外, 在该领域, 新加坡和澳大利亚也以较多的合作发文成为重要的合作伙伴。

2. 3合作论文的相对影响

在科学计量学领域, 文献被引率是测量科学研究影响力的重要指标, 但是, 由于学科领域不同, 其文献的引文习惯差异显著, 再加上SSCI和A&HCI对不同学科领域期刊收录的差异, 造成各学科领域文献被引率没有可比性, 因此, 本文通过计算两岸合作在不同学科领域的相对引文影响 ( Relative Cita- tion Impact, RCI) 来评估两岸合作论文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合作影响力。根据RCI的定义, 本研究将RCI定义为:

若RCI = 1, 表明在给定领域里两岸合作论文的平均影响力与中国在该领域论文的平均影响力相当; RCI > 1, 表明高于中国在该领域论文的平均影响力; RCI < 1, 表明低于中国在该领域论文的平均影响力。 表4列出了合作发文≥30篇的10个学科领域的RCI值。如表4所示, 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环境学、 图情学这4个学科的RCI > 1, 说明在这些学科领域两岸合作更具有广阔的显示度和高的引证影响, 这些学科在技术和资源上更能发挥两岸各方优势, 更容易获得国际同行的引用关注, 在影响力上形成了1 + 1 > 2的效果。

3结语与讨论

通过上述分析, 我们可以形成我国海峡两岸人文社科合作研究状况的三点基本判断:

( 1) 两岸合作研究论文的学科分布极为集中, 那些具有自然科学性质、需要团队合作以及交叉性较强的学科合作产生的论文量较大。例如, 管理学一直被认为是交叉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学科, 也是分布最为广泛的合作学科领域, 在这一学科领域两岸合作论文占总论文的35. 02% ; 排在第二位的经济学是一门快速发展的学科, 与其他学科渗透性极强, 其合作论文比例也达到了17. 51% ; 一直被认为在自然科学领域徘徊, 在部分全文数据库中甚至归属到自然科学的心理学以15. 92% 的合作论文比例成为第三大合作学科。这三大学科总合作论文达到了80% 左右, 基本符合 “二八定律”。换言之, 这三大学科的合作特征可以一定程度地反映我国海峡两岸人文社科合作研究的现状。其他学科合作研究论文的比例均在10% 以下, 可见传统的人文科学的合作研究论文比例不容乐观。但我们有理由相信, 随着学科的交叉性不断增强、资源共享要求的逐渐加深和两岸人文交流的日益频繁, 两岸人文社科研究的合作度必将不断增强。

( 2) 从国际合作伙伴的国别分布来看, 我国海峡两岸的国际合作已形成多元化、全方位的格局, 美、日、韩、新加坡和欧洲的大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成为两岸合作研究中的重要伙伴。这一格局显然有利于合理利用世界范围的科技资源, 推动两岸人文社科快速发展。

( 3) 就合作机构而言, 从合作发文≥20篇的机构分布看, 拥有百余所大学的我国台湾地区在两岸合作中参与的机构数量是拥有千余所大学的大陆地区参与合作机构数量的2倍, 而拥有十余所大学的香港地区在合作机构数量上还要略高于大陆地区, 大陆地区机构在合作积极性上的差距可见一斑。从机构合作活跃度来看, 香港地区以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大学表现得最为活跃; 台湾地区以台湾大学、 逢甲大学表现得最为突出; 大陆地区以北京大学、 厦门大学为主要代表, 但总体合作活跃度要低于上述两个地区。从主要合作机构的合作学科领域来看, 北京大学主要的合作学科领域为管理学、精神病学; 厦门大学为经济学; 香港中文大学为管理学、心理学; 香港大学为心理学; 台湾大学为管理学、心理学; 东吴大学为管理学; 逢甲大学为经济学。

不难看出两岸在人文社科领域合作研究的现状不容乐观, 尤其是大陆地区的机构在两岸合作上表现的积极性还不高。众所周知, 个体研究节制了创新, 学科的交叉渗透必然要求团队协作, 只有通过合作、优势互补, 才能使人文社科得到更加快速健康地发展。因此, 我国大陆地区在人文社科研究中要充分利用与台湾地区同宗同源性和地理位置的便利性, 努力扩大与台湾地区的合作规模, 促进两岸人文社科科研交流不断加深。诚然, 我国大陆地区在两岸合作中的表现有其自然形成的机制, 但是, 相关科研管理部门在制定两岸人文社科合作规划中应注重针对不同的学科布局特点, 采取不同的合作策略 ( 如强- 强合作、弱- 强合作、多边合作等) , 以寻求两岸在合作中各得所需、相互促进。在两岸合作中, 对具有研究优势和特色的领域应大力支持以我为主的合作项目; 在研究水平相对落后的领域应鼓励参与到对方相关研究中, 加强合作交流。只有充分考虑到已形成的合作关系特点, 采取非平衡的合作策略, 因势利导, 才能促进两岸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合作结构不断优化, 最终推动两岸人文社科研究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小清.建国以来大陆学术机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国际化学术产出定量分析——基于SSCI、A&HCI (1956—2006) 的定量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4) :145-153

[2]刘艳华, 华薇娜, 袁顺波.走向世界的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高产作者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 2011 (4) :15-18

[3]刘婧, 华薇娜.走向世界的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内容的调研与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 2011 (8) :35-39

[4]何小清, 徐松.建国以来大陆各地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国际化学术产出定量分析——基于SSCI、A&HCI (1956—2006) 的研究[J].江海学刊, 2008 (3) :211-216

[5]何小清.建国以来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国际化发展学科分析——基于SSCI、A&HCI (1956—2006) 的定量分析[J].东岳论丛, 2008 (3) :24-31

[6]何小清, 徐松.建国以来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国际化发展年代分析——基于SSCI、A&HCI (1956—2006) 的定量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 2008 (3) :141-144

[7]袁顺波, 华薇娜, 刘艳华.走向世界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高校科研生产力调研与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 2010 (11) :27-33

[8]刘云, 常青.中国基础研究国际合作的科学计量测度与评价[J].管理科学学报, 2001 (1) :64-74

上一篇:交通(水运)行业下一篇:启示录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