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指南》教育理念

2024-10-04

解读《指南》教育理念(精选6篇)

解读《指南》教育理念 篇1

2012年12月31日,我国卫生部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南》(GB/T 29433-2012)(以下简称《指南》),并于2013年5月1日正式实施。《指南》规定了大、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原则、实施途径、教育师资要求和教育内容,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行动指南。本文就《指南》的特点和应用情况作一解读。

《指南》出炉的背景

心理健康是人的活力源泉,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活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然而,目前我国公民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世界卫生组织(WHO)资料显示,我国现有重症精神疾患病人高达1 600万人。而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或一般性心理卫生问题的人更多,1.9亿人在一生中需要接受专业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社会转型阶段面临的利益重新调整、家庭结构的深刻变化、就业竞争和人才选拔的压力也给学生带来诸多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扰。我国17岁以下未成年人有各类学习、情绪、行为障碍者约3 000万人;大学生中16.0%~25.4%的学生存在心理障碍,表现为因人际关系适应不良、情感困扰和危机处理不当、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等引起偏执、抑郁、情绪波动等。

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由生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组成的复合结构,而心理素质则是其他素质发展的基础和载体。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在国家政策中首次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对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然而,我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各地心理健康发展不均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进缓慢,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遭遇诸多瓶颈:在政策层面上,尽管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出台了不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文件,但大多以柔性建议为主,缺乏具体落实办法;大多数文件以《意见》为范式,硬性指标较为欠缺。在操作层面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总课程体系所占比重较少,课程体系不健全,师资力量普遍存在专业化水平较低、角色定位模糊等现象,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尚未完善。因此,新形势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亟待加强,也成为酝酿《指南》并最终出炉的原始动力。

《指南》呈现的主要特点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包含识别心理疾患的初级功能、完善心理调节的中级功能、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的高级功能。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情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总体性、主体性和互动性三个基本原则,坚持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普及教育与个别咨询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心理问题相结合,从而使《指南》呈现如下特点:

1. 以人为本 主体互动

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蕴含着从“以问题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历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诉求,最终目的是达到自我教育或“自助”。学生没有主动参与意识和内心认同感,心理健康教育就会变成一种强制行为。为了更好地使学生发展自我,开发潜能,促进自身成长成才,就必须鼓励他们以主体的身份直接参与心理健康教育, 从而达到“自助”的目的。《指南》在教育内容的设计和编排上,充分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育的规律,制定教育内容,体现各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层次性和阶段性,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种理念,把个体作为自身心理发展与建设的主人,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真正确立个体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中心地位。

心理健康教育应通过创设互动式活动情境,促进学生将活动内容与心理体验相结合,激活或唤醒学生心理活动,诱发行动愿望,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之间相互作用的心理环境中提升心理素质。《指南》规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可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专题训练、其他途径,以多渠道、多形式、多媒介为中心,开展多种形式、内容丰富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

2. 全员提升 多元参与

近年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得到了一些改善,但与学校的规模比起来,配备的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甚至有的学校心理咨询机构或工作室还没有真正运作起来。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十分不协调,专业师资缺乏或不足是制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瓶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离不开更多有专业水平和较强实践技能的专职教师,培养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势在必行。因此,本《指南》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来源和培训要求。

学校心理学研究认为应提倡生态模式,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直接与学生所处的各级生态系统发生联系,而学生所处的生态系统包括学校、家庭与社会环境。因此,应建立一个生态示范的校本心理健康服务系统,利用学校的固有能力和当地资源,提高学校的能力,充分利用和发掘家庭和社区支持力量,建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指南》涵盖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也有机整合了个体干预、环境干预和整体干预,通过个体辅导、调整课程设置和对师资进行干预等措施,渴望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学生与社区之间相互作用的心理环境中提升心理素质。

3.内容综合 课程系统

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倾向于主张从多学科(如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等)综合的角度来探索和研究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领域的现象。这种多元综合的研究取向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综合化的推动力和催化剂,课程结构也逐渐向系统化方向发展,总体归类为学习发展、个性及情绪发展、性心理发展、社会性发展及职业发展5个方面,体现了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所应涵盖的内容综合性和系统性。

《指南》应用的几点说明

1.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体系

本《指南》适用于普通大、中、小学在校学生,中等职业学校可参照适用。在《指南》的理论指导下,应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心理健康管理体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动态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预测学生心理问题与危机,预防心理危机的恶化,及时转诊神经障碍患者。通过心理健康监测、心理健康评估、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危机干预等服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生活方式和个人行为。同时,应完善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评价体系,根据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的计划,定期评价、诊断和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有关的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摒弃以往“守株待兔”的静态管理模式,变被动为主动,增加学校、教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建立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的心理健康管理体系。

2. 构建不同学业阶段学生性心理教育体系

学生的性心理和行为问题往往以非直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表现出来。不同学业阶段的学生具有独特的性发育特点,而不同阶段的性教育现状存在差异,如由于小学阶段从家长到教师成人群体性教育的缺失,对于开展小学生性教育必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对小学生性教育问题处理不当,学校与家庭没有在中学生性心理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中小学阶段的性教育缺失也导致大学生性教育处于尴尬地位。因此,《指南》根据不同阶段的心理和生理变化,在小学、中学和大学均分别提出了针对性的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强调内容的综合性、有序性和完整性,必然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关系

2012年12月14日,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新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该《纲要》所阐述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和路径一致,教育的内容统一。作为政府行政部门规范性文件的《纲要》,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师资配备、心理健康课程(进课堂)和分类指导要求等提出了行政管理要求;作为国家标准的《指南》,不宜作出行政方面的规定。

解读《指南》教育理念 篇2

《<指南>理念下的幼儿园数学教育》重点解读了科学领域中数学认知部分的价值、目标和内容;讲解了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要素与构成、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方法及幼儿数学有效教学的指导方法;阐明了区域游戏和生活活动在幼儿数学教育中的作用和价值。全面、深入地引导教师理解、贯彻《指南》精神,以《指南》为指导设计、组织与实施集体、区域、生活中的数学教育,提高数学教育的能力和素养。

一、《<指南>中数学教育理念的解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将科学领域分成了科学探究和数学认知两个子领域。这是因为从儿童学习和发展的角度看,科学探究和数学认知尽管有着密切的联系,与儿童认知发展的关系都很密切,但它们作为两个不同的学科和学习与发展的领域,有着各自不同的发展目标和发展内涵。

《指南》数学认知领域有三条目标:数学应用、数概念、空间概念 我们先从总体上来说说指南它对于数学教育提出了哪些重要观点以及对教育实践有什么样的指导意义。

(一)数学是儿童学习的一个完整而独立的内容,是入学准备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点我们可以在指南中的数学认知的分量看出来,因为在纲要中数学教育的内容是被弱化的。指南把数学这部分独立提出来实际上也是想提供一个信息,告诉我们数学对于儿童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二)幼儿的数学教育,既要帮助他们掌握数学概念,更要培养其对数学的态度:喜欢数学,养成数学的思维习惯。

他能够用数学的方法去思考生活中问题,用数学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他能够发现数学中的美,喜欢数学,在幼儿时期这对于刚刚准备进入学习阶段的儿童来讲,比起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发展更加重要。

(三)数学学习的内容包括两大系列:数于量;几何形状与空间。数学教育的内容要考虑发展适宜性,要遵循幼儿的学习路径。

关于数学学什么?现在很多幼儿园的老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对于数学知识不是很清楚,因为很多人没有学过系统的教学法训练,对于幼儿园数学教育究竟是哪些内容完全不了解。但是指南中明确的这两大系列的内容、所包含的关键经验,给老师们一个具体详细的清单,也是帮助我们更好地去理解孩子学习的内容是什么。并且在指南中按年龄段提出来分年龄的指标,实际上也是给老师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参考的内容就是数学教育的内容如何做到年龄的适宜性,如何遵循孩子的数学学习的路径。而不是随意的给孩子提供学习内容。

下面的三个问题主要是以指南的三个目标所展开的: 第一:幼儿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很多人认为数学就是一种小学化的教育,幼儿园学习数学就是超前化、小学化,但这种理解只是片面的。数学的学习它本身对于儿童思维的发展、入学的准备是有重要价值的。不能因为某些教学的方式不当,导致幼儿机械的记忆、学习的话,并不难因此而说明数学本身的内容没有价值。

1.数学内容本身的系统性,并要求教师“系统”地教

所谓“系统”地教,并不是针对某一学科或是某一主题来教学,实际上分科教学和主题教学都可以把数学的内容系统地交给孩子。关键在于这个“系统”要存在于老师的头脑当中,也就是说老师头脑中有没有对幼儿数学学习的内容体系完整的认识,这是最重要的。

2.早期数学能力的发展,是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阶段、取得学业成功的重要基础。

因为数学是幼儿最早接触的一种学术化的学习内容,因此对于学术性的兴趣、对于学业成功的信心都是来自于数学学习。比如大班的孩子他们接受了数学教育,非常喜欢动脑筋,喜欢有挑战的东西。这些都是他顺利过渡到小学阶段一个非常重要的准备。那对于能力较差的孩子或是开窍比较晚的孩子最主要的任务不是促进他发展,而是保持他对学习的兴趣、学习的信心。

第二、幼儿数学教育的价值追求

很多家长认为数学就是数数和加减,所以从小就开始给孩子数数,然后还没懂得数是什么意思就开始做加减法。正是这种方法让孩子的数学学习变成一种机械的练习。

那么数学是什么呢?

1.数学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抽象化的思维方式,数学可以帮助我们看到事物背后的抽象的关系。

2.数学是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恰恰就是数学思维过程反应。3.数学是一种语言,是一种精炼的、逻辑的语言。它要求我们对事物做一个简洁的、合乎逻辑的描述。

4.数学是美,数学揭示了事物复杂背后的规律性,而规律性就有美学上的特征。

第三、幼儿数学教育内容解析

数学学习的内容包括两大系列:数与量、几何形状与空间 数与量系列:

在我们平时的教育当中还是比较重视数的教育,几何方面的内容比较少。

数数是儿童早期数概念发展的重要基础,儿童通过具体情景和与实物有关的数数来学习数概念。《指南》仅对小班儿童提出掌握数概念的要求,具体涉及手口一致点数、说出总数和按数取物。按数取物是掌握数概念的标志。

量分为连续量和不连续量。比如几个人,人是一个一个分开的,是可以数的,这就是不连续量;比如长度,20厘米长,厘米与厘米是连在一起的,没办法数,这就是连续量。但是他们都可以用数表示。

数和量是不一样的,数是抽象的,量是具体的。比如说房间里有几个人,几个人就属于量;房间里有20个人,20是用数表示的,而数在自然界中不存在,所以数是抽象的。

几何形状与空间: 形状的认识:

在我们平时教学中,很多老师都会用下定义的方式教幼儿认识图形。但是在整个阶段幼儿对图形的认识最初是整体的感知,儿童很早就开始接触各种几何形状,他们通过多种活动和材料来学习和表征几何形状。一般来说,小班儿童刚入园时已能认识3~4种形状,到小班末期可能认识6~7种形状。圆形与三角形是儿童最早掌握的几何形状,其他形状包括长方形、正方形、椭圆形、半圆形等。对中班儿童的要求是对形状进行分类,要求儿童从对单个形状的认知 扩大到对同一类形状的了解,如不同形式的三角形:对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

空间组合:凡是涉及到拼搭、造型的就有空间组合在里面

空间表征:幼儿通过对形状的组合并用图画表征出来,例如建构区,老师会出示一些平面图去让幼儿去拼搭,这就是表征

解读《指南》教育理念 篇3

实施新课标中所倡导的理念是新课改实施的关键, 如何能将新课标理念化为自己的信念和行为是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 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还要改革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教学行为习惯等。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 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 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学基本出发点。

一、转变教学方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接受情况,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 设计各种学习任务, 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会知识, 增长能力, 体验收获。一般来说, 教学任务的设计要围绕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来设计。对于教学内容来说, 要将课本上的知识变为学生迫切想要理解的内容, 想要说的话。对于学生实际生活来说, 可以模拟, 也可以采取真实的场景, 设定的任务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贴近学生的学习。这样就能够引起学生的亲近感,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健康的情感体验, 感受多元价值。

通过讲述教材中科学家的生平事迹, 能够培养学生勇于探索, 献身科学的精神。现行教材中有许多关于科学家的生平事迹故事。教师可以号召学生学习居里夫人勤奋好学, 勇攀科学高峰, 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也能号召学生学习爱因斯坦对科学坚贞不渝以及为人谦逊, 平易近人, 鄙视名利的崇高人文精神。讲到杨利伟时, 可介绍我国航天事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展望人类探索宇宙、登月的前景,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人文精神。

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师要一改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 改变过去重视“教”而忽视“学”的做法, 要在教学中, 注重学生的学, 要指导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就是按照教师的指导, 学生根据学习内容自主需确定研究课题, 组成研究小组, 主动进行探究, 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 从而在这样的过程中, 发挥潜力, 树立自信, 培养创造性能力。另外, 教师还要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 在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设置相应的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愉悦开放的活动中放开自己身心, 开阔视野, 发展智力和个性, 并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最后, 教师还要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团体互助精神, 让学生相互帮助, 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 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公平竞争, 丰富其情感体验, 发展其自主性和创新意识。

三、转变评价方式

要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在实施评价中要实施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一种综合评价, 它是对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各种表现 (学习成绩、学习态度, 情感价值等) 的一种综合评价。形成性评价的方式很多, 主要有教师评估、学生自我评估、学生之间相互评估等。其评价形式也是多种多样, 包括在课堂上教师的观察、课下的问卷调查、教师家访、为学生建立学习档案等。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激励学生学习的信心, 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 有利于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对学生进行期中、期末时的终结性评价, 一味地强调学习结果, 而是要善于运用形成性评价, 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经常结合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环境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等设计出适合自己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评价工具,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 从而把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在评价过程中。

四、转变教师角色

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 教师要改变自身角色。要由过去课堂的主导者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和传导者, 由控制课堂的权威变为学生发展的支持者。教师要承认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要在课堂中创建适合学生学习的民主、和谐氛围, 要为学生学习提供心理和知识上的支持, 为学生充分发展, 表现自我提供一定的空间。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要平等地面对每一个学生, 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上进心, 都有提高的潜力。尤其是面对后进生, 要积极帮助他们恢复信心, 尽量为他们制造实践的空间。“亲其师, 信其道”, 这样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 从而有效实施人文素质教育。

《美丽乡村建设指南》解读 篇4

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 民居、民生、民俗特点突出, 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 兼具现代生活质量及传统农村特质的可持续发展行政村。

◆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包括什么?

标准由12个章节组成, 基本框架分为总则、村庄规划、村庄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乡风文明、基层组织、长效管理等9个部分。

·村庄规划

规定了村庄建设、生态环境治理、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系统规划要求。

·村庄建设

规定了道路、桥梁、饮水、供电、通信等生活和农业生产设施的建设要求。

·生态环境

规定了水、土、气等环境质量要求, 对农业、工业、生活等污染防治, 森林、植被、河道等生态保护, 以及村容维护、环境绿化、厕所改造等环境整治进行指导。

·经济发展

规定了美丽乡村的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的发展要求。

·公共服务

规定了医疗卫生、公共教育、文化体育、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公共安全、便民服务等方面的要求。

·乡风文明

提出了弘扬文明风尚、开展文明建设、提升文明素养的要求。

·基层组织

提出健全基层党组织、村级组织, 服务美丽乡村建设。

·长效管理

规定了制定标准体系、拓宽村级财源、强化公众参与、建立管护机制等要求。

◆“美丽乡村”建设指南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坚持政府引导、村民自愿、因地制宜的原则, 依照一事一议民主议事程序, 开展美丽乡村建设。

应不大拆大建、不套用城市建设标准、不拘泥于统一模式。

近三年内无重大刑事犯罪和群体性事件;无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无较大 (Ⅲ级) 以上环境污染事件;无人为破坏性采挖、移植、买卖古树名木现象。

◆《美丽乡村建设指南》数据

《指南》在村庄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等方面制定了21项量化指标。从今以后, “美丽乡村”不再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拥有了一套量化指标明确的国家标准。

路面硬化率达100%;

村域内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率100%;

农膜回收率达80%以上;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70%以上;

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率100%;

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80%以上;

使用清洁能源的农户数比例达70%以上;

平原林草覆盖率达20%以上;

山区林草覆盖率达80%以上;

丘陵林草覆盖率达50%以上;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0%以上;

生活污水处理农户覆盖率达70%以上, 卫生公厕拥有率不低于1座/600户;

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0%以上;

村卫生室建筑面积大于60平方米;

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85%以上, 九年义务教育目标人群覆盖率100%,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3%以上;

解读《指南》,助我成长 篇5

一、将环境教育融入和渗透到日常的学科教学中

环境教育从幼儿抓起,使孩子从小形成对环境保护的思维和意识,并在教育和日常生活中不断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这是我们学前幼儿教育所应达到的教育目的,因此,将这一教育渗透和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深入到孩子的内心世界。

我们在制订各学科计划时,要把有关环境教育内容渗透到有关科目中。如:在音乐活动:欣赏歌曲《小青蛙》时,对幼儿渗透了小青蛙捉害虫功劳大的教育,激发幼儿保护有益动物的愿望,引导幼儿用柔美的声音演唱歌曲,给人悦耳动听的感受;在美术活动中,引导幼儿充分运用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画出《美丽的春天》、《海底世界》等童趣溢然的画面。在社会活动“种小树”中,让幼儿了解树的作用,激发幼儿爱护花草树木的愿望。

二、教育教学要与幼儿兴趣、日常经验积累相结合,给孩子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1. 主题墙的设计要鲜明、个性,主题明朗。

幼儿园的主题墙在设计上,整体布局要主题明朗、突出,格调要鲜明有个性,内容的呈现上要生动、趣味易理解,并包含新知识,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活跃孩子的思维。例如:对“春天”这一主题的创设上,除了坚持上述主题墙创设的基本原则外,还应从幼儿的兴趣、思维特点、经验积累等方面出发,除了春天必备的莺歌燕舞、草长莺飞外,还可适当添加一些让孩子补充的内容和贴墙动物图片等,这样不用老师多说,也就大致了解“春天”的含义了。当然内容一层不变也是不行的,在难度上要随主题的跟进也做出相应的调整。

2. 创设幼儿生活和学习的展示台。

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园环境中进行的,旨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历程。那怎么样让环境真正对孩子们的学习和发展发挥作用呢?怎样来体现呢?我想墙壁的空间是最好的展示台。

活动后的延伸活动,往往是最容易忽略的,有时老师甚至是一语带过,其实在延伸活动中可以直观的反映出孩子们掌握知识的程度。这时给幼儿创设一个知识展示台,孩子们可以在这里将活动中学到的本领一一呈现,根据孩子能力的不同,创设不同的学习平台。我们还可以把孩子们的绘画,语言(幼儿口述,家长记录)表达的所见、所闻、所想张贴在墙面上,既填补了墙面的空白,也反映了不同阶段的主题教育活动对幼儿的作用。把发生在家里和身边的故事带到教室,并在墙壁上展示出来,这肯定就是孩子们的兴奋点,在这里有他们喜欢讨论的话题,有他们爱玩的东西,有他们爱吃的东西……真正把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都展现出来了。如:我们利用走廊空白处进行年段幼儿集体布置,如:在走廊上布置幼儿的绘画作品,用废旧材料制作出手工展示。这些布置既美化了环境,同时也是孩子们和老师的成果展示。

三、引导和培养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让他们有意愿充分参与到创设中

以往幼儿园的环境创设都是幼儿园根据成为的经验来设计的,幼儿只是对固有的环境进行认知,孩子始终是处于被接受的被动位置,没有真正自我意识和意愿的加入,这不利于也无法让孩子学会参与、激发他们天性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使他们更加对环境的认识、保护有了自己的主张和观点,从而更加爱护珍惜环境,成就感又得到鼓励,而不再一味担心幼儿损坏我们的布置了。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根据各个时期的中心、主题教育、活动内容,师生一起布置墙面,创设环境。可以让孩子和家长共同收集的材料,也可以自己制作、绘画的作品。如:在中班开展主题活动“丰收的秋”时,我们设计了很大的秋天背景,幼儿和家长收集了丰富多彩的树叶、果实、种子,在教师指导下,并进行作品创作,幼儿将图片贴到墙上相应的位置,使幼儿一眼就能看出秋天的特点等,具体形象,简便易行,还将枯燥内容形象化,最主要是孩子自己参与其中。

从事了二十多年的幼儿教育工作,看着最初简单单调的教育方法到现在各具创意越来越优质的幼儿教育工作,内心是感慨这种发展的。作为一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二十多年自己也从未停下来过,边教幼儿,也边丰富和扩充自己的知识,利用网络的名词来说,我一直在意自己是否能给他们传递更多的“正能量”。在认真阅读完《指南》后,我又学到了一些,为孩子们花这些时间我觉得都是值得的。

不喜欢把老师比作蜡烛,结局太悲惨;不喜欢把老师比作园丁,因为幼儿不是花草树木,可以任人修剪,只能就低不能就高,且千篇一律。老师应该是大树,一边是果实累累,一边是根深叶茂。我想,我愿做这样的一棵大树。我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解读还不够深入,还比较片面,但是“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会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不断反思、实践,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和经验落实到未来的工作中,为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更好的鼓励、引导和支持,和孩子共成长!《指南》中还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值得我们探讨的,我们将在以后的日子里认真阅读,到时一定还会有新的认识与感想。《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方向,我一定会将《指南》精神落实到今后的保教管理之中,努力做学习贯彻的行动者,时时对照《指南》,时时严格要求自己。

摘要:去年下旬的时候我已初读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并且也有了一点自己的感想,今年再度认真仔细的翻阅了一遍《指南》,对《指南》中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都进行了细致的研读,并结合我自己的工作实践,在对比中寻找差异,反思我的教育存在哪些不足。现以“艺术”领域为例,以我执教的班级幼儿为参照,在对照中反思我的“艺术”教育。

解读《指南》教育理念 篇6

“十一五”规划重点建设的现代物流业, 是山西省重点发展的项目之一。物流主要有综合类、运输类、仓储类、中介类四大类。由于物流企业的运作模式受传统“大而全”“小而散”的思想影响, 依然习惯于自成体系, 惯性发展, 大量潜在的物流需求还不能转化为有效的市场需求。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组织化程度还不够高, 还有些物流企业的发展存在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 难以满足社会化的需要。全省共有大小物流商户数千家, 但真正能够提供一体化服务的企业并不多。为了提高物流业整体水平, 促进物流标准化的推广应用, 使物流企业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因此, 有必要制定一个指导全省各类物流组织建立标准体系的标准。

起草过程

2014年1月, 山西省标准协会对山西省物流现状、物流标准的可行性、实用性进行分析, 正式申请地方标准立项, 并被批准。

2014年3月, 由山西省标准协会再次组织各标准主要起草单位, 并聘请有关专家研究、修改《各类物流组织标准体系建立指南》, 以此稿正式申请省质监局组织评审。

2014年10月, 山西省标准协会又先后征得山东标院、浙江标院、东莞科协有关专家的意见, 提出了《物流组织标准体系建立指南》评审稿, 以此稿申请省质监局组织评审并通过。

主要内容

1.标准体系表 (体系结构图和标准明细表) 的类型

根据GB/T 13017推荐的板块模式, 结构图分为4个大板块:板块1为“管理基础”, 板块2为“资源管理”, 板块3为“服务提供”, 板块4为“检查改进”。

2.突出重点兼顾特色、编号统一便于整合

物流组织的企业标准采用三段式编号, 即企业标准的标志加五位数编码加发布或搜集年代号的方法。物流组织企业标准体系结构图中的方框图内, 下部所编的编号第一位代表了三大类别顺序号;第二、三位代表了在所在大类别中标准集合的顺序号;第四、五位代表该标准集合中每一个具体标准所在的顺序号。所有纳入该标准体系表的各级标准都应给定一个在本体系中唯一性的标准编号, 按照上述要求给定的三段式编号, 则是每一个单独标准在明细表中体现的唯一性编号。企业自行编制的标准须在标准文本的封面和页眉体现, 而选入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等虽然在明细表中有体现, 但在文本中则不必显示。

3.几个国家标准的协调统一

GB/T 24421中提出的, 服务行业普遍推行的服务规范、服务提供规范、质量控制规范、岗位工作规范, 与根据GB/T 15496系列标准在建立服务企业标准体系时, 强调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相比, 在内容和表达形式上相互包容, 并分别散布在各类别的明细表中。这两套国家标准并不矛盾, 内在要求完全一致。

标准解读

《物流组织标准体系建立指南》 (DB14/T 1053-2015) 地方标准共7章, 主要内容包括基本要求、标准体系表、标准体系表编制、标准实施及标准体系评价等。

第1部分为范围说明。本标准规定了物流组织标准体系建立的基本要求、标准体系表、标准体系表编制、标准实施和标准体系评价。本标准适用于山西省行政区内各类物流组织标准体系的建立。

第2部分为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的制定可参照GB/T 13017、GB/T24421.2、GB/T 24421.4、DB14/T 550。

第3部分为术语和定义。对企业标准体系、企业标准体系表、企业标准体系的结构形式、标准明细表、编制说明、标准统计表、服务保障标准、服务提供标准、工作标准、企业标准化10个术语进行了解释说明。

第4部分为基本要求。规定了物流组织标准体系建立的要求;物流组织标准制定的要求;物流组织标准体系表编制的要求。标准体系内的标准应相互协调, 优先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 结合服务业组织的需要, 制定企业标准。物流组织所制定的企业标准应以简单实用为出发点, 关键要突出物流组织特色, 能用、管用、实用为主, 无需在格式上过分强调。

第5部分为标准体系表。本部分主要包含三大内容, 标准体系结构总图、示意图和标准明细表。物流组织标准体系可分为4种, 运输型标准体系、仓储型标准体系、中介型标准体系、综合型标准体系。物流组织标准体系结构图, 参照GB/T 24421.2构建。结构图分为“两个层次三大模块”:第一层次为物流组织通用基础标准体系, 第二层次为物流组织保障标准体系和物流组织提供标准体系。标准明细表按照GB/T 13017的要求编制, 应是国家、行业、地方标准, 以及本组织制定的企业标准。标准明细表包括三部分:通用基础标准明细表、服务保障标准明细表、服务提供标准明细表。

第6部分为标准体系表编制。本部分对标准体系表做了详细说明, 主要分为编写标准重点和各部分标准编写两大板块。标准编写内容包括:服务通用基础标准、服务保障标准、服务提供标准。提出了编写物流标准的重点:编写物流服务标准时, 宜充分考虑物流服务质量特性的要求, 即功能性、经济性、安全性、舒适性、时间性、文明性6个方面对服务应达到的水平进行规范;物流服务提供标准主要指服务方法和手段以及服务流程和环节过程;物流服务人员资质标准主要指服务业组织在教育培训、技能经验、健康素养等资质的管理要求。这里强调的是企业对“人员资质”整体管理的要求, 并不需突出对各岗位的具体要求;物流服务运行管理标准是指对服务保障和服务提供这两大策略的具体对策, 包括对物流服务过程中“人、机、料、法、环 (境) 、信 (息) 、 (监) 测”的设计和落实措施;物流组织标准体系中强调的“工作标准体系”正是落实“保障标准体系”和“提供标准体系”的载体, 因此各项“岗位工作规范”集中到物流服务运行管理规范中是相对合理的;物流服务安全标准主要指物流服务结果和服务提供过程中相关的安全管理规定;物流服务环境标准是指在服务提供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四周环境和环境保护;物流服务设施、设备及用品标准系指对这些物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的控制管理。

第7部分为标准实施及标准体系评价。标准的实施及标准体系评价参照GB/T 24421.4和DB14/T 550。

意义

上一篇:特性激励机制下一篇:脑血管硬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