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饮料业税收报告

2024-09-17

食品饮料业税收报告(精选4篇)

食品饮料业税收报告 篇1

一、引言

食品是人们生存生活的基本前提, 是社会正常运行的基础。食品安全关系重大, 而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却层出不穷。特别是接连发生的恶性食品安全事件, 如三鹿、双汇等曾在行业中享有良好声誉的领导者都涉足其中, 更对行业形象造成极大打击。如何使行业走出失信困境, 并使民众真正享有安全、健康的食品, 除了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 更需要食品企业自身的努力和提升。从信息披露的角度来看, 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 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对食品安全等相关信息进行详细的披露, 有利于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改善社会责任管理, 更是重拾公众信心的有效手段。食品饮料行业上市公司有责任不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 披露环境信息, 承担社会责任。根据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 上市公司共有13个行业大类, 其中食品饮料业包括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企业社会责任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简称CSR) 的概念是1924年美国学者奥立佛·谢尔顿首先提出的。他认为企业经营战略对社区提供的服务有利于增进社区利益, 社区利益作为一项衡量尺度, 远远高于企业的盈利。随后, 受托人观念、利益平衡观念和服务观念扩大了传统的社会责任理念的范畴。人们认为作为个体的企业及管理者不仅要满足股东的权益, 而且要满足顾客、雇员和社会的需要, 有义务承担社会责任去造福公众。20世纪80年代后, 随着绿色生产、可持续发展等理念的广泛传播及各国政府和组织制定的法律法规、相关标准的颁布, 企业普遍被认为负有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慈善责任在内的多项责任。随着企业活动对社会的影响日益深入, 以及不断高涨的社会责任运动, 人们要求企业扩大其披露范围特别是披露其政策和经营活动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20世纪早期就有企业开始在年度财务报告中以简单描述的形式披露一些社会责任信息。例如美国钢铁公司从1905年起, 开始在年报中披露雇员住所、建设社区等相关信息。20世纪80年代起, 为了应对激进环保组织的责难, 西方企业不再满足于只在财务领域或媒体中提及其在环境领域的表现, 开始发布独立于年度报告专门披露有关环境内容的环境报告。1989年, 挪威的Norsk Hydro公司公布了全世界第一份独立的企业环境报告。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 随着利益相关者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推行, 逐渐演变出“健康、安全和环境报告”、“企业责任报告”、“三重底线 (Tripe Bottom Line) 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等诸多不同名称命名的非财务报告。目前, 全球优秀公司通常都会将其履行社会责任的理念、战略、方式方法, 以及其经营活动对经济、环境、社会等领域造成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取得的成绩及不足等信息, 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 并通过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形式向利益相关方进行披露。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研究中, 学术界一直努力在寻找能够客观衡量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计量方法。Waddock和Graves (1997) 将企业社会责任的计量方法归纳为调查工具选择法、声誉指数法、内容分析法、行为感知计量法、案例研究法等。Maignan和Ferrell (2000) 则将计量方法分为三大类:专家评估法、单项和多重指标评价法和管理者分析法。Turker (2009) 综合他们的观点, 归纳出声誉指数法、单项和多重指标评价法、内容分析法、个体层次上的CSR计量法和组织层次上的CSR计量法。我国学者李皎予、宋献中 (1989) 和孟凡利 (1994) 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计量的基本方法, 包括成本效益法、成本支出法和文字表述法等。李正、向锐 (2007) 归纳出社会责任会计方法、声誉评分法、内容分析法和指数法, 并认为指数法是较为公正客观的企业社会责任衡量方法。由上可知, 在企业社会责任的计量方法上, 界限比较模糊。综合以上观点, 本文采用了国内外学者运用比较普遍, 能够较好体现出利益相关者理论思想, 被认为是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设计较好、也较容易理解的指数法来进行研究。本文选取了沪深两市食品饮料业上市公司2006年至2010年间公开发布的53份社会责任报告进行了详细分析, 研究了报告的披露概况并对报告中各小类信息分定性和定量描述两种情况进行分析, 以试图为进一步规范食品饮料业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提供经验。

二、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现状分析

(一) 数量分布

截至2011年7月1日, 沪深两市的食品饮料业上市公司共有90家。本文通过上交所网站、深交所网站、企业官方网站、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资源中心等途径收集了2006年至2010年总计21家食品饮料行业上市公司累计发布的53份社会责任报告。具体情况如表 (1) 所示。从表 (1) 所示, 可发现以下特点:第一, 从2008年开始, 报告的披露数量有所增加, 但发布报告的企业数量仅占该行业上市公司总数的30%左右, 数量仍然较低。第二, 报告发布还未形成固定制度, 虽然大多采用年度报告的形式, 但缺乏连续性。如在2006年发布报告的5家上市公司均未在2007年继续发布报告;还有的上市公司在某一年发布报告后就再没有发布过, 如南宁糖业和通威啤酒都仅在2008年发布过一次。

备注:2007年该行业无上市公司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故省略。

备注:有的报告指明参考了不止一个指南或行业标准, 因此同一企业可能会在不同栏次出现。

(二) 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依据

目前, 社会责任报告仍处于自愿披露的阶段, 还没有被统一认可的编制指南, 形式和结构比较散乱。现有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依据如表 (2) 所示。从表 (2) 可见, 在2006年至2010年间我国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21家食品饮料上市公司中, 大多数企业没有明确的编制依据, 只有7家企业在报告中直接指明了其编制依据, 且编制依据呈多元趋势, 即没有任何一种指引被该行业上市公司普遍使用。其中较具影响力的是表 (2) 中编号为 (1) 、 (2) 、 (3) 的规范。而上述三者中前两者只是方向性的指导, 只有社科院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有较详细的操作规范。因此, 可以说我国食品饮料业上市公司编制的社会责任报告尚缺乏统一规范, 编制的随意性比较大, 可比性较差。

三、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内容解读及可信度测试

(一) 社会责任报告的定性披露信息分析

李正和向锐将社会责任信息的范畴界定为环境问题类、员工问题类、社区问题类、一般社会问题类、消费者类、其他类共六大类十七小类的活动, 以此来研究报告信息披露的具体内容。本文参考这一观点来对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进行定性披露信息分析。在食品饮料行业, 最为重要的社会责任就是确保其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并不对其安全和健康造成损害。考虑到在食品生产中, 原辅料的卫生安全对于产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没有健康安全的原辅料, 绝对生产不出安全的食品。而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规范有效运行是确保产品质量达到顾客放心、满意的关键。因此, 本文将消费者类信息扩充, 细分为质量标准认证信息、供应链管理信息、关注产品安全的其他

举措等具体小类, 以反映企业在产品安全上的政策和管理措施。最后为了解企业对社会关注度的重视程度, 增加了对意见反馈表的统计。按照这一思路, 整理出六大类二十一小类信息如表 (3) 所示。表 (3) 结果显示: (1) 对于环境类信息, 报告披露程度参差不齐。披露最为详尽的是污染控制及节约资源与能源方面的信息, 分别有46份和42份报告进行了披露, 占到报告总数的86.79%和79.25, 披露较少的是环境污染恢复和支持有利于环保的产品, 均不足25%。这说明该行业上市公司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还停留在比较被动的层面, 普遍认为有责任去控制污染、节约能源, 但对已造成的环境污染努力恢复和努力研发以主动提供支持环保的产品的意识尚未形成。 (2) 员工类信息披露的比较全面, 主要注重员工健康与安全和员工培训以及其他 (主要是积极开展各项体育文化活动以增强员工精神凝聚力) , 但对员工失业安置信息披露的很少。 (3) 社会类信息披露的比较全面, 披露最多的是公益捐赠、考虑社区利益和关注医疗、公共安全或教育, 其他项目披露的比例也都超过了35%。 (4) 消费者类信息作为食品饮料业的关键信息, 各具体信息的披露比例都不足65%, 披露的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公众需要。特别是供应链管理和质量标准认证信息这两个关键指标, 披露比例仅有60.38%和54.72%。从内容上看, 对披露的信息描述的也较粗略, 较多是概括式的叙述或表决心, 流于形式。如有报告称“打造了一条完整的、有足够控制力的从农田到餐桌的新型食品安全供应链”, 但没有供应链如何完整及关键控制点的描述, 缺乏更为详细的在政策和标准管理上的信息;或只是提及本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有哪些, 没有对其如何有效运行的描述, 更缺乏具体数据或实例的统计说明。另外, 许多公司担心在报告中公开违规事件会带来不良影响而选择不披露此类事件及其后续处理情况的说明。如双汇发展在2011年3月15日被曝光出“瘦肉精”事件, 但在随后公布的社会责任报告中对此重大违规事件只字不提。如果公司能够采取正面态度披露此事造成的影响以及为防控此类事件而采取的整改措施, 确保消费者和公众的知情权, 完全可以借此来传递公司对食品安全的重视以及积极补救的态度和行动。 (5) 其他类信息中, 主要披露考虑了供应商的利益, 对债权人的利益关注披露的较少。 (6) 只有4份报告设置了反馈意见表, 不便于读者和公司沟通, 可见公司不太注意社会责任信息的社会关注度。 (7) 大部分企业第一次编制的报告比较详细, 其后几年的报告内容重复, 缺乏新意, 看不出针对性的持续改进计划。有个别企业甚至发布了第一份报告后就偃旗息鼓, 终止报告工作。

(二) 社会责任报告的定量信息分析

根据《可持续报告发展指南》和《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的相关规定, 报告的绩效指标主要分为经济业绩指标、社会业绩指标、环境业绩指标。本文参考了规定中的具体指标并借鉴了许家林和刘海英在研究央企社会责任报告中对关键绩效指标的选择, 共选取了二十三个具体指标进行报告定量信息分析。需要说明的是, 按上述指南的要求, 某些关键绩效指标如经济业绩指标中的客户投诉率和责任采购比率等本应进行选取, 但53份报告无一对这些指标进行披露。对此类披露比例为0的指标, 就未纳入分析。据此得出的各年具体情况如表 (4) 所示。从表 (4) 结果可以看出, 2006年至2010年间, 食品饮料业上市公司发布的报告的关键绩效指标披露整体披露比例较低, 表明报告的定量披露水平远不如定性披露。除主营业务收入、公益捐赠数和环保总投资三项指标外, 其他关键绩效指标的披露比例都不到50%。就三大类关键绩效指标披露来看: (1) 在经济业绩指标方面, 多披露了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 (净) 额, 而对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和资产负债率的披露比例都在10%以下。 (2) 在社会业绩指标方面, 披露最多的是公益捐赠数量, 有44份报告进行了披露;其次是纳税额和员工培训投入, 分别为43.4%和32.08%;披露仅为10%左右或以下的是职业病发生次数、工伤事故、女性职工比例、残疾人雇佣率、志愿者人数以及员工流失率。反映出企业在自己应负担的对顾客和员工方面的责任不重视, 多愿披露正面信息, 对负面信息缺少披露。 (3) 在环境业绩指标方面, 披露最高的是环保总投资、节约能源量以及废气废水排放量, 而对单位产值能耗、单位水值能耗和废渣排放量披露较少, 这可能和企业不太重视节能降耗的统计有关。

(三) 社会责任报告的可信度测试

由独立的第三方出具审验报告, 验证和评价报告的真实公允性, 可以提高社会责任报告的可信, 增加决策的有用性。53份报告第三方审验情况如表 (5) 所示。从表 (5) 可以看出, 现有报告均没有独立的第三方审验意见。只有个别报告采用引述第三方点评的形式来证明其可信性。其他绝大多数报告未经过任何审验, 缺乏可信度和公众认可度。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对我国食品饮料业2006年至2010年间公开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进行分析, 得出以下结论: (1) 发布报告的上市公司总体数量很低。如2010年90家上市公司仅有17家上市公司发布报告, 且大多数是酒类公司, 食品类公司只有6家。报告大多采用年度报告形式, 但发布时间未形成固定制度, 缺乏连续性。 (2) 各企业在编制报告时缺乏统一的具体编制指南, 形式和结构比较散乱。 (3) 已发布的报告整体水平不高, 内容空洞, 与食品安全相关实质性信息缺失。许多报告用大篇幅描述企业所获荣誉, 而对负面事件及其处理情况避而不谈。 (4) 报告的信息披露以定性描述为主, 缺乏量化指标, 对关键绩效指标的披露普遍不足, 缺乏可读性和可比性。 (5) 发布的报告普遍未设置反馈意见表, 不重视社会关注度。 (6) 由于缺乏强制性的第三方审计制度, 发布的食品饮料业社会责任报告普遍缺乏可信度和公信力。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 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引导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并有规律地发布社会责任报告, 并针对各行业制定可操作的社会责任报告编制指南。 (2) 引入第三方审计制度, 以增加社会责任报告的可信度。 (3) 企业在编制报告时应突出重要性, 客观报告消费者等关注的食品安全相关问题。应主动披露负面信息及采取的预防、治理和善后措施。建议在报告后附反馈意见表发送给各利益相关方, 以提高公众的关注度。 (4) 鼓励企业成立专门的社会责任职能部门规划、发展社会责任工作, 以促进企业不断改进社会责任管理, 提升社会责任报告质量, 使报告真正成为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管理工具。

摘要:通过社会责任报告披露食品安全相关信息, 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改善社会责任管理。本文对食品饮料业上市公司20062010年间发布的53份社会责任报告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发布报告的企业数量较低;报告撰写时缺乏统一的编制指南;报告整体水平不高, 实质性信息缺失;披露的信息以定性描述为主, 缺乏可读性和可比性;普遍未设置反馈意见表, 不重视社会关注度。

关键词:食品饮料业,社会责任报告,信息披露

参考文献

[1]李正、向锐:《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界定、计量方法和现状研究》, 《会计研究》2007年第7期。

[2]安嘉理:《价值发现之旅2010—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研究》, 《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资源中心》2011年。

[3]许家林、刘海英:《我国央企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现状研究》,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食品饮料业税收报告 篇2

自 查 报 告

一、企业概况

泉州市灵源食品饮料有限公司位于晋江市五里科技工业园区,始建于2001年。2002年公司注资100万元,成立泉州市灵源食品饮料有限公司,公司位于园区的西北,占地约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770平方米,2008年12月1日通过QS认证审查,并于2009年9月9日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代用茶)。目前公司主要产品有盐薄荷、清凉茶、灵源万应茶(代用茶)。由于产品季节性比较明显且刚取得QS证不久,目前生产销售量比较少。

二、自查情况

根据《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安全卫生要求》进行自查,情况如下:

1.厂区卫生管理:

1.1厂区周围环境及内部环境、整体布局:

厂区新址位于晋江市五里高科技工业园区,环境优化、交通便利,厂前为园区道路、距泉安路500米,后距市区环形主道200米,西与恒安纸业公司相邻;东与紫华药业有限公司相连,周围环境没有污染源产生、空气清晰。常年主导风向以东南风为主、西北风为辅、综合车间位于主导风向上侧,生产区与生活区严格区分,厂区布局合理,符合卫生要求。

厂区周围设有消防环形通道,建筑物周边设有便于人流物流畅通的道路。厂前大门为人流主要通道,厂边门为物流出入口,符合人流、物流分开的指导思想,厂区地面除绿化面积外,其余为硬化地面,厂区整洁卫生。

1.2设施:生产车间采用彩钢板设计装修,厂房以按要求设计施工,建筑物耐火等级为一级,内装修材料彩钢板,符合阻燃无毒要求的保温材料,其空间可满足生产规模要求。工艺布局符合生产流程,避免物料输送往返,生产过程粉尘散发量大的岗位设有除尘室。此外,还设有生产容器具洗涤间,洁具存放间等生产工艺卫生设施。

1.3卫生:生产区有专人清洁卫生,保持厂区的日常清洁卫生,垃圾污物定点存放,有防蚊、蝇、虫等进行厂区的措施。生产区无非生产物品和个人杂物,生产中产生的废异物及时处理。更衣室、厕所的设置合理,不对生产区产生不良影响,设有洗手池、消毒池,有自动感应开关的水龙头和烘手设备。工作服选用质地光滑,不产生静电,不脱落纤维和颗粒性物质的布料。

根据不同设备,器具和清洁工具等分别制订消毒灭菌措施,对操作台、墙、地面、门窗、设备、房间定期进行消毒或熏蒸,消毒剂定期更换,以防产生耐药菌株。

2.原辅料采购管理

2.1按规定对食品用原辅料、直接接触食品的包装物进行供应商审计(目前产品无涉及食品添加剂情况),审计内容包括供应商资质审计及供应商产品质量审计,供应商资质审计主要索取供应商的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等有效证件资料;供应商产品质量审计主要索取供应商质量保证体系调查、产品质量合格检验报告、产品样品(进行自行检验试用)、供货质量保证书。食品用原辅料、直接接触食品的包装物未进行供应商审计合格的,不进行

采购,并要求保持供应商相对稳定。

2.2公司设有检验中心,在综合楼四楼,履行对物料、中间产品或成品取样,留样,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的职责。对采购的食品原料、包装材料等,由仓管员开具请验单,经检验中心检验/验证合格后,发放检验报告单、合格证后方予入库。经检验/验证不合格的采购物资,给予退货或让步接收处理。让步接收处理的,经重新检验合格后方予入库。

由于按采购计划提前预先采购,且销售量不是太大,目前还没涉及有生产急需来不及检验而先投入使用的采购物资情况。

3.生产过程控制

3.1企业将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章、企业管理制度和其他食品安全知识汇编成册,组织员工进行岗前培训和定期培训,并进行考试考核,建立培训档案。

3.2生产人员建有健康档案,直接接触食品的生产人员每年体检一次。对患有传染病、皮肤病或体表有伤口者,及时调离直接接触食品生产岗位,并有身体不适应食品生产的主动报告制度。

3.3建立了生产区环境卫生管理制度、生产区工艺卫生管理制度、生产区个人卫生管理制度、产品检验人员管理制度、标准化人员管理制度等,并将这些制度贴上墙,严格监督执行。

3.4产品生产之前下达批生产(包装)指令,严格按生产工艺规程,岗位操作法和标准操作规程进行,不得任意更改。严格按规定划批,编批号或生产日期,每批食品均编制生产批号或生产日期。每批产品均按产量和数量对物料平衡进行检查。如有显著差异必须查明原因,在得出合理解释,确认无潜在质量事故后,方可按正常产品处理。

批生产记录按批号或生产日期归档,保存至食品有效期后一年。为了防止食品被污染和混淆,生产操作是严格执行了清场管理制度,规定了清场内容,清场由生产操作人员负责,并填写清场记录。产品建有批包装记录,记录内容完整。

由质检部现场检查员负责检查,内容完整,有清场人、检查人签名,并纳入批生产记录。各岗位有清场合格证正副本。正本进入本批生产记录,副本进入下批生产记录。不同产品品种,规格的生产操作不在同一生产操作间同时进行。每一生产操作间或生产用设备,容器均配有所生产的产品或物料名称,批号,数量等状态标志。

根据产品工艺规程选用工艺用水,制订了纯化水和饮用水质量标准,经检验合格后才能使用。

3.5公司设立了设备部,制订了设备管理制度,对主要生产设备进行了验证,定期对设备、仪器、仪表等进行清洁、保养、维护,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和使用,生产得以顺利进行。主要生产、检验设备有明显的状态标志并有使用、维修、保养记录,并由专人管理。

工艺用水设备:选用二级反渗透装置,其设计、安装和维护,能确保所供纯化水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纯化水贮罐、输送管道采用无毒的PVC及不锈钢管道循环、贮存。贮罐采用圆形结构,管道设计和安装采用快开连按及Y型连接,避免产生死角和盲管。通过制定软件,加强日常管理,保证储罐和管道按规定周期清洗、灭菌,以防止杂质和微生物污染。

检验仪器和计量仪器:

检验中心主要仪器设备有岛津的LC-10A高效液相色谱仪、GC-14C气相色谱仪、AV-120电子天平、ZF-1三用紫外仪、超声波清洗器、VS100显微镜、审评器具等,对提高质量控制能力,加强质量监督测控提高产品质量起到了保证作用。公司并按规定,定期、定件请福建省泉州市两级计量所等法定单位进行检定、校验。

4.仓储管理:

按要求建立了物料采购、储存、发放使用管理制度,建立供应商质量体系评估制度,物料采购,从符合要求的供应商采购,并按待验、合格与不合格品严格管理,并配有物料状态标志牌,做好帐、卡、物一致。

仓库建立了卫生和温湿度管理制度,对有特殊要求的物料、半成品、成品,仓库设有阴凉库区,常温库区。库存物料有贮存期规定,并严格执行物料先进先出的原则。

物料按规定的使用期限储存。在规定的使用期限内使用,超过储存期及时复验处置。

5.出厂检验管理:

公司有专业检验人员4名,对出厂食品及时按时批准备案的产品执行标准进行检验,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不出厂销售。能按规定进行取样、检验、留样管理,并建有检验记录及档案。

标签除原有的外,重新印有QS标识的标签符合《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食品标识管理规定》等有关规定要求。

对不具备自行检验能力的项目,企业委托晋江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检验。

6.不安全食品召回

公司建有质量投诉及产品召回有关管理管理制度,目前未接到有产代用茶产品的质量投诉。食品生产中没有出现重大质量问题,一旦出现重大质量问题,有质检部负责人及时向当地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公司将按照《福建省加工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管理通用规范(试行)》等有关规定,不断加强自查整改,全面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和强化质量意识;完善生产质量管理体系;不断改进和加强生产质量监督,全面提升产品的安全水平。

特此报告!

泉州市灵源食品饮料有限公司

食品饮料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 篇3

随着证券市场的逐步规范、市场有效性的不断提高, 政府、经营者、监管者和投资者日益关注公司的绩效。国外具有代表性的公司绩效评价系统有《财富》和《商业周刊》和《福布斯》等评价系统:国内针对上市公司绩效评价问题, 部分学者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已有研究成果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评价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但值得关注的是, 既有评价方法存在一定的不足, 如综合评价结果的离散性不强等。因此, 本文试图利用对数据结构或特征无限制条件的投影寻踪技术对我国食品饮料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进行研究以克服评价结果离散性不强的不足, 使评价结果更能反映食品饮料业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实际。

2 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投影寻踪模型构建

2.1 评价指标的选取

关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设计, 结合我国证券市场及上市公司实际, 本文试图从规模、盈利、营运、偿债及发展能力四个方面来构建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 规模实力指标: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摊薄收益, 均为效益型指标; (2) 营运能力指标: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 均为效益型指标; (3) 偿债能力指标: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均为区间型指标; (4) 成长能力指标:营业收入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和总资产增长率, 均为效益型指标。

2.2 上市公司经营绩效投影寻踪评价模型简介

投影寻踪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寻找某些特殊投影方向, 将归一化后的数据投影到这些方向后, 能最大限度地显露出数据结构或特征, 达到分析和处理数据目的。具体步骤为:首先, 对样本评价指标集的归一化处理, 从而构造投影指标函数, 通过优化投影指标函数, 最终得出优序排列。

3 食品饮料业上市公司投影寻踪模型的实证研究

3.1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36家食品饮料业上市公司作为实证研究对象, 样本数据来自于2010年年报, 具体数据见下表。

3.2 模型解析

根据构建的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投影寻踪评价模型, 运用MATLAB软件编程计算, 父代种群为400, 交叉概率为0.8, 变异概率为0.8, 优秀个体数目为20个, 加速次数为20, 得出最大投影指标值为0.9478, 最佳投影方向a*= (0.11820.0792 0.1422 0.0409 0.2859 0.01880.0497 0.3286 0.2913 0.5224 0.6384) , 求得不同密度形式下综合评价的投影值, 将投影值和排名情况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序:金字火腿得分1.6487, 排名位居第一, 烟台双塔食品1.1549, 江苏洋河酒厂0.9104, 河北承德露露0.7614, 贵州茅台酒0.6099, 广州冷机0.5973, 安徽古井贡酒0.5646, 广西南方食品集团0.5551, 泸州老窖0.5467, 宜宾五粮液0.5365, 广东肇庆星湖生物科技0.4732, 大连天宝绿色食品0.4598, 安琪酵母0.4569, 光明乳业0.4507, 维维食品饮料0.4405, 郑州三全食品0.4064, 酒鬼酒0.3981, 青岛啤酒0.3973, 新疆伊力特实业0.3581, 海南椰岛0.3444, 保龄宝生物0.3378, 广西皇氏甲天下乳业0.3377, 北京燕京啤酒0.3364, 南宁糖业0.3355, 安徽丰原生物化学0.333, 重庆啤酒0.3319, 广东美雅集团0.3253, 四川沱牌曲酒, 广州珠江啤酒0.287, 云南盐化0.2805, 燕京惠泉啤酒0.2535, 上海梅林正广和0.2453, 江苏恒顺醋业0.2293, 湖南金健米业0.2151, 通化葡萄酒0.1882, 甘肃皇台酒业0.0315, 排名位居最后。

4 结论

运用投影寻踪模型得出评价结果, 对36家食品饮料业上市公司2010年的经营绩效进行综合评价, 得出样本的经营绩效水平排行, 评价方法克服了离散性不强的不足, 客观地反映出了食品饮料业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的实际, 可以为政府、经营者、监管者和投资者等相关决策者提供决策的依据。

资料来源:锐思数据网站 (http://www.resset.cn) 。

摘要:从盈利、营运、偿债及成长能力四个方面选取评价指标, 采用投影寻踪技术构建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模型, 运用食品饮料业上市公司年报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评价结果可以为政府、经营者、监管者和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评判上市公司经营绩效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

参考文献

[1]葛敏, 许长新.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动态投影寻踪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 2008, (6) .

食品饮料业税收报告 篇4

食品工业是世界各国的重要工业。当今世界食品工业的走向如何,广东食品工业在国内市场竞争中有什么竞争优势,广东食品工业应如何进行战略定位,它的发展对策是什么,本报告试图对上述问题作简明的阐述。

一、食品工业的现状

(一)国际食品工业的现状特点

1.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食品工业在各国始终保持着支柱产业的地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快,国际食品工业及其产品贸易也发展迅速,跨国食品集团不断扩大,食品加工品市场日益全球化,食品产品竞争突显国际化,世界工业500强中,约有20个食品加工集团进入其中,充分显示食品工业在全球经济中具有的重要作用。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食品工业产值始终占国内各行业之首,占工业总产值的15%至18%。目前,以农产品加工为基础的食品工业的发展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亮点之一。发达国家食品加工业的总产值大约是农业总产值的2至3倍,农产品的总体加工度达到80%以上,食品深加工用粮已占到农业总产量的70%,已完成了农产品初级加工向食品深加工的全面转移。

2.食品安全是国际食品工业和食品消费的重要问题。

在全球食品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人类也受到食品安全问题的新困扰。世界各国每年都要遭受食源性疾病的侵害,工业化国家每年的食源性疾病患病率占食源性侵害的30%左右,发展中国家的食源性疾病发生率则相应更高,而且难以准确估计。

3.世界各国的食品工业各具特长与特色。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是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和区域优势来大力发展食品工业,使农业生产和食品工业有效结合,形成在世界领先的独具特色的食品工业,其产品在全球食品贸易市

场占据相当份额。新西兰乳产品的产量只占世界总产量的2%,其乳制品贸易量却占世界总量的30%;巴西的橙汁加工量已超过美国,橙汁出口量占全球出口量的50%。

4.国际食品标准日益提高,各国的贸易保护措施也各具特色。目前,世界食品工业的年销售量在27000亿美元左右,贸易总额为3000亿至4000亿美元,在国际食品贸易中特别注重食品的质量,特别是安全质量。

国际食品贸易遵循一般国际贸易规则,由于食品这类商品的特殊性,导致国际食品规则和各国保护措施五花八门、各具特色,技术性壁垒的使用日益频繁。

5.国际食品工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食品工业呈如下发展趋势:(1)农产品精深加工的比例越来越高,加工能力越来越强;(2)产业化经营的水平越来越高;(3)加工技术与加工设备越快越高新化;(4)投入比例越来越大;(5)越来越重视资源的综合利用;(6)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日益完善。

(二)国内食品工业的现状。

1.我国食品工业保持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势头。

2000年,我国食品工业规模以上的企业达19316个,固定资产原值已由1980年的154亿元增加到5103.7亿元。”九五”期间,食品工业总产值最低增长率为9%,最高为14.5%。我国食品工业创造的产值已连续十年位居国民经济制造业之首,2002年我国食品工业规模以上企业总值达10778.02亿元,同比增产16.6%.其中利润总额为530.86亿元。

2.食品工业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近年来,食品工业的龙头企业在拉动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帮助农村脱贫致富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如双汇集团除年上缴利税4亿多元外,每年消耗的禽畜带动粮食转化300多万吨,带动周边养殖业、饲料业、屠宰加工业实现产值100亿元,间接提供100多万农业人口就业,每年增加农业收入10亿元。蒙牛乳业扶持发展养牛户10万余户,创造民间就业岗位20万以上。

3.食品安全有明显改观,但问题依然严重。

食品安全为我国广大消费者所关注。近年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我国食品安全方面的严峻形势得到初步缓解。许多食品企业也把产品的安全性质量作为开拓市场、参与竞争的有力武器。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的保障体系已初步形成,但我国食品安全体系还不够完善,食品生产和食品流通领域中的不安全因素和不确定因素还较多。

4.大型食品加工企业及其示范性项目的建设力度得到加强。近年来,我国实施了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建设,利用多方面资金专项投资建设一批大型食品加工项目,这些项目呈现如下特点:产品市场前景看好,投资额较大,具有一定的规模效益;工艺和设备先进,能拉动农产品的转化,能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大宗农产品利用和特种资源利用并举。

5.食品工业中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

在我国食品工业的国有企业中,大部分已完成了股份制改造,改革效果显著,涌现出了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好的先进企业,并成为我国食品工业的中坚力量。另外,民营食品企业增长迅速,外资企业也十分活跃,其比重在不断增加。

6.我国食品工业的国际化进程加快。

我国食品工业的国际化刚刚开始。由于我国己加入了WTO,我国食品工业与国际上的食品企业在资本交流、技术转让、合作开发、市场准入、产品贸易、信息交流等方面的国际化进程在加快。

7.我国食品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食品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农产品加工的比例偏低,精深加工的比例偏低;(2)食品工业的总体水平和经济效益不高;(3)食品工业还没有出现能在国际市场上一展身手的大型企业集团;(4)食品安全问题仍然十分严重;(5)食品产业的市场化还有许多缺陷;(6)农产品资源的开发利用还有很大空间;(7)管理体制尚不适用市场经济的要求;(8)食品工业的国际化还有较大差距。

8.我国食品工业的市场预测。

今后十年,食品消费仍是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的主体并居于首位。我国人均GDP达1000美元及以后的若干年正是人们消费结构包括食物消费结构迅速变化的关健时期,是人们食物消费和消费结构中渐变到突变的急剧提升时期。随著人走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恩栝尔系数虽然进一步下降,但食品消费总额仍然有较大的提高。在我国由小康社会向全面小康迈进的过程中,食品消费总量仍将增加,食品消费结构亦将发生较大变化,食品工业发展的市场需求潜力很大,有着良好的市场前景。

(三)广东食品工业的发展现状。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广东己成为我国食品工业的生产大省和出口大省。某些行业如软饮料、调味品的产值和产量一直处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具有明显优势,食品工业己成为

广东名符其实的支柱产业。广东食品工业有如下几个特点:

1.行业结构优化取得初步成效。

2002年广东食品工业总产值968.21亿元,在全国排第二位。目前,广东食品工业的主导产品有软饮料、啤酒、味精、饼干、糖果、冷冻食品、方便食品、冷冻饮品等。近年来,广东食品工业的结构优化成绩显著,传统的行业得到新的发展,新的行业不断出现,形成了行业门类齐全、主导行业突出、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出口比重逐年增长的良好局面。

2.在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方面成绩显著。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广东食品工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外国先进技术,使食品工业的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广东产的各种食品畅销国内外市场,广东多数食品工业的骨干企业如健力宝、珠江啤酒的灌装生产线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全省食品工业上水平、上档次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3.在依靠科技进步、创名牌、增效益方面取得可喜成绩。

广东食品工业依靠科技进步和实施名牌战略,整体效益一直排在全国前列。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依靠科学技术创出了一大批在国内外市场享有信誉的拳头产品。如健力宝、乐百氏、珠江啤酒、致美斋、海天等。

4.食品的安全性受到广泛重视。

近年来,由于各级政府加强了市场监管的力度,使广东食品生产和消费市场的安全性有了提高,特别是绿色食品得到快速发展,且占椐了一定的国际市场。

5.广东食品工业的存在问题。

广东食品工业的存在问题是:

(1)行业的整体结构不合理,食品资源粗加工多,深加工少。从产品结构看,产品品种少、新产品不多、档次低、包装差,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具有广东地方特色的热带水果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

(2)食品加工企业规模偏小。广东食品工业中大型企业所占比例太少,家族式的分散型小企业较多,缺少大型企业集团,且各地低水平重复建设多,缺乏名牌产品和拳头产品,政府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不够狠,影响了企业产品创新的积极性。

(3)农产品加工的精度和深度较低,综合利用较差。广东食品工业产值的比值在0.4-0.6∶1,远低于发达国家的2-3∶1。

(4)行业内技术水平与技术装备急待提高。

(5)原料基地建设滞后,食品工业相关产业链尚未形成。

二、广东食品工业行业的竞争力分析

(一)产品竞争力

广东食品工业现有主导产品绝大多数在目前国内市场有较强的优势,竞争优势主要依赖于产品质量好。而广东食品工业在产品的创新方面存在着明显缺陷:—是产品高新技术含量编低,新型设备投入量相对不足,研发机制和研发投入问题突出,技术发展后劲不足;二是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要求,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各类专业人才短缺,劳动力资源的整体素质还不能适应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和创新的需要;三是在营造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和鼓励提高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的外部环境方面,尚有不少需要改进的问题。

(二)企业竞争力

多种经济成分的充分发展,使广东食品企业相对于全国有较强的市场活力,为全省食品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又存在不足:一是企业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二是大多数企业的制度、经营方式和管理水平还不能充分适应国际化竞争形势的要求,抗风险能力不强,尤其是大量规模以下企业的小生产经营方式和传统观念,难以适应新形势;三是企业当前的信息化建设水平,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半数以上大企业和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尚未起步,信息化建设落后制约了企业后发优势的发挥。

(三)行业竞争力

产品创新能力、品牌拓展、国际市场营销和生产集中度方面明显不足。突出问题是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中低档质量和差别化率较低,国际竞争力有待提高。

(四)产业集群竞争力

食品工业在开放经济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批食品产业集群,但行业分工不明显。面对入世后更趋激烈的国际化竞争,广东食品工业集群发展具有较大潜力,但存在着许多有待解决和探索的问题:—是生产加工型的初级区域集群较为普遍;二是全省发展极不平衡,在农产品资源丰富的山区,食品加工业还处在很落后的状态。

三、广东食品工业的战略定位与发展对策

(一)国际食品生产和消费趋势。

国际食品生产和消费的趋势是:(1)安全性。营养健康性食品蓬勃发展;(2)各类有利于人类健康的功能性食品发展迅速 ;(3)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日益受到销费者的青睐;(4)方便性食品日益走俏,并向小包装,多品种,简单方便的家庭化方向发展。

(二)广东食品工业的战略定位。

食品工业是广东吸纳城乡就业人口最多的的行业,为全省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素质和效益,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广东食品工业情况的分析来看,广东食品工业具备了在新的发展阶段中,高起点、高水平快速发展的基础条件和优势,也具备了在食品工业发展新阶段继续领先于全国的可能。

广东食品工业的战略定位是:从广东的实际出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广东农业产业化为契机,以提高全省食品工业水平、经济效益和确保食品质量与安全为目标,以改革为动力,深入进行食品工业的结构调整、企业创新和科技创新,实现食品工业的全面产业升级,合理进行产业布局,加强资本运作,充分利用农产品资源,扩大品牌优势,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加强食品质量安全体糸建设,加快食品工业的发展,并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满足人们由小康向全面小康生活过渡时期对食品消费的需求,进一步把食品工业建设成为广东省的支柱产业,为广东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三)提高广东食品工业竞争力,发展广东食品工业的战略措施。

1.以政府为主导,调动各方面力量,确保食品工业的高质量发展。

(1)应该在政府的指导和协调下进行总体规划、积极引导;(2)有选择性地支持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能扩大出口和提高农产品深加工水平的食品工业示范重点项目;(3)增加政府对食品科技发展的投入。要积极支持食品工业的产品开发与创新,鼓励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4)对重点食品加工企业,政府应在税收、贷款方面给予扶持,尽快形成食品工业的产业集群优势;(5)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2.充分利用好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食品工业。(1)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确保广东食品工业中现有的优势行业如软饮料、调味品等在市场竞争中继续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使他们能在更高的水平上参与国内外市场的竞争;(2)广东地处我国亚热带地区,有着非常丰富的热带水果资源,广东还具有海岸线长、滩涂多的沿海优势,有极丰富的海洋生物和水产品资深,应增加这些优势资源和相关产品的研发力度,运用先进技术,制造出高品质的产品,占领国内外市场。

3.加速广东传统食品的工业化步伐。

广东在传统食品上有很大优势,广东的粤菜、潮菜以其色、香、味俱佳而名扬天下,它集中了大量饮食精华,还包含了浓厚的岭南文化内涵,应集中力量,加强开发,努力使传统食品的生产工业化、现代化,使它成为广东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4.重视食品安全,建立和完善食品工业的质量保障体系。

经济全球化对食品安全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东应建立和完善食品从田头到餐桌全过程中的一系列质量安全体系和监督体糸。要进一步加强对食品加工、食品销售和食品进出口等环节的监督检查;整顿和规范食品的生产和经营秩序,严历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大处罚力度,确保食品生产和消费的安全。

5.组建大型食品企业集团,深化企业改革,提高企业素质。大型企业集团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它不仅生产成本低,还具有产品质量稳定、广泛占领市场的优势,且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强。因此,广东食品工业如要在新时期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必须加大组建大型食品企业集团的力度,加快企业改制步伐,采取兼并、重组、收购等方式,利用我省的资本优势,组建一批立足全国、面向国际的大型食品企业集团,扩大广东食品工业在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力。

6.加快优质原材料基地建设,形成良好合理的产业链,试点建设食品工业园。(1)优质原材料是生产优质食品的基础。要深化改革,克服分散的农村经济与现代化食品工业在体制上的矛盾;(2)加快企业从单纯加工生产为主的橄榄型转向以原料及市场为主的哑铃型的过渡;(3)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选择条件较好的地区建设食品工业园区,以整体优势推进食品工业的区域性发展,提高广东食品工业的竞争力。

上一篇: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下一篇:空调节能措施下的节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