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新课标卷(精选12篇)
全国新课标卷 篇1
2013年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英语新课标卷共两套, 使用新课标卷Ⅰ的地区有河南、河北、山西等, 使用新课标卷Ⅱ的地区有黑龙江、吉林、宁夏、海南、新疆、云南、内蒙古、西藏、贵州、甘肃、青海等。除了新课标卷Ⅱ不含听力以外, 这两套新课标卷的考试形式、试卷结构、题型、题量等都相同, 整套试题的难度也基本相同。
试题的命制以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为依据, 力求在稳定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 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突出对英语学科素养的考查。试题的题型结构保持稳定, 题量适中、梯度明显、难易搭配适当、重点突出, 选材丰富、紧跟时代、贴近生活, 具有较高的区分度、信度和效度, 能够考查出考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试题测试价值取向正确, 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和高考命题改革的方向, 能够较好地为高校选拔优秀人才, 较好地发挥高考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反拨作用。
下面, 笔者拟对2013年全国高考英语的两套新课标卷的各大题型从命题立意、考查内容、难题点拨等方面做一分析, 并对2014年高考英语复习备考提出建议, 供参考。
一、听力
由于这两套试卷只有新课标卷Ⅰ有听力部分, 使用的地区不太广泛, 并且有些省份将该部分成绩算作参考分。因此, 对听力部分在此不作分析。
二、单项填空
【命题立意】
单项填空在语言知识层面考查考生对词汇、语法基础知识和功能意念等项目的掌握和灵活运用, 命题依据考试大纲附录中语法项目表、功能意念项目表、话题项目表中的具体内容以及考试大纲说明中3000个左右单词的词汇表。
单项填空命题力求突出综合性和语境化特征, 在相对自然、真实的情景中考查考生灵活运用词汇、语法基础知识、习惯用语以及常见话题的交际用语等语言知识方面的能力。
试题的题干精炼、信息充分, 考点清晰, 语境明了。既保证知识的覆盖面, 又做到重点突出。淡化对识记内容的考查, 凸显语言的交际功能。考查的知识点都是考试大纲中的重要语法项目, 也是复习备考中的重点内容, 但题目的设置很灵活, 稍不细心就会出错。
【考查内容】
今年的两套新课标卷各考查了15个单项填空题, 共同考查的内容有冠词、介词、连词、形容词或副词、时态、动词和短语动词辨析、情态动词、非谓语动词、从句和情景交际等, 这些都是考试大纲中的重点内容, 也是历届高考的常考点。在这30个小题中, 依然突出对动词的考查, 包括时态、非谓语形式、情态动词和词义的理解与辨析, 占该大题的40%。此外, 三大从句引导词的用法、交际用语以及惯用表达法等所占比例也达到了23%。
该部分考查的内容均为基础语法知识、词汇和功能意念项目, 没有偏题和怪题, 整体难度不大。例如, 冠词考查了不定冠词表示泛指、连词while和but表示转折、动词的一般现在时、现在完成时和过去将来时、强调句型以及“only+状语”开头的部分倒装语序等题目, 都比较容易。此外, 新课标卷加强了对固定短语或惯用法的考查。例如, against time (争分夺秒, 抢时间) 、still less (更不用说, 更何况) 、as the old saying goes (正如古语所说的那样) 等, 侧重考查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
相比而言, 新课标卷Ⅱ的单项填空比较容易。
请看各小题具体考查的语言知识项目:
以上30个小题没有一个超标、超纲。除了新课标卷Ⅰ第25和34题、新课标卷Ⅱ第10题侧重考查对语法知识的识记能力外, 其他27个小题均考查语法知识、词汇和功能意念在具体语境中的灵活运用。
【难题点拨】
1.Try not to cough more than you can____________since it may cause problems to yourlungs. (新课标卷Ⅰ第23题)
A.check
B.allow
C.stop
D.help
【解析】该题考查动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词义理解与辨析, 答案为D。句意:你能不咳嗽就尽量不要咳嗽, 因为咳嗽会引起肺病。not more than one can help意为“能少尽量少”, 其中help与can或can't连用表示“避免, 控制住, 忍住”。因此, 正确理解help在语境中的词义是做题的关键。该题容易错选C, 原因是望文生义, 或者不理解help在该句中的意思。
2.The door_________open, no matter how hard she pushed. (新课标卷Ⅰ第29题)
A.shouldn't
B.couldn't
C.wouldn't
D.mightn't
【解析】该题考查情态动词, 答案为C。句意:无论她怎么使劲推门, 这扇门就是打不开。would在此表示事物的倾向, 否定式译为“不肯, 不能”。shouldn't意为“不应该”, couldn't意为“不能”, mightn't意为“可能不”, 根据语境“no matter how hard she pushed”可知, 她努力了, 但是门却不肯开。因此, 该题选C。该题容易错选B, 原因是误解句意, 没有正确理解couldn't的含义。
3.“You ca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 ”_________. (新课标卷Ⅰ第33题)
A.as the saying goes old
B.goes as the old saying
C.as the old saying goes
D.goes as old the saying
【解析】该题考查as引导状语从句, 同时也考查语序和惯用表达法, 答案为C。句意:正如古语所说:“你不能以貌取人。”分析句子结构可知, as引导的是从句。as在此意为“如同, 正如”, 引导方式状语从句。go在此意为“ (诗或歌中词、调) 唱, 说”。根据从句的结构特征 (引导词位于句首, 从句用陈述语序) 可以排除B和D项。old saying意为“古语”, 由此排除A和D项。
4.The sunlight is white and blinding, _________hard-edged shadows on the ground. (新课标卷Ⅰ第35题)
A.throwing
B.being thrown
C.to throw
D.to be thrown
【解析】该题考查非谓语动词, 答案为A。句意:阳光明亮又刺眼, 在地上投下逼真的影子。主语The sunlight与非谓语动词之间在逻辑上是主谓关系, 应该用非谓语动词的主动形式, 由此排除B和D项。“阳光明亮又刺眼”与“在地上投下影子”是同时发生的动作, 因此应该用现在分词throwing作伴随情况状语。由于考生对题干中blinding、hard-edged的词义不熟悉, 导致他们不理解句意、分不清考查目的而出错。另外, 误解主语与非谓语动词之间的逻辑关系会错选B或D, 分不清非谓语动词表达的语法功能会错选C。
5.I got to the office earlier that day, _________the 7:30 train from Paddington. (新课标卷Ⅱ第5题)
A.caught
B.to have caught
C.to catch
D.having caught
【解析】该题考查非谓语动词, 答案为D。句意:那天我到办公室较早, 因为我赶上了从帕丁顿来的7:30的火车。非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赶上火车”比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达到办公室”先发生, 并且非谓语动词的逻辑主语I与其之间是逻辑上的主谓关系, 应该用现在分词的完成式, 因此该题选D。现在分词的完成式属于较难的语法项目, 况且该题中作原因状语的现在分词短语后置, 致使很多考生没有识别出来而不知所措。该题考生分不清句子结构容易错选A, 误认为是并列谓语;对句子的逻辑关系不甚理解容易错选C, 误认为用不定式作目的状语。
6.The watch was very good, and he_________20 percent down for it. (新课标卷Ⅱ第8题)
A.paid
B.cost
C.bought
D.spent
【解析】该题考查动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词义辨析与用法, 答案为A。句意:那块表很不错, 他以20%的折扣买下了。这四个动词均可表示“花费 (金钱) ”, 但用法不同。pay的主语是“人”, 常用“pay (钱) for sth”;cost的主语是“物或事”, 常用“It costs sb+钱+to do”;buy的主语是“人”, 常用“buy sth for+钱”;spend的主语是“人”, 常用“spend+钱+on sth/ (in) doing sth”。分析该句第二分句的结构特点可知, 该题考查“pay (钱) for sth”句型的用法, 因此该题选A。该题容易错选C, 原因是没有记住“buy sth for+钱”的搭配。又如:I bought it from a friend for 10 pounds. (我从朋友那里花了10英镑买来此物。)
【备考建议】
考试大纲附录2“语法项目表”中列出了名词、代词、数词、介词和介词短语、连词、形容词、副词、时态、句子种类、简单句的基本句型、主从复合句等24项语法基础项目。其中, 考查频率较高的是动词时态和语态 (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现在完成时、过去进行时等) 、动词或短语动词词义辨析 (一般多为词义反差较大的动词或短语动词在语境中的词义理解与运用) 、非谓语动词 (不定式作状语、分词作定语或状语居多) 、情态动词 (表示必要、推测或用于虚拟语气等) 、交际用语 (常见交际场合习惯、得体的应答语的使用) 、从句 (状语从句、定语从句居多, 名词性从句时而出现) 、代词 (不定代词、替代词的用法) 、形容词或副词 (比较级、固定句型或习惯用语等) 、冠词 (不定冠词表示泛指、定冠词表示特指、固定短语中冠词的使用与零冠词的用法) 等。当然, 考查频率不高或者没有考查到的内容, 只要是考纲中要求的项目, 复习中都不能忽视。
语法项目琐碎且繁多, 但是明确了考查的重点和常考点, 在复习备考中就能抓住关键, 有的放矢, 省时高效。高考对语法知识的考查常常置于相对真实的微型语境中, 考查活学活用语法知识的能力, 对于机械记忆的内容考查较少。语法复习切忌背诵语法规则, 应该多练习、多总结, 对易错知识点要经常过目, 做到理解记忆。
对于功能意念项目, 考试大纲附录3中列出了社会交往、态度、情感等11个项目, 涵盖了学生日常生活交际的方方面面。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往往体现在单项填空中的交际用语或情景交际题目中。在平时的练习中, 要注意常用交际用语的使用场合, 正确理解它们表达的含义, 多积累、多对比、多使用。
三、完形填空
【命题立意】
完形填空在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层面考查考生在具体语篇中, 正确理解词汇意义和灵活运用词汇的能力, 同时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推理与思维能力以及文化意识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完形填空在命题时, 突出语境对选项的制约作用, 侧重考查考生对语篇、语境和语意的深层理解能力。命题时, 它遵循词语在语境中“能抽出、能还原”的原则, 因此, 最佳选项词语的还原线索一定潜伏在上下文语境中, 或明或暗。破解了词语还原的线索, 就等于领会了命题者的思路。
【考查内容】
今年完形填空的两篇文章都是记叙文, 选材新颖, 可读性强, 情节完整, 难度适中, 容易理解。设空科学、合理, 选项有一定的迷惑性。试题在考查考生在具体语篇中正确理解词汇意义和灵活运用词汇能力的同时, 还考查考生对语篇的深度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实现考试测试功能的同时, 也发挥着一定的教育作用、传递着正能量。
短文的设题全部都是实词, 但出现了单词和短语混编的情况 (如新课标卷Ⅰ第38题、新课标卷Ⅱ第22题) 。新课标卷Ⅰ考查了名词7题 (占35%) 、动词及短语动词6题 (占30%) 、形容词5题 (占25%) 、副词2题 (占10%) 。该完形填空题的设空词类比较丰富, 涉及4种词类穿插分布, 突出对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考查。新课标卷Ⅱ考查了名词4题 (占20%) 、动词及短语动词10题 (占50%) 、形容词6题 (占30%) 。该完形填空题的设空词类只有3种, 突出对动词的考查, 高达50%, 且动词的分布比较密集, 如第26~30题连续5题考查了动词。
相比而言, 新课标卷Ⅱ的完形填空比较容易。
请看各小题具体考查的项目:
【难题点拨】
新课标卷Ⅰ的完形填空难度稍大, 现就其中几个难题做一简单分析, 旨在点拨答题思路。
1.I went to a group activity, “Sensitivity Sunday”, which was to make us more aware of the problems faced by disabled people.We were asked to“37a disability”for several hours one Sunday.
37.A.cureB.prevent
C.adoptD.analyze
【解析】该题考查动词在语境中的词义理解与辨析, 答案为C。根据下文中的“For disabled people, adopting a wheelchair is not a temporary (临时的) ”可知, 在该活动中, 我们要求“接受一种残疾”, 体验几个小时残疾人的生活。“adopting a wheelchair”是该题的线索, 因此该题选C。adopt的词义较多, 如“采用, 采取, 正式通过, 选定”等, 考生容易误解词义和句意而错选其他选项。
2.For disabled people, “adopting a wheelchair”is not a temporary (临时的) 46.
46.A.explorationB.education
C.experimentD.entertainment
【解析】该题考查名词在语境中的词义理解与辨析, 答案为C。根据下文中的“My wheelchair experiment was soon”可知, 作者只是进行了一次坐轮椅的体验, 但对于残疾人来说, “坐轮椅”并非一次临时的体验, 因此该题选C。
3.I tried to find a comfortable position and thought it might be restful, 48kind of nice, to be49 around for a while.
48.A.yetB.just
C.stillD.even
【解析】该题考查副词在语境中的词义理解与辨析, 答案为D。分析句意可知, restful和nice是递进关系, 因此该题选D。上文语境“我尽力找到一个舒适的坐姿”以及“这样可能会感到悠闲、放松”是解答该题的关键。
49.A.shownB.pushed
C.drivenD.guided
【解析】该题考查动词在语境中的词义理解与辨析, 答案为B。根据下文中的“I would have to handle the thing myself!My hands started to ache”可知, 我原以为自己坐在轮椅上被人推着到处转转会感到悠闲, 甚至感觉很好, 可是这一切都得自己做:自己转动沉重的轮子、控制方向。因此, 该题选B。正确理解下文是做好该题的关键。该题容易误解句意和语境而错选A或D。
【备考建议】
完形填空侧重在语篇层面考查考生对词汇的准确理解和应用, 考查的能力要求涉及阅读理解和词汇知识。考试说明中只对它的命题形式做了简单说明。该题型有一定的难度, 是不少考生的软肋。在备考训练中, 要立足语篇, 既要注重文章的整体性和段落之间的逻辑性, 又要兼顾上下文意思的连贯性。要训练逻辑思维能力, 掌握寻找语境中线索的技巧, 始终根据上下文中的线索进行完形填空。要将选项置于语境中去理解它们的真正意思, 尤其是动词、名词和形容词。另外, 要关注文化意识方面的内容, 了解英语国家简单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 这有利于完形填空解题。
四、阅读理解
【命题立意】
阅读理解在语言运用层面考查考生理解主旨和要义、理解文中具体信息、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的词义、做出判断和推理、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这些是考试大纲中对阅读能力的6种要求, 是阅读理解命题的依据。
阅读理解侧重对语篇整体理解能力的考查, 同时还考查考生的快速阅读能力、跨文化交际意识和阅读策略等。
【考查内容】
这两套新课标卷的阅读理解均由5篇短文组成, 总词量在2000左右。短文体裁丰富, 有应用文、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 以说明文为主。题材多样, 内容新颖, 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突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生活气息, 有美术馆、艺术节、商业管理模式、巧克力研究中心的介绍, 有实验研究报告和读书调查报告反映的问题, 有母亲节礼物选择和演讲培训的建议, 还有寓含生活道理的故事等。
两套试题的40个阅读理解小题突出考查考生理解文中具体信息的能力以及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这两项分别占该大题的47.5%和37.5%。具体来说, 新课标卷Ⅰ考查阅读理解的4种技能, 设置主旨要义1题 (占5%) 、事实细节9题 (占45%) 、推理判断9题 (占45%) 以及作者态度1题 (占5%) , 但没有考查每年常考的猜测词义题。新课标卷Ⅱ也考查阅读理解的4种技能, 设置主旨要义2题 (占10%) 、事实细节10题 (占50%) 、猜测词义2题 (占10%) 以及推理判断6题 (占30%) 。难度较大的阅读技能, 如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观点等, 在这两套试题中均未考查。另外, “七选五”任务型阅读理解隐含考查理解文章基本结构的能力, 突出考查语篇上下文的连贯性、一致性和逻辑推理能力。
这两套新课标卷的阅读理解难度基本相当。
请看阅读理解文章具体考查的内容:
请从考纲的语言运用项目看试题对阅读理解能力的具体考查项目:
【难题点拨】
由于今年两套新课标卷的阅读理解整体难度不大, 没有特别难的题目, 因此该部分不对任何小题作具体分析。
【备考建议】
考试大纲中列出了6种阅读技能, 考试说明又对这些能力要求作了详细的说明。这些都是阅读的重要技能, 是高考命题考查的范围, 也是备考训练的重点项目。
阅读理解是高考英语的重要题型, 题量大、分值高、耗时长。考查频率较高的题目类型是推理判断、事实细节、主旨要义和猜测词义。其中, 推理判断题在近几年的高考中逐渐增多。难度较大的题目类型是主旨要义、猜测词义、文章的基本结构以及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
文章的体裁大多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科普文等, 任务型阅读基本上都是说明文, 不过, 议论文也要重视。
对于难度较大的能力要求, 如理解主旨和要义、文章的基本结构以及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等, 要学会必要的阅读技巧, 同时要加大训练量。阅读理解一直保持着较大的容量, 总词量近2000。要想在一定的时间内 (考试说明建议用35分钟完成, 读速约为57WPM) 完成阅读理解, 必须有速度作保障。因此, 进行限时阅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在大量的训练中才能掌握各种体裁和题材文章的阅读方法, 巩固阅读技巧, 提高答题的正确率。另外, 关注文化意识方面的题材, 了解一定的异文化的背景知识有助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理解的最大障碍是生词。考试大纲说明的词汇表中列出了约3000个单词, 这是高考命题的词汇范围。一般来说, 只要掌握了这些单词, 在高考英语试题中就不会遇到生词。
五、短文改错
【命题立意】
短文改错在语言运用层面考查考生对书面语篇的校验能力, 衡量考生在语篇中综合运用英语知识的准确性, 要求考生能在难度与其书面表达水平相当的英语短文中识别语言错误并纠正。错误涉及词法、句法和行文逻辑, 以词法为主。错误类型有缺词、多词和错词, 以错词为主。
【考查内容】
新课标卷Ⅰ的短文是一篇记叙文, 讲述作者记忆中的爷爷和奶奶的往事, 使人感受到暖暖的亲情。在9个句子中设置了10处语言错误, 涉及冠词、名词的数、代词、介词、连词、副词的词义辨析、动词时态、非谓语动词的形式、从句的连词以及固定短语或搭配等。这9个句子中, 含4个简单句、4个复合句和1个并列复合句。除了两个简单句未设置错误以外, 其他7个句子均设有错误, 其中设置两处错误的句子有3个, 它们都是较复杂的复合句。短文中较复杂的长句子过多, 会给考生识别句子结构带来困难。此外, 短文的时态交替使用, 致使考生感到迷茫。
新课标卷Ⅱ的短文是一篇说明文, 介绍一本书中讲到的英国下午茶的历史、文化以及它的流行促进了瓷器行业的发展。在8个句子中设置了10处语言错误, 涉及定冠词、名词的数与词性区别、副词、介词、动词的时态和语态、非谓语动词的形式、从句的关系代词以及固定搭配等。这8个句子中, 含5个简单句和3个复合句。除了1个简单句未设置错误以外, 其他7个句子均设有错误, 其中连续3个句子都设置两处错误。短文内容虽然简单, 但错误设置比较隐蔽, 不少错误不易发现或者不易修改正确, 因此, 该短文改错有一定的难度。
(注:afternoon tea指英国的午后茶点或下午茶, 包括茶、面包、糕点等。)
相比而言, 新课标卷Ⅰ的短文改错略微容易。
请看短文改错的错误类型及题量:
从表中可以看出, 这两套新课标卷的短文改错设置的错误类型和题量都完全一样。三种错误类型所占的比例分别为:增加10%、删除10%、修改80%。多数为修改, 增加和删除各有一处。
请看试题考查的错误类型和考点:
从表中可以看出, 这两套试卷设置的考点有很多类似之处, 考点分布比较广泛, 涉及7大词类, 侧重对词法的考查, 同时又兼顾到句法。
【难题点拨】
尽管短文改错设置的错误比较明显, 但对于多数考生而言, 总感到很难, 关键是识别不出或识别不准错误。现分别就这两套试题中的难题作一技巧点拨:
(一) 新课标卷Ⅰ
1.I remember my grandfather very much.
【解析】将much改为well或clearly, 考查副词的词义理解与辨析。根据下文对爷爷的相貌、特点的描述可知, 该句表达的意思是“我清楚地记得爷爷”。该句是根据句意识别来改正错误的, rememberwell/clearly意为“清楚地记得, 记得很清楚”。如果考生只知道very much可以修饰动词而未考虑句意就会忽略此处错误。
2.He had a deep voice, which set himself apart from others in our small town, he was strong and powerful.
【解析】该句中有两处错误。第一处, 将himself改为him, 考查人称代词的用法。爷爷的声音深沉, 这使“他”在我们小镇显得与他人不同。从句意上分析, 此处用反身代词himself (他自己) 不合逻辑, 应该改用人称代词him。setapart from意为“使显得突出, 使显得与众不同”。该错误不易发现。很多考生在set前加had, 误认为该动作发生在had a deep voice之前。
第二处, 在he前加and, 考查并列连词的用法。分析句子结构可知, 该句是一个并列复合句, He had a deep voice和he was strong and powerful是并列关系, which set himself apart from others in our small town是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修饰第一分句中的先行词a deep voice。因此, 应该在这两个简单句之间加上并列连词and。由于该句略长, 中间又有定语从句, 考生不易识别其句子类型。再者, 考生忽视句子结构方面的错误, 仅从词语运用方面识错很容易忽略此处错误。
3.However, he was the gentlest man I have never known.
【解析】将never改为ever, 考查副词的词义理解与辨析。识别该句错误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句意。结合上文可知, 爷爷虽然惊吓了我的同学, 但我认为“他是我认识的最温和的人”。由此可知, 应该将never改为ever, ever在此意为“曾经, 以往任何时候”, 进行比较时该词用以加强语气。然而, never意为“从不, 从未, 未曾”, 与ever的意思恰好相反。很多考生将was改为is, 只考虑时态的前后呼应而忽视了“爷爷已经故去”这一事实。还有很多考生将have改为had, 未考虑该定语从句表达的时间范围, 也忽视了句意而未识别出不合逻辑的副词never。
此外, 还有不少考生将正确的地方改错, 如:
She used to holding me on her knees and sing old songs.误将sing改为singing, 认为singing应该与holding并列。
…they came over to play or do homework with me.误将or改为and, 认为play与do homework是并列关系, 是同时发生的两个动作。
(二) 新课标卷Ⅱ
1.Have tea in the late afternoon provides a bridge between lunch and dinner, that might not be served until 8 o'clock at night.
【解析】该句中有两处错误。第一处, 将Have改为Having, 考查非谓语动词的形式。分析句子成分可知, Have tea in the late afternoon应该作主语, 因此用动词-ing形式表示惯常性行为动作。有些考生在Have前加To, 用不定式作主语, 只考虑语法、忽视句首单词首字母的大小写而出错。
第二处, 将that改为which, 考查定语从句关系代词的用法。分析句子结构可知, that might not be served until 8 o'clock at night是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对先行词dinner进行解释或说明。由于关系代词that不能引导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因此将that改为which。该句子结构较复杂, 且句意不容易理解, 不少考生分不清句子结构、看不懂句子成分而出错。有些考生将might改为may, 误认为might表示过去发生的事情。
2.Tea in China was traditionally drank from cups without handles.
【解析】将drank改为drunk, 考查动词的被动语态。分析句意和句子结构可知, 主语Tea与谓语动词drink之间是被动关系, 应该用被动语态, 因此将drank改为drunk。由于考生对drink的过去式 (drank) 和过去分词 (drunk) 记忆不准而错用drunken (只用于名词前的形容词, 意为“醉的, 酗酒的”) 。
3.This made for the grow in the porcelain industry.
【解析】将grow改为growth, 考查名词作宾语。该句的句意是“这使瓷器行业得到发展”。grow是动词, 在此意为“发展”。它在介词for之后作宾语, 应该用名词形式growth。很多考生将grow改为growing, 认为作介词的宾语应该用动词-ing形式, 但growing作名词时, 意为“栽培, 种植, 培育, 成长, 发育”, 没有“发展”之意。growing则更多地作形容词, 意为“生长的, 发展的, 增加的”。
【备考建议】
短文改错中设置的错误基本上都是考生在书面表达中常犯的错误, 没有生编硬造的错误, 错误的设置非常真实、自然。在常见的语法项目中, 重点考查冠词、名词、介词、连词、动词时态、代词、形容词和非谓语动词等。该题型不仅考查语法基础知识, 而且考查行文逻辑关系。
由于很多考生对语言使用的准确性把握不准, 找不到错误、找不准错误、找准错误但改不对, 另外也有不少考生答题不规范, 这些都导致了该题作答不甚理想。因此, 在备考训练中, 要以语篇为整体、以句子为单位, 从词法、句法和逻辑关系等方面来诊断错误。从语法着手、兼顾行文逻辑改错, 尤其要从整体上把握短文的时态和语态, 学会分析句子结构, 弄清词性与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 掌握常用介词的用法, 弄清名词的可数与不可数, 还要弄清上下文的逻辑关系。不要随意改变词义, 除了行文逻辑出错以外, 所改错误多数是在同根词上作修改。要规范答题, 严格按照题目要求做题。例如, 改错标示要正确, 书写单词要工整、清晰, 坚持做到一一对应, 识错、纠错数量要合乎题目要求。要将语法学习与改错相结合, 将书面表达与改错相结合, 在不断纠错中提高对语篇的校验能力。
六、书面表达
【命题立意】
书面表达在语言运用层面考查考生有效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准确运用语法知识, 清楚、连贯地传递信息、表达意思的能力, 要求考生注意内容要点的完整、应用词汇和语法结构的数量和准确性、上下文的连贯性和语言的得体性。
【考查内容】
今年的两套新课标卷的书面表达沿袭了往年的命题风格, 所供情景材料依然是汉语提纲形式, 均为应用文写作。所给要点明确、清晰, 呈半开放性, 既限制写作范围, 又有利于考生自主发挥。尤其是新课标卷Ⅱ, 所给要点不具体, 留给考生更大的发挥空间。
相比而言, 新课标卷Ⅰ的书面表达比较容易。
请看书面表达具体考查的内容:
【难题点拨】
尽管这两套书面表达试题所给要点比较清楚, 看似比较简单, 但是真正用英语表达尚有一定的难度。现分别就这两套试题的个别难点进行点拨:
(一) 新课标卷Ⅰ
1.询问他是否可以接机
Would you please meet my uncle at the airport? (使用简单句)
Will you please go and pick my uncle up at the airport? (使用简单句)
I wonder if you could go to the airport to meet/pick up my uncle? (使用复合句)
Would you please do me a favor and pick up my uncle at the airport? (使用简单句)
Would you please go to the airport to meet/pick up my uncle if it is convenient for you? (使用复合句)
Would you please meet my uncle at the airport and take him to his hotel since this is his first visit to the U.S.? (使用复合句, 有适当的发挥)
2.叔叔的外貌特征:高个子, 戴眼镜
My uncle is tall and he is wearing glasses. (使用并列句)
My uncle, Li Ming, is a tall man with glasses. (使用简单句、介词短语作定语)
My uncle is tall, wearing (a pair of) glasses. (使用现在分词短语作状语)
My uncle Li Ming is very tall, who is wearing glasses. (使用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二) 新课标卷Ⅱ
1.中国结的外观 (尺寸、颜色、材料)
The Chinese knots are like a diamond, about5×4 inches, which are made of red silk threads. (使用复合句)
The Chinese knots look really beautiful in the shape of a diamond, about 5 inches long and 4 inches wide.I made them with red silk threads, cloth and other materials. (使用简单句)
I made many Chinese knots with red threads and cloth, which are like beautiful diamonds, about 5 inches long and 4 inches wide. (使用复合句)
I made many different shapes of Chinese knots, about 5×4 inches, with red threads and cloth, such as diamonds, fish and butterflies. (使用简单句)
2.中国结象征的意义
Chinese knots usually bring people good luck. (使用简单句)
Chinese knots can represent deep love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 (使用简单句)
Chinese knots mean people can enjoy a long life. (使用复合句)
In China, these knots stand for friendship, love and good luck. (使用简单句)
【备考建议】
考试大纲对写作列出了两项能力要求, 即清楚、连贯地传递信息, 表达意思;有效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考试说明从语言知识的应用方面对写作能力要求作了详细的说明, 强调在书面表达中, 要准确使用语法和词汇, 使用一定的句型、词汇, 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可见, 考纲对书面表达能力的要求较高。
高考书面表达的体裁大多是文字提示的应用文, 以书信、电子邮件居多。所供情景材料以汉语提纲形式为主流, 内容要点清楚、具体。既限制内容要点的表达范围, 但又不十分具体, 呈半开放性, 有利于考生自主发挥, 突出考查创造性思维能力。
近年来的新课标卷连续采用了文字提示的书信形式。备考时, 除了重视这种形式外, 图画、表格式的情景材料也要予以高度重视。
备考时, 教师可参考近年高考书面表达范文, 结合考试说明的词汇表, 把用于书面表达的高频词汇归纳出来, 通过不同情境材料训练考生进行书面表达练习, 尽量避免词汇的拼写错误和用词错误。考生要掌握五种简单句的基本结构及特点, 能用简单句进行书面表达, 进而逐步学习使用较复杂的句子结构以提升表达的档次。可将语法学习与书面表达结合起来, 正确使用常见时态和被动语态, 掌握主谓一致的原则, 弄清词性与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以避免词性混淆错误等。可背诵一些常见文体的优秀书面表达范文, 揣摩其表达技巧, 多进行仿写训练, 掌握一定的表达套路。最后, 将书面表达与短文改错结合起来, 养成良好的纠错习惯。
全国新课标卷 篇2
配套押题卷请点击登录奇异物理主站凭密码下载学习
选择题:
1、力学:
① 静力学:与库仑力相结合的问题
② 动力学:力的瞬时性(弹簧弹力一般瞬间不突变)
2、运动学:
① 直线运动:竖直上抛或自由落体相关的问题
② 曲线运动:皮带传动问题
3、功和能:
① 力的功率(平均功率及瞬时功率的求法P=Fvcosθ)
② 系统机械能守恒条件及其应用:只有重力做功,系统机械能守恒
4、电场:
① 基本概念:涉及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场强、电势、电势能、电场力做功、加速
度、速度的静态或动态问题
② 基本规律:与电场线与等势线垂直规律相关的匀强电场中场强和电势差关系
(E=U/d)。
5、磁场:磁感应强度B矢量叠加原理
6、恒定电流:
① U-I图线相关问题
② 与热、光敏电阻相关的动态电路变化问题
7、电磁感应:
① 楞次定律的应用:
② B-t图像问题:增(对应B-t图中斜率为正)反减同(对应B-t图中斜率为负)
8、交变电流:
正余弦交流电相关基本概念:瞬时值、最大值、有效值、磁通量为零,E最大
实验部分:
1、力学实验:
① 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
② 张掖市一诊类似与竖直上抛或自由落体有关的涉及光电门应用的实验
2、电学实验:
① 万用表、电压表、电流表读数问题
② 涉及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应用的问题(类比测量E、r)
必修计算题部分:
1、①对系统的能量分析(动能定理的运用)
②直线运动相关问题(竖直上抛或自由落体)
2、带电粒子在磁场中(三角形磁场或分区间的磁场)的运动
*注意:2014年全国高考物理新课标卷计算题中数学知识的应用或许重点会考查到简单的数列(功和能、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可涉及此类考点)
选修部分:
1、选修3-4
① 机械波:基本概念及其应用
② 光学:折射率、全反射
2、选修3-5
① 原子物理:α粒子散射实验相关或光电效应
全国新课标卷 篇3
1. 同一物种的两类细胞各产生一种分泌蛋白,组成这两种蛋白质的各种氨基酸含量相同,但排列顺序不同,其原因是参与这两种蛋白质合成的( )
A. tRNA种类不同
B. mRNA碱基序列不同
C. 核糖体成分不同
D. 同一密码子所决定的氨基酸不同
考点分析 本题以“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为载体,综合考查蛋白质的组成及结构,基因表达的转录、翻译过程,细胞器核糖体的结构等知识点,难度不大,容易得分,但涉及的课本章节和相关知识点的还是很多的,这要求大家对于某个知识的发散应该准确、全面的理解。
2. 下列关于细胞癌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癌细胞在条件适宜时可以无限增殖
B. 癌变前后,细胞的形态结构有明显差别
C. 病毒癌基因可整合到宿主基因组诱发癌变
D. 原癌基因的主要功能是阻止细胞发生异常增殖
考点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细胞癌变的知识,具体考查了细胞癌变的主要特征、癌变的原因分析。该知识点主要属于识记的内容,是否得分主要取决于同学们对识记内容的准确性。
3. 哺乳动物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
A. 血浆渗透压降低
B. 抗利尿激素增加
C.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
D. 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考点分析 本题主要从“脱水”现象中考查水盐平衡及调节的有关知识,主要是对调节过程的考查,包括渗透压刺激、反射弧结构、激素分泌和作用,这要求同学们能够理解调节过程中有关生物学的原理,试题有一定的难度。
4. 当人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这一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B. 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其效应器是唾液腺
C. 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
D. 这一过程中有“电—化学—信号”的转化
考点分析 本题以常见的条件反射案例为出发点,考查同学们对于神经调节的掌握情况,涉及到反射、条件反射、反射弧、兴奋产生、兴奋传导等知识,知识的综合性和应用性较强,比较容易出错。
5. 取生长状态一致的燕麦胚芽鞘,分为a、b、c、d四组,将a、b两组胚芽鞘尖端下方的一段切除,再从c、d两组胚芽鞘相同位置分别切除等长的一段,并按图中所示分别接入a、b两组被切除的位置,得到a′、b′两组胚芽鞘,然后用单侧光照射,发现a′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b′组胚芽鞘无弯曲生长,原因是( )
A. c组尖端能产生生长素,d组尖端不能
B. a′胚芽尖端能合成生长素,b′组尖端不能
C. c组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d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
D. a′胚芽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b′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
考点分析 本题题干文字较多,同时附有生长素探究实验示意图,首先考查了同学们的图文结合、识图析图能力,还考查了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运输方向等知识点。侧重对生物学综合能力的考查,题目有一定的难度。
6. 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成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 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 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季节更替而变化
D. 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考点分析 本题的柱形图反映了某动物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选项分析涉及到种群数量各种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的变化规律和原因分析,都属于考试大纲中的基本知识点,知识难度不大。但对于坐标柱形图的分析,则可能让大家不适应。
29. 将玉米种子置于25℃、黑暗、水分适宜的条件下萌发,每天定时取相同数量的萌发种子,一半直接烘干称重,另一半切取胚乳烘干称重,计算每粒的平均干重,结果如图所示,若只考虑种子萌发所需的营养物质来源于胚乳,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萌发过程中胚乳组织中的淀粉被水解成 ,通过 作用为种子萌发提供能量。
(2)萌发过程中在 小时之间种子的呼吸速率最大,在该时间段内每粒种子呼吸消耗的平均干重为 mg。
(3)萌发过程中胚乳的部分营养物质转化成幼苗的组成物质,其最大转化速率为 mg·粒-1·d-1。
(4)若保持实验条件不变,120小时后萌发种子的干重变化趋势是 ,原因是 。
考点分析 本题以种子萌发现象为载体,考查了细胞的物质组成和相互转化、多糖的水解、细胞呼吸过程、呼吸速率的测定和计算,考查了同学们识图、知识应用、分析问题、计算的能力。题目难度较大,对大家的要求较高。
30. 肺牵张反射是调节呼吸的反射之一,图(a)为肺牵张反射示意图,该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肺中,深呼吸后肺扩张,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入脑干,抑制吸气,引起呼气。
回答下列问题:
(1)图(a)中,a、b、c、d是反射弧的组成部分,a是 ,b是 ,c是 ,d是 。
(2)人体要屏住呼吸必须受到图(a)中 的调控。
(3)图(a)中神经元①和②之间形成的如图(b)的突触中,突触小体是神经元①中的 (填“轴突”“树突”或“细胞体”)末端膨大形成的,突触后膜位于神经元②的 (填“轴突”“树突”或“细胞体”)。
考点分析 本题通过“肺牵张反射”重点考查了反射弧的结构、神经元的结构和突触的结构等知识,能力则着重于识图能力的考查,整题难度较低。
31. 一对毛色正常鼠交配,产下多只鼠,其中一只雄鼠的毛色异常。分析认为,鼠毛色出现异常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基因突变的直接结果(控制毛色的基因显隐性未知,突变只涉及一个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基因);二是隐性基因携带者之间交配的结果(只涉及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假定这只雄鼠能正常生长发育,并具有生殖能力,后代可成活。为探究该鼠毛色异常的原因,用上述毛色异常的雄鼠分别与其同一窝的多只雌鼠交配,得到多窝子代。请预测结果并作出分析。
(1)如果每窝子代中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的鼠比例均为 ,则可推测毛色异常是 性基因突变为 性基因的直接结果,因为 。
(2)如果不同窝子代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同一窝子代中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比例是 ,另一种是同一窝子代全部表现为 鼠,则可推测毛色异常是隐性基因携带者之间交配的结果。
考点分析 本题以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位为出发点,结合基因突变,考查对遗传规律和生物变异分析应用能力。同时,考查了同学们生物实验设计的能力,主要涉及实验结果分析及实验结论,有一定的综合性,但题目本身难度不大。
32. 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有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回答下列问题:
(1)该草原上的雌鹿群和雄鹿群属于 (填“不同”或“同一”)种群。
(2)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共同形成一个 (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
(3)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组实验: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2个相同的项圈,乙组同时抛出2个相同的棍棒,丙组则同时抛出1个项圈和1个棍棒。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若丙组平均时间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他两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测试时间要求甲、乙、丙三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 (填“相同”或“不同”)。本实验中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草原上的 。
考点分析 该题基于生态学部分的基础知识,考查同学们对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基本概念的理解。另外题目以“鹿角效应”为探究点中加入了一个模拟实验,考查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对实验的分析能力。
总体分析,今年的高考生物试题难度不大,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考查,很好地实现了“平稳过渡”的基本目的。可以大胆预测,未来几年的新课标考题会延续这种情况,因此我们平时的学习备考也应做相应调整。
回归课本,重视基础知识的广度。教材是我们把握基础知识的最根本依据,高考也特别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因此掌握好教材中所有的基础知识,避免赌博心理,这样才能避免基础题失分。
知识点网络化,强化内在联系。我们在学习中应着重理解知识点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图、综合案例比较表、过程流程图等,让复杂的知识变得相对简洁明了。
挖掘知识点内在本质。对于核心知识,我们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在这样一种不断索源的探究过程中,我们定会提出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这样我们的思维会更加开阔,对于问题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全国新课标卷 篇4
一、试题结构
2013年高考英语课标卷II围绕基础知识和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进行考查, 单项填空占12.5%, 完型填空25%, 阅读理解占33.3%, 短文改错占8.4%, 书面表达占20.8%。具体题型分布比例见图1所示:
二、试题评析
(一) 单项选择
该题从语言运用的角度, 把语言的形式、意义和用法结合起来, 考查学生在一定语境中理解和掌握语法、词汇表意功能的能力。试题选材符合社会实际, 情景设置相对真实, 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考点较为明确, 凸显语言知识在具体语境中的灵活运用。
【试题评析】
2013年英语新课标卷II单项选择较好地体现了命题中的“深化语境, 突出能力”的指导思想, 试题覆盖面广, 题干简洁, 考点全面 (见表1) , 几乎涵盖了《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中的所有内容, 语言情景设置完整而真实, 强调了特定语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 重点突出了交际用语和动词及动词短语辨析的考查。考查的词法有:名词、冠词、介词、情态动词、代词、动词和动词短语辨析、形容词比较级、动词时态、非谓语动词;考查的句法有:并列句、限制性定语从句、强调句、倒装句;考查的情景交际话题有:安慰和征询对方意见;未考的考点有:数词、副词、名词性从句、状语从句和特殊结构。考点分布均匀, 难易度适中, 语境设置真实, 结合的语言点科学合理, 但句意平淡、枯燥, 没有新意。突出了以下两点:
1. 加强了动词、动词短语辨析及交际用语的考查, 其分别分布在第1, 2, 8, 15小题;
2. 干扰性较强的题分布在5、9和14题, 第5题对非谓语动词的考查突出了定势思维对考生的干扰, 第9题把不定冠词表示泛指与形容词比较级的考查紧密结合起来, 尤其第14小题It's an either-or situation———we can buy a new car this year or we can go on holiday but we can’t do.A.others B.either C.another D.both其句意为:这是一个只能二选一的情况———我们今年要么买辆新车, 要么去度假, 但是不能两者兼得。由于在中学英语中both作代词时, 常用于肯定句, 否定句中则用neither。故受题干中but信息词的制约, 只能选D项both为正确答案, 故考生在做此类题目时一定要克服思维定势, 避免机械套用。
【教学建议】
教学要注意将语法融入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句中, 让学生通过理解例句感知语法知识;在练习中提高语法的运用能力。平时练习中要加强对固定短语、句子结构、习惯用语的记忆、理解和应用, 强化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辨析能力, 正确理解词义;复习中要充分利用好历届高考真题, 探究其命题潜在的规律性, 切身感悟和领会高考复习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加科学高效、有针对性地指导考生备考。
(二) 完形填空
完形填空是根据格式塔原理, 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抽调一些词, 破坏短文中句与句之间、短语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 多层次、全方位而且比较准确地测试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一种测试手段 (潘玉梅, 2005) 。该题既考查学生掌握词汇知识、习惯用语、语法知识、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生活常识、句法结构等英语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又考查学生对短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教育部考试中心, 2013) 。
【试题评析】
2013年高考英语新课标全国卷II的完形填空的体裁保持了往年以记叙为主、兼顾夹叙夹议的风格, 着重考查考生对语篇、语境和语意的深层理解能力, 要求考生在掌握文章主旨大意的基础上, 正确理解上下文语境和逻辑关系, 准确把握词汇在语篇层面上的意义。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介绍手套先生Michael Greenberg是一名受人爱戴的纽约市民, 由于受父亲无私帮助别人的影响, 每年冬天他给没有手套的穷人赠送爱心手套, 他的善举使很多人认识了他。在他看来, 这样做能够使每个人都开心, 同时他也体会到了“送人玫瑰, 手有余香”的真谛。文章前两段引入人物的介绍, 接着叙述了他具体为穷人送手套的过程, 最后交待了他这么做是因为受到家庭的影响, 他相信帮助穷人, 自己也会感受到快乐。全文共206个单词, 平均挖空间距为9个词, 最大间距17个词, 最小间距4个词。难句是:In winter, Mr.Greenberg does not act like other New Yorkers, who look at the sidewalk and hurry down the street.此句含有一个who引导的非限定性定语从句, who指代的是Mr.Greenberg先生。该题的考查点全部是实词 (见表2) , 其中名词和动词辨析居多, 突出了动词短语的考查, 缺点是, 文章行文较平淡, 缺乏副词辨析的考查。
【教学建议】
教学要立足语篇, 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主旨和大意, 兼顾语境、语法和词汇知识以及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在行文逻辑上的相互联系, 以及瞻前顾后、全面考虑和分析判断的能力。平时教授的课文可以改造成完形填空试题, 进行短文填空专项训练, 增强学生通过上下文语境推测、分析、判断的逻辑思维能力, 有意识地积累常见的词语搭配和习惯用语, 夯实基础, 提高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同时, 还要引导学生关注文化意识方面的题材, 了解英美国家的简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惯、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 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复习过程中, 教会学生掌握完形填空题的解题技巧, 要遵循“三遍法”原则:
第一遍要跳过空格通读全文, 浏览文章大意、主旨和主题词;
第二遍要根据上下文逐题推敲, 切忌按题号顺序答题, 应先易后难, 确定答案;
第三遍要通读全文, 查缺补漏, 修正失误。
(三) 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侧重考查对语篇的整体理解, 主要考查考生理解主旨和要义、理解文中具体信息、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的词义、作出判断和推理、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等能力, 同时也考查考生的快速阅读能力、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学习策略等。所选的文章题材广泛, 内容涉及科普知识、天文地理、人物故事、哲理小品、科技教育、风土人情、新闻报道、历史文化等。
其体裁多样, 有记叙文、说明文、描述文、议论文等, 内容新颖, 信息量大, 涉及面广, 选材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 源于生活, 贴近时代, 突出实用性。
【试题评析】
2013年高考英语新课标全国卷II的阅读理解题秉承稳中求创新的原则, 分为两节。第一节含四篇文章, 设题仍为传统的“四选一”形式;第二节为新课改新增题型, 为“七选五”任务型阅读。整体上题型微变, 信息量微增, 通过多种形式考查了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五篇文章可读性强, 文化内涵丰富, 题目设置巧妙, 难度适中, 细节题占66.7%, 词义猜题占13.3%, 主旨大意题占6.7%, 推理判断题占13.3%, 文体较全, 情节引人, 语言地道。具体考查内容见表3:
【教学建议】
在平时教学中, 要加强考纲中六种阅读技能的训练, 指导学生正确判断文章的类别, 对不同体裁的文章要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整体水平。坚持大容量的阅读训练, 在阅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形成一定的阅读策略, 掌握阅读的基本技能, 如, 略读、跳读、寻读、推理判断、猜测生词、预测下文等, 尤其在阅读过程中要逐渐提高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加强快速阅读训练, 提高阅读速度。近年来阅读理解一直保持着较大的容量, 总词量在2000词左右, 要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五篇阅读理解, 必须有速度做保障。因此, 限时阅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另外,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关注文化意识方面的题材, 在大量的语篇中体验英语国家丰富的文化内涵、欣赏语言的美感, 陶冶情操。这有助于学生对异域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 进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 短文改错
新课程高考短文改错仍然考查考生在语篇中综合运用英语知识的准确性, 测试考生判断、识别和改正短文中错误的能力。文中错误涉及词法、句法及行文逻辑等方面的问题。同旧的短文改错相比, 新短文改错有以下特点:
1. 以短文形式自然呈现, 以“句子”为单位设置错误, 情景自然, 任务真实, 但难度较大;
2. 新短文改错要求考生在文中直接用符号标示, 在标示下直接写出答案, 考生不易出错, 阅卷更加直观;
3. 新短文改错设置有增加、删除和修改三种错误类型, 改变了旧短文改错中错词、多词、缺词和正确四种类型的设置。
【试题评析】
2013年高考英语新课标全国卷II短文改错题仍然是一篇近似学生的习作, 属记叙文, 讲述了中国茶文化的源源传播, 扩大了世界贸易和中英文化的传承, 促进了民族工业发展。话题亲切, 语言精细, 极力地凸显了跨文化给两国人民带来的美好生活和深厚友谊。短文共有8个句子, 101个词, 共有10处语言错误, 每句中最多有两处, 每处错误仅涉及一个单词的增加、删除或修改。错误的形式分别为缺词、多词和错词。考查内容以实词为主, 虚词为辅, 介词误用2处, 非谓语动词误用1处, 非限定性定语从句连接词误用1处, 动词的时态误用和混用2处, 定冠词缺少1处, 形容词与副词混用1处, 名词单复数混用1处, 动词与名词混用1处。
【教学建议】
教学首先应要求学生增加与目标语的接触, 形成良好的语感品质;其次在平时的写作练习中, 让学生相互关注自己和同伴的语言错误, 进行相互纠错;第三,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专项训练, 明确短文改错题型的特点和要求, 掌握解题的一般规律;第四, 学生平时应将书面表达与短文改错结合起来, 养成写作后立即检查的好习惯;第五, 学生解题时应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去甄别错误、改正错误;最后, 教师要求学生在写作中要时时注意自己易犯的语法错误, 进行总结归类并加以强化训练, 以达到灵活、正确使用的目的。
(五) 书面表达
书面表达是四项语言技能中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部分, 更是语言生成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该题考查考生运用所学语言清楚、连贯、流畅地表达所提供的情景材料的能力, 以及准确使用所学语法和词汇进行组词成句、组句成文, 再现生活经历, 描述周围事物、发表意见和表明自己观点的能力。
【试题评析】
2013年高考英语新课标全国卷II书面表达题体裁沿用了近几年一直固守的实用文体——书信格式, 要求写一封信请开网店的朋友代卖中国结, 渗透了中国文化元素, 命题思路严谨, 文字简练, 题目提供的要点排序已成逻辑, 不需考生重新安排, 写作内容符合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 难度适中。
该题开放性增强, 贴近学生生活, 考生自主发挥空间增大, 只提供给学生写作的基本轮廓及框架而没有提供具体的写作要点, 脱离了传统的句子翻译模式, 因此考生有了更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 可以自己确定具体的写作内容和细节。这非常有利于考查学生谋篇布局、组句的能力, 同样也有利于考查考生用英语进行表达的能力。不足之处是体裁显得陈旧, 连续几年以书信命题, 难免让人感觉墨守成规, 缺乏创新和前瞻性。
【教学建议】
教师平时应加强学生的基本功训练, 尤其要加强英语单句的书写练习, 熟悉并掌握英语中的五种基本句型、固定结构、常用词语用法和习惯用法, 鼓励学生勤背诵, 多仿写, 勤写日记和读后感, 培养学生表述事实、观点、情感、想象力、交流信息的能力, 规范写作习惯。平时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引导学生审清题目, 准确把握作文的主题, 列出提纲, 防止偏题和跑题, 正确理解题目中所含的信息, 如表格、漫画和文字等, 对收集到的信息要进行整理和分类;
第二, 加强写作技巧的指导, 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切实可行的英语作文写作方法, 时刻提醒学生留心英语写作技巧和相关的注意事项, 如, 理清思路, 组织素材, 构思文章结构, 组织语言, 遣词造句, 准确使用各种关系的过渡词语、标点符号、字母大小写、高级词汇和句型结构等;
第三, 根据教材主题、题材和体裁, 有目的地自创一些贴近学生生活、话题具体, 目的明确的书面表达练习, 以提高学生的模仿能力和创新水平;
第四, 鼓励学生坚持写作训练, 勤于动笔, 要求学生之间相互批改作文, 把握评分标准, 养成良好的纠错习惯。
三、结语
总之, 2013年高考英语新课标卷II命题灵活, 重在考查考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 一定要明确课程标准中的各项要求, 认真落实各项目标, 正确把握复习方向。日常教学中要以基础知识的学习为主线, 以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为核心, 改进单纯以语法为纲的教学思路, 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语言环境和机会, 逐渐积累语言经验, 发展语言意识, 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加强语篇意识的训练, 加强写作训练,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文化视野,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
摘要:2013年高考英语全国新课标卷II的命题加强了对综合语言能力的考查, 试卷内容设有语境, 试题所选材料语言地道, 贴近生活, 文化气息浓厚, 集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和交际性为一体。通过试题评析表明, 英语教学中应注重指导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加强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高考英语,试题评析,备考策略
参考文献
[1]潘玉梅.解读英语完型填空[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5, 4.
[2]教育部考试中心.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文科) [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全国新课标卷 篇5
名校简介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建校于1888年,1978年被定为广东省重点中学。先后多次荣获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全国、省、市教育系统先进单位称号。学校师资力量强,办学成绩卓著。每年都有超过40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2016年高考文理“一本”上线率高达97%。学校高考成绩一直排全省第一,并多次培养出省高考状元。
名师简介
黎斌,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广东省语文骨干教师,广州市优秀教师。长期在高三毕业班任教,所带班高考语文成绩优秀,曾带出2008年广东省高考语文状元,2011年、2015年广东省语文高考前十名考生。高考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颇有心得,指导学生在各级报刊发表习作近百篇,多次获得各类中学生作文大赛优秀指导老师奖,且经常在各类报刊发表作文指导类文章。
命题原创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先生思乡情切,在台北写下了一首《乡愁》,表达对故乡,对祖国大陆恋恋不舍的情怀。
②从1985年开始,自费留学成出国留学主力。此后30年,留学人数越来越多,留学年龄越来越趋于低龄化。无数青少年学子漂泊在外,乡愁很远,远在家乡,远在记忆的深处。
③中国城镇化30年,随着乡土中国向城市中国迈进,我们身在故乡而失去故乡,我们脚踏故乡土地而时时感受着传统故乡的沦陷,这成为当下一种普遍的感受。
面对这因时代变化而变化的“乡愁”,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命题原因 >>
2016年,广东高考加入了全国新课标卷Ⅰ的统一考试,作文备考相应发生了明显变化。从考查的题型看,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Ⅰ考查的是漫画作文,2017年考查的是材料作文。从材料的内容看,两年都是社会热点问题。尤其是2017年的作文题更具有“大视野”,12个“中国关键词”几乎涵盖当今中国的所有要素,从不同角度直观反映了今日中国的方方面面――国家发展战略、高科技成果、民众精神与物质生活、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问题,等等。从写作的要求看,它要求考生具备辩证思维,看待事物有联系发展的眼光等,不止于浅表思考。
对比2015年到2017年三年的全国新课标卷Ⅰ作文题,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题目立足社会现实,偏重文化、经济、社会民生的层面及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和中国的变化,具有层叠的思辨空间,能够多层面、多角度立意作文,让考生有话可说。
本题命制的根本原因在于,让考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思考社会变化,感受中华文化的行走脉络。
首先是时代气息。对于每一个人,乡愁都是绕不开的话题。不说从小在课本里出现的层层叠叠的乡愁,就是身边不时出现的选择出国留学的同?W朋友,都能让学生有切身体会和感触。何况这两年涌起的新一波“归国潮”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纪录片《记住乡愁》热播,总书记一次次提及城镇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其次是体现多元思维。纵观高考作文命题,越来越强调考生要具有思辨能力。本次命题的三则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时代乡愁的变化”,审题、立意、构思、行文都要求具有较强的思辨能力。虽然表面上看是直指乡愁一个点,但围绕“乡愁”变化,其实可以关注到的不仅仅是人对家乡情怀、对亲情的牵挂,更是对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的感悟,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期待憧憬,甚至更有个人奋斗的底气和目标思考。
再次是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文化是2018年高考的一大热点。文化重建是当今文化工作者的共识,时代需要新文化,也需要继承传统文化。通过高考作文命题的形式,宣传、贯彻这方面的精神,是必要的。并且,表面上看这是一个个体心理层面的问题,可本质上这又是一个社会文化、社会心理的问题,值得青年一代理性地去思考、探讨。所以,本次命题理性思维与人文情怀并重,以“乡愁”为切入点,让青少年关注的重心从物质、经济逐渐回归到传统文化领域。不忘初心,温情家国,敬重传统,记住乡愁,坚守乡愁中的深厚文化,为中华民族保留文化基因,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
思路点拨 >>
本题围绕祖国“乡愁”的变化,提供了三则材料。
材料①:余光中的“乡愁”。诗人在他的《乡愁》中赋予深广的时代内容,蕴涵着结束民族分裂、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殷切期望。将个人悲欢与祖国之爱、民族之恋融为一体,是特定历史时期中华民族的普遍感情。
材料②:“出国热”带来的乡愁。“独在异乡为异客”,乡愁不会因为你在中国还是在美国而有所不同。留学可以让你看到更美的风景,学到更先进、更前沿的知识与技术,但我们行走世界,只为找一条回家的路。因此,现实生活中随便一桩小事也会触及我们对故乡的回忆。在国外,会思念祖国,对应的是国内生活;回国后在外创业,会产生地域性的乡愁,对应的是家乡之人、之事、之景、之食物等。当然,我们可以同时联系“归国潮”来思考。
材料③:“城镇化”带来不可避免的乡愁。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乡村的版图日渐凋敝,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力流入城镇,融入了新的生活之中。我们可以联系春运的滚滚洪流,可以思考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井、故乡的老屋在经济浪潮中、在城镇化中的改变甚至消亡,以及它们对外出打工者的情感影响。
而本题的写作要求是“面对这因时代变化而变化的‘乡愁’,你有怎样的思考?”所以,要求考生在写作时紧扣“时代变化”展开对“乡愁”的思考。
三则材料,既有时间流逝带来的“乡愁”变化,更有空间上的远近带来的深浅“乡愁”,同时还有时代刻下的印记。我们可以总体立意,从横向思考“乡愁”的变化轨迹:因政治原因造成的思故国之愁,因追寻理想造成的想亲人之愁,因经济发展过快造成的失故居之愁。从而明确,“乡愁”的深浅远近与社会发展、个人奋斗和选择有密切关系。可以立意为:
1.乡愁,见证成长;
2.何处不乡愁;
3.乡愁、乡情、乡愿。
也可以从纵向梳理“乡愁”变化的过程:随着国家经济、政治实力的增强,随着国际世界联系的日益紧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联系越来越便捷,乡愁不再沉重,但对亲情的依恋不变,对于理想家园的精神追求不变。可以立意为:
1.恋乡不减,愁不再;
2.从乡愁看中国的发展;
3.记得住乡愁,看得见和谐。
当然,写作中也可以在“变化”的基础上,选择侧重其中一则材料的核心来写。既可以写议论文,也可以写散文、记叙文和小说,只要能够很好体现出“乡愁”的变化就行。当然,如果能够写出个人乡愁背后的家国情怀,文章会更深刻。
优秀例文 >>
守住乡愁
文/詹淳霖
乡愁很浅,乡愁很深。
当一方海峡将故土隔绝,岛上的余光中老人深情吟咏起《乡愁》的诗篇;在全球化背景下,无数青年学子走出国门,奔向大洋彼岸,他们的梦里依然依稀可见祖国之容颜;当城市化浪潮席卷九州,质朴乡情终成心头一点朱砂,我们对乡愁亦有了更多的反思……时代在变,乡愁不免随之在变,但仍有声音在低诉着:守住乡愁。
从前乡愁很重,是因为从此身到彼乡的距离难以逾越。古有宦游人“乡书何?达”的望穿秋水,“长安一片月”的柔情期盼;今亦有被海峡分隔的两岸同胞,日日思念。空间的阻隔没有把乡情消减,反倒令其蓬勃生长,与日俱增。因为乡愁不改,所以人们心中常怀一片温柔之地;因为乡愁不改,所以人们依然保留着以故国故土为符号的思念;因为乡愁不改,人们对精神之根的认同不会改变。
乡愁后来依然深重,是因为人们选择走出故土,去见识世界之广大。改革开放,令中国以积极的姿态融入世界之潮,也让莘莘学子走出国门,去异乡学习知识与技术。身上的服饰或许改变,口中的语言也许暂时改变,但是午夜梦回时,他们总能清醒地记得自己的身份。因为乡愁不改,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祖国的殷殷期许。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是乡愁像是隐秘的吸引,呼唤着我们归家。于是前有两弹元勋冲破一切阻拦,以赤子之心建设祖国;今有中国青年毅然归国,把青春挥洒。
工业文明的稳步推进,令交通运输和通信技术得以改善。因空间距离之遥远而生发的乡愁不再沉甸如昨。然而抽象意义上的分离仍给我们带来别样的乡愁。一方面城市化推进令乡村面貌大为改观,欣欣向荣之景无疑带给游子欣喜。而另一方面,人们感觉到,随着古村落、古迹等的消失,乡愁的载体不复。这当然不意味着乡愁也随之消失。抛下厚重的躯壳,保留传统习俗等文化本质,乡愁仍可世代传承。也唯有乡愁永存,我们在漫漫征途上才不至于失去力量,由乡土中国到城市中国的宏伟进程才不至于只剩下千城一面的冰冷。
乡愁在变,乡愁不改。乡愁会变,会令我们在发展浪潮中感到迷茫;乡愁不改,总是深深根植在我们的民族血脉中。如何挽留住乡愁,如何令乡愁的积极意义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望得见山,望得见水,山水相交眉眼盈盈处,就是应该被时代守护的乡愁。
点评
本文是一篇文辞优美的议论文。文章开头先概括三则材料,由三则材料展现的“乡愁”变化自然提出中心论点:“时代在变,乡愁不免随之在变,但仍有声音在低诉着:守住乡愁。”中间主体部分,从三个角度论证要“守住乡愁”。结尾再次从乡愁必然会变的外壳与不改的内核的角度强化论点,强调“守住乡愁”的时代意义。文章视野开阔,立意高远,思想深刻。
相关延伸 >>
1.央视热播的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以“关注古老村落状态,讲述中国乡土故事,重温世代相传祖训,寻找传统文化基因”为宗旨,选取100个以上的传统村落进行拍摄,是一部以看得见的古村落为载体,以生活化的故事为依托,以乡愁为情感基础,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大型纪录片。一镇一神韵,一镇一味道,它展现了传统村落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布局合理的人文景观、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独具特色的乡土之物、底蕴深厚的历史文脉和家国情怀。通过传承千百年的村规民约、家风祖训,找寻、探索民族文化的精髓,深入挖掘和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
以“急公好义”为传统的福建嵩口镇、以“燕赵古风,实事求是”为传统的河北伯延镇、以“众志成城”为传统的重庆涞滩镇,以及“青山绿水百福来”的湖北百福司镇等,莫不如此。
2.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走出中国“睁眼看世界”,人才流动成了必然。从学历层次来看,2016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攻读本科以上学历者高达七成。据教育部2017年1月发布的《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2016》数据显示,2016年留学回国人数为43.25万人,较2012年增幅为58.48%。回国与出国人数“逆差”逐渐缩小,逾八成留学人员学成后回国发展。
中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是吸引留学生回国的重要原因。各行业发展前景光明,各个城市生活水平的提升,让很多留学生更加笃定回国的信念。有媒体这样表述:“20年前回国,是祖国需要我;20年后回国,是因为我需要祖国。”
为了更好地引入海外高层次人才,我国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人才引进计划。如“千人计划”“长江学者计划”。事实证明,这些人才引进计划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如今,引进人才活跃在我国各大领域。
本文选自《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增刊《2018年高考作文最后一题》。更多2018年高考作文命题预测尽在《2018年高考作文最后一题》。《2018年高考作文最后一题》2018年4月火热上市,最后50天,助你高考作文大幅增分。
现实乡愁
文/阳 洋
全国新课标卷 篇6
一、用“语境法”应对论述类文本阅读
全国新课标卷第一大题是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文一般是科技文,命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本信息的甄别、筛选、提炼、概括的能力。命题以单项选择为主,设误的类型有: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张冠李戴、颠倒时序、混淆是非等。考生在应试时,只需沉着冷静、耐心细致地把题支的每个选项代入原文,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甄别、比对,与原文语境表达的意思一致的(形式可能不一样),就是符合原文意思的,或者说是正确的;与原文语境表达的意思不一致的(即使形式很相似),也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或者说是错误的。
如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Ⅱ第一大题论述类文本阅读,第3题B项“为了表明自己是商朝先王的臣下”有误,因为原文第四段对应语境信息是“这说明周王室急于把商人的正统接过来,成为中原合法的统治者”。考生找到了这个信息语境,就能选对了。
二、用“语境法”应对实用类文本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文大多是现代人物传记,少数也有报告文学、新闻、访谈等体裁的。所命四道题,第一道题是多项选择题,赋分5分,选项涉及选文的内容、主题、表达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考生稍不注意,就会误选。其余三道题均为主观题,赋分分别为6分、6分、8分,考查点涉及传主的某一方面的性格特点或成就贡献。这就需要考生在原文中找到命题信息的对应点,标划有效信息的对应区间,然后划分好有效信息的层次,最后利用语境进行提炼、概括、整合,形成答案要点,规范作答即可。
如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Ⅱ第12题实用类文本阅读中的第(2)题:胸怀强国愿望的卢作孚,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中国船王”的?考生可以依据文本语境,在文本第一段找到卢作孚成为“中国船王”的有效信息区间,借助时间词语,对此进行层次划分,分别概括每层大意,就可得到该题的正确答案。
三、用“语境法”应对古诗文阅读
古诗文阅读,其中第一题是文言文阅读,选文一般是古代人物传记,突出人物的忠君、爱国、孝亲、诚信、廉洁、勤政等美好品质和优良传统。所命四道题,三道为选择题,赋分为每道3分,共9分;一道是翻译题,赋分10分。考查点涉及文言实词的理解、文言信息的筛选与组合、对文意的综合分析和概括以及文句翻译。这几道题的正确作答都得将题支选项代入文本语境,利用上下文进行分析判断,进而对答案进行排除取舍,最后得出正确答案。
全国新课标卷 篇7
下面, 笔者就结合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卷, 谈谈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卷的结构、题型、赋分等问题, 给高三各位师生做个备考复习情况的解读和说明。
试卷结构用表所示, 如下表:
云南省2012年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卷结构与分值表
云南省2012年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卷试题能力结构分析如下表所示:
第Ⅰ卷试题解析:
甲必考题
一、论述类现代文阅读
命题特点:选材多为社科类, 字数在1000字左右, 赋分9分, 设3个小题, 即第1~3题, 题型是客观题, 单选题。这一大题的考点是对词语与句子的理解、信息的筛选与整合、文章内容的归纳与理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等。
考查的是最新研究, 多是著名作者写的关于文化艺术现象方面的论文的节选, 充分体现新课改精神, 符合时代特征。
针对这一大题, 要怎么做题呢?先读题干, 再读选项, 回头来读原文, 用逐句快速阅读法。在阅读中, 注意勾画关键句、中心句、重要概念、重要句子等。解答时, 如果设题找“正确的”, 用排除筛选法, 找“不正确的”, 用重点突破法。
二、古诗文阅读
(一) 文言文阅读
命题特点:选材多为人物传记, 字数一般700字左右, 赋分19分, 设题4小题, 题型是3题单项选择题加1题翻译题, 翻译题又设2个小题。文言文阅读题的主要考点是考查实词的词义、信息筛选与整合、内容概括与分析、翻译。
实词词义:主要考查选错误的一项, 错的原因主要是“以偏代全、无中生有”。信息筛选:错的原因多是“答非所问、对象错位”。内容概括与分析:错的原因主要是“自相矛盾、曲解词意”, 一般设选错误题, 设错误的内容之处非常小, 不全面掌握选文内容, 是很难看得出来或是找得出来的, 所以做这题时, 要非常地仔细。翻译:注意采分点, 一般来说, 一个句子里面, 有2~3个采分点。采分点的字多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主要考查省略句和倒装句, 尽量采用直译, 用“增、删、调、换、补、留”六字法, 做到字字落实, 组成合成词, 不通顺时, 才用意译。
(二) 古诗词阅读
命题特点:选材多是唐诗宋词, 字数一般为20~28字, 最多不超过58字, 赋分5分+6分=11分, 题型为主观题, 属于第8题和第9题。考点多设意象、意境、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的综合性考查。
古诗词阅读怎么做题呢?先要读懂诗词的题目, 大致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 知道诗词的大体内容, 还要注意看后注。搞清诗词类型、表达情感、寓意、表达手法、艺术特点等, 掌握答题技巧, 要答全、答准、答精, 最好采用分条列款作答。
(三) 名句名篇默写
命题特点:范围是初高中64篇古诗词文, 其中初中50篇, 高中14篇, 赋分为6分。题型是填空题, 每空1分, 共6分。
名句名篇默写怎么复习呢?教师要在早读中, 严格要求学生努力背诵和默写, 分阶段背诵和默写, 不可遗漏。因为这6分是可以从课文当中直接找到, 最容易得分的。
乙选考题
选考题是整张试卷的重头戏, 分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两个大题, 语文教师要要求学生选好自己最擅长的文体进行选题答题。借鉴最先进入全国新课标卷省份的做法和经验, 提倡学生多选做实用类文本阅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命题特点:选材主要是小说, 其次是散文。赋分为25分, 即5分+6分+6分+8分=25分。考点主要是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
(1) 选择题, 五选二, 即五个答案当中选择理解 (表述) 正确或错误的两项, 采用等值选择等值给分。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思路的能力。
(2) 主要是考查对重要语句的理解。怎么答题呢?要答语句的含义 (意思) , 对语句进行概括或评价, 最后答这个语句在文中 (句中) 的作用。必须这样答, 才算答全, 否则会被扣分, 最好采用分条列款作答。
(3) 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分析, 答题时要注意用两字或是四字短语作答, 再作简单阐述, 至少用3组以上的词语。作答时, 最好分条列款, 做到条理清晰。
(4) 探究题。主要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探究题一般有两类:一类是涉及写法的探究;一类是内容上的探究。做探究题要先搞清文章写了什么、掌握怎么写、主旨是什么。答案可以在文中找, 通过跳跃性组合, 概括地答出来。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命题特点:选材多为现当代名人的传记, 字数多为1400字左右, 赋分为25分, 即5分+6分+6分+8分=25分。考点主要是把握文体特征以及表现手法;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强化概括归纳能力的训练;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 提出自己的见解。
(1) 选择题, 五选二, 即五个答案当中选择理解 (表述) 正确或错误的两项, 采用等值选择等值给分。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分析文章结构思路的能力。
(2) 主要是考查对重要语句的理解和某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或是概括原因。此类题作答要注意内因和外因或概括原因要全面, 否则, 答案将是不完整的。作答时, 最好分条列款, 做到条理清晰。
(3) 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分析, 答题时要注意用两字或是四字短语作答, 再作简单阐述, 至少用3组以上的词语。作答时, 最好分条列款, 做到条理清晰。
(4) 探究题。主要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 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怎么答题呢?要搞清传主经历、掌握怎么写、主旨是什么。答题的步骤:提出观点———联系文中传主的经历进行简单分析———联系实际举例论证观点 (理由、看法) ———简单评价性总结。
第Ⅱ卷语言表达题
五、语言应用
语言应用题都是选择题。主要考查成语、语病、语句连贯衔接。3题×3分=9分。
成语题。这题对学生来说, 还是很难的。因为成语的范围太广, 不好复习。
语病题。这题对学生来说, 并不难。因为考纲要求学生只要掌握六种语病类型就可以了。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这六种语病类型, 每一种又有各种不同的小类型。复习当中, 每一种小类型, 教师要讲清, 让学生都要掌握。
语句连贯衔接题。做这题, 要看句子前后的搭配是否一致, 是否采用时间、空间、逻辑、主次、内外、表里等顺序, 是否是按人们的认识规律进行排列的等。
语言应用题。主要考查内容是:仿写、对联、提关键词、下定义、词语新解、句式变换、图文转换、解释词义、换关联词、应用文改错、扩展语句、压缩语段、情景对话等。复习当中, 教师要讲清讲全讲透, 要求学生要学会方法, 在考试中, 如果遇到, 才会运用自如。
六、作文
主要考新材料作文。教师要教会学生拟新材料作文的题, 要明确文体, 要会选择立意, 要达到规定的字数等, 不要套作, 不要写错别字, 不要忘写标题等。
记住作文的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基础等级的要求:
1.符合题意。“符合”就是准确全面的审题。即立意的角度、内容、中心、文体、字数等。正确把握命题意图, 要按要求确立中心主旨。
2.符合文体要求。就是要符合试题规定的文体要求和符合自己选定的文体要求。写议论文, 要像议论文;写记叙文, 要像记叙文。不能写得不伦不类。
3.感情真挚, 思想健康。文章中表达的感情要亲切、自然、真诚;思想观点和情感倾向要健康、积极、向上, 有科学理性精神。
4.内容充实, 中心明确。文章要写的有肉有骨, 充实具体, 思路清晰, 结构合理, 主旨凸显, 如记叙文, 要素完整, 材料具体;议论文, 要素完备, 论据充分;说明文, 顺序清楚, 资料充实。
5.语言通顺, 结构完整。使用规范、准确的语言, 不用文白夹杂、中英文混杂的语言和网络语言等。作文要有头有尾, 条理清楚, 主次得当, 过渡自然, 前后呼应。
6.书写规范, 标点正确。写字正确、字体端正, 清晰, 不写错别字潦草字;书写格式正确, 保持卷面整洁, 不涂乌画鸦;标点使用规范、正确。
发展等级要求:
1.深刻。就是作文的见解要深刻。学生要以敏锐的眼光洞察生活, 以“自我”的视角分析材料, 联系生活的本质提炼主题, 力求文意立意新, 有思想高度。
2.丰富。就是材料丰富, 论据充实, 形象丰满, 做到文中要旁征博引, 内容厚实, 意境深远。
3.有文采。就是用词贴切, 句式灵活, 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新。就是见解新颖, 材料新鲜, 构思新巧, 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有个性色彩。
全国新课标卷 篇8
试题很注重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选择题中以时政知识为题干, 以书本知识为题肢的试题比较多。第13、14、15、16和18题属于这一类。其中以本年度的热点问题作为题干的有第14、15和16题, 这些题分别以2011年或2012年的时政材料为背景命题。以近年来持续的热点问题作为题干的有第13题, 该题围绕“国际金融危机”命题;还有第18题, 该题围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交往”命题。
还有一部分选择题分别以名言、历史典故或社会生活中的事件为题干, 考查考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的能力。第19题、第23题以名言为题干命题;第20题以汉代的匡衡少年时凿壁偷光、勤奋苦读的历史故事为题干命题;第21题以澳门文化的现实情况为题干命题;第22题以科学新发现为题干命题。
非选择题第38题, 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为背景, 要求考生“结合《经济生活》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政府为什么提高民生支出在财政预算中的比例”。第39题, 要求运用所学知识“说明现代科技对于光大中医药文化的作用”, 分析科研人员“成功开发龙脑”的原因。
二、注重考查考生的综合探究能力
进行综合探究,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是新教材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新课改的一大特色。这在2012年的全国文综新课标卷政治试题中也有明显反映, 其主要表现是选择题的题干和应选题肢都来源于时政知识。
例如第17题:近年来, 公共外交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2010年, 全国政协成功举办了以“对话、合作、共赢———中国与世界”为议题的第六次“21世纪论坛”。在十一届全国政协三次会议上, 政协外事委员会提交了关于加强我国公共外交的书面发言, 部分委员还提交了相关提案。由此可见, 人民政协
A.创新了参政议政的方法和途径
B.履行了参与国际事务的新职能
C.积极参与行使国家对外职权
D.是推动公共外交的重要力量
关于“人民政协”, 《政治生活》教材在第71页第2段指出:“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组织形式。此外, 人民政协还包括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少数民族人士、各界爱国人士、港澳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等。所以, 它也是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 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教材在这里仅仅介绍了人民政协的性质、组成、职能和两大主题, 而第17题的正确选项“D.是推动公共外交的重要力量”, 教材并没有介绍和讲述。考生要选准D选项, 就必须认真分析题干中的时政材料所反映的内涵, 熟悉四个题肢各自表达的不同含义, 进而作出“人民政协是推动公共外交的重要力量”的判断和选择。
这种试题在试卷中所占的比例不大, 但是, 由于这类试题从题干到题肢都比较新, 从一定程度上要求考生做到“即时学习, 即时运用, 综合探究”, 试题的难度明显增大。
三、试题选用知识的切入点较往年更小
例如第39题第1问:结合材料,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现代科技对于光大中医药文化的作用。
科学技术对文化的作用, 在《文化生活》教材第45页第1段中作了具体介绍:“科学技术的进步, 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 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 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科学技术对文化的作用, 作为一个知识点在教材知识体系中居于什么位置呢?它属于《文化生活》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第二节“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第2目“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当中的一个内容。
同往年相比, 该题选用的知识切入点更小, 试题所用知识更加细微。切入点比较小的考题, 由于只运用某一章节局部涉及的知识, 并对相关知识作了一定的延伸和拓展, 考生不易把握, 从而增加了答题的难度。
四、时政知识成为非选择题答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第38题第2问:结合材料二,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政府为什么提高民生支出在财政预算中的比例。
该题的参考答案是:“以人为本, 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改善人民生活条件,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缩小贫富差距, 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其中的“以人为本, 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就呈现出这一特点。
考生思考、回顾《政治生活》中有关政府的知识, 很容易想到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可是, 教材里并没有与参考答案相近似的表述。然而, 近年来只要一谈到我国的改革发展问题, 无论是国家领导人的讲话, 还是全国各大媒体的报道, 无不表达出这一理念:要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每一个中国人。如果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关注时事政治, 关心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的巨大变化、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实惠, 就不难答出这一要点。
《考试说明》规定的考试范围的第五部分为:1.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 (上年度4月至考试当年3月) ;2.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对此,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掌握。
正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 无论对政治教师来说, 还是对参加2013年高考的考生来说, 2012年高考“平稳”试题背后透露出的一些新特点、新信息都值得重视!
全国新课标卷 篇9
近几年来的高考阅卷都是采用计算机网上阅卷的形式, 这与平常的纸质阅卷有较大的不同。网上阅卷更快捷、更准确、更公正、更科学, 具有高效率、少误差、利保密等优点, 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小主观评卷误差。同时, 由于取消了试卷流通的人工管理, 计算机自动分发试卷, 通过程序的管理不会有漏评试卷;网上阅卷还可实时监控评卷质量, 实时管理评卷进程, 能够对每个评卷教师的评卷质量进行量化评估;所有成绩在评卷过程中自动存入计算机, 不再有登分误差。
那么, “网上阅卷”对考生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首先, 装扮卷面, 从第一印象上取胜。
整个阅卷过程是一个综合智力活动, 它的测量者只能是阅卷老师, 而阅卷老师是人, 在阅卷过程中, 他们各自的主观因素必然渗透于整个认知评估系统中, 此时的阅卷实际上是一种主观性的认知评估活动。况且一个老师一天平均要改数百份甚至上千份卷子 (只改其中一题) , 也就是说改一道题平均只用几秒或几十秒时间, 网上阅卷的形式容易使阅卷老师产生视觉上的疲劳。所以, 书写规范整洁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字体和卷面如果出了问题, 造成阅卷老师的心理排斥和低等评价之后, 分数会大打折扣。
作为考生, 要用专用笔答题, 浓淡适度;少涂抹、轻涂改, 即使涂改, 也要按规定修改 (将所修改的内容用双横线划掉, 然后在其上或下写上应改成的内容) 。字不要写得太大、太松散, 有格的也不要写得太饱满, 字体要端正、不要太歪斜 (斜度大的扫描出来模糊不清) , 字距、行距也不要太大。字不一定要写得好, 但一定要写清楚, 工整、清洁很重要。
其次, 表达清晰, 答案要有条理。
语言表达主观题内容往往丰富繁多, 如果不采用一些技巧, 漫无目的地写下来, 会让阅卷老师劳心费神、眼花缭乱, 严重影响阅卷的速度、质量。在这么短的时间内, 要给出一个正确判断, 阅卷的办法主要是找得分点。若表达清楚, 一定会得到合理或偏高一点的分数, 若不规范就可能会影响得分。
所以考生要从阅卷老师角度考虑, 即换位思考, 做到分点简答, 不给阅卷老师造成阅读障碍。在答题时要准确、清晰, 简明扼要;注意答案的顺序, 条理分明;可多答几个要点, 但需言简意赅;尽量从正面回答, 不要拐弯抹角, 不要“模糊”、“朦胧”。
二、考生答卷上的主要问题
1. 不熟悉教材
实行新课改后, 教材增多, 教学任务加重, 要抢进度, 又要应对各种考试, 导致学生对所学教材内容不熟悉, 遇到和教材内容相关的语言表达题, 常胡乱作答。如37题中第 (2) 问“硅主要以硅酸盐、等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于地壳中”, 考生答卷上出现“硅的含氧化合物、含硅化合物、硅化物、硅石、石英”等答案, 而必修一教材中有“硅主要以熔点很高的氧化物及硅酸盐的形式存在”的原话。对于蒸馏实验中的“ (直形) 冷凝管”, 学生也是“球形冷凝管、冷却器等”乱答一气。
2. 错别字
学生平时学习只停留在“懂不懂”或“会不会”, 没有“掌握”、“熟练掌握”和“综合运用”。所有不踏实行为导致基本功太差, 连关键的字词都不能准确书写, 影响答题的准确率, 错别字就是其中主要问题。如干燥的“燥”写成“澡”、“躁”等;化学键的“键”写成“健”、“建”等, 甚至有人写成“间”;防止暴沸的“暴”写成“曝”等;“苯”写成“笨”;二氧化硅的“硅”写成“钅圭”;共价键的“共”写成“供”。
3. 化学式、方程式书写错误或不完整
化学式方面, 硫酸钠写成NaSO4;甲酸钠写成NaCOOH、NaHCOO;NaAlO2写成NaAlO等。有机物的化学式、结构简式书写错误较多。在方程式书写上, 丢三落四, 尤其是H2O等小分子 (或非主要产物) 、“↓”“↑”符号、反应条件等漏写, 方程式根本没配平或配平时漏掉其中某种物质的系数, 这些问题多出现在一些新方程式中。如27题第 (3) 问:热化学方程式中, 状态没有标明 (试卷中27题热化学方程式涉及物质均为气态, 故不存在状态标注错误) , 反应热计算错误, 反应热忘带单位等。
4. 抓不住关键点, 语言叙述不准确
平时练习依赖老师, 不能立足于教材课本, 组织完整、准确的语言。考生在语言叙述类的问题上失分较多。尤其在描述实验 (或生产) 相关的问题, 如实验操作、实验现象、作用、目的等方面。如26题第 (4) 问“分液漏斗在使用前需清洗干净并”, 少数学生能准确回答“检验是否漏液”, 很多学生填写“检查密封性、检验使用性能、检验下水是否通畅”等模糊性语言;27题第 (3) 问“盐酸代替H2SO4和H2O2的混合溶液, 缺点是”, 有的学生写“产生有害气体或污染较大”, 叙述并不完整。
在简答类问题上, 考生语言叙述不准确, 抓不住关键点 (得分点) 。如36题第 (3) 问“工艺过程中 (3) 和 (4) 的目的是”, 学生的叙述多为“节约原料、节能减排、废物 (污染物) 再利用”等, 只有少数学生能准确到“循环利用NaOH和H2SO4, 减小污染”;28题 (2) 、 (3) 两问, 都有回答, 但有些回答根本就找不到相关得分点。
5. 审题不明
从化学原理上看答题的难度不大, 但在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信息能力上却需要较高水准的自觉提炼、迁移、感悟。如果自己的阅读能力不佳, 理解能力不到位, 就会导致看不懂题。没有养成认真读题的习惯, 或受考场紧张气氛的影响, 有些简单的问题考生的答案却出乎意料, 有的要求写离子方程式, 错写成化学方程式。如37题第 (1) 问“基态Si原子中, 电子占据的最高能层符号为, 该能层具有的原子轨道数为, 电子数为”, 部分学生忽略“最高能层”, 惯性思维, 直接写出电子排布式、电子排布图以及写成3p能级;忽略“原子轨道”四个字, 当作电子层数回答, 尤其是电子数被很多人当作Si原子电子总数, 答成14。而37题第 (5) 问的回答中, 由于没有读明白第 (1) 、 (2) 问的问题所指, 盲目作答, 呈现出的结果是刚好将两问的答案颠倒, 从而导致完全失分。
6. 书写不规范
学生字体不工整, 部分甚至难以辨认;涂改现象较严重, 对于必答题, 每一问都有固定的作答位置, 涂改势必引起空间不足;随便用箭头牵出某一问的答案, 阅卷人需要搜索。书写不规范的问题在选做题中最为集中, 由于选做题答卷上没有给出每一问小题号, 作答方式五花八门。
7. 马虎失分
考试过程中, 学生因为“马虎”失分的现象相当严重, 有 (1) 漏看条件:本来会做的题, 因为漏看条件或问题, 造成丢分, 如需要写离子方程式, 写成化学方程式; (2) 看错条件:刚看一半条件, 发现可能做过类似的模拟题, 没有看清题目, 主观判断直接往这个知识点去靠; (3) 计算错误:会做的题, 盲目自信或盲目紧张导致反应热计算、物质的摩尔质量等出错; (4) 做不下去:做的过程中信心不足, 怀疑自己的思路是否正确, 不敢继续往下进行, 如新方程式没有配平、有些空填写的接近答案却又划掉、修改答案; (5) 标错题号:平时做作业时不严格要求自己, 习惯使然, 如选择题涂错位置。问题主要集中在选做题, 最典型的有同学涂38, 写36题号, 做37题, 题中小题号标错。
三、备考启示
1. 研究高考
研究《考试大纲》是做好高考研究的基础, 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考试说明》、高考真题、高考试题评价报告都是我们研究的重点。研究高考考纲的变化, 明确考试要求, 明确考纲对教材知识的评价要求, 分清哪些知识属于了解层次, 哪些属于理解和掌握层次, 哪些属于综合应用层次, 明确高考的能力要求, 了解高考的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要特别注重研究近五年尤其是近三年的化学高考试题。高考命题的原则是“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 注重考查能力”, 指导思想是“能力立意命题, 将知识、能力和素质融为一体, 全面检测学生的学科素养”。高考题是对考纲的最直接的阐释, 任何“题典”、“题霸”、“题库”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其间所透出的不同风格和暗含的改革发展信息, 也都值得倍加关注。学生要研究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命题方向, 研究试题设问方式, 体会高考题“源于教材, 又高于教材”的理念。
2. 精选资料
在老师的指导下, 认真挑选一本比较理想的资料, 作为复习蓝本。选用蓝本, 应注意以下问题:必须是正版, 质量高;不宜太厚;对各知识的介绍要有条理性, 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点拨要富有科学性和启发性;所选资料练习题必须提供准确答案, 尤其是简答填空类, 解析部分要标准、简洁、概括性强, 能够分析解答要点, 以确保学生在做题时思路清晰, 不至于乱了阵脚, 抓不住点。
此外, 我们要用足用透新课标地区高考化学试题, 真题至少做三遍。第一遍, 成套做, 了解高考考点;第二遍, 分类做, 研究解题步骤;第三遍, 重点做, 掌握答题技巧。专题复习时, 自己选编试题, 尽量不要整套搬用, 要做到资源的优化组合, 确保复习收到实效。
3. 习题精练
高考的备考要讲求效率, 备考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极其有限的, 要倍加珍惜, 绝不可随意挥霍。为提高高考备考效率, 我们要在精练上下功夫。精练, 指瞄准重点, 狠抓关键, 建树学科思维。学会是基础;会学是关键;总结、反思是提高;求异、创新才是目的。精练, 从物质准备的角度讲是指所做习题需要精选精编, 无论内容、数量, 还是难度、梯度都要严格甄选, 并且要力求把每一次训练都当作高考来对待。
高考命题都比较严密, 尤其讲求扣点得分。所以考生在答题过程中, 要科学严密, 注意使用学科术语, 也要强化一个“扣点答题”的意识, 并依靠平时严格的训练, 将这种意识转化为一种能力, 进而将这种能力再转化为理想的分数。即便是不会答的题目, 也要从技术角度进行推测性地回答。如果是选择题, 可以从常理的角度进行判断, 从可考性的角度进行判断, 采用排除法去选择;如果是简答题, 就要从题干的信息中去寻找答题点, 只要沾边的就要形成一些表述性的文字, 不在答题区域保留空白 (如果这样就完全没有了得分的可能) 。要牢记一点:落实在卷面上的能力才是真正的能力。同时, 不必为分数而分数, 拔苗助长。以积极的心态经过一定量的积累以后自然会有质的飞跃。
4. 注重落实
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 力求“每一节课都有事做, 每做一事都尝到甜头”。要细化复习内容, 化虚为实, 化大为小, 反馈及时, 确保落实。化学知识零散, 小知识点多, 记忆量大, 我们可以采用“小刀锯大树”法, 分阶段落实, 每周落实一点, 如此一来, 积少成多, 功效自然差不了。
要注重历次考试的分析反馈, 根据失分点查漏补缺。可以准备一个错题集 (粘贴本) , 对每次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错题、易错题剪切、粘贴收集, 便于查阅;改变传统的做题方法, 平时用黑笔答题, 考后用异色笔纠正错误, 准备多种不同颜色的水笔, 根据需要做不同标记 (从认知心理学上说, 不同的色彩和形状刺激眼球, 便于记忆) 。把作业、检测中别人的思路、巧解方法收集汇编, 在欣赏的同时, 启发自己的思维, 借他山之石攻己之玉。所有过程要持续进行, 养成习惯。
5. 重视教材
教材就是考试之本。高中生直奔高考这一终极目的, 从各种模拟题到各地高考题, 舍本逐末, 忽略了教材的基本内容。所以教学中要以课本为中心, 打好基础, 练习要做, 但不可喧宾夺主。化学知识“多、杂、散”, 考生对此存在“易懂、难记、用不好”等问题, 因此应特别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和规律性, 注重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存在的规律, 形成知识网络。能力比知识更重要, 要理清知识脉络, 增强学习能力。复习时, 首先可让学生写教材提纲, 熟悉教材能够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其次, 在评讲试题的时候, 一些重要的易错、易混淆点, 让学生回想教材, 想不起来的就翻书, 以熟悉课本。
其中化学用语错别字, 造成很多无谓的失分, 有的错别字贻笑大方。频繁出现错别字, 不利于学生完整、准确地掌握和应用化学知识。在平常的作业和练习中, 要重视回归教材, 错别字的问题要反复提醒学生注意。常见的易写错的字整理如下:“化学反应”或“反应物”中的“应”写成“映”;“活性炭”中的“炭”写成“碳”;“酚酞”写成“酚肽”;“溶解”中的“溶”写成“容”或“熔”;“中和、饱和”中的“和”写成“合”;“化合”中的“合”写成“和”;“蓝色”中的“蓝”写成“兰”或“篮”;“金刚石”中的“刚”写成“钢”;“坩埚”写成“钳锅”;“三脚架”写成“三角架”;“酯”和“脂”弄混;“氨”与“铵”不分等。
6. 研究考试
(1) 考场如战场
战争的目的就是要取得己方的胜利, 完胜最好, 小胜也行。考试时要在自己能力允许的范围内, 发挥到最好, 取得最理想的成绩。这就要求考生用“战争”的理念来认识考试, 经历考试, 收获战果。要有自信, 更要有“心细如发”的精心准备。总之, 既要有战略上的高度, 又要有战术上的细度。
(2) 细化考试环节
有些学生看到试卷就莫名的紧张, 只想着如何去考好或者考不好会如何, 这样只会使心里更慌, 失分更多。拿到试卷后要将精力集中在试卷上, 记住一点:将会做的题目都做对了, 分数自然会让你满意。所以, 要沉稳应战, 先易后难, 稳扎稳打, 由小胜而至大胜。
总有一些分数你是不可能得到的, 这是客观事实。所以, 考生的任务就变成了怎样将能得到的分数全部拿到手的问题。这就要求考生依据个人的能力现状, 在答题过程中, 处理好“先吃肉, 后喝汤, 再啃骨头”的关系。即将试题分为易、中、难三档, 然后按照先易后难的方式进行, 尽可能地多得一些分。
全国新课标卷 篇10
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生物试题总体平稳, 突出了往年高考试题模式、命题思路的传承, 实现了平稳过渡;基础与能力考查突出, 新课程理念渗透合理, 试题难易适中。
试卷突出诊断功能, 体现对基础知识、能力的考查和对主干知识的覆盖, 重点考查考生对教材上的核心概念和核心生命过程的理解以及灵活运用程度。选择题部分着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非选择题部分着重考查学生的获取信息能力、逻辑分析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实验能力等;选修部分立足科技前沿, 回归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一、试卷内容评析
1. 考查主干, 突出重点, 注重基础
试题考点主要取之于选修和必修教科书的主要内容, 几乎考查了课程标准中所有知识点。对于重点、热点内容做到重点考查, 突出对细胞、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变异、生物与环境等主干知识及实验的考查。
试卷在考查能力的同时没有忽视对基本知识的考查。不管是知识类题还是能力类题, 其涉及的知识几乎都源于教材, 但整体上高于教材。选择题大多是考查考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水平。如第1题考查蛋白质合成的相关内容, 以教材基础知识开头, 入口较易。再如第3题考查植物体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主动运输, 第5题考查种群的特征, 第6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验证等均源于基础知识, 考查学生是否能理解和灵活运用所学基础知识, 对各选项进行合理的解释、推理, 从而得到正确的判断和结论。非选择题的设计, 如第29、30、32题, 都是从基础知识入手, 通过层层设问, 很好地控制了试题的区分度, 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发挥。选做的39、40题均以选修教材内容为命题依据, 再辅以熟悉的素材, 相对基础。
各试题考点分布如下:
2. 考查思维, 情景新颖, 阅读量大
从近些年的全国新课标卷试题来看, 试卷大大提高了对学生信息转化能力的考查要求。图像图表信息转换是生物学科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是高考试卷中考查学生能力的常见题型。生物体内的生理过程往往随着时间、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些规律往往通过曲线的形式表达出来, 以曲线、图表为载体, 可考查学生将图表转换成文字表达, 或把文字转换成图表表达, 甚至图表间的转换能力。这类试题能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等, 而且有较好的区分度, 所以一直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和重点。这在2013年的高考中继续得到了强化。比如第4、29、30、31、32、40题, 都要求考生能从图中或所给资料中读取相关信息、处理信息, 并且能够运用信息结合所学基础知识准确回答问题。
第31题遗传题是本试卷中较难的一道题, 其以全新的情景突破思维定式, 考查考生的应变能力。平时训练中往往最多是4对等位基因的分析, 但本题打破传统的思维角度, 涉及了8对等位基因, 命题思路独特新颖, 考生普遍反映难度较大, 较难下手。由于情境较新颖, 所以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临场答题的机敏性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 考查实验, 强调分析, 注重设计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因此生物实验一直是生物学高考必出的内容。从近几年高考中实验题的题型变化来看, 借助实验方法创设新情境, 侧重考查学生对实验进行解释和分析的能力成为命题趋向, 其中设计型实验题更是热点。除此之外, 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的一大特点是纯粹的实验试题不多, 但以实验为背景的试题却不在少数。如第6题通过孟德尔实验所需要满足的条件等相关知识, 主要考查考生对孟德尔实验所涉要素的分析判断能力。教材实验拓展是实验题取材的另一个重点, 如第5题涉及种群密度的计算, 第29题杂交试验的验证设计。
4. 突出人文关怀, 体现新课程理念
试卷倡导学以致用的教育价值观, 同时, 也着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如第4题关于实验动物感染HIV后情况的分析, 第30题关于健康人进餐后血糖调节过程的分析, 体现了新课程倡导探究、关注健康的理念。
二、对教学的导向作用
1. 对基础知识的复习要做到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解和把握
基础题在高考题中所占比例很高, “基础不牢, 地动山摇”, 失去了基础分对学生来说等于失去了所有。对于基础知识的教学, 应以深刻、准确、熟练、系统、灵活为目标, 即深刻理解每个概念的内涵、外延和形成过程;准确把握有关公式、定律、原理、生理过程的条件、功能和适用范围;熟练掌握有关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应用模式;系统掌握知识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要以教材为基本内容, 以《考试说明》为基本依据, 认真阅读, 领会其变化与精神, 掌握好进度, 强化复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建议认真分析近5年的全国新课标卷, 分析出5套卷的考点双向明细表, 做到:历年试题整体研究———找共性;历年试题重点研究———找趋势;历年试题对比研究———找变化;历年试题分类研究———找差别;历年试题集中研究———找新意、找动态。
在一轮复习时对每一个知识点, 教师必须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发问和引导思考分析, 然后跟上典型题目的练习, 通过典型题目来训练和巩固, 加深记忆。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灵活运用并能成功迁移的能力。通过复习要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归纳, 使它们连成线、结成网、形成树。核心概念的辨析和应用可采用判断题的方法, 教师可将学生平时练习中易错的一些选择题的选项设计成判断题供学生辨析。总之, 基础知识教学要贯穿复习教学的始终, 不能动摇。
2. 突出对图文信息转换与分析能力的培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新教材大量使用了图像、图表和数据, 使学生能够阅读这类资料并初步运用这种资料形式, 把握事物的特征、规则或关系, 体现了新大纲将“发展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课程目的的要求。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Ⅰ中不少题目所要求的答案都隐含在试题的文字信息中, 它没有对考生的知识储备做更多的要求, 但需要他们正确获取信息并能应用其来解决新问题。这类题目的显著特点是使能力相对地从知识中剥离, 而使知识的作用淡化。这对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对能力培养更好地进入中学课堂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关键要教会学生各种类型图表题 (遗传系谱图、结构模式图、坐标曲线图、生理过程示意图等) 的解题方法。例如对于坐标曲线题, 识图的关键是三看:第一看坐标图中纵、横坐标的含义, 找出纵、横坐标的关系, 再结合教材, 联系相应的知识点 (即识标) ;第二看曲线中的特殊点 (顶点、始终点、转折点、交叉点) 表示了什么生物学意义 (即明点) ;第三看曲线的走向、变化趋势, 揭示各段曲线的变化趋势及其含义 (即析线) 。再如结构模式图, 一要看懂图, 注意识别图中的各个结构;二要梳理图, 有序号的要将序号与结构对应, 如果是一组图要注意各个图间的差异;三要分析图, 将图与相关的知识进行联系。
3. 加强实验教学
要注重挖掘教材潜在的实验与探究因素, 生物学的知识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得出或通过实验得到实证的, 复习时要多从实验角度想一想, 这一结论是怎么得出的?我们有没有办法进行验证与探究?要让学生掌握实验与探究的基本方法以及解答实验类试题的基本技能。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教材实验进行归类盘点, 再选取相关的实验习题, 训练学生根据题干确定实验课题、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和用具等的思维;让学生养成在实验设计中自觉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科学性原则等的习惯, 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和解释。
4. 关注生物科技发展、生产和生活实际
对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仅仅停留在理解上是不够的, 还要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这些知识指导自然科学的研究、社会的生产和人类的生活。这里讲三点: (1) 用生物的基本知识解释和说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2) 了解生物学科知识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3) 能够运用生物知识对有关见解、实验方案、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5. 科学作答不可忽视
在高中生物教学和备考中, 我们在重视解题过程的同时, 不要忽视解题的表述过程, 要指导学生针对性地做些书面表达试题, 以训练他们文字表述的完整性、准确性、明确性、简约性和规范性,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规范表达能力。
全国新课标卷 篇11
2016年福建考生将迎来阔别多年的高考全国卷,全国卷在能力要求、内容范围、试卷结构等方面,与福建卷均有差异,尤其是题目难度明显增大,这意味着多年来为应对福建卷形成的复习与备考模式迫切需要转变,这对今年担任高三教学的教师是极大的挑战。
在福建省名师“送培下乡” 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背景下的高三教学与研讨活动中,我有幸聆听了福州八中林琴老师执教的“新文化运动”的一轮复习课。这次示范课充分贴近全国卷的考查要求,让人受益匪浅。本文试结合林老师的授课就如何应对全国新课标卷,提高高三复习课的有效性谈几点认识。
一、重视历史概念的深度辨析。
必修三思想文化史中,有许多概念是历史专业名词,抽象、难懂,学生在理解和记忆时常感到混乱、困难,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习惯于“灌输”教学,往往容易忽略对易错、易混的历史概念进行深度辨析。比如在“新文化运动”一课中,教师常常只注重对民主、科学、旧道德、新道德等几个常见的概念进行分析。林老师在本课中除了上述常见的概念外,尤其精心引用了袁伟时等著名史学家的精辟观点对几个易混的历史概念进行深度辨析,如在分析反孔批儒时,对儒家、儒学、儒教、中国儒家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辨析,使这些概念由模糊变为清晰,同时还贴近这几年全国卷的高频考点:儒家思想的演变。
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总结,是理解历史的基础,要想提高理性思辨能力,就必须准确理解、辨析历史概念。历史概念也是全国卷考查的重点,试题往往会从不同角度考查学生对重大历史概念的理解和把握。因此在高三复习备考时,应围绕主要核心概念梳理知识,引导学生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入手,准确把握历史概念及其相关的历史知识。
二、重视历史阶段特征的掌握,构建通史知识体系。
历史是按照时间顺序发展的,注重时间概念是历史学科的特点,因此高考试题十分重视对学生历史时间观念的考查。由于新课程历史教材在内容上按专题进行编排,造成知识跳跃性大,缺乏时间连续性,这很大程度削弱了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学生通过两年的学习,虽然掌握了一些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但普遍缺乏通史知识体系和思维,到了高三复习,常听到他们反映“知识太多了,越学越乱”,从考试答卷情况也显示出他们掌握的知识单一、孤立,不能把三个必修模块内容有机结合,不能很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因此在高三复习过程中,帮助学生构建通史知识体系,培养通史思维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根据考试说明重新整合课程内容,打通各模块之间的知识联系,将必修和选修中的相关内容整合成纵横联系、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
林老师注重对基础知识进行梳理,构建通史知识体系。如在处理本课背景时,先给出材料:“(辛亥革命之后)的巨大希望,同(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黑暗产生了巨大的落差,巨大的落差就产生了巨大的浪潮,于是就有了新文化运动。—陈旭麓”。提出问题:希望与黑暗分别指什么?结合板书,运用时间数轴,师生共同配合,列出1911—1915年的史实。如下:
这一时间数轴包含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同时还补充了一些学生不熟悉但又十分重要的史实:如北洋政府、二次革命等。列出史实后,学生就能较为完整的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而且也更容易理解民国初年是新旧社会交替的时期这一特征。
这种数轴设计简单易行,知识体系时序清晰,方便记忆,对于我们这种文科学生基础特别薄弱的山区学校尤为实用。为提高效率,教师平时在复习每一专题前可以先设计好本专题标有重要时间点的数轴空表,发给学生回家完成,然后上课时再由师生共同补充、完善。在这过程中应注意两个方面:第一,数轴上的历史事件不能仅限于本专题中的知识点,要将三个模块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另外对于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教材没涉及或介绍很少的,在通史中又是作为学生必要掌握的知识背景,应作适当的补充。比如两次世界大战及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等。第二,在完成数轴上的重要事件后,應启发学生一起思考这些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归纳各阶段呈现出的历史特征。这样通过长期训练后,可以夯实学生基础,培养学生的通史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历史学科素养和学科能力的培养。
近几年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对考生的概括能力,评价(述、析)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些能力是建立在学生对历史材料准确阅读、理解的基础上,特别是全国卷更注重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因此广大教师在复习时都很重视运用各种各样的材料,设置问题,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思维方式,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教师在材料运用上容易出现误区,没有进行精心筛选,常常出现堆砌和滥用史料的现象,一节课下来,材料多得让学生目不暇接,问题设置也很随意,缺乏梯度和规范性,这样只会加重学生的阅读负担,使其根本没有充裕的时间消化材料信息,更不要说提高思维能力了。
林老师在本课中对材料的选择和问题的设置上更贴近全国卷的要求,她精心选用几则文字、图片材料,设计新问题,培养学生概括信息、辨证分析和说明问题的能力。如在分析完背景后,使用高考中常用的指示动词:概括和评析,设计两个具有层次性的问题检验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引导学生运用关键词和核心句训练法,直到学生读出材料的全部有效信息为止。
这种方式使我们认识到,在高三复习课中要想使学生材料阅读、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材料的选取和问题的设置尤为重要。首先,由于时间有限,在材料选择上要做到适量、典型,要尽量采用一些权威学者的观点。这就要求教师在紧张的教学之余,要养成阅读学术专著、论文,经常浏览史学网站的习惯,注重积累史学素材。还可以选用近几年高考试卷中的相关材料。其次,问题的设置,既要有梯度又要规范,对于一些耳熟能详似乎已成定论的问题,更要设置出一定的思考空间,使其具有开放性。要指导学生学会找出问题的关键词,逐步形成用规范的历史学科术语表述历史问题的习惯,这样才能真正把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四、关注历史学科新的学术成果。
本课还有一大亮点就是林老师注重史学研究成果的展示,比如,在新文化运动是否有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对“打倒孔家店”的质疑等方面均提供史学研究的前沿资料给学生,开拓学生的视野。
以史学研究的前沿知识、观点为素材命制试题是全国卷的特点之一。在历史学术观点异彩纷呈的今天,高中历史教科书内容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教师不能把教科书的结论当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传授给学生,否则一旦出现考题观点与教材观点不一致,学生就会出现不知所措。应该要关注历史学术研究动态,及时引入史学研究的新观念和新成果。这恰恰是山区学校教师忽略和薄弱之处,对此,林老师提出两点建议:
1、引入史学研究成果必须紧扣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要合理取舍,不能牵强附会。
2、教师应遵循适量、适度的原则,补充教材中缺少的材料和观点,纠正教材中过时和片面的观念,甚至可以有意识地筛选一些与教材观点不一致或相矛盾而在史学界又备受关注的新观点。让学生明白,教材中的观点只是史学界的主流观点或观点之一,史学研究在不断进步,不能从单一角度看待历史问题。这样做的目的主要在于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多视角看问题,以及依据材料,客观、理性、全面分析历史的能力。
全国新课标卷 篇12
关键词:思维断路,短路,迷路,歧路,完善思维
一、试题再现
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科综合第36题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大于等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 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二、考试思维断路是造成考生失分的主要原因
考试思维的过程就是审题的过程,科学、规范的思维途径与方法能使审题者顿悟,使问题得到顺利解决,否则会使审题者误入歧途,答题难以继续甚或与原意相悖。
1.不能有效理解命题用语可造成考生思维断路
试题中“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是在暗示考生回答问题所要借助的知识、材料,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该类提示语可以出现在题头、表头、图例中,也可以出现在试题设问中。试题设问中出现的“分析、说明、简述、针对”等命题用语,是试题对考生答题方式提出的具体要求, 是对考生答题发出的指令用语。“活动的沙源;起沙原因;对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防治措施”等命题用语,是试题设问中最重要、最能体现题目考查意图的词语,它表达了试题考查的核心,决定着答题的内容,是设问中的中心词。“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上述沙源冬春季;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该路段的风沙灾害”等限定词,是对问题中心词(问题或问题背景)起限定(限制 )作用 ,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定答题的范围、答题的方向。只有理解设问中的行为动词,才能知道试题该怎样答,答到什么程度、什么层次。只有审清中心词,才能理解问题的内涵,领悟命题考查的意图。只有明白限定词,才能框定答题范围。忽略限定词,答题往往会偏离要点,答非所问。
考生只有深刻理解设问中的指令词、限定词和中心词,并对这一词组有正确的解读,才能明白答题借用材料,明确命题考查意图,把握问题指向,知晓答到什么程度。考生若不能理解命题用语,针对试题的靶向思维就无法启动,思维的逻辑性与全面性就无法实施。
2.缺少生活经验和生产体验常使考生思维短路
第(3)小题,考生因对铁路结构组成和运行列车认识不到位,导致漏答或错答。铁路结构组成一般包括路基方面、铁轨方面、列车通信设备及车辆等。风沙活动的影响表现为侵蚀、沉积及能见度降低。将风沙活动的影响与铁路结构组成关联思考,是破解这道试题的关键,缺少生活、生产经验已经成为制约考生答题的短板。“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已成为高考考查的新常态。贴近生活、生产,关注社会热点,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中向学生拓展上述相关内容是适应高考的必然选择。
3.考试能力不足可使考生思维迷路
考试能力是考试思维的基础, 考试能力包括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述地理问题的能力、论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该题意在考查考生获取试题信息的能力。获取试题信息需经过三个思维过程:发现试题信息、试题要求及考查意图;依据试题考察方向,提取材料中与设问有关的地理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整合;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分析沙源,就是把沙源分解,在图形限定区域内搜索相关地理事物是获取信息的关键,错那湖东北部有桑曲、巴索曲两河流入错那湖,有湖、河、河湖三角洲。冬春季该地冰雪融水及降水量减少,河、湖水位降低,河滩、湖滩、三角洲裸露,这些滩地及三角洲就是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再结合所学知识及设问,给获取的思维信息找到依据。获取信息的能力是考试思维的基础,获取信息的方法是考试思维的保障。
缺少获取信息的方法与灵感, 对试题所给的信息视而不见,找不到思维的切入点;缺乏对不同的信息进行解读、归类与分析的能力,不会用解读的信息分析、回答地理问题,对解读到的信息不能进行正确的表述, 这些都会造成考生思维断路,造成考生答题失误。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该题主要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起沙要从大风(风力)、地表干旱、植被对土壤的保护三个方向思考。考生先形成一个粗线条的思维框架,再从文字材料、图形材料或所学知识为思维结果找到论据。如文字材料: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大于等于8级) 日数157天, 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或冬春季盛行西风。图形材料整合:西风经过湖面,湖面摩擦力小,风力大,冬春季气候干旱,地表缺乏植被保护等。答题思维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前提,在思维有了框架的基础上,才能调动、运用、整合知识。考生不会运用信息、分析信息、整合信息,不能将试题设问与试题信息、大脑“记忆库”里的相应知识构建一个逻辑关系,是制约考生思维的瓶颈。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这道题主要考查考生描述和阐述地理问题的能力, 属地理过程中的因果关系描述类试题。风沙活动是“因”,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是“果”。风沙活动是指沙尘暴,风沙流动过程中对高出地面的物体侵蚀、撞击和摩擦;在相对低处可沉积、埋没,风沙使能见度降低。表述无条理,脉络不明;表述无层次,主次不分;表述不简约,文字组织不简洁;表述不完整,不能将试题信息、地理原理与题目设问之间巧妙相接,这些阐述或描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根源产生于考场思维。全面了解地理过程的发生、发展变化及产生的影响是阐述或描述地理过程的前提。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发展过程,空间分布、外部特征等规范表述,是考生必备的考试能力。
(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 ,请提出防治措施。找出造成风沙灾害的自然和人为原因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提出的措施要具有针对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自然条件一般不易改变,应从人类活动方面寻找措施,从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该题的意图是考查考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生成灾害的原因与提出的措施不构成因果关系,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逻辑思维紊乱是考生失分的主要原因。
若考生获取信息能力不足,针对试题的思维就不能启动。若不能有效整合知识,就不会形成全局思维意识,其他能力也就无从谈起。描述与阐述是考生对考试思维的细化、整理与表达。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是高考能力考查的最高层次,是知识与技能的具体应用。考试能力不足,思维就会茫然,对待试题只能一筹莫展,束手无策。
三、错答、漏答说明考生思维未进入正路
1.考生表达错误呈现
第(1)题:地质疏松不给分,过度开垦不给分,泥沙多不给分。
第(2)题:山低摩擦力小不给分;西风不给分。
第(3)题:路基风化不给分;影响列车速度、方向;交通事故多不给分。
第(4)题:植树造林,防护网、防沙栏不给分。不答具体措辞 ,只答工程 措施、阻沙 措施、固沙 措施、生物 措施6分只给2分。
2.高考阅卷组不给分的原因分析
(1)用现象解释现象 :地理现象与另一地理现象之间不一定构成因果关系, 不存在上位知识与下位知识的推理关系,“泥沙多”与沙尘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西风”与“起沙”,不存在逻辑关系,强劲的西风才是“起沙的原因”之一。
(2)用原理代替分析 :考生试图用“山低摩擦力小”解释冬春季起沙原因,摩擦力小与“风力大”能构成因果关系,摩擦力小与起沙现象不构成因果关系。利用原理分析具体问题时,必须讲清楚原理对问题的影响过程或途径, 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将原理的影响扩散开来。
(3)用概括代替具体 :具体就是要求答案与问题之间保持对应的关系,该答案只适用于该题目。植树造林可防风固沙,但青藏高寒地区不宜植树造林;防护网、防沙栏不能防沙;只概括回答工程措施、阻沙措施、固沙措施、生物措施,不答具体措施,答案针对性不强,本题共6分,但只得2分。
(4) 概念混淆或错误 : 沙源地答为“地质疏松”、 “过度开垦”;风沙“侵蚀路基”错答为“路基风化”。
【全国新课标卷】推荐阅读:
2024年全国新课标卷生物高考变化预测06-12
全国新课标卷2004-2012年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诗.范文09-22
高级语文全国课标卷命题相关信息05-17
新课标化学全国卷06-30
2023年高考理科数学试卷及答案---全国卷(新课标版)word版A3版06-05
全国统考06-15
全国策略06-26
全国普查08-09
全国推广09-15
全国高考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