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视角(精选12篇)
教学论视角 篇1
一、引言
目前, 许多现代外语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给语言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 在语言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如任务型教学模式、反思型教学模式、自主性学习模式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等。与此同时, 在一片批判声中, 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渐渐地远离了人们的视野。近年来, 随着一种新的语言理论———模因论的引入, 国内许多学者和外语教师投入了模因论与外语教学相结合的研究, 引起了我们对外语教学模式的深刻反思。许多语言学家和外语教师也已注意到这种现象, 他们重新强调在我国外语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如戴炜栋 (2001) 、何自然 (2005) 等。因此, 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从模因论的视角来关照一下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二、模因与模因论
1. 模因的概念由来。
模因 (meme) 这一术语, 最早是在英国牛津大学著名动物学家和行为生态学家Richard Dawkins所著的The Selfish Gene中首次出现, “模因” (meme) 源自希腊词“mimeme”, 意指“被模仿的东西”。[1]Dawkins认为“模因是一种文化传播单位或模仿单位的概念, 它通过广义上可称为模仿的过程从一个脑子跳到另一个脑子, 从而在模因库中繁殖”。[2]Brodie把模因看作“是个人记忆中的信息模式, 它能从一个人的记忆中复制到另外一个人的记忆中去, 它就像一种大脑的病毒”。[3]总之, 模因指文化基因, 是文化的基本单位, 通过模仿而传播, 其核心是模仿。所以, “任何事物, 只要它能通过模仿而得以复制和传播, 它就可以成为模因了”。[4]根据这一说法, 任何观念、服装、流行语、甚至字、词、句等都可能成为模因。
2. 模因的特征。
(1) 复制保真度 (copying-fidelity) :复制得越忠实, 保真度就越高。 (2) 多产性 (fecundity) :指模因复制速度越快, 散布越广。 (3) 长久性 (longevity) :复制模式存在越久, 复制的数量越大。
3. 模因传播的周期。
模因传播的周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 同化 (assimilation) :意指一个有效的模因应该能够“感化”受体, 被受体注意、理解和接受。 (2) 记忆 (retention) :模因必须在记忆中保持一段时间, 否则就不是模仿。停留的时间越长, 感化受体的机会就越多。 (3) 表达 (expression) :指模因在与其他个体交流时必须从记忆模因中出来, 进入能被他人感知的物质外形这一过程。最突出的表达手段是话语, 常见的手段还有文本、图片行为等。 (4) 传播 (transmission) :模因传播需要有形载体或媒体, 这些载体或媒体应该有很强的稳定性, 防止信息流失或变形。模因载体可以是书本、照片、人工制品、光碟等。自从大众媒体特别是互联网出现后, 传输阶段显得更为重要。模因靠复制而生存。当某种思想或信息模式出现, 在它被复制或被复制传播之前, 它还不算是模因。只有当这种思想或信息模式得以传播、仿制才具有模因性。
4. 模因传播的方式。
对于模因的传播方式, “我们还不能详细地了解模因是如何被存贮和传递的, 但我们已掌握足够的线索, 知道如何着手这方面的研究”。[5]语言模因的复制不是原件与复印件从内容到形式都完全一致。正如上面所言, 语言模因在复制、传播的过程中往往与不同的语境相结合, 组成新的模因复合体。大体上来分, 语言模因复制和传播方式有“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基因型和“形式相同内容各异”的表现型。
(1) 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模因基因型传播。对同一信息的表达, 其模因形式在复制和传播过程中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但其内容始终同一。这类以传递信息内容为目的的模因存储于大脑, 可以比喻为模因基因型。相同的信息不改变形式直接传播。这种语言模因传播方式应用比较广泛, 往往用在科学、信息、新闻等要求精确的信息的领域。而相同的信息以异型传递这种形式, 却往往出现在不是太正式的载体中, 其运用也比较随便。如在网络中的“虾米” (什么) 、“恐龙” (丑女) 、“VIP” (有钱佬) 、“拍砖” (提议见) 、“晕” (看不懂) 等都被用作其它的意思。
(2) 形式相同内容各异的模因表现型传播。这种传播方式往往以原型异意传播。旧的内容形式换以新的内容。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同音异义横向嫁接、同形联想嫁接、同构异义横向嫁接等。如根据“走自己的路, 让别人去说吧”这句话派生出诸如“穿别人的鞋, 走自己的路, 让他们找去吧”;“走自己的路, 让别人打车去吧”此类的话。这就属于典型的同构异义横向嫁接。
三、模因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 模因是文化的基本单元, 而文化需要通过语言为载体模因为媒介进行传播和复制。因此, 模因、语言、文化三者密不可分, 互相依赖, 互相作用。因此, 模因论对语言教学, 特别是外语教学很有启示。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规律使得我们应重新审视我们现在的英语教学。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起, 由于受到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影响, 我们在外语教学模式和方法上进行了较大的改革。新的教育理念强调语言教学中应重视语言技能的培养, 强调语言的交际性, 而弱化甚至忽略了语言的背诵、记忆等基本技能, 以致于我们的英语教学陷入了一种类似于“空中楼阁”的虚无缥缈的境地。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 不明白到底学了什么, 到底为什么去学, 同时也由于缺乏必要的基本知识, 学起来费时费力, 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模因的复制和传播规律的研究, 使我们认识到对于过去的一些被丢弃的、认为不合理或不可取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主张也许需要重新作出评价, 甚至要恢复和再次提倡。
1. 模因论的复制特点使我们应重视英语学习在初级阶段的背诵教学。
背诵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手段, 背诵的过程实际上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要阶段。字、词、句甚至语篇的背诵可以积累实际运用所必需的材料。在少年时期, 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还不够发达, 但却有很强的记忆能力, 特别幼年时期所记忆的语言材料, 在成年后仍能在大脑中复制出来;同时这些积累都为运用能力的提高做好了准备。而在当今的教学中, 由于太过于热衷于分析性、启发性的语言教学方法, 而忽视甚至贬低背诵这种传统的学习方法是有失公正的。
2. 模因论复制的保真性使我们认识到英语学习中模仿的重要性。
模因论复制的保真性可以使我们看到模仿在英语学习中的积极意义。当然我们不是将语言的学习过程看成是百分之百的拷贝过程, 就如模因复制的过程也不是完全拷贝一样, 它是语言模因的重组。有一些模因保存着内容, 以相同或不同的形式传播;而另外一些模因则根据相同的形式放进不同的内容扩展。如对于英语语音的学习, 学生应该模仿美国人或英国人英语的发音习惯, 这样才能练就更加标准好听的英语, 但没必要去纯粹地模仿。不同的地域可以有不同的特色, 只要它能够被理解被接受。英语语法学习也是如此。学生在刚开始学英语的时候可以背诵一些简单的、含有特定语法形式的句子, 在熟练掌握各种句法结构后, 就可以综合熟练地运用各种语法结构, 同时融入新的信息。
3. 语言模因传播的变异性要求我们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以多种方式和手段学习英语。
语言模因传播的变异性要求我们不仅要积累语言模因知识, 更要传播运用语言模因。对于英语学习, 学生除了接受理解老师所传授的知识, 还要通过书报、媒体、影视等载体去获取知识。同时要学着在不同的语境中去运用这些知识。我们要教会学生学会以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同一信息, 也就是要说, 要教会学生根据不同的语言语境以不同的表达方法来表达相同的思想, 同时要教会他们依照英语的地道表达形式来与别人交流思想和感情。
4. 语言模因以语言和文化为媒介的传播方式使我们更加应重视文化教学在英语学习中的位置。
模因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已引起了很多人的研究。桂诗春教授指出模因对大脑、语言和文化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 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这给我们的英语教学也提出了新的启示, 即文化教学的重要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学习语言的过程其实就是了解文化的过程。不同的语言代表着不尽相同的文化, 语言学习必然要遭遇文化与文化的碰撞。文化又是理念的代表, 因此学习语言也必须转变理念。对英语学习而言, 学生学英语就是在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在解读他们的风俗、传统、制度、法律等。而这些与文化有很大的差别, 如果学生不能理解、包涵、接受这些文化, 就不可能真正地学好英语。
四、结语
模因作为人类语言的心理、社会及文化基础的问题值得我们去不断探索和研究。研究语言模因的复制与传播将有助于改进语言教学、外语教学和翻译教学。同时语言模因的复制与传播规律让我们重新反思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更进一步证实了背诵、模仿、语言运用及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从而使我们能进一步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些教学手段, 有助于外语学习者在社会文化的交际和交流中更好地学习语言。
摘要:本文从模因论的视角探索了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使我们重新反思英语教学有必要重新引入诸如背诵、模仿等传统的教学方法, 同时应重视运用创造性学习及语言文化输入等多种方式来有效地促进语言教学。
关键词:模因论,英语教学,启示
参考文献
[1]Dawkins, R.The Selfish Gene, 1976.
[2]Dawkins, R.The Selfish Gene.New Edi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3]Brodie, R.Viruses of the Mind:The New Science of the Meme[M].Seattle:Integral Group, 1996.
[4]苏珊·布莱克摩尔.迷米机器 (The Meme Machine) [M].高申春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
[5]Blackmore, S.The Meme Machi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6]戴炜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一条龙”[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 (5) :322.
[7]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8]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 2005, (6) :54.
教学论视角 篇2
课程名称:西方叙事文学研究 班级: 姓名: 学号:
论文题目:《试论叙事学中的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
试论叙事学中的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
【摘要】:叙述学中的视角问题在叙述过程中占据了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是叙述学中比较重要的研究对象。叙述视角主要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分别以旁观者和参与者的身份进行叙述。它们各有优劣,我将分别来表述和对比,以区别和统筹两种视角的运用,便明确我们对叙述视角的认知。
【关键词】:叙述视角 全知视角 有限视角 对比 转换
叙事学也叫叙述学,是研究叙事作品的科学,是关于叙述文本的理论,它着重对叙事文本作技术分析。在传统小说理论注重人物、社会、主题的条件下,叙事学最大的贡献在于,它更加关注小说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技巧,更关注小说的共性特征。
一、叙述视角
视角是指视线与所呈现画面之间的垂直方向所成的角度,在叙事学中指叙述
者站在何种角度来进行叙事。在叙事文学作品中,叙述者与故事的关系是一种最本质的关系,视角往简单的来讲,就是什么样的人从什么角度讲故事,讲故事的人,可以是“他”和“她”,也可以是“我”,目前也就这两种了;而讲故事的角度就是看你所知道故事的情节的比例了,是全知道、还是只知道部分。
当叙事者大于故事中的人物时,我们将其定义为全知性视角,或被称为上帝视角,顾名思义,叙述者就像上帝一样,往往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知晓故事情节所有的发展,比故事中的人物知道得更多、更全,不但知道故事的全部,而且知道所有人物的一切隐秘,包括其复杂微妙的心理变化,在古典主义的叙述中往往能看到这样的叙述方式。
当叙事者大于或等于故事中的人物时,我们将其定义为有限视角,在这种情况下,叙述者往往是参与者,仅仅知晓单个人物知道的情况,可以向我们描写人物所看到、所听到的东西,这种情形在文学中也是普遍存在的,尤其是在现代。
二、全知视角
全知视角的特点,就在于“全知”,大都使用第三人称或者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以观众的立场来叙述,最大优点是叙述者能够灵活自如地周游于被叙述对象之间,拥有更大的叙述空间,叙述也更显客观和有序,叙述者知晓所有故事情节的发展以便更好的进行叙述。《范进中举》、《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香菱学诗》等中国古代小说一般都是全知视角的叙述方式,到了近代以后中国作家才有意识地使用了叙事视角的技巧,在小说的艺术形式上产生了重大变革。
三、有限视角
有限视角的重点就在于它的“有限”,大都使用第一人称,从故事中一个人物的角度来进行讲述,只限于写一个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是以比全知视角更接近于实际生活;只用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这使作品的感情更加真挚,使故事显
得真实,好像某人正在给你讲故事,大大缩短了读者与故事中人物的距离,具有较强的逼真性,剩下的属于他人的所见所闻,也能引起作品很强的悬念感;同时也更连贯、富于条理,因为所有事件的发生,所有的人物都是用一个价值标准去看待、衡量的。
而在有限视角中叙述者的选择具有多样性,不同的角色选择具有不同的特点: 选择主要人物作为叙述视角,能充分表达细腻的感受和丰富的情感,让笔下的“景语”都具有“情语”的色彩。主要出现在意识流小说或现代小说中,比较注重心理描写的小说,自传体小说是其最典型的形式。角色选择还可以造成很多特殊的效果。如日本小说家夏目漱石在小说《我是猫》中,“猫”作为主要人物,以一只猫的视角,“猫眼看世界”,能将一切叙述得更具情感,表达了不一样的心理的变化。
选择次要人物作为叙述视角,往往具有多重功能,能达到不同于主要人物叙述的效果。次要人物既是事件的参与者,又是观察者,还是思考体验者,有着多重功能,这样小说是比较多的。比如《我的叔叔于勒》中,我的叔叔于勒无疑是其中的主角,但他仅仅只露了一面,父亲、母亲也都是主要人物,但“我”是一个介乎观察者和参与者的角色,“我”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我”也是有态度的,是小说的参与者。在小说结尾,“我”因着儿童的纯真感情,承认了“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用“我”纯真的行动,给他10个铜子的小费。“我”是唯一一个见证了父母变化,亲眼看到了落魄的叔叔的人,以这样视角进行叙述,使文章更具讽刺性,“我”的视角比其他任何人具有了更多的功能。
四、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的对比
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更有优劣,为了更好的进行比较,我将以“瞎子摸象”的故事为例加以说明。
1、全知视角
很久很久以前,印度有一位国王,他心地善良,很乐意帮助别人,对臣民们也是如此。
有一次,几个瞎子相携来到王宫求见国王。国王问他们说:“有什么事我可以帮你们的吗?”瞎子们答道:“感谢国王陛下的仁慈。我们天生就什么也看不见,听人家说,大象是一种个头巨大的动物,可是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很是好奇,求陛下让我们亲手摸一摸象,也好知道象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国王欣然应允,就命令手下的大臣说:“你去牵一头大象来让这几个瞎子摸一摸,也好了结了他们的心愿。”大臣遵命去了。
不一会儿,大臣便牵着大象回来了,“象来了,象来了,你们快过来摸吧!”
于是,几个盲人高高兴兴地各自向大象走了过去。大象实在太大了,他们几个人有的摸到了大象的鼻子,有的摸到了大象的耳朵,有的摸到了大象的牙齿,有的碰到了大象的身子,有的触到了大象的腿,还有的抓住了大象的尾巴。
他们都以为自己摸到的就是大象,仔仔细细地摸索和思量起来。
过了好一会儿,他们都摸得差不多了。国王问道:“现在你们明白大象是什么样子的了吗?”瞎子们齐声回答:“明白了!”国王说:“那你们都说说看。”
摸到象鼻子的人说:“大象又粗又长,就像一根管子。”摸到象耳朵的人忙说:“不对不对,大象又宽又大又扁,像一把扇子。”摸到象牙的人驳斥说:“哪里,大象像一根大萝卜!”摸到象身的人也说:“大象明明又厚又大,就像一堵墙一样嘛。”摸到象腿的人也发表意见道:“我认为大象就像一根柱子。”最后,抓到象尾巴的人慢条斯理地说:“你们都错了!依我看,大象又细又长,活像一条绳子。”
瞎子们谁也不服谁,都认为自己一定没错,就这样吵个没完。
我们认识事物,一定要从多个角度来多方面去考察,才能得到最全面的了解。
如果只知道个局部就以为自己已经全明白了,从而片面地看待事物,就不免会闹出瞎子摸象这样的笑话。
2、有限视角
(1)以主要人物作为叙述视角
我是一个印度百姓,家里有五个哥哥,我们的眼睛天生就什么也看不见。听说有一种动物叫做大象,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大象,也不知道大象长的什么样,我真的很好奇,想去摸一摸大象到底长什么样子。据说我们的国王很善良,很乐意帮助他的臣民,于是我们就决定去求见国王,希望他能帮助我们。
国王答应了要帮我们满足愿望,他让人去牵了一只大象过来,我真的很高兴,他真是一个仁慈的,善于帮助别人的好国王。象牵来了,我们高高兴兴的向大象走去。
大哥第一个去摸,他说:“大象又粗又长,就像一根管子。”我就默默在想,大象到底有多长呢。二哥第二个摸,他慌忙的说:“不对不对,大象又宽又大又扁,像一把扇。”三哥又立马驳斥道:“哪里,大象像一根大萝卜!”四哥也很快加入了辩驳中:“大象明明又厚又大,就像一堵墙一样嘛。”五哥也发表意见道:“我认为大象就像一根柱子。”到底大象像什么呢,几个哥哥都把我说糊涂了,我决定自己好好的去摸摸。果然,他们都在乱说嘛,大象明明大象又细又长,活像一条绳子。
他们说的都是错的,我一定要好好的跟他们说说,让他们能真正的认识大象。(2)次要人物作为第一人称视角
我是印度的一位国王,有一天,几个瞎子相携来到王宫求见我,我暗想他们会有什么事儿要求我帮忙呢,带着好奇,我问他们说:“有什么事我可以帮你们的吗?”喔,原来是想摸摸大象的样子啊,这不难。于是我欣然应允了,就近命
令手下的大臣说:“你去牵一头大象来让这几个瞎子摸一摸,也好了结了他们的心愿。”
不一会儿,大臣便牵着大象回来了。我看到几个盲人高高兴兴地各自向大象走了过去。大象实在太大了,他们几个人有的摸到了大象的鼻子,有的摸到了大象的耳朵,有的摸到了大象的牙齿,有的碰到了大象的身子,有的触到了大象的腿,还有的抓住了大象的尾巴。
过了好一会儿,我见他们都摸得差不多了。就问道:“现在你们明白大象是什么样子的了吗?”在他们齐声回答后,我就让他们都说说看自己摸到的大象。
摸到象鼻子的人说:“大象又粗又长,就像一根管子。”摸到象耳朵的人忙说:“不对不对,大象又宽又大又扁,像一把扇子。”摸到象牙的人驳斥说:“哪里,大象像一根大萝卜!”摸到象身的人也说:“大象明明又厚又大,就像一堵墙一样嘛。”摸到象腿的人也发表意见道:“我认为大象就像一根柱子。”最后,抓到象尾巴的人慢条斯理地说:“你们都错了!依我看,大象又细又长,活像一条绳子。”瞎子们谁也不服谁,都认为自己一定没错,就这样吵个没完。
这个事情让我感悟了很多,我明白了:我们认识事物,一定要从多个角度来多方面去考察,才能得到最全面的了解。如果只知道个局部就以为自己已经全明白了,从而片面地看待事物,就不免会闹出瞎子摸象这样的笑话。
以上的例子能比较具体的对比两种叙述视角的区别:首先,全知视角能比较全面的描述这个故事,有所感悟,但感悟不够深,不容易让人记忆深刻。在有限视角中,以主要人物进行叙述更具主观化,会从自己的主观世界来认知,代入感较强;以次要人物进行叙述,能站在比较客观的角度,看到主角看不到的东西,且感悟较强,较为深刻。
五、叙事视角的转换
在一部作品中,单单只是一种叙述方式会比较单调,多种叙事视角的转化,往往是小说故事逻辑的必然结果,能更充分的进行表达。
中国小说主要是从社会学等外围视角切入,这与中国“文以载道”的传统,即重思想层面的探究而轻艺术层面的审美欣赏,密不可分。中国小说理论历来注重对文本意义的追问,注重价值判断,缺乏对文本形式的细致把握、精细分析。当代小说的创作深受叙事理论变化发展的影响,作者比较注重叙述视角的转换了。
我认为王安忆的《长恨歌》算是一部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穿插进行的小说。以一个女人和多个男人的情感迁移,搭建了故事的结构框架,弄堂、鸽群、闺阁、流言、王琦瑶,起起伏伏,共同组成了上海的全风貌,构建不一样的《长恨歌》。我们看到了王琦瑶轰轰烈烈的一生,我们知晓她所经历的一切,明白她所有的情感变化。王琦瑶用极优美和哀伤的身姿,复活了一个逝去时代的城市记忆,装点了我们对一个大都市的印象。
在叙述王琦瑶的时候,王琦瑶只知道她所知道的,可以靠着揣测、想象来推理她所不知道的;在叙述严家表弟时,他也只知道他所经历的,听说的,在„„这是一个有限的视角,分别在主要人物和各次要人物之间进行叙述视角的转换。然而在王琦瑶之外,我们也知道她所不知道的谋害,她预料外的程先生的死„„这是一个全知的视角,我们知晓所有的一切,不单单是王琦瑶的开始与结局,还有王琦瑶所不知道的程先生的、蒋丽莉的„„所有的开始与结局。我们在看到老腊克想要谋财害命时,会悄悄的为王琦瑶紧张,想提醒她,却什么也做不到。我们站在观众席上,从开幕到落幕,冷眼看着王琦瑶的一生,我们什么都知道,什么也都不知道,不管知不知道,我们都是无能为力的。这或许是我们知晓一切的一种悲哀吧!
不管是全知视角还是有限视角都是叙述学中的一种方式,能帮助我们更好的
进行表达。
【参考文献】:
[1]谢丽娟,一岁一荣枯——从人生视角解读王安忆的《长恨歌》,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1期
从模因论视角看外语教学 篇3
关键词: 模因论 语言模因 外语教学
一、引言
模因论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理论,这一理论由牛津大学动物学家和行为生态学家Richard Dawkins提出,他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 (The Selfish Gene)中首次提到模因(meme)这一术语,认为模因就是在文化领域内人际间相互模仿并复制、传播开来的思想、主意或行为模式。按照模因论的观点,模因是一种“病毒”,是一种思维病毒,可以从一个人的大脑传染到另一个人的大脑,从一个社区传播到另一个社区,从一种文化传递到另一种文化,从一代人传承到下一代人。这种“病毒”在传染的过程中,像基因遗传那样,能够发生变异,从而演变出各种行话、课堂教学用语、习俗、广告词等,这种演变出来的文化单位被人们相互传播,不断被人模仿、改编而成为模因(傅福英,2010:106)。模因是文化的基本单位,它的基本特点就是模仿,而语言是它的载体之一。模因论中最核心的术语是模因,研究模因的传播、复制和演变为我们外语教学提供了新的研究依据,使我们在外语教学中可以利用模因复制传播的特点提高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从而更好地达到外语教学的目的。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着重探讨模因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分析模因论视角下外语教学模式的意义。
二、语言模因论与外语教学
(一)模因论与模因的概念
模因论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它试图从历时和共时的视角对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及文化具有传承性这种本质特征的进化规律进行诠释(何自然,冉永平,2010:328)。这一理论由Richard Dawkins提出,它的核心术语为模因(meme)。该词是在基因一词(gene,基因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 )基础上仿造而来的,意为“被模仿的东西”。《牛津英语词典》将模因定义为:“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递。”因此,模因和基因的区别在于,基因的核心是遗传,通过遗传繁衍下代,而模因的核心是模仿,模因通过模仿而传播。任何事物,只要它能通过模仿得到复制和传播,那么它就可以成为模因。
(二) 语言模因
从模因论的角度看,语言模因是模因的表达形式,语言模因揭示了语言传播与发展的基本规律。由于语言的存在,模因可以代代相传形成纵向传播,可以在同一代人之间形成横向传递(马丽娅,2007)。模因主要寓于语言文化之中,语言中任何字词句,只要得到复制和传播,都可成为模因(赵立无,2011:201)。因此,语言模因的存在给语言教学提供了依据与途径。
(三)语言模因的特点
语言作为模因,发展演变至今,离不开语言使用者的不断重复、模仿、复制和传播。语言就是在模因的这种不断重复、模仿、复制和传播的过程中发展和丰富起来的。因此,语言模因具有模仿性(重复性)、复制性、和传播性。
1. 模仿性(重复性)。模仿性是指模因不断被人自觉地或不自觉地模仿、重复的过程,它是模因传播的媒介,是模因形成的前提。一种信息要想成为模因,首先需要有人对它进行模仿、重复,然后才能得以传播下去。例如,我们现在流行的网络词语“低头族”、“洪荒之力”、“脑残粉”等,当这些词被一个人说出来之后,如果没有第二个人甚至多人来模仿,这句话就不会被传播进而形成模因。
2. 复制性。复制性,也可称为拷贝(copy),是指模因信息能够从一处被拷贝一份完全一样的到另外一处,复制性是模因的本质特征。正是因为模因具有这种自我复制性,模因才能够被模仿而得以传播。模因作为信息模式能够在个人交际中被无限复制,经过复制形成新的模因。模因在复制过程中会产生变异,产生新的模因,即模因变体。
3. 传播性。模因通过被模仿、复制,形成多种信息模式而得以传播。传播性是指模因作为信息模式的一种传递或运行,是模因形成的根本途径。一种信息要成为模因,就必须经过广泛的传播,传播的范围越广、时间越长,模因性就越强,其生命力就越强(潘云梅,2009:3)。
语言模因也是如此,一种语言信息要成为模因,需要通过语言使用者的不断传播才能流传下去。语言中的模因是在语言使用者教育和知识传授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我们学习语言时,从别人那里学来的单词、语句及它所表达的信息在语言交际中经过复制、传播给另外的人。当这些信息在不断地被复制、传播的时候,模因也就形成了。
(四)模因论对外语教学的启发
模因论对语言教学,特别是外语教学颇有启发(何自然,冉永平,2010:350)。根据模因论和语言的复制与传播规律,我们传统的语言背诵教学,在外语教学中应该大力提倡,而不应抵制和放弃。在模因论的视角下,过去一些被认为过时了的或者不合理的教学方法应该重新得到评价和提倡。背诵教学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模仿与背诵关系密切,背诵作为一种输入手段,是模仿语言的一个重要基础和前提。在外语教学中,尤其是口语教学与写作教学,模仿是必要的语言习得方法。学习语言本身就是语言模因模仿、复制、传播的过程,我们学到的各种语言表达手段及语言信息,通过复制与他人进行交流,才能得以传播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模仿、复制并不意味着百分之百的“克隆”,而是模因信息的重组。在模仿、复制过程中,有一些模因它保留着原来的内容,以不同的形式出现;而另一些模因需要增添不同的内容得到扩展,但是它的形式不变。因此,模因的复制和传递方式给语言学习者带来了启发,即如何提高语言水平。在语言学习过程,我们既要学会以不同方式表达同一信息,又要学会以相同形式去套用不同的内容。同时要教会学生根据不同的语境掌握不同的方式来表达相同的思想,也要学会依照英语的地道表达方式来与别人交流交际各种各样的不同思想(李冰,2011:51)。
近几年,随着对模因论的研究逐步得到重视,外语教学与研究界的专家、学者,例如何自然等,开始对我国的传统外语教学法进行重新定位和思考。在语言学习中,只有学习者熟练掌握陈述性知识,才能会运用已知的知识组块对新的语言知识进行匹配、类推和联想等。我们的英语学习目前仍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生学习主要依赖教师在教室里提供的大量可理解语言输入与指导,这表明传统的英语教学法在某种程度上是值得肯定的。陈述性知识获得的关键是记忆,记忆的有效途径则是背诵、模仿和联想。何自然教授也认为传统的教学模式(背诵、模仿和联想)不但不能丢弃,而且要大力提倡(张文凤,2008:591)。下面我们从听说教学与写作教学两方面谈谈模因论对外语教学的启发。
1.模因论与听说教学
在听说教学中,教师借由充分的操练,使学生自动自发地学习特定的文法结构,从而达到正确地运用该结构的教学目的。学生在做听力时经常会反映这样的问题,语速快,听不懂几个单词。语言本身也是一种模因,因此在听说教学中,我们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反复模仿和背诵,比如鼓励学生听并模仿VOA,BBC等文本材料,熟悉材料发音,不断强化学生的语言输入,重构语言环境,增强语境感染效果,这样学生才能习得正确的语音、语调、意群的停顿,掌握英语中的重音、节奏、爆破、连续、略读等语音现象,从而培养自己的英语语感,提高自己的听说水平(张文凤,2008:592)。
2.模因论与写作教学
写作是运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过程,是外语学习者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比较头疼的学习能力。许多学生反映总是找不到一种有效的写作方法。在模因论的视角下,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有了一定的启发:①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套用经典的名人名言、谚语、俚语等大量的语言输入。比如学生在写题为“友谊”的文章时,可以鼓励学生引用一句谚语:“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②鼓励学生模仿或套用相应的写作框架。例如在写题为“My view on fate”这种对立观点的作文时,应指导学生开头段模仿或套用这样的模板: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on...Some people think that..., while others argue that...③鼓励学生背诵范文获得语言输入。背诵范文可以帮助学生熟悉相关的写作思路,培养语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因此,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应指导学生多多接触地道的英语范文、经典句型等素材,使学生对其有全面的分解和诠释,化难为易,并受到“感染”,才能有效地输出。除此之外,应鼓励学生通过记忆和储存大量的仿写材料,引导他们感悟和体会语言思维模式的自然规律。最后引导学生进行仿写,这样不断练习、模仿,最终指导学生脱离仿写的束缚,主动提取大脑中的语言模因材料,达到写作教与学的目的(罗燕子,2011:159)。
三、结语
模因论为语言引入了信息复制的观点。在语言模因作用下,新的语言信息得到复制,创造新的语言信息的创意同样得到复制,形成人和语言的互动模式,从而推动语言的变化和发展。语言模因作为模因的一种表达形式,它的复制和传播为外语教学带来了启发,这让我们在外语教学中运用语言模因,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达到语言交流及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傅福英.从模因论的视角重新思考外语教学[J].外语学术月刊,2010(1):106.
[2]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62.
[3]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李冰.从模因论看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回归传统的背诵和模仿[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51.
[5]罗燕子.模因论视角下大学英语写作显性和隐性模仿[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8):159.
[6]马丽娅.语言模因现象的认知探索[J].黑龙江大学学报,2007(1):221.
[7]潘云梅.语言模因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基础英语教育,2009(1):3.
[8]赵立无.模因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探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6):201.
教学论视角 篇4
一、教学态度
案例1:“2015年无锡市小学体育与健康优秀课评比”中,北塘区汤军老师执教《50m快速跑》一课,他引入真人秀节目“奔跑吧,兄弟”作为课的引导,在课堂中运用声情并茂的教态、结合机智激励的语言、通过张驰有度的调控,把控着学生的情绪与学练态度。
分析:教师的教学态度是反映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是制约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优秀的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会寻找教材最佳切入点,课堂中也会用自己个性中的特质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把所教的有限知识赋予无限的活力。在体育课堂中,教师要热情耐心、精神饱满,能通过眼神、动作、语言、音调等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到练习中,提高学生练习的质量。
二、教学技能
案例2:2015年1月,陈大宁老师在“无锡市足球教材专题研讨活动”中执教《脚内侧传球》展示课。足球队员出身的陈老师标准正确的动作示范、简洁的技术讲解、乱而有序的队伍调动、忙而有度的练习设计,把一节带有深刻技术教学印迹的足球课,精彩纷呈地展现出来。整堂课陈老师娴熟的教学技能为本课吸引学生、教授技术、完成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分析:教学技能是体育教师必备的教学技术,充分体现出了教师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有效性。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大致包括:动作示范标准、技术讲解精练、队伍调动有序、纪律控制到位、预设生成应变、情绪调动得体等。
三、教学设计与执行
案例3:滨湖区陈依方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低单杠课荣获“2015江苏省小学体育与健康优秀课评比”一等奖。本课围绕自制镀锌水管低单杠25副展开,以“石头、剪子、布”游戏为依托,执行教学设计方案。本课的教学重点为:直臂悬垂;难点为:身体挺直不屈髋;课以新颖有趣的器具、循序渐进的组织、由易到难的动作、由小到大的练习强度为主体,教学手段丰富,围绕目标达成的教学意图与方法清晰有效。
分析:体育教学设计应树立系统思想,做到体育教育思想目标化,体育教学目标过程化,体育教学过程方法化。毛振明教授曾在研究中指出:要想体育教学有效,教学设计必须要考虑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遵循教学规律。教材分析透彻,难度选用适当,重难点定位精确,教学内容组成合理,场地器材选用巧妙,教学过程设计流畅,教学步骤有的放矢;在执行时,给预设留有随时生成的空间。
四、教法运用与创新
案例4:“8字跑”如何组织教学?这样的疑问被无锡市通江小学体育教研组的教学展示活动解答了。2015年5月,该校陈老师上了《彩虹伞与8字跑》一课。课的准备部分:spark练习;课的主教材:“彩虹伞与8字跑”;课的放松与游戏:“驼鸟与彩虹伞”。整节课围绕着彩虹伞展开教学,如此独特的教法运用与创新把教学活动推向了高潮,学习效果达到了优秀的级别。
分析:教学方法是开展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需要不同功能、不同信息传递途径的教与学的方法相互配合,完成教学任务。精彩的体育教学源于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设计和娴熟运用。
五、运动负荷设计
案例5:2015年5月,在北塘区山北中学田径教材教学研讨活动现场,肖华老师执教了一节七年级《上挑式传接棒》体育课。肖老师通过接力棒的增减、四个圆形小组的自主练习设计,保证了这样一个低练习密度、低强度教材的练习密度达到了40%以上,跑动距离也达到了人均800m以上。课后研讨中,观摩教师都说不能没有运动负荷这个灵魂,不然再优秀的教学设计与理念,再优秀的技能与教态也会石沉大海,无处着力。
分析:体育课中运动负荷是教学效益的重要指标。教师要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规律合理安排学生的练习次数、运动强度、练习时间;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脸色、出汗量等判断所承受的运动负荷的大小。
六、教学评价实施
案例6:在无锡市塔影中学操场上。钱俊威老师上了《肩肘倒立》实践课。他的评价手段比较丰富。记忆最深的就是生生互评。他请学生们分组,用夹板简笔画的形式,记录组内学生肩肘倒立学练时的静态形态,并进行互评互助。这样的评价是课标理念的具体落实,是教师教学行为艺术的实践与升华。
论企业理论研究的人力资本视角 篇5
论企业理论研究的人力资本视角
作者:钟 征 龚石英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02期
[摘 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力资本逐步确立了在企业中的核心资源地位,这对传统的“资本一劳动”的企业结构模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因此,文章提出应确立企业理论研究的人力资本视角,全新构建以人力资本为中心的企业结构。
[关键词]资本的视角;劳动的视角;人力资本视角
[中图分类号]F272.9
试论领导学视角下的高校教学督导 篇6
关键词:领导学 教学督导 教学督察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a)-0227-01
领导学的产生以决策工作专门化和咨询工作专业化为标志。决策工作专门化指决策与执行相互分离,咨询工作专业化即咨询从决策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项专业性工作,使决策者从繁重的、技术化的论证过程中“解脱”出来,由专业咨询的智囊团提供和论证备选方案,领导工作主要体现为抉择。这有效克服了大生产背景下单一领导者或领导集团在知识结构、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上难于达到决策需求的困难,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程[1]。领导与管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主要在于领导具有前瞻性、超脱性与全局性的特征。而管理则具有当前性、局部性和操作性的特征。联系主要体现在领导学是从管理学中分化出来的,在现实生活中领导活动和管理活动具有较强的复合性和相容性。
教学质量是高校赖以生存的根本,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职能部门。通常,高校教学督导工作主要表现为对教学活动进行常规检查和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督察,目的主要在于督促教师、教学管理者认真的做好本职工作,通常伴随的是惩罚性措施。形象的讲就是挥舞一根鞭子赶着人们前进,让大家不要落后。
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导向不明确。大家不知道往哪个方向走,有的向东,有的奔西,有的干脆就不走,像一盘散沙,能量内耗。没有群体的聚合力更谈不上个体间的优势互补。
(2)督导者与被督导者之间是相互对立的关系,难于形成和谐共进的气氛。被督导者迫于压力,为避免被抓到,只好放弃创新的尝试,采用保守决策,沿用以前顺利通过督导的方式方法来教学与管理。督导者为避免被督导者的抗拒与敌对(所谓不得罪人),则采用回避敏感问题,走常规路线,搞量化、具体化评价的方式方法来督导。导致整个学校如一潭死水,死气沉沉。
(3)假如督导组织在管理部门(通常是教务处)领导下工作,或挂靠在管理部门下,则存在管理部门自己督导自己,主客体不分的问题。
(4)如果督导组织虽然独立且直接向校长负责,但有决策和执行权的话,又存在形成无人监管的绝对权力的问题。
(5)教学督导就把眼光死死盯住教学,工作内容片面的局限在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上。而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涉及方方面面,教学督人员或没有想到要督导或无权督导,工作似乎做得很好,但提高教学质量的成效却不显著。
所以,目前高校教学督导问题重重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的管理学视角,如果上升一个层面,从领导学的视角下来建立教学督导机构、开展教学督导工作则可以很好的避免这些问题。
在教学督导机构设置在校长或主管教学的副校长的直接领导下,建立独立的督导组织“教学督导委员会”,下设督导室为委员会的常设机构,作为学校的群体决策机构。与负责执行教学决策的“教学管理委员会”(下设教务处为委员会的常设机构) 平行[2]。“教学管理委员会”负责教学决策与决策的执行。“教学督导委员会”负责对决策及其执行的咨询、监督与检查,以科学的方式体现学术权威。这种并列分设的组织架构,打破了高等院校中督导室(组)通常隶属于教务处的传统格局,保证了教学督导工作的独立性、客观性和权威性。解决了教学督导缺乏自主权,靠行政权力来推动,依附行政的问题。教学督导室对学校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位干部及教职工都具有督导权,也解决了依附教务处所带来的督导权力有限,不能涉及影响教学质量和学校发展的其他方方面面、各种部门的问题,充分发挥教学督导综合性、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领导性作用。还改变了教学督导组织挂靠教学管理部门导致督导主客体难分的局面,避免了教学管理部门自己对自己的工作质量实施监督的非公正性,避免了学校内部的决策、执行、监控、反馈混为一体的情况;使学校各项工作脉络清晰,思路清楚,各类人员(最重要的是教学督导人员)角色明确,避免多难而不知所措的陷阱。
强调教学督导职能偏重于引导—— 即研究、培训与咨询,相当于除了用鞭子驱赶人群以外还给他们一个明确的前进方向,形成前有拉动后有推进的局势,前进的力量势不可挡。在教学督导室下设教学督导组和教学督查组。教学督导组的职能主要是组织教学研究,对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和调整、教学改革、教材建设、教学管理及其他重大教学活动的决策提出咨询和建议;收集、研究、分析教学双方对反馈信息,向学校或有关职能部门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意见;进行专项课题的调查研究。推出教学改革的典型,总结教育教学成果,及时宣传推广先进的教学经验;做好“传帮带”的组织工作,使青年新教师及其他弱势教育教学人员尽快成长,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和技能,达到学校发展的要求。教学督察组负责全校各教育教学环节的制度化检查、监督和评估工作。
教学督导工作的展开,应从督导的最高目标处着眼,从最低目标处着手,坚持阶段性发展战略。当学校教学组织不力,教学秩序较为混乱,教学纪律不能保证,教学过程随意,教学态度散漫,教学辅助不知所为,“教学质量”尚没有得到全校上下的一致重视,“教学督导”尚不为人们所理解与接受,即存些许恐惧、反感、对立情绪时。教学督导应以“督”为主,督导组坚持“严格、善意地督,科学、热情地导”的原则,做好督查工作;当教学运行逐渐规范,“教学质量”得到全校上下的一致重视,对教学督导已能客观的看待、理解与接纳时,教学督导则步入“既督又导,以导为主”的阶段;当教学运行已经规范,“教学质量”得到全校上下的一致高度重视,教学督导已被每个人内化、认同,并开始自觉接受时,则强调“服务为主旨”督导方针,设置最低限的督查内容,尽可能给人们较大的自由度,让他们在具体的工作中有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进行研究性工作的空间,并加大培训与教研引导的力度,做好咨询工作,使全校上下保持旺盛充沛的活力,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苏保忠.领导科学与艺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1-21.
[2]王光明,蔡青.浅谈高校教育教学督导督查模式的构建[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4).
教学论视角 篇7
关键词:地理教学论,视角,地理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自1987年《外语电化教学》刊登第一篇有关文章开始被引入国内, 就以它独特的魅力, 受到基础教育地理教师的关注和推崇, 使传统经验型地理教案逐渐被取代。但教学设计概念和规范都是从教育技术学中引用过来的, 地理教学理论工作者和地理教师对它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还缺乏统一的认识, 教学设计过程还不够完整, 这直接影响到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做到“洋为中用”, 跨学科研究, 成为适合我国地理教育的教学设计, 必须经历本土化、学科综合化的过程。作为不断面向基础地理教育、适应基础地理教育、服务基础地理教育、引领基础地理教育的地理教学论, 应该从自身的视角, 认真学习、借鉴国内外教学设计理论和实践经验, 深入基础教育第一线, 结合我国国情及地理学科的特点, 开展地理教学设计研究工作, 努力成为地理教学设计先进教育理论、先进教育技术、先进教育模式的传播者和构建者, 为地理师范生及地理教师教育注入新的内涵。
一、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涵义
教学设计学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 因此教学设计的定义必然是多样化的。人们对于教学设计本质的看法不一, 有的强调教学设计的系统化思想, 比较典型的是加涅和乌美娜教授的定义。有的强调教学设计的设计学特征, 以帕顿为代表。有的强调教学设计是创设和开发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技术, 以梅瑞尔为代表, 等等。
吸收国内外有关教学设计理论之精华, 结合我国基础教育地理教学特点, 地理教学论视角中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可定义为: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地理课堂教学系统的过程。其实质在于科学高效、灵活实用。它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是教师根据地理教学实际, 正确协调教师、学生、教材、教具、教学环境之间的动态联系, 设计、实施师生活动的最佳途径与程序, 并不断评价试行结果和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 以实现地理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为目的。
二、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1.地理教学理论是地理教学设计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地理教学理论是地理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系统反映, 是地理教学设计最直接的理论来源。地理教学理论认为, 突出人地关系、注重地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科教学的鲜明特色。人地关系既是地理教学的核心内容, 也是地理教学设计的思想论、方法论。地理教学设计应有利于学生认识人地关系, 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基本途径, 懂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地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的根本特性, 地域指的是地表的空间。地理学, 无论是自然地理学或是经济地理学, 它所研究的自然现象或经济现象都必须与一定的地表空间相结合, 都必须落实到一定的地表空间上, 即落实到地域上, 这就是地域性。综合性是指地理学多学科交叉、多要素融合的特性。地理教学设计中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 以综合的观点分析地理问题, 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观, 是实现学生地理智慧成长的有效途径。
2.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是对地理教学规律的客观总结和反映
现代教育理论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 是对地理教学规律的客观总结和反映, 为地理教学论提供了理论依据。依据科学的教学理论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地理课堂教学设计, 在实施教学时就会得心应手, 事半功倍。
其中, 作为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一门分支学科的学习理论, 自20世纪初桑代克提出世界上第一个学习理论———联结主义学习理论至现在, 人们对学习的理解可以归纳为四种观点:学习是刺激—反应间的形成过程;学习是知识的接受、获得过程;学习是人的自我实现的过程;学习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与之相对应的学习理论可以分别称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乌美娜教授在《教学设计》 一书中, 专门讨论了“学习理论的发展使教学设计从萌芽到诞生, 从起步走向发展”。加涅所关注的重点是把学习理论研究的结果运用于教学设计。加涅按照学习的类型、学习的结果和学习的过程, 推导出他的教学设计原理。地理教学设计是对地理教学论“如何教学地理”的具体研究, 学习理论作为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继承和发展了教学论。
3.系统科学理论为有效整合地理教学因素提供指导
系统科学理论是包括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的综合性理论体系, 它揭示客观世界各种物质运动形式内在的共同属性与共同规律, 是新兴的科学方法论。地理课堂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系统, 组成要素有教学目标、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环境、政治、文化背景、国情等。系统科学方法应用于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就是全 面地综合各要素优化整合教学过程, 传递、反馈信息, 整体思考, 有序性、系统化设计等, 揭示教学要素之间必然的、规律性的联系, 发挥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既要做到明确每个教学因子在教学进程中的作用, 又要能为每个因子发挥作用提供时间、条件或机会。设计教学过程应遵循一定的顺序, 应该从人的整体发展的思路出发, 注意教学情境中学习者这一重要因素, 以及教师的积极参与、教师的能力特征和个性特征在教学设计中的作用, 并有效地运用系统反馈进行地理教学设计修正, 以期获得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4.传播学理论是选择有效传递地理教学信息途径的理论指导
地理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传播过程。传播学理论揭示地理教学过程各要素之间的动态联系。在地理教学设计中运用传播学理论, 能够很好地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的主动性。研究表明, 人类各种感觉器官的功能是不同的, 在相同条件下, 五官获得知识的比率有较大差别 (见图1) 。
五官获得知识的比率图
由图1可见, 五官中视觉的比率最高, 这一成果能为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优化组合提供科学依据。如果采用动态的媒体设计, 如flash课件, 再配上声音, 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信息。此外, 合理的地理教学信息结构、适量的地理教学信息也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三、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理念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理念是指教师进行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时所应遵循的教学观念, 是地理教师教学思想和地理教学风格的重要体现。中学地理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为基础。 (1) 结合地理学科特点, 认真研究地理课程标准、地理教材; (2) 结合学生个性特点, 因材施教, 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技能的训练、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发展; (3)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教学对学生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4) 系统思维, 教师要着眼整体, 不仅要关注每一节课的各个要素、教学系统的各个部分, 而且要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并要研究这节课与整个单元乃至与初、高中地理教学其他内容存在什么联系, 起怎样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5) 教学相长, 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教师思想、知识、能力、直觉及创造等方面的综合, 教师如果理解了教学设计的原理, 通过系统设计教学的实践, 教师在教学中就可能做到:目标更明确 (知道要做什么) 、程序更清晰 (知道应怎样去做) 、针对性更强 (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和灵活性更大 (知道在什么样的具体情况下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 教师专业能力得到成长; (6) 形成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 要结合教师自身的素养, 扬长避短, 进行富有个性色彩和弹性的教学设计; (7) 不断反思, 教学设计虽构思于课前, 但上课时并不能机械照搬, 需根据学生等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课后应当不断地反思、补充、修正, 使教学设计不断完善和提高; (8) 注重综合, 地理学科内容十分丰富, 兼跨自然和社会两个科学领域。地理教学设计应反映多学科知识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以及各学科思想、研究方法与手段的交叉综合, 全方位地运用人的智慧、经验、审美情趣, 多维、多角度地思考、分析和处理地理教学设计中的各种问题, 创造性地进行具有时代特征的地理教学设计工作, 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四、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模式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的撰写可以是详细的, 也可以是简略的, 它没有统一的模式可供借鉴套用, 但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设计思考项目应该是详细的、全面的, 主要包括的项目见表1。其中, 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的重点。
在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实践中, 没有固定的步骤和方法, 教师可根据自身特点与学生实际, 设计出特点不同、风格各异的教学设计方案。地理教师的知识水平、风度素养、教学理念、教学能力、教学经验等对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均会产生影响。中学地理 教师只有达到对中学地理知识体系与内在联系的透彻理解、整体把握、准备充分,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合理, 并能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运用教育机智, 通过临场迅速地分析和判断, 以回应、追问、评价、激励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将教学问题的思考引向深入, 才能使地理课堂既具有科学性、逻辑性, 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才能使地理课堂教学内容充实、深刻, 绽放精彩和生动。
参考文献
[1]杨开城.教学设计——一种技术学的视角.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
[2]蔡明.如何搞好地理教学设计.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1996 (6) .
[3]李家清.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课程·教材·教法, 2004 (1) .
[4]杨万钟.经济地理学导论 (修订四版)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5]王大顺.学习理论的发展及其对教学的影响.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 (11) .
[6]曾祥翊.教学设计研究发展趋势的探讨.中国电化教育, 2001 (10) .
[7]盛群力, 马兰.简论教学设计的重要理念.教育科学研究, 2006 (9) .
教学论视角 篇8
一门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在论述语文课程的性质时首先强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并明确指出,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将工具性放在人文性的前面。据此, 我们可以确定, 语文课程的第一属性是工具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同时反复强调,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 “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 “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根据这些论断, 我们可以说, 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文课程的首要任务就应该是要让学生正确地掌握规范的母语 (祖国语言文字) 。首先, 能够理解 (包括欣赏) 祖国的语言特别是书面语言 (包括古代书面语言) , 并能够准确运用现代口语和现代书面语言;说得通俗点, 就是要让学生会听、会读、会说、会写。为达此目的, 还应加强字词教学,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法和修辞, 同时还要让学生领悟课文中蕴涵的深厚文化内涵。我们认为, 以工具性为视角, 这几个方面就应该是语文课程必须牢牢抓住的基点, 是语文课程必须首先完成的基础任务。
一、让学生能准确理解祖国的语言 (包括口语和书面语)
准确地理解语言是指学生不仅要能理解语言的表层意思, 还要能理解语言的深层意思, 亦即言外之意;不仅要能理解语言的理性意义, 还要能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言说者的情感意义;不仅要能理解语言的含义, 还要能理解言说者怎样准确地把这种意思表达出来的方法。我们要让学生能准确地理解一句话、一段话、一篇文章的含义, 理解一篇文章的含义还包括理解文章如何安排材料的结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要紧紧围绕每一篇课文的语言来教学, 以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的语言, 提高语言理解能力为中心任务, 要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时间来阅读课文、感悟课文、理解课文、欣赏课文、思考课文, 让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真正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
教师们常说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其中, 听和读的能力就是理解语言的能力, 听是理解口语的能力, 读是理解书面语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听、读能力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但语文课程的侧重点在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因为听的能力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大量地锻炼和运用。在读的能力中包括阅读和朗读, 但在教学中, 教师应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这是最基本的学习技能。
二、要让学生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 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这便涉及到学生说和写的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运用口语的能力是说, 培养学生运用书面语的能力是写。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多让学生发言, 多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 要指导学生如何说得简洁、有条理, 要注重将学生发言中的混乱、累赘之处指出来, 以提高其口语表达能力, 因此, 应安排专门的口语训练课。
培养学生运用书面语的能力不仅仅是作文课的任务, 单靠作文课来培养学生写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 还应把培养学生运用书面语的能力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中。入选教材的那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 都是学生作文的最好的范例, 尤其是那些经受时间考验的经典之作, 如果仅仅把这些课文当作阅读、理解的对象, 而不是用来作为指导学生作文的材料, 就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那种只在阅读教学课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而在作文课中才培养学生的运用语言能力, 从而割裂语言的理解和语言运用的想法与做法是违背教学规律的。为此, 教师应把理解语言的教学和运用语言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尤其应该在阅读教学中结合进行语言运用的训练。比如, 课文中有一段精彩的景物、场面、细节描写, 或感人的抒情, 或精辟的议论, 在引导学生理解、赏析以后, 就可以让他们运用文中的表现方法进行仿写, 这样日积月累, 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一定会得到切实的提高。又如, 对那些较为短小的经典之作, 则可以指导并让学生编写比较详细的结构提纲, 进而领悟作者如此安排文章材料的匠心, 在作文时予以借鉴。
三、让学生准确掌握字、词的音、形、义和基本的语法、修辞
只有让学生准确掌握字、词的音、形、义, 他们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字词教学是语文课程中最为基础的任务, 汉语字词量大, 词义丰富复杂, 新词不断涌现, 要想熟练而准确地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 就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字词教学当作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之一。也许有人会认为, 中学阶段的学生已经有很强的自学能力了, 就不需要在课堂上教学字词了。其实这也是错误的, 学生课外的自学和课堂上的教学往往处在两条线上, 因此, 教师应把学生的自学和课堂上的教学相结合, 以加快学生掌握字词的速度。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法和修辞也是其正确地掌握规范母语的必要前提, 这里强调的是基本的语法和修辞, 而不是所有的语法和修辞, 也就是那些常见的、与日常语言运用密切相关的。比如说词性方面, 要使学生能辨认出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量词、副词和常见的介词;语句方面, 要让学生掌握句子的基本组成部分, 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以及它们如何搭配、由哪类词充当;修辞方面, 要能熟练运用最基本的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由于受到淡化语法教学的影响, 现在的学生不懂何为名词、动词、形容词, 何为主语、谓语、宾语, 更谈不上指认、判别和运用了, 他们的作文中充满了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等语病。在日常生活中, 报刊尤其是网络上, 充斥着许多不规范的语言, 这是对语法知识的缺失及漠视所造成的, 淡化语法教学, 不是将语法教学淡化到没有, 而是侧重基本语法的运用。这样, 学生才能写出规范的语言, 更生动、形象地进行语言表达。
四、要让学生学习并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学习并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不仅是语文人文性的体现, 也是语文工具性的内在要求。可以说母语是形式, 母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是内容, 形式和内容是密不可分的。如果语文教学仅仅是学习母语, 而舍弃了母语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 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反之, 如果重视学习母语所蕴含的文化精髓, 必将大大有利于学生对母语的学习和掌握。语文教材所选的范文以中国作家的作品为主, 入选教材的作品尤其是古代作家作品, 都积淀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底蕴, 体现了祖国文化的精神。
学习并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古代的文化常识, 如诸子百家、四书五经、唐宋八大家、唐诗宋词元曲、边塞诗派、山水田园诗派、婉约词派、豪放词派, 等等, 我们更要通过教学活动尤其是古文教学, 使学生了解、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特征和精髓。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体现在哲学、美学、政治、军事、伦理、宗教等方面, 难以用一两句话准确地概括和表述出来, 但它包含着仁爱、进取、勤劳、坚忍、侠义、淡泊等因素是毋庸置疑的。教材里的许多作品和作家都积淀着传统文化的精髓, 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表现了古代文化中的行侠仗义精神, 《失街亭》表现了大义灭亲的无私精神, 李白体现了不畏权暴的反抗精神, 杜甫则体现了忧国忧民的博爱精神, 这些不同的作品、不同的作家所表现的精神汇聚起来, 就形成了我国古代文化精神的长河。
教学论视角 篇9
一、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现状
(一)教材实践性低和实训课程安排少
教材的单一性与实践性过低都是中职会计专业培养多样性人才的壁垒,教材大部分内容为理论知识,实际例子与理论知识的融合程度也较低。并且由于模拟实践缺乏系统性,实际例子涉及的项目也过于简单,所以就造成学生只掌握了财务管理能力。 这与当今社会需要的多样性人才相背离,也不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要求。
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对于课程的安排都相对不合理,实训课的比例严重低于理论课,这是导致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性低下的重要因素之一。已有的实训课程也缺乏科学的系统性安排,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内容无法统一导致脱节等问题的产生,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也有很大的影响。实训课需要校内实验的部分, 由于对实践的不重视导致实验器材等严重缺失与落后,也同样影响实践性的发展。
(二)教学手段和校内校外实习机制落后
中职教育大部分还停留在传统教育阶段,教学手段与教师的经验都在实践这一块有严重缺失。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仍旧是“填鸭式”的,例如,在讲解《基础会计》这一教材时,只是通过理论讲解账户的含义等,按照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做课后练习题,在练习过程中明白会计的结算方法等,但这只是交代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并且具体的应用也并没有传授。此外,校内校外的实习机制是会计专业实践性的最好保证,但大部分中职会计专业的实习机制都相当落后,使学生严重缺少实践机会。
二、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的优化设计
(一)课堂实践与实践课程的系统设计
1.课堂实践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是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课堂实践内容的增加与教师授课方式的改变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对会计实践的兴趣,通过创造假设命题或称为创造情境来授课,例如,在讲解《基础会计》中期间费用的构成时,可以假设一企业一定时间段内出现的费用情况, 拟定不同公司的不同情境,让学生从企业的角度去分析期间费用。
课堂中还可以为学生制定任务,将班内学生分为若干组,由教师提出实例,由各小组任意选出不同的研究目标与方向,在这一过程中完成实践的目的。在教学中通过PPT演示,或将会计工作中应用的各种工具发放到学生手中去应用,增强学生对于会计行业整个感性的认知,提高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度。
2.实践课程安排
针对实践课程与理论知识脱节的教学现实,在理论课程之后必须安排相应的实践课程进行练习。让实践课程相当于学生的练习题与作业来完成,仿真模拟实践企业会计的核算过程,每一步都由学生独立完成,起到了解整个会计流程、独立进行会计核算等实际操作的作用。
(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是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模式向实践方向发展的关键举措,与校外各大企业合作输送人才在校企中进行磨炼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了解企业文化、提升职场素质、提高专业技能都有积极的作用。
学生在校内不论是课堂还是实验室中所做的实践性学习, 目的都是进入职场将所学知识进行应用并获得价值。因此在企业中真正地去实践,所获得的经验与能力是其他实践课程无法代替的。学校可以通过投资与合作等途径联系部分企业作为校外学生实习的基地,在为企业输送人才的同时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实现互惠互利,为学生离开校园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也相应的提高中职会计专业的就业率。
在安排校外实习的同时,要注意分层次、分阶段地实习。会计专业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的学习阶段学习的内容不同、层次也不同,因此安排校外实习的内容必须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内容来区分,进行个性化、科学性、系统性的安排。
现代会计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中职会计专业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必须加大对实践性的重视,针对现今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中所出现的大量问题进行优化。校园内以课程实践为基础,增加与完善实践性教学比例,教师提高实际例证数量,校外建设会计实习基地。完善整个教学系统,从校内到校外更新教学理念,提高对实践的重视也是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水平提高的关键。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是基于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国家教育基地,因此在注重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实践性是中职教育的重要任务。但现今我国中职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现状却令人担忧,出现了各种问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相当缺乏。针对这一现状,基于实践视角研究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模式的优化设计,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实践教学模式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实践性,教学模式,会计,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论教学视角下的留学生档案管理 篇10
一、来华留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现状
从档案管理方面来看, 来华留学生档案管理存在不平衡状态。一些高校归档范围没有涵盖所有来华留学生。来华留学生性质不同, 在档案管理上受重视程度也不同。来华留学生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学历生, 在中国攻读小学、初高中、大学、研究生等, 学习期满, 考试合格, 取得中国教育部门颁发的各级学历证书。一部分是进修生, 是在我国进修语言课程、专业课程, 以及进修实习的所有学历教育以外的外国留学生。学历生因为需要取得中国的学历证书, 所以各校在档案管理方面也比较认真仔细, 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齐全, 并且在国家教育部门备案, 学历全国承认, 档案也在学生考取上一级院校时, 实行调档。而进修生则不同, 进修生往往在中国停留时间短, 而且经常转校, 又不需要中国的学历证明, 因此管理上也比较松散, 档案内容比较简单。因此留学生中学历生的档案管理相对较好, 而进修生档案管理则相对薄弱。
从档案管理相关研究来看, 从事相关研究的有国家教育部的工作人员, 也有各地高校从事留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 还有从事信息管理系统研发工作的人员。留学生数量增长使得档案管理难度增加, 工作量加大, 如何让留学生档案管理更科学化, 成为相关人员研究的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围绕在留学生招生和管理方面的档案建设, 以及留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其中国家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制作的《全国来华留学生管理信息系统》, 是近几年留学生档案管理的一大成果, 信息系统具备来华留学工作日常管理、采集教育管理质量评估数据、留学生数据库、留华毕业生档案、留学生数据统计等五项功能, 涵盖来华留学工作中招生、教学、生活服务和管理、留华毕业生工作等四个基础环节, 系统设计比较规范, 内容相对完善。
二、与教学相关的留学生档案管理
专门的留学生教学档案建设还不够成熟。专门的教学档案一般包括课程档案和学术活动档案等, 是在从事教学、教研以及其他教学活动中直接形成的, 是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电子载体材料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是反映教学运行、教学管理和教学建设的重要标志性材料。新中国的首批留学生招生也只有短短六十年历史, 有的学校甚至是最近几年才开始留学生招生工作的。因此留学生教学工作本身处于不断探索中, 教学档案建设更是需要不断改进。
综合性的留学生学籍档案内容还不够全面。学籍档案应兼顾教学与管理, 然而留学生学籍档案管理, 一般都是由各校行政工作人员负责, 一线教学的教师很少参与其中, 这就使得留学生学籍管理为教学服务的相关信息比较少, 已有的信息也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而教学中,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了解学生, 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特别是外国留学生跟中国学生不同, 他们分别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年龄跨度也比较大, 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各不相同, 汉语水平也参差不齐, 了解学生就成为教师能否有效教学的关键。留学生管理人员配合教师做好与教学相关的学生学籍管理工作, 就显得十分重要, 因此与教学相关的档案内容需要充实。
具有权威性的留学生档案管理系统《来华留学生管理系统》, 教师感觉还不够实用。《管理系统》是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创立的, 学生学籍管理主要在其系统的“学生信息功能模块”, 里面包含内容十分广泛, 有基本信息、分班信息、注册信息、离校信息、证照信息、住宿信息、奖惩信息、奖学金信息、保险信息、健康信息、选课信息、活动信息、突发事件信息等等, 可以说涵盖了留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这些信息, 我们可以了解留学生的自然情况、学习成绩、奖惩情况、参加活动情况等等。对于招生和管理留学生的工作人员来说, 信息已经非常全面。但对于一线教师来说, 这一系统的实用价值不高。首先, 学生的自然情况信息不足以使老师了解这一学生的基本面貌。其次信息系统也没有专门为教师准备的系统模块, 只侧重管理, 是为留学管理人员设计的。一线教师想了解的信息内容只是零零散散地出现在信息系统的各个窗口, 利用起来十分不便。再次, 档案的追踪性不够。来华留学生在华的流动性很大, 以语言进修生为例, 他们常常在一所学校学习半年或者一年, 随即就转到其他学校学习。正是由于他们不取得学历证明, 学习时间又短暂, 各个学校对他们的档案建设常常不视作重点, 原学校与新学校几乎不存在交接, 因此学生的信息一般到新学校后又重新建立, 新学校要重新了解该学生的情况, 没有实现档案的追踪, 这样重复性劳动既给工作者造成负担, 同时又不能使教师快速全面了解该学生。
三、为教学服务的留学生档案管理设想
1. 继续完善已有的留学生课程教学档案。
留学生教学档案记录和反映留学生教学单位的教学建设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是教学单位各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评估和衡量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 它为留学生教学、科研、管理水平的提高创造了必要条件。其中的课程教学档案是为了积累教学经验和教学过程的原始资料, 推动教学法研究, 促进教学组织和管理,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也是考核教师教学工作的参考之一。留学生的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灵活性, 教材更新也比较快, 教师应在一定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客观的分析总结, 教学也应以能力培养、智力发展为重点, 分析的内容可以针对试题的答卷、作业、学生反映等问题,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 在学籍档案中充实与教学相关的内容。
各个档案信息模块因为内容不同, 从而相应的利用需求也各有侧重, 应该根据每个模块的实际进行量体裁衣。学籍档案信息也应根据一线教师的需求, 充实相应内容。教师希望了解学生的文化背景, 通过他的文化背景, 来了解他的价值取向、思维模式、心理结构, 这样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避免一些敏感话题, 增加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当然原有的管理系统也提及学生的国籍和宗教信仰, 从中可以了解学生的部分背景信息, 但这些还远远不够。教师也希望了解学生的性格和爱好。虽然随着教学的深入, 最终教师会了解学生, 但不如在上课之初就对他们有所了解。例如讲授汉语口语的教师, 了解了学生的爱好, 在设置口语话题的时候, 才能更贴近学生, 激起学生兴趣。学生性格有的外向, 有的内向, 在上课发言的时候, 教师才能考虑到发言次序和提问问题的难易程度等等。教师更想了解学生的汉语水平。虽然在档案信息中会显示学生的HSK (汉语水平考试) 成绩, 在开学初, 也会对学生进行考试, 但毕竟这些是粗浅的了解, 有的学生比较擅长考试, 成绩虽好, 但是到了相应程度的班级中却听不懂。如果教师能提前在他的个人信息中了解到他的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等单项水平, 则对于分班和教学大有裨益。教师想了解的信息还有很多, 限于篇幅, 不一一例举。当然, 这些档案信息的录入和采集工作非常有难度, 所以需要管理人员和从事教学的一线教师一起付出努力,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也要跟进充实各项信息, 即使学生在该校停留时间不长, 这些信息也可以为其他学校教师借鉴使用。
3. 努力实现档案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主要是基于网络的资源分享。我们应该对档案信息进行横向和纵向整合, 进一步加强校际交流与合作, 实现电子档案资源的共享。当学生转校时, 转出学校的档案信息可以为转入学校调用, 这样就使得留学生档案更为完整。来华留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收集全国留学生档案, 但出于某些考虑, 横向整合和开放程度不够, 使用者只能登陆查看自己所在单位的留学生信息, 而很难看到其他院校的信息。当然信息的公开可能受到一定的局限, 但努力适度公开, 还是可以实现的。公开的档案信息, 实现所有院校的资源共享, 对教师充分了解学生信息将起到很大作用。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来华留学生数量逐步递增, 新的形势下, 各相关机构对留学生档案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从教学视角出发, 对留学生档案管理现状进行分析, 指出档案管理中针对教学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并尝试提出一些解决方法。
关键词:教学,留学生,档案管理
参考文献
[1]尹珊珊.外国留学生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 (3) .
[2]徐溶.外国留学生档案规范管理之我见[J].黑龙江史志, 2009 (12) .
教学论视角 篇11
【关键词】初中语文;运用;叙事视角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所谓叙事视角,指的是作者在撰写文章时选用的角度,一般有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第三人称叙述等等,不同的叙事视角诠释同一件事情时,产生的叙事效果多有差异。而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叙事视角来阅读同一篇文章时,学生对文章的感悟相差甚远,通过这样的反复训练,能够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敏感度,提高学生对叙事文的写作水平。
一、叙事视角理论概述
叙事理论主要是针对初中教材中的叙事文本而提出的一种新型教学理论,该理论依据叙事文作为载体,通过对叙事文不同角度的解读,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准。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要适时调整学生的阅读视角,帮助其从不同的人物性格、不同的人物背景出发,设身处地的理解每一个人物的情感变化,提升学生对事物的感性认知。
在初中语文教材的叙事文本中,一般会出现三种叙事视角,第一种是作为整个故事中某一个人物的角度进行叙事;第二种是作为整个故事的观察者进行叙事;而第三种则是作为一个评论者进行叙事。这三种不同的叙事视角产生的情感存在明显的差异,第一种是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的变化,第二种是将感情变化的主体留给了读者,而第三种则是带有一种显而易见的评论色彩,同一个文本,从这三个视角进行阐述,带给读者的冲击力是完全不同的。
叙事视角的类型主要分为全知以及限知这两种类别。所谓全知叙事视角指的是叙事主体的高度高于整个叙事文中的内容,它的特点是叙事的主体能够控制住整个叙事文中人物及细节的发展;而限知叙事视角指的是叙事的主体出现于叙事文本中,这样的叙事视角容易限制读者自身的思考空间,容易被叙事主体带动情感变化,但是它的优点在于更加容易同读者产生共鸣。不管是哪种类别的叙事视角,都应该出现在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相互转化相互融合。
二、举例分析叙事视角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在概述了叙事视角的基本理论之后,就列举初中语文人教版中两篇文章进行举例说明。运用的第一篇文章是鲁迅先生的《风筝》,风筝主要是叙述了“我”和自己的小兄弟关于风筝的记忆,这是一篇记忆型的文章,通过记忆自己残忍踩踏小兄弟风筝的行为并且觉得很得意进行的忏悔。这篇文章的叙事视角为第一视角,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将感受带给读者,这种叙事视角的优点在于能够直观的将自身的情感带给读者。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讲解《风筝》这一篇文章时,总是会选择第一视角进行讲解,通过鲁迅先生对自己行为的悔恨来逐渐点明主旨。而运用叙事视角理论来讲解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分析,从多个角度来总结兄弟俩的情感变化。例如:教师在学生读完这篇文章之后,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1.如果你是当年的兄弟两之中的哥哥,你会怎么办?2.如果你是当年那个喜爱风筝的弟弟,你的心里是怎么变化的?3.如果你是这两个兄弟的父母亲,你又会怎么看待这件事呢?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转化视角进行文章剖析,或者转化视角重新改写这篇文章。学生经过这些思考之后不仅能够更加全面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是批判封建主义下对儿童的伤害,还能够体悟从不同角度描写同一事物时,什么东西该舍,什么东西该留。
运用的第二篇文章是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皇帝的新装这一篇文章作者是通过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进行阐述的,作者在讲述这一个童话故事时,并没有带有太多自身的感情色彩,却通过风趣幽默的语言达到了讽刺的目的。教师在讲解这一篇文章时,则可以提出这样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1.如果你是该国的皇帝,在骗子进行行骗的时候,你的心里是怎么想的?2.在穿上那件什么都没有的衣服时,自身的心里是怎么变化的?3.在儿童点明该衣服其实什么都没有的时候,心里又是怎么变化的?通过不同阶段叙事视角的转变,学生能够体会到每一个人物情感上的细腻变化,不同的叙事视角,除了不同的人物之外,还包括不同的时间段。
通过上述两个例子的举例说明:叙事视角不仅能够从不同的人物进行分析,还能够从不同的时间段作为阅读切入点。叙事视角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学生的阅读水平,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例如,在传统的写作教学中,学生总是习惯于同一种视角进行阐述事件,这样的写作方法局限了学生的创作思维,阻碍了初中作文的创新发展。而将叙事视角理论运用于初中教学中,能够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从多角度来叙述同一事物,丰富了学生的写作色彩,最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结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叙事视角是推动初中语文事业发展的必要手段,本文概述了叙事视角的基本理论以及叙事视角的两大类别,又通过对初中教材人教版中的《风筝》和《皇帝的新装》这两篇文章进行了举例说明,希望通过这些概述与例子能够推动叙事视角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平.初中语文教材叙述者和叙述聚焦列举[J].语文教学通讯, 2009(11).
[2]陈卫星.试论叙事视角在中学小说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语文, 2011(03).
[3]申丹.关于叙事学研究的几个问题[J]. 中国外语,2009(05).
教学论视角 篇12
21世纪的高等教育在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争论中推进。在这一大讨论浪潮中,法学专业不落俗地被卷入其中。有关法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研究型法律人才还是应用型法律人才随着国家司法考试制度的统一实施日趋白热化。不少学者应国家司法考试制度趋势,结合我国法制走向,认为法学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已由法学研究生教育所取代,且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愈发密切结合,提出适应21世纪法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实践型和复合型法律人才,即应用类法律人才。
笔者认为此类观点有失偏颇。诚然,随着我国司法考试的统一制度的建立,特别是司法考试时间的前移———在校法学本科大四的学生可以参加司法考试,我国法学教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注重法学理论讲解的传统教授型授课模式,转变成与司法实践接轨的案例教学及演练模式。而且随着法检部门门槛的提高,这一趋势越演越烈。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这一趋势中日益往所谓的实务方向前进。但因此认为法学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已由法学研究生教育所取代是有待商榷的。第一,这一观点的潜台词是法学教育要么是研究型要么是实践型,即要么注重理论要么注重实践。而这二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的,而是既注重理论又注重实践。第二,法学是一项需要强大理论指导的实践活动。作为一门世俗的学科,法学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要真正掌握运用法学,必须将理论应用到实际法律问题中。只有将法学落实到技艺层面才能焕发法学真正的生命力。第三,理论和实践二者并不矛盾,相反,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美国法学家霍姆斯在《普通法》一书中提出:“法律的生命不在逻辑,而在于经验。”许多人援引这一著名论断时认为,法律的生命仅在于生命,实际上这话是有语境的。当时霍姆斯大法官是在批判严格遵从先例导致对法律现实的无视的语境中论述的。当时许多法官严格遵守英美法系的司法传统———遵循先例,而这既是对历史的误读,又是对社会现实的熟视无睹,这种司法无异于刻舟求剑、缘木求鱼,其结果必然导致司法逻辑上的混乱和失败。霍姆斯并不认为法律可以摒弃逻辑而只注重实践经验,而是认为应当实事求是地应用法律,让法律因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发展。这需要理论与实践二者相互作用,一方面法学理论应当指导司法实践,另一方面司法实践对法学理论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才是理论与实践二者关系的全面阐述。
由上述的陈述我们可以推断出,21世纪的法学本科教育并不是要偏离理论走向实践,而是纠正过往只注重理论而不注重实践的倾向,但同时要注意不能矫枉过正,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否则过犹不及,仍旧有失偏颇。
二、法学教学上的误区
各大院校的法学专业都无一例外地根据《国家教育部编写的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开设各门课程,其中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重点教材为各大院校法学专业的师生所熟知。每一本教材都有厚重的表面,让学生望而生畏。老师在教授时难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将课本当中的知识讲授完全。有些课程甚至连重点知识都难以讲授完全。其中,地方院校法学专业在某些核心课程,如国际法、国际私法及国际经济法的时间安排上较为有限,加之学生将来较少接触涉外事务,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大,教学内容庞杂,教师甚至难以在有限的课程中讲授完重点知识。
作为一名地方院校法学专业的授课老师,笔者深有感触。以笔者所教授的国际法,包括国际法、国际私法及国际经济法为例具体陈述如下。
就我国国际私法教材现状来看,国内国际私法教学体系大致分为“大国际私法教学体系”和“小国际私法教学体系”。二者都以规范为中心,将国际私法板块化,故也被称为版式国际私法。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安排却一直被研究体系捆绑、束缚,这是因为国际私法的教材编写是根据国际私法学界的研究领域进行编排的。
现行的法学教学存在教学内容庞杂、教学体系不集中的问题,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国际私法时往往难以消化继而深入了解、掌握国际私法相关知识。
诚然,法学本科教育应当加大实践方面的比重,毕竟我们过往过于注重理论教育而忽略实践教学。但是以理论界的研究领域作为课程编排的唯一依据有所不妥。第一,我国现行的国际私法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安排包含过多的内容。大国际私法教学体系包含总论、冲突法、统一实体法、国际民事诉讼法和国际商事仲裁法五大部分,其中统一实体法涵盖了国际经济法教学体系中的核心部分,这使得国际私法与国际经济法在内容上存在较大的重叠,在讲授中需要这两门课程的老师进行协调。否则不仅在讲授上由于内容庞杂而只能蜻蜓点水,难以深入,而且会让学生难以适从。小国际私法教学体系虽然内容较少,但是纵观国内现有的国际私法教材不难发现,小国际私法教学体系的教材存在逻辑性不强的问题:为避免与国际经济法重叠,省却统一实体法部分。这虽然避免了国际私法与国际经济法教学内容上的重叠问题,却产生了更大的、更为本质的问题,即国际私法教学的逻辑不周延。
三、法学教学的正确路径
有的学者提出了“网式”国际私法教学体系,即围绕国际民商事法律事务这一中心,构建以英美法系国际私法学说相雷同的教学体系:国际私法主要解决这样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对某一涉外民事案件而言,法院首先应确定对该案件有无管辖权;第二,如果法院有管辖权,就应解决法律的选择即法律冲突问题。即应决定适用哪一国家的法律来确定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的问题;第三,在法院作出判决后,如果国内的判决要在外国法院获得承认和执行,或者外国判决要在内国法院获得承认和执行,那么,法院就应解决判决的承认和执行问题,即承认与执行外国法院判决的条件。因此,英美很多学者认为国际私法主要由管辖权规范、冲突规范(或法律选择规范)及判决的承认和执行规范三部分构成。
笔者认为,这一提法有其可取之处:第一,它解决了国际私法与国际经济法教学内容重叠的问题;第二,能够加强学生对国际私法的宏观把握;第三,减少了国际私法教学内容,使整体讲授紧凑度提高。这一提法存在可商榷之处;第一,它避免国际经济法和国际私法内容重叠的问题,却牺牲了国际私法的教学逻辑;第二,它减少了国际私法教学内容,却舍弃了国际私法的重要内容:统一实体法。实际上,国际私法中的统一实体法与国际经济法中的国际贸易法存在重叠,但是二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国际私法的侧重点应为如何确定有关国际纠纷应适用的准据法,而国际经济法的侧重点则为确定有关国际纠纷当事人的权利义务问题。此外,由于仲裁法和民事诉讼法为单独的法学课程,因此国际私法中的国际民事诉讼法及国际上市仲裁法可侧重在“国际”层面,而对一般的商事仲裁法和民事诉讼法知识不过多涉及。因为这一部分在仲裁法及民事诉讼法中已讲授过,这样既可以减少国际私法的讲授内容,使内容紧凑度加强,又可以避免课程之间的重复。
此外,为了实现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可采取以下措施:
1. 大力推行“参与型”教学方式,激发教与学的互动性和主动性。
在“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行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引导的“情境教学法(如模拟法庭)”、“法律诊所式教学法”、“辩论式教学法”、“主题发言式教学法”、“读书会式教学法”等,使学生从旁观者成为参与者、当事人、学习的主人。
具体而言:一是情境教学法,以模拟法庭为平台,让学生担任个案中的虚拟角色,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个案的复杂性和法律的精巧。二是法律诊所教学法,让学生在典型案例或真实案件的“诊疗”过程中,切身感受法律精神和实务技巧。三是辩论式教学法,教师作为辩论的主持者、组织者和总结者,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辩论,锻炼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四是主题发言教学法,教师提供主题发言题目及资料,随机抽查学生做主题发言。五是“读书小组”教学法,成立读书小组,由教师指定书目,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段内进行阅读并写出读书笔记,最后由教师主持交流活动。
2. 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平台,提高实践教学效率。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加强原有实习基地建设的同时,将基地建设推向企事业单位,行政机关,甚至村委会和居委会,相应延长实习期,使学生从“内勤型、文书型”实习生向辅助案件调查、侦查、批捕起诉、审判、调解等“办案型”实习生转变,提高实践的针对性、有效性,从而以实习促就业,以就业带动新的实习基地建设。同时,和实习单位签订人才培养协议,探索“定单式法律人才培养模式”。
四、结语
法学教育在法治建设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法学教育的成败关键在于法律人才的培养。法律人才的培养重点在于法学本科教育。有鉴于此,我们应当认清当前法学教育中的问题,并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时,结合我国的法律人才培养理念实行应用型法学专业教育。这不仅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明显改善,职业道德素养、专业素质进一步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就业和创业竞争力明显增强,更为我国的法治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陈煜儒.学生毕业后不会办案, 我国国际私法教学遭遇挑战.法制日报, 2005.11.15.
[2]何勤华, 陈灵海.统一司法考试后的法学教育.华东政法学院学报, 2003 (1) .
[3]季连帅.多种教学方法在国际私法教学中的应用.教学研究, 2010 (05) .
[4]李万强.大国际私法观辩证.法律科学, 2007 (2) .
[5]刘萍.从“板式”国际私法到“网式”国际私法——国际私法教学体系探索.法学教育研究, 2010 (02) .
[6]王晨光.法学教育的宗旨——兼论案例教学默示和实践型法律教学模式在法学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和关系.法制与社会发展, 2002 (6) .
[7]王凤珍.21世纪法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4, VOL27 (4) .
[8]肖永平.法律的教与学之革命——利用多媒体开展国际私法教学的理念、模式和方法.法学评论, 2003 (3) .
[9]谢潇.读《国际私法原理》探讨教学思维模式的新变革.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2, VOL5 (2) .
【教学论视角】推荐阅读:
顺应论视角12-03
教学实践视角10-19
教学创生视角10-20
教学新视角07-08
英语阅读教学新视角05-11
传播视角下音乐教学06-10
语文教学的学生视角07-11
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05-25
观察法视角下舞蹈教学09-07
语用视角下的童话教学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