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创生视角

2024-10-20

教学创生视角(共11篇)

教学创生视角 篇1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 教师往往预先设定教学目标、内容以及方法, 并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掌握知识。在长期的教学经验总结中, 笔者发现预设式教学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与之相对的创生式教学反而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

教学创生是指“教学看作是师生以已有的教学文本和教学计划为基础进行创造和生成的过程”。常见的创生式高中英语写作策略包括情景式教学策略、头脑风暴式教学策略、过程性教学策略和导学性教学策略。

一、情景式教学策略

情景式教学策略是指写作的题材来源于生活, 生活的情景再现于写作, 在文章中表达出真情实感, 而不是一味地拘泥于不符实际的条框背景, 只靠想象描写场景, 写出言不达意、毫无生命力的文章。

试比较以下两例写作题目设置。

例1:假设你的美国朋友特别熟悉中国戏曲文化。10月5日下午2 : 00在天津大剧院将上演《梁山伯与祝英台》。请你根据以下提示, 给你的美国朋友写一封英文电子邮件, 邀请他一起观看演出。

写作要求:提出邀请并简述原因;请求对方回复;让你的朋友在观看结束后作出简单的评价与建议。

例2:请以《我最难忘的一天》为题写一篇短文。

与例2相比, 例1更加具有情景性, 有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头脑风暴式教学策略

头脑风暴式教学是一种颇具趣味性的教学策略。它要求学生根据题目中的少量信息, 运用头脑风暴发挥出无限联想, 写作过程更加自由和开放。

试比较以下两例写作题目设置。

例3:Write an essay of 160-200 words based on the following drawing. In your essay, you should:

1) describe the following drawing briefly;

2) explain its intended meaning.

例4:For this part, you will write a essay explaining why it is unwise to judge a person by his appearance.

例3是头脑风暴式教学策略的典型范本, 有助于学生体验教学创生的快乐。

三、过程性教学策略

为了迎合应试教育的需求, 大多数英语教师只注重学生的写作结果, 而不注重写作过程。教学创生则注重对学生写作过程的训练, 使学生在写作过程训练中增强对文章整体结构的把握能力, 从而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例5:教师列举写作中常用的并列用语, 并引导学生利用这些词汇润色作文。

as well as / not only...but (also) / including

1) Not only do computers play an important par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t also play an informative role in our daily life.

2) All of us, including the teachers, will attend the lecture.

=All of us, the teachers included, will attendthe lecture.

3) He speaks French as well as English.

= He speaks English, and French as well.

= He speaks not only English but also French.

4) E- mail, as well as telephones, is playing an important part in daily communication.

例5就是过程性教学策略的良好展现, 有助于增强学生对英语写作的整体性把握。

四、导学性教学策略

在导学式教学策略中, 学习的中心思想是在清晰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策略基础上, 按照明晰的教学流程, 有计划分步骤进行写作训练。这种方式能使学生明确自己每一步应该做什么, 对教师的教学进程充分的了解, 使学习过程从容不迫。

试比较以下两例写作题目设置。

例7: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在写作过程中提出原因, 并教授常用语句的开头。

写作过程中针对提出原因列举几种表述方式:

There are many reasons for...

Why....? For one thing...

The answer to this problem involves many factors.

Any discussion about this problem would inevita⁃bly involves...

The first reason can be obviously seen.

Most people would agree that...

Some people may neglect that in fact...

Others suggest that...

Part of the explanation is...

文章开始语句表述方式:

When it comes to..., some think...

There is a public debate today that...

... is a common way of ..., but is it a wise one?

Recently, the problem has been brought into focus.

例8:学习写一篇议论文。

1. 写作指导:写好一篇议论文, 通常要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论证。只用一种论证方法写成的议论文是很少见的。常见的方法有因果法、类比法、列举法和比较与对比法。

2. 课堂训练:谈谈你对“Books are the ladder of human progress.”这一观点的看法。

较之于例8, 例7更具有导入式学习的特点, 由浅及深, 为学生提供逐步学习的过程。

结语:随着英语在中国的日益普及, 创生式教学策略必然会向传统教学模式发起挑战。英语写作是英语学习和表达的关键板块, 能够考查学生对单词、短语以及语法的运用能力, 甚至能够为学生提供新颖的思考方式, 有助于在教学之初培养他们对英语的浓厚兴趣。相信创生式教学策略会在日后的高中英语有效写作教学中得到进一步普及和发展。

教学创生视角 篇2

——以成都市武侯区2020年八下零诊第20(3)题为例

摘要:新课改和“双减”政策下,对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发展并高效开拓学生思维能力是关键,其中一题多解能快速培养学生深度思考的能力,并通过多种方法中择优使用提升学生批判意识,达到“分享—创生”教学模式的本质目标。

关键词:分享—创生;一题多解;自信课堂;

在双减背景下,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除了对老师的素质要求更高以外,更是对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培养学生善以数学的角度和思维方式去看待客观世界,并进行理性地分析、严密地求证,富有逻辑性的推理和清晰准确的表达地过程中,理性和逻辑始终贯穿其中。几何题目是数学核心素养的综合体现,灵活多变又妙趣横生,新颖的背景和丰富的内容使得几何综合题目成为了数学核心素养考查的重中之重。几何题目的一题多解更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思维、灵活迁移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熟练识别基本图形和应用性质,并且促进学生学以致用的创新能力。“分享—创生”教学模式下的混合式多路径自信课堂旨在培养学生深度思考的能力和批判意识,建立逻辑和理性的思维模式,下面以成都市武侯区2020年八下零诊第20(3)题为例,谈谈基于“分享—创生”教学模式下的自信课堂研究和思考。

一.题目呈现

二.思路赏析

1.“‘分享—创生’教学的初中数学混合式多路径自信课堂”的核心在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一题多解正是在不同题目背景下,对不同几何特征的把握和处理就会选择不一样的辅助线做法,进而得到不同的解法。

2.在数学学科的六大核心素养中,几何直观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想要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需要同学们对基本图形、相应的几何性质,常见的构造辅助线的方法掌握熟练,在遇到具体问题是,能快速根据题目中的已知信息进行处理。如图:

3.在数学学习中,适当的知识迁移能更快促进同学们掌握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快速理解相同知识点在不同几何背景下的区别和联系,能增强数学学习核心素养。如下做法由中点联想到中位线,进而想到中位线的性质自然可以想到辅助线的做法······

三.教学感悟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一题多解的教学模式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更能开拓学生的思维模式,培养自信和理性的人格特质。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中,“分享—创生”教学模式所提倡的学生和教师身份灵活转换,让原有的老师的“教”和学生被动的“学”,老师作为教育者,学生作为被动的接受者这样传统不对等的关系变得更加平等。教师学生、学生教师的角色转换让学生的学习由积极主动内化到输出,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只有听,更有思考时思维火花的碰撞,选择时方法优劣的判断,讲解时择优讲解的抉择,以及学习过程中个人成就感的达成,学习伙伴的融洽交流,从而使得枯燥的习题讲解变得有趣。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逐渐提升,课堂氛围也会更加活跃,老师的教学也会更加轻松。学生愿意学,成绩提升也就是自然而然的结果,更重要的是不光让学生学会了知识,掌握了技能,更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倾听,善于表达,成为一个“眼里有光,脸上有笑,心中有人”的自信少年。基于“分享—创生”教学模式下的自信课堂得以实现。

教学创生视角 篇3

【关键词】英语写作 创生视角 教学策略

一、在教学创生视角下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性

在教学预设的基础之上建立了教学创生模式,因此教学创生模式有效的转变了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教学创生模式对突破了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这种英语教学理念主要是以教材以及教学计划为前提保障,并开展一系列的创造性教学活动,从而有效的提高英语写作教学效率。

由于写作与其他英语教学模块不同,写作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并不是一种单一的模式,因此,应当以教学目标为核心,不断改变教学模式从而才可以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创生教学模式是学生与教师在现有的教学基础之上进行创造的过程,通过应用学生较为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从而让学生自己创造,并逐渐生成具有自己的写作风格,促进学生向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二、在教学创生视角下的高中英语写作的教学策略

教学创生是以教学预设为前提基础,并改变教学预设中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将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转变。以教材与计划为基础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创造与生成。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可以有效的提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写作效果。

1.应用过程教学法提高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效率。有效的利用过程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英语写作中找到重点,该英语写作教学的核心在于高中英语写作的整个过程,教师在应用该英语写作方法的过程中应当重视教学节奏的掌握,有效的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英语写作水平。学生在写作过中,应当注重对自身写作思维的培养,使得创作出来的文章更具感染力。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加强对复句以及从句的应用,从而帮助学生写好文章,掌握写作节奏,使得文章的句子更加通顺有条理。通过使用过程教学法,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英文写作水平,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有着极大的好处。

2.加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的写作能力奠定基础。如果想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就必须加大学生的阅读量,并不断的累积写作素材。通过大量的阅读能够很快的累积写作素材,从而让学生的英语作为更加的有内容,更加的充实。通过长期的阅读可以为学生的英文写作提供较为丰富的材料,增强学生对英文写作背景的了解。大量的阅读还可以让学生接触大各种各样类型的文章,加深学生对各类文章的认识。作为英语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一些阅读资料并鼓励学生阅读。学生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完成对写作素材的累积,同时还应当对文字的写作结构进行分析,从而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文章的写作方式,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

3.有效应用交际写作法完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有许多写作方法,应用交际法作为英语写作方法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写作方式经常被学生应用在写作创作中。英文写作与实际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情景交际写作法要求学生在进行写作的过程中应当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从而写出学生真实的内心情感。交际写作法与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通过以学生自身的情况来作为创造的出发点。交际写作法可以增强学生对文章的写作技巧,并加深学生对相关学科的人事,从而增强英语写作效率。

比如,在进行英语写作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自己来确定信件的格式,为了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写信的水平,给学生设立出以下情景:假设你有一名来自美国的朋友,名字叫Lily,她非常喜欢中国的名胜古迹,因此,Lily希望你可以为她介绍一下这些名胜古迹。在进行写作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熟练掌握好每个名胜古迹的相关英文表达方法。然后在对相关语句的语法进行分析,通过这种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掌握信件的写作方式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

4.英语是单词和语法的综合,所以单词和语法都要拿下。对于单词,加强记忆的频度,记忆的间隔不要太长,否则你辛苦积累的记忆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淡化,最重要的是,记单词的时候,不要忘了阅读,一边记单词,一边看文章,这样可以把孤立的单词串联起来,记忆的效果会加倍.再次是语法,学习语法,首先要明白什么是主谓宾定状补,什么是系动词,什么是直接宾语,间接宾语,这些是学习语法的基础。总之对于写作来说,积累很重要,在做题的过程中,你把各种体型都总结了一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阅读是个人经验积累多少的问题,只有保证一定的练习量,你才能用质的提高!平时读报,或者做题的时候,发现有好的句子好的词汇,你要抄下来,长期下来,你的作文会有提高的,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提高过程可能很缓慢,但是最后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总结

高中英语写作作为我国高中英语教学当中的主要成分之一,重点对其教学是英语课程中的重要环节,为了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教育工作者应当针对英语写作教学进行研究与分析,从而可以总结出最为科学的英语写作教学方法与策略,为达到提升我国高中生英语写作能力而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广超.教学创生视角下的高中英语有效写作教学策略[J].教育学术月刊,2012,(05).

教学创生视角 篇4

在教学预设的基础之上建立了教学创生模式, 因此教学创生模式有效的转变了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教学创生模式对突破了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 这种英语教学理念主要是以教材以及教学计划为前提保障, 并开展一系列的创造性教学活动, 从而有效的提高英语写作教学效率。

由于写作与其他英语教学模块不同, 写作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并不是一种单一的模式, 因此, 应当以教学目标为核心, 不断改变教学模式从而才可以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创生教学模式是学生与教师在现有的教学基础之上进行创造的过程, 通过应用学生较为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从而让学生自己创造, 并逐渐生成具有自己的写作风格, 促进学生向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二、在教学创生视角下的高中英语写作的教学策略

教学创生是以教学预设为前提基础, 并改变教学预设中的教学目标与内容, 将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转变。以教材与计划为基础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创造与生成。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 可以有效的提升教学效率, 提高学生的写作效果。

1.应用过程教学法提高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效率。有效的利用过程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英语写作中找到重点, 该英语写作教学的核心在于高中英语写作的整个过程, 教师在应用该英语写作方法的过程中应当重视教学节奏的掌握, 有效的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英语写作水平。学生在写作过中, 应当注重对自身写作思维的培养, 使得创作出来的文章更具感染力。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加强对复句以及从句的应用, 从而帮助学生写好文章, 掌握写作节奏, 使得文章的句子更加通顺有条理。通过使用过程教学法, 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英文写作水平, 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有着极大的好处。

2.加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为学生的写作能力奠定基础。如果想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就必须加大学生的阅读量, 并不断的累积写作素材。通过大量的阅读能够很快的累积写作素材, 从而让学生的英语作为更加的有内容, 更加的充实。通过长期的阅读可以为学生的英文写作提供较为丰富的材料, 增强学生对英文写作背景的了解。大量的阅读还可以让学生接触大各种各样类型的文章, 加深学生对各类文章的认识。作为英语教师, 应当为学生提供一些阅读资料并鼓励学生阅读。学生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 不仅需要完成对写作素材的累积, 同时还应当对文字的写作结构进行分析, 从而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文章的写作方式, 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

3.有效应用交际写作法完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有许多写作方法, 应用交际法作为英语写作方法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写作方式经常被学生应用在写作创作中。英文写作与实际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情景交际写作法要求学生在进行写作的过程中应当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从而写出学生真实的内心情感。交际写作法与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通过以学生自身的情况来作为创造的出发点。交际写作法可以增强学生对文章的写作技巧, 并加深学生对相关学科的人事, 从而增强英语写作效率。

比如, 在进行英语写作的过程中, 需要学生自己来确定信件的格式, 为了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写信的水平, 给学生设立出以下情景:假设你有一名来自美国的朋友, 名字叫Lily, 她非常喜欢中国的名胜古迹, 因此, Lily希望你可以为她介绍一下这些名胜古迹。在进行写作之前, 教师可以让学生熟练掌握好每个名胜古迹的相关英文表达方法。然后在对相关语句的语法进行分析, 通过这种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掌握信件的写作方式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

4 . 英语是单词和语法的综合, 所以单词和语法都要拿下。对于单词, 加强记忆的频度, 记忆的间隔不要太长, 否则你辛苦积累的记忆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淡化, 最重要的是, 记单词的时候, 不要忘了阅读, 一边记单词, 一边看文章, 这样可以把孤立的单词串联起来, 记忆的效果会加倍.再次是语法, 学习语法, 首先要明白什么是主谓宾定状补, 什么是系动词, 什么是直接宾语, 间接宾语, 这些是学习语法的基础。总之对于写作来说, 积累很重要, 在做题的过程中, 你把各种体型都总结了一遍,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阅读是个人经验积累多少的问题, 只有保证一定的练习量, 你才能用质的提高!平时读报, 或者做题的时候, 发现有好的句子好的词汇, 你要抄下来, 长期下来, 你的作文会有提高的, 需要说明的是, 这个提高过程可能很缓慢, 但是最后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总结

高中英语写作作为我国高中英语教学当中的主要成分之一, 重点对其教学是英语课程中的重要环节, 为了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教育工作者应当针对英语写作教学进行研究与分析, 从而可以总结出最为科学的英语写作教学方法与策略, 为达到提升我国高中生英语写作能力而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广超.教学创生视角下的高中英语有效写作教学策略[J].教育学术月刊, 2012, (05) .

教学创生视角 篇5

【关键词】教学创生视角下 高中英语有效写作教学 策略研究

高中英语有效写作教学实现的迫切性在于,英语写作是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英语写作能够体现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主要原因就是英语写作考察英语各方面的水平,包括词汇量,词组掌握情况,连接词,介词等的应用情况,句子类型掌握情况,以及句子应用能力,全面的考察学生英语各方面能力高低,教师能够以此为基础来制定相应的英语教学方案,有方向有目标的提升学生英语薄弱之处,而提升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采取的主要方式就是在教学创新视角的引导之下,提出相应的写作教学策略,改变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

一、教学创生视角下的高中英语有效写作教学策略分析

教学创生视角简单的来说就是教学改进,在基于现实信息以及基于方向明确基础之上,进行教学方案的改进,教学内容的改进以及教学目标的改进,突破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提高,促进教学的整体发展进步。教学创生视角下提出高中英语有效写作教学策略,能够保证策略与教学现状的吻合性,能够实现高中英语写作教学进一步发展。

1.高中英语写作教学观察欣赏分析化。高中英语写作教学讲求循序渐进,需要逐步的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写作能力以及对于英语知识的运用能力,对于英语知识的整合性能力等,因此采取的高中英语有效写作教学策略分为三部曲,第一步为观察欣赏阅读,在学生有一个基本的写作意识以及写作方向之后,第二步采取模仿写作,让学生逐渐掌握写作技巧以及写作能力,第三步为创新写作,即学生在能力较为成熟之后,采取自我写作的方式开展,在这三步骤的引导之下,实现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稳步提升,实现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有效化,全面化的促进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提升。高中英语写作教学观察欣赏分析化,即教师在写作任务安排之前,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时间、资源,让学生自主阅读英语文章,欣赏文章优秀语句,观察文章亮点,进行相互探讨,相互分析,在该过程中教师进行引导,对于学生谈论偏差以及学生概念理解错误的部分进行纠正,在该过程中学生能够了解好文章的具体特点,能够了解英语写作中需要掌握的关键点,对于学生英语写作学习有较为深远以及直接的影响,能够坚实化学生的英语写作基础以及英语写作意识。

如教师给出的写作主题为Use of Free Time,教师选择足够的与时间相关的英语文章、小说、名言等让学生进行查阅,寻找出文章小说中的精彩桥段以及语句,进行欣赏以及相互分析,教师在该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往时间重要性以及时间利用方向偏重,让学生对于时间方面的英语词汇掌握更为完全,对于时间方面的段落以及描写、名言等更为熟知,这样在教师布置Use of Free Time这一写作主题的同时,学生能够快速的将阅读的内容引用应用,实现写作内容的饱满以及写作句子的多样,进一步提升写作的质量以及写作的效率,学生在不断的应用难度较高的句式、句型过程中,能够逐渐积累满足感以及自信心,这对于进一步促进学生英语写作积极性提升有相应的作用,学生对于英语阅读的重视程度也会相应的提升,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以及知识积累意识,同时能够逐渐的增加学生的英语知识量。

2.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摘记模仿化。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摘记模仿化,是在观察欣赏分析教学较为成熟之后运用的,即教师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摘抄优秀的段落语句,在对摘抄的内容进行模仿,模仿的长度不限,可为一句话,一段话,或者一篇文章,该种教学方式能够实际的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能力,为学生写作质量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学生在阅读著名外国小说Jane Eyre时,根据个人的喜好,根据自我的感知,选择阅读的章节,以及阅读的重点,进而选择对于自我冲击最大的,自我感觉最经典的语句进行摘录,如选择Life is too short, can not be used vengeful build hate,首先学生需要了解该句子的含义,为生命太短,不能用于记仇蓄恨,在了解该句子的核心句式,即sth be too···,can (not)be used sth,进行实际的模仿,模仿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模仿的重点,以及模仿的注意事项,不能够出现与原句过于相似,这样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不利于学生写作的突破,模仿合格的句子需具有一定新意,如The room is too small,can not be used for storage,不合格的句子例如Life is too short, can not be used to play。

3.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尝试创新化。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尝试创新化,即学生根据之前掌握的英语知识,以及英语写作能力,进行创新写作,题目以及写作内容由学生自己决定,写作的结果有教师判断,判定的标准为创新度,写作连贯性,错误,写作水平以及写作内容新颖性等,进行各方面分别评分,让学生及时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行有方向的改进。

二、结束语

教学创生视角下的高中英语有效写作教学实现,能过推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长远性发展。

参考文献:

教学创生视角 篇6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创生性教学,教学观念,教学资源

普通高中新课程呼唤教学理念的更新与教学实践的变革, 如何在有限的空间、时间和资源状态下追求最大的教学收益, 是教学实践者成功的标志。创生性教学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创生性教学就是追求创造、生成和拓展性的教学。它为实现新的课程目标提供了时间和空间的保障, 是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创生性舒展和发挥的舞台, 因此提倡创生性教学是教学改革的要求。

一、创生性教学的实施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展, 世界各地的教育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单纯地掌握知识已不再是教育唯一的目标, 获得知识的方法, 以及懂得如何运用知识变得异常重要。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学会决定、处理冲突、解决问题和建构知识是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教育者不仅要教育学生, 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差异性,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二、实施创生性教学, 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目前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上课讲得多, 学生主动参与得少。有的教师错误地认为, 只有多讲, 学生才能学会, 怕漏掉其中某一个知识点, 从而进行满堂灌, 降低了教学效率。

2.课堂上教师发问多, 学生提出问题少。有的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 不断地向学生提出问题, 却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有的提问太简单, 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

3.课堂上自学探究多, 课前预习做得少。有的教师布置预习太笼统, 只让学生看书, 许多学生缺乏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上课留时间让学生预习, 导致教学效率大大降低, 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4.教学目标单一, 三维目标融为一体少。有的教师没有认真理解创生性教学理念, 只重视传授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忽视了其它的教学目标, 以及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技能的训练。

5.有的教师只重视学生对问题答题的“对”或“错”的结论, 忽视了对学生做题过程中思路与方法的指导。

上述问题影响着创生性教学的运行, 教师应彻底转变教学观念。只有改变教学观念, 才能使教学行为、教学效果改变。因此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 给学生充分的创生时间、空间。

教学的本质应该是尊重学生的个性, 课堂应最大限度地成为学生自我展示的平台, 应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中。教师要少讲、精讲, 给学生多留点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学习, 让学生课前做好充分准备、课堂合作和探究, 在创生的舞台上充分发挥。

(二) 转变角色, 给学生充分的创生权利。

传统教学中, 教师占主导地位, 是课堂上的权威, 教师讲的内容学生要无条件接受。新课改要求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管理者、指导者, 明确自己作为指导者的责任, 在教学中给学生充分质疑的权利, 尊重学生的观点, 即使学生的观点不够成熟, 甚至偏激, 教师也要尊重并加以引导。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创设教学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学生学习智能的发展。

(三) 备课时让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

教师备课时应充分了解和掌握课程目标, 深入了解不同层面的知识基础, 学生的困难及实际需求。对要设计预习课的内容, 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让学生为创生性课堂做好充分的准备,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利用有效教学资源进行创生性教学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以人为本, 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本, 教学目标是三维目标, 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既要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 又要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让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 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新课改的理念,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发现真理, 掌握规律。习题教学中应注意分析解题思路, 对学生错误的结论, 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原因, 真正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真正实现课堂的优化, 教师必须给学生创生的学习平台, 利用有效的教学资源, 开展创生性教学, 提高教学时效。

(一) 利用教材资源开展创生性教学。

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 现在的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教材主要从学生兴趣和经验出发, 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选择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内容。教材能及时反映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 这体现了它多样、有趣、富探究性的特点。我们应充分利用教材, 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只要进一步挖掘、开发创生性教学的宝贵资源, 只要创意有方、引导有方、激发有方, 都可以创造性、生成性地把学生带入一片新的天地。

《鸿门宴》教学的一个重点就是分析人物形象。学生对刘邦、项羽、张良等人的分析基本意见一致, 对范增的分析较有争议。传统教学中, 都给予范增较好的评价, 认为他忠诚、老谋深算。项羽的失败, 除了他性格的缺点外, 最主要的是不听范增的劝告, 放虎归山, 让刘邦有了他日图起的机会。有的学生却认为范增不是“老谋深算”, 原因是:“刘邦以上厕所为借口逃走, 老谋的范增怎么没看出来?刘邦逃走后, 大概时间久了, 项羽就派陈平去叫刘邦, 却为什么不能将刘邦召回?那么长的时间, 范增为什么没起疑心, 没补救行动?”学生抓住文本, 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有不同的看法, 教师应尊重学生思维的火花。

《郑伯克段于鄢》, 传统教学中都把郑庄公定位为一个“阴险狡诈的不孝不悌之人”。为巩固统治地位, 他把共叔段赶出国外, 把他的母亲投入地牢, 并发誓:“不及黄泉, 无相见也!”但学生结合文本, 认为郑庄公的所作所为是无奈之举, 原因有二:一是姜氏的偏心。姜氏因为庄公逆生, 不喜欢庄公, 请求将制地作为共叔段的封邑, 又请求将京作为共叔段的封邑。共叔段将袭击郑庄公时, “夫人将启之”, 姜氏的做法确不是一个母亲的作为。二是共叔段自吞恶果。共叔段倚仗母亲的宠爱得寸进尺, 私欲太强, 不守先王之制, 超制兴建自己的封邑京, 执迷不悟, “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又“收贰以为已邑, 至于禀延”, “将袭郑”, 不忠不仁, 庄公无奈才将共叔段打败, 共叔段是咎由自取。学生创造性的解读, 给了郑庄公一个客观的评价。

《雷雨》教学探究中, 学生对周朴园的评价也很有创造性。学生认为周朴园“可怜”, 也是个悲剧人物。可怜原因有三:一是周朴园带着面具生活;二是一生婚姻不幸;三是晚景凄凉, 三个儿子两死一走, 两个女人一痴一疯。周朴园不只是悲剧的制造者, 还是悲剧的承受者。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理解可以见仁见智, 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解读, 会有不同的认识。教师应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观察, 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理解, 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度, 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学生也一定能“生成”许多智慧。课堂教学中, 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资源, 我们会看见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再创造。

(二) 利用课外资源开展创生性教学。

不同教育情境下的课程资源状况可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 但只要我们用心识别、开发和运用, 可用的课程资源是丰富多彩的。大地、小草、高山、河流, 它们对于实现课程目标, 发展学生感受与表达美的意义和功能都是同样的。2007年的雪灾, 是全国关注的大事, 雪灾的灾情可以结合媒体有所了解, 也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关注自己生活的环境变化, 加深了解;汶川地震的惨状, 我们不能亲眼看到, 但灾后人们的爱心援助随处可见;“三鹿奶粉”的曝光, 可透视出食物的质量安全问题, 政府官员问责制等。让学生关注时事, 关注这些教材外的教学资源, 对这些事情进行分析, 他们会更有兴趣, 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 从而丰富写作素材, 解决作文中材料贫乏、陈旧的难题。教师应指导学生走出校园, 注意观察, 养成勤于积累、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可以给学生丰富的联想, 捕捉这一瞬间的灵感, 并将这些生成的智慧写进笔记本里;高楼林立的大城市, 商业发达, 形象生动的广告语让学生想象很多, 让学生将其认为的广告语中的精华摘抄下来, 并写几行分析语;出门旅游, 每个城市中的市徽, 每个旅游景点都有“眼睛”, 抓住最具有象征意义的景物, 摄影下来, 并为之写一段解说词。做生活的有心人, 认真开发和利用这些课外资源, 在教学中让学生把这些精华拿出来分享, 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的美好, 并能训练学生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

(三) 利用教学“意外”及时进行教学资源的创生与开发。

一个语文教师, 即使备课工作做得相当好, 教学中发生的各种问题与景象是无法预见的, 因此, 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中的“意外”, 创造性地开展教学, 使教学中的“意外”变成精彩。在教学《鸿门宴》时, 学生提出一种“假设”:“假设曹无伤没有告密, 假设项羽听从范增的建议, 假设樊哙不出现, 假设刘邦没有及时逃回军中, 形势会有怎样的变化?”在教学《祝福》时有的学生对祥林嫂多次改嫁心存怀疑;教学《愚公移山》时, 有的学生认为愚公是“真愚”, 对传统评价“愚公不愚”提出批判意见。我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研读课文, 然后讨论。学生生成了许多智慧的火花, 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大的训练, 也培养了批判意识。语文教学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尊重学生的发现, 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这是教师必须理解的精神, 这要求教师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抓住瞬间的机遇, 巧妙处理课堂中的意外事件。教师在课堂上既要放得开, 又要收得拢, 在尊重学生多种答案的基础上, 引导他们总结出更完美的结论, 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职责。

创生性教学, 给了学生较宽的创生平台, 也给我们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进行创生性教学, 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是基础, 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更多创生的平台, 充分利用创生资源进行创生性教学, 学生创生性思维的花朵一定会盛开得灿烂, 芬芳逼人。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7.

[2]周卫勇主编.点击高中新课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3.

[3]晓芬主编.语文教学与研究.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 2008, (2) .

教学创生视角 篇7

一、J老师教学模式的创生过程分析

J老师, 女性, 初中英语教师, 教龄十八年, 先后在Y中学和F中学任教。在教学中生成了“纵向合作、横向竞争、主动愉悦”教学模式。纵向合作是指按照学生的身高程度和适应程度, 分成四个大组, 每个大组是两列:一列男生一列女生。同桌两人则形成一个合作的最小单位, 同桌两人推选出一个负责人;在前后位之间四个人, 形成一个小的合作组, 四人小组自己推选小组长, 这个小组长是实施整个教学最关键的部分。每个大组是一个合作团队, 设一个学习组长, 学习组长的任务是帮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学习组长像老师一样下位进行辅导。横向竞争是指四个大组之间进行竞争。不是答对一个问题给一个评价, 而是把问题和做答的评价方式以及学习的整个过程融到一起, 形成一个横向竞争。通过纵向合作和横向竞争, 整个课堂最后达到主动愉悦的目的。

1. Y中学的从教经历

J老师的父亲是教师, 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从事教育事业。在谈到父亲的影响时, J老师说:“当老师是我从小的梦想, 也是我喜欢的工作, 没想过别的, 受我父亲的影响, 他一直都希望我们家三个孩子都能当老师。我从小就觉得我父亲特别优秀, 总喜欢去模仿他讲课, 觉得那种感觉挺好, 然后就考了师范。”师范毕业后, J老师服从学校分配来到了Y中学, 在这里她首先得到教研组长赵老师的帮助。

J:刚参加工作, 赵老师就一步一步地引导我去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课堂。我现在还记得上第一节课的时候, 我们教研组长 (赵老师) 就去听我的课, 听完以后, 他没评价什么, 只说:“我下午有课, 你去听我的课吧。”然后我就去听了。听了以后才知道, 原来课是这么上的。

我:他是怎么上的?

J:他是一个很有名气的老师, 课上得有条不紊, 然后我就想, 课应该这样上。人家不会说我们的课有什么问题, 让你自己去感受, 但一看就知道你上得怎样。不过, 他说了一句话:“你很有潜力, 一定能把课上得很好!”其实就是他这句话给了我信心。以后就不停地思考怎么样把我的课上好。那时候关于教法的书籍非常少, 最先弄透的是大学里发的那本教学法, 再后来就不断买书。这样看完书, 再去尝试。加上自己的勤奋, 把握了每次开公开课的机会, 让自己一点点成熟起来。

在回忆起这所她工作了15个春秋的学校时, J老师露出深深的感激与留恋之情。

J:我离开以后, 那个学校让我最留恋的地方就是学校氛围。所以现在也经常打电话联系。

我: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氛围呢?

J:就是大家都会想自己的课, 看别人怎么上, 想怎样把自己的课上好。学校每次有老师参加赛课, 大家都很齐心。参加比赛不是一个人的事, 是全组的事, 大家都会帮你想怎么上, 哪个环节用什么方法。所以在那个氛围里面, 我觉得自己很幸运也很感动。那时候同事之间有很多话说, 我们外语组坐在一个办公室。每周二下午进行集备, 一下午所有的外语老师都参加, 先是大组长说说有什么事, 比如说英语组要做什么, 就是总结计划一下, 下周有什么事, 然后就开始备课。

我:那时的集备具体是怎么做的?

J:那时没有现在集备得详细。先说这个单元上几个课时, 每一天都进展到什么程度, 然后这里面有什么语言点, 重点是哪个, 有的时候还讨论这个课怎么上, 用什么方式导入呀什么的。还有幸运的呢, 电脑刚刚兴起的时候, 我们学校那会儿就全部换电脑了。我们每个英语老师都配了电脑, 然后派专门的老师挨个教。从最基本的开始做, 然后电脑也开始用, 课件也开始做。

2. F中学的从教经历

工作15年之后, J老师从一座小城市到了大城市, 来到F中学。在新的工作环境, 怀着自己对教学的热爱之情, J老师仍然有很高的自我期许, 充分利用F中学的资源, 不断尝试教学上的改变。正如F中学的M校长所谈到的:

M校长:我们F中学有十六字的办学理念:科研引领、优质轻负、守正出奇、自主多元。这十六个字体现在我们的办学教育方面, 也体现在我们的教学教研方面, 也体现在我们的学生发展方面。首先, 我们非常重视教学教研, 通过每个月的专家讲座, 通过集备, 通过教研组活动, 通过常态课与展示课, 关注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达到优质轻负的目的。在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方面, 我们的宗旨是守正出奇, 也就是说, 我们会按照学生的发展规律, 按照办学的规律, 尽可能地创造一些适合我们学校特色的科研……老师们的工作都很忙, 确实很辛苦, 对他们既要推一推, 也要拉一拉。凡是参加课题的老师学校都发放一定的科研经费, 从2009年开始, 我们每年通过学生反映、所在班级的教学成绩、评选小组成员平时听课, 考察平时课堂与所申报教学法的符合状况、教师个人答辩、有关教学法材料的整理, 评选出校级优秀教学法。像J老师的教学法被评选为优秀教学法后, 学校除了一次性的奖励外, 还每个月给500元奖金, 这个奖金一共发放三年。J老师本人是一个对教学具有内在兴趣的人, 对教研非常感兴趣。她做这种模式的初期, 是凭着对教学的一种感觉, 凭着想提高教学效果这样一种心情去做的, 并不是在某种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学探索。当然她平时也很注重看一些理论书籍, 包括和我探讨一些理论问题。可以说J老师这种模式基本属于一种“草根式”的生成。

J:可能是自己对教学非常感兴趣, 也非常喜欢去研究, 所以我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后, 就喜欢带回家去研究它, 然后再让其他老师也看一看, 究竟这个问题要怎样解决, 不断地进行学习。接下来是反思。一般情况下, 上完课以后, 我会让学生把这节课认为上得最精彩的地方写下来, 感觉心理上不是很舒服的地方写下来。写下来以后就想要怎么去做, 也就是接下来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第二天的课堂上一定要有所改变。再就是归纳总结。归纳总体来说, 一定要有创新。这个方法用两天一定要与前一天有不一样的地方, 每一节课, 一定要有自己最精彩的地方。我在教学中花了很多的时间在研究上, 对我来说是受益匪浅。不仅是在理论知识上的提高, 更重要的是你能不能跟上这个时代的步伐。初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后, 为调查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的认可度, 我广泛征集学生们的意见和方法, 以便于后期的调整和改进。

J老师在谈到F中学时, 她对这里的两位校长心怀感激。

J:我非常感谢F中学的两位校长, 一位是我们的W校长, 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 他主张让我们学校的老师有更多外出学习的机会。在其他中学参观学习的时候, 我对“合作”的理解更清晰了一些, 以前也有在课堂上用“合作”的方法, 但是那个时候还不是很清晰。学习之后呢, 这个“合作”更清晰了, 能把它和已有的教学法融入到一起了。另外就是M校长, 他深厚的理论知识给我们的教学实践做了很好的指导。自从三年前M校长来到我们学校以后, 学校所有的老师都开始做教学研究, 他经常去听老师们的课。听了几次我的课以后, 他就找我谈话。我主要感谢他的“慧眼”, 能够在F中学看出我是一个有些方法的人, 最先发现我的人就是他了。M校长对我的方法给予了肯定, 不断让我去总结。他告诉我, 就把自己是怎么上课的写出来就好。我在写的过程中不断反思, 才让课型清晰化。写完他再帮我看, 告诉我问题在哪里, 再让我改, 就这样不断地反思改进。我的教学模式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之下总结成型的。

同时, 一个教学模式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地学习、尝试、反思和改进。

J:一个教学法要生成, 我总结了八个字:交流学习, 主动反思。我在学生“竞争”方面是有十几年的研究经验了, 从工作以后就开始在这方面去寻找一个方法。我觉得英语课堂本来就是非常活泼的, 不应该是死气沉沉的, 我就想办法改变课堂方式。最开始就是根据中央电视台李咏主持的《幸运52》, 当时就想我们课堂中能不能也采用这种竞争方式, 就是根据这个想法在课堂上不断进行尝试。

二、J老师教学模式创生过程的影响因素探讨

本文借用布迪厄的场域 (field) 和习性 (habitus) 及其之间本体论上真正的契合来表达上述的学校、教师及其之间的关系。教师教学模式的创生, 既不能仅仅依靠教师的主观性, 也不能仅仅依靠学校中社会结构的客观性, 而是由经年累月的历史性行动产生的学校和教师之间双向关系作用的结果。惯习和场域之间的关联有两种作用方式。一方面, 这是种制约 (conditioning) 关系:场域形塑着惯习, 惯习成了某个场域 (或一系列彼此交织的场域, 它们彼此交融或歧异的程度, 正是惯习的内在分离甚至是土崩瓦解的根源) 固有的必然属性体现在身体上的产物。另一方面, 这又是种知识的关系, 或者说是认知建构的关系。惯习有助于把场域建构成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 一个被赋予了感觉和价值, 值得你去投入、去尽力的世界[1]。

1. 学校场域的影响

学校场域是指学校层面上关于教学模式生成过程中的各种权力、制度、组织和文化要素, 及其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的网络。包括学校对教学模式生成的期望, 提供的环境等。学校场域中作用于教师教学模式创生的要素主要有:领导风格与管理制度、办学理念、学生反馈、发展空间、交往社群、时间因素等。

(1) 领导风格与管理制度

三年前, M校长来到F中学, 他的到来对这所学校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新的理念, 同时也对老师们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不管时间多紧, 工作量多大, M校长都坚持每周去听老师们的课, 参加各个教研组的集备活动, 每年进行校级优秀教学法评选。此外, M校长还利用了经济手段来激励教师。对获得学校优秀教学法的教师或团队给予颁发证书和奖金, 并作为区、市级以上优秀教学法申报的基础, 作为评选各种先进和进一步培养的重要参考。最后, 制度规定也是一种方式, 上视频研究课、写反思就是通过这种制度化的方式产生的。很多老师上完研究课后回去看录下来的课堂视频, 发现自己教学上的优点与不足, 写了深刻的反思日志。M校长对教师们交上来的反思、教学论文进行认真阅读, 把写得好的教学反思整理成一本书, 给老师们结集出版, 同时对这些老师给予适当的经济奖励。

(2) 办学理念

F中学有一个十六字的办学理念:科研引领、优质轻负、守正出奇、自主多元。这十六个字体现在F中学的办学教育方面, 也体现在教学教研、学生发展方面。办学理念对教学模式生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作用于教师的教学信念进行的。教师处在这样的学校文化氛围中, 办学理念逐渐被教师认同, 然后她们在实践中不断去尝试, 从而有可能把意识变成行动。J老师在教学法生成过程中, 都或多或少地把学校的理念内化到自己的意识, 进而在教学法创新时实践。

(3) 发展空间与交往社群

在J老师工作过的两所学校都有较为宽松的环境。对于Y中学, J老师认为Y中学的公开课多, 教研活动也多, 可学习的机会很多, 教师之间的非正式交流很多。不管哪位老师遇到问题, 其他老师都会发表自己的看法。F中学, 则不仅是口头上对教师的支持, 还有专业上的引导和外出学习的机会。这种宽松而又支持性的氛围对教师教学法创生的作用在于:为教师以开放的心态对待教学模式创生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提供了较为安全的心理环境。此外, 各学科的研究课、校园网络上的互动论坛、专家的课改或教改讲座等, 为学校营造了浓厚的教研氛围。

(4) 学生反馈

F中学倡导的办学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因此, 学生的反馈对于教学模式创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J老师十分重视学生的反馈, 把学生认可或不认可当作教学模式创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 每节课要有自己精彩的地方, 可以得到学生认同并接受。

(5) 专家引领

M校长经常给F中学的教师举办教育理论或教改等方面的讲座, 培训他们的理论知识。同时也指导他们解决教学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在专家的指导下, J老师的教学模式花了一年左右的时间便成形。但在此前, J老师已在教学中自主探索了十多年时间, 仍未生成与当前先进的教育理论相符的教学模式。从传统教学来看, J还是相对优秀的教师, 她对教学模式的生成都是如此吃力, 更不用说那些专业能力较差的教师了。因此, 专家引领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2. 教师的习性和专业发展能力的影响

习性是积淀于教师身上的一系列关于教学和自身专业发展知觉、评价和行动的各种心理倾向, 比如教师对教育的信念和工作的态度。习性既有一定的稳定性, 又有可变性。它是一种社会化了的主观性, 来自于学校, 又寄居在教师身上[2]。

(1) 专业态度

在教研组长赵老师的引导帮助下, J老师练就了一身很好的教学技能, 同时对教学中的细微变化保持高度的警惕, 并且以开放的心态面对自己教学中的失败, 坦诚地检讨自己的不足。正是这种进取心与直率的态度, 使J老师不断地去尝试改变她的教学模式。此外, J老师具有高度的专业精神, 对教学怀有强烈的责任感。正是这种责任感使她全心投入教学中, 把握每次公开课的机会, 这种投入使她能够对教学进行深入地挖掘。

(2) 创生动机

教师对教学模式创生的预期将会影响他们将以怎样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改变。J老师对教学模式创生的动机是她希望改变英语教学死气沉沉的现状。受父亲的影响, J老师从小的梦想就是当老师。怀着对教师职业的热爱, 选择了教师工作。她喜欢教学, 希望自己的课堂是让人愉悦而非“死气沉沉”的。正是由于这种内在的动力促使她不断地学习、尝试、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

(3) 教学信念

教学信念是影响教学模式创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前面对教学模式创生过程的描述中, 教师的信念作为背景性的因素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模式的创生。J老师希望能够把学生都引向一个美丽的英语世界中去, 让他们体验学习英语的愉悦。因此, 教师是一个引路人和帮助者。正如泰勒所说,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 教学主要看的是学生学了多少, 而不是老师教了多少[3]。

(4) 反思探究能力

在教学模式创生过程中, J老师不仅全身心地投入, 而且也能够开放心胸, 主动去尝试, 寻找有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模式创生过程中, 她不断学习, 从书籍中去探索, 可以说J老师的学习态度是开放的。在访谈中, 她也经常用“反思”和“研究”这样的字眼来描述自己进行的教学法创新实践。除了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 J老师还重视学生的反馈, 对教学模式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在J老师的教学模式创生过程中, 反思和探究是深层次的, 不断的反思和探究为她提供了切实的帮助和富有批判性的见解, 为其教学模式创生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促使教师教学模式创生的启示

通过对J老师教学模式创生过程的研究分析, 我们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 改善学校场域

(1) 形成有利于师生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领导风格与管理制度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制度和领导风格是教师教学模式创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只有形成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民主的领导风格, 才能制订并落实鼓励和支持教师进行教学模式创生的管理制度, 才能为教师提供教学创新的空间。在教师教学模式创生过程中, 办学理念、管理制度和领导风格作为外部因素可以促进教师教学模式创生。

(2) 建立、完善有利于教师教学模式创生的激励措施

学校应对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适当的奖励;对在教改过程中出现失误的教师给予宽容, 并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对拒不参与或消极应对改革的教师给予处罚, 使其有一种危机感。学校既应从精神上要求教师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性, 又应从制度层面促使老师有良好的习性。学校将教师所取得的成果, 作为其职称评定、先进个人评选等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3) 重视学生反馈意见

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反馈, 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对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的调整。教学模式创生不仅是教师自动参与, 而且更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本着开放的态度, 根据学生的需要, 不断调整教学模式。正如J老师所言, “能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 这才是最重要的。”

(4) 学校应建立校本研修、专家引领机制

在整个教学模式的创生过程中, 我们看到了专家指导的重要性。长期以来, 教育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一方面一线教师非常需要理论的指导, 另一方面专家们也需要教师的实践来检验理论。建立校本研修、专家引领机制, 通过举办教育理论或教改等方面的讲座, 对一线教师进行理论知识提升, 同时指导他们解决教学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这样可以帮助教师尽快成长, 缩短教学模式创生的时间。校本研修是理论研究者与一线教师对话、互动的一种很好形式, 可以实现多赢, 这也许就是未来中国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发展的应该走向[4]。

2. 教师个人习性的自我要求

教学模式创生的主体是教师, 教师习性的优劣和专业发展能力的强弱都直接影响到教学模式的创生。因此, 激发教师的内在兴趣, 是教学模式创生的关键因素。培养教师对教学工作的内在兴趣, 是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要求。教师出于对自身专业发展的要求, 应具备良好的个人习性。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激发个人的内在兴趣, 培养良好的习性, 这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布迪厄, 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 李康, 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2]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 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3]Tyler, R.W. (1949) .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拓展教学途径创生个性思维 篇8

一、从教学流程的预设中创生

凡教学必有预案, 预案是对教学过程的预先策划, 是对学生在课堂中可能出现反应的预先判断。所以最有效的预案不是你准备了多少素材, 也不是设置了多少环节, 而是你考虑了多少可能, 提供了怎样的变化预期。讲作文不同于讲课文, 讲课文可以有依托的文本, 而作文的依托是非具象的, 它更侧重于对学生的情感激发和理性梳理, 侧重于对学生的内心世界的准确引导和科学把握。所以, 进行作文教学时, 应充分考虑班级学生的整体知识、情感、道德的发展状况, 尤其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状况、发展特质和发展潜能, 要清楚哪些学生存在哪些问题, 需要怎样的进步, 要预判哪些问题由哪些学生回答可能更有利于其作文水平的提高。从这一层面讲, 写作教学更注重个体, 更具针对性。

由此而引申出我们写作备课备什么。具体讲, 要准确把握学生个体的知识储备和写作所需的知识背景, 要充分考虑学生知识体系中的兴奋区域和写作学生两者之间桥梁的搭建, 要确立与本课有关的几个主干问题, 思索这几个问题的变式问法, 并拟定回答相关问题的学生名单, 要对课堂中可能出现的现象或问题有充分的心理和知识的准备, 要有合理、恰切和经济的应对措施。总之, 备写作课要备细节、备个体、备多种可能。由此, 我们大可破除“文章本天成”的荒诞说法, 学生的个性思维是可以培养的, 学生的作文也是可以教出来和教精彩的。

二、从写作情境的变异中创生

所谓写作情境, 是指学生在提笔之前的一种生理心理的准备状态, 是学生对已有知识储备和新写作内容之间的距离判断。距离近, 则学生易产生亲切感, 距离远, 则会茫然失措。布鲁纳曾经说过:“按照理想, 学习的最好刺激, 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同样, 新鲜的写作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促使其主动搜寻有关信息, 从而在跃跃欲试中完成写作。而当下的写作情境, 教师更习惯于讲, 凭自己的经验和评阅体会, 试图挽狂澜于既倒。结果导致教师精疲力竭, 学生兴致索然。其实大可不必如此, 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偷懒”, 善于营造变异的情境不断刺激学生的写作神经, 善于通过诱发兴奋点, 刺激兴奋区域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使其畅所欲言各抒其志并顺势引导。这里谈及两种情境变异法。

教学角色变换法:我们曾经写过一篇“那一片芳草地”的话题作文, 很多同学都感觉难于出彩, 针对此种情况, 我们邀请班级三位小专家进行作文讲解, 一位擅长谋篇布局, 一位擅长语言整理, 还有一位在素材准备上颇有心得。三位小专家在讲台上或条分缕析或旁征博引, 令人头疼的问题竟然在一堂课中解决了。改变角色, 学生变成教师, 这种兵教兵的特殊写作情境, 无论对于讲作文者本人还是全班学生, 其榜样示范作用和激励作用都是极其巨大和经久难忘的。

信息情境变异法:高中生开始学写议论文, 但对于这种说理性文章, 学生普遍不感兴趣, 再加上自身素养的不足, 写议论文便成了大难题, 即使“榨”出来了, 也是千人一面。于是我们做了一次情境变异, 让学生将范文中的名人素材换成明星素材, 学生顿时兴致盎然, 爬罗剔抉, 想尽一切办法去了解他所熟悉的歌星影星, 结果产生了很多观点新颖的文章。同时在深入了解明星的过程中, 学生们也加深了对是非荣辱的辨识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信息情境变异法, 其实是要在写作内容和学生之间搭建桥梁, 使学生觉得写作并不遥远, 就在身边。

三、从课堂民主的氛围中创生

我们通常所讲的课堂民主是指师生平等对话,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 但设若仅仅如此, 又未免失之于浅薄。真正的课堂民主首先表现为一种和谐,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尊重、理解、交融和交流, 包容非与错, 赞赏是与对, 始终以倾听和微笑来融洽氛围舒展身心, 身在课堂便如沐春风, 于是学生的思维打开了, 奇思妙想纷至沓来;其次应该表现为专注, 所有人都把心灵聚焦于一点, 并为之进行艰苦但兴致勃勃的思考, 集思广益、互为补充, 这种专注是一种彼此的协作和担当, 是有分工的课堂, 有分工才会有事做, 有事做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 也最有利于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才情;再次, 课堂民主还应该表现为一种深层次的探讨, 彼此毫无芥蒂, 真正沉下去思考文题的含义、思考布局的特色、思考语言的优化, 这种思考是艰难的, 但也正是在这艰难中学生充分感受自己力量和点滴进步, 这种进步带来的喜悦感和成就感是教师上一万堂课也无法比拟的。

课堂氛围的民主还表现在多方思维的碰撞。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其实在每一个孩子心灵最隐蔽的一角, 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 要想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 那么我必须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纽曼在《大学的理想》中也曾说:“所有的自由交谈对他人都是最好的讲课。”通过思维火花碰撞来培养学生个性思维, 实际上是解决1+1大于2的问题。你一个思想, 我一个思想, 交流了就不止一个思想。思想的碰撞不是为了统一和说服对方, 而是在彼此的交流和碰撞中获得属于自己的那份写作体验和心灵顿悟, 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

写作教学中思维碰撞主要体现在师———生、生———生、生———本这样三个维度上。师生之间侧重于师的引导和启发;生生之间侧重于彼此的畅所欲言和针锋相对;生本之间侧重于对文本的再认识再发现和再拓展。其中生生碰撞应是主体, 其余为依托和牵引。比如在完成“弯道超越”这样一篇话题作文时, 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弯道超越是一种怎样的超越, 如何理解这里的“弯道”?从而引导学生在文题把握、师生领悟上展开探讨和激辩, 进而完成个人写作设计。

四、从课堂偶然的因素中创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的所有细节, 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 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课堂是瞬息万变的, 写作教学的课堂更是充满无限可能性, 事实上这也正符合我们所认为的高效课堂的特质。真正高效的课堂应该是一种具有场效应的辐射课堂, 应该是如“水之流下, 所在皆是”的自然课堂, 应该是“风乎舞雩”、“各咏其志”的个性课堂。既然这样, 那么对于课堂中出现的偶然因素, 教师应准确判断并坦然面对, 认识到课堂上的偶然因素是巨大的教学资源库, 并进一步欣喜地看到, 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并加以引导, 对学生的写作和个性思维的培养将会带来巨大影响。曾经有一次上“美丽生活”习作课, 那天正好下了场暴雨, 雨过天晴, 天空出现一道绚丽的彩虹, 有同学悄悄地探头窗外, 于是教者果断地中止授课, 让学生去观察彩虹, 学生欢呼雀跃, 一拥而出。结果, 那次“美丽生活”的话题作文, 乐观开朗的学生写道:“彩虹如人生, 绚烂一次, 即使短暂又何妨”;文静内敛的学生写道:“只有将自己投身到广袤的原野中, 才能发现生命中灿烂的颜色”;更有一位生病的学生, 看到教室北窗口一角安静的蓝天, 发出“人生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感慨。一次偶然的机遇, 竟绽放出如此绚烂的火花。古人讲瞬间永恒, 想来便是如此吧。

五、从课后评改的体悟中创生

对于学生课堂或考场习作而言, 体悟只是一时的, 这种被称为灵光一现的思想, 常因时间的短暂和事后无暇顾及而被忽视, 但人过留名, 雁过留声, 这种乍现的灵光总是会在文中留下或浅或深的痕迹。教者评改作文时, 如能巧妙地抓住这些痕迹延展开去, 拓深下去, 一定会让学生获得更多体会和主张。曾有以“感动”为题的文章, 作者在文中写道:"妈妈匆匆地走了, 我竭力忍住自己的泪水, 望着她渐渐远去的身影, 我知道, 我不能哭, 因为妈妈不许。"批阅这篇文章的时候, 笔者和作者一起做了及时的拓展延伸, 丰富了句子:“望着她渐渐远去的身影, 憔悴不堪, 像秋天稻田里被遗弃的稻子立在田里被风吹着, 柔弱而又孤单”。深化了主旨:“我不能哭, 我知道妈妈不许, 稻子被遗弃了, 但它依然立着, 在风中跳跃着属于自己的丰收的喜悦, 这就是妈妈, 这就是她离婚前给我的最后的属于田野属于风也属于苦涩的教育。哦, 妈妈!”

由此思及我们经常发出的抱怨, 抱怨学生的顽皮拙劣, 抱怨出题者的故意刁难, 其实我们自身又做了多少努力呢?古人做学问讲求要坐得起冷板凳, 其实为人师者教写作亦是如此。只有沉下心去, 避开俗世纷扰, 心中有学生, 眼中有生活, 我们才会满怀兴致地专注于教学, 才能在依稀中看到心灵深处那盏虽微弱但仍闪耀不息的灯光, 才能获得教育教学上的真正觉醒, 臻至大乘, 也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在多年之后完成报告时, 想到那位老师, 说声“还不错”!

创生语文课堂教学“内在的活跃” 篇9

作为从事一线教学的实践者, 当我走过了课改初期那懵懂的浮躁后, 我在深刻的思考, 我们的语文课难道是为了给人“看”吗?课堂教学那表面的热闹所带来的可欣赏性, 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我们的视线, 于是伴生出“泛语文化”、“过度迁移”、“学生信马由缰”等语文课堂教学严重的理性缺失。

回归语文教学潜在的价值本位, 我们应该用一种“教育的眼光”和科学合理的行为互动去探求一条课堂教学优化之路——创生语文课堂教学“内在的活跃”。下面就暂且从三个方面作为切入点来浅谈一下我的探索和思考:

一、用精要的“主问题”来激活课堂

问题是学生思维的开端和求知的起点, 更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它直接关系到教学过程的合理性和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纵观以往的常态课堂, 一些过多、过细或过浅的“问”和“答”使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显得平淡无味。从而致使学生的思维只能以线性的定向的方式运作, 思维狭窄, 很难深层次地领悟文章蕴含着的丰富内涵。

因此, 我们要对课堂提问设计进行创新, 使学生成为文本阅读的深度参与者, 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那么以“主问题”的方式为切入点的阅读提问策略, 应该可以全面激活课堂, 还语文学习以丰厚内涵的本色。

通过“一斑”而引出“全豹”, 主问题就相当于“豹之一斑”, 它是整堂课的精华, 是最具营养, 最有嚼头的。用精、少、实、活的提问激活课堂、创新教学, 抓住这一点进行提问无疑可以激活学生的兴奋点,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由于要解决问题而形成长时间的深层次的探究活动, 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真正活跃起来, 自主能动地走进文本, 进行多元化地解读, 并展示出自己的个性特征。因而也就自然呈现出一种真正活跃的“教、学”场。

二、用“动静相宜”的课堂节奏来调控课堂

探索过程中:我们应该转过弯儿来:我们的关注点和落脚点, 都要“从立足于自己的教转变到更加关注于学生的学”, 注重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理念变成教师的自觉行为, 即为“以学来定教”。

教学因由“互动”, 带来了师生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 形成多种观点, 促成关系融洽, 体验成功快乐。但课堂不能一味地“动”, 因为学生实质性的参与, 是需要一种沉静的心智活动做支撑的。因此我们要营造一种实质性的课堂探究氛围, 首先, 要理智地为学生开辟自主发现和探索的空间, 使其自主地去分析问题, 作为浅层的积淀——即先要留给学生自己一定的“静”的空间和时间;而后再在同伴的相互启发中, 深度品味文本的精致与微妙;接着教师要让他们在一种自然而又和谐的氛围中把属于自己的思考流泻出来——在这个多元互“动”的情景中, 触发彼此的启发与碰撞, 从而促进了学生的主体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与提升。正所谓“水尝无华, 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火, 相击乃成灵光”, 从而让学生在用心地品悟中踏上精神的升华。

该“动”之时, 则“灵动飞扬”;需“静”之处, 则“静得其所”。正所谓“动静相宜”, 才能创生课堂教学“内在的活跃”!

三、留意学生“参与效度”的细节

课堂教学除了需要理性的宏观架构以外, 更有一些感性的细节需要用心去审视。其中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效度”十分值得我们去关注:

首先, 关注“面的参与”。也就是应该悉心留意学生参与的广度、持久性和他们学习的情绪, 等等。这些容易被老师们忽视的潜在指征其实恰恰是课堂教学有无实效性的信息反馈, 打一个形象的比喻, 它就是课堂教学中醒目的“红绿灯”。

其次, 关注“质的参与”。知识的传授不在于“给学生知识”, 而应该是把学生视为“期待点燃的火把”。教师应在动态生成的教学流程中, 密切关注和善于捕捉学生的兴奋点、需要点、疑惑点, 创设合理的空间, 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让他们自主而又能动地去“跳一跳, 摘桃子”。

当然, 若要真正提升学生“参与的效度”, 身为教师的我们要积极帮助学生消除学习的阻力与障碍, 切实增强学习知识的动力, 帮助学生建构学科知识规律, 使其真正成为课堂中学习的主人。

教学创生视角 篇10

【关键词】创生视角 高中英语 写作教学

尽管很多年来,我国的大部分高中都一直在实施英语写作教学,然而写作课堂还是有重形式轻内容等诸多问题存在。在这种形势下,就需要教师积极研究和探讨高中英语写作的有效教学策略。而其中的一个较好的研究方向就是创生视角下的英语写作策略。接下来本文将具体阐述这一问题。

一、教学创生与英语写作教学

相对于教学预设,才提出了教学创生,教学创生使教学预设中预先编制教学目标和内容的方法发生了改变,也促使教学预设的传统观念发生了改变。相对于传统的教学预设而言,教学创生是不一样的。教学创生是基于已有的教学文本和计划,来创造和生产新的教学内容。此教学方法有助于促进教与学的效率的提高,因此在写作教学中融入创生教学融入必然会取得良好效果。

1.在教学创生中促使写作教学的有效性得到积极体现。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对于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等不一定非得是确定的。创生教学对师生的要求是创造和生成,而这就需要基于一定的基础;改变也可以按照英语写作特点,或者是学生可接受的方法,从而达到让学生自我创造的目的。进而使属于他们自己的文章和写作方法生成,这就能将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出来。

2.教学创生在高中英语写作过程中的特征。在英语写作过程中,教学创生都有一定的表现,并贯穿整个过程。这就体现了写作的综合性过程,需要对思想和知识进行整合,学生加入自己的想法来对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创造,从而将属于自己的东西生成,这一过程是将一篇文章写好所必不可少的。而这个过程中,教学创生将实际性特征表现了出来。因为写作与生活是分不开的,一定要在文章中融入一些实际的东西才行,才能将真情实感体现出来,并让人有兴趣去阅读,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

二、促使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更加有效的策略建议

1.运用过程教学法。过程教学法,就是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视为教学的重点。老师应该对学生学习写作的经过指导好,并能把握住其发展态势,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提高其英语写作水平。让学生自己来重新的组合学过的英语知识,并确保有效性。这样就将蕴含了自己思想的新句子创造生成出来,最终的英语作文成品也会让自己比较满意。例如,老师应该对学生的写作过程进行很好的把握,尽可能地促使学生写出通顺的句子和自己能掌握的句子。并且可以用复合句的地方就尽量避免使用简单句。“例句:He is a man.Can he wait for bread from the government? 我们也可以这样表述:Being a man,can he wait for bread from the government?” 我们明显可以看出后一句表述的更好,更漂亮。

2.加强阅读能力培训。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让他们坚持长期阅读英语文章。这样学生在进行英语写作时就能具备丰富的知识基础和语言材料,促使学生的英语作文内容更加充实。且学生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就能渐渐熟悉不同类型英语阅读文章的写作特点,更清楚不同英语文章的结构类型。这样学生对英语作文的认识也就会实现较大程度的加强,从而达到提高其英语写作能力的目的。举一篇英语阅读文章为例,《Failure and Success》。学生在阅读这篇文章时会发现给人启示的句子,如:“Failure is the path to success.”学生知道了失败也是一种意义上的成功,且阅读的过程中还能够积累很多有用的句子。例如在进行有关生活态度的英语写作时,就能借用这篇文章中的一句话,“Here it becomes very important to keep our head on our shoulder.”这样往往就可以充实作文内容,丰富文章内涵,进而促使学生写作能力进一步提高。

3.对交际性写作策略的运用。交际性写作教学这一写作教学法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贴近,往往能够让学生合理创造,這主要是以他们自己身边的事情为依据,从而教会学生怎样去运用交际,学会其中的策略和技巧。这是一种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进行写作的方式,更有助于让学生全面的认识写作,并提高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布置学生写一封英语信件,可以这样设置内容,你的一位美国朋友对中国的名胜古迹尤为钟爱,希望你可以给他介绍一下。学生写作之前,应先把我国的一些风景名胜让学生用英语正确地写出,诸如天坛是“Temple of Heaven”,长城“the great Wall”等。将一些基本词语弄清楚,写正确之后,才能进行语法分析。如此便能将一篇词汇正确、内容充实的英语好文章写出来,而且也促使学生对英语写作过程更好地掌握。

三、结束语

高中英语的写作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高中英语教师要想促使高中生在英语学科上取得很好的成绩就必然要令其将英语写作学好。为促使高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进一步提升,需要深入地探讨、分析目前英语写作的教学策略。最后将英语写作教学策略中最合理有效地总结出来,以便促使高中英语写作能力真正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广超.教学创生视角下的高中英语有效写作教学策略[J].教育学术月刊,2012(05).

程少堂语文味教学的创生性 篇11

一堂语文课的创新意识, 在“怎样教”和“教什么”上均可呈现。但是, 在“怎样教”上所能体现的, 大多属于“术”的层面;而在“教什么”上, 则可能更多地再现出施教者的创新精神, 它更接近于“道”的层面。程少堂的语文味课堂, 应该属于后者, 它所体现的是语文味课堂的“创生性”。那么, 这种体现创新意识的“创生性”内容其来何自?

一.创生性:语文味课堂的重要标志物

程少堂“语文味”语文课堂教学, 始于2002年主讲的面向全市中学语文教师的大型公开课《荷花淀》。与其他语文老师讲语文课只板书课文标题作为课的标题不同, 程少堂此次公开课用了一个题目:“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这种“先入为主”的定位, 决定了这堂课的与众不同, 也吸引着或逼迫着听课的老师们“用另一种眼光”重新审视语文经典文本《荷花淀》, “用另一种眼光”去看程少堂的“语文味”课堂, “用另一种眼光”反思自己的语文课堂。

在对程少堂主讲的公开课《荷花淀》众多的评点中, 我们觉得, 著名语文教育理论专家王荣生的评点最得其“味”。王荣生教授在其主编的《走进课堂———高中语文新课程课例评析》一书的评点中指出, 程少堂的“《荷花淀》课例教学是别开生面的, 给我们带来的冲击力量是巨大的”, “对教学改革的突破不再是一般的教学方式的变革, 而是‘教学内容的创生’”。

新课改以来, 关于教学内容的“创生性”, 已非微弱的声音。尤其是解构主义文本阅读理论影响之下的语文课堂, 对文本的解读, 已经突破了很多传统意义上的阅读教学。但是, 程少堂的课, 则是新课改以来在“创生性”方面最有代表性的课例之一。

那么, 程少堂语文味课堂教学的“创生性”其来何自?这里当然有其个性因素, 但从理论源头来说, 来自于对“语文味”或“文人语文”的独特追求。

作为“语文味”教学理论的提出者, 身为教研员的程少堂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语文味”的定义, 他作过比较学术化和比较通俗化的两种表述。通俗地说, 所谓“语文味”, 就是把语文课在扎实的基础上, 教学得有趣些, 有味些, 好玩些, 美些。概括地讲, “语文味”教学思想具有这样一些特点: (1) 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 (2) 是一种具有诗意美感和达到自由境界的教学, 文化味是其重要元素; (3) 是渗透了师生生命体验的教学, 只有在一种共生互学 (互享) 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形成, 是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的和谐统一; (4) 主要通过运用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来获得 (综合或单独运用这些手段都能产生语文味, 只是语文味有浓淡之别) ; (5) 是文本、教师、学生和教学手段等教学要素在动态中形成的一种和谐的整体美, 包含了教师的教学个性和学生的学习个性、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就是说, 如果缺乏这些个性因素, 仅仅教出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也不一定有语文味, 或者说语文味不一定浓; (6) 有语文味的课堂, 语文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控制力量, 而是一种学生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 (7) 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 但是不反对一定的教学修饰, 更不反对教学技巧。

从“语文味”的定义中可以看出, 教师通过课堂的教学内容的“创生性”来丰富语文课堂的内涵, 提升语文课堂的高度, 实现师生对文本阅读的纵深达成。这样一个过程, 营造出一个充盈“文化味道”、展现“文人人格”的语文学习场。用程少堂自己的话来说, 这是一种“文人语文”的境界。程少堂认为:与传统的语文教学相比较, “语文味”是一种表现性、抒情性的语文教学, 是一种“文人语文”。当然, 实现这种“文人语文”, 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它要求教师要把自己的生命体验和文本的思想内容、情感有机交融。

课堂的“表现性”、“抒情性”特征, 似乎正是新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体现。对于“表现性”和“抒情性”, 程少堂这样解释说:“语文课堂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场所, 也是学生体验人生的地方。好的语文课, 应该有人的体温, 有灵魂的冒险, 有对语言独特的敏感, 它既是对文本世界的阐释和发现, 也是对自我、对存在的反复追问和深刻印证。……我一直都在进行着一种探索:把自己的生命、自己的人生融入课堂, 融入教学过程。我力求让我的语文课堂成为这样一种例证:一堂好课需要教师倾注整个灵魂的力量来进行, 一堂好课在教学过程后面活跃着一个丰富、有力的灵魂。抽离了这个灵魂现场, 语文教学是单调的、僵死的, 它所创造的, 也必定是一个没有智慧和生命的干枯世界。一堂有语文味的好课背后应该站着语文教师这个人。有语文味的语文课, 语文教师都不仅仅是讲课文, 实际上某种程度上是在讲自己。一句话, 课即人, 好课都是从胸襟中来, 好课中有教师自己, 有语文教师这个‘我’。在一个语文课堂里, 看不到语文教师的存在 (仅仅在讲课不是我们所说的‘存在’) , 便不是好课, 至少不是上好的语文课。好课都不仅仅是用口, 而是用‘心’教出来的。”由此可见, “语文味”或“文人语文”所具有的表现性本质, 决定了它是一种个性化人性化很强的创新性教学。

二.从一堂说明文课例看创生性的呈现

在这里, 笔者选取程少堂的一篇说明文教学案例来分析这种“创生性”的呈现。因为, 如果能从这个课例中找到这样的“创生性”内容, 那么, 似乎就能证明, 这种“表现”与“抒情”的“语文味”课堂的普遍意义与价值。除此之外, 还在于, 这个课例第一次将“语文味”教学思想以独特的“一语三文” (语言———文章———文学——文化) 的教学流程呈现在人们面前, 能代表程少堂“语文味”课堂教学特色。

这堂课的标题是“在‘反英雄’的时代呼唤英雄”。这样一个标题一投出, 给人立意高远之印象。这可能是这节课的“顶点”。但是, 到达“山顶”, 是从“山脚”起步的。即对基本字词读音词语释义预习情况的检查。然后是用“瞻仰”和“挑衅”、“峻峭”和“俊俏”、“永垂不朽”和“天堑”三组词语造句并说一段话。这些内容, 其实是以师生平等对话的方式进行“热场”。

接着, 用解决“生成问题”的形式, 让课堂渐渐朝学生疑惑的地方聚拢。这个环节也是师生渐渐走近的过程。老师把问题归为下面几类:

(一) 教学意图 (老师为何选择这篇课文来讲呢?)

(二) 建碑意图和作者写作意图 (作者为何要写这篇文章?人民英雄为什么永垂不朽?为什么要建这座纪念碑?为什么毛主席要亲自执锨?)

(三) 文章顺序和线索 (文章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四) 浮雕内容 (为什么纪念碑上只有中国近代史的事件, 而没有中国古代的英雄或事件呢?为什么碑上没有具体的英雄的名字?为什么没有以个人来雕刻?为什么选取8件事作为代表?)

(五) 碑文的理解 (为什么碑文要分三个时间段, 为什么不全部合为一句话呢?为什么碑文是从现代走向历史来写?)

(六) 对文本的深入思考 (“英雄”在老师心目中是什么概念?文章为什么两次 (应为三次) 提到“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几个字?人民英雄纪念碑大量使用用汉白玉材料是否代表什么特殊意义?人民英雄纪念碑是赞颂英雄, 还是纪念中国这段屈辱的历史?中国人会记住这些历史吗?这些浮雕只是象征吗?)

从问题的归类来看, 这是一次成功的问题征集过程, 这个班的学生拿到“问题征集”这个作业后, 真的认真对待, 而且也能体现出他们思考的层次和深度。至此, 教学者对这篇说明文的“创生”解读已经实现了, 也显现出课堂的层次和梯度:即“一语三文”的梯度:语言、文章、文学、文化。

“文章”细读:师生围绕着“建碑的意图和作者的写作的意图”展开, 对比“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民族英雄纪念碑”的区别, 再引用周振中的诗《人民英雄纪念碑》, 用长于抒情的诗歌来佐证, 很容易就让学生懂得“建碑的意图”和“写作的意图”。再就是围绕文章写作的顺序、碑文内容以及8件浮雕含义进行细读。

“文学”细读:在其他老师眼里, 这已经在教学设计内容范围之外了, 理由也很简单:把说明文学到文章学的地步, 就已经够了。但是, 这篇说明文中有一篇“文中之文”, 就是出于毛泽东撰写的碑文, 其中文学味, 也是不容错过或忽略的。这里可见出一个语文老师对语言的敏感。这个环节从碑文“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入手, 让学生揣摩这个语序背后的意味, 尤其是让学生揣摩“为什么碑文要分为三个时间段?为什么不全部合为一句话?”体会出毛泽东写碑文背后的心情和意味。这里的对语言的揣摩和品味, 正如苏珊·朗格所说:“当一个诗人创造一首诗的时候, 他创造出的诗句并不单纯是为了告诉人们一件什么事情, 而是想用某种特殊的方式去谈论这件事。” (苏珊·朗格《艺术问题》) 在这里, 程少堂着意于这种“特殊的方式”, 引导学生从这“独特的表达方式”背后透露出的其特有的言外之意, 实现了从“言”到“意”以及实现这种意义所运用的方式的理解与把握。

“文化”细读:这是程少堂最着意之笔。当然, 从一篇说明文中找寻出“文化味”的内容, 见其难度也见其独特。课堂设计从易为人忽略的两个中国神秘数字“三”和“八”入手, 引出这两个数字的基本意义和文化上的意义, 有老子的“三生万物”和“周易八卦”以及诸多与之相关的成语和典故。面对中学生, 程少堂的聪明在于他没有“学究气”十足去卖弄学问, 而是点到即止, 让学生获得“惊鸿一瞥”般的文化“艳遇”, 在学生心底留下钟情文化的根子, 这就足够了, 毕竟, 把书都读完, 把学问都学完, 在中学阶段也不可能的, 大学也不可能, 有这种想法也只能是奢望。

不过, 对于“玉文化”的探寻, 则是“文化细读”部分的重中之重。从奥运会金牌“金镶玉”引入, 讲到“玉之质”, “玉之德”以及“玉”在中国文化中的代表意义。再到中国字典里带玉字的成语典故, 让初中学生理解“为什么人民英雄纪念碑要用汉白玉来做”。

最后, 整堂课以“从‘英雄’一词的文化意义上来探求‘英雄’在当下的意义”作结, 引刘劭《人物志》对“英”“雄”的阐释, 再到《左传》“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 其次有立言, 虽久不废, 此之谓不朽”的“三立”“不朽”, 然后以齐读普希金的《纪念碑》作结, 实现了课堂设计的文化结点。

这里, “一语三文” (语言———文章——文学———文化) 作为“语文味”课堂的教学模式正式呈现。此后的诸多课例中, 这种模式已然成为程少堂课堂教学的必然选择。

程少堂课堂教学“创生性”的无限“风光”, 正是他思想性、文化性、审美性的集中体现, 是与他“追求一种大格局大气象”分不开的。逐渐形成的“一语三文”的“语文味”课堂教学模式, 就是以“语言”为起点, 向文本的纵深处——文化———探胜。而正由于这样一个渐次渐进的过程, 使得程少堂的课堂教学渗透文化元素的过程成为一个自然的过程。

最初, 程少堂课堂的开始并没有给听课者或学生以一种自然的印象, 反而是以有些个性化解读的“课题”的强势植入为前提。当然, 这种课题目标以“意在笔先”的形式呈现, 其优势在于提供了授课者自己的文本解读的视角, 显现出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个很有个性的切入点。但是, 它的危险在于, 这样一个视角的强行植入, 学生能否“买帐”。但是, 从程少堂课堂教学的效果来看, 这个“危险”并不存在, 或者说程少堂的课堂之上把这种“危险”化为无形, 这也许正是程少堂课堂的魅力所在。由此我们可以说, 程少堂课堂教学“创生性”的无限“风光”, 来自于一般语文教师不敢攀登的文化“险峰”。

三.“文本讲我”:语文课堂创生性之源

无庸讳言, 语文课堂上讲“文章”“文学”层面的多而易, 讲“文化”的就少而难, 或者因难而少了。“一语三文”, 赋予了语文课堂应有的文化品位, 使“语文味”课堂“文化味”十足, 这也正是程少堂老师的课堂吸引人的地方。“文化”从来就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 它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特指精神财富, 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P1427) 。因此, 文章背后必然有文化的存在, 只不过因文化的高度, 仅靠学生的现有的阅历和学识, 难以达到这样的高度。但是, 不能达到, 并不是它不存在, 而可能是因为有的教师的素质或水平, 可能无视它的存在, 或是虽有高素质高水平却被“掠过”或者“错过”。

教育理论家叶澜先生有言:“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 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 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程少堂这里, 课堂有着“预设”的前进方向, 但是, 这种“预设”没有一点影响“线路”的复杂与变化, 没有影响“激情”的表现, 因为, 程少堂把自己放进文本之中, 也感染着学生把自己放于文本之中, 有了一次“文我如一”的精神旅行。这恐怕就是程少堂“语文味”课堂的“表现”和“抒情”的最大特征。

程少堂在《呼唤“文人语文”》一文中引用冯友兰先生的一段话:“从前有人说过‘六经注我, 我注六经’。自己明白了那些客观的道理, 自己有了意, 把前人的意作为参考, 这就是‘六经注我’。不明白那些客观的道理, 甚而至于没有得古人所有的意, 而只在语言文字上推敲, 那就是‘我注六经’。只有达到‘六经注我’的程度, 才能真正地‘我注六经’。” (冯友兰:《从“我注六经”到“六经注我”》, 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07月28日) 然后自我阐发说:思想家可以“我注六经”, 也可以“六经注我”, 语文教师为什么只能够“我讲文本”, 而不能“文本讲我”?

从对学生的精神影响层面上讲, 这种把自己的融入课堂和文本之中的“文本讲我”, 可能会比“我讲文本”影响更久远。我们读到回忆师恩的文章, 有多少人写到自己的老师当年讲课文的深刻与精彩呢?更多的是一种人格和精神的印记, 那里面有“我”存在。这也许是“有我之境”在语文课堂上的一种呈现吧。

上一篇:民用建筑电气节能下一篇:毕业生就业市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