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新视角

2024-07-08

教学新视角(共12篇)

教学新视角 篇1

在高中时期,有三大重要课程,数学是其中之一,在学生的眼里,数学是枯燥无味的.近几年来,新课改在不断的深入,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于现在高中生的数学的教育.因此,传统的数学教学理念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来进行改革,新时期的高中数学的教学是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上来进行的创新,在教授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观察能力,使学生处于一个主动的状态下去学习.这种创新的教育方式,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兴趣.

一、层次教学法

不管做任何事都是要分层次去进行的,就好比孩子在学习走路时,如果走路还不稳的话,就让孩子去学习跑,那只能摔倒.学习数学也是同样的思想,只有把基础打好,才能更好的去进行更深一层的学习.这时老师就要用到层次教学法,老师在上课时,不要一味的要求学生去学会高难度的数学题,这样不但不能提高教学的效果,还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所以一定要注重积累基础的知识,不能因为基础知识简单就放过这一块的巩固.在课下,老师可以去布置一些由易到难的练习题,这样不但巩固了基础的数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二、互助合作教学法

由于老师的指导时间有限,很难做到全面的辅导学生学习,不利于学生按时的实现学习的目标,为了避免“多对一”的矛盾,老师可以培养学生互助的习惯.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在解决他人问题的同时,还可以巩固自己的知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助,老师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情况下,不但可以保证教学的质与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还可以促进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师生情谊.

互助合作的学习方法的优点:

1.可以帮助学生分享整合的信息和学习资源,节省时间

2.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这种欲望就会促使学生们对数学的探索,逐渐的对学习产生兴趣.

3.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友谊

三、学生为中心教学法

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采用的是“灌输式”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总是处于一个被动的状态下,老师只是一味的讲,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从而产生一种厌烦的心理.这时,老师就需要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例如,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问题的形式将知识点讲给学生听,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查找或者通过讨论去得到问题的解决方法,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处于一个主导的地位,而不是被动的去听课.这种方法的实施,有利于学生的自我突破,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提升学习的能力.

老师与此同时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

1.分类指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有可能遇到一些阻碍,老师就要给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给出的指导也是不同的.例如,自身情况较差的同学,老师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维,建立学习框架,对于程度相对于较好的学生,老师可以进行点拨,改变考虑问题的角度等.

2.过渡指导.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个别指导是必不可少的,由于学生的学习程度和能力不同,学生在完成同一个学习任务时,就会出现时间、途径、方法的差别,这种的情况下,就有可能会产生提前完成、停滞不前或无从下手的三大情况,那么在这时老师就需要对学生给予个别辅导,从而使教学的下一个环节能正常的进行.

四、新思维的培养

数学的学习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数学教学中,老师可以将多种教学的模式进行结合,引导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力,适当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数学的欲望.

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当孩子对某件事物有了充分的兴趣时,即使这件事情很难做到,这门技术再难学,那也是不怕的.如果孩子对某件事情感到枯燥无味,不感兴趣,即使是再容易学到的东西,孩子们还是感觉枯燥无聊.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例如,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去探索自己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打破传统的课本教学模式.与此同时,老师对学生的亲身探索要给出高度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肯定.通过自身的感知,让学生知道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六、多元化的评价

评价和考试是在同一个水平上,考试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的一个总结,而评级是对一名学生的学习的一种认可的表达方式.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面向大众教学的同时,尊重学生,多角度、多方面的对待学生.老师要在学生自己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同班同学和家长的评价来肯定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要避免过度的赞美,以免对学生以后的发展造成不好的影响.

七、结论

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有着至为重要的意义,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代社会的需求,新时期的高中数学教学的实施是势在必行的.新的数学教学模式,致力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尊重学生个体,让学生不再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在确保数学教学的质与量的前提下,还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真正地做到了因材施教.

教学新视角 篇2

现代阅读心理研究表明,在儿童的阅读过程中,他们常常会以自身的经验积累来理解文本,从而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童同化错觉。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感知浅表。阅读时只看言语的表层意思,浅尝辄止,看似读懂了,实际上并没有深入体味到作品言语的深层内涵。二是认识片面。阅读时只重言语对象的认识内容,而忽视它的情感内容,只重它的言内之意,而忽视它的言外之音。三是信息疏漏。即在阅读中对重要的言语信息视而不见、熟视无睹。四是为理解孤立。即把课文的某一部分,从文章的整体中孤立出来。小学生一接触文章,往往不自觉地把对起因的交代、背景的介绍、环境的渲染等部分放在一旁,喜欢把目光聚焦于故事的结局、精彩的环节,因而容易出现断章取义或者是望文生义的问题。

进入高段的学生,因生理和心理都处于变化敏感期,对于阅读的理解和感悟都会或多或少地掺入自身的主观意识,以上这些学生在阅读上的缺憾,我想其实就是要作为引导者的我们在教学模式上的大胆创新,最大限度避免学生的阅读误区,选择最有利于学生发展需要的语文教学。

从事那么多年的语文教学,多年来也是被传统的教学模式给框住了,学生的学一直都是在老师的牵引下进行,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阅读个性的发挥。因此,也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预约单篇文本,减少文本与学生间的落差。

1. 常规预习系统化

上课之前,让学生与文本进行零距离的接触,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为了保

证预习的效率,我们有必要对学生的预习步骤、方法进行一次指导。

(1) 生字新词

虽然进入高段,学生对于自学字音字形的能力是基本掌握的。在这一项预习

任务的指导中,主要是能够自主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僻字的音和形;而对于文中出现的不理解的词,不但要查到它在词典中的意思,还要能够联系上下文说说词语,并会用这个词说一句话。这样,生字新词的预习不会单单只停留在会读会写上了,更具有层次性,有效性,甚至能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这一环节不可小看。

(2) 作者背景

每一篇文章都有它出现的理由,要知道作者绝对不是无缘无故写的。所以我

们在指导学生预习时,一定要让他们了解作者,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如:萧红的《祖父的园子》一文,我重点强调了两点,一是要求学生在一个星期前就开始阅读《呼兰河传》;二是预习中可查查萧红这个人的一生遭遇。这样的安排,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节选自《呼兰河传》的《祖父的园子》到底有着怎样的前因后果,让学生知道作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之所以写这本书,与她短暂一生的遭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学生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真正学懂这篇课文。

又如前不久刚刚听了一节罗老师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古诗教学录像课,这堂课中罗老师以微课的形式向学生补充诗人的写作背景、相关地名和诗人的生平经历,为悟情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这就告诉我们不管是古文还是现代文的教学,要想达到对文本的真正感悟,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是不可或缺的。

(3) 课后问题

精读课文都有几道课后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对文本的提炼,也是告诉大家

这是最有效的阅读测试题。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处理这些问题呢?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通常会把这些问题分散在两课时的教学中,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让学生感悟理解。现在看来,这些问题其实就是一篇文章的阅读测试题,为什么不让学生在自主预习的过程中试着做一做呢?那可是学生最原始的体验和理解。有了这些理解和感悟,即使不那么正确甚至根本就是偏离的,可以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对比删改并得到纠正,我认为这样的学生可能会让学生印象深刻,更为有效。

因此,通过这样系统的有目的地在课前与文本预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偏离和落差。

2.合理穿插立体化

有些课文的选编,在内容上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配套,学生无法真正走进文本,也无法与作者产生共鸣。那么,我们就要思考怎样全方位地给学生以形象地感知,帮助他们走进文本,走进作者。

比如五下《丝绸之路》,对于这个名词,学生大略是听说过,但是他到底要告诉学生什么。很多学生就无法感知到。作为略读课文,导读提示部分就提到了两个学习要求:1.想想课文讲了哪些内容;2.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为了使学生的情感更贴近课文和作者,我先布置学生去网上查找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让他们对丝绸之路有个大概的认知。课堂上,我适时地插入了一段配有语音介绍的微视频,这当中讲到了很多关于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内容,在唯美的画面下,在生动的介绍中,学生不禁发出啧啧声。在接下来的交流中,学生通过同桌、小组间的补充完善,纷纷都能说出这是一条友谊之路,一条科技之路,一条经济文化之路……一条伟大的路。而这些精到的语言都出自学生之口,说明适当合理的引用资料,对课堂教学是有着很大的帮助的。那么,这样的处理是老师早已与文本有了预约,才使课堂生成立体化。

3.大胆取舍灵动化

很多时候,我们要教学的文本,缺乏一定的代表性和时代性,在内容上缺乏可挖掘性。我们可以大胆地舍弃那些为了形式而存在的内容,要以学生的能力出发,取值适量的、合理的教学内容。

教学《打电话》一文,实际上就是要让学生知道:1.文学形式:相声;2.说了一件什么事?3.明白说话要简洁明白。而这个单元的课文每一篇都在讲说话要有艺术性、逻辑性,要简洁明了,每篇教学时都有强调。这篇课文,从内容上讲,学生通过预习一看就懂,也知道这就是个相声。所以教学中,我话10分钟让学生再读文本,明白问题,也会说主要事情。剩下的时间我没有纠结在咬文嚼字上,倒是让学生模仿着其中一段学说相声,从学生表现来看,是挺有意思的。

文本的学习,就要让学生学习“最有价值”的东西,这样的教学更畅通,出人意料,可以引发学生更多的想象和情感,进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教材的一取一舍,体现教学的节奏美;教材的一取一舍,显示教学的灵动美;教材的一取一舍,凸显教学的虚实美。

二、预约群文主题,改组文本与学生间的逻辑

有时候,我们学语文,并非一定要按照一篇接着一篇,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

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突显的主题,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按照主题来进行群文学习。所以,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我们与文本的预约也不局限于其中一篇文章,而是一整个单元甚至更广。这样的教学将会是一个全新的模式。

以五下《走进中国古典名著》为例,我们将文本改组,扩大,甚至延伸到其它学科,开展了这样一系列的活动:

首先,我们通过寻找和发现同一主题、不同学科、同一年级相互割裂、重复、交叉,未能形成完整协调的整体等问题,进行删减、整合、创生,将相融的内容进行保留,割裂的内容进行统整,重叠的内容进行合并,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建立系统的思维方式、体验知识之间的联系,使散点知识系统化,实现课程内容的优化整合。

设定了总目标:通过与五年级下册语文、音乐、美术、英语、信息、综合等

学科之间的互相整合互相融合,开展“走进中国古典名著”主题式学习活动,不仅让学生在听、说、读、写、议、想、思、演一体的学习过程中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增长学习语文的兴趣,更要让学生了解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知道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还应该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其它名著的兴趣。

分设四个活动版块:

主题板块 学 科 上课内容 学习目标 课时安排

初探

中国

古典

名著 语文(阅览课及课外) 第五组课文及《“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感知内容模块,在预习的基础上,以一篇带四篇的方式了解本组课文讲了什么,通过具体的朗读训练,内容的理解了解文中主人公的形象。 2

综合、阅览及课外 观看有关名著电视剧《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 通过观看影视剧,更直观更形象地了解人物形象,人物特点,更好地了解故事情节。 2

著 学一学 语文

英语 第五组课文及《“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四大名著中的名言 品味语言,领悟表达模块,同样运用以一带三的方式品析文中的具体描写,通过老师的引领,学生的自主探究,讨论合作进行方法的归类,情感的体验,领悟表达方法。

在英语老师的指导下,学着说一说古典名著中的经典名言俗语,丰富知识,增加趣味,进一步感受古代文学、历史名著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陶冶情操。 1

1

摘一摘 语文(阅览课) 摘录古典名著中的诗词(读书笔记) 通过摘录名著中的诗词,增加对我国名著的了解,丰富自己的积累,激发学习的兴趣。 1

评一评 语文 点评四大名著中的主要人物个性特点 通过阅读了解后进行人物点评,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学会品味,学会阅读。 1

写一写 语文 写读后感 通过写下各自的读后感受并进行交流,做到个性阅读,增加积累,帮助学生将读到的进行内化。 1

拓展

阅读

古典

名著 画一画 美术 画名著人物或场景;画京剧中的脸谱(名著人物) 通过画名著人物脸谱,更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人物形象,人物个性,更能让学生体会到中国古典名著的博大精深,深入人心。 1

唱一唱 音乐 学唱有关名著的歌曲 通过学唱相关名著歌曲,感受名著的无穷魅力,陶冶情操。 1

演一演 艺术节 课本剧 结合学校艺术节,指导学生选取印象深刻的名著场景片段编排成课本剧进行表演。 2

做一做 信息 电脑小报或手抄报 通过制作小报,有助于学生将自己阅读到的东西进行提炼和小结,以小报的形式展示自己所学所得,加深学生对古代文学、古典文化的认识和喜爱。 1

分享

中国

古典

名著 班会 主题班会《走进中国古典名著》 1、回顾交流四大名著

2、快板说名著人物

3、演课本剧

4、赞名著

5、唱名著影视歌曲

6、读后感交流

7、总结提升 1

有的时候,对于同一组内的学习内容,我们可以根据学习方法的需要、学生的认知规律或文体的特点来进行重组。甚至有时候,我们可以根据需要挪动整组课文。

有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内容特点,邀请其他学科老师的共同参与指导。

有的时候,我们的语文课,同样可以唱唱跳跳,画画演演,我们的目的很简单,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语文,学得扎实。

如果我们看待语文教学的视角有了新变化,我们就应该大胆尝试,教学模式真的可以千变万化,只要敢尝试。但语文教学的精髓不变,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我们预约文本,我们等待的是惊喜,收获的是精彩。

英语教学的新视角 篇3

关键词:小组合作;探究;成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050-02

小组合作学习(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纪 7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家David Koonts首先倡导和实施的。它实际上是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以教学中人的交际合作与互动为基本特征。它将班级按一定要求合理分成学习小组,以学习目标和任务为向导,以设疑、尝试、引导、体验、比较、探究、讨论为基本方式,讲究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有机结合。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互助合作尝试探索知识,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

一、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原因

1、教学的要求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与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客观的原因

在一个有大约50名学生的班级里,要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享受45分钟课堂上成功的快乐是很困难的,很多时候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参与课堂的各种教学活动,大多数学生只能成为旁观者的角色。

3、主观的原因

在一个班级里,肯定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于在众人面前发表意见,多数时候他们都沉默不语,消极自卑,害怕失败的心理非常严重;有的学生由于英语基础知识差,虽然很想参与教学活动,但是却无能为力;另外,有的学生英语基础知识虽然比较好,但是他们却不善于争取机会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究

1、合理分组是实施的前提

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合作学习小组的分组适宜采用异质分组的原则,所谓异质就是要让成绩、个性、能力、文化背景、性别不同的学生在小组内合理搭配,每个学生在小组内都能找到自己最佳的角色位置,并且形成一种互补的作用。在接手新的班级时,教师应先尽快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学习成绩、能力倾向和兴趣爱好等方面,从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角度安排一个比较合理的座位表,每个小组4—6人。教师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要细心观察学生的学习动态,适时进行小组成员调整,以便使学生有更宽、更广的合作学习空间。

2、开展活动是实施的条件

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设计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特别重要。为了更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教师必须设计一些具有一定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的活动。如在教学英语(新目标)Go for it!七年级下Unit 4 I want to be an actor.时,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谈论理想工作和原因的活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听、说的能力,并对学生进行理想和前途的教育;在教学英语(新目标)Go for it!七年级下Unit 10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时,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分享“五一”假期的教学活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分享,并让学生在分享的过程中运用了一般过去时态。开展这些活动前,教师不但要清晰地用语言描述活动的任务,而且还要进行适当示范以提升学生的感性认识。在示范过程中,必须让学生真切地看到、听到、感受到自己参与的活动所追求的目标、所需的语言材料、使用素材和整个活动的操作过程等等。在活动后,教师要对活动进行适当的点评和小结。通过设计和开展各种各样教学活动,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而且提高了他们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更积极有效。

3、教师调控是实施的关键

英语课程标准把教师确定为:“学生学习生活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有时还充当学习的合作者。教师必须深入到每个小组,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适时地组织小组成员进行交流。教师要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当小组活动顺利开展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当小组活动开展不顺利时,教师应及时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另外,当个别学生不认真参与交流,做与合作学习无关的事情,或个别小组交流不认真,教师都要及时地给与引导,提出明确的要求,指导合作学习排除障碍,确保小组合作活动顺利有效。

4、成果展示是实施的动力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最终要让各小组向全班展示成果。成果展示可以是在课堂上分享,也可以是在期末根据学期初对各小组布置的各个不同的任务进行一个成果交流会。交流的过程是认知与技能的交流,也是学习过程与方法和情感与价值观的交流。成果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一次演讲,一次总结,一篇读后、观后感,或以唱歌或表演的方式等进行交流展示。成果交流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与合作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得到一定的学习成就感,这都为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成功提供了动力。

5、合理评价是实施的保障

“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所追求的一种教学境界和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在评价时,教师不但要做到客观公正,而且形式要多样。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变为小组合作达标。此外,还可结合组内成员自评、组内成员互评、小组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自我评价以及师生合作评价等等。教师可以根据课堂观察、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分别作具体的指导,促进每个小组进行反思,逐渐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和积极融洽的学习氛围,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平等合作,愉快学习,在有限的45分钟内取得最好的学习效率。

三、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成效

1、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英语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关心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并指出:“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创设了轻松、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使在课堂上不敢开口说英语的学困生消除了消极自卑、害怕失败的心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变得更加自信。从而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

2、培养学生学习的创造性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对共同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利用教师所提供的感性材料,通过分析、比较和概括等一系列积极的思维活动,总结出语法规律并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实现认识上的飞跃。这种通过合作学习获得的知识远比教师单纯地讲解记得更牢固和深刻。小组成员共同探索和创造不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创造性。

3、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性

马克思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活动中,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学习主动自觉,英语基础知识好的学生主动带动基础知识差的学生共同前进,使基础知识差的学生有更多理解教材的机会,从而能正确而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这种组内合作,组员认真准备,出谋划策,不但可以增强个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而且可以强化集体荣誉感。

4、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英语作为一门世界性的语言,在科技、对外交流以及文化教育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然而,英语不是我们的本族语,语法结构又与我们的汉语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尤其在农村初中,学生家长几乎没人懂英语,学生在课后说、练英语的机会少之又少,导致英语课堂效率低。 通过在农村初中英语课堂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使每个学生在小组里都有展现自己的机会,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帮助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获。这样,学生在有限的45分钟内有了比平常学习模式下取得更多的收获,不但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而且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样的教学模式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学实践表明:在农村初中英语课堂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不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改变了传统课堂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这种单一、单向的教学方式,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互动的、多元的信息交流方式,形成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新视角,提高了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真正推动每个学生不同程度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张舒畅.许贵祥《任务活动中的合作学习》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4(05)

[2]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60(03):515

等效平衡教学新视角 篇4

一、等效平衡思想的建立

例1把晶体N2O4放入一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气化,并建立(g)平衡,维持温度,再通入等量N2O4,反应再次达到平衡.则新平衡的与原平衡比较,其比值()

(A)变大(B)变小

(C)不变(D)无法确定

分析:据勒夏特列原理分析c(NO2)、c(N2O4)都增大,问题难以解决.

模型的建立:设原来有单位1 mol N2O4在VL容器中建立平衡状态,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在VL容器中新加入单位1 mol N2O4也建立平衡状态,两个状态应该完全相同.然后抽掉隔板,加压,把两个容器中的物质压缩到一个容器中去.如图1所示:

而对于N2O4 (g)2NO2 (g),抽掉隔板前后,平衡状态没有改变.然后再加压,平衡逆向移动,所以变小.正确答案为(B).

等效平衡状态的定义:它指的是在相同条件下,化学平衡状念的建立与反应途径无关,即不论可逆反应是从正方向开始,还是从逆方向开始,抑或从中间状态开始,只要起始所投入的物质的物质的量相当,则可达到同一平衡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通常认为只要平衡没有发生移动,我们就认为两个平衡状态是等效平衡状态.所以等效平衡状态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一定相同,但各组分的物质的量、浓度可能不同.

等效平衡思想的建立:该思想的实质可以看为一种等价转化的数学思想的应用.创造一个和原来一模一样的化学平衡状态,然后通过改变外界因素(体积或者压强),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再依据勒夏特列原理分析在这两个状态移动过程中的变化即可解决问题.

等效平衡解决问题的途径或者说其平衡移动的过程是虚拟的,只是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已,这也正是基于平衡状态的建立与过程无关的特点.

二、概念的理解

例2 (母题)在一个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加入2 mol A和1 mol B,发生反应2A(g)+B(g)3C(g)+D(g),达到平衡时,C的百分含量为w%.若维持容器体积和温度不变,按下列四种配比作为起始物质,达到平衡后,C的百分含量仍为w%的是()

(A) 3 mol C+1 mol D

(B) 4 mol A+2 mol B

(C) 2 mol A+1 mol B+3 mol C+1 mol D

(D) 1 mol A+0.5 mol B+1.5 mol C+0.5 mol D

(E) 3 mol C+1 mol D+1 mol A

分析:A、D经转化后与题给投料2 mol A和1 mol B完全相当,B、C如图2分析.

答案:(A)、(D).

变化一、将固定体积改为压强不变,上述情况的选项为______.

分析:A、D转化后完全同题给投料2 mol A和1 mol B,B、C如图3分析,相当于两个“盒子”并起来不加压,平衡当然不移动,所以选(A)、(B)、(C)、(D).

变化二、将例2中的D(g)改为D(s),保持体积不变,C的百分含量仍为w%的是()

分析:A、D经转化后与题给投料2 mol A和1 mol B完全相当,B、C如图4分析.

加压平衡不移动.答案:(A)、(B)、(C)、(D).

变化三、将例1中的D(g)改为D(s),保持压强不变,要使平衡后C的百分含量仍为w%的是()

分析:A、D转化后完全同题给投料2 mol A和1 mol B,B、C如图5分析,相当于两个“盒子”并起来不加压,平衡不移动,所以选(A)、(B)、(C)、(D).

综上,等效平衡思想在理解和应用中的要点主要有:

1. 思路总结和解题步骤

(1)进行等效转化:注意一个“同”字,即在同一条件下,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与反应途径无关.不论可逆反应是从正方向开始,还是从逆方向开始,或从正、逆双向开始,只要起始所投入物质的量相同(或转化后相同),就可以达到相同的平衡状态.

(2)观察投料特点:等效转化后各物质的浓度(物质的量、质量)相同或成比例才可以用等效平衡的思路.也就是要寻找新的投料状况和原来投料状况的关系,是否能找出相同或者成比例的用量关系很重要.

(3)数学模型的建立:根据投料特点,决定创造几个一模一样的“盒子”,根据具体条件讨论是否考虑压强的因素.

(4)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得出结论.

2. 等效平衡的类型归类

据化学方程式特点和外界条件,等效平衡主要分以下的几种情况:

(1)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发生变化的反应来说:

①同T同V下,等效转化后,对应各物质起始投料的物质的量均相同.

②同T同p下,等效转化后,对应各物质起始投料的物质的量成比例.

(2)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没有变化的反应来说:不论同T、V,还是T、p下,等效转化后,对应各物质起始投料的物质的量成比例.

若延伸一下,大家可以思考变化四,若维持容器体积和温度不变,按下列四种配比作为起始物质,达到平衡后,C的物质的量浓度仍为wmol/L时该如何解答.当然你会发现若将问题改为:维持容器体积和温度不变,按下列四种配比作为起始物质,达到平衡后,C的物质的量仍为w mol的是问题的答案又会产生新的变化.

教学新视角 篇5

[摘 要]历史课程有着鲜明的人文社会性,它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道德情操与审美情趣的陶冶,健全人格的塑造,有着不可或缺的教学价值。历史课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基础课程,它课时少、内容多、跨度大,如何在宝贵的课程教学中,为学生徐徐打开历史画卷,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是摆在历史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笔者结合自身的初中历史教学经验,从“三个善用”,即善用图表、善用文化、善用归纳来探讨初中历史有效性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有效性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60093

历史属于人文社会科学范畴,是其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它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形成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初中生是一群自主意识迅速生长的学生群体,他们思维活跃,见解独到,有着张扬的个性与独特的体验,历史知识对于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有着特殊的教学功能,是他们迫切需要的精神食粮。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却不见得喜欢吃这道“美食”,更别说细细品尝其中的韵味,还有不少学生则是“观其精致”却无从下手,学习效率低下。那么,这个时候,作为教师的我们,如何做好学生与历史长河之间的“摆渡人”,也就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确保教学有效性就显得尤为关键了。笔者结合自身的初中历史教学经验,就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人文历史素养做如下分析。

一、善用图表引导概念,帮助学生破解识记难题

初中的学生处于认知思维模式大转变的过渡时期,在这个阶段,他们的思维结构中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成分,逐步摆脱依赖形象事物进行认知与识记的思维僵局。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抓住初中生这个思维转折的关键点,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学习、主动识记。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有意识地通过图表这类思维导图方式,渗透抽象的历史概念,鼓励学生通过图表寻找其中的线索,主动地将知识串联起来,降低历史概念的识记与理解难度。同时,通过图表引导这样的方式,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小组探究,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比如在备初二历史《土地改革》这一课时笔者考虑到,对于初二的学生而言“土地改革”这个话题较为抽象,他们因缺乏具体的生活经验而感到理解识记难度较大,因此本课的教学应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并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引导。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借助图表形式,通过呈现新中国成立前后土地改革的图表内容,以纵向联系的教学方式,启发学生展开对比讨论,引导他们初步认识新中国土地改革在解放生产力、恢复经济生产中的优势。过后笔者还设计了相应的思维导图,通过简单的线条图形与关键字词,帮助学生对土地改革的措施与意义进行意义识记与复述。同时,鼓励学生从图表联系到生活,说说家乡农民在土地改革后生产与生活产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二、善用文化引导理解,帮助学生做好问答题目

历史课程具有鲜明的人文性,它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深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呈现与之相应的社会文化背景,通过更加直观的社会文化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教师还要善于引用文化知识,剖析文化现象,丰富历史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通过生动、具体的文化内容理解特定时期的历史现象,从而使学生的问答更加具有历史的味道,为枯燥的历史教学增添一抹鲜活的文化色彩。

比如教学初一历史《三国鼎立》这一课时笔者考虑到,“三国鼎立”这个历史事件是我国古代著名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的精彩部分,大部分学生都读过或者在电视剧里欣赏过,有一定的认识基础。因此,在教学导入中笔者并不直接让学生读课本,而是利用多媒体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并通过其中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一小段歌词,尤其是“是非成败转头空”这句歌词,自然引出“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这两个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通过这种文化作品与历史现象穿插呈现的方式,有效帮助学生直观认识“三国鼎立”这个历史事件,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同时,引导他们通过对歌词的欣赏与理解展开相应的思考,自然地导入本课的教学内容,有效地帮助学生梳理本课的教学重点,增强教与学之间的良性互动。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笔者从“曹操”这个故事主角入手,引导学生在欣赏歌曲之后尝试描述曹操的心理活动,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三、善用归纳引导总结,帮助学生有效开展自主学习

伴随着抽象成分在思维结构中的出现,初中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也有了质的飞跃。他们已经能够对事物的特征进行初步的概括与总结。这个时候,我们要善于利用归纳法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对学习材料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处理,从而得出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学习总结。在学习总结过程中,我们可以鼓励学生们以小组探究的方式展开学习活动,引导他们在交流与分享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本课的学习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知识概括能力。

比如教学初一历史《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这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百家争鸣这个历史现象,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向学生阐述百家争鸣这个文化现象。在探讨这个历史现象时,笔者不仅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呈现了教科书中的观点,还设计了“微视角”的教学环节。在这个环节中,笔者在呈现教科书观点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比如百度百科、易中天、凤凰网等对“百家争鸣”的观点。笔者通过“微视角”的教学平台,给学生更多的智力支持,丰富学生的文化视野,强化学生对本课学习主题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的实践探究埋下伏笔,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创设班级“微视角”,就百家争鸣产生的社会背景、造成的社会影响进行有益的讨论与总结。在这个实践探究中,笔者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多媒体课件的启发下,以“百家争鸣”为主题设立探究目标,展开探究活动,形成一份简单的总结报告,并在下节课结合多媒体或者其他形式展示探究成果。

历史教学是一段充满人文情怀的精神探索历程,它注重教师的科学安排与情感投入,也注重学生的积极思考、实践探索,即重视教与学的有效互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既要体现历史课程本身的思想性、人文性与综合性,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有效传播历史知识与文化,传递正能量,让我们的学生既朝气蓬勃又沉着聪敏,能够以历史的角度去看待分析问题,从而完成更加具有目的性、针对性与有效性的初中历史教学。

[ 参 考 文 献 ]

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新视角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 新视角 有效性

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明显难以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迫切要求从新的角度展开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更加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也更加适应现代学生的学习要求。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十分关键,学生在小学阶段打好了数学基础,才能更好地进行数学学科学习;学生在小学阶段对数学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科学习。本文就新时期有效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新视角进行探析。

一、做好课堂导学

所谓课堂导学,就是为了更加有效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在课堂之始通过有效的组织与安排,将一些有助于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的元素融入课堂之始,进而达到开好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目的,使学生对整个课堂教学都充满了好奇与向往,从而为高效开展课堂教学做好铺垫。课堂导学是一种比较新的教学理念,在实际的教學中有些教师对该种教学理念引起了重视,有些教师还没有意识到课堂导学的重要性,因此,为了更加有效的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教师要做好课堂导学阶段的工作。

教师在设置课堂导学的过程中也应该讲究方法与技巧,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趣味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教师在设置课堂导学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其知识性,毕竟小学生的学习时间是十分紧张的,教师借助于课堂导学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渗透,也达到了有效利用宝贵的时间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播的目的。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与民族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学生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教学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是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数学作为一门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学科,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学科教学的优势,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想要将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落实到实际的教学中去,首先应该提升小学数学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意识。教师要明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将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课堂教学融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创新理念,继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教师还要积极提升自身的创新培养能力,有些教师能够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创新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却不知道该通过何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这也影响了创新教育的效果。因此教师要积极主动去学习一些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方法,还要在实际的教学中进行反思,总结出与班级学生特点相适应的创新教学方法。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正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大好时机,教师在小学阶段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对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也具有重要意义。

三、将学生纳入课堂教学过程

新时期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唱独角戏,不能一味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应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该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而且在实际的教学中对学生更加有效的学习知识点也有很大的帮助。

在实现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师生之间有效互动的过程中,需要教师运用一定的方法与技巧,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有些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也能够意识到将学生吸引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缺乏一定的方法与技巧,最终依然保持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点的状态。因此,教师掌握多种能够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的方法与技巧十分重要,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该如何有效的与小学生进行互动呢?例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引导式教学法,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使学生的思维紧跟教师的教学思维,进而将学生更好的纳入教学过程,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四、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

新时期的一个新的教学视角,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采用有效的教学表达方式。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虽然对学生更加有效的接受知识有很大帮助,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操作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积极的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然而存在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学方法与实际的教学环境及教学内容的匹配度不够,有些教学内容可能需要教师采用引导法,而教师却采用游戏教学法,这样的课堂教学使用的方法虽然较为丰富,然而却使得课堂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打折扣。因此为了使课堂教学的方法更加多样化,同时也为了使课堂教学更好的进行知识的表达,教师一定要在有效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方面下工夫。

五、注重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学生掌握好数学知识,既是数学学科学习的要求,同时也是进行其他学科学习与进行科学研究的要求,因此对学生而言数学学科学习十分关键。当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不能单纯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还要能够通过数学知识点的讲解,达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将多种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因素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的过程中,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能力,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又如:教师在鼓励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达到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对学生的人生发展也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学术——教师专业发展新视角 篇7

一、教学学术的内涵

博耶针对美国大学重科研轻教学导致本科生教学质量下降的现状提出“教学学术”概念。他认为, “学术不应仅指科学研究, 应包括相互联系的四个方面, 即探究的学术、综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1]。探究与应用学术是大学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综合的学术是形成学科间有机联系的知识体系, 而教学学术则是在知识传播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知识。如果没有教学, 知识的连续性就会中断, 人类知识积累就会面临削弱的危险。没有教学的支撑, 学术的发展将难以为继, 所以“要给教学的学术以新的尊严和新的地位, 以保学术之火不断燃烧”[2]。教学学术思想的提出, 吸引了不少学者关注和研究, 舒尔曼认为:“凡是能被视为教学学术的活动, 应该至少具有三个特点:公开的, 能够面对批判性的评论和评价, 并能够与所在学术圈中的其他成员进行交流和使用。”[3]何为教学学术?教学学术是指教师从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中提取研究课题, 通过使用合适的学科认识论方法开展研究, 并将研究结果应用于实践, 对结果进行交流、反思及同行评价。教学学术意味着教师通过对理论和研究的反思与以往来自教学经验的知识相结合产生的一种实践智慧, 实践、交流、反思是教学学术的基本特征。教学学术的内容至少包括三方面:首先是概括的、综合的能力;其次是教学法知识;第三是学习的能力, 主要研究学生如何学会学习。教学学术究其本质, 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 更是一种探索活动, 教学目的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方法的确立、教学情境的设计都离不开教师的探索与研究。教学学术不同于专业学术, 它一般是跨学科研究, 侧重于具体的教学开展过程中的应用性、实践性研究, 强调教学的实践性而不是学术的高深性, 生产学科教学知识、教学方法的知识等。诸如:反思性的论文、教学讨论、课件、出版的相关教材、发表的文章和专著、研究计划、教学调研报告、教改课题等。

二、教学学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1.转变发展观念, 改变教师“被培训”的专业发展心态

教师专业发展与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的教育变革密切相连, 由于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的教育变革是自上而下的, 教育变革需要对全体教师采用成规模的、外在给予的、有种种规定性的培训, 培训由学者、专家主导, 对快速普及教育改革理论和推进教育改革起到一定作用。但是, 这种培训教师缺乏自主选择, 培训要么过于学术化, 要么与教师实际工作情境相去甚远, 教师们表现出一种典型的“被培训”专业发展心态, 专业发展自主性不强, 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学术概念的提出, 对于改变教师“被培训”的专业发展心态具有巨大促进作用, 有利于教师积极、主动地追求自己的专业发展。

2.转变学术观念, 强化教师对教学的研究

教学工作是学校中心工作,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纵观我国学校教学现状: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呆板, 教学内容单调、贫乏, 导致学生厌学、思维方式僵化;学校应试教育盛行, 过重的学业负担, 严重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学学术思想的提出, 有力纠正了中小学普遍存在的探索新知识、发表论文才是学术的错误观念, 使教师能够潜心研究教学问题,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健全教师教学评价制度, 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传统教师教学评价以考试分数、升学率为主要标准, 注重结果性评价而忽视教师专业发展过程, 没有认可其为教学所付出的一切努力。教学学术思想的提出, 为改革教师教学评价制度提供了新方向, 为我们构建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的教师评价制度提供了新思维。众所周知, 教师的核心工作就是教学工作, 教师通过教学提升学生思想品德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等, 而这些目标的达成需要教师不断地研究教学活动, 包括教学目的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方法确立、教学情境设计等。通过研究、实践、反思、再实践等环节, 获得诸如研究计划、课件、教学调研报告、教改课题、反思性论文等研究成果, 这不仅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也促进了教学质量提高。

4.强化教学中心地位认识,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以教学为中心, 这是学校办学的基本规律。教学学术思想的提出, 有利于营造教学学术氛围, 有利于纠正学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病态认识, 有利于增加教师对教学研究的投入, 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又提高了教育质量。

三、提高教师教学学术水平的路径

1.学校层面

(1)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学校应建立教学研究中心机构, 制定有关教学研究规章制度和教师专业发展规划, 营造良好的教学学术氛围, 组织开展教学研究、教学学术评价、教学技能竞赛等。教学研究机构应积极寻求与大学的合作, 共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建立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就值得借鉴[4]。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是在原有公立中小学基础上加入与大学教育学院合作, 共同承担对师范生和在职中小学教师进行教师教育任务的学校, 是公立学校与大学之间具有伙伴关系的一种新型学校, 既是培养研究型教师又是教育研究者的学校。其办学宗旨是:培养出更好的教师, 办出更好的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把美国的教师教育改革与公立学校教育改革联系起来, 使教师教育质量的改进与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形成一种共生关系。

(2) 教学学术共同体

教师提高教学学术水平, 不能只靠教师个人孤军奋战, 需要充分发挥教研室作用, 需要教师之间开放性、建设性、支持性合作。在学校内部建构教学学术共同体, 由教育思想先进、梯度结构合理、相互帮扶共促成长发展的成员组成。他们拥有共同的学术愿景、宽广多元的学术视野, 迅捷地把握学科发展前沿, 治学严谨, 师德高尚, 教学经验丰富, 能共同参与课程建设、课堂教学、专业建设、教学改革, 广泛地进行合作与交流、对话与研讨, 分享、传承优秀的教学实践经验, 还能锻炼和培养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并使教学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教学学术共同体能够有效地通过辩论和批判积累教学知识、深化教学知识、创新教学知识。教师通过对教学学术的研究, 形成一系列的成果, 最后将知识内容积累为精品课程群、精品教材集、视频公开课、教学成果奖系列内容等;教师也可以申请教学成果奖、教学名师、教坛新秀等。

2.教师个体

教师提升教学学术水平, 除了学校创造有利于教师提升教学学术水平的客观环境外, 教师本人主观能动性、自主发展能力更为重要。

(1) 明确提升教学学术水平的道德目标

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一定是教学学术水平高的教师, 分别获得“浙江大学心平奖教金”100万元的两位教授姚缨英、张振跃就是明证[5]。如果教师总是习惯于依据自己能否获得利益、获得怎样程度的利益作为自己行动的判断依据, 结果只能导致教师内在动机或道德目标意识的丧失。提升教学学术水平, 需要教师明确基本的道德目标:教师需从对自我利益的过分关注转到对学生学习的积极影响这一教学价值原点上来。当然, 明确道德目标并不意味着以教师职业的内在价值 (从学生成长和成功中实现教师的价值) 代替教师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和其他利益。在学校政策制定中, 适度尊重教师获得外在利益的要求, 并使教师认识到:教师外在利益的获得源于教学中有效促进学生成长和成功。

(2) 构建教师教学学术水平提升的长效机制

第一, 终身学习是基础, 教师职业特殊性在于对教师素质要求较高。教师只有持续学习, 才能适应学科专业发展和学生发展需要。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呈爆炸式增长, 学生获得新知识途径多元化, 这给教师教学提出了很大挑战。因此, 教师只有顺应终身学习的思潮, 在知识爆炸的社会现实条件下学会学习, 丰富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储备, 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旁征博引, 用自己的学识影响和带动学生, 提高教学实效。

第二, 教学反思是关键, 加强教学反思, 是提升教师教学学术水平的关键。教师教学反思的途径主要有:写教学日记:对日常教学的得失进行总结, 提高对教学行为的监控能力, 从而改进教学工作;说课:对教学设计的过程进行陈述, 回顾设计缘由、设计思路, 提高对教学的整体把握能力;听课与评课:听课是将讲课者处理问题的方式与自己的预想方式相对照, 以发现其中的出入, 通过两者相互对照, 汲取对自己有用的教学方法, 发现其他教师授课的不足, 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评课是与同行、专家一起边看边评, 通过团队的相互学习, 可以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征询学生意见:教师本着虚心态度听取学生对自己教学的反馈意见, 及时调整教学方式, 从而满足学生的需求, 提高师生互动的效果。

第三, 合作交流是保障, 合作交流能力是现代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 能各自拓宽视野, 共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合作交流以专业教学团队为平台, 教师通过教学学术共同体, 实现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 异质互补, 分享知识, 通过教研室的公开课、互相听课、学术研讨等活动, 对教学进行交流, 通过师生互动平台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知识、能力水平, 从而更好地设计和改进教学。另外, 还可以通过校外学术团体举办的各种学术会议, 实现教学学术交流和知识共享。

参考文献

[1]EMEST L BOYER.Scholarship Reconsidered:Priorities of the Professoriate.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2]欧内斯特·L·博耶.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涂艳国, 方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3]王晓瑜.极端中创造平衡构建新型学术范式——论大学教学学术思想的发展轨迹.现代教育科学, 2010 (2) .

[4]张婷.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美国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动力.教育研究, 2007 (4) .

多元化体育教学新视角 篇8

一、多媒体进课堂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声音等多媒体技术,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引导学生思维扩展。多媒体技术不断变化的图、文、声、像,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传统口授形式达不到的效果。另外,也可以利用网络这个知识与信息传播最便捷的载体,将融动画、图片、声音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放置于网上,供学生下载自学,有效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

由于体育课受天气影响比较大,遇到风雨天气,体育课通常都是让学生在教室里自习,学生感觉很无聊。引入多媒体教学技术后,教师可以在室外体育课受到天气影响时,给学生播放一些精彩的比赛、体坛逸事或体育名人故事,这不仅能丰富室内课教学内容,而且能大大提升理论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二、新闻进课堂

体育课开始,教师利用与体育课内容有关的新闻事例进行课程导入,能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如,在一堂以投掷器材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活动中,我采用了模拟情景教学的形式,把学生带入到备战奥运场上,让每位学生都把自已想象成参加奥运会的国家队选手。对此学生不仅兴趣盎然,而且跃跃欲试。又如,在进行耐久跑教学项目时,为了避免学生产生乏味和畏难情绪,我结合教材特点,给学生讲述“马家军”如何通过刻苦训练,最后打破世界记录的故事,使学生在崇拜、羡慕的同时,立志刻苦锻炼,更好地掌握相关技能。

三、音乐进课堂

作为体育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和训练辅助手段,音乐在近代体育运动中已逐步被一些体育项目采用。音乐的运用,不仅赋予了体育运动以更多的表现力和美感,而且研究表明,在许多体育项目中合理加入音乐伴奏可以有效地提高运动成绩。因此,音乐已经成为体育运动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体育课堂中,音乐具有以下作用。

1. 陶冶学生情操,活跃课堂气氛。

在体育教学中用一些节奏明快、旋律健康、曲调优美的音乐辅助教学,不但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而且能把“练”寓于“乐”之中,既培养学生的乐感,又激发学生的表现力和想象力,使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锻炼身体,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运动技能。

2. 调节准备活动,调动学习积极性。

音乐能够对人体的“清醒细胞”施加压力,从而使“清醒细胞”处于活跃状态,这样“清醒细胞”就会对大脑皮层发出清醒的信号,从而激发神经的兴奋性。在课堂的准备部分播放合适的音乐可使学生思想集中,精神振奋,为接下来的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例如在上中长跑课时,学生对枯燥的长距离跑动提不起兴趣,这时就可以利用音乐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可在准备活动时让学生听音乐节拍慢跑,然后做一些节奏感强的徒手操练习,接着可创设一定的音乐情境把学生逐渐带入到长跑的课题中来,在进入主题后教学生怎么样在音乐的伴奏下有节奏地、放松地跑完一定的距离,这样就能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3. 克服惧怕心理,提高练习效果。

体育教学中总会有一些学生既喜欢又惧怕的项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采用的方法之一就是音乐铺助法,使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中忘记害怕,完成练习。例如在做跨栏练习时,可先按音乐节拍做跨栏舞蹈练习,接着可进行在音乐的伴奏下做摆动腿栏侧过栏练习,然后在不放栏架的情况下,按音乐节拍做跨栏步练习,最后在音乐中做栏间过栏练习。这样使学生克服对障碍的惧怕心理,提高技术动作的完成效率。

4. 缓解紧张心理,消除疲劳。

紧张是造成疲劳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快速消除疲劳,首先就是要有效地缓解紧张心理。在一节紧张、较大负荷的体育运动课后,学生的身体、心理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疲劳,这时的恢复措施就显得很重要。此时若配上合理的音乐,使学生放松神经、调节情绪,无形中就能大大地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从而更快地消除疲劳,恢复体力。

四、创编进课堂

现代的学生在生活中接触的事物比较多,有很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尤其是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在身体锻炼中也具备了较高的基本运动能力,有很强的自主性。教师生搬硬套来的东西他们往往不一定会感兴趣,但是,如果课堂上一些东西让学生自己来创造,其结果就大不一样。如:高中女生的健美操课,教师教给学生基本的步法及移动方向和手臂动作,让学生自己去组编一组健美操(将学生分成6—8人一组,每组创编4×8拍,要求能把学过的步法和手臂动作运用上,当然,实践过程中也允许学生有一定的自由拓展),然后相互展示、学习。这样,在同一个课堂中,学生会学到多种不同的健美操,同时也收获自己创造的健康和心情。我在体育课堂实践中就经常给学生搭建自我发挥的平台,在预先提供相关的素材的前提下,让学生创编自己喜欢的体育游戏、热身操等,使体育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天地。这些创编活动,不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

五、表演进课堂

学生天生爱表演,也善于表演,尤其是中小学的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给学生创造自由放松的气氛,让他们用肢体动作、表情进行表演,在体育课堂上展示他们的激情与自信。比如,篮球课上,很多学生爱表演NBA球星的一些动作,尽管有些动作模仿不到位,但在表演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对比,如果动作完成得比较好,会特别有成就感,兴趣高涨,这些学生无形中也感染了另外一些学生,激发了他们练习的热情。表演进课堂,使学生可以在自我展示与欣赏他人展示的过程完成学习任务,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六、比赛进课堂

比赛法是在比赛的条件下进行练习的方法。运用比赛法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掌握动作技能,以及在复杂条件下合理运用动作技术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比赛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广大体育教师所采用。比赛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

课堂的开始部分安排一些强度比较小的比赛,不仅可以达到热身的作用,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步教学的开展作好铺垫。如在进行途中跑教学之前,安排迎面接力比赛、负重背人比赛等,可把单调的气氛很快地调动起来,一举两得。

2. 巩固提高所学内容。

一个战术学习完后,都需要一些针对性的练习来复习和巩固,而双人或多人的对抗练习是相对比较有效的方法。教学比赛进课堂,一方面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选择更有针对性的手段对教学进行改进提高。另一方面通过比赛学生可以对所学内容进行复习,在比赛中强化所有技能,还可以懂得这些技能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从而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3. 比赛法的主要特点是竞赛性较强。

比赛者情绪高涨,能促进比赛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机体的机能,加强对健康的促进作用。但应当指出的是,比赛法应在掌握基本技术的情况下进行运用,否则将失去比赛的意义。如我们在进行篮球运球技术教学时,首先必须使学生掌握运球的基本技术,将全班分成人数相等的组别,在同等的条件下进行运球比赛,以此来提高运球的能力;其次每人一球进行运球,相互拍打或躲避对方,看谁运球保护能力强,使自己所运的球不被对方打掉或在运球过程中将对方的球打掉,以提高在激烈的竞争下个人运球、保护球的能力,以及在激烈的竞争对抗中防守抢断球的能力,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

七、传统项目进课堂

中国一些地区流行着舞龙舞狮、武术、踩高跷等传统体育项目。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传统体育项目即将消逝。如果把它们挖掘出来,加以利用,既可增强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又可使传统体育后继有人,还可促成学校体育教学特色的形成。如:集武术、舞蹈、音乐等综合因素于一身的舞龙舞狮,不仅对动作技能、乐感、身体素质、意志力等方面的锻炼大为有利,而且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它不仅能增进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深入了解,而且能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因此,我们把传统体育项目经过筛选后纳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不仅能充实学校的教育体系,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而且能起到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的作用,让学生懂得,体育课堂不仅仅是要教给他们知识和技能,还要使他们感悟一种意识、一种精神。并且,这些内容,学生易学、乐学、会学,且方便组织,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之,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在坚持“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下,深入地贯彻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尽力在体育教学中引入新思想、新教法、新手段,不断加强自主创新,使体育课堂成为一个多元化的教与学的平台,以增进学生健康,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耿培新.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的新变.北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2.

[2]龚斌.浅析体育与音乐的关系.湖北体育科技, 2001, (2) .

[3]耿培新.《体育与健康》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教学新视角 篇9

第一、多元策略打造精品新课导入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面对小学生这一特殊的学生群体,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投入到我们的新授课的课堂中,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着他们对新、奇、特等事或物存在强烈的兴趣,对他们已经了解或深知的事与物并不感兴趣,这种心理特征在低年级学段表现的更为明显。对于这种情况,我们打造精品高效的新课导入迫在眉睫,其中多元化创设导入氛围是最为重要的,以下简单介绍几种:

1.情境导入。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兴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体验过程中,不经意的身临其境,感受情境中的问题存在并参与其中的问题和问题思考之中。比如:在《剪一剪》的教学中,教师预先让学生在课前剪出自己喜欢的图案,在课堂一开始就让学生进行交流和展示,并选出最佳作品,获奖学生上来展示作品的同时并进行制作介绍。在这一系列的交流、评选、展示的活动情境中,每个学生的兴趣都会被这一情境无意吸引。

2.游戏导入。游戏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如果在新授课中创设一个游戏的话,学生的兴趣会大大提升,如果在游戏中渗透教学内容,就可以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比如在平均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就让学生去做一个分糖果的游戏,让学生在平分物品的过程中,无形之中建立对平均分的兴趣和学习。

3.视听导入。多媒体的视听效果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点,如果视听效果中再结合学生喜欢的动画人物等,效果会更好。

其实导入方法还有很多,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结合我们的教学资源采多元的导入策略,打造精品导入策略。

第二、问题驱动引领学生投入深度

兴趣是至关重要的,而学生在课堂中的思维也是必须的。为了进一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我们借助导入环节中的良好效果,借助导入的兴趣继续深入教学,让学生不仅把注意力转移到我们的教学中,还要把思维点转移到活动的问题之中。此时,教师的问题驱动引领至关重要。教师要用问题来引领学生对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借助问题的引领达成对知识与技能的构建和完善。比如学生在学习《垂直和平行》的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呈现多副图形,其中有一部分其实是平行的,一部分是不平行的。教师通过下面的问题来引领学生的思考:

师:你能对投影上的图线进行分类吗?(教师请学生上来分类,下面学生参与思考和评价)

师:你能告诉我们你这么分类的依据吗?

生:一类是可以相交的,一类是不能相交的。

教师在投影中把不能相交的线呈现在一起。

师:我们把这样两根不相交的线称之为平行线。大家再对这类平行线进行观察和测量,你能发现平行线之间有什么特征吗?(学生开始观察、分析、动手画画、测测……)

生1:平行线是不能相交的。

生2:平行线延长以后也不能相交的。

师:仅仅是不相交吗?还有什么发现,它们两条线之间的距离有什么特点?(有些学生蠢蠢欲动、有些学生开始交流、讨论、动手测量)

生3:两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是一样的。

教师通过情境下的问题驱动,促使学生的参与深度的提升,促使学生在数学思维训练中的提升,能真正通过问题的引领达成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升。

第三、实际应用提升课堂反馈效率

学以致用亦是我们新视角下课堂的升华环节,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让教学内容得到实实在在的应用才能体现数学教学的价值,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再应用和再提升。所以,教师无论在什么样的新授课中,我们都要通过实际应用来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发反馈学生对相应内容的掌握情况,还能实现数学的内在价值,激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兴趣再生长。比如,我们在《认识人民币》教学中,我们在课堂中进行分、角、元的认知,还对生活中流通的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进行认知,而最为关键的是走出教室,走向社会,让学生学会使用人民币,我们可以利用社团课程,让学生预先带好不同面值的小额人民币若干,如一元、五元、十元,在正副班主任、数学老师的分组带领下,带学生去走进超市,引导学生去使用,让学生真正学会使用人民币,达成对人民币的真正认识。类似的实验在我们的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还有很多,最为关键的是需要教师的创设,小到题目中创设生活情境,大到外出实践。各种实际应用能让学生深入知识与应用之中,提升学科价值,服务学生再提升。

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直接导致小学生生活经验和智力水平的发展和变化,而这些发展和变化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必须通过我们的专业智慧把控好课堂的每个环节,才能让我们新授课充满生机、充满智慧,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满足时代对人才的需要。

摘要:新授课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而课堂教学活动的达成度和思维度是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在大数据时代的当下社会,我们如何激发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度和思维度,真正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建构新的知识与技能,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

教学新视角 篇10

一、新常态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的形成

1. 立足学生发展主观性 ,满足课堂教学学生思想需求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内心发展的必然需求给予充分满足,促使学生能够对知识的学习形成渴望心理,以此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开展提供有力的促进作用. 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主要可以分为几种,首先是探究式教学模式,对学生探究意识的形成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对学生知识点之间的有效联系能够提供相应的促进作用,使得课堂教学过程能够归还于学生手中,使得学生能够把握数学课堂发展趋势,对于学生内心的切实需求给予充分满足. 另外一种教学模式就是分组合作教学, 主要对学生沟通意识以及合作意识进行充分培养,使得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思考角度不断拓宽,从中使得学生自身学习观点能够得到有效表达, 对其他学生思维的构成提供有效的借鉴. 这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发展恒久不变的主题,也是新模式形成的根本立足点.

2. 情景模式构建为中心 ,体现情境教学模式的新意义

情景模式的构建作为对学生数学知识点有效传播与应用的重要教学模式,通过实际情景的建立,对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切合实际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能够迅速融入课堂教学内容之中,从而有效加强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从情景模式构建的理论角度出发, 关键在于对学生心灵的启迪作用,使得学生能够通过教学情景对学生学习主动性不断加强,使得教学情境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载体. 而从应用性角度而言, 小学数学教学知识点的应用过程,能够对知识点的实际应用所产生的心理作用有效体现,使得学生自身的学习成就感由此产生,课堂教学能力培养新目标由此得到实现,进而使得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模式所具有的新意义能够进一步展现.

3. 强化实践教育过程 ,呈现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功能

实践教育过程作为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构建的全新组成部分, 与探究教学模式以及情景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不同, 后者在以往的教学过程里都得到了相应的体现,只是所存在的作用并没有最大化体现. 在教学模式新常态的建设中,对于后者进行了进一步加强,使其作用、功能更为强大,以此满足小学数学教学的新要求. 而实践教育过程作为教育模式探索的全新构成部分,以教育实践环节为主体,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实践研究,从而使教学内容的实践运用价值能够得以充分的体现,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从这一方面中可以总结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所具有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同时教学思路以及教学特点也有效发挥,与时代教育改革总体构想相互吻合.

二、小学数学教学结构与教学内容的新突破

1. 深挖结构合理性 ,发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引导作用

教学结构的合理性主要体现在对知识点的渗透与引导需进行合理化安排,使得学生掌握知识点的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通过以往知识点与所要讲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 对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形成有力的连贯作用. 这也是教学模式所形成基础作用的根本体现. 从教学结构角度出发, 知识点的外部延伸应作为主体,使得知识结构之间的衔接过程更为具体, 能够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转换产生积极影响,达到教学的最终目标. 而教学结构的合理性还主要体现在课堂导入环节, 结合知识点自身所存在的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关系,通过生活实际进行课堂导入过程,促使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之间形成有效培养, 全新的教学思路由此进一步形成, 发挥出小学课堂教学新思路的重要作用.

2. 探索内容多样性 ,激发小学数学对学生思维的培养

内容的多样化关键在于对课外相关教学知识点进行有效融入,这是对学生内结能力以及思维发散能力培养的关键途径. 从学生思维特点角度出发, 学生自身的思维构成都是由生活中的事物影响逐步形成的理解性思维,而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发展中,能够对知识点所涉及的生活事物进行相关的联想, 形成对知识点的认识过程. 但这种教学过程对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具有相应的间接性,而直观丰富教学内容则是对学生理解性思维有效加强的关键,进而促使学生能够将想象思维、探究思维进行进一步的提升,使得常态化小学数学教学思路能够得到新的突破.

3. 结构内容合理搭配 ,营造良好的小学数学教学氛围

教学内搭配的科学合理,对于学生知识点之间的有效衔接能够形成有效的引导作用,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以及参与的积极性由此也会不断提升, 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 促使课堂教学氛围能够逐步向和谐、 融洽的角度发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相对较为基本,关键在于对学生基本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而教学结构、内容的合理配置,对于学生探索思维、想象思维、探究思维以及创新思维能够进行有效的提升, 在这种前提之下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对此能够不断升华, 课堂教学学生主体以及教师引导作用可以充分体现,对此课堂教学发展的基本方向也形成创新、 可持续化特征,形成发展的新常态.

结论

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能够将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体性有效体现,而教师的思想引导作用也能够有效发挥. 加强教学结构以及教学内容的合理化、丰富化,促使与教学模式之间形成有效的良性互动发展过程,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新常态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

摘要:随着时代教育发展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以创新发展为核心理念,对教学思路形成有效的拓宽,以此形成教学发展新方向及新思路.本研究主要以此为出发点,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常态的构建思路进行具体探究,满足时代教育发展的具体要求.

高中语文教学的新视角 篇11

一、对话和语文对话教学

在对话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把语文文本当成教学的资源,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学习语文丰富的内涵。

在对话中体现民主、平等的价值观。在对话中,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交流要建立在师生平等和教学民主的关系基础上,是平等的、民主的、充满爱心的双向交流的关系。师生关系保持在平等的状态下,这是体现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在对话中体现个性差异。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应是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开放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求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还强调师生对课程、教材、教法的意义重建。教师应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各抒己见,鼓励他们个性化地解读作品、表达思想和情感,引导学生在对话中质疑、合作、探究。

在对话中提升人文素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学中的对话模式使语文教师和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他们在对话中独立思考、分享各自的人生体验,从而获取语文知识。在对话交流中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思想,互相碰撞、交流、分享,这样的语文学习使每一个人的心身不断自省着、完善着,由此得到提升。

对话教学将以往教学中常常存在的“一言堂”转变为民主课堂。语文对话教学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育新型的师生关系。在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二、阅读对话理论与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中的对话教学,体现在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等三个方面。

教师与学生对话。教学应该是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交流。教师、学生彼此打开心扉,走出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心与心的交流、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中获得意义的分享。师生的交流和互动应融为一体,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且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对新知识进行理解,形成新的知识。

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交流的前提是独立地、认真地阅读文本,对文本有了自己的理解,在与同学的对话交流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积极对话交流,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产生思维的碰撞和交融,共享知识、经验、智慧、情感,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

师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深入钻研文本,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交流,设身处地地融入文本设置的情景之中,把自己独特的体验、领悟的感情以及内心的困惑,在与文本的对话交流中作出自己的阐释和解读。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不是消极的接受,而是在不断的对话中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不仅是语文知识的学习,也是思想感情的交流和人生价值观念的提升。

要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展开得顺畅,深入而广泛,教师要认真研读文本,对文本有自己的领悟,站在更高的点上来理解文本的内容、情感,这样才能指导学生开展与文本的对话。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课前,教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取得和学生对话的资格,进了课堂才能引导学生和教材对话,才能和学生交流。我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翻来覆去地诵读、默记。当读出了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了文章的妙处,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我便敢走进课堂。”

学生与生活的对话。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师要引导学生的语文学习由文本的阅读向课外生活的阅读迁移,让学生与生活对话。在与丰富多彩而复杂纷繁的现实生活对话交流中,学生走进生活,从生活中捕捉、获得活的知识信息,并内化为自己的语文素养。

“对话”,作为阅读教学的新形态,是师生双方精神敞开后的互动交流。作为阅读教学的新形式,张扬着个性和灵性,昭示着民主和平等。在这里,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在这里,每个人感受心灵成长的愉悦,创生着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和分享方式,绽放出生命的灵光。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对话是一门艺术。它要求教师有一定的教育技能、知识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它要求教师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对话”是一种沟通,这种沟通需要理解、需要爱。

参考文献

[1]郭琛晖.个性化阅读中的对话生成[J].文学教育,2007(12).

(责任编辑 韦雄)

新课改视角下小学英语快乐教学 篇12

关键词:小学英语,新课改,竞争机制

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兴趣不足、学习效率低等现象一直是困扰广大英语教师的难题。英语课程在我市小学阶段开设的时间并不是很长,虽然取得了一些令人可喜的成绩,但是英语之路前行道路上的任何一个荆棘都不可忽视,针对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的不良现象,我认为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实践和教学环境,给小学英语教学一次改进和提高的机会,让小学英语教学在不断的探索中迎来更好的明天。

一、采取竞争机制,让学生赛在其中

小学生存有极强的争强好胜的心理,这种心理伴随着学生的每一步成长,在英语教学中,部分教师错误的认为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对课堂教学秩序将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因而在很多方面都刻意打压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教师的这种做法令人汗颜。一个有经验、有能力的教师会将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作用于对英语的学习上,就如在英语课堂上展开相应的竞争机制,或是在教学的某一个环节或是整堂英语课中开展竞争机制模式教学,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英语学习中来。

比如,在巩固“at Christmas”这一单元的单词时,我就展开了“爬梯子”的竞赛游戏,游戏看起来欢快有趣,实际上也包含了众多的竞争机制。首先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有很多台阶的梯子,梯子的最下面是波浪形的水面,梯子的最上面是代表着胜利的Winner,一个小朋友站在第一个台阶上,这时我会在第一个台阶上出示与本单元有关的一个单词图片问学生“what is this?”,并选择一个学生来回答,回答对了就可以上升一个台阶,如果回答错了就要下降一个台阶,掉到水中就代表着挑战失败。这是一个富有极强竞争心理的游戏,学生在争强好胜的心理暗示下会积极的参与其中,也会激励着学生朝着winner前进,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成为最后的winner,所以对于最后能够真正站上winner台阶的学生,都应该获得最高的荣誉奖赏。当然没有登上winner台阶的学生也并不意味着失败,他们只是暂时的落后,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再接再厉,争取在下一次的“爬梯子”中爬到最后的winner。

二、巧用英文歌曲,让学生唱在其中

歌曲是小学生最爱的娱乐项目之一,他们从小就徜徉的歌声的世界中,所以对歌曲的爱好出乎我们的想象。我觉得如果能在英语课堂上给学生制造欢乐的唱歌氛围,学生对英语课的兴趣一定会大大的增加。英语教材中也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好听的英文儿歌,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英文歌曲,除了教材中的英文歌曲,教师也应该结合实际教学内容为学生推荐一些适合小学生歌唱的英文歌,让学生在欢唱中感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

三、打造游戏课堂,让学生玩在其中

在英语教学中,我一直坚信游戏的力量是无穷的。回想自己的孩提时代,游戏对我们是否具有同等的魔力呢?所以作为英语教师应该巧妙运用游戏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融入英语乐园中。新课改背景下也有很多教师真正的重视起了游戏教学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开展的游戏教学存在着一定的误区。有的教师在开展游戏教学中忽视了实施的频率,使得游戏教学的频率过多,学生玩过了头;有的教师在开展游戏教学中忽视了游戏教学的目标,致使学生毫无目的的玩耍,失去了游戏教学的意义。当然还有很多的问题就不在此一一列举了,在我看来要想打造一个高效的游戏课堂,教师就要在实施前做好充足的准备,以实现游戏教学的最大价值。

例如,一般过去式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我们都知道语法知识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枯燥性,加之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无趣,学生的枯燥感就会进一步加大,所以在教学语法知识时应该尽可能采取游戏教学的模式,以游戏模式吸引学生的眼球,避免反复讲解教学的枯燥性,从而给学生创造一个快乐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遮一遮,猜一猜”的游戏,即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图片展示在学生的面前,但是要用手遮去图片的一部分,让学生猜出原来的图片。如教师给学生展示了一个男孩钓鱼的场景,但是教师刻意遮住了男孩的脸和部分身体,同时只露出了一条鱼的尾巴,然后教师问学生:“What did they do?”由于图片只露出了一部分,所以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学生可以通过“Were they any fish?”、“Was he a boy?”的句式逐步推出正确的场景,最后学生在不断的猜想和验证中得出“A boy fished by the river.”的结论。整个游戏下来,虽然学生在不断的重复过去式的句子,但是它们对此却浑然不觉,它们的心思完全在猜图片上面,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一般过去式的用法。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新课改背景下的英语教学应该让学生乐在其中,让他们感觉到英语课堂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一个五彩斑斓的英语乐园。

参考文献

[1]龚亚红.关于运用语言环境辅助小学英语教学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0(12).

[2]陈玉祥.探讨新形势下小学英语教研的新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2(32).

上一篇:探寻学生作文成功之路下一篇:安全用电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