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评价

2024-09-14

艺术教育评价(精选12篇)

艺术教育评价 篇1

客观公正地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各个层面进行认真回顾、总结与评价, 不仅有利于在执行相关文件的过程中, 避免“走弯路”、“走过场”、“走原样”, 而且更有利于公共艺术教育的具体实践, 是未来十年公共艺术教育步入制度化、科学化的第一步。

政策制定层面

国家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角度, 多次提出要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工作, 为各阶段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提供了宏观上的政策指导。

早在1981年1月16日, 文化部、教育部就联合发出了《关于当前艺术教育事业若干问题的意见》, 指出要重视培养专门艺术人才, 也要注意普通教育中的美育。1988年4月27日, 国家教委印发《在普通高等学校中普及艺术教育的意见》, 指出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是提高新一代大学生素质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要求各校根据实际情况, 确定课程设置, 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 组织编选教材并逐步建立、完善考核制度。1996年7月29日, 国家教委印发的《关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指出, 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是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质, 促进高校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1997年6月13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 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 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2002年5月13日, 教育部印发《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 (2001—2010) 》提出:“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艺术课程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在艺术课程的开设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高等学校既要结合本校的实际, 又要努力创造条件, 开设各种艺术类选修和限定性选修课程, 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2002年7月25日, 《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 (教育部令第13号) 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 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2006年3月8日, 教育部成立课题组研制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 (以下简称《课程方案》) 。该《课程方案》明确提出:“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性选修课程, 对于提高审美素养,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课程目标:在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实践中, 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 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 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从教育行政管理的角度, 多次下发文件加强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宏观领导, 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高度重视。然而, 国家教育最高主管部门制定和下发的这些公共艺术教育文件中, 多停滞于粗线条的宏观指导, 没有结合不同院校的专业特点, 设置更加具体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同时, 相关文件下发以后,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没有建立一个经常性的督导检查与评估机制, 致使下发到各级、各类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文件几乎成为一纸空文。

理论研究层面

公共艺术教育与德育具有显著的互通性。艺术教育的德育效应, 是向受教育者实施艺术教育所产生的道德价值, 它是一个由审美到立美、由立美到立德、由立德到立人的线性渐进的过程, 是一种“曲径通幽”的理想的德育教育范式。然而, 目前学术界仍缺乏对公共艺术教育学理层面的深入研究, 尚未将公共艺术教育的德育效应充分彰显出来、以弥补目前高校“两课”教学效果欠佳的局面。

目前, 国内学术界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不是很活跃, 相关研究成果数量甚少, 质量也不高。从数量上说, 以“公共艺术教育”为关键词, 从“中国知网”搜集到的1979~2010年6月的相关学术论文仅138篇。其中, 自教育部专门下发《全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 ([2006]3号) 以后的2006年, 刊发此类论文仅20篇、2007年仅27篇、2008年36篇、2009年34篇、2010年6月20日前仅6篇。由此不难看出, 2006~2008年, 学术界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兴趣逐年略有增强, 而2009年以后的相关研究开始呈下降趋势, 学术界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关注热情在逐年降低;从研究质量上看, 大多数学者的研究, 或停留于对以前政策的解读、或局限于高校内诸多因素的分析、或提出一些共性的理想化的实施策略等等。这些静态化、平面化的“自我欣赏”式的研讨, 难以引起高校管理者、教育决策者的高度关注, 也因此使该领域的研究在“无人响应”的落寞中日益沉寂下来。在此背景下, 公共艺术教育的德育效应恰是当下亟待挖掘、全力彰显的学理问题, 也是相关领域研究的前提条件。

现实应用层面

目前, “两课”教学效果欠佳的现实境况,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又未能全力彰显, 使得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为理论预设和逻辑前提, 来研究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更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1.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实“虚位”问题

公共艺术教育具有弥补“两课”教学的德育效应, 然而, 目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并未发挥它应有的德育价值。据了解, 目前除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东北大学等高校外, 大部分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处于“虚位”状态。

(1) 公共艺术课程因“教者”, 而非因学生主观需求设置, 课程层次没能兼顾理论、赏析、技巧等多向性。同时, 多数高校基本都把公共艺术课列入选修范围, 并未纳入教学计划。

(2) 公共艺术教师队伍不稳定、师资结构不合理。以辽宁的高校为例, 公共艺术专职教师仅占25%, 其数量达不到教育部规定50%的标准, 整体师生比也达不到0.15%~0.2%。

(3) 公共艺术教育设施匮乏。在前期调查中, 70%以上的高校没有公共艺术教室, 缺乏艺术实践的场所和设施。作为受教育主体的大学生群体其主观的艺术需求与公共艺术教育的客观“虚位”相矛盾, 造成高雅审美情趣、艺术修养与人文素质的“后天不足”。调查表明, 83.33%的大学生认为, 一个人的兴趣爱好与其思想品德修养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97%的被调查学生认为, 公共艺术课与个人品德修养是“补充关系”和“因果关系”。然而, 目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有条件满足不了大学生审美向善的愿望。

(4) 从社会资源看, 教育部自2004年以来每年都要举行“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作为一种国家投资的年度性艺术活动, 只具带动和辐射作用, 50%以上的地方高校还无缘享受这一文化盛宴, 而当地的艺术教育资源, 才是高校实施公共艺术教育的长期性目标。然而, 高校所在城市的艺术团体未能与高校建立一种合作互助的长效机制, 使高校还不能享受到当地的艺术教育资源。

2.高校“两课”教学的德育效果不明显

目前, 各高校均按照教育部的指令性要求, 普遍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德育类课程。前期调查显示:70%以上的大学生是“迫于考试与学业上的要求”才接受“两课”学习的, 德育学习脱离了学生内在需要和人格建构;教学方法方面, 教师说教占77.08%、纯理论教学占88.54%。足以说明“两课”教学中理论灌输的严重性;德育途径方面, 课堂教学占80.25%、社会教育占15.63%、家庭教育仅占4.12%。说明目前高校德育途径仍以课堂为主。这些弊病是我们反思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改革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重要的现实背景。应该为发掘公共艺术教育的德育效应, 彰显其“曲径通幽”的德育教育功效提供现实空间。

结论

针对高校“两课”教学的效果非显著性和公共艺术教育现实“虚位”, 致使德育效应无以彰显的现状, 我们提出:应以公共艺术教育为切入点, 通过挖掘公共艺术教育特有的德育价值、构建公共艺术教育“教育场”, 以其“曲径通幽”的路径选择和“春风化雨”的浸润方式, 实现以公共艺术教育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终极目的, 也为我国高校和教育决策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孔宪峰, 周秀红.公共艺术教育促进德育的理论回归[J].理论界, 2008 (11) :161-162.

[2]金玺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价值探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8 (2) :69.

[3]王萍霞, 肖华.试论高校艺术教育的德育效应[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6 (3) :97-100.

[4]孔宪峰, 周秀红.公共艺术教育语境下师生的角色定位[J].继续教育研究, 2008 (10) :85-87.

[5]胡智勇.对学校艺术教育的思考[J].艺术教育, 2008 (5) :11.

艺术教育评价 篇2

【内容简介】

本章主要探讨教师发展评价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习者应掌握教师发展评价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一、教师发展评价的内容

教师的发展评价是离不开幼儿的发展评价的,纲要中指出:“幼儿的行为表现和发展变化具有重要的评价意义,教师应视之为重要的评价信息和改进工作的依据。”

对教师的评价应包含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和对教师素质的评价两个方面,我们主要谈对教师教学的评价。

(一)对教师教学的评价

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教育计划和教育活动的目标是否建立在了解本班幼儿现状的基础上。

所有的教育计划和教育活动的目标都应该建立在幼儿已有的经验基础上的,因此,教师必须要了解本班幼儿的现状,教学的出发点是幼儿的发展现状。此外,教学的落脚点是促进幼儿的发展,它也要求教育计划和教育活动的目标应建立在幼儿已有的基础之上。所谓教学促进幼儿的发展,即教学的任务或目标应该落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中,而要了解幼儿的最近发展区,首先也需要了解幼儿的现状。

在以往对教育活动的评价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强调教育活动的目标是否能达成,现在却只是强调了目标应建立在了解本班幼儿的现状的基础上。这很重要的是一些新的理念的出现,特别是弹性课程这一概念的出现,强调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也应该根据幼儿的反应灵活地、合理地调整教学目标与内容。也就是说,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可能依据原有的设计方案进行,也可能根据幼儿的实际反应,调整相应的目标与内容。当然,这种调整不是随意的,它遵循的原则是“更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很显然,教师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判断出原有方案或称为 “跟着老师走” 还是新方案或称为“跟着幼儿走”更能促进幼儿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非常了解本班幼儿的发展现状。

2.教育的内容、方式、策略、环境条件是否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对学习积极性的强调,即是在强调学习者的内在动机问题。良好的积极性是保证有效学习的重要基础。在以往,我们选择教育内容的时候更多的强调要符合目标,但今天我们也开始强调内容要符合幼儿的兴趣、爱好,因为符合幼儿的兴趣和爱好将能有效地保证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需要在符合目标和符合幼儿兴趣、爱好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我们知道,目标和内容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也就是说,一个目标可以由多个内容来实现,同样,一项内容也可以实现多个目标,这就为我们找到这个平衡点提供可能。找到这个平衡点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从幼儿的兴趣中寻找与目标相吻合的内容。但这不等于说幼儿不感兴趣的内容就不能成为教学的内容。有些内容幼儿可能不感兴趣,但是这些内容对于幼儿的发展来说是很重要的,那么老师就要采用一定方式方法,借助于自己的教育智慧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我们来看一下下面的案例:

陈老师发现班上的两位男孩从来不在她设立的折纸区活动,邀请他们参加,两个孩子都以“不喜欢”为由拒绝了。可是,陈老师知道折纸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价值。怎么办呢?她开始有意识地去观察这两个男孩,她发现这两个孩子特别喜欢玩枪,常常拿着积塑插出的枪在活动室中打打闹闹,她想到了办法。第二天,当这两个孩子又在玩枪时,陈老师加入了,掏出了一支纸折的枪。这下可把两个孩子乐坏了,争着要这把枪,陈老师不慌不忙

地说:“想要是吗?想要就跟我来,我们一起来折。”两个孩子高高兴兴地跟着老师去了他们不喜欢的折纸区。选择教育内容要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样,教育的方式、策略、环境条件也应该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3.教育过程是否能为幼儿提供有益的学习经验,并符合其发展需要。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要促进幼儿的发展,并不是仅仅为了满足幼儿需要、兴趣。所以教师要为幼儿提供有益的学习经验,以促进其发展。

4.教育内容、要求能否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都有成功感。

每个幼儿都有其独特的发展优势和个性特点,教师要给予充分的尊重,要为每个幼儿提供广泛而全面的发展机会,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条件,同时主动、及时地进行反馈,帮助幼儿充分认识自己,增强他们的信心,并使他们的优势向弱势迁移,最终能够获得全面发展。

5.教师的指导是否有利于幼儿主动、有效地学习。

教师和幼儿的互动应是动态的,要紧密跟随幼儿在学习活动时的思考,把握时机提供适宜的“支架”,不断地减少“支架”,最终撤销“支架”,使幼儿能够独立解决挑战性的问题,提高教师教学和幼儿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二)对教师素质的评价

对教师素质的评价可从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教学能力、文化素养、参与和共事能力、反省与计划性等方面进行。

二、教师发展评价的方法

幼儿园教育工作评价实行以教师自评为主,园长和有关管理人员、其他教师和家长参与评价的制度。因此,对教师发展进行评价可采用以下方法:

(一)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幼儿园教师发展评价的主要方法。自我评价重在帮助教师建立反省意识,提升自我工作、自我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发展教师反省认知能力,使教师成长为反思型的教师。自我评价的运用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自我评价问卷

2.建立幼儿发展档案

教师还可以通过为幼儿建立个人发展档案来进行自我评价,运用档案评估法所收集到的各类反映幼儿学习和发展状况的资料,不仅能折射出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个成长轨迹,同时也是检验教师教学质量的一把尺子。

3.对照计划进行评价

自我评价还可以让教师根据自己的原有水平提出一个个人专业发展计划,一学年对照计划进行评价,并提出新的计划与措施。

(二)观察记录

管理者对教师发展的评价也可采用观察记录法,这就如同教师对幼儿进行观察记录一样,将平时在与教师共同研讨、听课、观看活动、沟通交谈等环节中的所看、所听详细地进行记录,了解每个教师的发展情况、教学特色、专业上需要加强的地方,及时与教师沟通,通过有效的支持与服务,帮助教师不断发展。

管理者平时的观察记录还可与学期末的阶段评价相结合,因人而异,展示长处,鼓励教师之间相互欣赏,营造一个团队共进的氛围。

管理者还可以为每个教师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档案,将平时的观察记录、各种评价资料放进档案袋,以此来反映教师发展的历程。

(三)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是用摄像方法将教师的教学活动拍摄下来,组织教师采用个人、小组或集体形式进行研讨,重在引导教师关注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困惑或教师专业发展中普遍欠缺的能力进行团队反思,每个教师都应主动参与,都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都可以围绕案例进行思考,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并通过相互讨论、撞击、澄清一些模糊认识,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四)家长评价

家长评价也是对教师发展评价的一种手段。通过家长问卷、家长座谈等形式可以了解教师的服务态度,了解家长对教师工作的看法以及对教师专业能力的评价等。

过程性教育评价之档案式评价述评 篇3

【关 键 词】教育评价;过程性评价;档案评价;述评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0)01-0060-03

一、教育评价中的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形成的一种教育评价范式。过程性评价有如下两个重要特征:

其一,关注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同的学习方式又会导致不同的学习结果。而现有的评价方法与评价工具,更多地侧重于对表层式学习方式所产生的学习结果的评价与测量,对于那些由深层式学习方式所导致的学习结果要么不予关注,要么无法评量,从而形成一个评价的死角。这是导致学生采用表层式或者成就式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二,重视非预期结果。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丰富多样的,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学习经历,从而产生不同的学习结果。传统的目标导向的学业评价,将评价的目标框定在教育者认为重要的、十分有限的范围内,这种做法使得很多有价值的教育目标被忽视,评价导向的积极作用被削弱。过程性评价则将评价的视野投向学生的整个学习经验领域,认为凡是有价值的学习结果都应当得到评价的肯定,而不管这些学习结果是否在预定的目标范围内。其结果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学习经验的丰富性大大增强。这正是现代教学所期待的最终目标。

二、档案式教育评价法的涵义

基于关注学习过程、重视非预期成果,档案式评价方法作为过程性评价的方式之一而存在发展。

档案评价法有多种定义,档案评价法又称文件夹评价,是以档案袋为依据而对评价对象进行的客观的综合的评价。

美国评价培训学会的专家阿特博士认为,“档案袋是一种有意义的学生工作作品集,向他人告知学生的努力、进步或成就情况。它包括了学生在档案袋的内容选择、选择标准、判断价值标准上的参与程度以及学生自我反思的证据等”。

佛格特和西蒙则认为:档案袋是指“由学生自己、教师及/或同学选择并作出评论的相关材料的不断汇集,以此评价学生在能力发展过程中的进步情况”。(江彬,邱立中)

舍拉认为档案袋具有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从实体的层面理解;二是从哲学的层面理解。从实体层面来看,档案袋包括3个方面的描述:(1)“有目的的收集”;(2)学生作品和记录;(3)一段时间内的进步。很多定义就停留于此了,在类似这样的理解中,档案袋是作为一个名词在使用的。而舍拉则认为,档案袋还有哲学层面的理解,也就是可以作为一个动词来使用。这种理解也包含3个方面:(1)“合作的过程”;(2)收集检查和使用信息的过程;(3)反思和促进教学的过程。(Sheila W Valencia)

总而言之,过程性评价可以描述为过程性评价是指通过各种评价方法和工具,经常对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进行评定,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以便学生及早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和不断进步。

三、档案式教育评价发展的背景

20世纪90 年代,档案式评估在美国开始流行,并很快得到推广。20世纪90 年代末,国内的个别学者开始关注档案式评价,但这一新的模式理念被普遍引起关注是在2000 年之后。我国从2001 年至2005 年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教学理念、学习方式和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其中在教育评价方面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可以看出,这一变化标志着评估发展的两个方向:评估要反映学生的发展过程;评估要多元化。(李靖华)要对学生的发展做客观、深刻的评价,单靠传统的考试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考试评价呈现给教师的仅仅是一些数字,它们只代表学生在某一个时期的部分学习成果,却不能反映数字背后隐藏的学习过程和认知策略,也不能反映学生获取答案的途径和学习失败的原因。在此情况下,档案评价符合多元评价观,适应教育改革的浪潮。

四、档案评价法的功能与特点

档案评价是一种过程性的评价,相对于以往以考试成绩为主的总结性评价方法而言,档案评价法主要具有五方面优点:

1. 反映了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情况和进步情况。考试成绩往往只能说明学生在某一时期对于某些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由于测验题本身的缺陷,很难准确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在档案评价中,学生必须把对于知识掌握的主要过程记录下来,并且突出显示个人的思考、发问、总结、改进等等情况,从而真实地反映学生对于某一问题的掌握情况。

2. 更加注重学生多种能力的全面发展。档案评价除了反映学生认知能力,同时在制作档案的过程中还体现了学生获取信息与加工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

3. 通过学生自主参与评价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往的评价方式多以教师、学校为评价主体,所以学生对其往往有恐惧、反感的情绪。在教案评价中,学生变成了评价主体,每个学生对于自己所做的工作、所遇到的问题以及运用的解决办法做一个记录,同时同学、小组之间互相评价,这样的方式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以及学习的主动性。

4. 有利于学生个别化与个性化的发展。由于档案评价采取多元化评价标准,不同的学生会做出不同的档案,同时在此过程中展示各自的智能强项。

5. 有利于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真实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情况,从而制定出相针对性较强的教学计划。由于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过程以及遇到的困难作了详细的记录,这样便于教师真正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对于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有更好地把握,从而设计出相适应的教学方案。

简而言之,档案评价法学生档案对于学生来说是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收集、选择和反思的履历过程,对于教师、家长和同伴来说是理解和评价的工具。(马玉宾,熊梅)

五、档案式教育评价法的应用

1. 适用范围。档案评价不仅仅适用于研究性学科中,在建构主义理论中,学习应当是一个主动选择、主动建构的过程,它强调“基于问题学习”。在这个意义上而言,任何一个学科都应当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所以档案评价法适用于每一个学科。

2. 具体应用与实施步骤。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首先,应当决定档案评价的内容,即学生“档案袋”中包含的内容。比如前言、索引、核心内容、反思、总结、交流等等。而这个环节最好与学生共同商量确定,这样让学生在参与决策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主体性,从而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和制作档案的兴趣。例如档案中可含有以下内容:一是学生的背景资料。包括学生的年龄、家庭等基本情况,学生以往的学习成绩和教师语等,这些资料应该在开课前由教师了解后记录在案。二是学生的各种作业和小测试。在此,必须说明的是,学生们不必将其所有的作业都搜集起来,除了教师选择的一些核心材料外,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一部分他认为可以代表自己水平的作业。三是教师平时的课堂纪录。因为教师平时对学生的课堂表现所做的纪录是至关重要的信息来源。四是学生和教师的总结分析。(李靖华)其次,设计档案分析方式,尽管档案评价很难有统一的标准,但是每位老师都应该依据学科特征确定档案分析标准。例如课堂表现、平时测验、作业质量等等该如何评分。

最后,注意与家长交流。教师可以把最终整理好的档案袋延伸到学生的家庭中,利用开家长会或学生把档案袋带回家的机会征求家长的反馈意见。档案式评估给家长提供的不再只是一个无意义的分数或无具体解释的名次,而是内容翔实的各科成绩解释以及形式多样的学生在校表现的资料,完全是一幅学生学习的全息图。这不仅有利于家长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孩子,也有利于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以利于他们共同探讨研究性学习开展的得失。

六、档案式教育评价应用过程中的问题

虽然档案评价法符合多元评价观,在理论上使得教师和学生教学过程中都有更高的自主性,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及学习兴趣起到一定的帮助,但是仍然有一些问题值得思考:

首先,档案评价强调学生的自主评价,然而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小学生对于问题的认识能力以及自我评价的能力不高,如何保证他们做出客观有效的评价?

第二,大量的活动记录会使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过度追求资料的完整性,可能会扭曲了档案评价原始的意义,而一味地填满档案袋,以此而作为同学间的互相比拼、互相炫耀。

第三,大量的档案会占用学生和老师过多的时间,是否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

最后,档案评价的标准难以制定,并且由于不同教师对于档案分析的标准不同,主观性很大,很难确保档案评价的效度。

七、结语

档案式教育评价是一种新型评估方式,值得肯定的是,档案评价法突破了传统以成绩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的缺陷,对老师和学生的自主性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也为多元化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柱,然而此法现在发展尚不成熟,或者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没有充分考虑到多元评价观的操作。因此档案评价法在具体情境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但是档案评价符合多元评价观,顺应教育改革的潮流,是必然的趋势。

参考文献:

[1]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马玉宾,熊梅.试谈档案评价中的学生[J].教育发展研究,2002,10.

[3]宗燕,于海波.试论研究性学习的学生档案评价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4,3.

[4]韦丽秋.论学习档案评价法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7.

[5]邓兆红,何世潮,周海平.建立学习档案对语言学课程进行形成性评价的实验研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8,22 (3):30~33.

[6]李靖华.一种新的评价形式——档案式评估[J].湖北招生考试,2008,4 .

艺术教育评价 篇4

7月18日, 中国教育学会“2015年度教育评价研讨会”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举行, 本次会议以“高考与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为主题, 重点研讨、交流深入推进高考和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最新理论和实践成果, 探求在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背景下, 解决高考及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过程中可能和实际存在的问题。有四百余位教育管理工作者和校长、教师参加了此次会议。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对高考招生制度改革顶层设计以及相关政策的研制过程和制度创新进行了解析。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对我国教育的重大改革任务做了讲话。中国教育学会顾问、著名教育家陶西平做了题为《国内外考试招生制度的比较研究》的主旨报告。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杨念鲁明确了教育评价改革实验区应完成的四个方面的任务。中国教育学会基础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时龙、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统计与测量分会理事长张敏强分别作了题为《学习与评价》、《基础教育质量评价理论方法的新进展及应用述评》的主旨报告。会议还特邀上海市教委和浙江省教育厅两个先行试点的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就高考改革方案以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面进行的改革、实践, 展开深入交流, 并就改革启动后遇到的具体问题给予了深度解析。

(选自《未来教育家》2015-7.8)

艺术素养自我评价 篇5

1 我是应届毕业生 获得学士学位

2 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艺术设计系 有美术方面特长

3 能熟练运用各种办公软件和部分制图软件

4 普通话便准 口齿清晰

5 具备一定得英语水平

6 具有良好的德语听说读写能力

7 并于XX年5月考取全国德语导游证书

8 目前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培训学院 进修中高级德语

9 XX年工作于xx士餐饮公司先负责配餐与外场,因服务态度好被评为十佳员工,后被晋升为会计负责餐饮部账目结算 并负责与客服沟通反馈

10 XX年底在长春自己开办旅店 且直至目前收益良好

11 我有良好的社交能力 为人和顺 性格开朗 有亲和力

12 执着 对金融方面工作充满热情

13 工作效率高 能吃苦

14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承受工作压力的能力

15 具备学习能力和学习意识

16 善于与人沟通 解决问题

17 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客户和领导 愿意听取意见

18 与同事良好相处 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19 有很强团队精神

艺术的评价 篇6

一、评价的作用

评价具有教育、改进与激励的功能。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表扬、肯定,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树立学习信心,体现人文关怀。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进行客观评价也是不容忽视的。上学期,我班转入一位出了名的“闯祸”,每位老师见了他都头疼,在一次数学课上,他的表现却令人意外。那天,我在他的作业中,端正地写上“你这节课发言了好几次,看得出来,你是个善于思考的好孩子。”从此,他上数学课一节比一节认真,作业一次比一次工整。简简单单的一句评价,居然给学生学习注入强烈的动力,我真的始料不及。

教师要适时给予鼓励,使学生积极完成作业,乐于完成作业,善于完成作业,鼓励主要用批语来体现,宜多用关爱,赞赏的语言,努力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有趣,引发学习数学的欲望,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二、评价要有针对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坚持运用发展性学习评价,做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方法多样化,评价过程动态化。然而,有些教师为了激励学生滥用鼓励性评价,不管问题是否具有挑战性,也不管学生解决问题的质量如何,提笔不是“优”,就是“良”,要不就是有几颗五角星,“好极了”、“你真聪明”、“你真棒”等,这种廉价表扬,偶尔使用也能发挥激励的功能,但经常使用,必然会带来负面影响,失去评价的激励、促进功能。教师不仅要满足学生好受表扬的心理需求,还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体验;教师不仅要寻找和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肯定其成功的地方,也要指出其不足的地方,引导其进一步提高。

三、评价要结合学生实际

平时的作业评价能比较系统全面地衡量学生的素质,应把学习态度和作业质量相结合,把学习与行为习惯相结合,评价语要结合学生实际,因人而异,或激励,或诫勉,或劝导,或肯定,该表扬时要毫不吝啬地给予表扬,该批评时要毫不客气地进行批评,要让优等生在作业评语中读到欣赏、读到器重。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中有这样一道题目,5分钟通过60辆摩托车,照这样下去,10分钟应通过多少辆摩托车?大部分学生都列式为60÷5×10,而其中有一位学生列式为10÷5×60,我会写上“方法太好了,解得巧,真聪明。”要让中等生在作业评语中读到鞭策、读到期待,如:学生作业的正确率高,但在书写方面较潦草,可以在他的作业中写上:“你很聪明,如果字再写得好一点,那就更好了。”要让学困生在作业评语中读到鼓励、读到赞赏。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一道这样的题目,小军家到学校520米,学校到少年宫390米,小军从家到学校走了8分钟。用同样的速度,他从家到少年宫要走多少时间?520÷(520÷8)+390÷(520÷8),其实这一步就是求出小军家到学校的时间,题目中已经告诉我们,因此在他的作业中我会写上:“聪明的你,一定能发现简便方法!”

中外教育家评价 篇7

董仲舒 (前179—前104) 广川 (今河北省景县) 人。中国西汉中期著名的儒家学者、哲学家、教育家。

董仲舒的家庭田连阡陌、牛马成群, 并有大量的藏书。这样的家庭环境使他养成了自幼好学不倦的习惯。终于, 董仲舒以“三年不窥园”的专心和精神, 拥有了广博的知识。汉景帝时, 他为博士, 授徒讲学, 采用老学生带新学生的方式。汉武帝即位, 举贤良文学之士, 他应召对策, 系统地提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的主张。后董仲舒被遣为江都王相, 又调任胶西王相, 在为仕的经历中, 他深感封建政途的艰险和皇族封王的骄横难事, 因恐久职获罪, 遂告病归家, 结束了他的仕途生涯。

董仲舒回家后, 以修学著书为事。他的著作很多, 但绝大多数都失传了。有关董仲舒的著作, 《汉书·艺文志》著录123篇, 大部分已亡佚。今存由后人辑录的《春秋繁露》82篇, 《汉书·董仲舒传》载有《对贤良文学策》, 其他散见于《史记·儒林传》《汉书》的《五行志》《艺文志》《食货志》《匈奴传》。

二、教育思想

董仲舒为了适应汉武帝的政治需要, 把教育看做政治事务, 十分重视教育在维护封建统治过程中的作用。他主张“南面而治天下, 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并提出了三大文教政策:

1.“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政策

董仲舒认为, “天”是主宰一切的有意志的神。帝王“受命于天”, 故权力只宜独揽而不容分割。封建大一统是天地不变的原则。“天不变, 道亦不变。”但他指出, 政令的统一必须以思想学术的统一为前提。因为儒家最重视正名定分, 最合于封建中央集权政体的需要, 所以董仲舒主张以儒家思想作为统一思想学术的准绳。董仲舒根据当时的政治需要, 把“不达时宜, 好是古非今”的先秦儒学加以改造, 并利用《春秋》经文字简单隐晦、便于穿凿的特点, 对其中的“大一统”的思想加以发挥, 认为要保证政治法纪的大一统, 首先必须加强思想的统一。

董仲舒这一“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政策建议, 被汉武帝采纳, 开了中国封建社会以儒术为“正统”的先河。

2. 置明师, 兴太学

董仲舒认为, 朝廷求得贤才的最根本、最可靠的办法, 是兴办太学, 通过教育培养贤士。他对汉武帝说, 平日不培养士, 而想求得贤士, 就像玉不经过雕琢而要求玉有光彩一样;培养贤士没有比办太学更为重要的了。太学设在国都, 在朝廷的直接管辖之下, 聘请高明的教师培养天下的士人, 经常地考问他们, 以发展他们的才能, 这样, 英俊的人才就可以得到了。正由于太学培养出来的人才受过系统的儒家经典的教育, 选派他们担任各级官吏, 便可以按照儒家的一套统治术去教化万民。所以董仲舒认为, 太学是培养人才的场所, 也是推行教化统治术的一项根本性措施。“太学者, 贤士之所关也, 教化之本原也。”董仲舒由教化提出改革吏治, 由改革吏治建议兴办太学, 培养既忠君又善于治民的官吏, 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加强封建中央集权制。他把春秋战国以来所形成的私家养士的风气, 发展成由封建国家统一的养士制度, 对中国古代教育是有贡献的。此后, 太学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学府之一。

3. 重选取, 广取士

董仲舒认为, 吏为“民之师帅”, 教化的统治术能否推行, 关键在各级官吏。他要求选用“德教之官”, 而不可“独任执法之吏”, 更反对当时“任子”和“訾选”的入仕制度。董仲舒还认为选用官吏应以“量材而授官, 录德而定位”为原则, 只有贤能的官吏才能担当起教化人民的职责。于是他又提出了察举和兴办太学这两项政策建议。他向汉武帝建议, 规定诸列侯和郡守每年在他们管辖的地区内, 贡举贤士二人, 以供朝廷考察录用。贡举贤能者赏, 贡举不肖者罚。这样, 诸列侯和郡守就会尽心访求贤才, 天下的贤才也就能为朝廷所用。

三、教学思想

董仲舒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 提出了一套教学原则和方法。他非常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要求教师具有“圣化”之功:“善为师者, 即美其道, 有慎其行, 齐时早晚, 任多少, 适疾除, 造而勿趋, 稽而勿苦, 省其所为, 而成其所湛, 故力不劳而身大成。此之谓圣化, 吾取之。”在他看来, 一个好的教师在品行方面必须“美其道”又慎其行,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机制, 做到适时量力, 不急不缓, 从容引导, 使其事半功倍。对学生, 董仲舒也提出了学习中的具体要求:

1.“贱二贵一”

董仲舒认为, 学生学习过程中必须专一, “目不能而视, 耳不知二听, 手不能二事。一手画方一手画圆, 莫能成。……是故君子贱二而贵一”。

2. 形静志虚

董仲舒认为, 学习须虚心沉静, 只有这样, 才能深入领悟, 体会精微。他说:“夫欲致精者, 必虚静其形……形静志虚者, 精气之所趣也……故治身者, 务执虚静以致精。”

3. 事在强勉

董仲舒认为, 为学要不畏艰苦, 他提倡强勉而进, 因为“事在强勉而已矣。强勉学问, 则闻见博而知益明。强勉行道, 则德日起而大有功”。

4. 博贯多连

董仲舒要求学生读书时, 不可就事论事, 而应融会贯通, 博节合宜。他说:“得一端多连之, 见一空而博贯之, 则天下尽矣。”

艺术教育评价 篇8

关键词:教育评价基本原理,高职英语课程,课程学习成效评价体系,现代教育学生评价观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最近十年中呈现超常规模发展, 使得高职院校数量、在校生人数占到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由于诸多原因,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还没有形成合适的、科学的课程学习评价体系, 高职英语课程成效评价仍然沿用传统方式, 脱离了高职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特征。

由于高职英语教育主要沿用本科大学英语教育模式, 存在重知轻能的倾向, 其主要的评价方式为总结性评价。这种评价采用考试、考核、测验等一次性检验方式, 以成绩高低来判断学生的学习结果和教学质量。结果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同时也伤害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从而导致了教学质量徘徊不前。

一、高职英语课程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改革的理论依据

1. 教育评价的目的

对教育评价的目的论述, 虽然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但学者们一致认为教育评价的本质是对教育活动的价值判断, 这种价值判断既包括对显性价值的判断, 也包括对潜在价值的判断。

教育评价就其目的的不同, 通常分为“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两种类型。这两个概念是由斯克里文在他1967年所著的《评价方法论》中提出的。

形成性评价 (formative evaluation) 又称为过程性评价, 是在某一项教学计划、方案或活动的实施过程中, 为使教学活动取得更好的效果而不断进行的评价, 其目的是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及时地获得反馈信息, 改善教学进程, 提高教育质量。一般地说, 形成性评价不以区分评价对象的优良程度为目的, 不重视对被评价对象进行分等鉴定。总结性评价 (summative evaluation) 则是在教育活动发生后关于教学效果的判断。一般地, 它与分等鉴定、作出关于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个体的决策、作出教育资源分配的决策相关联。布卢姆曾经明确指出, 这两种评价的区别在于“明显特征在于目的 (期望的用途) ”。他进一步指出:“形成性观察的目的不是为了对学习者分等或鉴定, 而是帮助学生和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在为进一步提高所必需的特殊的学习上。”

2. 现代教育的学生评价观

学生综合评价, 现代教育的学生评价观, 即学生综合评价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 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2) 不否认学生掌握大量知识、技能的必要性, 但强调的是“活的知识”, 也就是对知识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 以及应用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 (4) 注意与学生素质有关的直接外在环境因素。 (5) 重视学生个人素质的个别差异。

学生综合评价有五个基本要求: (1) 以过程评价为主, 实行动态的发展评价。换言之, 学生评价要围绕学生的发展, 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2)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 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 (4) 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相结合。 (5) 辩证地对待评价结果, 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改进作用。

形成性评价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注其学习过程, 试图通过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来改善学习结果, 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和评价的监控者。及时准确地反馈信息, 一方面能帮助学生迅速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 探寻更为有效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还有助于教师全面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细致、深入地分析、总结各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调整教学进度,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形成性评价使得高职英语学习者不再盲从于各种考试, 而是将接受知识与运用实际、提高效率结合起来。由于强调以发展的眼光来客观评价个体的发展, 有研究表明, 如果使用得当, 形成性评价方式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增加学生的学习收获, 对原来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帮助更为明显。因为它从认知、情感、交际、自我管理等多方面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监控能力、自我评价能力, 使学生成为策略型的学习者, 能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现代教育评价观的实践

1. 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提高评价的科学性

在实践中, 可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在教学中应起的作用。其中总结性评价主要由期末考试的分数决定, 而形成性评价则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实施评价, 它不但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 (即学生、同伴及教师三者均参与评价) , 而且注重评价方式多样化, 评价内容涉及教学的各个方面, 包括课堂表现、课外活动、书面作业、学习效果、口语测试、平时测验和小组竞赛等课内外学习行为, 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等主观的因素。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英语课程的评价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完成口头及笔头作业、课堂表现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加强平时对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考核, 减少期末考试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 加大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 (50%) , 突出学习过程评价。采用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综合评定的方法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平时成绩 (占50%) 由以下几方面组成:学习态度 (含课堂出席) 、小组任务完成情况、课堂活动参与情况 (三项占25%) 、单元测验成绩 (占15%) 、课后作业 (占10%) 。期末 (占50%) , 其中, 期末成绩由口语 (25%) , 听力 (15) %, 笔试综合 (50%) 构成。测试的主观题比例占到总成绩的50%。使测试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从而使评价对学生学习产生推动作用, 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以及个性发展。

2. 实施量化评估, 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主性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并结合学生实际, 合理设计每个阶段学生应达到的标准, 并给出具体参数以供量化评分。比如, 以单元为单位制定评估表, 列出期望达到的能力目标, 分为“自评”、“同学评”和“老师评”栏, 评价内容可包括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努力程度、学习结果和学习中的长处及不足等。通过这种循环促进的有机评价体系, 可以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从而正确、有效地评价自己的学习, 并调整学习策略, 改进学习方法,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从而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3. 实行试卷难度自主选择, 期末综合评定成绩

期末成绩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个阶段的量化评估结果给出综合评定、建议。学期总评成绩=期末考试50%+平时评价 (即形成性评价) 50%。期末试卷可按照试题难易程度而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且赋予不同的学分,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选择相应难度等级的试卷, 修得不同学分。

4. 建立学生学习档案, 增强教学针对性

系统收集一段时期内与学生学习有关的全部资料, 如作业、听写、小作文等, 以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努力程度、进步轨迹。教师通过对档案袋的分析和整理, 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 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这些资料回顾与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及时调整学习策略, 提高学习效率。

高职英语课程学习成效评价要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及课程的目标定位, 科学运用教育评价基本原理, 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及科学的评价标准, 从而提高评价质量, 促进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 最终提高高职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Z].教高〔2000〕2号.

[2]陈玉琨著.教育评教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3]Bloom, B.S., et al., Handbook on Formative and Sum-mative Evaluation of Student Learning, 1971.

[4]王景英主编.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艺术教育评价 篇9

一、多元智力理论评价观

1. 情境观

加德纳在其《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 认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 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2]他认为, 人至少有八种智力, 这八种智力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没有高低区分。它们分别是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往—交流智力和自然—观察智力。不难看出, 在加德纳眼中, 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多元的一组能力, 并且这组能力中的各个部分是相互作用, 而不是独立存在的。同时, 加德纳也强调智力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 不能脱离或者超越一定的社会环境而存在。他尤其注重真实的生活环境对学生带来的影响, 强调在学生所处的具体的、现实生活情境中对其真实的实践、创造能力进行评价。

2. 动态观

每一个个体的智力最初都只是一种潜在能力, 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 个体所具有的潜在能力会得到激发并获得持续的发展。[3]一种智力从潜在能力到真正成为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过程是动态的, 期间也受到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对学生进行评价的真实目的是为了促进他们的发展, 而不是为了给他们排名次。因此, 要想真正做到对学生客观地评价, 就要在这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 考查他们在真实的环境中面对现实问题表现出来的实践或者创造的能力。在动态的评价过程中, 不仅能从多个方面、角度观察、评价学生的发展, 同时还能帮助其在这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 将现状与之前的情况进行对比, 识别自己的强项和弱项, 及时地巩固强项、弥补弱项, 从而使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完善。

3. 多元观

加德纳认为, 采用单一的过分突出语言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是极其不公平的。他指出, 智力是多元的, 这八种智力或者更多种智力之间是相互独立、平等的, 在遇到实际问题时, 任意智力之间都可以自由搭配、组合来解决问题, 并且遇到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不仅仅局限于语言或者数理逻辑智力, 还可以集思广益调动其他的智力共同完成。加德纳指出, “我们的社会今天将语言和数学逻辑智力置于最重要的位置上, 大部分智力测试都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如果你的语言和数学很好, 你的智商测试和SAT (学习能力倾向测试) 的成绩一定很高, 从而可以进入一所名牌大学就读。但当你一旦离开学校, 是否仍然能有良好的表现, 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是否拥有和能否运用除此之外的一些智力”。[4]因此, 加德纳提倡应该多角度、多元化地考查学生的能力并对其进行评价。

4. 差异观

没有谁最聪明, 只有谁在哪个方面聪明、怎样聪明。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 每一个个体的智力的分布情况是不一样的, 就同一项智力而言, 有的个体属于强项, 而有的个体则属于弱项。即使是同一智力, 在不同个体身上的表现方式、发展程度也是不同的。例如, 两个人都是绘画大师, 但可能其中一个少年时期就略露锋芒, 另一个到了晚年才有所成就。这八种智力或者更多种自由组合的方式, 也是每一个个体特有的。在遇到实际问题时, 每一个个体都可以充分地调动各种智力合作, 解决实际问题, 但是他们会遵循自身独特的做事态度对待问题。因此加德纳提倡,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 不必套用死板的评价方式, 而应该按照他们各自认为适合自己的方式对其进行评价。

二、多元智力理论评价观对教育评价改革的启示

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的评价观, 强调情境观、动态观、多元观和差异观等, 打破了传统评价观的局限, 为基础教育评价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 也为今后我国的基础教育评价改革提供了线索和启示。

1. 注重在真实情境中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 然而在学校的学习内容过分强调与真实生活脱轨的抽象符号、思维, 考查学生也是在一个固定的教室里, 用一支笔、一张试卷让学生作答, 最后按照统一的标准答案对学生进行评价。在某种程度上, 只有在具体、真实的实际环境中, 个体才能真正得到锻炼, 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运用自己的智慧。单凭一张试卷就对学生做出评价是不客观、不全面的。

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情境性评价观, 要求将教学融入真实问题情境中进行评价, 所以, 要在一种有意义的真实问题情境中对学生进行评价。由于每个学生生活的背景、文化环境不同, 他们的智力发展程度也是有差异的。当面对相同的问题时, 他们给出的答案、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不同的。教育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而不是限定、抑制其发展。因此, 在对每一个学生进行评价时, 要充分考虑其生长的环境, 评价的内容、评价的方式等都要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大背景相结合, 为其设置适宜的情境进行评价。

2. 关注学生的成长历程

传统的评价方式只是针对某一时期学生的表现对其作出评价, 这种评价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人是不断发展的, 也是在发展中不断变化的, 这一时期的表现不能代表下一阶段的表现。加德纳提出了档案袋评价策略, 档案袋评价的内容包括初始的构思与最后完成的作品, 同时也涵盖学生的日志、文章、相片等档案资料的分析。[5]这种评价方式不只是把学生的资料储存在档案袋里, 还要给学生与教师、同学、家长等提供一种交流、了解的途径。这些记录、档案都来自学生的真实生活。加德纳认为, 对学生实行这种评价策略能够帮助学生识别其智力强项和弱项, 并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根据档案袋中记录的信息评价学生时, 既要对其现有的发展情况进行评价, 也要对其之前已经完成的情况进行评价。大部分任务都需要师生、同学之间的协调合作, 所以与师生、同学之间的互动也要作为评价的一项内容。

为学生建立这种档案记录, 不是为了指出他们的缺陷、弱项, 而是为了展示他们在学习上的点点滴滴, 记录他们的成长、进步等。传统的评价观经常以某一个标准为参照物, 按照这个参照物对学生进行评价, 并且对学生进行排名。这样无形中对学生之间进行了横向比较, 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教师、家长认识和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并帮助其充分发展自己的智力, 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动态评价时要尽量避免给学生排名。

3. 提倡多元化评价学生

每个个体都具有八种或者更多种智力, 不仅是语言、逻辑这两个方面的智力在不断发展, 其他方面的智力也在不断地发展。因此,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内容的选择上, 要摒弃传统教育评价观只选取语言和数理逻辑智力这两方面的弊端, 要注意对每一个智力方面的评价。传统教育评价观的评价主体只有一个, 就是教师, 往往都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将评价主体多元化也是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评价观要求多元化中的一部分。除了积极聆听教师给的评价意见, 还可以积极吸收其他的评价主体, 如家长、同学、自身等。不同的评价主体有不同的评价角度和标准, 由不同的声音进行评价可以从多个方面和渠道获得学生的更为全面的信息。从多元的视角进行评价, 更能说明评价是客观的、全面的。

教师、家长、同学等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 在评价过程中充分借鉴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的评价观, 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 结合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注学生的动态成长过程, 提倡多元化评价学生等方法帮助学生进步, 给予学生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孔令秀.浅谈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对教学的启示[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10 (3) .

[2]霍力岩.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积极意义[J].学前教育研究, 2000 (2) .

[3]霍力岩, 赵清梅.多元智力理论的评价观及其对学生发展评价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 2005 (4) .

[4]霍力岩, 赵清梅.多元智力评价与我国基础教育评价改革[J].教育科学, 2005 (3) .

艺术教育评价 篇10

一、丰富内容, 让评价全面化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也是保证课堂教学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教学, 学校过分追求升学率, 教师只注重对学生成绩的评价, 且将它作为唯一的尺度。可喜的是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既重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如, 讲解《春》时, 在导入新课时, 可用回忆有关春的古诗句导入, 学生展示:杜甫“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教师评价:“能大胆的举手, 搜寻记忆, 勇敢地诵读绘春诗句, 你们是好样的!”进行新课时, 学生们带着欣喜的语气自由去读, 语调上扬, 整体节奏为轻快型时, 教师评价:“什么是最美妙的音乐———你们的饱含真情的读书声。”评价时神情应是专注的、投入的。当有一位学生很幸运地展示了他的朗读, 教师评价:“听你朗读, 我仿佛走进春天的乐园里, 陶醉在美丽的春光中……”;赏析春风图时,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 高兴起来了, 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唱出宛转的曲子, 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教师设问:吟诵佳句, 你从中读出了什么?学生品悟:作者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 用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 使景物变得鲜活生动, 形象逼真。教师评价:“作者荣幸地找到了知音, 你们都是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实践证明:教师适时地且恰如其分的评价, 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给学生以信心, 有效地推动教学发展。

二、讲究语言, 让评价艺术化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重要工具。课堂评价语言是课堂教学中最直接的评价方式之一。客观正确的教学评价语言, 促进学生智慧的产生、思维的飞跃、激情的涌动。丰富生动的评价语言, 激活学习的欲望, 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1. 激励性评价, 激发学习的动机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不能吝啬赏识和赞许, 要用适当的语言, 真挚的情感不失时机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以肯定和激励。教师发自内心的一个鼓励眼神, 一次温暖的抚摸, 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能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成功的体验;能促使学生在发展中认识自我;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

2. 机智性评价, 点燃智慧的火花

教育的技巧就在于随机应变, 预设的课堂缺乏活力, 没有生机。民主开放的课堂, 在知识生成过程中, 往往会出现意料不到的情况, 面对突发情况, 教师课堂评价应灵活运用教学机智, 其表现为:反应快速, 反馈及时, 应对巧妙。当学生读错字时, 教师评价:“这个字, 正是老师要强调的, 谢谢你帮老师这个忙。”当课堂出现意料之外的“偶然事件”时, 教师根据意外情况快速做出反应, 灵活运用评价语言, 把学生从“偏离的轨道”上拉回来。实践表明:教师充满爱心、智慧的话语, 既化解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尴尬, 小心地呵护了学生的心灵, 又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3. 幽默性评价, 唤起课堂的生机

幽默是一种语言艺术, 是口语交际的润滑剂, 是课堂教学的助手。教师幽默诙谐的评价能为课堂生色, 为教学增辉。学生大脑略感疲劳的时候, 教师适时、幽默的评价可以消除学生心理疲倦, 活跃课堂气氛;当学生思路受阻时, 教师风趣的评价启迪学生的学习智慧;当拓展知识时, 教师诙谐的评价能增强学生信心, 使教学信息的传导风趣而高雅。总而言之, 教师的幽默评价使课堂妙趣横生, 唤起课堂无限生机。

如, “海内存知己”这是王勃的诗句, 其中的“己”字, 学生容易出错, 将其写成“已”, 教师评价:难怪你们出错, “己”和“已”只有一点点的小差别, 请眼花的同学, 赶快擦亮眼睛, 仔细观察, 认真书写。教师幽默的话语, 既弄清了字形, 又让课堂教学散发出鲜活的生命气息。

三、活用方式, 让评价多元化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为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 教师要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 提倡综合采用自评, 师评, 同伴评等多种评价方式, 深刻认识多元评价的好处, 并发挥其最大效益。学生自评是学生自身发展的前提, 有利于彰显长处, 调动兴趣;教师的评价是学生发展的关键, 有利于明确方向, 增强效果;学生互评是促使学生发展的动力, 贴近他们的生活, 突出主体, 真实民主, 富有情趣。语文课堂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能融洽师生关系, 激活师生思维, 激发创新意识, 给学生带来更多的交流机会和情感体验, 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

如, 讲评《感恩父母》的作文, 佳作大多取材于家庭细微的小事, 深夜妈妈为自己掖被角, 端咖啡, 送水果……师生共同评点, 既分享同学们的故事, 体验其真情, 又能借鉴其写作亮点, 研讨精彩之处, 加深印象, 作文讲评高质量高效益。

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效果, 不仅要重视教学的内容, 还要重视评价的内容。教学内容不同, 教学情境有别, 课堂评价内容也不尽相同, 课堂评价语言也不拘一种形式, 教师充满魅力的课堂评价语言, 虽不是蜜, 但可以粘住学生;虽不是泉, 但可以滋润学生;虽不是磁, 但可以吸引学生。在教学中, 我们要注重课堂评价, 积极创设“磁性”的互动平台, 妙用评价艺术, 彰显课堂魅力, 演绎生命精彩。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课程评价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 完善教学过程, 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充分发挥语文课堂评价的教育功能, 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丰富内容, 让评价全面化;讲究语言, 让评价艺术化;活用方式, 让评价多元化。

试论高等教育评价中的元评价 篇11

【关键词】高等教育评价 元评价 质量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099-02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展的零星的高等教育评价到90年代末有计划、有组织的规范的高等教育评价,到今天进入了政府和民间评价机构多元化样化发展的时期,高等教育评价在我国不断得到重视和发展。例如,政府开展的院校评估、学位授予质量评估、优秀教学成果评选、全国高校科研工作评估、重点实验室评估等;各高校同时还自行开展课程评估、教学评估、教师评估、教学管理评估等各种类型的评价活动;除此之外,社会中介机构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高等教育评估,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的“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国网大和中国校友会发布的“中国大学排行榜”等。

随着各级各类高等教育评价活动的大发展,其质量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例如,如何界定高等教育评价的质量?什么样的高等教育评价是高质量的?怎样保证、提高高等教育评价质量等,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及时地解决,评价的质量将难以得到保证,评价的目的将难以实现,评价的功能也难以发挥,甚至会带来负面效应。在不断追求质量的今天,我们不得不反思评价本身的质量问题。

高等教育评价是对高等教育活动的价值判断的过程。根据高等教育目标及其有关的标准,对教育活动进行系统的调查,确定其价值和优缺点并据此给予调整的进程。具体就是系统地有步骤的从数量上测量或从性质上描述高等教育的教育过程与结果,据此判定是否达到了所期望的教育目标的一种手段。其判断或为政府服务,或为社会服务,或为高校本身服务,无论评价主体如何,评价结果表达的均为主体与客体之间需要与满足关系的本质概括。因此,一旦评价本身的质量没有得到保证,其结果将严重影响评价主体的判断。从 2003年起,教育部组织 5 年一轮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3~2005年,共评171所高校,其中93所为优秀,66所为良好,12所合格,没有一所不合格。这样的评价结果,一方面肯定了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及高校办学水平,另一方面,却受到了来自社会公众的质疑。那么,一项评估活动,它的质量如何监控,它的质量如何鉴定,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元评价——高等教育评价走向成熟的标志

对于高等教育评价质量的关注,众多学者均提出各自的意见。如有针对评价过程存在的问题提出的改进举措,有针对评价人员和评价机构存在的问题提出的改进措施,有针对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改进策略。值得一提的是,有学者针对高等教育评价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元评价是保证、提高高等教育评价质量的重要举措。

“元(meta)”来自希腊文,也是英语和德语的单词,其原意为“在……之后”,它与某一学科名相连所构成的名词,意味着一种更高级的逻辑形式。“meta-evaluation”由美国学者斯克列文(Micheal Scriven)于1969年首次提出,随后逐渐传入我国,被称为“元评估”、“再评估”、“再评价”、“后设评价”、“元评价”等,其意为评价的评价,国内外学者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补充、拓展和完善。鉴于“评价”一词更注重客观的进行价值判断,因此,本文较赞同“元评价”的译法。

元评价由最初的对一项评价、评估系统或评价工具的评价,发展到对评价自身、评价结果、评价技术、评价反馈等方面的评价,进而深入到对教育评估研究的评价。无论以什么为研究对象,元评价都是站在一个新的逻辑起点,重新审视评价。它的出现,体现了整个教育评价领域自我意识的萌动,元评价的过程就是一个反省、思索的过程,而这种反省、思索正是在试图证明自己,或是否定自己,或是修正自己;它的出现,体现了一种“超越”的视界,意味着更高一个层次的研究,而这种研究,则以保证评价质量为目的;它的出现,体现出一个单独架构的评价质量保证系统,而不是停留在零散的思考层面上。因此,元评价是高等教育评价走向成熟的标志。

二、元评价的作用与方法

(一)元评价的作用

以一种“超越”的视角对前期评价进行审视的元评价,之所以能成为高等教育评价质量的鉴定与保障的有效方法,是因为其具有独特的作用。

1.评鉴与规范。通过以更高的视角审视评估,对评估过程和结果加以评鉴,可以规范评估过程和评估体系,验证评估所产生的信息的科学性、可靠性、有效性。

2.检测与识别。元评价独特的分析方法,能够在对评估目标是否明确、评估结果是否有效、评估指标体系是否合理可行、评估实施过程是否充分、评估质量是否可靠等方面进行元评价,检测和识别评估存在的偏差。

3.纠正与反馈。在检测偏差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各种偏差进行原因分析,指出其存在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对所产生的评估偏差予以纠正,提高评估的科学性。

4.改进与发展。通过元评价,综合分析评估的过程、评估的结果以及指标体系,改进评估过程和方法,从而提高评估工作的质量。

(二)元评价的方法

元评价虽然是评价活动,但不是普通的评价活动,它是一项高于评价本身,以更科学、更合理的方法进行的评价活动。因此,元评价的方法,除了整合运用评价的各种方法手段外,国内外学者也根据元评价的特点分别探讨其方法,如美国学者Scriven、Stufflebeam、Sander和Nafziger充分运用评价细目表,对评价计划和评价操作进行再评价;Cook和Gruder则根据三因素分析提出了元评价的七种方法,即评价报告的评语式评论、对待定方案评价资料的评论、一个评价或方案的经验性再评价、关于同一个方案的多数据集经验性再评价、顾问式的元评价、同时进行的原始数据第二次分析、多项的独立回答;我国学者侯光文认为,内容分析法、经验总结法是适用于元评价的主要方法,同时评价信度和评价效度分析也是元评价的重要量化分析方法。上述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教育评价作出价值判断,对教育评估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靠性等进行评价。但由于评价是一项时间长、程序多、人员广的价值判断活动,如能明确元评价的体系,则更能发现问题。

1.对评价指标体系的元评价。指标体系是进行评估的价值标准,其可靠性与有效性的高低直接影响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评估指标体系为元评价的对象,运用前期评价原始数据,对指标体系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考察评估指标体系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并指出指标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正意见,有效地提高评估指标体系信度与效度,为修改指标体系提供有利的依据。

2. 对评价结果的元评价。由于大部分前期评价是经过自评、专家评审两个阶段进行的,可通过考察自评与专家评审两组结果之间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关系,以检验最后采用专家评审的结果对评估结论的影响程度。此外,运用SPSS数据统计软件对前期评价的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和因素分析,以判断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弥补了评估结果处理阶段中缺少对评估结果解释的环节。

3.对评估过程的元评价。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根据一般评估活动的程序与主要工作,评价分析前期评价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以及评估结果分析与处理阶段的各项工作。

由此,通过对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评价过程进行系统的元评价分析,能发现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促进评价科学化的进程,监控和保障评价质量。

三、元评价在高等教育评价中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普遍关注,高等教育评价的影响越来越深远。在高等教育评价中逐步建立元评价机制,一方面能够监控教育评价过程,另一方面可为促进教育评价走向科学提供有效的途径。

(一)明确元评价主体。目前以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为主导的高等教育评估类型主要有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专项评估等,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主导的高职高专水平评估,以高等院校为主导的各类教学质量评估等,构成了高等教育的纵向评价体系。此外,还有来自高等教育外部的各类评估构成了高等教育的横向评价体系。面对种类繁多的高等教育评价,由谁来开展元评价,其主体资格如何确定等问题,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二)确立元评价标准。如前所述,元评价本身既是一项评价活动,即价值判断,同时又是一项“超越”的评价活动,因此,元评价工作的科学性需要一套科学的元评价标准作为保障。美国教育评估标准联合委员会于1981年正式公布和发表了首个元评价标准,我国学者在此基础上运用DELPHI法也构建出一套包含目标适切性、方案可行性、过程精确性和结果有效性等内容的元评价标准。但我国关于元评价标准的研究目前还局限于理论研究阶段,在元评价实践阶段,急需建立具有操作性的元评价标准。

随着人们对质量问题的关注以及教育评价理论和实践的深入发展,具有规范、监控、鉴定功能的元评价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对元评价的内涵、功能、方法的论述以及在高等教育评价中的运用思考,对于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都能够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马龙珠.高等教育评价的价值论分析[EB/OL].(2006-10-20)[2013-01-22].http://www.jky.gxnu.edu.cn/teacher/sitecss/lmushow.asp?sitename=hezubin&lmucat=%D1%A7%C9%FA%D1%A7%CA%F5%D4%B0%B5%D8&id=231

[2]王向红.我国高等教育评估质量保证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3]Scriven, M.An Introduction to Metaevaluation[J].Educational Product Report,1969(2)

[4]许建钺.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育测量与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66

[5]贺祖斌.高等教育评价的元评价及其量化分析模型[J].教育科学,2001(3)

[6]候光文.试论教育评价元评价[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4)

[7]史耀芳.教育评价新策略——谈谈国外有关教育评价中的元评价研究[J].外国教育资料,1994(3)

[8]鲍艳利.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后评估内容与方法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6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2013JGB357);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中青年立项项目(桂建院教[2013]29号,中青年B类)

【作者简介】潘杰宁(1980- ),女,广西南宁人,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

浅谈素质教育评价 篇12

一、素质教育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更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要求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品德、心智、身体素质、美感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素质教育评价, 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 使学生明确自己发展的现状、明确下一步发展的努力方向, 从而促进全体学生不断发展。“是金子能发光, 是木材能做栋梁, 是泥巴能做瓦房。”每一个学生都有闪光点, 只是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 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 有许多非常平常的小事, 但有些小事对学生来说却意义重大。

二、素质教育评价具有导向功能, 是指引学生发展的风向标

评价就像一个风向标, 具有明确的导向功能, 能引导评价对象朝着理想目标不断努力前进。在评价过程中, 对评价对象所作出的价值判断都是根据相应的评价目标、内容和标准来执行的。评什么, 怎么评, 直接影响着对评价对象的价值判断, 引导着学生做什么, 怎么做。因此, 素质教育评价目标的制定、评价内容的选择、评价的发展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这个学期我担任二年级语文教学工作, 小学二年级的写字教学非常重要, 所以从入学开始我就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 我经常展览学生的优秀作业给全班同学做榜样, 要求学生写规范字。可是, 尽管我付出了很多努力, 部分学生的书写还是不够规范。到底什么地方出了问题?经过反复深思我明白了:学生的书写也是语文学习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

于是, 我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学生的书写进行评价, 首先, 我在教室里张贴“书写小博士“的评比专栏。与以前不同的是, 学生想成为班里的“小博士”而努力, 不仅课堂作业写的好, 家庭作业也有了很大的进步。看来, 评价的作用可真不小啊, 它就像一个风向标, 能指引学生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

三、素质教育评价具有激励功能, 是促进学生不断积极向上的兴奋剂

所谓评价功能, 就是指素质教育评价所具有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使其向着更高目标不断努力的功效和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 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根据这一理念, 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判断优劣、区分高下, 是在于促进学生发展。评价激励功能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主要动力, 因为希望得到赏识与鼓励是每一个人的基本要求, 一旦这种要求得到满足, 人的内心就会产生一种受到认同的愉悦, 从而迸发积极向上的动力, 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反之, 如果在素质教育评价过程中学生受到否定, 内心就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 这种消极的心理感觉是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健康成长的, 所以, 在小学素质教育评价中, 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并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以宽容仁爱的心灵温暖学生, 用敏锐细腻的眼光关注学生, 用赞赏与鼓励的语言激励学生, 让他们在评价过程中体验成功, 获得自信, 增强动力, 不断提升对学习的兴趣。

我们班有个很特别的男孩子。他的自尊心很强, 平时不愿和别人交流, 而且容易发脾气, 常常沉浸在自己想象的世界中。这个学期开学以来, 他一直表现不太好, 最糟糕的是, 他的作业非常马虎, 我几次找他谈话, 都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在第一单元检测中, 他的卷面依旧很差, 我当时很生气, 就扣了他的卷面分10分, 就这样他的第一单元检测是57分。当发下试卷的那一刻, 他惊呆了, 非常生气, 对我充满了敌意。我默不作声, 思忖着怎样消除他的消极心理。放学后, 我找到他, 对他说:“文韬, 很生老师的气, 是吗?”他低着头不愿看我。我继续说:“老师知道你是个善良的孩子, 会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一次试卷糊涂被老师扣了10分, 其实这10分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改掉这个坏毛病, 那才是老师真正的目的。如果你下次检测书写工整, 老师把这10分还给你。”“真的吗?”他抬起头疑惑地看着我。“真的”他笑了笑, 用力地点着头。果然在第二单元检测中, 他的试卷非常工整, 而且书写漂亮。我拿着他的试卷对他说:“文韬, 你真是讲信用的孩子, 了不起。我把那10分还给你, 相信你以后的进步会更快, 获得更大的成功。”他笑了, 有点羞涩, 有点自信。我还惊喜地发现, 他在课堂上变得开朗了, 频频举手发言。作业马虎的现象也改了。真庆幸, 当时找到好的方式对他进行评价, 让他体会到了成功与喜悦。学生有着无限的发展前景, 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坚持“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的指导思想。

上一篇: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下一篇:行业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