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组织

2024-10-03

班级组织(共12篇)

班级组织 篇1

班级烹饪活动区是以幼儿原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投放各种烹饪食材和操作工具,引导幼儿在动动玩玩中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与乐趣,从而促进幼儿逐步成为一个爱生活、愿意接纳多元文化的人。相对于美工区、语言区、建构区等,烹饪区具有独特的价值,对于幼儿各种经验的发展有着较大的意义。

一、不同的烹饪内容,引发幼儿形成多种学习方式

班级烹饪区的活动内容,多数是幼儿看过但未亲手实践过的,故需要在烹饪过程中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技能。因此,不同的烹饪内容,会呈现出不同的学习方式。

1. 让幼儿互相传递经验。

烹饪区的很多活动是幼儿模仿成人生活进行的。幼儿在家庭生活中,多多少少会接触到烹饪的方法,有的是观察到的,有的是亲手尝试过的。因此,在烹饪区活动中,会引发幼儿原有的经验。例如,做蛋糕需要打鸡蛋,教师没有直接演示打鸡蛋的方法,而是和幼儿一起讨论。结果有两个幼儿看过打鸡蛋,他们用语言和动作把这个经验传递给了其他幼儿。

2. 先图示学习再操作形成新经验。

有些活动需要让幼儿先了解制作的过程,再进行尝试与操作练习。例如:做打糕,教师通过展示步骤图的方式,让幼儿先了解打糕制作的程序和方法, 再引导幼儿按步骤图操作,效果很好。

3. 现场操作直接获得新经验。

有些活动可以让幼儿按自己想法或小组讨论的方法先进行尝试,在尝试的过程中教师给予指导,逐步帮助幼儿形成新的经验。例如和面团,大家经过讨论知道了在面团中放水应该一点一点放,一边放一边搅拌。幼儿自己动手尝试,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的方法是对的,形成了和面团的新经验。

二、不同的工具使用,引领幼儿收获多种操作体验

每一次烹饪活动都会使用到不同的工具。幼儿对工具充满兴趣,不停摆弄:用擀面杖在面团上来回移动,用饺子器细心包饺子,用舂子捣碎芝麻……在使用工具的过程中,幼儿体验到工具的神奇以及食材在工具操作之下的变化,从感官到思维,再到行为,不断获得新体验。

1. 对工具本身的认识。

幼儿在烹饪过程中常常先对工具发生兴趣,迫切想触摸和使用。教师应该顺应幼儿的兴趣,鼓励他们摆弄,给他们观察、研究工具的时间与机会,为后期的食物制作打下基础。例如,中班幼儿在做“凉拌马兰头”的活动中,需要捣碎花生米,教师提供了舂子,幼儿在使用中发现了舂子能很快将食材捣碎, 而且花生米不会到处“跑”。

2. 同一种内容使用不同工具。

在食物烹饪过程中,同样一个内容,不同的幼儿会使用不同的工具。例如,做蛋糕和鸡蛋饼的过程中都需要打鸡蛋,用什么将鸡蛋打散,每个幼儿的想法是不一样的。有的幼儿会选择筷子,有的幼儿会选择打蛋器,还有的幼儿直接用勺子搅拌鸡蛋…… 因此,教师需要根据活动内容将可以让幼儿操作的工具挑选并呈现出来,给幼儿充分选择和使用的机会,让他们在使用不同的工具时收获更多的经验。

三、不同的人员互动,帮助幼儿习得相关综合经验

烹饪区活动有一个区别于其他区域活动的特点,即需要成人的参与。教师可以安排幼儿和不同的人员互动,如师幼互动、家(家长)幼互动、厨(厨师)幼互动。这三种不同的互动形式,会让幼儿有不同的收获和体验。

1. 师幼互动。

烹饪区活动中最常见的人员互动就是本班教师和幼儿的互动。本班教师最了解幼儿,当幼儿和本班教师互动时,教师能最大限度地引领幼儿去发现、 探究,给幼儿充分操作的空间与机会,幼儿会保持着稳定的学习方式和兴趣。

2. 家(家长)幼互动。

近几年来,家长群中出现了较多的全职妈妈,有一些全职妈妈喜欢烹饪活动,爱在家中研究和创造一些美食。教师可以结合一些适宜的烹饪内容,邀请这些全职妈妈到班级中来,和幼儿共同开展烹饪活动。当幼儿和妈妈们互动时,新鲜感油然而生,他们会惊叹于妈妈的技能,学习的兴趣大增,同时,也会增加幼儿对妈妈爱的情感。

3. 厨(厨师)幼互动。

幼儿平时在园都品尝过厨师制作的美味。教师可以选用幼儿园食谱中的部分点心作为班级烹饪区的活动内容,并提前和厨师联系,确定活动内容和指导方式。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和厨师互动,既能观看到专业的烹饪技能,也能增加对厨师工作的了解。

四、不同的活动规则,引导幼儿关注生活安全与细节

烹饪活动区的内容虽然有趣,但是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该提醒幼儿遵守活动规则,保证安全,习得良好的生活习惯。

1. 操作材料定点摆放,关注使用安全。

安全的建立来自于材料的有序摆放和正确使用。因此,烹饪区活动是培养幼儿有序做事和安全生活的有效途径。在烹饪区建立的初期,教师就要和幼儿共同商量烹饪材料和工具的摆放位置,制定取、放材料(工具)的规则,并在活动中提醒幼儿遵守规则。每一次出现新工具时,教师要和幼儿确定工具正确的使用方法。规则和安全可以通过“师幼共同讨论、图示提醒、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交流”等方式来建立。幼儿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学会关心自己的安全,关注生活中的细节。

2. 师幼共同整理,确保环境整洁。

食材加工的过程中会产生垃圾,因此,每一次烹饪活动的过程中和结束后,都需要教师引领幼儿及时收拾整理。有时,一个烹饪内容需要经过多道程序,每一个程序结束后,教师要提醒幼儿整理收拾好,再进入到下一个程序中。活动中的每一个程序都要让幼儿主动参与,这样既能保证区域环境的整洁,也能逐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五、不同的分享方式,激发幼儿体验成功的愉悦

每一次烹饪活动都会有结果,无论这个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应该展现在幼儿面前,让幼儿获得真实的经验。

1. 观察烹饪结果,关注食材变化。

幼儿对食材进行加工后,需要在成人的帮助下进行最后的蒸煮。简单的烹饪可放在班级远离幼儿的角落进行,有些则需要送到幼儿园厨房烹饪。无论是哪种方式,都应该把烹饪的过程、食材在烹饪中的变化表述给幼儿听,有条件的班级可以摄像或拍照留给幼儿观看。

2. 品尝烹饪成果,分享成功喜悦。

烹饪成果的分享与交流非常重要。可以在本班级分享,也可以跨班级分享,还可以与成人(老师、家长)分享烹饪结果。除了梳理活动方法和经验,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表达内心的感受:“你今天愉快吗?” “你尝试到什么了?”“你有什么想法告诉大家?”让幼儿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看法,体验生活的快乐。

班级组织 篇2

副班长(纪律委员)——纪律控制小组

学习委员——各科代表

班长——

——宿舍长

劳动委员——车队长

生活委员——财产管理小组——包干区小组长

文娱委员(兼音乐科代表)

体育委员

团支部书记——

——黑板报小组

宣传委员——教室美化、班级对外形象小组——仪表监督员

同时团支部书记还负责由普通同学组成的班干部监督小组的意见收集整理工作如此的班级管理结构,主要就是区域小组负责制思路的继续,理想的层次应该是:

班长负责对班干部进行管理与监督,有对班委干部进行教育与帮助的义务,同时也任命权,其他班干的工作思路与此类似,在具体的班级事务工作中实行金字塔结构的管理系统,充分调动每一个成员的管理积极性。

也就是说,每一个管理成员对自己负责的工作区域承担全部责任,同时拥有改造的权利。

为避免权力过于集中,因此班委主要负责具体的常规任务,而团委经过改造,除了团支部书记外,淡化团委其他成员的政治功能,变为以宣传、服务于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为主的部门,而团支部书记要组织普通同学起到对班级干部进行监督的人大职能。

考虑到高一学生的特殊性,在班级结构上,主要由我负责帮助进行搭建,学生干部的权力使用上限制要多一些,主要以具体工作的成效体现出来,因此为了维持班级管理系统的运转,班团干部每周面队前提学生进行述职就显得很有必要。

高校班级组织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3

关键词:高校 班级组织 现状 对策研究

一、高校班级组织面临的现状

(一)学生的班级认同危机

当代大学生个性比较突出,非常希望能够展现自我,别人都能关注到自己。经历了中学时代严格的班级管理,终于迈入大学门槛,去除高考的重担后,当代大学生积极追求实现自我价值、展示自己个性,希望获得对自己的职业兴趣、价值取向、个性特征和发展前景的重新认识。高校学生由于家庭背景及后天接受教育的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兴趣爱好及个体发展需求,很多学生在刚进大学时就确定了自己的发展方向,比如有的学生希望大一下学期考插班生,有的学生希望在大三下学期准备考研,也有的学生想毕业时直接就业,也有学生想去创业。因而这些具有个体差异性的学生对班级组织的集体活动不是特别感兴趣。当前高校班级组织成员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抗压能力和人际交往的能力有待提高,心理素质偏弱,这会对班级组织建设造成不良影响。某些大学生不善长与人打交道,不能顺利表达自己想法,很容易受到打击,产生挫败感,出现自卑孤独等消极的心理问题,他们对班级组织活动比较漠然,会有意或无意地不参与某些班集体组织项目。传统形式的班级组织活动难以激发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兴趣,班级组织的认同越来越困难,集体核心价值观凝聚力在减弱,出现了班级认同危机。

(二)学分制及弹性学制的问题

当前高校加大了对学分制的改革,促使了学分制在全校、全年级范围内广泛实施,以灵活弹性的学制和教育教学计划取代了传统的固定学制,高校普遍采取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学年被学分替代。学分制改革的全面落地执行,很大程度上符合了以人为本的原则,赋予高校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话语权,尊重了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独特性,积极调动了学生自我学习的主动性。在学分制及弹性学制下,按照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实际状况,学生可以跨学院、跨专业选择不同的课程,获得不同的学时学分,这样学生所处的班级组织范围扩大为学校一级。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一方面提升了学生在学院和年级中的流动性,另一方面则导致了班级组织结构出现动态变化,组织相对涣散的趋向。这样导致了班级组织成员在学业学习中空间上和时间上出现较大的不同,经常出现“同学不同班、同班不同学”的状况,班级组织的界限比较模糊,班集体的整体意识淡薄,学生对班级组织的范围及概念出现了变化和扩大的现象。

(三)高等教育扩张的影响

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得在校大学生人数扩大,例如2013年报考研究生人数创史上新高,达到180万,录取人数也达到60万之多,班级组织规模在急剧增长。班级组织管理对象数量的大量增多导致管理方式转变为粗放型。学生的个性化服务需求依靠原有的班级组织难以得到实现满足。班级组织承载能力的弱化,不断出现新问题。很多高校由于教室场地紧张,采取大班上课,班级组织中出现甚至多个专业的学生在同一教室上课。班级组织作为一个基本管理单元,应该是严格限制数量的。人数膨胀后的班级组织相应的教育手段、制度法规、管理方法还没有得到有效地更新和改进。由于人数的扩大,班级制还在对有差异性的学生采用相同的教育方法和教学內容,达到同样的教学要求和目标,这样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个性发展的培养很不利,对班级组织功能的发挥也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

(四)现代教育理念的冲击

在新的经济政治文化改革背景下,学习型组织的教育理念应运而生。它是指充分发挥组织中个体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塑造组织的整体学习氛围,构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尊重个性特征的有机组织。成功的学习型组织能够让其内部所有成员不断深造发展和全身心持续投入学习。这种组织可以加大自身的竞争力,延长组织的寿命。我们可以创造出众心一体的班级,把班级塑造成一个不断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共存体,借鉴当代企业管理的先进教育理念。班级制的课堂教学如果只是重视学科知识在课堂的教授,而忽略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学生个体创新精神的培养,会导致理论与实际的脱离,也不利于整个班级组织的成长发展。班级如果只通过教师个体的组织教学,以教育者为中心的话,学生的自我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难以得到发展,不能使不同能力学生的各种要求得到满足。

二、良好班级组织建立的对策研究

(一)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建设

要积极引导班级组织的全体成员参与班集体的建设管理中,对每个个体进行综合发展性的评估,关注到每位学生的差异性,鼓励全体成员可持续发展。可以通过举办以班级为单位的团队建设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振奋大学生集体荣誉精神。可以根据当代大学生发展的特点,按照奖惩并用、按需鼓励、公正公平等原则进行班级激励设计。从学生主体性发展出发,构造一个和谐宽松的班级组织氛围,提升学生自我发展能力。在生涯规划、生活学习及心理指导等方面为大学生提供帮助,引导班级组织的有机发展。关注并引导学生形成的健康班级文化氛围,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班集体活动建设,使全体学生成员得到共同成长发展,这样能够更好地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使学生更好的体验感受班级的归属感。

(二)健全班级组织制度

合理的班级组织应该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相结合的有机整合的管理体系。班级活动顺利有序进行的前提是健全的制度,在构建班级组织制度中,进行合适的改善修整,通过自上而下的实施,鼓励全体班级组成成员团队学习和相互合作的思想,加强集体共同参与建设,从而保证制度具有活力。班级干部作为同学和老师的中间桥,这些组织中的重要骨干在班集体构建起到很重要的力量。班级干部应能有效配合教师制定班级建设的规章制度,发挥传统优势,归纳出解决班级组织中问题的方案,他们是领导班级组织建设的动力,具有学习、仿效的标准而起示范作用。在班级组织中建设良好学习风气,创造团队竞争意识及合作互助学习的和谐氛围。引导学生以班级为整体的团队归属感和集体荣耀感,努力实现阶段性的班级愿景的理想状态。健全的班级组织制度能够帮助班级组织成员在实现集体愿望的同时,也能实现成员的个人愿景。

(三)培养良好的班级非正式群体

我们需要在当前形势下积极创新高校班级组织形式,这样可以充分促进学生的积极性,活动形式更加丰富多样。班集体中的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在不同时间、场合是有变化的。使非正式组织成为正式组织的必要填充,促进班级组织的正常发展和建设。可以采取个人意愿与班级竞选相结合,公正公开的开展,对提高学生对班级活动的关注度,参与班级组织活动的积极性有很大帮助。在班级组织中注重沟通交流,营造和谐顺畅的氛围,密切关注各种非正式组织的发展。充分重视有活力上进的非正式组织,发挥它的积极功能,使其在班级组织建设中发挥良好的效应,合理引导促进其发展,将消极不利的因素尽可能消除,降到最小化,促使非正式组织和正式组织能够有机构成班级组织,共同为整个班集体的服务做出贡献。

(四)建立学习型班级组织

学习型组织是一个能够实现班级管理的最大效用、促进班级每位成员良好可持续发展的组织。班级组织管理者需积极帮助班级成员,使其建立学习型组织观念,要帮助班级成员在集体组织中建立统一的文化学习氛围、价值观和认同意识。相互合作精神和持续不断的学习在当代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占很重要的作用。成功的学习型组织是组织成员之间的协助互动合作学习。良好的学习型班级组织能够帮助班级成员共享班级中的资源,使得各位成员清晰认清班集体目标,提高班级组织的变通能力和学习效率,达到各位成员学习技能的改进。

参考文献:

[1]夏敏.大学班级组织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研究,2012(10).

[2]杨定鹏.高校班级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J].教育研究,2012(4).

[3]徐光寿.论新时期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J].高校教育管理,2009(3).

[4]程印学.大学主体性教育模式的顶层设计及实施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9).

班级组织 篇4

基于以上的思考与设想, 经过多年班主任工作的反思和实验, 笔者吸取“以班主任为中心的管理方式”———传统班级管理模式的优点, 借鉴教育家魏书生班集体建设理论和方法, 从高中班级特点和学生发展水平出发, 对班级组织机构进行了优化和创新, 建立以肯奉献更多的班团干部为核心的班级岗位责任制, 使班级事事有人做, 人人有事做, 人人当家做主, 事事我优起榜样引领作用。该组织机构具有与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明确的学生集体自主权利、职责范围;具有明确合理的自主管理系统和工作程序;在自我管理活动中, 具有自主能力、自控能力及自我组织能力。该组织机构较为健全, 能根据班级集体的各种目标进行科学设计。各层次、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和相互关系明确、合理、不相重叠, 班内各种工作和活动都能在组织协调下, 既分工又合作, 有条理的展开。

1.就全班而言, 采取“个人岗位责任制”。“个人岗位责任制”就是人人是班级的管理者, 每个学生都在集体中负一定的责任 (具体任务由班级财产、学习、生活到思想、行为监督等方面详细划分) , 既是干部, 又是群众;既是 (奉献) 管理者, 更是优秀示范者, 也是 (谦虚接受) 被管理者。小组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和性别即以同组异质的原则, 展开竞争与合作。这些小组既是学习小组, 又是娱乐小组, 劳动小组, 同时还担负起“每日看台瞭望”的责任: (1) 班内一日情况总结, (2) “班级之声” (稿件来自班级投稿) , (3) 一日国内国际要闻摘编。这样, 学生个人综合考评成绩除作单一的个体评比外, 还要在各小组中作总评。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评比, 评比最佳小组, 引导学生即竞争又合作, 发扬集体主义。班级的荣辱与集体成员息息相关, 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得到了普遍的增强。

2.班干部方面:“采取一部两委制”。“一部”指团支部, 由全体团员会议产生, 一学期一届, 在班级各项工作开展之前产生。 (1) 他们除搞好学校、班级的一些常规工作外, 还要在班级组建小组时有意识的把团员派到各小组起先锋榜样作用。 (2) 每两周召开一次团员和入团积极分子学习会议并要求各人员作思想和工作汇报。 (3) 团支部成员负责班级黑板、重大活动 (如运动会) 的宣传等工作。“两委”是指班级干部委员会和班级同学常务委员会。“班级干部委员会”由班会产生, 班委会由班会产生。班委一般一学期一届左右, 由班长直接负责, 这届的工作成绩作为下学期是否聘任的依据。班委负责好班级的日常事务, 尤其组织好考评人员对同学们的综合考评。“班级同学常务委员会”成员按该会章程由各小组推选出两名代表, 再由全体同学民主选举产生, 产生后向全体同学宣誓就职, 任期一月, 月后在民主生活会上由全体同学对委员投信任票表决, 如信任票不到总票数的三分之二, 则当场罢免, 同时产生新委员。“班级同学常务委员会”是自我管理监督机构, 是“司法”机构, 它的职责是:审定班长资格, 审定班委会工作, 督促全体同学遵守班级公约, 协助值日小组做好“每日看望”, 组织每周一次的民主生活会即召开全体学生大会, 监督考评各部分工作的开展情况。全体学生大会是班集体自我管理的“权力”组织, 行使制订班级目标, 制度 (班级公约) , 活动计划等意识职能。“班委会”是“行政机构”。

摘要:德育常规是指人们习惯上认同的或法令条文上规定的有关德育方面的政策、规则和程序的总和, 是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基本规范要求。马卡连柯说过, “没有要求就没有教育”。学校的德育管理, 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德育常规管理来实施的, 常规管理使学校德育乃至学校全部教育工作得以有条不紊的进行, 达成规范化和有序化。

班级组织建设规定 篇5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我支部的制度根据校纪校规以及我支部的实际情况,经大家共同讨论制出了安全、学习、纪律、卫生、劳动五大标准,并且辅之以品德考核纪律量化标准,使大家的日常行为规范化、具体化、制度化。具体做法如下:

(一)制定班级财产管理制度。将教师们窗、桌子、讲台、投影仪、劳动工具等公共财产分配到个人,该谁管理的东西损坏了,谁就得负责。

(二)班级清洁卫生值日制度,按照学号每天安排一定数量的同学打扫教室卫生和清洁区,大扫除进行分工,同时卫生搞完后,卫生委员负责检查,保证不扣分。若被部门扣了分,则参加的人都扣一分每人。

(三)制定黑板报办报小组制度。以各个寝室为单位,每期以各个寝室轮流办报,保证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展示自己。黑板报全校评比加分的,参加的每人加一分,对积极参加的同学给予精神或物质奖励。

(四)班级班规

1、规定同学们不可以把零食和早餐带进教室吃,违者扣除2分一次。

2、早操过程中,不得打闹搞怪。不得无故旷操迟到,跑步过程中保持队伍整齐,违者罚搞卫生一次,再写一份深刻检讨。

3、每天教室卫生的打扫需按质按量完成。

4、无教师的自习课,在教室保持安静,不得讲话,不得随便走动。若违纪,视情节轻重扣1-2分。

5.、注意安全,不做危险游戏。

6、积极认真完成各科老师布置的任务,不抄袭,并且按质按量完成。

7、爱护班级、寝室财产,不在桌凳上乱涂乱画。

8、熄灯后不要大声说话,按时起床,不影响自己和他人休息。制定获奖情况奖赏制度,每学期结束时,将各种获奖情况通报表扬。

在学校的老师以及大家的支持下,我们619班在两年来取得很大的进步。在这个支部内,每个团员严格按照班级制度要求自己,几乎没有情况发生。

二、管理条例

(一)支部的管理目标:支部整体奋斗目标,建立一个班风学风良好的团

结向上的支部,每位成员绝对支持这个支部,为支部争光。

(二)(三)

(四)建立贴心的团员档案,在生日的时候送上大家的贴心祝福。支部干部以身作则,其良好带头作用,把支部打理的井井有条。对表现好的同学给予奖励,对违反纪律的同学及时加以批评教育,让其认识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五)每学期开展班会,以此让大家鼓励大家在新的一个学期加油努力,制定新的一个学习计划,做好预习,抓好课堂,并且巩固复习,有效完成学习任务。

论作为教育性组织的班级 篇6

班级性质事实判断教育性组织“班级,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单位,作为教育活动的基本组合之一及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它是教育社会学分析的主要对象和领域。”[1]对于班级性质的不同界定,将直接投射到实践层面,影响着实际的教育教学行为。班级是什么?不同的学者提出了诸多的观点,这些已有的论述将为我们进一步弄清班级的真实面貌提供研究视角和借鉴。

一、二维框架下班级性质研究述评

“对班级进行社会学研究,既重要且必要。”[2]研究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班级的性质。笔者从各家观点的外部特征,即不同班级性质界定间的直观差异出发,运用二维框架——单一性质/多层性质维度、静态视角/动态视角维度,将班级性质的主流观点分为三类(由于已有研究中缺乏单一性质,动态视角的观点,故分为三类):单一性质+静态视角;多层性质+静态视角;多层性质+动态视角。

1.单一性质、静态视角下的班级观

所谓单一性质、静态视角就是指在班级发展的横断面上,或是整个班级的发展中其性质是唯一的。基于此,笔者梳理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班级观。

(1)班级体系观

该观点由美国教育社会学家帕森斯提出,他认为作为社会体系的班级有三大特征: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人群的交互作用;行动者处在同一的社会情境中;彼此有认识和规范上的协调一致性[3]。该观点的提出较早地将班级引入到社会学的研究中去,从而引起了社会学尤其是教育社会学对班级的关注,但也应该看到将班级视为一种社会体系并不能很好地界定班级的性质,班级是社会体系,又不仅仅是社会体系,换言之,“班级和社会体系之间具有较远的相关性”[4],毕竟社会体系的界定之于班级过于宽泛和抽象。

(2)班级群体观

相较于社会体系而言,群体观更侧重于班级中“人”的因素,该观点以日本学者片冈德雄和我国学者谢维和为代表。谢维和将班级视为一种初级群体,突出班级的情感因素,强调班级互动中人与人的直接交往,同时认为在这种班级观的指导下,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5]。片冈德雄指出班级是在课堂里进行学习的人的群体,认为班级具有成员之间相互协作,有学习成长的目标,角色不断分化的特点[6]。将班级视为初级群体,寄托了对班级这样一个教育场所美好的愿景,而班级群体观很好地揭示了一个班级应该是什么,而至于班级究竟是什么,班级群体观则显得有几许浪漫。

(3)班级组织观

鲁洁和吴康宁教授认为:班级是一个社会组织。班级中存在社会组织的三个基本要素:明确的目标、鲜明的组织结构和一定的规章制度。这种依赖于事实判断的界定,虽然指出了班级的属性,但有碍于班级建设和学生发展。将班级视为组织,“并按照组织的要求设计和实施各种班级活动,容易导致班级活动中的管理主义倾向”[7],这与现今的教育理念是相悖的。

2.多层性质、静态视角下的班级观

以上的三个观点从单一性质、静态视角出发,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班级性质加以界定,虽然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缺陷,但也道出了班级的特征。于是有学者认为既然单一性质都片面地界定了班级的性质,那么将其综合起来,将更加全面地看清班级的“面貌”。马和民认为:“班级的第一特性是‘社会组织,第二特性是‘社会体系,第三特性是‘社会群体。”[8]这种全面性的观点让我们看到了班级的三层属性,但困惑是:这三种属性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差异性甚至互斥性,将其强行合并在一起能够有机组合吗?

3.多层性质、动态视角下的班级管理

以上都是从静态视角出发,而万事万物都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班级也不例外,于是有学者认为班级也应该是发展着的,李文生指出:班级初建阶段社会组织的特征比较明显,发育阶段具有社会体系的性质,成熟阶段则体现初级群体的特点[9]。该观点从纵向发展的视角出发,指出班级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应不同的性质,但一个班级从初建到成熟,从社会组织发展成初级群体花费的时间往往较长,而反观现实,由于存在着升学、文理分科、分专业、更换教师班主任等情况,班级经常面临着重组、改变和解散,较长的建设周期和较短的存在时间使得这种班级动态观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大打折扣。

二、班级:教育性组织

以上学者的论述,从外部特征看,都能直观感受到其班级观的差异,但当深入到不同班级观差异的根源时,笔者发现不同论述间的症结所在,并据此提出新的班级观。

1.事实判断的新阐释

通过上文论述,除去班级体系观外,归结起来可以看到争论主要集中在班级是群体还是组织。将班级作为初级群体看待,并指出这么认识班级对于班级建设的重大意义,不知不觉就已经走向了价值判断的立场。而班级组织观则站在事实判断的立场上,论证班级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的原因。看起来两种观点的矛盾似乎是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交锋,班级群体观站在价值判断的立场上指出班级应当是什么,而班级组织观站在事实判断的立场上阐明班级是什么,而以实证为研究方法的社会学强调事实判断,这么说来班级似乎就是班级组织观所说的那样,是一种社会组织。

其实不然,在物质世界中,事物的发展要受客观规律的支配,简单地说就是“事实是什么”;而在人类社会中,事物则不仅仅受到“事实规律”的支配,由于人具有目的性和实践性,因此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还受到人类“价值目的”的支配,因此在人类社会中“事实规律”和“价值目的”相互交融,共同决定事物的发展。具体到教育领域,由于教育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和意义,因此其目的性体现得更为明显,可以这么说,“教育事实是一种教育价值主导的事实”[10]。因此,身处教育领域的班级是一种规律和目的、事实和价值的共同体。而班级群体观看重班级中存在的价值需要,因此将班级界定为初级群体,班级组织观则忽视客观存在的价值需要,从班级事实出发,认为班级是社会组织。鉴于班级是事实和价值的共同体,因此无论是班级群体观还是班级组织观都是基于事实判断的视角,只是这种事实判断都是片面的,因为他们或看到班级中存在的价值需要,或看到班级的客观事实。看清了这一点,我们在研究班级的性质时就应该基于一种全面的事实判断,既要看到其客观事实的一面,也要看到其价值需要的一面。

2.价值和事实的共同体——作为教育性组织的班级

班级是一个事实和价值的共同体,当我们采用事实判断去观照班级时,将不仅看到班级事实存在的属性,也看到价值需求对班级发展的牵引。

(1)事实如此:班级是一个组织

先抛开蕴含在班级中的人们的目的与期待,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进行考量,可以看到班级是一个组织。

①历史考量:苏联“班集体”的影响

班级的发展与班级授课制是密不可分的。17、18世纪以来,班级授课制作为一种高效教学组织形式,由于适应了大规模培养人才的需要而得到普遍采用。具体到我国,建国以来,我国对班级的管理和建设承袭苏联,而苏联的班级建设是以“班级集体理论”为指导的。“集体”一词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社会学名词,集体也不同于群体,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认为:“集体是群体的高级形式……只有具有共同价值、共同的活动目的与任务且具有凝聚力的高度组织起来的群体才是集体。”[11]总的来看,苏联的班级集体具有高度的社会倾向性、高度的组织性、高度的社会主体性等特征,因此虽然在名称上称为班级集体,其实质上具备社会组织的特点。

②现实考量:班级作为组织的合理性

现实中,一个班级的诞生,并非几十个学生自觉自愿的产物,将不同性别、民族、籍贯的学生按年龄或能力组合在一个班级中的目的就是为了对其进行教育,如果不是出于这样的目的,班级的存在就失去了意义。在任何一个班级中,无论人数多少,都存在一定的结构,班级中还存在着制度规范约束着学生的行为,而组织就是一个以任务和目标为导向、有一定的层级机构为支撑和规章制度为保障的群体,因此,班级具备组织所具有的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讲,班级是一个组织。

(2)价值需要:班级的教育性

班级寄托了人们的价值需要,这些价值需要存在的根本原因是班级承载着教育功能,或者说是班级具有的教育性,正是有了这些价值需要的牵引,班级才不断发展、变革,朝着我们所希望的方向迈进。在基于事实判断立场研究班级性质,不应当抛弃或忽视客观存在着的价值需要。

①微观层面

从微观层面看,班级中存在的价值需要来自于构成班级的师生主体,这其中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对于班级管理和建设发挥着巨大的影响作用。教师在面对一个班级时,他既是一个管理者,也是一个教育者。作为管理者,他希望建立由“班长—组长”组成的班级结构帮助其管理班级,也希望建立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保证班级的正常运行,按照这种需要,班级会朝着具有“控制主义层级化管理”为特点的组织的方向发展;而作为教育者,这样的班级是显然不符合需要的,因为学生在班级中主要是受教育而不是受管理,班级的管理功能应当服务于其教育功能。同样作为班级主体的学生,对班级也是有自身的价值需要的,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快速发展的阶段,在班级中的首要目的是获得全面发展,拥有健全人格,班级对他们来说理应具有教育功能,即使作为一个组织,也应当是教育性组织,只有具备这样的性质,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②宏观层面

宏观上,社会对班级也有价值诉求。教育作为社会的子系统之一承载着人们很多的希望,班级身处教育系统中,自然也承载着来自社会的希望。在今天“学生主体性”的思想深入到每一个教师心中,无论是教学方式还是课程设置,一切都以有益于学生的发展为标准,班级建设和管理自然也是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于是我们在班级中看到“商量”取代了原来的“命令”,体罚消失了,学生变得不再惧怕教师……这些变化得益于班级中存在的社会需要。当然不管人们对班级寄托怎样的价值需要,归根结底是发挥好培养下一代功能,换言之就是发挥好教育功能,这是班级或者是整个教育的根本功能。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到作为事实和价值共存的班级,其具有的组织性是事实存在的,人们对班级寄予的价值需要也是客观存在的,而这种价值需要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班级的教育性,因此班级是一个教育性组织。

三、班级作为教育性组织的意义

对班级性质的界定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地建设班级。作为一个教育性组织,我们该如何去重新审视班级呢?

1.正视价值需要的的牵引作用

班级中客观存在着来自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的价值需要,这些价值需要的根源在于班级的教育性。因此在班级建设的过程中,要正视、重视班级中的价值需要。对价值需要的正视,一方面可以防止管理主义、工具主义班级建设倾向,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价值需要的牵引作用,使班级建设朝着人们所希望的那样发展,只有这样班级才始终处在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班级才更加具有可塑性。

2.发挥组织的正功能

班级是一个组织,但班级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组织,区别在于处在教育场域中的班级凝聚了人们的价值期待,这种价值期待的总体趋势是积极向上,向着学生发展的。这就要求教师认识到班级不仅是教师的班级,更是学生的班级,学生在班级组织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班级管理中要与学生分享管理权,尊重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时教师要适时进行引导,发挥组织的正功能,进行有效地班级建设。

————————

参考文献

[1] 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 程天君.班级社会学研究(上):诸论评述.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8).

[3] 塔尔科特·帕森斯:作为一种社会体系的班级:它在美国社会中的某些功能.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4] 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 谢维和.班级社会组织还是初级群体.教育研究,1998(11).

[6] 片冈德雄.班级社会学.贺晓星译.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3.

[7] 龚孝华.自主参与型班级管理的基本理念.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8] 马和民.新编教育社会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9] 李永生.班级性质动态观.现代教育论丛,2000(4).

[10] 张华.经验课程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11] 鲁洁主编,吴康宁副主编.教育社会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2] 赵振利,刘大明.学生主体性教育研究评述.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3).

[13] 吴康宁.班级社会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试论高校班级组织机构的积极作用 篇7

班级中的组织机构主要包括班委会、团支部两个机构。班委会是班级学生实现自我管理最基层的一级学生正式群体。主要作用是具体贯彻落实院系的各种决议、决定和精神, 并在上级系学生会的领导和指导下, 团结带领本班同学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班级团支部是共青团工作和活动的基本单位, 是团的最基层一级组织, 它同广大团员青年有着最直接、最广泛的联系, 是团的各项工作的执行者。团的各项任务和各项活动都要依靠团支部去开展、落实。

1. 班级组织机构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1.1 工作责任意识不强, 主动性、创新性不足。

班级组织机构工作处于被动地位, 很多时候学生干部只是老师的传话筒, 沿袭了中小学的工作模式, 未完成从“要我做”到“我要做”工作意识的转变, 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现今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 高校对于学生干部的培养往往缺乏系统性, 有些学生干部在工作岗位上得不到锻炼, 在思想和素质方面得不到提高,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干部作用的正常发挥。此外, 班级的组织机构只是被动地执行院系布置的工作, 大多数学生只是做到了上传下达, 在独立组织开展活动方面缺少自己的见解与想法, 而这些活动很多都没有进行广泛调查, 缺乏创新性和实践性, 也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 往往得不到同学们的喜爱和参与, 达不到扩大学生组织影响力和开展活动的目的。

1.2 价值观念淡薄, 功利化明显增强。

少数学生干部的个人动机是为了名利。他们从思想上认为当学生干部能够从中获得一定的利益, 例如, 在评奖评优和入党等方面有优先权, 这具有很强的功利色彩。与此同时, 有少数学生干部缺乏脚踏实地的工作精神, 在工作和生活中, 以“干部”自居, 与同学相处表现出一种“高人一等”的姿态。更有甚者受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 不注重自身的行为道德规范, 在竞选、入党的过程中运用不正当手段, 有的甚至违反校规校纪。在同学中间不仅起不到表率作用, 反而造成了不良影响。

1.3 不能正确处理工作与学习之间的关系。

个别同学在担任学生干部后, 不能正确处理工作和学习的关系, 片面理解工作能力培养及其在今后择业中的决定作用, 于是放松了学习上的要求。而作为学生干部, 其工作任务重, 责任大, 不少学生干部经常牺牲自己的学习时间从事学生工作, 经常会出现某些学生干部思想素质高, 工作能力强, 工作成绩突出的现象, 但学习成绩差强人意而失去评优、推优、加入党组织资格的情况。这些现象同样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干部的工作热情, 导致学生干部工作积极性低。

1.4 班级组织机构稳定性不强, 后期教育不足。

在每学年开始阶段, 不少班级会根据成绩情况对现任班委进行改选, 以某汉语言文学文秘班为例, 一些工作能力强但学习成绩并不优异的同学在改选中落选, 造成班级组织机构断层的现象, 影响班委后期的工作。在对学生干部的管理中, 普遍只重视对学生干部的选拔和使用, 而缺少学生干部管理的重要环节———学生干部的培养, 以致学生干部上岗后很长时间都不了解工作环境、工作内容, 更谈不上对其工作有一个科学认识和清晰的工作思路。由于对学生干部缺乏系统培训, 有些学生干部虽然对自己的工作有所了解, 但对整个学生工作系统却缺乏科学认识, 没有开阔的视野, 不能从整体学生工作高度出发对自己的工作进行系统科学的规划, 在工作中疲于应付, 缺少前瞻性和创新性。学生干部队伍作为一支人才资源队伍, 是学生事务工作者脑的扩充, 手的延伸, 应当予以科学的人才资源规划。而在实际工作中, 许多学生事务工作组织者往往只注重对在岗学生干部的使用, 却忽视了对后备人员的培训工作, 忽视了学生组织干部人才梯队的建设, 以致在整个延续的过程中出现断层现象, 无法保证班委会的工作质量, 不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的目的。

1.5 班委会与团支部之间职责划分不清, 相互推诿。

在大学, 同学们受到以往学校惯性思维的影响, 自然更看重班级概念, 模糊了团支部概念, 从而出现轻支部委员会, 重班委会的现象。同学们普遍认为, 班委会是班级的最高权力机构, 团干部应该服从班委会, 应该围绕班委会开展, 成为班委会的附属机构。有些团干部虽然工作有独立性, 但与班委会的关系处理不当, 支部委员会与班委会之间形成互不相干的两个组织, 从而出现分歧等现象, 甚至有些班级形成以团支书和班长为中心的帮派, 互相对立, 互相拆台。由于职责的不清晰, 从而导致了相互推诿的现象。

1.6 系学生组织机构与班级组织机构的对接不明确, 二者之间关系不清晰, 情感投入不足。

班级各正式群体对应的上级组织机构不明确, 对上级组织的认可和归属感不强;工作主动性和创新性不足。系部学生组织都是一个个部门齐全的组织, 学生组织的机构设置与班级干部的设置在功能上几乎完全重合, 加之许多班干部本身就兼系里的干部, 因此, 一些系级学生干部在完成系里交办的工作时, 要么绕过班长、团支书, 直接调用班上的人力和物力, 根本不把班长放在眼里;要么就亲自临场督办, 直接干涉了下级班干部的职权, 使之徒有其名, 形同虚设。工作做得好, 荣誉往往被系干部拿走, 而一旦出了差错, 责任却被归结到班干部身上。无权却有责, 削弱了班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许多班干部纷纷抛弃班上的职位, 跳槽当系干部, 导致班级工作几乎无法开展。我们现在习惯性的是不管什么事情都找班长、团支书和学习委员。其他的班委或团支部委员是没有实质性的职权的。而班长与团支书处于领导地位, 他们大都越俎代庖, 使得其他班委、支部委员的工作能力得不到锻炼, 工作经验得不到丰富。

2. 发挥班级组织机构积极性的主要途径

2.1 以多样性活动为载体, 调动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校园文化是校园内具有大学生特点的一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在任何时间和空间内, 都作用于学生主体, 在陶冶塑造人方面, 比其他一切外在的教育更加实际和全面, 这是单纯的说教和行政命令所难以企及的。因此, 应该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赋予学生干部相应的权利, 调动其积极性, 充分挖掘班级组织机构的潜力, 发挥班级组织机构在班级建设中的作用, 这样, 班级建设一定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2.2 以激励机制为导向, 促使学生干部形成正确价值观。

建立健全学生干部的激励机制是重点。激励机制包括考绩制度和奖励制度。其中, 考绩制度是激励机制的关键环节, 具体包括学生考评、教师考评和学生干部自我考评三项;奖励制度是激励机制的实现手段, 具体包括精神奖励制度、奖励登记制度、职务晋升制度三类。这是对学生干部工作成就的奖励。严格考绩制度, 根据学生干部考评的结果,

WENJIAOZILIAO

给予口头表扬、张榜表彰、授予优秀学生干部称号等多种形式的奖励, 并且和晋升制度挂钩, 让一些成绩突出、工作能力强、态度好的学生干部在一定时期内得到晋升, 在毕业时积极推荐他们。这不仅是对学生干部的一种合理报偿, 使学生干部心理上得到平衡, 而且是对后继学生干部的一种精神鼓励。适度运用奖励来鼓励班委踏实工作, 通过评选优秀班干部、优秀团员、党员等奖励班级学生干部, 以此提高学生干部的地位, 增强学生干部对工作的重视, 培养学生干部的归属感, 引导学生干部做正确的自我定位,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3 增强自我管理意识, 促使学生干部正确处理好学习和工作的关系。

加强干部的管理首先要求学生干部个人转变观念, 学生干部是学生群体的服务者, 但同样也是学生, 学生的天职是学习, 学生干部当然也是如此, 学生成绩永远是第一位的。因此要正确处理好工作和学习的关系。在工作上, 学生干部应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在实践工作中, 树立创新意识, 积极主动。在工作中融入自己的思想, 擅长探索, 大胆果断, 有魄力、有生机和活力。同时, 自我管理不仅是学生干部的自我管理, 更重要的是学生干部组织这个群体的自我的管理。我们应把主要干部组织起来, 给他们更多的责任和权利, 要使学生干部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在清楚自己职责和权利的同时, 加强对自身的监督和管理, 做到既能服务同学锻炼自身能力, 更能把握自己的学习情况, 在学业方面也起到表率作用。

2.4 健全班级组织机构, 完善学生干部培训工作体系。

充分运用好系学生系学生组织 (学生会、团总支等) 对班级组织机构进行有系统、有针对性的、持续性的培训。培训内容可以涉及组织的建设、更新机制、人员职责等。首先, 在选拔方面我们应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总原则;其次在选拔上实行公平招聘和组织推荐、上机考察相结合的方法, 大胆启用、不拘一格。只要是有能力的, 就可以不受形式的制约破格任职。总之, 不要太拘束于工作经验。学生干部队伍应处于不断补进和退出的流动过程。通过人员更新从学生中选拔优秀的学生干部作为补充, 以保证学生干部结构的稳定化、梯次化, 增加学生干部系统的活力机制;通过规范化、制度化的培训机制, 带领新成员了解工作职责, 做到“以老带新, 以新促老”, 确保工作的连续性和相对稳定性。完善对学生干部的用人机制, 对任何学生干部都要平等相待, 对于个性强、有困难的学生干部要在生活上关心, 政治上爱护, 工作中指导。我们要坚持充分信任的原则, 做到“疑人不用, 用人不疑”, 对学生干部的使用本着从严要求与充分信任相结合的原则, 从而树立学生干部的责任心与自信心, 共同推动学生工作的开展。

2.5 健全制度, 更新机制。

修订班级组织机构的职能及工作制度并加以实施。班委会是班集体的组织和领导核心。除团支部经常进行团员管理和教育外, 班级的一切行政事务由班委会成员按职能分工完成。班委会是辅导员、班主任老师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的, 是由班干部组成的。

团支部是共青团工作和活动的基本单位, 是团的最基层一级组织, 团支部委员会是团支部大会团会之间的领导机构, 它按照支部大会决议的精神和团的有关规定负责团支部的日常工作, 并有针对性、创造性地引导广大团员青年完成学校各级组织所分配的工作。支部委员会则是由团干部组成的。

班级作为行政组织机构, 班委会就有相应的职责任务。班委会由班长、学习委员、体育委员、文娱委员等班干部组成。班委会作为学生的自我管理机构, 其主要任务是进行班级的集体建设, 搞好日常的学习、生活管理工作, 为同学们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团支部与班委会要互通信息, 征求对方意见, 在活动中分工协作。

团支部要真正做到“团要管团”, 支部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对团员进行思想教育, 主持政治学习, 组织好团的组织生活, 开展好团的组织活动, 搞好团的思想建设、班组建设和纪律建设, 保证班级的工作能顺利进行。

2.6 遵循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

所谓集权, 就是学生组织的权力集中在辅导员与主席团、书记处等学生组织的上层;所谓分权, 就是学生组织的权力根据职务上的需要分散到各部门与个班级相对应的班级干部。究竟是集中在辅导员与主席团、书记处的手里, 还是分散给各部门或者下放到基层班级班委会、支部委员会的手中, 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定。

学生组织与班干部在工作中应该是互相配合的协作关系, 而不是学生组织只通过班长、团支书对接, 忽略其他班干部。比如团支部委员会中组织委员应该与团总支中组织部、宣传委员与宣传部对接, 而班委会中的体育委员与学生会中体育部、学习委员与学习部对接, 心育委员则要与心协对接。班干部应积极配合系学生组织安排的各项工作, 服从学生组织在职权范围内所作出的各项决定。系学生组织也应该尊重班干部的相对独立性, 不要随意越权插手各班干部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只有在学生组织与班干部之间建立起适应客观需要的权力分配体系与对接方案, 才能调动各个阶层、各个部门的学生干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 结语

以上就是对班级组织机构的现状与问题的分析, 以及我提出的对应的设想、措施和改进方案。班级工作开展的如何及有无良好的班风, 班干部的素质和作风相当关键。因此要建设一个良好的班集体, 就必须抓好班级组织机构的自身建设。只有健全班级组织机构, 完善班干部培训体系, 才能够真正调动各班级班干部的主动性与提高他们的责任感, 真正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才能真正建立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班集体。

参考文献

[1]周屹.高校班级组织结构探析[J].科技致富向导, 2012.32:44—40.

[2]吕丽莉.高校学生组织的民主建设[D].辽宁大学, 2012.

[3]张文惠.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路径探讨[D].天津师范大学, 2012.

[4]田合超.基于目标管理的高校特色班级建设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 2012.

[5]孙维.耗散结构理论视角下的高校和谐班级的构建研究[J].青年与社会, 2013.01:130-131.

[6]杨定鹏, 石昌远, 李世鹏, 闫研, 黄达.高校班级组织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11.03:41-43.

[7]金阳川, 王双, 赵昂.高校班级组织形式探究[J].商场现代化, 2010.08:195.

[8]范林军.非正式组织理论用于高校班级管理的实践探索[J].中国证券期货, 2013.01:220.

班级组织 篇8

为了发挥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组织和主导作用,首先需要转变观念,明确先进的管理方式。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教育的实现也需要不断更新,从而跟上时代的步伐。就本文而言,管理理念主要从以下多个方面进行转变:在管理任务上,传统的教育将统一性作为主要目标,强调组织性和纪律性,管理学生就是班主任的主要任务,在现代管理任务中,重在开发学生的潜能,强调个性化发展,班主任的主要任务从管理转变为引导;在管理方法上,传统的教育管理要求学生听从教师的指挥,学生的行为组织在特定的轨道上运行,现代管理中,重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创新思维;在教育管理评价上,学生在传统教育中一味地听从教师的号召,有令必行,在现代管理中,学生是教育中的参与者和创造者,教师需要用辩证统一的观点去看待班务的管理,体现出时代的精神,将重点放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整体目标上。

2. 健全班委会

班委会是班级职能机构的核心,对于班级的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班主任的左右手,是班级学生和班主任之间联系的纽带。所以,班主任有必要健全班委会的管理。为此,要严格把握好班委会中的选举工作。如在选举之前,需要充分了解班委会人选的具体情况,包括学习方面、思想方面、身体方面,同时,还需要具备为同学服务的精神,在同学中有一定的公信力。只有这样,班主任才能够将事情放心地交给班委会去处理,真正发挥班委会智囊团的作用。此外,班委会应该定期举行换届选举工作,采用民主评议的方式,无记名投票,让学生参加竞选,结合近期的个人表现,选举出合适的人才。

3. 权力下放

权力下放指的是让班干部独立开展工作,班主任则充当幕后指挥员的作用。高中学生面临着高考的压力,他们知道自己的目标和理想,班主任能做的就是在其迷茫的时候进行适当的点拨,在绝大多数时间里,班主任都将权利交给班干部,引导学生学会自理、自律、自强、自觉,独立开展学生工作,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发挥班干部在班级中的行政能力。对于自制力稍差的学生,班主任应该给其留有足够的空间,让其实行自我管理,培养其自控能力。班主任需要从以往的事事包揽的形式中摆脱出来,提升自己的宏观调控能力,成为班级管理中的指挥者。如将不同的权利等分给学生,实行卫生专人负责、出勤专人负责、做操专人负责以及默写专人负责等。一个良好的班级管理系统应该是人人参与管理,同时又受到他人的管理,而班主任所要做的,就是向着管理系统的目标前进,将权力下放给学生。

4.沟通协调

在管理班集体中,班主任并不是孤立存在,还包括学生的家长以及任课老师等,尤其是作为第一监护人的家长,对于学生的行为习惯相当了解。所以,班主任应该正确发挥主导作用,成为家长和学生之间的纽带,协调各种关系,化复杂为简单。教育事业不仅仅是教师的责任,也是家庭和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在沟通协调中,班主任需要定期与家长沟通,如召开家长会或者是电话沟通等方式,及时向家长了解该学生的行为习惯,担任起教育的大任。只有家庭与学习相联合,教育的作用才会越来越显著。

5.激发主体能动性

学生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反映了班主任的组织与主导作用的优劣性。笔者在担任高中班主任的职务过程中,体验到了学生主体性在班级中的重要作用。一个能动性良好的班集体应该是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群体,学生拥有较强的自我控制意识和自我组织能力,个体与个体之间团结协作,友好互助。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包括自我意识、自我活动、自我控制以及自我评价能力等因素,班主任需要发挥引导作用,鼓励学生在评价中提升自己。在管理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加强自我管理,从心理上和情感上提升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肯定学生的价值,同时也是对他们尊重的表现。此外,在培养学生能动性的同时,还需要采用激励的方式,倡导素质教育,人人争做班级的主人,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提升管理效率。在现代教育体制的管理中,班主任应该多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处理问题的本领,在实践中提升解决事端的能力,只有多给他们空间,有计划地进行管理,才能够真正发挥班主任的组织与主导作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班主任是整个班级的核心,其管理效率关系到能否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进而提升学习效率,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在本文中,笔者将以高中班级管理为例,从转变观念,健全班委会,权力下放,沟通协调以及激发主体能动性等方面分析了班主任的组织与主导作用,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班级管理,班主任,主导

参考文献

[1]许幸子.小议班级管理工作[J].青年科学,2011(1).

班级组织 篇9

案例一:在2007年的活动中,按照学校要求,每班要有两个集体节目参加比赛。本班一小部分普通话较好的同学组织了诗朗诵这一节目,而全班同学又准备了一支合唱歌曲《红旗飘飘》。由于对文艺活动的不重视,因而我一开始就未积极地投身到这一活动的组织中去,以致在节目的排演上班长与团支书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分歧,甚至发生了不愉快的小摩擦。此时,我方知问题的严重性。可由于自身缺乏组织文艺活动的经验,最终导致班级在最后的比赛中惨遭滑铁卢。这一事件严重影响了班干之间的团结与协作,也极大地削弱了学生的热情与士气。

案例二:在2008年的活动中,我按照学校的要求,事先在班级进行了活动的宣传发动工作,要求全体同学积极参加这次活动,争取取得好成绩。在本次活动中,我与同学及音乐老师精心选择了适合同学们演唱的合唱歌曲《走进新时代》及集体朗诵的诗歌。由全班同学推选了两个普通话较好的同学领诵,这样全班同学都参与到朗诵这一节目中来。全班同学热情高涨,积极配合,不厌其烦地进行了一遍又一遍的练习,作为班主任的我则在一旁负责监督指导,同时还特地请来了专门教授普通话的老师给同学们进行了专业的辅导和指点。果然,经过老师的悉心指点和同学们的刻苦训练之后,同学们的朗诵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同学们也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从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训练起来更加认真、刻苦,朗诵的水平自然更进一步。经过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我班最后以绝对性的优势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听到比赛结果后,全班同学欢欣鼓舞,热情高涨。

这两次同一主题的活动所产生的不同效果引起了我的深刻反思,也越发使我认识到班级活动在班集体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而如何成功地组织班级活动对班主任来说则尤为重要。班级活动组织得好,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更可以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形成团队合作的精神,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上面两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要成功地组织班级活动,就要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一、重视每次活动的动员工作

在案例一中,我未能组织有效的动员工作,以致学生对这一活动缺乏兴趣,未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这次活动中。而在案例二中,我通过抑扬顿挫的声调,以及慷慨激昂的情感来感动他们,牵动他们的情绪。同时也制定了明确的活动目标,使他们觉得“不做不行”,有种“欲罢不能”的感觉。

二、做好个体与整体的协调工作,在活动中凝聚全班同学的集体精神

在组织班级活动的过程中要处理好部分身有特长的同学与班级全体同学在活动中的角色定位。既要充分发挥特长生的优势,又要引导他们在个人荣誉和集体荣誉面前要以集体荣誉为重,让身有特长的同学在活动中扮演组织者和领导者的角色,这样既可以让他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又可以让他们引导全班同学开展活动。通过这一方法,不仅使特长生获得了锻炼的机会,体验了成功感和满足感,而且将全班同学牢牢地凝聚在一起,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样,在各项比赛活动中往往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三、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做好活动的训练指导和监督工作

在班级活动的开展过程中,班主任不能认为这些活动是学生自己的事而袖手旁观。在案例一中,我对学生的集体训练未能加以指导和监督,所有的比赛准备工作都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以致学生在训练时就像一盘散沙,难以驾驭。而在案例二中,我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尽心尽力为学生出谋划策,当好他们的“导演”,就训练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与看法,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在学生比赛前我还为班级的女生梳辫子、扎头饰,做好后勤工作。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训练的积极性,在无形中也增加了自身的亲和力,师生之间的距离感在这一刻荡然无存。

四、坚持班主任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组织班级活动的过程中,应当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在发挥调动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必须做好“主导”与“主体”的有机结合,作为班主任决不能袖手旁观,而应努力做好他们的参谋、后盾,当好他们的“导演”。在案例一中,我未能尽到“主导”的作用,对学生的活动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态度,其结果可想而知。而在案例二中,我在充分地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的同时,还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感到自己在世界上有价值、有用处、有能力。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创造性,从而让学生焕发出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进而积极投身到活动中去,最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一事实充分证明,只要“主导”与“主体”结合得好,班级工作就会不断前进;反之,班级工作就会遭到挫折。为此,在班级活动中,不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要将“主导”与“主体”有机结合,真正形成推动班级工作的合力,产生班级工作前进的共振力。

五、活动结束及时反馈

在活动结束后,班主任要对本次活动及时进行经验总结。首先要肯定同学们做得好的和取得进步的地方,同时指出不足,提出下次的期盼。这样,每每活动下来,学生的精神面貌就会产生很大的飞跃。

在组织班级活动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到班级活动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没有学生喜闻乐见的组织形式,不论内容多么好,都收不到好的教育效果。但如果置活动的内容于不顾,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新、奇、特,就可能失去应有的教育意义。

班级活动是为教育而组织的,班级活动不论是对班集体还是对个人都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发挥班级活动的教育性,提高班级活动的教育效果。集体的活动能给每个人带来极大的心理满足和施展才能的机会,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与欢乐,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摘要:班级活动是班级教育系统中重要的子系统, 是班集体形成和巩固的条件。班级活动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互相尊重、关爱、理解、信任和合作。有效的班级活动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互相尊重、关爱、理解、信任和合作;有效的班级活动还可以增强班级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向心力、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

关键词:有效组织,班级活动,集体精神

参考文献

[1]匡瑛等主编.今天, 我们怎样做班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班级组织 篇10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理论,学习型班级,五项修炼

班级是培养大学生的基本教育单位,它的建设反映学校的整体风貌,影响高等教育的成效。学习型班级是一个建立在共同愿景基础上的,能够自我超越、改善心智、团队学习、系统思考的创新组织。在高校班级的建设和管理中引入学习型组织理论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对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学习组织理论和学习型班级的内涵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博士提出了以“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五项修炼为基础的“学习型组织理论”。他主张的学习型组织是“人们自己真心渴望的得以创造;能力可以持续拓展;各种开阔的新思想得到培养;集体的热望得到释放;不断学会共同学习。”1五项修炼是一个整体,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一个真正的学习型组织有强劲的生命力,能持之以恒地创新和创造新知识,团队成员有实现共同梦想的动力,目标一致、勇于探索,在敏锐地保持顺畅、深度沟通的基础上,来充分挖掘生命的潜能,实现自我超越,以促进组织整体的共同发展和提升。将学习型组织理论引入高校班级建设,有利于充分发挥理论的实践效能。

学习型班级是指在终身学习的理念下,在教师的引导下,具有共同的个人和集体愿景,能激发个人和团体持续不断地学习,不断超越自我,进而促进每个学生素质得到充分合理的发展,推动班级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群体。2

二、构建高校学习型班级的必要性

1、构建学习型班级是顺应时代发展的现实需求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报告中正式提出建立“学习型社会”的目标。“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3“学习型组织”理论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推广到中国后,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将“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这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长期战略选择。现代社会科技高速发展,以先进教育理念为指导的教育手段的更新迫在眉睫。有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更能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构建学习型班级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

知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得国家的繁荣越来越依赖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学习型组织的“学习”不是传统的教育模式,“真正的学习涉及人之所以为人这一意义的核心。通过学习,我们重新创造自我;通过学习,我们能够做到从未能做到的事情,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及我们跟它的关系,以及扩展创造未来的能量。事实上你我心底都深深地渴望这种真正的学习。这就是学习型组织的真谛,让大家在组织内由工作中活出生命的意义。”4

在学习型班级中,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能够具备独立学习、持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有主动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健康的心智模式。这种带有明显变革意识的主动式蜕变学习,符合个体生命发展的规律,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

3、构建学习型班级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重要途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年)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深入进行素质教育。”班级是大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基础载体。在高校班级中建立学习型组织,培养学生优秀的综合素质,增强集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提升班级乃至学校的整体精神面貌,符合党中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重要途径。

三、构建高校学习型班级的策略

1、指导学生实现自我超越

自我超越的核心在于建立主动性成长机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设定个人奋斗目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阶段性地制定个人目标、组织实施、及时跟踪反馈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在帮助制定个人目标的时候,要尊重学生自我选择的意愿,允许学生试错,以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自我探索的能力。二是要在班级营造积极鼓励的氛围;“没有人能提高别人的自我超越能力,我们只能创造适当的条件,来鼓励和支持人们提高他们的自我实现能力。”5班主任要相信每位学生内心都有变革的动力,通过各类励志讲座、书籍等,坚定学生达成梦想的信念,最大限度地唤醒、激发、挖掘学生的潜能;要精心组织各项活动,为学生设计和搭建实现自我的平台,鼓励学生保持昂扬地斗志,引导他们由本能、被动地追求进步,转变为自觉地、主动地探寻生命的创造者。

2、启发学生改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反应了学生看待世界、了解世界、解决问题的眼光和态度。僵化和固定的心理模式阻碍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不利于他们在改造内心世界和外在世界的过程中采取正确的行动与决策。通过主题辩论、演讲比赛、读书分享会等活动,班主任可以引导学生向内探察,冲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启发学生换位思考,从不同角度看待、理解和处理问题;纠正原有的偏见和错误印象,以达到心智模式的校正和改善。班级每位成员秉持理解宽容的心态,志存高远、满怀信心、持之以恒地主动学习,班级整体和谐而奋进,精神面貌将焕然一新,战斗力也随之增强。

3、合理建立班级共同愿景

共同价值观引领班级成长,具有强大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合理建立班级共同目标是打造学习型班级的关键。共同愿景的组织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建立在个人愿景开发的基础上,经过成员之间互相沟通、倾听、讨论、融合的有机统一的班级目标。这个过程注重让每一位成员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愿望,自下而上地将个人和班级的目标进行科学整合。班级的共同愿景符合个体发展的内驱力,能够让全体成员心向往之,并承诺愿意为之共同奋斗,最终实现班级整体内发式的生态互动发展。共同愿景的打造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实施中要明确组织发展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并动态地予以监督和调整,以平稳地向着理想和目标的实现迈进。

4、精心组织安排团队学习

学习型班级不仅包括每一个成员以提高自身为目标的学习,而且包含以提高团队竞争力为核心、资源共享的学习。从集体讨论开始,班级成员之间充分交流、求同存异、共同思考、达成共识,找出能产生持续动力的学习互动模式。在建立学习型班级的过程中,团队学习是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在诸如拓展训练、体育竞赛、专业竞赛、科研小组等团队学习中,集体的智慧远远高于个人的智慧,当团队中每个成员都投入学习之后,整个团队就会发挥出超常的实力和水平,团队成员在学习过程中成长的速度也会成倍增加。个人在团队学习中克服了单独学习的信息封闭,在学习具体知识的同时,更加重视与他人亲密协作、融洽相处,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互帮互助、集思广益的团队学习,可以培养班级成员的团队合作意识,有效地提高班级的整体创造力。

5、注重培养系统思考意识

系统思考是“整体地、本质地、动态地思考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对于学习型组织来说,又是一种自我更新和发展的组织管理策略”。6系统思考的目的就是班级成员摒弃急功近利的短期思维,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全面、客观、整体角度看待问题的长期思维。各类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洞察力,提高独立自主、清晰理智的思辨能力。按照系统思维观察、分析、管理班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以充分调动,学会规划长远的人生目标,能形成强大的集体合力,推动班级的良性发展。

创建学习型班级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师生共同配合、不断完善的过程。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者,要树立前瞻性意识,学生在民主平等、善于创新的班级文化中主动参与班级建设,感悟梦想、超越、合作、责任等优良品质的人生价值,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符合新一轮教育改革的趋势,对构建师生和谐共进的学习型班级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彼得·圣吉(美).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2]黄红球,何军峰.学习型班级—现代高校班级建设发展创新探索[J].经济与社会发发展.2006(12)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4]彼得·圣吉(美).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5]彼得·圣吉(美).第五项修炼实践篇[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2

大学班级中的非正式组织管理探析 篇11

关键词:大学班级;非正式组织;管理策略

作者简介:翟春光(1982-),女,吉林长春人,江西师范大学高教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黄云(1986-),女,江西上饶人,江西师范大学高教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江西 南昌 33002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1-0121-01

非正式组织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梅奥通过霍桑试验提出的,他认为非正式组织是脱胎于正式组织,是在正式组织的工作过程中形成的,以成员间的某些共同特征如共同的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地缘特征等为纽带而自发形成的松散组织,并且不受到正式组织管理限制,非正式组织内部没有固定的正式编制,但其成员之间有约定俗成的不成文的规范。大学生非正式组织是大学生之间以某些共同的价值目标、兴趣、地缘、习惯、特长、追求等自发形成的团体,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但没有系统的管理规范,组织内部构架松散、组织活动是灵活机动的。大学班级中的非正式组织,就是运行在大学班集体内部的非正式组织。

一、大学班级中非正式组织的类型

大学班级中的非正式组织分类,可以参照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分类。根据非正式组织对学生管理的影响来划分,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可分成积极型、消极型和中间型三种。[1]大学班级中的非正式组织同样也可以分为以上三类。

(1)大学班级中的积极型非正式组织的组织目标是积极向上的,与班级中正式组织的组织目标是不冲突的,甚至高度一致的,其对班级建设产生积极影响,这类组织如学习学术型的和健康兴趣型的。

(2)大学班级中的消极型非正式组织的组织目标与正式组织的组织目标经常是相违背的、冲突的,其对班级建设经常产生消极影响,如少数经常打架斗殴的小群体。

(3)大学班级中的中间型非正式组织就是对于正式组织的目标不置可否,即不是积极的,也不是消极的一类组织,通常这种类型的组织对班级建设既没有积极影响,也没有消极影响。相对于大学班级中的消极型非正式组织,这类组织更容易向积极型非正式组织转化。

除以上分类外,也可以按照其他标准对班级中的非正式组织进行分类,如兴趣型、地缘型、特长型、利益型等。但是无论按照什么标准分类,最终都归结到以上这三种类型之中。

二、大学班级中非正式组织的特征

(1)大学班级中的非正式组织易于形成。大学生受过高等教育,视野和学识比一般社会人更为广阔,所以其要求是多样的。加之大学生所处的成长阶段本身容易产生孤独感,何况大学生刚入学、大部分是校内住宿,难免对于集体生活有适应不良的情况。由于同班级内部的学生同时入学,作息时间一致,接触时间最多,因此比较容易形成非正式组织,一旦其成员有了某方面的需求,特别是在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与学生接触的较少的情况下,大学生更倾向求助于自发凝聚起来的班级中的非正式组织。

(2)大学班级中的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相伴生交叉。班级、班委等都是正式组织,参与这些正式组织中大学生成员同时又是非正式组织的成员;班级中的正式组织主要通过教学活动、德育、班风建设等方式给学生施加教育影响,与此同时,非正式组织也以其独有方式如核心人物辐射作用等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加之非正式组织本身就是脱胎于正式组织,大学班级中的非正式组织也不例外。因此,二者伴生交叉,相互影响。

(3)大学班级中的非正式组织具有稳定性。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内部结构本应是不稳定的。大学是铁打的衙门,大学生是流水的兵,随着入学、毕业的不断变化和成员间的了解加深,组织内部产生分歧或者冲突处理不当,其成员地位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甚至核心人物的位置会被取代。但是大学班级中的非正式组织不同,相同的入学时间、毕业时间,作息时间、相同的专业以及其他的相同之处使的其组织相对稳定,有些甚至毕业后一起工作,仍有长期来往。

三、大学班级中非正式组织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结合体,大学班级中的非正式组织的影响也是双重的,它对班级管理即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1.大学班级中非正式组织的积极影响

(1)满足大学生的某些需要。大学生们的身心需要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精力充沛,求知欲强,有热情,敏感,班级中的正式组织固然不能完全满足任何一个大学生的任何需要,当大学生在班级中的正式组织寻求认同感、安全感和归属感等需要未果或者效果不理想的时候,由于大学班级中的非正式组织更贴近个体的学习和生活,就容易转而向班级中的非正式组织求助,又因为大学班级中的非正式组织内部成员具有某些共同的特性,因此个体更容易获得同类成员的认同感。

(2)活跃了班风。班风通常是指一个班集体经过长期的活动和交往,而形成和具有的共同心理倾向,并且体现出的一种精神风貌。[2]大学班级中的积极型非正式组织对班风建设无疑具有推进作用;大学班级中的消极型非正式组织的目标经常与正式组织目标背离,因此会和班级中的正式组织起冲突。但是无论两个组织的目标是冲突还是协调都是班风建设的一部分。二者之间的良性的冲突可以给班级管理者提供改革的源泉,使得班风建设充满活力。

2.大学班级中非正式组织的消极影响

(1)当其目标与班级正式组织目标背离时,会危害正式组织目标的达成。当两个组织目标一致时,能够形成合力,大学班级中的非正式组织成员会有更高的积极性去实现该目标;但是当大学班级中的正式组织的集体利益即将受到或者已经受到侵害时,出于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出发点,必将要求任何班级中的非正式组织都要调整自己的目标和行动方向与正式组织的利益相一致。在此过程中,大学班级中的非正式组织的内聚力就会受到剧烈冲击,因此产生抵触情绪,甚至进行消极抵抗。

(2)歪曲事实,在班级中散播小道消息。非正式组织的信息传播主要是一种人际传播,又因为成员之间联系的十分紧密,所以信息传播是比较顺畅的。当大学班级中的正式组织的决策对非正式组织不利或者其成员利益受到其他外来损害的时候,组织内部便开始主观故意的歪曲事实、散播小道消息,导致信息传播失真,削弱大学班级作为正式组织的凝聚力,给其他大学生心理上带来了消极影响,同时也影响班级管理者做出准确决策。

(3)可使得各项学生参与的评估工作结果失真。对于学生评教,班团干部竞选活动,评优评先等评估工作,由于大学班级中的非正式组织内部的特殊关系,这些小群体有明确的排斥对象和支持对象,因此会出现拉选票现象,甚至仅因为核心人物个人观点就可以带动整个组织做出对事物的评判,最终导致学生无法进行客观的评判,导致评估结果失真。

四、大学班级中非正式组织的管理策略

1.必须承认大学班级中非正式组织的客观存在

它和正式组织都是普遍存在的两种人群结合方式,都是人类社会关系总和中不可分割的部分,非正式组织作为一种客观的社会存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3]非正式组织脱胎于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伴生交叉,有正式组织的群体就有非正式组织,大学班级中的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关系也不例外,只有承认大学班级中的非正式组织是客观存在的,才能对其进行有效管理。

2.区别对待大学班级中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组织

大学班级管理者不能见到非正式组织就一味地围追堵截,要认识到它不只有消极影响,也有积极影响。对于大学班级中的积极型非正式组织要给予鼓励和支持,要吸纳优秀的非正式组织成为正式组织;对于大学班级中的消极型非正式组织要采取多样化手段施加影响和教育;对于大学班级中的中间型非正式组织班级管理者应该通过多种教育方式极力争取。总之,对于大学班级中的非正式组织要扬长避短,发挥其积极影响,抵制消极影响。

3.完善大学班级的功能,消除大学班级中非正式组织的消极影响

由于大学班级管理的缺位,使得一些本该由正式组织解决的问题转嫁给非正式组织去处理。因此完善正式组织的功能来消除非正式组织的消极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应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与学生的平等沟通。要打破大学班级中的班主任和辅导员普遍与学生接触甚少的局面,真正及时了解大学生的生存状态,关心班级中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积极对班级中的非正式组织进行引导,使之组织目标积极向上。第二,建立一支认真负责的班干部队伍。班干部要以身作则,增加学生干部的标兵意识,对于非正式组织,不是一味的压制和排斥,要做好和辅导员和班主任助手,调动全班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以班干部的热情,奉献的精神感动班级成员,将班级营造团结奋进的集体。第三,营造良好的班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班风建设中的重点,但是班风建设中不能只注重在班级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也要通过多种途径如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教育等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定位自我、发展自我,从而在未来社会生活中扮演积极而有意义的角色。

参考文献:

[1]安宁.论高校对非正式组织的有效利用[D].苏州:苏州大学,2010.

[2]聂宇.优化班级管理创设良好班风[J].西江教育论丛,2010,(1).

[3]李卫星.新形势下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现状与对策探析[J].高教论坛,2007,(12).

(责任编辑:麻剑飞)

班级组织 篇12

在班级管理中, 最令各位班主任心烦的, 莫过于班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比如:宿舍学生闹不和;“老油条”学生日日迟到;班级垃圾桶常被扔得漫溢无人理;饮水机边开出“内流河”······这些坏例子简直不胜枚举, 真是像耳边的飞虫一样令人困扰!

2 虫从哪里来?从已经腐烂的物中来。

发现自己班级的种种漏洞以后, 各个班主任都会采取相应的行动, 努力进行整改。同样的精力投入后, 效果却大相径庭。

经过仔细的观察, 不难发现, 学生整体纪律等表现日益进步的班级里, 窗明几净, 课桌整齐有序, 学生整体氛围融洽。从“班级整改”起, 几乎所有任课老师都觉得此班级焕然一新, 学生的学习情绪也日益高涨。

整体纪律并无改善的班级里, “小飞虫”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班主任疲于奔命, 愁眉深锁。这样的班级里, 会看见地面长期有各种小垃圾分散, 学生小团体感强, 老师教学工作阻力重重, 学生厌学情绪严重。

到这里, 相信大家都已经看出来, 要解决这些恼人的“小飞虫”, 绝对不可以浅层次消灭——这样只会导致根源“腐坏”日益严重, 最终使班集体彻底失控。

解决了最基本问题, 班风才有好转的机会。

下面, 我们来说一下如何从解决班级基本问题入手, 去除班级的“腐坏”部分, 彻底铲除这种问题的引发根源, 从而使班风焕然一新!

3 解决“自腐”问题, 虫子自然不翼而飞!

3.1 建立师生教育之间的良好而充分的信任关系

班主任为了建立个人威信, 会给学生一些“下马威”, 要求学生一定得做什么, 不能做什么;班主任就是这个班的主宰, 学生做每件事之前都必须和班主任汇报, 通过班主任批准方可进行。

这样, 班主任固然可以在短时期收到一定的作用, 但是在无形中把自己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拉开了;并且班主任事事亲力亲为, 虽然累, 却会使学生产生厌恶感, 觉得自己不被信任, 有甚者更故意违反规定以求班主任重视。

遇到这类情况, 班主任要更真诚地去与一些行为习惯差的学生交往。对于他们出现的问题, 进行耐心悉心的引导, 不是着重在批评和否定;认真倾听尊重他们的意见, 对于学生提出的幼稚的问题和暴露出的缺点、错误, 要予以理解, 尊重, 并对其中正确的思想给予肯定。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班主任是在真诚的, 是在尊重他们。

这样的教育思路, 才会使学生们对班主任产生充分信任感和亲切感;由于这一份信任的情感, 他们也必然会放心把自己融入进班级中去。

3.2 全力打造自己班级的优生和班干部队伍

优生是班级内学习成绩优异或行为表现稳定突出的学生群体。班干部是班级管理的骨干, 在班级管理、活动组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班级最终的品质和高度会有多好, 优生和班干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 班主任要着手班干部的民主选拔和开放式培养。采取自荐和推荐相结合的方式, 选拔一些有一定的班级工作经验的同学组成临时班委会负责班级的日常工作。由全体同学在支持和配合的班委会工作, 并对班委会的工作进行监督。在下半年的班干部选举中, 由全体学生选举产生班长, 由班长负责从班上挑选出一批学生, 提交全体学生表决通过后, 组成新的班委会。

班主任对班干部的培养一方面要有明确的分工, 使他们各负其责, 不断化他们的责任意识;另一方面要求他们要团结一致、协同作战, 共同管理班级事务。使他们明白, 班干部是班级的骨干力量, 同学们对他们有极大的信任, 因此时刻应起模范带头作用。

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 参考期中考试成绩和德育分数, 教师评出班级的“优生队伍”———前10名, 表扬他们成为班级学生学习的好榜样。

优生培养过程中, 班主任有辩证的态度, 注意正确地处理管理教育中“严”与“爱”的关系;并引导优秀生开展好“两个互助”活动。a.先进与先进互助活动, 有利于先进之间的相互了解, 相互团结, 更好地发挥先进层的群体作用。b.先进与后进的互助, 可以有效地防止先进、后进两脱节的现象, 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学生一起成长。

3.3 在民主的氛围中充分激发每个学生爱班“理班”的热情

要想使班级管理真正进入良性轨道, 班主任还必须注意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理班”的积极性。

“理班”概念上与“管班”有少许不同。

管班, 重在“管”, 即时时以管理者角度去看去思考, 有一点“居高临下”的意味;容易引起“被管者”的抵触情绪。

“理班”, 则是引导每一个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 去对待班级——把班级当做一个大家庭, 学生之间充满“友爱”的氛围;因为对互相的关怀和对大家庭的喜爱, 而自然产生“班荣我荣”的意识。

对于班级的每一件事情, 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权, 班上的事务由同学们民主决定。级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各项“奖惩措施”的实施, 都是在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 由班委会讨论总结, 再由全体学生讨论、质疑、修定, 对于有争议的地方则由全体学生表决, 获半数以上方能通过。这样才能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参与“理班”的积极性。

这一步走得过程会最长, 工作也最琐碎, 但产生的长期效果也是最最理想。

4 去腐生新, 全体努力, 班级一片欣欣向荣

在遇到各种管理问题时, 教师从根基基本问题开始解决:从建立于学生之间亲密的信任感, 到挑选出优秀合格的班干部及优生队伍, 到充分在班级细节发扬民主作用, 一步一步, 去腐生新, 班级的春天就会在眼前!

最后, 班级管理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 而我们的教育是为了培养出灵活、有韧性、个性良好并且激情四射的学生, 不是刻板守旧言听计从的“小木头”。因此班主任的需要不断的去修正自己已有的实践结论, 保持一颗又探索精神的年轻的心, 以及一双敏锐有洞察判断力的眼睛。并且时刻不忘补充新型教育知识充实自己。这样, 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学生、班级问题;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王道俊, 扈中平.教育学原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7, 9.

[2]赵玉英, 张典兵.德育原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8, 2.

[3] (德) 拉伊.实验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8.

[4]施良方.中学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6, 2.

上一篇:负荷量计算配电箱下一篇:年工会改革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