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班级(共6篇)
民族班级 篇1
俗话说“法乎其上, 而去其中;法乎其中, 而去其下”, 言外之意就是对学生一定要严格要求, 而且这样严格是要持之以恒的, 不能时松时紧, 严格的要求是老师对学生的一种关怀, 这样关怀体现在平时对学生管理、教育点点滴滴之上, 教师的严格要求管理下成长起来个的学生, 其心灵的理想坐标才是正确的, 这样班级的总体成绩才能渐次提高。
从2000年到至今, 我先后承担过纺织、酒店管理、服装设计、电工、汽车修理、汽驾和一些短期培训班的《汉语教学》及部分《专业课》的同时先后担任几个短期培训班级的班主任工作。本人在长达9年教学生涯中, 在教学和班级管理方面积累了一定的宝贵经验。我所带课班级学生的文化水平以及社会的认识水平都是不太高的, 加之学生90%以上的都来自乡村, 对学校的规章制度都不能自觉的遵守, 怎样才能把这样一个班级建设成为一个好的班集体, 当时对这一个问题, 作过许多考虑, 在做好这班级的工作当中自己凭借过去管理班级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学校领导对我的工作的高度支持, 最终使我所带的班级进入了先进班级的行列, 并且受到了校领导的高度评价, 在管好班级当中, 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办法:
一、做好学生入校后的教育工作。
只有这样, 才能把学生教育成为能够自始至终自觉遵守校纪, 热爱农业, 热爱本职工作的社会有用的人。
二、班主任首先要以身作则, 为人
师表。在劳动、卫生和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中, 作为班主任, 自己要首当其冲, 亲自动手参加这方面的工作,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化、带动学生。
三、具有较强组织能力、能够起榜
样作用的、能够严格要求自己的、能够得到班级所有学生尊敬的、同学们自然公认的、强有力的一个班级组织核心。
四、要抓好品德教育工作。
品德是通过一个人终身的学习和奋斗来表现的。但是, 现在有些学生入校之后谈不上什么品德、什么道德, 他们好像总以为自己一生下来就是大人。作为班主任, 如果遇到这样的学生, 就不能疏远他们, 而是接近这些学生, 帮助他们进步。还有一部分学生, 从小就养成一种不尊重群众、不尊重老师、不尊重父母的不良风气, 他们个人主义, 惟我独尊, 自以为是, 对他人不思一顾等思想相当严重。这样的学生, 他们的衣食住行, 一举一动都表现一种异态。如对这一部分学生放松教育, 那么就等于抛弃了他们, 他们离开校们, 踏上社会之后, 就很快会变成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品质低劣的产品。这样的学生, 对于文化摇篮的学校来讲, 就是一个羞辱的祸根。因此, 要转变这一部分学生的思想, 作为班主任要面对困难, 迎难而上。
五、要管好一个班级, 就要给学生
教会正确的学习方法, 除了在学生当中提倡认真学习, 克服难关之外, 还要抓好对他们的热爱劳动、讲文明、讲礼貌和做好一个诚实的人的教育。
六、要加强法纪教育, 提高学生的
法制观念, 防止学生在校内或校外发生问题。引导学生遵纪守法, 增强法律意识。
七、召开学先进、学雷锋座谈会,
把学生培养成为毫不利已, 一心为公, 热爱集体, 克服不劳而获的个人主义思想。
八、加强团结教育。
一定要防止学生在班级和校内发生冲突、消除不坚持民族平等、不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搞民族歧视等现象。
九、要经常与学生谈心。
通过谈心活动了解学生的思想活动, 这样才能解决每个学生所存在的问题, 继而使班级体成为整体上进步的班级体。
十、要坚持不懈地组织学生认真学
习自治区教委、地区教委、学校行政和学生科制定的学生“不饮酒、不吸烟”等各项规定。
以上仅仅是我9年来担任班主任工作的一些做法。为了将我所带的班级继续带成一个优秀的班级, 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 积极的探索, 学习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我想只要不怕歧视、一心一意教书育人, 施教于行, 就一定能够把所带的班级带好。
要带好一个班级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占主导地位, 而且在教育工作中, 教师的模范行动、正面影响, 也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因此, 不管是哪一位班主任, 作为该班的辅导员, 只有对自己的言论及行动负责, 只有通过自己的形象, 在学生心目中深深扎下了根, 才能带好班级。
摘要:“名师出高徒”对教师而言, 它揭示了一个具有深刻意义的真谛, 不管是什么样的教师, 都必须对自己所管理的班级, 对学生有高度的责任心, 严格要求。
关键词:班级,管理,方法
民族班级 篇2
--班级民族团结公约
1、各民族同学之间应当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和睦相处。
2、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树立“三个离不开”、“四个人人”、“五个互相”的思想。
3、各民族同学友好相处,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做有损民族团结的事。
4、自觉尊重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互帮互助,积极帮助有困难的各民族小伙伴。
5、与民族小伙伴开展手拉手活动,互学语言,互学民俗。养成“从小知友爱、长大讲团结”开展各民族联谊活动,加强相互交流。
6、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敢于同破坏民族团结的人和事做斗争。
7、积极参加民族团结活动,踊跃争做民族团结小标兵。
民族班级 篇3
【关键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育 班级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B-0004-02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内涵丰富,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广大海内外中华儿女有着深远的影响,应当不断地被继承并得到持续的创新发展。中职学生刚刚摆脱少年儿童的稚气,对他们进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中职班主任,搞好班级文化建设不仅仅是要布置好教室、设立合理的班级管理条例,如何为班级文化建设注入中华传统的精髓,为班级文化建设夯实根基,为每个学生的终生发展沉淀底蕴,才更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所谓价值观,通常是指人们对各类事物价值的看法和态度。青少年时期是他们的价值观形成时期,如何指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在当今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对校园文化产生强烈的冲击。中职学生年纪不大、涉世未深,处于情感发展的不稳定期,更需要提升传统美德教育的力度,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让这些珍贵的东西像种子一样在他们的心中扎根、开花、结果。
实践中,笔者在所带的班级定期召开主题班会,以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为载体,班会课过程中通过一些课件的展示,或让学生讲述一些历史上的传统美德故事等方式,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讲到核心价值观“爱国”篇的时候,笔者要求学生提前准备一些历史爱国故事与大家分享,象《苏武牧羊》、《昭君出塞》、《精忠报国》等。各小组先分享本组的故事,然后要求学生相互讨论,最后总结出苏武、昭君、岳飞这些历史人物身上有什么高贵品质?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应该继承和弘扬这种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将人生理想和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结合起来,做一个新时期坚定的爱国者。讲到“诚信”篇的时候,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自己对“诚信”的理解,再让学生讨论同学的发言,之后教师做归纳点评,从而使他们懂得诚实守信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个人的诚信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然后通过《曾子杀猪》、《季札挂剑》等传统美德历史小故事来感染学生,要让他们深刻体会到,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是多么的重要。
二、让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成为班级日常行为习惯
班级管理需要建立一定的规章制度,制度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班级管理制度不是为了简单地管人管事,而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成长,这就意味着管理制度要有理论的支撑,才能帮助学生在学校生活的小事中,形成一种文化自觉,并沉淀到生活的习惯中,成为他们自己的东西,贯穿于行为导向和价值判断中,为学生完善人格的形成和适应社会能力的构建,筑起文化和品行的脊梁。那么,班主任在与学生共同制定班级管理制度时,如何把传统美德的教育蕴涵在班级管理规范中呢?
实践中,笔者在进行班级管理时对所带的班级实行加分制度,把学生的学校生活、部分与家庭相关的教育、社会实践等进行量化管理。管理制度在具体的制定与实施中突出了尚礼、友爱、睦邻、孝道、正直、勤学等传统美德。这些虽然需要班主任花不少心思,但这样做能够逐步提升学生的需要层次,促进学生良好品行的发展,教师再辛苦也是值得的。例如,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与父母沟通、主动帮父母做家务,在三八妇女节或者母亲节为妈妈做一件事等,表现良好者可以获得加分。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强化孝道,让学生理解父母,体谅父母,使学生学会主动与父母沟通,家庭的氛围可能会更和谐温馨,形成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家庭教育环境。通过这种班级管理制度,慢慢地引领学生从善如流,见贤思齐,最终转化为班级日常行为习惯。
同时,笔者在班级还设有一项学生自主管理制度,即“值日班长负责制”,使每个学生人人都受别人管,人人又可管别人。班里除了指定的一位学生任常务班长外,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任一天值日班长,任值日班长的那一天,该学生要全面负责全班同学各项文体活动的顺利开展,要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为班级服务。刚开始实行此制度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因为不同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但是在班主任的鼓励下,每个学生都表现的很好。这样,使得学生有一种班级主人翁的感觉,才能更深刻体会到在工作中应该“严以律己、克己奉公、清正廉洁”,提高他们的自律意识,事业、责任意识和廉洁意识。这样,通过培养学生敬业尽责精神的传统美德,使学生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逐渐内化为班级日常行为习惯。
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班级流行时尚文化相结合
时尚文化在校园中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学生中追赶潮流、追逐明星是客观事实。作为班主任,如何借助学生对时尚文化的热衷,让时尚文化与传统美德相结合,从而促进班级文化建设,是值得我们好好地思考的问题。在很多成年人看来,学生眼中的时尚不过是“俗文化”罢了,老师和家长常常对他们是排斥的。但单纯的排斥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甚至适得其反。笔者就想,如果我们能够在学生喜欢的空间和内容中,挖掘出我们大家崇尚的东西,让时尚与传统美德相结合起来,让美德与时俱进也不是很难的事了。
例如去年热播的电视剧《芈月传》,可以说是达到了全民赏“月”的盛况。于是,笔者与学生共同探讨剧情,探讨情节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从而引发学生对这部剧所传达的人生现实意义的热议。在探讨中,结合传统美德,由芈月芈姝姐妹反目之战得出结论:人与人之间应谦虚礼貌,切忌攀比嫉妒;芈姝最终失败、芈月最终逆袭获得成功的结局告诉我们:自强不息、目标明确是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因此,生活中我们要全面认识自己,时刻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求索创新,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最终才会获得成功。学生喜欢演员孙俪,笔者就问他们喜欢的原因,并把孙俪如何由一个无名演员成为当红明星的事迹告诉他们,当他们知道孙俪是多么的努力才会有今天的成就的时候,这些明星,这些美好的东西借助流行的时尚元素所传达的就是正能量,可以被学生直接接受,并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传承民俗文化美德构建新型班级文化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每个少数民族在各自民族成长的历史长河中都形成了自己的传统民俗节日,这些传统民俗节日承载着我们民族的血脉,也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传统节日及习俗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节日里的家庭聚会,是学生可以经常接触到的社交场合。帮助学生了解民俗文化、节日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知书达理、进退有据的道德规范,更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使得传统美德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对学生的成长是十分有利的,也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一条良好途径。
例如,在“三月三”之前的班会课上,笔者让学生说说我们广西有哪些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有什么地方风俗习惯等。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是我国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尤以我们广西壮族的“三月三”最为有名。到了农历三月初三那一天,广西各地都会举办很多民俗活动,笔者让有体验过民俗活动的学生把经历与大家一起分享,从而形成立体的民俗文化知识。还以“我记忆中的节日”、“端午节为什么要包粽子”等为题拓宽视角,引导学生去了解更多传统民俗节日的历史渊源,体会我国民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在相互探讨分享中,经历长长的心灵之旅、满满的精神盛宴。
进行班级文化建设不能脱离学生生活的实际,只有走进学生的真实生活,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把传统美德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在传统美德的指引下,让我们共同努力,把班级文化建设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刘敬余.中华美德故事[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12
[2]金波.中华美德故事[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14
[3]李立华.中华传统美德读本[M].武汉:武汉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黄枝柳,女,融安县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研究,班主任专业化研究。
民族班级 篇4
关键词:民族学生,集中,班级管理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教育扶持力度, 越来越多的人能接受高等教育, 这其中也包括来自民族地区的学生。民族地区的学生由于自身民族地区教育等原因普遍学习能力不强, 基础较薄弱, 很多同学来到民族地区外学习受到语言、地域等条件限制, 跟外界的沟通能力有待提升。近年来, 随着国家教育的发展, 民族地区同学不再是极个别到外面上大学了, 而是很多的同学都能在外面学习。对于这部分同学, 我们对他们的特别进行分析以找出好的教育管理方法, 提高我们管理的实效性。
一、高职院校民族学生集中班级学生的特点
(一) 学习基础差但学习积极性普遍较高
高职院校民族学生进入学校的分数普遍较低, 很多同学是在加了几十分民族分后才能进入高职院校参加学习。因此这类学生一个普遍的特点就是学习基础差, 很多同学表现出来连最基本的东西比如汉字、词语、语言表达等很困难, 很多同学不能很顺利地与人交流, 总的说来, 这些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很弱。有部分学生与民族地区外的人交流还需要汉语好的同民族学生帮助做翻译, 因此这类学生在学习上很困难。但是往往这类学生学习积极性特别高, 很多都是带着好好学习、学习成才后能回家建设家乡的想法到学校, 因此学习劲头很足。这些学生的吃苦能力也很强, 每天很早就到教室学习。
(二) 民族区域意识很强, 民族团体性较强
来自民族地区的同学非常团结, 他们很多同学如果是来自同一个州或者同一个县就会经常待在一起, 生活学习都在一起, 甚至很多同学要求要住在一起, 问其原因, 他们会说他们是来自同一个地方, 在一起有安全感。还有分班的时候, 来自同一个地方认识的同学要求分在一个班, 这些学生缺乏对于外界事物的接受、适应能力, 很多学生对于民族地区外的东西很惧怕, 不能轻易接受。
(三) 班级凝聚力较强, 班级行动一致
民族学生集中的班级往往班级凝聚力较强, 民族自尊心很强, 班级活动开展也较民族混合的班级容易, 学生参与度也高。在很多学校, 民族学生能歌善舞、只要有民族学生的学校有文艺比赛那么就有民族学生参与, 而且民族学生参与的节目质量很高。另外、民族学生集中的班级班级行动力很强, 只要是班级带头人组织活动, 则民族学生很支持很配合。
(四) 民族学生集中, 班级管理难度降低
民族学生对于本民族的人很是认可和信任, 特别是他们推选出来的管理者, 因此在民族学生集中的班级推选出能服众的民族学生代表来管理班级, 借鉴国家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来进行班级管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对于本民族学生代表能信服和听从这些学生代表的管理, 学校管理者只需要做好民族学生代表的工作就可以很好管理班级。
(五) 学生个人参与活动积极性两极分化
民族学生当中有一部分学生胆子特别大、不怕生, 主要以男生为主, 但是女生比较内向和害羞。很多民族学生能歌善舞, 有些学生能积极表现出来, 但是有些同学有很多才艺但不能表现出来。这需要一线管理人员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引导和开导, 让他们能放开发挥自己的才能。
(六) 不同民族学生表现出来的具体特点不同
有些民族地区的学生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很多时候有迟到、早退、旷课、晚归、打架等情况发生, 有些民族表现出来整体自我控制力较强。
二、民族学生集中班级管理思考
(一) 了解民族习俗, 关心学生成长
很多民族地区来的学生到外面读书会很想念自己的家乡, 学校老师应该给这些同学关心, 让他们觉得到学校就想到自己家里那样温暖, 这样学生也会跟老师很贴心, 老师说的话学生就会很听, 这有利于对于学生的教育管理, 更有利于学生成长。
(二) 培养民族学生干部管理班级
民族地区来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地域归属感, 培养来自于他们身边的民族同学成为学生干部可以更好的进行班级管理, 实践证明, 少数民族同学很服他们自己民族学生代表。民族学生干部管理也需要做好相关的思想教育工作, 要避免干部因为和本民族同学关系熟而徇私舞弊, 在班级中要成立干部监督体系, 保证班委干部正常工作。
(三) 落实干部联系班级制度, 借用联系班级的干部的力量来管理班级
在高职院校可以利用联系班级的学校干部来加强班级管理, 通过实践可以发现, 干部对于学生管理具有优势, 可以弥补辅导员不能涉及的领域, 使班级管理更具有实效性。
(四) 丰富学生生活, 让学生全面发展
来自民族地区的学生很多都多才多艺, 但是很多学生很害羞没能发挥自己的才能, 作为班级管理者应该善于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搞一些学生喜欢的活动。让学生在学校既能很好的学习也能发挥自己的特长。
(五) 关注班级内部团结问题, 维护班级稳定团结
民族学生集中的班级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一个班级中既有这个民族又有那个民族, 有些是分布均衡, 有的失衡。因此应针对不同情况进行班级内部团结稳定教育, 还应该在班级内部组织学生专业负责班内团结稳定工作, 特别是班级管理者应该在第一时间掌握班级内部所有动态。
参考文献
民族中学学班级日常考察评分细则 篇5
班级纪律、卫生日常考察由政教处执行,学生会参与,每天考核评分,公布,每月累计,每期总计,作为评定班级优秀的主要依据。日常规总分是100分(《填校务日志》)
一、早操纪律:3分
①无人缺位1分②队列整齐1分③做操认真1分
二、自习纪律:16分(早晚自习各6分、晨读4分,若发现其它自习课纪律差扣2分)
①无迟到早退1分②无人走动讲话2分 ③无人看与学习无关的课外书1分④有出勤登记1分 ⑤班主任晚下班的当晚下到寝室1分
三、课间操纪律:7分(眼保健操占2分)
①集合速度快、集合好1分②队列整齐1分 ③做操认真2分④班主任下班1分
四、课堂纪律16分
①上课无违反纪律每节课2分(按8节课计算)②有人违反纪律当节作0分 ③不填课堂教学日志每天酌情扣1分
五、就寝纪律:(男女寝室各3分)6分
①按时就寝1分②熄灯后安静1分 ③无人外宿1分
六、食堂纪律:5分
①按时就餐1分②无人乱倒饭菜2分 ③无人端饭菜出食堂2分
七、卫生情况:20分
①最清洁10分②清洁8分
③欠清洁5分④不清洁扣0分
八、午睡纪律:3分
①按时到教室午休1分②午休安静(夏季午睡)1分 ③无人走动1分
九、仪表规定:14分
缺戴校牌扣1分/人次,留长发、穿奇装异服、穿拖鞋等仪表问题扣1分/人次
十、安全纪律:10分
按学校综合素质量化评分细则执行,扣完10分止。
十一、好人好事:
1、拾物不昧的;
2、热爱学校、美化学校环境的;
3、在校外做好事,学校收到表扬信的;
4、爱护公共财物,为学校修理课桌椅等的给予通报表扬;每项酌情加0.2-2分。
民族班级 篇6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 是学生生活于其中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群体。“班级的状态是学校面貌的体现。”学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目标措施, 最终必然要落实到学生班级。大学, 特别是具有成千上万人规模的大学, 要实现其育人功能, 要有效地管理和教育学生, 抓好班级管理是必要的。可以这样说, 一所学校办学的可能、办学的成果、校风的好坏、学生的状况如何, 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班级的作用[1]。2011级应用心理学一班同学自入学至今已相处有两年的时间, 在这一年当中通过接触和了解, 慢慢从相识到相知。在班级学习生活中, 我们能很明显的感觉到大学班级跟以往的高中初中都有着很大的不同。不论是学习、生活, 班级成员的组成, 还是教师及班委的管理以及集体凝聚力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这是大学生普遍所感觉到的, 当然我们班级也存在这样一些特点。比如, 大学班级打破了以往以地缘关系为纽带进行联系的群体模式, 而组成一个大学班级的往往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不同民族, 方言, 习俗, 可能成为新团体积极发展的因素, 也有可能成为冲突的原因。其次, 以往的班级 (如初高中) 是以班主任为核心进行活动的开展, 但在大学班级中权利核心转移到了以班长为带领的班委身上, 如何管理好班级成为了落在学生肩上的责任。再者, 以往的班级因为集中授课, 大家除了周末基本上天天在一起, 相互了解较深, 班级凝聚力强。在大学里, 课程安排较分散, 大家也开始有了不同的人生规划, 除非是一个宿舍的成员, 否则相互了解的机会并不多, 班级凝聚力会相应减弱。据以上特征笔者认为, 作为一名班委, 在进行班级管理时应尤其重视以下问题。首先, 班级事务的处理和协调时应考虑意见决策问题, 究竟是专制还是民主, 如果内部产生分歧, 那么让大家凝聚在一起就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其次, 在组织班级活动或是上课情况方面, 大家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都不是很高, 如何调动大家, 使我们班具有青年人应有的活力, 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最后是沟通问题。同学和教师之间沟通的及时性不高, 表现在请假事宜、贷款询问等方面。班委和教师沟通不够, 信息很难有效传达;班委和同学之间缺乏沟通, 组织活动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存在广泛性缺失。针对班级存在的以上问题, 将结合组织行为学的有关理论进行阐释并谈谈相应的解决措施。
2 组织行为学的有关理论及在班级管理中相应的解决措施
2.1 领导理论
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定义, 领导者是实施领导过程的人。领导者的影响力即领导者影响下属接受目标或命令, 自愿或强制服从的力量:分为职业影响力和非职业影响力。在班级的管理中, 以班长为带领的班委就相当于一个班的领导组织, 当然跟企业公司的领导性质不同。班级的协调管理是一个班良好运行的核心所在, 班委更需要承担这方面的责任。下面简要阐述领导特质理论和领导方式, 为更好管理班级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
2.1.1 特质理论
特质理论主要研究的是领导者应具备的素质。这一理论的出发点是:领导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领导者的特质, 那些成功的领导者也一定有某些共同点。根据领导效果的好坏, 找出好的领导者与差的领导者在个人品质或特性方面有哪些差异, 由此就可确定优秀的领导者应具备哪些特性[2]。
包莫尔的领导特质论指出领导应具备的素质有:1) 合作精神;2) 决策能力;3) 组织能力;4) 精于授权;5) 善于应变;6) 敢于求新;7) 勇于负责;8) 敢担风险;9) 尊重他人;10) 品德高尚。这10个方面基本上涵盖了一个领导人或决策集体应具备的特质, 在进行班级管理时, 每一位班委应时刻反省自己, 当自己能够做到这些, 才能去为大家做榜样, 才能够带领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
2.1.2 领导方式理论
根据心理学家研究, 大体有以下3种类型:
1) 专制型领导。是指领导者决定一切, 布置下级执行。这种领导行为要求下级绝对服从与忠诚, 并认为决策是领导层的事情, 下级只要执行好就行;
2) 民主型领导。是指领导者发动下级讨论, 共同商议, 集思广益, 然后决策。要求上下融洽, 左右协调, 齐心协力地工作;
3) 放任型领导。是指领导者撒手不管, 下级想怎么干就怎么于, 爱干什么就干什么, 完全自由[3]。
2.1.3 领导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具体实践
班级能否良性运行, 大家的归属感、凝聚力如何, 很重要的部分来自班级的领导层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据组织行为中领导理论, 笔者认为, 在班级管理当中, 班委应当具备领导者所必备的特质, 如:合作意识、决策问题、承担责任等, 这三点是非常重要的。合作意识, 即愿与他人一起工作, 能赢得人们的合作, 对人不是压服, 而是感动和说服。一个班级中的领导组织, 应当首要是十分配合的, 内部尽量避免产生冲突, 当班委与班长或班委之间意见不合时, 大家都应退一步, 以集体利益为主, 顾全大局, 惟有这样才能给大家树立榜样, 不然一个班级的管理就很难展开了。例如:在策划团组织生活时, 班级中团支书、组织、宣传委员是主要决策成员, 负责设计整个活动流程。若需布置教室、置办物品就需要生活委员参与, 在邀请教师方面, 学习委员应当仁不让, 组织大家报名文艺活动, 文体委员也应发挥作用。由此可见, 班委内部的配合是十分重要的, 缺了任何一个人, 活动都不能办出很好的效果。决策问题, 即依赖事实而非想象进行决策, 具有高瞻远瞩的能力。在领导方式当中, 认为, 大学的班级应当采用专制结合民主性领导方式。比如说, 在制定班规时, 班委应在班级中广泛征求意见, 争取让每一个同学都发表自己的观点, 然后将意见汇总开会讨论, 在内部得出较为一致的意见, 最后汇总给班长, 让班长做决定。得到班主任或辅导员的同意后公之于众。上了大学以后大家的思维更加开放, 个性更加突出, 要用专制型管理方式恐怕很难让大家信服。进行民主决策, 共同商议, 充分尊重个人的地位, 让大家融入到班集体中来。这样, 班级才会健康积极发展。承担责任, 即对上级、下级及整个社会抱有高度的责任心。同学们在班级中有归属感的前提是信任, 拥有“班级是值得我信任”的信念, 所以说, 班级应该为大家承担责任, 以责任赢信任, 让同学们凝聚力更强, 更加积极地投入班级的学习及活动中。在评定奖学金时, 要严格认真, 客观公正, 并且有理有据, 如果说有错评漏评, 班委都应该承担必要的责任, 发生在大学班级中为评定奖学金而闹得不可开交的例子不在少数, 让大家心悦诚服接受结果, 班级领导层需勇于担负起这一重任, 这样才能不辜负教师及同学们的期望。
2.2 群体理论
2.2.1 群体理论
组织行为学中群体定义为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 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 而且有着共同目标。一个群体需具备三要素:1) 拥有一定规范, 行为互相制约;2) 互相影响, 互相依赖, 联系成整体;3) 为完成共同的目标分工协作。群体常常被分为大型群体与小型群体、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开放群体和封闭群体。本文主要探讨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 即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确的群体。正式群体有固定编制, 个人有规定的权利和义务, 明确的职责分工, 个人行为是由组织目标规定的, 指向组织目标的。非正式群体, 即没有正式结构, 也不是由组织确定的联盟, 人们为了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在工作环境中自然形成的群体。
2.2.2 群体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具体实践
大学属于社会众多群体中的一个, 而在大学群体中同时存在许多小群体————院系、专业、班级、寝室等。每位大学生分属于这样不同的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中, 高校学生管理也围绕着这些群体而展开。群体对个体而言是一种外部环境, 环境因素是外因, 个人素质是内因,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因此, 不可忽视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当个体处于群体中时, 个体的行为要受到群体影响[4]。
就班级而言, 它属于正式群体, 当然在班级中也存在着一些非正式群体。在进行管理时要注重将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区别而又结合起来, 因为, 正式群体中包含着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的成员组成了正式群体。就正式群体而言, 因为有着明确的规章制度, 目标以及角色定位, 在管理过程中就不是十分困难。但想要一个班级很好的发展, 班委尤其不能忽视它的力量。首先, 班委应重视这个班级群体。只有重视了它, 重视成员的需求, 大家才会有归属感, 这是凝聚力的保障。例如:当大家对某一任课教师讲的课有疑问时, 班委一定要跟教师和同学们沟通, 商议如何解决问题, 只有充分重视大家的呼声, 才能得到双方满意的回复。其次, 制定大家遵守的规章制度和班级文化, 制度可以不像之前那么死板, 有了行为的约束才不至于发生混乱。班级文化是班级精神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班级氛围、风格、价值标准等。在非正式群体方面, 我们知道班级中常以宿舍为单位集合成不同的小团体, 同宿舍的人往往比较亲近, 表现为上课时坐在一起、去食堂、图书馆在一起等。在班级中, 往往女生坐一起, 男生坐一起, 有很大的距离感, 不利于班级的发展。那么在管理时, 可以以宿舍为突破口, 首先促进宿舍内的情感融洽, 其次是宿舍间的, 可开展男、女生宿舍之间的比赛、团体心理辅导、素质拓展、爬山等户外活动。在活动和娱乐中彼此了解, 互相帮助增进大家的友谊, 提升对团体的归属感, 让小集体带动大集体, 达到班级人性化管理的目标。综上所述, 在班级管理中, 应辩证的看正式与非正式群体, 将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区别而结合起来。将正式群体的利益放在首位, 其次是非正式群体, 用促进非正式群体和谐而多样化发展的手段推动正式群体的前进, 实现班级的良性运行。
2.3 沟通理论
2.3.1 沟通含义
在组织行为学中沟通被定义为指人、群体、组织之间传递信息并达到共同理解的过程。按沟通的功能可分为工具式沟通和满足需要的沟通。工具式沟通旨在传达信息, 影响接受者的认知结构、知觉思想及态度体系, 改变行为。满足需要的沟通主要是情感元素的传递, 表达情感情绪、意向态度, 以求得对方同情、共鸣、支持、友谊和谅解, 消除内心紧张, 确立和改善与对方的人际关系, 满足个人精神。
2.3.2 沟通的过程
沟通包含三要素, 即信息源 (发送者) 、信息和接受者。一个完整有效的沟通需经过以下过程:1) 发送者需要向接受者传递信息或者需要接受者提供信息;2) 发送者将所要发送的信息译成接受者能够理解的一系列符号, 为了有效地进行沟通, 这些符号必须适应媒体的需要;3) 发送的符号传递给接受者;4) 接受者接受符号, 接受者根据发送来符号的传递方式, 选择相应的接受方式;5) 接受者将接受到的符号译成具有特定含义的信息;6) 接受者理解被翻译的信息内容;7) 发送者通过反馈来了解他想传递的信息是否被对方准确地接受。
2.3.3 沟通的方式
沟通的方式包括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正式沟通是正式组织系统的渠道进行的沟通。正式沟通的方向一般是垂直的 (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 , 它遵循权利系统, 并且只进行与工作相关的信息沟通。非正式沟通同非正式群体一样, 非正式沟通网络也是客观存在的, 它不受管理者的控制, 传播速度快、范围广, 同时相当多的学生认为它比通过正式沟通渠道得来的信息更可信、更可靠。每当学校有诸如奖学金、就业、研究生保送等重大事件发生之时, 小道消息也大为盛行。我们不能彻底消除小道消息, 但是应该使小道消息的范围和影响限定在一定区域内, 使其消极结果减少到最低。小道消息虽然有种种消极的作用, 但也不是一无是处。它传播面广, 传播速度快, 事实上, 很多时候学生的真实思想和意见往往会通过非正式的沟通表露出来[5]。
2.3.4 沟通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具体实践
沟通是群体、组织之间传递信息并达到共同理解的过程。在班级当中, 良好而有效的沟通能够大大提升办事效率, 完善人际关系。作为信息接收和传送者的班委, 能否为大家有效地传递信息, 避免因沟通不当带来的误会, 在班级的管理中至关重要。在班级中存在着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两种沟通方式。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大多是这种正式沟通。包括对学校规章制度和各方面要求的传达, 奖、贷、勤及就业等政策的宣布和解释, 以及学生向我们做工作汇报等都属于正式沟通。它的优点是及时、准确、充分。我们应该利用正式沟通网络多与学生进行沟通, 多角度全方位了解学生情况[5]。班委承担着传递者这一角色, 我们需要利用正式沟通这一渠道为同学提供信息的便利、准确获取, 同时将班里出现的问题及时地汇报给班主任或辅导员。这样就保证了正式沟通渠道的畅通与便利。非正式沟通是在组织正式规定的渠道之外进行的信息交流和传递。人们在自然交往中通过私人接触形成的, 容易把真实思想、情绪、动机表露出来, 因而提供正式沟通中难以获得的信息。容易使信息失真, 容易传播流言蜚语, 混淆视听。非正式沟通在班级中往往借助于非正式群体而进行, 同学们沟通的内容比较随意, 例如, 男生在一起聊游戏, 女生在一起则谈娱乐八卦新闻。非正式沟通一方面有助于增进同学们的感情, 但另一方面由于它的随意性及缺乏规定性, 因而比较容易传播流言, 影响班级的和谐。所以, 对于非正式沟通, 在进行管理时没有必要严格控制和约束, 但当出现流言蜚语以及危害到班级稳定的谣言时, 班委需查明情况, 严厉制止, 对于那些用意不良的同学有必要的话可上报学院, 进行处理。
在进行沟通时, 班里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沟通不及时、信息难以有效地传达等。针对出现的这一现象, 结合沟通理论, 认为,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 班委保障正式沟通网络, 和教师之间的信息传递要畅通, 如, 一个紧急的通知一定要保证在规定时间内让每一位同学收到, 并作出回应;第二, 正确对待非正式沟通网络, 弥补正式沟通网络出现的不足。非正式沟通网络传播的信息量大, 内容丰富, 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不良信息, 班委需保持头脑清醒, 利用好非正式沟通网络来促进大家的感情交流, 让正式沟通形式更加方便灵活;第三, 利用电子沟通渠道, 为大家排忧解惑。如, 开通班级的QQ群、微博、人人网等交流平台等, 鼓励大家在这里踊跃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 对于大家普遍反映的问题, 班委需及时作出反应并给出解决措施。
3 结语
大学班级因其特点决定了其管理方式不同于以往类似于初高中的形式。组织行为学的有关理论探讨了在组织中人们行为的规律性, 以及如何利用该规律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在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我们对班级的管理有了更深更进一步的认识, 它为大学班级管理给出了相应可实施的理论依据, 包括班级决策问题、群体凝聚力、沟通问题等。对于班级的良性运行与发展有都着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李莉萍.从组织文化的角度看大学班级管理[J].高教研究, 2006, 18 (7) :21-23.
[2]陈国海, 方华, 刘春燕.组织行为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3]李莉, 张洁.浅谈组织行为学理论在领导艺术中的应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5, 20 (4) :14-15.
[4]高峰.论群体理论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21 (5) :113-115.
【民族班级】推荐阅读:
高校民族班级08-20
多民族班级管理07-04
民族中学学班级日常考察评分细则08-20
民族地区民族经济10-16
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05-16
民族音乐与民族精神10-19
民族性民族演唱风格06-02
文化民族还是民族文化08-28
民族舞蹈与民族文化10-29
流浪民族与民族凝聚力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