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价值

2024-09-07

建筑价值(精选12篇)

建筑价值 篇1

一、敦煌石窟建筑 (建筑画) 文化价值表现

石窟寺源于印度, 随佛教东传经阿富汗、新疆至敦煌, 后又传入中原, 出现麦积、炳灵、云冈、龙门、大足等石窟。敦煌石窟寺起初也是仿印度石窟开凿的, 始于3世纪, 盛于5~8世纪, 现存数量众多, 规模宏大, 内容丰富。窟内绘、塑佛像及佛典内容, 为佛徒修行、观像、礼拜处所。如敦煌文化因应多种类型的文化影响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敦煌风格一样, 敦煌石窟寺建筑及敦煌壁画中的建筑 (建筑画) 同样标示其独具特色的文化价值。

〈一〉敦煌石窟寺建筑文化价值表现

了解敦煌石窟寺的建筑形式形成过程和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传统佛寺建筑产生深远的影响, 可使我们能更全面地掌握敦煌石窟寺建筑在中国佛寺建筑发展历程中的具体表现和文化价值。

1. 丰富了中国传统佛寺建筑的形式

中国建筑最主要的特点是木结构, 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国建筑依据于地基群体性的展开, 而不是向空中升展, 而敦煌石窟的佛寺建筑在这点上却有所不同, 因其是源于印度的石窟艺术。由于印度不同中国, 气候炎热, 每年雨季时间较长, 几乎天天下雨, 佛教徒外出化缘, 传经讲道都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便选择了依山傍水的胜地, 在从山中开凿大型石窟, 成为修行坐禅、讲经说教的处所。佛教从西域印度传来, 自然受印度佛窟的影响, 所以早期石窟一般都以印度阿旃陀等石窟为蓝本模仿建造。敦煌是从内地步向沙漠, 西出阳关和玉门关的最后一个市镇, 也是由西域“丝绸之路”来往中国内地的第一座城市, 中国内地第一个佛教石窟寺——敦煌石窟, 便由此开始开凿起来。于是, 作为石窟形式的佛寺便有很多不同于内地佛寺建筑的特点, 丰富了中国传统佛寺建筑的形式。

2. 促进外来佛教文化与中国佛寺建筑文化的交融

外来佛教建筑文化的传入对中国古代建筑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敦煌石窟寺佛寺的产生。由印度而来的敦煌石窟寺, 具有了外来建筑特色, 由于是石制建筑, 也就不象居住生活建筑的群体形式, 而直接受制于山体的要求, 往往是单体开凿。木构建筑的要求在这里并不适用, 仅要求提供空间, 并不讲究布局、装饰、色彩。但因受我国传统建筑庭院式布局的影响, 佛寺活动需要以宫殿、衙署、宅第等建筑形式为主体, 衍生出纵深组合式院落整体布局。这标识着两种不同类型的佛寺建筑在中国佛教建筑文化中并行不悖地存在, 在内容上统一, 形式上互补, 使中国传统建筑有了新的主题。敦煌石窟寺建筑形式从内、外两个方面都充分体现出中国佛寺建筑两种类型的融合。同时, 我们也从窟内四壁所绘壁画中可以看出, 基本上是以完整的组群式方式出现宫室宅第型建筑类型。

〈二〉敦煌石窟壁画中的建筑 (建筑画) 文化价值表现

敦煌石窟壁画中的建筑资料丰富而珍贵。以故事画和经变画为主要题材的画面中都少不了对建筑的描绘, 所有这些建筑都是融合在各个生动的画面场景之中, 类型丰富, 有佛寺、城垣、住宅、宫殿、塔、阙、监狱、坟墓、穹庐、帷帐、舞台、草庵、客栈、酒店、屠房、桥梁等形式, 几乎囊括了封建社会中所有建筑类型, 建筑细部作法和色彩的处理也有精彩表现, 不但为中国古建筑史增添了形象而真实的画面, 也同时为研究敦煌石窟建筑画的文化价值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1.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

敦煌石窟建筑画是敦煌民间建筑汲取中华建筑文化营养之后在艺术上的形象表现和升华。作为资料它可以弥补建筑史的空缺, 更重要的是它作为画面形象, 传达了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观察、感悟、体验、模拟、想象与艺术传达, 通过对敦煌建筑文化的繁盛和美轮美奂的佛国境界的描绘, 真实地反映了敦煌人们热爱生活的精神面貌和当时的社会风尚。

2.见证传统建筑壁画的民族化和精致化的进程

敦煌石窟建筑画是在汲取汉画和魏晋墓葬壁画的经验基础上形成的, 风格演变历经变迁, 由先秦时代延至北朝阶段的稚嫩而不失活泼, 发展到隋代的严整布局, 再到盛唐大幅经变画的高峰和程式化, 明显地表现出一条逐渐民族化和精致化的上升曲线。它还将传统建筑的“群体美”原则推上了一个高峰, 在群体的格局中寻求个体的变化, 从而成为中国传统建筑壁画的经典和代表。

3. 妥善处理世俗与宗教主题的反差

敦煌石窟建筑画中佛国净土世界所居建筑环境不是一般的中原汉化佛寺建筑, 而是用大量的宫殿建筑 (有的颇似于道教的气氛) 来表示佛的庄严和繁华似锦的西方极乐世界, 这说明敦煌建筑画把握住了不同的意识形态特征。艺术家们不仅善于汲取外来营养、融合创新, 而且精于处理画面上不同风格类型, 做到推陈出新, 虽“移花接木”, 但不显突兀和不和谐, 反而愈加衬托出佛国的升平气象, 令人心向往, 达到很高的艺术成就, 妥善地处理了世俗与宗教主题之间的反差问题。

二、敦煌石窟建筑 (建筑画) 文化价值成因

敦煌石窟建筑艺术继承并发展了中国传统佛寺建筑和壁画艺术的技巧, 在构图、装饰效果、透视、形色取舍等方面都达到了空前高度, 并为这一自设的空间增添了强劲的动力。其建筑文化价值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原因。

〈一〉传统“宗庙为先”意识的主导

“寺”“庙”之称得意于中国早期建筑既有文化理念, 这一切都首先应归之于中国“宗庙为先”的建筑理论。源于原始宗教祭祀礼仪而来的伦理观念奠定了中国建筑文化的基础, 设坛以祭天地, 立庙以祭祖宗, 立宗祠以强化家族等意识成为了一种必需, 由此, 祭祀祖先、至圣先师和山川神灵的庙神建筑就应运而生。在天、地, 神、人四者之中, 人最为重要, 于是, 祭先祖的庙祭与祭天地神的坛祭并列为重大的国家大祭, 从而形成具有统一定制的“前庙后寝”式格局这种礼制性建筑。在敦煌壁画中大量经变画中所绘的寺庙建筑主要以组合式式民用建筑群为表现对象和主题。鉴于“寺”“庙”源于中国传统的礼仪性建筑和民用建筑这一特点, 可以说明佛教寺庙建筑在中国化的旅程中, “宗庙为先”意识的主导作用重大。

〈二〉儒家“天人合一”观念的糅合

佛教建筑巧妙地使其举行佛事活动的寺院建筑“与中国古代的宫殿和住宅建筑同构”, 在内在心性上也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的观念糅合其中, 以追求天、地、人之间的和谐与统一。中国传统建筑讲究“风水”, 佛寺同样重视堪舆之术, 它将天、人、地、佛融为一体而渗透了风水的奥秘, 于山水形胜的绝佳之处驻足参佛, 有“山厚人肥, 山瘦人饥, 山清人秀, 山浊人迷, 山驻人宁, 山走人离, 山勇人勇, 山缩人痴, 山顺人孝, 山逆人亏”之说。在追求吉利神气的同时, 无形中顺遂了自然美的环境理论。

〈三〉宗教佛法“梵呗”和“风佚”的教化

敦煌石窟是一部“佛法与建筑的史书”, 溶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于一体, 将两种不同的艺术特征在佛教建筑进行奇妙的组合。谢林称之为“如同凝滞的音乐”, 除了这种本有的音乐性因

王福厂书12言集宋人词句联书法真伪之我见

罗宝财 (黑龙江省密山市文化馆黑龙江密山158300)

王福厂一生中创作了大量小篆书法精品, 尤其是在他中晚年时书写的小篆传世量颇多, 影响至深, 在近现代书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在我收藏的近现代100多位书法家创作的大量书法精品中, 王福厂书小篆十二言集宋人词句对联, 我格外珍爱, 多方收集资料并做潜心研辨, 获益多多, 现特将本人一孔之见付诸纸端, 以飨读者。1924年, 由当时担任北平故宫博物院院长马叔平的推荐, 王福厂参加了故宫博物院清点清宫文物工作, 为当时故宫的专门委员会15人委员之一。

王福厂 (1880---1960) 名褆, 号福庵, 浙江杭县人。中国近现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金石学家。25岁时与叶铭、丁仁、吴隐联合创建西泠印社。时与吴昌硕、赵叔孺齐名, 一生著述丰富, 有大量刻印、书法存世。

王福厂书小篆十二言集宋人词句对联, 上联:上款起首铭文为“庆铭先生嘱书弇山居士集宋人词句即希正腕”19字, 楷体, 正文内容为“清流绕阶除松风, 泉水声相合”12字, 小篆体, 通体字迹流畅, 走墨浓淡相宜, 且附文“邱密如梦令张炎踏莎行”。下联:上款起首铭文“吕胜己感皇恩管鉴南乡子”11字, 楷体, 正文内容为“瑞霭冰轩牖雾阁, 云窗气自温”12字, 小篆体, 落款署“昭易协洽律中应钟之月福厂王褆”14字, 楷体。上下联起首分别钤“福庵篆籀”朱红篆印, 尾押印两方:一方为“王褆私印”, 另一方为肖形印, 印面刻肖形虎, 虎背上方刻“王褆”二字。资料记载, “福庵篆籀”这方印是王福厂在1901年, 即光绪27年他23岁时刻的, 而“王褆私印”则刻于1926年王福厂47岁时。

作者收藏的这幅书法对联规格为105cm×33cm×2, 尤为值得提出的是, 这幅对联用的宣纸, 在对联的起首3cm处横钤“京都荣宝斋玉版宣”印, 清晰可辨。民国时期, 京都荣宝斋玉版宣纸生产的时间不长, 极为珍贵, 纸张纤维粗长、柔软, 手感厚重。这幅对联人工绘制的红色丝栏框也深藏着奥秘, 格线之间成对角线有规律地用锥子打眼儿 (孔) , 这不被一般人所注意, 清末、民国初期的一些名书画家多用锥记打孔的方法来标记、防伪。

王福厂的这幅十二言集宋人词句对联书于1943年10月, 该年王福厂62岁, 是他书法、篆刻创作高峰和成熟时期。这一时期, 他的小篆书法个人风格已经成熟, 线条细瘦匀一, 几乎没有提按起伏的变化, 纤秀清丽, 用笔遒劲馨逸, 干净利落, 蚕头蓄敛, 燕尾不露, 走笔之间极具耐力, 心境达到了高深邃远的地步。远有别于吴昌硕、邓石如用笔的提、按、起、伏变化。他以小篆的用笔方法写大篆书体, 节涩不滑, 刚柔并济, 错落有致, 深受时人推崇和尊敬。

能查证到的资料显示:1943年10月, 这一年王福厂写了5幅十二言集宋人词句立轴联, 两幅现于拍卖会, 3幅见于民间藏家手中。2006年北京第4季嘉德拍卖会, 王福厂书十二言集宋人词句立轴联以14300元被一藏家拍走, 这幅与作者收藏的这幅有3点素之外, 敦煌石窟建筑更从两个方面强化了音乐效应, 一是“梵音入耳”的佛法象征意义, 二是以乐舞艺术供养佛祖的内在主题, 强调“风佚”铃声的感悟与感召等。这样内在的音乐旋律与乐舞主题“梵呗”唱赞之声和外在的“风佚”铃声融合在一体, 演奏出一曲悦耳和谐的建筑交响乐, 始终不渝地对众生弟子进行着“天国升平, 人心向往”的心理喻示。

〈四〉传统世俗观念和社会历史根源的植入

在佛寺的布局和殿堂的结构方面, 基本采取中国传统世俗建筑的院落式布局方法和中轴线式方位秩序。梁思成认为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有其历史和社会根源的, 与“舍官署为寺”和“舍宅为寺”关联。另外, 中国佛教建筑布局中“世俗建筑院落”的特点, 也不难从敦煌壁画中推测, 宫殿、庙堂和寺观用色上都浓郁而不失主题突出, 与民用建筑和文人建筑的“质朴、高雅”形成鲜明的对比, 显出一定等级的区别和独有的韵味, 色彩与环境融洽, 建筑与材质和谐, 艳而不俗。

不同:1.拍品没有起首印;2.第2方钤尾印是“福庵六十岁后所书”, 有别于作者藏品上的肖形印;3.拍品长137cm, 比作者手上这幅长22cm, 规格差别较大。

2009年9月14日, 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中国书画专场拍卖会, 王福厂同样内容的十二言集宋人词句篆书立轴联, 约2、7平尺, 成交价29120元, 两方钤尾印与嘉德拍出的相同。

王福厂的书法作品传世量较多。1960年王福厂病故后, 他的近700余件书法、篆刻、书籍分别藏于上海博物馆和西泠印社, 民间也有大量真迹遗存, 近几年来, 王福厂的书法作品屡见于拍卖会上, 价位不断攀升, 成交率亦呈上升之势, 被藏家和研究王福厂的学者普遍看好。

附图:

(附图一)

(附图二) (附图三)

(附图四) 注:京都荣宝斋玉版宣印

综上所述, 中国传统建筑的“宗庙为先”意识是主导中国佛寺建筑的主旋律, 同时, 儒家“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的广泛运用, 佛法的教化、传统世俗观念和社会历史根源的融入促使敦煌石窟佛寺建筑文化的产生, 直接反映在敦煌石窟建筑本体和建筑壁画之中, 中华文化“礼乐文明”在敦煌石窟建筑艺术中得到了最为直接而强烈的表达。敦煌石窟建筑文化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具有建筑艺术的共性和个性, 它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研究敦煌石窟建筑及建筑画的文化价值对研究古代文化、古代建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摘要:敦煌石窟为我国三大石窟代表之一, 属于世界上最优秀的石窟。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水峡口下洞子石窟、肃北五个庙石窟、一个庙石窟、玉门昌马石窟等, 因各石窟的艺术风格同属一脉, 主要石窟莫高窟位于古敦煌郡, 且古代敦煌又为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故统称敦煌石窟。敦煌石窟融建筑、雕塑、壁画三者于一体, 是中国古代艺术史的百科全书, 其建筑和壁画中的建筑 (建筑画) 显示出独特的文化价值, 不仅与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有着内在的关联, 而且与中国历史发展和社会根源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本文拟从建筑学的角度来分析其文化价值及成因。

关键词:敦煌石窟,建筑画,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常书鸿.新疆石窟艺术[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6.

[2]萧默.敦煌建筑研究[M].文物出版社, 1989.

[3]沈福熙.人与建筑[M].学林出版社, 1989.

[4][德]谢林著, 魏庆征译.艺术哲学[M].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6.

建筑价值 篇2

本文针对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现状,将价值工程原理及其新型应用模式引入企业管理,以期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

作 者:梁亮 王茹环 作者单位:梁亮(石家庄铁道学院,中铁建筑公司,河北,石家庄,050043)

王茹环(石家庄经济学院,校园管理处,河北,石家庄,050031)

民国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性探索 篇3

关键词:民国历史建筑;文化特点;文化价值;历史特色

民国时期的建设历史,大概可以说是从鸦片战争之后一直持续到成立了新中国之前的。

在鸦片战争之后,清朝政府与外国签订了屈辱性的条约,把中国在将近一千年以来一直处在闭关锁国的封建的旧社会打开了。虽然,南京条约的建设是对于当时的社会是一种很大的屈辱,但是,我们不得不注意的是闭关锁国封建统治的倒塌带来了许多国外的文化特色。比如西方的建筑文明特色历史,使得中国传统的建筑开始一步一步走入现代的建筑的新文化时期。在那之后,我国渐渐地出现了一批中国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相互结合的新类型的建筑,这一体系统一称为民国时期建筑。中国传统与西方文明相互结合碰撞出了不一样的火花,使近现代中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建筑的风格。

1 民国建筑的分类

民国大部分的历史建筑总的来说可以概括成四种分类。

1.1 中国传统民族形式的建筑

这一种建筑主要就是把从前传统的建筑的功能以及优秀的民族文化继承下来,可分为普通的居民建筑和传统的宫殿式的建筑。

居民类由木材质、砖头木头材质结合的结构比较多,一般是单层的形式。古代的百姓比较喜欢用人字形的屋顶,但是有时候也会出现双层或者是多层。

现如今,保存上好的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族形式的建筑并不是很多,最具有标志性的最为人熟知的应该就是南京的中山陵了。

1.2 新民族形式的建筑

这一类型最重要的特点就在于是中西结合的一种建筑。这一形式不仅有西方现代文化的建筑的技术以及需要的功能,同时还有非常之浓厚的中国的传统文化风格,可以说,完美地结合了新型的功能、技术、造型以及旧时的民族传统风格。在民国时期,这一种类型的建筑在国内一直非常受欢迎。

1.3 西方古典式的建筑

这一建筑最重要的基础结构就在于古典的柱式,重点突出建筑的轴线,主从之间的关系十分讲究,对称以及建筑的比例特别严谨。这一建筑类型在17世纪的后期才开始在法国地区出现并受到推崇。不过,这一种建筑的风格一般在宫廷或者是比较大型的纪念式建筑才会出现。这一种建筑风格最开始出现在中国,是在20世纪初期的校园里面。

1.4 西方现代主义类型建筑

这一种类型相对来说更加注重与时俱进的样式,根据时代的建筑技术的进步,采用新型的材料以及新型的结构,建造出具有当下时代的特色的建筑。西方现代主义类型建筑的出现,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多方面的影响。这一种建筑拜托了时代的束缚,不仅仅新型具有自己的特色,而且外形美观同时功能实用,所以一出现就受到了欧洲地区建筑的推崇。

2 民国建筑的造型

104年前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之后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地区陆陆续续地快速出现了一大批具有民国时期风格的建筑。这一类建筑种类多样,互有差异的风格,把所在城市的独特的风格地貌展现得淋漓尽致。西方建筑与中国的近现代建筑相互结合组成了非常典型的、具有代表和独家创意的建筑类型。

民国时期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中西结合,因为风格独特所以建筑成为民国时期非常重要的一个特色。说起民国时期,我们脑袋就会想起民国的建筑,不管是对于那个时期还是现代或者是未来,民国建筑都是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的,它代表着一个历史,代表着当时特有的建筑风格以及类型。而民国时候的建筑也都有着自我特色的造型。

民国时期的建筑造型变化,是从西式的传统类型—中式的传统类型—现代的形式逐渐进行发展的。不管是从外形上面,还是在内饰上面,都是保留了中西合璧的古典主义的特色的。建筑的体积以及雕塑感非常强烈,左边和右边的建筑的结构包括门窗,都是采用的对称分布的形式。

3 文化价值观

民国时期的建筑有着它自己的特点,标志着一个时代。所以,民国建筑物有着自己特有的文化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

3.1 民族性与科学性

在那个时期,中国各个建筑师们经过不断地探索,利用现代化的建筑的材料,结合西方的功能组合以及划分,然后在局部设计的时候添加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元素,一步一步地形成民国时期特有的一种风格。

3.2 属于中国特有的固有式的建筑观念

民国建筑在结构组件以及细节之处用以具有传统风格的纹理样式进行处理,形成了一种所谓的中西文化结合的民族风格的建筑模式。不仅仅有对传统的方式的反思,也有对于国际建筑的展望和结合。

民国时期的建筑具有普遍性和世界性,非常注重传统历史文化风格的继承,所以这也属于特殊性和民族性。中国古典式的建筑,其实不管是从建筑所需要的时间还是经济费用都不适合近代中国,因为建筑过大,花费过重,甚至最重要的就在于建筑的设计并不一定具有科学性的结构布置。但是,民国时期的建筑,在面对国际的影响之下,对于世界性和普遍性的科学技术带来的建筑文化有所接受,融合了国际性但是又不失去传统的风格文化味道。

民国时期可以说打破了陈规,形成了固有的特色,风格和实用性科学性并重。那个时期的建筑代表着那个时期特有的文化,非常值得我们去探索其具有的价值。民国时期的建筑代表中国社会终于摆脱了封建的统治,结束了闭关锁国的局面,开始接受世界,并与世界的文化进行融合,创造出特有的文化风格。

参考文献:

[1] 王俊杰.民国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性探析——以近代南京建筑为例[D].河南大学,2013.

[2] 卢海鸣.南京民国建筑的价值及其保护利用[J].科技与经济,2002(3).

[3] 朱光立.中西合璧与中国近代建筑的融合发展——以国民政府交通部办公楼为例[J].档案与建设,2015.

[4] 卢海鸣,朱明.论南京民国建筑的科学性和民族性——以总统府建筑群为例[J].中国名城,2011(11).

孔庙建筑的美学价值 篇4

一、孔庙的产生及特点

1.孔庙的产生。早先, 庙本是祭祀祖先的场所, 有家庙、宗庙、神庙之分。孔庙本来是孔氏后裔世代奉祀的祖庙, 属于家庙类。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祭拜中国儒学思想家、圣师孔子的队伍不断扩大, 除祭祀之外, 孔庙更多地起到了教化的作用。

2.孔庙的特点。孔庙最大的特点就是庙附于学, 庙是学的信仰中心, 学是庙的存在依附。孔庙是一种民族化的自觉意识和当政者的推崇倡导相结合的产物, 它的发展历史和功能, 决定了它与中国其他古建筑在形制格局上有着明显不同。

二、孔庙建筑的内在伦理价值美

作为造型艺术的建筑, 庙的审美价值与伦理价值密切相关。它不但要满足审美的愉悦, 要为现实的伦理服务, 更需要服从“礼”的要求。我国孔庙正是这种文化形态的典型代表, 其建筑艺术审美价值突出表现在它的伦理方面。

1.孔庙伦理美学价值的形成。鲁哀公十六年, 孔子去世, 哀公往吊, 悲从心生。次年 (前478年) , 命祭祀孔子, 以其故宅三间作庙。此时的孔庙, 只是寄托了人们对于孔子的哀思之情, 处于祭祀状态。但是到了汉代, 孔子的思想、主张受到中央集权政府最高统治者的推崇。从汉高祖刘邦 (前195年) “过鲁以太牢祀孔子”, 到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建议, 孔子及其代表的儒家思想学术体系地位不断攀升, 孔庙的功能也从此被赋予了强烈的政治色彩和深刻的伦理内涵。自汉平帝元始元年 (公元1年) 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开始, 历经魏晋南北朝, 或尊曰圣、或谥为王, 尊孔拓庙此起彼伏, 加封晋爵竞相升级, 逐步确立了以孔庙为载体的意识形态领域的儒家霸主地位。至隋及唐, 尊孔祟儒被视作国策, 儒家思想正式成为统治阶级治国安邦的基本指导思想。唐太宗贞观四年 (公元630年) 下诏全国“州县学皆作孔子庙”。孔庙功能至此趋于完备, 形制业已定型。

2.孔庙伦理美学价值的特点。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大型礼制性建筑类型之一的孔庙, 从最初的祭祀庙堂, 到儒术独尊的先师神, 再到庙学合一的教化圣地, 形成了一套自己特有的建筑模式、功能定式和伦理价值体系。这种独一无二的文庙建筑伦理美学价值是中国古代任何其他形式的建筑所无法比拟的。它具有以下3个方面的特点。

(1) 孔庙的祭祀功能体现出至尊的等级特点。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 帝王的崇奉决定了建筑的规模、规格形制。孔庙建筑都享有皇家宫殿庙的级别礼遇, 从曲阜祖廷到都城孔庙, 从太学、贡院到府州县学, 以千庙一色的煌煌气象显示着自己的地位尊严。它是封建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不可或缺的礼制表现形态, 这种不断完善、自成体系的礼制祭典备受推崇, 千秋隆替。

(2) 孔庙的建筑规格体现出至上的审美追求。宫殿、庙、陵墓等, 是古代帝王所建造的最隆重、最宏大、最高级的建筑物, 有一套独有的制度体系。作为类似皇家等级的祭祀性建筑, 孔庙的建筑规格和礼制规范均严格遵循伦理法则, 它是宫殿和庙两种建筑功能的结合体。孔庙建筑审美追求的是一种空间直观向时间知解渗透的过程, 由建筑的外在形象去感悟内在的思想文化。

(3) 孔庙的教化功能体现出至善的协调统一。中国孔庙建筑的基本格局是统一的。庙中都有一条南北走向的中轴线, 左右对称布局, 前后数进院落, 重点突出主体建筑大成殿。但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级别的孔庙在共同法则之外, 还体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 具有同中有异的建筑组合方式, 如空间比例、装饰手法、构造特色、功能表现形式等。在礼制规范和伦理法则的统一标准之下, 各地孔庙的建筑组合形式也是各领风骚, 达到了功能要求与建筑形式的完美统一。

三、孔庙建筑的外在整体形式美

在孔庙系列中, 太学国庙与曲阜祖庙处于最高等级。府、县庙学虽然有等级差别, 但是建筑构成的功能主体都严格遵循着同一套礼制法则。在建筑形制上, 绝大多数孔庙都有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东西庑、尊经阁、敬一亭、崇圣祠、乡贤祠、名宦祠等;布局大多是中轴分明、左右对称。这种类型的孔庙在中国古代祭祀建筑中占的比重很大, 它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方面的创造力, 代表了我国封建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建筑文化的较高水平, 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研究中国古代大型礼制建筑最生动的例证。例如,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曲阜孔庙, 该建筑以其庄严神圣、严整有序、形神兼备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古建筑保护的“真实性”与“整体性”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孔庙的类型特征主要以群体建筑的组合布局为表现形式, 其审美价值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单体建筑的造型美。孔庙建筑主要由殿、庑、阁、堂、亭、门、坊等不同形式的单体建筑组成。在历史演进过程中, 根据孔庙功能发展的需求, 这些构造各异的单体建筑陆续加入孔庙建筑体系中, 并最终形成定式。像棂星门、大成殿、尊经阁等, 以穷工极巧的单体构造艺术美丰富着孔庙建筑的整体外在形象美, 彼此关联、相互呼应的主体建筑皆卓然独立、熠熠生辉, 无不以其鲜明的造型特色、精湛的构造工艺和独特的功能内涵展示着各自的风韵雄姿。尤其是大成殿, 作为每座孔庙的核心建筑, 它是接近或类似于皇宫宫殿建筑规制的主体建筑, 其规制相当于最高级别的故宫保和殿的建筑规格和档次。如曲阜孔庙的大成殿, 殿堂为重檐歇山九间殿, 黄色琉璃瓦金碧辉煌, 翼角凌空。其中, 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外檐伸出的曲面屋顶, 它的结构体系和特征包括:一个高起的台基, 作为以木构梁柱为骨架的建筑物的基座, 再支撑一个外檐伸出的坡形屋顶。殿外檐柱雕龙琢凤, 婉转生动, 为国内罕见;殿内楠木金柱, 彩画飞动, 富丽堂皇;殿前露台宽阔, 周环双层石栏, 烘云托月, 气势宏敞, 堪称孔庙建筑在地方礼制建筑类型中的典型代表。

2.群体组合的系列美。孔庙建筑群的格局特点基本与中国古代城市以至皇宫建筑的规模布局相似, 其组合形式基本呈方整划一、主从分明、轴线贯通、层次井然的特点。这些特点具体来说:一是强调中轴线和对称布局。沿轴线南北纵深发展, 对轴线之上建筑及其附属部分采取严格对称的手法, 遵循伦理秩序, 突出居中为尊的构图法则。二是合理运用院落的空间变化。以单进院落作为基本单元, 以若干单元组成群体, 以渐进单元的空间尺寸变化产生不同的气氛效果——有起始、过渡, 有强调、高潮。整体建筑参差有致、严谨有序、起伏跌宕, 呈现出建筑空间对比变换的韵律节奏美。三是建筑形体尺度的对比协调。围绕中心主题, 突出建筑重点, 以建筑类型的主从关系作为格局定式。大成殿建筑一般尺度高大、气势雄伟。余则大小有序, 递降有差。建筑之间对比适度、富于变化。中国孔庙的建筑美, 不仅体现在它的单体造型比例具有和谐美, 更体现在它的群体序列组遵循着伦理秩序和构图法则, 通过明晰的序列节奏, 展现儒家思想文化载体建筑的美学主题。如曲阜孔庙的十三碑亭。它就巧妙地利用了“钩心斗角”的建筑手法, 解决了空间狭窄造成的拥挤现象, 炮制了犬牙交错的建筑模式, 丰富了孔庙建筑的审美价值。

四、孔庙建筑的文化内涵象征美

孔庙是孔子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物化象征, 是闪耀着华夏文明光辉且饱含着物质和精神文化财富的特殊载体。走进孔庙, 便走进了圣人昭示的精神文化世界, 那些门、楼、殿、阁便是耸立不朽的符号。

1.从孔庙建筑名称上看, 门有“仰圣”、“棂星”, 坊曰“金声玉振”、“天下文枢”, 阁称“奎文”, 堂冠“明伦”, 殿享“大成”等。这些名称无不闪耀着孔子思想的光辉, 体现着孔庙建筑的文化内涵美。

2.从孔庙内部摆设物来看, 学庙中的一切物体似乎都渗透着“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的儒家教育思想内涵。如孔庙中的碑刻题记, 便是儒家思想文化的石质史书。它在记录文庙自身兴衰嬗替的同时, 也镌刻下了与之相应的地方教育文化史、社会发展史。读碑怀古、品文赏字之时, 不啻是叩开了地域文化之门, 得到的是文化艺术的独特审美享受。

3.从孔庙建筑的教化功能看, 楹联匾额、礼乐祭器无不显示出儒家教育殿堂的庄严与神圣。“万世师表”、“至圣先师”、“德齐帱载”、“圣集大成”、“先觉先知为万古伦常立极, 至诚至圣与两间功化同流”、“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 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等御书匾联, 表现出历代封建统治者对孔子及其教育思想的赞扬与肯定。像学宫、书院、讲堂、贡院、考棚等庙学合一的专门建筑, 又构筑了实践儒家教育思想、培养封建科举人才的基地和圣坛。就连孔庙中的泮桥也被叫做“状元桥”, 凡经此桥者, 意味着未来可以入泮登科、状元及第, 成为科举仕进的吉祥象征物。

4.从历史文化名人来看, 大成殿、东西庑、名宦乡贤祠中的圣哲先贤的庞大系列, 是传统文化名人的集中展示。对世人而言, 这些则提供了儒家思想文化传播的历史课堂, 是千百年来对圣贤偶像的顶礼膜拜。膜拜从来不是模拟的空灵崇拜, 它是以德治国的意志表现, 是人民大众文化渴求、理想追求的现实需要。

总之, 在孔庙的建筑系统中, 从总体布局到细节局部, 从群体建筑到单体建筑, 从主题到类型, 从空间到环境, 从碑刻、彩绘到雕塑、壁画, 从外在形式到文化内涵, 到处洋溢着儒家文化的生动气息, 充盈着文运千秋的理性精神, 闪耀着文化圣殿的夺目光辉。

五、孔庙建筑与当代建筑的风格比较

孔庙建筑是中国古代典型的礼制性建筑群体, 它有明确的起始、节奏、陪衬、主体和结尾, 宛如一曲完美的乐章, 具有环境的整体性和建筑序列的有机性, 有着和谐的音符旋律。孔庙是封建社会国家意志的产物、城市文明的象征, 享有着皇帝特许的待遇和规模, 受到地方各级官府的关注和重视, 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据统计, 明代孔庙已有1 560余座, 清代孔庙有2 000余座。这众多的孔庙分布于全国各地, 至今保存完好的还有数百座。可见, 道德教化深得民心, 兴办教育、拓建孔庙, 成了地方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重要大事。从各地现存孔庙的区间位置来看, 与其他宗教建筑位居深山的环境不同, 它们一般都坐落在当今城市老城区的腹心地带, 这是由其社会职能分工和不同价值取向所决定的。在古今建筑风格的比较中, 孔庙建筑以其精美的外在形式、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伦理精神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给人审美愉悦, 使人心灵震撼。随着现代城市的扩张和发展, 历史文化街区和古建筑日渐减少, 孔庙所代表的中国古代大型礼制建筑已越来越显示出弥足珍贵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建筑价值和审美价值。有的地方的孔庙成了当地名胜古迹之中的驰名景观, 有的地方的孔庙已成为一座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在现代城市高楼大厦的反衬下, 孔庙建筑越发凸显出传统建筑的不朽魅力, 孔庙以它的典型风貌和特殊环境与当代城市建筑形成了鲜明对比。

建筑价值 篇5

1价值工程的含义

1.1价值工程的概念

价值工程又可称之为价值管理分析,是稂据研宄如何使工程中的利用成本最低、且最大程度上的实施相关的功能,进而有利于减少工程中的成本消耗,是一种较强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思想理念。

1.2价值工程的中内涵

由上述所说的价值工程的作用可知,价值工程是可以满足所研宄的对象需求为最初点,主要是针对其自身功能实现对象的价值提体现。其本身的实质性是以最少的投放成本来获取研宄对象的最高价值的实现,并是一种提高研究价值所创造的料学性手段和管理形式。价值工程四门科学性的生产企业,以自身的经济利益为出发点,从而对工程管理以及各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化的科学性指导。

2建筑工程管理在价值工程中的重要意义

2.1建筑工程管理在价值工程设计的意义

建筑工程管理在价值工程设计中的具体意义归纳出一下几点:①价值工程对建筑工程管理中可以起到帮助设计师更准确地进行控制并减少工程中的成本开销;②建筑工程管理在设计过程中的应用可以很有效地提高产品的投资回馈效率;③建筑工程管理在设计阶段中也可以很好地提高设计师门的思维逻辑性。

2.2建筑工程管理在价值工程组织阶段的意义

在工程组织设计阶段进行价值工程开展,一方面是为了确保施工时能使成本开销降到最低,另一方面是价值工程在工程组织阶段的应用,可以促进施工人员对企业管理更加了解,确保工程施工方案,保证施工方案的科学性和使用性。此外,由于建筑工程管理是以实现研宄对象自身的使用功能为主的科学管理形式,因此,其在施工组织中可以利用资源整合规划来进行分配,从而提高相关的施工组织效率,加强施工人员对建筑工程管理的理念意识,对于组织阶段性的意义要有深刻的了解,从而使建筑工程管理在价值工程组织阶段能更好的发挥其自身的特点,

3建筑工程管理在价值工程材料选择中的意义

3.1降低成本造价提高工程质量

作为建成建筑物的质量基础,工程材料不仅关联到施工时的质量,而且对于整个工程管理的造价成本也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对施工材料的选择是为了确保建筑工程具有良好的鹿量,更是建筑工程企业管理降低成本造价的必要手段。只要满足建筑工程管理的材料符合原本设计的方案,在通过多种方案来进行替换,且在众多的替代方案中,必然会有一种可以达到材料的应用而且还能保证成本的支出较少的方案。为此,建筑工程管理在价值工程材料选择应用中不仅可以确保工程施工的质量,而且还可以有科学性的对施工建筑进行成本的控制,从而使整体上都提高建筑工程企业的经济与发展。

3.2提高工程施工技术人员对经济的理念

建筑价值 篇6

关键词:校园建筑;校园文化资源;春晖中学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3)08-0012-04

浙江省上虞市春晖中学发端于1908年富商陈春澜先生创办的春晖学堂。1919年,陈春澜先生委托乡贤王佐和近代著名教育家、民主革命家经亨颐等续办中学。此后,夏丏尊、朱自清、朱光潜、丰子恺、匡互生、刘质平、刘薰宇、叶天底、张孟闻、范寿康等一大批名师硕彦在此执教,蔡元培、黄炎培、胡愈之、何香凝、俞平伯、柳亚子、陈望道、张闻天、黄宾虹、张大千、叶圣陶等来此讲学、考察,推行新教育,传播新文化。百年春晖由此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奠定了坚实的名校基础,赢得了“北南开、南春晖”之美誉,成为中国教育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学校至今完好地保存着一字楼、曲院、科学馆(矩堂)、会堂、图书馆、山边一楼、平屋、小杨柳屋等一批20世纪20年代的经典建筑,见证着这所历史名校的百年沧桑。2012年,学校成功复建了早期教学主楼——仰山楼。2013年5月3日,春晖中学旧址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入选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校园建筑既是春晖中学一笔独特而宝贵的文化财富,更是一份厚重而丰富的教育资源。挖掘校园建筑的文化意义和教育价值,早已成为春晖中学实施文化育德工程的重要载体和抓手。

一、百年春晖校园建筑扫描

现在的春晖中学总占地约500亩,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整个校园建筑,从文化和教育的角度看,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建于上个世纪初的老校舍,主要包括办公楼“一字楼”、教学主楼“仰山楼”、教师兼学生宿舍“曲院”、图书馆“博文馆”、大礼堂、小学部“矩堂”等。其中一字楼为二层建筑,始建于1920年建校初期,建筑面积486平方米。仰山楼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1989年被拆,2012年5月按原型在原址完成复建。2013年6月20日,中央电视台直播我国首次太空授课时,曾对此楼有过特别介绍:“朱自清、丰子恺、朱光潜等这些历史上的大家们都曾经在这个走廊里穿梭,教书育人。”曲院呈“凹”字型,因与篆书的“曲”字相似而得名;拍摄过电视剧《围城》中“三闾大学”的曲院,随着《围城》的热播而传遍中华。图书馆为一幢独立的两层小洋楼,著名书画艺术家陈衡恪(师曾)应经亨颐之請题写了匾额“白马湖图书馆”,陈望道首译的《共产党宣言》早在1923年就已进入白马湖图书馆;此楼现被辟为校史陈列室。大礼堂建筑呈“人”字型,寓意堂堂正正做人,现在,学校重大活动,如毕业典礼等仍在此举行。

二是位于校园北侧的文化名人故居,主要有夏丏尊的“平屋”、丰子恺的“小杨柳屋”、朱自清旧居、李叔同的“晚晴山房”、经亨颐的“山边一楼”等。其中,平屋在校门外象山脚下,小园内平房七间,靠山面水,是春晖开校时即任教的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夏丏尊先生于1923年建造的住宅;在平屋小小的书房里,夏先生写下许多散文(后集于《平屋之辑》中),翻译了《爱的教育》。小杨柳屋与平屋为邻,是学校于1923年建造的春晖教工住宅。丰子恺先生在春晖执教期间,以校为家,安居小杨柳屋,并在小杨柳屋中画出了他的第一幅漫画。朱自清旧居是朱自清先生到春晖任教后把家眷接到风景秀丽的白马湖畔,借平屋西侧三间作居室,与好友夏丏尊成隔壁邻居,与丰子恺先生旧居小杨柳屋毗邻;课后,他与夏丏尊、丰子恺、朱光潜等经常在平屋、小杨柳屋小聚,切磋文艺,畅谈人生,这里便成为白马湖文学流派的源地之一。晚晴山房,为弘一法师(李叔同)旧居,由他的好友夏丏尊、经亨颐和学生刘质平、丰子恺等于1929年专门集资建造,后毁于抗日战争时期;1994年,上虞市弘一法师研究会募款在象山脚另择址重建晚睛山房,赵朴初、冰心和雷洁琼分别为晚睛山房和弘一法师纪念堂题匾。

三是位于老校舍南面,为适应学校发展、规模扩大和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需要而建设的新校区,包括教学楼、行政楼、图书馆、信息楼等。新校区的设计与建设,遵循“恢复老春晖,建设新春晖”的思路,确定了“南北有别”的校园设计方向,以协调新老校舍的关系,即北面保留并修复老校舍,南面新征土地新建校区。新校区从建筑群整体体量、功能布局、单体建筑形象、走廊立面以及门窗等附属设施的设计等方面,均注意传承老校舍的建筑文脉,保持老校舍的建筑风格,做到“南北有别”但又“协调一致”。

二、春晖中学校园建筑的文化特色

名校百年,孕育了独特文化。春晖中学的校园建筑承载着推行新教育、传播新文化的使命,当然也烙上了鲜明的文化特色。下面主要对春晖中学早期建筑的文化特色谈一些看法。

特色之一:校园选址——感化乡村。其实,春晖中学原先择定的校址并不是白马湖畔,而是陈春澜先生的家乡上虞小越横山。考虑到“原定校址地嫌偏僻”,故改择校址于“与西斗门车站相去不过二里许,距县治亦较横山为近,交通便利,最为相宜。而且山清水秀,风景甚佳,事迹之古,说载郦道元水经注,实为全邑胜境之冠”(《校董会改择校址购地呈文及批文》)的白马湖。这也反映了经亨颐等春晖中学创办人的教育情怀——“学校不但教育学生,尤当教育社会……指导学生养成对于社会服务之观念”(经亨颐《春晖中学校计划书》),春晖中学“所以设在白马湖者,是想感化乡村”(《经亨颐校长在开学典礼时的讲话》),“至少先使闻得你钟声的地方,没有一个不识字的人”(夏丏尊《春晖的使命》)。春晖中学建校伊始,就把“教育社会”纳为自己的教育使命,由此亦可见,春晖中学能在中国教育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绝非偶然。

nlc202309011419

特色之二:校舍设计——以人为本。为实践“数年来所抱中学教育理想之研究”,“一洗从来铸型教育之积弊”,经亨颐在《春晖中学校计划书》中提出了建“最新式最完备之中学”的目标。为此,春晖中学在校舍的设计上,可谓是动足了脑筋。首先,根据校董会提出的“各幢建筑以二楼为限,功能要清晰,以实用为主,式样力求美观新颖,楼群间用游廊相连接”(《百年春晖》第38页)这一设想,经多方考察,吸收西北欧特别是瑞典宫廷的建筑风格,设计并建造了教学楼、宿舍楼、图书馆、行政事务楼、小学部等一幢幢既具古朴典雅之美,又含清新朴素之韵的新型校舍,给当时死气沉沉的教育界注入了一股清新之風。其次,针对“为图省节经费而贪办事之便捷则可,独不为彼教育者利益计乎”(经亨颐《春晖中学校计划书》)的现象,经亨颐对校舍建筑的结构给予了相当的关注:行政事务楼、教学楼、大礼堂、图书室、宿舍排布恰当,教学楼中合级教室、普通教室、特别教室(理化、博物、地理历史、图画、手工、音乐、数学)、学生实验室、器械标本室、礼堂等一应俱全,这在当时绝对属先进完备之列。再次,春晖早期的建筑十分注重教育和生活功能,如仰山楼采用三架楼梯上下,走廊宽阔,采光较好;师生宿舍曲院采用单窗、中单门设计,以利于师生日常交流;各建筑之间,有游廊相连,既方便师生免受日晒雨淋之苦,更增添了校园的园林情调。

特色之三:建筑命名——富含哲理。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而一个恰当的名字,无疑会给建筑注入灵魂和精神。春晖中学早期建筑的命名,都极富内涵。如一字楼最初命名为“归一居”,学校的教务、财务、行政决策一应事务机构均置于此——即“九九归一”,后大概因其形如“一”字,故改名为一字楼。教学主楼取名为“仰山楼”,通俗地说,是因整幢建筑像一个拉长的仰着的“山”字。往深里究,“仰山”二字语出《诗经·小雅·车舝》中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意在告诉学生要向品德像大山一样崇高的人、行为正大光明的人看齐;要培养高尚正直的品德,不走歪门邪道。小学部的楼名命为“矩堂”,寓有小学生从这里开始学习做人的规矩之意。再如,夏丏尊的旧居取名“平屋”,既是写实:不是楼房,只是平房;又是寄意:“高山不如平地大。平的东西都有大的涵义。或者可以竟说平的就是大的。人生不单因了少数的英雄圣贤而表现,实因了蚩蚩平凡的民众而表现的。啊,平凡的伟大啊。”(夏丏尊《读书与冥想》)丰子恺旧居取名“小杨柳屋”,丰子恺在他的散文《杨柳》中有具体说明:“昔年我住在白马湖上,看见人们在湖边种柳,我向他们讨了一小株,种在寓屋的墙角里。因此给这屋取名为‘小杨柳屋’……杨柳的主要的美点,是其下垂。……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杨柳树也有高出墙头的,但我不嫌它高,为了它高而能下,为了它高而不忘本。”富含哲理的命名,给“死”的建筑以生气和灵气,也寄托了春晖师生的教育追求和人生态度。

三、让校园建筑闪耀教育的光茫

校园建筑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校园建筑闪耀教育的光茫,这是教育的责任和使命,也考验教育者的眼光和智慧。

建设德育基地。春晖中学于2010年被浙江省委宣传部认定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是全省首个以历史文化为亮点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校依托自身特有的人文资源,以早期名师夏丏尊、朱自清、丰子恺等名人故居为依托,布展校史陈列室,设立名师陈列馆,建设名人故居文化带、领导题词碑等众多德育点,组织纪念活动、介绍大师事迹、传播白马湖文化、感受春晖先人爱国情怀,不仅对有效开展学校德育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在社会上形成了强大的辐射和扩散作用。近年来,春晖中学每年接待的海内外校友及来自全国各地参观者超过万人。春晖中学的德育基地建设是对春晖校园建筑文化和学校历史传统内涵的深化和外延的拓展,对广大师生和其他受教育者的精神涵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设计教育活动。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春晖中学历来重视利用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教育活动:入学伊始,学校就组织全体新生参观名人文化区、校史陈列馆等德育基地,让学生感受学校的文化传统;清明时节,学校便会组织学生开展祭奠春晖先贤活动,到经亨颐、夏丏尊、胡玉堂、汪子望等墓地前,陈春澜纪念堂“春社”“春晖三贤”铜像前,敬献花圈,聆听先人事迹,默哀致敬,了解先人、缅怀先人;每年的成人仪式和高三毕业典礼,都会安排在曾举行开校纪念会、首演曹禺话剧《雷雨》的大礼堂隆重举行。把这些重要的教育活动做成仪式,会让学生的心底留下深深的母校印象。

开发校本课程。校园建筑是学校重要的课程资源。春晖中学依托学校内涵丰富的校园建筑,开发了独具春晖特色的校本选修课程。如严禄标老师开发的《春晖先贤研究社》,就是指导学生专门研究春晖先贤的社团课程,为学校获得上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称号作出了贡献;陈燕奇老师开发的《春晖校园导游务实》,指导学生通过研究春晖的校园建筑,把握其文化内涵,让学生在学习导游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加深对学校文化的理解,同时使春晖的文化得到更好的弘扬。再如每年的研究性学习中,总会出现一些以校园建筑为研究对象的课题,曾指导过《春晖古建筑的现状调查与保护》《上虞乡贤研究》等众多立足校园资源的研究性课题的余国云老师说:“依托校园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充分挖掘学校自身的文化底蕴与内涵,能使我们师生更加了解学校的人文底蕴与辉煌历史,了解春晖古建筑的特色与保护的意义,了解春晖先贤淡薄名利,追求教育理想与抱负的伟大情感,从而达到文化渗透心灵与德育的有机结合。”

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学校文化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是巨大的。让校园建筑闪耀教育的光茫,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以慢慢滋长,让学生的心灵得以浸润和丰富,这是校园建筑的文化与教育价值所在,也是教育的责任和智慧所寄。

(作者单位:上虞市春晖中学浙江绍兴 312353)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绿色建筑价值评价问题的研究 篇7

1. 问题提出

建筑的发展把“人的需求”推到一个最原始的起点上——人的“生存”需要:阳光、空气、水、动植物……因此, 我们努力实现的不仅是有个建筑物, 还要使之置于一个健康的、易于生存的绿色生态居住空间中。建设部发言人仇保兴强调:推进绿色建筑的发展是搞好资源综合利用, 建设节约型社会, 实现可持续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要求。

20世纪以来, 绿色建筑评价研究发展得非常快, 但是由于受到知识和技术的制约, 各国对建筑和环境的关系得认识还不完全, 与实际需要相比, 评价体系依然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以至于绿色建筑的价值没有得到客观、科学的体现。

本课题就是在分析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后, 运用价值工程等原理及方法对绿色建筑的价值进行深入的研究。

二、研究意义

绿色建筑是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然而, 现有的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没有很好地引导绿色建筑的发展, 它只是基于环境学家的角度对是否为“绿色建筑”进行了判定及对其等级进行了划分, 然而并没有对绿色建筑做出全面的评估。本论文的研究有如下意义:

1. 从建筑的角度研究分析, 同时考虑生态系统与城市基础设

施、生物学与非生物学等因素, 还涉及建筑环境综合评判中各种构成要素的质量标准如:建筑形态、使用方式、设施状况、营建过程、建筑材料、使用管理等对外部环境的影响, 以及舒适、健康的内部环境营造等等进行分析以得出绿色建筑的真正价值所在。

2. 从全寿命周期的角度出发, 考虑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投资及回

报, 检验各项绿色技术带来的效果, 包括对其在使用过程中运行费用的降低、节能效益, 甚至对人体健康、社会可持续发展影响, 对绿色建筑进行经济上评估。

3. 目前的几乎所有国家的评价指标体系均没有评价历史人文等

有关内容, 评价单从技术的角度入手, 回避了此类问题, 从而造成了内容的欠缺, 本论文将会考虑建筑和历史人文的平衡内容。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

发达国家和地区早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探索“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的发展战略与技术”, 成立了相关的技术协会、研发组织, 并研究制定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

(1) 英国的BREEM评估体系

英国建筑研究所 (BRE) 推出的BREEAM是各种评价系统中最著名的一个, 它于1990年首次推出, 是国际上第一套实际应用于市场和管理之中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最初, BREEAM的评价目标主要是办公建筑, 该机构同时为建筑师和开发商提供相关技术咨询, 目前该系统己在全球传播, 并被认为是评价一个建筑物环境质量和性能的工业标准。

(2) 美国的LEED绿色建筑等级体系

“LEED绿色建筑等级体系”由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于1993年开始着手制定 (1998年8月发布第一版, 2000年8月发布第二版) 。它受到英国BREEAM的启发, 主要用于评价美国商业 (办公建筑整体在全生命周期中的绿色生态表现。2000年3月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制定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第二版) (LEED GREEN BUILDING RATINGSYSTEM VERSION 2.0) , 旨在用成熟的或先进的工业原理、施工方法、材料和标准提高商业建筑的环境和经济性能, 为设计单位按照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要求进行设计提供指导。

(3) GBC绿色建筑挑战

“GBC绿色建筑挑战”发起于1996年, 当时有加、美、英、法等14个国家参加。两年间, 各参与国通过对多达35个项目进行研究和广泛交流, 最终确立了一个合理评价建筑物能量及环境特性的方法体系:GBTOOL, 目标是建立第二代建筑环境评价系统。1998年10月, 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了14国参加的绿色建筑国际会议“绿色建筑挑战98 (GBC98) ”, 在这次会议上研究成果得到了展示和总结。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建立一个国际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这一体系可以适应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各自的技术水平和建筑文化传统.

2. 国内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

绿色观念在我国起步较晚, 但是发展较快, 尤其是绿色建筑评价研究, 我国在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绿色评价体系之后, 已经推出一系列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有:

(1) 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

《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生态评估体系包括小区环境规划设计、能源和环境、室内环境质量、小区水环境、材料与资源等五大指标.经判断打分后上述五大指标体系得分都在60分以上则被认定为绿色生态住宅, 体系得分在80分以上者进行绿色生态住宅单项认定。

(2) 建设部征求意见稿《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2005年10月)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用于评价住宅建筑和办公建筑、商场、宾馆等公共建筑。《标准》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以下六大指标: (1) 节地与室外环境; (2) 节能与能源利用; (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5) 室内环境质量; (6) 运营管理 (住宅建筑) 、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 (公共建筑) 。

(3)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2006年6月)

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与运营管理或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 (公共建筑) 六类指标组成。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主要内容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环境保护, 注重以人为木, 强调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纵观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笔者主要发现如下几个问题:

(1) 在现有的各种评价系统中, 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基准, 每种评价系统选取的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法都大相径庭, 这就使得每种评价系统的使用都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2) 目前的国内外评价体系主要针对的是建筑单体, 主要从环境保护技术的角度入手来评价, 不是从系统的角度出发, 那么“绿色”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健康价值等没有得到明确的体现, 建筑的绿色评价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 量化确是不易但如缺乏社会生态和经济环境价值的平衡内容则“绿色建筑体系评价”, 是不全面。

绿色建筑智能化的价值 篇8

笔者在参与绿色建筑星级标识认证工作中发现, 由于一些与运营相关的项目在设计认证时不参评或无需提供数据证明, 因而不被重视, 而到运营认证时往往是困难重重。这就凸显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如何落实绿色建筑全面监测技术的措施。

1 智能化技术是支撑绿色建筑的重要基础

1.1 绿色建筑的运行管理

由于绿色建筑的运营管理需落实在物业管理的日常工作中, 绿色建筑的运营管理策略与目标需要在规划设计阶段中确定, 在运营过程中不断改进。

我国政府颁布的《物业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修改《物业管理条例》的决定、《物业服务收费管理办法》、《物业管理企业资质管理办法》等法规, 正在逐步规范物业管理行业。物业管理经营人受物业所有人的委托, 按照国家法律和管理标准及委托合同行使管理权, 运用现代维修养护技术, 以经济手段对物业及其周围环境的养护、修缮、经营, 并为使用人提供多方面的服务, 使物业发挥最大的使用价值和经济效益。

物业管理服务常规内容包括给排水、燃气、电力电讯、保安、绿化、保洁、停车、消防与电梯管理以及共用设施设备的日常维护等。而绿色建筑的运营管理与其不同, 相比之下有以下特点:

◆采用建筑全生命期成本分析方法, 制定绿色建筑运营管理策略与目标,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坚持“以人为本”, 为建筑物的使用者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生活与工作环境;

◆应用适宜技术、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 实施高效运营管理。

建筑物的运营管理是通过物业管理公司来实施的, 需要处理好使用者、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 既要为使用者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空间环境, 又要保护周围的自然环境, 做好节能、节水、节材与绿化等工作, 实现绿色建筑各项设计指标, 体现管理科学规范、服务优质高效。

虽然绿色建筑的运营管理工作已引起人们的重视, 但其建设方、设计方、施工方和物业服务方还是在工作上存在着脱节的现象。这需要建设方在建设阶段更多地考虑今后运营管理的总体要求与实施细节;需要物业服务企业在工程前期介入, 以保证相关工程竣工后的资料完整。目前大多物业企业的绿色运营服务观念尚未建立, 不少物业从业人员没有受过专业培训, 对掌握绿色建筑的运营管理, 特别是智能技术有困难。因此, 在绿色建筑的运营管理领域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推进。

1.2 绿色建筑中的智能化系统

近年来, 绿色建筑因符合中国政府可持续发展的国策及世界节能环保主流, 得到了快速发展, 无论是工程界还是房地产业都已经把绿色建筑的建设作为主要的工作内容。但是作为高新技术集成的产物, 绿色建筑在中国处于初级阶段, 就如20年前的智能建筑, 人们在以高涨的热情、前卫的理念去构造心中的理想物时, 往往缺失了科学的严谨性。

1.2.1 绿色建筑工程实践中的问题

在工程实践中, 由于各种功利的影响, 我们的行为往往在有意无意中出现了以下情况。

(1) 重形式与理念, 轻实效与长效

一些绿色建筑在建设时强化了绿色理念, 把各种绿色建材、绿色建筑设计方法、节能技术、节能设备等堆积组合在一幢孤立的建筑物中, 以此获取各类绿色建筑示范工程的称号, 但只是介绍理想的设计值或仿真结果还不够, 缺乏完整的测试数据与运行数据, 不能提供建设与运行的真实成本资料。

(2) 缺乏全生命周期成本的分析

现代社会中任何人工设施都需进行全生命周期的成本分析。根据其建设的投资与其全生命周期内维持功能的费用得到全生命周期的成本, 然后由该设施的收益进行投入产生的效果分析。

绿色建筑中使用节能环保设备及可再生能源设施的建设成本是很高的, 所有的设备寿命远低于建筑物的寿命, 因而运行维护的费用不菲。然而这些投入之后, 是否获得了预期的收益?设施投运后究竟节能多少?设施节能/产能的成本究竟是多少?设施运行有哪些环境代价?实在有许多说不清楚的问题。

1.2.2 绿色建筑运营管理的监测

绿色建筑运营管理的监测是为了保障其建设目标在运行中的实现, 通过实时运行的数据来分析建筑物的节能与环境保护的效能及缺陷。需要指出的是, 这一监测并非是对绿色建材与节能设施的性能测试, 而是从工程的整体来验证绿色建筑的实际效果。

(1) 监测内容

绿色建筑运行数据的监测大致分为:环境监测、能源监测和设施监测三类。

环境监测有室内外的温度、湿度、CO2、照度、户外风速与室内自然通风的空气流速等。

能源监测有建筑物的能源参数如电压、电流、电度 (分项计量值) 及其累计量、燃气耗量及其累计量、燃油耗量及其累计量、供水量及其累计量、区域提供的冷/热量及其累计量、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电量及其累计量与冷/热量及其累计量等。

设施监测有墙体内外侧的温度,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蓄电池电压与逆变器状态参数, 地/水源热泵机组的工作井与检测井的水温、水位及水质, 地源热泵机组土壤热交换器的压力损失, 地/水源热泵机组的进水温度与流量, 循环水的热量与释热量等。

(2) 监测技术

绿色建筑的监测内容主要是温度、湿度、照度、压力、流量、流速、电压、电流、电度、CO2、水质等。其中的冷量、热量则通常由温度、流量通过计算间接测量而得。虽然这些参数并不复杂, 而且测量的范围远比工业、航空、航天要小得多, 精度要求也不是很高, 但是由于检测场所的多样性, 对检测器的要求则有很大的差异。以温度检测器为例, 室内温度、送风温度、室外温度、冷冻水温度、墙体温度、水井温度、锅炉燃气温度等的测试, 需要选择不同类型、不同防护形式, 不同传感器的温度检测器, 甚至不同的测量原理。

绿色建筑的监测大多分为不同的专业测试系统, 不仅要准确地获取建筑内外的环境与设施运行数据, 而且要进行监测数据的初步处理。如建筑热耗测定中常用的热流计, 用来测量建筑物围护结构或各种保温材料的传热量及物理性能的参数;现场传热系数检测仪可实现不受季节限制的现场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检测。又如红外热像仪可远距离测定建筑物围护结构的热工缺陷 (如空洞、热桥、受潮、剥落等) , 测得的各种热像图可表征建筑构造的热工缺陷的位置和大小。部分监测数据则来源于设施, 其监控系统通过通信接口向监测平台传输。地源热泵、水源热泵、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等自身的专业监控系统, 为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而不断地采集相关数据。这些设备分布在建筑物内外, 将这些数据汇集在一起的最大困难是它们的监控系统往往是封闭的, 不能外传数据, 有的虽留有通信接口, 其协议却不愿公开, 需进行很大的投入才能破解这类信息孤岛, 否则要重复设置大量的探测器件。为降低绿色建筑与运行成本, 需要各类绿色建筑的设备制造商充分考虑与外界信息交互的设计。

1.2.3 绿色建筑运行数据的分析

绿色建筑在传统建筑的基础上设置了生态设施与节能设施, 更换了建材与建筑部品, 这无疑需增加建设成本。这类的投入增加可以获得生态环保效益, 其中降低运行成本, 也是人们所期望的, 但是对此的分析不应停留在设计目标与理论期望的阶段, 应通过绿色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的实际运行数据进行分析给出结论。

目前对于绿色建筑有众多的评估指标体系。如中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英国的“建筑环境评价方法”、美国的“LEED绿色建筑等级体系”、加拿大的“绿色建筑评价工具”和日本的CASBEE等。由于不同地区和国家的绿色建筑实例不一定具有可比性, 建立全球统一的绿色建筑性能参数指标和认证系统是困难的, 而且基于技术与商业的出发点不同也带来了评估方法的差异。近年来, 我国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基础上衍生出的医院建筑、工业建筑、办公建筑等绿色建筑评价细则, 正在以分类的形式细化评价方法, 成为更具操作性的工作指导。

绿色与低碳的实现是一个循环周期, 通过从测量数据、数据可视化、效果评估、数据分析、设计改善方案到实施改善方案的各个环节, 然后再回到测量数据, 开始第二个循环。在建筑物的运行期中, 这是一个无休止的工作循环, 因为建筑物的功能会有调整, 负荷是一个随机的过程, 设备系统有一个渐进的老化过程, 在每一次循环中总会发现各类情况与问题, 并对其进行优化改善。绿色与低碳的实现循环示意图如图1所示。

2 绿色建筑评价中的智能化技术

2006年颁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作为中国第一部绿色建筑标准, 以其专业技术的高度与符合国情的视角, 有力地引领了中国绿色建筑行业的发展。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从在北京连续举办七届国际绿色智能建筑与建筑节能论坛的盛况来看, 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发展可谓迅猛。尤其是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政府坚定的立场, 更推进了国内低碳城市与绿色建筑的建设。这意味着更多的绿色建筑将被设计、建造并投入使用, 大量的绿色建筑将为中国的节能减排做出巨大的贡献。如何评价绿色建筑的建设成果, 正确引导工程建设行为, 显得更为重要。

2.1 现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与智能化相关的条目

在绿色建筑标识审查工作中, 与建筑智能化相关的内容分布在整个《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内, 由于大多条文并未明确具体细节, 因此对相关条款难以定性或定量落实, 操作上呈现难控制状态。因没有具体的技术措施与管理模式的要求, 自然在评审中无法确定是否能有效实现该条款的目标。尤其是在工程设计阶段就处于含糊或缺位状态, 那么建成后投入运行时就难以实现了。

鉴于上述情况, 现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建筑智能化直接相关的条文作一些分析, 如表1所示。

2.2 绿色建筑评价过程中对智能化系统的要求

“绿色建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概念, 它贯穿于建筑物的规划、设计、建设、使用以及维护的全过程, 涵盖了建筑物的整个生命周期。“绿色建筑”注重与周边环境的和谐, 包括对日光利用、空气流通、景观环境等的综合考虑, 为使用居住者提供健康舒适的空间, 并对周边环境形成积极的影响。“绿色建筑”是关注建筑材料与能源的合理利用与节约, 因而在建筑物建造与使用过程的每个环节都能最大程度地节约能源与材料。“绿色建筑”将环保技术、节能技术、信息技术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用最新的理念, 最先进的技术去解决生态节能与居住舒适度的问题。总之“绿色建筑”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 与之共同构成和谐的有机系统。

目前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用能控制与能源管理的内容只是一般项, 控制力度低, 不能有效实现绿色建筑的目标。用能控制与能源管理在绿色建筑评价中应具有较高的权重, 才能引导设计者与建设者对此更加关注, 并切实地给予投入, 以确保实现绿色建筑的建设目标。

对环境监测与环保设施监控的智能化功能需要强化, 如水处理系统的运行管理, 虽然并未明显地出现在条文中, 但工程实践反映不论是雨污水处理, 还是景观水的控制, 如果缺失了智能监控, 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笔者最近走访了日本品川东口南地区的区域能源中心, 它装备有两台2000kW燃气透平机组、两台2500kVA发电机组、三台2000RT吸收式冷冻机组、一台1000RT吸收式冷冻机组、一台800RT吸收式冷冻机组等, 为12ha区域的建筑群提供冷水、热水与蒸汽。从运行的数据可见, 2005!2006年间, 能效发生了大幅提高。究其原因, 是2005年投入了完善的BA系统实行能源数据监测与分析, 改进了运行组织和方案, 通过机电设备运行指导与信息共享, 加强了大规模建筑设施的维护管理;在室内环境和服务性能方面, 权衡室内环境、服务性能与节能效果, 听取客户意见和积累各方面信息。

在节能节省资源方面, 进行了能源需求方的节能节省资源与能源供给方的节能节省资源;将节能成果“可视化”, 对能源消耗单位进行统计分析与CASBEE评价。这些工作的结果使整个区域能源中心的能效比从0.80提升到0.86。如图2所示。

从国内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执行来看, 需要在设置智能化功能时应针对不同类型 (公共建筑、住宅、既有建筑改造) 、不同目标 (星级) 的绿色建筑, 设置智能测控功能的最低标准, 以真实的数据反映绿色建筑的运行状态, 以有效的控制保障预期的目标实现, 用智能分析来不断提升绿色建筑的性能。

3 结束语

婺源古民居建筑遗产价值分析 篇9

1.1 婺源古民居现状

婺源境内的古民居建筑, 是中国现存古民居建筑中保存最多、最完整的地方之一。全境范围内依然保存着建于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 其中包括古桥梁建筑187座、古宗祠建筑113座、古府邸建筑28幢。婺源县内的古民居建筑, 其选址大都是面水背山的区域。村落的布局充分与周边的环境相结合, 前有小河流、水口景观、水口园林, 后有山上的郁郁葱葱的树林, 与整个古民居聚落浑然一体, 并历来得到很好的保护。婺源古民居在1992年建立自然保护区后, 山水林木、古民居、古祠堂、古府第、古楼台等, 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有12个古村落被评为全国民俗文化村, 评为中国最具有影响力乡村旅游目的地, 成了全国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县。

1.2 婺源古民居发展情况

从客观方面讲, 婺源虽然属于江西省境域内, 但历来却在古徽州地域文化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由于深受地域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状况、民俗文化、民风观念思想以及日常生活习惯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婺源文化正在渐渐消亡, 并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 婺源县内的年轻人大多前往沪宁杭经济发达地区工作。经过几年经济积累, 一部分年轻人永久居住在经济富裕的工作地区, 几乎很少有人回乡定居, 导致祖辈留下的文化遗产鲜有人继承, 许多特色习俗和民间绝活失去生存的源泉和空间。

从主观方面讲, 婺源古民居建筑大都楼层不高, 房门和窗户略小, 设计时没有专门的厨卫空间和用餐区域。伴随着当前的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物质文化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 对起居环境质量的要求同步提升, 特别注意房屋的采光、通风条件, 并设计出专门的厨卫空间和用餐空间。但是古民居的原始布局与现代人的需求存在矛盾, 难以满足日常的生活起居要求, 致使大多数居住在古民居里的人改造房屋的外在结构和内部空间布局。同时, 整体古民居村落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比较落后, 不能满足当下人们的生活需要, 比如交通不便、街道狭窄、环境脏乱、缺乏必要的公共的消防、用电设施等等。

2 古民居建筑遗产价值分析

古民居建筑是一种集建筑、艺术、雕刻、文物、地理、历史、地域文化等于一身的载体,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环境价值、科学价值、历史价值和情感价值等。

2.1 艺术价值

婺源古民居既体现了古徽州地域土木建筑文化的高超成就, 亦是民俗文化的杰出代表, 表达了古民居历代主人对建筑审美的艺术追求。婺源古民居建筑中的雕饰非常丰富, 以木雕为主, 辅以石雕、砖雕、堆塑和彩绘, 极为精美。婺源木雕驰誉天下, 集中了明清至民国的优秀作品, 在梁杨、斗拱、牛腿、门窗上无所不在, 人物、动物、花鸟均栩栩如生。尤其是装饰和雕刻在门板、窗户上的动物、植物以及寓意吉祥富贵的器件, 都是中国民间有谐音寓意的图案, 做工精致, 生动活泼。

位于李坑村的李翼高故居是婺源古民居建筑艺术价值的完美体现。故居内外装饰着精美的三雕艺术品, 行走于故居之内, 犹如步入雕刻艺术的大堂之中。在故居的檐角门牌之下, 垂花柱式门枋上配置着精美的砖雕, 下枋上雕刻有各色人物的图案、古代戏文图画, 雕刻绘声绘色, 颇有灵感;垂花柱的下方刻有荷莲, 唯美有色。整个房屋的的构造, 充分体现了婺源古代劳动人民的智能和技艺。

2.2 环境价值

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是婺源古民居建筑的建设宗旨, 讲究人、天、地的协调相融, 以期达到人的自我完善。婺源古民居村落的选址特别讲究风水脉络, 古民居的布局都非常注重人和周边的环境关系, 形成唯美的自然田园风光和和谐的原始村落风貌。婺源传统古民居建筑对自然环境的选择、利用和改造, 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选址和布局的“天人合一”思想。选择大环境, 注重小气候, 是婺源古民居建筑的整体特征, 讲究居住的生态环境, 对于我们今天的建筑选址和布局的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纵观婺源古民居建筑, 思溪延村的民居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结合最为完美。两村处于山水怀抱之间, 背倚火把山, 思溪河流经村落, 整个村落犹如一竹排依偎在思溪河畔。周围山高林盛, 绿树成荫, 各种珍贵植物种类遍布其中, 整个山体的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

2.3 科学价值

婺源古民居建筑不仅体现出高超的艺术造诣, 还含有极高的科学思想。其科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建筑的选址和房屋的内部布局两个方面。在选址方面, 婺源古村落建村依循风水地理五诀, 大致坐北朝南。择吉地而聚居, 补阙向善, 取吉向而利, 保持风水兴旺。尤其是对于水体的利用是徽州古民居的重要特色。建筑顺应地形, 依山傍水, 集中分散组织古民居内外空间, 将古民居建筑与大自然相容。

在房屋内部布局方面, 婺源古民居十非常看重庭院布局的营造, 充分利用“天井”拓展室内空间, 引入外部环境。天井的作用既可以避免夏日太阳直射, 又能将光线引入室内, 巧妙地处理了古民居的采光与通风问题;充分利用了因受热不均匀引起空气流动的原理。尤其是在夏天, 潮湿闷热, 天井地面的空气受热爬升, 引导室内的相对气温低的冷空气流动补充, 致使室温降低, 从而发挥气流流动对室内温度的自然调节作用。同时身处其中, 给人一种静谧恬静的氛围, 充分体现了人、自然环境、古民居三位一体的建筑设计思想。

2.4 历史价值

婺源古民居建筑作为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有其自带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是社会与它所在地区关系的基本表现。建于明朝末年的申明亭就是在当时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据史书记载:如果村中有人作恶, 就将其恶行书写出来, 张贴在亭中, 以达到惩戒的效果。李坑过去的村规民约颇多, 村民一般都能自觉遵守, 村中的建设和管理主要是宗祠负责, 但人多事情繁杂, 难免出现各种纠纷现象。遇到这种事情发生, 宗祠会在申明亭鸣锣聚众, 村里所有人都可参与评议, 大家公断是非曲折, 解决各种纠纷事件, 批评和惩罚违反规约的村民。

研究婺源古民居建筑主要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继承和发扬古徽州地域的传统建筑文化, 繁荣古建筑创作、不断丰富中华建筑文化的艺术宝库。对婺源具有深厚历史价值的古民居建筑进行文化与形态研究, 有利于发现和挖掘古民居建筑的遗产价值, 保护具有特定历史价值的传统古民居建筑的风貌格局, 并发掘历史信息及其所蕴涵的传统文化。

2.5 情感价值

婺源古民居建筑充分体现出对情感的表达, 也注重对情感的表现, 同时, 也注重对情感美的不懈追求。在婺源古民居建筑中处处都能看出人们对线条感的刻意追求, 屋宇的高墙顶是水平线, 墙面是垂直线, 坡屋面是弧线等等, 极易引起人们的情感体验。古民居建筑体现出来的天地相通的和谐观念、睦邻友善的观念、整体和谐唯美的观念、注重高超技艺的观念、崇文重学的观念等等, 都反映出人们的内心情感世界。

3 结论

婺源古民居建筑追求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对自然环境的选择、利用和改造, 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即将就“虽有人作, 宛自天开”的建筑布局思想。科学的布局与建筑形式是婺源古民居建筑的特色。古民居建筑是特定历史时期下的文化产物, 拥有其自身的历史文化价值, 即是特定文化下所固有的建筑和装修形式, 又是不同自然环境、历史条件、社会生活下人们生存方式和生活习惯的体现, 并凝结着婺源人民的深厚感情, 反映出人们的内心情感世界。

摘要:现存古民居建筑一般建成于明清时期, 大多以一个庞大的家族为体系组成, 村里有创业兴业的历史、有家族兴衰繁荣的记载、有祖上的遗训族规。选取江西婺源为实例研究地, 探讨徽州古民居建筑的遗产价值, 分析了婺源古民居建筑艺术、环境、科学、历史和情感五个方面的价值。

关键词:古民居建筑,遗产价值,江西婺源

参考文献

[1]张燕.徽州古建筑艺术遗产及其文化保护[J].艺术百家, 2005 (05) :117-122.

[2]宫强, 臧丽娜.论县古村落民居艺术与古民居保护[J].中国名城, 2009 (09) :44-49.

建筑价值 篇10

1.1 建筑钢材料性能检测

钢材料相当于建筑物的脊梁与骨架, 直接决定了整个建筑物的稳定性, 是建筑工程中非常关键的一项材料, 因此, 钢结构材料的性能至关重要。考虑到钢结构材料拥有极强的可塑性, 容易焊接, 且低温状态下脆性强等特点, 因此, 需从钢结构材料的强度、熔点与脆性等方面进行严格的鉴定与评估。检测人员在检测其性能时, 需详细采集钢结构材料各方面的数据, 如钢结构材料的生产时间、使用的生产技术、相关产品说明书等, 从而给钢结构材料性能的检测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同时, 在检测钢结构材料时, 还应查明其中的技术指标、屈服强度、反复弯曲、化学成分、冲击韧性以及冷变等一系列因素[1]。钢材料的检测方法有很多, 目前最为常用的一种检测方法是钢材料在弯曲性能上的检测, 这种检测方法能在准确检测钢筋原材料质量的同时, 还能准确检测出钢筋焊接接头的质量。钢筋的弯曲性能直接体现了钢材料力学性能的稳定性, 因此, 在检验钢材料弯曲性时往往会使用弯曲试验。通过在规定直径的弯心上将冷弯试验弯曲至90°或者是180°, 便可知试样有无裂缝及断裂等问题。

1.2 水泥材料性能检测

水泥材料被称作建筑物的“血肉”同样也是建筑工程中极为关键的一项材料, 不但整个工程质量都会受到水泥性能的直接影响, 还会间接影响到居住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在施工时, 应注意把控好水泥的调和比例, 一般来说, 相较于水泥水化水所需的水量, 调和水的所需水量明显更多, 且随着水泥硬化, 其多出的水分也会被隐藏入钢筋与集料的表层中, 甚至渗进混凝土表层, 导致水泥出现泌水状况。往往使用负压物理检测法来进行泌水性的检测。水泥的泌水性越高时, 钢筋结构与混凝土内的含水量也会随之增高, 抗冻、抗渗水性能则会随之下降, 耐腐蚀性能变差, 不利于建筑物的质量与安全;反之, 水泥泌水性越低就越容易保水, 相应的, 钢筋结构与混凝土内的含水量就随之下降, 便能有效实现抗冻、抗渗水等目的, 且耐腐蚀性更强。

1.3 砂和碎石的性能检测

砂是建筑施工中用得比较多的材料, 了解清楚砂的细度模数是配置好混凝土的前提。砂的颗粒精细程度是否达标, 关键在于砂本身的细密度, 而混凝土的强度则由砂的细度模数决定。中等强度的砂能配成高强度混凝土, 其细度模数在2.7左右[4]。同时, 混凝土的稳固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砂的坚固与稳定性, 选砂时应充分设想到砂的水位变化幅度, 以及砂中含有的腐蚀物质量是多少, 这样才能配出高性能的混凝土。

碎石也是工程建筑中比较常见的材料, 碎石空隙大, 具有极高的强度, 且渗透性能好, 因此可良好促进地基的抗压性。在建设地基时, 加入碎石材料能帮助地下水渗透与排放, 以免过多的地下水积压在一起而加速地下建筑物的腐蚀。在检测碎石性能时, 要同时考虑到碎石的密实度以及不同碎石颗粒形状与大小影响下的相对孔隙度[3], 孔隙比的相差比较微小, 然而却存在极大的密实度差异。因此, 在检测碎石的性能时, 应优先测量其相对密度, 从中获取有价值的参考数据, 加强测量碎石的渗透性。

2 建筑材料检测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价值

2.1 提升工程质量

整个建筑施工过程基本都由建筑材料组成, 材料性能及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着工程质量与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可以说建筑材料相当于整个建筑的施工基础, 只有打好基础, 才能促进后续的良性发展。因此, 确保建筑材料的质量达标是施工前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性能高, 质量好的建筑材料能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扩展建筑功能、延长建筑使用年限;与之相反, 若是使用了品质低劣的建筑材料, 不但会直接降低建筑物质量及其使用年限, 还会对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产生严重威胁, 从长远角度来说, 一旦工程因使用了低劣的建筑材料而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必然会给建筑企业带来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力, 企业公信力受损, 其经济效益必会随之大幅度下降。

比如, 2015年7月4日16时08分, 位于台州温岭市大溪镇佛陇村的温岭市捷宇鞋材有限公司发生厂房坍塌事故, 坍塌面积约2000余平方米。事故共造成14人死亡、33人受伤, 直接经济损失1100余万元。经查, 发现厂房坍塌的直接原因为厂房楼屋面荷载过大, 钢结构承载力不足, 致使房屋结构体系失稳造成厂房坍塌。建筑混凝土结构的构件断面尺寸、配筋及施工工艺由施工人员按经验确定, 所有建筑材料采购时均没有合格证和质保单, 也未进行任何材料进场检验和试块检测。因此, 想要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 必须严格把控好建筑材料质量及其检测。

2.2 有利于挑选质优价廉的原材料

可将对建筑材料的检测当做材料采购的门槛, 以检测结果为依据, 选择信誉、性能及质量都为优的材料供应商。同时, 材料检测机构能通过对材料进行科学的检测, 评定出材料性能及其经济性, 以帮助企业从中择优选出性价比最高, 物美价廉的建筑材料, 进一步完善材料采购方式。除此之外, 通过对材料性能及质量进行检测, 既能确保其符合规定的标准, 还能有效促进施工质量与施工效率的提升。比如, 施工现场会优先选用就地取材方式, 以降低运输成本与材料采购费用, 但就近的材料是否达标不得而知, 此时材料检测技术便得以凸显, 通过检测技术能直接判定就近材料是否符合相关技术标准, 检测技术在其中的作用非常关键[2]。再如, 施工时会考虑附近的水文地质特点, 这样才能选出正确的施工土场与施工机械, 施工场地的土样可经由材料检测技术做出分析, 判定其是否达到了相应的技术规范, 从而有利于规划处合理的施工计划。

2.3 促进新材料与新工艺的推广与应用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进程逐渐增快, 其中的新材料与新工艺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 而通过建筑材料检测技术, 能将更多现代化材料与工艺技术向建筑市场推广开, 并让更多的建筑企业与施工人员认识到这些新型材料、设备与工艺的科学、高效、实用性, 进一步促进施工企业的现代化及高速化进程。另外, 不同施工现场, 材料配比也会有相应的改变, 通过检测材料, 能根据材料的性能制定出最合适的材料配比方案, 并从中择优选出材料搭配及性价比最优的材料采购与应用方案。比如, 当前建筑行业中经常使用的保温节能材料、屋面节能材料及钢结构材料都属于节能环保材料, 经材料性能检测后便能代替传统的材料, 不但使用性能强, 还能实现节能环保的作用。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 人们生活质量在逐步上升, 越发重视建筑的质量与安全性能, 建筑材料的质量与安全性能也随之受到人们的关注。建筑材料涉及到众多的材料种类, 其中尤以钢结构、水泥、砂石等材料的性能检侧最为关键。在整个施工过程中, 作为技术性的工作种类, 材料检测具有提升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有利于挑选质优价廉的原材料、促进新材料与新工艺的推广与应用等重要价值, 可以说建筑材料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了工程质量的好坏以及施工工程与施工人员的安全。然而我国对建筑材料检测工作没有起到足够的重视, 施工中留下了不少的质量安全隐患, 因材料问题导致的安全事故比比皆是。针对于此, 建筑企业必须加强对材料检测的重视, 确保材料的检测审核过关, 才能为建筑的安全施工提供全程的保障。

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上升,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建筑行业的发展前景十分明朗, 人们对材料的质量安全性能越发重视, 而在建筑工程施工中, 建筑材料是其中的关键组成部分, 材料的性能是否达标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 应加强对材料的检测力度, 这样不但能确保工程施工安全与质量, 同时还能保障建筑居住者与使用者的人身财产安全。本文首先介绍了建筑材料检测类型, 即钢结构性能检测、水泥材料性能检测以及砂与碎石的性能检测, 之后就建筑工程中建筑材料的重要价值进行了相应的探析。

关键词:建筑材料检测,材料类型,建筑工程,价值

参考文献

[1]孙秀梅.对建筑材料检测的相关技术分析研究[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13, 20:216~217.

[2]聂均.论建筑材料检测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广东科技, 2013, 20:212+195.

[3]孙秀梅, 孙桂民.关于建筑材料检测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分析[J].城市建筑, 2013, 22:228~229.

[4]蒋晖.建筑材料检测中影响检测结果的关键因素分析[J].江西建材, 2016, 04:265+270.

青岛:百年老建筑里的价值观 篇11

但正是这段不足百年的殖民历史,为青岛留下了数百栋外观精美、构造结实的老建筑:基督教堂、圣弥厄尔天主教堂、总督府、花石楼……这些建筑群,构建了青岛的城市骨架,也诠释着青岛性格。

7月2日,本刊记者来到青岛,近距离感触异域建筑风情,寻找我的城。

教堂、名人故居里的人文悖论

7月的一天上午,市南区浙江路天主教堂前的广场上,来自山西的王涛专程携着他身穿婚纱的新娘在教堂前定格下一组幸福瞬间。教堂的工作人员告诉我说,这里平均每天约有100对身穿婚纱礼服的新人在这里留下精彩瞬间。

这是中国最负盛名的天主教堂之一,又名圣弥厄尔教堂,始建于1932年,于1934年竣工。由德国设计师毕娄哈依据哥德式和罗马式建筑风格而设计,希特勒派专人督建而成。该教堂最初计划建高百米,后适逢二战前欧洲局势紧张,希特勒严禁德国本土资金外流,指示重新修改图纸,即成现在规模。整座教堂以黄色花岗岩和钢筋混凝土砌成,表面雕以简洁优美的纹案。大门上方设一巨大玫瑰窗,两侧各耸立一座钟塔,塔身高56米,红瓦覆盖的锥形塔尖上各竖立一个4.5米高的巨大十字架,塔内悬有四口大钟,一旦钟乐鸣奏,声传数里之外。

天主教堂不远处的江苏路上的基督教堂为单钟楼式建筑,建在一座小山包上,位于数条道路的交会口,建筑与地形结合巧妙,设计上匠心独具。由于教堂的各种设施都在底层,建筑师设计了宽大的基座,使得旁边高耸的钟楼不显得过分引人注目,外墙的花岗岩保持开采时的自然形态,没有一丝加工的痕迹,檐口也仅仅是粗糙的隆起,墙面用原色抹粗灰泥,房顶是阴阳瓦交错铺盖,显得简朴而庄重。在钟楼的顶部,悬挂着一大二小的三口钟,旁边一块木牌上刻着“1909年安装”的字样。钟楼的三面各有一座机械式的报时钟,每当钟声响起,一公里外都可以听到。

走下山,步行转过一个S形陡坡,脚下的马路起了变化。这是城里仍然保留着的几条德国式“方石头”路面之一。在信号山的总督官邸建成前,福山支路5号曾是首任总督的临时住所。总督每天骑马上下班,因此在官邸旁修有马厩,从海边到官邸的这条路采用的是总督家乡道路的样式,用方石砌成。清代康有为在经过长期的海外流亡后,首次踏上青岛,便被这座红砖绿树的海滨城市吸引。几年后,当他第二次来到青岛,就买下了福山支路上的这座官邸,并将家人迁至青岛。

康有为故居入口处是一座凸出的大门,高高的三进式露天台阶体现着整个建筑的雄伟气势。小楼四周是宽大的敞廊,立面装饰较为简单,远远望去像一幅拼贴而成的图画,由于早期德式建筑大多缺乏建筑材料,屋顶采用的是中国红瓦。维修后的小楼按原有格局摆进了康家雕龙画凤式的明清老家具,还辟有“康有为生平图片展”及“康有为藏品珍品展”两个展室。康有为故居的工作人员介绍说,比起后期的德式别墅,小楼略显简朴,但这种四面为敞开廊式的单层建筑却是早期殖民地建筑中最典型的样式。

其实,福山路原为德国人别墅区,后不少名人与此结缘:康家对面是戏曲家宋春舫的私人图书馆“褐木庐”;福山路3号是沈从文先生在青岛大学任教时的旧宅;对面的“山屋”是文学家吴伯箫的故居;福山路1号是剧作家洪琛的故居。只可惜,而今“山屋”已拆。

据统计,现在青岛留有近300处、20多个国家风格的各式建筑,最多的当然还是德式建筑,经典的有如德国总督官邸旧址、花石楼等。他们在青岛得到了保存,也使青岛独具魅力。

老建筑造就青岛性格

谁如果想给青岛下一个定义,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有位严谨的学者曾沿青岛最老的地标栈桥,背朝大海向前走了半个多小时,感叹在德国小镇和中国破落县城间穿梭。

事实上,外人很难单纯从建筑风格、市民气息甚或女孩衣着来总结青岛属性。除季风更加明显外,它缺乏被一言概之的特质,矛盾性是无处不在的:这是一个总试图从自己身处的文化中挣扎出来,却从没真正走出去的海滨胜地;是一个自视不低,但在别人眼里总有点尴尬的副省级城市。或许,自德国人在上个世纪的黑暗年代里进入青岛港后,文化的分裂性就开始在这城市疯长。

在被德国占领之前,青岛所在地只是清政府在胶澳的海防口,住着数百渔民。1891年,清政府复时任登莱青兵备道兼东海关监督的盛宣怀上书,派登州总兵章高元率四个营军队,在青岛建炮垒设兵营,还在前海修了一座栈桥作为军用码头。可是,当德国人的大炮逼近胶州湾时,这位总兵大人未动一枪一炮,就将青岛拱手让给了藉口“巨野教案”而来的德国水兵。

青岛命运也由此改写,小渔村向殖民城市蜕变。

据日文《胶州湾》一书记载:“一八九九年德皇威廉二世命名胶州保护地的新市区为青岛”,这是青岛首次作为城市的记录。青岛市区选在西南海岸与山丘之间较平坦地段,从交通、环境、军事等方面来看,城市的选址都是最佳位置,德国人将青岛视为军事基地、进出口贸易港口和殖民地行政经济中心三者并重的现代殖民地城市。

1898年,清政府被迫与德国人签订《胶澳租借条约》,除整个胶州湾外,还将崂山湾东半岛、白沙河、女姑口,至胶州湾西部的灵山卫、薛家岛等都划入了“租借地”。次年,德国人宣布青岛为自由港。与此同时,一批德国一流的城市规划专家和建筑设计师来到青岛,按照19世纪末欧洲最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实地勘察设计,形成了青岛的城建规划。

而今,德国弗莱堡军事档案馆至今仍保存着青岛早期城市总体规划蓝图。

当时,殖民地政府的首任总督沛禄文提出:新城市要强调德国的民族特性,强调与中国城市的差异,新城市的建设要有现代风格。他幻想在中国建一座纯德国式的城市,成为展示德意志精神和德国在中国殖民地经济实力的象征。德国式的屋顶与高耸的塔楼高低相衬,错落有致,红砖取代了中国常见的青砖,建筑外墙以灰泥抹面后涂上明快的颜色。由于建筑法规禁用铁皮瓦楞,红瓦顶成了青岛的一大特色。

此后数年,青岛多次出现在德、日和民国政府间的交接协议中,但这并未妨碍各国建筑师云集青岛,掀起了青岛历史上继1910年后的又一次建筑高潮。八大关建筑群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可以说是集欧洲建筑艺术之大成。日本著名建筑师师内正堀看了八大关的众多庭院后,不无感慨地说:“青岛的建筑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建筑的丰收时代。”据说,青岛新城市规划中有专门一条:新建房屋必须与青岛现有的五种色彩相协调——红瓦屋顶,黄色沙滩和建筑立面,绿树,湛蓝的天空和碧蓝的大海。

东北老区工业建筑的历史价值 篇12

1.1868年到1936年晚清统治阶段

九台煤矿和手工业兴起,工业建筑处于萌芽时期,生产与办公空间往往结合利用,或直接利用原有建筑,建筑形式遵循中国传统样式。

2.1937年到1949年日本和民国晚期统治阶段

由于日本侵占东三省,这一时期日伪政府在九台大力兴建工厂,许多建筑在遵循当地建筑形式的基础上带有日式特点。建筑规模和空间形式也趋于专业化,更加符合不同工业的自身功能。

3. 新中国成立之后

国家五年计划的实施,极大加快九台工业发展步伐,这一时期九台新建更多工业建筑。建筑形式逐渐带有西式和苏式特点,整体形式较为简单,生产和办公空间分离。这一时期也是九台工业建筑发展较为迅速和成熟的阶段。

九台工业遗产种类繁多,规模普遍偏小,多数集中在20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以重工业为主。本论文对九台工业遗产现状普查从整体到局部,以工业门类为组,对工业遗产建构筑物的数量、大小、结构、材料等现状进行归类,如表2-1所示。

4. 结语

综上所述九台老工业主要有:煤矿、水泥厂、铸造厂、农机厂、印刷厂、化肥厂、食品厂等。主要分布在城东北工业区、沿河街工业区和营城煤机厂工业区,其中沿河街工业区和煤机厂工业区相对保存完整,少部分厂房在使用,目前老工业区在进行棚户区改造,部分工厂已拆除。现存厂房均为砖混,单层或两层。

摘要:九台市位于吉林省中部,处于长春市、吉林市两大中心城市之间的交通走廊地带和长吉经济圈的核心位置。是长吉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最重要结点和经济的集聚区。其工业发展较早,清末已有大大小小二百多处煤矿,煤矿上覆膨润土带动陶瓷、化工、建筑业发展。东北沦陷后成立株式会社,随着吉林省第一条铁路吉长铁路修建,兴建工厂,大办殖民企业。解放后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开始恢复生产,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已建有陶瓷厂、煤机厂、塑料制品厂等多处大中型工厂,并形成营城煤矿工业区。因此九台有很多旧的工厂、企业及水利设施,这些老的工业建筑有着重要的历史、社会、美学等方面价值。

上一篇:检验批验收下一篇:聚合物水泥防水砂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