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处理

2024-10-22

词汇处理(精选5篇)

词汇处理 篇1

摘要:对于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需求来说, 当前主流积极型英汉词典对词汇搭配的处理有诸多不足。该文分析了中国学生的学习难点, 提出了积极型英汉词典中词汇搭配信息处理的一般原则以及具体处理建议, 认为词典对词汇搭配的收录和处理应该有针对性, 在词目编排上应该易于查找, 其中应该特别体现积极型词典的“编码”功能, 并且通过释义、例证等多种手段使学习者避免常见搭配错误。

关键词:中国学习者,积极型英汉词典,词汇搭配,处理

早在1933年英语教学先驱H.E.Parmer就提出了搭配 (collocation) 这一概念[1], 之后语言学的很多领域都借用了这一提法, 在各个研究领域搭配的概念也不甚相同。该文所研究的是词汇搭配 (lexical collocation) , 简单来说, 就是相对固定并且经常在一起使用的一组词, 词汇搭配中的主要构成成分是实词。该文所指的搭配不包括语法搭配 (grammatical collocation) , 即传统教学法中的“句型”, 如“动词+不定式”, “动词+从句”和“形容词+介词”等。词汇搭配是语言学习的难点。Channell指出不少学习者知道了一个词的基本意义, 却不知道它如何跟别的词汇搭配使用[2];Howarth指出在词汇搭配中, 词汇组合中的成分不能随意更换[3], 比如“blow a fuse” (保险丝烧了) , 换掉其中的动词或名词都不可以, 所以词汇搭配在二语习得中是较难掌握和容易出错的部分。

积极型 (active) 英汉词典属于教学型 (pedagogical) 即学习型 (learner) 词典, 是指不仅帮助读者“解码 (decode) ”, 即查单词的意思, 并且有助于读者“编码 (encode) ”, 即用查到的词汇遣词造句的词典。目前的积极型英汉词典对词汇搭配的处理还有很多不足。根据雍和明对195名调查对象所做的统计, 高达56%的词典使用者是为了获取搭配信息, 说明读者对词典中的词汇搭配信息有迫切要求[4];另一方面, 吴文舜对台湾国立清华大学学生的一项英语词汇搭配能力测试表明, 大部分学生在选择词汇的搭配项时都有一定的困难, 甚至在查阅了某些词典之后仍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说明某些词典在处理词汇搭配方面非常薄弱, 不但编排混乱不易查找, 在“编码”功能方面更是不足[5]。

目前我国在积极型英汉词典的编纂理论上已有不少研究和论述, 但实践成果基本为零, 没有任何一部国产积极型英汉词典形成了品牌效应并得到读者的认可和追捧。国内市场主要由引进版词典统治, 然而引进版词典缺乏对中国学习者难点的针对性, 某些问题只能由国人自编的词典才能解决, 目前亟需这样的词典出现。

1中国学生词汇搭配难点分析

词典编纂实践应该从中国学习者的难点和需求出发。该文用桂诗春等人建立的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 (Chinese Learner English Corpus) (其中收录了语料100万词) [6]和文秋芳等人建立的中国学生英语口笔语语料库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 Corpus of Chinese Learners) (其中收录了口语语料100余万词, 笔语语料120万词) [7]为对象, 对其中的词汇搭配进行检索, 并对其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以上两个语料库是目前国内最权威的中国学习者语料库, 给我们的分析提供了充足的真实样本。据初步观察, 中国学生在词汇搭配方面的错误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1) 母语干扰, 例如汉语经常说“学习知识”, 而英文绝对不能说“learn knowledge”或“study knowledge”, 但语料库检索结果显示有近80%的学生选择了上述两个错误的搭配词。2) 过度概括。由于缺乏对英语惯用法的了解, 不少学习者从“strong tea”和“strong coffee”这样的正确搭配推断出了诸如“strong soup”之类的错误搭配。3) 混淆近义词。例如英语中有多个词表示各种各样的“群”, 而语料库显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只知道用“group”一个词, 而很多英语习惯搭配中却并不用“group”。如英语会说;“a shoal of fish”、“a flock of birds”和“a pack of wolves”等。4) 用词单调。如表达“解决问题”这一搭配, 在上述语料库中超过90%的学生只知道用“solve”一词, 几乎没有人使用诸如“resolve”、“settle”等可替换词。

进行词汇搭配错误分析研究, 从中找出中国学生的学习难点和易犯的错误, 给我们的词典编纂提供了依据。错误词汇搭配的反例, 包括其正确形式都应该被收录到词典当中, 并且作为处理的重点。

2词汇搭配在词典中的呈现

2.1突出积极型词典的“编码”功能

一个词在词典中应该放在什么位置?对词目词 (entry word) 来说这不成问题, 因为只需要按字母顺序排列就可以了, 但是对词汇搭配来说, 放在哪个词目下面却体现了其“编码”或“解码”的不同功能。词汇搭配是依附于词目词的, 由于词汇搭配由多个词构成, 究竟该放在那个词目词下面, 各个词典并无统一标准。词汇搭配由“中心词 (base) ”和“搭配词 (collocator) ”构成, 中心词是词汇搭配的语义中心, 如在“动词+名词”搭配中, 名词是中心词, 动词是搭配词;在“形容词+副词”搭配中, 形容词是中心词, 副词是搭配词。Benson指出把搭配放在搭配词词条下, 体现了词典的“解码”功能, 而把搭配放在中心词词条下, 则体现了词典的“编码”功能[8]。比如一个中国学生想知道“deal cards (发牌) ”这一搭配的意思, 一般来说会到第一个实词“deal” (搭配词) 下去查寻, 这就是一个“解码”过程;反之如果他想知道“发牌”用英语怎么说, 他只可能去“card” (中心词) 词条下寻找答案, 因为“发 (deal) ”对他来说是未知的, 这体现了词典的“编码”功能。根据初步调查, 目前常见的词典对这一问题的处理并无一定标准或标准混乱, 特别是“编码”功能不足。

国内市场基本被国际公认的“四大学习词典”所垄断, 即:《牛津高阶学习词典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第7版) 》、《朗文当代英语词典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第4版) 》、《剑桥高阶学习词典 (Cambridge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第3版) 》和《柯林斯COBUILD高阶学习词典 (Collins COBUIL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 Dictionary) 》。这些词典固然内容权威、质量上乘, 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 即:它们是为全世界的英语学习者而设计的, 并非针对中国学生。比如有些搭配对于英语为母语的人来说是自然而然的用法, 如:“draw a gun (拔出手枪) ”和“deal cards (发纸牌) ”, 但是对中国学生来说, 如果无人告知, 几乎不可能知道用上述两个动词。本研究随机选取了50个常用词汇搭配, 将这些搭配在上文提到的“四大学习词典”中检索, 发现有80%左右的搭配可以检索到 (收录在“中心词”和“搭配词”条目下的都算) , 也就是说有20%左右的搭配并没有被收录。在这被收录的80%的词汇搭配中, 其中只有大约30%的搭配出现在了“中心词”词条下, 也就是说绝大部分搭配只被收录在了“搭配词”词条下, 根据Benson的理论, 说明这些词典词汇搭配的“编码”功能严重不足。

在积极型英汉词典的编纂过程中, 我们不仅应该提供传统语文词典的“解码”功能, 更应该突出积极型词典的“编码”功能。对于一些容易造成困扰的搭配, 不仅仅要把它们收录在“搭配词 (collocator) ”词条下以实现词典基本的“解码”功能, 更要把它们收录在“中心词 (base) ”词条下以体现积极型词典的“编码”功能。当然, 为了避免重复和节省空间, 我们可以使用“参见”等方式处理此类情况。

2.2词汇搭配在词条内部的呈现

根据词典规模的大小, 可以从词条内部的不同方面提供词汇搭配信息。1) 通过词目词的释义。如:address:if you address an envelope, package etc, you write on it the name and address of the person you are sending it to.通过上述释义我们可以知道“address”一词可以跟“envelope”和“package”之类的词搭配。2) 通过例句, 并且在例句中可以对词汇搭配给予加粗或斜体等方式表示强调。3) 把重要的搭配单独列为义项。4) 单独提供搭配栏目, 把重要搭配单独做特殊排版处理。5) 提供错误提示, 把中国学生易犯的错误列出作为警示。如不少中国学生会把“take medicine (吃药) ”说成“eat medicine”, 这对母语为英语的人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固定用法, 对于中国学习者却是易犯错误。此类搭配错误应该在词典中主动提示。

3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发现, 英语词汇搭配本身的特点使其成为学习的难点, 而汉语母语的负迁移使中国学生在学习时容易犯某些错误。我们在编纂词典时要特别留心收录此类搭配, 并且借鉴学习者语料库的研究成果, 把中国学生的常见错误加以总结, 在词典中以各种方式提醒读者不要犯类似错误。传统语文词典只强调“解码”功能, 给读者提供词义即可。而积极型英汉词典要兼顾“编码”和“解码”功能。

参考文献

[1]Palmer H E.Second Interim Report on English Collocations, Submitted to the Tenth Annual Conference of English Teach-ers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Institute for Research in Eng-lish Teaching[M].Tokyo:Institute for Research in EnglishTeaching, 1933.

[2]Channell J.Applying Semantic Theory to Language Teaching[J].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 1981, 35:115-122.

[3]Howarth P.Phraseology in English Academic Writing:SomeImplications for Language Learning and Dictionary Making[M].Tubingen:Niemeyer, 1996.

[4]雍和明.交际词典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5]Wu W S.Lexical Collocations:One Way to Make Passive Vo-cabulary Active[C]//Papers from the Eleventh Conference on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Tai-pei:The Crane Publishing Co.Ltd, 1996:461-480.

[6]桂世春, 杨惠中.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7]文秋芳, 中国学生英语口笔语语料库[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

[8]Benson M.The structure of the collocational dictiona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xicography, 1989 (2) :1-14.

词汇处理 篇2

词汇是高中英语学习的重要部分,其量的大小与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成正比。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新教材对词汇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比旧教材,人教社新课标教材具有内容新且词汇量大的特点。学完该套教材,要求高中阶段学生毕业会考时学会使用2700个单词和300~400个习惯用语,综合语言能力较强的学生学会使用3300个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渗透词汇教学,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再度引起广大教师的思考。笔者认为,英语词汇仅靠学生记忆,教师讲解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多创设真实的情境,鼓励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活动中学习词汇。文章就如何在新教材听力任务中渗透词汇教学浅谈一些个人看法。

一 当前听力教学中词汇处理存在的误区

1.不做任何词汇处理,直接进入听力

很多老师觉得词汇处理费时又费力,听力前与其花时间去处理词汇,还不如让学生自己课外去记忆。作为作业之一,他们经常将听力中的重要词汇罗列在一起,让学生事先记忆单词。于是课堂上直接开始听力环节。殊不知,很多时候,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常因听不懂上下文的某些关键句子,从而影响了对关键信息的获取。

2.不挖掘教材资源,直接进入听力

为了让学生做好听力的心理准备,也有很多老师意识到听前情境设置的重要性。有时以today our listening topic is…或what do you know about…简单开始,但实施后发现收效甚微。造成这样的客观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些老师忽视教材上现有的图片,pre-listening 问题以及听力任务中的statements,很快会发现学生很难理解听力内容,有时甚至一开始听就不知所云。

二 听力教学中词汇处理建议

1.搭建直观脚手架,听前引词汇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支架式(scaffolding)教学。Scaffolding本意是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后用来形象地说明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引导着教学的进行,使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Slavin,1994)。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调控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并逐步地辅助其撤去支架,最后解决情境中的任务。听前,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引出听力中词汇,使学生心理上和认知上都做好听力的准备:

第一,可以利用教材中现有的问题,猜测可能会出现的词汇。如在教学新教材(NSEFC)必修二Unit 2 reading and listening about the story of Atlanta时,笔者利用读后的问题:What will happen during the race between Hippomones and Atlanta? How does the story end? 让学生对听力内容进行预测,引导说出相关词汇:run past/ by, pick up, in front of, catch up with, one after another, marry, get married to, live happily, be killed等,最终这些核心词汇自然地为听力活动作了铺垫。

第二,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图片或教师补充的图片进行词汇的导入。假如学生对听力的话题不熟悉时,教师可以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资源从而对词汇进行有效处理。如必修三Unit 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的听力内容是关于特立尼达岛的狂欢节。在学生对于该岛地理位置及相关文化背景知识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笔者让学生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观察教材上现有的图片,猜测可能发生的内容,写下相关的单词或词组,自然引出以下词汇:parade、dancers、musicians、carnival、ball、clothing、costume、dress up等。

第三,运用简笔画等直观的教学手段也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听力中的词汇。

又如,在教学必修二Unit 4 wildlife protection有关于已经灭绝的多多鸟的听力前,我给学生展示了一张清晰的图片,让他们回答问题:Looking at the picture, can you predict why the dodo might have become extinct? 引导学生根据多多鸟的身体特征说出与听力相关词汇:small weak wings、unable to fly、short legs、run slowly、be killed by man、hunt for、the species、die out、become extinct、disappear等,为接下来听力中更好理解多多鸟灭绝的原因做好铺垫,自然解决了教材上Comprehending的几个问题。

2.运用语境和构词,听中猜词义

词汇的意义需要在上下文中去理解和猜测。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过:词语要嵌在上下文里才有生命。听力中的词汇也不例外,换句话说,听力词汇的意义猜测不要孤立地呈现,而应千方百计地把词汇与句子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在语境中去观察单词词性,词义和用法。必修二Unit 5 music关于Freddy the frog的听力教学,内容说的是孤单的Freddy想结识其他朋友组建乐队的故事。其中有一段他的唱歌,语速快,词汇多,假如教师不处理好一些的词汇(如grow-up、knock into、appreciate、dip、self-assured、insecure)的话,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和听力效果。在播放音频材料前,我将部分生词编入一段话中,让学生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的意思。其中一段如下:Mr Bean is a grown-up but often behaves like a child;He once knocked into a tree and hurt himself;He dipped his head into the clear pool and fell into the water.I appreciate his funny behaviors and enjoyed the movie very much.领会生词意思后,教师立刻播放听力材料,复现这几个核心词,使得对生词用法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另外,有时适当利用一些构词法也能使词汇学习妙趣横生。仍以以上单元教学内容为例,我是这样处理核心词汇self-assured、insecure、lily leaf、independence:将这些词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观察词的结构。lily leaf=lily(睡莲)+leaf(叶子)、self-assured=self(自己的)+assured(确信)、independence=in(不)+dependence(依靠)、insecure=in(不)+secure(安全),实践表明,学生乐于接受这样的词汇学习方式。

3.设计多种活动,听后重使用

听力活动中词汇输出的方式多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看图说话、造句、编对话、复述、翻译、选词填空等任务来使用核心词汇。例如,Freddy the frog听力结束后要求学生将self-assured、insecure、depend等词填入新语境:Having practiced a lot, Tom was __self-assured__ to pass the driving test.However, his mother had no confidence in him because she felt very __insecure__ when sitting in his car.Though she was worried, she must encourage him to ___depend___ on himself this time.听力后, 发现类似的几个延伸练习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词汇,也让他们在学习词汇的过程中尝到了乐趣,效果不错。

最后,笔者认为听力中词汇教学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并不是每一个生词都需要在听力中渗透和处理。对于那些反复出现、影响学生理解、较难完成听力任务的生词和承载英美国家当地文化的词,教师需要精心处理,而专业或偏僻的词可以不要求学生掌握,听力教学后有一定的印象即可。其次,教师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切忌急功近利,以学生具体记住多少生词来衡量教学效果。最后,听力中词汇教学的关键还是在于教师是否有在听前、听中或听后精心设计有效的词汇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陈琦.认知结构理论与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

[2]陈琳、王蔷、程晓堂.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3]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中高级中学英语教科书(NSEFC)Book 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5]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中高级中学英语教科书(NSEFC)Book 3[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词汇处理 篇3

在目前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过程中,由于课堂时间紧任务重及教师教学观念的局限性,词汇教学面对两难的境地。通过对阅读课中词汇处理的课堂观察和访谈,我们发现阅读课的词汇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词汇教学的目标

所谓词汇教学目标,就是教师根据不同课型所确定的目标词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达到学生学习目标词汇的要求。也就是说,词汇教学目标包括了目标词汇的确定以及目标词汇的学习要求。因此,教师应该针对不同课型的词汇学习要求,设定明确、恰当的词汇教学目标。然而,在阅读课的词汇教学中,我发现很多教师缺乏词汇教学目标或词汇教学目标不明确,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1.目标缺乏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词汇教学与阅读教学是完全割裂开来的。作为第一课时的阅读课基本没有词汇教学目标,第二课时语言点处理才有词汇教学目标。而阅读课中对词汇科学有效的处理具有积极的意义。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次理解。如果教师在处理阅读课文时,忽略或回避对目标词汇的处理,将会影响学生对文本信息的正确解读,学生即使能回答教师针对文本所提出的表层问题,也未必能真正理解文本所要传递的信息,教师也就无法高效地完成阅读教学的目标。教师只有通过处理影响文字解码的关键词汇,为阅读活动扫除障碍,才能完成对文本深层次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的词汇附带习得。如果教师对文本中的目标词汇、目标词汇的学习要求都不清楚,就不可能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来完成对词汇的识记、领会、运用,从而实现阅读中词汇的附带习得。

2.目标不明确

Nation(2001)根据输入和输出理论将词汇分为“接受性词汇(receptive vocabulary)”和“产出性词汇(productive vocabulary)”。接受性词汇被认为是学习者在听力或阅读中能够理解掌握的词汇,而产出性词汇是学习者在口语或写作中能够灵活运用的词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在备课时,没有设置明确的词汇教学目标,目标词汇不突出。也没有明确哪些词汇属于接受性词汇,哪些词汇属于产出性词汇,也没有考虑在阅读教学的读前、读中、读后的环节中应该处理哪些词汇、又该如何处理,只是漫无目的教授生词。这种“眉毛胡子一把抓”“均衡发力”的做法,只会让学生抓不住重点。

二、词汇处理

1.阅读教学与词汇教学割裂开来,泾渭分明

为节省时间和保持阅读教学的完整性,很多教师往往习惯于将阅读教学和词汇教学一分为二。或是第一课时处理词汇,第二课时讲解阅读。具体做法,第一课时教师依照单词表领读单词,学生跟读,然后“就词讲词”,习惯性地将词汇的各种含义、用法、不同词性、搭配、相关词等一次性呈现给学生,详细讲解,面面俱到,让学生全部记下来。更有甚者,脱离课本,过度地扩展词汇,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这种做法看似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扫清了阅读中的词汇障碍,却将单词作为一个个孤立的成分,完全脱离语言环境,学生很难对语言的用法进行较深层次的理解和处理,也无法实现阅读中词汇的附带习得。此外,剥离语境的词汇学习,自然也不能促使学生在说和写的活动中有效输出。

或是第一课时进行阅读教学,词汇教学通常作为阅读教学的第二课时而孤立存在。有些教师只看重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即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故在阅读教学中完全不涉及词汇的处理,或只是“蜻蜓点水”式的处理方式,知道单词的读音、中文意思即可。有些教师采取“喧宾夺主”式的处理方式,过分重视知识点的处理,阅读文本只是作为知识点的载体而存在(如果一篇课文里的知识点多,教师会讲得津津乐道,一节课下来很充实,反之,则觉得没什么可讲的)。阅读中的词汇教学如果以学习词汇的用法为主,就会忽视学生分析、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影响阅读的速度和技能的应用。

教师没有把词汇教学和阅读教学结合起来,不能自然地将词汇教学渗透到阅读教学中,不利于学生在课文的语境中理解和记忆核心词汇。

2.用例句替代语篇,伪语境下进行词汇教学

认知心理学研究证实,词汇习得的主要途径是学习者不断与各种阅读语篇的接触。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当学习者获得比较系统的语篇知识后,语言学习中的词汇和语法知识等零散构建就有了一个可以依附的“坐标系”,各成分不但有自己的顺序定位,同时也形成了相互间的组合和聚合关系,共同组成了一个网络系统,信息不仅不易被遗忘还便于快速提取。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利用语篇提供的“上下文”(即“网络系统”),在语境中习得词汇。然而我发现多数教师在词汇的教学过程中方法单一,往往只通过试卷、教辅材料或词典中的例句的呈现作为语境输入的方式,或直接呈现,或英汉互译。而此时的课本往往就形同虚设,被搁置一边。结果学生误解例句即为语境,对词汇所使用的文化背景知识知之甚少。长期处于这种并不完整的、非真实的语境下,孤立地学习词汇,即便习得了词汇,也是没有“生命力”的。

三、词汇落实

1.任务设置不合理

阅读任务的设置是为了词汇目标的达成而服务的。如果任务没有针对词汇目标进行设置,不利于目标词汇在文本中的复现、循环,不利于目标词汇的巩固、提升,那么语言学习就达不到学以致用、有效输出的目的,因此,阅读任务的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阅读任务的设置无法促成词汇目标的达成。这也就是为什么学生虽记忆了大量单词,却无法正确应用的原因。

2.不符合认知规律

词汇研究者引入了“熟悉程度”这一概念,来描述词汇的活用与认知,以及阐述两者间的距离。词汇最初的认知程度为第一次接触一个单词,在某一语境中可以辨认该单词等。而较高的熟悉程度,即接近活用的认知水平,表现为掌握该词的发音、拼写、各种不同意义、以该词为中心的各种搭配及其用法。对于活用与认知之间的距离,不可能一成不变。这种距离可以分成几个阶段:首先是模仿,只是重复没有吸收,其次是对词汇的理解和边重复边吸收,最后是活用。

教学过程如果不符合认知规律,学生就不能很好的掌握词汇,自然不能有效输出。

“重阅读轻语言,重语言轻阅读”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应该将阅读教学与词汇教学有效结合,坚持以阅读材料为载体,以语境为依托,将词汇教学自然而然地渗透于文本的解读过程中。

参考文献

[1]陈颖, 探讨语境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3(4).

[2]张正恒,探究语境输入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研究[J],新课程学习(中),2013(1).

[3]王永,例句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河南农业,2013(12下).

[4]葛庆波,探索高中英语阅读课中的有效词汇教学[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2(3).

[5]孙福香,谈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目标词汇的处理[J],中学生英语,2014(9).

[6]董军红,高中英语阅读课中的词汇教学[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1).

[7]董军红,如何进行高中英语阅读课中的词汇教学[J],语数外学习·高中英语教学,2014(2).

[8]王艺婷,高中英语阅读课词汇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研究[D],[硕士论文],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0(6).

[9]路晴,词汇附带习得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硕士论文],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9(10).

[10]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6).

[11] 潘云梅,段湘萍,金敏子,黄剑茹,宋丽珍,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词汇处理:循环与提升[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6).

例谈高中英语读写课词汇的处理 篇4

2015年10月份, 笔者参加了一次同课异构的活动, 采用的也是读写课的模式, 本文将结合这堂读写课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读写课的词汇处理。当时笔者讲授的是牛津高中英语读本模块五“How to protect endangered animals”。本文的关键词是“protect endangered animals”。文章开头介绍了濒危动物面临的现状, 以及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随后, 作者用 “What follows are some typical methods of animal protection” 引出文章的主体——保护濒危动物的措施。在文章末尾, 作者告诉我们Protecting wild animals is not a person’s work; it needs the common effort of human beings all over the world”, 向全世界的人们发出呼吁“保护动物, 人人有责”。

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 笔者先对文中出现的生词进行预估, 并让班里的中等生提前阅读本文, 并划出生词, 然后经过比较和筛选, 最终确定本课要处理的生词。在PPT上, 给出这些单词的音标, 留给学生时间让他们自己在文中找出这些词汇, 阅读并且理解词汇。经过了这一过程, 学生初步掌握了这些生词的音、形、义。接下来的一张PPT是一个Paraphrase的练习。为了节省时间, 这一部分被设计成Match the new words with their English meanings的练习, 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的习惯。该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学会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和能力。

排除了文中生词的障碍以后, 笔者用词块整理的方法进行词汇的分类和汇总。这一步骤中, 笔者给了学生三个主题词块, 分别是“Current situations”, “Common pollutants ”, “Measures we can take”。在这一环节中, 学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不仅找出了文中出现的相关词汇, 而且还进行了扩充, 让大家耳目一新, 受益匪浅。这个环节笔者留给了学生5分钟的时间, 展示的过程采取的是两个小组PK的形式, 所扩充的词汇量远远超出了老师的想象。

接下来就是写作环节了。在这一环节中, 笔者没有采取多数老师使用的命题作文的形式。为了激发学生的热情, 笔者从文章最后一段的主旨“Protecting wild animals needs our common work” 入手, 给出了六种职业a peasant, a teacher, an environmentalist, a cleaner, a student, a spokesperson of UNEP让学生们准备一个2-3分钟的演讲稿, 并且在课上进行演讲, 说一说他们如果从事某种行业, 他们会采取什么措施来保护濒危动物。各小组所对应的职业是随机抽取的, 给学生们预留了一个大大的悬念, 学生早已摩拳擦掌, 跃跃欲试了。这一步骤的设计思路跟文本的构成基本相符, 这是本课所积累词汇的输出过程, 随机抽取任务和即时演讲的形式对学生来说无异于打了一针兴奋剂, 有一个外号叫做“奥巴马”的男生在演讲最后采用了排比的句式, 把这一堂课推向了高潮, 赢得了阵阵掌声。

英语读写课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 词汇即学即用的处理方式对于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其中, 学生对词汇的把握程度决定着一堂读写课的成败。只有通过词汇的有效循环和提升, 让学生对词汇的掌握达到熟能生巧的起步, 才能称得上一堂真正的读写课。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下足功夫, 设计出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 始终围绕读写课的教学目标, 让文本中的生词在这些活动中重复再现, 为最后的写作做好词汇方面铺垫。

参考文献

[1]潘云梅, 段湘萍, 金敏子, 黄剑茹, 宋丽珍.英语阅读教学中词汇处理:循环与提升.2013.

[2]王守民, 孙立民.从第十一届山东省高中英语优质课展评观摩活动看阅读教学中的问题[J].中小学外语教学 (中学篇) , 2015 (8) :21-25.

词汇处理 篇5

关键词:中国日报,中国文化特色,翻译策略,文化传播

1引言

《中国日报》是中国唯一进入国际主流社会、国外媒体转载率最高的英文日报, 也是中国了解世界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然而, 汉语文化和英语文化都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 它们在传播中都会形成各具文化特色的词汇。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是反映中国习俗和文化特征的词汇, 这些词汇涉及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中的民间或官方表达, 具有很高的社会文化价值和语言学价值。 (郭建中, 2000) 但这些词汇在翻译时并不能做到一一对应, 难点就在“文化”上, 翻译时如果处理不好, 容易造成文化误差。因此, 对译者而言绝非易事。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翻译中文化的传播, 译者必须深刻思考如何将源语言文化移植入目的语中去。

2样本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笔者从2014年和2015年《中国日报》网站中的数百篇报道中找到有代表性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153例, 研究表明, 《中国日报》中对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采用了以下的翻译方法: (1) 音译; (2) 音译加解释; (3) 直译; (4) 直译加解释; (5) 意译; (6) 一词多译。

2.1直译

直译也就是逐字翻译。这在翻译有关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词汇时经常用到。直译不仅能保留它的字面意思还反映出该词的文化特色。使用这一方法能使外国读者更方便地理解该词的意思又不破坏该词在源语言中的表达形式。比如:

Beijing wants to keep“APEC blue” (Nov.14, 2014, China Daily)

2014年11月, 北京举办APEC峰会期间, 由于对环境采取了严厉的监管措施, 北京地区的空气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因此被网友用“APEC蓝”来形容碧空万里。

The incentives for the incoming civil servants ranged from career dreams to the multiple welfare benefi ts and the consistent salary, known in China as the“iron rice bowl”.

此句中对“铁饭碗”的直译能更好地反映我们中国的文化, 也能让外国读者更好地吸收我们的文化, 而这一词汇已经被吸收入英语词汇, 成为一个外来词, 被广大外国读者所熟知。这也是我们传播中国文化的一种体现。以下的众多例子都采用了直译的方式。

Stock market roller coaster (股市过山车) (Dec.12, 2014, China Daily) 、protective umbrella (保护伞) (Dec.5, 2014, China Daily) 、Civilized traveling (文明出游) (Oct.10, 2014) 、The president’s set meal (习总套餐) (Oct.26, 2014) 、An eightpoint code to cut bureaucracy and maintain close ties with the people (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 (Nov.25, 2014) , core socialist values (核心社会价值观) (Jan.24, 2015) 。

2.2直译加解释

当直译不能很好地传达其意思时, 就要考虑使用直译加解释的方法。许多涉及文化内涵的新闻热词在使用了直译后还不能使外国读者理解其意思或可能对其意思产生误解时就要对该词汇加以描述使其在意义上与源语相对应。比如:

The“Belt and Road”initiatives–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21st Century Marine Silk Road–were put forward by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during overseas visits in 2013. (一带一路) (Feb.2, 2015)

汉语往往喜欢用简洁的语言来表达, 比如四字格较受欢迎, 像此句中的新闻热词“一带一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建设“一带”和“一路”的战略构想, 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文中破折号后面就是对一带一路的解释,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样读者对其内涵就更清楚了。这里用直译加解释的方法更合理有效地传递了有关中国的新闻信息。

2.3音译

音译即保留源语中词语的发音, 最常见的就是在翻译中国的人名、地名或中国文化中的特有事物时会采用, 一般都使用汉语拼音拼写的方式。这里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按照广东话的发音来拼写并被广泛认同的, 比如:Kung fu (功夫) (May, 7, 2014, China Daily) , Hong Kong (香港) (Nov.2, 2014, China Daily) , Confucius (孔子) (Nov.6, 2014, China Daily) , Kowtow (磕头) (Dec.12, 2014, China Daily) 等。另一种是按照标准汉语拼音来拼写, 像yin (阴) (Oct.21, 2014, China Daily) , yang (阳) (Oct.21, 2014, China Daily) , feng shui (风水) (Jan.3, 2014, China Daily) , Hutong (胡同) (Feb.24, 2014, China Daily) 。在《中国日报》中这些用汉语拼音拼写的词汇大多已经被作为外来词收入进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5th Edition) 等英语词典。 (许爱军, 2009) 这些表达方式对外国人来说已是相当熟悉, 不需要做任何解释就能明白。音译的好处是它能保留源语言的文化特色, 能提起外国读者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与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2.4音译加解释

这种方式指的是译者将汉语翻译成拼音并加上注释, 目的是让外国读者更清楚它的原始含义。译者可将解释视具体情况插入文本中作为补充信息。是否添加解释恰恰反映出译者对源语言的认知度。比如:

Th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which is responsible for drafting laws and regulations for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published a statement soliciting opinions about the proposal to add gold as a food additive to baijiu, a popular Chinese liquor, according to the Beijing Times on Tuesday on its website. (Feb.4, 2015, China Daily)

本例中介绍了在白酒中添加金箔的建议。译者对“白酒”一词做了解释说明, 它是“一种在中国很受欢迎的烈酒”, 而没有把“白酒”直接译为“liquor”或“wine”。因为考虑到外国读者可能对白酒缺少文化背景方面的认知, 会以为白酒只是酒类的一种而已, 而添加了注释后, 效果就完全不同了。又如:

A criminal ring selling the quotas of Beijing hukou, or household registrations, was cracked in recent days with 16offenders arrested or detained. (Aug.26, 2014, China Daily)

The latest reform to the gaokou, or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s, will be the biggest ever change to the way students are enrolled by universities since 1978. (Sep.9, 2014, China Daily)

上述句中的“户口”“高考”都是不折不扣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 《中国日报》将其音译并加以解释, 很好地传播了中国的文化, 有利于文化多元化的发展。 (张佩瑶, 2007) 而且英语作为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语言, 它已经是一个世界性的语言, 它在不断地吸收各种外来词汇, 来自法语、日语、意大利语、希腊语的词汇都可能成为它的新词汇, 而汉语作为外来词进入英语牛津词典的词就多达1189个, 居英语中外来词的第11位。 (李宗莹, 2009) 因此, 《中国日报》采用音译加解释的翻译策略, 也是为“世界英语”不断注入“中国元素”, 为世界英语的发展做出贡献。

2.5意译

上述翻译方法都可以归纳为异化法, 但对于另一些具有中国文化特色词汇很难都做到用异化的方法来解决, 因为无法将一些文化内涵翻译出来。这时就要使用同化的翻译方法, 而意译就是同化翻译法的一种。

对于一些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词汇的意译更有效地将其内涵传递给外国读者, 这种翻译法可能导致译文的冗长累赘, 降低译文与源语的对应性。 (高凤江, 2007) 因为中国读者与外国读者间存在着巨大的社会、文化差异, 所以意译有时比直译更合理, 但词汇的比喻意义却往往不能同时体现。例如:family reunion (骨肉团聚) (July 24, 2014, China Daily) , 没有直译成A is B’s fl esh或a reunion of flesh and bones, 因为这种翻译会使外国读者感到迷惑, 甚至恐惧。因此, 将其意译成family reunion虽然失去了原词汇中所包含的比喻涵义, 将家人比作为骨肉、手足之亲的意义得不到再现, 但还是最贴切的一种表达方式。

The accident occurred Wednesday night as tens of thousands of revellers assembled in Shanghai’s historic riverfront walk to watch a New Year skyline show in the Pudong fi nancial area opposite of Huangpu River. (Jan.1, 2015, China Daily)

上句中出现的“跨年灯光秀”也采用了意译的方法, 而没有直译成light show, 因为它并不是单单通过灯光来打造各种视觉影像, 而是以4D投影秀为主打并配有影像、激光、焰火等, 以黑色的天空为背景, 呈现给观众的视觉盛宴。再比如:families bereft of their only child (失独家庭) (Apr.21, 2014, China Daily) , Spring Festival travel rush (春运) (Feb.9, 2015, China Daily) , migrant workers (外来务工人员) (Aug.6, 2014, China Daily) , family plan (计划生育) (May 8, 2014, China Daily) 。

2.6一词多译

除了以上提到的五种译法外, 《中国日报》对汉文化词汇还采用一词多译法。比如:

On Thursday, police offi cer Cao Zhigang from the Beijing Public Security Bureau taught students basic self-defense tactics and told them not to take unlicensed taxis or venture out alone at night.

Cao told the students that if they have to take a so-called black cab, they should remember the car’s license plate number. (Oct.10, 2014, China Daily)

上述句子中译者对“黑车”这一词汇先用了意译法, 说明了“黑车”的性质, 然后用直译法, 反映了汉文化的语言特色。这样外国读者对“黑车”一词的意思就不会产生误解了, 同时又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贴切地表达了词语的内涵。

又如“反腐”一词, 《中国日报》将其翻译为antigraft和anti-corruption两种, 详见下文:

But those“good old days”are gone thanks to the harsh antigraft campaign and tight oversight. (Nov.27, 2014, China Daily)

The anti-corruption campaign is trying to squeeze the space available for officials to seek personal gain by abusing their power… (Sep.17, 2014, China Daily)

“反腐”按照字面意思翻译应该是anti-corruption。但反对腐败的核心是要治理贪污受贿等行为, 用graft这个词更准确、具体地体现了反腐的内容, 所以在《中国日报》中我们可以看到反腐一词很多时候都被译成antigraft。

Seeking asylum overseas with the wealth they have illicitly accumulated will likely not be so easy for corrupt offi cials in the near future.

…those corrupt elements who still harbor hopes they will fi nd a welcoming sanctuary overseas with their booty…

…spend the rest of their lives enjoying their ill-gotten gains. (Nov.18, 2014, China Daily)

上述句中“避难所”被译成asylum, sanctuary是为了避免重复, 增强文章的可读性。“非法所得”一词出现了三种不同的译法, 其中the wealth they have illicitly accumulated, ill-gotten gains是按源文化词的字面意思进行解释的翻译, 而booty采用了目的语文化中的词, 就是“赃物”的意思, 体现了语言的丰富多彩。

综上所述, 《中国日报》在处理汉文化词汇时采用了多种不同的译法, 有直译、直译加解释、音译、音译加解释、意译、一词多译。无论使用哪种方法, 目的都是为了消除文化差异, 所以在文化交流过程中, 这几种方法起到了相互补充的作用。笔者按其翻译方法进行了归纳统计, 见下表所示:

在翻译界有两种完全相反的翻译策略:一种是归化翻译法;一种是异化翻译法。它首先由Lawrence Venuti提出, Venuti首次将翻译研究提升到了社会文化的框架中去。 (王银泉, 2006) 归化就是把源语本土化, 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 主张译文尽量适应、照顾目的语读者的文化习惯, 替读者扫除语言文化障碍。异化是以源文化为归宿, 提倡译文应当尽量适应照顾源语的文化及原作者的遣词用字习惯。因此, 翻译不仅仅是词汇和意思的传递, 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 对于译者来说更要有精通双语的能力。

从翻译策略来看, 前面四种方法可以视为异化法, 第五种方法可归为归化法, 第六种方法是两者兼有之。从表上可见, 《中国日报》使用最多的翻译方法是“直译”, 前四种方法占到64%, 因此使用异化策略的比例是相当高的。

3结束语

综上所述, 翻译不仅是一个跨语言的活动, 更是一个跨文化的活动。就如郭建中所说:“翻译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促进文化交流。”在翻译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时, 一定要将文化元素考虑进去。在确保该词汇文化特色的同时将其转入目的语是衡量翻译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文化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能够接受吸收异族文化, 英语中出现大量的外来词本身就证明了这一点。因此, 在保证译文通顺并确保读者理解的前提下, 我们要有足够的信心采用以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来表达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

参考文献

[1]高凤江.汉译英中的中华文化失损问题[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外语版) , 2007 (6) .

[2]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

[3]李宗莹.从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看中国文化的输出[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5) :65-66.

[4]王银泉.“福娃”英译之争与文化负载词的汉英翻译策略[J].中国翻译, 2006.

[5]许爱军.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及其生存状态[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2) :110-115.

上一篇:大众传媒载体下一篇:卷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