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共享区域

2024-09-18

阅读共享区域(精选5篇)

阅读共享区域 篇1

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学习资源是多元多维的,具有开发的广域性。但是,由于区域性地理、社会、历史、人文环境的限定,学校之间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往往呈无序的状态,从而造成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认为:由于这些资源大多是属于区域性的,具有特定的地域文化特点;更适合于区域性的课程资源建设。在地方课程尚未成熟或还难以按照课程要求实施的时候,区域内的校本课程就应该实现有效的分享。那么,对于如何科学地建设校本课程并实现区域共享呢?我们的做法是,做好服务与指导,推进校本课程区域共享。

一、完善制度机制,为基层学校建设和共享校本课程提供优质服务

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区域共享,需要强有力的组织和富有成效的推进。作为区级教育行政部门,我们努力把“在常态的教育教学环境下,深化我区课程改革的工作系统”作为一个大的教育结构,坚持高效组织,加强制度建设,用不断完善的运行机制、动力机制、保障机制来推进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

1. 推进管理机制的建设,保证课改工作的统筹协调发展

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深入推进教育内涵发展,我们在上海二期课改启动之时,就成立了青浦区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教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领导小组由教育局局长任组长,组员由分管副局长、教育局各科室负责人和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组成,主要负责本区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决策、协调、评估、保障等工作。办公室成员主要由区教师进修学院各部门负责人和基地学校校长组成,主要负责课程建设、实施、评价等研究、实验、总结、反思、推广等工作。这两个组织随着工作重点的调整而不断充实、调整成员。由于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协同攻关,有效地凸现了区域课改的工作重点,使各项工作平稳有序推进。

2. 推进运行机制的建设,促进课程建设工作的有序和有效

在推进上海二期课改中,我们采取“扶植和推广并进、实践与研究同行”的工作策略,通过建立两个通道,完善运行机制。一是自上而下的通道,主要是区教育局进行整体规划,教研部门确定课程建设与教学研究的内容及重点,再通过区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与学校层层落实、细化。在实施过程中,区教育行政部门为深化课程改革,先后出台了《青浦区关于加强拓展型课程、研究型(探究型)课程的实施意见》《青浦区关于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若干意见》《青浦区中小学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学习活动的实施指南》等多条措施意见,从而引导基层学校充分发挥主体积极性,丰富课程结构。另一个是自下而上的通道,通过教育督导、教学视导和各种形式的调研,将学校课程建设方面的有效经验,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进行分析,并通过现场会的形式加以推广,发挥示范辐射引领作用。这种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构建的多元化、层次化教学管理组织结构,以及纵横相交、统分结合的运行方式,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畅通了管理和服务的路径,形成了促进课改纵深推进的合力。

3. 推进动力机制的建设,强调学校发展的自主和有为

为了能更好地促进学校的主动发展和区域共享优质资源,我们先后制定了《学校校本课程评估和推广方案》《青浦区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征集评选方案》等评价奖励制度,并在动态过程中始终坚持课改的价值取向,不断丰富评选活动的内涵,强调发展起点评价,以一种积极的、动态的、发展的眼光,重点衡量学生、教师和学校是否在原有基础上有新的发展和提高。

几年来,我区的发展性评价制度发挥了工作导向和动力传递的作用,强化了学校推进课改的责任,调动了学校的办学积极性和能动性,促进学校、教师自主发展。从2005年开始,我们在评选的基础上又在全区范围内推出了《乡土地理》《乡土历史》《我们的绿色家园》等六门课程,旨在为基层学校建设校本课程提供样式,使校本课程建设更具科学性和规范化。今年,我们又进一步陆续推出了十几门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通过网上课程资源库实现校际分享。

4. 推进保障机制的建设,优化校本课程实施的环境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高度关注教师成长、校本教研、氛围营造等方面的保障机制。根据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学管理的变化,我们编制了基于新课程理念的《青浦区中小学拓展型课程、研究型(探究型)课程教学常规》等工作文本,用于指导基层学校的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同时,我们也以课改基地学校为实验校,在学科建设与发展、学科课程设置、学分认定等方面进行试验研究,在比较成熟的基础上,将基地学校有效的实践转化为对区域性的整体要求,保证课程改革的平稳推进。在注重教育系统内部有效运作的同时,我们认为社会的支持是课程推进的有效保障,为此,我们命名了一批学生实践基地和教育基地,并研制课程实施方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经历。

二、注重工作策略,加强校本课程建设和实施的过程指导

经过这几年的实践探索,我区在课程建设与管理等方面逐渐取得一些经验。许多学校与教师正从一开始的无所适从到逐步朝着规范化、理性化方向发展,形成了一批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区的校本课程建设和实施终究仍处于实践的起始阶段,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课程建设科学性有待提高、课程定位出现误差、课程实施与目标要求尚有差距、教师专业素养还难以适应新的要求等。为此,我们的教研部门应注重指导策略,努力提高校本课程建设和实施的品质。

1. 落实课程常规,规范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实施

摸清情况是我们开展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为此,我们一方面通过调研和问卷,详细了解学校在课程管理、课程开发与实施、师资状况、教研活动等方面的情况,针对发现的问题开展实践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措施与建议。另一方面通过测评引导教师规范教学。为了进一步规范校本课程的实施,我们设计了“校本课程实施教师自评表”,期望通过评价教师来检测这类课程的教学质量,也希望通过具体的评价项目引导教师的教。

2. 培育典型,为校本课程规范实施导航

由于校本课程是近几年提出的课程类型,实施的成熟度尚不够,真正能供学校实施、课堂教学借鉴的可操作的资料不多。所以,我们非常注重课程资料的积累,并与基层教师共同创建了资源库。一方面,我们通过评选活动,将遴选出来的校本课程以规范化设计的要求与基层学校共同完善课程框架、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并在区域推广,发挥以典型引路的作用。另一方面,我们将活动中教师精心准备的课例、案例、教学设计以及学校课程方案、操作经验等归类放在网上供大家共享与参考。

3. 组织专题研讨活动,提供实践案例,推广实施经验

从实践来看,我区各中小学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是不均衡的。在近两年的教研过程中,我们感觉到很多薄弱学校并不是没有课程资源,而是不重视,或者也正在抓品牌特色,但不知道如何进行有机整合。为此,我区的教研部门多次组织不同专题的观摩研讨活动,为教师展示学校课程个性化做法,如青浦一中的“区域环境教育推进活动”、区实验中学的“校本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研讨活动”等,旨在让教师通过看一看、听一听他校的做法后再考虑本校该如何调整与完善校本课程的实施。

4. 引导课程实施研究,积累可行性经验

近年来,我区教研部门在“紧紧围绕影响课程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进行行动研究,积累可行性经验,为整体推进课程发展提供实践案例”的思路指导下,引导教师关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困惑进行实践研究,从中发现经验,形成解决问题的案例与策略,并汇编成册。通过研究与梳理总结,增强了教师的理解和领悟,也给教师的教学与研修提供了专业支持。

5. 注重培训,使校本课程成为区域资源

在校本课程的区域分享过程中,我们必须完成区域培训的任务。为此,拓展型课程、研究型(探究型)课程教研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教研员必须完成课程建设和实施的通识培训,校本课程的建设者和实施者则基于实践从课程建设的目标、课程的内容框架、课程实施的基本策略、课程评价的基本要求等方面进行案例式培训,使其他学校不仅拥有比较高位的课程资源,同时也有了具体实施和完善课程的操作路径。这些都为区域有效分享课程资源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区域医疗影像共享平台建设的探讨 篇2

关键词:区域医疗卫生,医疗影像,共享平台

1 区域医疗影像共享平台概述

区域医疗影像共享平台是指区域范围内多家医疗机构联网, 实现区域范围内医疗影像的集中存储和管理、医疗影像 (包括其他检查) 资料的全面共享, 可供卫生管理部门、疾控、临床、病人方便地调阅的网络信息系统。区域医疗影像信息系统作为区域卫生信息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实现医疗资源合理分配。

2 区域医疗影像共享平台建设原则

第一, 科学及标准性原则:整体系统将遵循DICOM 3.0、HL7、IHE、HIPAA安全责任法规、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ACR等国际标准, 符合卫生部《医院信息系统功能规范》。

第二, 实用性原则:充分满足社区医院对于医疗影像资源进行纵向整合的需求, 医疗影像科室内部管理统计等功能, 为领导提供查询, 为医、教、研、管提供快速、准确、实时的高质量的医疗影像及诊断报告及管理等综合信息。

第三, 整体性原则:遵循系统的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原则, 全面体现区域资源整合医疗影像系统功能, 分步实施各相关系统。

第四, 一致性原则:遵循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性和一致性原则, 区域资源整合医疗影像系统作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资源整合信息化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 应以EHR为中心, 使区域资源整合医疗影像系统和医院HIS完全无缝融合, 达到一次性医疗影像、诊断信息的调阅。充分体现以EHR为中心的医疗影像信息存储与共享。

3 区域医疗影像共享平台功能

区域医疗影像共享平台采用对市级以上医院数字化医疗影像及其报告、社区医疗影像及其报告数字化分步存储管理的方式, 实现医院与医院、医院与社区、社区与社区间影像及报告的互相调阅。通过与卫生信息平台的连接, 实现一方录入, 多方使用, 实现区域内医疗卫生信息共享和有效利用, 医疗卫生业务协同和科学整合, 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医疗卫生信息服务。一方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诊断水平;另一方面, 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切实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 改善民生。该系统主要包括:区域医疗影像存储数据中心与交换中心、社区医疗影像会诊中心、社区卫生服务医疗影像共享系统和医院医疗影像共享系统四大模块组成, 其功能如下:

第一, 区域医疗影像存储数据中心与交换中心:各医院、社区的医疗影像及视频信息, 如:CT、核磁共振、X数字医疗影像等, 应用PACS, 通过区域化多级分布式存储管理架构方式, 实现数字化传输、集中存储和管理调用, 使得数字医疗影像信息服务于各家医院、社区卫生机构、市民, 满足社会各方面对医疗影像数据的互联互通的需求。

第二, 社区医疗影像会诊中心:公立社区卫生机构的医疗影像图片上传到医疗影像会诊中心, 由会诊中心专家出具诊断报告, 并通过网络诊断结果回传到社区。充分利用卫生资源, 社区卫生机构不再聘用读片医生, 病人在社区卫生机构即可接受远地专家的会诊及其指导。

第三, 社区卫生服务医疗影像共享系统:将医疗影像查询模块嵌入在社区医生工作站, 向区域医疗影像共享平台执行查询, 获取查询结果, 医疗影像服务模块数据源数据写入医疗影像缓存, 并转换为医疗影像阅读器支持的格式, 工作站的医疗影像阅读器呈现获取到的医疗影像;另一方面, 社区医疗影像采集模块每日晚上将本社区当日医疗影像 (主要是PACS) 资料上传至区域医疗影像存储数据中心, 做到数据的共享。

第四, 医院医疗影像共享系统:将医疗影像查询模块嵌入在医生工作站, 向区域医疗影像共享平台执行查询, 获取查询结果, 医疗影像服务模块数据源数据写入医疗影像缓存, 并转换为医疗影像阅读器支持的格式, 工作站的医疗影像阅读器呈现获取到的医疗影像。考虑到医院医疗影像数据量较大, 各医院只上传医疗影像索引信息, 医院医疗影像数据索引采集模块, 将医院当日新增医疗影像数据上传至区域医疗影像存储数据中心, 做到数据共享。

4 区域医疗影像共享平台与HIS/EHR数据交换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EHR) 的影像上传途径:医院PACS或社区MINI-PACS接收到影像设备产生的影像并保存;由前置机提取影像的相关信息 (而不是影像本身) 发送到卫生信息中心。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EHR) 的影像访问途径:医院/社区卫生中心通过现有的区域医疗平台的EHR阅读界面从卫生信息中心查询病人及其医疗信息, 发出调阅影像的指令;通过卫生信息中心定位影像所在的医院 (或影像中心) , 通过该医院 (或影像中心) 的影像服务前置机, 响应用户指令, 从本处PACS里拉取影像;再由前置机生成用户视图, 通过卫生信息中心被EHR阅读器拉到用户界面显示。

远程影像诊断的影像传输途径:社区卫生中心生产的影像进入本地的MINI-PACS暂时保存;会诊中心的诊断终端可以立即从社区卫生中心的MINI-PACS拉取影像进行诊断并写报告;在空闲时段 (夜间) , 社区卫生中心的MINI-PACS把影像传送到影像中心长期保存;如果会诊中心再次需要病人的既往影像检查, 诊断终端从影像中心拉取。

医院内部影像的操作通过医院的PACS系统传输、存档、展示。

5 区域医疗影像共享平台效益分析

5.1 经济效益分析

区域医疗影像共享平台很好的改善了现有医疗资源缺乏的状况, 实现了各级医院机构区域影像信息共享, 加强了医学信息同城互认, 有效降低了社会医疗费用支出和医疗费用, 推进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节约了政府卫生资金投入。

5.2 社会效益分析

区域医疗影像共享平台进一步贯彻了惠及民生、服务优先的原则, 改善了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看病难, 看病贵”的现状, 加强了卫生资源纵向和横向的整合, 实现了医疗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信息共享, 加强了医疗机构之间的相互协作, 使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工与配合更加的科学和合理。

参考文献

[1]万莹.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协同平台技术研究及应用[J].中南大学.计算机技术, 2012.

[2]刘奇等.基于电子病历的远程区域医疗平台设计[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2009.

阅读共享区域 篇3

跳绳运动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唐宋明清都有记载。跳绳对促进人体的健康、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校从2004年起, 一直把跳绳作为校本课程开发进行研究, 至今已经近9年。先后建立了以开发和推广跳绳课程为导向的大课间、校本课程安排、擂台赛、节目编排等常规机制, 积累了丰富的课堂教学、跳绳群众活动的普及与提高、校本教材的编写、跳绳单元教学的设计, 跳绳与音乐、健美操的整合等资源, 教师的跳绳技术水平、教学理念等得到了提升。一方面, 据不完全统计, 近几年, 珠三角地区有20多所学校到我校交流, 我校派出交流20多次, 随着跳绳运动的健身价值和教育功能不断地被人们认识, 其越来越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地增加。预示着需要交流跳绳资源的体育爱好者越来越多。但是, 随着交流的增多, 逐步出现了资源的开发与共享不够系统、缺乏持续性、成本增加等问题, 因此, 探索出一条更加科学、有效的资源开发与共享机制, 显得十分必要。

2、研究过程

2010年至2012年, 依据资源共享理论、团体动力学理论、组织行为学理论的核心内容, 对资源共享的途径、方法、策略进行分析, 并运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阅卷调查等方法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 建立了“3+7”教育联盟、义务教育阶段骨干教师培训帮扶结队区域组织、跳之健文化俱乐部、广州市北部山区镇学科带头人对口帮扶区域组织等, 这些组织通过共同的目标和任务, 组成了区域跳绳资源开发与共享平台。以平台为桥梁, 进行了教学课例设计、研讨12次, 技术培训7次, 论坛3次。接待到校和派出师生交流16批次, 上展示课12节, 师生参加跳绳技能展示20多次。在实验的前期和后期, 分别对区域组织成员进行了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对跳绳技术掌握平均为56种, 跳绳基本知识的知晓率达100%, 通过共享平台参加活动达12400多人次。在区域跳绳资源共享中采用集中交流与虚拟环境交流相结合, QQ聊天工具、电话、邮箱、博客等成为实现跳绳资源共享常规模式。

3、结果与分析

3.1、构建培训内容架构, 夯实跳绳资源开发与共享理论基础

在研究过程中, 根据南方人身体特点, 跳绳技术发展规律, 构建了跳绳资源开发与共享的培训内容架构 (如表1所示) 。

通过此内容架构指导培训, 能够把跳绳技术动作从资源层面, 上升为目标层面。跳绳资源与学员之间构成了个体、组织与结构三者的稳定结构, 更加有利于学员的培训学习, 也能更大限度地发挥培训的效果。运用此模式培训了七批次教师, 人数达400多人, 培训学生12000多人次, 跳绳知晓率达100%, 提升了培训的理念, 丰富了培训的内涵, 提高了培训的效果, 为跳绳资源开发与共享奠定了坚实基础。

3.2、创新课例研讨模式, 奠定跳绳资源开发与共享的实践基础

在实践中, 运用“问题-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开展跳绳教学。其原理是:帮助学生根据学习任务, 建立学习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 把目标转化为一定的问题 (诱因)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或意向, 其机制是:提出问题, 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式提问, 引导学生思考;演示启发, 自主体验;讨论研究, 解决问题;归纳总结, 验证结论, 利用知识, 拓展迁移的循序渐进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虽然不同区域学生的基础不相同, 但是, 在实践中运用“问题-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建立了固定的模式流程。运用“问题-目标导学”教学, 同样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如;天河区柯木塱小学朱老师与萝岗区汤村小学李老师共同执教的主题《水平三跳长绳》;天河区柯木塱小学朱老师执教的《水平三跳交互绳》与本校陈老师执教的《水平二两人一绳》等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经过此流程的学习, 学生对所学习的技术动作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从而更易于掌握动作, 为跳绳资源开发与共享打下良好的基础。

3.3、运用项目管理模式, 搭建跳绳资源开发与共享的桥梁

一方面, 跳绳的资源非常庞大, 在互联网、图书馆、书店有大量的视频、文本、PPT等资源。据有关专家统计, 世界上的跳绳方法有700多种, 也有近1000多种的报导, 但是这么多的资源, 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统一的动作名称、学习教材和规律性呈现方式。另一方面, 参与跳绳培训、研讨、交流的人员众多, 以及其技术水平和对跳绳文化的理解参差不齐, 制约了跳绳资源开发与共享的发展。因此, 建立一个以跳绳为文化目标的团队、氛围 (场域) , 通过项目管理的方式, 对培训者和培训内容进行管理, 为参与者搭建一个稳定、系统跳绳资源开发与共享的桥梁, 显得非常重要。我们在考察跳绳的群众基础、地理条件等因素基础上, 制定了跳绳资源开发与共享的项目管理模式 (如表2所示) 。

运用项目管理模式把跳绳者按质和量进行分类管理, 把无序的参与者变为了有序, 把跳绳资源的承载者从被动变为主动, 为跳绳资源开发与共享搭建了科学的桥梁。

3.4、以构建特色为目标, 提高跳绳资源开发与共享的持续性

区域内各学校依据“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优化提升特色”的学校群众体育工作模式, 以及“问题-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开展跳绳运动, 区域内各校根据《跳绳资源开发与共享的跨校区域学习内容架构》、《项目管理跳绳资源开发与共享模式》构建学校的跳绳体育特色学校, 在构建过程中, 辅导老师把教学模式传授给参与培训的老师和学校, 参加培训学校及教师之间定期交流、开展研讨会、课例观摩等活动, 促进区域内教师和所在学校的资源共享, 带动了相关学校的发展。如:广州市萝岗区汤村小学, 2011年、2012年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获得萝岗区、广州市的一等奖, 学校跳绳队多次承担区的现场会和庆典活动展示。李老师依此模式的体育课多次在区内公开观摩, 录像课例也获得萝岗区的一等奖。又如:从化市鳌头镇的人和小学等9所小学, 本学期运用此模式推广跳绳教学, 设计并推广大课间体育活动, 构建了体育特色学校。

3.5、运用信息技术工具, 实现跳绳资源开发与共享的常态化

随着教育信息化在学校的推广应用, 云技术带给跳绳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共享革命性变革。因此, 充分运用教育博客、QQ群组、电子邮箱、360云盘等云计算技术, 可以自主、自由地把教育技术转化为云技术, 在虚拟的教育环境中实现跳绳资源的开发与共享。如:通过QQ群组进行校际间的科组研讨时, 聊天记录就是客观的研讨记录, 并可以查看回溯;视频或音频的交流, 使原来刻板的教学研讨、技术交流时变得亲切, 既减少了花在交通方面的时间;便利的截图功能也使研讨的焦点更为集中, 效率更高。更有利于实现观点交流的常态化。如:以天河部落为平台的《广州跳绳联盟群组》, 开展跳绳特色的学校, 以博客群组为平台, 以跳绳技术交流, 资源共享为目标, 在虚拟环境中形成一个共享的平台, 通过这个平台实现资源开发与共享的常态化。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在以跨校区域为桥梁的基础上, 构建区域跳绳学习内容架构, 以项目管理为桥梁, 以构建特色学校为目标, 辅之以云技术的校外资源交流模式, 是实现跳绳资源开发与共享的有效机制。

4.2、建议

建立区域组织标准, 以便在开展区域组织活动时, 更加规范有效。拓宽途径, 把QQ视频、博客平台的即时功能开发出来, 有利于实现交流的即时性。

参考文献

[1]广州市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科教师第二期培训体育学科工作方案[G].广州:广州市教育局音体美科, 2009.

[2]广州市中小学体育学科农村地区第二批骨干教师培训工作结题总结[G].广州:广州市教育局音体美科, 2011.

[3]2012年广州市教育局对口帮扶我市北部山区镇师资培训工作计划[G].广州:广州市教育局, 2012.

[4]印发关于切实保证广州市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穗教体卫艺 (2012) 2号[G].广州:广州市教育局, 2012.

[5]黄群玲.夏义山.余少媚.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途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0, (4) .

[6]朱越强.学校与社团合作, 深化新课程改革—课程开发实验成果“主题资源开发”的实践与应用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 (9) .

阅读共享区域 篇4

气象信息资料的处理、加工和共享是基本气象业务的重要内容, 是支撑基本气象业务、气象科研、公共气象服务、行业气象服务和专项气象服务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工作。经过多年的气象现代化建设, 辽宁省气象局已构建了包括地面气象站、高空气象站、新一代天气雷达、自动气象站、闪电定位系统、GPS/MET、风廓线雷达、自动土壤水分站、大气成分等探测设备的大气探测网。每天通过CMACast接收大量的全球、全国范围的地面、高空观测资料以及中国气象局、欧洲气象中心、日本气象厅、德国气象局、美国气象局发布的全球模式中期数值预报产品。这些资料已经在我省各级气象台站得到广泛应用, 在提高我省气象预测预报水平, 增强气象防灾减灾服务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东北区域气象信息共享平台以满足辽宁省气象防灾减灾业务应用为出发点, 依托现有气象业务系统和气象专用网络以及互联网络, 通过建设东北区域气象信息共享平台, 实现气象综合观测数据、公共服务产品、区域指导产品、业务管理信息以及业务监控信息等5类信息的共享, 为预报预测业务、气象服务、科研工作以及信息传输提供技术支撑。本系统在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 以现代计算机软件技术、大型网络数据库技术、Internet网络通讯技术开发建设统一规范、实用实时、安全可靠、灵活可扩充的共享平台。

2 关键技术

2.1 ASP.net

ASP.NET是创建动态Web页的一种强大的服务器端技术, 它是Microsoft.NET Framework中一套用于生成Web应用程序和Web服务的技术。ASP.NET页在服务器上执行, 并生成发送到桌面或浏览器的标记 (如HTML、XML或者WML) 。可以使用任何.NET兼容语言 (比如Visual Basic、C#) 编写Web服务文件中的服务器端 (而不是客户端) 逻辑。ASP.NET页使用一种由事件驱动的、已编译的编程模型, 这种模型可以提高性能并支持将用户界面层同应用程序逻辑层相隔离。

2.2 ADO.net

ADO.NET (ActiveX Data Object.NET) 是Microsoft公司开发的用于数据库连接的一套组件模型, 是ADO的升级版本。由于ADO.NET组件模型很好地融入了.NET Framework, 所以拥有.NET Framework的平台无关、高效等特性。程序员能使用ADO.NET组件模型, 方便高效地连接和访问数据库。

3 东北区域气象信息共享平台设计与实现

系统共分为后台数据库、服务程序、WEB显示三大部分。具体功能如下:

1) 数据库设计

后台数据库采用MS SQL Server 2008, 主要数据表如下:

(a) 表User Info用来存储用户信息。

(b) 表File Data用来存储共享信息元数据信息。

(c) 表Product Info用来存储管理策略信息。

(d) 表Product List用来存储用户定制栏目信息。

2) 服务程序

(a) 资料监控服务 (主要功能:监控平台数据传输目录的文件改变, 将文件元数据信息写入后台数据库。)

(b) 文件转储服务 (主要功能:根据平台用户自定的文件存储策略, 对历史文件进行存储管理。)

3) Web页面显示

(1) 数据展示页面

该系统框架的设计满足了气象信息的复杂展示需求。

(a) 气象信息分类、级别及名称的复杂性。

(b) 观测信息和预报信息的差异性。

(c) 气象信息在垂直方向的层次性。

(d) 同一气象信息数据格式的多样性。

(e) 气象信息在时间序列方面的连续性。

(2) 后台管理页面

共享平台业务系统由系统管理员实行统一管理;信息共享工作由各单位的数据管理员分别完成。系统管理员统一设置操作界面的信息栏目结构, 数据管理员分别设置气象信息的共享展示方式。

4 结束语

东北区域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充分考虑将来应用和管理中的技术需求;系统结构科学合理, 系统的可扩展性强;充分考虑气象信息表现形式的多样化, 界面布局、设计要符合用户的操作习惯;气象信息分类合理、产品丰富、实时性强;可以满足不同岗位工作人员的应用需要, 是一个服务于东北区域气象中心各级业务和管理人员的通用型综合业务平台。

参考文献

[1]邓莉, 王国复, 孙超, 等.基本气象资料共享系统建设[J].应用气象学报, 2004, 15 (增刊) .

[2]Dino Esposito.ASP.NET 2.0技术内幕[M].施平安, 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3]胡勇辉, 曹倬瑝, 兰湘涛.ASP.NET开发实战详解:入门、模块、系统[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

区域图书馆资源共享模式研究 篇5

一、区域图书馆资源共享模式的建设内容

1. 网络化信息平台。

图书馆管理系统的高度网络化和集成化是进行资源共享最基本的前提条件。由此可见, 图书馆发展网络重要性, 能否有效利用网络技术来为图书馆整合信息资源服务, 关系到区域图书馆资源共享工作是否能够顺利开展。目前, 通过网络技术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信息的共享和互换, 区域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 根据区域间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现状, 搭建符合本地实际的网络化信息平台, 这不仅可保证图书馆能够获得技术支持, 同时也有利于资源共享。

2. 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区域间每一个图书馆都会有自己特有的资源优势, 图书馆进行资源共享的目的就是综合各图书馆的优势资源, 为用户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 因此, 区域图书馆之间应该进行科学的统筹安排和分工协作, 各个图书馆应在保证馆藏结构总体平衡的前提下, 充分壮大本馆的优势信息资源。例如, 如果某一图书馆的特色资源是古文献, 那么该图书馆应在保证其他文献资源基本满足客户需要的前提下, 重点保证古文献资源收藏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加大对各种古文献资源的收藏力度, 争取使古文献资源能够达到研究级, 这就是建立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重要意义。

3. 信息资源和读者资源。

信息资源和读者资源是图书馆建设最需要关注的两个方面, 信息资源的提升可以带来大量的读者资源, 而读者资源的增加又会反过来促进信息资源的建设。因此区域间图书馆资源共享模式的建设一定要注意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可以由信息资源共享中心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管理、统一包装、统一宣传, 从而提高信息资源的质量。读者资源是信息资源的服务对象, 服务读者是信息资源建设的终极目的。

二、常见的区域间图书馆资源共享模式

1. 文献传递模式。

最早出现的区域间图书馆资源共享活动主要是通过合作藏书和馆际互借的方式来实现, 这种方式虽然具有一定的效果,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人们对信息的基本需求, 即使文献资源共享活动中一些常见的问题亦无法用上述手段加以解决, 例如, 如果采用馆际互借的方式进行资源共享, 首先一个无法克服的问题就是时空障碍。然而在网络时代时空的界限已经被突破, 通过文献传递读者可以轻松获得自己所需信息资源。文献传递是将用户所需的文献复制品以有效的方式和合理的费用, 直接或间接传递给用户的一种非返还式的文献提供服务, 它具有快速、高效、简便的特点。现代意义的文献传递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从馆际互借发展而来, 但又优于馆际互借的一种服务。通过开展文献传递服务, 不仅缓解了图书馆经费、资源不足与读者日益增长的文献需求之间的矛盾, 也对教学科研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文献传递不仅包括图书馆传统服务, 还包括一些在网络时代才出现的新服务, 如远程的传递、结算或收费。在互联网还不曾普及的情况下, 馆际互借是资源共享的必然选择, 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网络化、数字化技术飞速发展, 图书馆资源共享所能采取的方式也是日趋多样化。文献传递模式凭借更加灵活, 更加高效的优点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空间, 并成为目前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主流模式。尽管文献传递模式中传递者对传递物并不具有所有权, 但是通过文献传递却可以降低读者获取资源的成本。如果没有文献传递系统, 读者通过文献检索系统得到文献的信息后, 要么无法得到原始文献, 要么必须以很高的成本去进行购买, 这样信息资源的价值就不能够得到有效地发挥。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文献传递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条件, 文献传递的商业运作也有了一定发展, 目前最有影响力的商业化文献传递就是CDD。

2. 书目信息模式。

随着机读编目格式标准的应用和推广, 图书馆之间资源共享又产生了新模式。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的普及使得这种资源共享方式迅速发展。机读编目格式标准的建立推动了书目共同体的产生, 书目共同体是一种新型的文献资源共享协作组织。与传统的馆际互借共享资源模式相比, 它有两个突出优势:一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 该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均具有高效率, 通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提供准确高效的书目查询, 同时利用快捷的现代物流传送图书, 图书馆之间的协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二是通过书目共享, 图书馆之间互利互惠, 由共同体统一进行经济结算, 从而形成对协作馆的一种软性约束。一个馆买一种文献, 避免了无谓的浪费, 提高了文献的利用率。

3. 区域协作模式。

区域协作既包括区域内协作也包括区域间协作。区域内协作即纵向联系, 主要是指图书情报及信息机构之间的合作;区域间协作是指横向联系, 包括国与国之间, 地区与地区之间, 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合作, 通过合作的方式达到功能互补和资源互补的目的。除了通过行业、地区进行统一购买, 一些图书馆之间也可以参与万方、知网等特色全文数据库的构建, 为他们提供资源, 从而实现共建共享;一些规模较大、服务质量好、管理能力强、资源较为丰富的图书馆通过公开检索系统向公众开放馆藏资源检索, 并根据读者文献资源需求的具体要求, 利用电子邮件等互联网技术方式将用户所需信息在最短的时间内发送到用户指定的接收地址。

4. 协调采购模式。

随着纸质图书与数字资源价格的上涨, 协调采购已经成为区域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又一模式。当然协调采购要充分考虑到地域限制的影响, 协议采购主要以地区联盟方式进行, 这样可以节约成本。数据库资源的采购可以实施联合购买策略, 以省、地区、行业集团采购的方式为主。从而避免数字资源的闲置, 促进图书馆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目前数据库资源基本呈现寡头垄断的趋势, 几家有影响力的公司如万方、知网等占据了市场的大部分份额, 具有较高的竞价能力, 只有通过买方市场联合, 才能实现图书馆在购买资源谈判时的优势地位, 从而增强竞价能力, 有效地抑制了文献资源供应价格的上涨。

三、区域图书馆资源共享模式构建策略

1. 优化内部协调与外部补偿机制。

区域间图书馆资源共享需要考虑到各图书馆在文献资源结构、数量以及读者数量、经济来源等方面的不同, 每家图书馆对共享系统的具体要求都不尽相同。因此资源共享模式建立的过程中, 平衡各成员馆相互间的资源和权益成为管理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只有综合考虑各成员馆在管理制度、人力资源、数字技术等诸多方面的巨大差异性, 才能建立和完善共享模式的资源利用及内部分配制度, 各成员馆要认同共同制定的合作共享策略、服务方式、及人员管理制度。各图书馆在保持各自的独特信息资源优势的同时, 要注意建立图书馆之间的互助合作。通过采取科学合理的分工协作制度形成有力的资源保障机制, 以解决资源共享中因需及时更新而产生的各种问题, 从而使有限资源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信息资源需求, 并使社会福利最大化。

2. 加强市场运作和政府投入的结合。

图书馆资源共享模式的建立不但需要引入市场机制, 更需要政府进行牵头协调及投入。通过采用市场化的经营运作模式可以进一步明确资源的所有权关系, 成员馆之间的权利与义务, 克服传统行政管理协调分配的低效率。当前的外部技术环境已经为区域图书馆资源共享模式的建立在数据库建设以及网络运作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市场营销在产品的价格、渠道、促销等方面进行整合, 从而满足用户群日趋多元化的信息需求, 进一步降低成本, 扩大资源利用率。与此同时, 区域间图书馆资源共享模式的建立也离不开政府方面的政策支持和投入, 政府投入方式可以灵活多样, 例如可以采用财政补贴的模式补贴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投入, 综合采取各种措施使更多的图书馆在资源共享的过程中获得更多利益。市场化经营与政府投入两种方式相结合, 充分发挥二者的长处, 实现成员馆在资源共享、规模扩张和资金利用等方面良性循环, 从而进一步增强各图书馆能够可持续发展。

3. 促进资源共享与图书馆系统服务提供商的结合。

将传统图书馆工作流程和管理进行简单的整合是当前大多数图书馆管理系统的现状, 这样的管理系统根本不能适应网络环境下区域图书馆资源共享的需要。要想适合网络时代下图书馆资源共享的需要, 必须要对图书馆进行业务流程重组, 建立资源共享软件。与系统服务提供商之间的合作也应加强, 要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 要认识到用户本地化服务及系统功能的缺陷给图书馆的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尽最大可能利用网络资源。运用统一平台检索技术对各类馆藏数据库进行检索。通过开展馆际之间的数据资源共享, 促进各馆数据库的有效检索。各个图书馆之间要加强横向联系与合作, 要在更高层次上扩大资源共享与利用的范围, 从而大幅度提高办馆效益。

4. 实现人力资源与服务共享。

人力资源是图书馆能够持续发展的源泉, 区域间图书馆资源共享模式的架构离不开人力资源的大力支持, 尤其在网络环境下各图书馆更要加强自身专业特长服务队伍的建设, 要建设一支事业心强, 业务水平高, 能力突出, 富有责任感的员工队伍。这就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不仅要夯实自己的专业特长, 还要具备广博的相关专业知识, 尤其要具备熟练的计算机和网络技能以及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与创新的能力。缺少高层次人才是目前很多图书馆的通病, 要想在人才资源不足情况下提高其服务质量, 利用共享平台实现人力资源的共享成为了现阶段的必然选择。

5. 坚持平等互利的基本原则。

平等是图书馆之间进行资源共享的基本原则, 这个平等主要体现在图书馆主体地位上。平等原则之所以是指导图书馆资源共享模式运行的首要原则, 主要原因在于各图书馆之间的差异性, 由于各图书馆在管理制度、机构设置、人力资源状况、藏书状况、服务质量等方面的差异性, 导致各图书馆之间在个体利益与总体利益等方面存在冲突。要想达成资源共享的目标, 必须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信任、理解, 各图书馆不论规模大小、效益优劣, 在实施权利与义务时一律平等, 除此之外, 图书馆间可通过协议来制约各图书馆责任与义务, 从而使各成员馆之间达成共识。

区域间图书馆资源共享模式的建立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的系统工程, 需要国家从法律、政策、舆论等方面加以有效引导和支持, 近些年来我国图书馆界对区域间图书馆资源共享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 建立不同系统、不同地区、多种形式的文献资源共享模式已经成为广大有识之士的共识, 相信通过采用上述措施可以有效促进图书馆资源共享事业的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总结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的建设内容, 分析了当前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典型模式,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区域图书馆资源共享模式的策略。

关键词:图书馆,资源共享,模式

参考文献

[1]马费成.我国信息资源共享实践及理论研究进展[J].情报学报, 2005 (2) .

[2]赖毅.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探析[J].图书馆建设, 2006 (6) .

[3]杨扬.文献资源共享模式浅析[J].新闻爱好者, 2007 (12) .

上一篇:发表教育教学下一篇:在线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