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吉图区域经济(共9篇)
长吉图区域经济 篇1
1 长吉图区域地理位置及交通情况
长吉图地区是中国唯一的一个沿边近海区域, 是中国区域内距日本海最近的地区, 位于东北亚地理中心。但是因为长吉图与周边国家地区错综复杂的关系, 所以尽管吉林省身处东北亚区域的中心地带却未能使得该省这一地缘优势发挥作用, 反而使吉林省成为地缘劣势, 被活活“憋”在了中心部。以吉林为首, 长吉图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低, 2008年, 吉林省进出口贸易总额133.41亿美元, 仅仅占全国总量的0.52%, 明显低于GDP占全国19.6%的比例。按年均6.9451汇率计算, 其外贸依存度 (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 只为14.4%, 远低于全国59.2%的平均水平。2014年吉林省进出口263.8亿美元, 同比上年增长2.1%, 进口量为206亿美元, 同比增长7.9%。对于周边五国———日、韩、朝、俄、蒙。对日本、韩国进出口量增长, 对俄罗斯进出口量下降。吉林省社科院院长邴正教授曾说:“边境地区经济体量不大, 人口集聚度不高, 产业竞争力不强, 不能够有效支撑国际性区域合作开发。”笔者很同意邴正教授这一说法, 同时笔者认为对外交通不畅也是制约长吉图政策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图们江作为重要的对外交通口岸, 却存在港口建设落后, 港口利用率较为低下, 各国港口间信息不畅, 布局不合理, 缺乏统一运输制度等问题。我们应提高港口建设的同时提高利用率, 并规范运输制度。同时需要我们积极推动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与国际大通道建设, 图们江国际大通道贯穿长吉图先导区, 并且将东北亚地区6个国家联系到一起 (中国、俄罗斯、韩国、日本、朝鲜、蒙古) 。在长春举办的第八届东北亚博览会上, 提到图们江国际海运交通物流走廊, 我们应充分利用这条海运交通物流走廊进行对外贸易。在对外交通建设中, 我们应积极利用珲春的地理位置, 珲春作为中国唯一一个地处中俄朝三国交界的边境窗口城市, 同时和俄罗斯、朝鲜山水相连, 并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同时珲春是我国直接进入日本海的唯一通路, 是我国从水路到韩国东海岸、日本西海岸的最近点。以珲春为中心, 周边分布着俄、朝众多的天然不冻港。我们应积极利用珲春的地理条件, 发挥珲春的地理优势, 可以大力打造以珲春为中心的东南亚贸易中心、交通中转站。我们还应提升和完善长春龙嘉机场通关综合能力, 从而打造国际空港物流通道。
2 推动长吉图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自2003年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规划启动以来, 积极推动了东北经济的快速发展。2009年8月国务院批复《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以来,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正式成为国家战略已经近六年了。在过去的六年里, 吉林省及长吉图各地纷纷制定了一系列实施方案与配套政策, 努力落实国家战略, 积极推动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 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效。从2003年到2012年十年间, 东北三省地区GDP值翻了两番多, 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2.7%。然而, 近几年以来, 东北地区却出现了经济增长衰退现象, 与国家的战略要求相比, 与吉林省发展的需要相比,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依然需要突破和开发。建设长吉图经济发展示范区有利于增强经济腹地支撑能力, 增加前沿开放性功能推动图们江出海通道的完善与建设。并且将创新推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
长吉图经济区域政策对于东北地区探索体制机制改革新模式具有重要的“先试先行”的示范作用, 并且可以推动长吉图一体化发展, 长吉图通过发挥一体化协调发展的优势, 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腹地支撑, 可以提高对于民营经济的积极性, 提高巨大的市场潜力和社会活力, 带动东北地区成为创新、创业、投资的新区域。可以引导东北区域经济发展。
在长吉图经济区域建设中, 近可辐射吉林和东北全境, 加速东北经济合作圈、鸭绿江中朝经济合作带等沿边地区发展, 推动东北三省与内蒙古东部一体化, 长春吉林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的建设, 将通过增强与延边州的交通基础设施连接、科技合作、人才交流、共建产业园、合作建设中国图们江区域 (珲春) 国际合作示范区以及商流物流支持等各种形式, 帮助延边州提升沿边开放能力和综合实力。并且长吉图一体化, 远可对接京津冀、环渤海等国内其他区域发展战略, 借助出海通道密切东北腹地与我沿海发达地区的联系。长吉图一体化发展产生的拉动和辐射效应, 将倒逼国内各区域“互联互通”和产业布局优化, 缩小内陆边疆地区与沿海地区之间不断扩大的发展差距, 推动我国区域整体协调发展。并且吉林省应该顺应我国对外开放新趋势, 充分利用国家扩大沿边开放的历史机遇, 将长吉图地区建设成为我国沿边开放的前沿阵地。积极拓展与俄罗斯、朝鲜、日本、韩国和蒙古的经贸合作领域和空间, 鼓励在促进沿边地区与内陆腹地优势互补和联动发展、开拓陆海联运国际运输新通道、探索沿边地区跨境经济合作模式等方面先行先试, 将长吉图地区建设成为东北亚国际贸易中心, 为全国沿边开放提供经验和示范。长吉图地区要成为我国沿边开放的前沿阵地, 应该坚持内外联动。长吉图地区在扩大对外开放, 拓展与东北亚国家合作的同时, 加强与国内其他区域的经济联系与合作, 建立区域性联合推动机制, 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长吉是哈长城市群的重要辐射极, 长吉都市圈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哈长城市群建设的成败。因此, 加快长吉都市圈发展, 增强长吉都市圈的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是吉林省落实国家哈长城市群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
建设长吉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 有助于大幅度提升长吉都市圈的综合实力。第一, 建设长吉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 将通过体制机制创新, 实现长吉两市资源的优化配置,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从而有助于增强长吉两市合力;第二, 长吉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选址于长春市区与吉林市区之间的相对落后地带, 它的建设将促进该区域的跨越式发展, 使落后地带变成发展先锋, 成为长吉都市圈的新增长极, 这不仅将以增量方式直接提升长吉都市圈的综合实力, 而且将在城市功能、产业布局、人口分布等方面消除目前长吉两市相互隔离的状态, 促进长吉一体化, 使长春市、吉林市和长吉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形成一个经济总量大、辐射集聚力强的现代化都市圈, 大幅度提升长吉都市圈的综合实力, 为哈长城市群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辐射带动极。
同时长吉图经济区域政策的推动能加强吉林在东北亚合作中的地位, 为长吉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将在区域合作模式、产业发展模式、国企改革、民营经济发展社会管理体制、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土地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涉外经济体制、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等各个领域进行大胆探索和创新, 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奠定体制基础, 为新一轮振兴东北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刘继斌.长吉图区域空间结构重组与管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2.
[2]孙绪.长吉图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 2014.
[3]徐云飞.长吉图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1.
[4]单伟.长吉图开发开放对延边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延边大学, 2014.
[5]陈艳红.浅析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培育[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2 (02) :83-89.
[6]吴昊, 闫涛.长吉图先导区:探索沿边地区开发开放的新模式[J].东北亚论坛, 2010 (02) :3-10.
[7]刘国斌, 汤日鹏.长吉图开发与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J].东北亚论坛, 2010 (04) :120-129.
“长吉图”的“新深圳”梦想 篇2
上月6日,第八届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简称“东博会”)在长春市开幕。就在同一天,长(春)吉(林)图(们江)区域中韩技术转移大会在吉林市召开。
这两场重大区域合作活动,让长吉图开发开放区逐渐成了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桥头堡”。
逾三年来,入选“国家梯队”的长吉图区域正成为我国东北地区新的重要增长极,欲打造成为“新深圳”。
借港出海
今年国庆节前,在中俄珲春口岸,一队俄罗斯人办理出境手续,每个人都拎着大包小包的行李。
家住海参崴的俄罗斯人安娜告诉记者,这次来延边除了购物,还修补了牙齿。“相对家乡,延边地区消费水平低,周围很多俄罗斯人已经习惯趁周末空闲来这里度假。”
1992年,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倡导下,中国、俄罗斯、朝鲜、韩国、蒙古五国共同启动了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项目。延边州作为中国参与图们江合作的支点作用逐渐凸显。
2009年8月,中国政府批复《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了中国加快图们江区域发展的总体思路、战略定位等内容,将长春市、吉林市作为腹地,将延边州作为前沿窗口。
事实上,尽管吉林省与俄罗斯、朝鲜拥有768公里的边境线接壤,而且位于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的中心位置,但通道不畅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吉林省对外的发展。
受内陆腹地之困有多深,奔向海洋、扩大开放的渴求就有多强烈。
为了打破这一瓶颈,吉林省全面加强公路、铁路、航空和口岸等基础设施建设,着重以珲春市为节点,构建连接边境与海港、辐射东北亚区域的国际贸易大通道,实现“借港出海”目标。
一眼望三国
延边的开发开放,也让边境小城珲春迎来又一春。
站在珲春市防川哨所的观景台极目四望,蔚蓝的日本海在天际间隐隐浮现,不远处,俄罗斯和朝鲜的地域尽收眼底。这独特的地理特征被形容为“一眼望三国,犬吠惊三疆”。
在我国版图上,珲春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图们江下游地区,地处中、朝、俄三国交界地带,是我国直接进入日本海的唯一通道,也是我国从水路到俄罗斯、朝鲜东海岸、日本西海岸乃至北美、北欧的最近点。
国家优惠政策在这里叠加。目前,珲春不但享有西部大开发政策、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优惠政策,还享有边境经济合作区优惠政策、出口加工区优惠政策、中俄互市贸易区优惠政策。
独特的优势吸引来了很多企业落户。在位于珲春市的吉林特来纺织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上百台织布机在忙碌地运转,一件件精美的内衣被整齐地打包装箱,准备运输到码头发往韩国。
据统计,仅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就有韩国、日本等国内外企业257家。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成立后,珲春市又不断探索新的跨境经济合作模式。
今年4月13日,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成立后,将按照对外贸易合作、国际产业合作、中朝经济合作、中俄经济合作四大功能板块,构建与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
缔造又一个深圳
中国珲春、朝鲜罗先和俄罗斯哈桑的毗邻地区,是图们江的核心区域,这一区域地处东北亚地理几何中心,又被誉为东北亚区域的“黄金大三角”。
数据显示,东北亚地区是世界三大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心之一,经济总量占全球的18.45%,贸易总额占全球的16.64%,人均GDP接近全球平均水平,这是集中了全球1/4人口和1/5经济总量的非常重要的地区,发展潜力被各国竞相看好。
图们江地区开发合作过程中,跨境合作一直被各国视为“重中之重”。
然而,困扰吉林省发展的另外一个短板就是腹地的长春市和吉林省与作为窗口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联系不够密切,特别是产业联动发展方面,还有很大潜力可挖。
为补齐这一短板,吉林省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窗口与腹地联动发展模式。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延吉市高新区与长春高新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推进长春的资本、管理、技术与延吉优势资源相结合。
相关人士称,经过前20年的积累和准备,珲春迎来了实施和发展黄金期,正在由封闭的内向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发展。
吉林大学教授丁志国称,加强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形成立体、便捷、快速的交通网,将“长吉图”地区打造成中国新的深圳。
“一体化”加速
三年来,吉林省参与图们江乃至东北亚区域国际合作的桥头堡位置越来越突出。
上月6日,东博会在长春市举行,与往届展会相比,本届展会共设立国际标准展位2600个,规模更大,参会展商更多。
当天,长吉图区域中韩技术转移大会在吉林市召开。该大会是长吉图科技合作组织与韩国科技信息研究院共同组织搭建的一个国际性科技合作平台,将有利促进区域内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提升长吉图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加快发展。
“东博会已经成为东北亚各国经贸往来的一个重要平台。”上述相关人士称,东博会期间,东北亚六国政府的经贸高官聚会长春,就区域内经济合作进行磋商,探讨区域一体化的建设。东博会蓬勃发展的现状,折射出吉林省对外开放合作步伐正在加快。
在国内通道建设方面,随着长春至珲春的高速公路开通以及长吉城际铁路加速“融城”,长吉图的一体化进程又向前推进一步。
在对外通道建设上,“借港出海”使珲春经俄罗斯扎鲁比诺港至韩国釜山和日本中北部的陆海联运通道,到釜山由原来的5天以上缩短至一天半,到日本中北部由原来3天半缩短至22个小时。
吉林省政府相关人士指出,随着图们江区域通道建设、跨境合作体制和平台建设不断取得进展,图们江区域经贸合作正在进入一个新格局,这也为吉林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提供了新契机。
沿边增长极
长吉图涵盖吉林省长春、吉林的部分区域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全境,经济总量占全省二分之一。
可以看出,长吉图地区经济的隆起,可带动吉林乃至东北地区的改革开放和振兴发展。
按照战略目标,长吉图开发开放区将打造成为我国沿边开发开放的重要区域、我国面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门户、东北亚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平台、东北地区新的重要增长极。
为全力保障长吉图开发开放顺利实施,吉林省委、省政府专门下发了《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规划实施方案》,省人大常委会及时确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的决定》。
同时,吉林省政府成立了以省长为组长、省直36个部门和9个市(州)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长吉图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并组建了正厅级建制的长吉图规划实施办公室和省政府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门负责全力推进长吉图建设。
长吉图规划实施三年来,长春与吉林两市在城镇规划、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共享等方面一体化不断提速,边境与腹地产业的内在融合也加速。
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531亿元,跨上历史性新台阶,比2009年增加3328亿元。
多重制约待解
长吉图开发开放三年来,吉林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取得显著成效,但业内专家分析认为,长吉图战略深入发展还将受到一系列瓶颈的制约。
上述诸多专家表示,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相比,长吉图的产业结构层次偏低,该地区第一产业仍以传统种植业为主。
从工业来看,长吉两地传统重工业所占比重高,食品制造、纺织、日用化学品、日用金属品制造等轻工业发展明显不足。
在规模结构上,一汽、吉林石化等大型企业较多,但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明显缺少。
这使得区域内部产业关联度低,长春市的汽车产业和吉林市的石化产业是吉林省的两大支柱产业。
长期以来,这两大产业之间在相互融合上处于起步阶段。延边州缺乏大型支柱产业,这导致在推进长吉图战略规划时,只能先以长吉一体化为突破口,影响了区域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近一年来,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内的企业在融资方面遇到了一些问题。
当前制约区内企业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匮乏,一些好项目、好产品因此无法投入生产。这一方面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有关,另一方面与当地金融服务平台服务能力不够有关。
此外,长吉图开发开放中对外双边交流依然不够畅通,还缺乏有效的会商机制。
长吉图区域经济 篇3
1、长吉图区域经济发展特性分析
长占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包括长春市,吉林市部分区域和图们江地区,总面积约3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770万。长吉图的人口和土地面积均占吉林省的三分之一,经济总量接近一半以上,是中国与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的核心地区, 长吉图地处东北亚经济腹地,区域地理也位于几何中心。图们江是我国陆地进入日本海最近的水上通道。 吉林省是中国老牌的工业基地,长春一汽更是新中国第一个汽车制造厂, 而从产业发展状况来看,2005年受企业改制影响,长吉图地区三次产业的产值和增长速度出现短暂下滑,此后一直维持在较高的增长水平。 2003-2008年间,第一产业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0.17%,第二产业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8.34%,第三产业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4.59%。
2、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产生背景
创意产业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自从英国政府1998年正式提出“创意经济”的概念以来发达国家和地区提出了创意立国或以创意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创意产业已经被发达国家或地区提到了发展的战略层面。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是体育发展到一定程度而产生的,当体育的有形资产被开发到一定程度时, 人们对固有的体育产品产生了审美疲劳,从而需要有新的体育产品来吸引人们的视线, 唤起人们对体育的热情。 长期以来我们把体育文化作为一种事业,没有把它放到市场中去,让其在市场中体现价值,用产业经济的理念来经营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直到2003年开始,国家文化部和国家统计局先后对文化产业进行了界定,开启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 在举国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创意迎合了国家创新型社会的潮流,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应运而生。 由于我国的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且具有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双重特性,决定了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具有渐进式发展方式。
3、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对区域经的影响
3.1、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对传统产业的促进作用
体育文化产业是在体育发展到一定程度而产生的,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是体育文化产业的衍生品。第一产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出现了瓶颈期,需要有其他的附属产业来拉动增长,人们既享受到了第一产业的物质产品,又使身心与大自然更加接近了,这种合作方式为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与第一产业的紧密结合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野,对传统经济的转型升级有着极强的促进作用。 从需求的角度来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消费日益显现,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坚实的市场基础。 从社会方面来看,生产力的不断进步改变了原有产品模式,文化产业、文化产品的供给模式也在不断改善,原始的文化产业、文化产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传统的产业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催化下必将转型升级。
3.2、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对第二、三产业的促进作用
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根植于区域城市的经济,据《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来看,自1991年到1998年,包括体育在内的“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一项,每年的增加值在2.7%到3%。 到2010年,我国第三产业的产值将达到30000亿元,比1998年增加2000亿元。 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涉及到商业、运输、金融、保险等各个行业,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需求也随之多样化、迫切化,因此体育文化创业产业要抓住人们的内在需求, 不断推出新的体育文化创意产品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以第三产业的服务宗旨来推动其不断转型升级。
4、结束语
长吉图区域经济 篇4
关键词:中药产业;集群;DEA
中图分类号: F207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6-0439-03
收稿日期:2013-09-24
基金项目: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编号:2013B352)。
作者简介:钟大辉(1972—),男,吉林吉林人,博士,副教授,从事区域经济研究及教学工作。E-mail:345100325@qq.com。
通信作者:栾立明,男,吉林长春人,博士,教授,从事农林经济管理研究。E-mail:luang_liming@163.com。目前,吉林省已经初步形成了以通化医药城、长春现代中药及生物制药产业园和延边敦化医药城3个医药集聚区为主的中医药产业集群,它们成为吉林省3个有不同特色的区域中药产业集群体。随着长吉图开发先导区的规划出台,吉林省需要考虑将长吉图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并对长吉图的区位条件进行综合,研究区位优势以及地区进一步发展的对策,以期为带动吉林省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吉林省中药行业集群的发展与长吉图的开发以及吉林省的发展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而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对吉林省中药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中药集群发展的现状都是可待研究的方向。本研究用DEA模型对长吉图地区的中药产业进行研究,分析长吉图地区中药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并提出加强长吉图中药产业集群发展的策略。
1研究方法
DEA方法即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主要是以线性规划的方法来判断决策单元对应的点是否位于有效生产前沿面上,同时根据测算决策单元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为管理决策提供大量的决策信息。DEA方法适合多输入多输出的复杂系统,主要优点有:一、评价指标中可以包含人文、社会、心理等领域中的非结构化因素;二、对评价指标的量纲没有统一要求,大大提高了方法的使用效率;三、最突出的优点是无需任何权重假设,每个输入输出的权重不是根据评价者的主观认定,而是由决策单元的实际数据求得的最优权重。因此可以看出,DEA方法排除了很多主观因素,具有很强的客观性[1]。
本研究对全国各地区中药产业集群发展效率进行评价,由于涉及中药制造、中药栽培、交通运输和中医治疗等多个领域的复杂系统,因此为了取得尽可能客观的评价结果,同时避免人为选择权重的主观性影响,使用DEA方法进行研究比较合适。
数据包络分析是运筹学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Charnes和Cooper等的第一个应用DEA十分成功的案例,是在评价为弱智儿童开设公立学校项目的同时,描绘出可以反映大规模社会试验结果的研究方法。假设有n个部门或单位(称为决策单元,即decision making units,简称DMU),这n个DMU都具有可比性,每个决策单元都有m种类型的输入和s种类型的输出,输入即表示决策单元对“资源”的消耗,类似于微观经济学中的生产要素,而输出即表示决策单元在消耗了“资源”后表明“成效”的一些指标,例如经济效益指标、产品质量指标等。通常,研究者将决策单元j记为DMUj,用xij表示第j个决策单元对第i种投入的投入总量,用yrj表示第j个决策单元第r种产出的产出量,用vi表示第i种输入的一种度量(称为权),用ur表示第r种输出的一种度量(称为权),为了方便,记作:
xj=(x1j,x2j,…,xmj)j=1,…,n;
yj=(y1j,y2j,…,ysj)j=1,…,n;
v=(v1,v2,…,vm)Tu=(u1,u2,…,us)T。
式中:xj、yj分别为DMUj的输入向量、输出向量。
对于权系数v∈Em和u∈Es,决策单元j的效率评价指数:
hj=∑sr=1uryrj∑mi=1vixijj=1,…,n。
人们总可以适当地选取权系数v、u,使其满足:
hj≤1j=1,…,n。
效率评价指数hj的含义是:在权系数v、u之下,投入为∑mi=1vixij,产出为∑sj=1rryrj时的产出与投入之比。hj越大越表明DMUj能够用相对较少的投入得到较大的产出。当对第j0个决策单元进行效率评价(1≤0≤n)时,即是以第j0个决策单元的效率评价指数hj0=uty0vtx0为目标,以所有决策单元的效率评价指数hj≤1(j=1,…,n)为约束,构造C2R模型,其线性规划模型(P)及对偶规划模型(D)分别为:
(P)=max μTy0=vp
s.t.ωTxj-μTyj≥0,j=1,…,n
ωTx0=1
ω≥0
μ≥0;
(D)=minθ=vD
s.t.∑nj=1xjλj+s-=θx0
∑nj=1yjλj-s+=y0
λ0≥0,j=1,…,n
s+≥0,s-≥0。
在实际应用中,各输入量与输出量都带有一定的量纲,但是可以證明,决策单元的最优效率指数与输入量、输出量量纲的选取无关。以上关于DEA方法的内容参考相关文献[2-11]。
nlc202309012120
2数据与变量
本研究选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为决策单元,将各省、市、自治区作为1个区位进行研究,综合衡量各区位的中药产业发展效率。指标数据的选择本着科学、客观的原则,确保评估结果准确合理,评价一项活动是否科学很大程度上是看其指标、标准、程序等方面是否科学。因此在衡量各地区中药产业集群发展效率时,应该考虑到中药产业集群在各地区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及其之间的真实关系。同时,指标的选择也要考虑现实性原则,要根据我国中药产业集群的发展及其各区位条件数据的实际资料,尽可能选取能够反映中药产业集群发展能力的衡量指标,以求对各地区中药产业集群发展有一个真实、可靠的评价,DEA投入与产出的变量见表1。
编号投入产出1地区交通运输仓储行业平均工资企业单位数2地区信息传输业平均工资从业人员平均数3地区农林牧渔业平均工资中药行业利润总额4地区制造业平均工资中药行业产值占GDP比重5卫生社会福利社会保障业平均工资注:表中数据主要来源于《2010—2011中国统计年鉴》《2010—2011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和《2010—2011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年鉴》。
本研究进一步选取31个省、市、自治区的38个变量,分别反映各地区中药行业发展的价值链体系。由于中药行业的集群发展离不开相关行业的发展,如交通运输、中医院、医药研发等行业和中药种植及加工行业共同构成了中药行业的集群化发展,因此本研究选取的38个变量分别从中药制造、运输、应用3个角度反映各地区的中药产业发展情况,并加入了反映行业集群发展状况的行业人员工资情况,同时为了能够更好地反映中药行业的集群化发展情况,将相关变量进行了比例化预处理,各K-均值聚类变量见表2。表2K-均值聚类变量
中医医药制造区域运输中医药应用水平中医药行业业绩研发情况人员工资投资额各地区货运量中医院占医院比例当年价总产值经费支出交通运输仓储业平均工资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各地区货物周转量中西医结合医院所占比例资产总计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数信息传输业平均工资新增固定资产交通运输仓储业平均工资执业医师比例主营业务收入医学科研机构数农林牧渔业平均工资药师比例利润总额医学在职培训机构制造业平均工资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数利税研发人员数卫生社会福利人员平均工资每千人执业医师数出口交货值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平均工资每千人注册护士数
3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首先对所选变量进行了DEA的分析,采用 MaxDEA 软件对选取的5个投入变量和4个输出变量进行了DEA C2R模型的分析,分析结果见表3。
吉林省在中药行业集群发展中的投入与产出是具备DEA效率的,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吉林省在2010年的中药行业集群化建设中处于领先地位,且全国只有江苏、山东2个省与吉林省同样具备DEA效率。但是也应该注意到,DEA测算的只是相对效率,而中药行业集群化发展主要得益于吉林省在长吉图开发战略的实施下获得了大力支持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因此相对于全国其他地区,吉林省具备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开发条件不如吉林省的江苏、山东2个省也具备了DEA效率,因此应该进一步去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和发展策略,从而提高吉林省中药行业集群化的发展。
本研究采用SPSS19.0进一步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中药行业集群化发展进行了K-均值的聚类分析,分析结果见表4。
从分类结果中看,吉林省并没有同江苏、山东2个省划分在一个分类中:在选择聚类数3时,吉林与贵州、海南等省(区)划分为一类;在选择聚类数5时,仅仅与这2个省划分在同一类。进一步查看各变量聚类中心进行分析,虽然吉林省中药产业集群发展的DEA效率在全国名列前茅,但是由于基础薄、根基浅,整个产业经营现状仍然处于全国各地区的后面。之所以将吉林省划分到第2类,主要是由于这一类的基础建设发展较快,新建项目、投资额都处于领先地位,但由于是新投入建设的较多,建成投产的项目不多,能够应用于中药产业生产的项目数量仍然不多。从收益上看,吉林省的中药行业的总利润及营业收入提高的比例较大,但是整个行业的利润水平仍然较低;另一方面,吉林省在与中药行业相关的各个行业的人员工资水平都处于第3类和第4类之间, 说明在
年各地区中药集群发展的DEA效率
排序省份得分排序省份得分1吉林1.000 00017陕西0.453 9892江苏1.000 00018广西0.380 1063山东1.000 00019天津0.364 284辽宁0.959 12820重庆0.337 8235江西0.931 09421北京0.333 4006河南0.929 14722云南0.318 5787广东0.898 12923山西0.315 4538河北0.881 31124内蒙古0.277 1239四川0.721 07325上海0.274 99710浙江0.710 86126甘肅0.254 17911湖北0.660 66427青海0.247 33612贵州0.605 89228宁夏0.239 66013湖南0.602 22029福建0.232 93314黑龙 江0.573 33030西藏0.203 63615安徽0.563 48831新疆0.045 85916海南0.544 503
各地区中药集群发展的K均值聚类结果
类属聚类数5聚类数3第1类西藏西藏、甘肃第2类
贵州、海南、吉林海南、吉林、贵州、陕西、新疆、北京第3类
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湖北、广东、重庆、青海、宁夏
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湖南、湖北、河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云南、青海、宁夏第4类
北京、山西、黑龙江、河南、湖南、广西、四川、云南、陕西、新疆第5类甘肃
nlc202309012120
长吉图开发策略影响下,吉林省大力发展本省经济、积极开发吸引人才的举措已经初见成效,但是可以看到,吉林省的从业人员数仍然不足第3类的60%,因此仍有待提高。
4吉林省中药产业集群发展对策
4.1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提高中药产业的集群度
中药产业集群发展离不开整个产业的集中和融合,吉林省以往的中药行业发展更多的强调各地区的资源利用和各自的发展和提高。为了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必须将各自为战的局面转变为资源的整合,走集群化发展道路。从上述分析结果看到,吉林省虽然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如大量知名的中草药生长在吉林省,但是全国很多省份或地区的中药行业已经走上集群化发展的道路并整合了各地区的优势,相比之下吉林省的单兵作战方式使得其中药产业发展落后于全国其他省份。我们应该借着长吉图开发的大好条件,积极进行区域间合作,迅速提高吉林省中药产业的集群度,使得吉林省中药自然资源得以高效率的开发利用。
4.2加強人才培养计划,提高从业人员技能
每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发展,从前面分析看出,全国各地都很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因为人才是支撑一个行业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为了更好地提高吉林省中药产业的集群发展,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人才技能是必由之路。尤其需要进一步提高中药行业从业人员的待遇,特别是从事种植、栽培人员的待遇,因为这些人本身的工作环境较差且工作强度较大,低待遇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中药产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相关行业,如交通运输、中药研发、生产、加工等行业,这些相关行业从业人员技能的提高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因此从整体上看,我们要加强吉林省对高技术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吉林省教育大省的优势,利用教育部、省两级力量大力提高发展吉林省的教育质量,建设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学校和职业教育机构,为吉林省各行各业的发展输送优秀人才。
4.3加大科技投入,增加产品附加值
目前,吉林省在科技投入方面仍然处于全国较低水平,但是近2年对科技的投入提高速度很快,说明吉林省政府已经意识到科技对于吉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性[12]。对于中药产业来说,科技是目前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吉林省起步较晚,在科技方面并不占有任何优势,因此想要尽快提升吉林省中药产业的竞争力,必须从提高产品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的角度出发,加大对中药产业的科技投入力度,积极开展行业间的联合互助,不断创新发挥集群优势、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才能够尽快提高吉林省中药产业的发展。
4.4进一步加强基础建设,大力发展信息、交通行业
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长吉图战略实施以来,吉林省先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其交通线路等进行完善和建设,从而为吉林省中药产业集群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吉林省中药产业集群发展效率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与其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吉林省的基础设施质量,同时要与时俱进地发展信息行业。在信息的时代,吉林省中药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应利用好信息这一先进工具,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中药产业的集成度,向着高端加工制造的方向发展。
4.5提高中医医疗质量,加强中医医院的发展
中药产业集群化发展离不开中医的发展,因为中医是我国的传统医疗手段,在我国有很深的群众基础,比较受到大众的偏爱[13]。但是现代西医的发展使得人们渐渐对中医治疗的效果产生了怀疑,因此在加强吉林省中药产业集群化发展过程中,必须提高中医的治疗质量,并加强吉林省的中医医院的发展。近2年来吉林省的中医发展并不理想,这也是吉林省中药行业集群发展处于全国较低水平的主要因素,因此必须大力提高吉林省中医医院的发展,并给予一定的人才和资金的支持,这样可以使得吉林省的中药产业集群发展进入崭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徐晨. 基于DEA的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效果评价研究[D].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0.
[2]Coelli T J,Rao D S P,Donnell C J O,et al. 效率与生产率分析引论[M]. 2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63-264.
[3]徐晨. 基于DEA的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效果评价研究[D].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0.
[4]温秀晶. 基于面板数据DEA方法的能源利用效率与能源企业效率分析[D].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0.
[5]马占新.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J].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2,24(3):42-46.
[6]马占新. 数据包络分析模型与方法[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7]马占新. 一种基于样本前沿面的综合评价方法[J].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3(6):606-610.
[8]马占新. 样本数据包络面的研究与应用[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23(12):32-37,58.
[9]盛昭瀚,朱乔,吴广谋. DEA理论、方法与应用[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10]魏权龄. 评价相对有效性的数据包络分析模型-DEA和网络DEA[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11]盛昭瀚,朱乔,吴广谋. DEA理论、方法与应用[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12]尚杰,姜国刚,于晓萍. 东北老工业基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3]殷存毅. 区域发展与政策[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长吉图区域经济 篇5
关键词:长吉图,税收政策,税收优惠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正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这是图们江开发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按照规划纲要, 建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 将以珲春为开放窗口、延 (吉) 龙 (井) 图 (们) 为开放前沿, 以长春、吉林市为主要依托, 实施边境地区与腹地联动开发开放, 率先突破、率先发展, 形成具有较强实力的经济隆起带和对外开放的先行区, 带动吉林加快发展振兴。本文拟用新的理念、新的视角、新的思路探讨区域经济的税收政策。
一、要以落实好政策为引力, 为长吉图开发开放营造良好的税收政策环境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规划的快速实施, 良好的税收政策支持至关重要。税收优惠政策是吸引发展、促进发展、调节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要用足用好税权, 对省里确定的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 按规定主动落实税收优惠, 特别是对已经在建而资金比较紧张的项目和企业, 适时给予税权范围内的政策支持, 促进项目达产见效, 全面提升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要加大政策辅导力度, 通过组织培训、上门辅导等多种形式, 让企业深刻地了解政策, 帮助企业正确运用税收政策促进自身发展。建立税收优惠政策落实跟踪问效机制, 了解企业运用税收政策促进经营的情况, 研究税收优惠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二、在探索地方税收立法权上, 实行“先行先试”
依据我国以往修订法律的成功经验, 探索地方税收立法权问题易选择一个地区试点运行, 以便论证制度的可行性和操作性, 进而使制度逐步完善。将长吉图先导区作为探索地方税收立法权的试点地区主要理由是长吉图先导区作为中央政府批准的第一个沿边开发开放区域规划。在这种情况下应选择较为理想的合作切入点和较为有效的合作方式, 需要相关政策及时支持, 如, 税收政策。
三、争取原来没有的优惠政策
国务院批复的《规划纲要》赋予延边先行先试权, 这为下一步争取对延边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打开了大门。目前我国实行的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消费型增值税, 企业购进的用于建造不动产的原材料和附属设备所包含的进项税额仍然不能抵扣, 使得固定资产投入较大的矿产资源类企业、需要扩大经营规模和技术改造的企业税负较重, 可向国家申请消费型增值税试点:准予企业抵扣所有购进原材料和固定资产及其附属设备所包含的进项税额。
四、争取借鉴其他地区的优惠政策
近年来, 国家先后批复了包括长吉图先导区在内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天津滨海新区、福建海西经济区等10多个区域经济发展规划。近日, 中央又对推动新疆、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出战略部署, 国税部门将积极加强与上述地区国税部门的联系, 借鉴其他地区出台的优惠政策、先进做法, 探讨切实可行的税收优惠政策, 积极向上反映, 争取国家的支持。
五、充分利用税收筹划的积极作用
税收筹划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国家的宏观调控直接作用于市场, 政策目标的实现依赖于作为市场主体的纳税人对国家政策作出正确积极的回应, 政府更希望能尽量缩小这种政策时滞。所以, 税收筹划就意味着纳税人对国家制定的税收法律法规的全面理解和运用, 并且做到对国家税收政策意图的准确把握。通过对纳税方案的择优, 利用合法的手段减少所缴纳的税款, 为长吉图的发展减轻税负。
六、调整中央和地方共享税比例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 虽对中央和地方的收入分配关系予以明确, 却硬化政府间资金上解、下拨的预算关系, 明显增强各级政府理财、自收自支、自求平衡的能力。使得政府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 为促经济发展, 取得更多的财政收入, 作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税收, 自然成为政府间经济利益竞争的中心。过度的税收竞争使得各地政府纷纷采取各种直接或间接手段越权给予企业财政补助、减免税费等各种优惠, 已严重影响我国税收制度稳定。在此情况下, 长吉图先导区理性而又负责的选择是请求中央适当调整与长吉图先导区的共享税比例。
浅议长吉图区域特色绿道网的构建 篇6
《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中指出,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未来发展目标是成为我国沿边开发开放的重要区域, 面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门户, 以及东北亚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平台, 成为东北地区新的重要增长极, 建设成为我国沿边开发开放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目前, 长吉图地区经济迅速发展,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居住拥挤、交通堵塞等损害生态和谐的城市病, 为了避免“先破坏再治理”的发展怪圈, 有必要在长吉图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 构建实现生态和谐的发展战略。“绿道网”建设不仅符合上述发展战略, 还能够整合长吉图地区的优势资源, 提升城乡人居品质, 促进产业转型, 使休闲、旅游与本地区原有的工农产业相结合, 创造新型的产业发展模式。
1. 通过特色绿道网的建设, 可以有效地保护长吉图区域的生态环境
经济发展常常伴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 特别是当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时候,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 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城市交通拥挤不堪、工农业生产造成的空气和水源污染、居民生活垃圾处理不当等环境问题越来越威胁到城乡居民的身心健康。如何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宜居城乡,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长吉图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环境优美、景色独特, 可是在经济快速发展, 城市进程加快的现实下, 环境破坏、生态恶化的威胁也已经逐渐逼近, 如果等到造成严重后果才治理, 不仅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更严重地是给生态环境造成的伤害很难彻底恢复。因此, 在城市建设快速推进的同时, 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在长吉图地区建设特色绿道网, 就为此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可以在整个地区建设规划中预留生态环境保护用地, 并通过绿道网使社区之间, 城市之间, 地区之间的连接和交往在提高速度的同时, 享受良好生态环境的裨益。当城乡居民切身感受到绿道网的好处时, 就可以进一步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 使绿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得以推广和延续。
2. 通过特色绿道网的建设, 可以有效地整合长吉图区域的旅游资源
长吉图地区地处祖国的东北中部, 发源于地区东北长白山山麓的松花江自东向西穿流而过, 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十分丰富, 拥有3A级景区二十余处, 其中5A级景区———长白山景区、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长春净月潭风景名胜区更是久负盛名;集安高句丽文物古迹旅游景区、延边安图万宝红旗朝鲜族民俗村则是具有浓郁的历史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拥有如此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 长吉图地区旅游在全国以及世界上的知名度却不尽如人意。人们提起这里来, 往往只知道著名的长白山以及冬季的冰雪旅游, 这就需要一个有效的机制将长吉图地区的各个旅游资源有效地整合在一起。绿道网建设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 通过地区内部各个绿道网的连接使长吉图地区的旅游资源达到金链串珠的效果, 使本地区以及全国各地和国外的旅游者, 能够通过绿道网对长吉图地区的旅游资源有一个整体的深刻的印象。
3. 通过特色绿道网的建设, 可以有效地提升长吉图区域的产业结构
长吉图地区是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 也是我国“六大林区”之一。长吉图地区的工农业基础比较雄厚, 然而作为迄今唯一一个国家批准的沿边开放的区域规划, 在我国沿海、内地、沿边开放大格局中, 却总是有着发展滞后、分量较轻、名气不大的对外形象。这和长吉图地区产业结构落后有着莫大的关系。如何改变这种长期以传统产业为发展主轴的现状, 提升长吉图地区的产业结构, 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是一个关系长吉图地区发展方向以及发展后劲的重要课题。
特色绿道网的建设以及后续运营, 能够整合现有的城市绿色空间, 区域间的公路绿化林带, 以及本区原有的著名风景名胜和旅游景区, 促进资金及人员向旅游及其周边相关产业转移, 加快旅游及其周边产业发展, 实现经济与人居的和谐发展, 从而促进整个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 由于特色绿道网的建设覆盖面广, 影响的人众多, 所以特色绿道网建设过程以及建成之后的使用, 都能很好地提高广大城乡居民的环境意识和环保观念, 这也从思想方面对本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了保障。
二、建设长吉图区域特色绿道网的优势条件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 区域为吉林省范围内的长春市吉林市部分区域和图们江地区, 总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770万。这一区域面积和人口均占吉林省的三分之一, 经济总量占一半以上, 是中国参与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的核心地区。这里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十分丰富, 山川秀美, 四季景色分明, 人杰地灵, 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1. 长吉图地区自然资源丰富, 山川景物独具特色, 城市风光怡人
长吉图地区基本地势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 松花江由东至西穿越而过。处于西部的长春吉林两市, 地处广袤的东北平原腹地。长春市是吉林省省会, 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长春地处东北平原中央, 是一座风光秀美的“森林城”, 城市绿化率已经达到78%, 居于亚洲大城市之冠。吉林市是吉林省第二大城市, 地处东北腹地, 长白山脉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的松花江畔, 三面临水、四周环山。吉林市资源丰富, 物产丰饶, 是我国北方著名山水城市, 著名的吉林雾凇更是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和长江三峡同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
东部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境内的长白山天池是我国最大的火山口湖, 是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的三江之源, 同时也是世界海拔最高的火山口湖。长白山是国家5A级风景区、关东第一山。1960年建立自然保护区, 面积21.5万公顷, 并于1980年列入联合国国际生物圈保护区。长白山风光秀美、资源丰富, 是欧亚大陆北半部最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自然综合体, 是世界少有的“物种基因库”和“天然博物馆”。
2. 长吉图地区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 特色鲜明
长春市人文资源丰富, 素有“汽车城”、“电影城”、“光电之城”、“科技文化城”、“大学之城”、“森林城”、“雕塑城”、“国际轨道交通之都”等美誉, 是中国汽车、电影、光学、生物制药、轨道客车等行业的发源地。长春市拥有众多人文旅游景点, 如长春世界雕塑公园、长影世纪城、伪满皇宫博物院等, 都各具特色, 具有浓郁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长春市是我国的科技文化名称, 坐落着众多高等学府, 学术气息浓厚。
吉林市历史悠久, 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在市区有1742年修建的东北最大的孔庙———吉林文庙;有佛、道、儒三教杂揉的北山古庙群;有明代留下的阿什哈达摩崖石刻;有充满神秘色彩的“世界之最”吉林陨石, 还有地方特色浓郁的传统民族风情。
图们江长白山区域历史文化悠久, 特色鲜明。以长白山为核心的圣山崇拜, 是古代各族人民最原始最质朴的信仰。长白山文化是满族、蒙古族、朝鲜族和汉族等多民族的泛民族文化。长白山脉还是历史上各王朝的军事要地, 关于长白山有着不计其数的神话故事, 是不可多得的人文资源。
三、长吉图区域特色绿道网构建的策略与原则
1. 凸显长吉图地区的特色文化精髓
长吉图特色绿道网建设要突出特色这一主线, 通过绿色为媒介, 串联山、水、城市、乡村等各种生态要素, 发掘本地区自然与历史人文景观的特色内涵, 彰显本地区的特色文化精髓。
长吉图地区孕育了悠久灿烂的人类文明, 从肃慎人, 夫余人、巴娄人、高句丽人、渤海人、女真人、满族、朝鲜族……都生活在这伟大思想的象征物周围, 领受着长白山树林的恩惠和保护, 饮用着图们江、鸭绿江、松花江的“圣水”, 一代代繁衍生息直到现在。区域内居住的汉、朝、满、蒙、回等各个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发展, 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在建设特色绿道网的同时, 应充分挖掘长吉图地区的历史人文与自然景观中的特色文化内涵, 把区域内的各个文化古迹、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等兴趣点, 通过特色绿道网有效地组织起来, 使原有的呈散点分布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有机串联, 增加整体性和归属感。
2. 结合长吉图地区的地形地貌特点
长吉图地区地处我国东北, 东起长白山脉, 西至松嫩平原, 幅员辽阔, 地貌多样, 山、水、丘陵、平原相互交错, 如果建设单纯的自行车及步行绿道并不适合, 因此建议在建设区域绿道的过程中, 将铁路、城际高铁、高速公路、省级公路、乡村公路等均纳入规划, 丰富绿道网络的内容, 实现各种道路形式都以“绿道网”核心理念为着眼点的立体化建设模式, 以及多层次融合发展。
比如长春市可以利用原有道路网络建设城市观光自行车绿道;吉林市可以建设沿江环湖水系观光自行车绿道;长白山景区可以建设旅游探险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立体绿道;而整个区域内则可以建设城际高铁观光绿道。
3. 适应长吉图地区的气候特征
长吉图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 春季较短, 干燥多风;夏季温热多雨, 炎热天气不多;秋季清爽, 昼夜温差大;冬季漫长, 冰雪严寒。在建设绿道网的过程中, 要适应这一独特的气候特点, 体现季节特色, 不能模仿其他地区的绿道建设模式。比如珠三角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 植物四季常青。而长吉图地区四季景色各异, 因此在建设绿道网络时应顺应这一特点, 充分体现春季万物生发、草长莺飞;夏季树荫蔽日、绿意盎然;秋季丰收时节、灿烂金黄;冬季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的季节变化特点。
比如, 可以选择果树作为行道树, 春季开花, 夏季成荫, 秋季结果, 一个树种不同季节变化不同景观;还可以选择松柏等针叶树种, 可以四季常青、不畏严寒;此外, 可以选择具有彩色枝干或是秋冬季落叶落果迟的植物, 在冬季起到景观美化作用。
四、结语
长吉图区域特色绿道网建设以绿色为纽带串联区域内的各个城市、乡村、历史名胜、旅游景点、自然保护区, 以及山川河流、平原丘陵等自然与人文的要件, 使之共同发展。其将自然、城市、乡村和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改变过去以城市发展为核心, 以物质发展为重点, 要求自然去适应人的需求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 进而重塑城乡生态形象, 使城市和乡村融入自然, 重建城乡生态功能, 在城乡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生态安全。
因此, 绿道网建设不仅是区域建设、城市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且是对全新的城乡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一种探索, 她适应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 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崔阳.长白山地区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商场现代化, 2010年第1期
[2]周亚琦盛鸣.深圳市绿道网规划专项解析.风景园林, 2010年第5期
[3]周睿武星宽.生态武汉滨江绿道网的规划.科技信息 (学术) , 2006年第11期
长吉图区域经济 篇7
一、长吉图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的概述
(一) 产业结构优化的概述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是其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因此需要对产业结构优化具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从一定程度上来说, 产业结构优化指的是各个产业之间经过协调与科学合理的配置, 使与产业技术经济具有相关联系, 并且得到合理的协调发展, 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产业结构优化是随着经济发展的过程而得到不断的升级与进步, 其主要目的在于确保产业结构能够更具合理化和高级化。
(二) 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产业结构主要指的是在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之间以及产业内部之间存在的比例关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产业结构也存在相应的变化。同时,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促进下, 主导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和结果, 对产业结构的改革和优化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另外, 当区域的生产力得到科学合理的提高之后, 会在先进的技术和创新技术作用下使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此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的主动性。而对于某些区域来说, 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引进和吸收高新技术与有效资源, 无法避免地需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被迫优化, 此产业结构具有被动性, 对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限制, 而主动的产业结构优化能够确保区域经济产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地位。由此可见, 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
(三) 长吉图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现状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与发展, 长吉图区域近年来已经逐渐构成了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产业体系, 其中包括了石化、汽车、医药等为主体地位的具有独立性的产业体系。长吉图区域所处的位置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较大规模的农产品输出, 并且在农用装备上的水平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在产业结构上, 经济发展增长水平较快的为第三产业, 其次为第二产业, 最低为第一产业。这主要是受到了不断优化的产业结构的影响, 从而促进了长吉图经济发展范围的不断扩展, 使农博会、汽博会等一些新兴的服务产业得到快速的发展。
二、长吉图产业结构优化的现状
(一) 缺乏科学合理的产业内部结构
由于长吉图经济区域位于东北区域的老工业基地, 受到当地区域的历史与相关体制的限制, 在产业结构分配上存在头重脚轻的现象, 轻工业的比例比重工业低。另外在产业结构中又以农产品、石化产业、汽车制造业为主, 在产业结构发展中存在综合性差、格局布置缺乏科学合理性等问题, 严重地制约了长吉图区域的经济发展。
(二) 严重缺乏高新技术产业的资金投入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高新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在区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作为区域发展重要组成产业结构的高新技术产业, 具有收益高、风险高、投入高等特点, 导致在高新技术产业的资金投入严重缺乏,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三) 产业结构层次与产业间的关联度偏低
在长吉图区域内的重工业大都是以自我为中心, 对轻工业的发展重要性无法给予一定的关注度, 不但无法推动轻工业快速有效地发展,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产业链短缺, 使产业结构层次与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偏低。另外, 由于目前在长吉图区域产生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产业链发展上存在一定的缺陷, 不够完善, 尤其是以汽车、石油化工等为主体的主导产业无法对长吉图区域的整个产业结构产生有效的关联作用, 从而无法对其他产业产生相关的联系与促进作用。
三、促进长吉图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的策略
(一) 加强和合理调整产业内部结构
为了能够使长吉图产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则需要对长吉图产业结构进行有效的调整和优化, 采取相适应的措施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通过构建具有科学合理性的现代农业与特色农业的基础产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主体产业体系, 使各个产业之间的关系和联系能够得到有效的融合, 确保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都得到有效的互动和协调。
由于长吉图区域其所处的位置具有发达的交通和齐全的基础设施, 因此在区域竞争中具有较强较高的核心竞争力。在合理调整长吉图区域的产业内部结构的时候, 需要加大对第三产业相关内容的资金投入, 引导和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 在加强第二产业的时候, 需要在已有的第二产业基础上加强第二产业的发展, 使工业产品的附加值得到有效提高, 从而促进高新科技产业的优先快速发展。另外, 对第一产业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及时改造, 使第一产业的科技水平和现代化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使农业和农产品加工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二) 积极拓展产业结构发展资金来源
由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 因此仅依靠国家和政府的财政投入, 无法使高新技术产业得到持续性的发展。由此可见, 需要在国家和政府投入资金建设之后, 根据长吉图区域的实际具体需要和情况, 积极地拓展产业结构的发展资金来源, 使金融市场上存在的融资功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背景下, 制度一套科学合理、能够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经济政策, 为长吉图区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营造优良的经济环境和氛围, 从而促进长吉图区域和其他经济区域的合作发展。
(三) 健全和完善相关支撑政策制度
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 尤其是长吉图经济区域的经济发展, 健全和完善的政策和制度对其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区域经济有效快速发展, 则需要有健全和完善的政策制度对其进行支撑。在受到长吉图区域的历史和所处位置等因素的影响, 要建立比较健全和完善的政策制度, 并且进行实时的创新, 确保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拥有科学合理性, 预防在各产业在竞争过程中存在恶劣影响。另外, 在健全和完善的政策制度之下, 政府除了要充分地发挥其政府职能之外, 还需要创新管理制度, 在管理中引进和吸收新的竞争体制和激励体制, 确保公共资源得到有效合理分配, 使产业结构得到科学合理的优化和配置, 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得到和谐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 作为东北亚区域经济圈的主要组成部分的长吉图区域, 其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相对于其他的经济区域来说落后较多, 尤其是其产业结构的组成和构成缺乏科学合理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 对长吉图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能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从而促进长吉图区域产业结构的稳定和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摘要:长吉图产业结构作为长吉图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存在缺乏科学合理分配的问题。而长吉图区域经济作为东北亚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采取相适应的措施, 针对长吉图区域在产业结构上存在的问题对产业结构进行有效的优化, 进一步促进长吉图区域经济的有效发展, 使长吉图区域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得到更深层的优化和发展。
关键词:长吉图,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其图.联动与承接:兴安盟与“长吉图”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研究[J].东北亚论坛, 2013 (08) .
[2]徐德斌.浅析长吉图战略下小微型企业的发展策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下旬) , 2014 (06) .
[3]王亮.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产业布局与政策分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4 (03) .
[4]王金霞, 何丹.生态经济引领长吉图区域可持续发展[J].新长征, 2013 (09) .
长吉图区域经济 篇8
关键词:长吉图,物流产业,区域物流竞争力,影响因素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 包括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市部分区域和图们江地区, 总计约吉林省面积的三人之一 (3万平方公里) ;约占吉林省总人口的三人之一 (约770万人口) ;经济总量占吉林省经济总量的一半以上。根据《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 长吉图地区未来发展目标是成为面向东北亚开发的重要门户以及东北亚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平台, 成为我国沿边开发开放的重要区域。大力发展物流系统相关配套软硬设施是现如今发展区域经济的先行准备。对吉林省当前的物流现状进行分析, 呈现的主要问题是物流信息不顺畅和不对称, 因此吉林省物流信息平台的建立, 成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对于提高物流信息化和货物流通效率, 促进长吉图地区现代物流事业的发展, 加快吉林省经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涵义, 王孝坤、杨东援、张锦、关志超、王权五位 (2007) 将其定义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是为充分发挥物流系统功效, 实现物流合理化、物流网络通达化、物流流通一体化、物流信息电子化、物流系统运行高效化, 运用系统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管理科学技术, 以物流信息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通信网络为依托、以资产为纽带, 为实现最佳的功能结构和体系构架, 进行整体规划设计、组织实施和运行管理, 构筑起统一开发的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一、长吉图开发物流信息平台区域物流产业发展基本现状
1. 物流交通基础设施不断提高
作为我国批准实施的第一个沿边开发开放区域, 长吉图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迅速, 多年来, 公路、铁路、水路等构成了吉林省的综合运输体系, 物流基础设施规模不断壮大。长吉图地区省内高速公路网已经全面开通运行, 吉林至延吉高速公路早在2008年就已经建成通车, 长春至吉林高速公路在2010年完成了扩容改造, 珲春至图们高速公路也在2010年顺利建成通车, 此外, 长春至珲春的高速公路也较开发前有了较大改善, 目前, 仅仅五个小时就可以从长春到达珲春。省内各地区的铁路也在高速发展。其中长吉城际客运专线已在2010年底正式通车, 全程只需32分钟, 哈大线已在2012年建成通车, 大大提高了吉林省长吉图地区连接外界流通效率, 连接吉林至珲春铁路专线也即将在今年2013年竣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也有多处通商口岸, 其中南坪口岸多年来在吉林省与朝鲜通商各口岸中货物进出口量一直排名第一, 年过货量超过100万吨, 其余各口岸年货运量均超过10万吨。目前, 各口岸的基础设施虽已比较完善, 但是仍然在不断升级改造中, 来满足日益增长的物流货物运送需求。
2. 物流需求不断壮大
改革开放以来,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促使与其密切先关的物流需求大量增加, 快速发展的区域地区经济带动了对物流服务需求量的增加。首先, 吉林省作为一个以汽车和化工为主要产业支柱、以农业为第二大支柱产业的大省, 车辆制造业、石油化工业、粮食深加工业等基础雄厚, 经过长期发展和积累, 目前发展势头强劲, 需要大量商品大进大出, 需要更合理、更有效的物流服务, 来保持企业的活力, 增强产业竞争力;其次, 长吉图地区商贸建设成果显现, 大量商业连锁企业、商贸市场、商贸联盟初步形成, 繁华商业大都市形象逐步确定, 增加了地区货物流通量, 带动了地区物流货运量需求, 对传统体制下物资流通系统发起挑战, 需要进一步挖掘物流潜力;最后, 全球经济发展, 国与国之间经济交流日益密切, 长吉图作为东北亚地区重要区域, 和多个国家相接壤, 与周边地区和国家贸易往来日益频繁, 特别是在沿边地区, 形成了多个国际合作平台, 促进了对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更培养了一批极具潜力的新兴产业,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产业结构不断完善, 增加了对物流服务的需求量。
3. 物流信息平台发展缓慢
长吉图地区现代物流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出具规模, 交通、仓储等物流基础设施较为完善, 区域物流中心逐步形成, 但是物流产业信息资源还停留在传统的运输及仓储这种简单方式中, 没有将物流与生产和生活进行现代化结合。物流信息质量不高、滞后差错现象频频发生, 物流系统整体协同作用效率没有显著提高, 大量类似信息在不同物流系统中各自重复流转, 不能够对物流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分类, 加大了物流产业成本, 直接影响了物流工作效率, 物流信息资源不能够满足服务客户、企业管理、政府监督等各适用方的需求, 大大降低了物流服务质量。现代物流业作为一个各行业的连接者, 现在急需建立一个涵盖跨区域、跨行业的包括数据交换中心、电子商务安全认证中心、金融核算中心等在内的与互联网连接的系统性的公共信息平台, 使其满足硬件设施不能提供的且日益增长的物流需求量和满意度。
二、长吉图开发物流信息平台区域物流竞争力关键构成要素分析
对于区域物流竞争力国内外学术界尚未有统一的定义, 综合对此有深入研究的各位学者的定义, 可以将其概括如下:区域物流竞争力是指在各种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一个地区物流产业相对于其他地区的物流产业, 对于争夺物流资源、开拓市场、满足市场需求并获得利润等方面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方面的比较。其中影响因素可以概括为环境因素、技术因素、市场因素、企业因素和政策因素五种因素。可以按照区域物流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对开发物流信息平台区域物流竞争力进行分析, 因此长吉图实际情况, 将五种因素分为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两类。
1. 长吉图开发物流信息平台区域物流竞争力积极因素分析
(1) 环境优势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地处东北亚区域地理几何中心, 地理优势显著, 与俄罗斯、朝鲜、蒙古、日本等多个国家相连通, 图们江国际大通道重要组成部分———长吉图国际物流通道连接俄罗斯的赫塔和扎鲁比诺港、蒙古国乔巴山、朝鲜的罗津和清津港, 并延伸至韩国和日本, 它依托于长吉一体化经济发达区域, 以珲春为中心, 可以凭借朝鲜于俄罗斯多个港口出海, 完成海上物流作业,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可以利用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十分便利的交通条件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 实施跨境陆海联运, 和邻国的周边贸易区促进我国内地沿边经济发展, 为物流产业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长吉图区域具有优良的生态环境和良好的资源环境禀赋,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 我国境内地区有这丰富的水资源、能源和矿产等资源, 与图们江毗邻的境外地区具有丰富的水产、石油、天然气、矿产、森林等资源, 可供开发和利用的建设预留地较多, 有广阔的合作开发空间, 有利于资源互补互利, 有利于国际合作和对外开放, 为物流产业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优越的环境条件为物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也为构造物流信息平台创造了有利的基础条件。
(2) 政策优势
对于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 国家领导人及中央政府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国家领导人胡锦涛同志和温家宝同志都曾在考察、访问中做出过指示, 要在长吉图地区实行改革开放, 加强周边贸易。给长吉图地区的物流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早在1991年, 国务院就批复了《图们江下游珲春地区综合开发规划大纲》和《中国图们江地区开发规划》, 加强了东北亚地区国际经济交流, 促进了地区开发和对外开放程度, 加快了长吉图地区物流产业的发展速度。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使物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提升产业竞争力、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2009年, 国家将物流业作为十大振兴产业之一, 出台了《物流业振兴调整和振兴规划》, 同年8月30日, 国务院又批复了《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 将长吉图列为国家重点开发开放地区, 这几项内容的颁布和实施, 给长吉图现代物流业创造了十分难得的发展机会。长吉图地区的发展不仅得到了国内政府的高度关注, 也得到国际上许多国家的大力支持, 自1987年提出图们江区域开发项目以来, 中、俄、朝、韩、蒙多个国家联合签署了多个文件, 为东北亚区域经济建设搭建了良好的合作平台, 为长吉图地区的物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政府政策及国际社会的大力支持为长吉图地区物流业、物流信息平台搭建创造了更加优越的条件。
2. 长吉图开发物流信息平台区域物流竞争力消极因素分析
(1) 市场因素
市场发达程度好, 能够对物流产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改革开放以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中国经济迅猛发展, 市场化进程加快, 社会商品流通效率、交换效率的显著提高, 给物流产业增加了供给量。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和发展, 长吉图地区市场化进程已经取得了重大成绩, 区域经济总体实力进一步加强, 但是在国内各省际区域之间, 还处于中下游水平, 与其他省际区域之间还有一定差距, 相比之下, 对物流竞争力产生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此外, 物流产业的发展也同市场规模息息相关, 市场规模是决定产业发展情况和竞争力强弱的先决条件。长吉图地区市场规模偏小, 相关产业需求较小, 不利于市场需求内部结构优化, 不利于扩大物流市场的需求规模, 物流需求的增长速度缓慢。
(2) 技术因素
科学技术是第一发展力, 同样, 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可以提高物流基础设施水平, 从而提高物流作用效率。在当今信息技术高度发达, 电子商务广泛使用的时代, 科学技术的应用对于物流业的发展影响更大。现代物流产业竞争力差异主要体现在物流服务方面, 物流服务质量的差异主要来源于科学技术应用程度的差异。长吉图地区虽然科技教育基础雄厚, 包括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注明院校在内的高等院校几十所, 在科技方面研究方面有所建树, 甚至有些学科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但是新技术的使用并不广泛也不及时, IT技术和软件系统开发技术尚不够成熟。现代电子信息技术、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MRP物资采购管理系统、条形码技术等还没有在长吉图地区物流产业广泛应用, 没有形成高效、及时、准确的物流运作高新技术系统。因此, 长吉图地区应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基础设施, 通过建设物流信息平台充分应用科学技术带动物流产业发展, 增强长吉图区域物流竞争力。
(3) 企业因素
区域物流竞争力是一个宏观概念, 却是由许多个微观个体企业构成。各个企业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中相互共同作用和发展, 反映出各类产业同其他产业相比的竞争力。长吉图地区物流企业大多进行简单传统体制下的仓储、运输的物流作业, 管理体制落后, 很少能够做到优质、综合性的物流服务, 且联运环节衔接和配合不到位, 不能够满足现代物流的要求。其次, 长吉图地区缺乏物流信息的及时、全面的沟通, 重硬件轻软件的观念存在感强烈, 导致信息网络发展滞后, 物流信息资源困难, 大大降低了物流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此外, 长吉图地区现有物流从业人员不能够满足物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需要, 且科学技术的不断应用, 对物流业从业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各个物流需要从原来主要从事简单的搬运工作到为客户提供个性化需求全方位的服务, 才能够满足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需求。因此, 长吉图各个物流企业要通过改进管理体制、增强信息沟通和培养物流人才来提高区域物流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孝坤, 杨东援, 张锦等.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需求分析及其系统定位研究[J].交通与计算机, 2012 (2) :55-58
[2]张嘉昕, 苗锐.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通道建设的物流经济效益分析——以中朝通道为例[J].东北亚论坛, 2012, (5) :96-106
长吉图区域经济 篇9
吉林省自2005年实施扩权强县政策以来, 县域经济取得较快发展, 在全省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其差距主要是城镇发展差距不符合县域经济发展的要求, 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而长吉图作为沿边开放开发重要区域的定位, 是基于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提升沿边开放”要求, 打造一个沿边开放的平台进行先行先试的平台, 按照规划纲要, 建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 将以珲春为开放窗口、延 (吉) 龙 (井) 图 (们) 为开放前沿, 以长春、吉林市为主要依托, 实施边境地区与腹地联动开发开放, 率先突破、率先发展, 形成具有较强实力的经济隆起带和对外开放的先行区, 带动吉林加快发展振兴。[1]所以通过政策注入为吉林省县域经济带来的新的契机, 对推进城镇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城镇化的SWOT分析
吉林省是小城镇发展较早、较快的地区之一,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吉林省城乡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城乡基础设施得到明显的改善, 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全省县 (市) 年末总人口1902万人, 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为69.7%, 而县 (市) 2007年实现的GDP占全省的比重为52.4%, 远远低于人口占全省的比重。2007全国城镇化率为44.9%, 而同期吉林省城镇化率为53.16%,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26%。[2]但是, 省内县域城镇格局存在着诸多问题, 整体上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省内双核心城市长春、吉林两市在集聚发展的同时, 扩散效应作用不明显, 小城镇之间的县城经济联系较弱, 县域分布也表现出明显的地带性分异。而随着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推进, 长吉城市带已成为一个极具活力的带动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虽然在推进长吉图区域一体化是一项跨市域、跨行业、跨部门、跨管理体制的涉及问题多、难度大的工作, 但根据县域经济各地区分工特点, 所以, 依据长吉图一体化为吉林省县域经济提供的机遇, 对小城镇存在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SWOT分析, 以充分深入的挖掘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潜在增长极。
(一) 优势因素
1.长吉地区的“洼地”[3]客观上为县域产业的集聚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活力。
2.城镇集群式发展整合资源配置
目前, 吉林省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 在全国排在前列, 但城镇化率数据存在着一些“虚高实底”现象, 而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的对应性不明显, 以长吉为主的中西部地区存在高城镇化率, 低经济水平, 而东部呈现出低城镇化率, 高速经济状况, 城镇规模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吉林省的城镇分布格局是东部地区城镇分布较多, 全省42.86%的城市和35.29%的小城镇分布在东部地区, 城镇化水平高出全省12.1个百分点, 但是由于东部地区地域范围辽阔, 城镇密度较低, 每千km2为1.9个, 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形成城镇带的潜力比较大;中部地区城镇分布密集, 城市数量占全省城市总数的39.28%小城镇数量占47.3%, 城镇密度每千km2为3.9个, 是全省的1.6倍;西部平原区, 城镇数量较少, 小城镇数量占17.41%, 城镇密度每千km2为1.7个, 是全省城分布的稀疏地区。[2]而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位于吉林省的中、东部打造城市带具有先天的优势, 而这也是吉林省目前发展状况的要求, 因为一个区域如果没有一个城市带 (群) 作依托, 无法在这一区域形成强有力的增长极。可以利用以长春-吉林为主发展轴, 加快长吉一体化和延龙图一体化进程, 优先发展大城市, 以九台-永吉、农安、德惠-榆树、磐石-桦甸、蛟河-舒兰为次级发展城市带, 九台、卡伦湖、东湖、左家、九站、桦皮厂等镇为主要节点, 重点培育珲春、敦化等3~5个30万人口规模的中等城市, 推进长吉两市卫星城建设。形成两个特大城市带动次级城镇群的极化中心。[1]通过城镇群的发展可以整合区域内的产业和市场, 可推进长吉图区域内及与其相关的省内其他地区高速公路、铁路、民航、水利、能源、市政、环境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培育地区性的主导产业, 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日益提高, 增加就业机会推进城市化进程。
3.促进小城镇与产业协调发展
县域在经济发展水平、资源优势、产业结构、人口分布、文化特色、地理位置等方面具有中观性, 而县域经济作为一种中观经济体也对应性的应发展中观的县域城镇, 这种优势在于其临近农村, 转移成本低、生活费用低。同时县域具有与农村同质的文化特色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更易于融入城镇生活, 县域城镇对劳动力的技术含量、文化素质等各方面要求较低, 使农民的就业门槛低。而县域城镇一般选择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立县之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就业, 加速了农民非农化的进程。
(二) 劣势因素
1.城镇功能不完善, 与工业发展要求不协调
吉林省县域城镇化率为53.16%, 而同时期2007全国城镇化率为44.9%, 与全国城镇化率相比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26%。而高城镇化率伴随着是吉林省小城镇数量不断增加, 到2007年底, 行政区划乡镇、街道890个, 其中建制镇423个, 街道269个, 乡198个, [2]但从总体上看城镇的经济实力不强, 尤其是县、乡工业化发展比较滞后, 特色工业规模小、产品档次低、经营效益差, 严重抑制了经济的正常发展, 进而影响城镇化的推进。这与数据显示高城镇化率不协调, 出现工业化超前与城镇化的现象, 其具体的表现在基础设施上如城镇人口用水普及率、城市煤气普及率、人均拥有铺装道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每万人拥有厕所;生活质量上如人均住房面积、均居住面积、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等城市设施指标中, 这几项均低于全国水平, 与东部沿海发达县域直线上升的生活质量相比, 吉林省城镇内在的功能的提供上缓步不进, 表现在文化、医疗、通讯、投资方面均表现出了城镇人口的生活质量偏低的现象, 如表1所示:
来源于:2008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4]
从表1中可以看出, 吉林省在基础设施上完全的落后于发达的省份, 更落后于辽黑两省, 使城镇对农民的吸引力大大的减弱。
其原因在于城镇在发展中既缺乏有效的工业化水平做支撑又缺乏城镇自身的吸引力。过高的估计了城镇的自我进化能力, 相关的管理部门对城镇的发展潜力和处理能力没有正确的认识, 要不强行的为县域小城镇注入与自身不相适宜的工业化水平, 要不就是在进行工业化时将城镇只是仅作为一个发展平台, 而没将其作为一个企业的生存载体, 出现了大量的城市病问题, 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性完全失衡。
2.产业结构转换缺乏关联激活机制, 城镇吸纳劳动力有限
2007年吉林省县域GDP中三次产业结构为26.6:38:35.4, 呈现二、三、一的局面。与全省GDP三次产业结构比例14.8:46.9:38.3相比, 第一产业比重过高, 第二, 第三产业比重低, [2]产业结构不合理是由于缺乏农民转产的关联机制, 而农民实现转产的县域工业载体与同处于东北老工业地区的黑辽两省明显的落后, 如表2所示:
数据来源:2008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4]
表中说明, 吉林省在乡镇企业数量上数量少, 各县级城镇的GDP之和与辽黑两省差距明显, 说明县域工业的吸引力不强。同时从全国的角度来看, 2007年全国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平均为519.19万人, 吉林省为235.71万人, 占全国平均的45.39%是广东的18.28%, 浙江的18.09%, 辽宁的36.84%略高于黑龙江省, [4]而产值和营业收入都低于以上各省及全国平均水平, 总体上的经济状况没有突破性的发展, 究其原因就在于乡镇企业的利润结构和收入结构都是基于农业, 而真正发展乡镇工业没有有效的机制支撑, 无法激活产业结构调整。
在2007年, 农民纯收入中全国农民纯收入二、三产业收入为448.48元, 占人均纯收入10.82%, 而吉林2007年农民二、三产业纯收入为169.47元, 占纯收入的4.04%, 略低于全国平均的一倍。尤其是家庭工业收入全国为137.57元, 而吉林仅为33.11元, 为全年平均的24.06%。同时在人口的生产结构上非农业人口350.1万人, 占全省城镇总人口的29.7%, 占全省非农业人口的30.6%。[2]所以吉林省在县域城镇缺乏工业基础, 尤其是缺乏关联的主导产业, 使县域工业无法有突破性的发展, 县域企业规模不大, 工业的集聚力不强, 工业的吸引力就差, 所提供的工业就业机会很少, 迫使农民唯有从事第一产业来实现生存需要, 虚高的城镇化率, 出现了在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占据了绝对多数, 二三产业实际就业人数不足。这表明缺乏工业支撑的县域无法为从事二、三产业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来满足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使产业结构转换出现了逆向趋势, 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所以以主导产业发展为依托来推进城镇化, 需要更多的发展二、三产业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吸纳劳动力的能力需要工业的支撑。
3.县域城镇规模较小, 难以形成极化中心
吉林省县城城镇的外在表现是吸纳和集聚能力没有真正的成为城乡边缘区的极化中心。2007年底吉林省行政区划乡镇423个, 总人口1179.1万人, 占全省总人口的44.8%, 市辖镇平均人口为2.3万人, 县辖镇平均人口为2.7万人。而吉林省多数镇人口在4万人以下, 多达373个, 占乡镇总数的80%, 其中2万人以下的镇, 如果扣除镇的农业人口, 实际镇区的人口不到1万人。2007年吉林全省镇区人口平均约为8600人, 而在5000人以下的小城镇有262个, 占全省小城镇总数的57.7%。[2]小城镇人口规模不够, 经济实力弱, 集聚效应难以发生, 而县域的辐射能力是以集聚为基础的, 实际对乡村的影响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而县域城镇的内在失衡表现在城镇的规划与经济的发展规划脱节, 并在近年来不合时宜的实行撤乡建镇的政策, 并在执行中人为将规模不大的乡镇升级为县, 而吉林省的城镇的实际人口偏少使城镇的实际规模过小, 造成了在城镇长远规划上的缺乏统一性和城镇的管理水平低下, 同时行政部门在管理上的手段上单一, 缺乏瞻前顾后的制定方针, 为城镇发展侵占了大量土地和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使乱、散、差和私建滥建的问题一直伴随着县域城镇的发展, 县域吸引力强度无法达到吸引有效的管理人才的程度, 出现了与拉美等高城市化水平国家同样的“城市病”和陷入了“恶性循环”的发展。这些都根本的制约着吉林省小城镇对周边乡村的辐射能力。
(三) 机会因素
1.国际金融危机赋予县域成为扩大内需的载体
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的逐步加深, 实践证明通过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有限。而从近期中国的经济发展形势来看, 产能过剩严重, 出口型经济和城市经济消费能力难以有效的消化, 在市场上各种生活品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相对过剩状况和通货膨胀, 市场价格不能满足刚性的需求, 供给的方式有很大的滞后和盲目性, 有效需求严重不足。政府迫切需要采取措施刺激国内需求, 促进经济的增长。而县域小城镇既有城市经济的消费的适应承受能力又成为了农村的消费和农民收入增长的主面向点, 可为农民在实现收入与消费之间提供空间载体, 激活了目前这种中国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国内需求不旺的这种形势, 加快小城镇建设这种途径可以启动农村市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扭转中国经济不景气等不利影响。
而从长远来看, 吉林省的小城镇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 进行的长吉图开发开放, 既是时机也是威胁, 在大背景下的威胁, 要充分的把握农民作为“理性经济人”这一实际的情况来深入挖掘农村的潜在市场, 由于有潜在的利润源可以吸引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以出口带动的企业来投资办厂, 在相应的特色县域来进一步发展, 增加了县城的吸引力和更多的就业机会。所以通过小城镇的发展对打破城乡社会经济结构, 缩小城乡二元差别, 促进城市化和工业化协调发展, 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2.长吉图开发开放为县域城镇产业发展提供新潜力
在长吉图开发开放政策的机遇下, 主体的政策方向是加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提升经济的外向性, 县域经济作为一种特色经济和灵活性比较大的经济体更需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 发挥其本身的比较优势, 实现县域经济的外向化发展, 外向化发展可为小城镇经济拓展国际市场、实现国际性的产业承接。各县域也可以通过挖掘自身的优势增强凝聚力来吸引外资, 为城镇经济发展缺乏的资金提供更广的来源路径, 通过城镇经济的辐射和带动, 引导县域经济向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将城镇这一产业载体与县域经济相互补充, 使城镇化和县域发展更充分利用外向化的优势因素, 以外向促调整、促改革、促发展。
吉林省各县域在充分利用长吉图一体化发展的同时, 可以通过鼓励外资投资现代农业、装备制造业、石化工业、高技术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现代服务业等吉林省原有的优势重点发展行业, 将原产业只集中于大城市的产业, 由只单一拓展其产业链, 发展到以县域城镇为基础打造商业利润链, 以利润来促进外资注入具有吸引力项目的县域, 为大城市提供上游或下游的生产原料。同时各县域拥有构建与日本、韩国、欧洲的产业协作区的地域基础, 可以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辐射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从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县域经济中突围出去实现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为县域提升竞争力, 通过产业协同区升级为主体功能区, 为城镇集群式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 威胁因素
1.资源配置不合理
县域经济增长的粗放经营方式是与粗放的城镇化的方式相匹配的。目前, 吉林省的自然资源短缺与利用效率低下并存的格局是由于一直继承着计划经济的粗放的生产方式, 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严重制约着县域城镇化的发展。一方面, 随着自然资源日益稀缺, 特别是县域土地资源的利用, 这种瓶颈制约已深度影响小城镇建设的进程, 成为推进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另一方面, 资源使用不合理和对应生产的技术的不当使用导致使用水平落后, 造成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甚至造成的浪费已经使人们的生存环境质量受到威胁, 从而在广度上制约了县域城市化的发展。从县域的发展现实来看, 工业化的畸形强势发展与城镇化的推进进程严重的脱节, 县域实际可利用有效的资源已十分有限。
2.生态环境恶化
随着小城镇的发展和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环境容量和可用的环境指标日益减少。从吉林省县域城镇的实际情况看, 县域经济中的乡镇企业和县属企业大多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 由于那时生态环境问题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企业建设的起点低、工艺技术落后、资源消耗高, 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比较严重。加之后来许多大中城市的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转入, 使大量化工和染织类等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转移到县城。因此, 县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吉林省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环境问题, 使农村和城镇居民的身心健康受到损害, 生活质量下降。因此, 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必须考虑到, 小城镇发展应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体制上的障碍阻碍了乡镇企业的发展
目前吉林省县域的乡镇企业的现状主要存在着乡镇企业增速放慢, 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成本高, 小城镇基础条件差, 建设资金不足, 间接导致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其历史原因是建国初到80年代乡镇企业大发展以来对城市化的客观规律缺乏应有的认识, 走了一段“左”的路子, 没有产业观, 背离了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客观的必然结果。而基于吉林省目前的发展状况要求县域的中小乡镇企业关键不是做大, 而是做活做好, 做出特色。
同时, 全省的各级政府领导和管理部门, 热衷于侧重城市大工业、大项目, 不惜举债将规划区“做大”以获取土地开发的短期收益, 为寻租者获得更多的租金, 忽视小城镇工业化发展和对农村产业布局的规划和引导。不从农村地区的长远发展上逐步性的发展城市化, 而是片面地认为, 城镇化的推进就是将农村变成城市, 忽视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改造, 为了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不加区分强调把企业做大做强, 加大地方财政和农民负担的现象比比皆是, 无法吸引有实力的乡镇企业来有效的发展和利用本地区的特色优势来培育有潜力的县域企业发展。
4.户籍制度和农民思想上的“二元”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镇合理流动
“二元”的户籍制度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 它把10多亿中国人分为“农业”和“非农业”两大类别, 而这种制度结构的最相关的趋势就是城乡的社会福利制度不平等加剧。而现今对于这种相关政策的实施和改革上, 没有在根本上触及“二元”的根本, 即政策的目标性缺乏实践基础, 而实践上要求缩小“二元”的相关制度和政策确缺乏推动力, 已经出台可行性的具体措施没有认真落实到位, 严重制约城镇化发展所需要的最基本要素, 也即人口城市化的推进上完全的滞后。
而吉林省深受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 农民自身由于养老保险、收费标准、子女上学等问题, 农民进城落户的积极性显然还没有启动。除此之外是农民还有对进城风险的三“怕”:一怕进了城镇, 放弃了农村的承包地, 在收入上没有了退路;二怕住了城镇提供公寓房, 丢了农村的房产和宅基地, 生活习惯的改变会令农民很不适应;三怕计划生育在城镇的执行, 改变和冲击农民多生育的思想观念, 并在实际中享受不到农村的宽松生育政策。所以, 不少小城镇白天很热闹, 晚上大都回到农村的家, 大多数农民还是这种“离土不离乡, 进厂不进城”的观念政策上的“二元“户籍制度和农民思想上的“二元”制度阻碍了农村人口向城镇的合理流动这种现象既不利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也不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
三、吉林省县域经济城镇化发展的对策
吉林省县域经济在长吉图开发开放的推进下迎来了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而在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中也面临着城镇发展的诸多的挑战, 为克服不利因素的影响, 如何处理县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化的关系成为新时期的主题。城镇化是县域经济的一个内容, 城镇又是县域经济的载体, 城镇的发展必然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结果,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行政区划的特定的地理空间内的区域经济, 依据其有限性、政策性和边缘性的特征, 决定了县域小城镇既是农村发展的升级体现, 又是城市发展用来减轻大城市压力的缓冲腹地。实践证明, 县域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通常遵循“亚核心”发展规律, 即通过特色经济培育形成资源优势, 进而由资源优势转化为区位优势, 再通过区位优势的极化作用形成极化优势。所以依据“亚核心”发展的三阶段, 渐进的推进小城镇的发展, 可以使城镇发展水平符合县域经济发展的要求, 实现县域经济的稳步发展。
1.资源优势培育阶段启动小城镇的集聚能力
由于县域经济的资源有限, 不可能发展“大而全”的核心经济, 只能在特定的领域、特定的细分市场, 发展少数特定部门经济。因此, 在县域经济“亚核心”发展规律的起步阶段是需要充分挖掘县域经济自身特色资源, 不断培育其成长, 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进而达到局部领域垄断、局部市场垄断、特定部门发达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特色资源的培育, 农村经济发展通过特色挖掘实现经济优势的转变, 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 乡镇作为经济发展的载体, 通过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小城镇更具有吸引力这为城镇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由于乡镇经济的规模决定了小城镇只能成为在农村地区具有集聚能力的核心, 通过集聚效应使小城镇发展可以充分的吸纳有效的要素, 实现经济的起步, 启动了“亚核心”。
吉林省的舒兰市、扶余县、伊通县、长岭县、洮南市、永吉县、东辽县、辉南县、柳河县、通榆县、安图县、汪清县、龙井市、和龙市, ②[5]作为中等偏下的后进县, 这些县的一些小规模特色经济和小乡镇企业发展的起点比较低, 依靠当地自然资源优势起步, 经济发展水平低, 处于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培育期, 这些地区的最大的问题在于立县之业不突出, 县域特色不明显。而且多数县处于中西部地区, 这些县的农业生产结构都以单一玉米作为主种植物, 各县的粮食加工企业也仅停留在小规模的状态, 深加工程度无法达到现代化的要求。这些表现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是没有深入和真正的挖掘地方特色, 而这种无特色性更多的表现是临近县所生产的产品的同质性, 缺失了产品的特色, 相互之间差距不大。如果要实现深层次的县域经济发展来推进城镇化, 各县需挖掘形成一种特色经济做小城镇发展的支撑, 实现区域的集聚, 为小城镇的发展潜力提供经济基础。
随着长吉图开发开放的政策注入可调动农村充分挖掘特色并避免“特色同质化”的趋势, 具体要求是:一要挖掘本县最具特色的产品, 实现“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 突出自身的资源优势。二要突出小城镇的集聚功能, 通过集聚经济来强化特色经济, 形成区位优势。三要充分利用长吉图的开发开放, 强调县域经济的开放性, 调动周边农村的参与, 实现对农村生产要素有效的吸纳。
2.资源优势向区位优势转化阶段强化了小城镇的集聚效应
随着县域经济特色资源优势的不断成长、壮大, 竞争实力不断得到增强, 就会在地区经济竞争中形成自己的区位优势。区位优势即区位的综合资源优势, 是某一地区在发展经济方面客观存在的有利条件或优越地位, 其构成因素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以及社会、经济、科技、管理、政治、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区位优势形成后, 竞争优势进一步得到扩大。生产技术得到垄断, 产品市场占有率得到扩大, 规模效应进一步显现, 部门利润也会不断增加。规模效应对小城镇发展推进明显, 将经济集聚转化为区域的集聚, 并通过集聚效应的影响使区域规模扩大, 不断的强化集聚效应逐渐凸显了“亚核心”。
吉林省的榆树市、德惠市、农安县、公主岭市、九台市、双辽市、梅河口市、桦甸市、敦化市、梨树县、抚松县、东丰县、大安市、乾安县、江源县、镇赉县、临江市、珲春市、通化县、集安市、图们市、靖宇县、长白县作为发展县, 它们的县域经济是处于资源优势向区位优势转化的时期。[5]这些县通过发展特色产品, 实现了集聚经济, 获得了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 诸如丰富的人力资源、便捷的交通运输、传统的加工工业等优势显著。同时一些中西县依托农业资源发展农业产业化、商品化和深加工化;一些东部县依托旅游资源, 发展旅游产业;还有一些县边境口岸地理优势, 发展边境贸易。
而随着长吉图的开发开放, 对区域一体化有了更高的要求, 而这些县域可依据自身的区位优势抓住机遇来推进县域城镇化发展。具体要求是:一是县域经济发展抓住长吉图所赋予的经济参与大区域的联合与合作, 打破计划经济时期形成“条块分割”和垂直分工联系, 加强县域之间以及县域与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协调和经济横向联系。二是基于规模经济的优势实现县域内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重新组合实行错位发展, 使经济要素在向城镇的集聚过程中发挥出更大的效用, 调整产业结构, 以适应未来城镇的发展方向。三是县域城镇的规模和集聚优势上, 更多的在相邻城镇实现分工合作, 在交通运输设施上实现的共享共建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的最大利用。
3.区位优势极化阶段实现城镇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
随着区位优势进一步扩大, 区位优势会向极化优势转化, 使地区的集聚经济积累巨大优势, 形成规模经济, 产生对周边地区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 形成局部地区的增长极。具体体现为这些产业部门具有较强的科技力量、相对便捷的交通通讯系统、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相对优越的生产协作条件、较为雄厚的资本和相对集中的消费市场等等。而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县域经济的发展将进一步从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中获得利益, 提高自己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进而, 在乘数效应的作用下, 生产布局的极化效果更加突出, 带来产业的集聚, 推动一些相关的生产性及非生产性服务业在该地区相应发展, 加速该县域的人口的增长, 人口的增长又反过来推动服务行业的加速发展。如此, 这种乘数效应一轮又一轮地作用, 县域经济不仅集聚了技术、资金, 而且在人口集聚作用下向大城市方向迈进, 形成局部区域的“亚核心”。区位优势的极化阶段也是县域经济“亚核心”的形成阶段。
吉林省的前郭县、延吉市、磐石市、蛟河市作为发达县[5], 是基于自身的经济发展基础, 逐渐的形成县域自我发展能力。通过不断积累有利因素, 在形成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的基础上, 利用区位优势有利于经济活动的集聚, 使各种产业活动之间的协作配合及产业规模的扩大, 从而带来各种费用的节约, 产生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 大大增强县域经济的竞争力。所形成的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并在地方政府政策的支持下, 极化效应不断集聚人、财、物等经济资源, 小城镇的扩散效应更加的明显, 所以如何实现小城镇在扩散效应下实现对农村的带动作用成为了重点。
所以, 充分利用长吉图一体化提供的政策平台来加速小城镇的发展实现扩散效, 具体要求是:一是要根据市场经济原则来发展县域经济, 在市场选择下培育县域的龙头企业。二是要在此基础上来促进县域企业的集群式经济的发展, 在技术应用上要根据县域的实际出发来应用不要盲目追求高技术。三是推动县域经济主体相互伴生、相互促进、形成产业链发挥其扩散效应。四是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要先对主导的产业进行升级再调整, 突出主导产业的优势地位, 调整的方向上以适应发展为主。从而利用县域城镇化的优势真正构筑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四、结论
在长吉图开发开放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政策活力的情况下, 灵活的运用政策来发挥来促进城镇化发展成为了关键, 以“亚核心”视角下的县域经济发展来推进城镇化发展来解决长吉图开发中县域经济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问题。运用县域经济的“亚核心”发展规律, 即遵循从资源优势培育、资源优势向区位优势转化再到区位优势极化这样一个有序的过程。通过特定农产品的产业化实现;特定工业产品生产体系的构建;特定服务产品供给体系的构建三条路径选择, 实现县域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依据“亚核心”发展的三阶段和三条路径, 使城镇发展水平符合县域经济发展的要求, 推进城镇化的发展。
摘要:随着长吉图开发开放的进一步深入, 吉林省县域经济在城镇化发展问题上面临着诸多挑战, 而县域经济的发展, 是推进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关键。因此, 在推进城镇化发展上需要有新的思路:将县域经济与城镇化协调发展作为方向, 以“亚核心”视角来推进城镇化发展。
关键词:长吉图,县域经济,城镇化,“亚核心”
参考文献
[1]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专题[Z/OL].吉林省政府网.http://www.jl.gov.cn/
[2]吉林省统计年鉴2008.中国县 (市) 社会经济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
[3]丁晓燕.推进一体化构筑长吉图发展支点[N].中国经济导报, 2010-03-16.
[4]2008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
[5]陈才, 马廷玉, 杨晓慧.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69-74.
[6]刘国斌, 刘静.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思考[J].东北亚论坛, 2006, (3) .
[7]刘国斌.县域经济“亚核心”发展规律研究[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8.
[8]刘国斌, 赵儒煜.论县域经济“亚核心”发展规律[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9, (1) .
[9]刘国斌.县域经济应重视“亚核心”发展[N].中国改革报, 2009-12.
[10]刘国斌.县域经济“亚核心”发展规律[N].人民日报 (理论版) .2009-11.
【长吉图区域经济】推荐阅读:
长吉区域经济09-23
长吉图07-20
长吉图地区01-31
长吉图开发开放战略05-20
长吉图产业先导区10-25
长吉图开放合作区论文09-24
区域经济新版图07-12
中东区域图的世界地理试题总结12-20
区域次区域07-27
区域地理研究和区域发展(全解析)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