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林业

2024-08-21

治理林业(精选10篇)

治理林业 篇1

摘要:林业的有害生物治理一直是林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本文阐述了黑河地区林业的有害生物危害的现状, 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

关键词:黑河地区,有害生物,对策

黑河是大小兴安岭的重要组成部分, 黑龙江省3大林区之一, 森林分布广阔。黑河市林业用地面积291万hm2, 有林地面积210万hm2, 防护林面积20.07万hm2, 特种用途林面积29.6万hm2, 未成林造林地面积2.16万hm2, 苗圃地面积188.4hm2, 森林覆被率达47.56%。林木种类繁多, 主要有落叶松、樟子松、柞、桦、杨等, 此外还有红松、云杉、水曲柳、胡桃楸及从俄罗斯引进大果沙棘等珍贵树种30余个品种。

1 黑河地区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危害现状

据各基层测报点上报的数据, 经综合分析, 预测黑河市2013年春季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为18 253.3hm2, 与2012年同期相比呈下降趋势, 下降11.24%, 其中, 轻度发生面积8793.3hm2, 中度发生面积5853.3hm2, 重度发生面积3606.7hm2。病害发生面积13.3hm2, 与2012年同期相比下降20.83%;虫害发生面积6526.7hm2, 与2012年同期相比下降2.7%;鼠害发生面积11713.3hm2, 与2012年同期相比下降16.98%。

1.1 松针红斑病

松针红斑病分布在孙吴县大河口林场。调查标准地2块, 预测发生面积13.3hm2, 平均感病指数为2, 平均发病率为6%, 孢子飞散高峰期是8月中上旬, 孢子飞散总量为2289枚。

1.2 落叶松毛虫

落叶松毛虫分布在北安市四零四、三零三、胜利、缸窑和幸福林场;嫩江县四十里河林场;逊克县奇克、道干、新立、三间房林场;市直干岔子、古东河和头道岭林场。全市共调查标准地79块, 预测发生面积1306.7hm2, 与2012年同期相比上升64.87%, 最高虫口密度66头/株, 平均虫口密度14头/株, 有虫株率51.3%。轻度发生796.7hm2, 中度发生478hm2, 重度发生33.3hm2。

1.3 黄褐天幕毛虫

黄褐天幕毛虫在爱辉区、孙吴县、嫩江县、北安市有发生。共调查标准地77块, 预测发生3933.3hm2, 与2012年同期相比下降6.1%, 爱辉区和孙吴县有重度发生。

1.4 兴安落叶松鞘蛾

兴安落叶松鞘蛾在爱辉区普遍发生。共调查标准地36块, 预测发生1020hm2, 与2012年同期相比下降21.94%, 最高虫口密度12头/10cm延长枝, 平均虫口密度3.9头/10cm延长枝, 有虫株率88%。

1.5 微红梢斑螟

微红梢斑螟分布在嫩江县高峰林场。调查标准地2块, 预测发生266.7hm2, 与2012年同期相比上升300%, 有虫株率100%, 轻度发生166.7hm2, 中度发生66.7hm2, 重度发生33.3hm2。

1.6 红、棕背平鼠

红、棕背平鼠在黑河市均有发生。共调查标准地178块, 预测发生11713.3hm2, 与2012年同期相比下降16.98%, 林木平均被害率6.33%, 林木死亡率0.23%, 捕获率最高为24头/百日夹。森林鼠害对林木危害较重。

2 黑河地区林业有害生物治理措施

黑河地区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各异, 发生危害时间、危害特征及危害部位相差很大, 防治措施也有很大不同, 具体除治措施:

2.1 松针红斑病除治措施

加强苗木产地检疫工作, 人工拔除病苗, 集中销毁。7月份在发病较重的樟子松林施放百菌清烟剂, 进行化学防治。

2.2 落叶松毛虫除治措施

进行封山育林、合理抚育和纯林改造;采取悬挂鸟巢措施招引益鸟, 开展人工防治, 取得较好效果。同时, 制止乱捕滥猎鸟类的行为;搜集和培育天敌及病原微生物;对小面积林地, 在松毛虫上树前, 采用绑塑料环或绿色微雷喷成毒环阻止幼虫上树。黑光灯诱杀成虫。人工采茧和刮卵;对危害特别严重的地块释放苦参烟剂。以上措施可以综合使用, 尽可能使用无公害药剂, 保护和不杀伤天敌。

2.3 黄褐天幕毛虫除治措施

采取飞机、地面喷雾和释放烟剂防治, 人工采集幼虫, 灯光诱杀成虫, 刮除卵块集中销毁。重点防治202国道、省级主要公路两侧, 风景区等重点地段。

2.4 兴安落叶松鞘蛾除治措施

加大悬挂鸟巢力度, 招引益鸟, 制止乱捕滥猎鸟类的行为;搜集和培育天敌及病原微生物;人工捕杀幼虫和成虫;对危害特别严重的地块, 在成虫羽化高峰期释放苦参烟剂。

2.5 微红梢斑螟除治措施

采取人工清林、卫生伐、抚育伐和挂鸟巢招引益鸟等方法进行防治, 对虫口密度大、危害较重的林分采用苦参烟剂、触破剂、苏特灵等药剂进行防治。同时, 利用人工摘茧, 人工捕杀幼虫和成虫, 降低虫口密度。

2.6 森林鼠害除治措施

根据常年森林鼠害发生危害的程度, 分为重度危害区、中度危害区和轻度危害区。重度危害区, 以压低鼠口密度为主, 采用化学、物理、生物等措施进行重点治理, 使重度危害面积逐步减少, 把鼠害的危害减到最低限度。中度危害区, 以物理、人工、生物防治为主, 加大生物防治比例, 减少化学防治, 协调应用各种措施, 使中度危害逐步向轻度危害转变。轻度危害区, 重点实施监测, 采用生物措施, 结合营林措施等手段, 一般情况下, 不采用化学防治, 通过管护经营, 贯彻落实野生动物保护法, 封山育林等措施增加天敌的种群和数量, 调节生物间的平衡。

3 几点意见和建议

林业有害生物是森林“三大”灾害之一, 给森林带来的损失远远大于森林火灾, 固称之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但目前除治现状远远不能适应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发展的需要。

3.1 要提高各级领导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

林业有害生物危害比较隐蔽, 危害特点也没有森林火灾那样触目惊心。各级领导没有真正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与森林防火、林政管理摆到同等重要的位置, 有的领导甚至都不过问。市县2级虽有防治机构, 但人员编制少, 真正懂专业的人员不足40%, 远远满足不了实际工作需要。

3.2 要加大林业有害生物测报、防治经费投入力度

林业有害生物测报没有经费投入, 各基层调查点经费紧张, 缺乏调查工作积极性。防治经费投入主要是国家给予的补助, 用于购置药剂药械, 基层林场投工投劳。国家的补助经费只能完成防治总任务的30%左右。地方市县财政基本没有投入。

3.3 要加大依法防治力度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虽然有《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及黑龙江省2个《实施办法》, 这些法规, 有些条款已经不适合当前工作需要, 应尽快修订完善, 走依法防治之路。

治理林业 篇2

根据延油吴采纪发(2010)5号文件中关于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意见和有关要求,我站加强组织领导,组建工作机构,制定实施方案,积极开展工作,现将“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建立专项治理工作机制

1、建立“小金库”治理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支部领导班子立即组织领导干部认真学习领会有关文件精神,全面安排部署此项工作。成立了治理“小金库”工作领导小组,由同庆任组长,强晓担任副组长,两名副站长和各岗位岗长为成员,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指导和协调全站范围内“小金库”治理工作,研究制定有关政策规定和治理措施,协调解决有关重要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站调度室,负责“小金库”治理的日常组织协调工作。支部领导班子讨论实施方案,督查指导专项治理工作。各岗位细化治理工作措施,在全站范围内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格局。

2、加强学习,认清“小金库”专项治理的重要意义。“小金库”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精神,明确目标任务和专项治理工作的重大意义。一致认为“小金库”是滋生腐败的土壤,它的存在使国家、集体和群众利益受到损害,严重影响党和政府的整体形象,影响了党群关系,使群众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丧失信心,同时也严重破坏了经济秩序,危害极大,必须坚决清除。基于这样的共识,支部领导班子尤其是领导干部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思考,从加强个人素质的角度理解,从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层面出发,从优化发展环境的高度把握,扎扎实实地抓好“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

3、召开会议,明确目标任务,全面安排部署工作。我站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小金库”整治工作,传达学习了中央、省、市“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有关文件精神,全面部署了我站专项治理各个阶段的工作任务。会上同站长全面安排部署专项治理工作,从深刻认识治理“小金库”工作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政策和工作重点以及认真抓好工作落实三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动员。会议要求各岗位必须将“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措施,作为建立健全我站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重大举措来抓,通过自查自纠发现问题,尽早解决,尽快处理,认真贯彻落实好各项政策措施,确保“小金库”治理工作取得实效。

二、突出治理范围和重点 厂“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相关工作。领导小组在认真分析近年来纪检监察、财政监督检查、审计监督、预防与惩治职务犯罪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总结的经验,研究制定了《石百万联合站“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实施办法》,专项治理的范围内容、方法步骤、政策规定和具体要求做出了规定,使专项治理工作有章可循。除了召开全体职工会议向职工宣传外有关知识外,我们还办了两次“小金库”专项治理宣传专栏,并采用悬挂条幅,张贴字画、悬挂意见箱等形式,宣传治理“小金库”的重大意义和作用,加强民主监督,营造一个良好的治理环境和氛围。

三、查纠并重,明确治理方法和步骤

我站专项治理共分3个阶段,从2010年4月中旬起至2010年底基本结束,主要采取自查自纠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动员部署和自查自纠阶段(4月份)。通过各种不同层次的会议传达贯彻集团、油田公司专项治理工作部署和有关文件精神,利用多种广泛动员广大职工,要抓紧制定具体工作方案,落实工作措施,认真组织自查,按规定的要求上报自查自纠总结报告和自查表格,自查面要达到100%。

2、重点检查阶段(7月底至7月15日)。在自查自纠基础上,“小金库”治理领导机构要组织开展重点检查重点领域、重点岗位和重点账面检查。

3、整改落实阶段(截至11月底),针对治理中发现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并抓好落实,做到资金资产处理到位、违纪责任人员处理到位。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

四、自查自纠情况

接到延油吴采纪发(2010)5号文件后,我站组织人员通过采取受理举报、与司机、职工等相关人员座谈,查账等办法,对我站的“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进行了自查自纠,重点检查虚构业务成本、用虚假发票、虚列支出等手段套取现金的违规行为,经调查我站未发生私自设立“小金库”、开设“小金库”账户等情况。

五、加大力度,扎实有效做好整改落实工作

根据前一阶段我站“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来看,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个别人思想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高,自查自纠工作不够深入细致,工作进展不平衡等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站将严格按照上级的有关要求,一如既往地抓好每一阶段的每一项具体工作。

治理林业 篇3

关键词:林业建设;石漠化;治理;措施

1.林业建设在石漠化综合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1.1投入的资金不足

石漠化区域的经济发展落后,其生态建设的资金投入主要依靠中央财政,相比石漠化严峻的形势,其资金投入可以说严重不足,治理力度也十分有限,使石漠化的扩展速度远远大于有效的治理速度。现在的石漠化土地变成了造林困难地,然而由于现有的单位造林补助得不到保障,致使治理的成效很难得到保障。

1.2石漠化综合防治不积极

治理石漠化土地的難度很大,因为这些土地的土层较浅,并且土被间断,基岩裸露严重,另外此类土地的坡度很大,再加之人们对石漠化治理的认识不够,没有了解到治理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缺少恢复石漠化地区脆弱生态有利的具体措施和扶持政策,石漠化治理的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科技含量整体较低。参与石漠化治理的社会组织少且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1.3治理任务艰巨

通常,石漠化土地的土被不连续、基岩裸露度高、肥力低、土层薄,生态环境十分恶劣,这些点都会使生态修复的任务十分艰巨,另外那些潜在的石漠化土地也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以确保整体生态治理的任务能够较好的完成。

1.4土地环境的承载量超限

石漠化地区还存在缺柴少粮的现象,群众生活贫困,这是由于人口密度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少,石漠化土地的环境承载量大大超出了它本身所能承载的量,最终出现毁林开荒等现象,使治理的成效难以保证。

2.林业建设在石漠化综合防治中的总体思路

岩溶地区的石漠化综合治理要结合实际,防与治并重,以科学为基石,并应当深入思考岩溶地区生态环境的问题与矛盾所在,治理水土流失以防治土地的石漠化。倡导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提高科技含量为前提,以法律为保障,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来努力造林育林。大力发展林业资源,不仅要保护岩溶植被的覆盖面积,更要恢复、扩大此类植被的数量,把试点地区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和林草植被保护作为突破口,把区域经济发展、林业建设和谐社会构建相结合,处理好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之间的关系,建立一个结构合理、功能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林业建设遵循的基本原则:首先,要遵循综合治理岩溶地区石漠化的规划大纲,以对现有的林业生态建设能够有个统筹规划以及整合,利用各类资源以加速岩溶植被的生态修复,并推进石漠化林业的生态治理。其次,石漠化林业生态治理属于社会公益性的事业,所以要多层次、多方式、多渠道地筹集资金,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并努力引入多方投资主体投入到石漠化的治理中,以加大石漠化综合治理林业专项投入。再次,要突出效益、防治结合,避免产生新的石漠化,切实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采取封山的方法畜养林草,以及人工造林的方法使石漠化土地的林草植被能够快速地得以恢复,以防止石漠化进一步扩展,同时得以构建稳定的岩溶生态系统。治理林业的生态也要结合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林业生态治理的综合效能,在注重短期效益的同时也要考虑保护长远的利益。最后,要大力提高科技在石漠化防治中的含量,应用和推广先进的技术,以保障治理成效。依法防治土地石漠化,严格遵守和执行各类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

3.林业建设在石漠化综合治理中的主要措施及作用

石漠化的综合治理需要构建稳定的岩溶生态系统,恢复岩溶林草植被,更要以林业建设为中心。另外,发展生态旅游、经果林等产业以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林业建设的主要措施有封山育林育草、植被管护、人工造林、科技支撑和生态旅游业等。

封山育林育草能够使生物的多样性增加,植被和林草的恢复速度加快,优化岩溶地区的生态环境,这一方法的优点就是投资较少,并且用工也不多,但是效益高、见效快。下一步的建设需要设立封山育林的标牌和标志,落实封育的范围,落实管护人员,建立封山育林的管护机构。结合实际,准确地确定封育方式。消除可能抑制幼树生长发育的灌木和杂草,对密林和疏林进行抚育间伐或补植补造,全面提升其自我修复能力。

目前对岩溶地区的森林以及植被的保护很有效的手段就是依法对植被的管护,其工作内容是管护生态质量较高的岩溶地区潜在石漠化土地中的疏林地、有林地、灌丛地以及灌木林地等,严厉治理滥樵、滥垦、滥牧和滥采等类现象,以避免新的石漠化,以及森林的病虫害和森林火灾。这就需要我们落实管护的人员和机构,设立宣传的标志和标牌并制订管护的措施。

人工造林要结合当地的环境和实际,不要违背自然的规律,还应当认真考察土壤、气候和地貌等条件,努力在轻、中度石漠化的土地上建造生态经济林与生态林等。其他地区按土地利用规划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林草植被以推进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

科技支撑要做到充分地利用目前的技术储备和研究的成果,使工程建设的过程都存在科技的支撑,抓好示范园区的建设,大力提高相应的技术推广,加强技术培训。建立林业科技示范区以加快开展科技推广,培育适合岩溶地区的种苗,筛选适合岩溶地区的树种,研发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林草植被的恢复等方面的技术,全面提高林业生态治理的科技含量。

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要充分发挥生物景观和岩溶地貌景观的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产业,降低群众对土地的直接依赖性,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重点打造结合了岩溶景观的生态旅游项目,例如,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等,生态旅游一定要杜绝大面积破坏林草植被而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要以生态优先为原则。政府也应当从政策方面进行引导和扶持,通过招商引资的方法来发展生态旅游业。

综合治理石漠化的首要任务就是提高森林的生态效能,而修复生态系统的关键就是林业建设。综合治理石漠化是党中央和国务院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和生态环境现状,兼顾国家、民族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作出的重要决策。综合治理石漠化的过程中,其中的林业建设是区域实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在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处于核心地位,能有效增加林草植被盖度,净化空气、保持水土、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加快了区域社会的经济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的结构调整,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4.结语

在石漠化综合治理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综合治理总体思路,以岩溶地区林草植被恢复为中心,结合岩溶地区“新农村”建设,辅以基本农田建设、生活能源建设、草食畜牧业发展等,合理落实与配置治理技术措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必定能够遏制石漠化扩展趋势,改善岩溶地区生态环境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构建和谐、稳定和繁荣的岩溶“新农村”,为我国石漠化的全面治理树立典范,积累治理经验。

参考文献

[1]胡培兴,彭继平.我国西南地区石漠化治理已探索出路子—来自广西平果、阳朔县的调研报告[J].中国林业,2002,(24).

[2]李瑞玲.贵州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形成的自然背景及其空间地域分异[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

[3]喻甦,但新球.石漠化土地综合治理模式探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3,(03).

试析林业有害生物的治理与控制 篇4

1 目前我国林业有害生物现状分析

1.1 发生的面积越来越大, 防治难度也越来越高

随着我国天然林以及阔叶林的大幅减少, 新增加的人工造林更多的是纯种林, 尤其是单一树种的纯林面积, 这就让林业有害生物更为严重, 危害面积逐渐扩大。这种天然林面积的减少以及人工纯种林的增加让很多地区的次要有害生物数量大增, 甚至已经成为了主要有害生物。根据笔者调研得到的数据可以看出, 我国森林的面积在短短30年里就增加了0.8亿hm2, 目前我国人工造林的面积居于世界首位。但是人工林因为其树种单一, 所以生态结构较为脆弱, 导致其更容易产生有害生物。根据数据可以看出我国随着人工林面积的增加, 有害生物发生面积也增加了4成。这就给我国的林业造成巨大损失。

1.2 环境破坏导致的森林生物链破裂

我国经济发展长期以来实行粗放型的发展方式, 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大多数企业出现了木材需求, 林业经济产业的快速发展导致大面积的森林资源被开采, 长期内超负荷的采伐导致森林原有的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同时森林原始结构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链被破裂, 导致森林无法进行生物链的自我修复。

1.3 对林业的管理措施不当

在对林业的经营中由于过度的追求速生以及集约化的经营, 这就导致我国林业管理等部门忽视了林业管理的科学性。比如说在对林业进行开采之后没有进行适当的种植以及维护导致林业抗病虫害能力下降。时间久了导致林业更容易遭受有害生物侵袭。同时因为部分地区管理不当导致其种植密度过大, 造成人工林内通风不良以及透气性较差, 最终形成有害生物在我国森林蔓延。

1.4 在造林以及营林的过程中大量的使用化学农药

在出现了有害生物之后因为大量的使用化学农药, 不仅导致大量益性生物遭受损害, 同时也会导致有害生物逐渐对农药产生抗体, 导致林业的生态环境更为恶化。单一防治手段导致了无法适应我国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各种要求。目前我国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处于被动的状态, 还没有达到以预防为主, 以综合治理为辅。同时我国在对有害生物的防治上因为投入经费不足导致了防治体系建设严重落后, 这种基础设施不足以及检疫设备和技术落后等导致了我国在面对境外传入的新病害时无法做到及时监测以及预防, 从而让我国林业经济遭受巨大损失。

2 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频发原因分析

首先, 有害生物本身具有的繁殖能力, 导致其可以进行主动的传播以及依靠自然动力进行传播。这种强大的繁殖能力让其可以在短期内数量剧增。其次, 有害生物自身的遗传特性, 即便在使用农药或者其它灭虫方式的情况下也难以根除有害生物, 就是因为其本身具有进化能力, 可以更加适应其环境。再次, 随着各地人工造林等加剧了有害生物灾害。第四, 目前大面积造林中的单一树种较多, 导致了其较为脆弱从而更容易出现有害生物。第五就是因为部分地区防治技术以及手段等较为落后而导致有害生物灾害较多。

3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分析

3.1 植物检疫方式分析

植物检疫指的就是对于森林的生态因子以及发生有害生物的各种基础数据进行及时的监测、对森林的健康状况进行动态监测来及时对亚健康森林资源和不健康森林资源进行恢复从而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以有效保持森林的生物多样性。植物检疫所肩负的主要任务就是有效防止境外有害生物传入我国、防止我国本土的危险有害生物外传, 同时还需要防止境内的有害生物在地区之间扩散, 在保障林业资源质量的前提之下实现其正常的流通, 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

3.2 生物防治法分析

生物防治方式指的就是利用有益生物来对林业有害生物进行合理的防治。生物防治法其工作的基本原理就是当有害生物在对其它生物发生危害时, 其本身也会遭受到来自其他生物的危害, 生物防治方式就是利用了这条生态基本原理。

3.2.1 以虫治虫。

我国早在数千年前就已经开始以虫治虫, 例如我国南部沿海地区利用黄獠蚁来对柑橘等植物的有害生物进行防治, 所以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昆虫来对有害生物进行防治的国家。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第一就是天敌类昆虫:按照其取食方式的不同也可以将天敌类的昆虫分成为捕食性昆虫和寄生性昆虫。捕食性昆虫以有害生物为食, 分为拒绝以及吸食, 比如蚂蚁、蜻蜓、螳螂、瓢虫等。这些捕食性昆虫在出现了有害生物灾害时可以发挥出重要作用, 比如瓢虫可以有效地治理蚜虫等。寄生性昆虫就是寄生在有害生物体内, 以其组织或者体液为食, 可以导致有害生物死亡。主要包括了寄生蜂和寄生蝇两种。寄生蜂指的就是寄生在其它有害生物体内的蜂类, 这是目前在生物治理方式中使用较广并且效果非常显著的一种。比如赤眼蜂对于松毛虫等防治效果显著。寄生蝇指的就是在蝶类和蛾类体内寄生的幼虫以及蛹等, 以其体内的养料为食, 可以导致其死亡。

利用天敌昆虫的具体方式就是大量采集有害生物的天敌昆虫将其放置到有害生物的发源地或者部分林木中, 也可以把发生了有害生物灾害的旧地上的天敌昆虫采集起来将其放置到新出现有害生物的林木中。比如说河南地区利用瓢虫来治理麦蚜, 或者广东地区利用黑蚂蚁来对松毛虫进行治理, 都得到了良好效果。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季寒冷, 所以天敌昆虫往往在这个季节而大量减少, 所以就需要移植一些在冬季存活率较高的昆虫来有效地提高昆虫在越冬的存活率以保证增加天敌数量, 同时还可以在有害生物灾害的前期就发挥出其有效的抑制作用。比如我国辽宁地区的七星瓢虫在越冬时受到了较好的保护所以就可以更好的控制棉蚜。

3.2.2 以鸟治虫。

指的就是利用各种食虫类的鸟来对有害生物进行防治, 这在很多国家都受到了很大重视。但是因为人工饲养鸟类存在很多困难, 所以就需要对鸟类进行良好的保护来实现利用鸟来对有害生物进行防治。比如我国的大山雀在去哺育雏鸟期间因为一天要对雏鸟喂养百余次, 就需要捕捉数千只幼虫。这就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治有害生物的作用。

3.2.3 使用激素治虫。

就是利用昆虫的内激素和外激素来实现治虫。

4 提高有害生物防治意识和加强预报工作

4.1 加强宣传示范工作

对我国林业资源中的有害生物的防治来说其损失性不低于水灾和火灾等重大灾害, 并且艰巨性以及长期性更难以治理, 为此我国各级部门以及政府都需要加强宣传来提高对有害生物的治理。第一就是可以利用宣传栏或者广播、电视媒体等多种形式来进行多渠道的宣传林业有害生物有关法规和政策来普及其工作的意义和目的。第二就是树立有害生物治理的典型人物以及典型地区、部门来带动其他人和起到教育示范作用。

4.2 加强有害生物的预测工作

实现对林业资源的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基础就是进行有效的预测和预报, 应该将对有害生物的调查和监测等放在首位, 通过建立健全林业有害生物监测体系来充分发挥出各级测报点的作用, 尤其是国家级的测报点凭借其高水准的监测能力以及充足的资金等更是应该发挥出核心作用。在做好预报监测工作的同时还需要做好应急预案工作, 在发生突发性的有害生物灾害时可以通过预警工作等来有效防止灾害扩散其范围。我国目前林业监测网络的建设就是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四级网络建设, 其中国家级起到指导和示范的作用, 县级监测网络才是最为根本的基础作用。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就是要做好以村级管理员为基础, 同时县级和乡级、村级互相联系的有害生物测报工作制度。尤其是在目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环境下, 就应该更为充分发挥出各地已经建立的护林联防组织以及乡镇护林组织的作用来对各自辖区内的林业资源进行监测来及时以及全面的掌握有害生物的动态。在县级以下监测点工作中要注意数据库的建立, 用高新技术来完善监测工作。

4.3 加强有害生物检疫工作来防止有害生物侵入

随着技术的进步, 在对有害生物的防治中, 也需要运用现代化的防治手段来增强防治能力, 以减轻有害生物带来的损失。首先就是要做好对人工造林使用的苗木的检疫工作。可以通过建设无检疫对象林木基地来为人工造林提供良好的苗木资源。在造林苗木的产地和运输过程中也需要严格地进行检疫, 在栽植苗木前需要做好消毒及杀虫处理。否则不能用于造林, 有效防止人为传播有害生物。其次在木材运输中需要加强检疫以及复检工作。近几年频发的松材线虫的传播等就是因为没经过检疫的木材等非法流动和检疫不够充分所导致。因此, 必须严格做好检疫以及复检工作, 同时还需要对木材市场以及生产经营企业和包装企业过程中可能遭受的有害生物侵袭进行检疫。对于外调进来的苗木资源等进行多级的检疫审批。禁止任何单位或者个人违规从外地调进松木或者其它木材等。

(收稿:2012-10-18)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现状及发生原因, 从加强治理以及加强生物防治等角度就如何防治林业有害生物提出了解决措施。

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方法探讨论文 篇5

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是林业对常见、高发、烈度强的病虫害进行综合治理的一系列工作的总称,根据FAO(国际粮农组织)对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定义,结合我国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实际,本研究认为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定义为:在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综合利用各种防治方法的优势,预防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局限性,通过预防为主的策略,形成林业病虫害治理的方案和措施,使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优势得到发挥,各类林业病虫害治理的长处得到保障,在高效率、高速度的基础上,达到对林业病虫害综合而全面的控制和防治。

浅谈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方法 篇6

1.1 从生态学角度出发

森林、病虫、天敌三者之间有的相互依存, 有的相互制约。当它们共同生活在一个环境中时, 它们的发生、消长、生存又与这个环境的状态关系极为密切。这些生物与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综合治理就是在育苗、移栽和养护管理过程中, 通过有针对性地调节和操纵生态系统里某些组成部分, 以创造一个有利于植物及病虫天敌的生存, 而不利于病虫孳生和发展的环境条件, 从而预防或减少病虫的发生与危害。

1.2 从安全角度出发

根据森林生态系统里各组成成分的运动规律和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 既针对不同对象, 又考虑整个生态系统当时和以后的影响, 灵活、协调地选用一种或几种适合园林实际条件的有效技术和方法。如园林管理技术、病虫天敌的保护和利用、物理机械防治、化学防治等措施。对不同的病虫害, 采用不同对策。几项措施取长补短, 相互辅佐, 并注意实施的时间和方法, 达到既控制了病虫危害, 又保护了人、天敌和植物的安全。

1.3 从保护环境, 恢复和促进生态平衡, 有利于自然控制角度出发

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并不排除化学农药的使用, 而是要求从病虫、植物、天敌、环境之间的自然关系出发, 科学地选择及合理地使用农药, 在城市园林中应特别注意选择高效、无毒或低毒、污染轻、有选择性的农药 (如苏云金杆菌乳剂、灭幼脲等) , 防止对人畜造成毒害, 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充分保护和利用天敌, 逐步加强自然控制的各个因素, 不断增强自然控制力。

1.4 从经济效益角度出发

防治病虫的目的是为了控制病虫的危害, 使其危害程度低到不足以造成经济损失。因而经济允许水平 (经济阀值) 是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概念。人们必须研究病虫的数量发展到何种程度, 才能采取防治措施, 以阻止病虫达到造成经济损失的程度, 这就是防治指标。病虫危害程度低于防治指标, 可不防治;否则, 必须掌握有利时机, 及时防治。需要强调的是:以城镇街道、公园绿地、厂矿及企事业单位的园林绿化为主体时, 则不完全适合上述经济观点。因该园林模式是以生态及绿化观赏效益为目的, 而非经济效益, 且不可单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病虫的防治。

2 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策略

2.1 搞好城市森林的种植规划

在考虑城市美化的基础上合理配置植物品种, 要注意长远解决病虫害问题。针对本地区发生严重的害虫种类, 减少其喜食植物的种植, 多规划和栽植抗病虫的或耐性强的植物, 减少有害生物的适生寄主。

2.2 防治有害生物入侵, 加快“三个体系”建设

近年来, 外来有害生物对我国林业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尤其是美国白蛾在我国的天津、辽宁、河北、陕西等地严重发生, 直接对当地林业构成威胁。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防患于未然。海关、商检、森检部门和木材检查站要各司其职、协同作战, 严密堵塞外部入侵渠道。林业部门要坚持每年疫情普查制度, 抓好常年监测工作, 适时开展专项调查, 发现病死树和新的有害生物, 及时上报送检。

2.3 加强养护管理, 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

病虫的发生和危害在相当程度上与植物的生长势相关。对生长势差的应及时施肥、浇水、松土锄草, 提高植物自身的抗病虫能力, 并结合秋冬季修剪, 除去染病虫枝条。这样不但可以调节植物养分, 还可以减少病虫来源, 通风透光增强树势, 营造不利于病虫害越冬、繁衍、为害的环境条件。

2.4 推广应用无公害防治技术

2.4.1 保护利用天敌, 开展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对病虫害的控制作用是持久的, 效果是显着的。一旦天敌在田间建立了自己的种群, 它就可以长期持续地对害虫发挥控制作用, 这是化学农药所无法达到的。城市具备开展生物防治的条件, 一是城市林业种类丰富, 适合天敌的生存和繁衍, 创造有利于天敌群落发展的条件;二是城市建筑对园林植被的分割形成的“海岛生态”有利于释放天敌。目前, 一些发达国家加强了对植保工作的立法和管理, 建立了植保新标准, 特别是生物防治技术, 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和推广, 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生物防治正逐步朝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2.4.2 选择使用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能有效地保护天敌, 消灭害虫, 对人畜危害小, 对环境污染小, 相对于化学农药对病虫害的控制作用具有持久性。如:利用Bt乳剂防治国槐尺蠖, 每年喷两遍药即可控制其危害, 而用化学农药每代害虫都必须防治两遍以上。生物农药除了Bt乳剂外, 灭幼脲、花保、烟渗碱等都是防治园林病虫害的首选农药。

2.5 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化学防治只在必需应急时进行, 实施靶标防治, 尽可能地选用具有选择性、低毒、对环境污染小的药剂, 少用或不用广谱性的化学农药, 经常变化用药品种和混用配方, 以免害虫产生抗药性。施药方式也应采取涂茎、根施和注射等方法, 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6 改进农药施用技术

目前, 病虫害防治中大多使用常规喷雾方法。据测算, 常规喷雾从施药器械喷洒出去的农药只25%~50%能沉积在植物叶片上, 不足1%的农药能沉积在靶标害虫上, 而仅有0.03%的药剂能起到杀虫作用。这种施药方法不仅效率低, 造成农药浪费, 还使大量农药流失到非靶标环境中, 造成人畜中毒, 污染环境。因此必须对现有施用 (特别是喷雾) 技术进行改进, 而对集中大面积爆森林病虫害, 经过周密设计可以择机采用航空喷洒技术进行防治, 提高喷洒效率, 降低农药在非靶标环境中的投放量, 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2.7 稳定森防队伍, 确保资金投入

各级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承担着森林病虫害防治、预测预报和森林植物检疫的重要职责, 担负着保护国土生态安全和生态建设的使命。因此, 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重视和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队伍的建设, 坚持以地方投入为主, 国家补助为辅的原则, 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资金投入机制, 保障防治投入。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坚决贯彻《林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决定》 (林护字[1997]27号) , 从育林基金中提取3%~4%, 用于病虫害防治。在国家重点林业工程投资中, 也要提取一定比例, 用于病虫害预防和除治。要强化森防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摘要:本文以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采取的原则入手对其综合治理策略进行探讨。

林业发展的生态性和防虫治理分析 篇7

1.1 多元林业相协调

林业结构的单一是当前我国林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要实现生态林业, 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改善林业的结构, 施行多元林业的发展策略。

要大力发展结构林业, 保证用材林、薪炭林和产业林的协调发展;优化林木的年龄结构, 提高高龄林的比重, 增强森林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保证森林产业结构的和谐发展。

要促进森林功能的多样化, 把森林资源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结合起来。要充分发挥森林调节大气、防护水土的环境保护作用, 同时要促进经济林的开发与发展;要大力发展林区的旅游业, 保证林区的增收和创收, 为生态林业的发展提供强劲而充足的动力。

1.2 开发与保护并行

可持续发展不是少发展或不发展, 而是要把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同样, 对于林业资源, 也要做到开发与保护并行, 让国家的林业资源真正地为祖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而服务。要做到这一点, 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要建立和完善林业开发工作的法律法规, 对于林业开采的标准和树龄进行明确的规定, 使得林业的开发活动有法可依;要对那些非法开采林业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惩罚, 打击盗窃和破坏国家林业资源的不法行为;要做好森林资源的更新工作, 在开采完一定的林木之后, 要及时进行补种和维护工作;林区工作人员要依法治林、科学治林, 对林业资源加以科学周到的防护, 保证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3 以经济促生态

对于林区生态的保护, 不排除对经济林的种植和开发以及商业效益的利用。反之, 只有将林业资源的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结合起来, 才能获得双赢, 为林业生态的保护提供有力的经济和物质保障。

经济林与生态林齐头并进。在对林业的开发过程中, 要改善林业的结构, 使得经济林与生态林同步发展, 不可偏废其一;改善林区的产业结构。注重林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在加强传统的林业与农业、林业与工业的结合的同时, 要注重发展一些新兴产业, 如旅游业等“无烟工业”, 实现林区的多元创收;促进林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利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放性和自由性的优势, 借社会化大生产之势, 促进林业的产业化, 延长产业链, 实现一材多用, 减少资源浪费, 提高经济效益。

2 林业生态性政策下的防虫治理

2.1 加强免疫防治结合

对于病虫灾害的防治, 要“防患于未然”, 预防在先, 把可能发生的病虫灾害消灭在萌芽阶段。要加强对常发性的病虫灾害进行重点的预防, 例如, 北方地区常发的蝗灾和雪松根腐病;东南林区常发小叶女贞病害;西南林区则常发炭疽病等, 均应结合当地的情况, 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要对一些可能发生的突发疾病进行及时的预测和防范。林区工作人员应该密切注意各种可能变异或入侵的新物种的动向, 防治其造成新的灾害;要加强病虫害疫苗的研制和开发工作。

2.2 分类治理提高效率

要促进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科学化、标准化, 完善林区病虫害的分类治理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建立当地林业病虫害情况的数据库, 以便于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灾害制定有效的对策。要及时更新对当地动植物物种的登记和普查工作, 密切关注那些减少或增加的物种, 以便对可能出现新的病虫灾害进行预测和防治。要增强农林工作人员的科学素养和理论基础, 能够熟练地运用科学的生物学和病理学分析法, 对林业病虫灾害进行研究和防治, 做到科学治虫、有效治虫。

2.3 科学治虫保护生态

对于林业病虫害的防治, 应当以保护生态和防止环境污染为前提。应当少用或者不用一些有害的化学农药, 以防对当地的空气和水土造成污染。对一些违法用药、任意用药的行为, 要加以严格的惩处, 严厉禁止有害药品在市面上的传播;要加强对林业工作人员的培训, 引导其科学用药, 避免在治虫灭虫的工作中造成对环境的二次破坏;要充分利用当地原有的生物资源, 寻找有害物种的天敌, 以确保用最天然的方法达到病虫害治理的效果。

3 结束语

我国的林业政策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以生态性的原则为基本要求。在这一政策框架下, 林区的病虫害治理要以不危害生态环境为前提。通过防患未然、分类治理和科学用药的措施, 能够在最大程度下减少治虫工作可能造成的生态破坏。随着农业科技的进一步发展, 这一课题的解决也将有新的进展。

参考文献

[1]李鑫.较量:打响防虫新战役[J].烟台日报, 2011 (12) :15-17.

治理林业 篇8

1.1 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

目前, 我国的由于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 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 经长时间的勘查和分析, 得出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 一些商家为了能够谋取更多的利益, 进行非法的征林征地, 未经有关部门批准素以开矿取土, 乱砍滥伐现象严重, 使得植被覆盖面积不断缩小, 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第二, 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 多数农民为了达到增收的目的, 肆意的开发耕地, 并且大量使用化学肥料, 使得土壤内原有的矿物成分受到更改, 污染了土壤环境, 对土地质量破坏;第三, 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浅薄, 对水土流失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认识不够深刻, 并且对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概念较为薄弱, 缺乏可持续发展以及维系生态系统平衡的理念;第四, 相关环境保护部门对水土流失治理滞后现象较为明显, 治理速度与水土流失恶化速度成反比, 使得水土流失现象不断加重, 面积逐渐扩大。

1.2 水土流失产生的危害。

水土流失不仅会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还会影响到社会生态环境的发展。由于水土流失现象的不断恶化, 对人类的生态环境造成威胁,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 水土流失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 严重影响到了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 从而对人类的生存居住环境造成影响;第二, 大面积的水土流失, 导致部分河道堵塞, 大量的淤泥不能及时疏通, 影响水利工程的正常使用和发展;第三, 植被覆盖面积的减少, 致使土壤厚度在不断的降低, 地表水分流失加剧, 对农业的生产的发展造成损失;第四, 水土流失还会减少农业耕地面积, 土壤内部矿物质的含量不断减少, 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致使我国的农业经济下滑。

2 林业技术在水土流失治理中发挥的作用分析

2.1 实现对水资源的保护。

经研究发现, 林业技术在水土流失的治理中可起到减少水资源流失的作用, 这是由于林木在生长的过程中, 根部的不断增长可以发挥锁水功能, 减少地表水分的流失, 加剧了土壤的凝结力, 从而保证不因受到外界风、雨的影响而造成水土的大面积流失。

2.2 实现对土壤的有效固结。

林木的根部较为发达, 在土壤中延伸范围较广, 因此会对突然起到很好的固结效果。除此之外, 还可以充分利用林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根部的喜水特性, 强化根部周围土壤的储水性能。林木的主根还会深入到较深的土壤中去吸收水分, 这样便在土壤中形成一个有机网络, 对治理水土流失有着明显的效果。

2.3 实现对生态系统的维护。

通过运用林业技术进行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 从而形成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 根据林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来实现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目地。另外, 大面积的林木在生长的过程中, 通过光合作用会使大量的水分蒸腾, 进而增加了空气中的水分含量, 同时也使土壤表层的含水量有所提升, 有利于其他植物或农作物的生长, 并且对水土流失现象进行了改善。

2.4 实现对气候的调节。

林地的大面积种植, 会有效的吸收空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 改善空气质量的同时起到了调节气候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增加土壤中的含氧量, 土壤中湿度的提升还能够抵抗地表的风化和沙化的侵蚀, 从而防止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

3 水土流失治理中林业技术措施分析

3.1 营造分水岭防风林。

若要对水土流失进行全面治理, 那么首先应当对地表径流进行合理的防治,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分水岭的治理。地表径流是导致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 这是由于分水岭所具有的特殊性质。分水岭通常呈现出高起突出、温度变化明显的特点, 对此, 通过对防护林的建造能够降低因温度变化而产生的不良气候的影响, 改善农作物的生长环境, 保持空气中的水分含量。在分水岭防护林的营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 要按照分水岭的特征来进行合理配置。如若分水岭空间较为较窄, 那么就要沿着分水岭岭脊的方向来进行防护带的配置, 防护林营造的具体宽度由分水岭岭脊的宽度来决定。在宽阔的岭脊上大多被利用为基本农田的种植地, 植被覆盖率虽达到合理要求, 但却因为地势较高, 容易遭受大风雨雪以及冰霜的侵害, 针对此种情况, 需要建设农田防护林, 但值得注意的是, 防护林中林木的种植密度不易过大, 要保持该区域的良好通风。

3.2 营造水流调节林。

在水土流失治理中营造水流调节林, 有坡的地方种植林木, 调节林位于坡地的中间, 主要让其更好地发挥预防水土流失的效果。营造水流调节林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地面的水流速度, 还能够有效促进地面吸收下渗的雨水, 将地表水转化成地下水。由于水流调节林发挥的主要作用就是吸水, 所以在营造水流调节林时, 应该把握好水流调节林的宽度, 一般情况下, 水流调节林的宽度是林带宽度的3倍, 这样的宽度对牧区更为适合。最近几年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 通过深耕和横坡耕种技术能够有效降低30%的地表径流率, 但是仅仅营造8m宽度的水流调节林也同样可以达到这个效果, 不会影响农业用地, 从而最大程度发挥出水流调节林的吸水作用和调节水分的作用。

3.3 营造沟头林。

在水土流失中通过营造沟头林能够有效避免沟头的侵蚀, 在已经被侵蚀的沟头上方进水的位置上种植一些耐涝的树种和灌木, 继而形成乔木和灌木的混合林。在营造沟头林时要注意必须沿着水流的方向, 主要是为了能够对地表径流的过滤和减慢地表径流的速度。

3.4 在沟坡地带营造防护林。

针对一些坡度较小、坡度相对平缓或者是停止堆塌的沟坡营造防护林, 能够有效防止侵蚀沟的进一步延伸, 而对于侵蚀沟的造林技术主要采用插条或者是埋干的方式, 也可以选择一些大苗来栽种。

3.5 在侵蚀沟底营造防护林。

选择在侵蚀沟底营造防护林, 主要是为了防止地表流水带走的泥沙流到河道内, 导致河道堵塞。在侵蚀沟底营造防护林, 应该选择流量较少的地方, 最好选择柳树作为防护林的树种, 但是直播造林的方式不适合运用在侵蚀沟底造林。

3.6 在河堤和河岸处营造防护林。

在河堤和河岸的位置上营造防护林, 可以有效降低水流的速度, 从而避免水流对河岸的强大冲击。在河堤和河岸营造防护林时宽度最好控制在10m左右, 并且还应该在堤坝迎水处远离堤脚5m的位置上营造防护林带。

结束语

鉴于我国目前水土流失现象严重, 水土流失的治理工作作为一项长期性、综合性的工作, 既需要林业部门充分利用林业技术, 还需要农耕、生物以及工程等相关部门紧密配合通过建立各个机构相互合作机制、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等来治理水土流失问题, 以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水土流失已经成为了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水土流失不仅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并且还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形成了障碍。由于水土流失恶化现象与日俱增, 此事引起了社会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针对水土流失的成因以及危害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并且针对运用林业技术对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为今后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土流失,林业技术,应用

参考文献

[1]叶雨松.水土流失治理中林业技术的应用[J].北京农业, 2012 (27) .

治理林业 篇9

1 林业病虫害概念和防治的方针

1.1 概念。能够对森林和林木资源, 还有林木种子的正常发育和生长, 带来较大的影响和损失的相关病、虫、害就是林业病虫害。在林业资源中有很多种类的病虫害, 这不光是我国本土的病虫害, 还有很多是从国外传播到我国境内的, 这些外来的病虫害对我国的森林资源会有更大的破坏。那些从境外流传过来的病虫害在我国会肆意繁衍生长, 对林木资源和林木种子进行破坏, 影响其生长和发育, 专业人士将这种病虫害称之为外来的林业病虫害。还有我国境内的病虫害, 它们会覆盖在树木和相关的林业产品上, 还能够通过其他品种的林业进行传播, 也能通过植物传播, 这些有害生物已经被我国的林业局正式发布公告禁止传播, 并称它们为林业检疫性的病虫害, 危害也是极大的。

1.2 防治方针。我国对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一直都是很重视的, 并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方法进行防治, 扩大防治病虫害工作的范围。在长期的防治工作中, 已经形成了以预防为主的科学防治方针, 并加大治理的力度, 以促进林业资源不被肆意破坏, 这个防治方针在体现了我国在防治病虫害工作上的战略性目标和转移方式, 为防止工作带来很大作用。在治理病虫害的时候应该要加大预防的力度, 并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利用科学技术, 在林业生产中贯彻预防和治理的方针, 将以往的轻视预防态度给改变过来, 做到全员预防, 这样能将病虫害发生的几率减少。

2 林业病虫害种类和危害

发生在我国境内的林业病虫害情况是非常多的, 经过粗略的统计, 我国林业病虫害的种类已经高达上百万种了, 而且我国林业资源受到病虫害所侵害的面积也呈现上升的趋势, 这对林业发展来说将是巨大的损失, 并制约其发展步伐。多数林区都存在林业病虫害的现象, 其中最严重的就是虫害, 其危害的林业面积也是最大的, 随着在林业资源中是最大的隐形杀手, 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是最大的。而且在旅游业兴盛的时期, 林业病虫害会有更严重的入侵现象, 使我国森林资源出现了生态失衡的情况。

3 营林技术在防治林业病虫害中的应用意义

应用科学的营林技术对于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来说, 将起到重要作用, 还能将我国病虫害的防治水平给提高上来。在实际的病虫害工作中, 植物检疫方法、物理机械防治方法、以及生物防治方法都是比较好的防治手段, 但这些都是表面上的防治方法, 要想将病虫害现象彻底治理好, 还是要将营林技术给提高上来。营林技术在营林生产的整个过程中, 都是有所涉及的, 利用营林技术能对树种进行科学的选育, 并能将抗病虫害的能力进行优化, 推广出品种优良的植物树种, 这样也就能有效防止病虫害, 让林业资源更好地生长和发育。在森林中进行树木栽植的时候, 还有控制好栽植的密度, 选择良好的树种, 并根据实际的种植条件去选择种植的品种, 和种植的时间。如果条件允许的话, 最好营造混交林, 避免出现树种过于单一的情况, 这样也有利于开展科学的营林工作。在营林中, 要加强对中幼龄林的管理, 可以选取无病虫害的壮苗, 通过中耕、除草、施肥、灌水和修枝等措施来促进植物的生长, 在发生病虫害时还要及时进行卫生条件的改善, 以实现病虫害的及时清除。总而言之, 通过各种营林技术的科学应用, 能够有效的实现森林植物的健壮生长, 还能提高森林的自我防护能力。科学营林能够改善林地的生态环境, 使每一种昆虫天敌和鸟类等天敌得到明显的增加, 这能够提高整个植物系统对病虫害的抗病能力。

4 提高营林技术对对林业病虫害防治的策略

4.1 努力转变观念, 确立创新防治策略。在进行林业病虫害的防治中, 要积极转变观念, 通过健康森林理念的推广, 逐渐实现林业病虫害由重除治向重防的转变。在病虫害的防治策略上要坚持标本兼治, 这样才能实现理想的治理效果。在防治组织管理上, 病虫害的防治还要加快由一般防治向工程治理的转变。现阶段我国的防治技术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生物防治技术的实施能收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还能有效的推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4.2 积极加强预防, 促进林木健康生长。在森林病虫害的防治中, 要注意现代生态学理论的应用, 通过林业防治技术水平的提高来做好林业病虫害的预防, 通过处理好病虫害和森林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 做好森林的生物治理。在病虫害治理过程中, 要坚持预防为主的治理方针, 逐步推进治理工作的开展。另外加强森林植物的检疫工作开展, 也能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4.3 营造混交林, 形成良好的森林环境。在营林生产中, 人工造林的混交能够形成良好的森林环境, 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有效的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在苗圃的建设中, 由于种籽及土壤中潜存有一定的病原和害虫, 在育苗过程中应对种籽和土壤进行消毒才能确保出苗率, 必要时还需进行轮作。

4.4 坚信良种壮苗, 选用抗病虫造林树种。树种的不同, 其抗病虫害的能力也就不同, 同一树种的不同品种间也会存在抗病虫害的差异性, 为此在营林工作的开展中, 应通过各种选育措施来加强抗病虫能力强的树种选择。要尽量选择乡土树种, 实现针叶与阔叶、针叶与针叶、乔木与灌木、灌木与灌木的混交方式种植。这样既保护了生物多样性, 又达到了改善环境的目的, 同时还逐步提高森林对病虫害的自我抵抗力, 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

结束语

林业对于我国的发展来说起到了支柱型的作用, 但是在林业发展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害, 对于这种现象, 应该有效利用营林技术进行预防和治理, 并在实际的应用过程汇总不断创新营林技术, 实现科学地应用, 这样才能将林业病虫害现象彻底扼杀, 让树木在更好的森林环境中生长和发育, 还能维护生态平衡, 让林业走可持续性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杨晓雯, 杜一花.营林生产管理工作的措施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

[2]张杰.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

治理林业 篇10

1.1 我国石漠化现状分析

据统计, 我国目前有接近20 万km2的石漠化面积, 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状况非常脆弱, 石漠化治理所面临的形式十分严峻。由于这些等待治理的地区基岩裸露程度比较高、立地条件差、成土速度慢, 治理成本更大。另外, 治理石漠化地区存在“边治理、边破坏”的不良现象, 对治理工作提出挑战。

1.2 石漠化原因分析

喀斯特地区自身的土层比较浅, 暴雨对其冲刷剧烈, 水土流失造成岩石裸露, 最后表现出石漠化。石漠化的主要成因是人类各种形式的破坏活动。广大的农民群众为获得物质上的基本需求, 大面积地进行陡坡开荒活动、乱砍滥伐、过度开垦以及樵采、广种薄收的耕作、过度放牧等, 加速了石漠化的发生。以过度开垦和樵采活动对石漠化的影响为例, 在发生石漠化之前的岩溶地区, 由于本地区的耕地面积少, 人们首先面对基本的温饱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人们开始毁林毁草以扩大耕种面积, 森林资源受到极大破坏, 单一的农作物结构使地表更容易发生石漠化。

2林业生态工程建设

为保护以及改善自然环境, 使自然资源能够可持续利用, 我国很多地区提出建设林业生态工程的发展策略。林业生态工程将林学与生态学相结合, 按照生态控制理论的原理设计并建造木本植物占主体地位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政府大力投资下, 林业生态工程被广泛应用于石漠化、荒漠化等地区的治理。其中, 林业生态工程发挥重要的作用为:可以保护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良好的水土保持作用可以防止水土流失, 改善当地的环境质量, 改善大气状况, 有利于避免石漠化以及荒漠化等面积扩大以及能够实现当地环境、资源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林业生态工程是石漠化治理的根本措施

3.1 林业生态工程中营造林方式

3.1.1 人工造林的营造林方式。在石漠化地区进行人工造林, 不同于其它地区的常规造林方式。喀斯特地区的自然条件以及立地条件均具有独特性, 人工造林时要做到因地制宜, 根据当地的具体自然条件, 选择适宜的树种以及抚育条件。另外, 还要加强后期管理, 保证树种的成活率, 巩固人工造林效果。例如, 选择先锋树种时, 应选择适应能力强的当地树种, 或者选择可以适应贫瘠的土壤条件、更新能力强、可以自然生长成林的树种 (如刺槐、柳杉、华山松等) 进行造林;为提高树种的成活率, 可以采用生根粉以及抗旱保水剂等, 也可以使用容器苗以及切根苗来保证成活率;为提高植被恢复速度, 要充分利用自然力以形成针阔复层混交林的形式。

3.1.2 封山育林的营造林方式。石漠化严重的地区选用大面积人工造林的营造林方式, 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人工造林和自然演替之间存在很大不同, 而且通常人工造林的生物多样性不足, 抵抗自然破坏的能力不足。因此, 为建立生物多样性有保证、结构稳定的林业生态系统, 对石漠化地区进行封山育林非常必要。封山育林所需的时间一般比较长, 但是可以实现石漠化地区的长远治理目标。采取保护草木、保留阔叶植物、人工促进种植乔木、抚育灌木的封山育林方式, 对石漠化严重的地区进行治理。以贵州省为例, 贵州省针对某些石漠化地区推行全面封山, 采用“从裸地到灌草丛, 再到藤本草灌, 然后到疏林, 最后到喀斯特森林植物群落”的治理模式, 预计经过长达约40 年的次生演替过程, 最终就可以实现形成结构稳定、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的治理目标。

3.2 林业生态工程中树种的选择

林业生态工程中要选择合适的树种, 在完成石漠化治理目标的同时, 力求做到增加当地居民收入, 促进经济发展。一些立地条件以及自然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可以营造生态公益林, 用来种植一些果树, 如核桃、板栗、石榴、樱桃树等;另外, 还可以选择一些具有经济价值的树种, 典型的有花椒、金银花等。金银花作为一种忍冬科植物, 对环境条件要求不高, 同时又具备一定的经济效益, 是比较理想的可供选择植物。

4结语

笔者针对我国石漠化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 讨论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概念, 并作相应的介绍, 希望为促进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用于石漠化治理的相关工作作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成刚, 薛建辉.喀斯特石漠化山地不同类型人工林土壤的基本性质和综合评价[J].植物生态学报, 2011 (10)

上一篇:工作主动性下一篇:石化企业电气节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