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教学方法漫谈

2025-01-21

初中美术教学方法漫谈(精选10篇)

初中美术教学方法漫谈 篇1

人类要想创造美,首先要学会欣赏美。美术欣赏是人对创造出来的作品体现出的艺术美的全面审视,是一种情感与认识、感受与理解相统一的精神活动。美术欣赏其实还是一种再创造,让学生从欣赏中发掘出作品独立特有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美点,扩大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进而陶冶情操,提高爱美、传播美的思想和人文精神,以及审美能力。美术欣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追求美、创造美的欲望,发挥学生的创造与想象,是美术教学的核心。

“观千剑而知其器”,欣赏是让学生对千姿百态的事物最好的感知,把蓝蓝的天、绿油油的叶子、红彤彤的花、黄澄澄的果实形象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让学生对其形状、结构、色彩进行剖析,以形象的景色来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提高学生的绘画意识和艺术素养,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欣赏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运用可视的艺术现实和艺术形象感染和陶冶学生,让学生自觉地对其作出美丑评价和善恶判断,在欣赏实践中分辨美丑,评价优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新的艺术理念。但是,在大多数的美术课堂中,还是重复“自由绘画,自由想象”,对美术欣赏不以为然。若学生感受不到大千世界中优美的线条、绚丽的色彩、奇特的造型,凭空想象则无异于纸上谈兵,美术技能技巧必然得不到系统发展。可见美术欣赏教学的重要性。

罗克韦尔肯特曾说:“艺术的最高目的就是使人们更深地懂得生活,进而更加热爱生活。”艺术本身源于生活,人就生活在美术构造的范围中。如在学习《家乡的老房子》时,一张张古老的照片向学生们诉说着家乡的历史,演绎着动人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见证了祖先的勤劳与智慧。我带着孩子们到生活中去探根溯源,因为只有理解生活才能理解美,创作美。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产生无限的遐想,进而产生创作灵感,充满艺术情调地生活,珍惜生活和热爱生活。如在学习《快乐的节日》时,我让学生欣赏我国各族庆祝节日的情景,让学生在热闹的气氛中感受到在多姿多彩的节日里充满着数不尽的快乐与神秘、色彩与激情,陶醉在浓厚的节日气氛中,尝到幸福的滋味,让学生理解到我国各族人民庆祝节日的方式,促使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热爱生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强化学生的团结意识,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教育和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善于观察和发现美的东西是进行美的创作的原始动力。认识自然是审美的基础。如在欣赏《自然遗产》时,我让学生欣赏五彩缤纷的自然景观,使学生感受到自然景观的宏伟、壮观和神奇,心旷神怡,进而对神秘的自然界产生浓厚的兴趣,总想在自己的画面中表现出这变幻莫测的自然景色,从而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并在引导学生观察事物特性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又如在欣赏《维多利亚瀑布》时,学生不由自主地发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感慨。通过欣赏实践,学生产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赞美这优美而神奇的自然景观的念头,个性得到发展。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观察一些被破坏的图片,通过鲜明的对比让学生明白环境也需要人类的呵护,帮助学生树立保护坏境的意识。

欣赏优秀的作品是欣赏活动的重头戏。在欣赏名画时,学生感受到作品风格各异,艺术水平很高,艺术表现手法各有千秋,有惟妙惟肖的写实派,有耐人寻味的抽象派,还有挥毫自如的水墨画,体会到艺术语言是如此的丰富多彩,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与价值。在欣赏天真浪漫、富有童趣的儿童作品时,学生感觉亲切,容易产生共鸣。可让学生在欣赏中评析,培养学生的评价意识和表达能力,并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实现美术与社会、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情感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作品中蕴含的精神美、格调美、意境美和情趣美,共享人类社会和文化资源,激发创新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在美术课堂中得到全面发展。

艺术与科学是密不可分的,艺术是科学的表现形式,科学是艺术的创作灵感。如在教学《给艺术插上科学的翅膀》时,学生们欣赏到了以艺术和科学结合的形式来发明的杰作,对我国的古老建筑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这优美而坚固的古代建筑和时尚而华丽的现代艺术中,领悟到了古典美和现代美。让学生们展开想象,有的同学想建造鱼型的楼房,有的同学想设计水果型的汽车,还有的同学想设计可移动的房子等。在指导学生创作科幻画时,我给学生讲述了一个个具有梦幻色彩的太空故事。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突然有位学生说:“老师,太空的垃圾太多了,我要设计一个多功能垃圾处理器,给太空处理垃圾。”我想,这不就是学生的创作灵感吗?不就是我们追求的教学效果吗?又如在《科学创造新生活》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欣赏水资源受到污染和浪费的图片。观赏后学生们议论纷纷,争先恐后地发表意见,大多数学生都提出了批判和建议。我无意间听到一位同学说:“要有个污水处理器真好。”我就顺水推舟,提出质疑:“你为什么要设计这个污水处理器呢?”从而引导学生说出设计意图和处理器的功能,让学生在自己的思维中初步构思,再进行实践操作。欣赏活动让学生畅想未来,根据生活的需要,有意识地把艺术和科学融合在一起,大胆地构思,大胆地想象,创作出很多神奇的科幻画作品。其中黄文信同学创作的科幻画《未来垃圾处理厂》荣获第十九届海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少年科幻画二等奖。

小学美术欣赏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目标,借助欣赏活动让学生感悟生活与自然,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道德修养。美术教师更应发挥美术欣赏课的魅力,转变教学观念,不断地探索教学方法。

初中美术教学方法漫谈 篇2

初中阶段,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对于初一新生来说一定要对自己今后各方面的发展方向有个初步的构想,要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

首先,要学会学习,学会交流。要想搞好初中文化课的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把“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同学们最好对自己每天的时间作个具体的安排,列一份切实可行的作息时间表,科学地安排好各科的学习。另外,每天在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后,可根据自己的能力,抽些时间来自学,不仅要将所学的知识去归纳、总结,还要敢于质疑,要不断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和创新的能力。一定要注意不能偏科,要扎实地打好各科的学习基础,这样才能更加有利于今后自身的发展。

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可以多向老师和同学请教,要学会把别人的经验灵活地组合起来为自己所用。一定不能和同学们拉开距离。

其次,要学会自律。进入初中阶段,面对周围的环境,要学会和同学、老师相处。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融洽的关系会令你身心愉悦,还会使你的个人修养和心理品格得以健康地发展。另外,我们要对照学校制定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同学们不仅要有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还要有正确的是非观念,对来自外界的诱惑和干扰,要自觉地去抵制,要增强对社会、对家庭、对自己的责任感。

梅花的香艳来自风雪的孕育,宝剑的锋利来自不懈的磨砺。同学们,只要今天你们播下勤奋和智慧,明天你们将收获希望和成功。

五遍读书法

“五遍读书法”,是以613分的高分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谭曙光同学创立的。学习离不开读书,读书必讲求方法。“五遍读书法”的确是一个符合人类认识规律的好方法。这“五遍”是:

 第一遍,是指上课前对老师讲的课本上的内容预习一遍。只需粗略地看一遍,了解一下大致讲些什么就行了,不必逐字逐句地细看,也不要求把内容吃透。

 第二遍,是指上课完了后,把老师讲过的书上的内容复习一遍。这时就需要认真仔细地看了。要边看边想,力求把内容吃透。看书过程中应不断向自己发问,多想想为什么。加深对概念定理的理解。万一有些地方一时不太明白,可暂放下先看后面的,过一阵子再回过头来思索,往往就能明白了。

 第三遍,是当书上的每章讲完之后,从头到尾把它仔细看一遍。对定义概念加深记忆,对定理推论看看它们是怎样证明的。

 第四遍,是当一本书全讲完之后,把整本书再读一遍。不要求太仔细,主要是列个表,将各章知识整理一下,找出它们的脉络和相互之间的联系,对全书内容形成一个整体性的了解。

 第五遍,也是最后一遍,即当考试前几天,花一引起时间把书粗略地翻一遍,看看其中的概念性的东西,与笔记相配合,看一看平时老师在课堂上的重点、难点。

老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当然是一种泛指,强调书要多看,看熟,并非真的要看百遍。其实,不要说百遍,如果能够像谭曙光同学所言老老实实看上五遍,也一定会见些成效的。

相互复习法

在学校学习与在家自学相比,一大优势就是有小伙伴、有朋友。聪明的孩子应该会利用这一优势。上海市竹园中学初三年级的吴燕雯同学,便是这样一个聪明孩子。她创立了“相互复习法”,在读预备班时,语文老师曾对出语文练习题有过这样一番革新:每讲完一篇课文,便组织几位同学,根据课文笔记和有关资料,每人出一张练习卷,在此基本上由老师集中大家的智慧,筛选综合成一份更完善的卷子,供全班同学练习。以后,吴海雯同学和几位同学就根据这种方法创造出一种较好的学习法——相互复习法。

具体步骤如下:

(1)三四个同学在一起,复习并探讨有关学科的重点、难点和一些容易混淆的问题。答案不能统一或者不懂的问题就记下来,回去分别寻找正确答案。

(2)经过一段时间的复习,模拟老师出的卷子,每人在理解的基本上出一张卷子。同时将做好的答案写在另一张纸上,标好每一道题的分数,以便批改时计分。

(3)相互交换出好的试卷,然后答题。做题目的同学要认真对待,不要看书也不要问别人,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4)把做完的题目交给出题的同学,进行批改计分。然后大家一起针对错题进行研究分析,找出原因,因为通常做错的题目一般都是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如果对有些题目大家说法不一,那么第二天可以去问老师。

这就是吴海雯平时和同学一起复习的方法,这种方法既针对性,又可以让每个同学都得到全面的提高,在运用这一学习方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相互复习前,每个同学都应认真作好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复习时应积极发言,畅谈自己的想法,不能只当“旁听生”。

(2)复习时注意力要集中,要认真听别人发言,不能嬉闹,不能闲聊,以免浪费时间,一无所获。

(3)答题时要仔细,把它当做一次测验,检验一下自己对基本阶段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及早发现问题

(4)批改时要负责,不要因为一味地追求高分而对错题也不加指正,这样对做题的同学是极不负责的。这种方法适用于各种学科,特点是在数学方面十分有效,通过运用这种方法,吴海雯的数学成绩由原来的85分左右提高到95分左右,和她一起复习的同学也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

最后冲刺 怎样复习?

大战在即,考生容易出现心绪烦乱,心情紧张,以至于上场心态失常。一些老师和专家认为,考前一周的调整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缓解大脑疲劳,增加大脑的活力;二是恢复考生的体质,使之体力充沛;三是消除考前紧张焦虑的不良情绪,使考生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

考前一周,每天学习的时间和强度应逐渐减弱。一定要停开“夜车”,严格遵守作息时间制度,形成早晨兴奋点在八九点钟的生物钟。每天最好6至7时起床,洗漱后到室外散步,抽一定时间记历史、政治、外语等课程;12时吃午饭,下午复习一下数理化等;晚9时至10时入睡,睡前用温水洗脚和做自我放松训练,提高入睡效果。

如何安排这一周的复习呢?在这7天的时间里,应每天抽出7~8小时复习考试课程,复习的科目与三天高考科目倒过来安排,即后考的科目外语、历史、物理等先复习,以此类推。应重点复习以记忆为主的科目,如历史、政治、外语等。考前一周的复习与以前的复习不一样,是属于回忆性、浏览过电影式的复习,并不要求再将某些问题钻得很深、很透,要侧重基础记忆,如理科的定理、定义、公式、基本概念等;书上的典型的例题;基础知识部分、重点、难点;查缺补漏;找一点习题做一做,活跃一下思维。但要注意,千万别抠难题、偏题,因为这样会降低考生的自信心,影响考前情绪;找错,最好是在家长的帮助下,把自模拟考试以来各科答错的地方再看一看,分析一下错的原因。

数学———最后一周就做一件事,树立自信心,此时必须自以为是,而不是“自以为卑”,应把书翻一翻,熟记书中的公式、概念、法则、定理,在脑中过电影。

语文———最后一周“想”比“做”更重要。尤其多想想作文和前九道基础知识题,看看老师给总结出的基础知识部分特别是字、词、文学常识。外语———最后一周应该把高考词汇表里的单词重点记一下,重点检查一下这些单词的特殊部分,即:书本之外、大纲以内的这部分。练练书面表达,题就不要做了,而应改成翻翻以前的卷子,精看那些错过的地方,争取降低错误率。一句话,最后一周同学们应该在那里轻轻松松翻卷子,查错!

物理———要认真地看看书,过一遍概念。可做一些一般题练练思路,看看做过的有哪些错题。

化学———看一看教科书,有可能发现平时不注意的小知识点漏网了。浏览式地过一下做过的卷子,侧重看错题、生题,看计算题的基本思路。

政治———按考试说明复习所有的知识点,复习当年重大的时事,复习重点和热点问题,做一遍近两年的高考试题,把握答题方向和时间,看看模拟试卷。

历史———最后一周按考试说明看书最重要。应把五本书在最后一周快速浏览一遍,特别是重点、难点部分和自己没有把握的地方。基本框架结构在脑中过电影,看看模拟试卷,把握一下解题的基本思路。最后一周就以“看书为主”复习历史吧。

综上,最后一周的复习应以记忆为主,因为考生大脑已处于“饱和”状态,此时复习知识贮存作用很小。另外,考前复习只是掌握的知识的再现和有序的排列,否则,不仅打乱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结构,使掌握的知识在大脑中不易唤醒,而且遇见难题会降低考生的自信心,影响考前情绪。

初中生学习方法中遇到的问题和调适方法

不少初中生,学习上不去,陷入困境,心情十分苦恼,他们唯一能聊以自慰的是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了,连节假日都用上了,尽力了。殊不知,这恰恰是学习上的一种误区。并非勤奋都能获取科学的明珠。

这里还有一个方法问题,科学的学习方法就是说学习采用一套科学、高效的方式或途径,要抛弃那种单纯依靠延长学习时间,采用“笨鸟先飞”的勤奋的低效率的做法。

学习的现实,已经或正在无情地把一批批用功的“高分”学生推向后进队伍,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不科学的低效率的学习方法,无疑是一种重要因素。不科学的学习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是机械练习、不会笔记、死记硬背等,一般说来,进入中学后,学习内容也逐渐复杂和深化,需要运用理解记忆的内容也逐渐增多。就语文学来说,听讲课、学字词、写文章,这些常规学习固然重要,但如果局限于此,那就成问题了。中学语文教材6册选文200多篇,虽然各类文体兼收文史哲经并蓄,但与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灿若繁星的名篇佳作相比,与丰富多彩、美不胜收的社会生活相比,就显得微不足道了。面对现代社会知识爆炸,信息激增的严峻挑战,只有拓宽学习领域,完善学习方法,才不至于成为井底之蛙。语文学习既在课内又在课外,既在书本里,又在生活中,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读书、看报、听广播,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参加知识竞赛、演讲会、辩论会、文学团体,乃至参观、旅游、排戏演出均可成为发展语文能力的良好机会。因此,关键是改进学习方法,充分发挥理解记忆的优势。

概括我们的一些优秀学生的学习方法,对我们的学生很有帮助。优秀生在学习上大多注重做到“三先三后”、“三戒三倡”。这“三戒三倡”的学习方法是: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做作业;先独立思考后请教别人。这说法,同学们并不陌生,可不少同学就是不愿意老老实实去实践,嘴巴喊难,行动懒惰,不去尝试,当然没有收获。其实,实行“三先三后”的学习方法,突出表现为我们学生对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自我培养。这种自学能力一旦形成,学习的被动局面就有可能改变,学习成绩就有可能上升。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形成,也必将为你今后学习的深造与事业上的发展奠定基础,它将使你受益无穷。难怪有同学把这“三先三后”的学习方法叫做“加速运动”,无疑这是尝过这种学习方法甜头的同学们的切身体会。

“三戒三倡”是:一戒把学习当做是苦差役,缺乏学习兴趣,提倡对知识的追求,对智慧的启迪;二戒过多地、单纯的死记硬背,提倡以掌握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解记忆为主;三戒解题模式化,提倡勤于思考,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以上所说的科学的学习方法,看似老生常谈,实为许多学习尖子生的经验之谈。它对我们初中生来说,是极为有用的。当然,学习方法举不胜举,各人由于自身的条件、习惯不同,选择学习方法最好还是要切合自己实际。有人说清晨记忆学习效率最佳,有人说夜深人静之时,灵感最多。所以,我们普遍规律加特殊效律。这样一定最棒。关键是每个同学在进行每一项的学习活动时,都要明确自己在选用了哪一种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千万不要糊里糊涂混日子,平常自己就欺骗自己,背书、作业、记笔记、甚至复习都毫无目的地蒙混过关,到头来,一定是两手空空,或者只是满足于“完成”,而不注意质量,归类、比较、小结的话,那也一定是徒劳的。

比如记忆,不少同学只停留于死记硬背,被动的记,学习不求甚解,结果当然是费力大而收获小,学习成绩很不理想,光会叹息埋怨,也于事无补。那么,我们在学习中怎样才能克服死记硬背的毛病呢?

1、标明确地记:弄明白哪些材料该记,哪些不该记;哪些重点记,哪些只作一般了解。

2、注意力集中地记,情绪愉快地记,否则“小和尚念经存口无心”那是在浪费时间,白搭。

3、在理解的基础上记:若要记得,先要懂得。这是一条基本原理,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记36个无意义音节需要54次才能背诵,而记480个音节的一首诗,却只要8次就能背诵。这说明理解是记忆的基础。所以,学习中应多动脑子琢磨,理解领会。

4、多种感官都用上记:眼看、耳听、口中念、手做、心想,多种感官都参加学习。

5、利用最佳时间记:一般来说,清晨大脑经过睡眠休息,精力充沛,兴奋度高,又没有受到前面学习活动干扰,是记忆的最佳时间。另外,晚上临睡前,也是记忆的良好时机,可把一天内学习的知识在头脑里“过电影”,其效果挺好。

6、通过练习,把新学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以便加深理解,巩固记忆。

有人说:“生活往往有这样的事,别人用亲身经历换来的经验往往不 被后来者重视,而当他一旦用自己的经历再证明了这些经验的时候,自己却又一次尝试到了生活的成 果。”

正处于青春年少时期的初中生,更应重视并学习别人用实践换来的经验与教训,博采众长。一方面使自己少走弯路,另一方面,在别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针对现代社会知识急剧扩增,知识更新加快的新特点,结合自身的实际,积极探索并迅速走出一条高效率的学习成功之路。

初中学习能不能顺利过渡,还有一个十分值得重视的问题,那就是看你是否对自己的学习充满自信。还要做到“三相信”“一莫要”:相信暂时的挫折无碍大局,只会帮你积累经验教训;相信自己有能力,只是不得要领,没有施展出来;相信自己定能总结出一套只属于自己的好方法来。切莫要一遇到困难,就沮丧、心烦、寝食不宁,到头来落得个神经衰弱,休学养病。

居里夫人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自信心是人们成长与成功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心理品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失去自信与自尊,有才能的人也会变成无才能的人。

漫谈中学美术欣赏课教学 篇3

达到以上目的,并不是通过欣赏一定数量的美术作品就可以达到的,而是要在长期的欣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的。因此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思考如何讲解作品,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参与欣赏。在美术欣赏的教学中,我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大多数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很难长久保持,这样,不仅达不到教学的目的,而且适得其反,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究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美术欣赏课没有吸引学生的教学方法,以致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这一问题不仅困扰着学生,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情绪低落,同样也困扰着教师,尤其是在强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今天,没有哪位教师应该给学生设计一个“公式”,去解决美术欣赏中的难题。如果真的这么做,不仅是错误的,还会与美术欣赏的目的背道而驰。那么,作为教师应该怎样去把握好每堂欣赏课呢?

在美术欣赏课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通过引进与美术作品有联系的事物或知识,来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以达到欣赏的目的。这样,不仅能提高同学们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而且也便于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还可以加强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知识面的扩大。

在教学实践中,我试着对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方法做了一些探索。例如,在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时,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传统,其中,最主要的如何让学生去领悟中国古代山水画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而不同时期的山水画的面貌和意境都各不相同,其中,面貌的不同之处比较容易感受,而意境的不同,相对来说是难以理解和体会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从古诗意境入手,去体会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意境。对于高中生来说,在语文中已学过大量的古诗,所以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就比理解山水画的意境容易的多了。而且中国古代的山水画和古诗之间的确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唐代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正与南宋著名山水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意境相似。画家只画了一叶扁舟漂浮在水面上,一个渔翁独自在船上垂钓。除寥寥几笔画出几道水波外,画面上出现了大片空白。天水一色,无边无际,空旷渺漠的境界,更突出了江面的辽阔和寒意萧索的气氛和渔翁在寒江上孤独垂钓的情景。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对元代山水画的理解,拿倪瓒的《六君子》为例来分析,咋一看这幅画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是画面景色显的气象萧疏、荒凉,但有黄公望的题诗,其中的意境便可见一斑,诗曰:“远望云山隔秋水,近看古木拥坡陀,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前两句诗是写画中的景象,后两句显然是借景抒情,表达了元代汉族知识分子对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的不满之情。这是画家内心情感与所表达的物体之间相碰撞的火花,再加上元代山水画用笔带有个性特征,这把画家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画中鲜明地体现了出来。通过以上诗与画之间的对比与联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并且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我们知道音乐和美术被称为“姊妹艺术”而且他们之间的确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把音乐引到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可以创造丰富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从良好的心境入手,逐渐进入艺术氛围,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尤其是对一些抽象作品的理解。比如,在欣赏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作品《百老汇街的爵士乐》时,一边放爵士乐,一边让学生去找寻画与音乐之间的联系,并把感受表达出来。在音乐影响下,同学们面对画面,很容易感受到画中那错综复杂的直线和闪烁不定的小色块形象地表达出爵士乐所特有的节奏感。这样,抽象的绘画语言变成了诠释音乐的形象的视觉符号了。

音乐对人的情感能起到很好的渲染作用。而美术欣赏离不开情绪的调动,没有充满感情色彩的欣赏过程,必然得不到情感的体验,认知的效果也将大打折扣。在讲解美术形象的本质特征这一问题时,为了避免陷入枯燥的理论阐述与抽象的概念教学,我以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这一成功地塑造了艺术形象的典范之作为例来进行欣赏和分析。首先,我让同学们讨论,应该给这幅画取一个什么画名,才能使这一形象更具艺术感染力。经过思考,大部分同学们都给这幅画取名为《老农》,但不知是否确切,很想知道原画的名称,因而产生了心理上的期待。这时,我并不直接把答案告诉他们,而是让他们进一步欣赏。接下去我采用多媒体的手段,以琵琶演奏的民歌《父老乡亲》为背景音乐,在饱含深情的乐曲声中,加上解说词来渲染气氛:古铜色的老脸,艰辛岁月耕耘出的那一道道车辙似的皱纹,犁耙似的手曾创造了多少大米白面,那缺了牙的嘴有又扒进过多少粗粮糠菜,他身后是经过劳动换来的一片金色的丰收景象,他的手中端着的却是一个破旧的茶碗。画家以深沉的感情,用巨幅画的形式,借超写实主义的手法,刻画了一位勤劳、朴实、善良、贫穷的老农形象。它咄咄逼人,发人深省,多少人曾在他面前黯然神伤。因为这位老农的形象已经远远超过了生活原型,他所代表的是中华民族千千万万的农民,正是他们辛勤的劳动,才养育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他是我们精神上的父亲。

在欣赏过程中,由于音乐和画面的同时出现,听觉和视觉的共同冲击,同学们的感受更加直观,情感得到升华。这样,同学们加深了对美术形象的认识和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识到: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方法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要运用辨证的思维和事物普遍联系的规律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要符合教学规律、达到教学目的方法都可以采用。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漫谈 篇4

一、小学生的美术欣赏习惯和欣赏特点

美术欣赏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通过观察、感觉和想象等获得审美体验的情感活动。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下面,笔者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出发分析一下小学生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点。其一,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通常是根据自身的生活常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判断,对那些反映自己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为自己的范本。反之,他们很难认同陌生的绘画内容。如,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对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及高楼大厦等司空见惯,他们往往难以感受到表现农村低矮的房子、田间地头的劳作等作品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其二,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基本上是凭自己的第一印象来看待作品,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分析,随意性较大。其在观察作品时,或许只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仔细琢磨、用心推敲。其三,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过于注重整体而忽视细节。如,低年级学生在欣赏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致忽视了其中手帕的存在,变成了单纯地看花纹。中、高年级学生同样存在类似的现象。如,四年级的学生在欣赏工艺作品中的刺绣时,很多学生会把刺绣作品当做绘画来看待。其四,强烈的色彩刺激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画中蓝蓝的天、红红的花及黄澄澄的果实,这些色彩鲜明的事物使他们的内心充满喜悦。如果教师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学生的面前,会产生强烈的对比,从而激发他们的欣赏兴趣。

二、小学美术欣赏内容的编排及特点

低年级的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了解生活周边的美好事物。如,《小朋友的画》《民间美术欣赏》《画家笔下的童年生活》《绘画中的动物和花果》等。其特点是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审美心理,虽然某些表达不符合常理,但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此外,一些拼贴的小制作也深受学生喜爱。中年级的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接触和了解一些优秀美术作品,以培养学生热爱美术艺术的情感。如,《工艺美术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工艺美术的陶瓷和雕塑》《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引导学生欣赏一些贴近生活、能使其理解和接受的中国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

三、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

1. 专题欣赏。

专题欣赏是美术欣赏教学的主要方法和组织形式之一,它是指在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如,在“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一课中,教材提供了十幅有关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图片。首先,教师要明确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认识“传统”与“现代”的区别。最后,形象生动地讲述中国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在专题欣赏教学中,教师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也可在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观察、思考,鼓励他们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2. 随堂欣赏。

随堂欣赏是指在绘画和工艺课中穿插进行的欣赏。如,在绘画教学中,出示范画,教师合理地进行讲解,指导学生进行欣赏。为了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色彩运用能力,可出示一些范画,引导他们学习一些素描知识。

3. 现场欣赏。

现场欣赏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欣赏的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教师可组织学生参观美术作品展览,欣赏博物馆中陈列的美术作品,拜访画家、工艺美术家及雕塑家,观看其技法表演等。对条件较差的农村学校来说,现场欣赏的内容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初中美术教学方法漫谈 篇5

关键词:“生活化”模式;高中美术;生活之美

传统的高中美术教育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脱离学生生活实践,难以激发学习兴趣。而生活才是高中美术创作的主要来源,才是美术教育的真正课堂。只有积极把美术教学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使学生学会用艺术的眼光观察并思考生活,提高审美能力,不断深化对艺术的感悟。因此,如何将“生活教育”更好地融入到当前的高中美术教学中,已成为美术教育发展的需要。

一、“生活化”美术教学概况

杜威曾经提出著名的“教育即生活”的论断。同样,选择与生活相关的事情进行美术教学,就是美术的“生活化教学”。其内涵在于鼓励学生去体验实际,捕捉生活中的学科知识,教学中联系生活中的各类问题,适当在变化处理基础上进行创作,从而实现美术教学生活化。高中美术“生活化”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1)以学生为主体。“生活化”模式下的高中美术教学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兴趣以及认知规律,为学生的发展营造轻松的氛围,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题材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素材转变成为美术资源。(2)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生活化”美术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学目标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它尽量满足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特殊需要,也更加关注开放性活动中学生的学习体验以及个性化表现。(3)鼓励学生体验生活,积极参与美术活动。“生活化”美术教育主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外的美术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以及创新实践能力。

二、生活化”美术教学策略

(1)体验生活,发现生活之美。作为任课教师应鼓励学生全面地接触和认识我们生活的世界,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及时用笔将自然界中的奇特美景用笔画出来,提高自己的绘画基本功。同时,教师也应该利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将教材中的内容与生活体验和实践结合起来,将高中美术教学逐渐回归生活,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自然美的熏陶下,为艺术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2)课堂教学内容要体现出生活实践性。任何知识的积累,都需要社会化的大环境。没有现实生活,教育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见,生活的教育是永无止境的,要使课堂教育来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此模式下,学生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巧运用到自己的美术作品中去,以此来保证学以致用。只有这样,才能找到美术课堂和社会生活的契合点,从而帮助学生在学习美术课程的过程中发现并感受大自然中的美。(3)应用美术教育缔造生活之美。美术的价值体现在缔造生活之美。传统的美术佳作《清明上河图》、《蒙娜丽莎》等都是对不同事物的不同领悟而创造出来的生活之美。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的利用生活中丰富多彩的资源,将理论知识自然地融入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去。学生则需要认真观察身边的事物,从多个角度发现并感悟这些事物所蕴藏的艺术之美,并运用课堂上学到理论知识将这种美刻画出来,创造出蕴含艺术气息的优秀作品。

三、教学案例分析

以笔者所在高中美术课堂“生活化”教学情况为例进行分析。教学方法的变化主要有:(1)课堂的教学内容设计上让学生“做中学”。让学生收集有关美术素材,分类整理并归纳上升为美术鉴赏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采取由教师提供“框架”、学生讲课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不再是简单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它提供一个更好的教学与学习平台;(3)采用广泛的知识迁移的形式,即从教材内容结合生活素材以及多学科知识进行知识点的迁移,让课堂教学内容更丰富;(4)采用“模块化教学”,合理分配每一章节的教学重点和练习,培养学生独立的研究、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教学的整体优势。通过改变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引入“生活化”教学模式,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也逐年提高,学生对美术和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无疑,“生活化”美术教育是成功的,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艺术学习平台

四、结语

“生活化”美术教育模式已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在美术教学中也占据了主导的地位。因此,高中美术教师应深入践行“生活化”教学模式,充分融合教学与与生活实践,使美术教学的内容、方式等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走入生活,在生活中发现感悟美,并运用所学知识将生活之美创作为艺术之美。

漫谈农村初中物理教学方法 篇6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激发学习兴趣是物理教学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有趣的活动氛围, 留给学生广阔的学习和交流空间, 使他们在活动中接受、了解、强化知识, 从而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物理知识与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师可以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 结合农村学生生活的环境和生活经验, 发挥农村资源优势, 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比如《声现象》教学中, 让学生模仿许多动物的叫声; 在《热现象》教学中, 让学生描述沸腾现象; 《光现象》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照镜子、“折断”的筷子、瓦缝下的光斑, 雨后的彩虹等现象,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耳熟能详、充满智慧的生活现象, 都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设计新颖别致的教学内容, 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设计新颖别致的教学内容可以激发学生更高的求知欲, 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 可以促进物理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掌握, 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最佳教学方法。比如在《光的折射》教学中, 让学生做一个实验, 将一枚硬币放到一只碗中, 移动硬币到从碗沿刚好看不到硬币的位置, 并保持眼睛、碗的位置不动, 用木棒按住硬币不动, 慢慢向水碗中加水, 随着水位的升高, 就会看到硬币。做完实验后, 学生会想: 加了水, 为什么就能看到硬币呢? 这样做, 能把枯燥抽象的授课内容变得新颖别致、简单易懂, 使学生在动手过程中获取物理知识。

三、重视实验,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物理概念、规律的形成都离不开实验。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掌握物理知识, 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实验教学中要合理地使用探究性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在探究“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与什么因素有关”时, 可作如下互动。师: “要使通电导体的运动方向刚好相反, 可以通过什么来实现?”学生上台操作, 把导线与电源的正负极互换。师: “你是根据什么, 想到改变电源正负极的?”生: “奥斯特实验证明, 磁场的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那我就想通电导体的受力方向是否会与电流方向也有关?”师: “还有什么其他操作也能够改变通电导体的运动方向?”第二位学生上来把磁铁的南北极上下调换。在这个教学环节中, 由于有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所以教学效果很好。

四、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捷径。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多媒体也进入到农村初中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表现方式丰富多彩、吸引力强、形象直观等特点。主要表现为: ( 1) 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通过多媒体课件, 可将声、光、色等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并能随时方便地展现出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2) 运用多媒体可以规范实验操作, 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利用多媒体具有动态效果好、灵活性强、可见度高、交互性强的优势, 可使学生规范整个实验程序。 ( 3) 运用多媒体可以提高实验效果, 应用多媒体手段, 可大大提高演示实验的质量, 使现象明显、清晰。

五、引导学生总结归纳,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总结归纳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它能让学生一通百通, 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物理各个知识点之间紧密相连, 结构严谨,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教会学生归纳总结所学知识, 使自己的知识系统化, 如若能把每章内容按知识框架梳理出来, 则能方便以后复习。若能把课本上、资料上已形成的规律和推论总结记录下来, 则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的知识; 若能把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公式归纳在一起, 则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相应的物理概念和公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反思, 将基础知识和解题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就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进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漫谈 篇7

学生学习的态度、情绪、心境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争取发言, 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计算方法被老师肯定后, 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就可以看出, 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反复钻研、探讨, 可见教师正确的评价也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以表扬和鼓励为主, 对每个问题、每个学生的评价不可轻易否定, 不随便说“错”, 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教师还要承认学生数学学习的个体差异, 积极地鼓励和肯定每个学生的每一次进步。学习较差的学生, 往往对学习没有信心, 没有动力, 教师不要过多的指责他们不努力、不认真学, 对他们既要晓之以理, 更要注意发现他们的微小进步, 予以鼓励, 如告诉他们“你并不笨, 只要你能不断努力, 一定会学得很出色。”只有进行正确、科学的评价, 才能使学生从评价中受到鼓舞, 得到力量, 勇于前进。

在课堂引入中, 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 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如教学“七巧板”时, 一开始就用事先准备好的七巧板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 提出:这些图案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它们的边与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待他们思考回答后再进行总结。最后让他们自由合作进行制作, 也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这样, 通过简单的表演, 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境下, 从而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相信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 学生会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新教材还针对七年级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 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 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自由组合) , 请他们做我的助手, 一起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操作, 既规范了学生的劳动、行为习惯, 又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认识“自我”, 以产生兴趣和求知欲。加强学法指导, 让学生有“法”可依“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充分说明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它是获取知识的金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 就能自己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因此, 改进课堂教学, 不但要帮助学生“学会”, 更要指导他们“会学”.开始可以为学生编好阅读提纲, 并指导学生掌握“读读、划划、算算、写写”的预习方法, 逐步学会归纳整理, 善于抓住重点以及围绕重点思考问题的方法.如学习“圆周角”一节时, 可布置以下三个问题让学生预习: (1) 圆周角是怎样定义的?对比圆心角的定义两者有何不同? (2) 圆周角定理的证明为什么要分三种情况进行. (3) 圆周角定理有哪些推论, 这些推论如何证明.

在教学中, 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 难以掌握的内容, 应积极引导学生去议, 鼓励学生去讲.在讲的过程中, 对于学生出现的差错、漏洞, 教师要特别耐心引导, 帮助他们逐步正确地表述.

第三, 带动学生“做一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验中得出结论, 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养成解题后反思的习惯.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 反思知识点和解题技巧, 反思多种解法的优劣, 反思各种方法的纵横联系.适时地组织诱导学生展开想象, 题设条件能否减弱?结论能否加强?问题能否推广?等等.俗话说:“温故而知新”, 这就是说, 对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要经常复习。复习有多种, 根据复习的时间和内容, 可以把复习分为两种, 一种叫课后复习, 即每次上课后的复习, 一般在当天进行;另一种叫系统复习, 是在较长时间后, 集中一段时间对整体性的内容进行系统复习, 包括单元复习、阶段复习、考前复习等, 教师要多向学生介绍复习方技巧。

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 引发学生进入教学所创设的教学情境, 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 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特别是一题多解的题目或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 如在教学“绝对值”、“列方程解应用题”时, 就有很多需要分类讨论的题目;还有在探索规律这一节的教学中, 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由此引导学生三、五人一组进行讨论, 归纳出相应的方法和规律。学生对图形、对实验的观察特别感兴趣, 缺点是思维被动、目的不明确, 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去观察。可采取边观察、边提问、边引导学生对变化原因、条件、结果进行讨论;也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较熟悉的环境中去观察。如在教学“平行”前,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现实生活中有关于平行的实物, 上新课时着重提问几个学生, 并根据他们的观察、分析的情况逐步导出平行及其性质。这样能使学生体会观察所带来的收获与兴奋, 自觉养成观察的习惯。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方法漫谈 篇8

一、引导学生在实验课上自主探索

化学实验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书本上的理论知识, 引导学生对科学探索过程的认知, 从而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该多安排实验课, 并且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索。与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不同, 自主探索实验课将学生放在实验课教学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自主地进行研究, 可以通过改变实验方式、自行设计实验装置、小组讨论实验步骤等方法进行自主探究。同时,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避免在有危险性的实验课上让学生自主探究, 尽量选择危险系数低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案例分析:笔者在进行初中化学沪教版化学实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教学时, 首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实验室制取氢气和氧气的实验, 自主找出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特性, 然后让学生结合本次实验的特征自行设计实验装置, 而后交由教师检查, 检查过关后以自己设计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让学生参与实验步骤的设计, 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还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让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自己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接着, 在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提出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 如: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什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为什么不能用稀硫酸?如何检验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如何检验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已经满了?通过提问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向。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学会探索科学的方法和步骤, 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二、多选择规律性强的化学实验

在平常的化学实验课中, 教师可以适当地补充有关实验, 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脱离课本, 提高实验能力, 另一方面增加学生科学探索的机会。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在补充实验的时候, 应尽量选择有规律的实验, 这样既可以相对地降低实验难度, 让学生比较容易地进行探索, 又可以夯实学生所学知识的基础, 对已学过的知识加强记忆。

案例分析:笔者在进行初中化学沪教版化学实验“酸溶液与金属氧化物反应”以及“碱溶液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的教学时, 补充实验: (1) 氧化铜和稀硫酸的实验; (2) 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的实验。这两个实验都容易实现, 而且过程不复杂, 现象也很明显。通过补充实验 (1) , 学生可以结合课本中稀盐酸与铁锈反应的实验, 找出酸性溶液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的规律, 让学生对这类化学反应掌握得更加熟练, 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动手和探索的能力。在进行补充实验 (2) 之前,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如何获得二氧化硫?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是什么?怎样将二氧化硫气体与氢氧化钠进行反应?让学生自行思考, 自主设计实验步骤以及实验方法, 经教师检查后按照学生的设计方案进行实验。通过实验 (2) , 一方面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另一方面让学生结合课本中的实验找出碱性溶液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的规律, 让学生熟练掌握该类理论知识。

三、适当改进化学实验

化学实验的教学是整个初中化学教学的基础, 学好化学实验是学好化学的保障。因此, 教师在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时, 除了对课本上本来就有的化学实验进行教学之外, 还可以对化学实验进行适当的改进, 深层次地开发化学实验的潜在作用, 让化学实验的利用最大化, 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其中, 改进的化学实验有可能出现失败的结果, 但这不重要, 重要的是教师通过改进方法的提出和学生探究的过程, 来培养学生探索的习惯和意识。

案例分析:笔者在进行初中化学沪教版化学实验“用5%的双氧水加热分解释放出氧气”的教学时, 发现虽然理论上可行, 但是在实际的实验中不能实现让带火星的小木棒复燃的现象。由此展开对该化学实验的改进:让学生提出小木棒不能复燃的几种可能性, 通过控制变量法, 让学生分别对影响因素进行实验, 从而找出引起该结果的原因, 并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初中文言文教学漫谈 篇9

情境教学是指从教学需要出发, 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 激发、吸引学生的情感体验, 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在某个具体的情境中凭借着自己的感受和情绪, 理解教学内容, 并受到道德品质和审美情感的陶冶。在教师所创设的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学生能有效地提高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文学修养。优美的诗词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生活经历、文化底蕴密切相关。想要真正彻底地读懂一首古诗词, 就必须了解它的作者。拉近学生和诗人的时空距离, 帮助学生产生和诗人思想感情相契合的心理情绪, 让学生变身诗人, 设身处地地去读懂这首诗词的内涵。比如在教学《行路难》的时候, 可以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 了解李白在创作这一组诗歌时的背景。在开元盛世的大社会背景下, 诗人李白空有满腹才华、满腔抱负, 却只是皇帝的弄臣。诗人恃才傲物之际, 得罪权贵, 被赐金还山。然后教师让学生来扮演诗人的角色, 根据诗的内容设计符合人物性格和具体环境的对话, 想象人物的动作神态, 那“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苦闷, 那“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 今安在”的呐喊, 那“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 在学生的表演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这一刻, 学生即诗人, 李白强烈的感情变化被学生准确地把握住了。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 诗词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古诗词丰富的感情、深刻的内涵蕴藏在凝练的语言中, 不反复诵读, 又如何体会得出?只有反复吟诵, 才有可能把握诗词的感情脉搏, 理解诗词要表达的中心。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 不是简单地读出声音, 读懂节奏, 在平仄里享受那种原始的乐感, 而是用心去读, 在读的过程中调动自己的感觉, 仔细体会诗中内在的感情旋律, 一边吟诵一边再造想象, 在头脑中创造性地再现诗中意境。

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 我们赏诗, 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如:赏读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女词人——李清照所作《武陵春》, 多数同学赏其词后并未真正洞悉词中真意, 认为词中所言之“愁”仅是一个女妇人独处之闲愁, 缺乏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思索。这应是一个理解的误区, 此乃因不详李清照其人生际遇、情感变化之故所致。李清照 (1084—约1151) , 号易安居士。北宋灭于金、举朝南渡前生活舒适安定, 与丈夫金石考据家赵明诚游于文艺;南渡后, 经历国破家亡的苦难, 生活颠沛流离。前期词作主要反映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和与丈夫的离别相思。后期词作主要写亡夫之痛、故国沦丧之悲及伤时念旧的抑郁情怀。北宋灭亡后, 李清照于建炎元年 (1127) 来到南方, 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 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 (1129) 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 金人挥兵南侵, 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 (1135) 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 经历了国家败亡、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 处境凄惨, 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段和思想感情。学生了解这些后, 定不会再将词中之“愁”仅仅理解为一般之“愁”, 这愁绪千丝万缕, 有国破家亡之愁, 亦有只身孤苦之愁, 也应是兼有绵绵恨意于其中, 词中最后不是说“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吗?

所以研赏古诗词课前, 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之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 学生在预习了解之中不但体会了此诗或词之意, 同时亦丰富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等的认识了解, 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 为自己以后再去赏读该人之作及他人该时期之作打开了方便之门。古诗词是祖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习如何诵读, 如何理解, 如何鉴赏, 更要让学生懂得如何运用古诗词。比如当我们带领学生出去旅游, 登上了高山之巅, 可以问学生:“此时你最想用杜甫的哪一句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学生一定能答出:“会当临绝顶, 一览众山小。”当有学生考试失意时, 可以问其他同学, 我们可以用李白的哪句诗来劝慰他?大家齐答:“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古人写诗非常重视意境的创造。意境的创造要经过艰苦的过程, 具有深远、含蓄的特点。

初中诗词教学漫谈 篇10

一、抓住关键词欣赏情感美

品读诗词,就是要通过关键的诗词名句,去感受作者的内心,与先辈们的内心去碰撞,激起心灵的火花。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诵读“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时,你看到的是铮铮铁骨的易安居士,还是“人比黄花瘦”的李清照?通过这样的对比,其人其情,立体地呈现了出来,答案就在诗中,老师没有必要过多的讲解,让学生自己去体悟。

当我们吟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想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中华民族的的脊梁所在,民族魂所在,民族精神所在;当我们低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时,看到的是一颗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当我们吟唱“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时,看到的是一个矗立天地之间,伟岸而凛然不惧的一代名臣的形象,想到的是一个个顶天立地的汉子撑起的中华民族的不朽魂灵。每当读到这些感人肺腑的诗词名句的时候,豪迈之气在胸中油然而生。我们要在反复的朗读中,引领学生从这些诗词中汲取精神营养,谱写自己美好的人生篇章。

二、注重“送别诗”的情感意境

人人都送别过自己的亲朋好友,心中会感慨千万,这种情感在诗人的笔下就被巧妙的表达了出来。有人说“西出阳关无故人”,怎么会没有朋友呢?不是说朋友遍天下吗?经过一连串的思考追问,就明白作者的情义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生死与共心心相印的情谊!“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天底下都是你的朋友,像这种诗词的感情就大度多了。一路上都是朋友,因此你是不会感到孤独的。

同样是送别朋友,有人只字不提送别的意思,只是描写风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送朋友走,但却不和朋友说上几句勉励的话。只顾远眺滚滚长江东逝水,哦!明白了,原来把这长江之水比作是你和朋友间的情谊啊!太伟大了,流不尽的江水就是朋友之间的绵绵情谊啊!难怪你抽刀断水呢!朋友间的情感能斩断吗?越断越流的。所以,既然朋友走了,那你就在江边停留一会儿吧,把对朋友的愁思,等到明月升起来了,让月亮代表你的心吧,“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在教学中,老师要组织学生细细分析,诗词里那一幅幅的情感画面,美得难以数清。

三、对学生渗透爱国理想教育

诗词的灵魂在于其中蕴含着诗人不屈的精神。虽然说人生旅途中遇到了风雨,但心是不死的,跳着的一颗心依然是鲜红的,依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蓝蓝的天空,就那一只鹤在极力扶摇直上九万里,其他的鹤呢?为什么这只鹤不惜生命的疲劳要孤独的飞翔呢?哦!是诗人的情之所在啊!难道说诗人仅仅是想作诗吗?我想肯定不是的,他是借助作诗来表达自强不息的信念,不管高空有多危险,我都要一飞冲天。这是一种舍生忘死的精神,其情其感令人肃然而敬。更有比这细腻动情的呢,“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就是死了也要去护花,这样的人不值得我们敬重吗?活着的时候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是不灭的,就是化作泥土也要滋养万物。话说于此,已经是完美无缺了,可歌可泣啊!

四、培养学生的想象美

王国维把诗词的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不管哪种境界,我们要的是它的艺术美,一种艺术的享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作者是早上来的还是晚上月亮出来才来的,时间也是可以想象的,王维选择的地方是什么样的呢?竹林,那竹子长的怎么样,值得作者这么上心?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想象。你想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王维弹唱的是什么曲子呢?值得他那么“长啸”?就不怕别人笑话吗?经过一连串的问题,一个隐居的诗人形象就丰富起来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就勾画出来,这样一幅月夜弹琴的画面就完整地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这是非常优美的一幅画面,远离尘世的嘈杂,远离人事的纷扰,完全是天人合一,在这样的境界里,忘却一切,追求的只有精神上的完美。

上一篇:护理素质下一篇:语文合作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