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尖上的舞蹈

2024-10-09

刀尖上的舞蹈(精选5篇)

刀尖上的舞蹈 篇1

其实从历史和哲学角度讲, 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腐化和阴暗无可厚非, 社会就是在曲折中前进的。可是在作家眼中, 敏感的心灵在触摸这些消极因素的时候, 是被放大和极端化的, 也是无法沉默的, 在这样的现实面前, 只有用文学, 用悲剧小说来慰藉灵魂在时代中的粗糙伤害。《活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一、悲剧人物选择的原则与相悖性

在《诗学》中, 亚里士多德用了十几章的篇幅来讨论悲剧, 对悲剧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他对悲剧的定义是这样的: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 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 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 而不是叙述, 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

所谓“严肃”, 应该是基于希腊传统的艺术追求, 严肃的艺术在于推崇善和美, 那么悲剧的主人公就一定要是好人。因为只有好人从福转向祸才会突出悲剧性, 引发读者的“怜悯与同情”, 在主人公性格方面, 亚里士多德强调不应该是完美无缺的, 更非无恶不作的坏人, 而是一个有瑕疵的“和我们自己相似”的“中等人”。

(笔者认为, 此处的“中等人”是在道德层面上的“好人”, 即人物性格和道德品质是好的。)

1、悲剧人物选择的恰当性

事实上, 其“中等人”说在今天来讲也是极为有影响力的, 悲剧的产生在于引发读者共鸣, 在艺术和道德层面上都能够与主人公企及和沟通, 触动心灵。《活着》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契合了亚里士多德这一理论的。富贵有自己人性中的弱点, 年轻时不务正业、怯懦、虚荣, 直至败光家业让一家人从此饥寒交迫, 他才悔悟, 开始扛起这个苦难的家庭, 正视自己悲剧的生命。他的例子在我们周身比比皆是, 这让读者在开始接触这个人物之初就处在平等的地位上, 情绪随之变化, 情感与之共鸣。

家族的富有和快乐在读者的悲惜中毫不留情地消失, 来不及喟叹, 富贵一家人的贫穷窘迫和艰难就在眼前丝丝缕缕剥开, 点点滴滴渗透到读者心里, 详尽到一粒雪珠子都能感受逼人的疼痛, 一根稻草都能体会毒日的炙烤, 这就是亚里士多德的由福转祸了。但是富贵又是善良的, 他用大半辈子的勤恳和乐观来弥补当年的“错误”, 然而悲苦的氛围像是蚕茧一样坚韧而不停止地铺开, 偶尔的零星快乐的火花是为拽出身后更为犀利的苦难。读者每每读及, 总是不自觉泪流满面, 悲伤不言而喻。而这种效果的出现, 与和读者近距离的平等对话是分不开的, 每一位读者都不会觉得富贵与自己隔的很远, 而这恰恰是亚里士多德的人物选择的理论适用性。

2、人物背景出身的相悖性

可是亚里士多德同时又认为, “最好的悲剧都取材于少数几个家族的故事”, “大家族”才能让悲剧更好的成就读者和社会。笔者认为, 这与他之前提及的“和我们自己相似”有相悖之处, 倘观笔者周身, 不过就是一些寻常人, 而《活着》这一当代杰出小说的主角也是一个旧中国农村地主败落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角色。但是从这一小角色中却可以看到整个中国在解放前后的生存现状, 可以窥见人性中坚强和执着求生的一面, 可以反思当时社会乃至当下亟待矫正的弊端和畸形, 这种“以小见大”的悲剧人物塑造所取得的影响丝毫不逊于“大家族”的正义人物。

二、悲剧情节的适用性与可辨性

1、情节有机整体论

在《诗学》第七章时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是对一个完整划一, 且具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

众所周知, 亚里士多德对情节的重视程度非比寻常 (关于这点在接下来的悲剧人物性格和情节中会再此提到) 。

关于整体,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七章中指出:一个完整的事物由起始、中段和结尾组成。显而易见, 他强调一个悲剧的完整性, 一个故事的完整性。《活着》这部悲剧, 作者是采用插叙和倒叙的方式写就, 但是故事有始有终。开首, 余华就奠定了整个故事的基调“为什么丑恶的事物总是在身边, 而美好的事物却远在海角。换句话说, 人的友爱和同情往往只是作为情绪来到, 而相反的事实则是伸手便可触及。”, “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 这让读者在初始就在潜意识中开始在铺面而来的悲伤中挖掘作者期许读者发现的深层次的善良和美好。而在故事的最后, 富贵和他的牛这“两个老不死的”在夕阳影子的折射下拖着步子缓缓离去, 读者的眼泪还没有干涸, 情绪还没有隐退, 富贵那苍凉却又带有笑声的歌谣就带着句号给了读者一个了解。

这个有始有终的故事从正面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情节整体论, 有积极意义。

而有机在这里指的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在《诗学》第八章中亚里士多德说, “任何有部分组成的整体, 若要显得美, 就必须符合以下两个条件, 即不仅本体各部分的排列要恰当, 而且要有一定的、不是得之于偶然的体积”。也就是说, 亚里士多德着重强调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要紧凑, 长短适度。

《活着》这部小说本就不长, 但是环环相扣, 情节一步步靠过来, 直到最后归于平淡, 但是每一个情节的安排都是为了下文的承接以及与整体的说服力。只有这样才能让读者在读完后沉浸其中而不自知, 像是观众面对一部无声的悲剧电影结尾字幕时的感觉, 有些凄凉又有些唏嘘。

2、“情理”观念有待商榷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的第十五章明确指出:在所写的情节之中不应有任何不近情理的东西。

笔者认为, 此处有待讨论。何谓“不近情理”而何谓近“情理”?从微观意义上来讲, 顾名思义, 情理应该指人情与道理, 也表一个人的情绪及思虑。如若所说, 那么所有的情节就都要遵循情理之中的安排, 可是《活着》中富贵父母的先后去世, 女儿变哑, 儿子意外死亡, 妻子家珍病重, 女儿难产死亡, 家珍病逝, 女婿意外死亡, 外孙意外死亡, 这些打击不能说都在“情理”之中罢, 否则, 对作者来说有失公平, 对读者来说, 难以接受也难以信服。

从道德层面上来讲, 笔者认为这些悲剧要“近情理”并非十分恰当。假设这些悲剧都在情理 (抑或亚里士多德的“情理”与笔者在此讨论的意思有出入, 因重点不及, 暂不讨论) 之中, 那从富贵出生的那一刻, 难道就注定了他的家族产业、他的妻子甚至他的孩子都要沦为悲剧吗?这种任命观姑且不说对富贵不公平, 对读者而言亦是难以接受的。

况且, 这一悲剧的成就就在于层层逼近的心理落差。读者在这种心理防线随时崩溃的边缘和富贵一起过完了这荒凉的一生, 悲其之悲, 泪其无泪。如果说这些都在情理之中的话, 是否有些太不近情理了呢?再者, 这些悲剧的悬念让读者和富贵一起在希望中苟且, 若在情理之中的话, 对读者而言, 这部作品就毫无同情感和仁义观了。

三、悲剧人物性格的理论刻画

1、悲剧人物性格的折中点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的第十二章中说:“……人物之所以遭受不幸, 不是因为本身的邪恶, 而是因为犯了某种后果严重的错误。”其实这一点和前面读者讨论的观点相似, 即富贵本性善良, 只是因为年轻时的过错败光家业。因为之前有提及, 所以在此不再做赘述。

笔者在这里想要说的是, 亚里士多德悲剧人物选择和性格设定上采取了一个折中的角度, 即在道德层面上是有善的, 但是这个人物更加有血有肉, 更加真实和丰满, 和周身的人一样有弱点也有缺点。富贵的塑造亦是如此。在当时亚里士多德就可以从这样极为细腻的角度把握人物和抓住读者心理, 不得不赞叹其伟大。

2、人物性格和情节定位设定的偏颇性

亚里士多德虽然恰到好处地把握了人物的性格, 却在情节和性格两者之间过度强调情节, 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就有“没有行动即没有悲剧, 但没有性格, 悲剧却可以依然成立……”的言论。

笔者认为, 在勾画人物时, 性格是在故事中贯穿其中的, 笔者在读《活着》的过程中, 伴随作者的勾勒, 脑海中总会极为细节地浮现当时的情景, 甚至是富贵每一次皱纹的纹理和言语的哽咽都可以感受得到, 尤其重要的是, 在作者插叙的过程中, 有着对富贵老年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 这让笔者心里一点点铺垫下富贵的性格, 也就让接下去讲述的富贵的形象更为生动和立体, 这种刻画, 在情节的穿插中让故事更为起伏, 梳理地更为顺畅;所以说性格在成就这部小说的过程中功不可没。

当然情节的重要性亦不可忽略, 从亚里士多德对其反复强调中就可以明晓。不可否认, 一部作品尤其是一部悲剧, 情节在引领读者进入作者所描述的那个世界, 领略另一种鲜活的人生时, 是起主导作用的, 是一部悲剧的骨肉, 其脉动和伸展与之紧密相连。但是“没有性格, 悲剧却依然可以成立……”笔者认为结论有些过于莽撞。

如果说情节是一部悲剧的骨肉和主线, 那么人物性格就是悲剧的血液, 只有血液打通全身, 才真的算是赋予其灵动的生命。《活着》这部作品, 语言淳朴、亲切, 作者余华将富贵的性格勾勒得生动传神, 其搭建让读者陷入一种自以为真实的漩涡而不自知, 悲欢与富贵一起, 生死与富贵共担。不得不说, 正是因为富贵性格的真实性和可接近性才让读者毫无芥蒂和距离地将其容纳, 才能在最真实的情感中接受接下来的情节, 即使在悲惨中一刀刀与富贵一起被生活所凌迟, 却也从来没有后悔回头。

因此, 笔者认为, 情节和性格在悲剧构造中都极为重要, 两者密不可分。倘若真要分出过高低, 或许笔者不敢忤逆亚里士多德, 但是至少应该为人物性格这一要素说明, 它并非可有可无, 相反是非常重要的。

四、结语

悲剧很悲, 却很美, 让人沉浸其中而难以自拔。笔者自认为, 悲剧是一种舞蹈, 在刀尖上跳跃, 让观众在眼泪的模糊中看清人生的本质, 美得让人惊心动魄, 冷汗涔涔, 却也富有极大的吸引力。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为这一舞蹈提供了敞亮而大气的舞台, 让读者名正言顺地去净化自己, 感染他人。也正是, 理论和实践是相互成就的。

最后, 笔者必须在此说明, 并非亚里士多德《诗学》理论研究的专业人士, 此文只是想借助其《诗学》理论中的悲剧理论来分析笔者个人非常喜欢的《活着》一文。需要指出的是, 亚里士多德的很多理论对现在仍然具有非比寻常的指导意义。笔者用其理论从人物、情节和两者定位对比三个方面来分析《活着》, 以期进一步发现整部小说的脉络和深层思想;同时通过讨论, 笔者也对亚里士多德悲剧中的某几点细节存有疑问, 所以提出笔者自己的见解, 不成熟之处请见谅。

摘要:纵观历史, 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总会有其消极抑或堕落的一面, 不可避免会投射与人性中。而悲剧小说的诞生, 就是在社会弊端折射下的人性真实的写照。《活着》是余华苦苦探求人性在苦难中生存张力和极限的写意, 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悲剧, 文章旨在通过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悲剧理论来从另一个角度来挖掘《活着》痛苦背后对人性的思考;同时在《活着》的文学启迪下, 讨论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对当下文学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人性,《活着》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诗学[M].陈中梅, 译注.商务印书馆出版, 2002.

[2]余华.活着[M].作家出版社, 2010.

[3]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83.

企业文化:刀尖上的舞蹈 篇2

不知始于何时,现实中的企业文化被打上了心照不宣的印记:尽可坐而论道,谨慎联系现实。加之三教九流的江湖生意都会拿着企业文化说事,把个原本儒雅脱俗的企业文化弄成了拧巴的怪物:缺了,似乎撑不住门面;饬,能做到自证自清不掺毛兑假就谢天谢地了。因而,搅进这个圈子最不爽的隐忧就是,出力未必能讨好。这便是称企业文化为“刀尖上舞蹈”的由来。

直观依据有三:

缺失根文化,难免自贱自轻

如何认识企业文化中的“根文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之财,不宜受之。将“道”和“义”确立为规诫自家做正经生意和正经做生意的理念,就是企业文化中的“根文化”。

企业文化的尴尬往往在于:说,大家都知道说;而说了做不做,能做成什么样,事情就从这里分叉,并且分得千差万别面目全非。

必须看到,企业文化所倾向的理念主张大多来自企业所有者(老板)的意念。这是企业文化有别于主流社会文化的客观特性,由此决定了企业文化是一个没有评判和制约机制下的文化意识形态。它在多大程度上与主流社会文化保持着“根文化”的支撑关系,取决于企业所有者在多大程度上对主流文化的敬畏和认同。相对来说,企业规模越大,主流文化价值观在企业文化中的成分越高(如社会学家对富豪群体中的“财富原罪感”研究甚至黑道洗钱行为,都是现实的印证)。

然而,与其他社会行为的不同之处在于:文化行为的是与非,不能因企业规模的大小而得到不同程度的认可。中小型企业的些许言行不一,可以理解,但不能谅解。说白了,文化这东西,做不到可以不做,但不能耍弄它。但凡对企业文化抱有类似念头的企业,难免会上演“刀尖上舞蹈”的风险。至于那些拿着企业文化招摇撞骗的现象,其结果不言自明。此乃一。

混淆基本属性,致于不伦不类

在本土企业里,分不清文化基本属性的突出表现,多在于辨不明企业文化与产品文化和品牌文化三个独立的文化角色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上。企业文化与后二者之间,既有各自独立又有相互支撑的依存关系。混淆这些关系,在实际操作中会造成角色串位的“文化杂烩”现象。常见的表现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规范意义上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属于企业管理系统的内容,归属行政管理系统。规模大些的,企业文化也有直接归属董事会的,规模相对小一些的,多归于人力资源部门。产品文化和品牌文化则属于市场营销系统的作业范畴。所谓角色串位,大多表现于企业内部的两个系统在进行企业文化工作时,既相互跨界又各自为政。

例如近年本土企业在市场活动中,会为招商排练一些文艺节目等,一线品牌企业动辄大牌明星云集、万人规模的晚会也比比皆是。鉴于大小活动都有一个共同的“功能”——上面演着节目,下面销售经理拿着订单分片分区地与商家“跟单”,让你很难分清他们是在演绎企业文化,还是“订单文化”。

二是,企业文化原本的角色,犹如家规,只对内不对外,亦不宜输出。因为千家有千家规,各家不仅要践行自家的家规,还要敬重别家的家规,不似产品文化和品牌文化尽可充分张扬。

毋须讳言,近年本土企业把企业文化娱乐化的现象并非少数。将“家规”作为营销手段无节操地表演,首先反映出的就是对企业文化与产品文化和品牌文化属性的混淆。这种混淆不仅折射出企业内部系统的角色混乱,更凸显出相关企业对企业文化的无知,由此演绎出荒腔走板的文化大杂烩,无异于自辱门风。因而谓企业文化为“刀尖上的舞蹈”。此乃二。

如何松解企业文化拧巴的怪象?

某次大型行业峰会上,一企业老板在主持人充满激情的介绍中登台发言。未近台前,却被某地区代理商堵住了去路:请将N万的欠款还给他。该老板迅速低声承诺:散会之前,款必到账。果然落实。这个在前后几年间经过和该公司N个部门N个总监N个具体办事人员央求了N次,包括跟老板本人通过N次电话同样被踢了N回皮球的叫天不应叫地不灵的“游戏”,就在那一刻,用那样一种方式,一分钟定夺。

在这个具体事件里谁对谁错不是我们要探究的,生意场上出现欠账纠葛也是常态,但该案例折射出另一个思考:当利益发生纠葛时,其中一方会拿出另一方宣扬和倡导的企业文化理念做“对照”:——您不是说诚信至上吗?还钱来!往往这是企业文化最灰头土脸的时刻。由此可见,将经营行为中的矛盾对应企业文化的主张,是导致企业文化被拧巴的原因之一。按理说,经济纠纷上法院,道德困惑去教堂,但由于其中一方不断张扬企业文化理念,在特殊场合下,那理念就变成了套在自己脖子上的绳索。遭遇这种拧巴,无论从事物的逻辑上还是从责任隶属的关系上,都难免有些“关公战秦琼”的荒诞。

要把务虚的文化和务实的生意做到完美融合,用理想主义着实有些不切实际。反观此案,它却给破解拧巴的企业文化以启示:唯言行有度,方能知行合一。

这就回到了企业文化角色的原点。如上所论,企业文化如家规,是对自家人行为约束的箴言。而现实中许多致企业文化于尴尬境地的往往是,企业的实际行为与其高调张扬的主张不相吻合,甚至背道而驰。此类情况无论有意无意,都不啻于“刀尖上的舞蹈”。此乃三。

企业文化,不能先污染后治理

无数事实证明:文化这东西,污染易,治理难。企业文化尤为如此。

近年,在本土企业群体中常见的编纂品牌故事和杜撰海外身份等现象,首先污染的是本企业的员工——所谓企业文化“不过是一种说法”而已。进而推演:企业种种行为准则和励志培训都难免会被员工视为一种忽悠的手段。毫无疑问,在此状况下和员工谈企业的归属感,是怎样的拧巴。

客观而论,企业文化确实存在极其复杂的现实性,常常让许多高屋建瓴的学术理论遭遇不经推敲和难圆其说的悖论。《笑着离开惠普》反映:曾经有免费餐后水果的惠普公司为应对业绩萎缩实施绩效考核后,走得最快的恰恰是当初歌颂惠普文化的人。借此有专家称企业文化是“双刃剑”。杂家以为,无论是大众的主流文化还是小众的企业文化,都是一种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东西首先需要自己坚守。自己都不能坚守自律的主张,显然不具有敬畏感,当然也不具有分享价值。

房产众筹:在刀尖上舞蹈 篇3

开发商试水房产众筹

5月29日,中国平安掌门人马

明哲,携手郁亮、冯仑、任志强、潘石屹等地产界大佬现身上海,宣告成立中国首个房地产众筹联盟。房地产众筹联盟的发起,冀望在房产众筹方兴未艾之际,就开始建立:行业标准、规范行业发展。于是,房地产众筹联盟应运而生。

房地产众筹联盟由房地产、金融、互联网等行业龙头企业组成,包括万科、绿地、万通等数十家企业。联盟打出的口号是:以众筹模式改造房地产,从零构建众筹地产模式与生态。

作为中国平安旗下的创新“急先锋”,平安好房肩负着将房地产与互联网金融嫁接的使命,其目前已是国内最大的房地产互联网金融平台。平安好房CEO庄诺表示,国如地产业已从黄i今伏走入了fe银时代:,轻资产是未来的方向,房产众筹是要让买房者成为微开发商,实现地产商和投资者的双赢。平安好房所推行的房产众筹模式,主要是以项目形式,联合开发商推出系列房产众筹产品,直接让投资者介入楼盘前期开发。投资者的收益主要体现在,前期众筹的标的价格将远低于楼盘的销售价格,价差是其主要获利渠道。

目前,中国房产众筹联盟首个众筹项目已经敲定,合作对象是此前中国平安入股的碧桂园。5月29日,平安好房与碧桂园联合发布了国内首个房产众筹开发项目——碧桂园-平安众筹建房。该项目以“一平方米’’作为众筹单位,投资者可以购买任意份数,在楼盘完成后,就拥有了某一套楼房整体或者部分的权益。之后,投资者可以选择众筹权利转为产权、直接拥有该套住房,或者是委托开发商卖房后转成收益权。

6月18日,万达集团推出一项众筹产品“稳赚1号”,其最低门槛1000元,7年到期。这意味着普通购买者花1000元即可投资万达集团。这款众筹产品募集资金将投在2015年新开工且在2016年开业的只租不鋪万雜市触广《目。购买者除了享有6%的租金收益之外,在产品到期后,购买者还将获得每年预期6%的物业增值。

2〇i5年,或许是房产众筹整体启动元年。随着万达、绿地、万科、远洋相继公布了众筹战略,整个地产行业的互联网化转型已成大势所姹趋。

而此前,继万达掌门人王健林4月15日在深交所演讲中提到万达将以众筹为切入口,从重资产模式向轻资产模式转型之后;4月25日,绿地已经展开房产众筹试点。去年‘‘双十-”期间,绿地、远洋、方兴等开发商将房产众筹这-营麵式发挥得淋漓尽致,其中方兴借助房产众筹揽金逾42亿元。

日前, 万科地产联手网媒发起了全国首单房产众筹。据了解,此次该项目单套房源众筹的目标金额为54万元,每位投资人最低只需投资1000元便可参与。一旦金额筹齐,项目便可借助网络以6折价起拍,最终的溢价部分即为投资收益分配给投资人。

房产众筹或重在营销

所谓众筹是在互联网上面向大众筹集资金,以帮助筹款人完成某个有特定意义的项目。2012年,美国网站Fundrise率先将众筹概念植入房地产中,诞生了房产众筹模式。Fundrise提供各种类型的不动产项目,投资门槛只有100美元,一经上线便获得了火爆的反响。

2014年房产众筹模式进入中国,随后迅速出现"野蛮生长’’的趋势。而开发商热衷于房产众筹,其圈钱圈客营销意图十分明显。

当前开发商一方面面临着去库存压力大,另一方面则是从传统融资渠道获取资金难度增大,开发商“躺着赚钱”的时代过去了,转型过程中需要借助互联网平台获得突破,打通直接融资渠道和销售渠道以获得突围,大型开发商亦不例外。对于开发商而言,能够提前锁定客户,同时,能降低客户门槛,加快签约,能够使资金低成本且快速到位。

从目前来看,房产众筹模式不尽相同,但共同特点都是消费者先支付一定的金额后,获得有购买优惠房的资格。这样,开发商不但通过房产众筹冲刺业绩做大销售额,还可以缓解现金流,用别人的钱做自己的事情,并且也不用支付贷款利息。事实上,开发商的意图并非是要低价卖房,而是通过让利提高销售现场的人气,精准锁定潜在购房者。对于开发商而言,不到一个月时间,就能蓄客几百人甚至上千人。

庄诺认为,互联网平台有可能承担起未来虚拟售楼处的角色,将线下展示厅搬到线上来,对开发商来说节约了营销成本,对用户而言,参与众筹就是要拿到购买折扣房源的入场券。

1月23日,万通集团旗下的自由筑屋与众筹网宣布签订独家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共建房地产互联网金融平台“众筹筑屋"。众筹筑屋的项目有助于降低购买者的买房成本,也让购房者参与到户型设计、物业选择等具体的细节之中。

万通集团董事长冯仑表示,中国房地产已经走过了成长期,人均住房已经超过30平方米。在这个时候,人们更需要精细化、定制化的购房服务。而开发商可以根据客户意愿,来定制客户心目中的理想家。

由于前期融资来源于众筹者以及众筹者本身的“团购”,这种“先需求,后生产”的定制模式,为开发商大大降低成本,从而回馈给购房者,降低房价。而通过房产众筹模式,房子的价格最少能降低30%。

在整个开发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费用就是融资的财务成本。房地产行业一般的年化财务成本平均在15%左右。而众筹筑屋武汉光谷项目的融资成本仅为8%左右。这不仅降低了开发商的融资成本,还能让手持闲散资金的投资人也获得一定的收益。如果购房者参加众筹筑屋的武汉光谷项目,可以获得5折房源,投资者的年化收益在20%以上。

房产众筹面临大风险

在美国,房产众筹已经成为众筹市场上增长最快的类别。在中国,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推进中的房产众筹模式正在面临着一系列争议。虽然房产众筹模式在国外有成功的经验,在国内仍处于萌芽阶段。由于缺乏监管等问题,成败几乎取决于发起人的信用和道德问题,风险很大。例如,近期不少媒体爆出的一些打着产业园区、酒店公寓建设等名号的众筹房产项目,由于经营不善,最后以失败收场。

房产众筹模式还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首先,一套房的定价是由开发商单方定价的,如果在开发商虚假抬高定价的情况下,有可能会导致众筹房源的成交价格偏低。那么,众筹者就无法分到利润。其次,对于众筹项目提出的保本提法,也需要注意,尤其是当项目接近尾声时尤其要警惕。开发商通常是组建项目公司进行运营,产品卖完后,项目公司几乎成了一个空壳公司,这个时候容易出现项目公司"跑路”,众筹者的利益受损。

法律界人士提醒,众筹是一种以合伙形式进行买卖的行为,在合法性上目前尚不能确定,目前并无专门针对房产众筹的法律。因此,要防范众筹成为非法集资Q购房者在购买此类产品时一定要明确资金流向,究竟是用于买房还是用于开发商的其它用途。如果是后者,则可能有非法集资的嫌疑。

房产众筹是一种购买行为,而不是投资行为,两者有本质上的区别,混淆概念将面临很大风险。如果将房产众筹的资金性质认定为投资,若开发商单方面解除众筹时签订的合同,众筹者们将无处维权。如何从法律上约束众筹行为,使投资人能够有效规避风险,是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业内专家提醒,房产众筹实际上是开发商的营销手段,并且众筹参与人数众多、缺乏监管,一旦产生纠纷,投资人的资金很可能“打水漂”。

房产众筹作为一种金融创新,监管部门应鼓励开发商探索,核心是要管好钱,保证资金定向使用,降低开发成本和售价。

套期保值:刀尖上的舞蹈 篇4

一、引言

2009年3月24日,国资委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企业金融衍生业务监管的通知》,要求央企严守套期保值原则,禁止投机。这不禁让人想起此前国内众多央企爆出的在金融衍生品中的巨额亏损事件,包括中航油(新加坡)因参与石油期权衍生品交易造成5.5亿美元亏损;中国国航和东方航空在航油套保值上分别高达68亿元和62亿元的亏损;以及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出现的19元亿和3亿元的大额汇兑损失等。在一系列投资复杂金融衍生品亏损事件中,最令国人震惊的当属中信泰富155亿元港元汇兑损失。

二、中信泰富巨亏事件回顾

2008年10月,中信泰富暴出曾与花旗银行香港分行、瑞信国际、法国巴黎百富勤、美国银行、摩根士丹利、汇丰银行、德意志银行等13家外资银行签订了数份杠杆式外汇合约,其中金额最大的是澳元累计期权合约,总额为90.5亿澳元,锁定汇率0.87。合约规定在此后两年多内,每月(部分是每日)以0.87美元/澳元的平均兑换汇率,向交易对手支付美元接收澳元,最高累计金额约94.4亿澳元。公司CFO承认,由于2007年底至2008年7月,澳元一直处于上升态势,因此公司于7月又增加了很多类似合约。

但出人意料的是,2008年7月之后美元汇价开始持续升值。到了10月美元兑澳元的升值幅度便超过30%。10月20日中信泰富公告因澳元贬值跌破锁定汇价,仍在生效的杠杆式外汇合约按公平价定值的亏损为147亿港元,截至2008年末,巨额亏损已扩大到186亿港元,短短30多个交易日内,中信泰富以每天1.1亿港元的惊人亏损快步冲刺。最终,中信集团向中信泰富注资116亿港元以承担其在外汇累计期权合约的损失。2009年3月26日,中信泰富公布08年全年业绩,亏损126.62亿港元。

三、投机还是理性保值

在事件发生后,公司前CFO张立宪曾称,购买澳元外汇衍生品是为了公司未来几年澳大利亚铁矿石交易的套期保值。然而这一说法是否具有说服力值得我们深究。

1“套期保值”合约签署时即形成“亏损”

导致中信泰富亏损的主要衍生产品为复杂的杠杆式外汇合约,这些合约规定中信泰富的向上利润有敲出封顶,而向下亏损却是加倍且无敲出的。如果汇率保持在0.87美元/澳元以上,中信泰富会获得有限利润,敲出障碍期权总利润最多只能有4亿多港元,而且若每月利润超过一定额度,投行即可选择取消合同,则以后有限利润也无法取得;而极不对称的条款是当汇率低于0.87美元/澳元时,中信泰富需要加倍以0.87美元的高价接澳元仓位直至合约日期结束。所以这些不对称的条款意味着中信泰富利润空间极其有限,但亏损则可能是巨大的。

从事件的发生过程和结果可以看出,中信泰富财务部门显然没有对这些不公平的条款深入研究,更加不了解所购外汇衍生产品真实价值,对汇率风险以及衍生品陷阱的认识十分不足,而且严重低估了汇市风险,才导致了接下来的巨额的损失。事件的曝光无疑是对我国上市公司CFO在衍生品定价方面的专业技能水平的嘲弄,同时也给CFO在外汇交易中如何正确对待汇率风险,上了警醒的一课。

2以套期保值为名行单边赌信汇率之事

此前张立宪曾称,与国外投行签订澳元外汇合约是为了套期保值,规避其在澳洲铁矿石项目上的汇率风险。但据公司预算显示其澳洲项目的资本性支出加上未来的营运支出只有不到20亿澳元,远低于它在衍生产品中需要接收的94.4亿澳元总额,这显然有悖于该合约本身的财务性质(见下表);更重要的是,如果澳元大幅上涨,交易对手却可以通过“敲出障碍期权”而取消合约,使得“套期保值功能”终止。所以,可以确定中信泰富是以套期保值为名,运用金融衍生产品行汇率投机之事。

经过香港证监会和交易所的联合调查发现,中信泰富财务总监张立宪在以前的会计年度中做过此类外汇累计期权合约,但是并未体现在损益账户中,而是体现在澳元保值账户中。而投机性的交易的盈亏是应当体现在损益账户中,以便公司股东及早发现盈利和亏损从而提早发现这些合同背后蕴藏的风险。可是公司CFO却违反会计处理原则,甚至未对管理层出示合同文件,这才导致了中信泰富的投机交易愈演愈烈,最终泥潭深陷。

四、套期保值:刀尖上的舞蹈

1投机与保值,差距有多大

投机与理性的保值很可能只有一线之隔,如果所做的交易跟公司运营的需求无关,而仅仅是被金融市场的热钱利益所引诱,无视交易的巨大风险,那么所谓套期保值就无异于赌博。对比中信泰富的实际交易澳元的需求量,和其所购产品的财务性质,可以清楚看出,中信泰富购买的澳元金融衍生产品已经明显超出了套期保值的需要,涉足了金融市场投机。

中信泰富的行为,反映他们不止是从事多项投资的实体企业,同时也是一家进入金融交易进行对冲交易的大型金融机构。次贷危机之前的金融泡沫让许多香港上市公司认为,从事实体企业的赢利远远不如金融交易的利益可观,所以一些实体企业纷纷以锁定风险的名义进行各种各样的金融交易,其交易范围超出保值所需,尤如在进行一场刀尖上的舞蹈,稍有不慎,便会被复杂金融衍生品这只利刃所伤。

2复杂金融衍生工具,中国企业玩的起么

中信泰富巨额亏损事件之前,国内已有许多企业爆出的在金融衍生品中的巨额亏损事件,如中航油、中国国航、东方航空、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等。在一系列投资复杂金融衍生品亏损事件过后,中国企业应当自问,复杂金融衍生工具,我们真的掌握了么?

衍生产品越复杂,国际机构的金融专业知识与定价能力优势就越大,因而设计者的潜在利润就会越高,而买方的风险也就越大。如果买方企业不能像转业金融机构一样及时载市场上反向对冲,则相当于在做单向赌博。我们的财务总监则应当认识到,我们和大型的专业金融机构并不在同一起跑线上,我们缺乏对于复杂结构性产品定价能力,也没有金融机构建立的专业模型以测算风险,更不可能在国际市场上随意进行对冲交易。我国企业想要灵活和正确运用金融衍生产品的空间其实极其之少,国际金融机构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在产品中布在许多陷阱,一旦我们的CFO没有关于复杂衍生品的过硬的专业素质或风险控制意识不强,便会落入国外投行的圈套。

3套期保值,以简单金融衍生品为宜

诸多事例证明,复杂衍生品里往往埋有地雷,中国企业无论从经验上还是专业知识上,都和国外差距巨大,中国企业冒险在全球化市场上涉足复杂金融衍生品投资无疑会成为国际投行俎下鱼肉。所以中国企业在进行套期保值时最好使用简单的金融衍生品,因为简单的衍生产品具有标准化特点,市场竞争激烈,交易机制容易理解也容易定价,同时方便公司之后在市场上对冲风险。因此在选择套期保值产品时,还应以简单金融衍生品为宜。

五、CFO,切记注重风险撑控,稳健经营

刀尖上的猫 篇5

他很快又正经起来,扶好鸭舌帽的帽檐一步步继续走。刚才真是好险呀!不是吗?在初春来临的三月,他披着大外套、戴鸭舌帽的形象的确有些引人注目,尤其是刚才三番五次打量自己的巡警,巡警锐利的眼神一瞥,他便感到不安的血流贯穿全身,舌头就像含着电缆似的直发麻,所幸他躲过了一劫。

这个人朝自己的目的地走去,低着头,像个揣着零分试卷回家的小学生一样紧张。他留意着身边不同寻常的点滴细节,手指在外套口袋里来回摩挲,是锋利的触感,手指略显酸麻的神经反馈告诉他这是足够锋利的东西,他这么想着,情不自禁笑了起来。电影里的杀手都打领带套西装,他们下手不眨眼,手起刀落间便是血光四溅。

“我要去害命吗?”这个简单的问题在他脑海里回荡。“当然不是啊!你看哪一个杀手穿得像自己这样的……呃……”可不是,他尽管有一米八五的个头,消瘦的身材一瞬间就让他和标准杀手画上了不等号,再说了,他深棕色的大外套、显得过时的皮卡车司机鸭舌帽,就算下学回家路上的小学生都能认出这个醒目的大叔叔,又何谈行凶害命呢?他摇头,自嘲的当儿继续朝自己的目的地走去。

对于这个城市他没什么看法,熙熙攘攘的人流,如洪水从他身边流过,他仿佛全然不知,径直地——在这条弯弯曲曲的中心街朝前走,像所有赶时间的人,步子轻而快,双手插在上衣口袋,藏在帽舌下的眼角夹成两道缝,让人想起大草原上的鬣狗。

他已经走了十几分钟了,看样子这个目的地相当远。他看见了迎着夕阳牵手而行的青年情侣;看见了吃不到蛋糕歇斯底里的小孩子;还看到了拄拐杖慢悠悠沿街散步的老先生。忙忙碌碌的人海流过这座迷失之城的大街小巷,后现代钢铁森林是如此让人压抑,我们嘴上渴求温情,却争相低头各忙各事,纵使千万种理由,都逃脱不掉令人发笑的虚伪。不过他没时间挥墨批判了,依旧捂着口袋朝自己的目的地前进。

“嗯,就要到了。”他突然吐了一句。

放眼望去,他走进了一条西式小街,刚踏上灰砖路面,可可粉醇香的气息就钻进肺里,他吐了口气,先是在路标牌前驻足了,而后似乎放下了紧张,迈出脚大步大步继续走。尽管有事务在身,他还是不得不承认这条小街实在很讨人喜欢,他的眼角缓和了一丝,嘟起嘴来。已是晚饭时间了,许多青年选择在打扮典雅的咖啡馆里喝上一杯,给自己疲惫的心洗个澡,街心花园飘来手风琴悠扬的曲音,他知道那是个痴迷音乐的青年奏出的,这个琴手戴着灰色八角帽,西装马甲,很是洋气,像宝石样的褐眼睛与齐额的黑发相得益彰,他的风琴总能引来久久驻足的路人,在这个繁忙到看不见风景的年代,实属不易。肚子瘪了下来,他也不作理会,途经街心花园时,给了风琴青年一个冷淡寻常的眼色。“啊,很快就会结束了。”他似乎很喜欢自言自语,吐出这句话时还不忘摆出个空洞的眼神。他像个饥肠辘辘的饿汉找到了面包,顿时焕发了别样的活力,更大步地朝前迈去。

走过了个拐角,这个人停下了粗莽的步子,反而蹑手蹑脚地贴着矮墙摸了过去,所幸现在人流并不多,否则他这副模样定会招来大声的嘲笑。

视线的另一边有什么呢?他看见了灰色的石砖墙,那上面落了些朱瑾花瓣,软绵绵地踩过毛茸茸的两块白肉团,紧接着就是一颗小巧的脑袋,尖耳朵像雷达似的直直立起,脑袋下悬着一颗铃铛。周身漆黑,像墨的颜色,唯有四肢的是白色的。翘起的长尾巴说明了它不错的心情,这是只猫,是只黑猫。

他弯嘴笑了,左手伸进宽阔的口袋里,摸出了一块反光的金属——一柄水果刀!“来吧!小家伙。”他一步步靠近矮墙上的猫,刀片上出现了小猫的倒影,他的眼神里也射出了让人不寒而栗的凶煞。

出手利落!刀尖直冲小猫的脑袋。小猫大概感到了危险,全身一抖跳开了,摔倒在地上。“可恶!”他气急败坏地收手,又重新朝小猫刺去,而小猫很惊恐地叫唤了一声,拔腿跑了起来,跳进了矮墙另一边。他手一撑,轻松翻过墙头。原来这是间小咖啡屋的中庭,好在没有什么人,他深吸一口气,捏着刀小心翼翼地跟着小猫的足迹。

角落边上有猫的尾巴,“嘿嘿……”他又笑,举着刀悄悄摸了过去。“去死!”在角落的边缘,他猛地出手,刀一挥,活生生在小猫的脚上划出一道血痕,小猫哀嚎起来,一瘸一拐地朝后退,它想迈开步子跑,却无能为力。刀尖上沾了血迹,他更加兴奋起来,伸出舌头舔起刀面来,像个胜利者一步步向小猫迈去。他松了口气,取这只小猫的性命已是板上钉钉的事,他喃喃道:“你是多么可怜呀,小家伙。”随后蹲了下去,刀子对准了小猫的咽喉,一点一点向这段生命线伸去。

“你要干什么,住手!”一个清甜而嘶哑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路,刀子也顿住了。小猫听到这声音,顿时噌地朝后飞奔而去,飞快跳进了一个臂弯。他抬头,只见一个穿咖啡生制服的女孩抱着小猫,神情惶恐地盯着他,而小猫躺在女孩的怀中,不停地哀嚎。他咬牙,一字一顿地骂:“不关你的事!别吵。”“我绝不允许你对我的猫下毒手!哪怕你也要杀了我!”女孩慌慌张张地答。“是么?你能奈何得了我吗?”他举刀站了起来,阴笑地朝女孩走去。女孩瞪大了惊恐的眼睛,抱着小猫朝后退,大概是过于紧张,竟绊到了台阶,倒在了走廊上。女孩已是害怕到了嗓子眼出不了声,只顾紧抱小猫,全然不知怎么办才好。“那你们就一起吧!”他挥刀,刹那间却冲来两个男人,一个鱼跃把他扑倒在地,另个个赶忙把刀子踢走,他“啊”的叫了一声,奋力地挣扎,无奈那个人力气实在太大,他动弹不得,只能乖乖就范。女孩被突如其来的景象吓得不知所措,神情呆滞地站起身来,男人说:“去坐坐吧,顺便给小猫包扎一下,我们这就去报警。”

“哎哟。”女孩艰难地起身,坐到了咖啡椅上,小猫一个扑腾落在桌子上,蜷缩成一团。“放心吧,没事了,没事了。”女孩揉着小猫的脑袋,眼神里充满了疼爱。

在警笛闪烁的灯光中,男人闭上了眼睛。

不知多少年前的那个雨夜,一个男人拉着一个孩子的手,另只手提着塑料袋,里头好像是些食物。“不好意思,我忘记带雨伞了。”男人略感歉意。“没事,爸爸。雨已经不大了。”男孩笑,一蹦一跳地朝前走。看见自己的孩子笑起来,男人也跟着微微一笑,他布满皱纹的脸像坑坑洼洼的水田,却干瘪得没有水分,黑瘦的身板显得很是憔悴。

nlc202309081105

这对父子沿着夜晚的街道慢慢地走,男人突然说:“孩子,晚上爸爸可以给你做红烧牛肉,怎么样?”“天啊,爸爸,是真的吗!”男孩惊讶地问。“当然,爸爸说过的话哪次没兑现过?”男人抖了抖塑料袋,那里面正躺着一大块鲜红的牛肉,他笑了,这是他一天的工资换回的,一天的工资,可以换回自己孩子甜美的笑容,有何不妥呢?

他们接着走,突然,男孩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奔了出去,跑到面前的咖啡屋门口,回头对男人开心地喊道:“爸爸,是小猫呀!”男人跟了上来,才发现原来是咖啡屋门口台阶上的两只猫,一大一小,就好像这对父子一样。小猫见到有人靠近,敏锐地抬起头。“这只猫真好看,和它的妈妈一样好看。”男人也捋着胡子端详着。这对猫母子都是黑猫,通体黑乌乌的,只有四肢像刷上了白油漆,显得十分可爱。男孩伸出手,想摸摸小猫的头,猫妈妈却嘶叫了起来,吓得男孩赶紧收手。男人微笑着说:“随随便便摸小猫,是不讨好的时候哟。”“爸爸,我们家也可以养一只小猫吗?”男孩蹲着突然问。“呃,这个……”男人挠起了头,他大概不知道如何和小孩子解释诸如家庭困难没办法养一只小猫这样的话,或是不忍心打破孩子美好的愿望。

“好吧,孩子。我们走吧,等下个月爸爸就给你买一只小猫。”男人拍拍男孩的肩膀说。“那太好了!”男孩跳了起来,满脸是抑制不住的欣喜。“当然呀。”

两人没有注意,小猫离开了台阶,一步步朝街边走去;小猫没有注意,一辆来势汹汹的卡车正嚎叫着冲来。

男人的动作非常迅速,几乎是卡车的喇叭声、小猫的惊叫声响起的时候扑了过去,袋子丢在地上。他一个鱼跃,跳到卡车刺眼的车灯前,把路旁的小猫丢了出去,小猫被丢出好几米,但凭着猫科动物敏捷的身体,平稳落地。男孩只听见那一连串的声响,最后是一声巨大的撞击声,便没有下文了。

男孩跟着冲上去的几个路人,听着他们轰隆隆的惊叫、呼喊,他颤抖地一步步朝前走。血泊里倒着自己的父亲,他侧躺着,双臂仿佛抱着什么似的环绕起来,面无表情,只有闪着红光的黏稠血泊。男孩双眼渐渐模糊了,嘴唇一颤一颤地抖动,好像想说什么,嗓子却像堵上了棉花,吐不出一个字。

那是这个男孩最后一次亲眼见到父亲,在贴着红十字的大车子把父亲送走前,他往街旁望了望,那对猫母子依偎在一起,小猫倚着母亲柔软的肚子,盯着远去的人群,哀嚎了几声。

瘦弱的男孩沉默不语,仇恨的种子却在心灵深处发芽,尔后,像被浇灌了甘露似的茁壮成长,终于长成了如污水黑臭无比的大树。

男孩在别人嘲笑的目光中慢慢长大,母亲安慰他道:“爸爸为了一只小猫而死的,爸爸是个英雄噢!”别人却说:“就是他爸爸,为了救只猫被车撞死,真是傻蛋。”男孩绝望、无力,他或许曾因小男子汉像幼狮般的自尊心大打出手,维护他心中的英雄父亲;又或者,他曾因自己的英雄父亲招来一顿嘲笑、一顿打。这些点点滴滴,组成了他后一半的童年。

纵使如何自欺欺人,他仍旧难以理解父亲那荒唐的壮举,为什么要为了一只猫?

“臭猫!”他终于大骂,在雨夜哭着跑出家门,歇斯底里地怒嚎,他恨那个不遵守承诺的父亲,他恨那只夺走父亲的臭猫,他也恨那个莽撞的卡车司机。

他决定不再哭下去,要用自己的行动,为父亲的行为铺下续章。他早已记住了那只外貌显眼的猫——全身乌黑,只有四肢的毛色是白色的。“迟早把你碎尸万段!”

当然,这时坐在审讯室里的男人自然不会说出他的前半生经历。

他只是沉默,迫不得已时才不耐烦地回答警官的提问。

“你出于什么动机,想要行凶?”警官问。

“没什么,就是为了害命。”他答。

女孩为小猫扎好了绷带,小猫动弹起来虽有些吃力,所幸并无大碍。“你呀,就不要四处瞎蹦了呀,小心伤到身体。”小猫叫了一声,跳到女孩的大腿上趴下,饶有趣味地扯女孩毛衣外套上的毛线。女孩满足地笑,看起书来,这个夜晚就在这样的气氛里安然度过。

日子一天天过去,男人再也没有回来。女孩和小猫的安详生活得以继续。女孩每天在咖啡屋工作,小猫就在店门前玩耍,时不时惹来路人的驻足。

让人意料不到的是,他又重新出现在了小猫的背后。但这次,他的注意力却被另一样东西吸引了,小猫捧着一罐小瓶子,他清晰地看到上面写着——洛赛克。“这是胃药?”他嘟起了嘴。“呀,我的药!”一个声音突然窜了出来,随后又是一声惊叫,他抬头,穿门而出的女孩大惊失色道:“别……别!你放过我们吧!”

与上一次不同,他平静地问:“你的药?”女孩呆了一下,瞪着眼答:“是的,我有胃溃疡。”他坐在了台阶上,喃喃地说:“那么,和我说说你的故事吧。”

“我?一直犯有胃溃疡……”女孩咽了一口唾沫,“最严重的时候病危通知书已经下了,但我却挺了过来。”“嗯?”他饶有兴致地眨了眼。“但还好,因为凌凌,我不想放弃。”女孩揉揉小猫的头,笑着说。“嗯……”他又陷入了沉思。“凌凌还陪着我,也实属奇迹。多少年前那天晚上,要是没有那个勇敢的叔叔,恐怕凌凌已经四分五裂了。”他的瞳孔一下子瞪大了,拳头紧握起来,牙里挤出一句话:“嗯……你接着说。”“还能有什么好说的呢?由衷地感谢那个叔叔。”女孩满脸开心地答。

一瞬间邪恶的念头曾在他的脑海横行,但他最终纹丝不动。“唉。”他起身了,“我还要办点事,先走了。”他走了几步,突然顿住脚步,“你的小猫,很漂亮。”女孩边挥手边说:“谢谢,以后也多多加油噢!”

“哈哈,小猫。”他感到莫名的轻松,大概是身上少了一柄刀,变轻了吧。

上一篇:重在处理好四种关系下一篇:Kerber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