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舞蹈(精选12篇)
文化舞蹈 篇1
人类文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产生, 同时文化的出现又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文化通常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类, 物质文化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而精神文化则是人类对于精神世界的探求和自我完善、自我追求的反映, 舞蹈正是一种精神文明的表现方式。舞蹈作为一项特殊的艺术形式, 其核心价值与要求就是:用来源于生活的场景来表现人类的生活习惯以及对于美的追求, 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舞蹈文化观, 注重舞蹈的创作。
一、舞蹈文化
舞蹈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的传承方式, 其表现的内容应该具有承前启后和传播文化的作用, 这就对广大的舞蹈编剧以及与舞蹈相关的工作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舞蹈编导要明确自己是一位文化传播者与文化创作者, 在进行文化创作时要知道舞蹈作品的审美所在、与历史有什么联系、要传承历史的什么部分以及会对于舞蹈文化起到一个什么样的引导方向。可见舞蹈编导的审美态度和表现历史的态度十分重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 舞蹈创作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题材的选取在表现形式、传播渠道、影响范围上都有了极大的提高, 改革开放之前存在的禁区已经不存在了, 舞蹈创作越来越接近现实, 也更能体现出全方位的审美趋势。这对于舞蹈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无疑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所以在新时期丰富和发展舞蹈文化的责任是很重大的。
二、舞蹈创作
现阶段的舞蹈事业已经非常兴盛, 但是真正好的舞蹈作品却仍然少见。优秀的舞蹈作品要真正地从表现本质上抓住人们的精神面貌、抓住当代人的真实心理、反映当代人的生活状态以及生活期冀。真正的舞蹈创作是可以传承下来的, 是能够触及人类灵魂深处的, 甚至能够恰如其分地触及人类社会的敏感地带, 对于提高人们的道德情操和推动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作用。
(一) 舞蹈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当今的舞蹈创作注重商业利益, 忽略了舞蹈的本质所在。现如今, 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加大, 编导在进行舞蹈创作过程中过于注重商业价值和娱乐性, 忽视了舞蹈内容的深刻性, 削弱了其艺术本质。甚至有人为了获取利益, 在舞蹈创作中夹杂着低级趣味。如果这种情况泛滥, 将会导致舞蹈的发展方向偏离正确的轨道, 导致文化传承过程的中断或者出现暂时性的空白。
(二) 原因分析。第一, 满足市场的需求越来越成为舞蹈创作中的重点考虑因素。现如今, 市场因素深入到舞蹈创作中, 使得舞蹈逐渐商业化、利益化, 失去了纯粹性。急功近利使得舞蹈的创造也少了文化传承方面的考虑, 表现的内容浮躁、夸张。第二, 舞蹈创作盲目地追求大型舞蹈, 过度包装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但是却缺少艺术价值。第三, 观众面对缺乏内涵的舞蹈表演逐渐产生了审美疲劳。没有好的口碑, 对于艺术的传承而言是致命的, 从而冲淡了民族文化的属性, 甚至会造成民族文化的扭曲。
(三) 对于舞蹈创作的发展建议。第一, 注重大众性。舞蹈创作的基础是人民群众, 首先, 舞蹈来源于大众生活, 也要反映大众生活;其次, 舞蹈艺术形式的传承离不开人民群众的认同, 所以舞蹈的创作要紧紧抓住大众的生活, 所表现的内容应是人民真实的生活状态, 所表达的思想是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景;最后, 注重大众性并不是没有原则地迎合大众, 而是以高水平的舞蹈创作来引导大众的审美。第二, 保持民族特色。民族舞蹈、西方舞蹈作为人民了解其它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传承方面要注重尊重其文化的真实性, 不能够随意地进行改编, 同时也要对本土舞蹈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只有这样, 我们的舞蹈文化才能丰富多彩, 具有很强的本土特色, 同时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第三, 强调对文化知识的传承性。现如今的社会属于知识型社会, 任何有意义的艺术形式都要追求与文化的兼容,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繁荣, 不同类别文化的相互渗透对于文化的传承与丰富是很有帮助的。所以在进行舞蹈创作过程中, 要充分进行相关文化的渗透, 在丰富舞蹈内容的基础之上, 增加知识与文化的兼容性。
三、总结
舞蹈文化与舞蹈创作对于舞蹈这种艺术形式的丰富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舞蹈作为一种以人体动作为表现工具的艺术形式, 其内容与表现力都是可以改变的, 与舞蹈相关的工作者和专家要注重舞蹈人文性的发展方向。
摘要:舞蹈是一种重要的艺术类别, 具有悠久的历史。舞蹈的中心目标是通过人的肢体动作表现出艺术中的情景、感情、思想等, 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是人民生活智慧的结晶, 也逐渐构成了特殊的舞蹈文化。舞蹈创作主要以人体动作为表现形式, 表现内容是人与自然之间、人和社会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共生的场景, 同时激发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对于艺术的尊敬。
关键词:舞蹈,舞蹈文化,舞蹈创作
参考文献
[1]王益平.对新时期舞蹈创作的思考[J].大舞台, 2011, (03) :21-23.
[2]扎西江措.当代民族舞蹈创作中的继承与创新[J].艺术评论, 2012, 2 (06) :156-157.
文化舞蹈 篇2
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人人会唱歌,人人会跳舞,几千年来,歌舞伴随着苗族的历史,生动地反映出苗族人民的生活。苗族的歌舞,最富有山野味,古朴、粗犷的风格,最能表达他们真挚、纯朴的思想情操,也最能使人感受到民间艺术的真、善、美。 苗族的“鼓舞”主要种类集中在湖南省西部、贵州省东南部清水江流域一带。 黔东南的苗族“木鼓舞”,是过去每才举行一次的“吃牯脏”大型祭祀活动时的“鼓舞”形式。节日时,舞蹈的男女狂舞三日,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如醉如痴。 “花鼓舞”是湖南省凤凰、保靖、花垣等县苗族人民欢度农历“六月六”“八月八”“赶夏”“赶秋”等传统节日时,必有的自娱性舞蹈。届时,在举行盛会的广场中央,架起一面由三人负责敲击的大鼓。由两人持双槌敲击鼓皮,一人持单鼓槌敲击鼓梆,参加集体作舞的人们,没有人数和男女限制。作舞之前,击鼓者用本民族语言歌颂发明木鼓者的功德,以此作为对祖先的祭奠。然后,众人便在鼓点的伴奏下围鼓成圈翩跹起舞。这些作舞者的基本舞姿多来于各类生活动作的模拟,其中还加入一些武术成分,使舞蹈动作柔美而刚劲。《花鼓舞》的特点,是两位击鼓者在旋转、翻身或跳跃下表演多种对称性舞姿的同时,还能敲奏出和谐而统一的鼓乐。 苗族民间舞蹈《猴儿鼓》,是以三人或多人模拟猴子各种习性与击鼓姿态的男子表演性舞蹈。表演时,由一名鼓手在鼓后击鼓作乐,另一鼓面朝向穿猴装、画猴脸谱的舞者。舞蹈动作多为模拟猴子啃吃苞谷、荡秋千、看鼓、试鼓、惊鼓、相互嬉戏等。扮演猴子的舞者可用拳击鼓,也可以槌击鼓。整个“鼓舞”不但风趣、热烈、技艺性极强,而且具有一定的戏剧情节。 苗族民间自娱性的《踩鼓舞》,是年节、喜庆集会,尤其是农历三月“姊妹节”时,必不可少的女子“鼓舞”。舞蹈时,先由一名少女边歌边走入场内,然后继续歌唱并击鼓伴之。歌词内容基本为召唤,如姊妹们不要错过时机,快来作舞等。随后,众多盛装的苗族姐妹便聚拢在鼓架周围,面对皮鼓踏节而舞。在舞蹈进入高潮时,外围的男女老幼观众也可进入舞场,组成若干层同心圆圈共同作舞。舞蹈动作自由、欢快,时有两腿颤抖而带动全身的特点。 流行于黔东南的《反排木鼓舞》,现已成为苗族节日庆典以及出访他国的代表性舞蹈,被邻国友人誉之为“东方迪斯科”。 新中国成立后,在苗族诸多种自娱性和表演性“鼓舞”的基础上,人们又创造出了由四人同时敲打作舞的《四面鼓舞》。这种“鼓舞”流传在湘西的凤凰县和贵州省松桃县苗族聚居的地方。该舞男女均可参加,四人分别站在鼓面前,双手持槌击鼓。在统一的节奏下边击鼓边表演规定套路。每一套路动作完成后,大家按顺时针方向换到下一鼓面位置,再进行其它套路的“鼓舞”表演,既有表演性又有娱乐性。 苗族演奏芦笙、以芦笙伴舞的历史,自宋代已有记载。清代刻本《广舆胜览》中的舞蹈形象与“每岁孟春,择平地为月场,男吹芦笙,女摇铃,盘旋歌舞,谓之跳月”,是对所谓《铜铃舞》的记载。 曾生活于洞庭湖畔的苗族先民,以鸟为图腾,因而今日苗族妇女的头饰银冠与彩条长裙,仍充满着锦鸡羽毛的斑斓色彩和飞鸟图案。至今贵州省黔南苗族,保存着一种源于古代祭祀的大型舞蹈《芦笙堂》。表演时,由男子吹奏芦笙,专人敲击铜鼓,身着盛装、头戴银冠的少女,微乍双臂作鸟态款款起舞。这种情景与云南省开化出土的余年前铜鼓鼓面上的纹饰极为相似。此外,从云南省石寨山出土的铜鼓形贮贝器上的“击鼓歌唱图”中,可进一步窥探到苗族与古代百越部族及铜鼓文化间的密切关系。 在苗族的自娱性舞蹈中,还有头戴银冠、身着彩条长裙模仿锦鸡动态的《锦鸡舞》;头戴羽冠、模仿雉鸡相斗、跳跃、嬉戏,含有杂技技巧的男子双人《芦笙舞》和源于妇女刺绣、搓麻等家务劳动的《板凳舞》等。 中国苗族的支系繁多而分布广阔,形成了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歌舞品种。除以上介绍者外,贵州省“花溪苗”的《芦笙舞》、“红粘苗”的《跳硐》、“花苗”的《花树舞》、流传在丹寨县的《古瓢舞》、云南省苗族的《芦笙舞》、广西壮族自治区苗族的《芒哥舞》,以及《斗牛》、《牵羊》、《花棍舞》等,种类之多不胜枚举。
文化舞蹈 篇3
[关键词] 岭南 民俗舞蹈文化 舞蹈作品
每个地域都有它独特的民俗文化,包括传统文化思想,社会生活和人文习惯。是人们在生活中形成的具有鲜明本质的风格特点。民俗舞蹈范围很广,包括各民族传统风俗活动的舞蹈,如生产劳动、岁时节令、婚丧礼仪、信仰崇拜等等民俗活动。岭南民俗舞蹈作品的创作对于许多舞蹈编导来说都是想做却又不敢轻易去做的。我们知道舞蹈的本体就在于独特的身体律动所衍生出来各种丰富的肢体语言,而一个民间舞蹈作品除了具有动作风格性以外还要在表现形式上,主题内涵上,服装、音乐上具有其地域风格与时代特点。
岭南民俗舞蹈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可分为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客家民间舞蹈、广府民间舞蹈、潮汕民间舞蹈等。其特征有1、歌舞结合的叙事情节类表演,例如“钱鼓舞”通过演员的唱词结合舞蹈表现忠贞不渝的爱情。2、在节日喜庆活动中模拟动物的大型道具舞蹈,如舞狮子、舞龙、舞麒麟、舞牛等等,3、以舞蹈动作为主代表男性特征刚劲、矫健、勇猛、威武的,如英歌、瑶族长鼓舞等。虽然岭南民俗舞蹈丰富多样,但是适合于搬上舞台供给编导进行舞蹈作品创作的民间舞屈指可数,而且律动及风格性动作少而单一。对于一个舞蹈编导来说,首要重任就是创新。创新的动作,创新的舞蹈形式,但是对于本身动作少而单一的岭南民间舞蹈来说,这样的创新常常都难倒了我们的编导,因为一旦着手创作就容易过于新,让人觉得这不是岭南民间舞,太过保守不敢创作又让人觉得这不是一个舞蹈作品。所以如何将这些民间表演形式转化成一个舞蹈作品,又如何将岭南民俗舞蹈文化恰到好处的在舞蹈作品中体现,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笔者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试论。
一、深入生活提炼舞蹈律动,并做到万变不离其中
律动是所有生物与生俱来的运动方式,也是大自然的一种运动规律。从生命的一开始心脏规律的跳动,律动就存在了。再看自然万物,海浪的起伏、石头落入水面泛起的涟漪,日出日落等。再看我们的日常生活,钟的摆动,车轮的滚动、机器发出的震动和颠颤等等。我们打开互联网搜索有关“律动”的词语(选自网站http://baike.baidu.com/view/714621.htm)看到有这样的解释:“‘律动’两字是希腊语RrhmlDs发展而来,英语称Rhythmic,是节奏的意思。从字意上来讲,律动可理解为有韵律节奏的身体动作。通过人体有感情、有节奏的舞蹈,表现出各种不同高低、速度、力度等内心节奏的动作”。另外也有注解说:“律动是有节奏的跳动,有规律的运动。多指人听到音乐后,按照节奏而通过身体的方式表达出来的那一种感觉”。那么在舞蹈中律动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体现了一种风格,一种性格,一种情绪,甚至体现一种形象。编导先要学会提炼律动,将提炼好的律动进行加工形成了舞蹈的动律。许多的民间舞是历经千百年的历史长河,集中了一代又一代民间百姓的智慧,本身已经形成了独特的舞蹈动律和固定的舞蹈套路。例如在岭南民间舞中潮汕钱鼓舞、英歌舞、连南瑶族长鼓舞等,都有他们鲜明的舞蹈动律及体态。例如潮汕钱鼓舞,是身体绕8字圆的律动,有由下弧线起绕,也有从上弧线起绕。英歌,由膝盖发力至胯,到上身波浪式的律动,提颠步及撩击锤律动。瑶族长鼓舞膝盖屈伸,上身绕圆及摆鼓的律动等。当然这些民间舞蹈的律动绝对不止这些,这是要靠编舞者深入民间细细的学习、观察与发现。抓住律动就抓住了这种民间舞的动作核心。还有一种律动除了从现有的民间套路里发现,还可以从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寻找。例如我们在观察连南百姓日常生活中发现他们大多都是在山上劳作。当他们蹬山的时候,步伐矫健有力,会把膝盖高高地抬起然后踏落在石板上,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观看他们的长鼓舞时会出现的后来我们称之为“吸蹬步”和“踩蹲”的动作,它体现了瑶族男子的潇洒帅气,刚健敏捷。又例如我们的“黎族舞蹈之母”陈翘女士,她在提炼海南黎族舞动律及动作的时候,观察到黎族少女平时在生活中的站姿很有特点,后来通过这独特的站姿发展出了别具个性的舞蹈动律与步伐。笔者创作的瑶族舞蹈《排排瑶寨舞起来》及潮汕钱鼓舞《听鼓仔》这两个作品中能够很明显的看到对于广东民间舞蹈动律的发展与变化,观众在欣赏作品的时候会觉得舞蹈动作既丰富多彩又不脱离民间风格。
民间舞蹈律动也是一种民俗舞蹈文化的体现。在创作岭南民俗舞蹈作品的时候抓住生活律动及原生态舞蹈动律,进行新的舞蹈语汇创作并进行编舞技法的例如空间、力度、方向、节奏等等的变化。力求在不离开原生态风格韵律的基础上进行舞蹈语汇的再创作。
二、转化肢体语言体现民俗舞蹈的精神与灵魂
抓住民俗舞蹈的神与魂,是相当重要的,这样无论怎样创新都不容易失掉其风格特性。在岭南民俗舞蹈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舞动物道具以及祭祀的舞蹈,舞蹈动作素材比较少。例如流传于佛山、东莞的“麒麟舞”;中山、珠海等地的“醉龙”“耍龙船头”;番禺的“鳌鱼”,还有其它地区的“蜈蚣舞”“舞春牛”“双凤舞”“舞貔貅”“鲤鱼化龙”等等。虽然这些都被称为是民族民间舞蹈的范畴,但它们的舞蹈性是很弱的。要想将它们变成一个舞蹈作品,编导必须要学会将其神与韵转化成肢体动作。舞蹈是通过肢体语言来体现情感的艺术形式,而舞蹈作品除了包括独特丰富的肢体语言外,还包括了生动的形象,动听的音乐,清晰的主题,饱满的情感,还有合理的结构。在大部分岭南民俗舞蹈中都是借用表演者的力量来进行模拟动物的道具舞蹈,舞者通过挥舞大型动物道具而进行表演。在岭南地区许多的动物造型,制作工艺都非常精美,生动。再配上各种不同的节奏型和各种舞法,动物舞蹈就仿佛赋予了生命一样,变得活灵活现。还有许多动物舞常常都与火焰结合表演,场景壮观,气势雄伟。虽然这些表演被列为岭南民间舞蹈的范畴。但是,从真正意义上说这些应该算是民间表演形式。当我们把这类民间表演形式以舞蹈作品的样式搬上舞台的时候,既要能保留住原始表演的风格特色,另外最关键的一点还是要尽可能的发挥肢体语言的可能性,通过肢体语言将民间表演的精神与灵魂表现出来。记得以前曾经在一个舞蹈比赛中看到了一个《鳌鱼舞》的舞蹈作品,舞者身上套了一个民间表演的大鳌鱼道具,整个人藏在了鳌鱼里面,然后几只大大的鳌鱼就在舞台上走来走去,没有任何肢体动作,最终这个舞蹈作品并没有获得大家的认可。所以说没有舞蹈语言的作品不能称之为舞蹈作品,仅仅只是一个表演而已。岭南的民俗舞蹈表演形式历经了千百年,集中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情感,与人民群众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学会将这种民间表演形式的精神与灵魂转化成肢体语言,是舞蹈编导首要做的事情。记得在第六届全国桃李杯舞蹈比赛中,原广东舞蹈学校,(现在的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有一个参赛的原创作品男子独舞《醒狮》。这个作品选材于广东的狮舞,在民间原始的狮舞是由两人表演的,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通过舞狮人的操作及腿部的动作,体现了醒狮的神韵及英武、威猛气质。大大的狮头几乎把一个人的上半身盖住,所以表演者的腿部表现尤为重要。醒狮的下肢部分采用了很多南派武功的动作,例如“丁马步”“吊马”“四平马”“麒麟步”“跳步”“虚步”等等。而这个舞蹈作品《醒狮》并没有用任何道具,仅靠舞者的肢体语言就把醒狮的神韵和气质表现了出来。编导的成功之处便是取了民间醒狮表演的神与魂。在神态上面,通过捕捉狮头的动态及节奏形,使之生动深刻。在动作方面编导将民间传统的动作套路保留并加以发展,结合了现代舞的动作发力方式,配上了上肢具有古典韵味的动作及手型。所有的一切经过编导的再创作,借着醒狮的形象,表现了岭南狮舞的气质以及中华民族的男子气概。这个作品是将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创作成舞蹈作品的一个成功例子。
三、舞蹈形式上唯美、唯真的写意表现
岭南民俗舞蹈其中很大一个组成部分源自广府风俗文化,广府风俗文化历史悠久,虽然在舞蹈动作上没有保留太多素材,但是它的民俗风情还是很丰富的。广府文化即汉族广府民系的文化,以广州和香港为核心。既有古南越时期的遗传,又受到中原汉文化的潜移默化,更受到西方文化及殖民地因素的影响,具有了多元的层次和构成因素。广府民俗风情里有许多题材都倍受舞蹈编导的青睐。例如:西关小姐、独特风格的西关大屋民居、水上民居疍家人、婚嫁习俗自梳女、乞巧女儿节,又例如岭南地区雨水充沛,林木茂盛,百花争艳,属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根据独特地理环境及气候进行选材的有雨、芭蕉、蔗林、木屐舞、凉帽等等。这些内容长期被舞蹈编导进行创作,几乎已默认为岭南民间舞蹈的范畴,但是这些舞蹈没有自成一派的舞蹈动律和动作,都是编导根据自己的理解全新创作的。近几年这类岭南舞蹈大多用写意的手法进行创作,局限性相对较少,注重追求美的意境。但无论如何创作,保留住岭南地域、人物的情感特点,风格韵味才算不失为一个真正岭南舞蹈作品。在广东省多届岭南舞蹈比赛中涌现了多个优秀的岭南舞蹈作品。例如2014年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群舞作品《雨打芭蕉》就是一个极写意的岭南舞蹈,编导将这个耳熟能详的题材进行了重新的演绎,在审美角度与表演形式上做了一个很大的突破,更注重内心情感的释放,大大的区别于我们以往所见过的舞蹈《雨打芭蕉》,使传统题材具有了时代的气息。在这个作品中编导借助了服装的效果,将传统女子的长衫比做了一片片的芭蕉叶,演员用手臂将长衫拉起,通过舞动“芭蕉叶”设计出了许多别致独特,具有动感的舞蹈动作。在情感表现上,抓住了岭南少女独立,包容,干练,活泼的个性,并对岭南地区雨打芭蕉的场景寄予丰富的情感,并释放这种情感,借景抒情。
岭南民间舞蹈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客家风俗文化。客家风俗文化群落主要分布在东江流域和兴梅地区,客家继承了汉族的正统文化又融合了广东的本土文化。客家的男子外出谋生多,妇女就承担了田间的劳动及抚养孩子的重任。平日一顶遮阳的黑纱凉帽,成为了客家妇女的特有标志。客家舞蹈其实是很丰富的,近年来也有一些写意,唯美的客家舞蹈作品诞生。例如广州市歌舞团的一个女子群舞《围屋·女人》,舞蹈通过表现居住在围屋里的女人一生中的三个阶段,少女出嫁时、中年期盼时、和老年守望时,表现了客家女人一生对家的付出与守候。作品借用了凉帽的色彩变化,一面是红色,一面是黑色。渲染了客家女人在不同阶段的情感色彩,也烘托了客家围屋的环境氛围。当红色凉帽面向观众时犹如围屋灰墙上的灯笼,又仿佛是围屋女人出嫁时的场景。当黑色凉帽展现出来的时候,既展示了传统客家女子的装扮,又比喻作了围屋的屋顶及围屋女人的内心活动。整个作品充满了意境与饱满的情感,同时也传达了编导自己对围屋女人理解。虽然这些作品编导都用了很新颖的表演形式和非常写意的表现手段,但她们却没有脱离其民俗舞蹈的文化特性,通过肢体动作、服装、道具、音乐的融合甚至把其地域文化特性更加强化,让观众深深的感受到了岭南舞蹈作品的风格特色。
结 语
民间民俗的表演内容需要有技巧的转化为舞蹈作品,特别是在身体律动、肢体语言的转化上以及表演形式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为本身岭南舞蹈从历史长河中不断流传与演变,并没有给我们岭南人留下太多的舞蹈动作素材,相对其他地域的民族确实是比较少的。但它却留给了我们很丰富的民俗风情,人文历史。这些内容源源不断的为我们岭南舞蹈创作者提供养份与灵感,即使有的题材被反复、多次的使用,但是时代是发展的,人们的审美标准也在不断地变化。每次的创作总会有新的亮点,新的表现形式,内容上也有更高层次的升华。
岭南民俗舞蹈文化在舞蹈作品中有着方方面面的体现。无论从动作风格,表现内容,表演形式,还有音乐风格上都要细致的讲究,准确的把握,既能与时代结合又能将地域风格特点很好的发挥与展现。我们广东有许多前辈曾经创作出非常经典的岭南舞蹈作品,著名舞蹈家陈翘女士曾经在1956年,创作了她的成名作《三月三》,当年她18岁,这个黎族舞蹈作品当时风靡全中国。海南的黎族舞蹈因为陈翘的发现和对黎族人民生活的深入体验,被成功的展现在舞台上。而我们现代的青年编导,在这个竞争激烈人才倍出的年代,怎样才能使我们创作的岭南舞蹈作品稳稳的立在中国甚至是世界的舞台上,这真的需要我们付出很多的努力。
岭南舞蹈作品的创作不是死板的将民间搬上舞台,也不是迎合市场潮流的另类创新。是需要我们要静下心来做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舞蹈作品。做出广大人民都认可并喜爱的岭南舞蹈作品。
参考文献:
[1]司徒尚纪.广东文化地理. [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
[2]梁伦,朱松英,杨明敬,肖念念.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中国ISBN中心,1996。
舞蹈文化及舞蹈创作探讨 篇4
一、舞蹈文化与舞蹈创作的关系
舞蹈文化是以肢体作为符号,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该民族特有的符号系统, 保存、传递着民族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2。传统的舞蹈创作都是基于历史文化, 表达着一定时期特点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 而新时期的舞蹈创作则与现实紧密结合, 将文化与舞蹈充分的融合, 形成了独特的舞蹈文化。舞蹈创作中蕴含着舞蹈文化, 舞蹈的发展推动着舞蹈文化的发展, 他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舞蹈创作的注意事项
1. 舞蹈创作的选材不拘泥与历史文化
舞蹈创作的选材一般都是根据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 表现某一特定时期或某一阶段人物的性格、思想等, 一般选择有文化内涵的作品2。但是, 随着时代的发展, 舞蹈创作的选材也开始发生变化, 比如舞蹈《老伴》, 就是选材于现实, 通过舞蹈表达了生活总夫妻间的磕磕绊绊的思想内涵, 整个舞蹈是以俏皮可爱的动作和表情给观众带来了欢乐。
2. 舞蹈创作的结构要表达作品的思想
舞蹈都是对作品的完整诠释, 舞蹈创作要充分感受作者的写作时的思想感情和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 因此, 一定要重视舞蹈创作的结构。一个舞蹈表演一般会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分为几个部分, 每个部分所要表达的意境是不同的, 所以, 舞蹈创作要重视每个部分的思想变化和感情变化, 还有重视各部分之间的衔接, 形成一个完整的舞蹈结构, 给人以美的感受。
3. 舞蹈创作要与音乐相结合
音乐和舞蹈是人类文化中起源最早、最典型的孪生意识形式, 无数艺术家都对音乐和舞蹈的关系进行过研究和探讨, 发现舞蹈与音乐是无法分离的, 只有将二者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才能创造出优秀的舞蹈作品3。因此, 舞蹈创作的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先选择音乐, 再根据音乐的表现形式和表达的思想感情来进行舞蹈的创作;而另一种是先有舞蹈创作的构思, 然后再选择合适的音乐, 进而丰富舞蹈的创作和表现力。无论是采用哪种形式的舞蹈创作, 音乐都是与舞蹈密不可分的。
4. 舞蹈创作要形成独特的舞蹈语言
舞蹈创作需要具备高素质的舞蹈修养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所创作的舞蹈必须具备时代精神, 必须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 从生活中汲取无尽的素材, 形成独特的舞蹈语言。舞蹈创作是通过人体动作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涵, 也可以看成是一种独特的舞蹈语言, 舞蹈语言跟我们的语言十分类似, 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而已, 都是一种传递信息、表达感情和交流的方式。因此, 舞蹈创作要形成独特的舞蹈语言, 便于与观众进行交流和沟通, 引起情感的共鸣。
三、新时代舞蹈创作的发展趋势
1. 舞蹈创作将民族历史与现代相融合
随着现代舞蹈的发展, 舞蹈的表现形式已经打破了原来的创作方式, 而是一直在追求创新, 很多舞蹈创作大胆的将民族历史与现代舞蹈相结合, 形成了独特的舞蹈形式。这种舞蹈创作模式的创作思路既注重现代的舞蹈技法, 同时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体现着中国的民族个性民族审美意识和民族精神状态。新型的舞蹈创作方式既可以丰富舞蹈的表现形式, 使得舞蹈向着更好地发展方向, 同时又可以让观众体会出中国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精深的舞蹈文化。
2. 舞蹈创作充分体现舞蹈的文化内涵
舞蹈的表现形式以人体动作来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 我国的舞蹈一般都带有浓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尤其近年来, 舞蹈创作中更加倾向于发掘作品的文化内涵, 编导们加重了对舞蹈文化丰富内涵的认识, 将舞蹈作品的文化内涵表现的淋漓尽致。舞蹈创作都是以民族历史事件或人物为素材, 通过舞蹈动作传递人物或作品的思想内涵, 让舞蹈与心灵相结合, 起到呼唤心灵, 为情而舞。
3. 舞蹈创作倾向于个性的艺术表现
随着舞蹈的发展, 舞蹈创作不仅追求技巧和表现形式, 而且更加注重个性艺术的发展。尤其是很多年轻的舞蹈者, 舞蹈创作不再拘泥于简单的艺术表现形式, 而是将自我对作品的感情充分表达。并且纵观目前的舞蹈大赛, 原创作品越来越多, 而且受到了观众的高度赞扬, 自己创作、自己表演的新型创作模式, 摈弃了原有的程序性舞蹈创作思维, 独辟蹊径地以个性表达为主, 为推动舞蹈创作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4. 高科技手段开始应用于舞蹈创作中
新时代科技的发展十分迅速, 将高科技手段应用于舞蹈创作中, 也是一种新型的舞蹈表现方式。通过科技手段的加入, 使得舞蹈的表达方式更加多元, 给观众更好地视觉效果和引起强烈的思想共鸣, 对推动舞蹈创作的发展更加有力, 形成了新时代的舞蹈风格和舞蹈文化。比如, 奥运会的文艺表演, 使用147米长、27米宽的巨大LED屏幕, 通过舞蹈演员的舞蹈动作, 展现了中国五千年历史的长卷, 给人们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届奥运会给全世界人们带来了新的视觉体会, 展现了中国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 震惊了全世界。
5. 舞蹈创作注重吸收西方舞蹈的精髓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世界文化交流日益宽广, 西方舞蹈传入中国, 影响着我国舞蹈的发展, 其中舞蹈创作开始吸收西方舞蹈的精髓, 也使得舞蹈创作开始向着平民化的方向发展。受到西方舞蹈的影响, 我国舞蹈打破了原来的创作模式, 开始更加注重观众的感受, 使得舞蹈创作者高度重视观众的心理共鸣, 不断研究舞蹈动作和要表现的思想内容, 创作出了很多的优秀作品, 推动者舞蹈创作向着更好地方向发展。
结语
舞蹈文化是反映一定时期的民族发展特点和价值理念, 因此, 舞蹈创作中蕴含着舞蹈文化, 新时期舞蹈创作要将民族历史与现代相融合、充分体现舞蹈的文化内涵、倾向于个性的艺术表现、运用高科技手段和吸收西方舞蹈的精髓, 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舞蹈创作形式, 推动舞蹈文化的向前发展。
摘要:舞蹈是一门人体动作艺术, 不同时期舞蹈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 舞蹈都是表现一定时期的文化形式和价值观念, 所以, 不同时期形成不同的舞蹈文化, 舞蹈文化都是蕴含在舞蹈的表演中。本文通过分析舞蹈创作的基本环节进行分析, 探究新时代舞蹈创作的发展趋势, 从而推动舞蹈创作更好地体现舞蹈文化。
关键词:舞蹈文化,舞蹈创作,舞蹈表演,发展趋势
注释
11 .陈艳.舞蹈文化及舞蹈创作之我见[J].旅游纵览 (下半月) , 2013.03:336.
22 .李小娜.从CCTV舞蹈大赛看当前舞蹈创作趋势[J].滁州学院学报, 2012 (3) :47-48+74.
文化馆舞蹈部简介 篇5
文化馆舞蹈部门中艺少儿舞蹈学校成立已经有()年,经过近十年手位培育和发展,现在已经在舞蹈教学业界形成了较高的知名度,相关专业课程在市内一枝独秀。基本具备全体系的教育教学系统。
本中心从成立伊始,就侧重于普及性,公益性,和实用性。我们的舞蹈教学对象,涵盖了3岁到18岁的适龄在校生,以及18岁到60岁的社会各阶层的舞蹈爱好者。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不同的教学体系,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在舞蹈的学习过程中。因材施教,根据市场需求和社会反响作出及时调整。真正让大家从中受益。
我们一直致力于舞蹈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中心不断完善和补充各种风格的舞蹈专业,至今,中心已经形成了以中国舞、古典舞专业为基础、民族民间舞为特色,街舞、国标舞为未来发展方向的全方位舞蹈体系。古典舞专业执教的主课老师段家华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古典武系,曾师从古典舞的开山鼻祖唐满城教授。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中国舞老师吴灿灿毕业于安徽()学院。现是本市某歌舞团舞蹈业务骨干。在课堂表演,动作示范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他专业课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建设正在按照中心既定的目标有序推进。
文化舞蹈 篇6
关键词:现代转换 民进舞蹈 流行舞蹈 同构
舞蹈是一种无声的语言符号,与人类的发展历史紧密相关。根据舞蹈的结构与功能,可将舞蹈划分为民族民间舞蹈、古典舞蹈、现代舞蹈、流行舞蹈。以上四种舞蹈存在着一定的包容性与依存性。我国民族民间舞蹈历史悠久,独具特点。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民间舞蹈正在呈现“流行化”的趋势,在传统民间舞蹈与现代流行舞蹈的基础上发展具有民族特色、中国的特色的舞蹈成为繁荣民间舞蹈的重要途径。
一、传统民间舞蹈与现代流行舞蹈文化特质的差异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区与不同民族的历史传统、生活习惯具有差异性,传统民间舞蹈是在不同民族独特的历史传统、生活习惯等的基础上产生的,并流行于当地人民群众中的舞蹈形式。流行舞蹈与民间舞蹈不同,流行舞蹈与国际化紧密相关,其广泛性、流行性均高于民间舞蹈,从艺术概念方面看,流行舞蹈具有国际性,实质上,流行舞蹈是指源于欧美,在群众中广泛流行,具有较强自娱性,审美意味较浅的舞蹈形式,如拉丁舞、踢踏舞、爵士舞等。流行舞蹈与民间舞蹈是两种不同的舞蹈形式,但其均可增进人际感情交流,强健体魄。传统民间舞蹈与现代流行舞蹈发展的基础不同,这也就导致双方在文化特质方面具有一定差异,探究两种不同舞蹈的“同构”文化,必须首先比较两种舞蹈的文化特质。
(一)民间舞蹈与流行舞蹈的同质性
首先,起源相同。民间舞蹈与流行舞蹈都是源于生活的舞蹈形式,民间舞蹈具有大众精神的功利性,大众掌握两种舞蹈的“话语权”,均表演大众喜闻乐见的内容。通俗性与大众性是艺术表演的特点,民间舞蹈与流行舞蹈对专业要求不高,即使没有经过专业的舞蹈训练,也能够很快的融入到两种舞蹈之中。在民间舞蹈与流行舞蹈中,没有显著的“艺术家”与“非艺术家”之分。民间舞蹈与流行舞蹈均具备宣泄情绪、寄托愿望、强身健体、社会交往的功能。流行舞蹈更是兼具消费文化特点,与商业利润联系密切。其次,从参与形式角度而言,群体表演是民间舞蹈与流行舞蹈的主要表演形式,特别是民族舞蹈,其群众性最为突出,如傣族的“嘎光”、土家族的“摆手舞”。现代流行舞中的“街舞” “爵士舞”的群体参与性也很强。第三,从审美价值角度看,民间舞蹈长期活跃于民间,表演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我需求,释放情绪,自娱是两种舞蹈审美层面的最终目的。第四,从艺术规范视角看,即兴性是两种舞蹈均具有的特征。广场、室外是民间舞蹈与流行舞蹈的主要表演场地,开放性与随机性使其自身独具特性,参与者不用遵循舞台艺术的繁冗原则,也不必在意表演的艺术效果,其表演纯粹是大众发自内心的即兴而为,观众与演员是一体的。
(二)民间舞蹈与流行舞蹈的异质性
首先,从历史时空观角度看,两种舞蹈的发源地具有异质性。传统民族舞蹈主要发源于以农业、渔猎等为主的传统农业社会,参与的主体以原著居民为主。现代流行舞蹈源于工业化、都市化的现代社会,参与的主体以现代城市居民为主。其次,从核心文化元素角度看,两种舞蹈的核心文化元素具有异质性。宗教文化、民族文化是传统民间舞蹈的核心文化元素,传统民间舞蹈一般蕴含着当地群众坚定的信仰追求。市井文化、时尚文化是现代流行舞蹈的核心文化元素,现代流行舞蹈极为活跃,与传统民间舞蹈相比无主体根源,其是一种非主流的社会意识形态。第三,从艺术形态稳定角度看,两种舞蹈的艺术形态稳定性具有异质性。民族舞蹈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形成于相对稳定的地理空间,几乎很少受外界因素影响。传统民间舞蹈具有显著的风格特色,不易改变,且不同的民族的民间舞蹈艺术形态较为稳定。与传统民间舞蹈相反,现代流行舞蹈无民族文化的束缚,其兼具流行与时尚,由于不同时代,时尚具有不同的内涵,因此,时代不同,流行舞蹈的形式也不相同,现代流行舞蹈的艺术形态并不稳定,易于改变,其是某一特定时代的文化的代表。第四,从语言认同范畴看,两种舞蹈的语言认同范畴具有异质性。传统民间舞蹈伴有强烈的地域特点与印记,流行舞蹈则是一种融合体,伴有多民族文化特点。与传统民间舞蹈的语言认同范畴的特殊性与稳定性相比,现代流行舞蹈更具普遍性与相对性。
二、两种舞蹈“同构”的生成机制
同构属心理学范畴,两件事物的同质结构即同构,机制指的是相互关系与作用原理,以下对两种舞蹈同构的生成机制进行阐述。
(一)生命意识
个体对生命的理解与态度即生命意识,其是一种认知与感悟,是人先天基因与后天教化的综合结果。传统民间舞蹈内容多以生命体验与生存展示为主,如祭祀舞,目的是希望通过祭祀,保佑一方平安。如仿生舞,主要是模拟大自然的各种生物,如族群舞则是表达自身族群的价值观,可以说民族舞蹈之中蕴含着强烈的生命意识。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前进发展的,民间舞蹈也一样,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其中蕴含的强烈传统生命意识在这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日趋完善,逐渐摒弃了原来的封建、迷信思想,形成了一种现代的生命意识观。
(二)城市化与休闲
流行文化一直与城市特性紧密联系,并且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发展。城市化的最终目的是确立城市的中心地位。民间舞蹈源于广大农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这些农村地区也逐渐演变为一些城市,农民的身份也在发生变化,成为新型都市居民,虽然生活环境发生变化,但是这些居民并没有舍弃代代流传的民间舞蹈,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表演。但是这种表演已经以休闲健身、宣泄情绪为主要目的,传统民间舞蹈正在朝着流行化改变,因此,城市化与休闲是传统民间舞蹈与现代流行舞蹈同构的社会动力。
(三)电子媒介
nlc202309082250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技术广泛应用于大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先进的电子沟通工具打破了民间舞蹈的封闭化,使民间舞蹈更好的展现于大众生活之中,特别是现代音像技术,拓展了民间舞蹈的传播途径,通过复制民间舞蹈,不断推动民间舞流行化的现代转换,因此,电子媒介是民间舞蹈与流行舞蹈同构的技术载体。
三、两种舞蹈“同构”的文化价值
首先,民族生活方式的变迁是文化变迁的内容,我国民族文化浓厚,民间舞蹈多姿多彩,有些民间舞蹈代代相传,保存完整。但是某些民间舞蹈却已经遗失,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势在必行。在流行舞蹈的发展过程中,舞蹈家在民间的大量发掘与融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流行舞蹈为何能够长久不衰,其主要因素就是注重整理与演绎,因此,应当重视对我国传统民间舞蹈的挖掘与保护工作,整理其中蕴含的优秀文化,不断发展演绎,使民族文化焕发出生命力,两种舞蹈同构的文化价值,有利于开发、传承与利用我国非物质文化资源。其次,有利于改革高等院校舞蹈教学。高等院校舞蹈教学工作是传承与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民间舞蹈的重要途径,将流行舞蹈中的流行元素纳入高等院校舞蹈教学工作中,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追求,可以提高学生的舞蹈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高等院校舞蹈教学从传统型向创新性改革。第三,有利于开发旅游艺术与大众健身体育资源。传统民间舞蹈是地方旅游特色的重要代表,在传统民间舞蹈中适当掺入流行元素,可以增加舞蹈资源的吸引力,更有利于开发、创新地方旅游艺术资源。第四,有助于我国舞蹈走向世界。踢踏舞是为大家熟知的一种流行舞蹈,但很少有人了解这种舞蹈的起源。踢踏舞起源于美国下层人民,并于18世纪20年代初步形成。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踢踏舞正是不同地区民族舞蹈的融合。踢踏舞兼具爱尔兰移民舞蹈与非洲黑人奴隶舞蹈的特色,是两种舞蹈创新融合的结果。在我国藏族舞蹈中,某些舞蹈也有顿踏的特点,但是在世界舞蹈艺术上影响不大,地域性显著。如果将我国民间传统舞蹈进行改造创新,使之成为流行舞蹈,那么将有助于我国民族舞蹈走向世界,并且不断发扬广大。
四、创造条件,加快两种舞蹈同构进程
(一)营造开放性的文化环境
舞蹈是一种充满创新的艺术,舞蹈缺乏创新就失去了活力,对于民族舞蹈而言,亦是如此,这就要求在传统民间舞蹈发展过程中,应当营造开放性的文化环境,积极借鉴与吸收现代流行舞蹈中的观念、创作方法与表现形式。一方面,传统民间舞蹈在发展过程中应勇于突破传统文化的束缚,另一方面,应加强对传统民间舞蹈的宣传力度,向全世界传播优秀的传统民间舞蹈,民间舞蹈不应止步不前,只有营造开放性的文化环境,兼容并蓄,再造传统民间舞蹈,民间舞蹈才能更好的融入都市,散发出其应有的活力。
(二)以大众审美取向为标准,创新民间舞蹈形式
现代流行舞蹈之所以广泛流行,很大原因是由于符合大众审美取向,形式简单,对场地、设备等要求不高,门槛极低,一般人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即可进行跳舞。传统民间舞蹈应当博采众长,积极借鉴现代流行舞蹈简约简单、有益健康的特点,适当弱化对表演服装、道具的要求,不断创新民间舞蹈形式。在现代都市生活中,节奏感强的音乐一直深受大众喜爱,民间舞蹈就可以从舞蹈音乐方面进行创新,强化节奏感,弱化旋律。以大众审美取向为标准,不断迎合大众的口味。传统民间舞蹈只有与现代流行舞蹈一样,以大众需求为标准,才能不断拓宽市场,发展繁荣。
(三)重视高校艺术专业流行舞蹈教学
当前,流行舞蹈是舞蹈文化的焦点。与流行舞蹈的火热相比,其学习和传播方式明显滞后,民间口耳相传仍然是其主要的学习和传播方式。在国内高等艺术院校中,很少开设流行舞蹈专业。诚然,西方是流行舞蹈的发源地,与国内文化存在一定的冲突。但是流行舞蹈也有很多可取之处,如果将民间舞蹈与流行舞蹈结合,在实践中做到趋利避害,那么将十分有益于民间舞蹈的发展,重视高校艺术专业流行舞蹈教学是弘扬民间舞蹈的内在要求。鉴于此,我们应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积极采取措施促进流行舞蹈与民间舞蹈的融合,充分发挥流行舞蹈的积极作用。
五、结语
传统民间舞蹈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发展民间传统舞蹈需要正确把握传统民间舞蹈与现代流行舞蹈之间的关系,保证借鉴流行舞蹈的同时又不丧失民间舞蹈的地域特色与文化底蕴。现代流行舞蹈在发展过程中有许多优点对于今天的民间舞蹈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应当不断加大传统民间舞蹈与现代流行舞蹈的结合,二者共同繁荣,使之不断为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服务。
参考文献:
[1]成慧慧.对传统民间舞蹈与现代流行舞蹈“同构”的文化思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0,(01):111-115.
[2]成慧慧,郑萌,刘波.现代流行舞蹈:一种亟待研究的流行文化艺术形态[J].武陵学刊,2011,(04):127-130.
[3]成慧慧,郑萌.“现代流行舞蹈研究”的社会价值及其基本理论体系的构建[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1,(03):65-68.
[4]赵艳.西方流行舞蹈的“中国化”生态模式[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2,(03):56-60.
[5]文畅.结合流行元素提升民间舞蹈教学效果[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2):229-230.
文化舞蹈 篇7
关键词:维吾尔族,舞蹈文化,舞蹈教学,影响干预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在享受精神生活带来的快乐,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舞蹈是精神文化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利用优美、放松的舞步来缓解人们身体和心理上的疲劳。维吾尔族在舞蹈方面具有很强的造诣,且其礼俗性、 表演性更强,注重的是自娱自乐,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其民族的特色和区域特色。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对舞蹈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很多情况下都会借助舞蹈来增加业余生活的情趣,放松心情,改善生活质量。舞蹈是在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其中渗透着多年来该区域的文化精神内涵,所以要想真正的学习该区域的舞蹈,对舞蹈充分的认识,就要将舞蹈学习和文化学习相结合,展现舞蹈中的文化特色。维吾尔族舞蹈属于少数民族舞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包含了维吾尔族地区的民族文化和舞蹈文化,代表性极强。下面重点探究维吾尔族舞蹈文化对学生舞蹈学习的影响和干预。
一、维吾尔族舞蹈
维吾尔族舞蹈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舞蹈从维吾尔族的现实生活中逐渐发展而来,其中必然会渗透着和维吾尔族人民的精神和文化气息。维吾尔族舞蹈是在古代鄂尔浑河流域鹊族乐舞和天山舞蹈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同时维吾尔族舞蹈又汲取了古西域乐舞中的精华,经过不断地发展和改进,逐渐形成了现在丰富多彩, 具有多种形式和风格的舞蹈艺术。维吾尔族舞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其中蕴含着维吾尔族地区的文化和思想, 透过维吾尔族舞蹈,很自然而然的就会流露出维吾尔族地区的景象。通常在维吾尔族舞蹈中采用鲜明的、艳丽的颜色作为主打服饰的颜色。
二、维吾尔族舞蹈文化
维吾尔族舞蹈的文化发展经历了不同时期多种宗教信仰的影响,同时还受到了丝绸之路的影响,其中舞蹈文化中渗透了阿拉伯文化、西域本土文化和中原文化等多种类型, 多种文化形式导致维吾尔舞蹈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的特点。维吾尔族舞蹈文化跟节日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维吾尔族舞蹈中每一种形式基本都跟传统节日有关,真正实现了舞蹈文化跟传统文化融合的局面。同样,在传统名族节日期间, 舞蹈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因为在舞蹈中融合着各种民俗性的节日文化,所以每一种维吾尔舞蹈形式都各具特色,每个动作和神态中都渗透着节日的气息。
三、维吾尔族舞蹈文化跟舞蹈教学的结合
(一)舞蹈动作从文化角度进行分析
吾尔族舞蹈舞姿挺拔有力、旋转步伐较快,结构感明显,且手鼓欢快的特点,所以将维吾尔族舞蹈文化贯穿于学生的舞蹈课学习中,首先要对其舞蹈动作等进行约束和限制,同时要将维吾尔族舞蹈的体态、动作和姿态等进行分析。舞蹈教学中从维吾尔族文化中来了解本民族的特点,了解舞蹈中体态和动作的来源,明确每个动作和深情的含义后,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就会更容易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才会提高舞蹈的水平。
(二)在了解和领悟维吾尔族文化基础上学习舞蹈
要想真正的让学生学好维吾尔族舞蹈,首先要对本民族的舞蹈文化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或者学生可以亲身到该地域去体验下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然后针对维吾尔族舞蹈进行分析,从舞蹈中对舞蹈的动作和神韵进行分析, 甚至要探析舞蹈的音乐节奏。因为很多维吾尔族舞蹈中音乐节奏正式人们在工作或者生活中的节奏状态。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例来了解维吾尔族舞蹈文化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感受舞蹈中文化内涵,有利于舞蹈动作和精神内涵的掌握。在指导学生学习舞蹈过程中,要注重舞蹈节奏和幅度等要素,注重动作的轻重缓解,领悟舞蹈中赋予的情感和思想, 体现出舞蹈的表现力。
(三)增强维吾尔舞蹈的审美感知
学生要想学好维吾尔舞蹈,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也就是让教师从维吾尔族舞蹈的审美出发,在训练中,让学生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疲劳和乏味,更重要的是要展现维吾尔族舞蹈的美。让学生从身心出发,接受这种具有民族思想的舞蹈,通过舞蹈的动作、神态、节奏、 音乐等各方面来展现不一样的舞蹈美。所以学生在学习舞蹈时就会被感染和熏陶,认真、刻苦的学习舞蹈。
四、结束语
舞蹈文化及舞蹈创作之我见 篇8
关键词:舞蹈,舞蹈文化,舞蹈创作
用简明的话来说, 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另外, 由于人体动作不停顿地流动变化的特点, 它必须在一定的空间 (舞台或广场) 和一定的时间中存在;而在舞蹈活动中, 一般都要有音乐的伴奏, 要穿特定的服装、有的舞蹈还要手持各种道具, 如果是在舞台上表演, 灯光和布景也是不可缺少的。所以, 也可以说舞蹈是一种空间性、时间性和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
从宏观上讲, 舞蹈存在的根本意义和价值, 及其表现的目的和要求就在于:显现人类生存的样式和自我完善的方式。这就是我们应该明晰确立的舞蹈文化观。
所以, 要讲舞蹈本体的追求, 首先要服从于整体地观照现实的、的人和人的生活这个艺术审美文化的界定;要讲舞蹈的审美创造, 首先要服从于艺术地表现的、的人和人的生活本相的整体规律。换言之, 要把舞蹈置于文艺这个大系统的分支系统中, 在艺术地掌握世界和人生的这个艺术本质要求的前提下, 进而去探求舞蹈艺术自身的审美创造的特点和规律。这就显而易见, 无论是舞蹈创作的标准, 舞蹈批评的尺度, 都必须有一个美学的历史的观点, 既要遵循美的创造规律, 用舞蹈艺术本身的尺度来衡量, 同时, 又要把舞蹈编导、舞蹈作品放到特定时代的、社会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 以检验其是否已达到思想性、真实性与艺术性三者融合的美学理想, 而不能摒弃文化的视角, 文化创造的基本规律, 仅仅只从“舞蹈本体”的结构、知觉形式上来作为舞蹈审美本性衡定的惟一标准。
进而还应极其清醒地意识到, 舞蹈作为一种文化的历史的现实存在, 而今的舞蹈编导正肩负着承前启后的文化创造者和文化传播者的神圣职责。为此, 编导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审美创造的坐标:要为舞蹈文化的历史承续创造些什么?传播些什么?准备将当代舞蹈文化引向何方?因为编导的创作过程, 即艺术思维的过程, 就是编导的审美态度、审美价值观在舞蹈这一精神物化产物体现中的意识过程。故而, 不论编导自身的自觉程度如何, 其结果都具有一定的精神意识的文化指向性。这正是一个舞蹈编导应该具有的, 并须加以严肃思考的文化观念的。
应该说, 改革开放20年来, 舞蹈创作已大大地向前了, 无论在题材和上, 都已冲破了长期存在的禁区, 而越来越向丰富多彩的社会和人生逼近, 同时, 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也已突破了传统的樊篱模式, 越来越显示出全方位的审美多维探索的趋势。可是, 遗憾的是真正从内涵上切入到当代人的生命精神动态之中, 准确地揭示出当代人的深层心理, 深刻地呈示出当代人特定生存状态的作品仍不多见。也就是说, 尽管舞蹈作品数量很多, 表现形式也非常多样, 然而真正称得上体现了艺术地掌握世界的核心和精髓———表现和触及人的灵魂的舞蹈作品还为数极少, 从而使我们舞蹈艺术的当代性文化品格, 及其审美的社会效应和美感效应相当程度地削弱。实践再次证明, 舞蹈创作若不着力于触及人的灵魂, 不仅其作品绝难进入更高艺术层次, 而且舞蹈也就摆脱不了被人们视为“小儿科”的阴影, 那也就只能沦落为真正缺乏“舞蹈本体”独立意识的附庸者地位。
原本, 艺术审美本性的真谛, 就在于对人生的整体观照, 通过对人的灵魂追索, 抑浊扬清以肯定真善美, 否定假恶丑, 系文艺应有之义。然而, 也许是市场的发展来势过于迅猛, 舞界迫于求生应变, 不得已屈从于经济“场”的游戏规则, 舞蹈审美文化的人文精神相对地虚化、弱化;以至部分舞界人士经不住资本与文化交换逻辑的压力与诱惑, 甚至出现了以单纯迎合和满足文化消费的享乐主义的舞蹈文化形态。个人认为, 对于这种在商品大潮冲击下, 需要有一个适应和调整过程中暂时出现的审美文化本性的消解现象, 既可理解但又必须正视。因为这种倾向于感性欲望的舞蹈文化现象的出现, 固然有一定的客观的、历史的原因, 但又与舞界主观自身缺乏坚定的审美理性原则, 面对主义迭出的异质文化, 在文化观念上摇摆于似是而非莫衷一是的状态不无关联。
诸如, 而今改革开放, 艺术创作中的排他性思维已被包容性思维所取代, 多元文化因素并置的格局已经形成, 虽不再必须“以道代文”, 有了相对宽松的文化环境, 但是, 是否也就不再需要“明道”而“缘情”, 仅仅只要以“生存愉悦”作为当代舞蹈文化追求的最高目的呢?又如, 强调舞蹈审美自律性, 重视舞蹈文化形态存在的个性特征, 但这是否就等于可以将舞蹈的社会依存性与艺术的独立性相互割裂, 而不再依据艺术世界与实在世界的关系来作真伪的判断, 仅仅只要按照西方形式本体论的艺术观, 不问作品表现的“意义是什么 ”,而只要问 “文本是如何构成的 ”所谓创作的评判原则呢? 等等这些在“原则”文化观念支配和下的创作思想观念,也必然从创作实践中反映出来:其一,认为只要好看、只要美、只要让人快乐,就是“好舞蹈”;其二,认为只要能使“舞蹈本体”全方位的调动起来,任意借题发挥而寻求得“可舞性”,充分展示了舞蹈演员的功能性技巧,就是“好舞蹈”;其三,认为只要是体现了舞蹈的“纯粹性”,形式构成有“创意”,即使是舞蹈文化语境令人费解,甚至产生歧义,也还是“好舞蹈”。 于是,文艺本应以状写人生显示灵魂占主导地位的特点,则黯然失色。 或以演员本色的“青春美”,千篇一律的“露肚”畸趣,来廉价获取所谓“市场化”的“轰动效应”;或以技术取代艺术,作品思想内涵则虚晃一枪,艺术形象则肢解割裂,尽显演员腰腿功夫;或以个人主观臆想构成模糊而纷乱的形象,表现所谓哲理的、超体验的、令人艰深莫测的内涵,以至纯粹个人心灵的矛盾、命运的感叹,以先锋的艺术形态和风格,以自恋自足为特征的舞蹈作品也时有出现。 其结果,一是将舞蹈直接转化为服务于娱乐、消闲的商品生产;二是以“玩”艺术的方式去“玩”舞蹈,消解了舞蹈对社会对人生的关注。 这才真正是该引起我们舞界警觉和反思的“本体”解构的隐患。
诚然, 我们也不能因此而以偏盖全, 在这复杂交织着多元文化的空间, 仍有相当一部分舞蹈编导本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 坚持努力创作出以蕴含思想内涵的形态为标志, 以高雅文化品位和意趣为依归, 以精神审美规范为主旨的舞蹈作品, 仅以近期而言, 舞蹈《走、跑、跳》就是其中的突出的代表作之一, 它的诞生, 立即赢得了从普通观众到舞界同行的一致赞誉。
文化舞蹈 篇9
民族舞蹈常常以歌舞动作的形式伴随着区域习俗文化和节日文化等共同传承,在传承过程中与其他传统文化共同组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民族文化,所以民族舞蹈是民族舞蹈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民族舞蹈文化最重要的传承载体。民族舞蹈十分贴近人们的生产生活,所以带有明显的区域特色,处处显示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审美观念。一般而言,民族舞蹈多用于当地人们的群体性庆祝活动。比如在中秋或者过年的时候,当地人们汇集到一起来进行群体性的舞蹈,以此来庆祝节日,彰显节日气氛。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特殊场景下家族性的舞蹈,比如在婚庆或者是丰收时,一整个家族的人们都聚在一起通过跳舞的方式进行庆祝,也促进了民族舞蹈的发展。民族舞蹈在形体动作和舞蹈服饰上常常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易于辨识,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
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合作和联系,随着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愈加频繁,大量的外来舞蹈文化进入我国社会,对我国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西方现代舞冲淡了学生对于我国民族舞的兴趣。而且一些高校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各种配套设施也跟不上时代的节奏,造成了舞蹈教学的落后,而且内容不够个性,形式较为老旧,不够创新。还有一些高校在现代文化席卷而来的情况下,盲目进行模仿套用,忽视了两者文化的融合,没有突出民族舞蹈的意蕴内涵,不能很好地展现传承我国的民族舞蹈。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更要肩负起传承民族舞蹈文化的重任,使得我国民族舞蹈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仍能健康发展。首先我们要对传统民族舞蹈文化的内涵进行重新审视,把握好民族舞蹈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坚守民族舞蹈文化的根基不动摇,坚守民族舞蹈文化的民族风格和精神价值。其次,我们要把现代审美观念和时代特色融入民族舞蹈的传承理念中,让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更紧时代发展的步伐,让民族舞蹈文化在我们这一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为民族舞蹈文化赋予新时代的特征。最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舞蹈教学对民族舞蹈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让年轻的一代充分汲取到传统民族舞蹈文化的营养,做好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任务。
三、民间舞蹈教学的改革方向
1、培养学生对民族舞蹈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民族舞蹈的传承和发展在现代社会遇到了困难就是因为不能有效的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民族舞蹈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提升学生的内在美与外在美,学好民族舞蹈对人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性格的培养以及做人处事的方式方法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把自己当做美的创造者和传承者,每个动作都体现着艺术美。学生学习和练习起来就会充满兴趣和动力。有了学习的热情,再难的动作学生也能顺利学会,再苦的训练学生也能坚持下来。
2、课程的设置专业化,现代化
民族舞蹈的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学会舞蹈的技巧,更要注重学生创作能力的提升。学校在民族舞的教学中,可以多招揽各名族舞的教师,积极从各高校优秀毕业生和各舞蹈团体中招聘具有较高舞蹈专业素养的教师,开设多种民族舞课程,但同时要注意,多而不粗,课程虽多,但要精细教学,每种舞蹈的教学都不是浮于表面,而要深入其精髓。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进修,不断到实际中去学习体验。例如蒙古族的《奔腾》,新疆的《塞乃姆》等风格不同的舞蹈,根据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主干课程,匹配相应的专业课老师,服装,道具等等。可以在一定的时间聘请高素质的舞蹈专家进行指导,促进学生的学习。
3、民族文化与民族情感的灌输
高校在民族舞蹈的教学中不能只注重肢体语言的表达和舞蹈技巧的教授,它是建立在一定的民族情感上的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多向学生介绍一些民族风情习俗,必要的时候可以到民族聚集区真正地体验,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于舞蹈思想的了解,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创作。例如:朝鲜族的《农乐舞》,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农乐舞的由来,给学生展示朝鲜族庆祝播种与秋收载歌载舞的图片,让同学充分了解舞蹈创作的背景,必要时可以带同学到朝鲜族去真正的体验,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四、结语
总的来说,要认识到民族舞蹈文化在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到民族舞蹈中的审美价值,以新的传承理念和传承方法来促进民族舞蹈文化的发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注意民间舞蹈教学对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作用,对民间舞蹈教学的内容和方式进行改革,使得民间舞蹈教学更符合时代的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需要。
摘要:我国在数千年的历史传承过程中形成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文明形态,其中民族舞蹈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优秀的审美价值在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由于非常贴近人们的生产生活,民族舞蹈在民间有着十分深厚的群众基础。但是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外来舞蹈文化对我国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以民族舞蹈文化为研究对象,先简单介绍了民族舞蹈文化的内涵和特征,探究了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方式,最后重点讨论了民间舞蹈教学的改革方向。
关键词:民族舞蹈,文化传承,舞蹈教学
参考文献
[1]许漓.浅谈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7)
文化舞蹈 篇10
一、舞蹈表演与舞蹈文化表达之间的关系
在舞蹈表演的过程中, 舞蹈动作是舞蹈文化得以表现出来的重要载体, 是表现舞蹈文化的精髓所在。舞蹈动作的创作, 是通过肢体语言的形式将社会生活和精神内涵进行展现, 在满足观众审美需求的同时, 使得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表演得到传承和发扬。在舞蹈表演的过程中, 不同的舞蹈动作所代表的文化内涵也是不同的。例如, 在2005 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千手观音》这一舞蹈中, 一群聋哑姑娘在一个个手势的指挥下给全国人民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 在她们的一举手一投足之间, 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积累、沉淀的文化内涵, 表达了对社会中存在真善美的追求与期许。还有, 在2006年登上春节联欢晚会的舞蹈节目《俏夕阳》, 在舞蹈中融入了皮影戏的元素, 运用“剪影”的艺术技巧, 将“皮影戏”这一传统文化活灵活现的搬到了舞台上, 使和谐社会“天地人和万事兴”这一时代寓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舞蹈表演中, 除了舞蹈动作对舞蹈文化的表现之外, 其服装、道具、场景等, 也是舞蹈文化得以表现的重要元素。以《俏夕阳》为例, 在这一舞蹈表演中, 由于其融合了“皮影”的元素, 因此在服装造型上, 也是按照“皮影人”的服装进行制作, 袖子、裤腿等部分, 都具有强烈的皮影色彩。同时, 老年人的服装着色采用的是绿色, 是青春的一种意象;而孩子的服装着色采用的则是红色, 象征着朝气与活力, 两种颜色在舞台上形成鲜明的对比, 使观众产生一种强烈的视觉体验。另外, 在道具和场景的布置上, 通过采用“剪影”的艺术技巧, 将春晚的舞台布置成一个大型的皮影演出舞台, 从而使《俏夕阳》这一舞蹈所蕴含的舞蹈文化, 得以充分的体现出来。
二、舞蹈动作对舞蹈文化的表现
在舞蹈表演中, 由于受到地域、民族等因素的影响, 舞蹈动作之间存在的差异性, 使得其所代表的舞蹈文化也存在的一定的差异。例如, 蒙古族、藏族舞蹈中常常出现的如雄鹰展翅的舞蹈动作, 所体现舞蹈文化就是民族中对雄鹰的崇拜之情, 类似于这样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动作还有很多, 笔者在下文中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一) 塔吉克鹰舞
塔吉克民族居住在雪域高原帕米尔山脉, 受到地域和环境的影响, 使得鹰舞成为了塔吉克族的传统舞蹈。地势海拔平均在四千米以上的帕米尔高原除了是塔吉克族人居住的地方, 同时也是鹰的聚集地。在长期的生活中, 塔吉克族人逐渐将鹰作为了自己民族的图腾, 视为一种吉祥的象征, 并将鹰的活动动作和飞翔的姿态融入到了本民族的舞蹈中。同时, 除了塔吉克族以外, 蒙古族和藏族等民族, 出于同样的对鹰的信仰, 在其民族舞蹈中, 鹰舞也有一定形式的体现。
(二) 傣族孔雀舞
傣族是一个跨国的民族, 除了分布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以外, 在缅甸、老挝等地区都有分布。由于早在一千多年前, 傣族领袖出于对孔雀的喜爱, 而对其优美的姿态进行模仿, 并在之后漫长的生活中, 由民间艺人对孔雀舞进行加工, 最后形成了这一独特的舞种。在孔雀舞中, 经常出现三道弯, 也就是“S型”的动作, 表达的是一种优雅、恬静的气质, 体现了傣族人民对恬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一舞蹈动作在安徽的鼓灯舞、云南的花灯舞以及朝鲜族的舞蹈中都有体现。
(三) 壮族火猫舞
《火猫舞》属于一种祭祀的仪式, 壮族人民在丰收后, 为了防止粮仓中的稻谷被老鼠破坏, 壮族中的年轻男女将会打扮成猫的模样, 并戴上事先绘制好的面具, 求猫神保佑, 使粮食不受到老鼠的破坏。火猫舞的舞蹈动作是对猫的行走、扑食、弓背、嬉戏等多种形态的模仿, 然后与扮演老鼠的人进行搏斗, 最后以老鼠被消灭作为祭祀活动的结尾。表达了壮族人民对丰收的喜悦, 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在舞蹈表演中, 舞蹈文化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 可以通过服装、道具、场景、舞蹈动作等进行表达, 其中, 舞蹈文化最有力的表现形式, 就是舞蹈动作。舞蹈动作受到地域、民族等因素的影响, 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舞蹈体系和舞蹈动作, 都承载着各族人民对恬静生活的向往, 也是舞蹈文化中最重要的精神内涵。
参考文献
[1]彭伟, 张蕾.浅析舞蹈表演中舞蹈动作与表演的关系[J].戏剧之家, 2016 (04) .
[2]马凯.舞蹈表演中舞蹈动作与表演的关系分析[J].戏剧之家, 2014 (15) .
岭南民俗舞蹈的文化底蕴 篇11
[关键词]岭南民俗舞蹈 文化底蕴 加强
岭南民俗舞蹈是民间艺术的精华,是岭南地区农民群众数千年的艺术积淀和智慧结晶,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出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发展。然而,长期处于封闭守旧状态的农民群众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也将自身的落后性传递到岭南民俗舞蹈身上,使岭南民俗舞蹈在时代化发展进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直接表现出思想传统落后、文化底蕴浅薄等,明显不适应现代文化的发展要求,需要好好改进。因此,在新形势下研究岭南民俗舞蹈文化底蕴的强化策略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一、岭南民俗舞蹈
岭南民俗舞蹈是岭南地区一种非常优秀的民间文化形式,是岭南地区农民群众世世代代进行艺术创作和文化生活的智慧结晶,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岭南民俗舞蹈主要包括阵容强大的双凤舞、表现图腾崇拜的禾楼舞、除恶扬善表现正能量的麒麟舞、憨态可掬的春牛舞以及气势雄壮掷地有声的英歌舞等内容。岭南民俗舞蹈是农民群众在农业生产与现实生活的文化感悟,表现出农民群众对文化的认知、对自然的探索、对艺术的把握。在现实生活中,以群舞为主的岭南民俗舞蹈吸引着很多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逐渐成为岭南地区传统艺术体系中的佼佼者,成为农民群众在业余文化生活中的首选艺术形式,也成为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
二、对岭南民俗舞蹈的科学定位
岭南民俗舞蹈来源于农民群众对艺术、对大自然、对信仰、对人性的理解和感悟,表现出农民群众质朴、淳厚、单纯的思想意识。
(一)岭南民俗舞蹈是共同娱乐的群舞文化
岭南民俗舞蹈在表演过程中经常舞狮子、舞龙、舞麒麟、舞春牛等一些神化动物道具,因此,岭南民俗舞蹈多为集体舞蹈形式,场地需要较为宽敞的开阔地带,能够容纳许多人在一起翩翩起舞、载歌载舞的群体娱乐艺术,能够使很多人一起感受到舞蹈艺术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以人龙舞为例,由健壮的成年人为龙腿。以身体细长的未成年人为龙身,扮演龙头的是一个成年人驮着一个小孩,由小孩手拿两个龙角,如此规模的舞蹈形式完完全全是一个集体娱乐项目,属于共同参与、集体表演的群舞文化,非常适合新农村文化建设愉悦民众、教化民众的要求。因此,岭南民俗舞蹈是农民群众共同娱乐的群舞文化。
(二)岭南民俗舞蹈是敬畏神兽的祭祀文化
岭南民俗舞蹈是一种道具艺术、神兽艺术和祭祀艺术,创作者在动物道具上倾注了很多的主题思想,通过祭祀某一神灵期盼美好未来早日到来,期盼像动画片中拥有变身功能的猪猪侠一样的英雄到来。创作者将改变社会、改变自身命运的希望寄托在神兽上,表现出农民群众在思想意识方面的懒惰心理和自卑情绪以及对自身能力的否定,他们拥有抗争意识、渴望解放、渴望幸福生活,不愿意再“当牛做马”,但是,现实生活总是无法让他们获得满足,屡次失望后农民群众无奈之下只好将创作美好未来的希望放在神兽上,通过祭祀舞蹈进行祈福活动。因此,岭南民俗舞蹈是农民群众敬畏神兽的祭祀文化。
(三)岭南民俗舞蹈是除暴安民的英雄文化
农民群众在几千年的繁重农耕生活中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生活困苦不堪,常年的贫困养成了农民群众逆来顺受、委屈求全、得过且过的隐忍性格,思想单纯、宅心仁厚的农民群众没有一点“暴力倾向”,面对生活中的诸般不幸,农民群众只好将内心深处对生活的一丝不满意倾注在舞蹈道具身上,将道具神化为能够上天入地、除暴安良的超人、英雄,能够在农民群众面临困难和危险时“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如龙、狮子、麒麟等神兽,就是时刻准备帮助农民群众、扶危济困的大英雄,因此,岭南民俗舞蹈是除暴安民的英雄文化。
(四)岭南民俗舞蹈是尊重女性的人权文化
在中国历史上,女性素来就是苦大仇深、命运多桀的悲剧人物形象,经济上不能养活自己、政治上不能维护自己、生活上不能表现自己,女性已经在中国历史上定格为受苦受难的悲剧角色。然而,在岭南民俗舞蹈中却表现出非常人性化的人权文化,在瑶族区域内,女性得到了其他民族女性所无法企及的优厚待遇,女性甚至还有一个专门的成人礼节日,在这一天女孩们穿着节日盛装,手牵手,围着火堆载歌载舞,如舞火狗活动,这一天属于女孩,明天女孩就会长大,拥有和男性交往谈恋爱的权利了,瑶族也因此成为女性的天堂,扬眉吐气的圣地。因此,岭南民俗舞蹈是尊重女性的人权文化。
(五)岭南民俗舞蹈是文体结合的体育文化
在岭南民俗舞蹈活动过程中经常使用神兽形状的道具进行舞蹈表演,虽然道具多是竹子和布蒙制加以绘画装饰而成,但表演者长时间的舞动道具进行表演,就不会像欣赏者那样轻松自如了。在岭南民俗舞蹈中,表演者和着音乐的旋律,踏着音乐的节奏,舞动着道具翩翩起舞,还要手持道具做出各种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模拟动作,岭南民俗舞蹈就会成为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在岭南民俗舞蹈中运动强度最大的当属人龙舞,以人为道具成为该舞蹈的最大特色,自然表演一番后表演者就会大汗淋漓了,因此,岭南民俗舞蹈是文体结合的体育文化。
三、强化岭南民俗舞蹈文化底蕴的科学策略
“民间舞蹈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情感、观念、信仰、文化交织的精神集合体,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岭南民俗舞蹈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还需要实现自身发展的时代化,实现文化底蕴的与时俱进,积极提升岭南民俗舞蹈的文化内涵和思想品位,强化岭南民俗舞蹈的价值。
nlc202309030604
(一)研究传统节目的时代背景了解创作动机
岭南民俗舞蹈主题鲜明、思想健康,具有非常积极的社会意义。舞蹈艺术是创作者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所感所悟,是时代背景的真实写照,因此,研究岭南民俗舞蹈作品的时代背景能够清楚地看到创作者在舞蹈编创过程中的创作动机,更有助于我们了解岭南民俗舞蹈的主题思想和文化内涵,找到舞蹈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文化内涵后就能够“对症下药”,将现代文化中的积极艺术元素注入岭南民俗舞蹈,从而使岭南民俗舞蹈的文化底蕴得到强化和实现时代化、先进化。在岭南地区的明末清初时期,由于电城人不注意环境卫生、乱扔垃圾,导致瘟疫发生,而且该地方多人因瘟疫而丧命,于是,以舞蹈进行体育锻炼、强身健体、战胜瘟疫的活动拉开序幕,在与瘟疫战斗的过程中岭南民俗舞蹈出现了一些新作品,如《双凤朝阳》、《金鳌舞》、《一条龙》和《高脚狮》等,这些舞蹈作品的健身功能比较明显,反映出创作者希望农民群众能够借此提高健康水平,能够战胜瘟疫,创作者的主题思想在新时期也有非常高的教育意义,能够教化民众爱护家园、保护环境、不乱扔垃圾,实现自我生活环境的最优化发展,减少流行性疾病发生。
(二)研究传统节目的主题思想了解创作方向
岭南民俗舞蹈的艺术作品含有非常突出的主题思想,能够对农民群众起到非常好的教化作用,从而具有很好的教育效果。主题思想是岭南民俗舞蹈的灵魂,是岭南民俗舞蹈的大脑神经中枢,直接决定着舞蹈作品的文化内涵、思想价值和艺术品位。农民群众生性软弱,不愿意直接表现,经常在文艺作品中一一展现自己的“真心实意”,因而,研究岭南民俗舞蹈传统节目的主题思想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创作者的创作方向。以《麒麟舞》为例,麒麟是岭南地区的神兽、灵兽,在民间文化中占有非常高的地位,经常是岭南民俗舞蹈的艺术表演主角。岭南地区位于我国南方,终年潮湿多雨,瘴气较多,很多人因此而生病。所以,在作品《麒麟舞》中有很多动作就是刻画神兽威严、广施吉祥、驱魔降怪、治病救人的艺术造型,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农民群众心中的神兽形象,为农民群众带来希望和光明,从而使舞蹈作品的主题思想明晰化,也使作品创作方向展露无遗,非常有助于舞蹈作品的文化加注和再提高,有效促进了岭南民俗舞蹈的发展。
(三)研究传统节目的舞台风格了解创作手法
岭南民俗舞蹈具有非常明显的舞台风格和艺术特色,在我国民间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首先,文化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农民群众的大联欢,因此,岭南民俗舞蹈多采取群体舞蹈的艺术形式进行节目表演,真正实现了文化艺术服务于民、取悦于民的核心价值观。其次,艺术活动的目的就是教育民众、提高认识,因此,岭南民俗舞蹈借助舞蹈道具宣扬神兽文化,通过神兽承载人间大爱和大善无言,真正体现岭南民俗舞蹈的教育价值。最后,舞蹈表演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承优秀文明、表演经典作品、体验艺术滋养、愉悦身心健康等,用岭南民俗舞蹈的经典艺术作品供养农民群众、提高农民群众的艺术鉴赏力。所以,研究传统节目的舞台风格有助于掌握文化作品的创作手法,直接助力岭南民俗舞蹈的艺术成长,强化了岭南民俗舞蹈的文化底蕴。
(四)研究传统节目的艺术效果了解创作价值
岭南民俗舞蹈在表演过程中具有非常好的艺术效果,表现出岭南民俗舞蹈唯美、活泼、积极的艺术风格。以《麒麟舞》为例,麒麟舞历史悠久,早于春秋战国时期,具有很强的图腾崇拜色彩。麒麟是岭南地区著名的神兽之一,经常肩负着为农民群众驱魔降怪、造福人民的“民生工程”,给予农民群众极大的心理安慰和精神慰藉。麒麟道具制作精良,艺术风格非常独到,造型很有特色,且麒麟头的制作工艺很多,集传统手工制作与绘画工艺于一身,麒麟道具制作好以后还要到山中找法力高深的道士开光,具有很强的宗教色彩和神兽文化色彩。麒麟舞主要以锣鼓唢呐为伴奏乐器,在诸多麒麟舞活动中东江麒麟舞最为出名,艺术风格诙谐幽默又不失古朴典雅,舞蹈动作沿袭武术套路刚柔并济虎虎生风,给予欣赏者很高的艺术享受。农民群众能够在欣赏麒麟舞过程中能够获得多元化艺术体系的丰富营养,这也是新时期加速麒麟舞时代化发展的切入点。
四、研究强化岭南民俗舞蹈文化底蕴的积极意义
岭南民俗舞蹈具有很强的传统文化底蕴,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给予岭南民俗舞蹈更高的要求和希冀,因此,岭南民俗舞蹈仍旧需要保留自己的传统文化底蕴,积极悦纳一些时代元素,以实现岭南民俗舞蹈的时代化发展。
(一)保持岭南民俗舞蹈的传统特色
传统特色与文化底蕴是岭南民俗舞蹈立足之本,是岭南民俗舞蹈区别于其他舞蹈形式的DNA,岭南民俗舞蹈在吸收现代社会多元文化营养的时候,要注意保持自身的传统特色,牢牢固定自己的艺术之根,高举民间文化的大旗,在诸多舞蹈艺术形式中传承民间经典、反映农民群众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让农民群众沐浴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之中,夯实民族精神在农民群众心理上留下的印记。
(二)促进岭南民俗舞蹈的健康发展
岭南民俗舞蹈具有自己非常独特的艺术特色,其他舞蹈形式也不是“豆腐渣工程”,也有属于自己的闪光点。因此,在岭南民俗舞蹈发展过程中不能盲目崇拜其他舞蹈形式而自我否定,防止出现被其他舞蹈形式同化的现象发生,走自己的路,跳自己的舞,活出个性。岭南民俗舞蹈的艺术性和审美性就在于自己的传统个性,因此,研究岭南民俗舞蹈的文化底蕴有助于促进岭南民俗舞蹈健康发展。
(三)实现岭南民俗舞蹈的与时俱进
岭南民俗舞蹈既要保持自身的传统艺术特色,又要积极吸收现代社会的多元营养,将新时期农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和农业生产活动用舞蹈的艺术符号记录下来,尤其是要直接体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复杂性、时代性和人文性,记录岭南地区农村发生的沧桑巨变,反映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农民群众的所见所感,从而实现岭南民俗舞蹈的与时俱进和科学发展。
结 语
“随着舞蹈事业的飞速发展,舞蹈的多元化趋势更加明显,舞蹈编导不仅仅局限在原有的民族民间舞蹈、古典舞、现代舞中,而是把各种民间艺术与舞蹈融合,搬上舞台,拓宽舞蹈道路”。因此,岭南民俗舞蹈应该在固守传统民间艺术风格的同时,应积极吸收外围多元化艺术营养,博取百家之长为我所用,从而有力加强岭南民俗舞蹈的文化底蕴,实现自身的传统化、时代化、多元化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千载难逢的民生工程,岭南民俗舞蹈应该借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东风”,在丰富社区文艺活动、愉悦农民群众、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高效开展的同时,不断强化文化底蕴,实现自身的科学发展,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艺术产品。
参考文献:
[1]王钦.民俗舞蹈与社区舞蹈文化嫁接刍议.龙岩学院学报,2014(3);
[2]杨军.中国少数民族民俗舞蹈与现代社会.民族艺术研究,2000(6);
[3]陈雪飞.民俗舞蹈:传统习俗与审美的同构和置换.艺术评论,2007(12);
[4]纪华林.将地方民俗舞蹈引入课堂.艺海,2011年(6);
[5]李北达.试论民俗和民间舞蹈的关系.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4)。
个人简介:蔡骞(1980—),男,本科,中国民族民间舞专业,《赤潮》荣获第三届岭南舞蹈大赛群舞组创作金奖、作品金奖、表演金奖;《金色贝多罗》荣获第十届全国桃李杯舞蹈大赛银奖、第九届全国荷花杯舞蹈大赛金奖;《醒狮》荣获第四届岭南舞蹈大赛创作银奖、作品银奖、表演银奖,现任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舞蹈教师。
畲族舞蹈文化探究 篇12
畲族由于大分散没有形成本民族的经济市场, 也就没有形成本民族的文字, 只有本民族语言, 故其生产技能和文化艺术在解放前基本上处于一代接一代地言传身教状态。畲族是一个善歌能舞的民族, 歌比舞较普及, 舞蹈主要蕴藏在祭祀活动中。解放后, 在汉族文艺工作者的帮助下, 整理出了一批歌与舞的曲子, 并创作了一批新内容的可上舞台表演的歌舞。畲族民间传统舞蹈主要有祭祀、丧礼和生产劳动等方面的舞蹈。畲族舞蹈多见于做功德、“拔伤”、“打癀”、祭祖等活动。主要是师公口吹龙角, 手舞灵刀, 在锣鼓敲打声中, 边唱 (或念) 边舞, 有独人、双人、四人或集体舞, 舞姿舞步多为狩猎动作。
一、畲族舞蹈的起源
畲族“由来风俗好呼巫”, “俗借师巫驱鬼祟”。畲族与其他原始民族一样, 对大自然的变化莫测, 对人的祸福生死一无所知, 认定冥冥之中有超自然的力量在主宰把持一切, 故产生了神灵崇拜。因此, 畲族舞蹈的早期形态是一些为祭祀而编排的代代相传的“仪式舞”。这类舞蹈大部分和图腾信仰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和祖先崇拜及民族起源传说合成一体。其中, 最具代表性的是古老的宗教性仪式舞蹈“做聚头” (亦称“做阳”、“传师学师”) 这是部印记着畲族始祖业绩, 衍生出原始宗教性礼俗并融进部分道教文化的“祭祖”长舞。此活动在畲族现代生活中已十分鲜见, 如今只在一些与旅游有关的民俗活动中以表演的形式出现。此舞蹈以铃刀、龙角、扁鼓、铃钟等道具的吹、摇、碰、击声来烘托气氛。舞者刚健有力, 粗犷而朴实。舞蹈的主要动作有软步、硬步、两步半等, 大都以四角队和左右对称的舞姿重复舞蹈。贯穿了“传师学师”、“食神水”、“学真法”、“成大人”等。这已成为畲族舞蹈中的一个重要素材, 如《铃刀舞》、《木拍舞》、《畲山风》中的《冬祭》等皆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但由于历史原因“做聚头”在多数畲族地区已失传, 唯有景宁畲族自治县的澄照、郑坑, 云和县梅源, 丽水市山根、富岭, 青田县章坑等地, 现今仍保留古老的“传师学师”民间舞蹈。其次, 是古老的丧葬祭奠习俗“舞祭” (亦称“做功德”) , 畲族没有文字, 山哈们是通过“做功德”来纪念和歌颂自己的祖先盘瓠的丰功伟绩, 并以此达到教育后人, 尊敬祖先, 孝敬父母的作用。关于此舞蹈的由来《盘古歌》中有载:“盘瓠因为游猎跳过大树, 被株类所伤而终殡后长腰木鼓、长笛短吹, 男女连声唱歌。窈窕跳踢舞弄者有成及”。另外在畲族传统“祖图”中也画有多人拿道具, 一人手擎写有“超魂超度”字样的木牌翩翩起舞, 众人披麻带孝在灵堂守棺, 这也可能就是做功德的原始形态。据渤海区郑坑畲族乡老艺人雷月亮回忆, 民国初期, 做功德还非常盛行, 往往主家比排场, 艺人比技艺。现在在“学师”的山哈死后做, 但规模已远远不如当年。此舞蹈主要以龙角、铃刀为道具, 动作、队形和“做聚头”有些相似。最突出的是身体往下坐, 曲膝, 顿挫而有弹性, 边转身边进行是其特色的队形。畲族祭祀舞蹈根据其内容不同, 有祭祀性的通神驱鬼、祈福式的“巫舞” (如《奶娘行罡》、《拔伤》、《打魁》等) 和一些畲族村落在特定的时间 (农历十月初一) “祭祀”“金贝大王”而“娱神”的“踏瑶舞” (亦称“延生节”, 族人共祭祖聚餐, 舞蹈和“祭祖舞”中一节类同) 等。有人评价畲族“祭祀仪式舞”是始祖神话的颂歌, 民族起源的佐证, 民族民间文化交流的结晶。我们从畲族舞蹈的形成和发展来看, 它的作用和地位也是不可估量的。遗憾的是, 除此之外, 目前能流传下来的畲族其他民间舞蹈形式还鲜有发现。
二、畲族舞蹈的近期发展
新中国时期, 工艺工作者发掘畲族传统的舞蹈艺术, 同时结合新时期畲族人民日新月异的生活, 创作了一些反映时代精神的新舞蹈。比较优秀的作品有《婚礼舞》、《丰收舞》。《婚礼舞》, 它的创作直接素材来自福建建霞浦畲族结婚仪式。表演者共十人。主要新郎与新娘表演拜堂、换灯、献茶、敬酒、送客等礼节, 其他配角也随着新郎新娘的动作陪舞。基本动作是走直蹬和斜蹬的步伐。直蹬步无论左右脚都可以先起步, 斜蹬步只限于横斜走。有音乐伴奏, 节奏平稳, 音调悠扬, 具有浓郁的畲族风格。
三、加强畲族文化建设
在现代化、城镇化、市场化新形势下, 畲族传统文化却不得有效地承传与弘扬, 出现徘徊停滞状况。畲文化所面临的“断层·碎片”现状, 不能不让人担忧。目前, 不少畲族文化遗产正面临流失、失传的险境, 抢救已是刻不容缓。其中畲族舞蹈也在渐渐被人遗忘, 面临灭绝的危险。舞蹈是畲族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文艺样式, 也是最普通的一种音乐表现形式。由于传统畲歌的舞蹈与当代舞蹈差距较大, 本民族年轻人不愿意跳, 也不合大众的品味。他们表示对本民族舞蹈不太感兴趣, 这样就无法使畲族舞蹈推陈出新, 也就失去发展动力。渐去渐远的舞蹈, 逐渐被人淡忘, 可能成为遥远的绝唱。所以, 我们应该加强畲族文化建设, 只有这样, 畲族舞蹈的发展才会一帆风顺。
1. 要做好建设畲族文化的科学规划。
多年来, 我们为发展畲族文化做了不少工作, 但活动比较单一, 一般限于畲族节日活动和对歌, 难以充分发挥畲族特色文化的优势。全面建设小康畲乡, 对发展畲族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我们必须紧密联系畲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规划, 以开阔的眼光和开拓的精神, 做好科学建设畲族文化的规划, 以充分全面发挥畲族传统优秀文化对畲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方位功能。畲族舞蹈属于畲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们只有做好科学规划建设, 才能使畲族舞蹈得以创新和发展。
2. 加大投入, 夯实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任何文化建设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撑, 畲族文化建设也不例外。畲族文化资源的挖掘整合、各种文化载体的建设、人才的培养、品牌的开发, 各种活动的开展等等每一项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没有资金投入, 加强宁化畲族文化建设是一句空话。因此, 我们必须加大资金投入, 夯实畲族文化基础。对文化事业的投入要努力克服急功近利的短视观念, 树立长远观念, 因为畲族文化是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了畲族文化建设, 也就是加强了客家文化建设。除了努力向上争取资金外, 政府要在经济发展条件下, 舍得逐年加大对畲族文化事业的投入, 不断加强畲族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为做强做大畲族文化夯实基础, 并努力把这种软实力转化为发展经济的硬实力, 从而推动我县少数民族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只有加大对畲族舞蹈的推入力度, 才能促进该舞蹈不断发展。
畲族传统文化的封闭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 必将日益走向开放;畲族传统单一小农经济模式,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 也必将日益多元化;畲族传统文化中的宗教神秘主义, 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科技知识的影响下, 也将向世俗化转变。总之, 畲族传统文化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 必将推陈出新, 形成和谐美好的新型民族文化, 畲族民族经济终将走向繁荣发展。
摘要:畲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畲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中一枝独秀的奇葩。畲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在我国漫长的文明史中, 创造和传承了内容极为丰富, 具有鲜明本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 其中畲族舞蹈更具民族特色。但是, 由于建设畲族文化所需的财力有限, 文化工作队伍素质有限, 所以, 畲族文化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本文通过对畲族舞蹈现状的分析, 提出了进行畲族舞蹈建设的几条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