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馆舞蹈教学(共12篇)
文化馆舞蹈教学 篇1
摘要:本文主要从维吾尔族舞蹈文化对舞蹈教学的干预问题进行研究和论述,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维吾尔族,舞蹈文化,舞蹈教学,影响干预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在享受精神生活带来的快乐,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舞蹈是精神文化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利用优美、放松的舞步来缓解人们身体和心理上的疲劳。维吾尔族在舞蹈方面具有很强的造诣,且其礼俗性、 表演性更强,注重的是自娱自乐,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其民族的特色和区域特色。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对舞蹈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很多情况下都会借助舞蹈来增加业余生活的情趣,放松心情,改善生活质量。舞蹈是在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其中渗透着多年来该区域的文化精神内涵,所以要想真正的学习该区域的舞蹈,对舞蹈充分的认识,就要将舞蹈学习和文化学习相结合,展现舞蹈中的文化特色。维吾尔族舞蹈属于少数民族舞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包含了维吾尔族地区的民族文化和舞蹈文化,代表性极强。下面重点探究维吾尔族舞蹈文化对学生舞蹈学习的影响和干预。
一、维吾尔族舞蹈
维吾尔族舞蹈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舞蹈从维吾尔族的现实生活中逐渐发展而来,其中必然会渗透着和维吾尔族人民的精神和文化气息。维吾尔族舞蹈是在古代鄂尔浑河流域鹊族乐舞和天山舞蹈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同时维吾尔族舞蹈又汲取了古西域乐舞中的精华,经过不断地发展和改进,逐渐形成了现在丰富多彩, 具有多种形式和风格的舞蹈艺术。维吾尔族舞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其中蕴含着维吾尔族地区的文化和思想, 透过维吾尔族舞蹈,很自然而然的就会流露出维吾尔族地区的景象。通常在维吾尔族舞蹈中采用鲜明的、艳丽的颜色作为主打服饰的颜色。
二、维吾尔族舞蹈文化
维吾尔族舞蹈的文化发展经历了不同时期多种宗教信仰的影响,同时还受到了丝绸之路的影响,其中舞蹈文化中渗透了阿拉伯文化、西域本土文化和中原文化等多种类型, 多种文化形式导致维吾尔舞蹈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的特点。维吾尔族舞蹈文化跟节日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维吾尔族舞蹈中每一种形式基本都跟传统节日有关,真正实现了舞蹈文化跟传统文化融合的局面。同样,在传统名族节日期间, 舞蹈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因为在舞蹈中融合着各种民俗性的节日文化,所以每一种维吾尔舞蹈形式都各具特色,每个动作和神态中都渗透着节日的气息。
三、维吾尔族舞蹈文化跟舞蹈教学的结合
(一)舞蹈动作从文化角度进行分析
吾尔族舞蹈舞姿挺拔有力、旋转步伐较快,结构感明显,且手鼓欢快的特点,所以将维吾尔族舞蹈文化贯穿于学生的舞蹈课学习中,首先要对其舞蹈动作等进行约束和限制,同时要将维吾尔族舞蹈的体态、动作和姿态等进行分析。舞蹈教学中从维吾尔族文化中来了解本民族的特点,了解舞蹈中体态和动作的来源,明确每个动作和深情的含义后,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就会更容易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才会提高舞蹈的水平。
(二)在了解和领悟维吾尔族文化基础上学习舞蹈
要想真正的让学生学好维吾尔族舞蹈,首先要对本民族的舞蹈文化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或者学生可以亲身到该地域去体验下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然后针对维吾尔族舞蹈进行分析,从舞蹈中对舞蹈的动作和神韵进行分析, 甚至要探析舞蹈的音乐节奏。因为很多维吾尔族舞蹈中音乐节奏正式人们在工作或者生活中的节奏状态。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例来了解维吾尔族舞蹈文化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感受舞蹈中文化内涵,有利于舞蹈动作和精神内涵的掌握。在指导学生学习舞蹈过程中,要注重舞蹈节奏和幅度等要素,注重动作的轻重缓解,领悟舞蹈中赋予的情感和思想, 体现出舞蹈的表现力。
(三)增强维吾尔舞蹈的审美感知
学生要想学好维吾尔舞蹈,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也就是让教师从维吾尔族舞蹈的审美出发,在训练中,让学生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疲劳和乏味,更重要的是要展现维吾尔族舞蹈的美。让学生从身心出发,接受这种具有民族思想的舞蹈,通过舞蹈的动作、神态、节奏、 音乐等各方面来展现不一样的舞蹈美。所以学生在学习舞蹈时就会被感染和熏陶,认真、刻苦的学习舞蹈。
四、结束语
维吾尔族舞蹈具有其特殊性,贯穿着本民族的文化和思想,从文化中来,到文化中去,真正从现实生活中发展而来的维吾尔族舞蹈对整个民族、整个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力。 所以要想学习好维吾尔族舞蹈,或者学习好少数民族的舞蹈,更重要的是要走进本民族生活中,用自身体验来理解和掌握舞蹈的思想,感受舞蹈文化气息。
文化馆舞蹈教学 篇2
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汉族各个地区又有自身的文化传统和舞蹈形式。从历史角度看,中国汉族各地区的发展水平极不平衡,从而造成了各地区民间文化观念和舞蹈形式的不同。山东地区的民间舞蹈,集山东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囊括汉族山东地区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文化特征的舞蹈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群体性,以及山东民间文化相融而呈现的共性特征。山东的民间舞蹈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以其海阳秧歌、胶州秧歌、鼓子秧歌最为著名和典型。艺术的本质特征归根到底就在于它的审美性。综观山东的民间三大秧歌,我们就会清楚地看到:它不仅真实反映了人们的现实生活,表现了人们对生命的强烈渴望和追求,而且通过纯朴古老的艺术手段,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山东的民间舞蹈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有着罕见的生命力。随着时代的变迁它在不断发展和变化,正是这种顽强的生命力使得民间舞经受住了考验,生生不息。没有一门艺术可以像民问舞那样,能够最直接、最生动、最富感染力,也是最直观地表现该民族该地区人民的性格、气概、气质、生活方式、本质精神、物质文化、生存状态乃至宗教信仰等等一切。所以,民间舞在中国的美学史上有着不可代替的重要地位,已成为中国文化构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研究山东民间舞蹈教学与文化的传承,对永葆这一文化载体的生生不息灿烂美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舞蹈教学是传承山东民间舞蹈文化的直接方式舞蹈教学通常选择口传身授的教学方式,它通过教师的指导与动作的统一,是传授给学生的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因此,舞蹈教学也是山东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山东民间舞蹈的教学中掌握民间舞蹈的形态是非常重要的,但更重要和最困难的是认识和理解这些形态背后的文化内涵。(比如山东鼓子秧歌中特有的儒学精神。)在教学巾不断尝试从民间舞蹈文化切入,找到其深邃的文化内涵,这是支撑山东民间舞蹈发展的最主要的源泉。因此,给学生一个立体的舞蹈知识结构,使民间舞蹈教学与传承不仅停留在肢体语言表达的层面上,而且要从文化的深层次上进行文化背景的拓展,来增加学生的舞蹈文化底蕴,来更深层次的认识以山东三大秧歌为代表的民间舞蹈的内涵,让使学生整体掌握山东民间舞蹈的精华,让学生不仅知道动作怎样做,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体现一种什么寓意。让学生将技术性与知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山东民间舞蹈形态在舞蹈文化的支撑下更有内涵,更富表现力。也就是通常我们要求的动作富有了灵性。我们现在的舞蹈教学内容应注重强调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渗透。
例如:山东的“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这两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民间舞蹈,共同体现了齐鲁文化的特征,齐鲁文化在舞蹈中的差异,可以通过“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来标示。“鼓子秧歌”是流传于鲁北平原的汉族民俗舞蹈,其表演风格,东西部各有特色。东部以惠民县为代表,节奏舒缓,动作伸展,气势浑厚,风格柔韧。西部以商河县为代表,节奏顿促,线条粗犷,棱角鲜明,风格刚健。其共性特征是:神、韧、稳、倾、粗犷雄浑、气势豪迈。“胶州秧歌”是流传于鲁东半岛近胶州湾一带的汉族民俗舞蹈。在传统表演中,女角的表演占有主导地位。
如:翠花扮演的是中年妇女,动作开朗大方,扇女扮演的是少妇形象,动作温柔淑静,小鳗儿扮演的则是幼年女孩,动作活泼俏丽。不同角色在动作上的共性特点是拧、碾、神、韧,基本体态特点呈现出“三道弯”的形态特征。综观“鼓子秧歌”、“胶州秧歌”在传统民间舞表演中所具有的那种或憨直、洒脱、刚劲,或坚忍、大方、泼辣、舒展的动态、动势、动感特征,充分体现出山东人民吃苦耐劳、质朴善良、胸襟开阔、宽容大度、务实自强的性格和舞蹈风貌。因此,我们在“鼓子秧歌”教材内容上选择:晃鼓子、劈鼓子、摆伞、走伞、杨家庙、不倒松、四面八方等特色动作,重点训练此种动态、动势及走势特征。在“胶州秧歌”教材内容上选择:正丁字拧步,倒丁字碾步,小鳗儿步扭、抱推扇等特色动作进行集中训练,训练过程中,在要求学生动作到位的同时,更加强调韵律美以及对该民间舞蹈内在审美心理特征的把握。我们在民间舞课堂教学中,通过非语言文字与语言文字的结合讲授,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对身体训练的能动性,同时也大大加深了学生对该民族民间文化的理解。这样的民间舞蹈教学,才能达到民间舞蹈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双赢”。
二、山东“学院民间舞蹈”对传统民间舞蹈的传承在对传统山东民间舞蹈进行加工、走进学院舞蹈课堂或舞台创作时,必须高度重视山东地区传统民间舞蹈的挖掘、保护、传承与提高,高度重视能够充分体现东传统民间舞蹈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基本要素。在强调保护、传承与发展山东地区传统民间舞蹈文化的同时,也有一个创新与发展的问题。真正传承山东传统民间舞蹈文化,既有保留山东传统文化的精神意义,又有在充分尊重本地区意愿的前提下发展创新的必要,即在保存、传承优秀传统山东地区民间舞蹈文化中创作出既继承优秀传统叉具时代精神的舞蹈精品。
三、山东地区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民间舞是民族的,也是传统的,对待民间舞的传统问题,往往有这样一种观点。好像只有山东地区民间所传承的“齐鲁原生态”的舞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山东地区的民间舞,否则便不是。从某种意义上说,认为只有人民大众自己参与或者达到自娱效果的舞蹈,才是民间舞。例如山东地区民间的老艺人。持这种观点的人便强调“原汁原味”。从美学理论上讲,也片面强调坚守传统,“民间舞走得太远了”这样的声音不绝于耳,冈而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山东地区民间舞的创作实践,也使山东的演艺性或者教学性民间舞停滞不前。什么是传统?传统不是截止于某一时期,而是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
文化馆舞蹈教学 篇3
关键词:舞蹈教学;舞蹈文化;调整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文化市场;接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8-252-2
经济全球化预示着世界经济的协调发展与世界多样文化的融合,多种族、多民族的文化融合是世界共存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一直以来,文化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在教育领域引领着人们的实践活动,特别是舞蹈课程教学根本离不开文化的传承以及与舞蹈文化市场的契合发展。所以,高校舞蹈课教学要立足于舞蹈文化市场的需求,将教学目标定位在舞蹈文化市场需求层面上,通过教学改革,将舞蹈专业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专业型创新人才。
一、高校舞蹈教学目标定位和舞蹈文化市场需求分析
舞蹈艺术是视觉与听觉的结合,作为一种起源最早的美学艺术形式,其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文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社会需要的舞蹈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舞蹈功底和表现能力,更要具备自主创新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但是,我国很多高校舞蹈课教学目标定位与之存在一定差距,忽视了对学生创作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交际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以致于部分毕业生走向社会后缺乏实践,不能在现有的艺术水平上进行再创作,表现出不适应社会、心理承受力低等问题。对此,高校舞蹈教学只有从舞蹈文化市场需求出发,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实践能力,才能让学生被社会所需要。为了对高校舞蹈教育与舞蹈文化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有更具体的认知,笔者对部分舞蹈专业学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和约谈,发现几点问题:
第一,与部分歌舞团、艺术馆等艺术组织结构领导交谈中,他们反映不少毕业生刚步入工作岗位时不太适应工作岗位,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磨练后还是可以胜任岗位的。
第二,与部分中小学领导交谈中了解到新来的舞蹈教师专业能力还可以,但是缺乏舞蹈创编能力,以致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老套,在教学初期根本满足不了教学需求。
第三,与部分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交谈中得知他们创业初期都面临着巨大压力,有资金上的,还有教学上的,其实是因为缺乏教学经验,担心上不好课,令学生家长失望,最后导致舞蹈培训班失败。
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要切实认识到自身舞蹈教学中的不足,正视与舞蹈文化市场需求间的差距,不断探索如何与舞蹈文化市场接轨,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舞蹈技艺,较强的创编、表演、教学等实际能力,做到学以致用,为其将来顺利就业、就好业作充足准备。
二、高校舞蹈教学与舞蹈文化市场接轨的有效措施
(一)遵循市场需求,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通过以上对舞蹈文化市场需求的分析我们知道,当前舞蹈文化市场更青睐专业技能完备,实践、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所以高校舞蹈课教学要立足于舞蹈文化市场需求,以提高学生从业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合理分配课程,增设舞蹈创编、音乐基础、舞蹈剧目等课程,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从创编基础培训做起,让学生多看、多学,多接触一些舞蹈作品然后进行分析。与此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创新的编舞思维去学习、去实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在这过程中要注重民族文化的积累,为实现与国际文化市场接轨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对民族文化的迎合和摘取不要千篇一律,要把握住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与特点,抓住古典舞精髓,从其文化底蕴和思想内容入手,做到对舞蹈语言元素的精准编排,以此来提高学生对舞蹈元素的运用能力和舞蹈艺术的表现力。
除了熟练运用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语言元素之外,学生还要掌握现代舞的艺术特质,强化作品的时代感。为了做到这一点,要结合他们朝气蓬勃的特质开展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学生在实践中把握国情、立足市场,创造出符合人们审美特征的舞蹈作品。简单地说,就是要学生在编舞中注重艺术元素和社会经济元素的协调平衡,使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在同一作品中充分融合,并得到受众认可,以实现高校舞蹈教育与舞蹈文化市场的接轨。
(二)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舞蹈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教学实践环节的强化,以及与社会生活、舞蹈文化市场的融合提升,所以高校舞蹈课教学要注重教学实践,尽量为学生创造较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弱点与不足,然后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改进学习,促进自身舞蹈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比如,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专项舞蹈练习,在校内组织各类舞蹈比赛和形式不同的文化艺术节活动,同时鼓励学生勇于参与社会文艺活动,以此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从美学教学看,舞蹈是美学艺术,学生要了解它的“美”才能展现它的“美”,所以教学中不能缺少舞蹈鉴赏课。通过舞蹈鉴赏加深学生对优秀舞蹈作品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作欲,在边鉴赏、边实践中营造良好的实践氛围,同时也可让学生对受众的审美观有个普遍认识,把握大众的审美习惯,从而与舞蹈文化市场接轨。
(三)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舞的积极性
舞蹈专业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舞蹈功底,舞蹈训练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如果学生对舞蹈没有兴趣,是很难达到一定的舞蹈水平和艺术水准的。所以在舞蹈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入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还要加强与学生间的情感沟通,身体力行的为学生做榜样,带动学生广泛参与到专业技能学习活动中,为其今后从业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灵活组织教学,采用启发式、激励式等教学法,丰富教学形式与内容,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编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引领者、指导者,高质、高效的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高水平的教学能力。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得到了不断丰富,在这样情况下,教师要持续学习、更新知识,以不断武装自己,要提升教学水准,学会用多媒体、网络化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组织多样的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从业能力不仅有了提升,也开拓了学生视野,了解了舞蹈文化市场需求现状,并针对它促进自身能力的提高。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化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高校舞蹈专业教学应本着创新、多元的态度加强与舞蹈文化市场的充分融合。因此,就要充分考虑舞蹈文化市场需求,立足于此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编能力,促进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培养出综合能力过硬的、与时俱进的专业舞者。
参考文献:
[1]2008-2009年舞蹈市场分析及2012年舞蹈行业前景预测专题报告[EB/OL].www.Chinasqbg.com
[2]唐坤.百舸争流,将会是谁的春天———“中国舞蹈文化市场高峰论坛”一瞥[J].舞蹈,2006,(01).
[3]杨坤,涂晓毅.民族化与市场化———中国音乐剧发展的当前趋向[J].舞蹈,2009,(06).
[4]杜鹃.浅析动作示范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新形势下高校舞蹈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关于舞蹈教学的几点思考[J].音乐大观,2013,(23).
[5]刘荔.新形势下高校舞蹈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关于舞蹈教学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2011,(18).
作者简介:
文化馆舞蹈教学 篇4
民族舞蹈常常以歌舞动作的形式伴随着区域习俗文化和节日文化等共同传承,在传承过程中与其他传统文化共同组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民族文化,所以民族舞蹈是民族舞蹈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民族舞蹈文化最重要的传承载体。民族舞蹈十分贴近人们的生产生活,所以带有明显的区域特色,处处显示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审美观念。一般而言,民族舞蹈多用于当地人们的群体性庆祝活动。比如在中秋或者过年的时候,当地人们汇集到一起来进行群体性的舞蹈,以此来庆祝节日,彰显节日气氛。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特殊场景下家族性的舞蹈,比如在婚庆或者是丰收时,一整个家族的人们都聚在一起通过跳舞的方式进行庆祝,也促进了民族舞蹈的发展。民族舞蹈在形体动作和舞蹈服饰上常常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易于辨识,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
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合作和联系,随着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愈加频繁,大量的外来舞蹈文化进入我国社会,对我国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西方现代舞冲淡了学生对于我国民族舞的兴趣。而且一些高校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各种配套设施也跟不上时代的节奏,造成了舞蹈教学的落后,而且内容不够个性,形式较为老旧,不够创新。还有一些高校在现代文化席卷而来的情况下,盲目进行模仿套用,忽视了两者文化的融合,没有突出民族舞蹈的意蕴内涵,不能很好地展现传承我国的民族舞蹈。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更要肩负起传承民族舞蹈文化的重任,使得我国民族舞蹈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仍能健康发展。首先我们要对传统民族舞蹈文化的内涵进行重新审视,把握好民族舞蹈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坚守民族舞蹈文化的根基不动摇,坚守民族舞蹈文化的民族风格和精神价值。其次,我们要把现代审美观念和时代特色融入民族舞蹈的传承理念中,让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更紧时代发展的步伐,让民族舞蹈文化在我们这一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为民族舞蹈文化赋予新时代的特征。最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舞蹈教学对民族舞蹈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让年轻的一代充分汲取到传统民族舞蹈文化的营养,做好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任务。
三、民间舞蹈教学的改革方向
1、培养学生对民族舞蹈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民族舞蹈的传承和发展在现代社会遇到了困难就是因为不能有效的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民族舞蹈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提升学生的内在美与外在美,学好民族舞蹈对人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性格的培养以及做人处事的方式方法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把自己当做美的创造者和传承者,每个动作都体现着艺术美。学生学习和练习起来就会充满兴趣和动力。有了学习的热情,再难的动作学生也能顺利学会,再苦的训练学生也能坚持下来。
2、课程的设置专业化,现代化
民族舞蹈的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学会舞蹈的技巧,更要注重学生创作能力的提升。学校在民族舞的教学中,可以多招揽各名族舞的教师,积极从各高校优秀毕业生和各舞蹈团体中招聘具有较高舞蹈专业素养的教师,开设多种民族舞课程,但同时要注意,多而不粗,课程虽多,但要精细教学,每种舞蹈的教学都不是浮于表面,而要深入其精髓。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进修,不断到实际中去学习体验。例如蒙古族的《奔腾》,新疆的《塞乃姆》等风格不同的舞蹈,根据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主干课程,匹配相应的专业课老师,服装,道具等等。可以在一定的时间聘请高素质的舞蹈专家进行指导,促进学生的学习。
3、民族文化与民族情感的灌输
高校在民族舞蹈的教学中不能只注重肢体语言的表达和舞蹈技巧的教授,它是建立在一定的民族情感上的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多向学生介绍一些民族风情习俗,必要的时候可以到民族聚集区真正地体验,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于舞蹈思想的了解,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创作。例如:朝鲜族的《农乐舞》,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农乐舞的由来,给学生展示朝鲜族庆祝播种与秋收载歌载舞的图片,让同学充分了解舞蹈创作的背景,必要时可以带同学到朝鲜族去真正的体验,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四、结语
总的来说,要认识到民族舞蹈文化在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到民族舞蹈中的审美价值,以新的传承理念和传承方法来促进民族舞蹈文化的发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注意民间舞蹈教学对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作用,对民间舞蹈教学的内容和方式进行改革,使得民间舞蹈教学更符合时代的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需要。
摘要:我国在数千年的历史传承过程中形成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文明形态,其中民族舞蹈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优秀的审美价值在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由于非常贴近人们的生产生活,民族舞蹈在民间有着十分深厚的群众基础。但是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外来舞蹈文化对我国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以民族舞蹈文化为研究对象,先简单介绍了民族舞蹈文化的内涵和特征,探究了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方式,最后重点讨论了民间舞蹈教学的改革方向。
关键词:民族舞蹈,文化传承,舞蹈教学
参考文献
[1]许漓.浅谈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7)
苗族特色舞蹈文化 篇5
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人人会唱歌,人人会跳舞,几千年来,歌舞伴随着苗族的历史,生动地反映出苗族人民的生活。苗族的歌舞,最富有山野味,古朴、粗犷的风格,最能表达他们真挚、纯朴的思想情操,也最能使人感受到民间艺术的真、善、美。 苗族的“鼓舞”主要种类集中在湖南省西部、贵州省东南部清水江流域一带。 黔东南的苗族“木鼓舞”,是过去每才举行一次的“吃牯脏”大型祭祀活动时的“鼓舞”形式。节日时,舞蹈的男女狂舞三日,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如醉如痴。 “花鼓舞”是湖南省凤凰、保靖、花垣等县苗族人民欢度农历“六月六”“八月八”“赶夏”“赶秋”等传统节日时,必有的自娱性舞蹈。届时,在举行盛会的广场中央,架起一面由三人负责敲击的大鼓。由两人持双槌敲击鼓皮,一人持单鼓槌敲击鼓梆,参加集体作舞的人们,没有人数和男女限制。作舞之前,击鼓者用本民族语言歌颂发明木鼓者的功德,以此作为对祖先的祭奠。然后,众人便在鼓点的伴奏下围鼓成圈翩跹起舞。这些作舞者的基本舞姿多来于各类生活动作的模拟,其中还加入一些武术成分,使舞蹈动作柔美而刚劲。《花鼓舞》的特点,是两位击鼓者在旋转、翻身或跳跃下表演多种对称性舞姿的同时,还能敲奏出和谐而统一的鼓乐。 苗族民间舞蹈《猴儿鼓》,是以三人或多人模拟猴子各种习性与击鼓姿态的男子表演性舞蹈。表演时,由一名鼓手在鼓后击鼓作乐,另一鼓面朝向穿猴装、画猴脸谱的舞者。舞蹈动作多为模拟猴子啃吃苞谷、荡秋千、看鼓、试鼓、惊鼓、相互嬉戏等。扮演猴子的舞者可用拳击鼓,也可以槌击鼓。整个“鼓舞”不但风趣、热烈、技艺性极强,而且具有一定的戏剧情节。 苗族民间自娱性的《踩鼓舞》,是年节、喜庆集会,尤其是农历三月“姊妹节”时,必不可少的女子“鼓舞”。舞蹈时,先由一名少女边歌边走入场内,然后继续歌唱并击鼓伴之。歌词内容基本为召唤,如姊妹们不要错过时机,快来作舞等。随后,众多盛装的苗族姐妹便聚拢在鼓架周围,面对皮鼓踏节而舞。在舞蹈进入高潮时,外围的男女老幼观众也可进入舞场,组成若干层同心圆圈共同作舞。舞蹈动作自由、欢快,时有两腿颤抖而带动全身的特点。 流行于黔东南的《反排木鼓舞》,现已成为苗族节日庆典以及出访他国的代表性舞蹈,被邻国友人誉之为“东方迪斯科”。 新中国成立后,在苗族诸多种自娱性和表演性“鼓舞”的基础上,人们又创造出了由四人同时敲打作舞的《四面鼓舞》。这种“鼓舞”流传在湘西的凤凰县和贵州省松桃县苗族聚居的地方。该舞男女均可参加,四人分别站在鼓面前,双手持槌击鼓。在统一的节奏下边击鼓边表演规定套路。每一套路动作完成后,大家按顺时针方向换到下一鼓面位置,再进行其它套路的“鼓舞”表演,既有表演性又有娱乐性。 苗族演奏芦笙、以芦笙伴舞的历史,自宋代已有记载。清代刻本《广舆胜览》中的舞蹈形象与“每岁孟春,择平地为月场,男吹芦笙,女摇铃,盘旋歌舞,谓之跳月”,是对所谓《铜铃舞》的记载。 曾生活于洞庭湖畔的苗族先民,以鸟为图腾,因而今日苗族妇女的头饰银冠与彩条长裙,仍充满着锦鸡羽毛的斑斓色彩和飞鸟图案。至今贵州省黔南苗族,保存着一种源于古代祭祀的大型舞蹈《芦笙堂》。表演时,由男子吹奏芦笙,专人敲击铜鼓,身着盛装、头戴银冠的少女,微乍双臂作鸟态款款起舞。这种情景与云南省开化出土的余年前铜鼓鼓面上的纹饰极为相似。此外,从云南省石寨山出土的铜鼓形贮贝器上的“击鼓歌唱图”中,可进一步窥探到苗族与古代百越部族及铜鼓文化间的密切关系。 在苗族的自娱性舞蹈中,还有头戴银冠、身着彩条长裙模仿锦鸡动态的《锦鸡舞》;头戴羽冠、模仿雉鸡相斗、跳跃、嬉戏,含有杂技技巧的男子双人《芦笙舞》和源于妇女刺绣、搓麻等家务劳动的《板凳舞》等。 中国苗族的支系繁多而分布广阔,形成了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歌舞品种。除以上介绍者外,贵州省“花溪苗”的《芦笙舞》、“红粘苗”的《跳硐》、“花苗”的《花树舞》、流传在丹寨县的《古瓢舞》、云南省苗族的《芦笙舞》、广西壮族自治区苗族的《芒哥舞》,以及《斗牛》、《牵羊》、《花棍舞》等,种类之多不胜枚举。
文化馆舞蹈教学 篇6
关键词:舞蹈鉴赏;少数民族;舞蹈教学;融入途径
少数民族舞蹈鉴赏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但是,这种作用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需要一条有效的文化融合路径,这就是所谓的“像”、“意”、“情”、“境”,四个概念涵盖了几乎所有的舞蹈鉴赏元素,以此形成了舞蹈鉴赏的文化融入的路径,影响着学生的鉴赏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关系到文化融入的有效性[1]。
一、通过“像”来拓展大学生的文化视野
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往往只对自己地域的文化比较清晰,尤其是对少数民族文化知之甚少。而在少数民族舞蹈艺术中,外在形象比较突出,一般舞者都穿戴自己民族的服装服饰,单凭这一点就很容易分出属于哪个少数民族。而且,舞蹈動作、人物造型、表演风格、道具等等都各具特色,有着一定的规则和定式,正是所谓的万变不离其中。
少数民族舞蹈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藏族舞、蒙古族舞、维吾尔族舞、傣族舞等等。藏族舞,长袖舒展;蒙古舞,半肩皮袍;新疆舞,手鼓旋转;傣族舞,水泼漫天都是典型的表象特征。舞蹈鉴赏课程利用各个少数民族的舞蹈作品,能够让学生对祖国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以及他们的生活状态有个全面的了解。比如,藏族服装的水袖,就是藏族人民洁白哈达的象征;蒙古族半肩的装束,露出结实的肌肉,张开双臂恰似雄鹰翱。通过舞蹈表演,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每一个少数民族不同的文化传承,学到更多的知识,这要比课本的传授更为直观和真实。通过少数民族舞蹈的表象,还可以发现许多的地域特征,比如藏族舞蹈服装的厚重就与高原的严酷的气候有关,彝族舞蹈动作中有很多“一顺边”的动律,与高山地区的地理环境相连系。
学生们在欣赏一部少数民族舞蹈作品时,不仅看到了舞蹈艺术,而且还会体会出这个民族千百年的文化传承、辽阔的疆土、优美的自然、源远流长的历史以及丰富的民族文化有了更多的认知,通过舞蹈“像”的鉴赏达到了文化的融合。
二、通过“意”来感悟博大的人文精神
如果说舞蹈的“像”是外在形式的表象,那么“意”就是舞蹈作品内在的精神体现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传神。外在可以被鉴赏者直观,而内在需要通过视觉和听觉进入大脑后的感觉、想象、赏析,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但又是一条非常有效的路径。这对少数民族舞蹈鉴赏课程的要求很高,只是单纯地观看作品,或者走马观花式地游览一番,只能是水过地皮湿,感受不到其深刻的思想内涵。
比如,我国青藏高原上的藏族同胞,各个能歌善舞,借舞抒情,表现着异域的风土人情,传递着独特的宗教、祭祀、祈祷,通过舞蹈形式表现他们热爱生活、赞美爱情、崇尚劳动的精神风貌。蒙古族人民世代生息在我国北方辽阔的大草原上,自古以来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鹰图腾,蒙古族舞蹈受到游牧狩猎生活的洗礼,热情奔放、强悍矫健、桀骜不驯、勇往直前,这是他们民族性格的真实再现,表达的同样是一种英勇顽强的人文精神。新疆维吾尔族舞蹈更加丰富多彩,人文精神体现的更为多样,由于他们早先生活在我国北方的大草原上,后移居至新疆,实现了草原牧骑生活到农业生活的转变,留下了很多宗教文化的印记、既有《胡腾》、《胡旋》的风韵,又有萨满跳神的姿态,既有阿拉伯舞蹈的神态,又有邻近民族舞风的余味。少数民族舞蹈与其他舞蹈类型一样,在鉴赏的过程中需要仔细的品味。
舞蹈的形式终归有限,人的身体能量发挥也有极致,而通过舞蹈艺术表达出的精神内涵是无限的。少数民族舞蹈的鉴赏,就是要通过舞蹈鉴赏课程,让学生观赏到更多的优秀的少数民族舞蹈作品,领会到其中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2]。
三、通过“情”来升华学生的道德情操
所谓“情”,就是情感,也属于内在的因素,但是可以通过舞蹈动作流露出来,实际上就是整个舞蹈造成的一种“势”,或者说“氛围”,使观赏者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其中,不能自拔。少数民族舞蹈中的情感大多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不是实际生活的模仿和照搬,舞蹈中的情感是生活中情感的提炼和夸张。所以,任何一部舞蹈作品成败的标志就是有没有情感,这种情感的融合,对于提高学生的个人道德休养非常重要。
傣族一直生活在云南省西双版纳等地区,居住环境优美如画,青山绿野、江河小溪、绿树繁荫、青竹茅舍,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傣族民间舞蹈逐渐形成了极具东方韵味的艺术风格,“烟盒情”、“打歌”、“罗作舞”、“阿细跳月”、“四弦舞”、“花鼓舞”、“铜鼓舞”等等美不胜收,成为我国艺术花园里的一朵绚丽的鲜花。欢快的节奏、清丽的舞姿、飞扬的韵律,把热爱农耕劳动、酷爱大自然的情景再现,形成了潇洒、典雅、含蓄、飘逸的独特风韵,把向往幸福生活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再如朝鲜族的传统舞蹈“扇子舞”、“纱绢舞”、“农乐舞”、“假面舞”、“长鼓舞”、“钗舞”、“剑舞”、“拍打舞”等等,经过逐渐演化和改编成为了极具情感表达的《顶水舞》、《淘米舞》、《喜悦》、《长白瀑布》等舞蹈作品。欣赏这样的舞蹈,就会得到一种心灵的净化,在不知不觉中,道德情操发生着正向的变化。
所以,在少数民族舞蹈鉴赏课的作品选择中,要尽量选取那些少数民族舞蹈中的代表作,弘扬积极向上的精神的有真情实感的作品,这种文化融入是潜移默化的,能够深刻地影响学生的道德情操的修正和道德修养的提高[3]。
四、通过“境”达到审美能力的提高
舞蹈中的“境”,实质上就是要达到的一种境界,也就是舞蹈作品的内外融合和统一,使学生通过鉴赏舞蹈作品的表象来体会其内在的文化蕴含。少数民族舞蹈鉴赏同样需要学生通过“境”这一路径获得审美能力的提高,也就是舞蹈鉴赏力的培养。少数民族舞蹈有着非常高的审美价值,无论是新疆舞、蒙古舞,还是傣族舞、彝族舞,其画面精美、舞姿传神、令人遐想,与汉族舞蹈相比更具特色,对学生的认知作用更为明显。
少数民族舞蹈鉴赏活动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非常有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舞蹈作品的欣赏,学生通过演员的服装、舞美、道具、舞蹈动作来分辨舞蹈的民族和舞种,起到表象化的舞蹈认知作用,开阔學生的视野;二是,通过对于少数民族舞蹈的鉴赏,能够对学生不太成熟的审美认知进行激励,使之在思想上重视起来,在学习上有所行动,体会到在少数民族舞蹈中表现出来的自然背景、民族历史、社会生活,对世界的认知更为开阔,提高舞蹈鉴赏活动对人的审美教育作用。通过少数民族舞蹈鉴赏活动深刻认识社会中的美与丑,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三是,舞蹈鉴赏活动对大学生的审美娱乐作用,也就是说,少数民族舞蹈能够满足大学生精神上的审美需求,通过鉴赏获得精神上的享受[4]。少数民族舞蹈也是舞蹈艺术,舞蹈艺术也是艺术,其娱乐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失去了娱乐作用其他作用也就无从发挥了,这是艺术的本质决定的。
五、综述
舞蹈鉴赏课程应该深入挖掘少数民族舞蹈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信息,给学生们一个包含理性认识的全方位的审美启迪,使他们的审美品位更加高雅。少数民族舞蹈鉴赏实际上是在舞蹈艺术家和大学生之间搭建了一个舞台,一个台上,一个台下,双方产生互动和交流。学生通过少数民族舞蹈的服装、服饰、道具等表象来观查和认知少数民族的地域服饰文化,了解这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沿袭以及地域风情;通过领会舞蹈中蕴含的丰富人文信息,来促进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通过情境的感受来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享受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带来的精神食粮。少数民族舞蹈鉴赏在舞蹈教学中的融入路径是多样的,只要我们认真研究,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舞蹈鉴赏课程对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束琳.舞蹈鉴赏在高职院校中文化融入途径[J].时代教育, 2015(16):125-125.
[2]李曾辉.舞蹈鉴赏课程定位、作用及途径探析[J].艺术科技, 2016, 29(7):208-209.
[3]陈露.舞蹈鉴赏课在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J].艺术科技, 2013(10):334-334.
[4]束琳.高职院校舞蹈鉴赏课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 2014(28):193-194.
文化馆舞蹈教学 篇7
关键词:文化馆,舞蹈教学,有效开展
文化馆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文化服务的事业机构, 随着文化艺术的兴起, 全国各地都设有文化馆, 它承担的文化使命和历史责任越来越重要。舞蹈是精神文化的一个艺术门类, 在人民娱乐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人们在练习舞蹈的过程中, 不仅身体、身心得到愉悦, 同时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也得以提升。
一、要让舞蹈回归于群众
舞蹈艺术可以愉悦人的身心, 陶冶人的情操, 不论男女老少, 都喜欢舞蹈带来的乐趣。如果不从艺术角度来考虑, 舞蹈在生活中可谓无处不在。早晨, 人们练太极、扭秧歌, 还有自编自创的健身舞, 晚上形形色色的人齐聚一堂, 跳起自娱自乐的广场舞, 吸引了大量围观者, 场面热闹非凡, 体现了一种愉悦的群众文化生活。群众舞蹈没有场地的限制, 它取源于生活, 可以说在生活中无处不见。作为一项具有生命力的艺术文化, 要想拥有强大的生命力, 发挥独特的社会功效, 就应该让它回到群众中去。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大背景下, 精神生活成为人们一个新的需求点, 所以让更多群众参与到舞蹈艺术中来, 让他们用肢体消除心中的烦躁和疲惫, 用肢体语言营造和谐、快乐的社区氛围, 作为一名群众舞蹈老师, 要把自身的工作职责与社会职责统一起来, 让舞蹈教学变成有益于社会、皆大欢喜的乐事。
二、舞蹈教学要分阶段、分层次进行
舞蹈本身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艺术, 对身体的灵活度、柔韧度等都有很高的要求。文化馆参加舞蹈学习的大多是在家无聊的中老年群体, 由于早年一直忙于工作, 很少做大幅度拉抻运动, 初学舞蹈往往四肢十分僵硬, 练习起舞蹈来有一定困难。同时听力和大脑反应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习难度。因此, 在练习时, 要由单一动作开始, 由简入繁、由易入难, 训练强度不宜过大, 不宜操之过急。中老年骨质已经钙化、关节开始疏松, 如果盲目加大训练强度, 就会适得其反, 很容易造成过度疲劳和伤害。一定要大部分关节充分活动后再进行组合舞蹈练习。在练习中不要求有高难度的动作, 但一定要做到四肢伸展, 拉长, 扩大。在单一动作熟练后进行组合训练, 并根据音乐的节奏, 慢慢使组合动作变得流畅, 具有一定风格和韵味。在此要注意, 中老年人体力已经严重下降, 开始先训练4个8拍, 慢慢增加至8个8拍的舞蹈动作, 使他们的身体有一个适应过程。待他们完全掌握动作要领和熟练时, 再进行规格、韵味、风格、表情上的细致练习, 从而体现舞蹈的艺术之美。中老年舞蹈具有另一番艺术美, 但当他们向别人展示时会显得羞涩, 对此要尽量给予他们鼓励和肯定, 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三、通过舞蹈不断陶冶人的情操
舞蹈不仅仅是一项娱乐身心的艺术, 更是一种灵魂的净化剂。在慢慢的练习舞蹈中, 人们的身心发生了改变, 在离开工作岗位以后, 许多人闷在家里无所事事, 心理健康每况愈下, 所以中老年人不仅要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也很重要。经历了曾经沧海, 经历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所以在现实生活里有不顺心与烦恼。因此在舞蹈教学中要充分调动他们的内在情感, 使其完全融入到舞蹈之中, 达到身临其境、如在画中一般的情感与体验。舞蹈要与生活现实相接近, 将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和理解在舞蹈反映出来, 做到形神合一, 实现身体、气息、内心感情的高度统一。让他们尽情地享受舞蹈带来的晚年生活, 让他们在舞蹈中忘记失意和烦恼, 在舞蹈中释放压抑的心情。通过不断锻炼, 他们受挫的内心渐渐得以复原, 紧张的心理慢慢地放松, 心灵愉悦, 延年益寿。在舞蹈中抒发情感、交流感情、活泼身心、改善心境, 在舞蹈中情感升华, 在舞蹈中陶冶性情, 在舞蹈中焕发精神。通过学习舞蹈把内在的人格美、精神美和道德情操美, 与外在形体美统一起来, 达到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目的, 使中老年人更加热爱生活, 具有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创新舞蹈教育的艺术氛围
群众舞蹈形象的情景交融及艺术特写与描绘, 让群众在一个不受限制的环境中得到艺术想象的空间, 进而不断增强审美感受, 并不断洗涤灵魂。舞蹈讲究意境, 意境强就更容易使观众接受, 进而在很多场合大量地使用或演出。因此, 作为文化馆的舞蹈老师, 不仅要教会学员舞蹈的基本动作, 还要为其注入生命力, 让他们能够在一种享受的氛围之中不断前进。舞蹈一旦有了生命力, 观众的视觉将更加强烈。音乐选择在舞蹈中十分重要, 舞蹈的节奏配上和谐的韵律, 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乐享其中的感受, 没有了音乐的衬托, 舞蹈动作就显得呆板无趣, 在艺术表演上也显得空洞。音乐选择要与舞蹈构思相一致, 不仅舞蹈要让学员们学会, 还要他们懂得音乐的节奏, 音乐不需要太高雅、太深奥, 相得益彰就好。音乐可以是完整的一曲, 也可以是部分片段的剪辑。有了音乐还要激发舞蹈者的激情, 虽然音乐可以激发人的激情, 但并不是全部, 要想把人的激情全部释放出来, 还要运用一定的方法。本人认为可从两方面着手, 一是技术性, 主要由指导老师来完成;二是情感性, 需要适当的引导与想象。舞蹈老师要善于提出建议, 帮助学员们更接近所选择的主题, 还要鼓励他们即兴练习, 在探索中不断找感觉, 从内心深入激发一种对舞蹈的追求, 对舞蹈的狂热, 向舞蹈教育的最高境界迈入。有了激情, 才能达到娱人娱己的效果。
结语
作为一名舞蹈艺术老师, 身感教学之艰辛, 就像普通教育一样, 教学方法要因地制宜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同时文化馆舞蹈教学难度更大, 因为大部分是中老年群体, 他们的舞蹈基础薄弱, 所以在教学之中不仅讲方法, 还要有循序渐进的手段, 只有这样, 才能使教学有效。
参考文献
[1]包莉.关于舞蹈教学规范化问题的研究与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 2012, (23) :221.
[2]郝小利.浅谈舞蹈教学中美感的训练[J].民营科技, 2010, (08) :91.
文化馆舞蹈教学 篇8
舞蹈文化在民间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我们已经逐渐认识到民间舞蹈文化在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影响, 因此在进行民间舞蹈教学时, 不仅应该认识到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也应该对其进行相应改革。
民间舞蹈文化教学不仅包括舞蹈知识以及专项训练也包括相应的文化史以及专业理论性课程。这两方面训练通过主修课程以及公共课程体现, 从整体上看, 在教学过程中涵盖了民间舞蹈文化的基础性知识, 在课程设置上也具有重点性, 然而从民间文化语境的范围来看, 其中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1.内容模式化
从表面上看, 我国舞蹈文化教学课程设置得十分合理, 然而据统计, 中国民族民间的舞蹈文化在基础知识以及主修课程中所占的课程比例十分少, 不足百分之十。由于民间舞蹈种类十分多, 因此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相较于芭蕾舞、现代舞、外国民族民间舞而言在授课时间、授课内容要少得多。
2.教育面狭窄
我国民间舞蹈教学的教育面十分狭窄, 很多教学内容已经陷入模式化、条块化的弊端中。教师在教学中按照规范化的思维模式进行课程传授, 在民间舞蹈知识传播中除了藏族舞、秧歌舞、蒙古舞、花灯舞等已不再有新的形式出现, 从而导致学生在认识上的短缺、在知识扩充上的匮乏。
3.舞蹈教学的规范化
民间舞蹈教学的教学者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 按照一定的模式与规范进行教学, 在教学内容上陷入了模式化的怪圈, 在教学方法与内容上没有创新意识, 从而使舞蹈文化知识与实际应用脱节开来, 不利于民间舞蹈教学的发展与进步。
4.舞蹈文化教学内容空洞化
教育者在进行民间舞蹈教学的过程中, 未对民间舞蹈文化的相关知识进行考证, 仅仅依靠教科书或者是部分资料进行传授, 从而使传授的知识具有空洞性。部分教师在进行知识传播的过程中, 脱离了民间与民族的范围, 而是用相关的内容进行填充, 从而失去了民间舞蹈教学的文化意义, 不利于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播与教学。
我国民间舞蹈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要想实现民间舞蹈文化与民间舞蹈教学的有机结合, 就必须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
民间舞蹈文化与民间舞蹈教学之间的关系
民间舞蹈文化与民间舞蹈教学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 共同促进的, 民间舞蹈文化既需要通过民间舞蹈教学来体现, 也需要通过民间舞蹈文化来充实, 其既是对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 也是对我国民族舞蹈文化的再创造。
民俗文化的精神、物质文化观的产生是在生活、生产过程中形成的, 由于其具有强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增强民族认同感等功能, 因此具有普遍性与传承性的特征。
舞蹈作为文化的载体, 继承了民俗文化的精神与风格, 有利于对其进行发扬与扩大, 因此民间舞蹈教学通过体现地区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从而传承发扬民间舞蹈文化, 促进民间艺术的发展与进步。
1.对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
民间舞蹈教学是对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 其既是一种历史的载体、一种文化的传承, 也是一种个人表现力、创造力的体现。
教师通过传授某一舞蹈动作时, 必须对此动作的背景、当地民俗习惯、社会、地理环境进行讲解, 让学生在训练中展开想象力与探索力, 从自我领悟中再现舞蹈文化的价值。
2.对民间舞蹈风格的保持
民间舞蹈的风格具有地域性的特点, 多样化的形式, 因此在进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 既要进行民间采风, 也要利用艺术处理方法进行再创造。
民间舞蹈教学是保持民间舞蹈文化的重要形式, 其通过表现力体现民间舞蹈的特殊性, 并通过动作组合、韵律舞动来体现沉淀在文化中的历史因素, 因此在进行民间舞蹈教学实践过程中, 应该在传授民间舞蹈文化的基础上渗透不同地域民族舞蹈的风格, 从而使民间舞蹈文化与民间舞蹈教学更加融合。
3.对民间舞蹈文化的升华
民间舞蹈教学的基础是民间舞蹈文化, 因此其既是生活与艺术的结合体, 又是对生活的升华, 是情感的创造与表现。
要想理解民间舞蹈的形态, 就必须对隐藏在其中的民间舞蹈文化有所了解, 并把握其中的文化内涵, 在体现舞蹈境界的过程中进行对民间舞蹈文化的升华。
4.民间舞蹈动作源于民间舞蹈文化
舞蹈动作的产生建立于情感的表达、民俗文化、生活习惯等基础上, 其是艺术与生活的结合体, 因此民间舞蹈动作的产生源于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不同民族的舞蹈动作体现了不同民族在不同阶段发展的不同形态, 其来源于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播, 具有地域性以及民族性的特点。
5.舞蹈教学植根于民间舞蹈文化
舞蹈教学深深植根于民间舞蹈文化, 舞蹈教学通过采集民间舞蹈动作, 从而经过艺术的加工使其成为具有审美性与观赏性的民间舞蹈, 增强与扩大了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播性, 对于文化的传承具有深远的意义。
民间舞蹈文化与民间舞蹈教学进行有机结合的改进方法
民间舞蹈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到深的过程, 因此教师在授课时, 不仅需要加强学生的基本功训练、提高学生对民间舞蹈基础知识的了解, 还需要对民间舞蹈文化的渊源与动作规范进行阐述, 从而培养学生理解知识的能力以及自我创新的能力。
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民族文化风格, 因此在进行民间舞蹈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民族、民间文化背景进行了解, 对不同的舞蹈风格进行对比把握, 采用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实际了解不同民族舞蹈的韵味, 从而受到感染, 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
1.教学方法的改进
⑴模仿性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重视学生的模仿能力, 通过播放视频、讲解民间舞蹈动作让学生体会相关课程的舞蹈形态, 然后辅以民间舞蹈风格特征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 可以采用先进技术手段、采用直观、有趣的教学方法创建真实的教学情境, 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领悟力。
⑵重视表现力。表现力是情感、文化以及历史融合的体现, 其是一种张力也是一种背景的浓缩,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要想体现民间舞蹈文化的历史沧桑感、抒情柔美感以及亘古不息的融合感就必须提高学生舞蹈训练中的表现力, 通过眼神、动作以及情感的爆发从而赋予民间舞蹈不同的文化价值。
⑶分类教学。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风格特点,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 例如某些学生身材纤细, 具有骨感美, 便可以重点培养学习傣族舞蹈, 某些学生带有粗犷气质, 便可以学习蒙族民间舞蹈, 通过对学生特点的培养, 从而体现民间舞蹈文化。
⑷知识传授。民间舞蹈文化博大精深, 教师在传授舞蹈文化的过程中, 还应该重视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 对节奏感的把握, 以及对民族语言的认知。众所周知, 音乐与舞蹈是世界六大艺术分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应该采用直观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音乐的引领下领悟舞蹈文化的内涵, 通过成语提示理解舞蹈动作, 从而把握所学知识, 拓宽知识面。
⑸风俗民情的渗透。风俗民情是时间舞蹈文化的特点, 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不仅应该重视学生在舞蹈动作分解与组合的领悟上, 也应该重视学生对舞蹈文化风格背景、民族风情的理解, 通过其对当地文化的了解, 从而展示出自身的独特风格。
2.实践活动的渗透
教师在进行文化知识传播、形体训练的基础上, 还可以通过采风活动让学生进行课外实践。通过感悟不同的文化氛围从而增强对民间舞蹈文化的了解。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文化知识的交流、沟通, 既丰富了相关素材也传承了民间舞蹈。
3.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与修养
为了培养学生对民间舞蹈领悟的综合能力, 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 通过增强自身的经验、文化素养, 掌握不同的文化知识与舞蹈风格从而提高教学的能力, 通过自身能力的提高间接感染学生, 使其在模仿与想象中领悟民间舞蹈文化。
4.课程安排合理化
要想使民间舞蹈文化与民间舞蹈教学进行有机结合, 必须合理安排课程。根据学生的不同风格特点安排相关课程内容, 重点培养学生对舞蹈动作的了解以及其在实践过程中动作规范性、准确性、表现力、模仿性。
在培养学生形体动作的同时, 向学生灌输基础知识文化, 使其在实践的基础上领悟舞蹈文化知识。
当学生对民间舞蹈文化知识具有初步了解及能够熟练掌握相关形体动作时, 分科目教授不同民族的民间舞蹈, 从而扩展学生对民间舞蹈文化认识的知识面, 通过理论性、背景文化与实践练习的结合, 从而在有限时间内合理安排课时, 提高教学质量, 创造教学价值。
在文化知识的教学中, 不仅要介绍当地的风俗民情以及地理环境也应该介绍当地民俗、人文特点, 通过对当地习俗、人物性格的了解揣摩舞蹈角色的灵动性, 从而在民间舞蹈文化的基础上对舞蹈教学进行创新。
结语
民间舞蹈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是一种文化沉淀, 又是一种精神文明的再现, 因此在进行民间舞蹈教学的过程中, 要重视情感与知识的融合, 强调文化与表现的融合。本文通过对民间舞蹈教学中的舞蹈文化现状进行剖析, 从而通过探讨民间舞蹈文化与民间舞蹈教学之间的关系, 使民间舞蹈文化与民间舞蹈教学进行有机结合,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舞者的综合素质, 创造了舞蹈文化的现代文明。
参考文献
[1]裴亚建.论舞蹈教学中民间舞蹈的“风格性”[D].山东师范大学, 2008.
[2]黄静.民间舞蹈教学的规范性思考[J].大众文艺, 2009, (15) :208.
[3]李泽华.浅谈民间舞蹈文化与民间舞蹈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J].大众文艺, 2012, (4) :272.
[4]苏京.把民族文化渗透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27 (5) :136-137.
[5]徐文静.优化民间舞蹈教学的探索与分析[J].大众文艺, 2009, (20) :165.
[6]马琳.立足本土文化, 传承民族精髓——羌族民间舞蹈教学的思考[J].四川戏剧, 2012, (3) :139-141.
[7]黄东慧.浅析提升民间舞蹈教学的良好途径[J].神州, 2012, (6) :36-37.
文化馆舞蹈教学 篇9
一、民族舞蹈教学的基本元素
民族舞蹈教学在现代艺术体系中是重要的构成部分, 那么从其教学元素构成来看, 它主要包含有三方面, 即基本规律、基本动作以及基本表现方法。这三个方面是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 这也是保持民族舞蹈自身特色的必需。
1. 基本规律
在进行民族舞蹈教学时, 必须要严格按照舞蹈表现的基本规律进行。在实际教学中, 要按照循序渐进, 逐层深入的原则, 采用案例教学法, 尽可能的表现出民族特色文化,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不同的民族具有各自不同的民族舞蹈, 但是以肢体语言来表达民族生产和生活却是共有的现象, 也是最基本规律, 它是在人们思维层面形成的一种基本遵循, 对于舞蹈教学来说, 就要依据这一规律, 让学者掌握舞蹈表现的这一规律, 而且还要把这一规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这与规律自身的性质有关, 它需要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渗透, 不能一蹴而就。
2. 基本动作
作为民族舞蹈表现的重要元素, 它是所有舞蹈表现都离不开的一种元素, 不同民族的舞蹈表现具有不同的形式、不同的风格和内涵, 但是这些都是对舞蹈基本动作进行合理的编排和运用实现的, 对于学者来说, 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本功, 并且有合理的运用, 才可以尽善尽美的表现出舞蹈的美态和内涵。此外, 在舞蹈教学中, 传授者也要将这一元素作为重点来讲解和示范, 每一个细节动作都要做到茎细标准、准确无误, 从而使学者真正领悟到舞蹈的基本要领, 掌握各个动作的标准性, 提高舞蹈表现水平1。
3. 表现方法
民族舞蹈的表现方法多种多样, 而且这也因为民族的不同而体现出差异性特征,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舞蹈在表现手法上都各有特色。对于传授者来说, 就要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基本规律、科学标准的进行动作示范, 以不同的表现方法来表达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以及不同形式舞蹈的内涵, 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保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不断的多次练习, 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舞蹈的魅力, 进而全面掌握舞蹈表现的不同方法、不同风格以及不同特色, 对于不同类型和不同风格的民族舞蹈都可以灵活表现。
二、民族舞蹈教学和地域文化特色的结合
上述提到, 学者在学习民族舞蹈时, 必须要掌握舞蹈的三方面要素, 具备扎实的功底, 但是, 具体的教学还需要进行不断的创新, 不能停留在现有的内容上, 要对现有的内容和教学元素进行充实, 这就离不开地域文化的支持, 民族舞蹈要实现新的发展就必须要有地域文化的注入, 要在地域文化中创造出舞蹈新的增长点, 同时也需要对表现形式和表现风格等进行丰富和创新, 完美的表现出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民族舞蹈。
1. 重视地方的自然文化和特色文化
我国的疆域辽阔, 不同地区由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等的差异, 导致在民族舞蹈的表现上呈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2。例如我国东北地区的长白文化、华南地区的岭南文化以及西北地区的黄土高原文化等等, 这些地区的民族舞蹈不论是表现风格、表现形式以及表现内容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差异, 那么从这方面来讲, 民族舞蹈要实现新的发展, 融入地方文化特色, 就要牢牢把握住不同地域的自然文化特征, 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丰富, 从而使其更具有时代性、地域性和内涵性, 学者才可以全面完美的表现出民族舞蹈的自身魅力。
2. 关注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
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很多是由民风民俗表现出来的,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不同地域的民族在生产、生活以及语言表达上都有浓郁的地域性特征, 那么民族舞蹈教学要实现和地域文化的有机融合, 就必须对地域文化有深层次的挖掘, 对民风民俗有了解和掌握, 对肢体语言起到丰富作用。第一, 对历史因素的融入, 实现中华民族最基本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的相一致;第二, 对时尚因素的融入, 把时尚因素进行灵活运行, 把流行元素融入到肢体语言中, 提高舞蹈教学的活力;第三, 对现实元素的融入, 贴近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 从实际入手, 实现内容和时代气息的相结合;第四, 融合情感元素, 民族舞蹈的内涵很多是由情感来传达出的, 只有与人们的心理和精神相切合, 才可以使舞蹈表现更具有打动人的力量。
3. 地区的特色和风格运用
民族舞蹈教学要突出地域文化的特色所在, 实现和地域文化的有机融合, 就必须要立足于地区的特色和风格之上3。例如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原生态舞蹈表现, 从这舞蹈中可以体会出原始的生命态度, 它所表达的韧性光辉独具特色, 从中散发着一种巨大的自然能量。人类学家认为, 舞蹈的出现是随着人类的诞生而衍生出的, 它和人类一样古老, 舞蹈所具有的最原始特质在西南少数民族的原生态舞蹈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它所体现的是天人合一, 人与自然的和谐性, 而它的舞蹈表现内容又是极具有生活化特征的, 说明了舞蹈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构成部分。那么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 由于地区文化的不同, 最后所衍生出的民族舞动内涵也是不一样的, 对于民族舞蹈教学来说, 要实现新形势下的发展创新, 就必须贴近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表现出当地人们的心声, 从而起到引领文化发展的作用, 形成地区特色的文化价值观。也只有这样, 所培养出的民族舞蹈人才才更具备有表现出地区文化的基本素质, 民族的舞蹈才可以真实完整的展现。
三、总结
民族舞蹈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 它所呈现出的地域差异性和独特性与民族的文化内涵密切相关。在当前新形势下, 对于民族舞蹈教学来说, 要实现和地域文化特色的有机统一, 就必须要在把握教学基本元素的基础上, 深入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形式和文化内涵, 不断丰富舞蹈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 促使学者可以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民族舞蹈的内涵。
注释
11.黄秋野.民族舞蹈教学要融入地域文化特色[J].通俗歌曲, 2015 (01) :93-94.
22 .金欢.地域特色文化与高校学前教育舞蹈教学融合策略分析[J].青春岁月, 2015 (11) :118.
文化馆舞蹈教学 篇10
一、从朝鲜族舞蹈的体态动律中体现民族舞蹈文化在舞蹈教学中的作用
我国境内的朝鲜族居住在东北三省各地, 主要居住在长白山脚下, 以从事稻田种植为主。厚重的民族意识、“白色”的图腾观念, 加上长期的战乱和长久的民族压抑, 营造出朝鲜族舞蹈独特的文化氛围, 形成了独特的体态特点, 尤其是女性舞蹈, 体态的基本要求是:收腹、收臂、稍含胸、肩下垂。基本手型是:食指中指自然伸直, 无名指自然微屈, 大拇指接近中指。脚型是:稍绷脚背、勾脚趾。这与朝鲜族有着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审美观有关, 朝鲜族人民擅长种植水稻, 在水田里劳动时, 总是缓慢而小心地移动脚步, 这就是朝鲜民间舞蹈基本规格与体态, 表现其沉稳含蓄、典雅内敛、温柔恬静的鲜明特征。朝鲜族人民有崇尚鹤的审美观念, 视鹤为吉祥、长寿的象征, 因此在舞蹈中有大量的模仿鹤的动作, 如鹤步柳手、鹤飞翔等。用来表现朝鲜族人民纯洁、高尚、典雅的审美情趣和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
然而对于许多新接触朝鲜舞蹈的学生而言, 在做动作的过程中, 总是产生对朝鲜舞蹈为什么是这样的基本体态而感到疑惑, 他们对这种体态的由来全然不知, 只是单一纯粹的模仿老师的体态, 久而久之在舞蹈动作中很容易忽略体态的表现力, 因而失去了朝鲜族舞蹈的独特风格特点。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先对学生讲述体态的形成原因及民族文化背景, 启发学生是非常重要的。
二、从朝鲜族舞蹈的风格韵律中体现民族舞蹈文化在舞蹈教学中的作用
朝鲜族舞蹈是高职院校舞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学生最难学习的舞种, 特别是内在的风格韵律是教学难点所在, 也是学生们最难把握的教学环节。朝鲜族舞蹈的风格特点是含蓄、沉稳、内敛、典雅, 讲究用内在的气息带动肢体的动作, 而且这种内在的韵律贯穿整个舞蹈动作的过程中。在实际的教学中, 学生们对这种心理状态理解不深, 只是尽力做外在的舞蹈动作, 而无法表现其朝鲜族舞蹈动作的独特韵律, 反映朝鲜人民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因此, 在朝鲜族舞蹈教学中, 运用朝鲜族的历史文化背景、民族思想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每个民族都有着浓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朝鲜族人民在长久的历史中多次遭受到外族的侵略, 抗击敌寇的斗争层出不穷。共同抵抗外来敌寇的斗争中使全族民众空前团结, 体映朝鲜人民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另外, 中国儒家文化的传入, 也使得朝鲜族人民崇尚“礼、孝、义”的儒家思想道德观念, 形成朝鲜族人民礼仪、含蓄、内敛的性格特征。
只有让这种历史文化背景、民族思想观念在学生头脑中扎根发芽, 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朝鲜族舞蹈, 达到动作的要求, 准确地跳朝鲜族舞蹈含蓄、沉稳、内敛、典雅的风格特点, 因此说民族舞蹈文化在朝鲜族舞蹈的风格韵律掌握中也显得尤为重要。
三、从朝鲜族舞蹈的种类划分中体现民族舞蹈文化在舞蹈教学中的作用
在民间舞蹈实践教学中, 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动作特点, 这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息息相关, 是由本民族的宗教信仰、图腾崇拜、审美情趣的观念所定。能歌善舞的朝鲜人民, 无论是过年过节、家庭聚会、喜庆丰收, 还是祭拜祖先, 男女老少都会伴随着沉稳的的鼓点和悠扬的伽倻琴声翩翩起舞。长期以来朝鲜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极富艺术性的舞蹈形式, 形成了自己的舞蹈种类。
以风俗为前提的民俗舞蹈, 来源于庶民时期民间风俗的各种文化活动, 可以说是最典型最能反映朝鲜族人民性格情趣的舞蹈形式。有反映农耕生活特征的农乐舞;有用来揭露和讽刺统治者丑恶面目的的假面舞;有民众自娱自乐的即兴舞, 配合着音乐节奏即兴跳舞。
以反映王室生活的宫廷舞蹈, 大约在高丽时代中期, 以表现王室的娱乐活动, 在舞蹈中运用象征性的道具、华丽的服饰以及特殊的音乐。当今的《刀舞》就是由《剑器舞》发展演变而成;《牙拍舞》也是由宫廷流传到民间, 整理发展到今日的《牙拍舞》。虽然朝鲜族舞蹈发展至今已经非常完善和系统, 但是在舞蹈的体态、动作、风格特点及道具运用上都有宫廷舞蹈的痕迹, 是积极的传承与发展。
民间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 它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 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朝鲜族舞蹈是在东北典型农耕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 以稻田劳动为主, 用自己的舞蹈动作和思想感情来表现劳动生活, 反映不同的民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化背景、审美情趣、图腾膜拜、宗教信仰、民族精神等历史文化内涵, 期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和谐安宁的社会生活。舞蹈形式丰富多样, 舞蹈种类流传久远, 舞蹈风格含蓄、典雅、沉稳, 是我国舞蹈艺术宝库中的一支奇葩。只有让学生深刻的了解到朝鲜族舞蹈在不同背景下形成的不同种类, 加深学生的理解, 使之能更好的表现朝鲜族舞蹈的思想。
通过以上对朝鲜族舞蹈文化的潜在认识, 我们更深的了解了朝鲜族人民在历史背景、生活地域、传统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特点及产生的民族舞蹈文化, 分析了这些民族舞蹈文化特点在舞蹈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加强民族舞蹈文化的熏染、渗透和启发, 使学生在模仿学习的基础上, 把握民族特有的风格特点、内心情感, 最大程度学好朝鲜族舞蹈。因此说只有让学生充分了解体会朝鲜族舞蹈文化内涵, 才能更好地学习表现朝鲜族舞蹈, 可见舞蹈文化在课堂教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潘志涛主编《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上海音乐出版社
[2].吕艺生《舞蹈教育学》上海音乐出版社
文化馆舞蹈教学 篇11
【关键词】蒙古族 舞蹈教学 草原文化
蒙古族是我国历史比较悠久的一个少数民族,因为蒙古族长时间生活在广阔草原上,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所以使得蒙古族人民的舞蹈艺术具有一定游牧民族特征,他们的舞蹈和这种游牧生活方式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将游牧民族自身民族个性以及风格直接反映出来。舞蹈教学对蒙古族舞蹈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在设置具体舞蹈教学内容的时候,应该将草原文化当做基础条件,对教材内容体系进行合理的分类,从而使其舞蹈样式更加丰富,将草原文化所具有的深邃性以及广博性充分彰显出来。
1草原文化主要特性
①崇尚自然:蒙古族草原文化主要是基于游牧生产方式的一种文化形态[1]。将该类生产方式当做主要生计的蒙古族人民,把人当作自然里面的一部分,同时十分敬仰自然万物,草原文化核心行为准则以及价值尺度就是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②践行自由:人类自身就是具备向往自由的天性,同时也是人类社会一起追求的目标。而蒙古族逐水草而居的生产以及生活方式给他们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生活空间以及自由环境,最终形成了一种比较自由的民族性格以及民族文化。蒙古族不仅追求精神自由,同时追求生活方式的自由。③英雄崇拜:蒙古族敬仰英雄,追求的是英雄精神,这属于中华民族的一种优秀传统以及价值取向。蒙古族人民大部分都崇尚英雄,敬仰英雄精神,将效法英雄作为主要价值追求。
2草原文化给蒙古族舞蹈造成的影响
我国蒙古草原拥有波状高原地貌,其中包含有湖泊、沙漠以及滩地和河套,生态环境非常复杂恶劣,导致先民们迫切的生存需求以及很难满足该需求的外部环境出现了强烈反差,同时也使其其必须驾驭以及征服该类生态环境,最终造就了蒙古族独特的突出自我、充满活力以及自立自强的精神和性格,所以蒙古族舞蹈里面很多元素都将这种壮美、刚劲以及雄健的审美特点和精神充分体现出来了。除此之外,由于大部分蒙古族舞蹈都属于草原生活以及牧业生产过程中各种日常动作的一种艺术化以及符号化,所以其具有非常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以及文化气息。
3 结合了草原文化特性的蒙古族舞蹈具体教学内容
3.1崇尚自然并且重视生态(即崇尚自然以及生活类的舞蹈)
在草原自然生態环境里面,草原文化应运而生,草原文化包含有工业文化形态、采集和狩猎文化形态、农耕文化形态以及游牧文化形态等。其中草原上的所有自然物体均为蒙古人民的审美对象。所以,蒙古族舞蹈里面包含不少再现生活、崇尚自然以及模拟生态的形式。比如,有模仿天鹅形态、模仿雄鹰以及模仿苍狼的舞蹈;也包含以马精神为主的“马步”以及“马舞”;同时还包括受到生活启发而创造的盅碗舞以及筷子舞等。对蒙古族舞蹈具体教学内容进行设置的时候,推崇自然以及生活类的舞蹈主要有:安代舞、盅碗舞、马舞以及节日婚礼舞 、盘子舞等[2]。
3.2崇尚祖先并且重视传承(即表现原始生活以及宗教类舞蹈)
由于蒙古族生活环境非常恶劣,所以蒙古人民大多崇拜自然万物,并且崇拜先祖以及英雄,不仅希望得到祖先护佑,同时希望自己也具备前辈英雄所具有的勇气以及力量。由于受到以前常年征战历史的影响,所以蒙古族具有英勇无畏以及豁达的独特民族性格。蒙古族舞蹈里面也融入以及体现了该类精神以及气质。部分蒙古族舞蹈是和民族宗教流传共同发展的,因此蒙古族舞蹈所具有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宗教色彩。其中查玛舞就是该类舞蹈的一种典型代表。
3.3兼容并蓄并且多元合一(即风格性民俗舞蹈)
草原文化形成过程中,蒙古族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蒙古人民具有自由开放的生活态度以及包容的胸怀,和附近不同地域以及不同民族之间和谐相处,所以创造出了很多多元合一以及兼容并蓄的相应草原文化。和各个民族以及地域人之间相融合的时候,蒙古族舞蹈样式也会产生交融以及比较相似的风格,可是依然存在草原文化特点。所以,编制蒙古族舞蹈具体教材内容的过程中,能够收罗一些代表性比较强的包含各种地域风格的相应舞蹈,和同样在草原文化影响下产生的别的民族代表性比较强的舞蹈,比如布里亚特民间舞以及达斡尔代表性比较强的舞蹈等。
3.4践行开放以及和现代文明同步(即时代感比较强的表现型舞蹈)
不可违背的一个艺术发展规律就是不断的变革以及创新,其中蒙古族舞蹈也必须遵循这一发展趋势,有效结合传统以及现代,往多元化方向发展。大力弘扬本民族自身传统舞蹈文化的过程中,还应该借鉴并且融合国内外不同民族舞蹈文化,提升蒙古舞蹈对时代适应力以及应变力。所以,编制蒙古族舞蹈具体教学内容的时候,应该选择一些时代感以及现代感比较强的表现型舞蹈。其中包含有经艺术加工的相应蒙古族舞蹈,主要有《狼图腾》、《蒙古人》以及《奔腾》等比较经典的剧目以及教学组合。
结束语
草原文化非常博大精深,受到其影响的相应艺术形式在实际发展中必须特别重视文化整体感 ,蒙古舞蹈也是一样的。一个民族的舞蹈教育肩负着传承以及发扬其民族舞蹈文化并且继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所以,教材内容的设置以及采用的教学模式均会对这一民族舞蹈的继承以及有效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继承以及革新具有辩证统一性,在对舞蹈教学体系进行革新过程中,应该着重关注其延续性以及整体性,从而让其通过舞蹈形式有效承载草原文化里面的精髓,将草原文化所具有的深刻内涵充分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郭宇霞.求于和谐 得以完美——蒙古族舞蹈与伴奏音乐的完美结合之探索[J].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2,(3):128-129.
文化馆舞蹈教学 篇12
众所周知要想真正学会, 学懂一门第二语言, 就不仅仅要学习该语言的本体知识, 还要学习该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知识, 称为“目的语文化”或“第二文化”。中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其自身代表的特色文化。中国的文化由这56种文化共同构成。蒙古族文化就是其中的一种。中国的大部分蒙古族人民聚居在中国北部辽阔的大草原上, 依山傍水, 他们以畜牧业为主。蒙古族人擅长打猎, 过着游牧民族的生活。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造就了该民族的文化历史, 而该民族的文化历史造就了蒙古族传统的舞蹈风格。并且蒙古舞的传统风格也恰恰能够体现出蒙古族文化历史以及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英国民族舞蹈学家峤安.罗松 (John Lawson) 曾经指出“民族舞蹈folk dance应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研究, 划分。民族舞蹈中每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动作都蕴含着先祖的传统意识, 人们的习惯, 嗜好, 劳动等诸多方面, 都可以从这些动作中反映出来。”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 他们是直率, 热情, 勇敢, 粗犷, 彪悍, 质朴和豪放的象征。蒙古族人民游驰在广阔的大草原上, 以蔚蓝的天空作为帐篷, 以绿绿的草地作为毡毯, 充分展现了草原儿女旺盛的生命力和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 以及他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教师应该对蒙古舞特征有全方面, 系统地认识
就蒙古舞而言, 我们对其特征的总体概括是节奏鲜明, 明快响亮, 舞步轻捷, 在一挥手, 一扬鞭、一跳跃之中体现并洋溢着蒙古族人民的直率、热情、勇敢、粗犷和剽悍的性格;同时也表现出蒙古族人民开朗豁达的和豪迈的气质, 具有强烈的艺术特色。了解这一总体特征有助于对外汉语教师概括出最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蒙古族舞蹈的动作。蒙古族人民通过对肢体的各部位的展现, 从而模仿鹰, 马等动作以及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民族舞蹈形式, 以便让人体会到那优美的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生活情形, 和策马奔腾的情景, 以及体现出他们宽广的心胸, 质朴的豪放, 热情的奔放和含蓄沉稳的游牧民的性格。一般来说, 蒙古族舞蹈可分上身韵律和腿部韵律:上身韵律为手延肘、肘延臂、臂延肩、肩延腰的弧线延展韵律, 反之是腰带动肩, 肩带动臂, 臂带动肘, 肘带动手的韵律。再看腿部韵律, 不论是碎步、平步, 还是踮步、吸腿步, 都是在“腿脚技巧”的基础上对自然中骏马和鹰的运动形式——包括节奏和动作的模拟。舞蹈中的绕圆动律、拧倾动律、横韵动律, 甚至硬肩、耸肩、柔臂、曲臂, 无不源于人在特定精神状态下与骏马, 鹰构成的有机关系——或豪迈放达, 或轻松愉快, 或紧张激烈, 或平实和谐, 或力量冲突。
蒙古族舞蹈多是歌颂大地草原, 歌颂父母亲, 歌颂青年男女的爱情, 歌颂伟大生命;同时蒙古舞也赞美勇敢, 赞美自然。
每一种民族舞蹈都有很多种类型, 由于课堂时间的原因以及我们教授舞蹈的真正目的是让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 并且认同中国文化。所以我们必须概括出几种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特征的舞蹈动作教授给留学生。我们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着手概括:
(一) .最能体现出该民族的居住环境, 气候等自然条件;
(二) .最能体现出该民族的起源, 迁移及战争;
(三) .最能体现出该民族的信仰, 所属宗教团体的舞蹈观, 人民与决策者得关系等;
(四) .最能体现出该民族与音乐, 戏曲, 文学等相关的艺术关联等等。
三、选取代表意义的舞蹈类型作为教学重点概括出几种最能体现该民族文化特征的舞蹈类型
就蒙古舞来讲, 我选取了两种不同的舞蹈形式-马舞和鹰舞, 以表现出蒙古族人民居住在辽阔的大草原上的生活环境, 和他们以马为重要交通工具的生活习性, 铿锵有力的臂膀和矫健的身姿, 以及他们热情奔放的性格。就蒙古族舞蹈语汇约定俗成的动作特点而言, 大多都源于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动作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无论做什么动作都不开蒙古舞的基本手位:大拇指向外张开, 其他四指并拢, 手尖翘起。具体来说:
(一) 鹰舞
自古以来,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就崇拜能够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的鸟类动物, 其中鹰就是他们崇拜的一种。鹰是牧民索取猎物的好帮手, 它是刚健, 粗犷, 豪迈, 奔放的象征;并且鹰还能帮助牧民除掉草地上的鼠害。因此, 蒙古族人民视鹰为神鹰, 崇尚雄鹰, 并且对雄鹰展翅翱翔的姿势有着无限的神往。他们观察鹰的生活习惯和飞翔的动作, 从中找到一些动向艺术的节奏, 以便日后编排出一系列跟鹰有关的民族舞蹈。由于蒙古族人民居住在寒冷地区, 他们在舞蹈的过程中习惯性全身肌肉收缩, 舞步重心交替频繁, 节奏欢快, 铿锵有力。
1、在模仿鹰的动作时, 我们要昂首挺胸, 神态凝重, 目光
要开阔而且深邃, 双手自然下垂, 双脚自然分开, 这是英雄的姿势。
2、我们以腰为中心, 把身体分为上部分和下部分。
上半部分需要做柔臂拉伸的动作, 即由肩带动肘, 肘带动腕, 最后又由腕带动手一节一节地做拉伸的动作并且要呈现出波浪式。同时我们还要学做拉背的动作:我们的两条胳膊由肩带动, 分别同时做抬起和落下的动作。比如说左手是落下的, 那么右手就是抬起的并靠近耳朵。在做的过程中, 要注意:因为两手是同步抬起或落下的, 那么一定会出现两胳膊呈现180度的状态, 这是拉背中最起范儿的地方;还有值得注意的是当我们胳膊抬起时, 我们的腕子是提起的;当胳膊落下时, 腕子是向下压的。做这个动作时一定要用肩带动正条胳膊, 做到柔中带刚, 这是蒙古舞的特色之一。两条胳膊的交换可在前面也可在后面, 根据教师的要求做出不同的调整。上半身的动作完毕。
3、下半身的动作是:
右脚从内而外地做拉伸运动, 不必呈现出波浪式。然后右脚落地, 左脚 (通常称为“主力腿”, 后面其来代替) 由上向下缓慢地擦地 (出) , 随后右脚猛然地单腿陡立而起, 再向后落下一小步。
4、接下来让我们把上半身和下半身的动作连起来做一遍。
双手和右腿从内而外, 富有韧性地横向无限伸展, 停三秒钟。然后右脚落下, 主力腿由上向下缓慢地擦地 (出) , 随后右脚猛然地单腿陡立而起, 左手抬起, 右手落下, 腰向左顶;在强弱快慢等不同的音乐节奏中, 连贯协调地做反复地做左右脚交替抬起落下的动作, 双手同时伴随着做顺拐的动作, 依照自己的运行路线做弧线运动。接下来右腿向后落下一小步, 然后双手叉腰耸动着。
这就是蒙古族舞蹈中体现鹰的动作中的一小部分。你是否能够体会到蒙古族人民的勇猛睿智, 粗犷, 彪悍的气质呢。
(二) 马舞
蒙古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放牧还是打猎都离不开马。蒙古族人民爱马, 因此以马为题材的舞蹈俯拾皆是。马舞主要是模仿马的各种动作形态, 创造马的生动形象, 从而体现一个民族真实的生活特征。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区别于新疆马舞。新疆的马舞是表演者腰间系着特制马形的道具 (近似汉族“跳竹马”所用道具) 边歌边舞。而我们今天所介绍的蒙古族的马舞并没有这些类似于马形的道具。我们是通过对身体的各个部位不同的展示, 以模仿马的基本形态, 更多的是表现出人们在马背上在辽阔的大草原上奔驰时的情景, 如:扬起手里马鞭让马儿奔跑。在教学过程中, 有的老师不会这种民族舞蹈, 可以找些特征明显的图片展示给学生, 以便生动活泼的教学。在学习马舞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们表现出勇敢, 豪迈, 朝气的感觉。马舞的种类很多, 因为我们教学的目的是使外国留学生了解蒙古族文化, 所以笔者挑选了一种较为典型的部介绍给大家。
1、首先我们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马是怎么奔跑的 (马的同
侧蹄为同一个方向, 也就是左侧两腿同时向后, 与此同时右侧前后腿向前伸;左右蹄的重心频繁的交替, 这就是马奔跑时的基本特征) 。这时我们就会发现, 其实我们走路的方式跟马的走路方式类似:我们的左腿代替了马的左侧两蹄, 右腿代替了马的右侧两蹄。这样一来我们就清楚地了解了马的基本特征。
2、马舞要求人的下身是在模仿马的奔跑, 上身则展示人在马上的神态。
所以在跳马舞时腰部要控制平稳, 脚下要灵活。而这些变化多端的步伐就恰恰体现出蒙古人民的勇敢和豪迈的性格。
3、准备骑马的动作:
右腿脚尖点地, 膝盖弯曲并靠近主力腿;左右手分为抬起, 位于胸前。右手离胸的距离大约为两个手腕的距离, 而左手的距离大约为4个手腕的距离。然后两手手握半空心拳状态, 这个空心拳的大小大约可以放进一个缰绳, 手腕朝下, 好比是在拽着马的缰绳, 控制着马, 时刻准备开始骑马;
4、接下来是骑马的部分, 首先我们的下肢要像马一样的奔
跑, 左右脚来回换重心并且分别抬高, 45度到90度之间 (根据不同学习者的程度而定) ;上肢的部分为:右手继续为拽缰绳式, 左手抬高到90度, 左手的食指抬起, 其他四只继续呈空心状态, 按顺时针方向往里枴甩。这就好比是你拿着马鞭让马向前进。与此同时要注意前胸微微抬起, 下巴抬起, 眼睛向远方看, 用肩带动手, 再带到腕, 最后是手。
马舞最为动人的, 最让人难忘的就是激情澎湃的英雄主义精神, 这已经成为蒙古族舞蹈艺术的一种“程式”, 具有极大的文化价值。
四、本文存在的不足:
虽然对外汉语教师可以通过舞蹈的艺术形式来教授外国人学习中国文化知识 (其优点为:可以减少不同国家间的文化冲突;最大限度地降低留学生学习汉语时的抵触心理;提高留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热情度;还可以锻炼他们的身体, 提高他们的体能, 陶冶情操等) , 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一) 舞蹈是文化的若干种继承方式之一, 并不能完全, 真实地表现出文化的全部含义。
(二) 舞蹈是一种文化的沉淀, 并不能反应出现代中国的文化气息。
(三) 对外汉语教师必须对民族舞蹈熟悉, 熟知, 甚至要达
到会跳的程度, 从而准确地了解和概括出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特征。从某种程度来说加大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压力。
五、结束语:
著名舞蹈学家莫德格玛曾经说过, “舞蹈是人体的动作艺术, 它是用人体美的动作形态来表现和反映出人们内心世界和事物内在联系的。”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通过舞蹈我们也完全可以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 一个国家的文化的内涵。正如我们上文所提到的蒙古族舞蹈和蒙古文化之间的关系:碧绿的草原, 洁白的毡房, 雪白的羊群, 悠扬的马头琴声, 美丽的蒙古族少男少女翩翩起舞, 洒脱如奔腾的骏马, 矫健如高飞的雄鹰, 优雅如高贵的白天鹅, 热情奔跑, 风格独特的蒙古舞, 浓郁的草原气质让你舞出飘逸, 脱俗, 感受柔中带刚的东方美, 感受蒙古精神, 体会中国文化。
摘要:第二语言教学包括本体知识教学和文化知识教学。由于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的会产生文化冲突。作者试图通过对文化表现形式—舞蹈的讲解来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舞蹈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是人类交际, 沟通的重要工具。即使你不会说目标语, 但当你融入到目标语舞蹈中并与之翩翩起舞时, 会深深感受到目标语的文化内涵。笔者以蒙古舞的教学为例来阐述作者的初衷—用舞蹈的形式来讲解文化知识。
关键词:文化,舞蹈,蒙古族,马,鹰,体现
参考文献
[1]、《学跳蒙古舞》大连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熊莹Rita
[2]、周萍.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组合编排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9
[3]、哈斯乌拉.蒙古族舞蹈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1999, 9.
[4]、庞志娟;论蒙古族文化与蒙古族舞蹈的特点[J];集宁师专学报;2005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