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著作权管理系统

2024-09-23

图书馆著作权管理系统(精选5篇)

图书馆著作权管理系统 篇1

一、数字图书馆及其发展

数字图书馆, 是通过信息资源转化为二进制数字编码, 进行存储、检索、并利用局域网或互联网进行流通和传播, 从而实现超越区域限制、面向最广大对象的信息共享。它既是一种信息数据的存在空间, 也是资源传播的一种全新方式。通俗地说, 数字图书馆就是虚拟的、没有围墙的图书馆, 是超大规模的、没有时空限制的、可无限扩展更新的、可以实现跨库无缝浏览与智能检索的信息中心。[1]

数字图书馆是人类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必然产物, 加快了传播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速度与广度, 突破了手写时代和印刷品载体单一的局限, 具有存储量大、更新周期短、检索便捷、声像并重、形式多样等特点, 改变了印刷型文献容易变质和自然老化的缺陷, 使图书馆业走向现代化。

近几年来, 我国数字图书馆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 国家、省市及各高校图书馆都把数字化和网络化作为本馆发展的新方式和新目标, 在向美国、欧洲等国家数字图书技术不断学习的基础上, 结合中国文献资料和受众群体的特点, 在软件设计、硬件制造、人员构成、文献布局、信息检索等各个方面不断探索, 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化图书馆体系。

二、数字图书馆的著作权问题

1.文献转化及加工中的著作权问题

数字图书馆开展网络化服务, 前提是对传统文献进行数字化形式转化和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馆藏化, 前者是实现馆藏资源数字化和网络化;后者是对网络资源进行馆藏化处理, 开展导航服务, 建立信息文献作品获取的路径。

(1) 馆藏文献数字化。

馆藏文献数字化是指图书馆将包含文字、数值、图形、图像、声音等表现形式的信息, 且以传统载体 (如纸质、磁盘、磁带) 保存的文献上传至计算机系统, 转换为由0和1组成的二进制数字编码, 在此基础上对文献进行进一步加工、存储和传输, 并在需要时把这些数字化信息还原成文字、数值、图形、图像、声音等。[2]文献被转化为数字化信息后, 可以存储在计算机系统中, 用户可以通过与局域网或互联网连接, 浏览或下载这些作品。文献数字化从技术上讲, 是一种新型“复制”行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中第1条强调《伯尔尼公约》中所规定的复制权及其例外情形, 均适用于数字环境, 尤其是以数字形式使用作品的情况。国家版权局2000年发布的《关于制作数字化制品的著作权规定》中也表明:“将已有作品制成数字化作品制品, 不论已有作品以何种形式表现和固定, 都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以下简称《著作权法》) 所称的复制行为。”

对于馆藏文献数字化, 学者普遍认为应根据《著作权法》第22条第8项“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 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之规定, 认定其属于合理使用范围, 不必取得著作权人的许可, 也不必支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 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享有的其他权利。

(2) 网络资源馆藏化。

网络资源馆藏化, 是指通过一定的网络技术将数据库提供商所制作的文献数据库与本馆链接, 指引注册用户登录本馆网络平台后, 浏览该文献数据库, 从而获取最大量的信息, 实现资源共享。网络资源馆藏化是本馆文献数字化的延伸, 突破了本馆资源所谓有限性, 扩充了传统图书馆的文献数据量。

由北京英富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研制开发的易瑞授权访问系统为国内高校图书馆普遍采用, 这一系统工具为高校图书馆与馆外电子资源的共享创造平台。[3]注册用户通过此平台登陆后即可浏览如CNKI中国博士 (硕士) 论文全文库、万方数据库等各类文献数据库。目前通过这种方式链接馆外资源, 扩充文献量是绝大多数国内高校数字图书馆的通行做法, 由此涌现出诸如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世纪超星信息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等专业从事数字图书馆建设和数字图书资源提供的社会组织。

与馆藏资源数字化相比较, 网络资源馆藏化涉及的著作权问题更为复杂和多样, 关乎作品著作权人与数据库权利人, 数据库权利人与图书馆, 图书馆与用户、数据库权利人与用户等多个权利主体, 涉及作品发表与传播、合理使用、法定许可、技术措施等多层次的法律问题。

2.信息网络传播权

《著作权法》明确规定著作权人享有信息网络传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是传统的复制类权利和传播类权利的结合, 是指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 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4]这一权利的确立从根本明确了各类作品与网络的基本法律关系, 数字图书馆、数据库权利人、用户等都应尊重著作权人这一基本权利。

《著作权法》第22条第8项规定图书馆可不必取得著作权人的许可, 也不必支付报酬而对馆藏文献进行数字化的合法性, 但这种数字化仅仅是一种甚至是一次性的复制行为, 并不必然引申出文献作品网络传播的合法性。2006年7月1日起施行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以下简称《保护条例》) 第7条规定“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 通过信息网络向本馆馆舍内服务对象提供本馆收藏的合法出版的数字作品和依法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以数字化形式复制的作品, 不向其支付报酬”。据此, 国家以行政法规的方式为图书馆文献网络化传播提供了基本法律依据, 且仍局限于向“馆舍内服务对象”传播“本馆收藏”, 并未涵盖数字图书馆作品网络传播的全部问题。

至于网络资源馆藏化则更是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体现。一般而言, 图书馆在购买数据库提供商制作的文献数据库时, 数据库中作品的著作权问题理应由数据库提供商与著作权人协商解决, 且数据库提供商及图书馆都有相应的技术手段将使用对象和使用程度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

三、数字图书馆著作权保护的制度完善

2002年5月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陈兴良诉“中国数字图书馆”侵犯其信息网络传播权一案是我国数字图书馆著作权纠纷第一案;2004年10月, 著名知识产权专家郑成思与“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著作权侵权一案则是此类纠纷不断增多的表现。两个案件均被法院判决被告停止侵害, 赔偿原告损失。一边是国内知名法律专家, 一边是数字图书馆产业引领者, 双方的正面交锋折射出当时中国数字图书馆著作权保护面临的微妙态势。

明确数字图书馆的定位。数字图书馆不同于传统的图书馆, 这种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所建立的强大信息数据库不再单纯是免费的, 因此有必要区分公益性数字图书馆与盈利性数字图书馆的法律定位。以高校、公立图书馆 (财政拨款) 建立的数字图书馆应以公益性为目的, 旨在为社会公众提供免费的文献信息服务, 或以贯彻落实各级政府特定文化、科技、农业、教育、卫生等政策而面向特定群体提供免费课程、免费文献等;以公司制所运营的收费数字图书馆则以盈利性为目的, 为注册用户、或向特定IP地址提供有偿的文献浏览、下载、检索或其他文献数据服务。目前, 我国政府在以财政资金着力支持公益性数字图书馆发展的基础上, 将盈利性数字图书馆的建立也纳入国家相关产业政策之内, 鼓励各类社会组织举办盈利性数字图书馆, 推动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是基于两类图书馆的资金投入、运行模式、存续目的的差异, 在立法上加以区别对待是十分必要的。著作权法应明文规定两类图书馆特别是公益性数字图书馆的法律地位及其条件, 在馆内外文献的使用方式、使用权限, 费用支付、许可方式、技术措施等各个方面对两者进行区别性立法。

1.重新确定合理使用与法定许可

(1) 合理使用。

合理使用是著作权法中平衡著作权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制度机制, 是指作品使用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不必征得权利人同意, 也不必向其支付报酬, 而无偿使用他人作品的行为。《著作权法》第22条第8项、《保护条例》第7条都规定了图书馆对文献作品的合理使用权, 但仍无法协调当下日益突出的数字图书馆著作权纠纷。笔者认为, 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权应以图书馆是否为公益性或盈利性来区分。公益性图书馆应享有明确的合理使用权, 对各类馆藏文献均可自由的进行数字化并通过本馆网络平台进行免费传播, 这一点也符合《保护条例》第7条中图书馆“不得直接或者间接获得经济利益”的要求。而对如超星数字图书馆、万方数据库等盈利性数字图书馆来说, 则应充分考虑作品的权利保护现状:对已超过保护期限, 进入公有领域的作品, 可依法进行数字化并进行网络传播;对尚处在保护期内的作品, 则应在取得著作权人同意并支付报酬的情况下方可进行数字化和网络传播。

必须明确的是, 公益性数字图书馆在使用他人作品并进行网络传播时必须在“合理”的界限内:一是明确使用人范围。以IP地址、用户注册、账号授权等方式限定使用对象, 确保数字图书馆所有文献作品只为学术研究、教育事业等公益性目的服务;二是以技术措施限制同时浏览和复制人数。针对数字作品的无限浏览和复制的可能性, 数字图书馆应采用适当的技术手段限制同时浏览或下载的用户数和次数, 防止用户超出个人使用范围无限制浏览或下载作品而侵害著作权人利益。

(2) 法定许可。

获得授权是他人作品使用的合法前提, 而法定许可是根据法律规定, 使用人可以不经著作权人同意而使用已经发表的作品, 但应尊重权利人获得报酬的权利及其他权利的制度。《著作权法》和《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并没有规定数字图书馆享有法定许可权, 对此有学者主张著作权法应明确赋予数字图书馆法定许可权, 来兼顾权利人和使用人的平衡。[5]

笔者以为, 法定许可制度并不改变“先许可, 后使用”的原则, 数字图书馆是否必然享有法定许可权, 仍应取决于其公益性或盈利性属性。公益性数字图书馆作为国家文化科技传播的主要主体, 理应获得法定许可权, 对于馆藏外作品, 可未经著作权人同意而数字化和网络化, 但应向其支付报酬;而对于盈利性数字图书馆来说, 若直接赋予其法定许可权则对著作权人显失公平, 不利于鼓励创作, 因此这类数字图书馆在使用作品前应取得著作权人明确授权, 并支付报酬。

2.发挥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作用, 引入授权要约机制

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主要有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中国版权保护协会、中国文字作品著作权协会等, 有学者提出要建立专门的数字版权集体管理机构, 有重复设立之嫌。不同的作品内容和表现形式、载体不同, 都不必然影响权利人授权模式。发挥好上述著作权管理机构的作用, 使越来越多的数字图书馆与这些集体管理机构统一协商取得授权, 统一支付版权使用费, 有效解决海量作品著作权的许可与付费问题, 避免单一协商和付费的低效率和高成本。

2004年9月一本名为《最后一根稻草》的书出版发行, 作者钟洪奇在书中公开声明:任何个人或单位均可在满足以下条件时使用该书, ……。”这种权利人在图书中直接刊载著作权声明, 使用者只要接受上述条件, 即可自动达成与著作权人的授权协议, 并按照约定的方式合法使用本作品的授权方式被称为授权要约。授权要约为信息技术快速传播的当前社会提供了更为快捷、灵活的著作权许可途径, 降低了数字图书馆作品使用的门槛, 促进了作品的广泛传播;明确了数字图书馆的交易对象和交易条件, 减少了交易成本, 节约了交易时间, 提高了交易效率。[6]

对于数字图书馆而言, 授权要约只有与集体管理制度相结合, 才能更好的满足数字图书馆及其用户对海量信息的需求。鉴于授权要约完全符合我国《合同法》第14条中对“要约”条件的要求, 立法者应重点考虑网络时代的背景下, 在著作权法中需明确授权要约及其内容, 并于著作权集体管理规范中鼓励集体管理机构建立授权要约的具体操作规程, 以期在实现作品传播的基础上, 又使著作权人利益免受非法侵害。

完善数字图书馆的法律规制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关系到作者、出版界、图书馆界、数据库提供商、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等各方面的利益。实现既充分保护著作权人合法利益、鼓励创作创新, 又维护公众利益, 促进社会发展的双重目的, 需要从立法、司法、执法等各个环节入手。同时, 我们每一位公民、机构特别是图书馆界及其从业人员要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在公私利益兼顾的基础上发展我们的数字图书馆事业。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数字图书馆[EB/OL] (2011-10-15) .ht-tp://baike.baidu.com/view/8181.htm.

[2]郭卫华.网络中的法律问题及其对策[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1:4-5.

[3]参见北京英富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官方网站[EB/OL] (2011-10-18) .http://www.infcn.com.cn/.

[4]《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26条增加了有关"表演或者录音录像制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

[5]北京大学饶戈平教授、中国社科院张平教授、上海大学陶鑫良教授等均持类似观点.

[6]朱娜娜, 马海群.授权要约在数字图书馆中的适用性探究及著作权制度效率改进[J].情报资料工作, 2009, (5) :73-74.

图书馆著作权管理系统 篇2

摘 要: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过程中,数字资源建设是最基础的工作。随着著作权法的日益完善,著作权问题日益突显。本文从数字资源建设的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了与著作权相关的问题并探讨了规避侵权风险的对策。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09)04-0073-03

1 引言

所谓“信息手段革命”,是指数字技术所引发的信息传输手段的革命性汇流。信息传输手段的真实含义在于内容,数字技术拆除了各种传媒之间的传统壁垒,使之成为统一载体的同时,也极大的刺激了对“信息内容”的需求,引发了内容革命以及资源整合浪潮。于是,作为信息时代网络内容的一种主要的和有效的组织形式,数字图书馆应运而生。

网络与许多新生事物一样,在发展之初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无论在技术上还是管理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给图书馆有效利用信息资源带来了威胁。网络环境下信息的存储、传播和利用等都与传统信息截然不同,知识产权的无行性更加明显,地域性更加淡化,时间性和专有性也受到了冲击。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形式由传统的文献资源建设向数字资源建设转变。图书馆既要通过购买、交换、赠与和网上下载等方式迸行馆藏建设,也要自己制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据库,对一些资料要采用数字转换加工技术。如何行使版权保护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另外,由于数字图书馆是一个高密度集成的技术体系,必须在其构建之初就融入版权保护的技木要素。因此,数宇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必须要考虑与著作权相关的问题。

2 网络环境下数字资源建设的法律环境

传统著作权理论的基础是出版,著作权法的保护对象分别以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予以表达和固定。数字技术和网络的应用使著作权人无法像以往那样对作品进行严格的控制,从而导致了著作权限制与反限制的冲突。在2001年10月27日之前,我国施行的著作权法是1991年6月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在这部法令实施的10年间,国内外有许多新情况出现,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飞速发展,国际著作权领域也发生新的变化,导致了从技术和制度两方面都要求对著作权法进行修订。2001年10月27日起,我国开始施行《中华人民共利国著作权法修正案》。

2.1 使复制权具有随技术演进而不断扩展的特性,明确了通过有线和无线网络向公众提供作品属于著作权人的专有权利,为新技术条件下作品的著作权保护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但是,这就意味着图书数字化行使的是版权人的复制权,而这种复制权由作者控制。所以,数字图书馆收藏文献必须取得法律或著作权人的授权。

2.2 增加了关于汇编内容及其选择或者编排方式独创性的规定。具有智力创作型的数据库会受到法律的保护,适应了数据库保护的要求,使其能够成为针对数据库保护的规定。但是,该法案并没有规定有关数据库的合理使用方面的条款。因此,数字图书馆在制作数据库时,要注意搞清楚哪些资料是自己拥有著作权的,哪些是他人拥有著作权的。在使用他人拥有著作权的资料时,要保持非营利性质,才能避免侵权问题。

2.3 加强了著作权的保护和执法力度,补充了原著作权法所欠缺的行政执法和司法救助方面的内容,强化了执法手段。这对于数字图书馆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由于数字图书馆是传递信息的纽带,在保护自已的智力独创性作品时,也要注意使用他入作品时所涉及的著作权问题。

3 面临的有关著作权问题及解决方案

对于数字图书馆来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其信息处理工作的载体对象、服务方式等都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高速的通信网络是数字图书馆存在的基础,其对内的业务组织和对外的业务服务都以网络为载体。网络环境下产生的版权问题,将直接关系到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其在版权法中的地位与责任。

3.1 文献数字化

数字化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作品信息转换成计算机可识别的数码信息。数字化使作品的复制变得更为简单,传输的范周更为广泛,侵权问题也更容易发生。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将传统介质的文献数字化。从著作权法修正案第22条关于图书馆合理使用的规定看,允许出于展示和保存的目的对馆藏作品进行有限的复制。由此可见,非营利性图书馆对自己所收藏作品的数字化,是在新技术条件下对作品的新型展示和保存所必须的。只要坚持不涉及数字作品的发行和商业性传播,而且将数字作品的传播控制在一定范围,即进行馆际传播和馆内传播,不属于向公众传播,就不会侵犯著作权人的网络传播权。现实中,数字化对作品的正常利用和影响著作权人的利益的问题,往往出现在对数字化复制品的再次复制、大范围传播和商业性使用等环节上,尤其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大量复制会严重影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

但是,数字图书馆并不是要建立一个局限于单个或几个图书馆的数字化资源库,而是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技术的集成,是社会信息化的产物。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就是要优化网络信息资源的存储结构,使网络成为虚拟的、在访问层有统一组织结构的信息集合。针对目前著作权法修正案中只允许图书馆复制本馆收藏作品的规定,在进行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可以采取结成共同体的方法规避侵权风险。共同体中的成员馆根据各自的馆藏情况,将馆藏中有价值的作品数字化,借助于有限的网络进行传播,以馆际互借的形式提供服务。由于利用网络进行馆际互借不属于公众传播,图书馆就可以在不违背著作权法规定的前提下,利用网络传播实现一定范用内的资源共享。虽然这一做法离数字图书馆的最终设想还有一定差距,但是,在著作权保护日益严格的条件下,图书馆共同体还是起到一定作用:降低电子资源的购买费用,提供联合目录的存取和基于图书馆馆藏的互借;解决其他资源共享需要解决的问题。

3.2 数据库

所谓数据库是指根据特定目的,按照一定规律而整理汇集起来的存放在计算机存储设备的大量信息的有机集合。数据库主要分为指南性数据库和源数据库。数据库的发展对于开发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加速社会信息化进程起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信息采集主体来源于丧失版权或版权问题已经得到解决的图书,采集对象一般是唐诗宋词、古籍文献等。但是数字图书馆仅有这些资源信息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没有新的高质量的作品或其它信息资源的加入,这将使其失去发展前景和意义。因此信息资源采集需要在不断加入新的高质量的作品同时还应辅之以对网上资源和电子出版物的采集。但是,对信息资源的采集必将涉及到众多拥有版权的、以多种载体形式发行的作品,这些都可能引起知识产权问题。随着中国数字图书馆网、超星数字图书馆的相继开通并服务于社会,数据库的利用将越来越广泛,由此而产生的知识产权问题就不可避免。

在制作源数据库时,涉及的版权问题比较突出。数字图书馆应当明确所选择的资料和相应的著作权解决办法。图书馆要知道选择的资料哪些是受著作权保护的,哪些是进入公共领域的。在制作多媒体数据库时,必须解决文字、图象资料和音响资料数字化的著作权许可问题。对于为著作权投资较大的数据库,在制成后要加强保护措施。

3.3 网络资源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显示,32.6%的被调查者经常查阅网上电子书籍,38.9%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网上的电于图书不能满足需要。由此可见,数字图书馆在网络信息资源整合方面还是有着很大的空间。但是,对于数字图书馆网上资源的扩充来说,版权问题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由于技术因素,使用网络资源的主要形式是利用计算机及相关设备下载、浏览、制作镜像或打印,以上几种使用形式都属于对作品的复制行为,所以会引发一系列著作权问题。1998年4月,世纪互联公司因未取得王蒙等作家授权,将他们的小说上载到网上供用户下载而遭王蒙等六作家起诉。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作品的著作权人有权决定其作品是否在国际互联网上进行传播使用,被告未经许可将原告的作品在网上传播,侵害了原告对其作品享有的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从而判被告承担侵权责任。

图书馆应当是信息资源的管理者,也是著作权人和最终用户之间的桥梁。数字图书馆网络资源共享服务是有原则的、在一定限制条件下的。图书馆针对不同用户提供不同的服务,应属合理使用范围,用户可以自由浏览和使用。对于来自商业目的的服务则应采取法定许可原则适当收费,支付相应的版税。对于网络共享服务的责任问题,不仅要重视终端用户方面的版权保护,而且要注意网络供应商及服务商的共同侵权责任。

4 图书馆应开展的工作

4.1 在馆员和用户中普及著作权知识

每一项重大的科技成果的问世,都会对人类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因特网就是这样一种科技成果。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工具,因特网正迅速普及并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革命性的冲击,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同时也向图书馆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信息用户对有关的法律不够了解,很可能导致侵权行为的发生,甚至图书馆为此承担连带责任。所以,有必要在图书馆员和用户中普及著作权知识。图书馆员所掌握的著作权知识对保证图书馆提供信息的合法化至关重要。图书馆员不仅要自己了解相关法律,还要向用户宣传普及著作权法的相关知识。

4.2 参与著作权法的修订

如何解决数字图书馆的著作权问题,无论对数字图书馆还是网络内容提供商,在我国都是一项值得研究的问题。如果一项法律的结果是使大多数人进入违法的行列,不能被广大公众认可,那么这项法律也就形同虚设。现行的著作权法己不适应网络的发展,国际条约和司法解释的规定也不完备,应该根据网络著作权的特点,设计行之有效的保护规则。鉴于图书馆的公益性质和在信息传播的特殊地位,图书馆界在著作权法修订中要积极争取对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及一些豁免权利,以利于图书馆的读者服务空间、范围以及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在数字化、网络化的条件下,如何平衡作品的创作者、出版者、传播者和利用者之间的权利与利益,是目前我国修订完善版权法的一个重要内容。图书馆界应该积极参与到著作权法的修订过程,为自己的公益服务争取更多的合法权益,能更好地为用户服务。

4.3 依法支付著作权使用费用

著作权的发展日趋完善,对利用超出合理使用范围的作品支付著作权使用费已在所难免。因此,图书馆的防范意识也越来越强,依法支付著作权使用费是避免侵权的最直接的办法。对超出合理使用范围的信息的收集与利用可考虑图书馆支付一部分版权费用,读者支付一部分的方法。采用一定的技术措施(如访问权限、数字水印等)对具有版权保护信息的使用加以限制,以利于在数字化时代图书馆深层次服务工作的开展。

4.4 争取多方面的、多形式的合作与支持

数字图书馆工程本身就是一项跨部门的浩大工程,保护其信息资源的建设有赖多方面的合作、支持。因此,图书馆应当努力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为其数字资源建设工作提供更多的有利条件,从而使数字图书馆更好的为公众服务。

总之,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法律问题和社会问题。如何协调知识产权,平衡著作权人、使用权人和社会公众的利益,是数字图书馆亟待解诀的问题,它需要图书馆学界和法律界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制定出符合我国现状的数字版权法。

参考文献:

[1] 徐文伯,饶戈平.信息数字化与法律——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法律问题[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2] 肖燕.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与数字图书馆[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3] 徐岚.论数字图书馆及其相关的法律问题[J].情报杂志,2004,(7).

[4] 吴永臻.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版权问题[J].情报科学,2001,(8).

[5] 刘志刚.中外著作权法数据库版权保护进展及图书馆的应对措施[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3,(3).

[6] 邓均平,陈敬全.中美数字化信息资源知识产权保护的比较分析[J].图书情报,2002,(2).

数字图书馆共享作品的著作权保护 篇3

关键词:图书馆,数字化资源,著作权保护

在当今的数字化环境下, 之所以要注意强调著作权问题, 是因为目前所建立的关于著作权保护的法律法规, 已经不能满足现今著作权保护的需要了, 所以在现有的著作权保护的法律法规之外, 要通过其他的办法来进行数字化图书馆的共享作品的保护。下面对著作权所存在的有关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进行阐述。

1 用户使用时涉及的问题

1.1 信息查询方面

对于当前的数字化图书馆而言, 一般都是通过网络联机的方式向用户来提供资源的, 且都是有偿性质的。如果说有的检索员将一份得到的文献信息提供给了其他有相同需要的用户的话, 他就侵犯了所谓的数据库的专有权, 是一种违法行为, 另外, 检索员要在经过作者同意的情况下, 才能够对未发表的文献进行下载, 否则也是违反国家的法律的。

1.2 数字化图书馆的最大优势就是, 可以通过网络连接的方式来实

现跨地域的向读者提供资源和信息, 使读者可以自选地域的进行资源的利用, 这也是数字化的主要提供方式。我国的著作权法对此也有明确的规定。信息网络的传播权利是著作人的专有权利, 著作人可以将其转让或者出卖, 并且获得一定的报酬, 这在我国的著作权保护法里是有明确规定的。所以, 我们一定要注意一下的几点:第一, 在没有经过作者许可的情况下, 将别人的作品进行传播, 是一种侵权行为, 是会受到法律制裁的;第二, 在未经过许可的情况下, 将由合法手段购买的电子出版物在网上进行传播, 也属于侵权行为;第三, 未经过作者的许可, 将别人的作品下载作为藏品, 也是属于违法的。

然而, 在保护作者的著作权的同时, 也要保证资源的正常传播, 使其可以为社会服务。所以, 我国的著作权法也有规定, 在有些情况之下, 是可以不经作者同意将其作品进行使用的, 而且不用支付报酬, 但是在使用时, 一定要注意标注明白作者的姓名, 不得侵害著作人所享有的合法权利。

2 图书馆资源建设中的著作权问题

2.1 关于网络资源数字化的著作权

图书馆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获得更多的信息以及资源, 然后数字化图书馆再将这些资源进行整理, 这样在丰富图书馆馆藏的同时, 也给读者提供了图书馆以外的信息资源。图书馆通过使用专业的导航库, 将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和组合, 然后提供给读者。主要是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是对网页资料直接引用, 只要是在一定的内容范围内使用, 都是合法的, 但是超出了法律所规定的范围, 无论是以什么为目的的, 都是属于违法的;另外一种方式是超文本链接, 现在的数字化图书馆大多都是使用的这种方式, 在使用网页名字或者是网页的组织者进行链接时, 一般不会侵权, 但是如果使用图片等作为链接的标记的话, 就会造成侵权。

除了以上的方法之外, 还可以通过建立特色的虚拟馆藏的途径。由于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的资源, 信息量比较大, 用户使用比较困难, 图书馆要进行组织和整理。

2.2 图书馆内资源的著作权

数字化图书馆的出现, 是当前时代发展的必然。它可以节约大量的空间, 减少很多的工作量, 另外, 还给读者提供更多的资源。资源的数字化就是将文字化的信息资源, 在计算机上, 通过二进制的编码技术进行转换。但是, 这种转换必须在原作者同意的情况之下才可以进行的, 否则就违反了国家著作权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另外, 国家的著作权保护法也有规定, 对于作品的保护都有一定的保护期限, 超出这个保护期限的作品就被视为公有领域的作品, 进入公有领域的作品, 公民可以自由使用, 不会违反法律法规, 造成侵权行为。图书馆对于这些资源也可以自由的转换成图书馆的的资源来丰富馆藏, 但要注意, 在进行转换时, 对于这些资源, 要将作者的姓名标注明白, 否则也会造成侵权行为, 是违法的。

3 有关的对策与措施

由于现在资源在向数字化发展, 对于其中的一些问题, 就要有一定的对策和处理方法, 在笔者看来, 主要可以通过以下的措施, 来加强对著作权的保护:

3.1 提高保护意识

在现在社会中, 国家的法律体制虽然说已经相对比较完善, 但是人们的法律意识却仍是比较淡薄, 尤其是对于知识产权这一方面, 所以首先要加强对社会人士的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的宣传以及教育, 尤其是在网络著作权方面。只有让社会上的大多数人了解了知识产权的意义, 并且尊重著作权的时候, 知识产权的法律作用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在数字化的图书馆中, 要加强对管理员的关于知识产权的法律意识的教育, 避免其发生侵权的行为。另外, 图书馆也应当向广大读者进行著作权和知识产权的宣传, 提高大家在这方面的法律意识, 使他们在获取网络资源时, 要自觉地遵守法律, 不发生侵权的行为。

3.2 加强立法保护

我国在网络注册, 以及计算机安全等方面都有比较详细的法律法规来维持良好的网络渠道。但是, 对于网络知识产权以及网络著作权这一方面的立法还不够完善, 所以说, 国家的有关部门要对在知识产权这一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建设, 只有较完善的法律程序, 较严格的法律制度, 才能真正的制约人们, 才能够真正的保护知识产权, 广大网络知识产权所有者的权利和利益才能受到更好的保护。

3.3 建立统一的管理组织

在我国的新制定的著作权法律中, 对于著作权的管理组织的合法的地位以及它所要执行的任务都有规定, 作为著作人, 可以用过此组织来行使自己的权利。由于现在网络技术以及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 依靠单一的著作权人要想掌控他的作品所应当享有的每一个过程并且使它所应当享有的物质权益以及精神权益是不可能的。对于网络资源的使用者来讲, 他们也不愿意去在损害别人利益的情况下去利用这些资源。但就目前的情况来说, 作为网络服务商也是不能和每一位作者都签订合理的协议的。所以说, 现在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建立一个相应的组织来对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规范和管理。在目前的形式下, 著作人都是以信托的方式对此组织进行授权的。著作人将其所有著作中的部分著作权益以信托方式来交给此组织, 由他们来进行监视, 并对使用者收取一定报酬, 还要保证其作品不受侵害。

4 结论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 数字化的形式, 已经成为这个社会的主要形式, 但数字化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 也要注意对它的管理。在网络知识产权的问题上面, 应该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来保护作者的利益和权力, 使他们在为人们提供服务的同时, 合法权利和经济利益不会受到损害。笔者希望有关单位和个人能够尽快找出合理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同时, 也呼吁广大读者尊重作者的权利, 遵守法律法规, 做一个守法的网络资源使用者。

参考文献

[1]汪张林.论数字图书馆版权立法的现状与出路[J].新世纪图书馆, 2012, 2.[1]汪张林.论数字图书馆版权立法的现状与出路[J].新世纪图书馆, 2012, 2.

[2]史敏.数字图书馆版权问题的思考[J].中国版权, 2003 (5) .[2]史敏.数字图书馆版权问题的思考[J].中国版权, 2003 (5) .

[3].都东浩.谈数字图书馆建设与著作权保护问题[J].时代文学 (双月版) , 2007, 1.[3].都东浩.谈数字图书馆建设与著作权保护问题[J].时代文学 (双月版) , 2007, 1.

[4].徐华.图书馆著作权保护的社会价值认知及策略——基于《关于加强图书馆著作权保护工作的通知》之思考[J].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1, 4.[4].徐华.图书馆著作权保护的社会价值认知及策略——基于《关于加强图书馆著作权保护工作的通知》之思考[J].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1, 4.

著作权、信息公共权与图书馆 篇4

一、著作权、信息公共权与图书馆功能概述

著作权制度是以保护著作权人的著作权为核心的制度设计。著作权对信息公共权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著作权的私权性特征保证了信息资源的不断产生和发展。作者在创作作品过程中精神、经济、体力的付出, 需要得到社会合理的利益回报, 这样才能够保护作者的创作积极性和创作动力, 使作品创作活动得以持续延续, 作品创作能力不断进步, 作品创作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著作权制度通过对著作权人私权保护和利益激励, 激发著作权人的创作动力, 使他们乐意公开自己的劳动成果, 持续提供共享信息资源, 从而使公民信息公共权具有了实现的可能。二是著作权的公共性保证了信息资源共享的实现。著作权首先是私权, 独占性是其基本性质, 但著作权的作用又必须在作品使用中才能够充分体现出来, 具有明显的公共性, 权利限制制度是著作权公共性的制度保证。保持著作权的私权性和公权性平衡是著作权的基本原则。知识产权法在保护著作权专有权的同时, 通过制定法律对著作权予以必要的限制, 保证公民信息公共权的实现。

信息公共权的落实也促进著作权制度的发展。信息公共权对著作权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民:一是通过信息化途径使著作权作品海量增长, 社会信息化造成著作权作品的数量不断增加, 使著作权作品的影响力不断增长, 推动著作权制度的发展。二是通过学习型社会机制的建立, 激发公民获取知识的欲望和动力, 充分发挥著作权作品对公民的宣传教育作用、知识获取作用、素质提高作用, 使公民获取知识的过程, 也是著作权作品作者队伍不断扩大、著作权作品的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三是通过法制化途径, 在信息社会著作权时间限制、地域限制、行使范围限制条件下, 体现国家在推进信息化、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使著作权作品的创作人、管理人、使用人的权利义务得到平衡发展, 使著作权作品的权利得到保障。信息化、学习型、法制化社会建设从不同侧面促进了信息公共权、著作权制度的落实和发展。

图书馆对落实公民著作权和信息公共权具有特殊作用。图书馆对著作权人来说是作品使用人, 对读者来说, 是作品传播者。在信息社会, 物质、能源、信息三足鼎立, 知识力对经济社会发展作用增强、"知识爆炸"态势明显, 信息资源的收集、组织、整理、控制能力受到干扰和挑战。图书馆通过履行职能, 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和管理, 解决信息资料堆积、需求、选择、使用矛盾, 使国家信息公共权得以落实, 使公民的信息资源共享得以实现。图书馆建设和服务中所体现的海量信息资源存储功能、信息资源复本制度、信息资源反复流通、免费、低价收费服务等特征都是为落实公民信息公共权而设计的。图书馆把维护公民信息公共权、维护公民作品的著作权权利作为履行职能的基本内容来落实, 在图书馆业务工作中, 通过常规的信息资源采购, 使作者著作权的经济权利得到落实。在信息资源使用中, 通过尊重作者的著作权法定权利、通过把住与著作权有关的各个业务环节, 使作者的精神权利和经济权利得到落实, 通过图书馆的作为, 使公民的著作权、信息公共权得到平衡、健康发展。

二、著作权对作品公益性利用的限制

1. 著作权的专有性对信息资源公共性利用的限制。

著作权专有性是禁止他人对其作品进行非法复制、剽窃的权利。信息社会的信息资源具有公开、快速、海量增加特点, 由于著作权专有性保护标准和力度提高, 可以用于信息资源共享的信息资源没有同步增加, 利用作品必须付出大量社会资本, 才能取得著作权人授权, 使可以用来作为保证公民信息资源的数量相对减少。

2. 著作权地域性对信息资源公共性利用的限制。

从著作权取得、利用来看, 按照各国的著作权法及其相关的国际公约, 著作权一般是自动取得的, 作者在作品完成时就自动具有了该作品的著作权, 但涉外著作权一般是依据国际公约和双边协定才能取得。著作权的国别性和网络信息的无国界性是造成著作权侵权的重要原因。从著作权侵权的法律适用来看,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著作权的法定利用、合理利用具有特殊规定, 一个国家一般不会承认知识产权的域外效力。由此产生的问题, 一是侵权行为发生地的识别发生了困难, 二是在一国一地符合合理使用规定的使用到另一国一地可能成为侵权。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利用来说, 信息资源的异地使用可能是有意无意侵权的共同原因, 对著作权作品利用的难度和侵权风险增加。

3. 著作权时效性对信息资源公共性利用的限制。

知识产权法规定信息资源时效性的根据是著作权权利人收回创作著作权作品成本的时间和社会公众利益两者的平衡确定的时间周期, 传统的著作权保护时间是与传统社会的信息资源缓慢产生和发展特征相对应的。信息社会的特征是信息资源快速产生和增长, 作品的老化过程相应缩短, 而作者对应当进入公共领域的作品实施技术保护的措施又进一步突出了作品使用时间的不当保护问题。在作品传统保护期条件下,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 作品保护的时间和效益问题必然经常地产生, 从而引发作品创作、管理、使用的新的矛盾。

三、按著作权法规定使用信息资源

公有信息资源指当前不受著作权保护的作品等信息资源。这里分三种情况:一是著作权法不保护的信息资源, 如我国的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等, 二是过了著作权保护期的信息资源 (各国著作权保护期具有一些差别) 。三是没有达到著作权保护标准的信息资源。对于受到著作权法保护的信息资源, 必须依法而行。

1. 著作权法定许可制度。

著作权法第22条第5项“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者播放其它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已经发表的…时事性文章”、第6项“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或者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第8项“图书馆…等为陈列或保存版本的需要, 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第23条“为完成国家教育规划而编写、出版教科书可以有限使用作品”的具体规定, 为图书馆、特别是科研、高教系统图书馆信息资料建设和服务提供了附条件的法定许可依据。法定许可应当具备的条件, 一是使用的信息资源必须是已经发表的作品, 未发表作品一般不得使用。二是著作权人声明不许使用的作品不得使用。三是使用人必须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 并不得侵犯著作权人的其他权利。

2. 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

“合理使用”概念实际上是指依据法律使用著作权作品, 不必经过著作权人同意, 不要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但应当尊重作者精神权利的制度。根据著作权法规定, 图书馆对著作权的合理使用指:根据本文法定许可所引用的, 需要复制已发表作品的一部分或期刊中的单篇作品, 每人以一份为限;为其保存资料或替换损毁、遗失作品样本的需要;为同类性质机构保存与替换需要, 复制绝版或难以购得的作品。根据著作权法精神, 合理使用著作权作品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一般应当使用已经发表的作品, 二是使用的目的仅限于为了教学、科学研究等文化事业的需要。三是不得盈利。四是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法享有的其他权利, 并且还必须注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否则不属于合理使用。这是图书馆合理使用著作权作品的范围。法定许可和合理使用制度的区别在于前者使用范围宽、后者使用范围窄, 前者需要支付费用、后者不需要。比如, 同样是复制, 合理使用一般以一份为限, 法定许可就不受此限制。图书馆应当根据具体业务工作需要、使用效益、成本选用。图书馆可以据此有条件、有限、安全地进行日常数据库建设、读者服务等业务工作。

3. 著作权授权许可制度。

在信息资源建设、管理和服务中, 在学科化服务背景下, 读者、特别是高层次读者对信息资源的需要是多元的。图书馆组织系统应当根据读者需要, 一方面多渠道地开发和利用已经发表的信息资源, 另一方面应当根据读者的特殊需要, 对图书馆无权使用的发表和尚未发表的预印本信息资源, 通过作者授权等途径取得使用权, 提高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范围。

著作权、信息公共权与图书馆功能作为互相关联的系统, 对平衡著作权和信息公共权, 对图书馆履行职能, 提高图书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图书馆在日常业务工作中, 要将妥善处理好三者关系作为图书馆业务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环节来落实, 实现信息资源的使用安全。

参考文献

[1]颜祥林.知识产权保护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

[2]沙志龙.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9 (4) .

[3]刘青.黎宇贞.数字图书馆版权利益平衡机制探讨.图书与情报.2007 (1) .

图书馆著作权管理系统 篇5

一、著作权概述

对于著作权来说,不仅关系着作者或者在各方面有所成就的人士所享有各种权益,而且对于自身的利益也会有很大的影响。财产权和人格权在著作权中都是很重要的,其中包括了各种需要注意的法律问题和相关权益。高校图书馆所储藏的著作是很多的,所涉及到的著作权的相关法律问题就要进行考虑。

二、图书馆日常工作中常涉及到的著作权相关问题

1. 借阅图书资料

各高校图书馆在日常工作中,学生或者教工借阅图书资料是最多的,而且都是免费提供服务,所以其中的法律问题也就显而易见了,免费提供资源的方式使得版权所有者的收益会变得越来越少,而且法律也不会规定进行相关的补偿。

对于当前社会来说,著作权所有者能获得补偿的金的相关法律至今还没有出现,不过很多国家已经有了相关规定了,这也是为了平衡图书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但是随着我国相关管理体制不断地在完善,进行全面的整理,一些公共借阅权补偿金制度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相关规定也随时可能会出现。

2. 复制图书资料

对于作者享有的各种权利,相关的著作权法都有所规定,不仅可以运用多种方式对著作进行复制,而且读者可以在不经过作者同意,也不用支付报酬的情况下进行使用,这也不属于侵权的行为。虽然法律没有相关的规定,但是对于读者的这种行为,不仅影响了作者作品的销量,各种问题的产生也造成了侵权风险的不断出现。

著作权法对复制图书馆中的著作有相关的规定,可以不经过作者同意也不用支付任何金额,这些规定必须要引起重视。对于高校图书馆为读者提供免费资源和服务来说,在复印件上坚决不能出现关于高校图书馆的各种字样和图标,而且对存放版本较久远的图书著作,有和在市场上已经没有而且价格都高于出版价的著作,都必须要以数字化形式进行存储或者复制,并且这种形式的存储与复制图书资料的方式不同,需要别对待。

3. 数字化及网络信息传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科技时代也已经来临,数字图书馆也在随之发展。现在各高校图书馆业务范围也在不断的向网络数字图书馆发展,传统的业务也在不断发生转换,不仅能使读者很方便的进行阅读和下载,而且图书馆和读者也可以获得相应的权益,但是相关法律也有所规定,高校图书馆以及其他保存著作的馆子,都能不经著作所有权者同意,可以对其作品进行相关的复制和借阅,也可不用支付任何报酬,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从中获取任何经济利益,而且图书馆对于作品的保管也要运用数字化形式,如果要进行转换必须要事先征得作者的同意,并且要有授权书,转换工作才能开始进行。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1)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服务的对象必须是本校的学生或者教职工,不能是其他人,而对于其他图书馆来说,对象也只能是管内人员和相关读者,社会公众决不能进入。

(2)相关著作权法规定,图书馆如果将作品在网络上进行相应的传播,这不仅会扩大作品传播的空间,也会有更多的人接触到著作,还会进行相应的复制、转发,这些行为都属于侵权的行为。

(3)在图书馆中所上传的作品必须要是数字化形式的,而且是合法收藏的著作。

(4)高校图书馆绝对不能以网络传播作品的行来获取相关的经济利益。

三、高校图书馆防止侵犯著作权的管理措施

1. 高校图书馆应组织相关工作人员深入学习著作权法律法规

对于高校图书馆所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各种相应的措施来进行宣传和教育,这样不仅会把著作权相关法律法规与图书馆业务紧密结合,而且还能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以及作者对著作权的保护意识和预防的能力,读者也能对法律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2. 完善高校图书馆保护著作权相关规章制度

高校图书馆已经在不断的发展,在该过程中对图书馆保护著作权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对著作权的保护制度和授权协议制度的制定要加大完善,不仅需要专门人员负责相关工作内容,还要对各种侵权行为进行严格的处理。

3. 对高校图书馆读者进行著作权相关教育和管理

对高校图书馆中的读者和相关人员进行相关的法律教育和管理,对于图书馆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读者使用图书馆资源时,如果是使用电子资源就要对读者进行相应的指导,防止出现失误,违反了著作权法,不仅会影响图书馆的发展,还会有可能被牵扯到著作权诉讼中。

4. 高校图书馆要紧跟最新著作权相关法律法规及变化趋势

上一篇:汽车检测下一篇:铁路运输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