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体制

2024-10-07

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共12篇)

思想政治教育体制 篇1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密不可分的,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就是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现如今,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承载着塑造在校学生以及新一代社会新型人才人格和品质的重要使命, 这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保证。因此, 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思想教育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就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有效地结合起来, 进而实现最终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一、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分别为目标性、规律性、整合性以及能动性。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探究

(一) 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认识

规律是现象中持久或者静止的反映, 它是客观事物之间所存在的本质必然性的联系, 或者是客观事物发展的趋势。规律不能被人们所创造, 它所发挥的作用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人们只能利用或者改造它。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同样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与客观性, 它体现了在思想政治教育整个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各个要素之间的本质必然性的联系。因此, 要合理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建立更加合理和科学, 进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够顺利有效地进行下去, 并实现最终的目标。

(二) 深入研究并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要素之间存在复杂又紧密的联系, 包括了本质性和非本质性的联系。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为了能够更加全面和深入地了解并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将其分为三个层次来探究。

1. 基本规律

在事物的整个发展过程中, 所呈现出来的基本矛盾或者根本矛盾就是事物自身所具有的基本规律, 也就是最根本的规律。有时候也会表现为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的运动规律。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政治观点。由马克思的观点可知,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或者集团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 从而对人们所施加的本阶级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 进而使人们的思想观点和社会活动得到一定的改变。这也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必须要不断地适应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两者间的统一性也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深刻地体现出来, 也就是说思想政治与社会经济关系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以及相互制约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任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目标的确定都是与经济关系的需要相适应的, 社会经济的变化与发展也会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变化与发展。因此, 必须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更加了解和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而且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

2. 主要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规律也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 可以从两个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规律进行理解:一方面, 教育者要以被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实际水平为教育的出发点, 并根据被教育者的实际思想需求对被教育者进行思想教育, 进而使被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一个发展的规律。也就是说要从被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出发, 并根据他们的需求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 进一步促进被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整个过程中, 必须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成功。另一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向任何社会, 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要服务或者服从于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是一个较为复杂多样的系统, 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中的许多领域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发展, 服从社会并且受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制约。以上这两个方面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规律, 然而这两个层次的规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前者主要解决人的发展问题, 面向的主体是个体的人, 而后者主要解决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各个领域之间内在的一些问题, 面向的是整个社会。

3. 具体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规律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理解。

首先, 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两个基本的要素, 两者之间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又相互联系, 教育者的主体意识要得到被教育者的客体所认同, 这样一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更容易地开展。两者之间双向互动的规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也就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施加思想教育影响, 进而改变被教育者思想品德的一个积极的过程。第二,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是被教育者主动、能动地接受思想教育影响的一个过程。第三, 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规律也就是被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以及启发中思想道德进行转变, 并能动地认识和改造自我, 进行自我教育的一个过程。由此看来, 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两者是相互作用和相辅相成的。

其次, 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各个因素进行协调控制, 从而助力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是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产生并发展的, 它不是一个孤立封闭的个体, 它的整个过程受许多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影响。教育者作为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 要明确对被教育者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时所要进行的方向和所要达到的目标, 被教育者只有在教育者的思想影响下才能完成受教育的过程, 否则就会随机地往任何方向发展。因此, 这也就决定了想要顺利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 达成最终的目标, 既要不断地协调和控制各种影响和制约的因素, 还需要对被教育者的思想进行一定的控制, 这样一来就能够让被教育者的思想在一定的方向和目标下进行有效的转变。如果在整个思想教育过程中, 所有的制约因素以及被教育者的思想都难以得到控制, 这种情况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无效的。因此, 在思想政治政治教育活动中, 既要对不同的影响因素进行协调与整合, 有效地利用并强化有积极影响的因素, 又要消除和抑制那些不利的影响因素, 并通过有效的选择教育的方式、制订合理的教育目标等对被教育者的思想进行一个整体的控制, 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一个较好的环境氛围中顺利地进行下去。

最后, 内化与外化辩证统一的规律。被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需要完成两次转化才能达成所期望的思想道德的转变, 这两次转化指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个阶段和第二个阶段, 即从内化到外化的一个转变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个阶段是被教育者对教育者所传达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吸收, 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行自我反省和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个阶段指的是被教育者将所接受的信息形成一种新的认识, 并将其转化为良好的行为, 最终再将这种良好的行为形成一个行为习惯。这两个阶段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是属于辩证统一的, 它是被教育者通过教育者的引导和帮助进而完成思想矛盾运动和最终转化的过程。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关系的辨析

一方面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联系,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必须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建立并运行起来, 要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合理顺利地运行, 就务必要以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为理论依据, 一旦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难以开展下去, 最终很难达到所期望的效果。其二,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不能被直观地看到, 它具有一定的内隐性, 它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因此, 只有深入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体制的整个运行过程, 才能够更好地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实质。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为:第一,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人们只能遵循它或者改造、利用它, 不能凭空臆想或者创造它。而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同时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首先,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不是凭空想象或者臆造出来的, 这就体现了它的客观性。其次,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在发展的过程中, 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而及时适当地进行调整, 在不违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前提下, 人们可以改变或者优化其运行的方式, 使其能够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 这就体现出它的主观性。第二,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主要是指系统内部所包含的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的本质性与非本质性的联系, 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中所体现出来的只有客观的本质性和必然性的联系, 与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相比, 它不存在非本质性的联系。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基础和核心环节。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也在逐渐地提高, 因此,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不断地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尽快地建立起科学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 它可以进一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进而消除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矛盾, 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

摘要:要建立一个合理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 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前提, 必须要认识并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才能进一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实践活动, 两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关系。主要探究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含义, 并通过对它们的具体认识, 进一步阐述了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必然联系和区别。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教育规律

参考文献

[1]陈淑丽, 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及相关概念辨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2 (2) :79-82.

[2]陈淑丽, 何会宁.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系统构建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高教版) , 2014 (2) :22-24.

[3]朱孔军.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运行研究[J].高校理论战线, 2012 (6) :17-20.

[4]聂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探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 (教师版) , 2014 (35) :65.

[5]卢葭琪.浅析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和相关概念[J].金田, 2015 (4) :267.

思想政治教育体制 篇2

从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教育的关系谈如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教育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渗透、相互包容、密不可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一方面要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深刻挖掘各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学科的相关知识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知识含量,增强其说服力和感染力.

作 者:蔺俊萍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管理系,河北,三河,065000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2009“”(35)分类号:关键词:知识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含义 关系 提升 对策

思想政治教育体制 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教育规律

接受教育是一个人终身的事业,但不可否认的是,青少年时期接受的教育对一个人的人生选择往往起到直接而关键的影响。在中学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塑造学生人格以及终身品质的重要使命,也正因为如此,党和国家领导人才一再强调坚持思想政治正确性的必要性。迅速建立健全高效、实用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完善一个富有科学性、实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体系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发展、完善甚至对我国未来现代化建设的进程都有着指导性的航标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探究

(一)理性机制与情感机制相互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认同机制,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上彻底让受教育者信服,并且能够引导其在已经有的知识储备、判别能力和价值观念的基础上达到理性共识,从而进一步在内心深处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认可,最终达到在行为上自觉践行的目的。理性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上通常占主导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非理性因素,即情感认同机制的重要性也是不可忽视的。情感起源于对事物的认知,浓厚的情感来自于对事物真切的了解以及深刻的感知,情感对认知事物又有巨大的反作用,它影响着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讨厌与否、满意与否、喜欢与否全部都有一个人的情感因素控制。需要注意的是,理性认同机制的完成往往需要耗费很长时间,而且需要很多努力,情感上面的波动却是迅速而且易变的。正因为如此,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上“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切忌生搬硬套、填鸭式的强行输入教育,培养受教育者牢固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以及责任感、荣誉感、正义感在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是十分迫切、艰巨的。

(二)自律转化机制与制度保障机制互为支撑。思想政治教育自律转化机制指的是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从知识上的感知、了解到具体在行动上实施的过程,这是一个由外在的“他律”向“自律”转化的巨大飞跃,完成这一效果,受教育者便从外在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转为了意识到所受教育是自身发展、进步的必要过程,是提高自我修养的金科玉律。从根本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教育者以一定的教学目标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定性引导教育者从他律转化为身体力行的实践过程。制度保障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正常运行的的必要组成部分,这一机制是通过建立一套成文、有效的领导组织机构、监督管理部门、惩罚激励制度和 相应的规章,以硬性的条文、约束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切实有效、有序的实施,为了保证思想教育工作系统得以顺利开着,必须有强制性的制度保障为其保驾护航。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自律转化机制和制度保障机制互为支撑,制度保障是为了自律转化能够顺利进行,自律转化又反过来促进制度保障的有序进行,两者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护航者与落脚点。

(三)国家与人民群众的利益互动机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关键推动。我国西汉时期著名思想家、史学家司马迁曾经总结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历史唯物主义历来也认为,利益是推动人类进行社会历史活动的内在动因,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思想绝对不能脱离利益而单独存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们所追求的利益是多方面的,马克思主义利益强调,物质利益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脱离现实群众的物质利益、或者轻视、无视广大人民群重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就不可能有任何实效。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受到众多受教育者的普遍认同,追根溯源,就在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是否有利于维护和实现我国做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根本的价值评判标准。本质就在于它不仅代表了党和国家作为统治机关的意志,也代表、维护了广大人民的切身需要。

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研习

(一)可接受性规律与双向互动规律相互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系统由教育主题、接受主题、接受客体和教育环境组成,具体来说,就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组成,在这一系统中个部分相互作用互系,从教学目标确立开始,到最终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将教学内容接受、践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作为教学核心,教育主体引导和调控着教学进度,接受主体则对接受内容进行选择性的吸收认可、在进一步的整合内化。教育者只有坚持教学内容理论上和方法上的可实践性与科学性统一,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的为学生所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系统中,以学生和教师为核心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情景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是支配与被支配、领导与服从的上下级关系,而是一种双向的互动关系,二者在平等互动的基础上体现为一种主体间积极发挥能动性的双向互动关系,双方均把对方作为自身认知和实践活动的对象,在结仇过程中进行思想、情感、观念等方面的有效沟通,从而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够达到预定目标。

(二)内化外化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学生将“被动”学习的知识有内化吸收后自觉性、连续性的“外化”过程,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不同阶段。内化过程中受教育者形成的知识对知识的思想和认识,外化则是受教育者已经形成的行为和习惯。两者统一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过程。内化和外化的过程是中学生自我意识不断分化和统一的过程,是受教育者自身不断超越升华的阶段。受教育者由最初接受思想教育知识的自我意识矛盾,到经过教育者引导启发,最终达到意识和行为的统一,并且在践行思想政治品德行为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了对吸收知识的理解与领悟,思想政治品德的修养、情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三、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环节与必要基础,尽早建立其高效实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在新形势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它对消解各方矛盾、加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沟通、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巨大的积极意义。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规律,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以及外在教育环境结合起来,在全球化视角的高度上整合教育规律,在生态型社会、和谐型社会的高度上思索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与时俱进,充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为我国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理论支撑是广大教育者的光荣使命。

参考文献

[1]刘少兰.定好基调把握旋律—思想品德课德育渗透的感悟[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1):22-23.

[2]张长才.注重课堂教学细节,追求高效思品课堂[J].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2(12):56-57.

[3]周双玲.论新课程下政治课激发学生兴趣的途径和方法[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3):35-36.

[4]韦晓芳.如何在初中思想政治课上进行校本教研[J].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3):78-79.

思想政治教育体制 篇4

教育部在关于网络教育规范发展的几次会议上, 以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网络教育规范管理的通知》中都指出, 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薄弱, 并明确要求“要充分发挥学校党团组织、各有关部门和学生组织的作用, 密切注视网络教育学生的思想动态, 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严格学生管理和做好思想项政治工作”。

一、开展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

首先, 由于网络教育学习的个性化、自主化、社会化以及办学的多层次、多规格决定了网络教育学生年龄、职务、学习基础、家庭环境等层次上的差异, 同时, 学生又具有多重社会角色, 他们在承担学习任务的同时, 还要肩负对工作、事业和家庭的贵任。这些客观因素必然会给网络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复杂性、迫切性和艰巨性。

其次, 从网络教育受教育者的人生观、价值观来看, 由于这网络教育学生经历了由“学生”, 到“社会人”和再由“社会人”到学生两次角色转换, 在这两次角色转换过程中, 具有了成熟的“社会人”经历, 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成才观念、道德观念产生了相当大的差异。因此, 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方式无法移植到网络教育学生。

再次, 从网络教育的学习模式来看, 师生处于分离状态, 缺乏集体主义教育的影响, 更缺乏校园文化的熏陶, 学生遇到学习上、思想上的问题, 只能通过媒体与老师、同学间接交流, 缺乏现场感, 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容易失去时效性和主动性。

基于工作实践,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改进网络教育思想政治工作。

二、探索适合网络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

1.结合实际,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目的

网络教育的思想政治工作应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端正的学习态度、激发与引导学生的自我教育为主要目标。据调查, 目前超过50%的学生以文凭的获得为学习动机, 缺少知识需求和能力提高的动力, 加上网络教育学习主要依托网络进行, 多元的网络文化和价值观念、虚拟的网络生活对学生的思想会带来很大的冲击, 因此, 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贴近学生, 务求实效, 切忌假大虚空, 形式主义。

2.加强网上学习社区建设, 充分利用网络搭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虚拟平台

一个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为一体的学生“网上家园”, 是做好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为此, 我们依托网络创建了思想政治工作平台, 有计划的开展征文、摄影等比赛, 组织网上专题讲座、专题讨论等, 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 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 培养自我负责、自我管理行为能力。

3.创建虚拟的学生社团和党团组织, 引导和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由于网络教育师生分离的特征, 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需要改革与创新, 我们依托网络, 建立了虚拟的网上学生社团和学生党团组织, 以党员社区、网络党课、视频会议、网上群组讨论等形式开展党员活动, 引导和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规范求学行为, 提高思想素质。郑州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开展的网上党团建设活动, 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

4.建立开放式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加强教学内容的适应性

在网络教育教学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 要避免形式化、内容空洞、说教的现象。郑州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对全日制本科生的“两课”教学内容重新进行整合, 删除一些不符合网络教育学生需求内容, 增加了比如价值取向、情操情趣、心理性格、文化修养、行为能力等方面的教学内容, 内容新颖, 有吸引力。

三、开展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保障

1.探索建立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长效机制

做好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必须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的长效机制。开展网络教育的试点学校要建立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领导机构, 成立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把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网络教育学院的总体工作目标之一, 常抓不懈, 量化考核。

2.建立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评价和奖励机制

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活动开展的情况, 作为网络教育学院、校外学习中心和网络教育学生评优的一项重要指标, 及时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好的经验, 推广好的作法, 争取好的效果。网络教育学院要加大对先进单位、先进个人的奖励力度, 对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的学生, 给与奖励学分的鼓励。

3.加强网络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学研究工作

培养一支具有正确教育理念、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 懂网络, 熟悉多媒体技术的高校网络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是保证网络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良性发展的关键。目前, 各个试点高校都在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但很多活动只能限于校本部的学生参加, 只有依托专门的师资或者对现有的辅导教师进行特定内容的培训, 才能使处在各地学习中心的学生都能受益。

4.延伸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 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因素对网络教育学生的影响比全日制学生要大得多,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重延伸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 努力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最大限度地利用家庭与社会的教育资源和积极因素为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比如, 根据各个时期社会上出现的有代表性的社会现象或事件, 通过BBS或视频会议系统组织学生开展分析、讨论, 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和分析复杂问题的思想方法, 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四、结语

目前, 网络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还处于探索期, 网络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总结经验, 在实践中逐步加以完善, 使网络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真正适合学习者的实际需要。

摘要:网络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 近年来发展迅速。如何有效开展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网络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分析了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 结合网络教育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网络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参考文献

[1]孟聚才.试论现代远程教育中的思想政治工作[J].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2]谭惠苓.试论远程开放教育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远程教育, 2001, (3) .

思想政治教育体制 篇5

一、含义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方面所期望达到的结果。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人们根据一定的主客观条件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方面的质量的一种期望和规定。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开展各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依据和动力。

教育目的,就是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存在着的教育活动所要取得的结果,它指教育要达到的标准和要求,说明办教育为的是什么,所要培养的人要达到什么样的规格。教育目的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上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通过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身心诸方面发生怎样的变化,或达到怎样得预期结果,它存在于一切教育活动之中。狭义的教育目的主要是指学校教育目的。

二、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不是单一的,而是集合的,是一个目的的体系。不同角度可以分为不同类型。可以按照范围对象时限地位等等反面去分类。我们着重探讨它的根本目的和具体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这一根本目的包含相互联系的两方面。第一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第二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两个方面,内在的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可以看作是长远的目的,它要经过人们长期的努力奋斗才能达到。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这一长远的目标一般须经过多层次分解,成为一个一个具体目的,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活动。通过一个一个具体目的的实现,才能一步一步想长远目标迈进。可见,具体目的是根本目的的具体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一元的,而具体目的是多元的。具体目的的多元性首先是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层次性相适应。其次是与党在不同领域不同部门的具体目标相适应。

教育目的也是多方面的,而现代教育目的可以由高到低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国家的人才培养规格目的。第二层次为学校培养目标。第三层次为课程目标。

各层次教育目的是总的教育目的的分解。以上层次是由整体到局部,由抽象到具体,构成了教育目的的等级性。层次中最高的教育目的是一般的、共性的,具有持久性、稳定性。它确定着整个教育的方向,并规定制约其他低层次的目标,是一切低层次教育目标的基础。同时,高层次的教育目的的实现往往意味着达到了许多具体化的教育目标。而低层次的教育目标是落实最高教育目的的基本手段,是在变化中为最高目的服务的,它是特殊的具体的。各个层次有机结合,共同实现着教育目的系统的总目的。

三、主要依据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无论是根本目标还是具体目标,都不是人们主观随意确定的,而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反映。其目的的确定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一个目的的形成往往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而各个因素的作用是不平衡的,这要求我们抓住主要因素,恰当的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其主要因素有以下两点: 一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是教育对象精神世界发展的需求及思想实际。

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

在教育活动中,教育目的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但它并不会超出社会和历史的范畴,人们在规定教育目的时必须以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规律为前提。一般说来,教育目的的确立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客观因素: 一是生产力的影响。二是生产关系的影响 三是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制约 主观因素:

一是受教育者身心特点。二是受教者的自身发展需要。

四、功能

思想教育目的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教育对象思想品德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为思想政治教育图活动指明了方向。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为开展思想政治活动提供了动力。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为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成效提供了依据。

现代教育目的的功能是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具有的作用。教育目的具有多种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激励功能。第二,指导功能。第三,评价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体制 篇6

关键词:心理教育;思想教育;关系;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辅导,使学生形成健全的心理健康意志品质。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应该包括乐观、自信、勇于面对困难挫折,积极战胜困难挫折以及对自己有全面的认识。当前的初中学生,随着身心发展,已经形成了最初的价值判断,这种价值判断或价值认识可能比较模糊,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和家长进行有效的引导。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心与脑是支配人类活动的重要器官,我们也可以简单地将心理健康教育看做是对人类心灵的辅导,把思想政治教育看做是对人类头脑的培养。那么,任何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都离不开心与脑的共同配合。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初中的思想政治教学课堂上,开展心理教育,是向学生普及心理知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中小学生对于外界的感知和对事物的认识可能还不太全面,那么一方面拥有健康的心理可以使学生用恰当的态度去面对和感知外界的事物;另一方面具備优良的品德可以让学生采取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是相互促进的。

二、用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当今各个中小学校开设心理辅导室,配置心理辅导教师以及设置专门的心理教育课程。首先,任何一位学科教师都可以是一名合格的心理辅导老师,任何一堂课也都可以潜移默化地进行心理辅导。其次,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包括,学科教师要以身作则,成为合格的道德表率。教师在严肃认真的同时要注意民主和平等,这样学生才会与教师产生共鸣,才会在优良道德的指引下做事平和友好。另外,教材是天然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本,教师要深刻挖掘课本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耐心的讲解心理健康知识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来说,两者缺一不可。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将学生培养成时代所需要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李明志.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教学[J].初中新课标,2010(02).

思想政治教育体制 篇7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

1 体制机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新的发展时期, 由于民办院校生源自身特征发展变化, 民办院校的思想政治体制机制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西安培华学院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和机制存在以下不足:

(一) 体制分工制约"全员育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全员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 西安培华学院虽然重视推开"全员育人"格局。但是现在目前问题不交突出, 全员育人的平台建设匮乏, 长期有效的机制体制没有形成, 从而无法形成比较稳定的氛围。

(二)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的分工导致德育工作缺乏整体推进的动力

培华学院目前实施的是"小学工"模式, 学生的党建、团建等由学校党委直接负责, 学生处、思政教学补、科研部、招生办、就业与实训指导中心等作为学校层面的独立部门由行政直接领导, 虽然效率高, 但存在很多问题, 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门独立制定工作计划, 各个部门没有协调合作, 不能形成共同推荐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各个部门相互独立, 各自为营, 没有深入分工, 深化合作, 建立全校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三) 队伍建设不足

目前还是辅导员存在结构不合理, 没有形成稳定的人员队伍, 人才流失比较高等问题, 致使这支队伍负担沉重, 辅导员没有较多时间进行思想政治的学术研究, 不能有效探索科学的管理学生的半大, 从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非常不利。

(四) 目标机制和规划机制尚未健全和控制机制和评估机制尚不成熟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向来被看作是一项软约束的工作, 学校领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门实际上难以能够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 导致思想政治工作不能有计划执行。目前来看,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工作处在起步阶段。高层领导重视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战略与规划, 而各个二级学院更加注重的是执行性工作, 当两者不能有效贯穿, 从而导致学生层面落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不明显。

2 体制机制完善的对策

(一) 体制创新

(1) 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委员会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委员会应当由党委书记、分管副校长、学生处处长、思政教学科研部主任, 教务处处长, 招生办主任, 就业与实训指导中心主任、团委书记, 各二级学院院长以及分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教育的二级学院副院长组成。成立专门委员会的目的是增强研究学生事务相关工作, 包括学生管理的核心思想、大学生就业政策等, 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执行发展规划和具体的落实方案, 不断整体推进思政教育开展。

(2) 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研究室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室是协助学校进行正确决策的辅助性机构, 在学生处设立一个大学生思想政治研究室, 为学校从经验决策到科学决策提供理论支持;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学习和理论交流的平台, 有效促进辅导员向素质教师的转化;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提供窗口。

(二) 机制创新

(1) 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部考评教育机制建设

素质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 是时代发展的新潮流。根据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注重提升学生的素质, 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主人翁精神。

(2) 加强学生管理干部队伍建设

全面做好辅导员等学生管理干部的建设工作, 重视干部队伍建设。

(1) 思想教育工作应该建立在丰裕的物质基础上, 通过一定的资金投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激励和保障机制, 在学科建设、职务聘任、经费、设施、评优等方面给予具体的物质鼓励, 以充分调动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2) 理顺思路, 全面推动辅导员思想文化素质的提升。辅导员在高校中角色重要, 既是学生工作的管理者, 同时也是教师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者, 兼具双重身份, 理顺辅导员角色, 完善培养制度, 提供发展平台, 加强辅导员向素质教师的转化工作。

(3) 完善队选聘标准, 队伍管理机制, 培训计划, 考核标准等制度, 为辅导员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奠定基础。

(3) 加强沟通协调, 营造"全员育人的良好局面"

(1) 建立沟通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善于与自身工作系统内部沟通, 善于理解各类文件内涵, 还能在内部左右协调, 有效传达思想, 是个人目标和学校目标一致。改善外部沟通, 加强与兄弟院校及社会各方面工作沟通整合。

(2) 切实发挥各类教师的育人功能。广大教师提升自身思想境界, 塑造优良的品质, 拥有伟大的人格, 通过言行感染学生,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注重品德建设。教师注重深入发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把教学内容科学性和思想性结合起来, 在传授专业知识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李焕旭, 董双波.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04) .

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教育 篇8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教育的含义

要界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教育就必须先从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教育和说服教育这些最基本的概念讲起。《现代汉语词典》对说服的解释是:“用理由充分的话使对方心服”。这解释了说服的基本要义:说的是理, 服要心服。有学者指出:“说服是指在不施加压力的情境下, 个人和社会组织运用理由充分的道理, 通过信息符号的传递方式去影响他人或群体的思想、行为, 并使之心服的教育实施过程。”我们认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教育是指在不施加压力的情境下, 说服教育者按照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以及高校的具体要求, 通过传递理由充分的道理、话语去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并使之心服的教育实践活动。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教育的特性

1、平等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教育的平等性, 是指说服教育者和大学生双方置身于平等的地位, 互相尊重对方的人格、情感。说服不是压服, 压服是指教育对象没有发挥的权利, 只能按照教育要求去做, 其结果只能是口服心不服, 效果不佳。说服教育的实质是使受教育者感化, 心悦诚服, 是一个平等的互动过程,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教育者要充分尊重大学生, 在说服教育的过程中坚持发扬民主, 不以教育者自居, 不对他们横加指责;要与大学生处在同一平面上, 让他们主动参与说服教育的过程, 逐步引导他们提高思想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教育者对大学生平等人格的认同和尊重, 双方在说服教育活动中才能更具有主动性、真实性, 说服教育效果才会比较理想。当然, 尊重不等于迁就, 它是有限度、有分寸的, 尊重的目的是说服对方, 并且使说服教育者与大学生都充分发挥主动性, 增强说服教育的效果。

2、互动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教育的互动性, 是指说服教育者和大学生之间的思想、信息、情感的相互交流和影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平等互动的关系, 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标志”, 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教育的显著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教育的过程包含说服教育者和大学生之间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递, 并且这种传递是说服教育者和大学生之间教育信息的双向互动过程。说服教育的平等性使其互动性成为可能。这些有别于传统说服教育中的说服教育者单向的“说”, 大学生一味地“听”的模式。大学生不再是单纯的受众, 不再是说服教育者“说”什么, 他们就“听”什么;说服教育者怎么“说”, 他们就怎么“听”的被动群体了。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主动地选择说服教育者的教育信息, 并把获得的教育信息反馈给说服教育者。这充分显示了说服教育者的“说”和大学生的“服”。说服教育者和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影响是双向的, 只有实现他们之间的思想、信息、情感的良好互动, 才能取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教育的最佳效果。

3、感染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教育的感染性, 是指说服教育者在说服教育过程中要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通过语言和行为引起大学生相同的思想感情, 使其不仅心悦诚服的相信, 而且欣然接受。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教育过程中, 说服教育者要对大学生多关心、多理解, 使之产生亲密无间的“情感效应”, 在两者之间架起一座信任与沟通的桥梁。这样, 对于大学生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必将产生重要作用。为此, 说服教育者要善于以自己充沛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唤起大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起思想上的波澜, 从而转化为他们内心的信念。不能把说服教育理解为语言干瘪、内容枯燥的说教, 更不能把本来内容丰富、充分有力的道理讲成了“冷冰冰的真理”, 这样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但要使说服教育富有感染性, 关键还在于说服教育者对讲解的内容应有深刻的理解、体会和对大学生真诚的爱护、关心, 如果说服教育过程中只有言教而缺乏情感, 就会使说服教育变成空洞的说教, 这样的说服教育不仅苍白无力, 而且大学生也不易接受, 甚至引起他们的怀疑与反感。正如俄国教育家别林斯基所说:“充满爱的语言, 使无可反驳的劝说好似熊熊烈火发生光和热, 而听到这种语言, 心中感到暖洋洋的, 会让人心情舒畅;但缺乏爱情的语言, 也就会把颠扑不破的一些真理, 搞成冷酷的、僵死的训诫。”所以, 说服教育者在进行说服教育时, 既要晓之以理, 又要动之以情, 情理交融, 这样才会感染大学生, 增强说服教育的效果。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教育的类型

1、说理说服教育、事实说服教育和情感说服教育

根据说服教育的内容, 可以分为说理说服教育、事实说服教育、情感说服教育等。说理说服教育, 是指说服教育者通过科学理论的传递与讲解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并改变其错误的思想、态度或行为的说服教育;事实说服教育, 是指说服教育者通过讲解典型、准确的事实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并改变其错误的思想、态度或行为的说服教育;情感说服教育, 是指教说服教育者通过调动大学生的情感使其形成正确的认识并改变其错误的思想、态度或行为的说服教育。

2、口头说服教育、书面说服教育和传媒说服教育

根据说服教育的具体方式, 可以分为口头说服教育、书面说服教育和传媒说服教育。口头说服教育, 是指通过演讲、讨论、谈话等方式所进行的说服教育。书面说服教育, 是指通过写作、信件等书面形式所进行的说服教育。传媒说服教育, 是指通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出现并日益盛行的电话、电视、网络等方式而进行的说服教育。

3、个体说服教育和群体说服教育

根据说服教育者数量的多少, 可以分为个体说服教育与群体说服教育。个体说服教育, 是指一个说服教育者对大学生进行的说服教育, 比如个别谈话、讲解和报告等;群体说服教育, 是指发生在多个说服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的说服教育, 这里既可以是多个说服教育者面对一个大学生, 也可以是多个说服教育者面对多个大学生。比如转变一个顽固高校的缺点和毛病, 扭转一个落后班级的班风等。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 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表现形式, 具有平等性、互动性、感染性等特性。按照不同标准可以分为说理说服教育、事实说服教育等不同类型。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 (第五版) [M].商务印书馆, 2005:1286.

[2]罗洪铁, 主编.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人才开发研究[M].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273.

[3]张耀灿, 郑永廷, 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 2006:271.

思想政治教育体制 篇9

关键词:儒家思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儒家思想,是世界文化丛林中独树一帜的最悠久的精神宝藏,它在不断推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及整个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都起过巨大的作用。理论和实践证明,儒家思想的优秀成分是一笔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一种特殊的思想资源和教育资源,如能很好地吸收和运用,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儒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1.以仁爱为本,强调“厚德载物”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儒家推崇“仁爱”原则,强调“人和”精神。“仁”是儒家道德思想的核心和最高境界,它一方面强调为别人着想,另一方面强调自我约束。这种思想不仅提供了人我关系的准则,同时也是实行这一准则的普遍方法论原则。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等观点,正是从这种“仁爱”原则出发,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强调“人和”、“和谐”、“和为贵”、“和气生财”的思想。“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和实现“仁”的基本要求之一,它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儒家这种人本主义原则,体现了人与人相爱互尊、团结和谐的人道主义。这一美德对于我们协调各种人际关系、正确处理矛盾仍然产生着积极作用。今天我们更应该弘扬这种美德,讲文明、懂礼貌、知礼节,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以集体为本位,强调整体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

儒家德育推行的基本要求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中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正是在这种以天下利益为重的整体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出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和追寻“廓然大公”高尚境界的道德要求。显示出为国家、民族、集体的献身精神,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成为人民所尊奉的道德品质。集体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强大凝聚力,是中国自古以来爱国主义思想的基石。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对这一优秀传统加以改造与继承,必将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尤其是有助于克服利己主义,抵制腐化堕落行为。

3.重视家庭伦理,强调个人在人伦关系中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人伦在儒家思想中有两重含义: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二是指处在人伦关系中的人们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从“父慈子孝、君惠臣忠、兄友弟敬”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都规定了封建社会中最基本的人伦关系。这种人伦关系一方面强调下对上的尊、亲、孝、敬、恭等道德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同样强调上对下的礼、爱、慈、友、宽等道德责任和义务。由于历史条件所限,其中难免有不适于当今社会的糟粕,但其旨在家庭社会之和谐,至今仍有其启迪意义,诸如:抚养子女、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人伦关系中最重要的要求;“孝”被称为一切道德的根本,是所有“教化”的出发点。孔子认为,从一个人对待自己父母的态度,可以判断他对别人、对国家、对社会的态度。

4.高尚的精神境界、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儒家传统道德的灵魂

儒家认为,精神追求是人生的最大快乐。而在精神追求中,最高尚的就是道德追求,以道德高尚的理想人格作为人生奋斗的榜样。孔子把追求崇高的理想与信念看作“仁”的最高表现,提倡“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孟子进一步提出了“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大丈夫应该“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这种道德境界,对于我们形成不畏强暴、不屈不挠、高风亮节的民族气节和人格尊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要研究和汲取儒家思想的优秀遗产,直面困难,乐观向上,开拓进取,发扬中华民族勤劳、善良、质朴的优良品质。“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勤有功,惰无益”等早已成为人们的生活态度、审美标准、道德标准和价值尺度,更应广为发扬。

5.重视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强调身体力行

儒家思想把道德教育、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看成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完整系统,强调在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人格的同时,最重要的是实践。孔子讲“修己”、“克己”,提出“见贤思齐, 见不贤而内省”;孟子讲“养身”、“养性”;明代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都特别强调道德实践,认为这是知善、行善并达到成贤成圣的关键,认为一个人只要立志行仁,而且一以贯之地笃行不已,才能成为无愧于天地人间的高尚的人。

二、儒家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1.儒家思想强调道德核心是“仁爱”,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重要作用

儒家伦理道德的基本核心是“仁爱”,把“仁”概括为人的道德的最高原则。孔子要求人与人之间要充满爱心,要“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有了“仁爱”的思想精髓,其他由此而派生出来的伦理观点,也是人们所适用的。儒家思想的合理因素与大学生的德育目标是相适应、相一致的。通过批判地学习和弘扬儒家伦理思想,并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诠释,能够服务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目的,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儒家所倡导的这些人生观,用来教育当代大学生,既能医治少数学生存在的麻木心态,又能唤起生命意识,拓宽其精神空间,催其奋进,促其进取,形成积极有为、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2.儒家思想强调社会整体利益,倡导见利思义,对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当代大学生出生在改革开放的年代, 成长于社会的转型期, 各种思想、意识、观念相互影响和渗透, 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多元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 他们的时代精神、竞争观念明显增强, 初步具备了一些现代意识, 诸如主题意识、竞争意识、公平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以及民主意识等。这是他们的主流, 是积极的一面。同时, 由于他们生活经历简单, 对许多问题缺乏深刻、透辟的认识, 面对复杂的价值环境,容易导致一些人认知与行为背离、价值目标与现实取向背离,而这与价值观都有直接联系。今天,我们用儒家思想的义利观引导大学生树立价值观, 一要借鉴其有益的内涵; 二要充分认识和肯定大学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积极的价值观念; 三要把关心集体、关心他人、乐于奉献、遵守社会公德作为教育的重点。

3.儒家思想倡导胸怀天下、立志报国,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邓小平曾经指出,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就会被种种资本主义势力所侵蚀腐化。党中央先后下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等文献,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做了明确规定,使爱国主义教育日趋科学化、规范化,并将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大学德育工作要让广大学生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把为祖国和人民作贡献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通过大力弘扬传统儒家所强调的为民族、为国家而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所倡导的为他人、为社会作贡献的集体主义思想, 使大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社会的整体利益同广大青年学生的个人利益乃至自我价值的实现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从而增强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自觉地把自己的忠诚、爱心、智慧和勇气、知识、才能奉献给祖国和人民, 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繁荣和富强尽自己神圣的爱国义务。

4.儒家思想强调“谦恭礼让”、“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大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儒家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主张“谦恭礼让”和“严己宽人”。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基本上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且多为独生子女。由于受商品经济影响,受逐渐渗透的西方思潮和不断变化的就业环境的影响,他们不少人以自我为中心,主张个性的自由发展,社会意识淡薄。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就是我行我素、自私自利、得理不饶人,甚至以强凌弱、以大欺小等。因此,用儒家的“仁爱”精神去引导学生,让他们懂得在人际交往中,不能过分强调自我感受,明白个性的释放应建立在不伤害他人的基础上,谨防自私心理作祟,努力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甘愿吃亏、奉献,不求回报。这些对当代大学生来讲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用这些思想来教导大学生,使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逐步培养宽容的心态、包容的胸怀,可达事半功倍之效。

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儒家思想教育的途径

1.吸取儒家思想中健康的伦理道德观

长期以来,高校只重视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却忽视基本道德品质的培养。中国传统文化是德性的文化,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倡导经世致用。因此,正确地介绍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必将对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模式产生积极的影响。为此,应将传统文化引入思想道德教育领域,并使之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以发挥传统文化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

2.将儒家思想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文化背景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长期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社会结构、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综合文化积累。它不仅以经典文献、制度等形式存在着,而且还广泛地以积淀而成的具有民族特点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尚习俗等形式存在着,成为“遗传文化”。它内化为人们的一种文化心理和性格,成为制约社会历史发展、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和中国社会的文化背景,成为中国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生活在这种背景之下的大学生,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承受者。其中绝大部分是间接地、不知不觉地接受的。如何客观地分析、看待、学习、利用传统文化,净化大学生的思想,应成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3、利用现代化手段,传递给学生儒家思想

通过教学设备、网络、多媒体等,传递给学生一些新的信息,从而增强学生对儒家思想的认识。如电视里百家讲坛中的《于丹心语》,这是专门介绍孔子思想的,也许她的观点不一定符合学术性的严格要求,但是将束之高阁的优秀的东西通俗化,并能够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这也不失是对儒家思想的一种继承和发扬,可以增加学生对孔子思想的了解。

4.从时事热点着眼,利用一些新闻热点作为契机,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社会上不时有一些热点问题,如中韩传统文化之争、关于中国龙的形象的争议等,可以用来提高学生对传统精华的继承,以此来弘扬中国的古老文明,从而宣传儒家的思想。在这个过程中,能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效果。这些时政内容也可以成为教学资料,从学生的整体角度出发来运用和实践儒家思想,有利于学生学习书本知识,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结束语

当然,必须看到,儒家思想中也渗透了许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消极作用的成分, 如轻视劳动、等级尊卑、封建迷信等消极观念。因此,我们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吸纳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摈弃糟粕和陈旧过时的东西。只有做到古为今用,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拓展和丰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3]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唐凯麟,曹刚.重释传统: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评估[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于丹.《论语》心得[M].北京:中华书局,2006.

[6]李曼.浅谈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思想政治教育体制 篇10

一、主题性人格教育的原则

1. 内化性原则

内化是一种主体性活动, 使通过内化, 使个体形成稳定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品质。此过程中, 教育对象通过实践和感悟, 把教育信息纳入自己原有的价值体系中。是一个由“知道”到“理解”到有所体会的过程, 其中有所体会说的就是内化的结果。要想最终得到内化的结果, 需要学生参与一系列的实践活动, 包括社会活动、实习实验、科研活动、体验生活、文化熏陶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 学生接触社会, 了解社会、适应社会, 深刻认识到自己身上应肩负的责任, 应有的精神, 懂得与人相处的的方式, 在不断的内化的过程中, 学会做人, 学会做事, 培养集体精神, 是科学素质和人文精神在实践中真正得以“内化”和“升华”。

2. 以学生为本原则

传统大学的德育教育往往存在一些弊端, 这些弊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倾向。因此在进行主体性人格教育的时候, 首先要把大学生当成“个体的人”教育的目的在于要把“个体的人”变成“独立的自己”, 尊重学生的地位和尊严, 了解学生的需要, 改变传统上“师道尊严”的观念和空洞说教的灌输性授课方式, 营造民主、宽松、平等、和谐的教育气氛, 建立相互尊重, 朋友式、同志式的的新型师生关系, 从而唤起大学生的自我人格意识, 形成主体意识, 实现人格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3. 个性化原则

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往往忽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征, 成了空洞说教, 忽视了大学生给人体需要与个体价值, 以及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互相转换, 最终造成了大学生的知行背离, 造就了虚假人格。

二、主体性人格教育的内容

1. 生命教育。

当前人类物质社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 社会主体需要一个突出的内容来展现对生命的关照和关爱, 关照社会生命的生存和生活, 关照生命的信仰和超越。一方面生命教育要遵循生命的发展原则, 以关注学生生命活力、生命价值为基础。另一方面, 生命教育教育学生对生命价值的珍视, 教导学生如何珍视自己的生命, 懂得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掘自我意识、挖掘生命价值, 珍视自己生命同时珍视他人生命, 以爱带人, 奉献社会, 达到超越自我的精神境界。

2. 公民教育。

每个公民都是国家的主人, 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条件下, 这种意识强化显得更加必要。强化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 对于诚信市场文化环境, 履行公民义务具有重要的意义。没有国家和民族力量的支撑, 个体的主体性就无法存在。通过公民教育的有关课程的学习, 把知识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意识, 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受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3. 信仰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体制 篇11

关键词:任职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9—0267—02

随着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深入发展,顺应我军跨越式发展的客观需求,我军军事教育领域也经历着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崭新变革。由传统学历教育向任职教育机制转变,不仅给军队高素质优秀人才培养孕育了勃勃生机,同时也给军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挑战。为了适应转型发展要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就必须直面现实挑战,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一、正确认识任职教育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根据军队院校教育体系调整要求,学历教育阶段是学习基本知识的阶段,主要培养学员掌握一定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军事技能,为促进学员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任职教育阶段则主要以培养学员岗位任职能力为主,通过相关专业的集中培训使学员成为一名合格的基层指挥员、战斗员。这一总体培养目标的转变,使得任职教育具有鲜明的针对性、职业性、应用性等特点,同时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许多新的挑战。

(一)任职教育培训强调实用性,容易忽视思想政治教育

任职教育高度重视培训的实用性,任职教育院校的培训任务、培训目标、培训体制都要根据部队的实际需要设定。部队实践中需要什么,任职教育院校就培训什么,部队实际中困惑什么,任职教育院校就研究什么,院校教学科研的中心工作都是围绕如何更好地为部队培养具备岗位任职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合格指挥员、战斗员。这种高度重视实用性、技能性素质和能力提高的做法,使得部分院校和部分学员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甚至认为任职教育高效率容不下思想政治教育。事实上,思想政治素质在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占重要地位。任职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不能放松,而且要对教育的品质、教育的实效有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政治合格的基础上培养优秀指挥员、战斗员必须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全面发展的能力,是更高层次上的提升。”[1] 任职教育不是不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而是需要更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任职教育培训方式的短期性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

任职教育是在学历教育之后的再教育,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和晋升要求而进行的继续教育。这种再教育和继续教育往往时间快、周期短,长则一年半载,短则十天一个星期,一定程度上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连续性。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需要在日常生活、管理、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渗透,而这些都需要一定时间和环境的保证。但要在短时间内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就必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策略性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任职教育培训对象的差异性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难度

任职教育培训对象的差异性、多元性是任职教育的显著特点。参加培训的学员无论是在年龄层次、学历状况、军兵种来源、任职经历,还是在主观培训目的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从培训学员的年龄层次来看,有刚从大学毕业的大学生,也有工作许多年的老同志;从学历状况看,既有研究生、本科生,也有大专生、中专生;从任职经历看,有的在某一岗位上干了许多年,有的已经转换过多种不同岗位,而有的还没有实践工作经验。这些种种差异,导致培训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认识不同、接受能力不同、兴趣点不同等,都会使得任职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增加难度。

二、着眼现实需求,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任职教育培训目标的岗位指向性、培训机制的短期性、培训对象的差异性等特征,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结合任职教育的特点、把握任职教育规律、关注培训对象的实际需求,从部队人才培养的客观实际出发,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

1.要重视理想信念教育,坚定任职学员献身国防的信心。任职教育学员在学历教育阶段基本上都经历过比较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具备较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但是,随着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价值观念的冲突也日益激烈,如何让学员在多元化的价值选择中继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首要解决的问题。意识形态领域的较量考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任职教育培训必须重视理想信念教育,关注社会发展中的焦点问题,精心选择学员感兴趣的热门话题,深层次探讨献身国防的价值和意义,增强任职学员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思想动力。

2.要强调职业道德教育,激发任职学员的责任意识。各级各类任职学员是部队战斗力建设的主体力量之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科技现代战争对军人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想在未来战争中占据战争优势,就必须加强每名官兵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能否胜任岗位需求、能否具备任职能力、能否积极主动地增强自身能力并恪尽职守地履行责任,都跟每一名官兵的职业道德素质密不可分。针对部分学员入伍动机不纯,岗位履职和打仗意识不强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强调职业道德教育,借鉴外军职业意识培养的经验,积极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激发任职学员从军为战、学习为战、练兵为战的责任意识,大力培育战斗精神。“把战斗精神培育作为我军任职教育的基础工程,是我军军事教育的紧迫任务。”[2]

3.要突出心理素质教育,锻造任职学员的心理品质。随着军队职能任务的不断拓展,军人可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不仅要具备执行艰难险重任务的能力,而且要具备相应的过硬心理素质。例如在2008年“5·12”地震救援中,我军官兵竭尽全力抢救受灾群众的同时,内心也被地震之后的悲惨状况深深震撼,许多年轻的干部战士在内心深处或多或少地留下阴影,个别官兵需要求助心理医生调适解压才能恢复,所以,增强官兵心理素质刻不容缓。此外,心理战已经成为联合作战的重要组成部分,部队官兵能否在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中始终保持坚强稳定的心理素质,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心,将直接影响战争的胜负。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突出心理素质教育,通过培养学员心理疏导、心理调适等能力,使得学员具备积极向上、果敢机智、处变不惊、临危不惧、敢打必胜的良好心理品质。

三、改变教学模式,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教学模式是联系理论与实践的中介,好的教学理念需要好的教学模式才能顺利地转化为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为了更好地提高任职学员思想政治素质,必须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综合各种教育资源,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改进教育手段,发挥真理力量,增强学员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积极性。思想政治教育要扩大知识含量,开阔学科视野,重视运用理论知识牵引教育实践,多组织哲学、文学、艺术、军事、地理等知识讲座,把思想育人与知识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注重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思想政治教育更直观、更形象。充分利用全军信息网、院校局域网等网络平台,进行网上授课、网上交流、网上答疑等活动,占据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的主导地位,使网络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弘扬主旋律的重要渠道。

增加教学实践环节,以开放式教育迎接社会各种思潮挑战。军营与社会毕竟有一定距离,如果不以开放式教育去应对开放式社会,必然导致学员对许多社会新事物、新情况认识不清、产生困惑。针对任职学员参与社会活动积极性高的特点,适当加大实践性教学力度,让学员走进社会大课堂,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充分发挥第二课堂活动的辅助教育作用,积极开展时事点评、演讲辩论等活动,让学员在讨论中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培养学员独立自主地学习理论、解释现实、指导现实的辩证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爱英.任职教育政治理论教学要念好“新”、“深”、“实”三字经[J].求实,2009,(1).

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 篇12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是指教育者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 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的作用, 一方面是把社会和阶级的政治原则和立场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 从而进化为学生的内心需要。另一方面是抵制对立思想的影响, 占领思想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社会的再造, 它规定着学生的精神面貌, 指引着学生的政治方向, 在整个学校教育中居于主导地位。

(二) 高校素质教育

高校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呼唤, 决定着国家的未来, 关系着亿万家庭的幸福。所以高校要高度重视素质教育, 培育好祖国的花朵。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 对高校素质教育起着推动作用, 同时又受到高校素质教育的制约, 二者相互促进, 相互制约, 相辅相成统一于高校的教育当中。没有科学文化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等高校素质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依靠, 同样, 脱离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个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素质教育这个整体就会失去方向。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 对高校素质教育具有导向作用

江泽民主席曾经说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德育首位的思想, 而且突出了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所在, 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所有的教育活动都是在思想支配下完成的, 高校教育也不例外。学校教育学生是有自己目的的,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生的思想政治态度是否端正, 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方向。高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 会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进而影响到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因此,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素质教育具有导向作用。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 利用互联网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

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 一定要切合实际, 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杜绝纸上谈兵。根据学生的特点, 采取相对应有效的方法, 实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这样才能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工作得到有效的展开。网络最大的特点就是其资源可以得到共享, 使所有的人都可以享受到公共资源, 且具有形象化、趣味化等特点, 高校学生容易接受, 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来拓展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多元性和灵活性, 这样必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正是由于互联网可以实现资源共享, 网络上面什么信息都有, 再加上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水平、鉴别力等方面的不足, 所以学生在面对混乱的网络信息时候, 有一部分学生滋生了不良的思想, 这会影响到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从而影响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因此学校要把网络工作当成日常工作一样常抓不懈, 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氛围。

(二) 强调以人为本, 注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校的主体是大学生, 因此我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过程当中, 一定要以人为本, 注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重视学生的主体要求, 倡导寓教于乐、因材施教。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基本上是以灌输为主, 让学生死记硬背, 不考虑学生是不是愿意学和学习了多少。这样的教育方式显然已经过时了, 已经不能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高校只有在教育过程中以人为本, 注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本着信任人、尊重人、完善人的思想, 根据大学生的实际需要, 因材施教,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活动当中来,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三) 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来影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

在校园内应该设立专门的咨询部门和宣传部门, 以方便学生在遇到思想困惑的时候能找到咨询的地方, 能够更好的解决自己的思想困惑, 这样才能使学生放下思想包袱, 使学生的思想回到正轨, 才能更好的学习。高校应该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牢记社会主义荣辱观。在这些良好风尚的带领下来影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 激发学生努力学习, 拼搏奋进, 使学生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李倩.大学生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实践与探索, 2008.

上一篇:修复企业论文下一篇:标准稠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