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数分析

2024-10-06

频数分析(精选6篇)

频数分析 篇1

为掌握尘肺死亡原因及各原因对患者的危害程度, 为尘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对我公司2007年度尘肺死亡病例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我公司所属各单位2007年度共计死亡尘肺及并发症160例, 资料完整157例。

1.2 方法

将死于尘肺及并发症157例病例采用寿命表及苏竹君减寿年数计算法、死因别频数等计算各种指标。

2 结果

2.1 结果分析

本组死亡最小年龄35岁, 最大年龄79岁, 平均59岁, 35岁组患者平均期望生存年限为36岁, 将减寿年数计算上线定为75岁, 见表1。

注:哮喘死亡为零。

2.2 减寿年数、死因别频数指标顺位比较见表2

3 讨论

3.1 由上表可以看出, 减寿年数顺位结果依次为:肺结核、肺心病、尘肺、肺癌、气胸、肺炎。死因别频数顺位依次为:尘肺、肺心病、肺结核、肺癌、气胸、肺炎。两种方法顺位截然不同, 意义表示也不同, 在职业病流行病学调查中, 常用死因别频数法进行研究, 而很少用减寿年数法, 作者认为, 前者不如后者, 前者仅能反映一定人群于各种原因的人数、比重, 而减寿年数法, 即能反映死亡原因, 又能反映死亡之时间, 对人期望寿命的损失强弱, 较死因别频数顺位, 真实、直观、全面。

3.2 通过本资料分析得出, 对尘肺患者危险性高、减寿年龄最大的是结核, 建议在尘肺防治工作中, 应将尘肺合并结核作为防治重点。

频数分析 篇2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如何收集与处理数据.

2.会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与频数分布折线图.

3.了解频数分布的意义,会得出一组数据的频数分布.

(二)能力训练要求

1.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2.通过经历调查、统计、研讨等活动,发展学生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大胆设计,勇于探索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频数分布的意义,会得出一组数据的频数分布直方图、频数分布折线图.

2.数据收集与处理.

教学难点

1.决定组距与组数.

2.数据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

交流探讨式

教具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Ⅰ.导入新课

[师]请大家一起回忆一下,我们如何收集与处理数据.

[生]1.首先通过确定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

2.收集有关数据.

3.选择合理的数据表示方式统计数据.

4.根据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数据计算.根据特征数字,估计总体情况,设计可行的计划与方案,并不断实施与改进方案.

[师]这位同学总结得很好.你能否帮卖雪糕的李大爷设计一种方案,确定各种牌子的雪糕应进多少?

频数分析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12月~2013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酒精性肝炎患者121例, 所有患者参照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制定的《酒精性肝病诊断标准》[7]确诊,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61例, 男54例, 女7例;年龄20~30岁9例, 31~40岁13例, 41~50岁17例, 51~60例16例, 60岁以上6例;病程2~6年, 平均病程3年。对照组60例, 男54例, 女6例;年龄20~30岁7例, 31~40岁16例, 41~50岁18例, 51~60岁15例, 60岁以上4例;病程2~6年, 平均病程3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两组均给予常规戒酒, 高蛋白、低脂饮食及适当的西药进行治疗。二氯醋酸二异丙胺80 mg加入5%葡萄糖100 ml静脉滴注, 1次/d, 谷胱甘肽1.2 g加入5%葡萄糖100 ml静脉滴注, 1次/d, 复合维生素B片2片/次, 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超低频数控电脉冲治疗。具体做法:取肝病Ⅰ、Ⅱ号穴;肝俞;中脘;右足三里;右涌泉;右三阴交穴, 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选择刺激的强度, 1次/d, 15 min/次, 10 d为1个疗程。

1.3评价标准1临床症状消失;2肝脏超声检查较前明显恢复:a.肿大的肝脏较前回缩, b.肝脏近场回声较前明显恢复, c.肝内管道结构较前清晰;3肝功基本正常。经过3个疗程治疗后, 各自与治疗前比较, 3项指标均达标者为临床治愈, 2项达标者为有效, 仅1项达标者为无效。总有效率= (治愈+有效) /总例数×100%。

2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全部患者临床症状均消失, 肝脏超声达标者50例 (82.0%) , 肝功基本正常59例 (96.7%) , 根据评价标准临床治愈50例 (82.0%) , 有效9例 (14.8%) , 总有效率96.7%;对照组临床症状消失48例 (80.0%) , 肝脏超声达标者37例 (61.7%) , 肝功基本正常50例 (83.3%) , 根据评价标准临床治愈32例 (53.3%) , 有效14例 (23.3%) , 总有效率7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治疗组:15 d症状消失35例 (57.4%) , 3个疗程结束 (30 d) 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消失;对照组:15 d症状消失20例 (33.3%) , 3个疗程结束仍有临床症状的有12例。

2.3两组肝功恢复正常时间比较治疗组:平均13.8 d肝功恢复正常, 对照组:平均23.2 d肝功恢复正常, 经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4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

3讨论

酒精性肝炎界于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硬化之间, 如不积极治疗可发展为酒精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 严重者可诱发肝衰竭。戒酒是治疗酒精性肝病的最重要措施[8]。我国历史悠久, 中医理论博大精深, 中西医结合治疗是目前比较提倡的, 本研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穴位电脉冲治疗酒精性肝炎, 总有效率达96.7%, 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临床症状消失的时间及肝功恢复正常的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经观察治疗组较对照组球蛋白有降低趋势, 并无毒副作用, 是一种较为廉价有效且值得推广的方法。

WLGY-801型肝病治疗仪其超低频电脉冲治疗的频率与肝脏供血和内脏蠕动频率相一致, 可以改善肝脏的循环, 将电极置于特定的人体穴位, 低频电脉冲与人体生物电相互作用, 从而全面调节人体免疫功能, 改善肝脏功能, 是领先非药物治疗肝病领域的高科技电子医疗设备。临床结果证实西医药物联合超低频数控电脉冲技术可显著改善酒精性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肝功及肝脏的组织结构, 经观察:西医药物联合低频电脉冲技术治疗酒精性肝炎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我国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不治已病治未病”, 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和谐稳定的家庭和社会环境、积极的生活态度、健康的心理是预防本病的关键[9]。同时宣传饮酒过量的危害, 让人们有一定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酒依赖与肝病问题调查协作组.中国9个城市4种职业人群酒依赖协作研究㈡.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2, 6 (3) :116-117, 136.

[2]历有名, 陈卫星, 虞朝晖, 等.浙江省酒精性肝病流行病学调查概况.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3, 11 (11) :647-649.

[3]鲁晓岚, 陶明, 罗金燕, 等.饮酒与肝病流行病学调查.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2, 10 (6) :467-468.

[4]黄顺玲, 戴水奇, 张雪红, 等.湖南省酒精性肝病流行病学调查概况.中国医师杂志, 2005, 7 (3) :426-427.

[5]王辉, 王江滨.肝炎病毒感染与酒精性肝硬化关系的研究:附182例酒精性肝病临床病例报告.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1998, 24 (6) :652-653.

[6]刘阳, 迟宝荣.酒精性肝硬化237例临床分析.吉林医学, 2004, 25 (4) :40-42.

[7]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0, 18 (3) :167-170.

[8]O’Shea RS, Dasarathy S, Mc Cullough AJ, et al.Alcoholic liver disease.Hepatology, 2010, 51 (1) :307-328.

频数分析 篇4

Based on tropical cyclone track dataset in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from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CMA),variations in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of tropical cyclones(TCs)in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affecting-China TCs(ACTCs)and landfall TCs(LTCs)achieving a typhoon intensity during 1957- were studied.Frequencies of strong tropical cyclones showed significant decreasing trends from 1957 to 2004 and the linear trend was much greater when the intensity was stronger.There was no linear trend in the portion of strong tropical cyclones achieving a typhoon(TY)intensity,while those reaching a strong typhoon(STY)and a super typhoon(SuperTY)intensity showed decreasing trends during 1957-2004.The maximum intensities of TCs,ACTCs and LTCs all decreased during the period of 1957-2004.The mean intensities of TCs and ACTCs displayed decreasing trends and the mean intensity of LTCs achieving a TY intensity also showed a decreasing trend.

作 者:王小玲 任福民 Wang Xiaoling Ren Fumin  作者单位:National Climate Center,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Beijing 100081,China 刊 名: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ISTIC英文刊名: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年,卷(期): 4(z1) 分类号:P4 关键词:strong tropical cyclone   affecting China tropical cyclone   landfall tropical cyclone   China  

频数分析 篇5

已有研究表明, 平流层过程与对流层某些重大天气气候事件 (如极端降水等) 确实存在着信号的超前表达和实质上的物理驱动因果联系[6—8], 平流层的环流异常通过其季节内振荡可以下传到对流层[9,10]。当前在我国数值天气预报业务模式中较少涉及平流层过程, 10 d以上形势预报的误差迅速增加, 因而限制了预报时效的进一步延长。了解在这一时间尺度上平流层与对流层相互作用并进而研究预报方法, 显然是一项紧迫而又有十分重大意义的前沿课题。另外, 这些相互关系还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变化, 可能是东亚地区气候变化的机理之一。

近30年来,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 夏季中国东部长江下游地区频繁出现持续暴雨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会造成这个区域严重洪涝, 这类事件越来越引起公众的关注。由于这种极端事件影响的严重性, 关于长江下游强降雨事件演变规律的研究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比较普遍的意见是它的变化与海温异常有直接的关系, 有关模拟和预测研究主要考虑海洋的热异常所形成的下垫面强迫影响, 取得了一定的预测效果。但海温的影响 (如ENSO, IOD等) 不能解释许多强降水过程的形成, 其他因子的作用, 如平流层环流的作用和在预报中的相对重要性尚未详细研究。本文将研究影响长江下游地区夏季强降水变化的前期冬季全球平流层环流变化的关键区, 建立基于KLM滤波的夏季强降水频数年际气候预测模型, 进行预测试验, 讨论预报方程系数的时间变化特征和可预报性。

1 预测方法

1.1 资料

采用江苏省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逐日长江下游地区降水量1961~2011年51年的资料, 夏季强降水频数定义为6~8月长江下游地区 (江苏省南部地区的南京, 常州, 苏州, 镇江, 宜兴, 太仓等25站) 平均日降水量大于等于25 mm的日数。冬季平流层50 h Pa风场资料采用NCEP/NCAR逐月再分析风场资料 (2.5°×2.5°) [11]计算, 所取资料时间是1960~2011年。

1.2 影响夏季长江下游强降水的前期冬季关键区平流层纬向风的变化

图1是1961~2011年夏季6~8月长江下游强降水频数变化序列, 其中强降水日数最多的是1999年, 达到11天。另外, 1968年无强降水日数。过去的研究表明, 这个序列与长江下游降水20~30 d振荡强度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12] (通过0.01的显著性水平的检验) 。因此, 与东亚地区大气内部非线性过程密切相关的季节内振荡 (ISO) 对长江下游强降水过程的作用占主导地位。下面研究长江下游强降水频数年际变化与前期冬季全球平流层环流变化的联系。图2给出了1961~2011年长江下游强降水频数与前期全球50 h Pa纬向风的相关系数的空间分布, 发现关键区主要在南半球高纬度地区、北太平洋中纬度地区, 表现为显著正相关, 而北极附近是显著负相关区, 其显著性均为0.05。值得注意的是, 前期冬季热带地区平流层纬向风与后期夏季长江下游地区强降水 (暴雨) 的关系不太显著, 仅南美北部和热带大西洋地区存在范围较小的正相关区。

1.3 卡尔曼 (KLM) 滤波模型的建立

由于气候系统年代际变化的影响, 变量之间相关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因此, 本文基于KLM滤波方法 (运用现代随机估计理论给出系统状态的无偏最小方差的递推估计值, 其主要特征是通过对误差与观测数据间的处理来不断订正模型参数, 组建出最优滤波方程[13]) , 对上述3个关键区平流层50 h Pa格点纬向风为3个因子x1, x2, x3: (x1:80~85°N, 140~150°E, 北极附近;x2:45°N, 140~170°E, 北太平洋中纬度;x3:55~60°S, 120~140°W, 东南太平洋高纬度 (区域平均) ) , 构建线性回归方程进行递推, 建立系数可变的预测模型, 对6~8月长江下游强降水频数进行试验, 并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预测结果比较。同时, 也分析了各个因子对应的回归系数随年代的变化规律, 讨论因子的时间稳定性。

图中阴影表示显著性为0.05的区域

2 预测结果分析

用1960/1961, …, 2011/2012年12~2月 (52个冬季) 的平流层纬向风 (x1, x2, x3) 资料和1961年, …, 2012年6~8月长江下游强降水频数 (y) , 构建方程y=b0+b1x1+b2x2+b3x3, 进行KLM递推预报, 其中近10年 (2003~2012年) 预测试验结果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 预报和观测值十分一致。经计算, 预报的平均绝对误差是0.96天, 预测效果很好。另外, 回归系数b1<0, b3>0变化幅度较小, 表明近10年与北极附近, 南半球高纬度纬向风的负、正相关关系比较稳定, 而b2<0, 近10年负值显著, 表明与北太平中纬度纬向风的相关变为较显著的负相关 (与整个52年期间的正相关不同) , 相关显示出一定程度的不稳定, 并改变符号。用42年 (1961~2002年) 资料, 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对近10年 (2003~2012年) 进行独立预报, 结果见表2。预报的平均绝对误差是1.26 d, 大于KLM方法的结果;主要原因是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没有体现变量之间相关的年代际变化 (特别是x2, 北太平中纬度纬向风) 。因此, 以上近10年的独立预报试验表明, 基于KLM滤波的预测方法明显优于经典的多元回归方法, 表明气候系统年代际变化对于6~8月长江下游强降水频数统计模型的气候预测精度的变化有明显影响。

由于平流层异常 (如平流层极涡的增强或者减弱, 赤道纬向风的准2年振荡 (QBO) , 与对流层在太阳活动的准11年周期上的耦合变化等) 的持续时间长[6], 它可能对于对流层气候预测的改进有重要应用价值。而且, 过去的研究也表明, 当平流层影响达到最大时, 其影响可以达到和ENSO的影响相当的量级和空间尺度[9], 同时可以在季节内时间尺度和准2年时间尺度上对东亚冬季和夏季大气环流和长江下游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产生显著影响。因此, 深入研究平流层扰动对于夏季东亚环流季节内变化及其强度年际变化的影响, 能显著改善长江下游地区6~8月强降水过程频数和旱涝预测准确率, 同时也有利于预测与强降水过程密切相关的20~30 d振荡强度年际变化[12]以及提高强降水过程10~30 d延伸期预报精度。

3 结论和讨论

本文用近50年观测资料, 研究了冬季平流层环流和夏季长江下游强降水之间的联系, 并建立统计方程对夏季长江下游强降水频数进行预测, 得到如下结论:

(1) 前期冬季12~2月全球50 h Pa纬向风变化对后期6~8月长江下游强降水频数变化有明显影响, 其中显著的正相关区在南半球高纬度地区和北太平洋中纬度地区, 负相关区在北极附近;但强降水频数变化与热带地区平流层纬向风的变化无关。

(2) 用前期12~2月全球平流层关键区的纬向风建立KLM预测模型进行独立预测试验, 发现它对近10年 (2003~2012年) 6~8月长江下游地区强降水频数的变化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明显优于多变量的线性回归预测结果。

(3) 从回归方程系数的时间变化来看, 近10年夏季长江下游强降水频数与前期冬季北极附近和南半球纬度地区平流层纬向风相关十分稳定, 而与北太平洋中纬度纬向风的相关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稳定。

前期平流层过程与后期夏季长江下游强降水过程的形成存在实质上的物理驱动因果联系 (通过平流层环流的异常激发的低频波在一定条件下会向下传播到对流层) , 引进平流层信号的统计预报可以为业务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气候预测提供重要参考, 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长江下游旱涝年际气候预测准确率。

摘要:采用相关分析方法, 研究了68月长江下游强降水频数与前期冬季122月全球50 hPa纬向风的关系;并研制了基于KLM滤波的夏季长江下游强降水频数气候预测模型。结果表明, 存在3个显著的相关区:北极附近, 北太平洋中纬度和南半球高纬度地区。用这些前期122月全球平流层关键区的纬向风建立KLM预测模型进行预测试验, 发现它对近10年68月长江下游地区强降水频数的变化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明显优于多变量的线性回归预测;其中与北极附近和南半球高纬度地区平流层纬向风相关稳定, 而与北太平洋中纬度纬向风的相关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稳定。基于平流层环流变化的夏季长江下游强降水频数KLM模型可以为短期气候预测业务预报提供重要参考。

频数分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的160 例研究人员均为同一时期在该院接受癫痫治疗的患者。其男女各有92 例、68 例。所有患者均按照癫痫诊断标准确诊为癫痫病患者, 在接受治疗前均未服用过抗癫痫药物治疗, 且在接受治疗前3个月内均有过1 次以上的癫痫发作。 同时, 排除患有严重认知障碍和严重基础性全身疾病患者、 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合作不良患者、难治性癫痫患者以及最近12周内出现连续癫痫患者。 基础组患者男女各有47 例、33 例, 年龄15~64 岁, 病程0.5~18 年;联合组男女各有45 例、35 例, 年龄15~65 岁, 病程0.6~20 年,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癫痫程度等情况,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按照所采取治疗方案的不同所有患者分为基础癫痫治疗的基础组与基础癫痫治疗联合抗氧自由基治疗的联合组。

基础组: 对80 例癫痫患者采取基础抗癫痫治疗。即根据患者癫痫发作类型的不同, 包括癫痫部分发作、全面强直阵挛发作以及部分发作继发全面强直阵挛发作三大类型。 其中, 使用的丙戊酸钠药 (国药准字H43020874) 物对全面强直阵挛发作进行治疗, 而其余两类癫痫则采用卡马西平 (国药准字H11022278) 药物进行治疗。 具体用量根据患者不同病情严格按医嘱执行[2,3]。

联合组: 即在基础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抗氧自由基疗法进行治疗。 首先, 给予患者口服维生素C、E, 均3次/d, 前者不得超过0.2 g/次, 后者50 mg/次为宜。 两种疗法均3 个月/疗程, 并分别在患者接受治疗前与持续治疗12 周后对其进行视频脑电图检查, 并分别在患者接受治疗后的第1、4、8、12 周对患者癫痫的发展次数以及癫痫样放电情况进行记录分析, 对比两种疗法在减少癫痫样放电及癫痫发作频数上的效果[4]。

1.3 疗效判定标准

癫痫样放电的疗效判定以患者治疗前癫痫样放电次数为基础, 统计计算在接受治疗12 周后癫痫样放电的减少次数。 其中, 放电次数减小超过75%则为显效;在51%~75%之间则为有效;而大于25%小于50%则为改善; 无效则是指患者放电样次数减少不超过25%或反而增加[5]。

癫痫发作频数的疗效判定同样以治疗前发作次数为基数设为B, 然后, 每4 周为1 个周期记录患者的发作频数设为A, 按 (A-B) /B×100%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具体判断标准同上。

1.4 统计方法

对160 例癫痫患者研究过程中的各个数据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采用t检验及 χ2检验对比分析不同癫痫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癫痫样放电疗效

较之常规基础抗癫痫治疗的基础组, 基础抗癫痫治疗联合抗氧自由基疗法疗效更加显著, P<0.05, 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注:* 与基础组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 癫痫发作频数疗效

经12 周持续抗癫痫治疗后, 基础组患者控制癫痫发作总有效率仅为61.25%, 其抗癫痫治疗效果远低于联合抗氧自由基治疗的92.5%, 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与基础组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最新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癫痫病患者已接近1000万人, 并仍以每年40 万人次的速度增加, 癫痫病已成为仅次于头痛的神经科第二大疾病。 尽管现阶段对于癫痫病的发病机理以及致病因素还未完全掌握, 但国内外大量研究已表明癫痫发作时人体内的氧自由基会有明显的增多, 即癫痫病的发作同患者体内氧自由基的活跃积累有着密切的关系[6]。

氧自由基作为人体内十分重要的活性元素之一, 其化学结构不仅含氧元素, 而且活跃性较高。 在癫痫患者发病时极易激发其活性使其大量增多, 因此, 清除并控制人体内多余的氧自由基是治疗癫痫病的有效途径。 维生素C、E是最为常见、用途最为广泛的抗氧自由基药物。 其中, 作为水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C对于机体内被活化的中性粒细胞释放的活性氧均具有很强的活力, 因此, 其抗氧化以及抗炎效果十分显著[7]。 而作为脂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E最为显著的功效便是对因氧化而损失的细胞膜具有显著的拮抗作用。 二者联合使用不仅能够有效清除癫痫患者体内多余的氧自由基, 而且对于细胞膜氧化损伤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3]。 由林若庭等人的研究可知, 采用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老年癫痫患者能够有效降低常规药物治疗癫痫的不良反应, 提高患者认知功能[7], 因此, 联合丙戊酸钠及抗氧自由基等药物治疗癫痫患者疗效显著。 同时, 由曹欣[8]等人的研究可知, 对于癫痫患儿奥卡西平、卡马西平等药物对癫痫患者的放电又有很好的效果, 安全性也高, 因此, 联合组采用上述药物联合治疗效果十分显著。

由上述研究结果可知, 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癫痫的基础治疗组经12 周持续抗癫痫治疗后患者控制癫痫发作总有效率仅为61.25%, 其抗癫痫治疗效果远低于联合抗氧自由基治疗的92.5%, 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在减少癫痫病放电的疗效上, 基础、联合两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2.5%和87.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较之单纯的基础抗癫痫药物治疗, 采用抗氧自由基联合基础癫县疗法对癫痫患者的癫痫样放电以及癫痫发作频数均有显著的疗效,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文浩, 张波, 别红军.难治性癫痫诊断治疗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3, 25 (3) :269-273.

[2]庹虎, 姚宝珍, 刘小雪.癫痫患儿行为障碍及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医学, 2014, 42 (1) :30-33.

[3]常琳.中国癫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2, 39 (2) :161-164.

[4]魏一芳, 龙瑞芳, 张渺, 等.特发性癫病儿童有无病性放电与认功能的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21) :46-47.

[5]王锋, 于静.奥卡西平治疗儿童癫病部分性发作的临床效果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4, 12 (4) :450-452.

[6]周家帆, 杨辉.左乙拉西坦用于中老年部分性发作癫痈患者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34 (6) :1621.

[7]林若庭, 洪志林, 蔡若蔚, 等.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老年癫痈患者的临床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 35 (3) :612-613.

上一篇:《老友》是学习的老师下一篇:教育口述史漫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