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效率

2024-09-29

合作学习效率(共12篇)

合作学习效率 篇1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由于它在改善课堂的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 很快引起了广大英语教师的关注, 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 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英语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 通过协作、会话, 从而完成语言知识的学习。

一、合作学习的主要优势

合作学习这一新的教学形式, 打破了传统班级教学的垄断地位, 为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在合作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不再是课堂的单向传授知识的人, 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信息交流的方式由单一的教师讲授转变为多元的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互动的交流方式。

合作学习的内容取决于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和任务。在任务型教学活动中, 小组的活动是围绕着具体的任务来展开的。合作学习也可以用于复习巩固单词。例如:让一个学生做各种动作或用英语简单描述特征, 同伴猜是什么单词;同伴之间互相考单词拼写, 都是有收效的。小组合作还能够创造学习英语的准环境。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是中国人学习外语的最致命的弱点。所以, 合作小组应当尽一切努力, 创设各种讲英语的气氛环境, 学生有机会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 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通常教师不参加小组内部分工, 让学生自主分工, 发挥各自特长。教师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小组的分工。分组时首先要分析活动内容, 进行任务分割, 保证人人有任务, 人人有事做, 承担任务的机会均等。

课外小组活动也是学习过程的重要步骤之一。学生可以通过课外小组活动完成课后作业, 进一步讨论与课堂内容有关的话题, 合作完成某一项任务, 或从事研究性学习活动或者学唱一首歌, 排练一出英语短剧, 或者共同做一个游戏等。课外学习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学生之间取长补短, 相互学习。课外小组的活动形式可以很活泼, 完全摆脱了老师的束缚, 学生真正获得了独立自主的地位, 所以, 课外比起课堂更有亲和力, 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还可以设计各种信息收集任务, 比如结合当前课文所学的主题, 要求小组在社区、街道、新闻媒体、互联网上调查某一个事件、现象、人物等, 再到课堂上作英语报道。教师必须规定任务的目标和评价标准, 创设合作的任务, 提供完成任务的指导和建议, 监督学生活动, 帮助学生查找某些资料, 实施过程以及终点评价和反馈, 甚至还要充当小组一员。所以, 开展小组活动时, 老师的工作不是变轻松了, 反而是更重要了。

二、合作学习方式的缺陷及解决途径

尽管合作学习有很多优点, 但是它也有明显的缺点: (1) 当小组内学生英语水平差距较大时, 水平较高的学生收获较小。 (2) 水平较低的学生由于合作不顺利, 会产生自卑心理和对优生的依赖心理。在课堂教学中, 有时个别优秀的学生把小组内水平较弱的学生的任务都包揽下来;而水平较低的学生成了悠闲的旁观者。当学生需要完成较高难度的任务时, 尤其需要独立思考的、复杂度较高的任务时, 学生独立学习的效果好, 合作的效果差。那么, 如何使学生的合作学习更有实效呢?

1.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具有合作意识是当今信息时代对个人的最根本要求, 而长期以来, 我们都是教育学生相互竞争而不是合作。学生都视学校是一个竞争的场所, 每个人都想胜过他人。这种教育是一种竞争教育, 它把一个人的成功建立在其他人失败的基础之上。在这样一种学习氛围中, 学生们养成的是种被扭曲了的竞争意识和与之相应的利己行为。他们大都缺乏合作意识, 缺乏与他人相处和交往的基本技能。这种状况与我们社会很不合拍。合作意识的培养需要从我们的课堂做起。

2.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在合作学习中, 教师要教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 倾听别人的表达。主动承担学习任务中自己最擅长的部分, 积极做贡献。同时不怕暴露自己的不足, 与同学能够相互接纳别人的不足, 互相弥补, 共同进步。

3. 我们要帮助学生合理分组, 明确各组员的责任。

并不是随便几个学生在一起, 就是一个有效的合作团体。只有教师根据学生的性格、能力等各种因素综合考虑, 组成一个相对合理的小组, 让小组成员相互熟悉和理解, 产生认同感, 确定共同的目标后, 他们才可能齐心协力地完成同一个任务

4. 教师要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创设平等的课堂气氛。

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 由灌输者转变为指导者、参与者;转变对学生的评价标准, 不以分数看学生。课堂上的学生只有个性差异, 没有优劣与高下。在合作中, 凡是尽了自己最大努力的学生都是好学生。引导学生彼此尊重, 平等相待。

三、结语

合作学习方式作为时下最受关注的教育方式, 具有显而易见的比较优势, 主要体现在它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通过合作活动, 集体的凝聚力和课堂气氛都能得到提高。但同时这种教育方式存在的弊端也不容忽视, 或水平较高的学生收获较小, 或水平较低的学生会产生自卑心理和对优生的依赖心理。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点, 克服其弊端的主要途径和出路在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适当的指导和评价。

参考文献

[1]陈向明.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建设[J].教育科学研究.2003, 2.

[2]刘金梅《.论合作学习与外语学习者的积极情感[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 9.

合作学习效率 篇2

怎样行之有效地利用合作来学习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合理分组,优化组合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存在着智力、能力、喜好等方面的差异。为了使他们能最大限度的互补学习、互相帮助,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我在编组时采取异质分组法,注意合理搭配,优化组合,使组内优劣互补,组外水平相当。我采取的是大组套小组的分组法,将全班分成四大组,每大组共3小组,每小组4―6人。小组内的搭配要兼顾男女比例,智力、能力的优劣和兴趣爱好的差异。

(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放在指导学生的能力提高上,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鼓励积极参与,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要把学生当成平等的活生生的人,尊重他们、信任他们,真正摆正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导应恰到好处地在课堂教学中起“穿针引线”的作用。

比如,在识字教学中,第一步:组内合作学习,我让学生按:勾生字→读准音→认清形→扩词→正确书写的步骤在小组内合作学习,并提出比赛要求:哪组的所有组员能完成所有任务。学生就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认真有序地进行。一般地,学生先完成“勾生字→读准音”两个任务,形式也各不相同,有的小组是边读边勾生字,再齐拼几遍,然后由小组长当考官,组员一一过关,不过关的全组一起帮助。有的小组是先勾生字,再读课文,读到有生字处齐拼几遍,然后再两两互考过关。在组员对字音过关后,组内就开始进行字形的学习,一般有两种形式:A、小组长一一点字,组员举手交流自己的记忆方法;B、组长将生字一一分给组员,组员就分给自己的字分析字形,组内交流,其他同学若有不同意见可举手发言。这样一来,大部分学生都能将一篇课文中80%―90%的生字在组内掌握,既节约时间,又能让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地学习。第二步:在组内充分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汇报交流,即组间合作学习,也是教师检测组内合作学习的效果。对于字音,我一般是采取分组读,读后挑毛病的.比赛法,让学生教学生,既读得准又记得牢。而对于记忆字形,则只须将小组内讨论总结的最佳方法在班上交流就行了。学生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既在组内练了、听了,又在班上练了、听了,几次反复、巩固,学生很快就掌握了生字。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生字既轻松又省时。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三)、融入竞争机制,优化合作学习

有竞争才有提高,针对小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引入竞争机制,对合作学习的效果能起到纠正、提高、深化的作用,使合作学习更具实效、高效。

比如:学习每一篇课文的第一课时,一般都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流利。怎样将枯燥的课变得生动起来呢?我的方法是:小组内比赛读→小组与小组比赛读→大组与大组比赛读→男女同学比赛读。小组内比赛时,相互间指出不足,小组与小组,大组与大组比赛时相互尖指出不足。并根据错误的多少和读的水平打出分数,小组的得分累计起来就是大组的得分,最后评出优胜大组,再示范读,这样那些难读的词语、句子和语气等就迎刃而解了。无须老师在班上反复强调了。通过比赛,学生认真倾听,互指不足,使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更扎实了,学生也特感兴趣。

(四)、精选合作学习的内容,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合作学习虽能在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但并不是说一节课全部都采用合作学习,一篇课文的所有知识点都得用上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应重实效,而不能流于形式,那么怎样将合作的内容选“准”选“精”就成了非常重要的问题。我认为在选择合作内容时,应遵循以下三原则:1、模式性。即在以前教师的训练下已对学习某方面知识形成了较固定的模式,学生能按此模式逐一解决。如:识字教学的那几个环节,学生

在合作中提高学习效率 篇3

要想在课上课后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应首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对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我总结了几种方法:1. 建立长期合作小组。这是最基本的条件,小组成员一般控制在4~6人。经过长期的合作学习之后,使之感觉到我们是一个学习小组,我是这个小组的一员,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2. 在班级中利用一定时间开办学习方式专题讲座,向学生宣传各种先进的学习方式,其中介绍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优点,—般的操作策略,使学生产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欲望。3. 开展一些小组合作学习竞赛活动,定期不定期的进行评优,激发学生合作积极性,逐步将合作学习内化为学生的学习品质。

二、教给学生的合作技能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种新的学习方式出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一开始实施时,学生在学习的方法上不免有些生疏,合作时要么七嘴八舌乱讲,要么干脆不说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对小组内的意见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成或反对。因此,要想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合作技能。比如:在小组合作分工学习时,要教给学生分工的方法,根据不同成员的能力,让他们承担不同难度的任务,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习时,教给学生要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的意见;有不同意见,也要等对方说完,自己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碰到分歧或困难,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当然应该看到,这些技能和品质,是不可能一朝一夕能练成的,教师要长期培养,潜移默化。这种长期培养,仅仅依靠课堂的训练也是远远不够的,应重视学生课后小组合作学习的延伸。

三、建立有序的合作规范

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活跃,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规范。小组各成员间首先应合理分工。小组内应根据活动需要设记录员、协作员、汇报员等角色,协作员应具有相对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其次,各组员应明确职责。协调员主要负责对本组成员的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开展讨论、交流、实验操作等活动,记录员职责是负责记录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汇报员职责是将本组成员合作学习情况归纳总结后,在全班交流汇报。小组各成员扮演的角色应定期轮换,教师应要求合作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再次,教师应制定相应的规则。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再讨论,最后形成共识,并在汇报时采用“我们认为……”“本组成员认为……”“我们觉得……”等口吻汇报。

四、选择适当的合作内容

—定的教学内容决定了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去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教学任务与教学策略的—致性是学生掌握学习内容,取得教学效果的基本前提。作为教学策略之一的合作学习并不是万能策略,也不能独步天下,把任何教学内容都死扳生硬地套用合作学习策略,势必造成不必要的困惑。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应首先考虑有无合作的必要性。合作学习要处理的是个人力量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合作学习能够提高每个入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逐步体会到大家友好合作的力量。其次要考虑到合作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合作学习的内容应在学生的知识储备范围内,是学生力所能及的。

五、评价要全面而有激励性

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导向。首先是过程评价。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习过程的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更注重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必须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观察和介入,提供及时有效地指导,才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实事求是、全面准确地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等进行评价,使各小组明确自己努力与改进的方向。其次是学习结果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既要体现个人的智慧,更要体现团队的力量。因此在评价学习结果时,要让学生个人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给予充分肯定,又要让组成员分享到集体成功的喜悦,及时奖励优胜小组,能大大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促进下—阶段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最后是评价方式要多样化。评价不能只是教师的评价,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生生互评、组间互评,力求全面、科学而又具有激励性。

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篇4

一、合作讨论, 发挥学生参与的主体性

为了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 在一个小组中要注意各层次学习的优化组合, 以利优势互补, 相互促进。

1. 在沟通知识之间联系时进行合作讨论

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并设法沟通个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的差异, 有的同学能很好地进行知识的正迁移, 而有的同学却感到困难, 有许多疑问等待解决。这时, 让学生合作交流一番, 说出个人的解题思路和疑惑, 相互启发, 发挥互补作用, 达到共同认识的效果。

2. 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处进行合作讨论

教材的重点、难点, 一般也是学生理解掌握的难点, 这时要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主动学习。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攻克教学重点、难点。例如, 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 读写钟表上的时刻9时55分, 就出现两种答案: (1) 9时55分; (2) 10时55分。这时教师并没有立刻宣布答案, 而是开展小组讨论哪个答案正确, 为什么?通过讨论, 学生突破了教学难点, 弄清了读写几时多的时刻, 要先看时针, 时针走过的数就是几时多, 再看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个小格, 这时的时刻就是几时几分, 所以第一个答案正确。

3. 归纳概念、法则和规律时, 进行合作讨论

当要提示法则、规律、概括概念时, 组织学生合作交流, 提取学生思维精华, 使学生参与总结过程, 锻炼学生思维。

例如, 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 能通过三个例子说明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加法计算又可以用乘法计算以后, 组织小组讨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哪种方法比较简便?因为乘法写起来、读起来、算起来都比较简便, 水到渠成地概括了乘法的意义。

二、合作练习,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课堂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用小组合作进行开放性练习,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给他们以较大的思维空间, 使他们乐于交流, 既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又能学到别人的好思维、好方法, 从而真正成为学习自主、合作学习的天地。

1. 解答矛盾型习题时进行合作练习

即问题揭示教材中知识之间的矛盾之处, 有意识地挑起学生中的认识的矛盾, 促使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发生激烈的冲突, 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 从而产生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在教学分数化小数时, 当学生发现分母中只含有2和5的质因数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后, 让学生判断7/8、9/15、13/40、7/12、6/24中哪些能化成有限小数, 并把所有分数化成小数。学生惊讶地发现9/15和6/24能化成有限小数, 与判断不符。

2. 解答假设型习题时进行合作练习

即要求学生以己知的内容为前提进行猜测、推断, 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教师让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猜测分数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性质, 再让学生在小组里进行合作探究。由于答案的不确定性, 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容易将学生置于一种非得思考的问题情境中, 因此问题一提出, 学生便会思绪飞扬。

3. 解答发散型习题时进行合作练习

即要求学生紧密围绕某一问题, 从多侧面、多方位进行思考, 以探究问题的多种答案。如我在总复习时出示:“用50克盐配成浓度为1∶25的盐水, 需水多少克?”让学生综合应用学过的知识, 多种方法解答。由于这类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开阔学生的思路, 让学生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分析问题, 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

三、合作动手, 培养学生协调性

小组学习有利于借助集体智慧去探究发现数学规律, 并通过小组操作来验证, 这样有利于使学生的思维和教材的逻辑顺序以及数学家思考的方式同步发展。

例如, 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 当通过观察、度量、计算, 归纳“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后, 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 要求学生用操作的方法来证明这个规律, 各学习小组在小组长的组织下想出了多种证明方式: (1) 按照书上图示将三角形的三个角折成一个平角; (2) 用剪刀将三角形三个内角剪下, 再把三角形三个角拼成一个平角; (3) 把长方形沿对角线剪下, 剪下的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通过小组学习, 同学们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个规律理解得更深刻了, 思考问题的思路也开阔了。部分后进生从优等生具体操作中也得到了有益的启示。

四、合作评价, 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主要表现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质疑, 对权威不盲从, 不人云亦云。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经常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评价, 以便学生了解自己的情况, 及时改正错误, 在合作评价时, 同学之间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 教师应逐步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会三听, 一是要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 不插嘴;二是要听出别人发言的要点,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需作思考, 提出自己的见解, 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反思评价的能力。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 批判性思维得到锻炼。

浅谈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篇5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策略。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却不容乐观,常常流于形式。现就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谈谈我的几点想法。

一、重视合作学习小组的建设

教师要根据全班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按每组好、中、差共存的标准进行分组,每组人数最好是4—6人,固定不变。在各组内培养一名小组长,发挥小组长的组织管理才能,并且适时召开“小组长管理经验交流会“,督促、指导小组长组织好本组的操作、讨论、总结、汇报等活动,尤其要注意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小组整体水平。

二、建立基本的小组合作规则

在进行小组合作前,教师应事先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规则:

1、小组成员先独立学习。

2、再紧扣独立学习所围绕的方面分别进行讨论交流,认真听取每个同伴的学习结果。

3、在思考的基础上对同伴的学习结果作修正或补充。

4、共同帮助学有所难的同伴。

三、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无数教学改革的实践告诉我们,如果学生连基本的学习习惯都没有养成,则难以有大的进展和突破。因此教学改革之初,应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放在首要位置。如培养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言,主动提问的习惯;别人发言能认真倾听的习惯;与别人意见不一致时,要保留,要坚持的习惯;小组合作构建知识的意识和习惯等。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其自身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自然会有很大的增强和提高。

四、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不能频繁的进行小组合作,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时机。

1、在课的导入阶段,营造小组学习的积极氛围。

2、在学习结构相似的内容时,放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3、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出现思维障碍而无法排除,也就是教学的重、难点时,要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发挥集体智慧。

4、在对知识进行归纳复习时,组织分小组自主归纳。每节课合作次数尽量不要超过两次,同时要给足时间,不可草草收场。

五、精心设计讨论提纲

安排小组讨论,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讨论提纲,要有利于学生全员参与,适合不同层面的学生,并注意不同问题用不同的方法。突出重点的问题,突破难点的问题,发现规律的问题。

六、关注讨论进程

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的时候,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也不是干自己的其他事情,而是集中精力,认真巡视,细心观察,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

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观点,想法告诉其他同学,激励进度快的小组探寻更高的认知目标或者内在规律;对有困难的小组进行引导帮助,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七、重视小组汇报环节

开展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篇6

小组成员分工明确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科学合理地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克服合作的随意性,不可为合作而合作,使合作流于形式;而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与成绩等多方面因素为基础,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优化组合。“组间同质”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提供了保证,“组内异质”又为小组内部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通常以前后座位的4人至6人为一个小组,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学习的“组织”。明确分工使每个成员在小组内承担相应角色,如组长、记录员等,这样才能让每个小组成员明确各自的责任,做到合作有效。

内容要具可操作性

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地选择哪些适合学生合作学习,以便有效地开展学习,不能为迎合一些形式或要求搭搭花架子,无论什么内容都进行合作学习。数学中的有些基本概念就不需要合作交流,教师直接给出就行。对于教材中有可实施性、可操作性,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迁移和应用范围大的定理、公式及数学思想。应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例如:“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等,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可以让学生在经历切拼的过程中,通过学生合作探究、质疑反思,达到明确这些计算公式的实际意义。而对于学生难以掌握的问题,我们应让学生利用类比联想、合作交流达成共识。因此,我们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情境的问题,灵活地运用合作交流学习这个平台,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个性化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前提

有效地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独立的个性化学习基础上,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他人替代的。在教学实践中,或多或少地出现这样的现象:当老师宣布合作学习时,部分学生对要探究的问题不知道从何处讨论,使合作沦为形式。学生没有在合作学习前对所要合作讨论的内容进行个性化的预知,没有独立的思考与理解,怎么能进行合作交流学习呢?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时,要让学生知道三角形的面积到底怎样计算,先由学生独立思考,通过自己看课本内容对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有所了解。自主学习完成以后,再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的形式,就如何得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展开探究。合作时,学生们将课前准备好的平面图形拿出来,展示自己得到公式的方法:有的从两副三角板中找出完全一样的两个三角形拼成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正方形;有的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纸片沿对角线剪开,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从而发现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原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学生在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在充分的个性化学习基础上交流自己所掌握的内容,让合作学习的效率更高。

合作交流学习的策略

合作学习的主导性 教师是合作学习的主导,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做细致的组织指导工作,对各小组的活动要全面了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真正让合作交流学习有效进行。

合作学习的协调性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处理好个性化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明确个人学习在合作性学习中的责任是非常重要的,自主学习越好,合作学习实效性就越强。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究是相辅相承的,只有配合实施才能使学生全面发展。

合作学习的评估性 每次课堂合作交流学习结束,要进行活动小结。使每个学生得到自我反思,这是合作交流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自我评价是必要的,评价的内容可以是总结合作交流学习中成功的经验,也可以是分析反思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还可以是评价小组成员在合作学习的态度与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成效等,通过相互提出改进建议,为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找出更好的方案。

只要掌握好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技巧,选择好合作交流的内容,采用好合作学习的评价方式,就一定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获得新知识,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

挖掘合作潜力提升学习效率 篇7

一、改变传统的组队方式, 创设良好的合作环境

小组合作的目的在于集思广益, 其基础是每位学生都能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想法。但是, 在长期固定的小组中, 学生被过往的经验潜移默化了, 心理上自然地在组内分了等次, 于是每次小组交流总是部分人说部分人听。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尝试全新的组队方式, 让学生有不一样的感受, 有不一样的体验, 进而有不一样的发挥。

在先学后教的模式中, 学生的分组学习应当更自由, 我在这一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例如, “画图策略”的教学, 在课前我设计了两道先学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然后通过微课的形式向学生详尽介绍了利用画图来理解题意和辅助解决问题的过程, 然后让学生记录下在先学的过程中留下的最深的印象。课前我将学生的先学材料单收上来, 一一过目, 并对学生的领悟做了分类, 根据他们的体验将有相似认识的学生分成一组 (如果超过一组学生认识相似, 可以多分几组, 这时候要考虑小组之间的平衡, 尽量考虑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 。在上课时我在展台上将本节课学习时的分组情况展示出来, 让学生对号入座。

这样的分组让学生总是保有新鲜感, 面对每节课不同的合作伙伴, 而且他们在课前有相似的认识, 学生更愿意来展示自己的真实想法, 与同伴交流时也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当小组学生交流完成之后, 我允许学生加入到邻近的小组中去, 再在组间进行小范围的交流, 互通有无。这样的做法更加“刺激”, 让学生的小团体作用充分展现出来, 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 推动了合作的广泛性和深层次性。

二、设定规范的合作机制, 提升交流的辐射范围

如果在小组交流中总是一部分学优生先发言, 那么很容易造成一种困局:后发言的学生无话可说。在组队的时候我们就要有约定俗成的合作机制, 让基础稍薄弱的学生先发言, 这样他们能将自己的发现说出来, 其他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可以提出补充, 或者质疑。这样的操作有两点好处:一是学生有足够的机会将不够完美的想法呈现出来, 其余学生的补充或者质疑对他们的认识会起到推动作用。二是交流由浅入深, 由一般到特殊,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让学生知识体系越来越完备。

例如, 在“小数的基本性质”教学中, 我请学生通过画图的方式将情境中的两个小数表示出来, 并对照图来比较两个不同的小数。在学生按要求完成操作之后, 他们开始了交流。我重点关注了其中一个小组的研讨, 发现学生组织得比较好。先发言的学生指出通过画图我们可以发现0.3和0.30的大小相同, 至于为什么相等, 他表达不清, 随后就有学生来补充:两个小数的分法不同, 0.3是将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 涂了其中的3份, 而0.30是将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了100份, 涂出其中的30份, 因为第一种分法的1份等于第二种分法的10份, 所以3份等价于30份。这样的解释让先发言的学生连声表示“我也是这样想的”。在其后的交流中, 有人提出两个数尽管大小相等, 但也有不同之处:0.3是3个十分之一, 0.30是30个百分之一, 他们的计数单位不同。这样的发言又丰富了学生的认知层次。

像案例中这样的合作充分尊重了每一位学生, 重视了每一个个体, 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中, 学生是乐于表达的, 是乐于分享的, 因为他们在交流中都体现了自己的价值, 有足够的参与感, 所以这样的合作才能扩大交流的辐射范围, 让每一个参与者获益。

三、开展灵活的合作形式, 促进学生的团体意识

合作学习的核心是平等和尊重, 在合作的过程中要体现出每一位学生的价值, 这样学生才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才能凸显出每一位学生的无可替代。从这个角度来说, 合作的时候应当更加灵活, 能力求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 “认识千米”的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对“1千米”建立更加准确、更加直观的印象, 我组织学生交流了我们可以开展的研究活动, 学生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比如:量一量、看一看、走一走、数一数等活动, 在实际操作的时候, 小组长先在组内分工, 安排了每一个学生要做到的事情, 然后按计划展开研究。首先师生合作量出了1千米的距离, 然后学生分组活动, 在“走一走”的过程中有人负责计时, 有人负责数步数, 有人负责记录。在完成了所有的预设活动后, 各个小组的学生将自己负责统计的数据汇报上来, 汇总后与其他小组的学生交流。因为事先精细的分工, 学生的实验带来了最直观的感受, 推动了他们对千米的认识。

在这样的合作中学生的参与度达到百分之百, 在交流时学生不但对学习的知识有更深的认识, 同时也感受到合作的作用和乐趣, 为此后的合作学习打下了基础。

四、开展另类的合作学习, 发挥团队的帮扶功效

学生间发展的不均衡是客观存在的, 所以在合作学习中, 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合作之外, 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有另类的合作, 比如说结对学习、组建小团体等方式, 以此来推动学生的互帮互助。

例如, 在“认识小数”的教学中, 我设计了这样的巩固练习:给学生提供一条数轴,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指定对方小组的一名学生在数轴上标出本方提出的小数。当然学生上台前可以求助本组成员, 有一分钟的酝酿时间。这样在组间对抗的时候, 学生为了难住对方, 想出了一些较复杂的问题。比如“在数轴上表示出3.00”“表示一个比0.6大比0.7小的数”“表示出1.35 (提供的数轴每两个整数间是十等分的) ”等等。而接招的小组则立即行动起来, 组内成员用最快的速度给参赛者讲解, 让他们能“现学现用”。尽管这样的问题已经超过了学生的本来水平, 但是在点拨之下, 上台的学生都超常发挥。实践证明, 这样的挑战点燃了学生的“合作”兴趣, 被指名参赛的学生比以往更愿意去“接受”意见了, 在有效的时间之内, 他们的收获远远超越了平时, 充分发挥了团队的帮扶功效。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方法 篇8

面对这种情况, 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我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首先, 教师要对自己的角色有明确的定位, 即仍然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诚然, 小组合作学习最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地方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 教师的主导作用仍然是不可忽视的。一是课前教师仍然要认真备课, 而且要更加深入地研究教材教法以及学情学法, 并且认真编写好让学生进行前置性学习的学案练习。在合作学习之前, 教师首先要有预测:我提出的探讨话题, 有没有合作探究的必要?如果有, 什么时候进行?合作探究大约需要多少时间才能讨论充分?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二是课堂上, 当学生在合作学习时, 教师不是袖手旁观者, 而是要担负起更大的管理和调控的职责, 要深入到学生之中, 倾听学生的发言, 了解学生的合作进程和讨论的焦点、难点, 及时与学生交流, 为学生释疑解难, 从而为下一个教学环节的安排做好充分的准备。三是学生发言后, 教师要及时予以点评, 褒扬其认识问题的正确、深刻、新颖之处, 矫正其认识问题的不正、粗浅之处, 补充其认识问题的不足、疏漏之处。这三个环节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教师如果不认真对待, 就势必导致小组合作学习的低效与无序。

其次, 建立机制, 明确分工, 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 让学生真正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着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活动。选择合作探究的话题以后, 安排谁记录、推选谁汇报发言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轮流承担, 这才能使每个成员在小组学习中有事可做, 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同时我们要有意识地强化每个小组成员的集体荣誉感, 让每一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 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 尊重别人的意见, 积极参与, 学会思考。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真真切切地感觉到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 才不会产生自己与集体无关、只不过赶个热闹而已的想法。

第三, 小组合作学习要精心选择时机, 合理安排探讨内容。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好的学习方式, 但不是唯一的方式, 也并非所有的内容都可以采用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要根据教学要求适时而用, 不可滥用。有的教学内容需要合作交流, 有的教学内容不需要合作交流, 只适合教师讲解, 或者与学生互动交流就可以了。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现状, 选择是否该进行合作交流。合作性的内容要难易适度。如果所布置的问题太难, 学生不知如何下手, 不但耽误时间, 而且会适得其反, 让学生对合作失去兴趣;如果合作要完成的问题过于简单, 不加思索、轻而易举就可得到答案。这样的合作只是流于形式。合作交流的内容要有一定的讨论价值、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否则, 在没有合作价值的情况下, 合作就是一种无谓的劳动。比如, 我在指导学生学习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时, 先利用晚自习时间让学生看电影《边城》, 全面了解小说内容, 初步感知小说所创设的情感氛围。早自习让学生通读课文, 积累字词, 识记文学常识。在课堂上, 我让学生复述课文节选部分的故事情节, 引导学生理清人物关系。在此基础上, 我才展示小组合作探究的话题: (1) 风土人情相映美; (2) 泪流满面说翠翠。这两个话题各有其侧重面:第一个话题, 是让学生了解边城相得益彰的环境美和人性美, 了解自然的美和人性的美怎样合成翠翠等人生活的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 了解这种淳朴不欺的民风和正直朴素、富于关怀的人际关系, 是怎样凸显作者所说的“优美、健康、自然, 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第二个话题实际上是让学生探究翠翠的典型性格, 了解这样一个聪慧温婉、腼腆多情、伶俐乖巧的花季少女爱情悲剧形成的原因。两个话题一出, 学生情绪高昂, 立即分组选题讨论, 老师巡回参与, 气氛十分热烈。随后的全班交流发言, 小组代表的阐述大都很详备, 探究大都很有深度, 大大超出我的预料。本来给的一节课的发言时间, 但因还有很多同学要求发言, 我只好又给了一节课。对于每位发言的同学, 我都给予了热情的赞扬和高度的评价。这样直到下课, 不少同学还意犹未尽。

第四, 改变全由教师提出话题的模式, 鼓励学生自己提出合作探讨话题。如果每节课都是由老师提出问题, 由学生负责讨论, 学生势必会产生惰性, 学生的主体作用依然不能体现出来。所以教师不能一味地包办提问, 而是要尽可能地鼓励学生依据文本, 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从而合作探究。事实上, 学生讨论由自己提出的讨论话题, 往往比讨论老师提出的话题兴趣更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有了提出问题的能力, 学生就能积极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就悄然得到发展, 而这一点也正是二十一世纪具有竞争力人才的关键素质所在。为此, 笔者的策略是:一.在教学中结合教材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古今中外著名专家、学者多思多问、长期探究、最终有所创造发明的事例, 培养学生的勇于质疑、善于从无疑处提出问题的良好学习品质;二.建立民主课堂, 创设良好氛围, 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三.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中“提出问题”。课本是教学的重要资源, 同时也是许多问题的隐藏之处。课前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花一定的时间去预习下节课所讲的内容, 并提供前置性学习的思考题, 诱导他们在阅读过程中, 主动思考, 积极观察, 善于发现知识的疑难点, 并注上适当的记号, 交由小组商定有必要提交给全班进行研讨的话题。这样可以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有利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五, 适时适度评价, 构建小组合作学习长效激励机制。有的老师埋怨学生小组合作积极性差, 其实是忽略了小组合作中的评价。激励性评价是小组合作能否长期坚持下去并不断发展的关键。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习过程的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更应注重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因此教师必须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观察和介入, 提供及时有效的点拨、点评, 才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从而实事求是、全面准确地了解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等情况, 使各小组明确自己努力与改进的方向。合作学习中的评价激励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 激发合作学习的动机。我们知道, 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渴望被肯定、被尊重、被赏识的需要, 作为学生更是如此。为此, 教师应用赏识的眼光和心态去寻找学生点滴的闪光点, 用赏识的语言进行激励, 使他们的心灵在教师的赏识中得以舒展, 让他们变得越来越优秀, 越来越自信。特别是对于一些羞于开口的学生建议他们事先作好准备, 发言之前先写在纸上, 准备充分了, 自信心也就增强了, 发言中遇到问题, 可以容许本组同学给予必要的提示和示意。其实, 这一类的学生只要有了一次成功的发言, 并且得到老师的肯定, 必将获得极大的成就感, 激励起自信心, 那么下一次他将成为小组发言的积极分子, 从而避免每次代表小组发言的都是那几张老面孔的状况。

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既体现了个人的智慧, 更是团队合作的智慧结晶。因此在评价学习结果时, 要让学生个人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 并被老师充分肯定, 又要让小组成员分享到集体成功的喜悦。老师在评价小组代表发言时, 一定要连带他所在的小组一起评价赞赏, 并及时奖励优胜小组, 这样能大大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促进下一阶段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当然, 评价不能只是教师的单向评价。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老师还要把评价权、赏识权交给学生。比如这一小组的代表发言, 老师可以叫另一小组的学生评价, 事实上, 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往往比老师的评价更加客观公正, 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还没有什么源于圆滑世故的顾忌。

如何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效率 篇9

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通过对学生合作学习中观察和研究发现,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也存在着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问题, 如果我们能仔细地找出原因, 提出解决的策略, 将对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有很大的提高。对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团队精神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也可以说能让人享用一生, 受益一生。为今后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 常见的问题

1、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缺乏实质的合作。纯粹为了体现学生合作学习, 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有问题, 就让学生合作讨论, 不管难易如何, 似乎只有让学生合作讨论, 才能解决问题, 造成学生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 教学时间大量浪费, 教学效率低。

2、作业式的回答问题。表面上看是解决了问题, 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没有什么提高。问题一出现, 教师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 深入思考, 就组织小组讨论。学生没有经过深思熟虑, 匆忙展开讨论, 人云亦云, 盲目随从, 对提出不同见解, 无所适从, 也不能吸取别人的正确观点来修补自我意见。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 反而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 有悖于合作学习之真谛。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师没有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 只有在学生形成自己观点的基础上, 再进行交流才能发现真知共同提高。

3、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不能全身心投入学习。合作学习是为了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 尖子生参与的机会更多成了主讲者, 而学困生成了听众, 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 致使困难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只听结果, 更加抑制了他们的思维过程。这跟很多年前的, 老师讲学生听, 然后背下来的方式, 没有任何区别。在很多的公开课中, 都有这样现象。在小组合作项目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教师怕影响教学效果或拖延时间, 不敢过多地让困难学生发言。教师只重视每个小组的想法而不关心成员个体的学习情况。教师缺泛对合作小组学习的参与指导, 合作学习成员间的分工不明确, 甚至于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教师更不容易发现学生是不是在合作学习中。

4、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 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小组成员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和合作技能, 学生不知道怎样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互动。成员中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 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当问题出现时, 学生之间不能做到相互了解对方, 信任对方, 并进行清晰正确地交流;当产生不同意见时, 不能建设性地解决矛盾冲突。

5、合作学习不是不要教师的讲解。小组合作学习前, 教师必须要有对要解决的问题必要的讲述, 学习过程中如何进行合作交流的要求。有的教师一有问题马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布置过于简单, 学生没有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步骤, 学生不理解将学习什么, 怎样学习;同样由于缺乏必要的讲述, 无法帮助学生迅速、准确地把未知信息与已有的认知经验联系起来, 选择学习新知识的切入点, 尽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

6、小组内成员缺少分工造成课堂秩序混乱, 学生发言七嘴八舌。教师对小组学习缺乏必要的计划、调控等组织技能。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面对以上问题教师怎样才能处理好小组合作与个体发展之间的关系呢?合作学习策略。

1、合作学习的分组。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 对每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分配。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 可以采取轮换制, 努力缩小组际之间的差距。分工明确, 使每个体都有自己的事做, 充分地融入到合作体中来。合作学习是为了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 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 通过小组成员间互动和帮助, 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2、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要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 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 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 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不是替代的关系, 而是互补的关系。广大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验中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 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从而将传统的教学形式说得一无是处。不讲原则的过多的合作学习也可能限制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3、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 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 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 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 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 等等。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而言, 他们合作学习的知识、能力、意识等都是有限的, 开展有成效的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 但并不能因此而放弃小组合作学习在低年级教学中的运用, 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逐步培养灵活运用。这需要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 在需要时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活动过程中, 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 尤其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 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

如何利用团队合作提高学习效率 篇10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合作学习在突出主导地位的同时, 并没有否认个体活动的价值, 合作学习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 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组内的交流、探讨, 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 不断产生新的想法。但是, 这一切成立的基础仍然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不是自己不动脑筋, 大家一块儿解决问题, 而是让学生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学习, 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由于学生长期受“教知识”习惯的影响,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他们不习惯也不会主动思考, 遇到问题, 往往不知从何想起, 更不知从何说起, 难于用语言表达。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耐心扶助, 注意解题思路、思考方法的指导, 与学生一起分析思考的方向, 创设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 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 具有“独立的人格, 独特的个性, 独创的精神”等基本素质。如教师安排“课前三分钟发言”活动, 进行讲故事、即兴演讲、诗歌朗诵等, 每次确定一个内容, 让小组成员在组员个人准备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加工, 这种形势下, 学生必定要独立进行思考, 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

语言表达是与他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 合作学习仅仅会听是不够的, 每个学生必须学会表达。表达自己的见解, 就是“说”, 就是将自己的观点通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 让别人理解。这种“说”的能力包括: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组织能力等, 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 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甚至生活中不断地为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如进行“课前三分钟”说话活动, 每个人都要敢说、想说、善说, 通过语言把自己的思想传递给学习伙伴, 双方才能互相了解合作。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用语言、文字和图来描述事物的形态特征、观点、结论。特别要调动发言机会少的学生的参与欲望, 培养他们敢说的勇气, 使他们也有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三要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

小组学习的意义在于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帮互助、取长补短。然而, 有些学生不会倾听, 各行其是, 或任意插嘴。这种现象, 说明学生还没有理解“倾听”是向别人学习的重要一环, 需要养成倾听别人发言的美德和习惯。

每个学生要学会倾听、学会有礼貌。合作小组成员倾听时要专心, 不能走神, 必须听清老师的提问, 听懂小组分工的要求, 听明白其他同学的发言, 同时也要听得了表扬之词、听得进批评之言。一个成员发言时, 其他成员要注意倾听, 他人讲话时不要随意打断, 也就是说要有耐心, 听完别人的话再发表自己的意见。要虚心, 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思时, 要虚心接受。要用心, 听取别人意见时不能盲从, 要有选择的接受。小组合作时不仅要让学生肯听, 更要让学生学会听, 要细心才能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 才能重视并采纳他人的意见, 达到优势互补, 共同提高。倾听, 也是一种学习, 学会倾听能使我们博采众长, 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 萌发灵感, 触类旁通, 还能使我们养成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

四培养辨别、评价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上课时, 有的学生发言是“我赞同某某同学的观点”、“我认为某某同学的说法不对, 应该是……”、“我帮某某同学纠正一点”, 而有的同学一头雾水, 这说明学生辨别、评价的能力有差距。同一问题,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如何择其善者而从之, 即养成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辨别、评价的能力, 是人的一项基本素质。提高学习成绩和课堂表现力的诀窍是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这项能力弱或课堂离开这一环, 学习效果就大打折扣, 而且也不会出现互动交流、思维碰撞的精彩。学会了“归纳总结”, 也就学会了“高效学习”的方法, 高度重视这项能力的养成, 是同学们通往胜利彼岸的捷径。对辨别、评价、归纳总结能力的提高, 笔者认为, 每节课要留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这节课我采取什么方法解决问题?这些方法对我将来的学习有什么好处?学生对于这些问题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通过自我教育习惯的培养, 使学生印象深、记忆牢固, 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他们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又培养了他们的辨别、评价、归纳总结能力。

总之, 鼓励合作学习, 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 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已经成为当今教育实践的目标之一。精心营造的合作性学习能让学生在认知上、生理上、感情上和心理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并且这也是改变许多课堂中的被动学习现状的重要步骤。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 要通过不断的指导, 长期的熏陶, 通过相互探讨, 不断反思、校正, 才能逐步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易亮、曲敏、黄越.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行为训练法[J].价值工程, 2012 (13)

增强合作意识 提高学习效率 篇11

【关键词】合作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效率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必须具备较强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而在我国由于独生子女家庭较多,许多孩子从小就缺少同伴,唯我独尊,不善于和他人合作,不善于和同伴交流。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竞争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一个不善于同人合作的人是有缺陷的人,一个不善于合作的学生是不会学习的学生。世界著名教育家卡耐基认为,学习中有两种东西是最重要的,一是自信心,二是与他人合作。卡耐基发现了一个重要规律:“一个人的成功,15%靠专业知识,85%靠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所谓处世技巧和人际关系,就是学会合作。”毛主席在战争年代提出一条著名军事原则就是“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民间有一条谚语说“三个臭皮匠,凑成一个诸葛亮。”这些说的都是合作学习的道理。

在现代社会,每个人的学习,除了从教师、从书本学习知识以外,有相当部分是从同学、从同伴中学来的。我们的教师也是这样,有许多知识是从同行、同事中学习的。同学、同龄人的经验、知识与智慧是我们学习的最大资源。因为他们有共同的认知背景,共同的经验、经历,有许多共同的语言,同学、同龄人之间的合作学习、合作研讨,共同切磋、讨论,相互启发,相互激励,比请教教师和书本更直接,更方便,更容易接受,效果更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提高学习积极性,可以缓解学习带来的紧张、疲劳。总之,合作学习有百利而无一害。这是其它任何学习方式代替不了的。实践更充分证明谁掌握了合作学习策略,谁的学习成绩就会大幅度提高,哪一个班集体合作学习策略运用得当,哪一个班进步就大。

在实践中也还有部分教师、学生对合作学习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合作学习方法、策略掌握不够,甚至出现一些误区,认为学习主要靠自己,个人奋斗比合作效果好。之所以形成这种状况,是我们部分教师、学生对“竞争”的狭义理解,认为合作学习只对成绩差的学生有利,成绩好的同学不会有什么收获。这是由于长期以来一些同学养成了个人奋斗、孤军奋战、封闭保守的学习习惯,加上我们的导向、激励机制的偏颇,不适当地强调个人竞争,造成不少学生在学习上搞个人主义,不注重同学之间交流、合作、研讨。这不仅影响学习效率,更严重的是影响学生合作品质的养成、合作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是对蕴藏于学生之中的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实际上,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在教学中,我们应把合作学习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策略来抓,要求每位教师、每个学生都要掌握合作学习理论、策略、方法。要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作为老师和学生必须掌握,并能熟练运用的基本学习方式。

根据合作学习原理,不同类型、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可以互补,通过小组内的合作互助学习,使学生个体对所学知识能有进一步的理解,在学习伙伴的影响与帮助下,有效地改善个体学习方法,不同思维的交锋,能有效激活不同学生的思维。合作学习的具体做法:

一、组建合作学习小组(以4人最佳)

有三种组建形式:①好、中、下不同学生的搭配,有利于资源共享。②优生和优生,中、下学生与中、下学生,有利于学生交流合作,因为处于同一层次水平,心理上没有负担,“最近发展区”相近也更易于同伴交流合作。③可以由学生根据个人性格、特长、爱好自由组成“互助合作”小组,每过一段时间后,对合作小组进行重新组建。各学习小组应安排相邻位置,便于课内合作研讨。

二、确定组内成员分工

选出合作学习小组组长,并定期对组长进行培训,使组长能很好履行自己职责,小组长是小组的核心人物,相当于老师的助手,小组长也要定期轮换,以防止组内出现“小权威”的“一言堂”。

三、规范合作学习流程

合作学习应在个人自学基础上,先由一个成员汇报对某一章节、某一问题的理解,再由其他成员补充,然后提出每个人在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供全组同学讨论。最后对达成的共识以及小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准备下阶段交流时发表见解,并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供全班合作研讨。教师可指定一个小组发言,由小组长派出一个代表汇报该组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由该小组成员优先补充,其它小组可对该小组发言进行补充或更正,其它小组亦可提出本组未能解决的问题,求得大家帮助,最后教师应归纳学生正确意见,指出不足之外,对学生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教师应重点点拨、指导或讲解,帮助学生弄懂。

四、拓展合作学习领域

合作学习主要用于课内合作探究、课后复习总结、单元复习总结、考试检测后合作研讨。合作学习一定要建立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切忌防止用合作学习代替自主学习,个人探究。只有建立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基础上的合作研讨,才能达成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帮助的目的。这样的合作学习,本身就是学习深化的过程。

五、教师适时指导

搞好合作学习,需要教师参与合作学习小组活动,及时掌握小组活动情况,及时给学生以指导和帮助。

六、注意及时总结评价

教师要经常评价合作学习小组学习情况,注意鼓励学生,并能让各小组交流经验,达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合作学习质量。

我们要进一步研究合作学习策略、方法,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合作学习水平,防止合作学习走入形式化,不讲实效,为了合作而合作,或者只满足于学生合作研讨,忽视教师的参与和指导等等误区。与此同时,我们要努力保证课内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课外要控制作业量,不占用学生自习课时间,让学生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供保证。

合作学习效率 篇12

一、注意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我们应该看到现在的思想品德教学也存在许多的问题, 教师如果仅仅看到学生的考试分数, 不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这样的小组合作往往流于形式, 合作学习大多停留在形式上, 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具体表现在:

1.分组的随意性比较大。教师大多根据学生的座位就近分组, 座位变了, 小组也就变了, 既不考虑学生的搭配, 又不考虑组内的分工。我们思想品德教师在课前备课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问题的设置, 考虑到每个小组各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 能够让小组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充分地展开学习, 能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2.教师应该明确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和重要意义, 根据目标创设合作学习的氛围。讨论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独立思考基础之上, 否则讨论就可能停留在表面或不能深入。

3.我们思想品德教师要加强对合作学习的指导和评价, 我们思想品德学科与时政联系非常密切, 我们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能够正确运用知识去分析当今社会现象, 能够让学生分辨善恶丑, 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观点能够有效整合, 能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 使学生逐步形成一种习惯。同时, 通过评价, 有效地促进合作向正常的轨道发展。

二、注意当好教师的角色

我们思想品德教师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应该明确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但是,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往往不能把握自己的角色。在学生讨论时, 教师要么站在讲台前, 要么轮流转几圈, 看看这组, 瞧瞧那组, 不能把自己融入学生的学习中, 也就不可能成为学生的学习合作伙伴。归根到底还是教师的角色没有发生转变。因此, 要使教师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必须从转变教师的观念开始, 必须在平常的教学中去体现, 这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我们思想品德教师应该真正融入学生的群体, 俯下身子倾听学生的心声, 能够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教师对学生言谈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反馈, 正确引导学生认识道理, 从而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三、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应该相对固定

我们思想品德学科的小组学习人员在分配时, 应该对所有的学生进行合理的搭配, 保证每个小组都能有合作学习的组织者, 能够让学生有学习的对象, 从而形成“兵教兵”的局面。每个小组的合作学习的成员是相对固定的, 同时每个小组之间可以形成有效的竞争模式, 在班级的思想品德学习中形成比、赶、超的现象, 这样就可以更好地调动每个小组成员的学习积极性,

四、要求学生合作, 首先教师应该学会合作

应该承认, 对教师来说, 合作学习也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 因为我们的教师大多也是在缺乏合作的传统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所以, 在工作中, 教师间的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只有经过合作才能从中感受到合作的要义, 才能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和收获, 才能有效地去指导学生的合作。集体备课、教研活动等都是训练教师合作态度、合作精神的有效策略。

五、加强教学效果的评价交流

课堂教学中, 我们思想品德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必须创设情境, 全面客观、适时、及时地让学生主动参与评价交流,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各项学习活动中。我们思想品德教师要鼓励学生贵在参与, 能够根据所学知识说出自己的所感所想, 能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认识, 从而培养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

应该看到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 我们作为思想品德教师首先应该加强自我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策略, 我们教师必须去研究, 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 合作学习这朵课改之花会越开越盛,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也会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上一篇:技术革新与智能制造下一篇:政府服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