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信息量(共12篇)
新闻信息量 篇1
长期以来,我国新闻行业没有统一新闻标准,因此,各个新闻单位不得不各自为政、自立标准,这种状况已严重影响了我国新闻行业之间、新闻行业和广大用户之间对新闻信息的交换和共享,造成了资源极大的浪费和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2000年以来,国际上的IPTC组织推出了一系列多媒体新闻信息技术标准(NewsML等),路透社等许多国际新闻媒体都把它作为战略性措施加以采用,如不抓住多媒体新闻在我国刚刚起步的契机,及时跟上,那么,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多媒体新闻信息的快速增长,我们又将丧失机遇,重蹈覆辙。
因此,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中文新闻信息技术标准,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中文新闻信息置标语言》和《中文新闻信息分类与代码》两项标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的。
中文新闻信息技术标准研制项目由两个分项目组成,即《中文新闻信息置标语言》和《中文新闻信息分类与代码》两个国家标准的研制。
《中文新闻信息置标语言》(简称CNML)标准是一套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中国特色的多媒体新闻信息元数据规范,满足了全球中文传媒多样化需求,具有前瞻性的、专业的、跨媒体的统一的新闻信息处理的技术标准。
《中文新闻信息分类与代码》是在深入研究和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制定的,既借鉴了国际主要传媒机构分类标准的长处,又凝聚了我国主要传媒机构数十年来新闻资料分类的实践经验及近年来信息分类的探索成果,它是既与国际接轨、又有中国特色的全国统一的中文新闻信息分类标准与代码。
“中文新闻信息技术”两项标准草案于2005年5月形成,并于2005年11月,由科技部和国家标准化委员会联合组织了项目验收。专家一致认为:“中文新闻信息技术标准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它的研制成功,填补了我国乃至全球华语地区新闻信息技术领域标准的空白,是自主创新的成果,是我国新闻技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的推广应用,将对“十一五”期间新闻行业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对新闻信息资源的交换、整合和挖掘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极大地推动多媒体新闻在全球华语地区新闻行业的应用,有利于我国信息产业和信息咨询服务业的发展。”
这两项新闻标准实施以来,在新华社的大力推动和各方面的协助下,已经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成果,新华社、中国评论新闻社、香港文汇报等新闻媒体以及方正电子公司、阿帕比公司、华光公司、新华紫光公司、高术传媒等公司、上海阿尔法、方正奥德,中科软,中软,中科大洋,中联兴达、青苹果数据中心、清华大学、TRS等高科技公司均在不同程度上采用了这两项新闻技术标准,海内外的新闻媒体和公司均已经不同程度的采用了标准,充分体会到了标准的优势。
通过标准的实施使得资源整合和共享程度大大提高,消除了大量跨部门、跨系统和跨平台的信息交换的障碍,大大促进了传媒产业的信息化发展;使得业务变化更加灵活、便捷,有效的降低了维护成本;有利于实现功能完整、互动性强、性能完好的集采、编、发、供、反馈一体化业务系统;可实现多媒体、全媒体发稿,做到一次生成,任意发布,满足受众多样化的需求。中文新闻信息技术两项国家标准不仅为我国新闻信息的整合与共享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也为我国新闻行业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描绘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新闻信息量 篇2
打造襄阳教育信息新闻宣传工作的品牌
——在全区教育政务信息与新闻宣传培训会议上的发言
区教体局办公室
同志们:大家好!
区教体局党组、区教体局2010年下发的《区教体局2010年工作要点》第35条,明确提出:“要加强信息和宣传工作,树立教育战线的品牌意识”。树立品牌意识,打造襄阳教育信息新闻宣传工作的品牌,成了我们在座各位所肩负一项的重任。如何才能完成局党组安排布置的任务,打造有特色的襄阳教育新闻宣传的品牌?我想结合自己的工作,谈一些想法和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打造信息新闻宣传工作品牌,首先要准确区分政务信息与新闻宣传的不同,掌握两类稿件的写作方法
新闻和信息,在一定程序上可以通用,可以看作是同一个概念。我们往往没有注意区分这两个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上的不同。在信息的类别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类别——政务信息。它和我们常见到的新闻是两个概念,有天壤之别。《教体局2010年工作要点》第35条中一句话:“提高经验类、工作动态类信息的采用率和领导批示率,扩大教育工作的影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经验类、工作动态类信息?这种经验类、工作动态类信息就是政务信息。通俗地讲,这类信息就是专门给领导看的,专门供领导了解下情,需要领导做出批示,解决基层问题和推广基层经验的。
在工作实践中,出于种种原因,混同政务信息稿件和新闻宣传稿件而一稿多投的现象大量存在。把新闻宣传稿件报给政务信息采编部门可能会影响工作效率或降低上稿率,而对于一些政务信息稿件,如果未经严格审查就直接报给新闻媒体,则可能造成失密或者其他不良影响。因此,必须澄清教育政务信息与新闻宣传两者之间的关系。两者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1、服务对象不同。新闻服务的对象是所有读者和社会大众,不分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等等;而政务信息服务的对象范围要窄得多,且层次也比较高,它主要是为各级领导服务。同时,在服务上级领导、服务下级领导和服务本级领导之中,服务本级领导又是最主要的。新闻服务的对象始终是越广泛越好,而政务信息则不然,它的服务对象一般都有严格的确定性,有些机密性很强的信息其服务对象甚至要局限在极少数主要领导之中。因此,编报信息第一位要考虑的是,该信息能不能服务领导决策,能不能促进有关问题的解决,有没有达到便于领导掌握情况的目的。第二位要考虑的是此条信息是否适合对上报,该报至哪一级。如果不适合上报,是否适合对本单位领导报,或是对下级单位发。这两点,是每个信息工作者必须能准确区分。
2、功用不同。新闻与政务信息,从本质上讲都是宣传。但两者的作用力不尽相同。新闻一般是通过宣传工作来作用于工作,具有间接性;而政务信息作用于工作则主要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直接性。新闻偏重于宣传效应,而政务信息则偏重于参谋效应。新闻是人们了解社会的一个窗口,而政务信息则是领导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即为领导决策服务,为解决教育现实问题服务,为促进教育健康发展服务。教育政务信息是为领导科学决策、知情服务的。我们信息工作人员要站在为领导决策服务的角度来考虑信息的采集、报编。想领导之所想、报领导之所需,做领导的好参谋、好助手。对急、难、险、重等影响社会稳定和公众安全的事件,必须的第一时间报送,便于领导及时部署;对重大决策部署阶段性的工作进度情况,以信息的形式报送,便于领导了解目标和计划之间的偏差,及时做出调整;对基层群众反应的热点、焦点等带有共性的问题,经过综合分析、比较后报送,便于领导及时做出安排,把一些矛盾和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3、选材不同。正是由于服务对象与功用的不同,决定了政务信息与新闻的选材不同。相对而言,新闻的选材更为广泛一些,只要是新近发生的新奇的事实,都可能入选作为新闻的题材。政务信息则只关注影响政府政务活动的那些事实,如果说在特殊情况下一些奇异的现象进入了政务信息的视线,那么它所注意的仍然不是那些现象本身,而是形成奇异现象的动因,即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并由此预见推断可能出现的结果。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纯粹属于个人行为的一般性的好人好事,以及单位集体和个人在自身职能和本职工作之外热心公益事业,所进行的捐助活动等等,始终都是新闻宣传的上好题材,而不能作为政务信息的题材。
4、在公开性的问题上两者存在差别。新闻具有公开性,所有的新闻都是公开发表的,知道的人越多越好;而政务信息则具有专属性,不能完全公开,甚至有些信息还要严格保密。例如,在政府职能部门中,信访、公安、安全等部门单位大都是政务信息工作的先进单位,这些单位上报的信息中有很多就是涉及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等内容的,这类信息领导批示率非常高,而且绝大多数都是涉密的,在政府的各类信息刊物上,有时只能看到题目,有时甚至连题目都隐去了,目的就是为了严格保密。
5、干预能力不同。新闻只是让接受者了解情况,并不具有约束力,它产生的是舆论影响作用。而政务信息则直接传递给各级领导,无论是收集的情况、反映的问题,还是提出的建议,都是为领导科学决策做参考的,也就极有可能影响领导的决策。如果领导依据政务信息发出了行政命令或者实施了行政行为,那么政务信息的作用就得到了充分体现。此外,尽管新闻的媒体、传播途径、传播手段众多,同时也非常方便、快捷,但在权威性的问题上,它同政务信息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6、在完整性的问题上两者存在差别。新闻传播的事实大多比较完整,必须具备六个要素: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原因和什么结果。而政务信息却不一定这么求全。例如,同样是对政府主要领导出席某部门工作会议并作重要讲话的事实进行报道,党报采用了传统的写作方法,即按照会议概况—会议主题—领导讲话摘要的次序安排结构。编写成政务信息时则突出了领导对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作为指导工作的指示性信息传达给其他相关部门,同时必要地忽略了一些属于会议程序性的细节,从而使得意见更为集中,针对性更强。
7、在专业性的问题上两者存在差别。新闻属于“明白学”,它要求写的比较浅白,即使文化程度不高的人也能够一听就懂,一看就明白,这样才能传播的更加广泛。而政务信息则具有比较强的专业性,这一点也是和它的服务对象的专属性相适应的。各级政府特别是各级政府的职能部门都有各自的专业领域,政务信息都是反映本领域的工作的,因此包括使用专业术语在内的体现专业性的特征是非常明显的。同时,由于传递、接收信息的各级领导对于分管或者直接负责的该领域的工作性质比较熟悉,所以政务信息的专业性不但不影响其传播,反而会使其更加严谨、科学,并且更加具有针对性。
8、表现形式不同。新闻表现形式灵活多样,而政务信息的表现形式则相对比较固定。新闻语言要求生动活泼,而政务信息语言要求准确、平实。新闻经常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反问、借代、双关、对偶、夸张等等,这些统属于积极修辞。而政务信息则使用消极修辞,就要求规范,避免任何歧义,在这方面它更近乎公文。新闻通讯中经常使用描写、抒情等表现形式,政务信息一般不使用这些表现手法。新闻的篇幅长短不一,比如通讯注重细节,所以不能太短。而政务信息则是越短越好,只要能把问题说清楚就行。新闻消息稿件多数采用倒金字塔结构,前面先是导语,中间是主体,最后是结尾。与之相适应的,新闻稿件的标题非常讲求文学性,交代文章主旨的任务由导语部分来承担,而标题的作用则是吸引读者。政务信息则很少采用这种方式,单体信息一般情况下没有导语,直接在标题中揭示文章主旨,同时尽可能标出信息发生的地区、行业或领域,以便让领导一眼就可以看出这条信息写的是哪里发生的什么事。新闻的标题有时有主题、有副题,有时甚至还有肩题、提要题,而政务信息基本上只有一个标题。
政务信息与新闻宣传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各有各的规律。能够在工作中很好的把握和运用这些规律,就能够在两类体裁的稿件的采、写、编、报等各个环节互相配合,提高工作效率。
二、打造信息新闻宣传工作品牌,必须端正宣传观念,明确采编报送重点,学会寻找和处理每一新闻信息线索
端正宣传工作的观念:陈局长多次强调,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实现“一保两求”。即:“保稳定,求发展,求认可”。求认可,又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求各级领导认可,二是求人民群众认可。求各级领导认可和求人民群众认可的主要途径是什么?就是靠教育政务信息宣传和新闻宣传。宣传,即要宣传重大工作部署,也要宣传各项措施落实情况和重大工作进展,更要宣传已经取得成绩。只有经过宣传,我们创造性工作经验、取得的成绩才能获得人民群众和各级领导的认可。这里必须阔清一种认识,即宣传与吹嘘关系。宣传是把取得的成绩实事求是的向外发布,其信息是真实的。吹嘘靠的是作假,向外发布假信息。不少同志,在思想观念上存在一个很大的认识误区,即,只认为教育政务信息工作就是宣传,为宣传而宣传,甚至为了宣传可以“吹嘘”。认为这项工作无关教育发展,可有可无。应当说,这种认识是普遍存在的。反映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我们对教育政务信息工作的主要任务认识上的错位,不深,不到位。我们搞政务信息和新闻宣传,必须旗帜鲜明的反对假信息、假新闻。
明确新闻信息宣传工作的重点:教育政务信息与新闻宣传的任务是:反映教育工作及其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情况,为上级领导把握教育工作全局、科学决策和实施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服务。教育政务信息与新闻宣传必须紧紧围绕上级重大方针、政策和教体局决策部署的重大工作进行采编,围绕教育系统各个阶段工作中心和重要部署及社会、群众关注的重点、热点和难点来报送信息。
当前,我们的信息要报送以下七个主体单位。按层级从上到下:一是省教育厅办公室简报及网站;二是湖北教育报刊社;三是市教育局办公室简报及网站;四是市教科所《襄樊教育》;五是襄樊日报社;六是区委、区政府两办内部刊物及网站;七是区教体局办公室简报及网站。教育信息上报单位众多,媒体众多,哪些应做为重点,是我们的主攻方向,哪些是非重点,非主功方向?我们每一个信息员都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如果不区分重点和非重点,全部做为主攻对象,只有一个结果,很累,且出不了多少成绩。因为,不同对象对信息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区分报送单位之间的关系,明确重点与非重点,会使我们的采编工作更有针对性、时效性,不仅可以减轻工作量,还可以提高工作成绩,增加我们采编的信息在各级刊物的采用量。
这七大类上报单位,我们的重点上报对象和主攻方向应该放在哪呢?这得根据不同阶段不同任务来确定。我个人的经验是:领导关注的重点,就是我们主攻的重点;上级安排部署的工作重点,该上级单位主办内部刊物就是我们主攻的重点;群众呼声最强烈的热点、难点,有权解决此问题的单位主办内部刊物就是我们主攻的重点。
根据个人平时观察,当前,我个人认为,教育政务信息采编有两大主攻方向:
一是区委、区政府两办内部刊物和区委党建网、政府信息网。这些媒介,局主要领导经常在关注,经常在查看,并多次做出过明确指示,要求在这些媒介上有襄阳教育的内容。区委办有信息科,区政府办也有信息科,专门负责处理各类政务信息工作。
二是省教育厅内部刊物和市教育局内部刊物。这也是局主要领导经常关注的刊物。襄阳教育要在全省、全市有名气,有位置,就得在这些刊物多刊出襄阳教育的经验,多登出襄阳教育的特色。省教育厅去年确立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省教育厅市教育局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的落实当做当前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同时,陈局长、柏局长也分别对此做过多次批示,襄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在全省出经验,做排头兵。
这两大主攻方向,是我们当前的弱项,必须加强。襄阳教育成果需要以上两大领导机关认可,襄阳教育的问题,需要以上两大领导机构解决。因此,这就是我们主攻的战场。陈局长曾多次指出,襄樊日报上经常发些小短篇是可以的,但一定要加强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区委、区政府办的信息上报工作,这是才是信息工作的根本,不能本末倒置。
抓好这两大重点的同时,并不影响我们抓好其他主体信息工作的上报。只要注意变换角度,反映内容基本相同的稿件可以报送给不同媒体。给信息采编部门报送政务信息稿件,一定要站在领导的角度,紧紧围绕某一时期的中心工作,选择那些领导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给新闻媒体报送新闻宣传稿件,则要站在读者或听众的角度,反映人民大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即便是准备向多个媒体同时报送同一题材的稿件,也要注意变换角度和写法,应当充分考虑到不同类型的媒体以及不同层次的媒体之间在需求上的差异,切忌贪图省事一稿多用。
前段时间区长王军同志到教体局进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调研。这绝对是个好信息,也是一个好新闻。适合上报还是适合下发,适合报到哪一级,应以哪种方式报,以哪种该方式下发?这其中很值得研究。如果上报,这个信息绝对有份量,宣传了襄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动态和做法,有助于省市领导了解和掌握下情,也有可能会引起上级领导的关注,甚至会得到上级领导的批示、指示。但是,上报到哪一级最合适、最有可能采用呢?如果以《区长王军到教体局调研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为题,这个信息只能报区委、区政府两办刊物和区委党建网、政府网,采用是不成问题的。但如果报《襄樊日报》社,采用的可能性近乎为零。如果想在省、市均衡发展简报上采用,采写的角度和采写的方式就要做些改变。可根据王军区长在调研过程中讲的一些内容和肯定的一些内容,确定新的主题《襄阳区王军区长要求在均衡发展工作创造十大亮点》,如果把这则信息投向省教育厅、市教育局,采用不采用,可想而知了。这则信息也适合下发,下发的目的在于让基层学校领导了解上面的动态,达到增强基层信心的效果。同一件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采编,可以报送不同的单位,起到不同的效果和影响。
三、打造信息新闻宣传工作的品牌,要针对薄弱环节,着重在常见的政务信息类型上下功夫
新闻类稿件比较常见,大家多看看报纸,多揣摸报纸上的新闻稿件的写法就可以了,在这里我不多讲。我想重点强调教育政务信息,介绍一下教育政务信息的基本类型。
从教育局办公室收到的信息类型看,各镇上报的信息类型非常单一,主要是突发事件类。其它类型的政务信息很少见。而这正是用稿率低的重要原因。上级单位(区委、区政府、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经常采用的信息一般是以下八类:一是问题型信息;二是建议型信息;三是反馈型信息;四是预测型信息;五是措施型信息;六是突发型信息;七是动态型信息;八是经验型信息。
(一)问题型信息。问题型信息着重于反映教育政务工作中带有政策性的新情况和国家教育政策措施出台后在基层执行中出现的新问题;具有倾向性、普遍性,本地本部门难以解决,需要上级作出决策的问题;重要的社情民意及群众中的思想顾虑。问题型信息标题一般常见的有:《××出现新情况》、《××问题亟待解决》、《当前××面临新问题》、《××对××反映强烈》等。如《制约我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因素》、《校园周边环境不容乐观》。
(二)建议型信息。建议型信息是针对已知存在的问题,或者围绕当前工作中难点、热点、疑点,提出解决的途径、形式、办法、设想等建设性意见。所提建议必须有理有据,切实可行,价值较大。其标题一般常见的有:《基层学校建议××》、《基层师生希望××》等,如《乡镇教师呼吁尽快实施教师安居工程》、《乡镇教师呼吁尽快完善医保措施》、《基层渴望教师绩效工资公平发放》。
(三)反馈型信息。反馈型信息主反馈上级重要会议、重要决策、重大部署在本单位、本部门的贯彻落实情况,对领导批示件的处理结果。其标题常见的一般有:《××贯彻落实××精神》、《区教体局迅速落实区委招商引资工作部署》、《××对××反映良好》等,如《襄阳区认真贯彻落实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基层反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4个问题亟待解决》。
(四)预测型信息。预测型信息主要针对下一步工作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进行超前分析,从特殊性中揭示普遍性,从过去、现在预测今后;或者对已存在问题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揭示可能出现的结果,以引起领导或有关部门的关注,以便及早采取预防措施。其标题常见的一般有:《××将造成××》、《××对××影响较大》、《××趋势分析》等,如《乡镇教师医保政策落实不到位易造成不稳定》、《乡镇教师绩效工资发放政策可能会诱发不稳定》。
(五)措施型信息。措施型信息主要是各级各部门的工作打算、工作部署、制定的具体措施等。其标题常见的一般有:《××采取措施××》、《××及早做好××准备工作》、《××确定××工作重点》等,如《双沟镇中心学校采取“六个一”措施做好绩效工资发放工作》,《区勤办采取十条措施确保学校食品质量安全》、《区教研室采取过硬措施推进素质教育》。
(六)突发型信息。突发型信息主要是为领导提供突发性事件或重大事故及社会动态,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其常见标题一般有:《××发生学生意外伤亡事件》、《××发生××事件》等。
(七)动态型信息。动态型信息主要是对各级各部门的工作现状、新的进展、新的成果进行反映。其标题常见的一般有:《××圆满完成》、《2009年我区高考、中考成绩创历史新高》、《××呈现××特点》等,如《区教体局圆满完成上半年各项工作目标》、《区四中按期完成一期工程建设》、《区一中顺利通过省示范学校复查验收》。
(八)经验型信息。经验型信息主要是工作中的典型经验,具体做法,可操作性强,有推广借鉴的价值。它包括经验或做法、效果两大要素,以介绍经验或做法为主。其标题常见的一般有:《××成效显著》、《××取得成效》等,如《学校周边环境治理专项整治取得实效》、《2009年教体局信访稳定工作抓出新成效》、《区教体局超额完成2009年区政府下达的招商任务》。
《教体局2010年工作要点》第35条指出“要提高经验类、工作动态类信息的采用率和领导批示率”。陈局长在教学工作会议上专门对这句话进行了解释和强调。以上八类信息,都有可能引起领导的重视,得到领导批示的信息类别。这八类信息,恰恰是我们的弱项,我们采编和报送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今后,要通过八类信息采编与上报,突出宣传全区教育工作思路、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突出宣传教育改革的政策和动态;突出宣传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突出宣传全区教育发展的动态、及时上报存在的问题。通过这八类信息的采编与上报,求得上级对襄阳教育工作的支持,求得上级对襄阳教育存在问题的理解,求得上级对襄阳教育取得成绩的认可,并切实解决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促进教育健康快速发展。而这正是我们每个信息工作者的重点和应当努力的方向。
四、打造信息新闻宣传工作的品牌,就要苦练四项基本功,多构思新闻信息好点子,形成自己的写作特色和风格
提高教育政务信息稿子的采用率,有一个秘诀,那就是多构思政务信息的好点子。没有好的点子,就没有好的政务信息。举个例子说,什么是政务信息的好点子。当前,正是三月份,马上第一季度就要结束,这个时候给区委、区政府上报什么信息最容易被采用呢?就需要好点子。前段时间,我翻看了第一季度教体局收到的所有上级文件,就发现了这么一个好点子:《区教体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第一季度实现开门红》。题目本身很平实,但很吸引人。区教体局不是工商企业,如何实现了开门红?区委、区政府信息工作人员看到题目就想了解内容。这个题目有三个内容可写,一是第一季度从上从外争取资金比较多,到位的建设和资助资金近十项之多,估计有好几百万元;二是2010年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会将在襄阳举办,正在筹办;三是区教体局2010年招商取得新进展,10亿元项目正式获批。另外,区教体局在全市教育综合评估中位列先进单位,也可写在本信息的结尾处。这样,一个综合性信息就形成了。篇幅不需要多长,分三段或四段写,1000字左右就足够了。这是从教育局角度谈找信息点子,各位也可以借鉴这种方式,结合你镇你单位的实际,写出综合性的信息,分别找出每月、每个季度中工作亮点,采写一篇综合性的政务信息。
找好的信息点子,是信息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而这项基本技能的形成,靠的是四大基本功,并在四大基本功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和写作功底。具体而言:
第一,要有能收集、会收集、善收集信息资源的功夫。收集信息资源是写好信息的基础。如何收集信息?关键要做到四句话,即,结合实际、把握重点、及时准确、全面真实。
结合实际,就是要立足于本单位的工作实际,在与本单位工作有关的范围内有效收集信息。不能舍本求木,把大量时间和精力花在本单位工作无关或关系不大的信息收集上。
把握重点,就是要根据服务领导的需要,抓住本单位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吃透上情,把握下情,有针对性地收集信息。可以把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按照一定的时间段分为常规工作、重点工作和临时工作,从中发现信息源,收集素材。(以区教体局2010年工作要点为例谈几大信息重点)
及时准确,就是要注重信息收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信息的价值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递减的,再有价值的信息,如果不能及时收集,就会失去价值。收集信息必须迅速及时,特别是对那些动态性、苗头性、趋向性信息的收集,更是要分秒必争,不然就会贻误时机。
全面真实,就是要注重广泛收集信息,防止以偏概全,确保信息的真实性。真实可靠是政务信息的生命,要把好信息来源关,从不同的角度广泛收集,尽量避免遗漏,剔除信息收集中的一切不真实内容,绝不能道听途说、人云亦云。
第二,要有能筛选、会筛选、善筛选信息的功夫。筛选信息是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鉴别、比较和选择,是保证信息质量的关键环节。筛选信息要做到四个字:真、新、准、用。
真,就是真实。收集的信息要真实,筛选的信息更要真实。从某种意义讲,筛选就是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把关和求证,看来源是否可靠,数据是否准确,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新,就是要筛选出时间新近、内容新鲜的信息。筛选出的信息要在时间上是新近发生的,在内容上是新鲜事、新材料、新数据,在发展进程上是新情况,在结论上是新思想、新观点。
准,就是要筛选、提炼,形成准确、简明的信息,为领导正确决策服务。
用,就是要可用、适用,使小信息派上大用场,这是信息的最终出路。要通过筛选,使信息具有针对性、适时性、综合性,达到一篇信息能反映一个倾向、一个建议能解决一类问题、一个结论能揭示一条规律、一个预测能解决一种趋势的目的。
第三,要有能挖掘、会挖掘、善挖掘可上报信息的功夫。
一要从重点工作中挖掘信息。今年教育系统的工作重点主要有城区薄弱学校改造、乡镇初中校舍改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招商引资、安全稳定、职业教育发展、学生资助等,我们教育系统信息工作者都要紧紧围绕这些重点工作,及时采编各类信息。成绩要及时对上对外宣传,问题要归纳整理上报,重要措施和先进做法要及时向内向外推广。
二要从上级文件中挖掘信息。各级文件、会议和领导批示中蕴含着信息,我们要善于从中挖掘与反馈,为上级提供及时、准确、有效的信息服务。比如,7月8日下发的局党组第2号会议纪要中,就有三个明显的信息亮点。第一个是教体局成立服务客商领导小组,第二个是教体局启动教师安居工程,第三个是教体局要在五大方面实施教育管理机制、体制创新。再比如,省教育厅7月6日下发关于印发《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评选办法(试行)》的通知(鄂教办[2009]14号)和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全省基础教育建设项目和专项资金管理的意见》(鄂教财[2009]10号)这两份文件中,就蕴含了很多可以上报的信息点子,我们可以把我们的教育管理机体、体制创新工作、专项资金管理的办法等相关工作的落实情况整理成信息,在7-8月间上报省教育厅,其采用的可能性就会很大。
三是要从各学校材料中提炼信息。基层学校工作常常带有探索与尝试性,一项工作的开展与发展直至取得成效往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因而日常的工作信息是一种处于原始状态的信息,常会显得“质朴有余、深度不够”,但这材料中不乏亮点,只要我们加强对基层工作经验的总结与提升,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就能提高原有信息的价值,提炼出好信息。
四是要从调查研究中获取信息。坚持“抓点、走线、跑面”搞主题调研,采取定期综合、专题综合和积累汇总的方法,将调研的大量基础材料,化浅为深,集零为整,变缺为全,形成专题式、综合性信息,从而提高信息层次。2008年底,局办公室曾专题调研,做出了《切实加强接送学生上下学车辆管理的建议》的信息,上报区委、区政府,引起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召开专门工作会议,责成综治委在今年上半年整改了一批安全隐患。第四,要有能制作、会制作、善制作信息标题的功夫。信息的标题是对信息主题的高度概括,如果说主题是信息的灵魂,标题则是信息的眼睛。一个好的信息标题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引起读者的强烈阅读愿望。上级部门信息编辑人员每天都收到来自各地的大量信息,他们不可能对每条信息内容都去仔细阅读,往往是先浏览信息的标题后,再去看信息内容。如果标题醒目,有新意,能吸引信息编辑人员,即使信息内容有点缺陷,也许还会采用;如果标题制作不好,很平淡,即使有好内容也容易被信息编辑人员忽略。因此,编写信息首先应从信息标题的制作上下功夫。
一是信息标题要紧扣内容。在制作信息标题时,要尽量用最少的文字来概括、综合信息内容的精华部分,以做到言简意赅,简明扼要,让读者通过读信息的标题中就能了解整篇信息的内容,通过标题就能知识事情发展的过程和结果。如《教体局超额完成2009年招商引资任务》、《教体局提前三个月完成“三难”建设任务》、《区四中一期建设工程按期完成》这三条信息,从标题来看,基本上概括了整个事情的人物、地点和重要情节,仅标题就可以成为一篇完整的信息。又如《区教体局深入开展春季学生流行病防控工作》、《教师署期开展有偿家教问题不容忽视》、《教师署期集体开展校外有偿补习危害巨大》这三条信息标题,通过标题就点明了要反映的问题。这类标题的制作往往是在编写信息时最常用的,也就是对信息内容进行高度的提炼、概括,在动态性、综合性、经验性和问题性信息中都常常用到。
二是信息标题要巧借背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有一些上级领导来我们所在的地方、单位进行调研或检查工作。如果我们工作中的一些经验做法,经他们之口说出来,往往能有更大的说明力和影响力。如《区长王军充分肯定我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中的十大亮点》、《市委书记唐良智要求把襄阳区四中建设深圳工业园配套工程》这两篇信息标题,就是巧妙借用了市、区领导来教育系统调研这个背景来编写的。如果不借用这个背景,可能不一定能引起编者的注意。但是,编写这类信息标题时也要注意:一是背景要属实,不能假借领导传话;二是领导者要有一定的身份、对本单位有一定的影响力;三是要有借鉴的价值。
三是信息标题要恰当运用修辞。在信息标题中恰当运用修辞手法,借用一些口语、成语、俗语,往往可以使信息的标题更加形象、生动、新颖,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如《区勤办对全区各校锅炉进行集中“体检”》。标题的制作上很新颖、精巧、有趣,同时又用意深刻。但是,信息主要还是一种写叙述性实用文体,语言尽量要平实、精炼,用最少的文字反映最全面的情况。因此,在这类信息标题的制作时,一定要修辞得当,切不可华而不实、修辞堆砌。
四是针对不同的主体要采用不同的标题形式。还以上面讲到的区长王军到教体局调研均衡发展为例,对区委、区政府内部刊物和网站报送,最好采用《区长王军到教体局调研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对各镇、各局直学校下发信息,最好采用《区长王军充分肯定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中的十大亮点》;对省、市上报就得变成《襄阳区王军区长要求在均衡发展工作创造十大亮点》。标题变了,写法也得适当改变,但王军区长来调研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鼓劲加油的事实始终是真实的、不变的。
五、打造信息新闻宣传工作的品牌,信息工作者要努力做到勤学勤思勤奉献
第一,要加强学习,提高能力。我认为,要搞好信息工作,至少要具备三个能力:一是要有敏锐的洞察力;二是要有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要有总结归纳的能力。要提高这几个能力,就必须勤奋学习。关键要善于学习上级下发的各类文件,要及时阅读,在读的过程中思考,有没有具体的新任务,有没有可写的信息点子。这是信息工作者摸清上情的重要法宝。多年的文字材料工作,使我养成了个习惯,没事时总爱翻阅文书近期的档案。目的只有一个,看有没有新的工作任务要完成,如果有,就早点做好相关准备,等领导具体安排时,不慌乱,有条不紊的加以落实。总之,我们信息工作者要多学习,勤学习,向书本学、向领导学、向同事学,向文件学,在工作和写作实践中学,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汲取创新思维的营养。
第二,要甘于寂寞,乐于奉献。搞信息工作非常清苦,大家在单位都是身兼数职,要做好这份工作不仅花时间,还要花很大的精力,需要经常加班加点,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无私奉献精神,不能遇事讲价钱、讲条件、讲客观、讲困难、讲回报。没有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就耐不住这份寂寞,守不住这份清贫,干不了这份工作。
信息与新闻的关系 篇3
那么,何谓信息,何谓新闻呢?按照信息论的说法,信息就是事物运动的状态、方式及其含义和效用。
新闻又是什么呢?简单说,就是新近发生的新鲜事物的报道。这里面关键在于“出新”。媒体若没有新信息,不传播新知识,新见解,也就不成其为“新闻媒介”,也就失去了媒介应有的属性和作用。
信息和新闻是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显然,信息也包含新消息,包括媒体上披露的新闻,两者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但是,信息和新闻毕竟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不能划等号。新闻不是一般的信息,而是“关于事实的信息”,因为信息这个概念实在太宽泛太模糊了。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要切实明白信息与新闻的联系和区别,主要应通过学习信息的传递型、信息的控制型与反馈原理等现代科学知识,学会搜集和使用信息,更好地采撷和传播新闻,以不断提高媒体的质量。
譬如,现代经营管理对信息的要求是8个字,即:及时、准确、适用、经济。我们采撷新闻也应当符合这8字的要求。因为,不及时就说不上新闻,只能是“隔夜饭”或“老黄历”,也就吸引不了读者或观众,达不到宣传的目的。不准确,就是模糊信息,是“大概”“好像”“可能”之类的模棱两可,甚至是凭空捏造的虚假新闻,捕风捉影的臆闻,道听途说的传闻,不仅起不到宣传教育的效果,反而损害了媒体的声誉,使受众产生抵触和厌恶心理。不可信,不适用,就是无的放矢,是无效劳动。任何一种媒体,总是有自己的宗旨和创新特色的。捕捉信息,采写新闻,也要从媒体的实际需要出发,增强信息的实用性、能用性。不经济,就是浪费,既包括采写上的人力、物力消耗,也包括版面或安排是否经济适用。只有在较短的时间里写出较好的新闻,并尽可能以较小的空间传播更多的信息,才算得上提高新闻宣传的经济效益。
从信息论的角度看,现代管理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的质量。信息是各行各业、各部门的重要基础,更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基础和保障。同样,从新闻学的角度看,媒体质量的提高,受众反映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信息的质量。新闻乃媒体存在的基础和重要支撑。
信息管理科学认为,信息分为语义信息、价值信息和语法信息。价值信息系指接收到信息后引起的效果和作用。笔者以为,新闻采编过程中,也应当树立强烈的价值观念。现代经营管理系统对浩如烟海的各种信息,要依据需要加工分类,筛选处理,以便迅速有效地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创造最佳的经济效益,政府部门等从每天接收到的大量信息里了解掌握、分析和决策政府及部门工作。同样,采编新闻也要讲究“价值”,对稿件下一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功夫,使见诸媒体的新闻都具有一定的宣传价值,起到预期的宣传教育作用。就一个媒体来说,新闻不在多而在精,贵在篇篇有分量、条条有价值。
信息论还认为,信息可分为:实在信息、实得信息和先验信息。实在信息,是指某个事物实际所具有的潜在信息,它是事务所固有的一个量,不以观察者的条件而转移。实得信息,是指通过观察,观察者实际所得的关于所观察事物的信息,它既与所观察的事物情况有关,也与观察者的主观情况有关。先验信息,是指观察者在实际观察一个事物之前已经具有的信息,它与观察者的主观背景有关。这如同一个记者去采写一个事件、一位人物之前,从有关方面或是材料上所了解的一些情况相似。当然,先验信息不等于先验论。但信息科学理论证明,观察者在对某一事物进行观察时,他的先验信息越丰富,所能实际获得的信息量就越少。反之,实得信息量就越多。这个道理深刻地启示我们,在从事新闻采写工作中,不应当把时间和注意力过多地用在了解获得先验信息上。因为,先验信息毕竟属于第二手材料,不是亲历目睹的,有的甚至是虚假的模糊信息,弄不好会先入为主地形成“框框”,影响对某一事物的正确评判,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就要求我们不要满足于浮在上面看材料,听汇报,而是要深入实地,调查研究,问个明白,看个究竟。这样,才能掌握事物的实在信息,获得更多的实得信息,写出有血有肉的新闻稿件来。
信息科学告诉我们,要发挥一个系统的整体功能,就要运用信息对系统内各个要素进行调节和控制,而任何控制又需要通过信息反馈来实际。反馈与控制密不可分,控制与反馈是系统实现目标的手段。基于这种认识,笔者以为,写新闻,做媒体,也要运用信息控制与反馈原理,消除新闻宣传中的“噪音”,使自身整个系统保持相对稳定,不断纠正宣传报道中的偏差,努力提高媒体的质量。因为,媒体的基本性决定了它是一种信息载体,要不间断地传播新闻信息。这里面既有来自上头的指令性和指导性信息,也有来自四面八方的知识性、趣味性、参考性信息,还有为民代言的反馈性信息,等等。这些见诸报端的信息,是否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是不是符合国情民意,存在不存在“噪音”和偏差,受众普遍反映如何?评判的重要途径就是要运用信息反馈回来的各种信息,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积极主动地加以控制和调节,以纠正偏差,使大量的新鲜的新闻信息充满媒体,从而把媒体搞得越来越好,越来越鲜活,越来越吸引人。
浅析如何提高电视新闻节目信息量 篇4
一、优化采访选题。
电视有它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在报道新闻中有它的长处和短处。有的新闻通过电视报道能传播很多信息, 有的则不能。主要原因是电视报道对报道题材有一定的选择性。所以, 要提高电视新闻的信息量, 必须在选题上进行优化。
1. 压缩一般会议新闻。
冗长的会议新闻是电视新闻报道的一大痼疾。很多会议是层层开、层层传达, 内容大同小异。有的会议专业性太强, 观众不能从中获取直接、有用的信息。再者, 有的会议新闻的画面除了会场还是会场, 除了人头还是人头, 千篇一律, “会场”和“人头”的堆砌, 不能给观众传达更多的有实际价值的信息。
2. 压缩经验型新闻。
从内容看, 既然是经验, 在报道中就必须详尽而多面。而作为电视新闻, 长的也只是两三分钟, 这样很难把经验介绍清楚、明白。再说, 经验性新闻是经验在前, 拍摄画面在后, 这就很难避免画面、文字“两张皮”, 降低了画面的信息量。
3. 增加解疑释惑的新闻。
电视新闻尽量不要报道观众已知的事情, 要多报道观众未知或认识还处于模糊状态的事情。现在观众不明白、不知道而又急需了解的事情有很多。比如, 改革中出现的难点、疑点, 社会生活中的有关知识, 经济生活中的各方面信息等等, 对这些情况、问题我们就要增加报道的分量, 增强报道的强度, 使观众能从电视新闻节目中了解更多更有用的信息。
4. 增加事件性新闻。
电视是事件性新闻的最佳载体, 其他传统媒体都不可能比电视传播事件性新闻更详尽、形象、逼真。事件性新闻时空性较强, 而电视传播新闻时具有时空兼备的优势, 它能将事件形成的具体情景、场面及人物行为丝毫不变的记录下来并展示给观众, 观众可借助声音、形状、颜色等获得丰富的信息。
二、强化画面语言。
画面语言是电视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 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画面负载很大的信息量, 采访中恰如其分地处理好画面是提高电视新闻信息量的基础。
1. 画面要丰富。
画面不足或画面单调信息量就少。记者、通讯员在采访中必须拍足能够被采用的画面, 一分钟的时间一般拍摄十五六个画面为宜。拍摄时, 要少用推拉摇移, 多用切换, 并且画面要多角度、多侧面、多景点。一句话, 画面表达的信息要支撑起文稿所讲述的内容。
2. 突出重点画面。
如果拍摄的画面面面俱到、不分主次, 就很难表现新闻主题, 信息量也就随之淡化。所以, 拍摄画面时一定要根据新闻主题所需, 该集中的要集中。要善于抓主要画面, 特别是抓那些传神、传情和具有典型意义的画面重点拍摄, 必要时用特写或特技处理。
3. 运用长镜头画面。
电视新闻中运用长镜头画面并不等于画面单调, 有的新闻通篇只有两三个画面, 但是却能容纳十分丰富的信息。因为长镜头画面一般拍摄的是事件发生进程中最精彩、最具有代表性的运动过程, 将这段运动过程完整地记录下来, 就会使电视观众从事件本身及事件所展示的意义中获得更多的信息。
4. 保留现场音响。
现场音响既能荣纳信息, 对新闻事实也有很强的表现力。但现场音响在有些电视采访中没有被很好地挖掘和运用, 采访时只拍摄画面, 不录音响, 或录了音响也不用的现象比较普遍, 新闻从头到尾就是播音员单调的解说, 音响的信息得不到传播, 对这个问题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加以纠正。
5. 画面与解说有机结合。
画面与解说有时不能以实对实, 也不能以虚对虚, 要虚实结合, 再求互相补充、相互扩长的最佳效果, 用观众的想象和思考填补试听以外的潜在的信息。
三、精化新闻排编。
新闻排编要立足电视特点, 全面调动电视综合符号的传播功能, 使每个环节、每个符号都能负载信息。
1. 压缩单条新闻的长度。
不少台的单条新闻时间太长, 容纳新闻的条数太少。电视新闻节目要以传播新闻为主, 不同于作报告, 不可能每条新闻都慢条斯理地道来。新闻该短的一定要短下来, 除了重大题材报道和深度报道外, 一般长度在20秒到50秒之间为宜, 一些会议新闻、综合新闻可集纳成一组简讯播出。单条新闻短下来了, 播出节奏加快, 信息量也就随之加大。当然, 新闻短下来也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要求记者、编辑有较高的采编能力, 精采精编, 会抓“时间核”。
2. 调动一切编辑手段。
新闻、广告等信息的发布 篇5
第一节 重大新闻的发布与新闻发言人与发布会制度的建立
关于重大新闻发布: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 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规范化之路
新闻发言人形象
在今年两会中,政协有赵启正,人大有李肇星
江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日前公布了省直有关部门和各设区市市委、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名单、工作机构和电话。此次公布的新闻发言人涵盖了全省的主要部门。据悉,党委部门设立新闻发言人这在江西省尚属首次,是江西省推进党务信息公开的一项重要举措,标志着江西新闻发布制度进一步完善。
据介绍,在党委部门设立新闻发言人,我省尚是首次。新春刚过,这215位新闻发言人就在公众面前亮相,引起了公众的特别关注。
“全省215位新闻发言人齐亮相,意味着一直以来,在外人看来较为神秘的党务工作今后将公开在公众的视野里。今年,我省在全面推行党委系统新闻发言人制度、党务信息公开化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江西省委党校副校长、教授曾志刚如此看待此举的意义。他认为,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将打破一种“神秘状态”,建立起与群众之间的更为完整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
第二节 特殊新闻与信息的发布与报道
1、灾害与气象新闻发布 关注四川大地震 20世纪80年代之前灾难新闻报道方法及其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前,出于对社会稳定和政治因素的考虑,我国政府以及政府对新闻传媒的要求是,对于灾难新闻须持特别慎重的态度,严格要求灾难新闻必须积极宣传战胜灾害的成绩,反对纯客观地报道灾情。这种对待灾难新闻的理念可从1950年4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给各地新闻机关的“关于救灾应即转入成绩与经验方面报道的指示”中窥其一斑,指示要求“各地对救灾工作的报道,现应即转入救灾成绩与经验方面,一般不要再着重报道灾情”。这种以牺牲受众知情权为代价的灾难报道思想,从建国初一直延续到80年代初期,并且牢牢控制着这一时期的灾难新闻报道方法。在报道方法上,它强调新闻的教化意义,要求新闻传媒站在如何与灾难作斗争的角度来充分肯定作为主体——人的崇高精神和巨大力量。用复旦大学王中教授的话来说,当时的灾难新闻报道理念就是:“灾难不是新闻,抗灾救灾才是新闻”④。这种报道理念把受众对于灾难的知情权弃置一边,过分强调非新闻性或新闻性不强的政府和社会行为因素。
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发生了大地震。第二天,《人民日报》采用新华社统稿对这一灾难进行报道,其标题为:《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灾区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发扬人定胜天的革命精神抗震救灾》。一般来说,每当灾难发生时,受众都想尽快了解这场灾难造成的破坏程度、伤亡人数、影响范围等,同时及时和如实的报道也便于灾区尽快得到救助或防范灾情的扩大及再次发生。可是,这则消息对地震灾情的报道却较为简约,导语上只有十几个字的概括陈述作为新闻由头,而对受众最为关心的受灾情况,如房屋倒塌多少,死亡多少人讳莫如深,只字不提,只有一句“震中地区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重点却放在人与灾难作斗争上,即放在毛主席、党中央和各级领导如何关怀灾区人民,如何带领灾区人民抗灾救灾方面。灾情被隐瞒了,受众对这场地震的知情权被媒体无情地剥夺了。直到事隔三年之后的1979年11月17日至22日召开的我国地震学会成立大会,才首次披露唐山大地震的具体死亡人数。于是会议闭幕第二天即11月23日《人民日报》刊登来自此次会议的新闻《唐山地震死亡24万多人》。这条轰动全世界的新闻在人们几乎快要对此事渐渐淡忘的时候才姗姗来迟,新闻变成了不折不扣的“旧闻”逸。
虽然云南通海那场大地震早在1970年1月5日就发生了,比唐山大地震还要提前6年多,但外界对这场地震的知情程度远不及唐山大地震。原因之一是新闻媒体对这一灾难的报道范围、力度、时效比唐山大地震还要逊色。直到事隔30年之后的2000年1月5日,云南通海县举行大地震30周年祭集会时,才首次在正式场合披露这场大地震的死伤人数和财产损失情况,尘封了漫长岁月的“秘密档案”才得以解密,重见天日。这场大地震的死亡人数为15621人,仅次于唐山大地震,是20世纪中国百大重灾之一肄。地震发生4天之后的《云南日报》上找到了有关这场灾难的新闻报道,标题为《我省昆明以南地区发生强烈地震/灾区人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迎击地震灾害》。在其后的《云南日报》上,我们还发现几段令今人啼笑皆非的报道:“金家庄公社社员们揣着毛主席的红宝书„„说,地震震不掉我们贫下中农忠于毛主席的红心”。“千条万条,用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武装灾区革命人民的头脑是第一条。地震发生后,省革命委员会派专车专人,星夜兼程把红色宝书《毛主席语录》、金光闪闪的毛主席画像送到了灾区群众手中„„(看到红宝书和画像)灾区群众激动得热泪盈眶”。
通过考察这两次大地震的新闻报道,我们发现,在灾难性事件的报道方法上,当时的传媒表现出异乎寻常的“高度一致”,而且形成了一个关于灾难新闻的报道模式:“轻描淡写的灾情”+“党和毛主席的关怀”+“灾区人民的决心”。在这两次大地震的报道中,甚至连有些段落、句子也几乎是一模一样。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对于灾难性事件,受众对它应该拥有最基本的知情权,新闻传媒应该有其最基本的新闻运作规律。然而,在那个年代这些权利和规律全被无情地剥夺了。这是一出时代的悲剧,也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新闻传媒不堪回首的一出悲剧。20世纪80年代之后灾难新闻报道方法及其影响
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和民主与法制进程的不断加快,受众的知情权逐渐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此间,国务院和中央宣传部门以及有关政府部门多次就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下达文件。1987年7月18日,中宣部、中央对外宣传小组、新华社在《关于改进新闻报道若干问题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突发事件凡外电可能报道或可能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的,应及时作公开的连续报道,并力争时效赶在外电、外台之前”疫。1989年,国务院办公厅、中宣部《关于改进突发事件报道工作的通知》再次提出,“对空难、海难、铁路公路交通等国内发生的恶性事故,中央新闻单位要抢在境外传媒之前发出报道。”亦根据这些文件以及我国新闻界的实践,到了90年代,我国突发事件在新闻发布和报道方面一直坚持着这些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构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突发事件新闻发布机制与报道机制,这其中包括对灾难性突发事件报道的规定。从灾难事件发布机制看,目前我国重大灾难事件的新闻发布主要有两个系统:一是外交部侧重于通过新闻传媒报道我国对国际性灾难事件的反应和表态;二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侧重于负责对国内灾难事件发布的组织协调和归口管理,其中大多由与灾难事件有关部门发布(如交通部发布重大恶性交通事故),再通过媒体报道出去。特别重大的国内外突发事件,偶尔也由国家领导人通过电视讲话或接受记者访问等形式发布(如胡锦涛同志曾就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导致国内高校学生举行游行示威而发表电视讲话)。江泽民同志在1999年全国对外宣传工作会议上曾经指出:“对我国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西方常常是道听途说,抢发新闻,大肆歪曲,在国际上闹得满城风雨,造成一种先入为主的局面。这时我们再发消息进行解释,往往就被动了”裔。这种对重大突发性事件予以积极报道的规定,这种不再隐瞒灾难事实真相、最大限度地满足和尊重受众知情权的做法,被一些媒体和相关人士称为“社会的一大进步”。
正因为有了政府的鼓励和支持,新闻传媒均加大了对灾难新闻的报道力度。尤其是近十年来,我国新闻传媒在各种突发事件的报道方法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为:报道导向正确;报道质量和时效性明显改进;在报道机制上,由过去不怎么重视到现在比较重视,由过去不讲竞争到现在鼓励竞争,并要求积极影响和引导国际舆论;由过去缺乏统一组织指挥、新闻单位各自为战,到现在自上而下建立了比较健全的、应对突发事件的组织体系,制定一系列明确的新闻发布和报道要求。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之前对于灾难新闻报道方法大多倾向于对灾难性事件引发的政府和社会行为进行报道的话,那么此后的灾难新闻报道方法则侧重对灾难性事件本身和灾难性事件的受害者进行报道。在这方面的成功报道范例比比皆是:1994年12月8日,新疆克拉玛依市友谊宾馆发生大火,300多人被烧死;1998年2月14日,武汉长江大桥附近发生公共汽车爆炸案,造成多人伤亡。新华社对这两起突发性灾难事件都作了及时报道,不仅没有产生任何副作用,倒是收到了以正视听、稳定人心的良好效果紒紛矠。1998年1月,河北张北地震发生仅半小时,中央电视台记者就从北京乘车出发,抢在救援人员到达之前赶到地震现场,并在震后6个多小时发回第一条新闻,此新闻被世界各大电视媒体争相引用;新华社国内部还首次尝试对这次地震进行滚动发稿,在晚报专线上连续滚动播发5篇震区现场见闻,供晚报采用,受到各界好评。1999年11月24日,山东烟台发生海难,新华社坚持每天播发稿件,对海难情况、救援过程、打捞进展、原因调查和善后处理等进行了连续不断的报道,成为国内外受众了解“11·24海难”事件的权威渠道。
这种报道方法不仅仅是时效性的问题,它还包括对受众知情权尊重和满足的评价指标,新闻的报喜与报忧的实质是指报道的内容而非形式。
2、司法新闻报道 审判公开,是我国司法的一项重要制度,但必须尊重司法独立,维护司法尊严。尊重当事人的合法权利(涉案人的称谓、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报道)
谨防“媒介审判”(P122):如为追求经济效益而进行煽情的炒作、用道德-标准对法律问题进行评判、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案件定性等等
新闻报道凌驾于司法之上,干预和影响司法的行为,被称为“媒介审判”。P122
《沈阳“黑道霸主”覆灭记》
《“黑道霸主”刘涌是如何当上人大代表的?》 “张金柱案”
哈尔滨“宝马案”、“杭州飙车案”
媒介审判的表现形式
对案件做煽情性报道,刻意夸大某些事实
偏听偏信,只为一方当事人提供陈述案件事实和表达法律观点的机会 对采访素材按照既有观点进行取舍,为我所用 断章取义,歪曲被采访者的意愿 对审判结果胡乱猜测,影响公众判断 未经审判,报道即为案件定性,给被告人定罪 发表批评性评论缺乏善意,无端指责 媒体报道司法应遵循的十大自律: 案件判决前不做定罪、定性报道
对当事人正当行使权利的言行不做倾向性评论
对案件涉及的未成年人、妇女、老人、残疾人的权益给与特别关注 不详细报道涉及国家机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案情 不对法庭审判活动暗访 不做诉讼一方的代言人 评论一般在判决后进行
判决前发表质疑和批评限于违反诉讼程序的行为 批评性评论应避免针对法官个人的平行学识 不在自己的媒体上发表自己涉诉的报道和评论
3、证券信息发布 公开 公平公正 真实 准确 完整
4、一般性新闻报道需要尽量避免的几类现象: 暴力血腥 情色粗俗 渲染奢靡 犯罪细节 充当看客 丑闻炒作 虚假不实 名人隐私 猎奇心理 偏离导向
第三节 广告的发布及其行为准则
自1979年开始,中国广告业复苏。中国广告事业的新纪元应当是报纸、电视及广播等大众传播媒介最先开创的。(1)在报纸媒体中,1979年1月4日,《天津日报》率先在第三版上刊登10厘米通栏的“蓝天”牙膏广告,成为我国第一家恢复广告业务的报刊,拉开了报业广告的序幕;1月14日的《文汇报》率先发表《为广告正名》的署名文章,提出“有必要把广告当作促进内、外贸易,改善经营管理的一门学问对待”,“我们应该运用广告给人以知识和方便,沟通和密切群众与产销部门之间的关系”①。文章一经发表,引起了社会强烈的反响,为广告业的恢复发展启动了舆论;1月28日,《解放日报》率先连续5天刊登商业广告等。(2)在电视媒体中,1979年1月28日,上海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播出了全国第一例商业广告——“参桂补酒”广告;3月15日,中央电视台首次播出外商“西铁城——星辰表,誉满全城”的广告;3月18日,上海电视台首次播出了长达1分钟的瑞士“雷达”表外商广告。
广告发布准则:真实、合法、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真实
北京新兴医院的送子神话
(2004年)根据已有的资料粗略统计,发现新兴医院至少在20个地方卫星电视台同时播发广告。新兴医院的顾问、中国中医研究院资深研究员谢海洲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在做电视广告的第一年,北京新兴医院花费了1亿元的费用。《瞭望东方周刊》相关报道:
2003年,被诊断为输卵管畸形的张敏在电视上看到了唐国强为北京新兴医院做的广告,就向医院打电话咨询了3次。每一次咨询,接电话的女士都说她的病很常见,“吃3个月药保准能怀上孩子。”2004年2月,张敏来到了北京新兴医院,挂了一位名叫“张吉正”的专家号。张敏一咬牙开了3个月的药,花费1万多元。两个月疗程过去后张敏一点感觉也没有
便于5月份再次来到北京新兴医院。这一次专家的口气变了他们称自己从来没有许诺过3个月能治好还说3个月只是1个疗程如果没有治好就继续吃药。
据正在北京某著名医院进修的泌尿科大夫武传伟分析,北京新兴医院的“秘诀”在于:让患者一直吃药,3个月不好就吃6个月,吃得越多,医院挣得就越多,直到患者吃不起为止。这时候,医院就可以“患者自己放弃治疗”为由推卸责任。北京新兴医院最大的问题是违反科学常理看病。一些根本看不好的病,医院还是收治不误,照常成千上万元地开药。
记者现场目击:
记者在医院墙上悬挂的收费标准上看到,专家初诊挂号费从290元到300元不等。一位来自江苏的患者告诉记者,他已经看过不下10个大医院,专家挂号费平均比新兴医院低2至3倍。
新兴医院:有关报道纯属记者臆断
等待两小时后,记者见到了新兴医院办公室主任朱亮。朱亮的办公桌上已经摆放了一本《瞭望东方周刊》,针对报道,朱亮说:“这是记者的主观臆断。”他告诉记者,医院已经委托律师起草意见书,“媒体要为此负责任”。对于文章中的种种质疑,他一概不予回答。
朱亮告诉记者,医院每天门诊量约在300至400人。记者问及医院的治愈率,朱亮回答说不好统计,没有数据。对于新兴医院的宣传广告费,以及“规模最大、医疗水平最高、全能治愈”的宣传语,朱亮则以“我不管这一范围”,“现在不适合谈工作”为由拒绝接受采访。合法(P132)
1、正在各种广告中都必须禁止的行为
2、广告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
3、对特殊商品广告的特殊规定 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深圳户外广告“等着你来包”
据中消协对30个主要电视频道进行的电视广告检查发现,虚假违法电视购物广告占到违法广告总数的61%。电视上“不花钱的超低价手机”,“不用交上网费的笔记本电脑”,还有各种神奇功效的“全球限量”金手链、大钻石之类的购物广告„„这些都是虚假电视购物广告的惯用伎俩。
第四节 境外新闻与信息在境内的发布
标题新闻/一句话信息 篇6
我国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超过12.8亿人
《乡镇卫生院管理办法(试行)》颁行
农业部全面推行农药田间试验网上审批
山东省将投入千亿元重点建设农村基础设施
农机补贴政策拉动甘肃省农村消费7亿元
湖北省发布《强农惠农资金使用管理责任追究暂行办法》
一句话信息
历经7年的不懈努力,我国乡镇机构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各地已经进行改革的乡镇达33524个,占全国乡镇总数的97.7%。
国家林业局前不久批准发布了91项林业行业标准,包括70项新标准和21项修订标准,主要涉及森林生态系统、花卉苗木培育技术、林产加工、林地保护利用、林业机械制造等方面,新标准从7月1日起实施。
第二届全国“农校对接”洽谈会前不久在山东省济南市举行,“中国农校对接服务网高校联采物联网”正式开通,目前全国已有近3000所高校、6万个大型农业生产企业以及数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小型企业加盟。
北京市前不久试点“周末车载蔬菜市场”进社区,首批已在海淀区、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共设立4个市场,蔬菜由京郊生产基地直供,社区免去了菜商的租金、管理费等,因而蔬菜既便宜又新鲜,价格还比周边市场便宜15%。
“保护母亲河——青年万亩示范草场”前不久在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开工建设,项目以退牧还草、人工种草、草场护理、除虫灭鼠为重点,覆盖阿里地区全部7个县,总规划面积1万公顷,总投入超过460万元。
关于电视新闻信息量的几点思考 篇7
那么, 什么是信息量呢?信息论中的解释是:用符号传送的报道, 报道的内容是接收符号者预先不知道的。在现代传播学中, 信息具有多种特性, 有客观性、抽象性、可识别、分享、转换、贮存、扩充、压缩、替代、传递、组合, 另外, 还有不完全性、知识性和时效性。
在新闻从业者中, 对信息量普遍有一种认识, 那就是每期新闻节目中的新闻条数。如果说, 一期30分钟的新闻节目, 播出了12条新闻, 普遍就会认为信息量很大, 如果只播出了八条, 就会被认为本期节目信息量不足。在有限的文字里传达尽可能多的信息, 是受众对媒体的基本要求。传播信息, 为社会、为读者提供大量及时而有价值的信息, 是新闻工作的重要职责。这里说到的信息, 应该指的是有价值的信息, 而不是简单的新闻条数的拼凑。如果说, 在播发了12条新闻的节目中, 大部分是爱心人士到困难户家中慰问, 小学生学雷锋上街捡垃圾、某单位表彰先进工作者等此类新闻, 只有一条是讨论小区的停车费到底该归谁。而在另一期播发了8条新闻的节目中, 既关注了突发事件:市民走在街上耳环忽然被抢、停在街上的车玻璃被砸、一名男子因为网瘾太大在医院频频偷窃, 又关注了市政部门开始对破损路面进行维修、学生竞选校长等方面的新闻, 另外, 还对某景区进入智慧时代进行了介绍, 银行给企业贷款大开方便之门等涉及面广而又相对有深度的新闻。两期节目相比, 虽然表面上看, 播发了12条新闻的条数比较多, 但是, 作为观众, 更喜欢看播发了8条新闻的那期节目, 不止是因为它的内容更精彩, 还有就是它的每一条新闻里, 传达出来的信息都不止一个, 条数虽然不多, 信息量却十分丰富。
观众都希望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 作为电视新闻, 在节目容量有限的情况下, 可以通过做精做深来满足观众的这一需求。在武侠小说中有一句话:“天下武功, 唯快不破”。有人认为, 这一观点也适用于现在的新闻节目, 新闻节目可以一快遮百丑。这种理念有它存在的土壤和理由, 但是, 随着自媒体的异军崛起, 作为电视新闻, 要与网络比快, 已经明显处于劣势。网络媒体用一部手机就可以完成最新消息发布的所有工作, 但是, 电视却无法如此随意如此任性。人们打开电视时, 期待看到的是有分量的新闻, 这就要求新闻从业者对每一条新闻都进行深耕。曾经在城市的繁华地段岗楼发生一起罐车撞死行人的事件, 如果简单报道, 新闻就可以做成“罐车撞上行人造成一人死亡”, 一分钟之内就可以把事件说清楚, 再配上惨烈的现场画面, 观众对这一事件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 应该说, 这也是一条完整的新闻。但是, 看完这条新闻之后, 观众心里会有疑问, 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是什么?罐车允许进市区吗?行人与它的安全距离是多少?市区每天有多少这样的罐车在穿梭?罐车司机在行车中, 有没有严格遵守相关规定?罐车在哪些方面影响了市民的生活?市区每天因为不守相关交通规则而造成的伤害主要有哪些……要把这一事件做精做深的话, 就可以采访多个职能部门, 把观众心中的疑问一一解答, 从多个角度来解读一条新闻, 满足观众对信息量的需求。在一条新闻中, 传递出多种信息, 这样的新闻, 单看条数虽然不多, 但是, 其中蕴藏了巨大的信息量。再加上电视画面的精彩呈现, 观众接收到的信息量再次升级。电视新闻要在限的时间里传达出足够多的信息, 必须重视画面的表现力。有研究表明:“人们通过视觉获得的信息占人们的信息总量的83%, 通过听觉渠道获得的信息占11%, ”。一个传神、传情的典型镜头胜过千言万语。另外, 现场音配上到位的镜头, 传达的信息也是多方面的。
让信息影响和改善观众的生活。人们每天关注新闻, 一方面是为了满足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另一方面, 他们希望从中得到一些信息, 为自己的生活提供帮助。这就要求新闻从业人员, 在制作新闻节目时, 不但需要告诉观众, 那里发生了什么, 而且, 要通过相关新闻链接或者新闻背景的介绍, 告诉观众发生的这些事件将会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一般情况下, 大家普遍认为, 对观众生活产生影响的新闻主要是政策解读、新的发明创造之类, 但是, 一条普通的新闻, 只要记者编辑能够站在与它相关的观众的角度来做, 一样可以影响观众的生活。运城电视台《第一时间》栏目曾经播出了《一块麦田两种样子除草剂受质疑》的新闻。当时新闻呈现了受损农田的现状、农户的疑问、农药经销商通过在自家田地做试验自证清白, 如果说, 仅仅是呈现一个新闻事件, 这是一条完整的新闻。但是, 农民观众看过之后, 留给他们的印象是, 受损农户冤枉了农药经销商, 麦田出现问题, 责任在麦农自己。但是, 换一种角度做新闻, 这条新闻就可以对农民观众的生产生活产生影响。如果说, 记者在做这条新闻的过程中, 重点向农户了解他在使用除草剂过程中的一些细节, 然后, 请农科人员结合这些操作过程, 向观众普及除草剂的使用规范和影响使用效果的多方面原因, 让观众在看完这条新闻后, 收获的不但有别人的故事, 还有相关的专业知识, 他们在以后遇到这类问题时, 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失。记者本着对观众负责的态度, 就可以让新闻影响观众的生活。
新闻信息量 篇8
一、从信息学, 控制论, 以及传播学的角度看, 信息的内涵与外延均大于新闻。
“information”一词传入我国普遍认为是在二十世纪中期, 被译为“信息”。而“信息”一词在我国古已有之, 目前可查最早出现唐代诗人李中的《暮春怀古人》:“梦断美人沉信息, 目穿长路倚楼台”。此处的“信息”有音信、书信之意。宋代陈亮的《梅花诗》:“欲传春信息, 不怕雪埋藏”, 此句中的“信息”有消息、讯息之意。“信息”一词在我国古代的一些诗词作品中大多是“消息、音信”之意, 而在当代学术界却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但可以肯定的是, 信息并不简单的等同于消息或音信。信息的外延与内涵远远大于消息, 只能说二者是一种属与种, 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从广义的角度看, 宇宙是由物质、信息、能量三部分组成的, 整个世界的存在是物质的。信息不等同于物质, 也不等同于能量, 它是抽象的, 它存在于变动的物质世界当中, 借助能量发生或传递, 是物质世界的表征, 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可能。从狭义的角度来看, 消息是一种新闻体裁, 是新闻的一种形式。而新闻同时又包含在信息之中, 信息可以充当消息的内容。新闻实践活动是对有可能成为新闻的信息的能动反映。控制论奠基者维纳认为:“信息是我们适应外部世界, 并且使这种适应为外部世界所感觉到的过程中, 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的名称。”1975年意大利学者朗戈提出:“信息就是表征差异或关系。”无论是“同外部世界的交换”还是“表征差异”都充分说明信息依赖于不断运动的客观物质世界。物质是运动的, 就会产生源源不断的信息。四季循环、生命演变、斗转星移、板块运动、气候变化、物种变迁、宇宙变幻……等都会产生信息。物质世界是通过信息表征出来的, 人类通过一定媒介获取信息。从传播学角度看, 信息依附于媒介, 通过特定的符号得以传播。媒介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物质实体。信息以媒介为载体, 以符号来表现, 在传播学中, 符号是表达特定信息的方式或形构, 媒介是传播或负载符号的物质实体, 而信息则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符号和媒介相互交换的特殊内容。 (1) 当然, 从传播学的角度界定的信息具有一定的狭义性, 信息同样还包含未经符号和媒介传播的部分。信息广泛存在于客观事实当中, 人类借助现阶段历史条件下所掌握的各种科学技术、技能知识去挖掘对人类有意义的那一部分信息, 但并非所有的信息都可以被人类所获得探知。人类对信息的认识受生产力发展、社会条件等客观现实的制约。
二、新闻包含于信息之中, 是传播者作用于客观事实, 通过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借助一定媒介传播给受众并接受受众反馈的一种信息。
信息理论的问世, 对我国的新闻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引发了学者们对于新闻界定的重新思考。在我国, 最早的新闻信息传播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而“新闻”一词的出现早在唐朝就有。晚唐诗人李咸用在《春日喜逢乡人刘松》中:“旧业久抛耕钓侣, 新闻多说战争功。”此诗句中的“新闻”就含有时事报道的意思。由此可以判定, “新闻”一词由来已久, 但对于新闻概念的内涵、外延的界定始终说法不一, 仅国内对于新闻的定义就有一百七十余种, 就从对“新闻”理解的角度来看, 理论界比较认同的四种观点分别是“事实说”、“报道说”、“传播 (布) 说”、“信息说”。我国最早对新闻提出界定的是徐宝璜先生在1919年出版的《新闻学大意》中所提出的:“新闻者, 乃为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也。”这是“事实说”的源头与代表。“报道说”的典型当属1943年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所提出的:“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1981年王中教授在《论新闻》中指出:“新闻是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播”, 属于“传播说”。徐宝璜先生为代表的“事实说”强调, 新闻的来源在于客观事实, 这是从新闻本源角度来界定“新闻”一词, 认为新闻的客体即为客观事实。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角度出发, 遵循认识的本源在于客观实在的物质世界, 这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然而, 辩证唯物主义同时认为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性的反映。新闻作为一种意识, 在实际的新闻传播过程中, 从新闻客体转化为新闻, 传播给受众, 中间需要传播主体对传播客体的一个能动反映传播报道的过程。显然, 将新闻等同于新闻客体即客观事实是不恰当的。陆定一先生从新闻实践活动出发, 在承认新闻的客体即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强调了新闻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应该说, 这是目前对于“新闻”的一个比较全面的界定, 是在理论界、学术界获得普遍认同的观点, 也是我国许多新闻学专业教材普遍采用的一种定义。
但随着信息理论的问世以及在我国的广泛传播, 国内学者对信息系统理论逐渐接受, 由此引发关于“新闻”界定的新一番争论。从信息论角度解析新闻, 同样观点不一。有人认为:“新闻是经报道 (或传播) 的新近事实信息”。还有人认为:“新闻是新近发生变动并对主体有意义的信息。”将信息论的观点引入到新闻理论研究中, 在把握新闻与信息关系的基础上, 同时融合传播学的观点, 给新闻以科学的解释。由于新闻同属于大众传播的范畴, 所以“信息传播说”应运而生——“传播者作用于客观事实, 借助一定媒介 (如广播、电视、报纸) 通过特定符号 (语言、图片、文字) 传播给受众并接受受众反馈的一种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信息。”
三、建立在真实事实基础之上的、有价值的、可公开传播的、具有异常性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信息才有可能成为新闻。
信息作为客观世界的表征, 只有人类作用于信息时, 才会和新闻产生关联。二者作为一种非物质实体, 都具有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而存在, 可供人们加工处理并加以传播共享的特性。新闻作为信息的一种, 除具有与信息的共性之外, 还有其自己的特性。这就是新闻与信息不同之所在。
首先, 新闻是加工后的信息。新闻的本源在于事实, 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事实是第一性的, 新闻是派生的是第二性的。新闻报道的源泉和基础在于人类生产活动中所产生的事实。新闻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的真实的信息。信息的分类很多, 有主观信息、客观信息之分, 有自然信息、生物信息、社会信息之分, 有自然信息、文化信息之分, 有人类可利用信息、人类不可利用信息之分, 以及还有历史信息、现在信息、未来信息之分……个人的喜怒哀乐, 通过大脑传达给身体器官的信号同样是信息, 但它来自于个人的主观意念, 是一种主观信息, 不可以称之为新闻。新闻是新闻工作者在掌握大量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 深入调查研究, 经过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加工之后, 对事实的整体的本质的反映。
其次, 新闻具有时效性, 信息具有历史性。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它是新闻存在的价值之所在。此处的“新”不只是时间上的新, 还有内容上的新。新闻属于时间上的易碎品, 今日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 对于受众来说同样已经失去其价值之所在。新闻反映事实越及时, 其价值性越高。没有人愿意去重复已知的信息。随着科技的发展, 新兴传播媒介的产生, 如互联网技术的成熟, 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周期急速缩短, 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传播媒介竞争日趋激烈, 在保证真实性的前提下, 时效性成为竞争的焦点。“今天”的新闻已经逐渐演变成“刚刚”甚至“现场直播”的新闻。汶川大地震的报道就是新闻时效性的最好见证。时间上的“新”我们都可以理解, 此处更在于内容上的“新”, 对于历史信息的一种新的认识也可以成为新闻。众所周知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一般认为无法确切考证, 而现有学者认为, 古诗十九首多为曹植与甄氏互赠的情诗。就此事实而言已不是新事物, 但对其的新认识, 却是新闻。由此可将新闻与信息区分开来。新闻是经传播的能够引起受众普遍关注的有价值的现在信息, 或者是对信息的一种新认识。
再次, 新闻具有差别价值性, 信息具有无差别价值性。新闻的价值在于告诉人们他所处的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从而引起人们的思考, 进一步把握与认识这个世界发展变化的规律。新闻的价值存在于新闻传播过程中, 未经传播的新闻是没有价值的。同时, 新闻的价值性还受某种接近性的制约。所谓接近性, 就是与受众最为密切, 熟悉的信息。但我们不应该以个人的喜好来判定其价值, 而是应该以一种普遍关注为标准来进行衡量。对于整个社会的股民来说, 股市涨跌就是新闻, 而对于一般受众来说, 它只是一个信息。由此, 受众的普遍关注则成为新闻价值的着眼点。任何客观事实都是信息、能量、物质的统一体, 信息普遍存在于客观世界, 新闻从业者对信息的能动反映并不是消极被动的, 传播者在选择信息时, 只选择有那些具有趣味性, 与受众密切相关的并能够引起受众普遍关注的信息才有可能成为新闻。
最后, 新闻具有异常性, 信息具有普遍性。所谓异常性, 就是那些能够引起人们兴趣的, 一种“新”“奇”“特”的不平常的信息。西方有句话说:“狗咬人不是新闻, 人咬狗才是新闻。”新闻实践活动中, 新闻主体是选择那些有价值的异常性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进而传播给受众, 而并非不加选择的将自己看到的信息通通塞给受众。由此可见, 新闻是一种异常的新鲜的信息。信息与新闻的区别由此可见一斑。
综上所述, 从新闻特性的角度将新闻与信息的不同, 归结为以上五点, 这就是新闻与信息间“度”的把握。二者间没有完全绝对的界限, 新闻与信息在这个“度”的范围内相互依存。建立在真实的事实基础之上的、有价值的、可公开传播的、具有异常性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信息才有可能成为新闻。国内还有学者从二者的语言要素, 反映的精确度、超前度, 不同侧重点等角度加以区分, 都有其研究的借鉴之处。恰当地分析新闻与信息的不同之处, 可以促进新闻实践、新闻理论研究的发展, 使其向更加合理、科学、充分的方向迈进, 从而推进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不断进步与成熟。
参考文献
[1]张敬安.试论新闻与信息的关系.《新闻界》, 1996年第3期
[2]吴丁全.试论新闻特性和新闻与信息的关系.《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1995年第11期
[3]肖保航.试论新闻与信息[J].宁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5 (3) .
[4]姚远铭.新闻是异常活动的信息—“新闻”定义之我见.《新闻传播》, 2003年第08期
新闻信息量 篇9
1 电视新闻记者在新闻选题环节存在的问题
1.1 节目内容和模式落后, 选题缺少灵活性
电视新闻节目首先应该以满足普通百姓的需求为出发点, 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报道新闻。但是, 我国大部分新闻电视节目模式陈旧, 节目内容落后, 策划意识保守。如一些电视台的新闻节目, 其新闻内容有些是提前录制和提前攒集新闻素材的, 在节目播出时, 新闻内容早已过时。当前, 受新媒体新闻客户端的冲击, 电视新闻节目的竞争非常激烈。一些地方电视台为了提高收视率, 在新闻内容选择上有“找噱头”的倾向, 给大众传递了大量不良信息。
1.2 选题途径单一, 对新闻选题的核实和分析不到位
当前, 大部分电视新闻记者的新闻来源主要靠热线电话和各相关部门定期提供的新闻信息, 新闻选题途径单一, 这就容易导致新闻类型雷同, 新闻内容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 因而, 在报道过程中自然难以引起关注。目前, 虽然有一些记者已经开始从互联网等平台上获取新闻选题, 但在选择新闻素材时, 往往没有认真分析选题的意义, 在未核实新闻素材的真实性的情况下, 盲目跟风报道, 对电视台的声誉产生了不良影响[1]。
1.3 记者专业素质不强, 缺乏新闻敏感度
当前, 电视行业对电视新闻记者的要求还停留在专供一职上, 但是,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 电视行业需要的是具有综合素质的新闻人。专供一职往往使新闻采、编、播的各个环节脱节, 缺少联系性。如吉林市电视台某新闻栏目部门, 记者只负责新闻的采和写, 编导和录音人员在工作时, 往往表达不出新闻的侧重点。
2 电视新闻记者做好新闻选题的重要性
首先, 做好选题工作可以保证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在海量的信息中找到符合受众需求的选题, 保证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 能为其日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其次, 做好选题工作可以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优势, 促使中国电视事业的繁荣发展。在新闻选题时, 要找准新闻的真实价值, 发挥电视节目的优点, 保证电视事业不被时代淘汰;最后, 做好选题工作可以更了解民生, 进而为电视新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选题时注重贴近民众, 使电视新闻节目更有“人情味”, 拉近与普通百姓的距离, 方便了解他们对新闻内容的需求, 为日后新闻选题和节目定位提供参考。
3 做好新闻选题的措施
3.1 明确定位电视新闻节目, 创新电视新闻模式
根据时代要求和中国新闻事业的改革, 明确新闻节目的定位。电视新闻节目选题应该朝着“着眼大局, 深入实际”方向发展, 这就要求各电视新闻部门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 不断创新电视模式, 用老百姓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 开办民生直播栏目, 提高社会对民生的重视。如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获奖新闻《“电商”与“店商”谁能争锋?》, 是浙江电视台一档新闻节目中的一条经济新闻评论, 记者在生活中注意到了电商发展对实体店的冲击, 根据栏目定位, 通过一年时间的深入调查, 最后制作了这期节目。这期节目为浙江地区的实体商店乃至全国的实体商店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参考, 提出了实体店铺最关心的问题, 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 节目选题也要把握灵活性, 杜绝跟风和抄袭。如去年南方冰雪灾害时, 多家电视台, 如浙江电视台、江苏电视台等, 取消了综艺节目播出, 改播防灾救灾的节目, 这些就是灵活性的具体体现。
3.2 创新新闻选题, 丰富信息来源途径, 注重新闻的真实性
电视新闻记者选题时, 可利用各大社交网络平台丰富新闻素材来源, 但在庞大的信息中搜寻新闻素材时, 要注意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创新新闻选题的策划方式, 不断丰富报道和语言形式, 在保证新闻时效性的同时增加受众关注度[2]。如北京电视台获奖新闻《无影灯下的生死博弈》, 新闻讲述了医生全力以赴救治病患, 但最终没有挽回病患的生命, 病人家属仍诚挚地向医生致谢的故事, 这种题材鲜少出现在新闻节目中, 播出后反响巨大。这个事例充分体现了创新新闻选题的重要性。
在庞大的信息内容中进行新闻选题, 还要注意审查和分析信息内容。审查主要是核实新闻来源, 确定真实性, 保证时效性。不同于报纸期刊, 电视新闻的报道形式和内容要求与之不一样。电视新闻的时效性高于报纸期刊, 其主要任务是使受众能及时了解新闻事件, 不管是直播还是录播, 一小点错误就能造成报道事故。所以, 在选题的过程中, 电视新闻记者要时刻保持专注, 注重核实信息的真实性。对于已经报道过的新闻, 思考是否还有其他的报道角度, 对还没有被报道过的新闻, 要准确把握其意义[3]。
3.3 提高电视新闻记者的专业素质, 增强其新闻敏感度
在庞大的信息中挖掘有意义的报道选题, 这要求电视新闻记者必须要有很高的综合素质。因而, 各电视台制定了规范的准则, 定期对新闻记者进行培训, 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 保证电视新闻记者朝着采、编、播“三位一体”方向发展, 使电视新闻记者在新闻选题策划的过程中, 有良好的专业表现, 从而保证新闻选题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在今年的两会上, 为保证会议秩序, 只允许很少的媒体进入会场, 这就要求一些记者身兼数职, 这样才能保证了新闻的正常采编播。同时, 提升电视新闻记者的综合素质, 既能增加电视新闻节目各个环节的联系性, 使报道更连贯, 也可充分满足受众的需求。每一个电视新闻记者都必须要有良好的新闻态度, 不断提高自身的新闻敏感度和洞察力, 在庞大的信息量中及时发现有意义的新闻素材, 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新闻节目的活力。
4 结语
创新新闻选题策划方式, 丰富新闻素材来源, 这是当下的电视新闻节目对新闻记者的基本要求。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越来越普及, 如何在大量信息中挖掘出有意义的新闻选题, 这是新闻人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电视新闻记者和所有电视新闻人必须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 做好新闻选题工作, 从而促进中国电视新闻事业蓬勃发展。
摘要:电视行业的竞争日趋白热化, 所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 在信息时代面对数量庞大的各类信息, 电视新闻记者如何做好新闻选题, 对电视新闻的发展有深远影响。本文分析了电视新闻记者在选题环节存在的诸多问题, 并提出相关解决措施, 以期推动中国电视新闻事业有序发展。
关键词:电视新闻记者,新闻选题,措施
参考文献
[1]王小生, 赵红勋.“大数据”时代的电视新闻生产建构[J].现代视听, 2013 (9) .
[2]李广涛.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选题策略[J].西部广播电视, 2013 (18) .
漫谈新闻信息的有用性 篇10
我们应该如何认识、看待新闻信息的有用性, 传媒人员又该如何增强新闻信息的有用性呢?
有用与无用
新闻信息的有用性, 至少分别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通过新闻事实的报道, 让人们了解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或了解、认识了一个新鲜事物、新鲜动态或新鲜经验;通过对新闻事实的报道、解读或对问题的深刻揭示, 促进了问题的解决, 产生了影响作用;对有违法纪、法规或不公、不正行为与现象, 进行了舆论监督, 维护了公平正义, 保护了国家或群众的利益;通过对人物、故事或现场情景的再表现, 给人一种精神美、情景美的美感享受或思想感动;服务类信息使人获得了收益;告诉人们一个未曾了解又需要了解的科学知识。
无用或基本无用的新闻信息, 一般分别有如下表现:报道选题不“贴近”或主题不明确, 缺少针对性;虽然抓了问题, 但缺少深入的解读分析, 使人不得要领;事实不新鲜, 已过时效;空话、废话、概念话太多, 文风令人生厌;科技、财经新闻不通俗, 让人看不懂;服务类信息写得不专业、不明白或不及时, 让人没法用或用不上。
有用与无用, 虽只有一字之差, 但却关系到媒体功能、作用的发挥, 关系到受众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对受众的服务质量的高低。现今, 一些媒体发行量低或节目收视、收听率低, 有用的新闻信息少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
“大用”与“小用”
如今, 几乎任何一家报、台都是新闻与服务类信息并存。而不同的新闻信息所产生的作用也会大小不等与不同。因此, 任何一家报、台都会遇到如何认识不同新闻信息的各自作用以及如何处理其关系的问题。所以, 对此进行探讨, 是很有必要的。
什么样的新闻信息可称为具有大作用呢?一般来说, 产生一定影响、较大影响、重大影响的新闻及帮助不少人获得效益或获取知识的信息, 都应该称为有大作用的新闻信息。还有一种对全国产生重大影响力、重大冲击力并“影响历史进程”、“推动历史前进”的新闻报道, 则应该称为特大作用了。
“小作用”应当包括:具有一定新闻价值的新闻报道和一条可用的并能获取一定收益与知识的服务类信息。
不过, 大与小是相对的。一条普通的财经信息对国家可能没大用处, 但却让百姓由此增加了一笔不小的财富。那么, 这条信息对那位百姓的家庭经济来说, 能说不具有大作用吗?
由此可以看出, “大用”与“小用”、新闻与信息都有着不同的用途, 有着不同的使用者、受益者。因此, 我们在处理它们的关系上, 自然是都要抓好, 因为新闻事业本来就有多种功能。但不同的媒体有着不同的侧重, 比如党报和服务类报纸就会有根本的不同, 必须正确处理好这方面的关系。但是, 无论何种何类新闻媒体, 无论是以主流新闻报道为主, 还是以服务类新闻信息为主;无论是采发哪种新闻信息, 无论发挥着哪种作用, 都是党的新闻事业的一部分, 都应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用脑与用心
探讨有用性的目的, 是为了增强有用性。那么, 怎么来增强新闻信息的有用性呢?下面按照报、台传媒中的两大类新闻信息, 即主流新闻报道和服务类新闻信息继续做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做主流新闻报道, 除了坚持真实性外, 更多的是讲究新鲜性、指导性、深刻性、针对性、贴近性, 追求冲击力、影响力, 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工作。因此, 采发主流新闻, 主要用的是政治头脑及其思想见解。《中国记者》1995年第11期《不可拘于一格》一文, 就介绍了一个靠动脑“多想一想”, 使短消息起到大作用的典型事例。
1979年9月, 在庆祝建国三十周年时, 河南进京演出了一出豫剧《唐知县审诰命》。“以丑角行当表演刚直不阿的正面人物”, 本来就“是戏剧的一大创造”, 加上演员牛得草把剧中“人物外部形象的‘丑’和内在品质的美, 完美和谐地统一在一起”, 使得七品知县唐成这个人物既可笑, 又十分可敬可爱, 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特别是戏中知县高堂上那一“当官不为民做主, 不如回家卖红薯”的题款, 更是受到群众喜爱。9月5日这天中午, 当新华社编辑李耐因听说这一情况并做了一些了解后, 头脑中闪现了一个想法:群众为何热烈地欢迎这出戏, 重要的还是因为反映了呼声, 产生了共鸣。因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党提出拨乱反正的方针, 平反‘左’的错误造成的大批冤假错案, 需要一批敢于坚持真理、勇于负责的干部, 这才是这出戏受群众欢迎的现实背景。”因此, 需要通过介绍这出戏, 反映群众对我们党的干部的期望。于是, 他怀着激动的心情, 很快编写出了体现上述思想的戏剧新闻, 并在当天下午向全国播发, 很快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反响, “当官不为民做主, 不如回家卖红薯”也成了人们流行的口头语。
一条戏剧演出短消息, 何以成了当时极具针对性和导向性的主流新闻, 何以蕴含着这么深刻的思想力量和如此大的影响力, 其作者的政治头脑及其独特的思想见解, 无疑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做政治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政治头脑不同, 做服务类新闻信息, 则是一项服务性很强的工作, 特别需要用心去做。因为, 服务类新闻信息内容庞杂、形式多样、专业性强、工作任务繁琐, 而且又讲究实用、及时, 很需要新闻从业者以良好的服务心态, 用耐心、细心、专心、精心去做。另外, 从采写制作者与受众的关系看, 也是前者为后者服务, 而不是相反。你做的报道、节目只有得到受众的喜爱, 满足了他们的需要, 人家才会乐意读、看、听你的报道与节目, 所以必须尽心服务。
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中心 篇11
“十二五”时期,新闻出版信息化发展思路是,围绕发展重点,集中优势资源,建设一批带动性强的重大工程及示范、试点项目。在深入实践和深度应用的基础上,加强对新闻出版业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分类指导,促进行业信息化协调发展。
根据相关文件,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中心负责新闻出版数字化信息的收集、整理、应用和管理。同时也负责对行业信息化建设进行业务指导,建立对口工作机制。
在这种工作机制下,出版行业下一阶段将鼓励以物联网、云计算、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为代表的高新信息技术与新闻出版业的融合创新,推动新闻出版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和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升级;将新闻出版信息化的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纳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加大对新闻出版信息化应用产品与解决方案自主研发的扶持力度。
获奖理由
刍议负面新闻信息的传播 篇12
笔者认为, 所谓负面新闻信息, 其内涵具有若干个层次。负面一词所界定的实际上不是新闻信息本身, 而是新闻信息所依据的新闻事实。也就是说, 负面新闻信息之所以负面, 就在于这一个事实对于社会大众来说是有害的, 而不是说这一个信息的传播是有害的。例如, 四川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这一事实对于中国社会来说, 当然是极其有害的、当然是负面的。但是这不等于关于汶川大地震的新闻信息是负面的。因此, 笔者在本文中所指的负面新闻信息, 仅指负面事实的新闻报道。
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语境变化
随着当代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 信息流动中曾经存在的技术阻碍和壁垒正在逐步被打破。信息的完全无障碍流通虽然是个理想状态, 但也不能否认这样一个变化趋势。网络和手机等媒体的及时性、方便性、快捷性, 使得“千篇一律”、“千文一面”的存在可能性变得越来越小, 人们只能通过传统媒体接收信息的时代已经过去。同时, 新媒体使得全球化成为一种趋势, 跨国界的信息流动成为现实, 无论你想或不想, 发生在本国的新闻都有可能很快地在别国的媒体当中出现。可以说, 新媒体使得国与国之间的界限渐渐模糊, 想隐瞒事实或者夸大事实都是不可能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 负面新闻信息的报道成为一个较为棘手的问题, 隐瞒负面新闻信息会有损一个国家传媒机构的权威性;如若把握不好报道的尺度, 则又会对国家形象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因此, 如何对负面新闻信息进行报道则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了。
传媒具有监测环境和协调社会的功能。监测环境, 一方面提供生活环境的信息;另一方面把有违社会规范的行为在媒介上公开, 激起公众舆论的反应和谴责, 使社会形成规范。同时它也有消极意义, 世界新闻信息的流通会对某些社会规范造成动摇和影响。而协调社会功能把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适应当前环境中最为重要的事情或事件上, 避免环境监测的负功能。因此, 在对负面新闻信息的报道当中, 虽然传媒在履行监测环境的职责时, 有可能会对社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 但是传媒的协调功能也会适时发挥作用, 调和这一“危机”发生的可能性。过去我们国家的传播摆脱不了“教育”口气, 通常以正面宣传为主, 而对于负面新闻信息的报道却本着“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 闪烁其词甚至三缄其口。这可能在某些特定的时期能够达到预想的效果, 但是在现今这个新媒体时代下, 再想奏效, 就没那么容易了。换言之,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 越是对受众希望了解的信息隐瞒, 就越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越能引起他们对该事件的关注。
国内外受众对负面新闻信息的接收差异
当今的世界媒体格局依旧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媒体在国际舆论格局中占据着垄断地位, 有2/3的消息来源于只占世界总人口1/7的发达国家。这些媒体对一个国家的报道和评论往往在塑造这个国家的国际形象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左右了并不了解该国的其他国家人民的认识。形象就是力量, 在全球传播时代, 良好的国际形象是一国发展政治、经济、文化必不可少的国际舆论环境。 (1)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 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与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格局不同, 他们和中国在意识形态、文化观念上, 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 加之新闻价值观的驱使, 他们的媒体甚少报道中国, 但是对发生在中国的负面新闻信息的报道却尤为热衷。
随着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发展, 中国已经在世界的舞台上成为主角, 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中国予以了关注。国外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科技、体育等各个方面的一些重点、热点问题 (如农民工问题、科技发展问题等) , 而作为现今中国社会难点的某些负面新闻信息, 就更是受到西方媒介的广泛关注。
因为媒介议程、受众议程与真正现实三者既可能相互吻合, 又可能相互扭曲, 结果往往具有多样性或不确定性。媒介议程与真正现实都可能对受众议程产生影响。因此, 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 从一定程度上讲, 将受到媒介议程与真正现实两者议程竞争的影响。在国内, 对于负面新闻信息的报道相对处于一个比较容易把握的情况。这是由于就国内而言, 受众对真正现实的了解比较多, 因此也不容易被媒介议程左右, 而国外的受众则不然, 在他们所能够接受到的媒介议程和真正现实二者的竞争当中, 媒介议程理所当然地占据了主要地位。所以说, 国内的受众情况与国外相比, 相对比较单纯, 受众对本国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 对负面新闻信息有一定的辩证分析理解的能力, 同时, 也大多抱着关心的态度。那么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受众情况就要复杂很多。首先, 他们对中国的情况本身就不了解, 失去了辩证分析的可能;其次, 不排除有些国家由于种种原因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一直存在着顽固的偏见和歧视。因此, 他们的报道的可信度令人质疑, 而处于未知状态下的受众非常容易被他们所能接触到的报道所左右。古往今来, 世界上存在着这样一种定律, 即主流文化形态占上风, 拥有合理的统治地位、拥有专属的话语权与支配权。现实社会认同它们并给予它们有利的发展条件和较高的价值评判。而那些支流的文化形态 (“边缘文化”) 则由于历史或现实的原因, 缺少媒体支持, 不被社会认同。 (2)
由于上述原因, 世界上其他国家大多是通过西方媒体的传播了解中国。然而某些西方媒体在长时间内对中国进行“妖魔化”的新闻报道, 这其实体现了西方世界对发展中国家的偏见和歧视。所谓“妖魔化”报道的主要和首要手段, 就是对中国社会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或是危机事件, 即负面新闻信息进行着重关注甚至是夸张报道, 以偏赅全, 以少数代替整体, 使受众产生对中国社会的误解甚至是曲解。
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必要性分析
有的观点认为, 只要不对受众传播负面新闻消息, 就能够在他们心中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但是, 只能说这是传播者的美好愿景,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受众文化水平的提高, 受众早已不是“魔弹论”中应声而倒的靶子了。他们并不是盲目地被媒介传播的信息牵着鼻子走, 他们也会对媒介传递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地接受和理解, 并且根据自己对信息的解码, 产生对传播媒介和传播对象的态度和评价。因此,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 重新掌握国际传播中的话语权和权威性尤为重要。“两面提示”的理论证明, “一面提示”对文化水平低者说服效果好, “两面提示”对文化水平高的人说服效果好。更重要的一点是, 接受过“两面提示”的人通常有“免疫能力”, 就像事先接种了疫苗一样, 能使人在以后遇到对立观点的宣传时具有较强的抵抗力, 不易受到相反观点的影响。对于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受众, 告诉他们两面的信息往往比只告诉他们一面的信息要好, 他们会判断信息的正确与否, 进而产生自己的态度。
在这样的情况下, 我国媒体的信息传播, 尤其是负面新闻信息的传播有必要也有义务将更多的我国的真实情况传递给国外的受众, 帮助他们了解中国。负面新闻信息的传播是一个敏感的问题, 该不该报道, 该报道到什么程度, 都是需要准确拿捏的。而其在国际传播中的过程更加难以把握, 传播得好, 那么受众对传播主体的信任度也会提高, 有可能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传播得不好, 甚至是故意隐瞒不报, 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从而让受众产生怀疑甚至是反感的情绪。
除了传统媒体的普及外, 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 封闭式的国家几乎不可能存在。无论是它想封锁自己的消息还是封闭自己国家的接收渠道, 都是不可能的。因此传播的受众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本国的受众, 如前文所说, 本国受众对负面新闻信息尽管同样关注, 但他们了解国家情况, 能够辩证地看待出现的问题;二是其他国家的受众, 他们本身对中国的信息和现状的了解渠道有限, 对中国的印象大部分都是通过所在国的媒介传播的信息而产生的。在这样的情况下, 我们就更应当发挥好我国媒体传播的作用, 使得世界各国公众对我国有一个真实的了解。尤其是当我国出现了一些负面情况, 如影响重大的疾病疫情、天灾人祸或是由于某些工作失误而引起的不良影响等时, 国外的大众媒介肯定会在第一时间将信息传播给他们国家的受众, 但往往由于一些技术原因, 譬如了解不足、采访不够深入等会对国外媒体的报道产生一定的影响, 使得他们不能完全真实全面地报道发生在我国的事件。更值得注意的是, 由于政治体制、意识形态、背景环境的差异导致的立场不同, 国外的传播媒体并不能真实、客观、全面地反映现实的情况, 因此极有可能令受众误解。甚至某些国家出于某种目的, 有可能会恶意渲染负面信息, 对我国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形象和地位产生恶劣的影响。我国的传播媒介在这个时候应当发挥作用, 改变这一态势。发生在本国的事件, 本国媒体是最了解的、最深入的, 一定也是更有发言权的, 为了解事情的真相, 受众也更倾向、关注、接收来自事情发生国的信息。与此同时, 也自然而然地会对传播媒体产生一定的态度和评价。如果我们的传播媒介对负面的新闻信息闭口不谈, 那么受众只能了解到由其他媒体传播的消息, 这些消息的准确性以及传播的目的都难以确定。此外, 也会让境外的受众认为我国的传播工作不力, 失去对我国传播媒介的信任, 从而产生一个越不了解就越不接受的恶性循环。
媒体有的时候会担心受众是否能够正确面对负面新闻信息的报道, 他们能否经得起如狂风暴雨一般的信息轰炸, 他们的立场是否还能够坚定, 他们的辨别能力是否还能够发挥作用?但是, 不论怎样的担心, 受众都是需要了解这些信息的, 媒介也都是必须报道这些信息的。这是技术发展提出的需求, 同时也是全球化趋势的需求。随着中国在国际上地位的不断提高, 中国的风土人情、社会生活, 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民众产生了极大的吸引, 他们对了解中国有着极大的兴趣和愿望, 他们也有权利了解发生在“地球村”当中的一个组成部门——中国的事情。他们只有真正了解了中国, 认识了中国, 才能够真正地看清事实的真相, 对中国的印象才能相对客观、公正。
在进行传播尤其是对世界其他国家的传播过程中, 我们的传播者通常会进入一个误区, 产生一些误解。有的传播人员认为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已经很多了, 殊不知, 除了一些专业的相关人员外, 国外的大部分公众对中国的印象是非常模糊的, 他们对中国人的现代生活状态以及公共设施等一无所知, 甚至他们有兴趣但是却没有条件去了解中国的信息。因为出于种种政治、经济利益上的考虑, 西方世界的政府和媒介都很少传播中国的基本消息, 造成了受众对中国问题的疏远。在这种情况之下, 如果我们国内的传播媒介不对负面新闻信息进行全面、客观的报道, 那么公众很容易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西方世界中某些不真实、不准确的信息蒙骗, 以致对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产生误解。
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策略探讨
因此, 在新时期下, 创建有中国特色的负面新闻信息的传播策略, 成为中国媒体理论界和中国媒体实务界的当务之急。只有对于负面新闻信息传播有一个正确的理念、只有对于负面新闻信息传播有一套正确的策略, 中国关于负面新闻信息的传播水平才会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才能够适应新时期的需要。
我们认为, 关于负面新闻信息的传播策略, 大致可以采用以下几种:
辩证处理新闻现象。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充满矛盾, 对立统一永远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基本规律。既然有正面新闻信息, 那就一定会有负面新闻信息, 这是一种客观事实,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来看待新闻信息, 妥善地进行处理。媒体上没有一点负面新闻信息倒是不可思议的, 因为它不符合生活真实。判断一个人的立场并不取决于他是否报道正面新闻还是报道负面新闻, 而是看他对于新闻事实整体上的认识和态度。我们认为, 只要具有正确的认识态度和坚定的原则立场, 什么样的新闻都可以报道。
真实全面报道新闻事实。客观真实是新闻信息的生命, 没有客观真实, 就不可能有新闻报道, 也不可能有负面新闻报道。新闻报道的影响力来源于客观真实, 负面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同样来自客观真实。全面是客观真实的基本条件。如果说, 一般新闻报道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 有时有可能会只抓一点, 不及其余, 违背了全面的要求, 那以负面新闻的报道就更有可能滑向片面的泥淖。要知道, 只有全面的新闻信息才是真实的新闻报道, 片面的报道就整体来说, 仍然还是一种虚假的报道。就像盲人摸象一样, 一个盲人所讲的话并没有错。但是对于大象整体来说, 则肯定是错了。
多种渠道传播新闻信息。新闻信息的传播要靠多种手段, 更要靠多种渠道。因为多种渠道报道的新闻, 才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例如, 对于某些负面的群体性事件, 主流媒体当然要报道, 但是非主流媒体也应该报道, 特别是某些重大事件, 除了我国的媒体报道外, 也可以给国外秉持公正正义的媒体提供更多的采访机会, 让他们掌握第一手资料进行报道。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 西方人一般不相信政府官员, 也对于带有官方色彩的媒体抱有某种怀疑态度。假如我们能够借鸡生蛋, 让民间媒体及国外媒体都站在一个客观公正的立场来共同报道, 将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总而言之, 一个有效正确的负面新闻的传播策略, 可以使传播者收到正面的社会效果。
注释
1 靖鸣、袁志红:《构建中国的国际传播力量》, 《传媒观察》, 2007 (2) 。
【新闻信息量】推荐阅读:
网络新闻信息传播路径09-27
收看新闻联播信息06-09
信息组新闻稿写作规范07-21
2009-2010年度新闻信息工作总结09-20
语文新闻拟写标题和概括信息复习07-03
乡七一前夕走访慰问困难党员(新闻信息201406)05-19
新闻新闻播音10-27
新闻专业新闻传播09-06
新闻制作新闻传播09-12
新闻策划与新闻炒作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