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秩序(共12篇)
市场秩序 篇1
毋庸置疑, 哈耶克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自由主义思想家和经济学家, 他的思想对于今天我们的生活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的社会理论宏大而庞杂, 但他的思想主题却非常集中, 即“社会理论的整个任务, 乃在于这样一种努力, 即重构存在于社会世界中的各种自生自发的秩序。”在哈耶克所论述的各种启发秩序构成的集合中, 市场秩序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子集。“市场秩序”是他全部社会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运用哈耶克的自发秩序概念, 是解读当今市场秩序理论的最佳理论工具, 从而也是深刻认识当今社会现象的一把钥匙。
市场可作为一种秩序被讨论, 这同样也是毋庸置疑的。至今为止对于市场的讨论, 一般来说分为两种:一种是把市场秩序作为既定的, 讨论在市场这一秩序下经济的运行;一种是把市场秩序与政治、法律制度合在一起, 讨论整个制度体系的演变。第一种讨论发展为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第二种讨论则包容着众多的学派, 运用新古典范式对于制度进行讨论的新制度经济学, 与坚持斯密传统讨论制度问题的经济学一起, 都把市场秩序与政治法律制度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在这样的研究下, 政治、法律的研究与经济的研究成为可分开的。这种两分的研究, 使得市场的功能被理解为单一的, 就是人们在其中进行交换、配置资源的场所, 而至于市场秩序本身的调整, 则属于政治法律层面的事情。哈耶克对于自生自发秩序的讨论, 并没有在具体的经济活动层面展开, 很大程度是在政治法律层面展开的。
古希腊的先哲们只认识两种形式的秩序, 一种是自然的, 另一种是人为的。前者是“自然的”, 是指那种由自然引发的秩序, 而后者则为“外部规则”和“内部规则”, 特指因为人类作用而生成的秩序。那些根据人们之间约定俗成而形成的规则称为nomoi, 而thesei则指那些实现经过深思熟虑、而后制定的准则规范。在哈耶克看来, 物物交换以及由此生成的市场秩序是大社会的最本质的标志, 他称这种市场秩序为“Katallaxie” (自由自发的市场秩序) 。哈耶克对于这一术语的偏爱是因为, 在希腊文中“Katallaxie”不仅代表交换, 还代表着“将陌生人变为朋友”。
哈耶克对“自发秩序”的论述, 是出于对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以及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反对。他认为, 人类社会演进是“自发秩序”, “人类在历史上所获得的一些最伟大的成就都源于下述事实, 即人类始终无法控制社会生活。人类持续发展, 完全有可能依赖于其有意地避免实施其于当下已然获致的手段。在过去, 种种自生自发的发展力量, 无论受到多大的限制, 通常仍能表明其强大无比, 足以抵抗国家所具有的那种有组织的强制措施。”在哈耶克看来, “自发秩序”有两个最基本的含义:第一, 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类似于生物进化的自然竞争的演进过程。由于人类知识或信息的分散性, 同一代人之间不能充分交流彼此掌握的知识, 更不具备判断彼此间谁的知识更优的能力, 唯有使各个个人所拥有的知识有机会在社会中平等竞争, 通过“优胜劣汰”, 保证正确的知识得以发展和传播;另一方面前人习得的知识也无法完全传授给后人, 某些无法或未能诉诸语言、文字的知识, 特别是一些经验, 只能以制度或习俗的方式, 融入到后人生活的社会环境中去, 以这种方式使那些经由无数人竞争得来的知识继续发挥其作用。在“优胜劣汰”的竞争压力下, 最优的知识能够脱颖而出, 最好的制度得以扩展;第二, 正是这种社会演进的自生自发性质, 要求坚持演进理性主义反对理性建构主义, 尽可能少的使用任何强制力量。“正是因为每个个人知之甚少, 而且也因为我们甚少知道我们当中何者知道得最多, 我们才相信, 众多人士经由独立的和竞争的努力, 能促使那些我们见到便会需要的东西的出现。”人们必须尊重传统, “一个自由社会之所以能够发挥其有助益的作用, 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自由社会发展起来的种种制度的存在”, 这并不是“认为那些创造了种种制度的古人要比今人更智慧。反而立基于这样一种洞见之上, 即历经数代人的实践和尝试而达成的成就, 包含着超过了任何个人所能拥有的丰富经验。”显然, 哈耶克的“自发秩序”, 本质上就是市场机制, “正是由于人们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市场那非人的力量, 才使得一个文明可能实现她以往的进步, 否则这个进步就是不可能的。”而这种“自发秩序”的基础就是个人主义、个人自由。“我无须多言, 真正的个人主义坚信那些小型社区、人群和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所形成的价值。它坚信地方自治以及自发自愿的结合体, 并认为个人主义正是通过这些形式得以实现自身, 认为通过这些形式得以把许多原本由强制性的政府干的事情做得更好。”
以上是分别对哈耶克市场和秩序的解读, 而关注哈耶克的市场秩序理论, 不得不关注哈耶克对于自由、竞争与法治的论述。
一、自由——市场秩序的首要原则
在哈耶克的著作中, 他所阐述的每一个观点, 都无不回到关于自由的讨论上来。自由是哈耶克全部思想的哲学基础。哈耶克认为自由是一种状态, 是“一个人不受制于另一个人或另一些人因专断意志而产生的强制的状态”。他认为这种状态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希望获得但很难实现的理想状态, 因此任何人之间要界定私欲, 以便保证个人追求自由的行为互不妨害。私欲的界定靠的是强制, 而这种强制不能由个人进行, 最终这种强制的权力赋予了国家。但是, 个人只受来自国家的一般规则提供的强制, 该强制又是以增进自由为前提的。
第一, 市场秩序是一种自生自发的经济扩展秩序。在哈耶克看来, 市场秩序是自然进化的结果, 是经过长期的选择和试错之后进化出来的经济秩序。哈耶克认为, “经济学历来研究的就是, 一个大大超出我们的视野或设计能力的甄别和选择的变异过程, 如何产生了人类交往的扩展秩序”。人类社会在进化的过程中经由传统、教育等积累了各种代代相传的知识。这些知识抑或称之为经验分散于个人的头脑中, 而这些经验规则使人类突破了利他主义和集体主义本能的阻碍, 形成了不断扩展的市场秩序。他认为“这种秩序并不是人类的设计或意图造成的结果, 而是一个自发的产物:它是无意之间在遵守某些传统的、主要是道德方面的做法中产生的, 其中许多这种做法人们并不喜欢, 他们通常不理解它的含义, 也不能证明它的正确, 但是恰好遵循了这些做法的群体中的一个进化选择过程——人口和财富的相对增加——它们相当迅速地传播开来。”
第二, 在哈耶克看来, 经济自由意味着自发秩序的概念在经济领域的应用, 经济自由的意思就是行为的自由, 是其他自由的前提和基础。作为行为自由的经济自由既包括生产自由, 也包括消费自由。哈耶克认为理性是有限的, 经济决策所需要的知识分散于独立的个人所掌握, 这些知识从未以集中或者完整的形式存在, 在自由的经济中, 个人可以利用分散的知识进行分散的决策, 最后实现效用的最大化, 市场自动会出现均衡。一个国家如果为了达到社会所期望的目标而干涉经济自由, 就危害了整个古典的个人自由权力, 经济自由被哈耶克理解为反对国家万能的“对抗力量”, 没有经济自由, 就有通向奴役之路的危险。哈耶克将经济自由限制国家权力的作用放在很高的地位上。
二、竞争——作为发现的过程
竞争是哈耶克整个社会学与自由、一般性规则并行的三大支柱之一。竞争更是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概念, 竞争对于资源配置的正向作用也是提倡市场经济的主要理由。
1968年哈耶克在德国继而经济研究所做了题为《作为发现过程的竞争》报告。哈耶克把竞争系统地看作一个发现某些事实的过程, 如果不存在竞争的话, 这些事实就要么仍然不为人所知, 要么至少不被利用。在微观经济学中, 人们假设了一种现象“完全竞争”, 他们把竞争作为一个在其中行为主体竞相积极尝试超过其他竞争者的过程的设想。而福利经济学利用了这一思路和方法, 提出进一步的经济政策建议。如果竞争没有带来“完美”的结果, 那么政治界的任务就是通过政治替代行动医治“市场失灵”。哈耶克同样提出这样的问题, 但是他认为, 一个增进福利的市场秩序必须是由那些各自拥有知识优势的人做出分散的决策。
在这里, 哈耶克认为市场秩序的功能主要是通过竞争过程来实现的:竞争使得攻击面向需求, 使得价格趋向于边际成本是市场中的组织消散最小化。但是, 竞争也可能导致限制竞争和不正当竞争。在这种意义上, 需要建立一种竞争秩序来维护竞争过程的正常活动。竞争秩序属于一种立宪层面的规则框架。立宪层面的规则框架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 既要在有所建构, 又会有所演化。这种秩序将会是哈耶克所倡导的自发秩序。它是人类行为的产物, 但不是认为设计的产物。在这个秩序形成的过程中, 人们充分利用了各种知识, 包括大量分散的知识, 而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些人的“全知全能”的产物。虽然存在建构的成分, 但是以正式规则为特征的建构秩序总是在受到非正式制度安排的影响, 也就是说, 总是存在“自生自发的有序化力量”使得实际秩序介于自然和人为秩序之间。最后在立宪层面达到的竞争秩序, 必然是一种体现效率和福利的秩序。
三、法治——市场秩序的保障
没有不负责任的自由, 自由和责任是不能彼此分离的。责任是对自由的校正, 一个为自由提供最大空间的自由社会的存在和维系。社会施加于个人身上的赞扬和职责, 也会有合法的作用。在哈耶克看来, 责任不仅是一个道德概念, 而且更重要的是一个法律概念。
哈耶克的法治理论是基于解决这样一个问题, 国家怎样行使自己的权力, 在何种程度上行使自己的权力, 才能不危及个人自由。在哈耶克看来, 自由的、实质的法治国家与把法律定义为普遍的法律规范一致。首先,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平等原则。法律规则是普适性的, 抽象的规定组成的, 特殊对待时不允许的。这种平等必须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得以体现。同时, 哈耶克也指出, 法律应该主要由禁令组成, 这些禁令是用来确定所有个人的私人空间的界限, 而不是行为的内容;其次, 哈耶克的法律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正当行为的普遍准则的体系不是在所有方面都确定不变的, 他需要继续发展, 不断地完善, 适应时代的要求, 以解决不断出现的问题。普遍的法律规则能够限制政府的权力, 在规定的空间内, 每个人都能自由地按照自己的目的行事, 使得市场秩序自由竞争并有效率。
法律原则必须保证自由, 自由本身是法律原则的体现, 没有法治的自由是空洞的。法治的社会能够保证自由, 而人治的社会只会破坏自由。世界上的坏事不一定都是坏人干出来的, 而往往是一些好心肠的理想主义者干的, 但他们的好心肠并不能避免他们干蠢事。即使把国家的大权交给那些善良的人去管理, 自由不一定会有保障。哈耶克认为, 法治就是按自由的原则制定法律, 政府的一切活动都要受到这种体现自由精神的法律的约束。法治的关键是法律要体现自由的精神, 如果用人治代替法治, 人治的独裁者就可能会侵害个人的自由。
四、总结与启示
哈耶克的自生自发秩序无疑为我们当今对市场秩序的讨论指出了一条方向。正如秋风所说, 我们应该通过市场学习规则, 市场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沟通交流渠道, 是人类最丰富的知识宝库, 它能够在陌生人相互学习的过程中, 逐渐形成较优的做事的方法。在这个学习过程中, 自由是市场秩序最本质的原则, 竞争是市场秩序发现的过程, 法治是保障。对于当今处于转型阶段的市场经济, 市场秩序的建构既要在一定程度上本着自由精神, 又要允许其在一定空间内的自发演化, 保障市场主体的自由权利, 规范竞争, 重视竞争, 并且提供一个法治的市场环境, 只有这样, 才能建构一个适宜我们发展的健康有序的市场秩序。
参考文献
[1]格尔哈德.帕普克.知识、自由与秩序[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2]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三联书店, 1997.
[3]汪丁丁.自由与秩序——中国学者的观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市场秩序 篇2
1、护,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建立良好的市场规则,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
2、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为此,要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加快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和失信惩戒制度。企业、个人;
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的规范,又能够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和谐市场竞争秩序构建论 篇3
摘要:文章立足中国纵向限制竞争的现象和立法现状,分析了纵向限制竞争的现实表现,阐明了纵向限制竞争的概念、特征和构成要件,探讨了其对市场竞争的影响以及构建和谐竞争秩序对中国规制纵向限制竞争所提出的要求。
关键词:纵向限制竞争;垄断;本身违法原则;合理原则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进一步发展过程中,竞争机制成为经济生命力的核心内容,而不正当竞争则是毁败市场经济生命力的罪恶渊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不正当竞争所包括的纵向限制正是市场竞争中最不和谐的因素。因此,规制不正当竞争行为以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和竞争秩序已经成为中国现阶段经济立法的中心内容之一。有效规制竞争行为,防范、遏制乃至消除不正当竞争现象的关键在于相关法律责任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到目前为止,中国法学理论界深入研究了横向限制竞争和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的垄断行为及其规制,但对纵向限制竞争这种垄断行为的研究仍然是薄弱环节,相关的实务缺乏理论指导。深入研究纵向限制竞争行为的法律责任已成为中国竞争法和相关市场经济立法的重要课题。
一、纵向限制竞争的现象剖析
在经济生活中,纵向限制竞争行为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其类型主要包括固定转售价格、搭售、独家经营、独占地区以及其他限制交易方营业自由的违法行为。纵向限制绝大多数以明确协议(特别是纵向合同)的方式来实现,即纵向竞争协议是实施纵向限制竞争的主要方式。尽管其表现方式千差万别,但纵向限制竞争的根本目的始终是限制经营者的竞争行为。由此可见,纵向限制竞争可以从理论上概括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在同一个产业中处于不同经济阶段而有买卖关系的企业,出于限制竞争的目的,通过订立纵向协议而共同实施的限制竞争行为。
如前所述,纵向限制竞争主要是通过纵向协议的途径来实现的。所谓纵向协议,是指同一产业中不同经济阶段的企业之间所订立的协议,通常又称为垂直协议。例如,制造商与销售商订立的协议,批发商与零售商之间订立的协议以及不同层级批发商之间订立的协议等。由于协议双方处于经济的不同阶段,这种协议显然不可能为了协议各方的共同目的而限制竞争,然而这样的协议也不可避免地包含了一些排他性限制竞争条款。因为这种限制竞争是以妨碍竞争者的经营活动为标的,所以被称为妨碍性限制竞争。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被界定为违法的纵向限制竞争协议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纵向价格约束。纵向价格约束的实质是先层级经营者对后层级经营者就其所提供的商品、其他产品或者服务的转售价格和交易条件进行限制,以达到限制与自己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和与自己的买方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的竞争可能性。纵向价格约束同价格卡特尔一样,必然影响市场价格机制从而最终影响市场竞争秩序,因此是严重的限制竞争行为。发达国家和国际社会对纵向价格约束的限制竞争性质及其法律责任已有共识。美国早在1911年Dr.Miles案中,对纵向价格约束就确立了本身违法原则。同样,根据德国反对限制竞争法第15条的规定,在买卖合同中如果卖方就其所提供的商品、其他产品或者劳务限制买方的转售价格和交易条件,该合同无效。1933年国际反垄断统一法典也规定,为执行生产或者销售卡特尔而使用的销售、固定销售价格或价格水平的销售策略均适用本身违法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以下简称《反垄断法》)第14条规定,禁止经营者与交易相对人达成固定向第三者转售商品的价格、限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最低价格等垄断协议。可见,中国虽然作为发展中国家,也同样确立了纵向价格约束的本身违法原则。
第二,纵向非价格约束。与纵向价格约束一样,这种纵向限制竞争协议也是通过在先层级的经营者对在后层级的经营者的经营行为进行约束来达到限制竞争的目的。所不同的是,这种限制竞争协议所限制的内容不是商品、其他产品或服务的转售价格交易条件,而是限制转售商品、其他产品或服务的空间地域或者来源。其主要表现方式是限制买方只向其某些企业转售,或者只向某个地区转售,或者限制他们只能购买由其指定的商品或者服务。这样,不能得到供货的企业或者由于该限制而不能进入市场的企业在竞争中就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相关的竞争实际上已经被人为地限制甚至排除了。
第三,独家销售协议。在经济生活中,以特许经营、独家代理等形式出现的独家销售协议是很普遍的现象。这种协议及其所推行的经营行为有利于降低销售费用,提高产品质量,改善售后服务,并且可以灵活地在企业之间分配经营风险,对促进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所以世界各国对独家销售协议一般都采取宽容的态度。但必须看到,独家销售协议和其他非价格约束一样存在限制竞争的潜在可能性:如果独家销售协议涉及的市场范围过大,或者通过这种协议而推行的销售商加强了市场势力导致垄断的出现,这种协议应视为违法。
第四,知识产权方面的协议。知识产权方面的协议以正当保护知识产权为限度,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知识产权,不得被视为是限制竞争。但是,如果有关知识产权方面的协议对权利取得人或者被许可人强加的限制在内容上超出了相关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或者被保护的权利超出了法定的知识产权的保护期限,该协议必然限制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非法剥夺其他经营者的正当竞争权利而成为非法的,行为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与德国的竞争法不同,欧共体竞争法原则上并不区分横向限制竞争与纵向限制竞争。所以,关于纵向限制竞争的基本法规仍然是欧共体条约第81条和欧共体理事会1962年第17号条例。在实践中,除了知识产权协议外,欧共体将纵向限制竞争协议分为四类:独家销售、独家购买、选择性销售和特许销售,并且对它们分别制定了相关的集体豁免条例。
根据中国《反垄断法》第14条、美国《谢尔曼法》及相关判例原则以及德国反限制竞争法第15条、第18条与1933年国际反垄断统一法典的相关规定,纵向限制竞争的构成要件是:(1)主体要件。纵向限制竞争的主体是在同一产业中处于不同阶段而有买卖纵向关系的经营者,即纵向限制竞争的行为主体是经营者与交易相对人。(2)客体要件。纵向限制竞争危害的客体即该行为的标的是纵向经营者所在层次上的竞争。(3)主观要件。纵向限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以明确的协议为实施限制竞争的开端,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证明主观故意,可以凭借协议、密谋磋商的信函等直接证据,也可以凭借经营者实际上采取的相应措施等间接证据。(4)行为要件。纵向限制竞争在客观方面表现为纵向密谋、纵向协议以及限制竞争的具体做法。(5)结果要件。纵向限制竞争在结果上体现为对市场经营者的竞争权利的非法侵夺,即“不合
理地限制了竞争”。由于纵向限制竞争也分为本身违法的纵向限制和不合理地限制了竞争方为违法的纵向限制,所以,对于以上五个方面的构成要件,本身违法的纵向限制只需要具备前四个要件即属违法,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其他纵向限制除了具备前四个构成要件之外,还必须具备“不合理地限制了竞争”这一损害后果要件才构成违法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纵向限制竞争对构建和谐的市场竞争秩序的影响
目前在国际范围内,关于纵向限制竞争协议对社会经济以及市场竞争秩序所起的作用在法学理论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以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学派为代表。根据这种观点,纵向限制竞争协议由于是买方与卖方之间的协议,不是竞争者之间的协议,其目的不是为了共同限制生产数量或者抬高产品和服务价格,相反,协议当事人的共同利益在于提高产品而不是限制产品,故而这种协议普遍能够起到扩大社会财富的作用。另一种观点以微观经济分析理论学派为代表。它不像芝加哥学派那样对纵向限制竞争给于普遍的肯定,而是要求对这种限制竞争行为进行具体分析,他们不仅分析卖方与买方各自所处的市场结构,同时还具体分析这种限制的动机,并在此基础上对限制竞争行为给予价值评判。当前,在欧共体内占主要地位的经济理论是微观经济分析理论。欧共体委员会的看法是,对纵向限制竞争协议应当进行深度评价,既不能说它们具有推动竞争的作用,也不能一概说它们是反竞争的。重要的问题是评价纵向限制竞争协议对市场结构的影响:如果参与纵向限制竞争协议的买方当事人和卖方当事人各自所处的市场都存在着有效的竞争,而且对双方当事人这种限制不会影响到市场竞争,这个纵向限制竞争对市场竞争一般就可以带来积极的影响。相反,如果市场上的竞争本来就很弱,纵向限制就会严重阻碍经营者进入市场,从而对市场竞争带来消极的影响。
结合中国市场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对纵向限制竞争协议及其实行的价值评判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同时科学借鉴微观经济分析学派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实事求是地进行具体分析。我们不能片面地、抽象地看待纵向限制问题,而要全面地、具体地、历史地对纵向限制竞争协议进行实证分析,并结合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大背景,从其对构建和谐市场竞争秩序方面来科学地评判纵向限制竞争的作用。
(一)纵向限制竞争对构建和谐的市场竞争秩序的积极作用
第一,推进企业进入市场。生产商向销售商提供独家销售的排他性许可权利,可以减少生产商自己进入市场的风险。特别是在高投资成本和高投资风险的情况下,更有利于生产商进入市场,因为纵向限制为生产商打通了通向市场的道路,因而便于企业进入市场或者便于它们取得一定的市场地位。通过纵向恨制,生产商与销售商相互保障、互惠互利,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市场竞争环境。
第二,减少搭便车现象的发生。所有的销售商都希望能够搭别人的便车,如此可节省开展产品推销和促销活动的投资。这实际上对生产商是不公平的,不利于和谐市场竞争秩序的形成和维持。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生产商就必须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给个别的销售商独家销售产品的权利。由于这个被授予独家销售权的企业得到了地域的保护,该企业不仅会努力地进行商品的推销工作,而且会尽量减少商品的运输费用和交易费用。由于避免了恶性的市场竞争,从而形成的良性竞争局面将有利于销售商扩大销售,也有利于生产商扩大生产,并最终使消费者受益。
第三,遏制价格失控性震荡。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是市场经济的晴雨表。如果竞争者恶性压低价格导致利润空间萎缩,对经营者全体是个沉重的打击,必然导致经济萎靡不振。相反,如果竞争者恶性抬高物价,对经营者来说也不是好事,因为价格飞涨表明经济不安全,必然使消费者谨慎观望。这两种情况都属于价格失控性震荡,表明市场竞争的不和谐状态。如果生产商要求销售商转售的商品固定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上,这样的纵向限制有利于稳定价格。因为在不存在价格约束的情况下,不管是生产商或者是销售商,只要它们在市场上占有一定的市场势力,它们除了收回生产或者销售成本和获取正常的利润之外,还会索取一个额外的费用,即一个加价。而且,只要市场势力尚存,生产商或者销售商一般不考虑加价对其竞争对手或者消费者的影响,从而使商品价格高出生产商和销售商在正常情况下应当获得的最大利润。如果生产商能够限定销售商的最高销售价格,就会避免他们双方抬高价格的情况。同时由于经营者在利益的驱动下都有独占的天性,生产商或者销售商为了垄断市场,可能非正常地压低商品价格,从而破坏和谐有序的市场竞争,甚至毁败市场经济本身。如果生产商能够限定销售商的最低销售价格,就会避免他们双方恶性压低价格的情况。
第四,改善售后服务,满足消费者需求。生产商为了维护自身的商业信誉和市场占有率,最终保护自己的商业利益,要求销售商对出售的商品或者服务承担保修、包退、包换重做等法律责任或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的信息服务。对交易条件的限制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的平稳发展和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的和谐稳定。
(二)纵向限制竞争对构建和谐市场竞争秩序的消极作用
第一,封锁市场。销售商通过与生产商订立独家销售产品或者服务的协议就取得了相关产品或者服务的垄断权。垄断的形成在市场上所筑起的屏障就造成了市场竞争者难以突破的堡垒。生产商对销售商的价格约束或者地域限制可以直接对某个特定商品的生产和销售的竞争产生不良影响,使相关商品的生产或者销售的竞争受到严重限制,甚至根本排除竞争的存在,从而导致生产商和销售商共同封锁相关产品或者市场,使其他相同或者同类产品的竞争者很难甚至无法进入该市场。市场的封锁严重削弱了市场竞争的生命力,甚至使市场竞争的生命力完全窒息。
第二,推动价格卡特尔。如果一个生产商限制其交易对方即销售商的最低转销价格,这种纵向价格约束就会导致生产品的高价。因为在存在价格约束的情况下,同一商品的销售商之间就可能十分默契地建立起一个价格卡特尔。因此,限制最低转销价的协议对市场竞争有着严重的不利影响。
三、中外对纵向限制竞争的法律规制之比较
(一)国外对纵向限制竞争的法律规制
美国最高法院将纵向限制分为纵向价格限制和纵向非价格限制。1977年美国最高法院对Continen-tals TV v.GTE Sylvania一案的判决,首次明确支持对非价格限制不适用本身违法的原则,应采用适用合理原则来判断其合法性。从此,美国将纵向限制划分为适用本身违法原则和适用合理原则两大类型,即将纵向限制竞争行为划分为价格限制与非价格限制两种。美国司法部1985年颁布了《纵向限制行为准则》(Vertical Restrains Guidelines),该准则主要依据数量
标准,即如果实施纵向限制的企业市场份额不足10%,限制竞争行为不受政府的干预。
根据德国法,纵向协议,如销售约束或排他性约束常常是合法的,并且被视为具有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根据修正后的德国反限制竞争法第16条的规定,一个排他性的约束仅在下列条件下才被视为违法:(1)限制交易对手使用所交付的商品、其他产品或者服务的自由;(2)限制交易对手向第三方采购或者供应商品;(3)限制交易对手购买既与合同标的无重大关系也不符合商业惯例的商品或者服务。
欧共体条约第81条没有区分横向限制竞争协议与纵向限制竞争协议,但欧共体委员会认为应当对它们区别对待。根据欧共体条约第81条第1款,企业间的协议、企业集团的决议或者企业间的协调行为,如果它们能够影响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并且具有妨碍、限制或者歪曲共同体市场的竞争的目的或者能够产生这样的后果,应予以禁止。此外,共同体委员会还颁布了一个关于欧共体条约第81条第3款适用于纵向协议和纵向协调行为的1999年第2790号条例。为了使欧共体竞争法具有稳定性和可操作性,使欧共体企业对其市场行为的后果具有可预见性,欧共体委员会早在1970年就发布过一个《关于影响较小从而不适用欧共体条约第81条第1款协议的通告》,此后对该通告的内容进行多次修改和补充,最新通告发布在1997年12月9日的欧共体官方公报上。
(二)中国对纵向限制竞争的法律规制
中国现行的对纵向限制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主要依据2007年8月1日起实施的《反垄断法》和1993年12月1日起实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
1、《反不正当竞争法》对纵向限制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
由于中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仅有33个条文,属于“粗放型”法律,加之当时相关法学理论研究不深入,因此它对纵向限制竞争行为没有进行明确界定和规制,但这决不能得出中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不存在对纵向限制竞争行为进行规制的结论。综观《反不正当竞争法》,比较明显地可以归入对纵向限制竞争规制的内容体现在该法第6条、第12条和第15条上。《反不正当竞争法》第6条规定了公用企业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限制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以排挤其他经营者公平竞争的行为。“公用企业的这种行为限制交易对手的经营自主权,将某些经营者置于不利的竞争地位”。该条规定主要规制横向限制竞争行为,但在实际经济生活中指定经营者与被指定经营者之间大多属于同一产业的不同经济阶段,比如电力公司与经营供电设备和仪器的公司就是如此。它们之间虽然可能不存在纵向限制竞争的协议,但它们完全可能出于交易惯例或者默契而实施类似于企业之间的“协调行为”,其结果往往导致对其他经营者公平竞争权利的侵害,起到限制竞争的作用。《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5条第2款对投标者与招标者相互勾结,排挤竞争对手公平竞争的行为规制同样属于同一产业中不同阶段的经营者之间实施的纵向限制竞争行为,其实质是密谋串通。“投标者与招标者串通投标可以被视为纵向合谋行为,其行为方式是个别投标人向招标人行贿,招标人向其透露标底,从而阻碍其他投标人公平地参与竞争,这种限制竞争现象在中国建筑界可谓比比皆是”。此外,《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2条规制的经营者违背购买者的意愿搭售商品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条件的行为也包含对纵向限制竞争行为的规制。因为在这里法律使用“经营者”与“购买者”这样的术语,而其中的“购买者”显然不仅仅是指消费者,它同时也包括转售者这样的经营者。“这种行为违反了公平交易的原则,妨碍了市场的自由竞争,也影响了交易相对人自由选购商品的经营活动,还会导致使竞争对手的交易机会相对减少的后果,因而具有明显的反竞争性质”。虽然搭售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条件往往违背作为转售者的购买者的意愿,但迫于上一经济阶段经营者的市场优势,后一经济阶段的经营者往往予以接受,从而导致对市场竞争的纵向限制。
2、《反垄断法》对纵向限制竞争行为的规制
《反垄断法》对纵向限制竞争行为的规制集中体现在该法第14条和第15条上。《反垄断法》第14条规定,禁止经营者与交易相对人达成下列垄断协议:第一,固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价格;第二,限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最低价格;第三,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垄断协议。第15条规定了垄断豁免情形:为改进技术、研究开发新产品的,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增进效率,统一产品规格、标准或者实行专业化分工的,为提高中小经营者经营效率,增强中小经营者竞争力的,为实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救灾救助等社会公共利益的,因经济不景气,为缓解销售量严重下降或者生产明显过剩的等情形不适用本法第13条和第14条规定,即不被视为本身违法的限制竞争行为。《反垄断法》第13条规定,禁止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达成下列垄断协议:第一,固定或者变更商品价格;第二,限制商品的生产数量或者销售数量;第三,分割销售市场或者原材料采购市场,限制购买新技术、新设备或者限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第四,联合抵制交易;第五,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垄断协议。其中除了第三项和第五项之外,都既可以适用于对横向限制竞争行为的规制又可以适用于对纵向限制竞争行为的规制。特别是该条第二款规定的“本法所称垄断协议,是指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决定或者其他协同行为”,是对垄断协议的解释,成为认定纵向限制竞争行为的准绳。除此之外,《反垄断法》对于纵向限制竞争的规制还体现在该法第17条规制的搭售行为也可能构成纵向限制竞争行为。综观《反垄断法》,对纵向限制竞争的行为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规制,它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国防范、遏制甚至消除纵向限制竞争行为的法律屏障,有力催进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和谐竞争秩序的形成和维持。
四、构建和谐的市场竞争秩序对中国纵向限制竞争法律规制的要求
(一)将本身违法原则与合理原则结合起来对纵向限制竞争行为进行违法界定
对纵向限制竞争行为的违法性界定必须始终以维护和谐有效的市场竞争为目的,全面认识纵向限制竞争对构建和谐的市场竞争秩序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不能简单地把纵向限制竞争同垄断直接划等号,更不能将所有纵向限制竞争的行为一概宣布为违法而加以禁止。为此,中国对纵向限制竞争行为的违法界定应坚持本身违法原则与合理原则相结合的方针。本身违法原则(per se rule)与合理原则(rule of rea-son)均为美国首创。最早它们仅适用于规制限制贸易型的协议,后来广泛应用于对整个横向限制的规制之中。18世纪前后英国法院发展起来的习惯法基本上是现代“本身违法原则”和“合理原则”的前身。18世纪前的习惯法坚持本身违法原则,18世纪后的习惯
法倡导合理原则。欧共体《罗马条约》第85条并不主张任何限制竞争的协议本身违法,只有当这样的协议在“不合理”地限制了竞争之时方为违法。合理原则适用范围扩大且受到重视的原因是世界反垄断法出现升温趋势。本身违法原则的优点在于它简单明确,不会产生分歧,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很好地实现程序正义;其缺点是可能导致与实质正义的背道而驰。适用合理原则更符合实质正义,因为对纵向限制竞争行为产生的后果既有消极的一面又有积极的一面。当然,运用合理原则也有其弊端:首先是利益成本过高,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会导致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其次,给司法腐败提供可乘之机,对该行为的性质进行判断的权力交给了司法者,当事人可能利用合理原则逃避司法制裁。再次,可能使我们的社会主体不能够对自己的行为生成合理的预期,对社会秩序和竞争秩序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总之,本身违法原则与合理原则各有利弊,单独使用其中任何一个原则来对纵向限制竞争进行法律评判都会有失偏颇。因此,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在规制纵向限制竞争中把本身违法原则与合理原则结合起来,侧重于适用合理原则,但对纵向限制竞争中涉及价格固定的行为应适用本身违法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够科学地、理性地规制纵向限制竞争行为,为构建和维持和谐的社会主义市场竞争环境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二)真正发挥反垄断执法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市场秩序 篇4
关键词:种业,市场,准入
1 前言
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古老的产业, 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而发展, 是经济再生产、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的基础。“民为政要, 农为国本, 种为农先”, 民富则国强, 农业兴则国家兴, 种业兴则农业兴。种子是农业生产与发展的源头, 是不可替代的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一切现代农业技术、农艺措施都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种子这一载体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作用。自从中国进入市场经济以来, 种子开始作为一种商品开始在市场环境下流通。当下种子市场供应渠道较多, 种子品种繁杂, 生长经营商鱼龙混杂, 市场准入种子质量更是参差不齐。在这种环境下, 一个健康、净化的种子市场对于粮食的持续增长、农民的持续增长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市场监管的角度, 就做好种子市场监管力度, 构建和谐种子市场秩序, 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 为今后推动本地区种业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2 什么是种子市场
种子市场是对种子有购买能力的需求, 也是对种子有需求且有能力购买的农户群体。种子用户有购买动机和使用某品种的习惯, 真正采取购买行动而成为某一品种的使用者, 还要有一定的购买力作经济保证。种子用户的收入是影响种子购买力的最重要因素。纵观我国种子商品化和种子市场的发展进程, 无不与农民实际收入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收入水平的提高能促进农民使用商品种子、优质种子, 加快品种的更新换代;反过来, 优质新品种的采用又能增加农民收入。
3 加强种子市场监管的思考分析
3.1 建立高素质种子市场管理队伍
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现在, 种子市场竞争压力不断加大, 市场监管难度也是日趋明显。在如此发展趋势下, 我们的种子市场管理队伍既要懂得市场执法程序, 又要了解相关的农业技术;既要有较高的管理素养, 又要有较高的法律水平。要想实现这一目标, 一方面要定期组织开展业务培训, 另一方面要将培训与实践、考试与考核结合起来, 建立一支高素质种子市场管理队伍, 真真正正做到公正、公平、公开执法, 为地方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3.2 严格市场种子准入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相关规定, 市场种子经营实行许可制度。种子市场经营者在取得相关的经营许可证明之后, 方可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营业执照。负责种子市场准入的相关部门一定要落实经营许可制度, 对于种子经营、加工、仓储、生长等等各个环节要严格实地检查, 确保合乎法律程序, 取得相关资格证明之后, 方可按照规定发放资格证明。此外,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规定, 如下情况可不用办理经营许可证:经营不在分装地包装种子;受有经营许可证证书书面委托代销种子的, 可不用办理经营许可, 但是必须要办理营业执照, 并在地方种子管理机构备案过。除此之外的, 一律可视为无证经营。对于无证经营的单位, 勒令其整改, 否则吊销其经营许可。
3.3 加强市场种子售后的服务管理
加强市场种子售后的服务管理, 要落实种子档案管理制度。将出售种子的来源、去向、质量、品种, 购进人、售出人的姓名、联系方式、住址等等, 严格登记备档。种子经营备档至少要保存到售后两年以上, 这样可保证售后种子服务的跟踪到位。种子售后当年, 要根据经营档案记录情况, 组织专业人员到田间地头, 做好技术指导。尤其是在作物性状表现突出时期, 有效地跟踪调查, 可及时了解生产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及时为生产户主提供技术指导, 保证农作生产的顺利开展。
3.4 落实种子标签真实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明确指出种子进入市场必须要将种子真实信息披露给购买者, 明确了种子标签真实制度的重要地位, 这样做可有效规范国内种子市场的销售行为, 也是提高流入市场种子质量的重要举措。同时, 建立种子标签真实制度, 也为市场监管机构加强种子适量监督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由此, 必须要落实种子标签真实制度。在实际市场经营过程中, 必须要严格按照《农作物种子标签管理办法》制作种子标签, 标签要详细备注种子的名称、栽培要点、适种区域等等法定信息。这样可保证农民放心识别购买, 切实提高准入市场种子质量, 维护了农业市场秩序, 保证了农业生产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5 加大种子质量监管力度
种子质量是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的保障, 也是决定着农业收成好坏的关键所在。当下, 由于种子市场供应渠道较多, 种子品种繁杂, 生长经营商鱼龙混杂, 市场准入种子质量参差不齐也在情理之中。为了防治种子案件的发生, 必须要将种子质量监管落实到位。对于市场买卖种子, 要定期进行抽检。尤其是在种子收获后播种前, 重点抽检种子生产大户和种子经营企业。对于抽检后的结果要及时公布于大众, 对于质量不达标的种子坚决不能让其流入市场, 保证准入市场种子的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谢勇.狠抓队伍建设全面履行职责强化种子市场监管[J].中国种业, 2012, (10) :40-41.
旅游市场秩序整治方案 篇5
为进一步规范滨湖新区旅游市场经营秩序,加强对新区旅游市场的监管,推进新区旅游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结合我局工作实际,特制定旅游市专项整治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统一规范、依法行政、各负其责、整体联动”的工作方针,突出衡水湖湿地公园、广场码头、梅花岛、沙滩浴场等重点旅游景点,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加大监管执法力度,规范旅游市场经营秩序,保护市民出游以及来衡水湖旅游观光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促进新区旅游业更好更快发展。
二、整治范围
(一)旅游景区景点。重点整治旅游景区、景点中的商店、饭店、酒店。
(二)旅游交通枢纽。检查十八路车站、码头出入口等旅游交通枢纽地点的商店、饭店、酒店。
(三)旅游定点单位。检查旅游定点商店(购物点)、饭店、酒店。
(四)旅游相关市场。检查旅游纪念品市场、烤鸭蛋市场特产品市场、景区(景点)购物市场、摊区等。
三、整治内容
(一)加强旅游市场准入管理
1、检查旅行社是否证照齐全。旅行社是否具有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是否亮照经营,是否有转让、出租、出借旅行社执照的行为。
2、检查旅行社是否具备经营条件。是否抽逃注册资本,是否按照核定的地点、范围、期限经营。
3、检查旅游商店、饭店、酒店等旅游购物服务场所及其他旅游相关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经营资质和登记事项。
4、检查景区经营者是否超出核准的经营范围经营。
(二)加强旅游商品的管理
1、旅游纪念品、土特产品是否属原产地产品,是否存在伪造产品,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等问题。
2、旅游纪念品、土特产品是否有假冒商标、绿色食品标志等问题。
3、旅游纪念品、土特产品是否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知名商品。
4、是否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引人误认为是他人的商品。
5、是否经销国家明令禁止交易的商品。
6、是否经销“三无”商品。
7、是否经销“三期”不全商品。
8、是否经销过期变质商品。
9、进口商品是否有中文标识。
(三)加强旅游经营行为的管理
1、检查经营专营、专卖商品是否具有相应的许可证。
2、检查经营旅游食品的是否具有《食品流通许可证》。
3、检查经营旅游商品是否建立购销台账。
4、检查经营旅游商品索证索票是否齐全。
5、检查经营商品是否按照有关规定出具信誉卡。
6、检查经营者是否有强买强卖、欺行霸市、欺客宰客、缺斤少两等行为
(四)加强旅游合同的管理
1、检查推进旅行社使用国家工商总局和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国内旅游合同示范文本和境外旅游合同示范文本。
2、检查补充合同、行程单、店堂告示等是否有“霸王条款”。
3、检查旅行社在与旅游者签订的旅游合同时,是否对旅游合同的具体内容作出真实、准确、完整的说明。
4、检查旅行社是否按照合同履约,是否存在未经旅游者同意,擅自在旅游合同约定之外提供其他有偿服务。
5、检查是否有拒不履行旅游合同约定的义务的行为。
(五)加强旅游广告的管理
1、检查是否存在旅行社利用广告对旅游者作虚假承诺欺诈游客或做虚假宣传的行为。
2、检查是否存在中介机构利用广告在办理签证、护照中存在虚假宣传和欺骗旅游者行为。
3、检查是否存在旅游商品经营者利用广告对旅游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行为。
(六)加强旅游投诉举报的管理
1、检查旅游景区、景点是否设立消费者投诉举报电话。
2、检查旅游景区、景点消费者投诉网点是否健全。
3、检查旅游景区、景点发生消费纠纷是否能及时得到处理。
4、检查经营者是否对实行包修、包换、包退的商品,履行“三包”责任。
四、实施步骤
此次专项整治工作从xxx年4月10日开始,至10月30日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启动阶段(xxx年4月10日至4月30日)召开旅游市场专项治工作动员大会,下发《旅游市场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
(二)整改阶段(5月1日至10月20日)各科室按照方案安排,深入旅游景区景点、旅游交通枢纽、旅游定点单位、旅游相关企业进行全面检查整治。
(三)总结提高阶段(10月1日至10月31日)。对整治旅游市场秩序工作进行总结验收,完善各项措施制度,提高监管水平。
五、整治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旅游市场专项整治领导小组,xxx局长任领导小组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综合执法科,主要负责此次专项整治的整体组织、协调、检查和工作总结。
(二)加强宣传。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作用,积极宣传旅游市场专项整治工作的目的、意义和成效,提高广大人民群众识假辨假意识,大力宣传重质量、讲信誉的优质商品、优良品牌和优秀企业,及时揭露并曝光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
(三)积极探索旅游市场长效监管机制。各科室在整治旅游市场秩序工作中,要加强长效监管机制建设,完善监管工作制度、监管体制、监管方式、监管责任等。
Xxxxxxx工商行政管理局
市场秩序 篇6
深圳香港两地之间,每天都有这么一群特殊的人 他们频繁进出口岸,利用自己能够多次往返过境的特殊身份,给人带货赚取运费。这个特殊人群,被称为“水客”。
“水客”,按照百度百科的定义,即专门从香港等地携带“水货”产品进入内地的人。根据海关的解释,“水客”是指受走私团伙雇用,以赚取“带工费”为目的,频繁往来于粤港之间,通过旅检等渠道,把涉税货物或禁止、限制进出境的物品化整为零,携带、运输进出境的人员。
差价催生“水客” 走私由来已久
“早在清末,‘水客’就已经活跃在罗湖口岸,当时他们带过关的主要物品有食品、药品,尤其是抗生素,甚至还有鸦片等。”罗湖海关办公室负责人告诉记者,当时更多的是一种不受政府管制的贸易补充行为。
根据深圳海关的记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活跃于罗湖口岸的“水客”数量达3000多名,当时主要携带西药、香烟入境,出境则携带大米等。1949年后,罗湖口岸由解放前的中途站变为内地南方进出境主要口岸,日均通关最高只有1万多人次,其中有一定数量的“水客”。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进出境政策的放宽和海关旅检通关制度改革,进出境越来越便利化,“水客”人员有所增加。
深圳海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传统意义上的“水客”往往是香港本地居民,且多是香港地区的低收入人群。而目前,尤其是粤港合作项目开展之后,内地居民来往粤港更加便利,一日之内多次往返也成为可能。不少内地居民受利益驱使也加入到了“水客”队伍中来,“水客”群体日益扩大。加上前述的香港本地居民,共同构成了目前在各大口岸活跃度较高的“水客”群体。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深圳口岸的“水客”人数超过两万人。
记者了解到,“水客”走私现象由来已久,根本诱因在于境内外巨额的价差。以iPhone5为例,苹果公司将香港列为首批发售的国家和地区之一,而内地尚未列入日程表中。深圳海关的数据显示,iPhone5在香港上市3天内,深圳海关各个关口就查获涉嫌走私入境数达到115部。iPhone5在内地上市后,在售价方面香港版本的iPhone 5也更加便宜一些,其价格比内地便宜了15%到20%,所以港版的iPhone5手机在中国大陆市场相当的畅销,便有大量的“水客”为赚取中间差价或“带工费”,而大肆将iPhone5带到内地。
这名海关负责人介绍,海关旅检一线执行监管任务的人员非常紧缺,比如罗湖口岸日均通关旅客达27万人次,罗湖海关一线关员仅有170人左右,还要倒班作业,海关监管资源与旅客通关数量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在快速通关的要求越来越高、现有人力资源紧缺的条件下,封堵所有的“水客”走私面临着实际困难。
扰乱市场秩序 法律制度被破坏
据了解,深圳口岸一直活跃着相当数量的“水客”,积少成多,“水客”走私行为导致了国家税款的大量流失。大量“水货”流入内地市场,也严重冲击着国内正常的市场秩序,这种非公平竞争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合法经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同时,对于内地消费者来说,虽然“水货”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价格优势,但由于其非法走私入境的本质,导致购买“水货”产品无法享受正常的产品售后服务,其质量也得不到保障,而一些“水货”本身就是境外来历不明的二手产品,或者干脆就是电子垃圾,被带进后进行翻新,再当做新产品在网上卖给消费者。“水客”走私所青睐的奶粉、食品、药品等日用消费品往往来历不明,其中不乏伪劣产品,如购买未经检验检疫的上述产品,最终损害的还是消费者的自身利益。
同时,“水客”也给香港地区带来不少问题:大量“水客”非法聚集,其中不少为黑社会性质的团伙所控制,滋生严重治安问题,影响当地社会安定;非法雇佣劳工,破坏当地劳动法律制度;哄抬物价,破坏当地居民和谐生活;影响当地环境,造成环境污染;堵塞交通,影响当地居民正常出行。
此外,海关监管还面临着执法环境日益复杂的现实情况。在“水客”个体背后,往往都有组织严密的“水客”团伙的精心策划与操纵。他们抓住海关监管的客观困难,不断变化走私手法。为了应付海关的查缉,“水客”走私团伙分工越来越专业,形成了“货主下单 揽货商境外揽货——‘水客头’组织通关 ‘水客’偷运入境 境内货主收货”的“一条龙”走私链条,而且“购、运、储、销”各环节都由互不认识、互不联系的专人实施;在一些“水客”团伙中还查获了针对不同口岸监管的“通关攻略”,有的团伙购置金属探测仪,开展“通关培训”,模拟应对海关检查。
“‘水客’问题妨碍了两地的市场秩序、经济秩序,而且确实对两地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了影响。”广东省委副书记、广东省省长朱小丹在谈粤港合作的时说到,“水客”问题,粤港两地都很关注。“水客”走私是违法犯罪行为,两地居民呼吁打击“水客”走私,政府责无旁贷。尽管政府加大了打击力度,但是要真正禁止,却面临着很多实际问题。
“水客”屡禁不止 执法不乐观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深圳口岸一直是打击走私的前沿阵地和主战场。随着内地多个城市开放居民赴港自由行、‘一签多行’等政策的陆续实施,香港及内地居民来往两地更加便利快捷,上述措施在有力地促进两地交流的同时,也给深圳口岸的正常监管带来了巨大压力。”
深圳海关认为,多家执法机构齐心协力,综合治理是根治“水客”的良药。比如口岸执法部门应当实现通关信息的联网共享。有专家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进一步推动港方加大力度,清理整治“水货”源头;推动公安部门限制多次违规的人员和两地牌车辆进出境,并加大对暴力抗法的打击力度;推动境内市场监管部门整治流通环节严打“水货”销售。
也有专家认为,打击“水客”只是临时之计。首都经贸大学蒋泽中教授曾在媒体上表示,“水客”的盛行其实更多的是一个经济学现象,而非法律法规能彻底根治。单纯去堵,治理成本高且效果甚微。深圳大学管理学院一位不愿署名的教授表示,从经济学的一般常识来看,价格利差的存在决定了贩卖和转运的存在。水客不可能消失,因为市场总是不均衡的,逐步调整关税政策才是长久之计。
市场经济秩序与制度建设 篇7
一、市场经济秩序
所谓秩序, 是指一定规范下的社会运行状况, 而规范是由一定法规及社会伦理道德构成的, 用以约束人们行为的准则或标准。市场经济秩序就是为保证社会经济系统顺畅运行, 市场参与者之间的社会共同约定, 即一种上升为法律、法规的经济制度安排。因而, 市场经济秩序如何, 取决于制度安排是否完善、合理即是否“有法可依, 有法能依”;取决于诸如政府、企业、个体等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是否“有法不依”;取决于执法者是否“违法必究, 执法必严”。市场经济秩序是一个系统性概念, 具体由其各子系统, 如宏观、微观经济运行秩序、财税及金融市场秩序、商品和要素市场秩序、社会信用秩序、投融资秩序以及各级政府、企业和个体经济行为秩序等众多方面表现出来。
市场经济秩序包含多方面的规范, 这些规范及其运行状况的有机构成, 就形成了较完整的市场经济秩序。市场经济秩序包括市场准入秩序、市场行为秩序、市场结构秩序、市场退出秩序、影响消费者利益的商品销售秩序、维护市场经营主体合法权益的交换关系秩序、影响社会公共利益的生产经营秩序、影响涉外经济关系的规范秩序等。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的主要作用有五点:一是对经济利益关系的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是市场法规的实施状况, 而市场法规是为了有效规范市场主体和市场交易行为, 达到规范和调整市场主体经济利益关系, 使市场有序运行的目的。因此, 市场经济秩序的实质, 就是以规范经济利益关系为手段, 促进市场有序运行为目的。二是对良好法律环境的规范。市场经济要求平等竞争、等价交换, 只有通过市场行为法律制度和行政执法才能使市场主体之间的交换关系和经济利益关系才能得到合理、稳定的规范。良好的市场经济秩为各市场主体的市场活动创造共同平等的法律环境。三是对不可控因素的调控。市场经济运行是动态变化的, 其发展状态常常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商品供求、合同的履行、价格的波动、消费者权益实现、经济利益关系等, 都是影响市场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对这些因素的控制有效与否, 是维持经济持续、协调、有序发展的重要条件。四是对维护政治稳定的作用。政治秩序和经济秩序是往往紧密相关, 经济发展是政治稳定的重要基础。因此, 欲求政治环境的稳定, 必须首先求得经济的安定和发展。五是反映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机结合。宏观经济管理是:总量控制, 经济协调发展, 管而不死。微观经济管理是:个量发展, 活而有序。对经济运行的有效管理, 必须将这两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 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 正反映了这种宏观经济管理和微观经济管理的有机结合。
二、市场制度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 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 中国不断加强完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法律制度, 确保市场经济秩序的有序运行。
(一) 民事法律制度
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 中国把财产权的确认、变更、行使、流转、消灭和保护规则作为民事法律制度的核心。《民法通则》、《合同法》、《担保法》和《物权法》等法律, 建立健全了物权制度和债权制度, 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共存、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二) 市场主体的法律制度
中国市场主体法律制度适应了市场经济对市场主体的基本要求, 《公司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等法律, 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参与市场竞争, 确认其合法地位。《企业破产法》建立了规范市场主体退出的破产制度。中国还建立了法律、财务、信息咨询等大批市场服务组织, 完善了市场中介组织法律制度。
(三) 市场管理的法律制度
《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规范了市场竞争行为, 促进了垄断行业的改革, 加强了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建立了保护消费者利益和保证产品质量的法律制度。
(四) 宏观调控的法律制度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大特点就是运用法律手段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预算法》、《政府采购法》等法律, 对相关领域进行宏观调控依法作出规定。宏观调控法律制度建设, 有效地发挥了国家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 提高了宏观调控水平。
(五) 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制度
通过制定《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等一系列法律, 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中国采取了司法审判与行政执法“两条途径, 协调运作”的知识产权执法保护机制。
(六) 对外经贸合作的法律制度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和《对外贸易法》等一系列法律, 为外国投资者在中国投资提供了多种组织形式或模式, 充分保障了外国投资者在中国投资和开展经贸活动的合法权益。
卷烟市场秩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篇8
1.研究背景
近年来, 全世界范围内的烟草行业面临着卷烟销量下滑、生产成本上升、商业利润透支等众多严峻的问题。烟草作为一种特殊的消费品, 我国政府一直严格把控烟草的专卖管理体制, 通过实行高税政策降低烟草的需求, 烟草行业的税收收入也是我国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发展, 我国烟草从种植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已经形成。然而, 在烟草暴利的驱使下, 生产、销售假烟的情况可谓屡禁不止, 不仅有损人们的身体健康, 也使得国家税收大幅度下降, 扰乱了正常的卷烟市场秩序。
2014年初, 国家局印发《京、津、冀卷烟营销市场化取向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 明确了试点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具体路径。为贯彻落实2015年全国烟草工作会议精神, 总结推广京、津、冀卷烟营销市场化取向改革试点 (以下简称京津冀试点) 经验, 国家局印发了《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2015年扩大卷烟营销市场化取向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 (国烟办〔2015〕38号) 。深化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 就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让市场配置资源, 这是烟草行业改革的方向。
市场化取向改革是破解行业四大难题的利剑,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化, 建立科学的卷烟市场评价方法和手段显得越来越重要。
2.研究意义
通过设定烟草市场管理工作参数标准及市场秩序评价体系, 实现准确、合理、科学的评价卷烟市场秩序, 客观真实全面地反映出卷烟市场秩序状态, 帮助和指导认识和分析烟草市场秩序。
市场评价体系, 通过设定一系列的指标和参数, 首先, 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卷烟市场秩序处于什么状态, 帮助和指导我们认识和分析卷烟市场现状, 有利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有利于我们抓住卷烟市场管理中起主导作用和根源性的要素, 以利管理者、经营者的相对统一, 解决卷烟市场管理中的难点、热点、焦点问题。其次, 它能够量化、细化专卖管理工作, 准确评价行政管理的效能。在评价体系中有一些指标它能直接反映专卖管理工作的优劣, 如市场经营主体合格率指标, 就能直接反映出专卖许可证管理在实际运行中的质量。而有一些指标通过评价体系可反映出行政管理行为对卷烟市场秩序的影响和产生的变化, 从而可间接衡量和促进专卖行政管理效能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第三, 建立一套专销结合的市场秩序评价体系, 既有利于加强管理, 更有利于提高市场占有率和控制力, 通过这个评价体系,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经营户的经营状况、品牌结构状况、卷烟进销存状况、烟草法律法规执行状况, 从而掌握整个卷烟市场的脉搏, 有利于及时发现市场中存在隐患和非法卷烟的购销征兆, 为开展打击违法经营烟草专卖品提供依据。第四,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市场秩序评价体系, 可以让我们提高对市场动态的把握能力, 通过设置科学合理的预警标准, 进一步细化辖区内部销售卷烟的数据分析, 为强化内部监督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二、烟草市场秩序评价指标体系的提出
影响卷烟市场秩序的因素有很多, 例如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烟草专卖的管理水平、地方习俗、零售客户素质等, 本着客观、公正、综合、指导和可操作性, 本文认为, 烟草市场秩序评价指标应包含市场评价指标、业务流程指标、市场监管水平指标、基础管理指标四个方面的内容。
1.市场评价指标
市场评价指标主要用于衡量市场主客体的运转状态, 包括市场主体指标和市场客体指标两部分:
(1) 市场主体指标。市场主体主要是零售户, 是烟草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烟草市场秩序的重要影响因素。市场主体指标具体又可以从经营主体持证经营状况、不合格主体退出状况以及经营主体证照是否齐全三个方面予以考量。通过与业内专家研讨, 确定以经营主体守法经营率、经营主体持证经营率、不合格主体退出率、经营主体证照齐全率作为衡量以上四个方面的指标。
(2) 市场客体指标。市场客体包括卷烟、烟丝烟叶、卷烟纸、烟机等众多商品, 但从目前的烟草市场看, 市场客体主要以卷烟为主, 因此本研究主要针对卷烟设置市场客体指标, 主要包括非法生产烟、走私烟、未在当地烟草专卖批发企业进货三种情况。通过与业内专家研讨, 确定以非法生产烟比率、走私烟比率、未在当地烟草专卖批发企业进货的卷烟比率作为衡量以上三个方面的指标。
2.业务流程指标
烟草专卖部门的主要职责包括:负责烟草专卖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上级专卖管理部署要求在本辖区的贯彻、执行工作;组织制定本辖区烟草专卖监督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规定和制度;协调地方政府及公检法等有关部门, 建立健全联合执法机制;监督、检查本辖区烟草专卖品的生产、经营活动, 查处内部违法违规案件;指导、监督本辖区专卖执法工作和大要案件、网络案件的督办工作;烟草专卖行政许可事项的管理工作;组织开展本辖区专卖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 负责专卖管理队伍建设工作;协助法规部门组织开展烟草专卖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和执法评议考核工作, 监督检查执法责任制落实情况。
其中许可证受理、案件查处和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是三项最为重要的业务, 因此本研究选择从许可证受理情况、案件查处情况、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情况三个方面来考察专卖业务流程的执行状况。通过与业内专家研讨, 确定以许可证受理环节的差错率、案件查处过程中的程序违法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败诉率作为衡量以上三个方面的指标。
3.市场监管水平指标
市场监管水平是反映市场秩序的直接指标, 卷烟市场监管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 是评价和判断卷烟市场监管工作情况的根本标准和关键尺度。
市场监管水平具体又体现在卷烟查扣情况、大要案、网络案件、案件判刑情况以及社会投诉情况五个方面。通过与业内专家研讨, 确定以卷烟查扣比率、1万元以上案件比率、5万元以上案件比率、网络案件比率、社会投诉率作为衡量以上四个方面的指标。
4.基础管理指标
对基础管理的投入和强化往往具有长期性和结果滞后性等特征, 正是由于这样, 很多县级烟草专卖局不注重基础管理的提升。其实, 从烟草专卖管理的实践发展看, 基础管理的水平往往是决定专卖部门绩效的基础因素, 基础没有打牢, 专卖绩效往往不可持续。因此, 应该对基础管理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基础管理包括队伍建设、文化建设和内部监管三个方面。
(1) 队伍建设指标。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 专卖队伍是专卖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有生力量。专卖队伍建设可以从专卖管理员职业技能鉴定参培情况、专卖管理人员参加各类培训情况、学历结构、法律专业人员比重、专卖人员岗位业务能力、行政执法满意度、客户投诉状况、卷宗合格率等方面考量。通过与业内专家研讨, 确定以专卖管理员职业技能鉴定参培人员合格率、专卖管理人员参加各类培训率、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比例、法律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比例、专卖人员岗位业务能力、行政执法社会满意度、行政执法回访满意度、千户客户季度投诉及咨询率、卷宗抽查合格率作为衡量队伍建设的指标。
(2) 文化建设指标。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得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企业文化中的共同价值观是驱动企业内绝大部分员工甚至是所有员工行为的重要力量。建设好企业文化需要不断的宣传和落地。通过与业内专家研讨, 确定以文化宣贯力度和文化践行力度作为衡量文化建设的指标。
(3) 内部监管指标。专卖人员作为烟草市场秩序的管理者应该以身作则, 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通过与业内专家研讨, 确定以专职内管人员配备率、内管软件预警信息处理及时率和业务人员规范素质指标作为衡量内部监管的指标。
三、烟草市场秩序评价指标体系的验证
1.问卷设计与发放
课题组在烟草市场秩序评价指标表的基础上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采取五级评分法 (不重要、不太重要、比较重要、重要、非常重要) , 要求被调查人员对各项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评价。
问卷通过山东烟草研究院向威海烟草及潍坊烟草各县市区局进行发放, 并要求选择具有专卖管理经验的人员进行填写, 保证问卷的有效性。
2.问卷回收与分析
研究小组在山东省威海烟草和潍坊烟草共回收问卷283份, 有效问卷239份。
运用五级评分法 (“不重要”得1分;“不太重要”得2分;“比较重要”得3分;“重要”得4分;“非常重要”得5分) , 对各项指标进行赋分, 然后做归一化处理得到各项指标的权重, 如表所示。
四、结语
卷烟市场秩序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改进烟草企业卷烟销售现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紧跟国家政策的规定, 根据国内外烟草行业的现状, 为卷烟市场的正常运行制定了具体可实施的评价指标体系, 对量化卷烟销售情况、分析卷烟市场现状、规范卷烟市场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整个烟草行业的市场秩序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
参考文献
[1]陈亚立.建立烟草专卖市场管理的长效机制—设计社区综合监管评价体系的实践探索[J].上海商业, 2011, (05) .
[2]吴志婷.浅析中国烟草产业发展现状[J].现代经济信息, 2009, (20) :266.
市场秩序 篇9
一、加强农机经销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1.要重点检查农机经销企业主体资格情况, 即检查农机营销企业的《农机经营服务技术合格证》, 从业人员取得农机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证书情况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按照《自治区农机购置补贴产品经销网络管理规定》在相关农机部门备案及其实际经营条件是否符合已取得的相应等级资质要求等。
2.检查农机营销企业经营行为, 即企业销售产品是否取得《自治区农业机械推广许可证》;是否按照要求明码标价、建立健全销售台账、签订并实际履行农机购置补贴产品购销合同;销售的补贴产品价格是否高于同地区同产品市场价;农机产品性能是否存在虚假宣传;是否将未上补贴目录的产品冒充上补贴目录产品进行销售 (贴牌销售) ;供货配置是否符合补贴产品目录要求;销售的补贴产品是否符合相应的授权备案要求等。
3.检查验收农机经销企业售后服务网络、服务能力和售后服务质量情况等。
4.检查农机经销企业投诉处理机构建设及其投诉案件处理情况等。
5.加强检查农机经销企业年审工作。
6.检查经销企业与农机管理部门签订农机经销管理责任状, 制定问责制度等。
二、进一步加强对农机维修市场的监督和管理
1.重点检查农机维修网点主体资格, 即农机维修网点的《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 实际维修条件及其取得相应等级资质、从业人员的特有工种即农机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及其是否符合维修网点等级资质要求等;维修网点的农业机械配件质量、检测设备、技术人员水平、维修标准和检查验收制度是否达到等级标准等等。
2.加强检查农机维修网点维修行为, 即农机维修质量是否达到技术要求;是否不同型号拖拉机及农具各部件的维修明码标价;是否有农机维修记录及维修合同;是否保证维修后的三包服务质量;维修网点维修技术人员的资质是否达到要求, 维修规章制度是否上墙;维修网点是否与有关管理部门鉴订维修安全责任状;维修网点是否符合农机专项维修作业的要求, 水、电、气等供给可靠, 符合安全、环境保护、卫生消防等有关规定, 地面是否坚实平整。
三、加强对农机田间作业质量监督和管理工作
1.做好农机田间作业质量日常检查工作, 督促作业双方签订农机作业合同。重点以春耕、夏收、秋翻等季节开展农机作业质量检查, 农机作业质量检查的同时, 检查各类农机操作手持证上岗情况, 作业质量必须达到技术要求。
2.在春耕、夏收、秋翻季期间经常性地开展农机田间作业质量检查活动, 同时提高各类农机操作者技术水平。
3.认真做好农机田间作业质量纠纷的调查处理工作。
标本兼治,整顿规范建筑市场秩序 篇10
近年来,全国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持续开展了整顿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还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不执行法定建设程序的问题十分突出,违反招标投标法的状况仍然相当严重,不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问题相当普遍,一些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未能依法行政严格执法等等。建筑市场违法、违规行为不仅扰乱了建筑市场秩序,更严重的是影响了工程质量安全。因此,建立规范健康的建筑市场秩序,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建筑市场存在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严肃整顿、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建筑市场中各种违法、违规行为。
当前,我们要突出抓好法规建设,严格行政执法。加快地方法规制度建设,健全监督执法队伍,加强建筑市场执法。严肃查处规避招标和招标投标中弄虚作假行为;严肃查处工程建设中转包和违法分包行为;严肃查处违反法定建设程序问题;严肃查处违反强制性标准,偷工减料、质量低劣问题,以及装饰装修、城乡结合部和各类开发区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及时清理已查实的违法违规行为、已发生质量安全事故和腐败案件的单位和个人的处罚情况,对尚未依法处罚的,必须尽快严肃查处。
要加强动态监管,加大清出力度。坚持“严格准入管理与加大市场清出并重”,“规范资质资格审批与强化过程监管并重”。进一步加大市场清出力度,通过对资质资格条件的动态监管,取消一批不再符合资质资格条件、违法违规和发生质量安全事故的企业和个人的资质资格,使企业和人员的数量控制在合理水平,与工程建设任务相适应。
要落实主体责任, 深入开展专项治理。严格落实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责任, 其法定代表人和工作人员, 凡违反国家工程建设管理有关规定, 或未切实履行相应职责, 造成事故的, 无论其是工作调动还是退休, 都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要改进市场监管方式,促进市场统一开放。积极转变思路,采取新办法、新举措,改进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能。认真研究“市场和现场”联动工作机制,发挥监管合力,形成以工程质量安全为核心的建筑市场监管机制。正确处理好加强监管和促进全国市场统一开放的关系,严格规范外地企业备案制度。
要推进诚信体系,加快监管信息化建设。加快整合建筑市场信息资源,建立统一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加快企业、注册人员和工程项目三大基础数据库建设,充分利用信息手段强化建筑市场动态监管。加强诚信体系建设,依法对守信行为给予激励和支持,对失信行为给予惩戒,逐步健全有效的诚信奖惩机制。
要加强行业引导,促进建筑业健康发展。通过加大扶持力度,加快推进工程总承包,引导大型设计、施工企业发展成为具有设计、采购、施工管理等全过程服务能力的龙头企业。积极完善工程风险防范机制,推进诚信体系与担保制度相结合,建立“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完善政府投资工程建设组织实施方式,探索实现“投资、建设、管理、使用”分离,对政府投资工程实行专业化、科学化、集成化管理,为促进企业转变增长方式创造条件。
“微博的崛起”不该搅乱市场秩序 篇11
微博有了“牛皮癣”
在微博发展初期,微博主追求的还是如何从中吸引到足够多的用户,之后可能会考虑如何吸引到足够多的目标用户。内容组织、黄金时段发布、关键传播节点的转发,注重打造影响力的微博账号需要诸多因素的互相配合。粉丝数量直观上体现了围观的价值和博主的影响力。当用户关注了某个ID,就相当于自愿接受其发布的信息。从理论上而言,粉丝数量越大,覆盖面越大。营销的价值也随着围观人数和加粉数量的递增呈现出来,特别是当“微媒体”的概念兴起之后,粉丝买卖的生意悄然诞生,明码标价外加售后服务,“刷粉小广告”就在私信箱里或是微群里等着你的光临。
但另一种情况是,粉丝的数量和评价也可以作假,以粉丝数量论成败的微博成了一场自己骗自己的游戏,自己冒充自己的粉丝,再给这些假听众推送广告,假装传播效果很好,其实都是自己哄自己玩。这种恶性循环变成了无价值的资源损耗,而对于微博平台的营销价值和信任体系来说,这都是无法逆转的灾难。
微博的假粉丝,小广告与中关村大街上的小广告似乎很一致,也成了互联网行业、微博墙上的牛皮癣。
要数量也要质量
无论是哪种所谓的新媒体,实现营销无非就是对用户入口的争夺。“唯数量论”已经在粉丝潮中淹没,粉丝的数量不是问题,质量才是关键,营销的效果也不再是自己的吆喝。而判断一个微博运营的是否成功,粉丝数量绝不是全部,微博所聚集粉丝的质量直接决定微博运营的效果。准确地了解自身微博粉丝质量,粉丝相关性以及微博内容影响力,才是粉丝群体分析和价值实现的最好体现,甚或是对粉丝评论内容的抓取分析报告也是关键指标。没有这些,营销者根本无法获得一个衡量自身微博运营效果的全新视角和价值的正确评估。
有学者认为,在当前以消费者为核心的语境下,受众变得更加碎片化。而打造一个黏着性、开放性的营销传播平台将更加困难。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内容也成了微博的重要考量因素,互联网在勃兴之初所强调的“内容为王”在今天依然适用,而“有趣、有用”才能形成互动良好的“加粉收听和围观价值”。所以,积极进行内容推陈出新,注重高质量的听众沉淀,才能在信息的裂变传播中,通过适时的更新、增加话题,引发更多互动。
“微博营销”的技术
当微博变成社会化媒体的时候,已经不再是虚幻的了,而是营销争夺的真实。那么如何进行良好的微博营销呢? 互联网营销专业人士张旭东认为,影响微博营销效果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控制几个点,对营销过程的有效实施提供帮助。
其一,选择好合适的活动传播路径。微博营销中往往以活动进行驱动,而活动的周期往往是抛物线式的生命周期,从活动发起日起,到活动传播的井喷式爆发,再到活动传播逐步进入消亡期。营销者需要逐步观察不同时期,活动传播的路径、传播的数量,并且找到活动传播轨迹的依据。由此指导下一批次,相同类型活动的发起。
其二是控制好传播关键节点。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海量的微博后边有着众多细分的特征群体,微博营销传播关键节点的捕捉,实际上就是增加找到和发现社会化网络中意见领袖的机会。毫无疑问,意见领袖的作用往往是无比巨大的,这对任何话题和活动都同样适用。一位意见领袖的身后,往往拥有数以万计甚至百万计的粉丝。
其三就是听众粉丝生长情况和指标考核。活动中,找到粉丝群的主要特质,发布相关话题和关注,引爆点的选择至关重要,这里面需要依赖于营销者的引导和意见领袖的推波助澜。另外,通常从评论数指标来进行衡量粉丝和非粉丝参与话题的深度和热度。而这两个指标的结合,将为用户提供一个可部分量化的参考标准,为活动的发起是否有效,提供了参考数据。当然,这里仅仅是粗略的探讨了一下微博传播的营销原则,更多内容有待进一步探讨。
市场秩序 篇12
1 建立有效的县级蚕种市场管理秩序
1.1 大力宣传蚕种管理的法律, 法规及有关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及农业部《蚕种管理办法》, 已于2006年7月1日颁布实施, 有关蚕种生产经营管理的法律, 法规, 政策已有明确规定。各级政府是蚕种市场管理的主体, 各级农业或林业行政部门是本地区蚕业行政主管部门。蚕种生产经营实行许可证制度。蚕业战线上的广大干部、技术和管理人员必须首先认真学习有关的法律法规, 做带头执行法律法规的模范。同时应加大有关蚕种管理的法律、法规、政策宣传的深度和广度,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台等多种新闻媒体, 并有效利用现场会及各种技术培训会, 讲解蚕种经营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让全县1万多户蚕农和广大蚕业工作者了解现行蚕种管理体制, 在全县范围内营造依法经营管理蚕种的良好氛围。
1.2 建立县、镇、村三级蚕种市场管理网络
应充分发挥县、镇、村三级服务网络的作用, 将蚕种管理作为其主要工作职能之一。明确各镇、村蚕桑技术员负责相应镇、村蚕农的蚕种订购及管理工作, 在规定的时间内订购蚕种并集中将蚕种款汇总缴到镇蚕技 (林业) 部门, 各镇蚕技部门将收缴的种款和张数, 及时上报县蚕种统一管理机构。采用属地管理的方法, 哪个地方蚕种市场出现问题由哪个地方的行政领导负责。同时, 县蚕桑指导所应对全县1万多户蚕农建立详细的桑园面积到户台帐, 准确的掌握各镇村户的桑园面积, 各期应养的蚕种张数及实际的订种数量情况, 及时发现蚕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以便快速的解决。
1.3 县政府应成立专门的蚕种市场管理机构
为维护全县蚕种市场秩序的稳定, 由县政府办公室牵头, 成立由县公安, 工商, 技术监督, 发改委, 林业等参加的蚕种市场管理工作组, 常年开展工作。县镇两级设立专职蚕桑行政执法检查人员若干名, 由县法制局根据《畜牧法》的有关规定颁发统一的《执法证》, 在蚕种订购和发放时期, 检查组成员及有执法证的人员, 深入蚕区进行宣传, 检
查, 对私订蚕种的单位和个人一经发现严肃查处。
2 采取措施, 确保蚕种市场健康有序运行
2.1 政府应明确县内独家蚕种订购发放单位
根据《蚕种管理办法》及《江苏省蚕种管理条例》及县政府统一要求, 一个县应明确一家单位具体负责蚕种的订购和发放工作, 同时一旦蚕种订购发放单位明确, 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应全力支持其开展工作。
2.2 技术部门应加强蚕种的技术服务工作
县镇村三级技术服务机构, 应加强技术服务工作, 特别是为规范订种的农户提供周到细致的蚕种方面的技术保障和各项优质服务措施, 为蚕种的安全运输, 保存, 孵化提供一整套的技术服务, 确保用种万无一失。
2.3 加大蚕种市场嵇查力度, 强化蚕种市场管理
积极有效的开展县级蚕种市场稽查组织的工作, 做到工作有重点, 后勤有保障, 方法要得力。在蚕种订购和发放期间要确保24小时值班并开通举报电话, 随时查处举报案件, 对发生的事件, 在事实清楚, 证据充分的情况下, 迅速定案处理。对个别有影响的案件该公开暴光的应及时暴光, 以达到警示他人的目的。对劣质不合格的蚕种应坚决予以公开销毁。
2.4 完善考核制度, 增强各方对蚕种管理的责任感
一是明确各镇村的责任制。县政府与各镇签定蚕种征订管理责任制, 设立专门的蚕种订购奖及蚕种市场管理奖。将蚕种订购的数量和市场管理实绩与奖惩挂钩。二是明确岗位职责, 对县镇村技术服务人员签定岗位责任书, 落实个人的管理服务责任区域, 把蚕种的订购管理工作作为全年的考核内容之一, 根据桑园面积及桑树长势下达每季的订种任务及全年的目标任务。
·行业探索· 北方蚕业 2008, 29 (1) 总第116期
摘要:加强蚕种市场管理, 是蚕桑生产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规范建立蚕种市场管理秩序和采取的有效措施, 是蚕农增收, 蚕业增效的有力保证。结合铜山县蚕种经营问题, 提出了县、镇、村三级管理办法和保障措施。
【市场秩序】推荐阅读:
市场竞争秩序07-30
市场信用秩序建设12-22
维护旅游市场秩序规定07-09
诚信建设与市场秩序06-05
成品油市场秩序整治12-22
书记市场秩序整顿大会讲话稿10-24
加强行业管理 规范市场秩序概要08-01
加强酒类执法管理 规范酒类市场秩序12-05
整顿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工作总结09-22
为进一步规范酒类流通市场秩序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