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德育教育研讨

2024-09-26

中学生德育教育研讨(共12篇)

中学生德育教育研讨 篇1

【本刊讯】上海市闵行中学在近期召开网络德育研讨会, 参加会议的成员有学校德育处成员、年级组长和全体班主任。本次会议主讲班主任就“网络德育, 创设学生健康成长的空间”作了专题发言;心理专职老师做了“如何运用积极心理暗示”专题发言;高一年级三个实验班的班主任老师交流了利用寒假时间尝试用学校网络创新平台进行学生生活指导和积极暗示的体会。与会班主任老师就关于学校创新平台项目中“闵中博客”的实践经验、网络主题班会的尝试体会和网络德育中困惑等进行了讨论。

学校德育处负责人强调:网络是把双刃剑, 要重视对学生的引导;班主任要不断学习, 接纳新事物;要针对不同的网络对象, 采取适宜的方式;班主任工作要少说教, 干实事, 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注重提高德育实效性。

中学生德育教育研讨 篇2

一、现存教学管理的不足之处

现行的中学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有着传统的严谨的优点,但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有出现了诸多弊端。

首先,当前的教育模式,尤其是中学教育,都是将分数作为管理的依据、分数变成了评定学生成绩是否合格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这样以来,分数的重要性就被夸大了。分数从促进教师和学生进步的一种方式变成了一种让教师和学生顶礼膜拜的隐性束缚。

其次,教育出现了以“章”为本的情况。校章和校制从学校办学的经验和反映变成了一种形式主义,原本它对于维持学校秩序、保障教学质量有着良好的作用。但是现在,学校管理过分夸大了其作用,被条条框框所束缚,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实践。现在的校章和校制过于标准化、规章化,让教师和学生变成了被管教的“犯人”,让校领导成为了监工,这种管理扭曲了教育的本质,让教学过程变得机械化、程序化、标准化,让学校的管理死板僵硬,缺乏了教育的生机和活力。现在即使是有教学改革,也仅仅是表面化的,属于新型形式主义。

最后,将权利和权威最为最高标准。诚然,学校管理不能没有权利,不能没有执权者,因为没有权利的控制就会让学校的教育陷入混乱之中。但是,权利的不可获取不是权利主义思想滋长的借口,这是与教育的主旨相背离的,排斥了教育民主和平等,师生对于参与学校的教学和研究也没有了真正的自由思想。而权威呢?则是将领导、专家、教科书、教师作为教育的参考,权威至上只会让教师的.工作失去了创造性和独立性,也让学生失去了自己的个性。这种权利不能让学校更好地培养、成全学生,而只会摧残学生的精神和自由的文化。管理学校绝对不能仅仅依靠权利,更重要的是用思想和精神让教师和学生凝聚起来。对于这一点,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过一句话:“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但是,我们的中学教育教学管理缺乏的便是教育思想。

二、推进教育教学管理的创新

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之中,既然已经出现了诸多不足,那么更应该改正墨守成规的缺点,积极进项教学管理的创新。

第一,创新教育教学管理理念。教育管理的重要前提是管理理念的创新。面对新课改的形式,应该要在全球教育发展制高点上思考,对教学管理里面进行改正和完善。新课改也给予了我们启示,联系学校的实际情况,定位学校管理理念,走路适合自己的办学之路。新式的管理理念其实重点便在于“人性化”,不要让人的思想和意识被束缚,要注重教师和学生的真实需求,注重其精神激励和思想教育。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可以分为学生是教师发展之本、教师是学校进步之本,让学校、教师和学生都能尽力发展自我。在学校教学管理之中,以人为本必须注重调动所有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形成在群体力量,在这个基础上,加强对于学校精神的凝聚力,就能够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完善课程管理制度,创造积极向桑的课堂管理文化。课堂教学管理司学校管理的重要部分,是学校各项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因此,完善中学教学课堂管理制度是非常重要的。用现代先进的教育管理思想以及教育管理的理论作为指标,将提高中学生的基本素质作为目的来进行教学管理,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各教学要素的作用并进行优化组合为特点来进行教学管理的实践活动。

第三,建立完善教学管理评估系统。建立完善教学管理评估体系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点。在学校设立专门的教学评估机构,让学校的教育教学评估和教务部门能偶良好沟通能够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所以,不断完善教学评估体系,不断更新教育评价的观念是重中之重。要从教师的教学态度、内容、方法和成效各个方面综合评价。

三、结语

护理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研讨 篇3

[关键词]护理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研讨

[中图分类号] R169.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1-147-01

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必须不断完善职业技能,系统分析当前职业状况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专业的继续教育实施方案,以维持和提高护理工作质量,保证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临床护理工作。

1 护理继续教育及护理人员知识结构现状

在我国卫生部颁发的现行护理专业教学计划当中,课程均为文化基础、医学基础和临床专业课。照此课程设置,目前新培养的临床护理人员,其知识结构无疑是受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至深[1-2]。只会用理化和生物医学的方法分析处理问题,而对影响和制约人体健康的各种心理、社会因素则了解甚少。这种状况极不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要求。当今世界医疗技术事业迅速发展,大量新知识、新技术和新观念不断涌现。这些变革,对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护理继续教育工作正是为适应这种要求而兴起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3]。

就我国目前的护理继续现状来看,护理继续教育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处于一种方兴未艾的态势,然而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尽人意之处:①其课程设置与中专护理教学课程设置重复,重叠的课程较多,尤其是理论课更是如此,而与护理相关的学科,如行为科学、人文科学等列入教学计划的甚少。②护理继续教育仍偏重于疾病的机理、诊断及治疗上,而忽略了护理专业仍有本身不依赖于医疗的理论,如护理交流理论、护理程序理论及健康估计理论等均尚未纳入继续教育[4]。③护理继续教育尚未由国家卫生部制定统一的法规,故具体实施中缺乏统一的培养规范,以至于难免不出现知识结构参差不齐的现象。

2 护理继续教育与护理专业理论

护理继续教育的具体对象为在职的中专毕业护士,这部分人群绝大多数为文革以后护理学校毕业生,其知识机构仍未摆脱生物医学模式的束缚。由于目前大多数中专护校的课程设置,90%以上是需要学生死记硬背的医学理论知识,而确实与护理专业相关的课程仅占10%,作为护理专业独立的理论课程,如:护理交流理论、护理程序、护理系统等在全部课程讲授中却只字未提。在护理教学方面,由于未纳入护理专业理论课,故借用其他学科理论较多,造成学科间的重复学习。另外,护理课程中重临床操作,以至于影响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形成谈护理即为操作,护理无理论的现象。

护理专业应有其独立的科学体系。因此,其课程设置中应设护理程序、护理交流、护理系统论、健康估计等课程。

3 护理继续教育与专科疾病护理

近年来,由于医疗技术水平的突飞猛进,护理工作逐步由基础护理向专科护理转化、深化,而近20余年来中等护校新传授的基础知识已远不能适应专科护理的要求。专科疾病护理以及相应的新技术操作已成为护理继续教育中急待解决的首先问题之一,应将此作为护理继续教育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并重点讲授[5]。

4 护理继续教育与护理相关学科

为适应新的医学模式及快速发展的医疗卫生事业,要求护理人员的知识机构由单一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多元型,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除学习掌握专科护理知识以外,相关学科如心理学、伦理学、行为学、卫生法学等知识结构的完善和充实,将促进护理人员职业素质及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

当今社会医学科学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加快,而护理学发展相对缓慢。以现代护理教材来看,还停留在附属医疗的层次,真正涉及护理的知识尚缺乏广度和深度,绝大多数护理人员还停留在中专知识水平,知识水平落伍于现代护理发展,难以培养高层次知识结构的专业护理人才。护理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涉及面广,且影响因素多,要做好这一项工作并非易事,但课程问题又十分重要,它关系到能否全面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故应引起有关方面的足夠重视。通过继续教育等多种途径拓展人文社会知识领域,不断完善护理队伍的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 张蓉,王娅丹.中医护理本科教育调查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07,4(8S):165-166.

[2] 杜彦萍.影响护理健康教育质量的因素及对策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07,4(8X):134.

[3] 白洪敏,黄玉华,张佩超,等.护理人员继续教育课程设置需求调查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4,4(12):11-15.

[4] 张彦芳.中等卫生职业护理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4):182-183.

[5] 卢水灵.现代护理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5,10(3):231.

中学生德育教育研讨 篇4

11月20日上午, 研讨会正式拉开帷幕。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王佐书,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郭振有, 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孟繁华,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委员、办公室主任张荣凯, 海淀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傅首清, 海淀区教工委书记张卫光, 海淀区教委主任尹丽君, 小教会荣誉理事长姚文俊, 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培训学院培训部主任兼小教会副秘书长周小燕,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院长王智秋、副院长刘惠,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东娇等出席了开幕式。小教会副理事长兼执行秘书长孙章存主持了开幕式。

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培训学院培训部主任兼小教会副秘书长周小燕致辞

海淀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张卫光致辞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孟繁华致辞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郭振有致辞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王佐书解读《对儿童教育的规律》

首都师大附小校长宋继东作了《童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的主题发言。他从敬畏童心、欣赏童心、保卫童心三个方面, 详细阐述了学校自2008年9月开始, 构建的童心教育实践体系, 在童心管理、童心课程、童心德育三大关键领域的实践与思考以及取得的成果。最后他说, 小学教育是为孩子一生奠定智慧和品德的基础, 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交给社会一个完整的人, 这应该是最适合小学教育的路。

随后, 研讨会通过视频、现场诵读、童心课堂展示、家长和学生的畅谈等形式, 向与会领导、专家及来宾全方位展示了学校开展童心教育以来取得的成果。

首都师大附小教师代表朗诵古韵诗篇《童心赋》

在童心课堂展示环节, 杨敏老师的数学微型课《正负数 (一) 》让人大开眼界, 赞叹不已。这节课采用童心教学“真·美”课堂的教学模式, 落实了“真教、真学、真会、知美、行美、人美”的“真·美”课堂标准,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时间延长了, 教师说的少了, 学生说的多了, 实现了以“学习”为目的的课堂教学。灵动的课堂, 精彩的争辩, 机智的反应, 敏捷的思维, 课堂完完全全成了孩子们思想交锋的天地, 与会者无不为真真正正的保卫童心而叹服。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张东娇教授对此作了精彩点评, 她高度赞扬了首都师大附小“童心教育”取得的成就。她说普罗泰戈拉称“人是万物的尺度”, 她在首都师大附小看到了“人”的昂扬与自信, 在童心教育下, 师生面貌全都是舒展的;她盛赞宋继东校长在基础教育领域取得的卓越成果, 并期待政府、高校与小学形成合力, 将童心教育的旗帜插到祖国的大江南北, 更希望童心教育未来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小教会副理事长兼执行秘书长孙章存宣读了关于批准成立“童心教育学校联盟”的决定。新加坡国际学校 (香港) 、重庆北碚区朝阳小学、人民大学附属小学等60余所学校作为首批成员被正式批准加入“童心教育学校联盟”。“童心教育学校联盟”今后每年将组织联盟校成员在“童心教育”理念下开展“童心管理”“童心教学”“童心课程”“童心德育”等方面的改革与实践, 培养“童心教师”和“童心学生”。“童心教育学校联盟”的成立, 标志着童心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必将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11月20日下午, 北师大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庆安作了《小学生健康人格及前因与后果变量》的报告。

11月21日上午, 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成尚荣作了《教师的第一专业是儿童研究》的精彩报告, 新加坡国际学校 (香港) 校长白伟豪、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校长黄瑞华、河北省石家庄市外国语小学校长陈瑞先后作了论坛交流, 小教会荣誉理事长姚文俊进行了专家点评, 北京教育学院季苹教授进行了大会总结。

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成尚荣作精彩报告

11月21日下午, 与会代表分别参观了人民大小学附属小学和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人大附小浓厚、精致的教育文化氛围, 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2+2课程”多层次的个性培养, 都给代表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学生德育教育研讨 篇5

班主任德育研讨会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学校的德育工作具有整体性、管理性、协调性、指导性等特点。为了做好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使德育工作科学有效的进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创建“温馨班集体”,构建和谐校园,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培训,为班主任老师提供有效的引领,解决一些困惑,增加信心,更加富有激情;通过总结和交流,不断反思,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二、活动主题: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创建“温馨班集体”,构建和谐校园。

三、日程安排:

1、班主任论文撰写上交:12月1日前交政教处

2、活动时间:

2012年12月4日下午第二节课。

4、参会人员: 学校领导及全体班主任

5、主要发言人:

汪忠、陈维良、何田女、郑和生、余灶养。

6、活动地点: 二部会议室。

中学生德育教育研讨 篇6

本论坛力求以中华经典传承促进教育的进步,实现经典文化与现代教育的有效融合;也为教育管理提供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和方法,具有极强的操作性、实效性;来自大陆、香港、台湾三地的专家、学者将会给您的工作、生活带来蓬勃向上的生机。

一、论坛时间及地点:

10月23日——0月25日北京国统宾馆(暂定)

二、主办单位:

中华书局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吉林省素质教育研究会

《新京报》社等

三、嘉宾

许嘉璐(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

袁行霈(北京大学 国学院院长、教育部督学)

柳斌(教育部督学)

陶西平(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

顾之川(人教社中学语文室编审)

四、主讲嘉宾

黄朴民(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常务副院长)

王财贵(全球儿童读经教育首倡者)

李焯芬(香港大学副校长)

郭燕红(北京十二中高级教师)

金海峰(长春大学教授)

于 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钱文忠(复旦大学教授)

王登峰(国家语言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五、报名方式

即日起报名,有意者请到吉林省素质教育网(http://www.jlszjy.com)下载报名表,通过电子邮件或传真报名,截止日期为:2009年10月10日。

联系人:吴老师0431-85380958

六、活动费用:

会费:人民币 1500元/人(食宿费用自理,9月30日前报名并获得吉林素质教育研究会确认函者,享受减免100元优惠。

备注:参会时交齐参会费并取发票,也可先汇款至如下账户:

开户行:交通银行长春卫星广场支行

开户名:吉林省素质教育研究会

中学生德育教育研讨 篇7

教育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杜玉波出席会议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杜玉波指出, 为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和全面发展, 中国政府以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为抓手, 大力推动高校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强化就业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 中国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迈出了新步伐。杜玉波强调当前乃至于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 全球青年就业和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就业矛盾依然比较突出。做好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及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依然任重道远, 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积极探索与创新。

在5月24日上午的开幕式上, 杜玉波副部长与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理事长田淑兰共同为全国首家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专项基金——“锦程致远职业发展教育专项基金”揭牌。该基金是由锦程教育 (集团) 时代英杰国际教育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北京启航致远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捐赠设立, 首期两家企业共出资10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胡和平在开幕式上介绍了清华大学在构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体系方面的实践和成效, 指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是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应当从高校育人使命以及国家战略需要的高度, 进一步定位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工作。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就业指导中心主任, 美国雇主与大学联盟 (NACE) 前主席托马斯·德夫林代表国外专家致词, 他充分肯定中国高等教育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并再次表达了在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与中国高校深入合作的意愿。

此次研讨会是在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背景下召开的, 旨在借鉴国际职业发展教育前沿理论和经验, 通过加强世界性的对话与合作, 推动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 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在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上, 以“职业发展教育与高等教育质量”为主题, 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的一流职业发展教育专家, 以及包括香港、台湾等在内的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 分别从职业发展教育理论与最新实践、职业指导工具开发、创新领导力发展、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大学生创业教育等十二个主题切入, 进行了分论坛的深入交流与研讨, 达成了全面广泛共识。

中学生德育教育研讨 篇8

一、问题解决与问题解决学习的内涵

1. 问题

问题是指这样的一种情境:个体想做某件事, 但不能马上知道完成这件事所需要的一系列行动。事实上, 当遇到不可能直接完成的事时, 就有了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可以将“问题”界定为:在事物的初始状态和想要达到的目标状态之间存在障碍的情境。[2]

2. 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一般是指形成一个新的答案, 超越过去所学规则的简单应用而产生一个解决方案。当常规或自动化的反应不适应当前的情境时, 问题解决就发生了。[3]即情境的目标状态和初始状态之间存在障碍构成问题, 而问题解决就是通过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清除障碍, 将初始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的过程。在问题解决活动中需要应用已习得的概念、命题和规则, 进行一定的组合, 从而达到一定的目的。

3. 问题解决学习

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驱动力和以培养学习者问题意识、批判性的思维技巧以及问题解决的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学习。基于问题式学习 (Problem-Based Learning, 简称PBL) , 或译为“问题本位学习”, 这是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教学思路, 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 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 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 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4]

从某种意义上说,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能自主地解决各种问题, 问题解决学习作为一个过程, 有其“偶发性”, 但也并不全是“偶发事件”, 许多学者提出过问题解决学习过程的步骤的图示, 如杜威在1910年提出的问题解决五步法;沃拉斯在1926年提出的问题解决四阶段;罗斯曼在考察了许多科学家的发明创造过程后, 于1931年提出了问题解决六阶段论。[5]笔者在本文中比较倾向于学者施良方的问题解决五阶段论。

二、基于问题解决学习活动的培训设计

1. 小组划分与命名

基于问题解决学习的组织形式是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 其中合作学习占有重要地位。由于是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 学习者面临着复杂的综合性问题, 因此需要学习伙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合作既是学习的手段, 也是学习的目的。为了使学员能在本次德育研讨活动中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将全班分成6个小组, 并由小组成员为本小组命名。

2. 活动过程设计及要求

(1) 学习心理准备。在学习活动开始前, 为学员准备了一个“撕纸活动”, 即由授课教师发给在场学员每人一张A4纸, 要求在场所有的学员都闭上眼睛, 听指示进行折纸、撕纸, 最后睁开眼睛, 打开手中的纸。对于同一个指令, 由于每个学员的理解不同, 将会出现不同的对折与撕裂的结果。由此引发学员对日常德育活动中的问题归因的真正思考, 为发现问题做好学习的心理准备。

(2) 明确学习任务, 进行组内分工。德育是一个需要智慧也呼唤智慧的教育领域。针对目前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难题, 授课教师要求学员将自己在学校或班级德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与困惑罗列出来。为了保证学习效果及效率, 对小组进行了明确的组内分工: (1) 推选小组组长, 明确组长职责, 组长应想办法组织成员积极参与讨论活动。 (2) 组长指定记录员, 记录员要及时捕捉本组成员最闪光的想法及问题, 并做好及时记录、归纳总结。 (3) 明确讨论的问题, 即自己在学校和班级德育工作中所面临的困难、问题、困惑以及最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4) 确定讨论时间, 预计40分钟时间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交流, 确定本组的德育问题。

(3) 问题的发掘与提炼。要求各小组用40分钟的时间就自己所遇到过的德育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深入地发掘问题, 并将本组发现的问题提炼汇总, 记录在大白纸上。

(4) 问题的呈现与解决。要求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对本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汇报, 将本组总结的问题呈现给全体学员, 并由全体学员一起交流, 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策略。

(5) 总结与评价。由授课教师对大家交流的问题进行分类汇总, 并在理论和问题解决方法上给学员以指导, 帮助学员梳理出问题的解决策略。

三、基于问题解决学习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个案展示

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 问题的解决过程阶段问题是常常困扰我们的一个难题, 尽管问题本身是各式各样的, 但是问题的解决方式可以是相同的、类似的。根据众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提出的问题解决阶段所做的概括, 施良方教授把问题解决过程分为五个阶段。此次基于问题解决学习活动也是根据这五个阶段展开。

1. 发现问题———感觉到问题的存在

这是问题解决学习过程的第一阶段。这个阶段主要通过设计的“撕纸活动”让学员在思想上产生“思考”与“共鸣”, 使某种情境变为问题。“撕纸作品”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形状, 有的像兔子, 有的像照相机, 有的像花朵……大约有23种之多。

针对出现的这一结果, 授课教师适时地引出思考的主题:即使是同一个指令, 却出现不同的对折与结果, 并由此引出学员对日常德育活动的反思。撕纸活动使学员在活动中体验到困难、张力或挑战, 感觉到解决问题的需要, 最主要的是打破了学员的思维定势, 学习利用换位思考的方法, 从学生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

2. 表征问题———明确问题的各个方面

这是问题解决学习过程的第二阶段。表征问题是在心里将问题中的各相关要素整合成连贯一致的结构, 又叫问题理解。在本阶段, 教师让学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 有目的有分工地进行信息的提炼与总结, 将各自在日常德育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在小组讨论中提出来, 并由记录员加以整理, 直接记录到大白纸上。在这个阶段的活动中, 每个小组进展情况不一, 有的小组直接开始自由发言, 对部分问题还产生争论, 记录员先将问题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最后准备总结誊写到大白纸上;有的小组则实行轮流发言制, 有秩序有分工地进行记录工作;有的小组则不是很活跃, 表现得比较冷淡, 问题讨论得不热烈, 授课教师在看到这种情况时, 适时加入这个小组, 并给予引导和明确分工, 进一步明确组长的职责和记录员的任务, 使这个小组也慢慢地进入状态。总之, 在这个环节, 授课教师要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和合作学习的重要作用, 使学员在相互合作中找到德育各个方面的问题与困惑。

3. 探索解决策略———形成各种备择的问题解决办法

这是问题解决学习过程的第三阶段。在明确问题及其各个方面以后, 学员们要提出各种可以检验的备择的问题、解决办法或可能站得住脚的假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员能自如地解决问题, 学员学习知识和技能是为了解决问题。加涅认为“教育课程的重要的最终目标就是教学生解决问题———数学和物理问题、健康问题、社会问题以及个人适应性问题”。[5]此活动环节由各个小组代表进行讨论结果汇报, 将本组总结提炼的德育问题一一展现给所有学员, 并进行适当的解说, 提出可能的解决策略, 或者向所有学员提出问题, 寻求更好的解决策略, 分享其他学员成功的德育教育经验。各个小组表现各不相同, 有的小组提出的问题过于笼统, 例如, 含笑组提出的问题中有学生普遍存在缺乏责任感、不讲诚信、自私、没有社会荣誉感, 家庭教育不能给学校德育工作提供支持。这些问题的提出明显地带有以偏概全的意识倾向, 对学生的认识和理解较为片面。

4. 根据结果和相对收效来评价已形成的各种备择的问题解决办法

这是问题解决学习过程的第四阶段。这一阶段涉及选择最有前途的观念和解决办法。在此阶段活动中要充分发挥授课教师的引导和评价作用, 授课教师要对每个小组做出的小组汇报适时地给予回应与指导, 从理论知识层面和实践应用层面做出相应的解释, 尤其是在第三阶段提出的各种解决办法并存时, 帮助学员找到并形成最合适的解决办法。授课教师将提到的德育问题进行了归纳。

(1) 制度层面。学校管理、班级管理、班主任工作。

(2) 个人成长经历发展。在班主任的专业发展中会面对许多问题, 而这些问题不是单一层面的问题。应该强化班组的概念, 进行“跨学科研讨”, 从而形成教育合力, 在教师自身的成长历程中去解决:一是知识层面问题。教师应多学习有关孩子、班级、德育、教育的书籍资料, 如针对学生的叛逆问题, 教师应该去扩充自己关于叛逆学生的心理方面的知识, 从根源上寻求问题解决的依据。二是规范层面问题。进行规范性的德育, 使德育活动系统性, 让行为变成一种习惯, 让习惯变成一种性格。三是价值层面问题。让学生明白什么最有价值, 我对谁有价值, 具有公平、公正、民主、善良等基本美德。四是行为层面问题。从一个班级层面上尝试了解班级管理的相关知识、相关培训, 进而建立班级规则、规范, 并倡导建立班级价值观, 通过具体行为去表现班级的价值观。

(3) 学生层面的管理问题。例如, “5+2=0”的问题, 即学生在学校学习5天, 周末回家2天, 最终的效果却为0。谈到这个问题, 授课教师适时谈了自己的想法:“‘5+2=0’的问题, 我不认为是这样, 教育不是万能的, 作为专业化的教育, 这只是行为的横向层面, 为什么知识层面是‘5+2=0’?若如此, 请反思我们教师是否努力地在每天的工作当中, 为社会层面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学校教育除了每天给学生上课、做题, 还应开设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 充分利用身边的社区资源。”

(4) 学生问题。面对学生问题, 我们应将眼光放在学校内、班级内、人心内, 反思我们曾经用什么方法解决过此类问题?尝试过哪些艺术性技巧?关于德育中的学生问题, 一定要用心去研究, 而方法的价值在于引导人们思考, 引导人们行动。

5. 实施某种行动方针, 然后评判它的效用

这是问题解决学习过程的第五阶段。把观念付诸行动时, 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一些改变, 并不断重新形成观念, 以使这些观念适合于现实的问题情境。对于在此次德育研讨活动中提出的各个层面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同样需要各个学校在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有所变化地应用, 形成自己新的策略与方法解决德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问题解决学习过程的这五个步骤为我们表明了问题解决活动中所包含的各种成分, 提供了描述和分析思维过程的把手。然而, 问题解决的各个步骤从某种意义上讲, 是不可能观察到的, 而是只能通过推断得出的, 况且, 并不是所有的问题解决都要经过这几个步骤或阶段。在有些情况下, 这些阶段会有一些重叠, 人们有时可能会跳过其中的某一或某些阶段, 有时则还要回复到前面的阶段上去。因此, 不能把问题解决过程看作是一种按刻板的方式实施预先准备好的程序的过程。[7]

四、基于问题解决学习活动的反思

1. 问题设计的重要作用

问题解决学习将问题作为学习的起点, 在问题的发现、分析、解决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知识和技能。由此可见, 问题设计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问题的设计应该满足以下几点:一是问题应该与所学的概念及相关原理紧密相连。二是问题应该具有复杂性、真实性、开放性。三是问题要能激发学员的学习动机, 使学员能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四是问题能够在自然地进行中给学员以评价、反馈, 促进有效地解决问题。

2. 教师指导与促进作用

一堂好课的设计自然离不开一个好教师的指导与促进。教师作为学习活动中的促进者和指导者, 在问题解决学习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问题情境的设定;二是小组活动的引导, 教师要引导小组的工作顺利开展, 协助小组明确分工, 顺利进入小组合作学习状态, 并支持小组的积极互动, 监视小组活动, 保证学员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 但在各小组进入问题解决学习状态时要渐渐隐退, 让学员去独立探索;三是深厚的理论功底与实践运用能力也是教师所必须具备的。教师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能更好地把握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 为学员选择的问题解决策略做出适当的反馈与评价。

3. 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合作学习是指学员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员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 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在问题解决学习中必然少不了合作学习, 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将思维外显化, 可以将问题带来的认知负担分散到各个学员身上, 在对问题的深层次理解中, 可以共同建构知识, 发挥集体的力量, 每个成员都能深入问题解决的学习活动中, 都在贡献思想, 而不是借用思想。

4. 学员换位思考的重要性

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作为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转变, 将使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随之发生新的变化, 师生关系也将随之产生新的特征, 当我们一步步走进新课程, 审视自己过去的教学时, 就会感悟到要与时俱进, 教师就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要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8]在此次问题解决的学习活动中, 也着重培养学员的换位思考意识, 即教师角色的换位思考, 使教师在解决日常的德育问题时能够真正地做到从学生角度出发,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 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去思考问题, 教师要置身于“民主”之中, 建立起民主、平等、朋友式的师生关系, 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交流、对话。教师由教育的操纵者、主宰者转变为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 学生才能舒展天性, 发展个性, 生动活泼地成长和发展。

5. 学员参与的重要性

美国前教育部部长贝尔指出, 对于教育, 要记住三件事:第一是动机, 第二是动机, 第三还是动机。动机对于学员的学习和整个培训设计活动而言, 是一个核心和关键的因素。学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对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金慧.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支持[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1.

[2]王小明.学习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9.

[3]陈琦, 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4]张建伟.基于问题式学习[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0 (3) .

[5][6][美]罗伯特·M.加涅.学习的条件[M].傅统先, 陆有铨, 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

[7]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潜能生教育问题研讨 篇9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我校的基础教育, 从正面上讲, 义务教育普及率、巩固率都得到了保证, 全面推进了素质教育, 它作为我校教育的核心, 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关注。若是要整体、有序的再次推进我校基础教育的发展, 就必须研究出解决我校潜能生教育问题的具体方法。因此, 研讨潜能生教育问题, 是势在必行的。

一、潜能生的定义

“潜能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差生”或者“落后生”。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老师们都习惯性的叫做“德困生”“学困生”或者是“后进生”等称谓。笔者把这些称谓, 都界定为“潜能生”。“潜能生”就是有潜在力量, 可以从中挖掘出“智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资质能力和发展要素的学生。

二、产生的根源

1. 社会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 我国引进了国外的先进技术进入到了各行各业, 借鉴了许多国外的管理模式。西方国家的思想文化、信仰和习俗也随之而来。“黄、赌、毒、暴力”和各种网罗中的不良信息等无时无刻不侵袭着广大的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2. 家庭因素:

由于学生生活在农村, 大多家庭经济困难, 政府虽然实行了“两免一补”政策, 但是, 长期落后的农村经济, 严重的制约着家长的思想, 他们只注重眼前利益, 却忽略了子女的终生利益, 只看到当前物质财富的增长, 不考虑到将来子女的前途和社会利益, 因而, 削弱了对子女的精神培养。家长不懂得教育子女的方法, 重男轻女的现象还大有人在, 淡化子女对学习文化知识的意识, 对子女灌输“大学毕业, 也照样是自谋职业”的思想。

3. 学校因素:

学校管理体制欠完善, 缺乏合理的管理约束、监督措施、奖惩办法。加之教育部门考察教师的工作成绩, 只注重成绩而不看教师平时工作付出的艰辛劳动, 因而, 老师们只注重学生的成绩提高了多少分, 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人生价值观、前途理想、心里健康等教育, 形成了教育上的消极因素, 人性教育欠佳。

4. 学生因素:

在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 他们大部分是在10——13岁的年龄, 正是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 思想活跃, 头脑聪明, 但是, 缺乏自觉性, 心里脆弱, 受不了挫折和批评。只要家长或者老师的一句话的刺激, 他们就会渐渐对学习和生活失去信心, 意志消沉, 不思进取, 不懂事理, 不明是非, 个别同学慢合作能力, 一定要加强艺术实践。通过艺术实践, 复习、巩固学习过的伴奏素材, 接触不同的调式调性, 认识不同的结构类型, 熟悉各种风格的曲目, 熟悉各调在键盘上的位置, 提高视奏能力;通过实践和锻炼, 逐渐形成自己的伴奏模式与风格, 同时积累更多的应对突发情况的经验, 使自己在台上伴奏时成竹在胸, 临场不乱。加强艺术实践有很多途径, 可以在课堂上汇报学习过的曲目, 让老师和同学进行点评;可以将自己弹得很熟练的曲子拿来为同学伴唱;也可以在课外给同学伴奏新曲。平时要多与同学交流, 接受建议, 不断改进, 待有一定的伴奏经验之后, 更可争取上台的机会, 进行独唱伴奏与合唱伴奏。不仅如此, 还可以走出校园, 为社会音乐演出进行伴奏。除此, 自弹自唱也是一种很好的实践方式。

5. 提高音乐素养。

即便是一首很简单的歌曲, 往往也包含慢变成了“小混混”“淘气鬼”。致使校风、校纪、班风、班纪受到扰乱。

三、解决的方法

1. 明确教育目的, 强化教师责任

学校成立好德育领导小组, 以学校班主任和少先队为主, 经常开展德育教育活动, 不断对学生加强“爱祖国、爱家乡, 读书成才”等方面的教育。结合本校实际, 开展“安全, 守纪, 健康成才”等教育, 促进他们树立远大理想, 明确学习目的, 强化心里驱动力, 从而端正学习态度, 调动起他们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是他们积极的学习, 健康的成长。

2. 培养学生兴趣, 进行多方面指导

笔者认为, 要做好他们的工作, 学校和家长要密切配合, 多方面指导, 要勤鼓励, 多表扬, 增强他们的信心, 提高他们的兴趣。还要整个学校创造健康、安全、良好的育人坏境, 施以恰当的育人方法, 开启他们的大脑, 开发他们的潜能, 让他们产生浓厚的求知欲, 使他们轻轻松松地掌握好学习的知识, 培养出他们新的技能。

3. 挖掘潜能生力量, 一举走向成功

培养学生兴趣, 开发学生的智力, 挖掘学生潜能, 正是当前教育对我们的要求。根据有关人士的调查研究表明:一般人的大脑开发, 还不到25﹪。我们知道, 一个人的大脑都存在着很大的潜在力, 知识越多, 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 无论学习什么都显得很轻松, 很有兴趣。因此, 我们每个教师务必要转变观念, 正确对待每一个学生, 平等的对待每一个落后生, 相信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 并非存在很大差异。由此, 我们既要培养优等生, 又要扶助好落后生。还要以正确的态度, 宽广的胸怀, 去接纳每一个潜能生。相信他们, 只要努力, 都会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笔者认为, 解决潜能问题, 不是一天一日就能做好的。但是, 我们要坚信:“没有不聪慧的学生, 只有不聪明的老师。”我们大家只有积极的去探索潜能生的教育方法, 极力挖掘出一条培养潜能生的阳光大道, 才能确保基础教育的和谐发展。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我校潜能生教育问题的研讨, 深入剖析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潜能生问题的研讨策略、解决方法和具体步骤。

关键词:潜能生,教育问题,产生根源,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周玲玲.浅谈学习困难学生的表现、成因及对策[J].北京城市学院报, 2010. (4) :98.

[2]韩沁彤.浅谈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及教育对策[J].教育理论, 2010. (4)

[3]朱冽烈.易晓明.学习困难儿童的家庭因素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 2003. (5)

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模式研讨 篇10

创新教育理念与传统教育有着很大的区别, 在有些地方甚至背道而驰, 创新教育更加注重学生自身, 更加关心学生内心的想法, 其主要特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遵循的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创新教育理念下, 成绩高低并不是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主要因素, 更多注重的发掘和培养学生自己的创造力。之所以提出这样的理念, 与社会发展需求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创新教育理念很有意义也十分必要。在这个信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 各种咨询充斥其中, 对于经济发展来说, 我国是人口大国, 但是, 对于创新型人才还是很匮乏, 造成这种情况的直接原因, 与传统式教育模式有着巨大的关系,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 学生被变成了标准间, 在学校这个标准间厂里, 被按照同样的标准, 同样的要求所束缚, 而且绝不允许出格, 任何与教学内容相违背的东西都被统一划为的“违禁品”, 学生的自主性几乎被完全抹杀, 几代人几乎是在同一种模式下被教育出来, 就想电影《中国合伙人》中的一句台词来说, 我们中国人是最会考试的。这充分说明了中国教育模式的落后, 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 虽然培养了许多社会经营, 但是, 我们应该看到的是, 在一些高精尖技术的拓展和研究方面, 我们却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在未来国家经济发展需要依靠创新, 创新就需要有创新型人才来保证, 因此, 创新教育理念的提出就显得十分重要, 他对于推动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 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向更高领域发展,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创新教育理念的概念及内涵

创新教育理念其主体思想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入教学当中, 激发学生创新活力和兴趣, 包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个性, 简单来说就是要在教育学生掌握科学技术和知识的同时, 培养学生成为极强创新能力而且个性突出的复合型人才。其重要内容具体来说分为四个方面。

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传统教育模式下, 学生往往不敢说话, 不敢有新的想法, 因为所有的真理都掌握在教师的手中, 只要教师不认可, 那么再好的想法也不能成立, 这致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谨小慎微, 不敢越雷池一步, 都是规规矩矩按部就班的完成既定作业, 答案千篇一律, 这一点从学生的作文写作中表现尤为明显, 许多学生在写作文时, 无论哪种文体都是按照老师教授的方式去写, 内容虽然不同, 但是其内在往往如出一辙, 试想在这样的环境下, 学生怎么可能有极强的创新意识。而培养创新意识又是创新教育理念的先决条件, 必须放在首位。创新教育理念下, 要求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大胆想象, 发散思维, 敢于将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讲出来, 敢于对于一些问题提出质疑, 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只有敢于去想, 创新的意识才能被激发, 创新的思维方式才能被养成, 创新的能力才能被提升, 也才能拥有创新而又自信的个性。

二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思维方式的不同, 看问题的角度和侧面也会不同, 在创新教育理念下, 学生的思维方式可以有很多种, 更多地鼓励学生们对一件问题的解决, 提出新的想法, 要锻炼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习惯, 不能过多的加以干涉, 也不要对一些不正确的结论加以批评打击, 要锻炼学生利用新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引导学生养成具有创新意识的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

三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在创新技能的培养方面, 主要培养的是学生在创新思维主导下的动手能力, 以及掌握创新的技巧, 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 让学生不在只停留在理论层面的学习, 将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并在动手的过程中自主的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是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创新个性的培养, 主要是将心理学的应用融入到教学当中, 注重对学生的鼓励, 注重理想信念的教育和引导, 注重发挥情感激励的重要作用, 为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自信、独立、具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优秀人才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3体育教育模式的现状

体育教育是学生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工作, 没有良好的体格, 再多的知识也无法很好地进行运用, 当前, 中国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 已经处于劣势, 这种情况与体育教育的被忽视和边缘化有着很大的关系。但是, 家长学校不重视, 学生自己不喜欢, 体育教育内容单一, 形式呆板等情况, 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体育教育效果不明显的现象发生。从当前学校体育教育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重视程度不够。中国的教育模式是“应试教育”, 学生成绩的优劣, 考试分数的高低, 关系到一个学生未来的发展, 关系到他们的前途和命运。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甚至学校自身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往往不够。体育教育逐渐被边缘化, 尤其是在高中生表现尤为明显, 由于高中属于大学的冲刺阶段, 家长和部分学校关心的往往是升学率, 体育课根本不能被引起重视, 甚至认为体育就是在浪费时间。而部分学校也对文化课教师挤占体育课时间持默许态度, 造成原本就不多的体育课变得更少, 甚至有的学生一连几周没上过一节体育课, 这都对体育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二是学生不喜欢。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 越来越多的新鲜事物开始占据学生们的世界, 而传统的体育项目已经很难再引起新时代学生的兴趣, 学生更愿意躲在空调房里打游戏, 或者抱着手机玩微信, 也不愿来到操场上来到户外出出汗, 操场上除了体育专业的学生, 其他学生的参与的越来越少。

三是内容过于单一。在学校现有的体育资源里, 大多都是篮球、足球、羽毛球等传统的体育项目, 内容单一不能充分引起学生们的兴趣, 也给体育教育带来窘境。

四是教育模式陈旧。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 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一成不变, 缺乏新意, 有些知识甚至有些过时, 在资讯高速发展的今天, 体育课里所传授的知识, 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们的求知欲。

4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育模式的改革方向

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已经不能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开改革创新的步伐, 创新教育理念的引入无疑给体育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在创新教育理念下的体育教育模式, 要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突出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 突出不同教学元素的融入, 突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养成, 突出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教育的兴趣。

(1)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 而人才的培养一定要注重突出学生自己,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 体育教育往往是针对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 不管学生爱不爱学, 喜不喜欢只管一味传授, 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无法保证的。在创新教育理念下, 要更加注重学生自身, 强调学生的自由性, 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把原本枯燥呆板的教育形式变的气氛活跃起来, 教师与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 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参与其中。

(2) 突出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也应该加快创新的步伐, 要将学生们喜欢的项目纳入教学过程中来, 同时, 要在教育的内容上有所突破, 将一些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协调能力、和谐人际关系、团结互助意识的热门新型游戏引入课堂, 让学生们在快乐愉悦的环境中养成良好的社会生存能力, 建立正确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突出不同教学元素的融入。体育教育不能仅仅立足于身体机能的强化, 要把心理学、社会学、人际关系学、教育学、政治学、行为学等不同的教学元素融入其中,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 要区别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 有针对性加以引导。不能把精力都放在体育项目上, 要向体育的深处发展, 既重视“体”, 也重视“育”, 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育人上, 培养学生养成阳光积极的生活态度。

(4) 突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创新教育理念的主体就是创新, 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方面, 体育教育占有很大的优势, 学生们离开了课堂来到了户外, 身心得到了极大的放松, 整个人的情绪也变得即为高涨, 此时, 通过创新的手段, 引导学生们在宽松愉悦环境中去建立起创新意识, 发挥学生想象力, 把体育课变成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大课堂, 让学生们自己去寻找新的体育模式, 陪学生们一起感受创新所带来的乐趣, 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和收获。

摘要:自古以来, 教育一直都是一个国家最关心的问题, 他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大业, 随着时代的进步, 教育模式也在不断地创新, 创新教育理念是推动教育体制改革, 提升教育质量, 增强教学效果, 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保障。在创新教育理念下, 体育教育也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创新教育理念下的体育教育模式更加突出以人为本, 培养学生自主融入体育教学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将更多的元素融入到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去, 不再仅仅拘泥与传统的教学大纲, 改变原有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模式, 丰富教学的形式, 改进教学方法, 使学生能够真正从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收获。该文详细阐述了创新教育理念的概念, 体育教学模式的现状, 并对创新教育理念下的体育教学模式提出了具体的见解。

关键词:创新,教育理念,体育,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霍军.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 2012.

[2]霍军, 苏朋.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应用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 2014 (2) :78-82.

[3]李业.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研析[J].现代企业教育, 2014 (16) :189.

中学生德育教育研讨 篇11

【关键词】体育院校 教育技术学专业 课程设置

一、引言

1983年,经教育部批准,第一个电化教育四年制本科专业正式成立,到目前,我国高校设置的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已达到232个。随着社会对教育技术人才需求的持续增加,国内许多高校开设了教育技术本科专业。由于每个学校的培养目标不同,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也五花八门。因此,有针对性地分析体育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能力和特点,根据社会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设计出更符合本学校的課程设置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介绍

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能够在新技术教育领域从事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等的教育技术学科高级专门人才,包括各级师范院校和中等学校教育技术学课程教师以及各级电教馆、高校和普教的教育技术人员。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教育技术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新技术教育应用方面的基本能力。

三、沈阳体育学院的教育技术学专业

对于沈阳体育学院的教育技术专业来说,如果想获得长期的发展,就要走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首先要把学生的培养定位在教育技术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另外,结合体育院校“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继续在体育动漫的方向上培养学生的能力。

曾经有人质疑过教育技术学专业,说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的学生将来要当教师,毕业时发的证是教育学学士证书,应该属于师范类专业,可教育技术学专业又不是师范类专业,而是属于非师范专业。这种尴尬我们暂时不用去思考,但是这的确说明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科定位问题。我认为教育学专业的定位不一定非要让学生毕业了当教师,教育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师建设也要在适当的条件下加强。例如沈阳体育学院的教育技术学专业现在还没有专门的实验室。如今,信息技术、现代多媒体技术、慕课微课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学提供了许多发展的可能性。如果有一个专门的实验室能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进行科学研究,那么会给教学和科研带来很大的好处。

四、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主干学科有教育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主要课程有教育技术学、教学系统设计、电子模拟电路、数字模拟电路、计算机文化基础、C程序语言、VB设计、网页三剑客、动态网站建设、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网络教育应用、多媒体技术、Flash动画设计与制作、现代远程教育、电视教材设计与制作、影视艺术、premiere影视制作、教育技术研究方法、教育传播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微机组成原理、计算机辅助教育、企业培训设计、教学设计、教学媒体理论与实践、摄影摄像、校园网建设与维护、机器人设计、教育心理学。学习这些课程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理工科知识基础。例如沈阳体育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大二专业课程《数据结构》,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数学和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以致对于像树、堆栈等数学模型都不能很好理解和掌握,编写程序更是不行。因此,教育技术学专业就需要加大对数学和计算机类课程的设置。数学方面,除了设置高等数学课程之外,还要开设离散数学、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课程。在计算机方面,相应开设一些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如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原理等。

前面提到,沈阳体育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复合型人才。那么在课程取舍上、主次上,就要以这个为思考的原则和起点。我们可以这样思考:如果我们培养了一个学生,这个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学科知识,拥有了基本的学科素养,那么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他就会努力学习各种应用技能;反之,如果我们只是教给了学生一些现在能用得上的应用知识和就业技能,那么等到毕业的时候,这些知识和技能可能就用不上了,即使暂时用得上,找到了工作,可是再过几年之后,学生就会发现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仍然感到吃力,从而对自己的能力和受到的教育产生怀疑。简而言之,沈阳体育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培养应考虑短期性和长期性的问题。笔者认为,还是应该从长远来考虑,要把大学四年教育延长到学生毕业之后,使得学生在大学所学的知识在学生毕业若干年之后仍能发挥有效作用。

五、结束语

教育技术学专业是一门亟待发展的高等教育专业。通过分析沈阳体育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能力和特点,并针对学校和社会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本文提出了一方面要加强基础学科的知识教育,另一方面应设计出适合体育应用技能培养特色的课程设置方案。

【参考文献】

[1]南国农,李运林,李龙,等.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赵呈领,陆薇,韦海梅.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主干课程开设情况的分析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8(12):40-42.

研讨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篇12

一、体育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1. 长期的体育实践表明, 通过体育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体

质, 发展身体素质, 使学生懂得健身与保健的基本知识, 而且能塑造学生的行为、品质、个性、情感、兴趣, 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与团结协作、勇敢顽强、热爱集体、积极进取的品质

同时, 还能培养感受能力、观察能力、争取胜利的信心和勇气, 以及承受失败和挫折的能力, 这些都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 与学校教育要实现的目标要求完全一致。

2. 青少年正处生理、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 每一位学生都有其天赋与特长, 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所谓“成才之路不止一条”就是指可通过多种途径为社会培养各式各样的人才。广泛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就是要让学生在多方面有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 助其所好, 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 以满足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

3. 培养公民意识

体育教学是一种具有鲜明集体特征的教育活动, 要求学生在练习中按照集体的共同要求和严密的组织纪律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 使之符合运动规则和集体活动的需要。使一些基本的道德观念、人际关系、运动场上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等以及参与竞争、民主合作、发现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的意识被学生所感知。大运动量的练习和比赛, 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和团结互助的精神。这些都很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

二、抓住重点全面开展体育

1. 学校体育工作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提高教学质量, 使学

生学习和掌握体育与卫生保健知识、正确的健身技术和技能, 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 奠定终生体育的基础

2. 要充分发挥体育的功能, 通过体育活动全面提高学生

的身体素质,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精神, 增强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使学生在活动中享受到运动的乐趣, 达到“强身健体、育人”的目的。

3. 要正确对待体育考试

由于个体的差异, 考试成绩很难衡量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和积极性, 分数高不一定就是体育好, 体育好不一定就是身体好。只有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都强的人, 才算是真正的健康人。

4. 要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加强对在职教师的道德素质、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训因为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从根

本上实现“育人”大计。

三、加强管理, 提高效益

1. 领导重视, 齐抓共管

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领导能够明确办学目的, 有长远的战略眼光, 就能够带领出一支能力强、水平高的教师队伍, 就能够不折不扣地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相当长的时期以来, 许多地方和学校仍热衷于应试教育, 把办教育的目的歪曲了。在指导思想上, 重视文理科学习, 追求升学率, 只重视对学生进行书本应考知识的灌输, 忽视德、智、体、美、劳和心理素质与动手能力的全面培养, 使得众多的教师违心地千方百计致力于片面追求升学率, 而把实施素质教育挂在嘴边。虽然对体育活动有安排、有计划、有制度, 却又认为课外活动开展多了会影响学生的文化学习, 担心学生“玩野了, 玩疯了”, 导致成绩下降, 所以不抓落实检查, 甚至还有意地减少或占用体育活动时间。这种做法对教师安排组织体育活动和学生参加体育活动都会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因此, 只有领导重视, 实现全面管理, 这些不利因素才能逐渐被消除。

2. 建立一支有现代教学思想, 勇于改革创新的教师队伍

广大教师尤其是体育教师是课内外活动开展的具体实施者, 体育活动安排的好坏, 是否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和要求, 关键在于指导教师是否有严谨的教学计划, 合理的安排, 明确的指导思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开展好体育活动的保证。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开拓、创新、务实求真的精神;有讲政治、讲纪律、讲奉献的良好职业道德;应努力树立现代教育观、教学观, 加速从经验型向开拓型、研究型的转化;具有培养学生个性特长的水平, 能对学生素质进行综合评价, 注重开发人、塑造人, 并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益于学生的体育活动。

3. 加大投入, 建立和完善一定的配套设施

开展体育活动要有好的环境和设施条件。体育形式多种多样, 需要占用一定的器械和场地, 如果没有一定的资金投入, 没有一个开展活动的场馆和相应的器械, 再好的计划、再好的教师也就只能纸上谈兵。因此, 学校在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 一定要把学校的各类活动室 (馆) 、活动用品配齐、配套, 使教师们能够愉快地组织开展好体育活动。

未来世界的竞争, 是人才的竞争, 只有培养出来的学生既具有崇高的理想, 又有丰富的知识、健强的体魄和动手能力, 才能使我们的民族永远繁荣昌盛。因此,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 教师必须认真切实抓好学校体育工作, 使体育更好地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服务。

参考文献

[1]王西军, 等.创业教育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7 (2) .

上一篇:社交技能下一篇:小儿血流感染